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7 13:09: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篇1

作者简介:张丽(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51-02

数字电路逻辑设计”是机电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特点是逻辑性、实践操作性强。它的先导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protel99SE”,后续课程有“单片机技术”、“家电原理”和“电子测量技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应遵循“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以应用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把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的规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重点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行为引导法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发展性教育理念。

二、高职教育及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困难、学习情绪化、对感兴趣的事物接受能力强。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面向岗位群,机电专业面向的岗位主要有:

生产现场操作及维修岗位:要求具有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能力;机电工具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能力;对机电产品进行装配、检测与调试的能力;要求仪表的使用、计算机测试、系统分析或产品故障分析的技术能力要强。

机电产品、设备安装及调试岗位: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与设备维护,并能对一般控制系统进行维护与改造。

机电产品、设备技术管理及服务岗位: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具备看懂机械图纸和电气图纸的能力;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知识。机电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具有机电设备的原理、装配工艺等知识,具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能力。

三、“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法是从知识点的掌握到电路的分析再到电路的设计,由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实践以模仿为主,突出技能性训练,缺少设计性、创新性,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会用各种表示方法描述数字电路逻辑功能,会分析常用电路的功能;能完成数字电路的设计,能分析和排除电路中出现的故障;能通过对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资料的阅读,了解数字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能熟练掌握数字电路中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能画出所设计的数字逻辑集成电路的电原理图,能列出所设计的电路的元器件清单,会撰写所设计电路的测试说明。

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逻辑代数基础知识;了解集成逻辑门电路内部构造;掌握组合、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理解触发器的工作特性;掌握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A/D及D/A转换。

在此基础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它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来讲电路的构造、元器件的选择,再到知识的运用,由整体到局部,自上而下,宏观把握,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设计思路

为落实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实施,给出课程总体设计思路: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突出应用”。

课程设计以电子产品的制作为载体,以便于与企业共同开发该课程:项目一,声光控制灯电路制作;项目二,竞赛抢答器制作;项目三,电子生日蜡烛制作;项目四,流水彩灯制作;项目五,31/2位直流数字电压表的制作。

项目的选择以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既与数字电路知识紧密结合,又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发挥。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将必备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内化融合,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所必须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制作与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该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子设计基本知识,具备灵活运用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逻辑功能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电子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1.内容的选取

以项目二竞赛抢答器的制作为例来说明:

根据总体目标确定该项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编译码器知识、触发器知识、计数器知识、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知识、单稳态触发器知识、复习逻辑代数知识。

技能目标:掌握编译码器、计数器功能、选择连接及使用;掌握555定时器的连接及使用;运用仿真软件画仿真图;具备查阅集成芯片产品手册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培养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2.教学内容的序化

(1)任务下达。将项目分解为五个子任务:译码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抢答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倒计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声响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以子任务抢答电路设计与制作为例。知识目标:学习掌握二进制编码器、二进制优先编码器、BCD编码器、BCD优先编码器。能力目标:掌握编码器功能、选择连接及使用、运用仿真软件画仿真图、具备查阅集成芯片产品手册的职业能力。素质目标: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对该子任务进行分析:选手抢答情形即选手A首先按下按钮,显示屏上显示A抢答成功,其他选手再按按钮无效,选手A松开按钮后,显示屏上A抢答成功的状态保持不变,直到主持人清零,进行下一轮抢答。抢答电路的重要功能:锁存功能。既要能“锁”,也要能“存”。“锁”——其他选手,“存”——抢答成功的选手信息。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入编码的概念,对该任务进行仿真后下达任务卡。

(2)资讯。让学生回顾以往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给出用门电路实现的方法;让学生检索常用编码器的数据手册,通过手册了解芯片的功能和基本使用,掌握编码器的测试方法,通过测试加深对芯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了解。

教学重点:二进制编码器与优先编码器的异同点。教学难点:编码器的使用。对芯片进行测试后进行芯片用法分析。

(3)计划决策。通过类似电路分析,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讨论该任务中编码器的选型,分析采用二进制编码器设计的缺陷;重点讨论如何解决优先编码器的硬件电路已经固定好的优先级;深入各小组听取学生决策意见;根据任务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任务实施方案,设计出系统框图,指导老师确认方案的可行性。

(4)任务实施。任务的实施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三人一组,将学习能力较好、中等、较弱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组,教师指导、答疑。

(5)检查评估。根据各小组的演示给出综合评价(部分实现、全部实现、有创新功能);抽取设计较佳和较差电路进行点评;教师给出优化电路,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分析。

3.教学手段、方法

项目二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教学法 (从实际问题抢答竞赛出发);基于兴趣的教学法 (向学生进行任务的虚拟仿真flash演示);理论实践二位一体教学法 (编码器功能知识的掌握与电路搭建);可视化教学法(芯片功能的测试将传统测试方法与专用的数字芯片测试仪结合);小组讨论法(3人分组);启发式教学法(任务分析部分);类比教学法(编码概念引入部分);探究法(任务实施过程中)。

本门课程教学手段、方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法(项目中每个任务的综合);传统教学手段(讲解法、示范法、模仿法、练习法);多媒体教学手段(PPT课件、flash仿真、网络教学及互动平台)。

六、“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中知识考核占30%,综合考核占70%。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位,其中教师评价占40%,学习档案占30%,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各占15%。

七、总结

以职业岗位活动调研为前提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以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导向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确定知识目标;根据岗位工作过程和认识规律构建教学模块;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作为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载体;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作为训练素材;通过项目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三者的融合;建立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32-0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电子电气信息类等专业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服务于电气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与智能检测、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模式与信息专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脱节;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分析,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学生感到本课程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接受知识被动。很多学生仅仅把应付考试而不是应用知识作为课程学习的目标,结果导致即使考试成绩不错,许多学生对数字系统的构成、设计、生产等流程依然不甚了解,无法做到学以致用,限制了课程对学术专业素质培养的关键作用的发挥。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遵循“首要教学原理”,提出“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立体化教学改革方案:通过设定工程化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体系层次化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提高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索培养具有现代创新思维卓越工程人才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体系化、层次化建设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初学时往往难以抓住课程思路主线,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要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体系化。

对于理论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设计“脉络图”或“层次结构图”的形式把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发展形象的表示出来。在每章节内容学习之前都要强调所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知识构成体系和各种有价值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根据学科发展,对课程的内容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设计,建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体系。

(二)多维立体化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除了基本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教学平台,依托教学平台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将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试验指导、试题和试卷库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提供多维度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并可下载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作业可以通过平台提交,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作业批改、成绩统计,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网络课堂,从而使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拓展。

二、立体化课程实验体系建设

(一)构建“基础实验”、“大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

基础层次的教学包括电路基础实验和模拟电子基础实验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及其基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分组的实验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际操作,动手练习;大型实验层次主要是模电大型实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思维,促进知识更新,让学生在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上有所提高,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由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题,在实验室自主完成,一人一组;综合提高型层次开设的是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实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各实验层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面对较大规模的电子系统进行设计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的能力,此层次的实验教学结合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进行,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经过需求分析、资料查询、方案论证、设计调试、测试分析等过程,最后完成课题。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和优化

根据学科发展,对实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设计:设计一些跨课程的实验项目,建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基础层次的数电实验环节可以进行计数器、数字钟等基于MSI的验证和设计性实验,在数电大型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基于VHDL的QuatusII数字钟设计,并下载于FPGA芯片,使学生对SOC有最基本的认识,在综合提高型实验中又可以让学生用单片机系统完成同样的设计。

三、基于CDIO理论的教学方法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学院等四所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成果。CDIO分别代表构思 (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理念倡导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回归,以工程和生产设计环节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地学习。“首要教学原理”是当代美国著名教授Merrill博士提出的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处于五项情境之中,才能促进学习。CDIO理念与“首要教学原理”相辅相成。在教学方法上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一)建立新型的多层立体授课体系

根据CDIO能力培养大纲,“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可以设计为课堂教学、试验教学和创新应用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按照图1所示的课程授课体系,通过在课堂教学、试验教学和创新应用三个不同层次上的教学和实践,能够在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遵循CDIO理念,增加教学的引导性、开放性和前瞻性

CDIO理念倡导以应用环节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实践地学习。教学的引导性就是课堂教学以应用中的问题为起点,引导学术思考,组织教学内容。开放性指的是针对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列举和搜索多元化解决方案,不拘泥于教材示例。前瞻性是指通过教师展示数字技术新的思想、最新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思考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核心技术。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CDIO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知识本位的培养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CDIO标准要求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合作能力、产品和系统构建能力以及学科专业知识。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后,建立了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细化了课程考核方法,加大了平时考核力度,将一次考核变为全程考核,并且在开学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课程考核办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课程的考核成绩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完成的质量、实验项目完成的质量、期末试卷得分情况,同时对于一些在实验项目中有突出表现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加分。

五、总结

本文针对现有“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对课程进行立体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笔者所研究立体化教学改革不是某个教学环节的独立改变,而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整个教学过程的立体化变革。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引导课程教学改革,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消除学生对学习的乏味感和知难感,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出一种新模式,实用性强,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越,李华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3(12).

[2] 吴军,彭芳等.CDIO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

[3] 符强,任风华.Multisim10在《电路与电子学》理论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11(12).

篇3

1 课程的现状

在高速发展的电子产业中数字电路具有较简单又容易集成的特点,是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数字电路又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电路、通信电路、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基础。因此,《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在当今信息数字化时代,随着CMOS工艺的发展,式子电子技术中TTL的主导地位被撼动。在工程实践中,数字电路的文本描述已逐渐取代图形描述。FPGA/CPLD器件的大量应用,也改变了数字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使数字电子技术开创了新局面,不仅规模大,而且将硬件与软件结合,使器件的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灵活。因而,数字电路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与改进,已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以电工基础及电子电路为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其逻辑性极强、极具抽象性、并枯燥无味,对该门课程有极大兴趣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都感到难学、学不懂、不会学,对各种电子产品的结构特别是在电路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分析方面,更是觉得困难重重。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纯粹是―种被动学习,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最终的教学目的很难达到。

目前,大部分年轻老师都是直接从学生转变为老师的。在讲授这门课之前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在简单完成教学任务,照搬书上的内容,没有将这门课程与当今科研技术结合起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分为两部分教学,分别为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大部分老师只承担某一部分的教学工作,很少同时从事两部分的教学工作。这样的话,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老师各讲各的,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相应降低。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状况。教师是否了解当前学科技术的前沿,能否更多地将当前新工艺、新电子元件、新仪器产品的使用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考虑到上述现状,针对学校专业特点和有关课程设置,改革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2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策略

2.1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面对有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律能力较弱的状况,怎么样使自己的讲课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很多教师关心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调研。采用无记名答卷调查以及课间交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信息,对学生的电路基础知识、学习兴趣、知识获得取向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打下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激发动机,学以致用。具体内容的授课过程中,尽量将理论内容和实际结合,寻找与人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字电路,让学生有种数字电路就在身边的感觉,拉近与数字电路的距离,而不是将数字电路作为一门距离很远的知识来学。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后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到学生身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语气,适当的让学生放松。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老师一味的讲,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

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品尝成功。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

2.2 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的互动性教学模式研究

这其实是一个在教学过程中以谁为主的问题,也是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大学专业课程基础较宽、内容较丰富,要完全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会与课堂人数众多以及课时的限制之间发生矛盾。目前一般数字电路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仍采用教师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和例题的模式,这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最方便直接但却不是最好的方法。鉴于课时的限制,挑选合适的内容和时间逐步进行互动式教学还是切实可行的。除此之外,最大限度地将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在工程实际和深造过程中应用较多的知识点以应用实例体现出来,解决学生“有没有用”和“怎样用”的疑问,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条件允许还可进行实物演示,或提供多媒体材料(如教学录像、flash等)、书面参考资料及电子资源,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思维方式,达到互教互学、学有所用、轻松愉快的学习效果。

在“教”环节,充分借鉴现有教改科研成果,形成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方式,并在内容上恰当加入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科研思想来丰富理论内容、拓宽知识面以掌握本专业领域发展现状与趋势,力求把枯燥无味的理论公式、物理概念和科研思路通过具体的数字电路实例表现出来;在“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前提下,发展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的能力,形成“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科研思维方式,选取合适的内容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讲述各自的理解,教师则加以肯定和补充,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

对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资料,掌握数字电路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现有科研成果,并恰当运用于本课程教学过程、课后习题布置以及课程考核过程中,使其跟得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辅以教师补充,建立教学相长的互动性教学模式。

2.3 课程设计强化实践能力的研究

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其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手段和措施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在课程快结束时可安排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设计传统的一些数字电路,例如:声控器、温控器、交通控制灯、序列码发生器和频分计等。学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这些题目进行改进,扩展它们的功能,或者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数字电路进行研究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某种功能的数字电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电路调试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程配套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这对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并不高,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或实验的掌握理解和兴趣不尽相同,对课程中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是否需要更深入探索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按照学生的上课情况及基础掌握程度进行分组课程设计,并针对各组按情况给出难度适中的课程设计题目或要求,通过团队合作来设计数字电路系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解决,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和锻炼理论联系实践、团队协作的能力。

大量引入实际范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能对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在课堂上学理论,在实践中习真知”的效果;通过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设计特定功能器件的能力。

2.4 合理灵活的考试机制探索

篇4

中图分类号:TN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19-189-02

Design of Digital Circuit Based on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

LIU Caihong,CHEN Xiuping

(Northwest Minorities University,Lanzhou,730030,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of digital systems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design of digital circuit based on the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The realization methods of counter as examples,described two ways to achieve counter by schematic and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as input methods.The method of compiled simulation was described,and giv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The design of digital circuit based on the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easier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by the use of familiar device.

Keywords: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counter;digital circuit;VHDL

0 引 言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是一种数字电路,它可以由用户来进行编程和进行配置,利用它可以解决不同的逻辑设计问题。PLD由基本逻辑门电路、触发器以及内部连接电路构成,利用软件和硬件(编程器)可以对其进行编程,从而实现特定的逻辑功能。可编程逻辑器件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经历了从PROM,PLA,PAL,GAL到CPLD和FPGA的发展过程,在结构、工艺、集成度、功能、速度和灵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1]。

随着数字集成电路的不断更新和换代,特别是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灵活性使得硬件系统设计师在实验室里用一台计算机、一套相应的EDA软件和可编程逻辑芯片就可以完成数字系统设计与生产[3]。

1 Max+plus Ⅱ简介

Max+plus Ⅱ是一种与结构无关的全集成化设计环境,使设计者能对Altera的各种CPLD系列方便地进行设计输入、快速处理和器件编程。Max+plus Ⅱ开发系统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高度的灵活性,其主要优点:与结构无关、多平台、丰富的设计库、开放的界面、全集成化、支持多种硬件描述语言(HDL)等。

数字系统的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分解的设计方法,最顶层电路是指系统的整体要求,最下层是具体的逻辑电路的实现。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将一个复杂的系统逐渐分解成若干功能模块,从而进行设计描述,并且应用EDA 软件平台自动完成各功能模块的逻辑综合与优化,门级电路的布局,再下载到硬件中实现设计[4],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1.1 设计输入

Max+plus Ⅱ支持多种设计输入方式,如原理图输入、波形输入、文本输入和它们的混合输入。

1.2 设计处理

设计输入完后,用Max+plus Ⅱ的编译器编译、查错、修改直到设计输入正确,同时将对输入文件进行逻辑简化、优化,最后生成一个编程文件,这是设计的核心环节。

1.3 设计检查

Max+plus Ⅱ为设计者提供完善的检查方法设计仿真和定时分析,其目的是检验电路的逻辑功能是否正确,同时测试目标器件在最差情况下的时延,这一查错过程对于检验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冒险和时序逻辑电路的时序、时延等至关重要。

1.4 器件编程

当电路设计、校验之后,Max+plus Ⅱ的Programmer 将编译器所生成的编译文件下载到具体的CPLD器件中,即实现目标器件的物理编程[5]。

2 以计数器为例介绍具体的设计方法

计数器是非常常用的时序逻辑电路。计数器类型有多种,实现计数器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买到大部分类型的中规模集成的计数器直接使用,也可以用触发器搭建符合要求的计数器。但是采用以上方法实现的计数器灵活性不够,不能随时进行修改,通用性差。这里介绍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实现方法。

2.1 设计输入

采用原理图输入的思维方式比较适合一直采用传统设计方法人的使用。原理图输入如图1所示。

图1 原理输入图

采用硬件描述语言输入的方法对于没有传统设计方法经验的人更容易入门,修改起来也更方便。给出了一个可逆计数器的实现实例[6],程序的核心部分如下[7]:

PROCESS (clk)

VARIABLE cnt:INTEGER RANGE 0 TO 255;

VARIABLE direction:INTEGER;

BEGIN

IF(updown=′1′)THEN

direction:=1;

ELSE

direction:=-1;

END IF;

IF(clk′EVENT AND clk=′1′)THEN

cnt:=cnt+direction;

END IF;

qd

end process;

2.2 设计处理

原理图或程序完成之后,选择好器件并进行引脚定义,然后编译优化得到编程文件的界面如图2所示[8]。

2.3 设计检查

编译结束后,建立波形文件进行仿真,注意波形文件需要先保存,保存文件名和源文件一致才能进行仿真[9]。结果如图3所示。

图2 编译优化得到编程文件的界面

图3 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达到设计目的,符合设计要求。这时可以把编译生成的*.pof文件下载到选定的器件使用。用以上方法实现的器件,修改起来非常方便,只需要修改程序重新编译下载即可,任何类型的计数器都可以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

3 结 语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CPLD 和FPGA 器件在集成度、功能和性能(速度及可靠性)方面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场合的使用要求。用CPLD,FPGA等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取代传统的标准集成电路、接口电路和专用集成电路已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编程逻辑器件是逻辑器件家族中发展最快的一类器件,它出现使得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现场灵活性好、开发风险变小,随着工艺、技术及市场的不断发展,PLD产品的价格将越来越便宜、集成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其设计开发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功能强大的通用性EDA工具,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前景将愈来愈广阔[10]。

参考文献

[1]徐伟业,江冰,虔湘宾.CPLD/FPGA的发展与应用之比较[J].现代电子技术,2007,30(2):4-7.

[2]郑宝华.基于CPLD的大屏幕扫描电路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24):17-19.

[3]赵延,葛利嘉,双涛.基于FPGA的UART设计实现及其验证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08,31(17):162-164.

[4]王淑文.基于CPLD的数字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2):184-186.

[5]杨晖,张凤言.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与数字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6]潘松.VHLD 实用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7]宋万杰.CPLD技术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257

0 引言

组合逻辑电路是指在任一个时刻,输出的状态只取决于同一个时刻各输入状态的组合,而与电路之前的状态无关。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是数字电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电子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新器件、新电路不断地涌现,现有实验室的条件已经无法满足各种电路的设计和调试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路相关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影响了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时,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具有强大分析、仿真电路功能的电路仿真设计软件Multisim,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中引入该仿真设计软件,结合传统的实验教学,就可以增开大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3]。本文将以一个组合逻辑电路为例,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分析,从而得出Multisim在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组合逻辑电路理论分析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的任务是在给定逻辑电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确定其逻辑功能[4]。它一般分为5个步骤:组合逻辑电路;逻辑表达式;最简表达式(经化简变换得到);真值表;逻辑功能。

现有一组合逻辑电路,如图1所示,以此为例,来进行分析。

根据逻辑图可以逐级写出逻辑表达式:

通过化简与变换,是表达式变换成与-或表达式:

由表达式列出真值表(如表1):

分析逻辑功能:

由真值表可知,当A、B、C三个变量不一致时,电路输出为1;当A、B、C相同时,即同为0,或同为1时,电路输出为0。所以这个电路称为不一致电路。

2 应用Multisim进行组合逻辑电路分析

2.1 创建仿真电路

根据图1所示的逻辑电路图,在Multisim 12.0中创建仿真电路。待仿真电路如图2所示,对逻辑电路进行了转换,其中,三个开关分别接VCC(表示输入为1)和接地(表示输入为0),万用表用来测量输出电压,灯泡的亮和灭表示输出为逻辑“1”或逻辑“0”。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还加入了逻辑变换器,它可以将逻辑电路转换成真值表和逻辑表达式,也可以将真值表转换成逻辑表达式和逻辑电路。

由逻辑变换器得到的真值表如图3所示,与表1比较后可以发现,由逻辑电路图分析得到的真值表和由逻辑变换器得到的真值表是一致的。

2.2 仿真分析

在仿真电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行仿真。分别改变三个开关的状态,即改变输入变量A、B、C,从000到111,依次测试输出电压的高低电平,以及灯泡的亮和灭,如表2所示。其中,输出电压5V表示输出为高电平,输出电压0V表示输出为低电平。根据输出结果,可以看出,仿真结果与前面得到的真值表的结果是相符的。

3 结束语

以文中所给的不一致电路为例,分别进行了传统的组合逻辑电路理论分析以及应用Multisim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根据实验测试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并证明了两者是一致的。总之,用Multisim软件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仿真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Multisim仿真的桥梁作用,可以将理论教学、 仿真和实验教学三位一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作用,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闵卫锋.基于Multisim2001的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2:80

[2]黄济,李泽彬,汪明珠,姚有峰.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与Multisim仿真[J].高科技产品研发,2012:58-98.

[3]张亚君,陈龙,牛小燕.Multisim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08):108-114.

[4]张惠敏,刘海燕.电工电子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92.

篇6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精品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概况

“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是计算机及信息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信息学科各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组成数字计算机和其它数字系统的各种基本逻辑电路;能熟练地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对各类逻辑电路进行分析;能针对客观提出的各种设计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完成逻辑部件的设计与验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抽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对数字系统硬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技能,为信息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宽厚的学科基础。

2精品课程创新点

引入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增大课堂信息量。同时还应注意发扬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优点,比如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扬传统授课表达方式的优点,做好课堂讲解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工作,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和内容,使得教和学同步进行。

多媒体教学会给学生带来课堂笔记不便、课后复习困难的缺点,为此我们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建立了电子技术课程复习指导栏目,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习题集等上传。学生可以下载每一章节的预习和复习指导及作业题目,使他们能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另外,还把电子技术的一些仿真软件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自学使用。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基于提高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比重,开展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3具体实施办法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特点,提出“着重基础、开拓视野、加强实践”三条原则,并以教学改革的观点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

着重基础,就是在教学大纲中必须保证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分析方法的内容和授课学时。只有先培育出牢固的根基,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力,若再为其创造发展条件和空间,最终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开拓视野,是指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学科的发展,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介绍现代电子技术的新知识等内容。电子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的器件、新的设计工具和设计方式层出不穷,对一些已经成熟、比较关键的新技术和新器件要及时引进到教学计划中来,目的是使学生多掌握一些新的电子科技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加强实践,指的是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在教学大纲中提高实践环节的要求和比重。电子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很高,要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就要给予实践环节应有的地位,对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应合理安排,确保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4精品课程相关教材介绍

精品课程相关教材正在编写中,教材暂定名《数字电子技术与逻辑设计基础》。该教材是为电子类和非计算机高职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和逻辑设计编写的。教材本着使用性强、内容简练、通俗易懂原则,介绍数字电子技术原理、逻辑设计方法等。主要章节如下:

第1章:数字电路基础

第2章:逻辑代数基础

第3章:基本逻辑门电路概述

第4章:集成逻辑门电路

第5章:组合逻辑电路

第6章:集成触发器

第7章:时序逻辑电路

第8章: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

第9章: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10章:模数与数模转换电路

课程负责人:沈克永,南昌理工学院计算机系主任、教授、江西省计算机协会理事、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过的本科课程有:数字电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通信原理等;专科课程有:数字电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主编的教材包括:《C/C++程序设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宇航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指导》(中国宇航出版社),《计算机网络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7

1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定义

模拟电路主要处理模拟信号,如果输入信号有一个微小的变化,输出信号必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变化。数字电路主要处理数字信号,它的变化只有高、低电平两个状态,如果输入信号发生一个微笑的变化,输出信号一般不会立即发生变化,需要累积到一定值输出端才会发生变化。

2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特点

1.模拟电路的特点:

①处理模拟信号,模拟信号即在时间和幅值上均连续的信号。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模拟电路的电流和电压保持持续变化。

②电路中元器件的动作方式为线性变化,如放大器。

③模拟电路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无线收发模块都是模拟电路。自然界中的物理量均为连续量,连续信号的处理离不开模拟电路。

④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的微小变化而变化。

2.数字电路的特点:

①处理数字信号,数字信号即在时间和幅值上均离散的信号。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数字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呈现脉冲变化。

②数字电路可对数字信号进行算数运算及逻辑运算。基本逻辑运算有与或非三种,复合逻辑运算有常用的与非、或非、与或非、异或等等。因此,它具有逻辑推理和逻辑判断的能力。

③数字信号只有0、1两种状态,可用晶体管的饱和和截止分别表示,意味着其输出量不随输入量的微小变化而变化,需累积到一定程度才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电路实现简单,系统可靠,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变化。

④数字电路的突出优点之一是集成度高,功耗低,速度快。用数字集成电路不仅缩小了体积,提高了生产技术,更推动了数字电路的发展。

3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区别

简单的来说,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中信号的表达方式不同。自然界中许多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为连续变化,处理此种信号的电路为模拟电路。也有一种物理量,在时间和幅值上均不连续,处理此种信号的电路为数字电路。一个简单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如对光照强度的感受,模拟电路可直接处理信号,输出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数字电路则将此信号经过抽样、量化等一系列工作转化为数字信号方可处理。由此总结区别如下:

1.工作的信号不同。模拟电路处理的是模拟信号,一般都具有连续变化的特点;数字电路则处理的是数字信号,它的变化总发生在离散的瞬间,数字信号通常用脉冲的有无来表示,有脉冲为“1”――高电平,无脉冲则为“0”――低电平。

2.电路的作用不同。模拟电路是通过放大器等元器件实现模拟信号的比例放大,其要求输出信号尽量不失真;数字电路处理0、1两种电平的信号,实现输入输出的数字量之间一定的逻辑关系。

3.分析方法不同。模拟电路通常采用图解法和微变等效电路法,如负反馈放大器的框图分析法,即把放大器分解成基本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两部分;数字电路的主要分析方法在组合逻辑电路中有逻辑关系式,真值表等,在时序逻辑电路中有状态转换真值表,状态转换图,卡诺图等。

4.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方式不同。模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是呈持续变化的;数字电路中,电流和电压是呈脉冲变化的。

5.三O管的工作状态不同。模拟电路中其作用是放大,这就意味着工作在放大区;数字电路中其相当于开关,这就意味着工作在截止区和饱和区,即“0”、“1”状态。

4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联系

从我们可以直接看的到的层面上来说,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最直接联系就是它们同属于电子电路,只不过处理的信号不同罢了。对接触过数电和模电的我们都清楚,数电是建立在模电的基础之上,换句话来说,数字电路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模拟电路。模拟电路处理模拟信号,数字电路处理数字信号,但自然界中多为模拟量,所以数字信号通常由模拟信号获得,它是将模拟信号抽样后数字化得到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诸多联系总结如下:

1.它们的基本元器件大都相同,无论是模拟电路,还是数字电路,都是已三极管为基础,不断增加其他功能以实现复杂化。

2.数字电路是在模拟电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数字电路处理的数字信号也是由模拟信号经过采样、保持、量化、编码而来。

3.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转换器称为A/D转换器,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转换器称为D/A转换器。如果想要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那么在系统中置入A/D转换器再输入信号就可以了,反之,需要在系统中置入D/A转换器。举例来讲,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制量,如温度、压力等均为连续量,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量即可用数字电路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敏.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区别辨析[J].电子世界

2.张剑平.《模拟电子技术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朱定华.《现代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4.岳怡.《数字电路与数字电子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篇8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数字电路与系统这门课是理工科大部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和数字系统的设计能力。我校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数字电路与系统课程也不例外。我们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适用于该层次学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启动了数字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1.1 弱化陈旧过时的内容

随着数字集成电路及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中小规模电路应用已经逐渐减少,而传统的授课思路过多注重中小规模的应用。且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过程中,逻辑化简已经有开发工具取代,很少需要手工化简。故而数字电路与系统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做相应调整。有些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化简只介绍化简的原理和方法,不讲化简技巧,考试也不做深入要求。

1.2 删减原理性内容的讲解,注重应用技巧和分析思路

为了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减少原理性讲解,比如边沿JK触发器工作过程分析教材上一般有详细的分析过程,但授课中只要分析一两种工作情况,并借此介绍分析思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自己分析,而大部分同学只要弄懂使用方法就可以了。时序逻辑电路应作为重点内容,讲授时应注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对于状态化简等要求要降低,只掌握方法即可。

1.3 教学内容在顺序上的调整

此外,考虑到数字电路是嵌入式系统、FPGA、DSP及IC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了方便这些后续课程的安排,所以把数电课程提前,跟模电统一学期开设,为后续课程提供足够的时间。这就造成数电中逻辑门电路一章的内容受到影响,因此在授课时把这一章的内容往后移,等模电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学完之后再讲授这部分内容,可以解决数电和模电安排在同一学期的问题。

2.课程教材建设

由于数电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因此教材的选取要能适应这种调整。而现有教材大部分是按照老的教学体系编写的,内容难免陈旧、过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别编写了本科和专科适用的教材。

本科的教材编写思路是采用弱化传统的逻辑代数公式化简和器件内部结构原理等内容,对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重点介绍其使用方法和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建立起数字逻辑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思想,同时在传统内容之上增加了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硬件描述语言方面的内容,传达了自顶至底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和理念,为运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数字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专科的教材则更加弱化原理讲解,对于集成逻辑门和触发器等着重介绍器件功能和使用方法,原理只做最基本的讲解。除此之外,每一章都增加电路设计和调试及错误排查方法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电路设计的技能训练,再结合实验和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目前本科教材已经在我校使用了三届,专科教材也使用了一届,使用效果良好。

3.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在数字电路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到以下几方面:

3.1 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会导致填鸭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干预,以预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预习必要的知识,然后再课堂上再就预留的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阐述讨论的结果。虽然开始的时候学生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只要坚持这种做法,讨论时加强引导,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2 注重习题课和平时测验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体现在作业中就是对没接触过的类型题目不知道该怎么做,自己没有思路。其实这些题目如果对知识点理解的话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不会做说明知识点理解的不好,所以不会应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习题课,讲一些典型的例题,并着重题目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使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然后再通过一些课堂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测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反映在后续的教学中。

3.3 注重实验教学

数字电路应该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理论课之外设置了两种形式的动手环节:一种是跟理论课紧密配合的电子技术实验,实验的设置以理论教学进度为依据,让学生能够在刚学完某一知识点时就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理解理论知识和培养基本的分析和测试实验结果的能力;另外一种是在学期末的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给学生布置合适的题目,让学生从方案设计、芯片选择、电路布局、焊接查错等方面得到训练,同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切实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总结文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路教学也必然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模式的不断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授课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抓住教学重点,使学生切实学懂这门课,掌握数字逻辑设计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多轮教学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很好的反应当前数电教学的新形势,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杨志忠,卫桦林等.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篇9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2-69-0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digital logic course is mainly dominated by theore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question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focusing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designing and analyzing problem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so on,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from theory, experi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digital logic;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电子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是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必修课,更是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基础课程。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是一所独立院校,与一些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高校有所不同,研究型高校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用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而本校的电子类专业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发展,根据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可以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子技术专业人才,也就是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侧重于向企业输送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目前本校采用的“数字逻辑”教材虽然与研究型高校的基本一致,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改革,让学生学以致用,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尽快融入社会,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数字逻辑课程教学现状

结合本校的实际,分析现行数字逻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师资及教学模式

本校大部分年轻教师是由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基本都没有企业的相关工作经验,因此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根据书本理论进行知识点归纳,制作成PPT,对所授内容的工作原理、重点、难点等逐一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基本以理论分析为主。这就导致了该课程与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脱节,这样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整个数字电路的系统设计流程,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1.2 实验教学

本校该课程安排的实验课时基本在8-10节左右,实验课时少,且实验成绩占期末考核的比例也很小。学生实践少,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心理上轻视实验,认为实验对期末考试没什么影响;二是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继而不能深刻的去理解课程内容。

1.3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分占30%。平时分基本是由课堂签到、回答问题及实验成绩组成。这种比例导致的问题是:学生过于看重期末成绩,从而重视理论,忽略课程的实用性,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课,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根据教师给出的重点突击复习,同样可以通过考试。学生虽然拿到了课程学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学好课程,动手能力很差,最终成为了应试的牺牲品,而课程也随着考试的结束而结束。

1.4 学生问题

互联网及手机的使用很普及,一些学生上课也离不开手机,游戏、小说、新闻等等无所不看。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心态上相对浮躁,在学习上与传统的学生相比已经少了许多学习的执着,大部分学生为了一纸文凭而学习,忽视了大学学习的重要性。数字逻辑这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单从理论上讲解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被动的学习,将导致最终的教学目的很难达到[1]。

2 教学改革的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其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不断向社会和企业输送专业性技术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向职业化发展,培养以个性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2]。

数字逻辑是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工程技术和系统设计的入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电路以及设计电路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因此,数字逻辑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改革,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想,从之前的照本宣科,逐渐过渡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专业工具与实验设备,合理并系统的安排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真正的懂原理、巧动手、会设计,爱创新的职业化人才[3]。

针对数字逻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本文主要从师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2.1 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字逻辑这门课程的目的,该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学习中的地位。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个问题:该课程对今后的工作生活能有怎样的帮助;适用于哪些类型的工作;这些工作对社会可以产生哪些价值。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清楚的认识这些问题。而本校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乏相关项目开发的经验,本身并未真正了解本门课程的社会价值所在。因此,需要为教师开辟学习的途径,如与企业合作,让教师了解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

2.2 理论改革

数字逻辑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数字电路的原理、分析和设计方法,为其他相关课程的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除了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分析设计方法以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在社会上的应用以及最新技术情况,培养学生的逻辑设计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地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职业化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理论教学方面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⑴ 多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一是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等,二是制作图文并茂的精美PPT,采取动静结合,使课堂不再枯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活跃气氛,在内容上从现成的社会应用领域进行讲解,比如智能技术、精密仪器等,讲解数字电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用社会当前的相关热点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的初步认识以及兴趣。

⑵ 从整个专业各课程进行关系梳理,对数字电路课程的整体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多用图表、流程图形式,让学生从系统上了解数字电路所处的地位以及本课程自身所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擅用图表、实例、流程图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容易记忆与理解。

⑶ 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系统-单章-系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系统上了解本课程的内容,然后每一章节设计的理论及实用价值,然后再将本章与整个课程进行系统关联,以便了解每一章节与前后章的关联以及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⑷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于数字电路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且课本内容比较枯燥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取随意提问或让学生主动讲解等多种互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实践改革

⑴ 实验:安排实验课时10节左右,实验课时较少,因此在保证教学计划内实验课时的同时,周末或晚上可以开放实验室,同时配备一个指导老师,让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学生动手时间的增加,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能更好的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实验室中的应用。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会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依葫芦画瓢,并不明白该实验的真正原理,不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实验前要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或者和同学探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找教师解决。这样实验结束后才能更深入地总结并理解实验的意义并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重视实验,只有保证足够的实验课时,学生才能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做到从理论知识的积累到动手能力的提高,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故实验不能减少,更不能作为应付的任务,应该让其成为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理解力的最有效方式。

⑵ 课程设计:为了培养应用型的职业化人才,经过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在大二下学期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将数字电路与各科的关系进行梳理,从整体上了解各科专业课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课程设计可以项目化,即对学生分组,每组内学生有明确分工,组长负责制。要求组内学员协调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职业化能力,又能提高企业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等经验。

总之,理论是内功,实验是招式,那么课程设计就是整套的武林秘籍。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能锻炼学生对整个课程综合理解能力,通过对生活常见和实用的设计,让学生对整个课程系统加深理解,进而学到实用的知识,提高了动手及合作能力等。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有益。

2.4 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数字逻辑课程考核是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方式,这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此问题,可以改变考核的方式:一是增加实验测试的考核比例,将比重增到30%,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提高动手能力;二是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降到50%;三是平时成绩降到20%,重点考核逃课等违反纪律比较严重的方面,从纪律上约束,以达到让学生静心学习的目的。

3 结束语

本文根据应用型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方向进行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讨。从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为辅的方式进行分析,提出针对理论、实验、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及改进,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增强其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从系统到实践,从学生到职业化发展起到实际的作用,从而促进独立学院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王红玉,朱敏.浅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改革[J].科技

资讯,2009.11:172-173

[2] 张丹,介龙梅,董雷刚.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改

篇10

一电子类课程设计相关概述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了新阶段。五邑大学顺应大趋势,加入了高等教育工程认证的行业。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系的骨干教师,本人参加了五邑大学前期工程认证培养方案形成、大纲编制、专家答辩等各项工作,深知实施工程认证困难重重。根据2018年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系整合现有实践教学,将原来的《模拟电子课程设计》和《数字电路课程设计》进行了课程整合,形成了《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践课程[1,2]。工程认证,要求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持续改进,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课程所涉及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需获得以下方面的能力:(1)通过对具体功能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制作,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基本工具和基本技能,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子电路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通过团队合作,实物展示,汇报过程,撰写报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了体现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课程形式的设置上又增加了分组和答辩等相应环节,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

二电子类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以《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为例,近年来,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彩灯控制器,在功能上可以通过控制电路实现彩灯电路不同花型的变换,指导教师给出任务要求及主要元器件清单,学生们根据要求自行设计电路并制作、调试,最后根据作品的实际效果和设计报告,指导教师给出相应的成绩等级。客观地说,本课程的实际开展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结合工程认证的要求,当前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虽然在学习综合课程设计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电子工艺实习》《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相关课程,但学生掌握的仅是一些最基本的电子知识,不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相关的理论可也配备有相应的实验,但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设计过电子电路,缺少系统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且难度大,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动手实践的意愿不强,学习状态不佳。(2)元器件功能拓展性不足,方案设计创新性不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一般老师会推荐一些元器件型号,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元器件选型时,思路仅局限于这些指定的型号,而忽略了教师同时提出的可用类似功能器件进行设计的要求。如指导教师给出NPN三极管以驱动LED,很少有同学会想到对驱动电路进行简单改动,用PNP三极管来驱动。另外,学生在进行实物演示时,可以看到方案设计的版本偏少,有些学生比较盲从,没有去比较方案为何要这样设计,不同的方案有何优劣,方案设计创新度不够[3,4]。(3)考核形式单一。传统的电子类课程设计类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只对学生的出勤、设计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缺少过程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与创新性的考核;二是缺少差别性评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难度、沟通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因素也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同时教师无法准确评估同一小组内不同成员的贡献率。三是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师的主观性较大,评定的标准不能具体量化。

三电子类课程设计改革策略

电子类课程设计以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为目标,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讨论式多种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实验、答疑指导等授课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课程实施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5部分,分别为:案例讲解和任务布置、方案设计和评估、实物制作和性能测试、实物验收和撰写报告、答辩和设计报告评分。在电子类课程设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即要体现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的的各项能力的培养,又要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给出的12条毕业要求具体对应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基于工程认证,电子类课程设计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