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2: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低碳经济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世界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从地域角度来说,城市发展规划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划间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内在联系
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中,低碳经济缘起于排放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严重后果。IPCC在1990年阐述气温升高的危险后,以此为强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紧密关联,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 年《京都议定书》分别强调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全球变暖业已无法逆转,排放温室气体减排是世界各国的生存和发展严重阻碍。
现代城市发展规划开始于城镇化建设,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大量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成为工人,导致城市数量和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加速和工业使得城镇化建设加快了进程。传统城市向着工业现代化城市转变,也给城乡设施如何布局带来难题,这些难题对城市进行现代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城市发展规划进行探索,提出许多理论,极大促进了城市发展规划的现代化学科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共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作用,互为依托。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实际性质
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发展特征是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开始朝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演化。我国城市数量多,规模大,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的能源消耗位于世界前列,根据IEA报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的同时,低碳减排任务巨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越来越产生关联,发达国家外移高能耗企业,对包括我国履行减排温室气体和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很大阻碍。我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水平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部分城市尝试进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率。我国低碳经济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低碳建设,减排、节能促进新能源、新经济的发展。我国低碳经济重点应在于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要积极利用已存在的产业,结合新能源的产出和利用,实现低碳产业的低碳发展、低碳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要减少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为关键,建立生态、绿色、环保的低碳城市,强调以人为主,建立复合的低碳城市生态系统,侧重于系统、层次和环境。
三、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
我国的城市发展规划是为了维持城市发展的公共生活秩序而进行的未来空间的设置和安排的具体表达。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特征是建立在城市的发展、思路、总体布局等基础上,安排合理空间达到节能、环保和减排的规划目标,主要表现为:
1、低碳城市规模适度
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碳排放量有正向联系,既城市规模越大,则居民碳排放量越多,更深层的表达就是人口越增加,碳排放水平越高。从这一理论看,只有适合的城市规模才能保证城市碳排放的相对合理。
2、低碳城市紧凑形态
我国城市发展要持续发展,则城市形态必须相对紧凑,要充分成复合土地利用效应,因为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城市密度、城市交通和碳排放间有紧密关联,紧凑土地予以复合利用,多功能结合,有助于降低居民的日常出行成本,对提高城市密度,推进城市交通利用效率有积极作用,进而减少碳排放量
3、低碳城市高效交通
交通作为我国城市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是指排放汽车尾气,不停增加的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阻力。所以我国应建立居民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合理、高效的交通体系以降低城市碳排放增长。
4、低碳城市低碳政策
在一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之初,就要考虑低碳发展为主,留下足够的用于低碳建设的政策实施空间。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低碳发展的操作空间,制定低碳政策,并规划、实施低碳措施,促进低碳观念普及和低碳技术应用。
四、低碳经济前提下的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对策
我国现在的城市发展规划对发展城市和管理城市有着重要的任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和管理等措施,要围绕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展开。
1、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
转变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建立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体系。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也要相应地改变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目标,调整、研究我国的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有机融合渠道,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理念和体系。
城市发展规划以低碳为出发点,要遵循城市本身固有的复杂结构,认清碳排放不断增加的影响因素,要找到适应低碳经济下的、可以覆盖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城市发展结合低碳目标,为发挥城市发展规划对低碳经济的调控作用,低碳城市规划必须关注城市的消费全过程,加强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等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
2、探寻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探寻我国不同城市低碳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内容。实现低碳城市的目标要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两种方法,城市发展规划要与这两种方法结合,研究碳源和固碳地,探寻城市发展规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应模式,创新城市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减少碳排放主要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的人口和发展规模、促进城市紧凑性突破和多方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等方式来达成;增加碳汇指经由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增加绿化、限制城市任意扩充规模和建设、健全城市生态环境等实现。
3、调整低碳城市规划的城市规模
改变传统的建设城市以人口数理决定城市规模的方法,改由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空间和规划规模的决定因素。生态承载力可以客观、准确地说明城市和自然间的切合度,能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影响自然的负面程度。以城市生态承载力决定城市发展规模更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低碳化发展。
4、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
我国必须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规划实施对城市发展的安排和管理作用,强化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策略研究。低碳作为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的新兴观念,我国低碳理念推广和宏观计划还远远不够,城市规划必须依靠可行的低碳发展策略才能确实实施。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低碳特点,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低碳措施。
参考文献:
[1] 毛小苓、田坤、李静萍、李天宏、刘永伟. 城市生态需水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与任何的事物一样,面临新的环境以及新的发展要求也要适时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人类大力推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给人类生态、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包括城市建设也是如此,这与人类向着文明和更加美好的生活上发展的目的是相互违背的。因此,在这种矛盾下,低碳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人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开端,我们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对其进行探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目前城市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对目前城市规划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一些有效的策略。其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当前城市规划对城市绿化重视程度不够高
绿色植物作为升天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于调节大气环境、含蓄水分、改良土壤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将其当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但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最近几年虽然绿化城市的口号比较急也比较响亮,但是还是很少的城市规划付诸于实践行动,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比较重视和关注,对城市绿化却很少关注,甚至为了追求城市的经济效益,以破坏城市的环境为代价,造成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比较低,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忽视,给市民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的经营理念不够高
城市规划管理中城市的经营理念不够高,单纯地依靠国家的财政来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城市土地资源的拍卖已经难以解决城市规划管理的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而且城市的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城市规划管理要想真的做到科学、有效,必须要关注城市的经营理念,现在社会是市场化的经济社会,城市的经营理念不仅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的经营规划管理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混乱、管理模式比较滞后
由于城市规划的环节、内容众多,并且其还会受到地理环境、外部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并没有固定的管理制度或者是管理模式可循,这也给其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难题。比如说,城市中乱、脏、差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者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倒的现象比较突出,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给城市的形象影响比较大。
城市规划的水平比较落后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定位不准确,而且城市的规划理念和方式依旧比较传统,没有新颖,缺少时展的特点。一些城市还比较盛行政绩规划或者是图纸规划,造成城市的规划只能够在墙上或者图纸上才能够有所体现,一些领导甚至视城市规划管理如儿戏,好高骛远,以政绩为标准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给城市规划造成不良的影响。
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我们对目前城市规划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与探索,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目前规划向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的空间。但是,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否则城市规划就会脱离低碳的轨道。其主要的内容有:
(一)塑造人文城市,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设
城区的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遵循守旧也不能原型照搬,这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为城区的发展带来活力,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动力。低碳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质量,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属于城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断拓宽文化市场,努力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增强城区文化的竞争实力。其次,加强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一举一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最后,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更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争取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存在或者是实施替换,建设人文城市,注重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二)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化的城市
城市的规划一定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规划一开始就应当立足于生态城区的建设,这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要求。具体实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城区用地规划时,以发展的眼光对空间布局进行设定和调整,合理并有效利用城市用地,避免造成浪费;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河、湖、海、林等资源,将城区的建设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第三,对城区的开发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不能盲目开发或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城区的发展变得畸形。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建造现代化的城市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大地作用。因此,城市规划中我们应当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有特色、多样化的城区。建设特色鲜明、明确分工的功能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美化城区的人文景观,增加城区的绿化率,开发城区的旅游价值;加强城区的创新精神,打造青春、阳光、富有活力的城区,提升人们居住的幸福感。
低碳经济下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为了应对人们新居住理念的要求以及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现在城市规划的创新,具体的策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其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秉承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否则创新就是毫无意义和没有价值的,因此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我们必须确保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具体的内容主要:
低碳生态和谐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促进城市低碳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以低碳经济为低碳城市规划理念,着力规划和设计适合时展的低碳生态和谐城市,那么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生态和谐城市规划应该怎样进行呢?
1、低碳经济下的城市交通模式规划设计策略
低碳经济下的城市交通模式规划设计是构建低碳生态和谐城市的根本前提。城市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对于低碳经济下的城市交通模式规划设计,笔者认为打造高效城市交通的前提的城市交通布局的科学合理,因而低碳生态和谐城市应着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即采取倡导步行、公交为主和汽车限行的现代交通组织模式;二是充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将开发和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作为低碳经济下的城市交通模式规划设计的主导,再将开发建设方便自行车的出行和使用的模式作为低碳生态和谐城市交通的辅助方式,并以此为契机注重低碳生态和谐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最后考虑城市形象的改善和汽车交通的建设与发展[1]。
2、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用地模式规划设计策略
土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而土地资源、又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那么应该如何规划和设计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用地模式规划呢?笔者认为应从用地布局和空间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规划[2]。
2.1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用地布局
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用地布局不仅是构建城市用地模式的主要元素,也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又不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呢?鉴于城市功能分区过分明显导致城市魅力缺失的弊端,笔者认为设计功能混合、集约利用城市用地模式,其规划与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混合利用土地,有效预防大面积建设单一功能区引发的“孤独效应”;二是就业与居住分布均衡,有效减少“钟摆式”交通引发的污染和能力;三是科学规范开发时序,确保开发计划得到有效的利用,处于开发进程中的项目应预防“贪大求全”以放缓建设速率;四是分期开发城市,并建立科学规范的分期开发计划书,对每阶段开发目标进行确定,且在初期达成混合使用意向,并随着开发进程的推进对初期混合使用意向进行合理地调节;五是加强城市土地的利用,并致力现有城市的充填式发展;六是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步伐,促进空间立体化的城市建设发展。
2.2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奇缺,因而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应以紧凑式为主,以节约更多的土地资源,并适当加大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并最大化的保留开阔的空间用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发展。注重居住空间形态的完整和辅助功能空间的完善,并将用地与交通充分组织起来,从而得到清晰明显的边界分区,并注重分区内部场所感的营造,为行人创设良好的步行环境,并提供城市与邻里便捷先连的交通网络系统。
3.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生态模式规划设计策略
低碳生态和谐城市的规划设计离不开城市生态模式的规划设计。城市生态模式的规划主要包含水环境和绿地系统以及湿地系统的规划[3]。
3.1低碳经济下的城市水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3.1.1注重雨水的利用
雨水的利用一般需要经过收集、存贮、净化、利用四道工序。因而在收集雨水之前,就应确保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良好,经过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只需进行过滤处理就能用于城市绿地的浇灌、观赏水景的建设路面的冲刷、洗车、冲便池,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节省水费。
3.1.2注重“中水”的回收与利用
“中水”就是经过处理过后的生活污水与城市污水与一定水质标准相符,能用于保洁、洗车、浇灌等用途的非饮用水。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因而为了打造生态节水型城市,就应引中水入城市,并进行双路供水。几乎与雨水的作用一样,且能多次重复使用,在节约大量水资源的同时还能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量,从而为城市的低碳生态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3.1.3注重透水性地面的应用
由于不透水地面导致的多类负面影响,透水地面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因而在低碳经济下的城市水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在注重雨水的利用和中水”的回收与利用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透水性地面的应用。一是透水性地面的透气透水性能极佳,能使散落的雨水及时渗入地下,从而对地下水土壤水进行良好的补充,始终确保土壤具有良好的湿度,从而为城市地面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提供有力的条件;二是能吸收大量的水分和热量,能有效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湿度和温度,尤其在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和城市小气候的调节等具有十分明显的功效,从而降低空调的碳排放;三是能有效减少城市的防洪和排水压力,预防公共水域污染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效;四是雪后不打滑,雨后无积水,极大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五是其表面的凹凸能有效预防路面的反光,从而吸收因车辆行驶形成的噪音,尤其对车辆通行的安全舒适度具有极大的保障。
3.2低碳经济下的城市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低碳城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物质规划方法去刻意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官形象,应该从形式和功能上都体现出“生态”的作用和效益。一方面,在形式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基底形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求的规划格局。另一方面,应该在功能上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塑造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规划格局。
3.3低碳经济下的城市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策略
近些年来,人类新开发了一种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在低碳生态和谐城市构建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该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人工基石以及附着在基石上的水声植物构成,尤其是水生植物在人工型生态湿地系统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例如污染物的吸收和吸附,净化水体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由此可见,着力构建人工型城市生态湿地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效处理城市污水、生活废水,二是能将氮磷营养物、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物等多类污染物的有效的去除;三是投资成本低,便于维护和应用,且能产生较好质量的水;四是应用景观设计之中,将人文、水景和绿化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景观与净化的双丰收。
4.结语
总之,探讨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在低碳和谐生态城市设计过程中应始终以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低碳经济下的城市交通、用地以及生态模式的规划设计,为低碳和谐生态城市的构建奠定坚持的基础,助推城市走向低碳、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087-02
1、前言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锁定效应,城市规划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城市规划本身在很多方面可以作为低碳技术应用,同时还是统筹各项低碳技术、产品和政策应用的空间平台。本文主要从交通模式、用地模式、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问题。
2、水环境规划
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场地的竖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及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2.1 运用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利用的主要流程是:收集一贮存一净化水质――利用。通过安装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城市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城市居民洗车和冲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还可以为居民节省大量的水费。
2.2运用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将中水引入城市,实现双路供水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中的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等方面都可以用中水替代,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中水回用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
2.3 打造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项污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协调技术来处理污水,一般有人工基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吸收、吸附污染物,为水体提供氧气,为卫生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等。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种优点:可有效处理多种废水,如日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地面径流雨水等;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是一项投资及运行费用低,运用维护方便,但出水水质好,去除污染物效果强的理想项目。同时,人工湿地可在景观设计中将水景、绿化、人文景观相结合,取得景观与净化兼得的效果。
2.4 应用透水性地面
针对不透水地面引发的多种不良影响,透水地面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首先,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其次,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可减少空调使用带来的碳排放;第三,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处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第四,雨后不积水,雪后不打滑,方便市民出行:第五,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3.1 构建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居住、商业与工作场所往往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的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人们却信奉着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造成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彼此分离,商业区、居住区成为“孤岛”。因此,为了重塑城市生活的魅力,找回正在失去的城市文脉,必须改变现代主义这种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
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特别关注城市内部拥挤成本、生态景观、社会效益等问题。其主要依据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确保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率;适度的人口规模和混合使用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这使污染和能量消耗减少。混合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城市中的具体规划措施包括:
(1)、城市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
(2)、增强城市内部各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促进多样性的成长,促进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减少钟摆式交通带来的能耗与污染。
(3)、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调开发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避免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全,减低建设效率。
(4)、城市分期开发中首先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初期的混合使用意向,并在后续开发中进行适应性调节。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开发目标,减少上一阶段的延误和问题对下一阶段开发的经济和物质影响。
(5)、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反对“巨型居住区”无序蔓延,鼓励对现有城市的填充式发展,即所谓垂直加厚法,增加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6)、提倡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以减少对新区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程度。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3.2 构建适度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
我国土地资源匮乏、人口众多,这一矛盾在城市中尤为突出。低碳生态城市应采用紧凑式布局,尽可能节约占地,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在紧凑的建筑组群之间最大限度地留出开敞空间以保留或修复自然生态要素。
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内部空间这一层面的空间控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分区、邻里和走廊
上。分区是围绕一个主导的活动而组织的功能组团,在城市中以居住功能为主;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系列的微观城市地区;廊道是用以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通运输或者绿地系统,即分为交通廊道和绿地廊道,这一层面具体的内容包括:
(1)、各组团分区强调居住空间的形态完整,同时要注重辅助功能空间的完善要通过交通与用地的有机组织获得可识别和清晰的分区边界,营造分区内部的场所感,创造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提供连接邻里和城市内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2)、邻里空间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邻里设计需要做到工作、购物、上学、娱乐的混合平衡,增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的动机,并且应该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价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们互相交往。
(3)、许多日常生活应该被组织在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之内,允许那些不能够驾车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出行的独立性。在公交车站步行的范围之内规划合适的居住密度和空间结构,允许公交成为一种良好的小汽车出行替代物。
(4)、公园和开敞空间应该在分区和邻里内有机分布,并用以定义和连接不同的邻里和分区。通过创造优化组合的交通与用地景观格局模式充分发挥绿地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
(5)、交通廊道是区域范围内分区和邻里之间的主要分隔和连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轨道线以及河流航道。交通走廊合适的规划有助于组织良好的城市结构。在城市规划中要使城市发展轴线与交通廊道布局有机契合,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线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创造交通、土地经济、以及社会生态最佳整合的发展模式。
4、交通系统规划
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是实现高效性的重要方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提倡“绿色交通体系”,也就是建立步行(自行车)优先、公交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状况,生态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倡以公共交通委导向的开发建设,再次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5、绿地系统规划
5.1 构建绿色邻里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低碳城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物质规划方法去刻意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官形象,应该从形式和功能上都体现出“生态”的作用和效益。一方面,在形式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基底形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求的规划格局,例如在城市中人工创建绿化带、水系等,形成树影相映、碧水环绕的清馨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在功能上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塑造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规划格局。
5.2 采用立体绿化
结合城市的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物理环境(声、光、热等)。在城市内可推行立体绿化技术,立体绿化是绿化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首层绿化、中层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首层绿化可采用架空实现,形成一个空中花园:至于墙面绿化,可在墙上设计有柱子和圈粱形成的构架,再加设种植槽和喷灌系统,以便于植物植根和生长。
5.3 运用“碳氧平衡”原理
在进行碳氧平衡的量化计算时,为避免静风时城市内的局部缺氧,应保证人口呼吸的最低耗氧量,根据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出二氧化碳0.9kg,吸进氧气0.75kg,可以推算出每个城市居民要有10m2树林面积或2-5m2草坪面积,按照乔灌草型绿地的释氧固碳能力是草坪型绿地的138%,可以推算出:要维持城市内部人口呼吸耗氧的平衡,每人需要18.12m2乔灌草型绿地,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固碳能力高的品种。
6、低碳能源规划
城市规划中应重点着眼于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生态城市内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提供可持续使用的能源;另一方面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可以大幅度减轻环境压力,改善区域内环境质量。
7、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墓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8、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缺乏理论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方法论比较欠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借鉴,经过归纳整理,斗胆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观点,希望能够将低碳理念所倡导的思想引入生态社区规划中来,为生态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机的方法,并为实现生态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道。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4.
城区的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遵循守旧也不能原型照搬,这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为城区的发展带来活力,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动力。低碳城区人文环境的打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质量,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属于城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断拓宽文化市场,努力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增强城区文化的竞争实力。其次,加强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一举一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最后,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更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争取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存在或者是实施替换,建设人文城市,注重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2.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化的城市
城市的规划一定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规划一开始就应当立足于生态城区的建设,这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要求。具体实施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对城区用地规划时,以发展的眼光对空间布局进行设定和调整,合理并有效利用城市用地,避免造成浪费;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河、湖、海、林等资源,将城区的建设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第三,对城区的开发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不能盲目开发或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城区的发展变得畸形。
3.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建造现代化的城市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着极大地作用。因此,城市规划中我们应当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有特色、多样化的城区。建设特色鲜明、明确分工的功能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美化城区的人文景观,增加城区的绿化率,开发城区的旅游价值;加强城区的创新精神,打造青春、阳光、富有活力的城区,提升人们居住的幸福感。
4.科学、合理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其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秉承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否则创新就是毫无意义和没有价值的,因此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我们必须确保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具体的内容主要:
(1)城市规划一定要科学合理。要以建设一流的时尚的都市为主要的目标,城市要全面发展重点项目,比如说城市的人工园林,城市居民的住宅环境,城市的街道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建筑物的规划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科学合理地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的规划靠的不是城市的决策者和领导者,而是为了民生、民计,因此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全面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大都市。
【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population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of incontinence, the world climate face more and more serious problem, has seriou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nd safety. In thi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low consumption low carbon emissions "the low carb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This article from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 】 a low carbon economy; The c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锁定效应,城市规划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城市规划本身在很多方面可以作为低碳技术应用,同时还是统筹各项低碳技术、产品和政策应用的空间平台。本文主要从交通模式、用地模式、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问题。
2 水环境规划
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场地的竖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及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2.1 运用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利用的主要流程是:收集――贮存――净化水质――利用。通过安装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城市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城市居民洗车和冲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还可以
为居民节省大量的水费。
2.2 运用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将中水引入城市,实现双路供水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中的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等方面都可以用中水替代,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中水回用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
发展拓展空间。
2.3 打造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项污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协调技术来处理污水,一般有人工基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吸收、吸附污染物,为水体提供氧气,为卫生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等。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种优点 : 可有效处理多种废水,如日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地面径流雨水等;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 ; 是一项投资及运行费用低,运用维护方便,但出水水质好,去除污染物效果强的理想项目。同时,人工湿地可在景观设计中将水景、绿化、人文景观相结合,取得景观与净化兼得的效果。
2.4 应用透水性地面
针对不透水地面引发的多种不良影响,透水地面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首先,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其次,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可减少空调使用带来的碳排放 ; 第三,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处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 第四,雨后不积水,雪后不打滑,方便市民出行;第五,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 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3.1 构建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居住、商业与工作场所往往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的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人们却信奉着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造成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彼此分离,商业区、居住区成为“孤岛”。因此,为了重塑城市生活的魅力,找回正在失去的城市文脉,必须改变现代主义这种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
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特别关注城市内部拥挤成本、生态景观、社会效益等问题。其主要依据为 : 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确保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率;适度的人口规模和混合使用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这使污染和能量消耗减少。混合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城市中的具体规划措施包括 :
(1)、城市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
(2)、增强城市内部各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促进多样性的成长,促进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减少钟摆式交通带来的能耗与污染。
(3)、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调开发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避免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全,减低建设效率。
(4)、城市分期开发中首先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初期的混合使用意向,并在后续开发中进行适应性调节。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开发目标,减少上一阶段的延误
和问题对下一阶段开发的经济和物质影响。
(5)、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反对“巨型居住区”无序蔓延,鼓励对现有城市的填充式发展,即所谓垂直加厚法,增加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6)、提倡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以减少对新区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程度。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3.2 构建适度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
我国土地资源匾乏、人口众多,这一矛盾在城市中尤为突出。低碳生态城市应采用紧凑式布局,尽可能节约占地,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在紧凑的建筑组群之间最大限度地留出开敞空间以保留或修复自然生态要素。
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内部空间这一层面的空间控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分区、邻里和走廊上。分区是围绕一个主导的活动而组织的功能组团,在城市中以居住功能为主 ; 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系列的微观城市地区 ; 廊道是用以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通运输或者绿地系统,即分为交通廊道和绿地廊道,这一层面具体的内容包括 :
(1)、各组团分区强调居住空间的形态完整,同时要注重辅助功能空间的完善要通过交通与用地的有机组织获得可识别和清晰的分区边界,营造分区内部的场所感,创造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提供连接邻里和城市内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2)、邻里空间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邻里设计需要做到工作、购物、上学、娱乐的混合平衡,增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的动机,并且应该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价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们互相交往。
(3)、许多日常生活应该被组织在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之内,允许那些不能够驾车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出行的独立性。在公交车站步行的范围之内规划合适的居住密度和空间结构,允许公交成为一种良好的小汽车出行替代物。
(4)、公园和开敞空间应该在分区和邻里内有机分布,并用以定义和连接不同的邻里和分区。通过创造优化组合的交通与用地景观格局模式充分发挥绿地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
(5)、交通廊道是区域范围内分区和邻里之间的主要分隔和连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轨道线以及河流航道。交通走廊合适的规划有助于组织良好的城市结构。在城市规划中要使城市发展轴线与交通廊道布局有机契合,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线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创造交通、土地经济、以及社会生态最佳整合的发展模式。
4 交通系统规划
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是实现高效性的重要方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提倡“绿色交通体系”,也就是建立步行 ( 自行车 ) 优先、公交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状况,生态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倡以公共交通委导向的开发建设,再次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5 绿地系统规划
5.1 构建绿色邻里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低碳城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物质规划方法去刻意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官形象,应该从形式和功能上都体现出“生态”的作用和效益。一方面,在形式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基底形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求的规划格局,例如在城市中人工创建绿化带、水系等,形成树影相映、碧水环绕的清馨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应该在功能上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塑造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
规划格局。
5.2 采用立体绿化
结合城市的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物理环境(声、光、热等 )。在城市内可推行立体绿化技术,立体绿化是绿化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首层绿化、中层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首层绿化可采用架空实现,形成一个空中花园 ; 至于墙面绿化,可在墙上设计有柱子和圈梁形成的构架,再加设种植槽和喷灌系统,以便于植物植根和生长。
5.3 运用“碳氧平衡”原理在进行碳氧平衡的量化计算时,为避免静风时城市内的局部缺氧,应保证人口呼吸的最低耗氧量,根据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出二氧化碳 0.9kg,吸进氧气 0.75kg,可以推算出每个城市居民要有 10m2树林面积或 2-5m2草坪面积 . 按照乔灌草型绿地的释氧固碳能力是草坪型绿地的 138%,可以推算出 : 要维持城市内部人口呼吸耗氧的平衡,每人需要 18.12m2乔灌草型绿地,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固碳能力高的品种。
6 低碳能源规划
城市规划中应重点着眼于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生态城市内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提供可持续使用的能源 ;另一方面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可以大幅度减轻环境压力,改善区域内环境质量。
7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墓本特征 :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8 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缺乏理论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方法论比较欠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借鉴,经过归纳整理,斗胆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观点,希望能够将低碳理念所倡导的思想引入生态社区规划中来,为生态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机的方法,并为实现生态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道。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 .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 44.
Abstract: Due to the variety of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impact on human life is increasingly clear, the key factors which lead to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ising is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fter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organizations research shows, carbon emiss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create environmental low-carbon city is the primary choice of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control. At present,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year by year,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a widely concerned. It is because our country is at an important stag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rapid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making China'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is a growing trend, to ensure that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ransition is successful, in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y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y; low-carbon c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减少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倡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使中国同样面临了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而低碳城市是缓解能源压力和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需更加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低碳发展之路。
1、我国城市碳排放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程迅猛发展的趋势,据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是与自身的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的,随之而来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多,在零二年至零七年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之前来说翻了一番,是居二氧化碳排放量首位的国家。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有效进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在2000年的人均GDP基础上会翻两番,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与此同时,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来说会在其基础上增长百分之六十之多。
2、低碳经济角度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分析
2.1在城市中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当前,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不仅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而且在世界发达城市地区已经逐步实现。在我国城市的规划进程中,应以这些城市地区为导向,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实施有效的措施。其中,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日益提上日程。
具体可在以下几方面作为:第一,进一步优化城市投资环境,同时大力实施经济战略,以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到我国城市设立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以及生产基地等;第二,进一步完善高端专业服务业,鼓励城市本地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业务,加大力度引进服务业项目,鼓励发展会展、信息服务和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业;第三,把发展经济与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发展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城市相关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建立低碳经济引导示范区
2008 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从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总结可行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具有国际典范意义,为以低碳经济为目的的低碳城市的规划提供了借鉴,是中国的另一类“经济特区”。
低碳经济引导示范区及低碳城市的建设,其实是以“低碳经济”这一绿色名片,为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更多契机,同时这些契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又为低碳经济示范区及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经济物质基础及政策基础等。不仅实现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了更多合作与发展的机会,最终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3.2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2.1综合性与单项性相结合。所选指标尽量涵盖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所选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各分类、各单项情况。
3.2.2具体明确、相对独立。所选每个指标均反映一个侧面情况,指标之间尽量不重复交叉。
3.2.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备可操作性。所选指标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
3.2.4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3.2.5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
4、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的相关措施
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背景下,催生了规划发展低碳城市的相关必要性。构建的低碳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城市建设朝着实现生态环境的节能与改善的方向发展,真正做到城市发展进程的能耗低、排放少、高能高校运行模式的实现,从而有效完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1由整体角度出发来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的具体寻求
在城市整体的角度来看,需要将低碳城市空间模式的具体寻求作为一项关键的实际研究方向。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城市空间以及碳排放总是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必要的相关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相应研究得知,随着城区人口密度的逐步增长以及城市空间规模的密集发展,相应的消耗汽油量也显著降低了,从而使得城市碳排放量实现有效降低。由此可知,可以将紧凑型密集式多元化相关城市形态的生成以及对城市相应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健康的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是被作为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的相关重要方向。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真正从城市形态与空间整体角度,寻求有利于向低碳城市模式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及带状城市规划研究,避免城市无序向外扩张,带来系列城市问题。
4.2由土地利用以及交通角度出发实现低碳城市的实际规划发展
由于城市土地的实际利用的优化组织构建是直接对城市的实际交通需求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产生影响的,所以,可以知道城市碳排放总量的多少直接与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是存在密切关系的。比如,有的城市所采用的土地高密度混合利用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的实际使用率,突出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公共交通、慢速交通的相应优势,最终实现城市碳排放量有效降低,这点就充分说明了城市交通出行距离是与城市密度成正比关系的。目前,针对集约式的土地利用以及公共交通的实际发展是大部分国际生态城市所采用的具体规划发展模式。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有必要从相应的土地利用以及交通模式的实际角度,有效开展城市交通以及土地的一体化规划活动,实现低碳节能环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3有效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发展评价
在城市规划发展进程中所进行的评价低碳城市行为是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在实施评价的时候,要同时兼顾社会、环境、资源、经济等要素以及城市低碳循环发展两个方面。实施城市规划发展评价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具体工作。因此,要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角度来构建相应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评价范围、城市规划发展效能体现以及反馈体系三个方面。通过构建相应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评价体系,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
5、结语
实现城市的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了确保城市走到发展的前列,使得真正实现低碳环保,更加适宜人类居住,要从根本上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发展,完善城市建设进程。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4—042—05
一、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现状分析
1.对矿严资源规划理论的简单回顾
矿产资源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勘探开发和保护的总体部署。它通过地质学、区域经济学和资源环境学的综合运用,对一定区域内矿产资源禀赋、勘探开发现状、开发利用条件和矿产资源供求形势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区域内矿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特定区域内矿产资源不同时期勘探开发目标与资源保护措施,通过对开采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的严格划分,确定矿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资源利用方式,制定矿业和相关产业的组织政策,从而保障矿产资源的集约开采和持续利用,并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整个国土资源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大规模地落实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我国的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其中,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理论主张,应分别比对生产力和生产力布局的主客观条件、地区经济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来确定资源经济区划,并实现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广泛结合和地区间的优势互补,这是以省级为代表的地方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而矿产资源配置与价格规律作为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源“影子价格”的分析把握,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去改善资源配置的扭曲状态。鉴于世界范围内气候危机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融合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理论中,同时亦成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前沿创新指导理念。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意义在于,它着重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表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矿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使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率低于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通过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协调;在资源开发利用观方面达到不可再生资源系统规划与跨期优化配置相统一。
2.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各省级矿产资源总体展开的规划审批工作的陆续展开,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规划方面从无序混乱到有规则可依,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初步建立。自此,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有了明确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完善了国家在该领域的宏观调控职能,全国和地方的矿产资源规划从编制到实施过程逐渐具有规范性和政策导向性,与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低碳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时期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内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的陆续开展,致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在需求、开发与利用方面势必承担着更多的压力。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日益紧张,我国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与管理部署工作的形势将异常严峻,而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缺乏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领域的专项立法。有学者提出矿产资源规划是一种行政规划,并指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不完善和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将政府行为纳入到“权力(利)——行为——责任”的法律对权力(利)控制的约束模式下。这使得在矿产资源规划立法缺位的情形下,相关部门的规划工作缺乏逻辑性与程序性,特别是缺乏法律强制力的根本支撑。尽管我国《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文对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事宜和权限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法律条文内容简单抽象,缺乏详细的量化标准,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自由裁量而产生法律效果的明显差异。
(2)在矿产资源的规划方式和具体制度安排上,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指令性计划的影响,特别是从一些地方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思路上看,部分规划未能体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些资源规划未能统筹好特定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未能在规划中通过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冲突以探寻区域内资源的跨期配置机制,而是直接指导和干涉特定区域矿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并对其各规划期内的产量和产值指标作了具体安排,这就造成了某些区域矿产资源供求结构的扭曲。在规划思路和具体措施方面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与国际国内的资源形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严重脱节,资源规划的跨期意识薄弱。
(3)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层面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予以支撑。首先是基层(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在机构、经费和人员方面不到位,基层规划工作开展的不力严重制约着上级规划工作的贯彻落实。其次是缺乏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监督制度,这必然导致规划工作的低效和政府机构因权力缺乏制约而诱发的腐败现象。最后是矿产资源规划技术层面的滞后,特别是基层规划部门和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管理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相对落后,技术设备陈旧,信息处理与更新量不足,与矿政管理工作的其它信息系统缺乏衔接,操作性不强。
二、矿产资源规划方面的国际经验
美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下引发的高能耗、高消费、高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致使美国政府日益认识到保护本国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美国在国内市场上对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加以各种法律和政策层面的限制,对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提出了苛刻的环保要求。例如,美国在矿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制度,矿产资源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要经过4—5年的调查论证。矿产开发前,矿业企业要向政府支付用于日后矿山闭坑后进行复垦工作的“复垦保证金”,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由政府严格监督。相比在国内矿产资源市场上的“韬光养晦”,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上美国可谓“锋芒毕露”。美国运用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足的资金优势,通过鼓励对外贸易与合作,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并进行国际资源投资。不论是国内储量小、质量差的矿产资源品种,还是国内有一定储量的战略资源,美国均从外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实践充分体现出其矿产资源规划的长期思路,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本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日本虽然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其资源禀赋,尤其是矿产资源存量十分贫乏。日本主要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本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规划。在节能减排方面,日本于1979年颁布《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令》,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重点能耗企业施行企业专员向政府年度汇报制度,并就其节能整改意见做出计划;就居民生活和消费领域在技术环节设定了一系列节能标准。例如汽车燃料的燃烧率要提高22.8%,住宅冷暖空调的耗电量要减少20%等。另外,政府就节能减排的开展予以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财政优惠和低利率、贷款担保等金融优惠支持企业节能设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政府通过宣传和舆论在国民社会生活中营造低碳环保文化和节能减排氛围,并最终影响本国国民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在循环经济方面,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促进其再利用,并建立生产企业、销售商、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废弃产品回收和循环利用的链条,同时在产品回收过程中明确四者各自的责任。由此可见,日本政府通过完善细化的立法以支撑本国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这两项战略措施充分体现出日本在矿产资源规划领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
与美日两国在矿产资源规划具体实践方面所不同的是,德国政府大力鼓励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能源的发展,并确定新能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提高到50%。在政府大力投资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在制度设计上也为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推广提供支持。可再生能源配额机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RPS)在德国的出现,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通过在电力市场中的政府规制行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比重。如果说美日两国从正面角度采取各种机制设计对本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规划,那么德国则是从侧面角度,通过寻求可再生资源与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突出了矿产资源之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意义。尽管角度不同,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各异,三国的具体实践的确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三、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具体措施
1.加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立法,为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无法有效地承担科学、合理安排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本原因在于有关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法规缺位,致使有关部门在矿产资源规划过程中出现行为的随意性与自由裁量性。从现实问题出发,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法治化,则矿产资源规划法的出台势在必行。新法应与《矿产资源法》建立密切联系,将散见于我国现行有关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集中在专项立法中,并结合我国近些年来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实践经验,在立法的具体环节与细微操作层面进行查缺补漏。应当强调的是,要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程序法治,就意味着要将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程序中所包含的拟定、确定与公布程序所涉及的各项步骤用清晰的条文呈现在专项立法中,而迄今为止,这是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立法的一处空白。从法理学层面而言,程序的公正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实体的公正,规划要取得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结果必须以正当的程序设计为前提,以保证最低限度的公正。为此,应当着手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以从民主法治的理念要求实现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
2.统筹协调矿产资源规划部门的职能安排
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细节方面,应当统筹协调矿产资源规划领域相关部门的职能安排,切实树立国土资源部的一元主管权威,彻底根除以往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若干政府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权责模糊的弊病,从而实现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的权力制衡与权责明确。应当建立“中央——地方”纵向一体化的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力体系。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工作主要应由国土资源部承担,并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矿产资源规划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协调工作;财政部主要为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提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各级地方发改委、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应按上述权力划分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发挥相应职能,并分别对上级部门负责。
3.要充分协调矿产资源规划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政策实施之间的关系
美、日、德三国的具体实践告诉我们,矿产资源的规划工作不能“就规划论规划”,要用国家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带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落实开展,从而为资源规划工作提供新模式、新思路。美国的全球开发与海外资源战略为我国矿产资源长期规划提供了一条“以空间换时间”的路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实现矿产资源横向可持续开发的重要途径;日本模式启示我们要将矿产资源的规划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开展节能减排等重要国家战略与政策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本国的社会经济系统内矿产资源纵向跨期配置的内在动力;德国的实践则启发我国应在矿产资源规划中发挥制度设计的替代与互补效应,即在矿产资源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中,要将眼光投向与其密切相关的可再生资源领域,充分发挥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建立两种资源并行规划的互动机制。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间的关系。鉴于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可逆性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环境要素适度内化机制,在矿产资源的开采、消费与处置过程中应着重考量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遵循“资源——环境”的双向约束关系。
4.应将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未来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重点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线,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减碳作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5%左右,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强制分类区域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面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全回收。
聚焦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开发60项绿色设计产品,创建20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年产危废量100吨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园区循环化发展,鼓励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25年,创建绿色园区20家。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产城循环链接。
加快完善循环型农业体系。完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秸秆基本实现农作物全面综合利用。建设完善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地膜新国标执行力度,推广使用0.01毫米以上标准地膜,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回收。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到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争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1至2个。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到2025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大力发展二手商品市场。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立完善覆盖京津冀、辐射东北和华北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标志产品;实施垃圾分类,到2025年设区市、雄安新区、张家口市崇礼区、廊坊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率先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0%、85%以上。
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即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
实施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以石家庄、唐山等人口较多的城市为重点,开展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统筹废旧物资“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便民交投点,在商超、学校、办公场所等探索推行智能回收设施。到2025年,设区市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鼓励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申报国家、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相关专项科研项目。围绕典型产品生态设计、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制造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突破一批绿色循环关键共性技术等;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集成示范,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河间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迁西机电再制造产业园等为重点,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支持瑞兆激光等再制造服务企业发展。加大再制造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建设再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争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在提出“低碳经济”政策后,城市交通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出行的便利性,同时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一、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现况中出现的问题
(一)现有的交通方式过于局限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交通方式过于局限,仅能通过几种常见的汽车类型解决人们的基本出行问题。近年来,由于城市交通管制力度不足,陆续出现车辆违法违规现象,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降低人民群众出行的便利性。例如:由于国家对于小型车辆的管制没有明确的限制政策,导致小汽车、摩托车等小型种类的汽车保有量大增,给城市交通的管制带来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对于现行的交通方式即使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仍然效果不佳。
(二)现有的交通管理技术落后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推进,现有的交通管理技术发展滞后,妨碍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我国交通管理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并且现有基础较差,同时,我国交通管理设备落后,严重降低了交通管理效率。针对城市交通管理技术的提高,早期开发投入巨大,但成效不显著。
(三)现有的交通管制力度有待加强
针对我国交通管制情况,现有的交通管制力度有待加强,部分交通管制执法者执法意识松懈,办事效率不高,对违法车辆驾驶员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最终造成交通管制压力增大。近年来,交通建设施工人员以及交通管制人员都存在责任心不强的情况,在交通管理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运用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这严重阻碍我国交通管制制度的发展。与此同时,交通管制执法者的服务态度,执法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对违反交通法规的群众存在故意刁难、语气不当等现象。
二、低碳经济时代城市交通规划应对策略分析
(一)城市交通规划及时调整完善
为响应“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城市交通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私家车数量的大幅增长,对城市交通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及时调整完善城市交通规划,适应现今阶段城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降低未来规划实施时的成本,减少经济损失。
(二)加强交通管理硬件设备,完善交通管理网络体系
在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结合本土实际交通管理状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交通管理技术手段,加强交通管理基础硬件设备的建设,为城市交通规划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对城市交通中违法违纪行为适时监控,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完善交通管理网络体系。
(三)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执法的力度,确保交通秩序的畅通
1、加大对驾校考核的力度,规范驾照考试制度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选择报考驾校,参与驾照考试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存在驾校帮助学员弄虚作假,考试舞弊等恶劣现象,部分驾驶能力不熟练的人开车上路,对城市交通管理带来困难;甚至对他人以及驾驶者本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要加大对驾校考核的力度,规范驾照考试制度,必须经过正规驾校学习且成绩合格后,方可以上路行驶。
2、加强低碳交通的政策保障
低碳交通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完善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使我国城市交通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我国要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使我国现有的城市交通更发达,更方便人们的出行。其次,要出台私家车购置的限制政策,缓解我国城市交通的压力,降低私家车数量的增长率,将私家车的增长率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处于合理平衡的状态即可。最后,对拥有私家车的群众要控制其使用,采用限号出行等手段,降低私家车出行数量。城市中私家车的出行数量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经济时代下的城市交通建设要求。
3、加大对于交通道路安全知识的宣传
城市交通管理者,在工作之余,可以走上街头,将交通道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行车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人民群众,加强人们对于城市交通安全规则的认识,更正不文明行为,提高市民安全意识。同时鼓励大家在休息的日子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轻环境的负担,积极响应低碳经济下绿色文明出行[5]。只有人民群众对于城市交通安全的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减轻城市交通管理压力,降低城市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广大市民安全出行提供有力的保障。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低碳经济时代下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交通规划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规划需要根据现状情况适当调整完善,做到规划适应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针对城市交通规划实施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加强交通管理硬件设备,完善交通管理网络体系覆盖区域;另一方面,要做到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执法的力度,规范执法,确保交通秩序的畅通,提升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低碳经济时代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可以在未来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能够切实有效的营造出和谐健康的交通秩序,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
参考文献:
[1]张玲.乌鲁木齐高铁片区低碳交通分析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9256-9257.
[2]吕东旭,丛喜静,赵玉清等.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交通规划策略研究[A].//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3:1-13.
[3]高崧.绿色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体现[J].低碳世界,2013(10):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