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2: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体育活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前言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及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树立,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成为最为时尚的口号,同时也成为体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而课余体育活动是指非学校、单位等集体组织的活动。具有很大的自主支配性,因而能较客观地反映出人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能较真实反映体育工作者当前所面临的状况。通过对我市各年级的初中生进行抽样调查,初步了解当前我市中学青少年的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并提出若干建议。望能为体育教师工作提供若干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晋江市八所中学
2.2 方法
文献法:查阅国内有关数篇关于课外体育活动调研的文章;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82份,有效问卷650份,有效率95.3%。其中男生326份,女生324份;
访谈法:对各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各校学生、体育设施、领导重视程度等实际情况;
3.结果与分析
3.1 课余时间主要活动。从表1、2、3可见,复习功课在课余时间中占很大比例,看电视也占了不小的比例;除了学习外,看电视与体育锻炼比例较大,但优势不明显;把体育锻炼与看课外书作为第三选择的同学居多。
由此可见,在课余时间里,学习仍占了主导地位;而除了学习外,看电视、体育锻炼与看课外书成了学生的主要活动内容。这与学生的学业基础、家庭、社会压力及校风等因素有必然关系。
3.2 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经皮尔森-CRI正方形检测:男女P=0.075>0.05无显著性差异;而毕业班与非毕业班P=0.025
可见不论男女、年龄大小,青少年都是喜欢体育运动的,而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的差异说明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受学业、家庭及社会压力的影响,无法展示自我、体验快乐而日渐"失活"。
3.3 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以球类运动为主,而田径项目大多被打入"冷宫"。男女生的差异体现在:男生更喜欢运动量大,较激烈,竞争性强的项目,而女生则反之;男生以大球为主,长跑、台球、溜冰次之;而女生以小球为主,踢毽子、跑步次之。
结合该校及周边的体育设施情况不难看出:体育运动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客观条件(如:场地器材、经济能力等)的影响与制约。球类运动以其趣味性强、易组织开展等优势,深得青少年的青睐;而田径则相对枯燥,且对技术要求较高,以至难于开展;而一些新兴的项目(如:健美操、街舞等)项目也未有机会显示其魅力;这对我们的体育教改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男女生的差异由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差异所决定。而女生则成为体育教师的工作重点了。
3.4 体育活动的场所。本校的体育场所与家附近的空地成了学生的首选。说明了学生的运动场所受其学习生活的制度及经济能力的制约而显示出其局限性与一致性。由于该校寄宿生较多,所以本校的体育场所成了课余活动的首选。
3.5 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在无人指导下与同伴一起活动为大多数同学的首选;其次便是单独活动;而有人指导下与同伴活动及与家人一起参加活动则大多数作为第三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制度的稳定性、社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相对置后有直接的关系。
3.6 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通过调查83.3%的学生课余时间有参加体育锻炼,但与94.5%的兴趣程度相比表明:有部分同学想参加但却受条件制约而不能参加体育运动,这些潜在体育人口正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他们的制约条件正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是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而影响他们参加的根本因素是家庭、老师的厚望及社会的需求所带来的沉重的学业压力。
参加次数呈多样性;每次时间以1h以内居多;运动强度亦呈多样性;而运动后的感觉以精神更好与身心得到放松为主,感到疲惫的也占较大比例;男生较女生在参加人数、时间与强度上均优于女生;而在参加次数上女生较优于男生;这与男女生的生理及性格差异相吻合。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运动中的时间、次数、强度等的把握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这也正是基层体育指导工作置后的表现。
3.7 参加体育活动动机。大多数学生把减轻学业压力与玩得开心作为第一动机,而家长的安排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第二动机中提高运动能力得到了体现;第三动机中增强友谊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可。
由此反映:学生对体育运动与学习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渴望提高运动能力,在运动中结交朋友体验快乐;部分家长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并安排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反映出有的同学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与服从家长的安排才进行锻炼的,缺乏主动性与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而如何端正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使青少年建立科学的运动健身观,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就成了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成了家长、老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目标
3.8 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中排第一位的主要是:学习繁重、缺少器材与同伴;影响因素中排第二位较第一位增加了场地的缺乏;影响因素中排第三位的仍主要是:缺少场地、器材、同伴及学习紧张。
由此看出,影响因素呈多样性与一致性。除了体育设施远不能满足需求,学业压力大这些客观原因外,部分教师与家长的不支持,怕受伤,缺乏同伴共同活动的氛围这些主观因素反映出:广大群众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科学完善,对体育活动对身心的协调发展及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刻。这是中学体育教改的重要依据,是体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与出发点,更是实施"全民健身"的基础工程。
4.结论
4.1 学生课业负担重,尤其是毕业班的同学,教师家长过于注重学习成绩,造成课余时间过少。
4.2 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并渴望有条件的情况下参加体育活动。
4.3 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与场所方面是狭隘性与一致性,主要受学生经济能力与体育设施的条件所
限制。
4.4 普遍学生把增强体质,缓解学业压力与提高运动能力作为主要的动机因素。由此看来学生对体
育活动与身心发展的认识较为科学合理。
4.5 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是:功课太多,场地器材缺乏,无人指导与鼓励。由此看来
学校过于着重升学率,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重视不够。
5.建议
5.1 希望社会、学校、家庭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开发,调整学业结构,真正进行"减负",对毕业学生身心健康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激发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课余时间班与展示自我的空间。
5.2 学校体育教育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
展体育活动并多设置团体活动,让缺乏锻炼的同学体验运动的快乐,引导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
5.3 社区体育建设应与时俱进,使学生在课余期间也能进行体育锻炼,并能与家人一起参加锻炼,真正做到全民健身。
5.4 学校应注重体育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
染并带动家长增强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艳玲、姚兰发.高中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01-02
1 引言
近几年国家体育局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下降趋势,例如肥胖,视力下降等。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质的问题,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课外体育活动。
调查对象:庄浪县农村初中生。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的文献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为调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与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相关的的调查问卷表。共发放600份问卷,收回问卷587份,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93.8%。其中初一225份,初二220份,初三155份。(3)实地考察法。对学校进行了考察,了解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态度、方式、时间以及场地设施等,并作了记录,为本文提供依据。
3 结果与分析
3.1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3.1.1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仅为一次的为26.8%,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两次的为30.6%,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三次的为23.3%,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四次及以上的为19.3%。由调查可知,庄浪县农村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每周两次居多,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偏少,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没有保障。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15-30分钟最多为44.6%,而45-60分钟及以上仅占4.6%,这将对于初中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远小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价值。
3.1.2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
调查显示: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多为篮球,排球,足球等。而女生选择的锻炼项目多为乒乓球,羽毛球,游戏等。就男女生选择的运动项目来分析,说明男生喜欢对抗性强运动量大易出大量汗并具有身体接触的激烈的集体性项目。相反女生则比较喜欢对抗性弱运动量小不易大量出汗的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
3.1.3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较为普遍的是以几个关系好的伙伴自行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为主,而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或班级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是在班主任或体育教师的催促下很不情愿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他们把体育活动视为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时常发生运动事故。
3.1.4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情况
调查显示:4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的体育场地以篮球场、兵兵球台为主;拥有田径场地的学校3所且均为土场地;拥有室内体育场地的学校没有;拥有排球场地的学校1所(通边中学)。田径场地通边中学、韩店中学、朱店中学三所中学拥有小型的田径场地外,其余1所学校需要加强田径场的建设;篮球场地的数量尚能够达到的要求,但大多数学校的篮球场地以土地和水泥场地为主,质量上有待改善。在调查问卷中对学校体育器材方面做了充足、一般和缺乏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四所学校体育教师就体育器材配置方面持一般和缺乏各占50%。
3.1.5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与动机
当代提倡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初中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调查显示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测试取得好成绩的百分比为27.4%。
3.1.6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体育师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庄浪县农村部分初中学校体育老师还是处于相对缺乏状态,根本不符合标准要求,对于像朱店中学、阳川中学这样的学校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但是师资配备上却不足。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进入了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青春期,而女生在这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尤为显著,而男教师对这方面了解不够深刻,在一些体育动作的学习上不便指导。以上4所学校不但没有女体育老师,而且部分学校体育老师是兼职老师。
3.2 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3.2.1 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
庄浪县农村初中学生对于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不明确,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当作是完任务,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对付考试,能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的主要动机,学生在活动中怕脏怕累,从而忽略了体育的本质即“强身健体”。
3.2.2影响庄浪县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庄浪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配备不到位,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项目单一,学校特色项目基本没有,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庄浪县农村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集中在2次的人数占多数。
庄浪县农村中学男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带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强且易出汗的篮球,排球等。女生喜欢的项目多为没有身体接触运动强度不大的微微出汗的小球项目及跳绳等。
庄浪县农村初中生组织的全校性体育活动主要是早操、课间操以及每年秋季的田径运动会,活动形式单一。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体育器材即使有也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
4.2建议
学校减负,保证学生充分的锻炼时间;加大体育相关改革,提高体育认识;转变体育观念,加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多种形式和多个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组织体育文化节,成立体育俱乐部。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出版社,200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南阳市宛城区初中生。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自我评价及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通过对宛城区初中生身体素质自我评价的调查,发现中学生较为关注自己的身体素质。其中,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和较好的分别占12.1%和42.3%,认为“一般”的有35.2%,“较差”有8.4%,“很差”的只有2%。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是开展中学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重要前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学生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体育锻炼占到70.3%,反映了南阳市宛城区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
2.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兴趣。中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他们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对“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一问题调查中,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中学生分别占到25.5%和54.3%。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
3.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在对“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认为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比较高的比例,分别占25%和59.6%。表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意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认同的。
4.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关于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情况,排在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动机前4位的为:强身健体、消遣娱乐、提高运动水平、调试心理,分别占到38.2%、 23.7%、9.6%、28.5%。说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一部分初中生提高体育成绩为参加中考体育测试,增强体育锻炼成为应试需要,参加体育活动往往是被动的。
5.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所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倾向对南阳市宛城区中学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排在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前6位的是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游泳、长跑。
6.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频度。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既反映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它又可以反映学校体育的效果。从调查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每周1-2次,占52.1%;其次是每周3-4次,占14.9%。其中还有12.2%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与每天应坚持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相差甚远,说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比较淡薄,这必将影响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7.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场所。调查显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以学校最多,占到47.4%,这与学校方便以及学生开展氛围有很大关系;其次是生活小区,占到30.4%,在家里进行体育活动的占到10.1%,还有9%的学生在健身场所。
8.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形式。调查发现,学生课余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和朋友、同学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占到62.2%,二是和家人一起锻炼,相对较少占到19.7%。而学校组织学生的活动形式最少,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9.家长对中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在对“家长在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的调查中显示,总体上“非常支持”和“支持”的分别占到18.6%和51.9%,持“无所谓”态度的有27.3%,“反对”的有1.7%,“根本不让参与”的有0.5%。总体上家长对子女在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上是积极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①学生多数是比较喜欢从事体育活动,而且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健康和体育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对体育的健身价值是认同的。②大多数中学生对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总体上对体育运动的意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认同的。③中学生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向娱乐性方向发展,项目参与不平衡,多数是集中在几个项目上。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多是集中在学校,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和朋友同学一起,二是个人自己锻炼。
2.建议。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自觉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方面需要家长和教师加强引导。②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活动,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内容的安排都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小到大,循序渐进。③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尽可能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④体育锻炼的开展最好能同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增加与学生期望和需求的内容,要充分满足可直接运用于闲暇时的运动需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72
初中这个时期,较小学而言,学生进入了一个学习强度和难度均有所加大的时期。在这时,因为学科门类的增多,作业量的加大,有些学生开始牺牲体育课进行完成家庭作业的死循环,另外有些体育教师教学不够严格,导致体育课成为学生进行自由活动的一堂松散无目的课。这就造成了学生体质差,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学生上好体育课是大有益处的,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体质,提升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体育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还是学生的责任,是增强初中生体质,保持学生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还应该积极地找学生交流,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不断地适应时代和年轻一代的个性化需求,改进教学方案,增设教学游戏和比赛,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游戏中来,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为今后学生学习生活打好健康基础。
一、明确教学意义,避免教学形式化
体育教师应明白,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体育教学难度很大,要统一学生,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更加努力的引导。体育教学在中学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初中,这时候是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均得到锻炼,良好的运动喜欢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教学应当避免形式化,尤其是体育教学。所谓“严师出高徒”,只有做好教学工作,将教学的工作细化,具体化。将每个细节落到实处,学生才能从中受益。教师才能从中收获到学生的信任和亲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组织能力,教师可以创新各种教学形势,吸引学生参与。另外,教师可以在必要的基础活动中,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强制学生参与。久而久之,学生能够被迫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渐渐的习以为常,学生的习惯也就得以培养了。
二、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
创新是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创新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此外,这种参与方式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身心得以锻炼,保持学生身体健康,与此同时,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拉近教学进度。
改变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有趣化,新颖化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将课堂各个环节以游戏的方式串联起来,使得锻炼是在游戏中进行,教学也在游戏中进行。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的有趣性,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只有统一才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改教学方案,促进教学的有序有趣进行。
初中时期,学生天生有好动的本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天性,利用小游戏达到启发学生运动,唤起学生好动天性,实现学生热爱运动的教学目的。创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自觉,使孩子们能在初中这个阶段快快乐乐的生活,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实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长足发展。
三、增加互动游戏,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游蚴堑鞫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戏学生可以和教师有一个良好的互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共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发展,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快速建立和巩固。此时,体育课的教学就成了学生重要的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平台,这样人际关系协调,身体健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就会有所增加,这可谓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小游戏,增加学生活动参与度。游戏的设置,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比如,为了锻炼学生变速跑和反应能力,首先,可以增加“贴膏药”这种小游戏,一来锻炼了学生的跑步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其他的游戏,比如学生之间的运动比赛,教师可以采取竞争制度对学生进行制约,在课堂开始之初,就对学生今天要做的一些游戏和活动进行规定。这样,就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在体育课上要达成的目标,将任务具体化,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上就不会无所事事;最后,教师在明确任务以后,可以让学生们分组比赛,这样,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下,学生们就会跃跃欲试、积极参与。这样就达到了教学预期,从而使得学生锻炼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度过,这样效果就会很好。除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外,可以尝试强制学生参与运动,但是这种方式在有高强度的训练活动时,不提倡,这种强制的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受伤,得不偿失。
四、了解学生意愿,增进了解,进行教学方法调整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了解,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看看学生更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喜好反馈,对教案进行更改,直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的教学体制虽然正处于大力度的改革中,但人们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直都缺乏相应的关注度。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契合新课改的需求,因此,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已经成为创新体育教学活动来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一、为学生创造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而且体育活动也缺乏趣味,这让很多初中学生只将体育课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使得初中体育教学枯燥乏味,收效甚微。如能针对这一情况,让体育老师与学生多多交流,更易于老师发掘出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让问题得到及时的解答,克服困难时所遇到的心理障碍也能得到正确的疏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当然,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可能单独依靠这些锻炼出来,必要的强度训练一样必不可少,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多多交流感情,那么在克服训练的困难时,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鼓励,同学之间情感的激发可以帮助提升自身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体育教学应紧跟现代化教学的步伐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教学手段中被广泛应用,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其实也同样可以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比如,一些较连贯、难度较大的动作,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不太容易,同时,学习不当还会造成损伤。通过动作演示教学,学生能在课件模拟中将动作观察得更清楚,也更容易掌握动作要领,避免受伤情况的发生。再者,利用多媒体手段讲授体育知识,并结合当下学生十分流行的追星行为,可以将学生盲目追星的注意力转移到明星的艰苦奋斗上,追星族都会无意识地模仿自己的偶像,这样能激发出学生向偶像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三、开展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的青少年需要拥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课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课外活动的时间自然也就越来越少。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天都必须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为了让初中的体育教学跟上新课改的脚步,学校应该安排出统一的活动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体育活动,例如体操小组、武术小组等。这样学生紧绷的神经才能得以放松,在得到及时的舒缓后,更有精力投入学习,甚至可以培养出某些学生的体育特长也说不定。只有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知识储量同时进步,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活动是每个初中体育老师都应该重视的教学部分,只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创新理念,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升。不管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引进多媒体教学,还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其核心内容都是挖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因此,老师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所带来的助力是很强大的。还有一些体质特殊或是体能较差的学生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中,心理状态压抑,如果能在好的氛围下得到同学或老师的关心与鼓励,我相信一定能释放出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广大的体育教师们一定要多关注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积极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让我国的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让我国的青少年们有更健康的未来。
虽然我国现在正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但是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却一直不是很强。很多教师虽然知道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是由于并不存在严格的规定以及欠缺激励等方面的原因,其还是习惯于照搬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差、教学成效慢、教学内容单一等方面的问题。现在体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创新才能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就是课本,教师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学生按照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学习,这其中缺乏必要的情感互动,对于激发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为了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现在很多初中体育教师过于注重师道尊严,觉得教师的位置高高在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为了能够打破师生之间这种严肃的关系,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具体的方式可以为谈心、共同游戏、课堂问答等方式。②教师要做好言传身教,对教学中的动作、技法要做到相应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加深对教师的感情。③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而取得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
现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体育教学设备也越来越齐全,但是在现在的初中体育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体育设备和相关的体育内容。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就需要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过去的初中体育教学一般采取跑步、跳绳、踢毽子等方式,这些方式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学校应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除了原有的健美操、跑步、跳绳这类体育教学内容,还应引用具有时代色彩的武术、健美等体育教学内容,这样能够使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着眼点,更好地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水平。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体育教学手段也逐渐丰富起来,以往的体育教学都是教师向学生们示范,学生自己练习的方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新技术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动作示范很可能不能及时地掌握,而又缺乏必要的获取这些动作要领的途径,这时候如果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将这些动作更加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设置必要的体育理论课程,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精确,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提高。
四、开展课外活动
现在初中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增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初中教学课程安排,每天都会有一定的课余活动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安排一定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紧绷的学习神经能够得到及时的舒缓,也能够使学生通过课外的活动课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
现在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效果,就需要进行多种体育教学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
学生方面: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从我校所收集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普遍持肯定、欢迎的态度。如八(3)班张敏把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比作快乐的学习乐园,八(1)班吕小洁等同学更把课外体育活动当做一个学习、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将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所带来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获得了知识,认识了许多体育项目,如篮球、跳绳、踢毽子、健身操等;了解了许多常用的体育规则,如篮球规则、跳绳规则、踢毽子规则、羽毛球规则、健身操规则等。
第二,掌握了技能,学到了许多技巧,提高了速度、平衡、协调、判断能力等。
第三,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如谦让、团结、友爱、关心等等。
第四,培养了一批懂体育、懂规则的体育骨干。成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小裁判,让学生体会到了为别人服务是多么快乐,也认识到了工作的辛苦,学会了组织、裁判,学会了与同学团结、合作等。
学校方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研究是我校学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从科学性、普及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因素进行了实证性研究。2013年,我校学生代表沂南县参加了临沂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参加了跳绳、踢毽子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展示了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可。2014年临沂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沂南县中小学生运动会都将跳绳、踢毽子、健身操等阳光体育项目纳为运动会的内容,我校将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把这些项目力争做得更好。学校也加强了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一个由副校长主管、团委负责检查督促。
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的知晓率为100%,支持率为94%,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比率为92%。
学生个人体育技能: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感到身体素质增强的学生有98%。每位学生掌握一项至两项体育锻炼方法的实现率达100%。
教师调查结果:认为自己体育锻炼意识明显增强的教师达90%,认为学校应该取消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师为零,对学校创建体育办学特色的认同率由66%提高到100%,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感到身体素质增强的教师有94%。
对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研究对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指导是丰富与改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之一。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
第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符合《课标》的精神与要求。《体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安全实用和具有锻炼价值的新兴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全符合《课标》的四大理念,为实践《课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课外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规律。
一、四川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笔者对四川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采用统计、走访、现场观察等方式发现,各校开展活动的形式多样。具体的说来,主要体现在,由主管体育的教学单位或者学校直接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以体育教学和体育协会组织的形式体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四川地区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已经突破原来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实行了符合实际的体育教学俱乐部为学生课外体育主要活动场所和组织者。并且,为了适应地区和学生的需要,部分学校也成立了由学生组织和主导的体育社团,逐渐向大学体育社团靠拢,并定期组织一些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而这些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男生大多参与到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俱乐部,并且大多都对这类活动较为感兴趣,但也有部分女生喜欢观看这类体育活动;而大部分女生则主要参与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和散步等,她们对这类运动量较小的运动较为感兴趣也乐于参与其中,此种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男生和女生的性别需求。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该地区的校外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有着不均衡的特征。主要体现于:部分农村初中由于受到环境限制,使得场地、设施不齐全,造成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有部分学校在尝试着拓宽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将散打等具有健身、攻击性等搏击体育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并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逐步推广。
二、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个体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引发体育行为动机,只有明确和了解了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才能从学校和体育管理机构出发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从而有效促进初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良好开展,以达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使初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对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过程中,按照相关理论的要求,将调查对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类型划分为:兴趣爱好、娱乐消遣、身心健康、社会性需要和满足考试需要四个方面。其中,兴趣爱好是那些对体育活动充满了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找到乐趣;消遣娱乐是指打发课余时间或者通过体育运动寻找乐趣;身心健康是指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健美体型、缓解学习压力等方面;社会性需要是指通过体育活动来认识和交往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动机需要;满足考试的需要是指为了通过考试,而不得不在课后对一些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基于在当前四川地区农村学校中,体育考试成绩与学生获得学校各方面的奖励和荣誉,以及能否顺利毕业息息相关。对调查对象的动机进行统计和归类我们可以发现,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中,具有娱乐消遣动机的学生数量最多,说明了初中学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的娱乐性。而身心健康需要却居第二,其原因可能在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期,他们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体育活动对其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为了通过相关体育考试而突击进行一些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数量占到了统计人数的37.36%,这足以说明,学生更加重视自身成绩,该地区应试教育情况较为严重。
三、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情况
通过对四川地区部分农村中学学生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每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为2~3h,并且都集中在下午放学和课间休息时间,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能超过5 h。这些充分说明四川地区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没有规律性,并且持续时间短。一般是在下午放学后锻炼一会,更多的是在课间进行。
四、结论与建议
1、健全管理,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宣传
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应逐步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活动,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还能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并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教育,通过学校班主任、体育任课教师来加强对学生体育的教学,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注重体育锻炼。根据男女学生的生理特征,以及初中学生的整体特征,来选择和宣传一些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
2、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体育活动动机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四川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总体上表现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了以个体娱乐、身心健康和社会性需要等多样性体育价值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着娱乐消遣需要的动机学生占据多数,这就需要我们相关管理人员及体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开展正确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活动动机,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并有助于使初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并且,为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统筹管理,做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推广
由于四川地区初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大多是下午放学后以及课间休息时间。这种情况使得四川地区农村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这就造成我们学校的活动场地、运动器材和设施的使用较为集中,较多的学生同时在利用有限的资源,这给学校场地、设施等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学校及相关部门加强研究,做好统筹,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和方式,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从全局上来统筹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和实现场地、器材的补充和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江等.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J].贵州体育科技,2009(2).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当初中学生由小学校园走向中学校园,这一时期也是他们从动荡期向成熟期的过渡,这个时期是中学生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开始形成,但完整的品德结构还未成熟稳定的阶段,表现出极为明显、突出的动荡性。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具有多面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第一,不成熟的“成人感”。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第二,独立意识差,判断力不强。对事物的认识不合逻辑,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常作不成熟的批判。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认识的偏差,以及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往往不能公正、合理、全面地看待事物。第三,情绪方面较为紊乱。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同时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在行动的自我调控方面,他们虽然比小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心理经验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不成熟,经常表现出见异思迁,有始无终,惧怕困难,心无定性等不足。第四,社会行为方面想脱离家庭或学校的束缚。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家庭的小圈子,感到家庭生活单调乏味,与父母交流沟通逐渐减少,亲子关系逐渐松懈和紧张。
二、主题班会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班主任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主题班会则是指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内容集中,针对性强的一种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因其信息集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而成为班主任教育学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三有”主题班会的实施及效果
针对初中生渴求接纳,重视伙伴关系的心理特点,营造“有温度”的主题情境班会
初中生升学后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一起学习、生活过的伙伴考入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他们心理上难免会有极大的失落。这时开展入学主题班会,应努力创设好温馨的氛围、设计好活动开展的场景,调节好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一进入活动,就能为之感染。如在开展“转角遇到他”、“原来你也在这里”的开学主题班会时,收集从同一小学来的同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信息,采用多媒体形式播放他们在新班级、新环境的学习生活场景,同时配上同学亲切的祝福、生动的字幕,让新入学的学生感觉同伴就在身边,不会感到孤单,能够很快融入到新的学家庭中,这是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育契机。
针对初中生感知欲强特点,丰富班会资源,开展“有梯度”的主题班会传统的主题班会
一般选用班主任说教形式,方式陈旧、内容老套,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遥远,学生始终处于被说教的地位,对于班会期望达到的共识实际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体验与感悟。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能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班会能够丰富选材资源,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班会活动。针对中学生娇生惯养、认为一切父母给予都是理所当然的特点及感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开展《感恩的心》主题班会,设计了“实践准备阶段”和“情感活动阶段”两个相辅相成、逐渐递进的层次活动。在“实践准备阶段”,设计几项“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1)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劳累一天的父母倒一杯水,洗一次衣服;(2)同父母一起进行一次田间劳动。这些实实在在、平平常常的活动,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苦。在完成这几项“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召开“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第一幕:我的父亲母亲。将学生父母工作的场景和对子女殷切的期盼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第二幕:畅谈“平时的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在家都做了些什么,让他们看看自己对父母了解多少,对父母的辛苦劳作了解多少。通过演讲、讨论,学生内心开始起波澜,意识到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了解太少了,甚至有时误解了父母。第三幕:讨论“未来的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难忘的感恩一幕,并适时提出从身边小事做起,体现对父母的爱。这次班会以多媒体视频展示活动主题,以灵活多样的视频、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配合交流,如此有层次感的班会活动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奇、好思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有深度”的社会实践学生终究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主题班会应不限于学校,将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社区,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可更加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开展“我的家乡”班队活动,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参与体验活动。教师将学生带到春天的田野,引导学生用画笔、照相机描绘春天,记录春天,展现家乡春天的美丽,同时也让学生观察工业化发展给家乡带来的不利影响,所有一切让学生为美丽家乡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维护家乡的美丽。在类似这样的班队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得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更全面、生动,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思想教育在这样的班会活动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侯喜梅.浅谈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现代阅读,2012(9):79.
1.存在的问题
这种学习活动形式的优点是:教学目的明确,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尽管没有做到充分交流),形成生生之间互相探讨以及思想的碰撞。
这种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是:首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受课堂时长和班级人数的限制,做不到检查监督每一个学生是否在进行有效学习或者学习的结果到底怎样。其次,交流是由少部分学生来完成的,少数代表了多数(况且有的回答并不规范),其他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会了呢?是否有新的见解或问题呢?对此教师一无所知,因此也没有办法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第三,问题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师控制着教学进程,加上学生交流没有形成全班化,参与面、参与度不够,当然也就影响了探究的深度,更无法促使课堂上教学新资源的生成,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罢了。
2.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克服单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到学生,从教材处理到活动实施必须深入细致,务求科学、扎实,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班情、学情,在下达学习任务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地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困生,关心中等生,鼓励优秀生,从而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教师要结合学情和学习内容,分层次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该学的,尝试拔高的,领会创新的,最终使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学会,都能学好;三是教师要用足用实学生之间展示交流这种学习活动形式,要尽可能注意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每一个有想法的学生提供表达的时间,只有给每一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才能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强化训练、形成共识,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可用少数学生的意见代替多数学生的想法,更不能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使学生对学习结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回到以前硬性灌输的老路;四是“教”是教师的事,“学”是学生的事,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让学生学会。因受传统教育教学习惯的影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自己仍抱有老师讲啥我学啥的想法,对教师或多或少仍存在着依赖心理。这种情况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保证单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
二、生生互助学习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
这种学习形式又称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单生自主学习形式,它是把班级中座位相邻的学生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将学习任务下达到小组后,由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
1.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形式,通病是落实不到位。其一,教师组织不力。下达学习任务后,学生不能很快投入到讨论学习中,说笑、走神甚至打闹现象都有,使得合作学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关注不够)。其二,交流往往做不到广泛和充分。从教师方面看,对即将发言的各小组在时间上分配不当,对率先发言的小组关注时间过长,对回答中衍生的问题又常常接连发问,因此忽视了其他小组的活动。加之课堂时长有限,教师生怕内容讲不完,做不到全班交流也就成了很常见的事了。其三,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交流的进程。积极、外向的学生往往抢着发言,反应快,回答快,不给其他小组机会发言(教师又不能不让说)。此时,教师一旦把握不当,就形成了一两个学生“演独角戏”的场面,也就更没有其他学生参与的份了。其四,教师受自己事先预设课堂问题和教学环节的困扰,担心局面失控,课不完整,不自觉中操控着课堂,按照预设的授课路线走,更无精力捕捉学生交流时出现的有探讨价值的新问题、新的生成资源,去引导学生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