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生理健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4 16:4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女生生理健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

篇1

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人际关系、学习、青春期问题,现试述如下:

1.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由于一些女生心胸狭隘及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表现为孤独、同学关系不融洽、小团体内拉帮结派等现象。

2.与父母关系的问题。由于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及沟通不当,加上初中女生个性娇气、叛逆,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敏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她们往往会产生老师偏心、不公平、不关心自己等错误的认知,以及感到失落,没有归属感。

4.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题海战术,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扰中较为又一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初中阶段,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另外,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女生更容易涉足早恋。

综上,由于初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学习适应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初中女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女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她们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初中女生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主动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只有她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女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积极关注,激发学生心智潜能

要消除初中女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积极关注学生,以建立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女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篇2

我国教育事业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各学校都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壮的体格是学生进行学习创作活动的基础。在职业院校中,独生子女的数量占有多数,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树立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实际活动抓起,切实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一般都从小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家里有家人呵护,但是进入职业院校后,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之前享受到的优越待遇将不存在,在心理会有极大的落差。而体育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体育知识教育,提高自己的毅力。因此,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职业院校中体育教育如何深入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这2个名词的内涵,其中体育教育就是指在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体育训练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客观统一,有个健全的人格、愉快的心情。心理健康一般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态良好、意志坚定、人际交往和谐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定型,道德还可以塑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年龄的学生渴望自主、好奇心强,在这阶段对他们进行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体育学习,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劳逸结合,学习效果才会更佳。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群体,他们受到家长极高的期望、受到同龄人的竞争,压力特别大,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体育教育深入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合作,共同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下面将从4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1.1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氛围

传统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多是老师单一方法传授知识,而且仅涉及到表层理论知识面,没有认真对每一个姿势动作进行教学,可能导致体育教育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当今新的社会形势之下,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职业学校的老师应该想办法营造出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轻松的教学氛围不仅需要老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更需要老师尊重学生。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适当地进行分组,使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各同学之间都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但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我国职业学校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学生心理健康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团结小组其他同学。

1.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毅力。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质量受到环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师生两方,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配合,共同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3创新体育教学的教育理念

由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应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只有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更好地完成一个家庭的理想。

1.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涉及到学生的体育运动,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素质的培养。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练习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比赛的设立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提前了解到社会的竞争压力等。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多种素质,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2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在当今人们生活水平如此之高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养生问题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也应该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拥有强壮的体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受体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是职业学校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合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提高运动能力、陶冶情操以及提高毅力,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可以很好地完善他们的人格。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不断加大,教育理念应该围绕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展开。深入调查我国职业学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从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展开,这是我国社会重视的一项课题,各职业学校都应该以身作则。总体说来,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宣传体育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这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晓曾.浅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32-34.

[2]范松仁.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67-69.

篇3

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 对策

近几年,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过于优越,以及父母的过分溺爱,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性格的塑造上走进了误区。加之又受—些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以及一些媒体不健康的宣传,很多孩子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如畏难、孤僻、嫉妒、自赏、自私等等,严重危害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由于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导致孩子自私、孤独、协调能力差。如一位独生子女出身,就读于某名牌大学的出身品学兼优的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了调,引起同学的哄笑,便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可见,一些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事情,使其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物质条件好,孩子所要有求必应,忽视应有的思想教育,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

独生子女产生“心理偏异”的现象也是复杂、多面的。该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呢? 在不断教育实践中,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自信心教育

独生子女因心理较脆弱,经过一次挫折和困难就被吓怕了,再也站不起来了,经受不起打击,由此可能走向堕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安慰、多鼓励、多谈心,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肯定其能力,并对其身上的闪光点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适时表扬,使其体悟到老师没有歧视他,放弃他,从而重新鼓起自信的风帆。

教师教育中要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教育中绝不能挖苦、讽刺他们,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他们,让这些孩子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二、教孩子学会宽容

做人应当有一点“雅量”,即容人之德。要力争做到“待人宽,责己严”,不要动辄就指责和怪罪别人。我们应当认识到: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况且,过错的原因未必就是动机不端正,它常和水平高低、能力强弱、方法是否得当等有关。再说,你认为别人错了,未必就是别人错了,也许是你自己的认识有偏颇呢!即使别人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而心平气和地开导和豁达大度的宽容,往往却能使别人自责反省并改正错误,这也是生活中的常事。经常这样推心置腹地与孩子交谈,便可逐步地开导他们,使他们慢慢学会宽容。

1、树立榜样。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榜样会给孩子一个努力的目标,让他沿着这个榜样的方向塑造自己,更多地得到欣赏和夸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接触父母的机会很多,会从父母那里学习到待人接物的方法。因此,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的态度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长期的影响,孩子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与人处。

2、会理解他人。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有缺点,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伴相处,没有必要要求全责备,只要不是损人利己的品质方面的,应给他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当然,宽容不是盲从,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伴的退让。

宽容能使人性情和蔼,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就让孩子们拥有这种美德吧!

三、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的教育

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

1、要认清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不论是经济优厚或经济困难的家庭,不管有无保姆,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劳动的良好习惯。但目前不少家庭非常忽视对儿女的家务劳动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因而轻视家务劳动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父母应适时对子女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认识,端正他们对劳动的态度。

2、有意识地安排子女进行家务劳动,使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为集体的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对于儿女的智力增长,体质增强、品德健全都有积极意义。再次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道德品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需要从学会做家务劳动开始,从家务劳动中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如在布置劳动任务时,不仅满足于体力,还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巧干和创新精神。打扫房间时,不仅要求清洁整齐,而且要求他动脑美化房间。又如,给儿童分配劳动任务时,除一些相对稳定的劳动外,还增加些临时性的劳动,可以增加对劳动的适应性和兴趣的多样性,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总之,通过家务劳动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四、集体感教育

独生子女因唯我独尊惯了,难免会因自私或缺乏集体观念,而与大家不能和睦相处,慢慢地被排除于集体之外,至使性格变得孤癖;这时要多方动员,大家齐行动,做通同学们的工作,让他们伸出温暖的手,把他拉回到集体中,重新感悟集体的温暖,逐渐培养对集体的热爱,树立起集体观念。春游,运动会,或是一些活动等,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为了集体的荣誉,同学们能自发的组织起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切都以大局为重。如运动会上接力赛跑,不要老师叫,同学们能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状况、各自的实力水平安排好谁跑第一棒,谁跑最后一棒。他们其实懂得怎样安排、怎样合作才能发挥最高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取得最好成绩的。

同时,从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自己,从自己的角度感受他人。这样一来才有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集体或集体中的成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教育了自己——尝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才有学会如何理解人、尊敬人、善于为他人的幸福和快乐献出自己的力量,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五、鼓励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

过分宠爱呵护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更不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习惯于被别人关心,不太会为别人着想,习惯于别人顺从他,不懂得退让。当走向社会后,他不再是众人关注的中心了,别人不顺从他了,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不能正确调整自己,会很难融入一个集体。这时孩子会有很深的挫折感,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鼓励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合作不仅是一种交流、交往和学习方式,更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玩耍,你帮我拿个东西,我借你一只铅笔、你帮我弄懂一道题目,我和你一起玩游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如果引导得好的话,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使同学们沉浸在愉快的互助、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鼓励孩子间的群体活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为孩子建立群体活动环境,如春游,运动会等一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绝好机会。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学会如何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逐渐建立友情,培养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篇4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女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担心“毕业就是失业”,以及受社会上一些性别歧视的影响,担心未来的就业问题,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紧张、焦虑心理。

二、高职院校女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女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因素的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客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受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使高职女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相比本科院校的女生,高职女生压力更大,不少女生为考虑工作问题变得焦虑不安。二是家庭因素。由于性别的差异,社会性别角色期望的影响,使家庭对女孩的抚养和教育方式与对男孩有很大的差别。导致女生缺乏吃苦精神,在各个方面都缺乏独立性,养成依赖的心理。

三、增进高职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女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首先可以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进课堂。其次是社会、学校和家庭联合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给她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使她们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2、开展多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女生适应能力。了解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展具有女性特点的专题讲座,引导高职女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恋爱观、世界观。二是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展览、网络等各种传播途径来进行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尤其可以利用网络和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女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高职女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三是开展各种健康的诗歌演讲比赛、风采大赛等活动,培养高职女生的素质和修养,增强她们生活的自信心。

篇5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等因素,虽然她们的付出较其他学生往往更多,但是在客观上面临着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求职机会不均等等现实状况,导致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甚至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工科女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成为摆在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 高校工科女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两年我们借助调查问卷、测评等手段,对我校工科女生的心理状况从自信心、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控制力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她们的学习能力、意志力较强,情绪相对稳定,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我主动调整和控制,但自信心略有不足,与人交往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也就是说,工科女生在“自信心”、“社交能力”这两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心理困扰,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1.1 自信心 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再则,课业难度、就业等方面给工科女生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其他专业,她们中认为可以轻松掌握所学课程的人数不足4%,而且工科女生并不享有同男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几乎没人认为可以轻松地与相同专业的男生在就业方面竞争。因此,她们往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性格、行为来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常常表现出自我冲突,自我矛盾;甚至自轻自贱,妄自菲薄。

1.2 社交能力 在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渴望交往但又惧怕交往的现象。工科女生受所学专业影响,往往疏于社会学科的学习,致使她们的人文素养较低。她们善于抽象思维,讲求规律和逻辑,做事较为严谨,而且大都较为质朴,对于服饰和妆束不如文科女生注重,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较为内向沉稳、不善言谈的个性特点,在沟通和交际方面略显直率和生硬。

2 工科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2.1 社会环境制约因素 一方面受“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传统偏见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消极观点的影响,它们直接或间接的对工科女生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之工科类单位工作性质对女生而言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建筑行业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等性质,决定了更合适男生。因此,在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上,工科女生多受冷落,屡屡碰壁,她们的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

2.2 工科院校无差别教育影响 工科院校中的女生人数一般比较少,也比较遵守纪律,尽管在学校管理中会强调一些关于女生的生活管理以及安全工作等,但是通常的情况下,女生还是属于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男女生心理发育成长的过程的差异性很容易被学校忽视,而进行无差别的教育。这种无差别教育,使得女生在学校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和有效性大大的降低,时间一长她们会甘愿作为辅助的工作人员,造成他们自我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在学校得到提升。

2.3 工科女生自身生理原因 大部分工科女生都是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依赖心理较重,虽然工科女生认真细致的特点可以使她们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成绩,但她们缺乏主动竞争意识,缺少磨练意志品格、拓展综合素质的动力,不能充分主动地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甘当助手和配角,她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专业能力。

3 开展工科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工科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未雨绸缪,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发生问题要及时解决。另外,要积极的建立起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并形成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的专业培训,逐步使班干部发挥应有的心理辅导、引导作用,使心理障碍、疑难得到及时地宣泄、疏导。

3.2 加强工科女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功课院校要重视对工科女生的思想教育,针对她们在这一时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在教育中培养她们良好的意志,让她们更加自信。要在思想教育中,不断的锻炼她们的自强心,并提升她们的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消除影响她们的心理障碍。在思想教育中,提高工科女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但是,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注意区分开思想教育和心理治疗的不同,心理疾病切记不能使用思想教育的方法治疗。

篇6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目标就放在能够大学毕业,能够找个工作,对未来事业的期望值不高,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独立性,竞争意识、事业心相对于男生来说较弱。特别是受社会上拜金主义负面思想的影响,少数女学生由于不能抵制物质的诱惑做出一些与年龄和学生身份不符的事情。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一部分女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二)不能很好的控制自身情绪,恋爱与性心理不成熟

女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特别作为女性比较感性,极易受外在因素影响,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缺少理智。一些女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在感情中不能把握自我,一旦投入就把爱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失恋之后,情绪化非常严重,深陷失恋泥潭难于自拔,长时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近年来女大学生由于失恋自杀的人数比较多。女大学生失恋之后出现抑郁、悲观、绝望的情绪,或者出现了一些报复性的视爱情为游戏,玩弄别人感情的行为。由于我们国家对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女大学生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对性产生神秘感与向往的矛盾心理,发生之后存在不安全感、害怕怀孕的强迫心理,长期处于后悔、内疚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

(三)在求职中易产生焦虑、依赖性,竞争意识不强

女大学生在师范高校中偏科的现象很严重,多数集中在文科的师范专业,选择外语、艺术、中文、基础教育专业的女生占到85%以上,女生过度集中。在求职中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女生在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没有男生有优势;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工作中依赖性严重,吃不了苦,竞争意识不强导致女大学生在当今教师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在面对困难时不能正视当前的现实,对前途担忧,就业压力出现求职焦虑,出现就业期望值无限降低的现象。

(四)心理敏感,人际关系不和谐

在大学中碰到的同学、朋友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说话方式、做事的风格都各有不同,在与大家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作为女生,性格中天生很敏感,心胸相对男生来说不够宽阔,对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用合理的方法协调,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还有一些女生性格内向,人际圈子比较小;一些女生比较清高,与身边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容易产生矛盾,引发冲突,影响人黑河学刊HeiheJournal2014年1月际关系的和谐,在交往中被别人隔离,在逃避中自我心理封闭,产生其他的一些心理问题。

二、构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要调动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的动机。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所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业的基础。

2.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女大学生打破传统的性别的歧视,引导女大学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引导女大学生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舒畅。女大学生由于比较感性,在受情绪影响之下,会产生诸如忧郁、恐惧、自卑、焦虑等不良等情绪。所以很有必要通过疏导来帮助她们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4.帮助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持心理健康。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克服自身弱点,掌握人际关系的一般技巧,用人格魅力去吸引别人,得到尊重,用真诚去获得友情,在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帮助与支持,排解心中的困惑。

5.正确看待挫折,加强对抗挫力的培养。女大学生难免会遇到恋爱、求职、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挫折,通过教育让她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正视挫折,查找挫折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使目标能够实现,避免因挫折产生其他的心理问题。

(二)将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在课程教学中,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让她们学习女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熟悉心理调适的一般方法,增强女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解决与学生关系最最紧密、最关心的的心理问题,以学生活动为支撑,以实训为推手,在活动中加强各种心理情况调查、心理实训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以各位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定期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展板、黑板、网络、广播等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2.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电影欣赏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她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3.在院系学生会中成立女生部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在学校成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团,各班配备心理委员,从政策、经费方面给予这些团体相关的支持,鼓励他们积极的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广泛性。

4.举办心理剧表演比赛、素质拓展大赛、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心和抗挫力。

5.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兼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前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针对女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当新生入校时,通过心理调查问卷,测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注意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对那些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跟踪,根据个体的特点给予疏导与帮助,同时也可以做到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预防,防患于未然。

2.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在咨询室中专门开设针对女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中,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充分认识到她们在学业、恋爱、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她们解决心理问题,服务她们健康成长成才。

篇7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受到重视。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与文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至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离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以往的工作以及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针对大学生这个普遍群体,而较少涉及特殊群体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工作方法,加强和改进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当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

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其受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许多相关工作还相当落后。纵观近些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与研究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与研究甚少。从仅有的少量的研究来看,大多也只是进行一般性、概括性的分析,缺乏系统、详细的阐述,更不用说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研究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得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管理不到位,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够,队伍建设不足,重心理疾病治疗而轻心理发展咨询,等等。因为以上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这些悲剧的产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机制的欠缺

虽然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备受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关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建立一系列相对健全的贫困女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结构。心理机制的欠缺,导致不少本可以预防的不该发生的心理悲剧时有发生,给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教学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完善贫困女生的心理机制,建立一整套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后期跟踪评价体系,将心理危机控制于萌芽阶段,提升其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队伍建设的不足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国家的标准差距较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2]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的调查发现,有33.73%的省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低于1: 3000至1: 4000。[3]显然,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尚在建设中,人员数量上远远不够,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较少,专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大大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加之,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由于辅导员本身流动性较强,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工作的成效。因此,着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四)角色定位的偏颇

据河南省2002年的调研发现,省内23所高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141人,平均每校6.1人。其中,专职仅7人,约占4.9%。[4]由于专职心理辅导员的不足,许多政治辅导员不得不同时兼职心理辅导员,拥有双重角色身份,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大多数政治辅导员因为心理知识缺乏,也没有经过有关心理方面的实操训练,经验不丰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混淆了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因而工作中,不少政治辅导员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流露出过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严重影响了咨询效果。例如,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来访,政治辅导员往往误认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有效的心理咨询,而很少关注其心理的状况与变化,导致咨询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政治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努力避免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冲突,认真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正确定位自己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

(五)专业技能的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是教育部对心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然而,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真正心理学专业出身,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学习,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持证上岗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人,大多数工作还是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他们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有些政治辅导员为了工作的需要,通过自学心理专业知识,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实操训练较少,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实效。

(七)加强感恩教育,优化心理品质

笔者发现,高校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不少贫困女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认为自己贫穷,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少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他人的感恩之心。还有一些贫困女生,没有及时获得资助,还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怨恨不满的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对贫困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优化其心理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贫困女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她们常怀感恩之心,化国家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长的动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

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提高其道德修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激之情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结语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解决贫困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帮助其走出困境,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家庭和学生本人的有效配合,才能真正促进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Z].教社政[2002]3号.

[2]杨伟柱.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抑郁症[J].商情,2012(38):187.

[3]贾慧媛.构建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6):28.

[4]李艺敏,李永鑫.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困难与对策[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78.

[5]仇小梅.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2,30(1):108.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0-2011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SZ11209。

篇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招生及收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凸显。在高校校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是来自偏远农村或是父母下岗或是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条件比较贫困,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情节严重的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存在自卑、孤僻、抑郁、嫉妒等多种心理障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深人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认真研究和掌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贫困女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她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刻不容缓的工作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1.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心理上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就会导致这一群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负面因素增加,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她们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1自卑心理问题突出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经受强烈的刺激;谨小慎微,经常产生猜忌心理等。

1.2孤僻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女大学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背负着双重压力,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她们在物质生活上就很匮乏,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相对于家庭优越的同学,强烈的自尊心就会使她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越发凸显的孤僻。她们想融入这个群体,但是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们的窘迫,不想让人怜悯和同情,她们既希望与人接近,又担心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不好,所以尘封自己,害怕与人交往和沟通,造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更进一步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1.3抑郁与焦虑并存

抑郁和焦虑通常是由于自尊心遭受到挫折,导致自信心丧失,从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感受。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忧郁等不良反应。

2.学生资助工作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造成贫困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的途径也是多个方面的。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最大的诱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从经济上给予援助和支持,改善学生资助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物质前提。

2.1进一步改善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各高校应该健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生活补贴、贷学金、勤工助学、学杂费减免是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多元学生资助体系。要发挥奖学金育人优势,高校就要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改革学校奖学金制度,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重点奖励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贫困生中形成导向,激励贫困生发愤图强,自立自强。其次,逐步取消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变无偿救助为有偿扶助。高校应该根据情况要求贫困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等,才可以获得资助。这样,不仅有利于使高校有限的资助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立精神。第三,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勤工助学作为新的助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给贫困生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自救、自强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

2.2依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贫困生传授心理知识、心理调整方法,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贫困生能正确认识学习和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自己合理解决问题。

2.3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

要对贫困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生资助,首先要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上的脱贫,更新她们的观念,要让她们充分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首先,要使得她们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目前的贫困现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生活的艰辛与坎坷转换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如: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选择一些有贫困背景的成功人士,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演讲,帮扶等方式帮助她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抓手,将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作为载体,加强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的双重脱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努力解决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加强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同时,既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更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能力培养,让有限的资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资助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云,王雪净.贫困大学生心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篇9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指的是一个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越来越突显,尤其是高中女生中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孤僻,情绪化等表现比较常见。愈来愈多的高中女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问题也普遍存在,因此高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中学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高中女生常见的消极心理与行为特征

1.思想认识方面的消极心理及行为特征

重文轻体的现象的出现源自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有的女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体育教育或者与体育有关的工作,于是就忽略了体育课的重要性;还有的女生本身就对体育课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考试拿高分就可以了,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甚至觉得,体育课是一些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的人才会喜欢的,认为体育课上的练习项目流于形式无实际意义,还经常会想方设法借故请假,或不认真对待。但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出现一些难度大的新动作,又有很多女生不敢尝试,担心被同学嘲笑,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

2.情绪、情感方面的消极心理及行为特征

在体育课教学中,有些女生性格孤僻、任性、不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因此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导致人际关系欠佳,经常有很情绪化的表现。还有的学生会喜欢某一种运动项目或因生理经期等因素也会表现出情绪化的运动习惯,有时热情度很高,有时则显得情绪低落,焦躁不安、心事重重。这些都是高中女生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及行为表现。

二、加强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积极的进行心理诱导,找出并解决发现的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课上进行积极的心理诱导,从而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把焦躁不安,挫败感等不良情绪合理的发泄出来,及时的纠正心理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精神上的动力,学会直面困难和失败,锻炼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奋勇拼搏的品质,积极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多鼓励和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及时帮助她们调整心态,排除不良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情状态,使她们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高中女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2.学会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在遗传在生理在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就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学生因为生理原因而体育成绩不理想,会产生逃避甚至抵触体育学习的念头。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别身体条件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这里,我以女生普遍最胆怯的800米跑步教学为例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分类、分段、分层三种不同的教学。

(1)分类:将成绩大体一致,不相上下的女生分为一组,在体育训练中,让她们可以相互激发上进心,相互竞争,互相学习,寻求共同进步。

(2)分段:根据不同身体素质的不同学生,将800 米跑从距离、时间、强度三个方面都进行分段训练,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分段方式,逐步过渡到800 米,让学生在一点点的积累中建立起跑完800米的信心从而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3)分层:在体育训练中,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分组,首先让成绩较差的同学先跑,然后再让成绩较好的同学跑,再采用分别计时的方法,虽然计时成绩上有所差异,但这样一来她们基本上都能同时抵达终点,实质上这就是一种让距跑。却不仅保护了成绩较差的同学的自尊心,还能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达到终点的喜悦,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也可以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3.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大部分的体育训练都是集体项目,这就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学生从团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加强整体意识,团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当然这种合作还应该更广泛,不仅应该包括同一团队内部,还应该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在合作中互相切磋,探讨好的体育学习的方法,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比如在足球教学中可以开展五人制小团队比赛,比赛一球定胜负,输了的被轮换。这样比赛前,比赛后各小队之间都会交流经验和心得,提高球技,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10

1.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焦虑症的表现及成因

焦虑是个体在面临不良刺激或预感到会出现挫折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消极或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患者终日惶惶不安、心烦意乱、提心吊胆。大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多源于对自身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和人际关系敏感,如新生对陌生环境和独立生活的不适应;后进生学业受挫后产生自卑心理;毕业生面临择业时对未来前途的担心忧虑;少数学生因不合群或恋爱失败感到孤独失落。这些情况都可造成焦虑症的产生。

1.2神经衰弱症的表现及成因

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是一种以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伴有睡眠障碍和各种躯体不适感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记忆力差,容易兴奋和被激怒,夜间不眠多梦,白天无精打采,睡后易醒。神经衰弱一般是由于某些精神因素使得大脑神经活动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通常的诱发因素包括:学习或思想负担过重,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和学习安排不当,以及缺乏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等。少数患者是由于受到了某种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或突如其来的打击,如亲人的意外死亡和失恋等。

1.3抑郁症的表现及成因

抑郁症又叫忧郁症,是以感情上的持续消沉状态对挫折、困难做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它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黯然落泪、伤心悲哀;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不愿与人交往;食欲减退,疲乏不堪,充满倦意;严重的患者甚至会感到绝望,悲观厌世,产生自杀倾向。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由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如学业不良、经济困难、爱情失意等。抑郁症也与个体的性格密切相关,患者病前多呈现情绪不稳、思虑过多、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这对他们面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反应性质和强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改革体育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2.1自主教学

“自主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推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积极的作用。“自主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学生选修健美操课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学健美操教材及VCD播放的健美操基本步法和组合。考核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最直接的方法:一是考核规定的套路动作,二是考核自编套路动作。前者很难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在实施自主教学模式后,变更了考核形式――加入学生自创自编的内容,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向多思方向转化,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智力中的潜在意识,提供一个创造学习的机会,提高创编能力。[2]如高校学生创编的健美操效果得到同学们的评价和教师的认可后,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致提高、思维更加活跃。

2.2合作教学

体育课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先导,将全班学生按照体育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运用学习方式,只有当小组成功时,小组成员的个人目标(责任分工)才能实现[3]。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感受到平等的心理气氛,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3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而展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应对学生做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科学合理地给学生分层。并在分层前,告知学生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思想顾虑,确保学生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分层次教学可以缓解学生紧张心理,促使学生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

不同体育教学方法对女性大学生的情绪存在不同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抑郁、慌乱和疲劳。在自主教学中,女大学生的疲劳程度上升幅度最大,说明她们的学习主动性更高,以后要适当调整,以更好地完成各项学业。合作教学有助于降低女性大学生的慌乱程度,克服自己有可能出现的对待事情过于思虑的缺憾,不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合作学习各维度未见明显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积极推广。我们要继续采用多样的体育教学方法,促使女生更加自尊自信,减缓紧张的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前进.大学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