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4 16:42: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

篇1

块链是一种类似于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统称,并不是某种特定技术,能够通过很多编程语言和架构来实现区块链技术。实现区块链的方式种类也有很多,目前常见的包括POW(ProofofWork,工作量证明),POS(ProofofStake,权益证明),DPOS(DelegateProofofStake,股份授权证明机制)等。

区块链的概念首次在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中提出,可以把比特币看成区块链的首个在金融支付领域中的应用。

二、区块链的特征及其意义

根据区块链定义,可以总结区块链有如下这四个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

去中心化:整个网络没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机构,任意节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且任意节点的损坏或者失去都会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

去信任:参与整个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是无须互相信任的,整个系统的运作规则是公开透明的,所有的数据内容也是公开的。

集体维护: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的,而这些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

可靠数据库:整个系统将通过分数据库的形式,让每个参与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除非能够同时控制整个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也无法影响其他节点上的数据内容。

(一)为系统数据提供可靠架构

在区块链的结构中没有中心化组织的架构,每个节点都仅仅是系统的一部分,且每个节点的权利相等,网络黑客摧毁或篡改部分节点的信息,对整体系统及数据没有影响,而且节点越多越安全。

(二)为资产交换提供智能载体

区块链具有可编程性的特性,并辅以一系列的辅助方法,可以确保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的交易安全可信。例如,工作量证明机制,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需要拥有超过全网51%的算力;智能合约机制,以程序代替合同,约定条件一旦达成,网络自动执行合约;互联网透明机制,账号全网公开而户名隐匿,且交易不可逆转;互联网共识机制,通过各节点共识确保交易的正确性等。

(三)为互联网金融建立信任关系

区块链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互信的前提下,交易各方通过纯数学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且信任关系建立的成本极低,并使弱信任关系通过算法建立强信任连接,从而促成价值交换的活动,甚至是金融交换活动。

(四)是一体化金融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范围很广,通过公共账本可以实现包括客户身份识别、资产登记、资产交易、支付结算等应用,通过大数据系统可以记录、传递、存储、分析及应用各类数据信息,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

三、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可能的应用方式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技术,也是一种基于多笔不同资产上附着的现金流进行管理的资产管理手段。与贷款、债券、股权等传统金融产品相比,资产证券化产品呈现出结构复杂,参与主体多,操作环节多,数据传递链条长,数据及现金流传递分配过程繁复,信用触发性条款设置保障安全性等特异性产品特征。从资产的转售交割、现金流打包-分割-重组-分配到证券登记结算流通,都依赖于中介机构的信用,后期的现金流管理以及相应信用机制的触发也让产品后期管理需要非常多的人工投入。依赖人工处理的交易信息经过多道中介的传递,使得信息出错率高,且效率低下。在一个中介权威机构中,通过中心化的数据传输系统收集并保存各种信息,然后集中向社会公布的传输模式同样使数据传输效率低,成本高。而区块链通过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点对点传输,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数据传输模式,无疑可以深入应用到资产证券化的不同环节:

(一)金融资产的出售结算

第一个潜在用途就是提高金融债权资产转让效率,解决流动性需求与资产转让时效不匹配的问题。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出售是一个非常繁琐、耗时的过程,结算需要长达几周的时间。区块链技术则是解决其中一些核心问题的关键。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绕过中间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点对点即时支付,大大缩减支付到账时间,从按日结算,缩短到以分钟为计量单位的结算效率。

(二)现金流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现金流管理也是较为复杂的结构。多个资产的现金流分为本金现金流和利息现金流流向特殊目的机构设在监管机构的不同账户,现金流进入账户后根据约定条件投向指定特征的资产,并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条件由特殊目的机构控制人支付到对应证券的由证券托管结算机构控制的各证券独立账户,再由托管结算机构支付给不同的投资人。这一过程中,同一个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可能被拆分到不同的证券账户中,不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也可能兑付给同一个证券持有人,也可能某一笔资产的本金现金流和另一笔资产的利息现金流包括它们的利息在经过管理人重组之后,拆分给不同证券的持有人。上述几种情形是最基本的现金流支付情况,涉及信用触发和信用保障条款后,现金流分配将更为复杂。在结构上,不同证券设计了不同的现金流支付频率和信用触发机制,也由不同的内外部信用保障机制,如多余现金流抵扣和外部现金储备账户的回拨、流动性支持等。此外,还有发生违约事件后,大规模的现金流支付分配顺序改变。

因此,在现金流管理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至少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对资产证券化产生重要作用:

一是能缩减银行等机构服务成本。上述资产和现金流的管理、划付、分配等业务涉及的系统维护与后台工作,往往由不同机构、机构内不同部门、部门内不同岗位的人工操作,面临长流程、多环节。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为简化并自动化这些手工服务流程提供了可能,如实现自动记账功能以及自动审计功能。德勤审计师目前已经开发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动审计服务平台Rubix,通过与SAP和Oracle等各种财务报告系统对接,实现包括贸易合作关系管理、实时审计功能、土地登记功能等应用。

二是利用智能合约的功能,实现现金流的自动划拨以及资产循环投资购买等后续产品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对信用触发机制条款的调动。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功能,可随意给交易合同添加各种不同的交易条件。通过智能合约,可以给数字货币施加限制条件,为改变目前依赖大量人工完成现金流分配、划拨以及实现各种交易结构设计的信用条件提供了可能。资金的归集和分配将完全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公开透明,效率将显著提高。

(三)改善增信环节转移的高成本

由于通常对应了多笔资产(可能是上千笔),每笔资产对应着不同的外部担保,因此在实践中资产证券化目前没有真正实现担保随同金融债权资产的转让,只是通过法律条款约定了保留完善担保的权利,在真正出现需要履行担保的情况时再转移担保。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下,这一条款实际上是由发起银行通过自身信用提供了隐性担保的,但是也对发起银行造成了隐性义务和偿付压力。尤其是保证担保和信用保险的情形下,担保人(或者是贷款承保人)往往是发起银行的合作机构,但不是新的特殊目的机构的合作机构,可以通过履约主体变更进行违约代偿责任履行的抗辩。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点对点的增信保障平台,降低增信转移的成本,以信用保险为例,利用区块链技术可建立点对点的互助保险平台,一旦单一主体发生符合特定条件的违约事件,其他参与这一平台的保险参与者将直接缴纳费用给被违约主体。

(四)证券交易与再融资

互联网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息制造和传输,但始终不能解决价值转移和信用转移。所谓的价值转移是指,在网络中每个人都能够认可和确认的方式,将某一部分价值精确地从某一个地址转移到另一个地址,而且必须确保当价值转移后,原来的地址减少了被转移的部分,而新的地址增加了所转移的价值(即避免出现“双花”)。信用转移是价值转移的必然结果,表示价值的转移获得所有参与方的认可,且其结果不能受到任何某一方的操纵,取得了系统内的公信力。这一价值可以是货币资产,也可以是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品等实体资产或者虚拟资产。

在目前的互联网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金融体系,包括许多政府银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统,但本质还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来解决。即通过某个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为背书,将所有的价值转移计算放在一个中心服务器(集群)中,尽管所有的计算也是由程序自动完成,但是却必须信任这个中心化的人或者机构。事实上通过中心化的信用背书来解决,也只能将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机构、地区或者国家的范围之内,所以价值转移的核心问题是跨国信用共识。

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价值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传递,为金融互联网搭建提供了基础,其中证券交易市场是区块链存在发展机遇的领域。传统证券交易中,证券所有人发出交易指令后,指令需要依次经过证券经纪人、资产托管人、中央银行和中央登记机构这四大机构的协调,才能完成交易。这样的模式造就了强势中介,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同一共识原则区块链技术系统下的证券可以点对点交易,买方和卖方能够通过智能合约直接实现自动配对,并通过分布式的数字化登记系统,自动实现结算和清算。不再需要中央化的登记结算机构,也不再受到交易时间的限制。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在交易上也采用传统证券交易模式,通过区块链进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可使更广泛的参与者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上自由完成交易,且可实现24小时不中断运作。对于认可这一“区块”价值的机构,可以接受“区块链”代表的证券持有人再融资,不用担心对应证券资产的转移和“双花”,因为每一笔交易都公开透明、可追本溯源。

(五)证券化资产的管理

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人会议举办的程序较债权代表和股东代表复杂,一是涉及的权益结构复杂,二是证券资产类型复杂,某一资产的违约可能需要涉及不同投资人会议提出表决意见,成本过高。这就涉及通过资产管理人执行投票,由于涉及可能的利益冲突,需要对管理人资格谨慎地约束和条件授权。投票流程是资产管理人向人发出投票指令,指令随后被传递给投票分配者,再由投票分配者将指令传递给托管人,托管人请求公证人根据对管理人的授权对投票指令进行公证,然后向登记方申请并完成登记,最后投票信息汇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非标准化的流程,投票信息存在被不正确传递或丢失的风险。

而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投票可以透明简化,直接公开在区块链技术搭建的投票应用系统里,结果供委托人查询。

此外,另一个证券化资产管理方向――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获取和管理,在未来可能通过区块链技术搭载的物联网设备实现也许是一个更为长远的设想。根据IBM的设想,区块链技术搭载的物联网管理体系下每个设备都得能自我管理,设备彼此相连,形成分布式云网络,只要设备还存在,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就可以大幅延长,运行维护成本显著降低。而基于信息管理系统下发生的物流及现金流可以成为高度分散性资产现金流的证明,从而为证券化交易创造信用依据,不再依赖商业信用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巴克莱银行、瑞士信贷集团、摩根大通在内的9家全球顶级银行已加入一个由金融技术公司R3领导的组织,着手为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中的使用制定行业标准和协议;而纳斯达克在2015年12月30日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平台的首个证券交易,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去中心化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区块链技术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大规模广泛开展实际应用。

(一)高耗能问题

数字货币经济学中也存在所谓的“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安全”这三个要求。区块链是否在节约中心化成本问题的同时又过度使用了电子能耗成本呢?技术的应用要考虑其系统的整体性。

(二)数据库存储空间问题

区块链数据库记录了从创建开始发生的每一笔交易,因此每一个想参与进来的节点都必须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一份从创世块开始延续至今的数据包。如果每一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那区块链数据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就可能成为一个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问题

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还没有真正处理过全世界所有人都共同参与进来的大规模交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区块链系统中的节点总数规模仍然很小。一旦将区块链技术推广到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区块链记录数据的抗压能力就无法得到保证。

(四)安全性问题

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是基于非对称密码学的原理,但随着数学研究和量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非对称加密的算法能否被破解呢?也许在未来,基于数学原理基础上的算法安全性会变得越来越脆弱,那时的区块链技术就失去了信任这一最根本的基石。对于这个问题,市场中目前正在整合更强的加密原理。

篇2

然而在科技领域里,技术的更迭可能随时会让一个巨头倒下。曾经手机领域的霸主诺基亚因为没有跟上智能手机系统的潮流,从巅峰时期的2000亿欧元市值到最后落得被微软以72亿欧元收购。颠覆者Apple也不负众望,市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

近些年来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有望重新构建人类的信任网络,并像互联网一样彻底改变人类社会活动的形态。虽然目前区块链领域的战火还未全面燃起,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加紧在版权、溯源、金融、硬件、底层技术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以应对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冲击。

01

百度全方位发力

在BAT当中百度势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截止9月18日百度市值仅为762.04亿美元,而其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为4086.54亿美元,腾讯为4319亿美元。实际上百度已经掉出了第一梯队,甚至有被京东、网易赶超的可能。

为此,作为百度的掌舵人李彦宏,大幅进行改革创新。除了all in人工智能,开发PaddlePaddle、DuerOS 和 Apollo 等AI平台以及百度的自动驾驶,还对区块链领域进行了深度探索。

近日百度旗下北京鼎鹿中原科技公司注资5000万元成立了度链网络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网络包括区块链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及技术应用服务、网络游戏研发及运营、电子竞技游戏软件开发、咨询及销售等。

“度链”落地,百度似有大力发展区块链业务之意,以转型为高科技公司来脱离现有搜素引擎——广告的传统营收模式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其实早在2016年,百度就开始低调布局区块链领域的应用。

(图片来源:区块链研习社)

布局区块链金融平台,是百度重要的战略之一。2017年5月,百度金融同佰仟租赁、华能信托联合发行场外区块链技术支持的ABS项目。8月17日,“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得上交所批准通过,成为国内首家公募机构发行的ABS。

ABS全称是资产支持证券化,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利用区块链技术保证金融资产的透明性,成为ABS市场的创新趋势。区块链与ABS的相结,有效保障了底层资产质量真实性,有助于解决交易各方的信任问题。

此外,百度也推出了自己的区块链开放平台 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用户可依据企业实际业务场景,对区块链各项目属性、模板和机制进行定制及灵活配置。成功应用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交易所等业务,实现资产的透明性和可溯源性。

在C端场景方面,百度此前推出了一款名为区块链宠物狗“莱茨狗”。该项目是百度在区块链应用领域的全新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每只莱茨狗的唯一性。莱次狗并不具备现金交易功能,未来用户可通过使用百度内部产品获得微积分。此外,用户必须通过百度钱包进行实名认证,这将增加用户与百度各线产品的粘性。

虽然如今百度全力布局区块链,已经拥有了云计算、智能合约、版权、底层网络、游戏5个方向的区块链产品,但对于想要依靠区块链技术翻身的百度来说还是不够的,需要有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出现,就如同苹果手机一样真正改变世界。

02

阿里巴巴专注区块链+生活

作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非常看好区块链技术。马云表示,区块链不是泡沫,但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不是用来炒作的,而是一个解决方案,解决数据和隐私安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创造价值。

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产业媒体IPRdaily联合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了“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前100名)”。报告显示, 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的增速远超过美国,领先全球。前100名中,中国入榜的企业占比49%,其次为美国占比33%;阿里巴巴以49件的总量排名第一。

阿里在区块链领域的布局,主要还是聚焦在区块链+生活领域。2016年7月,蚂蚁金服将区块链技术首先应用于支付宝的爱心捐赠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性,有助于解决社会公益领域透明度和信任度的问题,让每一笔款项的具体去向都记录在区块链上。

此后的两年时间,阿里数次,先后与普华永道合作,打造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应链,与江苏常州市合作开发基于医疗场景的区块链应用“医疗+区块链”试点项目。通过菜鸟物流与天猫国际,宣布启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进口商品的物流全链路信息。

此外,阿里早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跨国转账业务上。2018年6月25日下午,蚂蚁金服宣布,港版支付宝AlipayHK,联合菲律宾电子钱包运营商GCash,从即日起运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中国香港与菲律宾之间的实时汇款服务。

蚂蚁金服在现场请来了一位来自菲律宾马尼拉的香港家政服务人员Grace。她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了第一笔跨境汇款,耗时仅3秒,而在以前则需要10分钟到几天不等。

与 btc 、Ripple这样加密货币区块链跨国转账形式不同,港版支付宝通与渣打银行进行安全合作,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再利用联盟链技术参与区块链记录,确保关键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不需要任何代币,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规。

03

腾讯专注区块链+金融

在今年两会上,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表示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数字化认证实物的唯一性方面。就像现实中的一个文件、一个票据等等,可以用区块链技术来保证它们不可被复制、不可被篡改。相比过去的传统 IT 技术,区块链在真正模拟现实社会中的单据、收据的唯一性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目前腾讯的区块链团队归属腾讯金融科技事业线。腾讯在区块链方面的动作也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今年8月份,深圳基于腾讯区块链技术,在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发票。这“宣告着深圳成为全国区块链电子发票的第一个试点城市,也意味着纳税服务正式开启区块链时代”。

通过线上支付完成一笔交易后,该交易的数据信息就成为一张“发票”。再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将个人、商户、公司、税务局统一联系起来。这样每个环节都是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数据不会丢失的。再通过微信自助申请开票、一键报销,发票信息将实时同步至企业和税局,并在线上拿到报销款,报销状态实时可查。

“区块链电子发票”打通了发票申领、开票、报销、报税全流程。给消费者和商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好处,也优化了企业的发票报销流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此外,2016年5月31日,腾讯就参与建立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2016年9月底,微众银行与上海华瑞银行宣布共同开发了国内首个基于联盟型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并上线试运行。

2017年春节,开始内测的黄金红包已经开始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资产的并行记账。2017年6月,中国银行与腾讯共同成立了“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腾讯加入加拿大区块链研究所。

篇3

如何让区块链技术在大众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落地已成为当前业界努力探索的一大焦点。专家表示,区块链未来将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区块链技术融入大众生活将是必然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区块链仍处于“野蛮生长”的早期阶段,应用场景仍待探索,同时要符合监管和法律的要求,而网络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市场仍待“杀手级应用”激活眼下区块链概念横飞,但对许多人来说仍不明就里,因为行业仍处发展早期,落地的应用十分有限,还没有像一些成熟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那样广为人知、不可或缺。

区块链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应用也在悄然进行,一些项目已在不断探索和实践。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18CESASIA·上海——暨区块链DemoDay·ACES专场”活动上,德鼎创新基金管理合伙人李忠强透露,德鼎创新基金早在2015年即投资了一个位于巴塞罗那的区块链应用项目,该项目将区块链技术用于移动支付。“实际上我们投资了不少类似的将区块链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的项目,和应用场景结合都比较密切,数量也很多。”李忠强说。

志顶科技Tokenpos创始人王玮也在从事区块链支付领域的相关业务。在他看来,区块链行业依然是一个早期行业,应该更多关注发展前景。比如目前CDR独角兽回归,需要多方自主设计才能实现。将来在区块链上,用户通过手机简单操作即可实现。“未来,区块链对每个人都会造成影响,尤其是金融、财产等方面。”

在早前的“链·接未来——央广TMT沙龙”上,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就曾表示,区块链的核心在于解决协作信息化的问题。“用一个双方共同认可且不可篡改的机制来解决协作和对账的问题,解决一个在新型环境下信息化的问题,这是一个最核心的场景,数据资源共享等都是在这个场景下衍生下来的。”他认为,区块链对实体经济的效果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协同环境和引导资金脱虚入实几个方面。

在实体经济领域,区块链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工信部信息中心的《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数量达到456家,覆盖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和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以及保障产业发展的行业投融资、媒体、人才服务等各个领域。未来三年,区块链将在实体经济中广泛落地,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而在一些垂直领域,区块链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例如征信领域。中诚信征信副总裁兼CTO姚明表示:“区块链可以实现数据自治、隐私保护、评估透明、交易透明,还可以做资产溯源,资产数字化等等。”中诚信征信已经在整个区块链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在黑名单共享、资产证券化和信用信息的管理上。姚明认为,要实现信任从量变到质变,还需要中介服务的透明化。区块链的出现,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分布式资本合伙人姚镜仪认为,区块链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不像其他技术那样直观,“区块链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传统行业业态的重塑。虽然目前技术层面的瓶颈仍在制约着区块链的应用和成长,但区块链能带给人们商业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目前,区块链的潜力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在金融、制造、零售、互联网等行业,已经出现了很多区块链的应用案例。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日报告预计,这一趋势将在未来三年延续,到2021年,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将突破10亿美元。但同时,目前大部分区块链应用尚处于尝试阶段,交易低效、场景非刚需、商业模式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区块链“杀手级应用”很难出现,技术平台、开发服务将是支撑区块链市场增长的主要模式。

产业成长需要“容错”区块链应用正加速落地。创业邦的《2018年区块链发展报告》显示,区块链应用将率先在金融领域落地。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应用普及和社会认知度的提高,区块链将逐渐向社会征信、医疗、教育、物流、文化娱乐等多领域渗透。

作为一项崭新技术,区块链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据王玮介绍,股票采用区块链技术很早之前就已经有尝试,比如纳斯达克。具体到CDR这种模型是不是通过区块链来实现,可以确定的是技术已经得到实现,而主要取决于各国监管机构、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对这件事情的认可。

增强区块链行业监管已是共识和趋势。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曾指出,面对不断演进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同步考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以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指出,“像区块链这种东西,不能让它走歪了,不能让它仅仅去造币,然后去造百万富翁,而要用它来改造我们的基础设施,改造我们的认证系统、信任系统、产权识别系统,改造我们金融交易的成本。”

“区块链社交本质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联系和交流,社交平台变成最大的社区和流量入口,未来还会作为数字资产的流通工具。”李忠强认为,监管最大难点是区块链的社交和通信。

“智能合约和token是区块链的灵魂。”姚镜仪表示,她坚信智能合约的未来,但现在也看到智能合约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事件。分布式资本的投资策略就是“容错”。如果没有足够的容错性,区块链生态中就无法生长出足够的多样性。

安全监管“箭在弦上”区块链应用尚处探索期,频频上演的网络安全事件则进一步凸显出行业的短板和不足。近日360宣称发现区块链“史诗级漏洞”,为新生区块链行业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课。

针对当前智能合约出现很多安全漏洞现象,李忠强表示,在公有链飞速发展时,安全问题往往来不及考虑,现在有团队把公有链做出来以后才去考虑安全问题。正是为增强安全防范,德鼎创新基金也投入了一个团队,专门做一些底层的安全研究。

而在王玮看来,安全在区块链领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智能合约本身有漏洞,这是一种全新的安全问题;第二个层次是交易所和应用平台,他们自身有安全漏洞,可能导致黑客攻击以及资产流失;第三个层次比较特殊,因为区块链目前还是一种密钥体系来管理资产,如果个人泄露或丢失了密钥也会导致资产的流失。

篇4

诚然,构建健康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是当今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传统的供应链模式正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遭受重创,供应链金融也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重视和依赖,并被称为解决供应链难题的最佳手段。

但关注供应链金融的CFO心中也许会有疑问――做供应链金融一定会是天猫、京东似的互联网电商模式吗?一定要占据上下游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地位吗?

“世上本无路”,有人就用脚趟出了另外一条路。

“翼启云服区别于围绕电商封闭生态圈的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多方参与进来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资产抵押不足,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成本高、制度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缺乏金融能力的表现。”宜信旗下翼启云服供应链金融首席创新官刘灏和企业客户、媒体沟通时,“金融能力”、“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成为他最常说的词。

11月18日的“2016长三角中小企业投融资峰会”上,他给我们的第三次见面带来了两份“意外礼物”。在发表名为《成就“小”企业的“大”生意》演讲时,刘灏预测“企业的金融能力将成就中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30年”;同天,真旅网集团(以下简称为“真旅网”)成为继每日优鲜、木头来了等之后,翼启云服在B2B领域新的合作伙伴。

“真旅网已经快成为我第二个办公室了。”回顾整个过程,身为翼启云服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总监的乔健有点小激动,就在过去的短短六七个月时间里,“宜信-真旅网”这段行程,他至少往返了十多趟。从双方初步接洽,到产生合作意向、初步供应链金融合作,再到宜信翼启云服与真旅网达成战略合作签约的整个过程,翼启云服这位项目负责人也用行动诠释了“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来自真旅网市场总监高艳枫的介绍,这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香港的全网络运营的“网上旅行社”。当时真旅网是国内在线实时交易B2C网站,全球有20多个分支机构,2014年随着旅游业B2C的兴起,“我们觉得B2C这个领域越来越成为红海,于是就转型了。”此后,真旅网创建了天地行B2B平台,目标为业内B端用户提供机票、酒店、旅游度假、邮轮、签证和机场贵宾服务等一站式综合旅游服务。

聊起这个新签的B2B伙伴,刘灏说:“真旅网整个的产品体系比较丰富,它不仅有标准化的产品,而且还是迪士尼门票在上海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它基于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配备出很多旅游市场中目前比较流行的产品。另外,如果深究其本身,真旅网也是一个B2B2C的模式,既服务于小B,同时也服务于C端的用户。这些是真旅网区别于其它同业B2B平台所不一样之处。”

除去旅行行业,目前宜信翼启云服已经将供应链金融服务输出至国内生鲜行业、建材行业、商超等行业,相信随着企业对于自身体量壮大的需求以及对上下游供应链的生态完善需求,未来将会有更多的B2B行业在翼启云服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中。如果出几个关键词,也许我们会更好地观察刘灏和翼启云服团队对供应链金融未来到底在想些什么?

做中小微企业的CFO

伴随着上市疑云和人事调整,阿里的蚂蚁金服近期了聚焦三大领域的全新战略。非常有趣的是,在2B端战略口号,蚂蚁金服与宜信“撞车”了,双方都提出“做中小微企业的CFO”。蚂蚁金服将其2B端Power定义为,“用数据能力服务到两千万小微企业的CFO”,那翼启云服与其对弈的资本是什么呢?

“应该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刘灏把自己的优势剖析成几个组合,“最终我们是希望和企业客户一起建立一个金融生态圈,能够成为这些企业提高金融能力整体方案的解决者。今年7月22日翼启云服在北京正式时,当时主要谈的还是在供应链融资型产品,但这一次在长三角地区是携整个产品线――包括保险、征信,财务外包服务、现金管理、企业级理财等各个方面,我们提供的是全方位金融服务,来帮助提高企业的金融能力。”

传统上的供应链金融,通过供应链上数据来给企业放贷。但随着翼启云服和更多的企业接触,他们自己也发现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的问题。“如果从资本市场上去看这些高成长的企业客户,最终的供应链金融打包产品,既包括债权,也包括股权;既包括资金管理,也包括提高企业客户自身在应收应付对账上的能力。所以今天再谈到供应链金融的时候,这是一个整体概念。我认为这一点是在市场上可以有所作为的”。

因此,翼启云服在这次峰会的展台上最抢眼球的是限额1亿、3个月年化预期收益率6.2%的企业级理财定制性产品。

“ABS” 箭在弦上

为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即ABS)是很多供应链金融业者都在考虑的选项。

“现在虽然还没有真正去实施ABS,但翼启云服肯定会走这条路。”刘灏在表示肯定的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ABS首先并不依靠于市场上的某一方,例如传统金融机构、信托、基金,它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化融资手段。“但是对于供应链的产品来说,ABS是有一点难度的,一方面是在于基础,我们现在有多少可以打包的资产,是1个亿还是5个亿、10个亿。这个资产包的稳定性是需要考虑的。”他接着说,“另外一方面,ABS本身对于资产的期限是有一定要求的。目前我们供应链融资的底层资产更多的是短期的,诸如30天、45天,这种情况下做成池管理相对难度就比较大。”

其实,我们最早听到关于翼启云服ABS相关信息是在今年9月份。海南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为“海股交”)的董事长李晓刚曾分享过他在7月做客宜信北京大望路总部时,对翼启云服的初步考察。

“这款综合于中小微企业的产品,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更多的是一款集行政、财务、流程等功能于一体的一套信息系统,这套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运作能力和水平。而且在这套系统里大量沉淀了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用记录反过来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构成了一个闭环,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服务品质。”

当时李晓刚给出的时间表是2017年,然而动作却在今年11月底时就节奏加快,翼启云服宣布“携手海股交提升海南中小微企业金融能力”。虽然从内容上看没有关于尽调和作价的细节,但可以感知的是翼启云服的ABS标,箭在弦上。

与“区块链”结合

刘灏在峰会上演讲时出示了张“金融生态圈”图,从最满足企业最开始一些需求的众筹、风投,到进入核心地带的区块链、金融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但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到底应该如何结合?

在今年6月的达沃斯分论坛上,宜信创始人兼CEO唐宁透露“未来在Fintech领域我们会有更多动作”。同月,宜信便携手IDG资本,成为全球第一个拿到纽约州金融服务局(NYDFS)颁发数字货币许可证(BitLicense)――Circle公司D轮6000万美元的参投人。他的目标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让各国用户用其法币实现全球范围内免费的结汇与小额支付。事实上,除了Circle,同在6月宜信还投资了全球采购和供应商互联网平台Tradeshift。宜信对Fintech的投资显得比较有特点。“关于Fintech的各个领域,包括支付、网贷、众筹、智能理财、保险科技、区块链、供应链融资等等,我们都是非常关注的。”他在翼启云服正式当天解释了基于这种“特点”的Fintech投资想法。

“其实,不仅仅是有想法,我们已经开始做了。翼启云服的第一个电子账本会在春节前后。”刘灏如是介绍。

篇5

1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问题。小微企业在运行中,一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企业发展,经营期间也会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小微企业在我国信贷市场中,一般情况下都是向其他中小微企业进行借款来获取资金支持。小微企业一般存在着企业和个人资产不明确、财务账目混乱的问题,为保障供应链能够稳定发展,必然需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问题,进而保证供应链金融发展效果。

2供应链简述

站在商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角度上来说,供应链就是某个商品从材料采购,再到半成品、成品,最后借助网络平台销售出去,经过物流的运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也就是说,供应链是将商品材料供应企业、商品制作企业、商品分销企业、商品零售企业以及消费者集中起来形成一个链。在整个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比较强,一般规模比较大,也正是因为核心企业地位的强大,它们一般都会在商品交货方面或者是价格等条件上占据一定优势,通常情况下会对上下游企业提出较高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最终会为其他企业的盈利带来一定的压力。而承受这些压力的正是上下游企业,多数是小型微利企业,这一类企业在银行融资方面优势并不高,在得不到金融资金支持下,很容易导致企业资金运转紧张的局面,进而导致供应链平衡问题,这些是供应链金融体系产生的一个内在因素,许多金融机构针对这个需求点,结合各种资源为这一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形成了一个供应链内提供金融资源,供应链外提供服务的局面。一般在小型微利企业经营中应用供应链金融体系比较多,在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可以与核心企业直接合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节省贷款成本。在供应链中,金融机构是以一个合作受益者身份存在的,因此,金融机构若是想获取更多利益就需要保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尽可能地将供应链中单个企业面临的问题,转化成整个供应链能够控制的问题,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贷款风险几率。

3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就小微企业而言,银保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在整个供应链中,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充分融入核心企业当中,整合供应链各个企业合作过程的相关信息,对物流和资金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现金管理、结算、融资等集中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小型微利企业融入供应链金融中,促使供应链金融发展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为供应链金融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管理问题。例如,企业以虚假交易活动信息、不真实的债务协议等,骗取融资资格,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增加。

4供应链金融体系内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类型

4.1操作带来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操作风险有2方面,分别是商品监管不力产生的风险和内部操作、管理产生的风险。所谓的商品监管风险就是银行掌握的商品信息与商品在仓库的实际信息不相符,这种情况一般是信息滞后产生的,这种过错无论出现在哪一方,都会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由此导致质押商品监管问题。内部操作风险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风险存在,而管理风险通常是因为管理不到位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发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层对企业内控意识不高导致的,久而久之,供应链金融体系在企业正常运作时,就会存在诸多风险。

4.2市场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金融市场波动比较大,导致金融汇率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质押物价格在某个时间内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因此,金融机构在确定企业质押商品的同时应当对商品价格波动进行分析,对于价格上下浮动较大的商品,以及一些处理起来比较难的商品并不适合作为质押物,金融机构应当明确这一点。如果金融机构强行处理这些商品就会出现风险问题。例如,不合适做质押物的商品在进行质押期间,由于市场波动导致质押物价格下降,这样就导致了质押物与贷款额不相符的情况,若是企业不肯再提供质押物,那么就会出现金融风险。

4.3企业信用带来的风险

小微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其自身经营和管理能力与其还贷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存在着一定风险。例如,企业商品不是由正规渠道得来的,就很容易被没收,进而导致企业产生损失,由此引发金融风险。再如,企业并不具备商品的使用或者质押权利,那么商品自身就有非法性质,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也可以说是企业的交易信用不良,日常经营中就会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风险增加。

4.4法律带来的风险

现阶段,供应链金融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比较滞后,跟不上当前的发展趋势,为此,供应链金融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法律上的风险。就以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而言,实施目标主要是动产质押,在《担保法》中形成了明确的规范,但是在实际执行上,存在着部分条款和规范概念模糊、过于原则化,并且执行效果不理想、强制性不高等问题。另外,合同条款不明确也会导致风险发生,还有商品的所有权问题也会产生风险,由于法律不健全,对风险的法律保障就不存在了,长期以往,只能促使风险不断增加。

5小微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体系内风险管理的对策

5.1对市场准入标准加以明确

为有效减少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信贷机构需要对自身在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找到产生的因素,结合自身经营状况,建设有效的信贷市场准入体系。首先,对小微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根据审查结果评定其企业信贷等级,建设科学的准入资格,促使小微企业能够符合贷款机构的放贷要求。其次,应当保证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相互联系,将核心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引导其他企业,进而实现提升管理效果的目的。最后,信贷主体企业需要保证自身市场竞争力,以此保证具备还款能力,保持自身良好的信贷信用。整个供应链核心内容就是核心企业,同时也是制定和执行制度的一方,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具有担保的作用。为此,有关机构应当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关注力度,在交易的基础上,加强对质押物风险防范的措施。另外,作为商业银行来说,在选择抵质押物方面,应当选择一些市场量比较大的资产,且该资产的价额变动不大。此外,在验收资产时,应当严格审查资产的来源是否合法、真实,进而降低信贷风险发生率。

5.2优化管理现金流的方式

贷款机构内部都应当设立现金流管理控制制度,与贷款企业签订明确的贷款协议,贷款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规整制度流程进行信贷业务,还需要跟进企业经营动态,在提升现金流管理的基础上,确定资金流动方向。为了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发生,金融机构可在企业同意后,对企业内部资金动态进行监督,对资金实际使用和流向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督效果,保证企业还款信用。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深入分析企业财务信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检视财务报表,进而保证企业还贷能力在可控制范围内,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贷资质,将贷款风险降到最低,为贷款机构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5.3建设线上金融业务

为促使供应链上的各方企业能够有效连接,金融机构应当适当采用对策,将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相连接起来。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来保证供货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能够顺利运行。金融机构在取得信息资源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最终进行分类管理。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还需要简化工作流程,保证供应链能够融入企业经营中,进而减少融资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外,供应链金融要想在企业中得以实现,就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建设互联网平台,在供应链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基础上融入网络平台,对买卖双方进行有效的协调,提高信息作用。在保证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做好风险识别和警示工作,保证供应链运行效果。

5.4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就目前而言,很多金融机构的业务已经逐渐朝小微企业方向发展,导致供应链金融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有效避免金融银行信贷风险,可以对产品进行多品种设计,可以设立以下几种业务:第一,资产证券化,所谓的资产证券化指的是金融机构为转移风险,可以将企业中的应收账款作为信贷抵押担保财产,需要注意的是,证券的发行销售应当公开化。第二,设置衍生产品,这种业务是防范商品风险的一种方式,通过购买产品的期权,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在购买时需要注意看跌期权,以此防止由于价格上下浮动而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第三,保险商品,是为了防止商品发生意外而出现风险的方式,也是转移风险的一种手段,金融机构可以要求企业为信贷抵押物品提供相关保险,并且获取商品转让后的损坏赔偿权。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商品在运输或者库存期间发生意外,都有保险公司承担损失,而这个损失则由金融银行收取,进而保证金融机构的资产安全。第四,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外包非核心业务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金融银行可以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通过物流公司对商品的运输和保管能力提高商品安全性。另外,金融银行也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业务办理功能,利用网络技术的科学严谨性,对信贷风险进行科学防范。

5.5信贷合作后的风险防范

在信贷中,企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就信贷问题建立起风险管理意识,达成协议后,信贷机构需要对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监督。信贷业务完成以后,贷后风险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发展开展跟踪和监督工作,其中包括商品物流、资金使用流向、质押商品有效性等,现实中,企业与信贷机构之间会形成合理的合同关系,合同中将会明确显示各方权利义务,为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提供保障,同时信贷机构还应当积极去监督、分析资金使用情况。此外,信贷机构还需要对企业质押物提高重视,密切关注其价格和安全性,建设一套健全的市场价格信息方案,若是质押商品的价格过低,信贷机构可以要求企业增加质押商品,这一点应当自签订合同时加以明确。另外,信贷机构还应当对物流公司实施监督工作,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发生率。

5.6加强法律层面的管理

企业风险管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建立在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中,供应链金融管控属于特殊风险管理,因此不仅仅是要融入企业管理中,还需要制定特殊的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基础在于供应链金融体系运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现阶段,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多的银行、企业参与,一旦发生纠纷问题,就为调查取证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保证各项业务的开展都合法,同时强化内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就政府而言,应当对供应链金融整个交易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审查交易是否真实、合理,并对此进行分析。另外,银行保险机构也应当积极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此外,应当重点把握供应链数据分析,保证网络良好,为小微企业信贷提供便利,可以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融入物联网技术,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块链技术。

6结论

综上所述,对中小微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机会,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采用供应链金融体系进行信贷业务,不仅能够降低金融机构在贷款中存在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收益,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体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为此,需要提高防范风险意识,采取动态监管方式找到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风险隐患,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及时处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度,促进供应链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丽艳.后疫情时期汕头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1(05):29-32.

【2】解义鹏.苏宁易购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20.

【3】郭浩,陈晴.龙江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障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20(17):121-123.

【4】郭莹,郑志来.区块链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的模式与路径创新[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09):79-85.

篇6

传统金融模式的局限性

尽管我国金融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而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金融行业长期实行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的准入门槛非常高,社会资本难以自由流入,使得金融行业保持了相对较高的资本回报率水平。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即使有的金融机构推行多元化发展,其不同领域的经营也需要单独注册,成为独立法人、自成体系,形成金融控股集团的管理模式,不同金融领域的市场相互分割,每个金融机构都只能提供一部分的碎片化的金融服务,客户不可能在一点进入(登记注册),即可自由选择和充分享受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各个金融领域、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这不仅不利于充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增强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和议价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向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广泛而全面的客户资源与信息,推动其更好地开发产品、创新服务。

更加重要的是,这不仅造成金融一级市场的分割和不健全,更造成金融二级交易市场的严重匮乏,资产证券化非常落后,大量有存续期的金融产品处于沉淀或睡眠状态没有得到激活和充分利用。

相应地,大量金融需求得不到充分地满足,金融“充分激活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创造更大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发展相当落后,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和活力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分业监管的体制也加大了金融行业的 监管和协调成本,偏重于机构监管而不是行为监管,过度监管、多头审批、金融抑制与监管缺失、监管套利、金融投机并存。

金融市场不够健全和均衡,社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占比很高,银行业一枝独大(即使是债券,也主要是由银行购买和持有),银行能够保持较高的利差水平,不利于充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基础利率难以有效生成,利率市场化的基础环境不佳、水平不高。

货币总量世界最大,M2与GDP之比快速提升,货币流通速度和利用效率相应下降;货币信用投放大,全社会负债率快速提升,直接融资不够发达;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世界最大,其外汇占款和收缴的存款准备金规模巨大,资产负债结构独具特色。

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经济活动的连接不够紧密,跨行资金清算需要通过央行的集中清算系统(人民币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进行,服务效率和水平难以满足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金融交易的支付清算及第三方监督的需求。

在这种金融格局之下,即使金融业积极推进互联网化的发展,也更多地表现出“金融+互联网”的特征,即以现有的金融格局为基础和出发点,注重于应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金融运行的效率、降低金融运行的成本、强化金融风险的控制等,而不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和出发点,难以打破现有金融格局和传统金融思维的束缚,重新思考和探索新的金融运行的工具、方式、流程,以及更高层面的货币、信用、金融体系和生态创新等等。

因此,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主要是对传统金融的改良或改进,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可能对传统金融带来的革命性、颠覆式的作用,也很难充分满足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的经济模式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正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随着我国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应用和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来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也应运产生,“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初探

实际上,我国出现“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从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在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淘宝、天猫),并配套发展出网上第三方支付――“支付宝”之后,于2013年6月推出网上理财――“余额宝”,真正开始分流银行存款和客户起,社会各界才对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业务模式及其对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引起关注。

“互联网金融”的说法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接受,2013年也被人们称作“互联网金融元年”,中国也成为全世界首创“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国家。

现在,人们提到“互联网金融”时,主要是指互联网公司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上借贷(P2P、债权众筹)、股权众筹,以及金融资产(保险、基金及理财产品等)网上申购、销售和交易等,甚至出现了网络(数字)货币及其交易等全新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活动。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从其产生,就更多地是指向非传统金融机构发展的金融业务和模式,并与传统金融机构办理的金融业务和模式相对应。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尽管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的势头很猛,产生的影响很大,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推动传统金融业加快“金融互联网化”进程。

近些年来,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都在下大力气改造自己的信息系统,积极运用IT和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自动化水平,大力发展银行卡、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新型业务模式,拓展互联网业务范围,加快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努力推进“金融互联网化”。

例如,2015年3月23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了互联网金融平台“e-ICBC”品牌及其战略规划,包括发展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直销银行“融e行”三大主体平台,以及支付类“工银e支付”和“线上POS”、融资类“逸贷”、投资理财类“工银投资”等三大主体产品线,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拓宽经营范围。

应该说,无论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都在推动中国金融加快发展。

顶层设计下的升级换代

纳入“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认真规划,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分级发展。

(一)积极发展和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初级版

尽管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当前全社会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情非常高涨,但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即使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多的仍是注重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基本上仍是以现有的金融格局为基础,注重利用互联网功能开发新的产品和渠道,提高金融的效率,降低金融的成本,推动金融的改进或改良。

尽管这是非常必要和富有积极意义的,但却难以对金融产生根本性、颠覆式的变革。

因此,我们可以把目前这种重应用、轻改革的互联网金融,称作互联网金融初级版(1.0版)。

当前,加强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仍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仍需要不断创新、拓展和完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初级版层面,没有更高的视野,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能打破现有金融格局的束缚并推动金融体制深化改革,全社会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热情就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相互分割,过多地注重眼前的发展和个别市场与利益的争夺,而很难充分发挥互联网巨大的互联互通功能,打造统一、开放、包容的金融市场,并且可能造成各个金融机构或公司在互联网平台、系统建设和技术人员,以及客户信息采集和认证系统建设、大数据归集和分析系统建设(包括客户征信和信用评估系统建设)等方面的重复投资,在整个社会造成巨大浪费。

因此,互联网金融不能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初级版层面上的发展,而要注重结构和功能的重大提升,打造互联网金融的提升版(2.0版)。

(二)以打造互联网金融超级平台为核心,打造互联网金融提升版

互联网金融的提升,最有可能实现的突破,就是打造一个超级互联网金融平台(或互联网金融超市,就像已经运行的“淘宝”、“天猫”一类的互联网电商平台一样),让所有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消费者(包括资金供需双方),都可以在超级平台上登记注册、开展交易,共享超级平台的服务。

这其中,超级平台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可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需要打造和维护一个功能健全、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包括硬件、软件和基础实施),并为用户提供接口或登录入口,保持与用户(包括金融机构)通畅的信息传递(这需要巨大的硬件、软件和技术人员的投入)。

其次要建立真实完全、便于交易认(验)证的用户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按照监管规定,认真核实用户身份(确保用户实名制),保留用户身份核验的基本信息(如身份证号、专用密码、社保或养老金账号、生物认证信息等)并严格保密,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和方便交易认证。

第三是要建立灵活便捷的信息索引(搜索引擎)。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供需双方通过输入供需基本信息,由超级平台提供快速便捷准确的查询和交互,不断缩小供需双方意向的交流范围,提高交易或借贷等金融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四是要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超级平台提供金融交易所必需的第三方支付、登记、托管或者监督服务(这也可以交由专门的登记公司或托管银行办理)。

第五是要进行交易处理和信息采集与分析。所有用户、交易、金融产品、账户余额等信息,超级平台都要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处理,需要很好地运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快捷、准确、安全的交易登记和查询系统、相关方面对账系统、用户分析系统、交易和产品分析系统、风险分析和控制系统、用户征信系统,金融指数加工和披露系统等等。

这样,所有的超级平台用户只需在平台上登记注册,即可以选择和享受所有需要的金融服务,而无须到每个金融机构去开户和办理业务;金融机构也无须各自建立自己的客户信息系统,而可以在经用户同意后,由超级平台提供相关用户的信息,并实现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的社会共享(云计算、分布式联机处理),极大地减少相关方面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减少重复投资;超级平台上的用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P2P(包括一对一的P2P和众筹化的P2P)的交易和直接融资,实现去中介化(第三方登记、登记或托管等除外),减少环节、降低成本;统一平台上的交易可以实现适时的记账清算,大大提高资金汇划的及时性、安全性;将推动现有的金融工具,如现钞、存单(折)、银行卡、支票、汇票、本票等,大量转换成为电子化数字工具,其投放、转让等可以实现连续不间断地记录,从而使其印制、运送、保管、支付清算等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并增强反假冒、反洗钱、反偷税漏税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现金的使用和流通及其相关的成本等等。

特别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大大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而削弱间接融资的影响,抑制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造成的货币派生,并推动金融法规和监管体系等相应改变,从而对货币创造、银行发展、金融监管、金融格局等产生深刻影响。

超级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可以不断与超级商品交易平台、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等网络平台进行连接与融合,形成全国级乃至全球级的互联网超级大平台,以及相应的互联网运行和管理规则,形成“互联网+” 强大的互联网基础与核心。

同时,考虑到个人和法人的身份信息(采集和验证)以及信用记录与评价,不仅是所有交易和金融活动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实行政府与社会合作(PPP)模式,运用行政手段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安全保密而又在授权条件下开放、共享的身份验证、信用记录体系。

(三)探索应用“分布式(区块链)”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终极版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由比特币(Bitcoin)开发推出的“分布式(区块链)”技术正在全世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地探讨如何完善和充分利用“分布式(区块链)”技术,打造 “去中心化、去化”充分民主自治的互联网新生态(全新的网络社会或网络世界),给人类社会的组织和治理带来改朝换代(颠覆)式的影响。

现在,人类社会(现实世界)是以国家独立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各个国家的公民(包括个人和法人)是由国家授权的主管部门授予合法身份的,如公安部门给个人核发身份证,工商管理部门给法人核发营业执照等。在此基础上,公民在发生经济交往、保持责权关系时,还需要在相关部门或机构,如所在单位或居委会、银行等金融机构、社会保障机构等,建立专门的公民身份信息档案(系统),这就使得公民在社会上责权关系越广泛,其要建立和持有的相关身份证明就越繁多,保管和使用这些身份证明就越麻烦,也很容易遗失或被仿造假冒。

同时,各个身份档案建立和维护部门或机构,也往往注重满足自身某些特殊的需要而采集和存储公民信息,而难以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全面、完整的采集,并在公民信息发生变化时及时予以更新,因此,就使得各个公民信息系统都难以保证其完整、准确和唯一;也使公民信息多头建设,规则不一、相互隔离,重复和遗漏在所难免。

而公民身份信息又与其资产负债及信用评价紧密相关,在公民身份信息分散的情况下,第三方对公民的资产负债和信用记录与评价也就难以做到及时、全面和统一。更多地是,依赖公民自己的财务报表来提供,因此,也需要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审计师、会计师、监管部门等)进行核查并对其质量提供证明。

公民的信用记录和评价,更需要有权威的第三方(一般是主管或监管部门)广泛征集和汇总分析(因此被称为“征信”)才能获得。这就大大提高了公民资产负债和信用征集与评价的成本,影响了其效率和质量。

同样,现在各国流通的货币,都是受国家保护,完全由政府或央行人为控制投放和总量的法定货币或货币。

货币的投放具有极大地灵活性,能够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货币需求,但是由于缺乏客观合理的控制标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货币超发,造成严重的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并在无形之中进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瓜分),使合法的劳动所得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这也很容易刺激社会(特别是政府)过度负债,透支未来。这都会对政府信用和社会道德产生严重冲击。

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是用国际强权国家的货币充当国际中心货币,这种国际货币体系更容易造成货币超发和竞相贬值、货币战争,因而更容易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和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爆发,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制亟须改革。

运用互联网“分布式(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形成互联网上用户身份的相互验证和交易活动的连续记录,形成网络上唯一的、完整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以及用户资产负债和信用记录与评价体系,并有可能产生全新的超的数字货币体系,从而取代中央银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在货币发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交易会非常活跃、效率会提高、成本会降低,但是金融的产品、工具和市场等将有可能大大萎缩,而趋向更加标准化、简单化、透明化。直接融资扩大、间接融资萎缩,货币总量和现金流通受到严格约束,货币流通速度和运行效率会大大提高,社会信用将大大增强,金融生态将大大优化。

互联网的技术仍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对类似“分布式(区块链)”的互联网技术要积极探索其在经济金融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应用,推动互联网金融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只有在强大的互联网基础上,才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互联网+”与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活动进行连接,更加有效和深刻地改造传统产业和社会生态,实现人类活动的信息化、平台化、智能化,形成全新的互联网经济与社会新生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

上述这种划时代的颠覆性的变革,仅仅依靠简单的“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互联网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脱离传统理念和格局的束缚,切实增强互联网的思维和认识,从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功能发挥的角度出发,理解好、规划好“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从国家整体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才有可能实现。

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要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推动互联网的分层发展,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尽可能避免各个地方、部门、行业或企业分头推动和重复投资,并形成互联网覆盖面和信息的人为分割与资源浪费。国家要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宽带传输提速增效)和监管,并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社会化的互联网共享平台(包括软件和硬件,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以及各种专业化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可以由各个机构或个人开发和应用个性化、专业化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肯定会极大地改变现有金融运行模式和金融格局等,但即使建立起互联网金融超级平台,这一平台也更多属于基础设施,是为金融活动服务的。

篇7

(一)“三农+普惠”金融事业部

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进步,农业银行开始从三农普惠转变为综合性的普惠,从而满足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转型,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农+普惠”金融事业部是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先行[1],将三农普惠金融服务机制逐步推广,并总结管理经验,使农行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获得更好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银行以及邮储设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邮储银行正在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强化金融服务力度。

(二)基于村镇银行的金融事业部

村镇银行是银行监管部门结合法律法规,有境内外金融机构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能够使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得到弥补。我国从2007年开始建立村镇银行,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程度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2011年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建立了服务区域较广的村镇银行。基于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是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集中性的经营主体的可持续普惠金融商业模式。

(三)基于原部门设立金融事业部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都是在原有部门基础上设立的普惠金融事业部。这三家银行在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中,工商银行与交通银行在部门层次设设置上都是分步、分层面进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正在积极实现分行层面延伸。这种基于原有部门设立的普惠金融事业部主要以服务小微企业为主。

二、当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运营情况

(一)组织构成

工商银行下设6个业务以及管理模块。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实现条线化管理,设置前台业务以及专业化经营机构。但是条线化也有不足,于是开始使用“管理部门+运作中心”的事业部式?M织形式[2]。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在服务对象时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机制、技术服务体系等。

(二)公司治理

近些年来,银行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做好风险以及内部管理,建设董事会履职支持机制。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在董事会建立了普惠金融发展管理委员会,承担普惠金融发展的职责,制定和审议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规划等,并科学修订。

(三)运营成效分析

各商业银行逐步加强对三农以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强产品创新,提高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到2017年7月,在产品创新上,工商银行网上小额贷款产品上线,结合内外部数据以及客户资信情况,通过纯信用方法进行贷款支持。2017年8月,农业银行的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系统上线,提供完整的电商融资服务[3]。

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运营发展策略

(一)优化公司治理,积极改革经营机制

为实现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和可持续,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积极建立董事会履职支持机制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要在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的授权下经营管理业务。建立银行普惠金童事业部,需要对经营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优化。明确事业部制下总行以及分行的权力职责,总行层面下,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要科学的制定决策、制度,分行在总行授权下形式风险控制以及营销职责。假如银行没有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可以建立指定的专营部门,对普惠金融业务进行管理。

(二)增加业务投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普惠金融能够使政府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发挥各方力量,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投入,为小微企业更好的服务。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税费见面、信贷等范围,努力构建地方诚信体系建设,使普惠金融扶持体系得到完善。《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于2017年10月1日实施,明确政府支持融资担保公司的定位,国家积极推动建立政府性的融资担保体系,要积极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公司,各级政府将财政提供给三农服务融资担保公司以及小微企业。同时《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加强政府与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的合作,使小微企业以及三农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得到扩大,实现较低的费率。

(三)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发金融新产品

银行要形成风险观念,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利用多维度的客户信息,建立普惠金融业务风险预警以及贷后管理制度。完善配套设施,使普惠金融产品得到有效的创新、推广以及管理,结合客户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意识积极创新产品,使分行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强引导,使产品设计以及流程进行得到规范,使产品能够在全行内推广,并做好管理工作。银行可以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网络融资业务,利用个人征信、工商登记信息、本行结算账户交易信息等,精细的解读小微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的评定。还可以发挥“互联网+”的思维,使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得到拓展,积极发展线上信用小额贷款产品。

(四)落实金融服务措施,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篇8

一、引言

绿色信贷一词起源于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则属于绿色文明的一部分,绿色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相生的文明。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正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危害,使得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例如:资源枯竭、生态污染等。绿色信贷被称为可持续金融或环境金融,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活动,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的一种信贷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经济杠杆达到事前治理的目的,与以往的事后治理不同,还有利于摆脱银行业长期存在的“呆账”、“坏账”的现象。

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绿色信贷处在萌芽阶段,为促进银行业发展,2012年2月24日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绿色信贷指引》,从指引以来我国绿色信贷迅速发展,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对2018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在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贷款增长中,比例为14.2%,各家商业银行也紧跟国家经济政策改革,通过对绿色信贷的支持,调整信贷结构,减少不良贷款率。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从2013年年末至2020年年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从5.2万亿元增加至11万亿元。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虽然比重逐年增高,但是各大商业银行的标准不一、监管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体系的完善之路还任重道远。

三、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绿色信贷对银行绿色信贷的调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两高一剩”产业的信贷贷款逐渐减少,环保企业的信贷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削减前景欠佳的企业信用贷款,有利于改善信贷结构,把信用贷款用到绿色环保的企业中去,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机构正积极的完善绿色信贷体系,许多银行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编制各自符合本银行的绿色指引,还有些银行推出“绿色四分法”,对于绿色、蓝色企业加大扶持,对于黄色红色企业有计划的退出,这些创新方法的实施不断的完善了银行的信贷结构,推动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因此,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存进作用,同时也加速了传统企业的优化升级。

(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成本的角度看,成本费用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成本大多来源于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人员成本的增加、审核企业资质费用的增加、对收集放贷企业信息资讯费用的增加等。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成本也随之增加,使银行的经营效益减少。从生产周期角度看,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些绿色企业生产周期较长,收益率偏低,一些高耗能的企业收益率很高,银行减少对这些企业的放贷,对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产生直接影响,使商业银行处于两难抉择的尴尬境地。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角度看,绿色信贷比重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正面的影响。虽然短时间来看,由于前期人员成本的投入、审批项目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可能会减少,但是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创新开展中间业务,改变传统的借贷利差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使商业银行转型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例如:2008年兴业银行自愿加入“赤道原则”以来,到目前形成多种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新的的方式,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绿色信贷的长期发展可以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对商业银行社会声誉的影响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具有正面的影响。我国要求商业银行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不仅体现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还体现对环保事业的支持。绿色信贷余额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履行社会责任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市场不仅是技术、质量、价格的竞争,还包括社会声誉的竞争,声誉好的企业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立一席之地。因此,绿色信贷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声誉,使银行业对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模范带头做用,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许多绿色工程建设周期长,收益低。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这类绿色项目的支持程度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制度上的引导,还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来提高绿色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引导市场和企业对于绿色信贷认可,使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力得到提高。

(二)商业银行要加快开发绿色信贷产品虽然我国绿色信贷发展速度很快,但绿色信贷余额只占国内全部信用贷款余额的10%左右,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开发新金融产品。首先,如今网络技术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针对个人和企业精准的进行信贷业务,形成新的金融产品;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向周长,收益小的绿色产业提供资产证券化、债券等方式的融资,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得到提升;最后,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创新金融产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自家银行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

篇9

根据银监会的《2016年银行业运行情况快报》,2016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从上市银行来看,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依然低位徘徊,低于全国平均数。其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刚刚在香港上市的浙商银行净利润一枝独秀,增长了44%,同样,刚在香港上市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现了14%的增长。招商银行明显高于其他银行,是全国平均速度的两倍多。浦发银行也有近5%的增长,其他银行都低于或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特别是五大行的净利润增长率依然低位徘徊(参见图1)。上市城商行的净利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尤其是锦州银行,达到了67%的惊人速度。农商行表现介于二者之间,部分银行达到10%以上增长速度,但也存在负增长现象(参见图2)。由于净息差的收窄,收入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于非利息收入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

净息差减少带来了净利息收入的下降。由于2015年的连续五次下调基准利率的政策存在时滞性,其影响正在逐渐显现。除此之外,根据《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银行业要落实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工作,相应的利息收入改为“价税分离”。因此上市银行的净息差都受到影响,但是浙商银行、常熟农商行、九台农商行、锦州银行则是例外,这些银行的净息差还在提升,这与它们面向中小企业的定位应当有一定的关系(参见图3、图4)。降幅较大的天津银行和光大银行,净息差分别跌至1.76个百分点和1.78个百分点,对其利息收入增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净息差的下降带来了净利息收入的下降。2016年全国性银行中,除了浙商银行仍然有22.6%、平安银行15.6%的增长外,其他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2015年相比,下降和持平的居多。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情况较好,其中只有三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长是负数,大多数银行的增幅虽有明显降低,但净利息收入增长幅度仍然维持在20%以上。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的差别反映了该两类银行在利差水平方面的差别,前者的利差要比后者高近0.5个百分点(参见图5、图6)。这种差别应来自于客户结构。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放缓,但地方银行(指城商行、农商行)中间业务收入提速。由于净息差的下降、利息净收入的下降或增长的放缓,银行不得不向中间业务要收入。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并不容易。一方面,由于降成本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银行不得不停止了许多收费项目,一些顾问类业务收费也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国际贸易增长变缓,也使银行的支付结算收入增长乏力。总的来看,大型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加缓慢,但其中也不乏逆势上涨的银行。例如,浦发银行增长了37%、浙商银行增长了83%。同时,地方性商业银行基本上都维持了50%以上的增长,两家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和九台农商行)的增长超过了200%,但江阴农商行例外,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呈负增长(见图7)。其中原因既与原有的基数有关,也与银行的战略选择有关。显然,中g业务收入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营业收入,并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净利润。为此,我们需要对手续费与佣金收入的结构进行分析。

从拓展中间业务要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体现为银行利润表中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风险的,即银行提供信用保证、银行要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另一类是纯粹提供服务,本身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银行的比较可能因计算口径不同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从字面来看应当基本反映了不同银行的业务特点,特别是战略性业务的特色所在。近年来,出于资本要求的提升和银行风险的考虑以及竞争的压力,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重点转型方向。成为综合金融服务商和轻型银行就成为许多银行的追求目标,发展中间业务应是题中应有之意。

结算业务是银行最为传统的基本中间业务,能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大银行由于客户基础多在这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这项业务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挑战,从2014年以来结算业务收入呈下降之趋势。保持增长的银行就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其中招商银行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增长了71%。这可能源于银行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提升批发客户结算的便利性的战略决策和金融创新(参见图8)。

理财业务是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其所带来的手续费收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16年公布了数据的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数来看,理财业务仍呈持续发展之态势(参见图9)。虽然大型银行中余额最大的工行和余额并不特别突出的农行理财产品余额略有增长,即只有3.3%的增速。建设银行的表现非常抢眼,理财规模存量突破两万亿元,增长了31.4%。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在理财业务中依然保持着持续优势,在基数很大的情况下保持了30.5%的增速,总额达到23900亿元,仅次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也保持了34.9%的增速。五家公布了数据的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增长势头最为凶猛都在45%以上,有三家银行增长了1倍以上,其中天津银行和盛京银行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81%和364%(参见图9)。相应地,来自理财方面的收入也保持了增长,但除建设银行外,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理财业务收入增长普遍放缓。浙商银行作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最小的一家,理财业务仍然保持着快速的增长,理财业务收入增长了154%,但比起前一年近500%的增长速度来看已低了不少,理财业务收入已经达到54亿元,占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64%,使此类收入超过平安银行(参见图10)。

理财业务在持续增长的同时,产品本身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在2016年产品主要有两类创新,一是推出结构类理财产品,如建设银行创新性地推出量化投资类、挂钩黄金、沪深300指数、策略保本型、固定收益灵活配置型等各类理财产品。二是基于国际化大背景,多家银行推出跨境投资理财产品,如中信银行成功发行跨境投资的全球资产配置净值型理财产品。除此之外,地方小银行因地制宜,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设计个人理财产品,如常熟农商银行推出的“粒金”产品是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化的理财产品;青岛银行创新开展接口银行理财渠道等。

自理财业务2004年诞生起,经历了近14年的发展进入巅峰时期。目前理财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理财产品中的委外业务出现兑付困难的几率增加,压缩产品利润。同时,国内监管愈加完善,如2016年7月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理财产品带来了极大挑战。理财产品“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结束,商业银行需要审慎规范地发展此类业务,加强风险内控。此外,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的理财“飞单”也正考验着理财市场的声誉。因此,各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创新转型的艰巨任务,商业银行在未来应将理财业务真正地发展成资产管理类业务。

商业银行投行化是近年银行转型的方向。发行承销收入、财务顾问收入是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商业银行继续开展债券承销等业务,不断拓展如咨询、资产证券化等新领域。大型银行的主要增长点各具特色,股份制银行适应经济环境推出相应产品。2016年债券承销业务有所下降,但主承销债券的银行家数则在不断增加,在上市银行中,青岛银行、郑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纷纷取得相应资格并在银行间市场承销商债务融资工具。在债券承销方面,大型银行发起或承销的海外人民币债券、绿色债券则是2016年的主要品种。

大型银行主要是实行“大投行、大资管”的风格。中国银行推动海外相关的投资业务,离岸人民币债券承销市场份额稳居中资同业之首。工商银行重点担任债券主承销15000亿元,并大力推动股权融资。农业银行围绕绿色金融推出了一系列资产管理产品。交通银行则主要是承销地方政府债券、推进土地基金,以及政府采购项目收益权的私募证券化等业务创新。建设银行主要是以造价咨询业务为特色中间业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的投行业务发展迅速。2016年招商银行的投行业务增长35.82%。浦发银行在2016年新增托管股权基金109只,同比增长17.61%,托管规模5648亿元,同比增长57.83%;并购金融业务持续迅速发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余额579.47亿元,同比增长159.90%。2016年,上市商业银行的创新投行业务重点表现为银行与地方政府发起的产业基金和PPP基金,该类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重点。

财务顾问费收入是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从公布财务顾问的银行来看,近年来财务顾问费增长乏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些年的费用中,其中与信贷挂钩的部分是不符合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要求的。即便这样,财务顾问收入能够保持,或者说,没有下降得过多也颇为不易。浦发银行的财务顾问收入有大幅增长,从2015年的8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9亿元。这是因为浦发在并购顾问方面的业务做得很好。

此外,托管收入、收费收入、银行卡收入都是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不少银行在这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从精细化管理来降成本

随着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的发展,原有“高资本消耗,高资产运行”的银行运营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D型调结构迫在眉睫。从2016年上市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出,多家银行已开始转型管理模式,降低成本收入比,以更少的资源换取更高的利润,采用精细化管理。根据2016年各家年报显示,成本收入比均保持在稳定状态,部分银行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利用资源,使得该指标呈下降态势。图11为大型商业银行近两年的成本收入比变化,可以看出大部分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在30%左右,其中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股份制银行的表现普遍好于国有大型银行。

许多银行推出了改进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如网点改造、提高网点效能等,特别是利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方式降低固定网点的成本。不少银行加强了预算管理和审计功能,乘着从严治党的东风,大力压缩不必要支出,严控费用,强化内部管理。同时,强化内部流程管理,推进银行管理创新。这些都起到了控制成本的作用。但是银行成本的降低并没有以压缩员工费用、裁员为代价。相反,员工费用还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大家都明白,越是困难时期,越需要保持队伍稳定,成本的降低或特别需要技术和制度的创新。

从布局互联网金融迎挑战

2016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经历火山爆发式的快速增长后,已经开始进入监管收紧、理性发展的时代。银行业在2015年互联网金融战略成功建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期最大化自身体量和数据沉淀优势,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推动自身的优化和转型。目前银行业高度重视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视移动互联,引导客户电子渠道的使用习惯;二是优化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的功能,提升客户体验;三是搭建开放式、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推进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大银行进一步扩大电子业务用户群,完善电子渠道业务。地方银行在推行“互联网+”中也取得了诸多喜人成果。总之,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整顿的机会,利用风险低、信用好、客户基础多、数据沉淀多、风险控制经验多的优势在全面突破。

五大行中建立互联网金融品牌动作最迅速的是工商银行。2016年,工商银行进一步升级完善了以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融e行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打造网上版ICBC;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精准定位目标客户进行营销,推出国内电信诈骗防范平台“融安e信公益版”,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社会化营销活动等创新举措也令人眼前一亮;在产品线方面,网络融资产品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实现线上自助操作、业务自动处理、风险精准监控等提升客户体验的功能,在同业中率先开展ApplePay线上收单业务。

农业银行发挥自身在三农方面的优势,成功建设了“农银e管家”平台。“农银e管家”充分利用“惠农通”工程创造的服务店和电子机资源,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创造便利,让金融、信息服务惠及更多涉农单位(企业和农户)。

中信银行注重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同时也十分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沉淀。中信银行与百度共同发起的“百信银行”获银监会批准筹建。中信银行还成立了金融产品IT创新实验室,重视大数据、机器学习、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显然,大银行未来将更重视以多种方式布局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金融科技,打造全新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在注重互联网创新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基础建设和应用,以江苏银行为例,江苏银行着力于将自身打造为“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重视科技创新,开发了一系列网贷产品,并开始着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线上渠道的产品部署。同时重视大数据挖掘,推进建设了“智多星”、“筋斗云”等平台,致力于用互联网思维,使自身的大数据优势对风险管控、市场营销形成良性反馈,同时实现了包括客户风险预警、互联网实时反欺诈、客户关系图谱这些创新应用。

农村商业银行也十分重视互联网战略,以重庆农商行为例,重庆农商行打造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生活消费服务平台“江渝惠”,而“江鱼儿”网络银行平台则利用互联网开展直销业务。

重视移动互联,优化电子渠道服务。站在互联网金融的角度看,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战略争夺的主战场。2016年,各y行手机银行客户数与交易金额均在2015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迅猛的增长速度,在客户数上已有赶超个人网银客户数的趋势。建设银行手机银行的交易额与交易笔数分别达到30.55万亿元人民币和207.63亿笔,比2015年分别增长98.14%和86.16%,在移动端建设大踏步前进。大多数城商行在上市后,对移动互联领域的重视也明显加强,郑州银行、徽商银行手机银行交易量的增长超过一倍(见图12、图13)。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重视旗下产品与服务所提供的客户体验,建立“链式服务”,全方位、多元化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黏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行电子渠道服务功能全面加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功能持续得到优化,客户体验不断改善,中国银行在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方面新增银行电子账户开户、寿险销售服务、贷款产品、理财产品功能;个人网银方面新增期权交易账户在线签约功能。中信银行整合了Apple Pay、三星支付等手机支付产品,推出微信银行3.0版本,实现微信银行由账户助手向客户获取和经营平台的改变;中信银行金融门户网站向客户提供34种产品和服务的在线办理服务,实现对不同设备、不同信息、不同场景的连接,成为全新“引流、获客”的产品与服务渠道。重庆银行在微信银行端口开展了微信申贷等服务,通过微信银行收到4.86万笔微信贷款申请,累计发放贷款额度达28.43亿元;九台农商行则推出了通过远程视频方式为零售客户提供远程柜台服务的创新服务模式。

全面推进网点智能化轻型化,打造全新客户体验。根据2017年3月1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报告》,截至2016年底,银行业营业网点达22.8万个,新增设营业网点3800多个;网上银行交易金额为1299万亿元,交易笔数总计850亿笔,同比增长98%。客户满意度达到98.5%,连续五年持续提高。银行业离柜业务率为84.31%,同比提高6.55%,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消费者。

在网点建设方面,大型银行网点智能化进程迅速推进,2016年中行共有2683家网点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智能化网点总数达到5281家,是2015年的两倍,占境内网点总数的50%,显著优化了业务流程;城市商业银行在继续扩张物理网点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网点转型,郑州银行自助设备网点达到132家,与其支行数持平;智能化的迅速推进也促进网点轻型化,人工智能的精确、安全、效率性使得自助服务替代人工服务成为趋势,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年报中均提到网点“瘦身”、轻型化等内容。

从国际化发展图未来

2016年,伴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进步推进,各大银行继续稳步推进海外机构布局,全国性银行积极进行海外扩张、海外业务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而一些城商行也依托自身优势,加快海外战略布局。

一方面,银行抓网点扩张,扩大国家覆盖率。如,交通银行旗下伦敦分行、卢森堡分行以及卢森堡子行下设罗马分行、巴黎分行陆续开业,同时,将业务延伸到了巴西,控股收购了巴西BBM银行。中信银行旗下的信银投资成功取得境外投行牌照,不断创新跨境投融资业务,悉尼代表处正式对外开业,香港分行筹建工作逐步推进,并与哈萨克斯坦人民银行签署备忘录,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在哈萨克斯坦收购银行的股份制银行。浦发银行新加坡分行获批,即将正式对外营业,伦敦分行筹备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另一方面,在现有网点基础上进行延伸,提升在当地的网点密度和对客户的便利性。如中国工商银行,2016年拓展了荷兰、比利时、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分支行。工商银行稳步推进全球网络布局与渠道建设,深化境外机构网络延伸,同时,境外机构本地化经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末,工商银行在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2家机构,相比2015年末增加了8家,境外机构总资产3064.50亿美元,同比增长9.5%,占集团总资产8.8%,报告期税前利润32.47亿美元,对集团税前利润贡献度为6.2%。

当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显然不能只满足于单纯地扩张机构,更重要的是发展多元化的国际业务,真正提升海外机构的价值。例如,中国银行就是这样,2016年,中国银行获得了美国人民币清算行资格,使其在全球的清算行达11个,继续保持全球化进程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领先地位。中国银行2016年海外机构实现利润总额122.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42%,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为36.27%,同比上升12.63个百分点。在国内经济放缓、国内业务盈利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其海外业务的贡献真是功不可没。同时,中国银行还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为国内“走出去”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并购、投资提供信贷支持。2016年,中国银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投放授信约307亿美元,累计新投放授信近600亿美元。在境外业务的品种多元化,特别是在债券承销业务上成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