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2: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36-02
航天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航天作为我国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沉淀了独具特色的航天文化。
今天,面对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大潮,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让普通百姓体验和分享到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进行有效的正能量传递和科技传播,已经成为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创新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正在用一次次的创新与努力,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有力的支点。
本文以北京神舟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舟传媒)为例,探索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在产品创新与科技传播中的经验与得失。
1 紧握航天内容 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数量之多超过之前数年。在此情况下,若想在万马千军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唯有“创新”两字。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创意企业里,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如果企业的文化产品既得到了社会热议、同行称赞、市场好评、品牌凸显、企业获利,同时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那么,这就是成功的创新。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航天事业积累的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工业遗存作为题材和支撑的文化创意活动。
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于航天事业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携带更深、更广的创新基因。其创新的核心在于:对航天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将有形的高科技技术与无形的人才创意力量有效结合,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对产品创意“一意多用”,创造出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满足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最终实现企业的赢利。
1.1重大航天事件中的产品创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航天发射逐年增加,呈现井喷态势,取得的成就更让世人瞩目。特别是载人航天,每一次发射都会掀起规模不小的航天热潮。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来讲,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佳的创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对接。
借助于“天宫一号”的发射契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项目。体验舱外形接近真实的天宫实验室,采用4D动感座椅系统,配合高科技视听、互动和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参观者只需通过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就可以真实体验到火箭发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维修、交会对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务。震撼的发射场景,专业的任务指令,紧张的躲避环节,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环境中,尽享高科技带来的愉悦感。
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在北京科技周上,体验舱项目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展品,参观者络绎不绝,等待队伍长达百米。刘延东、郭金龙、万钢等领导同志也走进体验舱内,亲身体验太空之旅的神奇。
应该说,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是航天文创企业产品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交会对接的过程,将严肃的航天事件变成普通百姓可以亲身体验的文化产品,使航天内容与娱乐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次尝试为企业日后创造出更多受大众喜爱、市场认可的航天文化实体产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例证。
1.2重大展览活动中的产品创新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航天文化创意企业根据重大展会、主题展览的需求,围绕航天内容创新研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创新速度,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太空侠》是企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太空家园馆”量身定做的3D立体电影,讲述的是小乌鸡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经历。世博会期间,作为“太空家园馆”的镇馆大片,该动画电影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观众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部入选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3D动画影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珠海航展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每两年举办一次,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针对历届航展的不同需求,企业创新研发了形式各异的展品展项。2010年第八届航展上推出“卫星应用天地一体化沙盘”展项,沙盘直径7m,高2m,全面展示了卫星系统在通信、导航及遥感方面的应用情况。2012年第九届航展时,企业历时数月创新研发了三维动态十米长卷“航天,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展项。该展项运用3D动态影像,全面展示了航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在2012年“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间,企业设计实施的“中国未来载人空间站全息影像”展项,以新颖的全息成像技术演示了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构型。幻影的画面结合音乐与解说,呈现出美妙的视听体验,让香港同胞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样子,成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2寓教于乐 传递正能量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起步至今历时50余年。50年间航天事业经历了坎坷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与自豪。伟大的事业催生先进的文化、孕育伟大的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为背景的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势必要担负起弘扬航天文化、推进科学普及、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今天青少年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由过去的文字阅读为主,发展为读图为主,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自愿地了解科学知识,享受科学世界的乐趣呢?
秉承快乐科学、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企业将一向被大家视为枯燥的航天知识、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动体验项目及相关文化产品中,通过悬念迭起的航天任务设计、身临其境的太空环境渲染、以及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造型,激发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体验快乐获得自信的同时,积极地吸纳科学知识,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间,企业研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模型,就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让参观者零距离体验航天发射过程的同时,轻松地学习到航天知识点、了解航天专业术语。
此外,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扬航天文化、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国耻、励志腾飞”为主题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展览作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起跑”、“聆听中华的脚步声”“飞天圆梦”“太空出舱”等16个版块组成,详细介绍了建国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期间,还穿插了观看航天立体电影、体验大型航天科幻舞台剧等文化活动。
圆明园航天展通过创意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了跨界资源的整合。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国强则民强、国弱则园毁”的道理,起到凝聚民族士气、激发爱国情怀的作用,有效地传递了正能量。
3调整改进 谋求跨越发展
坦率地讲,我国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并且由于保密资质等原因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创意企业难于进入航天与军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因此,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凤毛麟角,实体性的文化产品也远未形成规模,整个产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航天事业的井喷式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处于产业变革中的航天文创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弥补自身不足,巩固发展优势,才能在产业发展的巨大浪潮中,顺势而为,取得跨越式发展。
3.1从作品观念向产品观念转变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对于创意人来说,一个创意就是一个作品,是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独立作品。但是,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只有将一个具有经济价值、新颖独特的创意,迅速产品化,并实现“一意多用”,开发出多种类型的产品,延长产品链,才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3.2注重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挖掘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了50多年,期间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件、历史、人物和故事。但现有的创意产品还仅仅浮于表面,热衷于对航天发射及领军人物的描述和表达,这些显然只是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冰山一角。加强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创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诠释,创造出让人们可亲近、可消费、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产品,是每个航天文化创意企业的责任,也是使命。
3.3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腾飞的双翼。企业运用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今天,中国市场正处于全面消费升级阶段,人们的文化消费已经由浅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深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3.4借力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所具有的多屏、移动、互动的传播特征和规律,带来了受众数量的激增,也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跨平台、多屏幕、一体化”的传播特点,使其更好地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日子,我国独立设计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北京时间10月16日6点48分,经过20小时飞行、绕地球14圈的“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返航。
研制飞船是掌握高技术的一个标志,表示一个国家具有综合的高技术能力。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实现载人航天的,只有三个国家,即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这无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大成就,也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研制和发射航天飞船的成功对于推动我国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专家介绍,飞船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带动作用不可估量。不管是对原材料的需求、对各种元件的需求,还是对中国的工业产品以及大型工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都是严峻的考验。整个“神舟”飞船的研制耗时10年,工作人员克服了很多困难,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经受住了考验。自1970年4月24日,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我国共发射了17颗人造卫星,已经成功收回16颗,回收成功率达92%,比美国、俄罗斯都要高。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看到自己的国家取得如果骄人的成绩时,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要知道,由于贫穷和落后,中华民族在近代100多年来失去了在海洋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而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赶超,我们要在太空中占领一席之地。想当年,美苏之间展开激烈的太空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力量落后,只能旁观以待。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终于实现了“一步登天”的梦想,跨进了过去一直是美俄一统天下的国际航天俱乐部。
然而,我们在感到欢心鼓舞的同时,并不能滋生骄傲的情绪,应该看到,美俄的太空计划已经进行了大约40年,有了40年的经验技术的漫长积累和太空开发。中国只是迈出载人航天的第一步,而且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也完全有技术能力进行载人太空飞行,比如日本、英国、德国等等,他们不做的原因是因为花费巨大,得不偿失。另据报道,印度在中国成功发射载人航空飞船后宣布将于2008年进行无人月球探索计划,可见,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我们绝不能放松脚步,应该继续一点一滴地、脚踏实地地钻研和探索。而对于我们每个个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进则退,“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和实干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工作,随时为下一个目标进行积累。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看到自己的国家取得如果骄人的成绩时,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要知道,由于贫穷和落后,中华民族在近代100多年来失去了在海洋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而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赶超,我们要在太空中占领一席之地。想当年,美苏之间展开激烈的太空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力量落后,只能旁观以待。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终于实现了“一步登天”的梦想,跨进了过去一直是美俄一统天下的国际航天俱乐部。
人类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 “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里。”
中国的航天“情结”由来已久:古代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被称为“最美的形象”……
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这样写道: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并意外发现了在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息。当年,欧洲空间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根据计划,他们将逐步建立月球科学研究基地。随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家们也开始了行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
美国人的发现和其他国家的行动在中国的航空航天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1994年,我国探月工程也被提上了论证日程。“全世界现在对于月球探测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国如果无动于衷的话就会在竞争中落后,丧失发言权。”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体升温的局面下,中国探月计划终于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紧接着,政府方面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程序。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年10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的报告中首次公开表明了中国探月的决心。
探月,不是谁都能玩的游戏
探月工程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而且还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美国的一份官方报告称,载人航天所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仍对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影响。在科技力方面,载人航天集当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技术之大成,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载人航天;在经济力方面,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技术,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沈骥如认为,发展航天事业,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事务能力和树立国家形象的挑战。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如果没有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根本无法进行探月工程。
2007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推出了《2007高技术发展报告》。探月计划总工程师叶培建撰文说,未来30年内,中国有望探测火星、金星。火星探测的大幕也将在两年后正式拉开,届时,中国将和俄罗斯进行联合火星探测。
看上去,中国绕月探测计划进展一帆风顺,这背后却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和财力的付出。栾恩杰透露说:“大约有1万余人参与这项工程。中国一切从零开始,通过三年时间,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和整个系统配套工程。这个研制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非常快。”
至于资金,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能够明确说的是第一期绕月探测,国家批的14亿人民币所占GDP的比率并不高。再从政治上来说,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都有重大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普宣传。”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可以预见的是,太空探测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轴。
中国为何要进行探月
作为人类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航天事业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虽然说开拓新的活动天地是人类的天性,但日益紧张的地球资源、外太空的无尽诱惑、外层空间潜在的丰富资源和巨大利益才是吸引人类进入太空的实际动力。
1967年,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循原则的条约》(简称《外空条约》),其中明确了外层空间为全人类所共有。但目前只有那些拥有让航天器进入外层空间能力,并拥有让航天器发挥持久作用能力的国家(或集团),才真正拥有外层空间“话语权”,并凭借其科技能力,在“天”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从可以预见的未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激增等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向外层空间要资源、要空间来解决。而共同开发、和平利用才是人类面对共同的外层空间应有的共同态度。
美国和俄罗斯的探月经验已经表明,其反过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力度有多大。所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带动了材料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对中国来说,探月工程可以带来这几方面的好处。
首先是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电站、月球矿藏、40%含氧量的土壤、足够地球7000年电量的氦―3、旅游资源等。日本已经将太阳能电站作为21世纪的重要战略,并且根据日本公司的研究,如果重复使用发动机投入使用,每人次25万美元就可真正进行月球旅行。
其次是整个的二次开发带来的作用,包括对航天器本身、航天技术本身的促进,以及对于人工技能、机器人、遥控作业、办公自动化、超音速飞行、光通讯、数据处理,超高强度、超高温材料,电能微波传送,无污染飞行器,空间生命研究等高科技产业都将起到辐射作用。特别是超远距离的电能微波传送、光通讯、机器人、遥感技术以及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几个行业领域。
此外还有应用卫星技术,有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经进行了23次成功的商业发射,共计成功发射了25颗商业卫星,有274个转发器在太空运转,还为国际用户提供了5次搭载服务。覆盖亚欧美及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75%的人口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4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而精神文化生活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教育中德育情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德育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不足,一是德育时间不够,德育时间仅靠班主任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进行,其他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很少考虑德育。而在班会课上,班主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安排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很少进行德育。二是德育素材不够。目前的德育可以说没有什么新鲜素材,只有老师的命令试要求。这样进行德育学生很难接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关注教学,更应关注育人。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规律都是从多次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物理学和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的知识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 遵循教育规律、教学与德育并重
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性,其中德育工作在地位上“虚”,内容上“远、大、空”,形式上“单调、呆板”,显得苍白无力是原因。物理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物理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不知不觉中完成,即“润物细无声”,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二 精心选择德育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应针对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因素,要防止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贴形式主义标签。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物理课程中有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介绍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在学习“速度”时,介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交通的改善;在学习“天体运动”时,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七号”升天及运行情况以及我国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他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在讲授“磁现象”中,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它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导航、生产等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项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愿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理想。也可以介绍爱国物理学家的事迹,居里夫人历尽艰辛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Poland,起名为“钋(Po”)。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称的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祖国。在授课中恰当地穿插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学生的爱国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三 注重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加强情感教育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学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德育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教书的过程必然是教人的过程。物理教师应该有强烈的德育意识,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科的德育因素,通过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85-02
激活物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物理这门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一、丰富自身知识,激活课堂教学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知识和不断探索新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现代信息化社会告诉我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惊人的。同时,教师担当着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角色,他的教学形象、语言形态和语言能力、人格力量和情感品质,是传输教学内容、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由于新课程的综合化,学习领域的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在讲课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启发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妙趣横生。自然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给学生学习带来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生动活泼的课堂,面对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没有丰富、博深的知识就不能激活课堂。
例如:我在讲原子核这一章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居里夫妇,贝可勒尔,查德威克等著名物理学家的成就,然后以这些人物为主线,让学生讲述他们的成就以及介绍我国在核应用上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我觉得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厚。同时也教育他们,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过程和科学的态度。再比如我在讲《宇宙航行》时,除了运用我所掌握的天体知识以及我国航天成就等一些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以外,教学过程中我还详述了我们国家在航空航天事业领域所取得的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的求知气氛十分浓厚。课后我想:若不去丰富相关的宇宙课外知识,教学还照本宣科,只会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一定也觉得枯燥乏味,根本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失去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产生灵感,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搞好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变注重知识传授为重视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探究能力。
1.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新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很多实验,同时教师也需要设计一些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如:在《自感》一节教学中,我按思维逻辑共安排了四个演示实验,分别演示通断电自感现象,意在分散难点。最后安排演示实验“千人震”,让学生参与,体会断电自感。通过以上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了自感现象,验证了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让学生做好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课应当成为学习怎样发现、怎样分析和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我设计三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分别为:变力功橡皮筋倍增法;恒力功自由落体法,利用自由落体实验的装置,从纸带上速度为0的点开始考虑,研究重力功和速度的关系;恒力功斜面小车法,这是外省教材中采用的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让学生做主体,加强师生互动
新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材在编写时也以学生为主体,教材每章都以问题形式带动学生思考与质疑,以插图形式给学生兴趣和启发,以启发性问题给引导学生思考,以“想想议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学生的要求,有的放矢,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地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实地展示自我,另外,教师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目的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引导和组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