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重点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4 16:42: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管理重点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

篇1

0 引言

现阶段,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电气企业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将电气施工的质量得以保障,这样才能促进电力的正常稳定运行。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大量的新型电气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控制和监管其施工质量,就可以对电气工程的质量及功能进行保证,从而促使企业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1 电气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针对电气工程的施工要能从多个层面进行实施,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电气施工质量的控制效果。首先就是要对施工人员的自身具备的素质要能够保证,这是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只有将这一方面得到有效保证,进而才可以促使电力企业完成高品质的电气工程。所以,在施工准备阶段就需要选择出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对这些施工人员还要进行实施培训工作,将电气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等都要能够娴熟的掌握,还要能够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严格的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1]。另外在保障体制上要全面的加强,确保施工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只有将这些层面的准备工作得到保障,以及将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强化,才能真正促进质量的有效控制。

再者,就是针对电气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材料采购环节,这是对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材料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只有材料的质量有保证才能对整体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对施工用材质量的控制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坚决杜绝采购不合格施工用料或者是偷工减料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核实所有施工用材,在施工过程中也应该检查材料型号、规格及其材质等能够与相关的要求标准相一致,没有达到标准的坚决不能进行使用。在材料的质量得到保障之后,还要将施工的工序进行有效的优化,要和实际的施工状况相结合,最大化的将工序能够科学合理的实施[2]。

2 电气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电气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控制的关键环节,所以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工序的严格执行。首先要将电力设备的绝缘保护工作要能够完成,主要就是设备进场的过程中要能够在绝缘的检查工作上进行强化,对电气工程的电线以及电缆等要确保有安全认证标志,操作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标准程序执行。应该对相关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避免在施工现场中出现一些不合格或者是造假的材料,避免质量安全隐患的存在。选择和线管相同品牌的胶水是最好的办法,通常情况下,这种同品牌的胶水都能够给符合其要求,在浇注砼的时候,必须要安排能够对每台输送泵进行随时监控的电工,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及时处理被压坏的线盒和线管[3]。

此外,避雷链、均压环以及防雷引下线对于建筑安全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地方有无漏焊情况、其焊接质量与长度是否符合相关施工的规范及其设计要求,同样也是控制电器工程施工质量的要点。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个环节进行仔细检查,特别是在结构转换层[3],由于调整柱子主筋容易导致防雷引下线的漏焊或者是错焊,因此,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必须对这一问题形成重视,一定要认真检查,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确保。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安全管理,这同样也是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在电气工程的相关设备及施工用材进入施工现场之前,应该先对其进行绝缘检查,其中电线、电缆等产品应该贴有安全认证的标签,此外还需要检查绝缘层的完整程度,特别是要检查其绝缘层厚度是否均匀以及是否能够满足相关规定[4]。与正常时候相比较而言,当电气工程发生短路现象时,其将会出现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电流,所以应该在电器工程线路中配置配电设备中的熔断器,这样就能够发挥出短路保护功能,当然,所选择的熔断器应该要具备相应的分段能力,以此实现在出现短路之后依然能够对电网起到保护作用。

3 施工后的质量控制要点

完成电气工程施工之后要经历调试阶段,控制施工质量主要是应用手段来判断电气工程施工造成的故障,如强迫闭合法、电压和电阻测量法、直观法等。在试运行电气工程阶段,换言之就是在完成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之后,应根据相关操作规范程序进行负荷电力工程试运行的操作,在试运行阶段还应该做好相关的工作记录,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进行电气调试时,也要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形成高度关注,必须要做好设备的调试工作,这样才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工程施工任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一定要充分考虑电气工程施工的三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利用质量控制措施,尽量做到对各施工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电气工程施工任务,进而才能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化研究,希望此次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这居上。

参考文献:

[1]纪飞,朱占成.浅谈如何加强电气工程施工的工程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3).

[2]黄雄彬.浅谈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机电信息,2013(24).

篇2

企业如何做好职业禁忌证管理,把好职业健康监护关,是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与职工劳动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如何实施,这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点。近年来,本企业在实施职业禁忌证的管理中,着重关注以下重点,来做好这项工作。

关注适用法律法规及其

配套规章标准

从事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人员,首先必须学习了解做好职业禁忌证管理的有关法律及其配套规章标准规定。

有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目前职业禁忌证管理适用的法律规定,见于《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的有关条款之中。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

2011年12月31日通过的新修正的《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条、第七十二条、第七十六条、第八十七条中,分别对职业禁忌的概念,对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以及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等作出规定。

《劳动法》第五十四条、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中,分别对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1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作出规定。

有关配套规章标准规定

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的费用,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在附件中,还根据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规定了具体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职业健康检查周期,以及相应的职业禁忌证。

200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是目前我国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指导性规范标准。该规范规定了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和监护周期,适用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关注法律条款及标准的执行

强制性法律条款必须执行

上述法律有关条款的明确规定虽然比较原则,但是可解读为是强制性的条款,用人单位必须执行,必须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禁止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有关规定的禁忌作业。

结合本企业职业危害作业特点执行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的规定相对具体一些,尤其是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可操作性相对强一些,企业实施职业禁忌证管理,应结合本企业职业危害作业的特点,以及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来加以处理。

执行中要正确宣讲有关概念

职业健康监护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及应急健康检查。

从职业禁忌证概念可以看出,企业职能部门的职业健康监护既要组织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其中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及应急健康检查;又要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工作,两者缺一不可。职业禁忌证并不等同于职业病或职业损害。在企业,一些劳动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只要一旦被列入职业禁忌证人员范畴,其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得了职业病?”;第二个反应是“企业应该要给我负责”。由此可见,企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正确理解上述法律及其配套规章标准有关条款,以及有关概念有多么重要。对此如自身理解含混不清,就无法说服劳动者回到正确处理的轨道上来。

关注坚持调岗原则与

实际困难及诉求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坚持“职业禁忌证必须要调岗”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调岗。步骤和计划如何确定要根据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车间实际等情况来定,即制定一个调岗安排顺序表,第一批调哪些人,第二批调哪些人。对于一些技术骨干,短期不能调的,应有两手准备,即培养新人与控制接触并举。在如何控制接触方面,企业管理者要将员工的健康状况、调岗要求、暂时不能调的原因、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安排、单次接触时间、每工作日累积接触时间等与劳动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取得劳动者的理解与配合。沟通的过程和结果应形成文字材料存入员工职业健康档案中。当然,当条件成熟(不超过6个月)时仍应坚定执行调岗。

篇3

工业企业作为国民服务经济体系中的支柱性行业,在财务处理整体水准要求上要比其他中小企业严格得多,并且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必须具备这种高要求财务管理水平,以此才能拓宽工业产业发展空前,提高理财投资能力。文章基于此,以工业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作为切入视角,对其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工业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方式

(一)岗位分工

工业企业经营生产规模较大,必须要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合理机制指导员工合理分担自身任务、职责才能完成上级或单位业绩指标。所以,岗位分工是货币资金控制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货币资金管理有着莫大作用与现实意义。也就是说,在分配到具体岗位上的会计行为主体,必须要依据自身职责、从业标准去办理各种会计实务,正确处理好会计信息、报表、原始凭证等。为此,在资金货币管理工作所推崇的岗位分工执行方式,应当坚持以下几点执行原则。首先,凡涉及到的账务类、登记类、会计信息原始凭证、以及接收到的凭证编制等,都应该认真落实与执行。其次,出纳要明确自身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工作分离规定,如签发支票、每日记账、负责会计信息复核等工作,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作应由其他岗位财务人员负责。再者,货币资金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全面负责现金盘查、清点、定期组织抽查、以及负责好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后,会计主管人员应当保证必要的审核工作质量,即确认好收支、检查单位主要负责人印章等检核工作,同时在一定周期时间内组织对账、查账、并确保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工作质量等。

(二)收支控制

1、收入。凡是涉及与财务业务相关方面的资金活动处理必须要求有票据,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结算,为现金结算与及时向银行运送现金款提供方便。此外,对于结算而言,要防范坏账、烂账的可能,避免形成赊销负担,保证资金回笼输出力度;同时,对资金收支进行控制时,应当把各种资金及时递交到单位出纳人员,并对坐支、坐收现象加以避免。

2、支出控制。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每笔支出必须经单位相关负责人审批,一般是会计工作人员负责复核,会计主管负责审核,出纳负责付款事宜。另外,也要确保各项财务活动支出是在预算编制计划之内。

3、货币资金保管控制。货币资金收付和保管只能由出纳员负责,其他任何人员( 包括单位负责人),不得接触货币资金;要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制度;出纳员要自觉进行经常性的对账,每日结出现金日记账余额与自己所保管的现金核对相符,经常与会计核对账目;所有收付款原始凭证必须事先连续编号并按顺序使用,已开出的收付款原始凭证必须全部及时入账。

二、工业企业货币资金管理重点

(一)不相容人员分离机制

资金货币控制是财务活动处理、管理、控制的重点内容,所以必然涉及到人员分配、职责明确、合理分工等诸多问题。而不相容人员分离机制是工业企业财务活动应当遵行的重要机制。即涉及到付款、结算、业务手续等一切的财务活动,必须落实权责一体。

(二)加强运作资金管理

只有企业的资金具备高效、快速的流动周转能力,才能切实发挥流动资金或投资的切实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实现资金的保值和增值。为此,控制资金流动、提高资金使用率,必须要从货币资金控制的“三率”着手,即“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其中,现金比率这项资金控制财务指标既是重点亦是难点,它能够直观反映工业企业最近所投项目、或者近期从事某项投资活动的具体偿还能力高低。即流转收入和流转支出要确保达到“差值余额为零”,实现逐步提高资金使用率。

(三)强化专项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

专项货币资金管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确保专项资金管理体系能够确立。首先,货币资金控制要有具体控制范畴,在控制范畴内的各个资金支出业务项目还应要求其能完全囊括、覆盖住。其次,把好控制执行。控制执行需把好管控方向,即账务业务相关的盘查、清点、库存限额事宜要同步进行控制,目的是保全资金、资产安全。最后,资金控制执行手段应具备合法性。此外,收支业务除了要贯彻各种正规管理机制,还应管理好最为直接的票据、印章等。如票据的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遗失处理等。

三、结语

货币资金管理是项系统工作、具备复杂管理要求的重点财务管理活动。所以,它是工业企业的财务活动监测重点。此外,货币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确保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可以实现资金有序控制、规模化管理,进而才能保证财务其他环境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提高财务专岗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防范舞弊、违规的行为发生,在源头上为财务资金活动所需的会计信息实现真实、可靠提供有利实施基础,最终使工业企业能够快速适应生产经营的管理需求,推动自身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 2011,(09)

篇4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变”成为经济环境中唯一不变的主题。在尊崇摩尔定律闪电般的更新技术的行业中,当IT企业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愈多愈强的竞争对手、飞速更新与淘汰的产品等等这些巨大的压力时,“管理精英们”思考最多的是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无法被代替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知识才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而这种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因此,知识管理正迅速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管理技能之一。

但是,在考虑如何组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体系时,企业管理者往往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从。事实上,只要抓住知识管理的重点,有的放矢,就能成功地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知识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针对IT企业,管理者可以借鉴以下几点经验思考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

一、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化观念

IT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主要就是“人”。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的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所以,企业知识管理观念中必须要以人为中心,从人力的角度思考知识管理问题,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而知识是蕴藏在组织内部重要元素。因此,在IT企业中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化的观念。所谓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人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人的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IT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重视人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的知识化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一切知识管理的行为和活动都必须在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为引导前提下执行和开展。

二、营造开放式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它根源于组织的核心价值。建立一个让组织成员对知识有正面想法、让知识管理与组织现存文化相结合的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IT企业是年轻人的企业,具有无限的活力,则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特点,推行适应青年群体特殊的管理手段,以激励组织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和分享,例如鼓励与奖赏知识的创意、发明、贡献等,营造一种轻松而开放式的文化环境,让年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分享、学习。另外,在推行知识管理时,需要注意“变化”,并通过适当的管理制度塑造出知识管理的文化,给年轻人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其在开放式的组织文化中不断吸收新知识,从而提升其创造力。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

IT行业知识更新快,IT企业内部环境的多变性,内部信息的高度集成,要求企业自身的知识管理也必须适应这种快速更新特点,由此决定IT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必须具有学习型、创新型等特点,只有建立组织的学习能力,才能有效地累积培养应对变化与挑战所需的知识与核心能力。首先,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下,学习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能力是IT企业竞争优势之一;其次,学习型组织能够促进组织成员不断交流,不断“自由地摩擦”,实现知识的整合。由于IT企业组织的知识更迭迅速,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组织成员流动性强,导致组织的知识结构经常变化,所以要根据技术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适时进行组织流程再造和知识流程再造,增强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IT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流动资金和多少市场占有率,也同样取决于知识管理体系完善度。知识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管理组织。知识必须要由专门机构或者人来管理,才能不断地促进知识积累与更新与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相配合。组织中人员是有分工的:(1)知识管理者:负责知识的整理、分类、、更新、废弃等的日常维护;(2)知识专家:负责建立知识体系,并判定知识的价值,是知识的最权威的评判者;(3)知识贡献者:负责收集信息贡献知识,这些人可能是某些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可能是一般岗位上的普通员工,但是他们都是知识最初的提供者,只有企业全体人员都成为知识的贡献者,知识的聚集和更新速度才能达到最多、最快。

2、资源库。企业资源库是企业各类知识集中的地方,知识资源库的结构取决于存储知识的内容和类型。资源库不仅存储知识的条目,还存储事件、使用记录、来源线索等相关信息;收集各种经验、备选的技术方案和用于支持决策的知识。知识资源库通过模式识别、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对成千上万的信息、知识加以分类,用于提供决策支持。知识资源库可以避免重新获取知识造成的成本,通过对协作提供支持加速创新的速度。

3、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企业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显示整个企业知识资源的分布状况。构建企业知识地图是形成知识管理氛围的关键因素。

4、企业知识资源的整合手段。知识整合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集成和再建构,使其提升为新的知识体系。知识整合不是现有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企业只有经过知识整合才能进行实质上的知识管理。所以,在知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提供知识整合手段,形成整合能力,从而挖掘企业内各种知识以及相互之间的动态关系,实现知识要素与实践要素的整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五、消除知识流动的障碍

IT企业是智力集成型的企业,知识是否能够在同专业人员之间共享,在不同专业人员之间流动,促进所有人员自建的学习和互助是IT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知识管理的主要难点之一。

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造成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消除知识共享的瓶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员工招聘中要重视考察应聘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同时尽量降低企业员工知识基础的差异性;(2)引导员工学习知识、共享知识的意识与习惯,形成员工的共同愿景,使员工相互信任,为知识共享和交流奠定基础;(3)有效的知识共享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建立健全知识共享的信息平台有利于扩展知识传播的时空范围与速度。

六、注重员工的激励机制

激发IT企业员工知识学习、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鼓励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助推器。

在知识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实处,要让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知识或开发和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为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的员工得到切实的利益。这一点对企业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部分的IT企业还处在成长期,切合实际的激励机制能够保证企业员工保持旺盛的斗志,增强凝聚力,最终得到认同感。

重视知识价值的具体做法有很多,可以体现在企业的分配制度上,也可以体现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包括物质或精神奖励制度、内部提升制度等。值得注意的是,重视知识价值的做法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已经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其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我国电力企业不断扩大,而且行业类别也相对比较复杂。近些年来,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变革,随着机构的增加,出现了许多法律上的纠纷。面对现在的法治社会,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学会使用法律来维护和规范企业的运行,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法律知识是电力企业顺利开展工作的有效保障,法律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1法律知识的应用对电力企业的意义

(1)法律知识的应用对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电力企业内部的优化,以一个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实现管理,需要重视法律工作的积极作用。企业不断完善和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并在同行中进行竞争就需要灵活应用法律相关政策,把握法律的限度,避免在监督体系的建立实行中触犯到法律,在同行竞争中造成不正当竞争。此外,电力企业为内部员工制定的相关制度要符合劳动法,避免造成对员工自身权利的侵犯,加班放假制度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员工中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法律指导企业及员工的运营和工作,这样电力企业内部才能有效有序地进行运转。

(2)法律知识的应用对电力企业外部形象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在社会上的立足不仅仅是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软实力的竞争与树立。现在企业都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建设,在同行竞争中尊重对手,进行正当的竞争等行为都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的。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应该学会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企业的形象,树立企业侵权意识,使自己的企业更加规范,更加合法。法律规范下的企业不仅能得到业内甚至广大群众的认可,还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口碑,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与同行的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电力企业重视法律知识的应用有助于我国整个电力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现在企业之间,甚至各个行业之间都存在着效仿效应。因此如果一家或多家电力企业都注重法律知识在管理中的应用,产生不错的效益和好处,其他的企业也会相继效仿,在整个电力行业形成一种风气,既而对优化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2电力企业中应用法律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电力企业相关工作的开展使法律的应用陷于被动地位,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认为其电力工作与法律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出现一些法律小纠纷也不在意,采取地下私自解决的方式化解纠纷与问题,这使得一些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引起重视,进而不能被有效解决,容易出现反复的现象。

(2)电力企业在法律应用中的力度不够,不能灵活应用其规范企业管理。现代的电力企业对于法律知识的应用基本处于应对状态那天,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遭遇到法律问题时才会去咨询法律相关知识,在解决问题后对法律和自身企业关系的认识又回到了原来。使电力企业不能拥有一套积极、安全有效的法律防范体系,使电力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证,影响其外在形象的建立。

(3)电力企业对法律应用的忽视使得电力企业之间存在盲目的,甚至恶性的竞争,不仅会触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产权及专利的问题上难以解决,还会给企业造成损失。这种忽视也不利于我国在电力企业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导致法律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脱节,不利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3加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相关法律知识应用的具体措施

(1)增强电力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电力企业员工法律意识是提高整个企业法律应用水平的关键,员工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了就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应用,从而使得电力企业整体对法律的认识和应用得到提高,树立良好的学法懂法的风气。在遇到有关法律纠纷的问题能够及时反映,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企业都设有自己的法律顾问,电力企业应该重视法律顾问的作业,利用拥有的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再将法律知识与电力企业相关联系结合,加大企业内部法治宣传力度,规范企业的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安全的生产环境。

(2)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法律顾问体系。

现在企业要想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就必须有一个有效权威的体制进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是每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标准,因此电力企业也应该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现代企业大多数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电力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企业存在的法律漏洞进行补救,在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时候及时咨询法律顾问采取应对措施。在许多企业出现法律顾问形同虚设的现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电力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同样情况的出现。

此外,法律顾问制度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提倡企业学会依法管理企业和处理企业之间问题的一种方式。法律顾问制度也是我国将法律工作人员植入企业的最好方式,这样使得我国法律工作者工作更具实践性,提高其灵活应变的能力,在实践行动中得到锻炼。同时法律顾问制度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电力企业中法律顾问不仅要负起对企业整体利益的维护的责任,还要对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进行维护。

(3)制定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计划,注重对风险的评估。

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需要进行一些预测性的投资或规划,具有预测性的投资与计划都有其不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部署时应该考虑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及时地进行预防性的法律风险预案。企业在对某一重大项目进行决策时,其牵涉到法律的相关问题,应该做相应的咨询后再做决定,这样可以减低企业在后边实施时承担的风险。电力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企业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在触及法律方面的问题要做到有效咨询和解决。

总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能够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保证。在电力企业中学会使用法律知识,不仅是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也能使电力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能够在众多的竞争中更具主导地位。企业员工知法、守法、懂法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用法的自觉性,还能使电力企业的整体权益得到法律的保证,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其在同行中的竞争力,相信在未来的电力企业中,对法律知识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而企业在法律体系的维护下生产运营更加有保证,也有秩序。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所谓的精细化管理,最初只是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其局部施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施行精细化管理时的重要手段,对电力企业来讲,其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找出企业当前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应用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方案势在必行。

二、电力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控制管理观念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基本都存在“轻视销售成本、重视生产成本”;“轻视产品生产质量、重视产品实际产量”等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达到高度统一,还会对企业正常的资金运转造成一定的威胁,从而使得电力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工程中,因为管理人员成本观念不完善的影响,而产生较多的隐性资金成本投入。

(二)成本控制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在预算成本控制目标时,主要是以以往收集到的历史信息数据,结合现有生产技术和设备情况等其他因素来进行计算。在分解企业成本时,基本都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划分,并没有将各个行政区域内不同项目间存在的成本差异因素考虑在内。此外,在进行成本控制与考核时,大多数电力企业都是以行政约束和奖惩制度作为主要手段,导致其实际成本控制结果同预算目标间会因为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一定的差别。

(三)成本控制深度和范围不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是以企业成本构成要素为依据,推动各项成本控制工作的展开,在成本控制期间,相关人员往往不会全方位的考虑企业成本和外部因素可能会对控制工作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基本都会将节约生产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对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缺乏关注,对技术和安全方面成本投入的控制力度较为薄弱,从而导致我国电力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直都无法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应用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就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本身来看,其同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和每一位员工的日常活动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贯穿了电力企业的整个生产环节。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现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全员节约的管理意识,借助激励制度,调动起职工参与成本控制工作的积极性[1]。其次,管理者需要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落实精细化管理具体内容,强化精细化管理力度和管理责任。最后,将企业各个环节成本的预测、分析和预算管理等全部纳入到企业财政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提升该部门对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视度,加强对成本的精细化控制和管理。

(二)施行预防性的成本控制手段

在成本控制中施行精细化管理时,电力企业管理者先要确保自己制定的各项生产经营决策都带有较高的科学性,其成本管理工作可以逐渐朝着预防性的管理方向发展。在对企业成本进行实际管理控制时,相关人员需要事先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发展期间加强成本控制力度,在活动完成之后,需要对成本控制工作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更加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确保精细化管理的各项理念和要求等都能够被贯彻落实[2]。此外,电力企业还需要确保展开全方位、全员参与、全过程的成本扣工资管理,确保成本控制工作中的各项责任、权力和利益等都能够达到高效统一,强化对目标成本的管理力度。

(三)强化对企业物资的供应管理

首先,相关人员需要严格把握相关材料和设备选择这一关,掌握电力市场的实时发展动态,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在进行价格和性能对比之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和设备[3]。其次,严格把控企业展开各类项目时,材料设备的投入工作,树立起一种集约型的生产经营观念。如果需要在生产期间投入新型的材料设备,需要实现针对其投入成本做出精准预算,从而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提升成本控制中的精细化管理力度。

(四)制定符合标准的日常管理考核制度

电力企业管理者如果要将精细化管理的作用在成本控制时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起标准化的日常工作管理规范,对企业内部的各项实践管理工作和技术工艺等进行综合性。科学化的管理十分必要[4]。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制定出在展开各活动时可能会设计到的成本内容,以现阶段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为立足点,制定出统一的成本控制管理机制,帮助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电力企业自身来看,在其成本控制管理期间应用精细化这一管理手段,不仅会使成本控制工作更具系统性,还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在节约了一定电力能源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因此,我国电力企业中负责成本控制工作的人员在日常工作期间需要对精细化管理理念和具体管理手段进行细致研究,结合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控制方案。

参考文献

[1]刘东.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2,04(08):280+282.

篇7

一、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认识

之所以要对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展开认识,归因于组织生态将影响着企业员工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又影响到员工的行为偏好。为此,班组层级为考察对象,认识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对班组工作状态的认识

尽管供电企业经过了历次的企业化改制,已经成为当前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但作为提供担负着电力服务的国有企业,其依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班组工作状态具有应急性和常规性两种状态。从影响员工心理感受的角度来看,应急性电力维修任务则将给他们造成较强的压迫感,从而将可能促使他们出现负面情绪。

2.对班组工作氛围的认识

班组的工作氛围决定于班组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工作特点,因此在进行员工激励机制设计时应重视上述特点。另外,因需要外出作业的工作特征决定了,企业对他们的日常监管时常处于缺位状态。这一状态就可能导致他们实施“搭便车”的偷懒行为,从而延误工期。由此可见,在员工激励机制的实施上应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认识引导下的员工激励机制模式定位

“激励兼容”可以界定为,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者在满足被激励者需要的同时,促使被激励者沿着激励者的意图行事的原则。从供电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构建活动中可以发现,在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激励冲突”的现象。因此,在这一原则下所进行的模式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满足班组成员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可知,班组成员应处于安全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环节,这是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岗位层级相联系的。安全的需要主要指向心理安全的需要,即应给他们提供工作上的心理安全感。另外,情感的需要在于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平台。从这两点需要出发,便要求供电企业管理层应从薪酬体制设计、规章制度管理、工会工作等环节下工夫。

2.班组成员的行为合规

班组成员行为的合规便指向按照管理层的意图行事,即日常施工作业中能按质、按量、按时和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来完成。这时就面临一个问题,即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如何来实现这一点呢。不难看出,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点,这与上面所提出的激励机制模式定位同属于激励机制范畴,即正激励和负激励。为此,这里就需要从对负激励的设计上下工夫。

三、定位驱动下的员工激励机制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供电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1.深化对员工激励机制理论的认识

供电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需要对员工激励机制的理论展开深入的认识。激励包括需求型激励和过程型激励两类,因此在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之后,还需要对激励兼容原则进行解读和领会。为此,供电企业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前来讲课,或者委派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外出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认识问题。

2.优化正激励设计和实施效果

针对班组层级员工的激励,需要重视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特别对于那些临时工更应如此。在满足安全的需要时,应在劳动协议的签订、社会保险的支付,以及薪酬结构等方面下工夫。实践表明,人力资源部门应着力开发出适合于班组施工环境的绩效考核体系来。满足班组成员情感的需要,则需要工会和人力资源部门联合举办职工联谊活动,并着力在业务技能比武的平台上拓展实现方式。

3.合理使用负激励的约束机制

负激励作为一种约束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仍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在使用负激励时应注意使用的度、使用的范围,以及使用的公开、公平性。对此,供电企业针对班组层级的员工应按照“先行政约束、后经济约束”的逻辑来展开。另外,在实施负激励时应给予实施对象充分的申诉机会,以及搭建合理的申诉通道。

4.建立权变条件下的控制模式

权变理论告诉我们,需要根据管理活动内外部的变化,来适应性地做出管理方式的调整。这也就要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实施员工激励机制时,需要根据班组的具体工作和作业环境,适应性地调整正激励和负激励。如,在对从事应急性作业和常规作业时的激励机制实施,便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为此,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篇8

一、电力企业优质服务的作用及内容

1、优质服务的作用

电力企业优质服务的作用主要有:拓展市场范围,扩大市场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知名度和企业信誉;增强员工素质;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

2、优质服务内容

电能质量、服务质量是电力优质服务的根本,电力企业电能质量、服务质量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如果企业没有优秀的服务质量和电能质量,就无法立足在公众心中。

2.1增强电能质量服务。

电力市场中的电能量是大众主要购买的商品。现代工商业中,多数高新技术产业、计算机系统以及机器人等都需要大量稳定的电能质量。在电力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电能质量作为用户和电力公司交易的主要产品属性,直接决定电力企业能否得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2.2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质量是电力企业优质服务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a.是称呼转变。在当代社会经济市场条件下,供电部门和消费者间应该互惠互利、平等相处。同时,为客户提供满意、优质的服务也是电力企业的工作需要、服务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

b.是创新手续。多数电力部门手续的申报都较为繁琐,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会大量消耗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以及体力成本等。因此,电力部门应简化、创新报装手续,转变服务方式,去除层层审批把关手续,主动为客户进行上门服务。

c.是取消柜台。柜台形式会给客户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不能算是彻底的平等服务。因此,应该把柜台式营业转变为休闲式、敞开式或交换式服务,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有熟练业务知识并有优秀服务水平的人才任大堂经理。

d.是消除垄断。电力部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应严禁出现垄断行为,严禁在安装、设备以及设计等方面违规承包,信誉差、价格高的产品只会损害客户利益,破坏企业形象。

2.3 树立客户让渡价值理念。

客户让渡价值是指客户总成本和总价值的差额。客户总成本包括客户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体力成本以及精神成本等,而客户总价值是指客户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期望中的利益获取,包括服务价值、产品价值、形象价值和人员价值等。客户总成本和总价值中的构成因素是相互影响。任一价值因素发生变动都会影响其他价值因素,对客户的让渡价值和总成本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需要对客户总成本和总价值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尽量用较低的营销费用创造出更多让渡价值的产品,达到客户的满意。

2.4 建立客服服务中心。

目前随着电力企业商业化运行,需要企业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电力企业的价值体现表现在电力营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何树立企业服务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利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客户服务中心,采用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以及互联网等途径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水平。

2.5 优质服务评价系统。

优质服务评价系统由企业评价、客户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组成。具体表现形式为:

a.是企业评价。通过电力企业自身对营销服务人员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包括员工的品德、职业素养、服务效果、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等。

b.是客户评价。客户通过自身利益得以实现的满意程度对电力企业的服务做出评价。评价内容有:服务环境、服务时间、服务等待、服务语言、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仪表以及问题的处理效果等。

c.是社会评价。由社会团体、机关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新闻媒体等对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

二、以优质服务开拓电力市场

随着电力的销售,服务必须跟上,才能保留住潜在的电力市场。

l、国家电网"一强三优"战略目标中,明确"服务优质的内涵是事故率低,可靠性高,流程规范,服务高效,社会满意,品牌形象好”。因此,电力企业要抓好优质服务,必须提高电力产品质量、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服务手段、优化服务环境。首先,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做好优质服务的基础;第二,转变思想观念是强化优质服务的前提;第三,要靠建立营销技术服务完善优质服务。

2、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必须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强化服务,牢固树立"以发展为主线,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管理理念,以崭新的服务面貌,树立起崭新的企业形象,进一步提高供电服务质量,规范供电服务行为,提升供电服务水平,促进发展。必须认识到管理能力的增强,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面貌的改善,都在具体服务中体现。强化优质服务,在优质服务中开拓市场不仅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优质服务质量的几个主要对策

当前,电力企业在创建优质服务型企业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创建优质服务型电力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基本入手,强化内在素质的同时,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优质服务与电力市场营销及电力市场开拓结合起来,在服务理念、服务机制和服务手段上下功夫,加强整改,从而实现电力优质服务的实质转变。

l、树立科学的以客户为本的服务理念。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需要科学的理念做指导,要确立以客户至上的基本服务理念。客户对电力的需求以不仅限于满足用电保障的基本需求,还需要提供深层次、人性化的服务需求。所以,要通过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客户需求,实现不同客户的差异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优质真诚、和谐共赢的服务文化。

2、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服务质量。要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技术水平。电力企业不仅要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还要引导客户合理消费。输电、变电、包装、计量,收费等环节都需要有技术的保障。技术水平提高,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从而达到优质服务。因此,电力企业要特别重视技术开发,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并大力培养相关复合型人才。

篇9

一、前言

本文针对水电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从而完善内部控制中的一系列问题,做出相应的合理措施,进而确保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增强施工企业盈利

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越来越严峻。特别是现在许多企业施工的标段多采用了低价中标,更是导致盈利急剧降低。

现在很多水电施工企业都是完成一个工程之后辗转到另一个地方,遗留下来的待处理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些不可预知风险。在如此的境况之下,水电施工企业只有摆正公司中的经营理念,从内部控制上下狠功夫,规避管理风险,降低施工成本,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才会从竞争中成为佼佼者,增加企业的收益。

2、确保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信息,因此,内部控制在会计系统中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进行的控制。水电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后,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会计按照这些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出来的账务,才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3、确保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针贯彻执行

鉴于水电施工企业的项目点多人散,一直以来各项管理制度方针和措施执行较难,一个制度出台以后到了一线施工现场根本没有执行过。就是执行,那也是表面一套暗地一套。这样的现象不采取一些措施制止,要想将企业的各项制度执行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完善岗位责任制和规范岗位管理措施,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关系,就能够降低这种不良的现象发生,水电施工企业制定的各种制度和措施才能贯彻落实。

4、确保施工企业成本的降低和经营目标的完成

水电施工本来就是一个耗资比较巨大的工程,在成本控制上稍微一放松就会多用出去很多的资金。过去经常都出现胡乱开支的现象,本来用极少的钱就可以搞定的事一定要花大笔钱。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水电施工企业出现,就是在其他的各个单位中都有。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手段,其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通过预算控制,使得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和项目部、各个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各责任企业的约束条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才能有效的控制水电施工企业的成本,挖掘企业中资本的最大潜力。而且,通过内部控制还能够将企业的财力、财力与物力进行合理安排,提高水电施工企业的服务质量,增强竞争的实力。

三、如何加强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水电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方面作用比较重大,直接关系着企业中的革新,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如何才能够提高水电施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1、建立逐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无论什么企业,当一个新的制度或者措施出台之后,在实施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阻碍。国家内部控制制度出台之后,自然也会遇到一连串的困难。因此,要能够真正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根据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效益。

制定制度要根据水电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认真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合理推出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而且,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企业之中,并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相应进行规范财务管理,如不相容岗位制度的建立、预算的编制、财务风险的控制等。

2、增加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和宣传力度

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收效甚微,其中一个主要问题还是企业的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认为可有可无。因为在一个制度执行的时候,没有负责人坚定的态度作为后盾,势必会产生出更大的难度。为此,必须要纠正水电施工企业负责人等管理层人员的观点,一般采用如下一些方面去引导。

其一,从内部控制作用入手。要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确认其具有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要让企业的负责人明白,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才能确保水电施工企业的资产完整性与安全性。

其二,要狠抓控制点,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加设补偿制度。因为在内部控制中,一定要按照重点和非重点来控制,对水电施工企业影响重大的关键地方肯定是重点了,这些地方就要下狠功夫。

其三,在水电施工企业中建立互相监督机制。无论是企业中的领导还是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随时随刻都能够监督到位。因此,这就必须要求水电施工企业中人人参与,互相监督,让大家都参与到内部控制的执行中来。

其四,利用举办培训班、开设网络课堂、编制专题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培训,使企业员工全面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

3、实施绩效考评,建立奖惩制度

将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下去,这不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实施下去。因此,建立企业激励约束制度,将企业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对经评价、审计发现重大缺陷的责任单位及其负责人,要严肃处理。同时,建立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建立了奖惩制度之后,按照规定该奖励的就奖励,该惩罚的就惩罚,因为有一句说的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水电施工企业内部真正实施控制。

4、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

对于水电施工企业来说,内部控制主要力量是其内部审计控制。所以,要想增强内部控制势必要加强企业内部 审计控制。其实,很多水电施工企业都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与力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此,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就为水电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打下了基础。

四、结束语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水电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才能够保证水电施工企业的各项经济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海波,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

2,赵大刚,水电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华现代企业管理杂志,2007年

篇10

战略与组织是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的。战略是组织形成与发展的指引和方向,组织是实施战略的载体,组织管理要解决效率与控制的问题。无论是公司起步期的直线制、公司成长期的直线职能制、发展期的事业部、成熟期的矩阵式都体现了组织管理活动是适应电网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环境而开展的。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由于历史沿革,在公司成立初期,主要延续以往省为实体的运营管理模式,采用事业部为主的组织模式。但是要适应中国能源发展特征、满足电力供应需求,就必须要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实施集约管理,发挥集团运作优势。公司实施“三集五大”建设,其核心是组织模式由以事业部为主向矩阵式转变,在职能管理上强化总部管理决策和资源调配功能,在业务实施上强调省公司责任主体的落实。需要指出的是,组织管理中没有最好的组织模式,与发展战略和环境相适应的模式就是我们需要的组织模式。2000年左右,由于电网薄弱、技术落后、管理基础不好,实施事业部组织模式是适合的;当前建设“两个一流”目标明确,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高速推进,信息交互技术广泛应用,实施矩阵式组织模式也是适应战略和环境要求的;随着公司转型升级,特别是国际化业务不断扩展,组织管理将可能随之调整,多维立体集团化组织模式有望应运而生。

二、组织管理是实现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