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教育的功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前言: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体育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集合体,这些集合体实质上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从这一层面来看,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体育对学生的教育是多功能性。
一、体育对学生文化性教育的培养
体育教育应通过文化积淀、传递、创造的不断循环,使其由工具化向文化化转化。体育课程文化是一种较强的价值涉入文化,而知识、经验、技术本身却不能赋予体育课程文化充分的教育性价值。
1 、体育课程传承文化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但却不是唯一的使命,更不是什么法定的条例。体育课程传承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体育教师永远循蹈过去或现代的文化节律,而是通过了解文化,去开创新的体育课程。
2 、从体育课程结构去看当前的体育文化研究。对体育课程的研究更需要的是立体性的纵向拓展,是深层的文化阐释和学理性描述。这样的工作不可能只靠量的扩大就能完成,而应从课程结构的平衡入手,通过课程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来激活其良性循环的机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程文化缺失的这一难题。
3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没有人文,就没有做好体育教师的基础。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体育教师的行为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没有足够的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师不可能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也不可能有活跃与完善的思维能力,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体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社会与人民。
4、体育课程具有文化的先进性,判别体育课程文化是否先进,首先应坚持历史的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价。从体育课程文化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来评判体育课程文化是什么历史阶段上的什么性质的文化,看这种文化是否具有现代性,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次应坚持科学的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判,看体育课程文化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对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再次应坚持价值尺度对体育课程文化进行评判,就是要看体育课程文化对增强人民体质健康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体育对学生生理和心理教育的培养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要注意男女性的差异教学,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同一体育项目,男生与女生在要求上应有不同要求,就是同性别,由于生理的差异,也有其不同需求的差异,就是同一体育项目,同一性别都有不同要求。例如篮球项目男女生都喜欢,但由于高矮、体型的胖瘦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生理的差异性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理需要去渴求自己喜欢而受益的体育项目,要一律苛求。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和胆量。田径项目在教学时,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所达到的教学成绩所不同,同一个距离,男女生很大差异,女生中心理素质、胆量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成绩,跳高哪怕高一公分,往往许多女生提高了一点就怯场了,望而止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与培养。
三、体育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生活,使人们更懂得美的价值、体育是美的外延,美的享受以及美的自我塑造。正如体育中健美操则具有艺术性的项目,长期从事该项运动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音乐素养,从而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直至创造美的能力。它符合大学生“求动、求美”的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能增进健康,改善体形体态,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它对塑造我国的人体美形象,改善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四、体育对学生趣味性和娱乐性教肓的培养
运用体育游戏和谐体育教学内涵。体育游戏是一项综合性的、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故不容忽视。
首先,体育游戏具有突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可大大激发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因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体育活动中,由于体育活动的独特性,使得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有其特殊性,大多数时间是安排在上午第三、四节和下午,而这些时间又正是学生精神状态欠佳的时候,再加上在体育课中,学生对某些项目和动作多次重复感到枯燥和单调,这就给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穿插一些体育游戏,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兴奋性,这样,将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接力跑教学中,在学生对接力跑中的各种技术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要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就不得不重复练习。对于这种反复练习,在一般情况,我们都是采取一个接一个反复跑,这样,时间一久,循环往复,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变换一下训练方式,采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分成组,两个或三个手挽手一起跑或者两个人用三条腿跑,且组与组之间分出胜负,实行惩罚,这样做起来,就使得学生觉得有一种新鲜感,觉得更有趣味,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了运动成绩。
其次,相应的体育游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素质的目的。例如,在一节课,如果我们要训练学生的手臂力量素质,在一般情况,有做俯卧撑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一节课单纯做俯卧撑,连做几组,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就将单纯的俯卧撑改为游戏—推小车。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成横队站在相距十米的起点线后,前后两人为一组,前排学生俯卧撑分腿做“推车人”,发令后,各组“小车”到终点线后推车人和小车互相交换返回起点,最后以小队到达的先后顺序排列名次,通过几组来回循环训练,既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达到了锻炼他们手臂力量素质和腰腹力量素质。
总之,体育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体育教育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来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自国家起源以来,有国就有防,无防国不立,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和荣辱兴衰。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防安全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务。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肌肉活动,它已经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物质、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高等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的带有普遍性、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体育特色气息的氛围和环境,它以整个校园为空间,以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独具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行为,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精神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国防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国防教育坚持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的优良品质应该放在首位。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敢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与精神。这些品质对于国防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体育锻炼是人们征服自然,战胜和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对躯体的摔打,意志得以磨练,精神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这对其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艰苦的战斗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有句俗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争是对人的体力、智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验,体育锻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仍然是打击一切外敌的首要条件。
2、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是建设强大国防必不可少的一环。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有赖于群体的共建,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行为风尚内化为自我要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参加小型体育比赛等,学生的体育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自己所在班级、寝室、自由组合运动队的得失和荣誉,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教育、感染、培养学生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升华为国家利益观和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增强具有显著作用。
3、高校体育文化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无防不稳,民无防不安。国防后备力量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强大和国家的安全。在现代化战争中,后备力量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作用。高校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青年人都是自然的接班人。为了强化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短暂的军事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长期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教育。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积极主动的。多次指示:“战士的身体要很好,体力要好”,作为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身体素质对于国防建设致关重要,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巩固和加强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质锻炼,促进大学生体质进一步增强,而且能够长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高校实行选项体育课制度后增设的一些新兴国防体育项目还能够培养现代战争中的实用军事技术。在欧洲的瑞典,由于国家实施了完善的国防体育活动,使得瑞典国民在军事体育方面训练有素。通过普及国防体育教育,瑞典国民的军事素养长期稳居欧洲之首,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后备役人才。国防体育的广泛开展,不仅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振兴科技,而且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现代化国防后备力量和军事技术人员。因此,发展高校体育文化能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国防教育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以高校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引导体育行为,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贯穿国防教育工作,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挥国防教育功能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廖大干.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创新[J],盐城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2-94.
[2]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孙金波,周新.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J],滨州 学院学报,2007(2):72-74.
[4] 秦长辉.再探体育与军事、国防教育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 院学报,2003(6):56-57.
体育课以其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活泼,深受学生喜爱。作为体育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拥有强壮的体魄,还要善于发掘学校体育的其他教育功能。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
1.爱国主义教育
每逢体育盛事,当中国健儿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视觉感官上的冲击,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冲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利用室内课,向学生讲述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播放运动员争金夺银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结。这种教育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和利用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项目中很多都是集体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等等。这些运动项目必须靠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胜利,个人在这些项目中虽然也很重要,但不顾他人、个人逞能只会导致失败。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特点,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些实例,或者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教学活动,如:接力赛,需要很强的团队意识,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才能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达到集体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学校体育的意志品质教育
体育锻炼是一个与疲劳作斗争的过程,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很难坚持到底。而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为全面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从事某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从事某些对体力要求高、时间长的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事某些对心理要求较高的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律自制的品质;从事具有较大练习密度和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从事一些体育竞赛,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另外,学校体育每天都要进行的早操、课间操,也有利于学生意志的磨炼。
三、学校体育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对某项活动甘心落后,怯于竞争。如:跳高,有些学生表现出犹豫、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激励学生鼓起勇气。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消除心理障碍。然后,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制定合理的规则,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另外,拓宽竞争的渠道,采用多方面、多层次的竞争激励法。进行专项比赛,学生学习了某项技术如:跳远后,不仅比谁跳得远,还要比比谁助跑节奏好,谁助跑与起跳衔接好,谁起跳又准又狠,谁起跳后腾空好。这种明细的竞争要求,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相互学习。还可以按能力分组竞赛,如:快速跑教学中,将学生按体质和能力分成三组,分组进行比赛和表扬,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争,记录学生的每次考核成绩并进行对比,只要有进步,同样可以得到表扬。通过种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学校体育的美育功能
指出:“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确实,体育在塑造健康的体态美和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学校体育可以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培养学生美的形体和美的姿态,即外在美,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即内在美。而且,现代体育注重与音乐、舞蹈、美术有机结合,水融,如:韵律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形成一种审美的复合文化,通过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熏陶学生美的心灵。
五、学校体育的心理调适功能
体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紧张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音乐、舞蹈有机结合的活动能够消除心理疲劳,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学生在课堂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得以宣泄和调节,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郁闷,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人格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总之,学校体育的健体、德育、智育、益心等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多样化的功能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64-03
[作者简介]易飞仁(1963―),男,广西桂林人,本科,桂林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营销从专业的角度理解就是企业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问。它的内容包括市场细分、产品定位、营销渠道、营销环境和售后服务等。从非专业角度理解就是销售人员介绍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销售商品的过程[1]。营销不等同于销售,营销是一门学问,销售是一种艺术,营销包含销售,销售是营销众多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营销的其他过程都是为销售做铺垫,销售是营销活动的终结目标。
销售人员是连接企业产品和市场用户的桥梁,其素质和能力高低是决定现代企业潜力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数。[2]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步入社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往往是从销售开始。市场千变万化,顾客需求多种多样,人际关系变幻莫测。销售人员置身一种复杂的环境,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没有应对强大内外部压力的心理素质,就会很快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因此加强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是高校营销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
一、销售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一)自信心
自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3]自信的人更容易被人认可,更容易给人带来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人际交往效果。总能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复杂的情况或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具有果断行事的作风,且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自信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燃起智慧最终走向成功。
自信心的表现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我能,信心满满、积极主动,具有进攻性,争取任务会把自己的所有能量倾注于这件事情上。第二是试试看,自信不足、有点犹豫,除非万不得已,不会主动请战。第三是不能,没有自信,遇事唯恐躲之不及。
许多时候,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或是因为对自己服务的企业和产品了解不透,或是因为对自己行销的产品信心不足,这致使我们在与人沟通时产生心理障碍,降低成交的可能。
(二)责任感
责任感与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责任是一方赋予另一方的规定或要求,责任感是个人对责任的主观认识,是责任在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4]每一个企业都渴求得到既有能力又有责任感的理想人才,然而在人的责任感缺失的状况下企业愿意去相信一个能力一般却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因为有责任感的人对待工作积极主动,有很强的反思能力,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总能找方法、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责任感缺失的人会找借口、找理由推脱责任。
(三)耐受力
耐受力即抗压能力,主要反映在承受挫折的能力上。在市场销售活动中,销售人员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先是自己服务的企业优存劣汰的管理机制,其次是同行的竞争,再次是客户越来越高的要求。客户批评、刁难与责备对于销售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如果一名销售员没有打一百次电话被拒绝还敢打一百零一次电话的胆量和勇气,他很难在销售行业中立足。
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现状
要知道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现状,可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课程结构中去了解。以本科营销专业教学为例,其课程结构大致分为两大模块、四大课程,两大模块为专业知识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四大课程即职业课程、学科课程、通用知识课程及通用能力课程。
在专业知识模块教学结构中,公共课程,如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大学英语、体育以及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占去了相当部分。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财务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和证券投资学、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占主要部分,而文献检索、写作、交际交往、创业就业指导则作为此专业的能力辅助训练。在实践能力模块中,其主要形式是营销模拟训练、营销策划和网络模拟环境训练,这些训练是以社会活动、参观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重要训练手段。[5]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课程结构中有心理要素的课程除了消费者行为学以外,没有一项是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学和训练的。据了解,有些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只是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部门参观,听听销售主管讲讲,对实际参与的营销活动涉足不多,就是在重要的实习阶段,要么到商场站柜台,要么到展厅发传单,都是一些浅层次的东西。
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现状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递要多于实践能力的训练,对理论知识的准备要远远多于实战能力的准备。要使高校培养出来的营销专业学生,能有坚定的信心扎根于市场营销,心理素质强化训练显然是必需的。
三、体育教育对营销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其真实目的是为人的生存训练,它揭示了人在绝境中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力。训练的手段是利用一些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让参与者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些具有体能挑战和心理挑战极限的活动和项目,达到训练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内容包括单纯体能、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拓展训练正是因为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在我国已经得到许多大中小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和大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存在共性,但其持续性、可重复性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更具意义。
(一)自信心的训练
一个人的不自信,往往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多;相对于不自信,自信则是经常体验到成功后得到他人的表扬,受人尊敬。仔细分析自信心的形成过程,自信心通常是通过关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和帮助来实现的。教师要读懂这种心理,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其亮点,适时通过表扬、肯定和行动支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心情和教师的关爱、肯定,同时也能得到同学的肯定与支持,从而建立起挑战困难,超越自己的信心。体育教学活动是体验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所有的动作全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生从不会到会,再到应用自如,此间要经过太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挑战,有的学生很容易便可完成,有的学生则完成得非常艰难,教师要用热情去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同时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与肯定。当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时,教师说“谁来做个示范,谁来小结一下”,学生争着说“我来”,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就已经确立。
(二)责任感的训练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要把责任变成一种习惯,有限的德育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实质效果,训练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学校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滞后的,在学生没有体验到后果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以前,谈感悟责任往往是空洞乏力的,只有当责任变成需要后,人们才知道责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是要教会遵守规则。规则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行的基本法则,伴随法则而生的是强有力的罚则,人们在罚则的高压之下,出于趋利避害的人性选择,往往会选择“按规则办事”。教师是规则的执行者,教师要严格执法,规则才有权威性。其次是培养学生按规则办事的习惯,习惯形成了,责任感基本上也形成了。
(三)耐受力的训练
做过市场销售的人多有体会,刚步入销售行业,在推销产品过程中,经历的拒绝让不少新手有挫败感。外部竞争饱受的委屈与企业内部优存劣汰的用人机制,让不少耐受力差的新手从此在销售行业中消失。参加过体育比赛的人能体会到,在大赛来临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段时间怎么也不能入睡,只要闭上眼睛,比赛的期望与幻想就会呈现在眼前,越想获得好结果最终结果反而越不好。
体育运动对人的意志力和抗挫能力具有训练价值,此类项目有耐力跑、跨越障碍、极限挑战、智力体力对抗及运动竞赛等,通过体育教学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容地应对竞争与挑战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在调查了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后指出:“一个人事业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15%,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占85%。”大学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在销售市场迅速立足,除了有专业的知识准备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体育教育除了具有健身功能外,对大学营销专业学生在心理素质训练具有良好的作用。在当今知识爆炸、技术集成的背景下,拓展体育教育内涵,加强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提高当今大学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显章,程书香.营销人员基本素质初探[J].法制与经济,2009(8).
[2]关辉,王燕妮.中国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素质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7(12).
[3]董志胜.浅析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J].市场营销,2010(10).
[4]社科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刷馆,1983.
1 何谓心理健康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and hygiene)条目中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民主德国的心理卫生学家K。Hecht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心理卫生的概念应理解为:“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预防性保护,其方法是:创造性地发挥大脑机能和充分发展个人心理特征的最佳条件,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确立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对周围环境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心理卫生包括:加强脑力和创造能力的系统锻炼,注意社会条件的最佳化,消除劳动和闲时的单调乏味,防止提出过高或偏低的要求,避免神经系统的超负荷。它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的各种矛盾,掌握科学信息和其他信息而无损于健康,克服病态的敏感和娇气。”
2 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
2.1 促进个体适应能力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人在一生中其生活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能否对变动着的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如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人人都会有些紧张。有人能随遇而安很快适应,有人则拖延很久,甚至焦虑不安、血压上升、心悸、睡眠障碍、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因素既然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那么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包含了对这两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运动锻炼兴趣、动机与能力,因而可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从而可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体育课还促进了个体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因而对于他们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适应能力除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弱与灵活性有关外。还受生活经历和学习锻炼的影响。
2.2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耐受力
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统称为耐受力。不同个体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对个体耐受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作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认知和评价水平。耐受力水平的提高更依赖于自觉确立的进步人生观和生活信念及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没有崇高的人生目标,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为真、善、美奋斗的理想和决心,对生活中出现的变故和精神打击是难以应对的。特别是频繁的、持久的精神压力和刺激更是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检验。
我们经常提到体育运动可以塑造人的坚强意志品质,而从更广泛的论域上讲,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耐受力。特别是在运动竞技中,人们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为完成一次竞技比赛,一个人需要经得住各种来自身体的和外界环境的刺激和挑战,这是对一个人耐受力的最好的锻炼。同样,为了准备某次比赛,个体必须付出更艰苦的训练努力,在长时间的、周而复始地重复进行着一项训练,经受大运动量的磨炼。因此,无论训练还是比赛,体育运动都是对人的耐受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与此同时,体育运动提高了人们的体适能,这为他们在身体上准备好了耐受外界刺激的物质基础。
2.3 体育运动可搞人的控制力
控制力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也就是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心理活动都是受大脑皮层制约的。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下降,表现为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其心理活动十分自如,思维敏捷、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方、举止得体、词令流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不卑不亢,动机适宜、容易获得需要的满足,等等,都说明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水平处于较高状态。
体育运动中,人们必须准照一定规和通常的道德准则而表现自己的行为,既要在技术、战术、体能上战胜对手,又要在规则的限制下控制自己的行为,要尊重对手、裁判和观众。这时,运动者的目的和行为既协调,又冲突,正是这种既协调又冲突的情景,对运动者在行为自制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践证明,运动员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自制力。
2.4 体育运动可提促进个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个体若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一个人社会交往能力除了跟他的性格有关外,还与他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情况有关。体育运动情景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交往活动,在运动中,人们需要与同伴配合,与对手竞争,为了实现一个目的还需要学习和适应环境等等。这些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活动的缩影或典型化,因此,体育运动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许多社会心理学者以体育运动情景或以运动队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看到了体育运动情景的这种特性和体育运动的这种特殊功能。
体育的作用决定了它是一门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教育,它不像数理化语外,只承担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承担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然而在过去,由于传统封闭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成了与数理化一样的学科课程,属于学校体育中的课外活动和课间操更没得到应有重视,课外活动可被占用,课间操可以砍掉,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出现混乱。自1985年迄今,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出呈下降趋势,而且趋势越发严重,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病症,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必须从强化学校体育的地位入手,给予体育教育一个合适的位置。
二、用体育精神焕发健全的人格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句话堪称对体育之人格教化功能的简明总结。在学校建立起真正的体育氛围,在教育中倡导真正的体育精神,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关心方面,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可依赖途径和可操作手段。因为体育是讲究秩序规则的,是讲究竞争并讲究合作的,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可让人充满活力、毅力和进取心,可培养荣誉感,懂得尊重秩序,能正视失败与成功……不难看出,这正是一个“道德训练”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易于被未成年人接受,远胜于干巴巴的道德说教。
1.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让学生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2.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与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能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观察判断,独立地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3.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我们应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教育学生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三、通过体育训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走向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1.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体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面对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必须能承受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才能生存发展;不适应自然环境的恶劣变化,又无法改变自然环境,在这样情况下,只有灭绝淘汰。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学生能增进健康,强壮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2.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体育活动、锻炼、比赛能够改变、调整、强化人际交往。体育历来是人生的友谊使者,共同的体育爱好和活动,能够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互相之间的距离,外向型者可以通过体育活动使社会交往得到满足,性格内向者则可通过多次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消除孤独感,逐步形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如篮球赛中协调高超的球艺、快速超人的弹跳素质;体育舞蹈比赛中优美的舞姿、标准的身材;健美比赛发达的肌肉、优美的造型,都给人们留下了美的第一印象,给人际交往增加了无形的情感成分。同时,体育运动又是一项缩短人际交往距离的项目,例如舞蹈、球类比赛等都要通过互相的配合及接触,并在运动中表现出每个人的个性、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类似的兴趣爱好,为进一步的互相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126-02
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全国有相当一部分的省市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各地在开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下面就我所认知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做简单的说明。
一、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丰富多采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强身健体,还能使校园气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多重结合,拓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
1.让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性的活动,学校必须配齐配足体育器材,改善场地设施,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这将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让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活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要广泛传播奥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感受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魅力,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3.让大课间体育活动形成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学校要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展示学校较高的管理水平,形成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4.让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特色文化。在大课间活动中,各学校可以开辟自编操、民族民间舞、集体舞等等,或体现了本校的传统项目体育特色,或体现了地域体育特色,或体现了现代潮流体育特色等等,形成校园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和丰富的文化韵味,激发学生的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竞争参与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追求人类身体、心灵、精神的和谐发展。
二、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树立崇高的思想情操。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应积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中要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各环节中积极渗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如创设爱国主义主题游戏,利用分班评比,分组比赛等方面与思想品德密切结合。使学生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和水平是有限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家、爱集体的思想品德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品质。通过大课间活动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每个学生心中,拒绝不良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快乐参与、自主活动中成为体魄强健、知识面广、心理健康、意志坚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一代新人。
3.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利用大课间组织各种游戏、竞赛,养成学生公正评判,遵守规则、相互协作、顽强拼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优良品质。通过自编操教学与练习,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得到提高,应引导学生将这种精神迁移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协调配合意识的能力,增强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多方面引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大课间体育中要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用在活动的过程中随意践踏花草,保护环境。另外在大课间体育中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做成不同的体育器材,如废瓶装沙子当保龄球瓶用,废旧纸团卷沙包等等。
5.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通过大课间活动,师生同乐,促进校园和谐建设,让学生心怀师恩亲恩。另外还可以利用做感恩的手语结束活动,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起感恩教育效果。
三、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美学教育
体育与美育都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有着相互联结的促进作用。在大课间体育运动中应积极拓展美育功能,在大课间体育运动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置大课间体育活动于美中,让大课间体育活动在美中升华,美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多彩的思路进行。
1.施美于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所谓施美于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就是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施以美学元素。例如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或名曲,用音乐来调整和指挥队伍,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自由地、有节奏地进行身心活动;又例如创编集体舞、健美操等艺术性强的活动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美的动作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2.置大课间体育活动于美中。所谓置大课间体育活动于美中就是揭示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美学现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善于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动作美、道德美、心灵美、行为美等等更多的潜在美的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与正确的审美意识,从小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3.让大课间体育活动在美中升华,美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多彩。所谓让大课间体育活动在美中升华,美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多彩就是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在身体的锻炼中感受到体育美的价值,受到启发,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看法上升一个层次,激发学生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去,并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创造出更多美的效应,使他们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开展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的重要体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者应不断探索,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潜在的功能,使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文化韵味更浓,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更显著,让学生在美的感悟中身心得到升华,切切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似乎更多时候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着探讨,而未能在实践领域进行组织和制度创新。关于这一点,可能归因于学校管理层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问题。然而,在增强学生体质的传统认识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还承担着构建校园文化方面的重任。根据文化建设的圈层理论可知,行为文化建设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高校职能相结合的行为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从学生行为操守上进行塑造,还应在精神面貌上给予提升。惟有这样,才能全面支撑校园文化的形成。
从上述阐述中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着多重功能定位。此时便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将文化建设功能引入到管理创新之中呢。问题的回答实则仍须从组织和制度两个方面展开。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多重功能的理解
根据本文主题所要表达的意图来看,多重功能可以从主导功能和衍生功能两大部分来进行理解。
1.1主导功能
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来看,其承担着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并使其获得体育人文精神熏陶等任务。因此,主导功能可具体表述为:(1)提升身体素质。提升身体素质依赖于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支撑,这不仅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工夫,还应在师资素养和场地配置上做文章。不难看出,只有通过三者的高度融合,才能满足高校数目庞大学生的需要。(2)获得人文熏陶。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内含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浓缩于体育人文精神之中。将这种人文精神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岗位上不断开拓和进取。
1.2衍生功能
关于衍生功能实则就是开篇所提到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还包括行为文化。其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将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能够满足大学生勇于章显个体的心态。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出,衍生功能主要就指向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然而长期以来,受到体育教育管理只针对课程教学,而学生活动受团委和学工部管理的割裂状态影响,管理活动很少涉及这一衍生领域。为此,在多重目标的实现上应积极解决两大版块的融合问题。
2.理解基础上的实现目标定位
理解基础上的实现目标定位可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2.1针对主导功能的目标定位
(1)提升身体素质方面。不可否认,受到课程设置要求的限制,高校体育教学只在低年级中开设。这就意味着,每周两次的体育教学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当学生处于高年级之后也就更无法从体育教学中获益了。为此,此处的目标定位应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自觉相契合。通过学生体育锻炼自觉的形成,来推动自身今后的体育锻炼实践。(2)获得人文熏陶方面。体育人文精神的释放与接受无法单纯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而需要在学校体育活动氛围下来逐渐吸收。关于这一问题似乎与下面的衍生功能相接近,实则不然,其更需要从正式的体育活动安排上下工夫。可见,这正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重点之一。
2.2针对衍生功能的目标定位
本文的衍生功能主要是指行为文化的建设,而这中建设可以通过正式程序来开展(如,运动会),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程序来实现(如,班级体育活动)。目前,正因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间的割裂状态。因此,目标定位可归纳为:(1)跨部门联动方面。应在高校管理层的亲自关心下,建立以体育教学部门为核心的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联动团委、学工部来更好的推动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最终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2)体育活动协调方面。体育活动协调方面主要涉及到体育器材的供给,以及裁判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其中对于后者,主要仍承担对系、班级成员的培训工作,从而促进他们在非正式程序下能够充分开展体育活动。
3.目标驱动下的实现机制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目标驱动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机制构建:
3.1主导功能方面
(1)基于学校现有的组织资源。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考察“组织资源”范畴,实则是指:师资与教学设施设备。其中,师资处于关键地位。为此,大学体育教学在探析与创新中应基于这两个前提。师资之所以处于“关键地位”,在于:1)课程教学创新需要他们的参与和推动;2)课程教学创新的有效性,需要他们在实践中来检验。(2)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大学体育教学包含于大学学科教学的体系中,本身具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的指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其目的与结果评价指标是统一的。为此,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则主要体现在:通过构建具体的教学实施手段,来实现与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结果。
3.2衍生功能方面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这里需要高校管理层来牵头。或者可以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下,推动三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这里笔者只是强调,应充分进行非正式程序下的体育教育管理创新,因为这中基于系、班级的学生活动,具有很强的学生基础,并在组织管理上的难度也较小。因此,这值得以后进一步去思考。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本文从独特的视角下对文章主题展开了有意的探索。
4、小结
本文认为,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意图来看,多重功能可以从主导功能和衍生功能两大部分来进行理解。机制构建应围绕着:基于学校现有的组织资源、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以及发挥非正式程序下的体育管理功能来展开。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李汉桥.高校体育创新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培养[J].大众科技,2011,(7).
1.引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与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其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覆盖范围较广,不仅包含马列主义、思想等内容,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教育。通过对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极强的教育效果。因此,充分融合高校的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探讨,分析高校体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2.1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作为开展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促进实践[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如果认识脱离了实践,其自身就没有任何意义。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深入探索其中的规律,归根结底在于对高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正确的指导,因为重点研究最终能够起到促进实践的作用。
2.2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的顺利开展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体育教育起到动力性保障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必须把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对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较高。第一,负荷性特点与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大学生的身体要承担一定量的负荷,因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肌肉酸痛、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等,大学生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这些苦难;第二,规范性特点与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以队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时间、次数等规范练习,并且遵照所学项目的规范展开,因此,在体育课中培养大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习惯;第三,多样性的特点与要求。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项目形式多样,大学生要想掌握各项目运动技巧,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还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调整自身状态。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训练,都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否则体育教学质量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3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想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工作,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得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将会使得大学生的教育发生偏移,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学生终身。对高校而言,基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高校体育的任务也是如此[2]。广大高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良好的修养与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发掘体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体育课程中不仅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2.4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在高校体育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的实践形式,可以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课堂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接收到理论指导,而且可以完成对理论的检验,促进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最终对理论起到丰富与完善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高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二者的融合,使高校体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3.高校体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
3.1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思想性内容比较丰富,广大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教学内容本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球类项目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欣赏体育健儿在竞技中夺冠的视频,能够培养大学生顽强奋斗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3.2与课堂堂规相结合
作为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课堂堂规需要每一位师生共同遵守。在一些思想含较深的项目教学,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例如,在单双杠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保持队形,遵守秩序,久而久之,学生能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3.3与教学现实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实践性较强,学生练习时相互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教师要对此多加注意,找出问题的根源,抓住重点及时对大学生展开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中,由于犯规引起的口角冲突,教师应该多角度展开教育,使犯规者与不犯规者同时做到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逐渐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4.结语
充分融合高校的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必须做到在体育教学内容、堂规、教学现实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89-02
体育游戏是幼儿园健康活动的基本形式与内容,它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能最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其中竞赛性游戏作为体育游戏的主要形式,尤其受到幼儿的喜爱。在竞赛性体育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他们为了实现取胜的强烈愿望,可以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身的怯懦、畏难、坚持性差等心理弱点。可以说,竞赛性体育游戏有着多种教育功能,它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的情绪,有助于幼儿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培养幼儿遵守纪律、集体意识、合作能力、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在组织开展竞赛性体育游戏时还存在误区,往往注重竞赛的结果,而没有树立游戏的过程意识,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反映出以下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重视竞赛结果,以“胜败论英雄”
因为竞赛性体育游戏容易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教师误认为游戏进行时活动场面热烈、幼儿情绪高昂,就显示活动效果较好,所以比较片面地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却缺乏过程意识,单纯地以竞赛名次评价幼儿游戏情况,使游戏目标出现偏差,从而误入“为竞赛而竞赛”,只重视比赛结果的歧途。比如一位老师在组织幼儿玩“炸弹专家”游戏时,要求幼儿用肩上挥臂投掷的方法,将“炸弹”投过一定高度的绳网。游戏结束后,老师以投到对方场地“炸弹”的多少作为评价游戏胜负的依据,却并没有考虑幼儿是用什么方法投掷的,事实上很多孩子并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和规则来投掷。
问题之二:孩子不能正确地对待胜利和失败
由于受运动场上历来重视比赛结果的影响,以及教师过分强调比赛名次,而忽视了竞赛性体育游戏过程所蕴含的社会性、参与性、发展性等多种教育功能,导致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有些幼儿甚至出现投机取巧、缺乏合作、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比如有的幼儿好胜心过强,只希望自己取得胜利,对竞争对手采取敌视的态度,不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明明对方取胜却纠缠不清,千方百计寻找对方的不足。又如在一次绕越障碍的“拍球接力”游戏时,有的幼儿想当“冠军”,而自己能力不足,就想出不正当的手段,如少绕几个障碍;或在另一组不慎失落的皮球滚到自己的脚边时,故意将球踢开,让对方多花时间去捡球。
问题之三:忽视锻炼效果及孩子的个体差异
有的教师在活动中过分重视竞赛的形式或花样的翻新,忽略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更不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缺少在竞赛游戏过程中运用发展性评价来促进每个孩子不断发展。比如大班体育活动“小兔采蘑菇”的最后竞赛游戏环节中,幼儿既要绕过“小树林”,又要跳过数张“荷叶”,再要爬过“小山坡”,不仅游戏的路程很长,而且全组幼儿人数又多,每个孩子才轮到玩一次,游戏就结束了。可想而知,幼儿站着等待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参与游戏的时间,活动肯定达不到较好的锻炼效果。此外,在竞赛性体育游戏中,有些幼儿由于自身体质和运动能力不如他人,所以他们在竞赛中常处于“败将”地位,如果又得不到老师及时的鼓励或个别化评价,他们会表现出行为消极、被动和退缩,总认为自己比不过别人,久而久之就变得灰心丧气、缺乏自信心。
2 解决的有效策略
2.1 明确竞赛性体育游戏的目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不是单纯的传授技能,也不等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传授幼儿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智力,更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竞赛性体育游戏的目的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它在于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作用于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我们不应该将它狭隘地局限于竞赛,因为竞赛仅仅是激发兴趣和促进发展的手段。新的健康教育观提倡在培养幼儿竞争心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幼儿在竞赛性体育游戏中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正确对待输赢,譬如幼儿理解比赛能赢得第一是好事,没有争得第一但自己尽了力也是好样的,从而为幼儿入学及今后踏入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为幼儿创设合理的竞争条件。
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在竞赛性体育游戏中的取胜心理特别强烈,当然适度的竞争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励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但是一旦幼儿的好胜心发生负面的偏移,比如前文问题二中提到的案例,就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创设合理的竞争条件,引导幼儿进行公平正当的合作性竞争。
2.3 注重游戏过程的多样化评价。
竞赛性体育游戏的评价,不能单纯地评价竞赛结果,因为影响胜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更应该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取得胜利或遭遇失败的过程,将评价贯穿于竞赛性体育游戏的每一个环节,并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比如评价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状况、评价游戏中幼儿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诸方面的发展。教师在组织竞赛性体育游戏时,可以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2.3.1 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有效的学习。
发展性评价是把评价作为一种反馈,通过评价让幼儿对自己的动作或行为进行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策略。例如:当幼儿不敢走独木桥时,教师可以用微笑、点头、鼓励的手势表示对幼儿的激励,使幼儿鼓起勇气,减少心理负担;当幼儿出现争抢问题时,教师用严肃的表情、摇头或冲他摆摆手,让幼儿感受自己错了并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