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4: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常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562.6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01-02
现代临床研究对医学统计学的依赖正日益加强,从科研设计到统计分析,再到科研论文的撰写,每一步都需要统计学的支撑。同时,新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对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医学论文的撰写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统计学知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不以广泛学习统计理论为主,而是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医生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寻找循证依据,提高科研和业务素养是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目标。针对此实际情况,我校开办了临床研究中的设计与统计分析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内容覆盖了从临床科研设计到统计分析和统计结果表达各个部分。
为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需求现状,为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开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参加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学习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报名参加本次继续教育学习班的115名临床医务人员,以本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为主。
2、调查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法制定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由学员自行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问卷回收率为81.74%。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学习班主要授课内容为:临床研究中的统计学问题、CONSORT简介、统计方法简介与错误辨析、SPSS统计软件简介、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及其软件实现。
1、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学员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学员以年轻的,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初、中级临床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为主。
2、对医学统计学的掌握情况。
绝大部分学员都有医学统计学基础,88人(93.62%)在学历教育阶段都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统计学》。学员统计学方法的掌握现状如表2所示。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大部分学员熟悉(19.15%)或者比较熟悉(65.96%),而对于高级统计学方法,一半以上的学员不熟悉(56.38%)。对于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大部分学员比较熟悉(64.89%),而对于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观察性研究不熟悉的学员占45.74%。
3、需求分析。
(1)对本次学习班授课内容的认可和进一步需求。
68名学员(占72.34%)认为本次学习班对其今后发展非常有帮助,对授课内容的认可如表3所示。从表3得出,最受学员认可的课程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及其软件实现,这和目前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点和研究现状较为符合。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在国内临床医务人员中较受欢迎,同时又缺少meta分析所必需的统计学知识。对CONSORT的认可度较低,认为是可以简单介绍的内容,主要原因是目前临床医生自己撰写RCT研究报告的机会少,因此接触CONSORT的机会也较少。
(2)对医学统计学授课内容的需求。
所有学员都认为非常有必要适时的开展医学统计学的继续教育学习班。70人(占74.47%)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班中讲授常用的实验(试验)设计方法;65人(占69.15%)希望增加常用的观察性研究设计的方法。对于统计分析方法的需求情况详见表4。
表4表明大多数有医学统计学基础的学员对于简单的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已经掌握,他们更加注重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到结果的展现,比如如何利用图表进行结果展现(54人,占57.45%)。对于高级统计学方法,学员最想学习的内容分别是多因素试验分析56人 (占59.57%),logistic回归54人(占57.45%)和生存分析59人 (占62.77%)。特别是后两者,在临床医学科研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讨论
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为临床医务人员建立统计思维、提高统计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目前国内院校和医院的考评机制中,临床医生的科研水平也被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工作,统计学方法的掌握,统计学思维的建立对于临床医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本研究调查发现,目前临床医务人员在科研设计和统计方法上存在着以下需求。(1)高级统计方法。一半以上的学员表示对高级统计学方法不熟悉,同时,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对高级统计方法的要求在不断增加,特别如多元线性回归、多因素试验设计和分析、logistic回归和生存分析等临床上常用的高级统计学方法,需求比较大。(2)观察性研究设计方法。在平常的临床科研中,RCT研究只是占了少数,大量的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如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这类研究设计在临床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部分内容的潜在需求会非常大,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可以考虑增加观察性研究设计和分析的内容。(3)统计结果报告格式。将统计软件产生的结果转换成符合期刊要求的结果表达形式是统计分析的关键一步,如何撰写统计学方法部分,如何制作统计图表等内容看似简单,但是不少临床医务人员经常犯错,比如不报告统计量只报告P值、不报告精确的P值等。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对该部分的需求较大。(4)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统计学过程。系统综述能够通过对多个有争议的或者相互矛盾的小型临床研究采用严格、系统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和合成,解决纷争或提出建议,为临床实践、医疗决策提供循证依据。系统综述中用到的统计学方法、使用条件以及软件实现等都是临床医务人员急需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在职临床医务人员的统计学教学应与学历教育阶段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有明显的区别,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针对性强为原则,注重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软件的使用。结合本次继续教育学习班的经验和调查,笔者认为今后针对临床医生的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以下两个方面设置。
1. 授课内容。(1)授课内容模块化。授课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统计学方法、高级统计学方法和若干专题。基本统计学方法授课以结果的报告和论文写作为主;高级统计学方法模块需要适当增加课时,突出多因素试验的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生存分析等临床常用的统计学方法;专题模块突出当今临床研究热点和难点、新的观点,紧贴临床应用实际,比如可以开设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统计学方法专题培训班、观察性研究设计和分析专题培训班等进行深入讲解。(2)增加软件教学。淡化公式的推导和大量的计算过程,突出软件在授课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务人员利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SPSS软件在学员中应用非常广泛,65.96%的学员使用SPSS作为首选的统计软件,可以针对SPSS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开展学习班。
2. 授课方式。继续教育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PBL教学模式强调基本概念和统计思维,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淡化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以学员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继续教育阶段的医学统计学教学需要特别强调实践性,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将临床实例、软件实现、结果呈现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让学员自己动手,增加实际应用能力。
笔者对于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本次学习班中得到几点启示:(1)医学统计学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有必要和有需求的;(2)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培训方式做更多的探索和改革,使临床医务人员更容易接受;(3)医学统计学专业人员应紧跟国际医学科研方法、统计学方法、循证医学方法的最新情况,时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临床医务人员。本次调查的结果为我们今后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如何突出成人特点[J]. 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169
2、Jin Z, Yu D, Zhang L, Meng H et al. (2010)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in Selected Chinese Medical Journals in 1998 and 2008 [J]. PLoS ONE 5(5): e10822. doi:10.1371/journal.pone.0010822
3、王家良,循证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M]. 第二版, 2006. 10
cao w, zhao ag. j chin integr med. 2009; 7(1): 18.
received may 14, 2008; accepted july 22, 200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5, 2009.
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out at pubmed. journal title in pubmed: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free full text (html and pdf) is available at .
forward linking and reference linking via crossref.
doi: 10.3736/jcim20090101open access
prescription rul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en cao, aiguang zhao
first department of oncology, longhua hospita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nature, tastes, channel distributions and effects of the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prescriptions involved in the clinical literatures about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published from 1988 to 2007 was made in the paper. the literatur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1) treatment of middle and latestage gastric cancer; 2)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fter operation; 3)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enhancing efficacy and reducing toxicity.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three literature types were qiinvigorating herbs, such as atractylodes, astragalus, codonopsis, glycyrrhiza and ginseng, etc. the herbal medicines for promoting urination to subside swelling such as tuckahoe and semen coicis, etc we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herbal medicines for regulating qi such as dried orange peel and putchuck, etc, as well as for clearing away heat to remove toxin such as spreading hedyotis herb, 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 yangtao actinidia root, and rhizoma paridis, etc. from another angl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tric cancer were those cold, warm and neutral in nature, sweet, bitter and pungent in taste, and distributed to spleen and liver channels.
keywords: gastric cancer; chinese herbal drugs; fomula composing principles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各类肿瘤中仍居前位。根治性手术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将胃癌治愈的方法,但42.2%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1],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化疗作为晚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但目前仍未有突破性进展。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针对胃癌患者出现的不同情况辨证用药,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抗肿瘤生长、复发及转移和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等方面有一定作用[2,3]。目前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文献很多,但却未有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因此本文整理了1988~2007年20年间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文献,旨在探究中药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为胃癌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使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检索词“胃癌”及二次检索词“中医”或“中药”或“中医药”检索出1988~2007年20年间国内发表的使用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文献。
1.2 方法
1.2.1 文献筛选 从检索到的文献中剔除动物实验、经验介绍、理论探讨、综述以及胃癌癌前病变、一种药物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胃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胃癌、研究样本量少于20例及结果表明无疗效的文献,筛选出样本量大于20例且结果表明有疗效的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文献,并将同一作者、同一方名和同一治法的文献合并归一。
1.2.2 药名统一及药物分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及《中药大辞典》[5],将筛选出的文献中出现的同药异名的中药名统一,如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草河车统一为重楼;红藤、血藤、大血藤统一为大血藤;莪术、文术、蓬术统一为莪术。药物使用的不同炮制方法不另外独立,如炒麦芽、焦麦芽统归于麦芽;法半夏、姜半夏统归于半夏。参照《中药学》[6],将文献中出现的中药按其功效分类。
1.2.3 中药类别分析 统计不同功效的药物类别在文献所有药方中的使用频次,对使用频次居前的10类药进行分析。
1.2.4 单味药频次分析 统计临床文献中出现的单味药在所有药方中的使用频次,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单药。
1.2.5 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及《中药大辞典》[5]列出临床文献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的性味归经,对其进行分析。
1.2.6 不同阶段的中药类别分析 按治疗不同阶段将文献分为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以及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3类,分别统计3类文献中出现的药物类别及使用频次,对使用频次居前的10类药进行分析。
1.2.7 统计学方法 使用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对胃癌治疗使用频次居前的10类药及3类文献中使用频次居前的10类药进行两两比较的统计分析。使用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多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及χ2分割对使用频次较高的单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以上处理均运用spss 12.0软件完成。
2 结 果
经过检索,得到文献共3 788篇,依照文献筛选方法,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临床文献共248篇,涉及350首方,39类药。统一药名后,得到中药共278味。按治疗不同阶段将248篇文章分为3类,其中,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文献87篇,涉及119首方,38类药;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文献23篇,涉及23首方,26类药;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的文献138篇,涉及208首方,35类药。
2.1 中药类别分析 胃癌治疗的临床文献共涉及350首方,39类药,按使用次数和频率高低排序,前10类药见表1。
为明确此10类药的使用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补气药、利水消肿药分别与其他各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药与清热解毒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解毒药与其他各类药(除理气药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单味药频次分析 按使用次数及频率高低排序,在治疗胃癌的350首方、278味中药中,排前26位的中药见表3。
表1 前10类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表2 前10类药使用频率的两两比较 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表3 常用26味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
2.3 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2.3.1 中药药性分析 常用治疗胃癌的26味药药性出现次数及构成比见表4。
为明确各药性的构成比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温、寒、平、凉四性的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温性药物与寒、平性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温性药物与凉性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寒性药物与平、凉性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见表5。
表4 常用26味药的药性出现次数及构成比 表5 常用26味药药性构成比的两两比较多构成比的χ2分割(σ=0.05,则σ'=σ/c24≈0.008)
2.3.2 中药药味分析 常用治疗胃癌的26味药药味出现次数及频率见表6。
为明确各药味的出现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甘味与苦、辛味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苦味分别与淡、酸味药物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味与淡、酸味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2.3.3 中药归经分析 常用治疗胃癌的26味药归经出现次数及频率见表8。
表6 常用26味药的药味出现次数及频率 表7 常用26味药药味出现频率的两两比较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表8 常用26味药的归经出现次数及频率为明确各归经的出现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归脾经的药物与归肝经的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归其他经的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肝经的药物与归脾、肺、胃、心经的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归其他经的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
2.4 不同阶段的中药类别分析
2.4.1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中药类别分析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文献共涉及119首方,38类药,按使用次数和频率高低排序,前10类药见表10。
为明确此10类药的使用频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补气药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水消肿药与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药与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解毒药与利水消肿药、理气药、补血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 表9 常用26味药归经出现频率的两两比较 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 表10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前10类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表11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前10类药使用频率的两两比较 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2.4.2 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中药类别分析 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文献共涉及23首方,26类药,按使用次数和频率高低排序,前10类药见表12。
为明确此10类药的使用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补气药与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理气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水消肿药与补气药、清热解毒药、理气药、补血药、熄风止痉药、化瘀止血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解毒药与补气药、利水消肿药、理气药、补血药、熄风止痉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药与补气药、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补血药、熄风止痉药、补阴药、化瘀止血药、清热凉血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温化寒痰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2.4.3 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的中药类别分析 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的文献共涉及208首方,35类药,按使用次数和频率高低排序,前10类药见表14。
为明确此10类药的使用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在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的常用10类药中,补气药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水消肿药与理气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药分别与清热解毒药、利水消肿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5。表12 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前10类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 表13 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前10类药使用频率的两两比较 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表14 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前10类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表15 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前10类药使用频率的两两比较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3 讨 论
3.1 治疗胃癌的中药类别分析 对350首方39类药的统计分析表明,治疗胃癌最常用的药物为补气药,次常用为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和清热解毒药,较常用的有补血药、温化寒痰药、补阴药、活血止痛药、破血消癥药和消食药。这与胃癌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理气散结的治则基本相符,亦与胃癌临床常见的证型基本相符。陶丽等[7]对1 266例胃癌的分析表明,构成比位于前6位的依次为脾虚型(26.0%)、瘀毒内阻型(20.8%)、肝胃不和型(13.9%)、气血双亏型(11.5%)、胃热伤阴型(11.0%)和痰湿凝滞型(8.1%)。许玲等[8]总结了1 805例胃癌患者的辨证分型,处于前4位的分别是脾胃虚寒型(23.4%)、瘀毒内阻型(19.0%)、胃热伤阴型(16.1%)及肝胃不和型(15.1%)。本研究表明用于治疗胃癌的中药以补气药出现频率最高且与其他常见药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符合古代及现代医家“正气虚损为胃癌发生主要病机”的观点。《景岳全书》曰:“凡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也。”邱佳信认为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脾虚可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因此提出“消化道恶性肿瘤邪实是其客观存在,而脾虚则贯穿疾病的始终,治瘤应从健脾着手”的基本观点[9,10]。赵爱光等[11]对95例胃癌癌前状态、10例早期胃癌、4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脾虚症状进行半定量计分,研究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主要阶段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提示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利水消肿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与其他类别的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由于饮食、情志等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肝气横逆犯胃,气机不畅,瘀毒内阻,水液内停,久而生热的病理改变,这一本虚标实而复又伤正的恶性循环,形成了病情的反复迁延,导致病势缠绵。因此,治疗胃癌,在扶正的基础上须配合祛邪,做到标本兼顾、虚实同治。
3.2 治疗胃癌的单味药频次分析 对治疗胃癌最常用的26味药的统计分析表明,治疗胃癌常用的补气药有白术、黄芪、党参、甘草、人参等;利水消肿药有茯苓、薏苡仁等;理气药有陈皮、木香等;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重楼等;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黄等;温化寒痰药有半夏等;补阴药有麦冬、枸杞等;活血止痛药有川芎、延胡索、五灵脂等;破血消癥药有莪术等;消食药有麦芽、鸡内金等。可见,胃癌治疗多在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失笑散等中药复方上化裁。
3.3 治疗胃癌的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对治疗胃癌最常用的26味药性味归经分析表明,甘、苦、辛味药物最常用;温、寒、平性药物最常用;归脾、肝经的药物最常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有破血消癥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6]。甘温益气,苦寒清热,辛温行气行血,常用药物的性味也相对反映了胃癌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理气散结的治则。胃癌常用药物以归脾、肝经者出现频率较高,因为脾虚贯穿胃癌始终,因此在治疗中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入脾经的药物以益气健脾,能够起到引药归经,提高疗效的作用。又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并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而是配合其他经的药物共同治疗。因土虚易致木乘,导致脾土更虚,所以治疗胃癌在使用归脾经的药物健脾的同时加用归肝经的药物疏肝,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4 治疗胃癌不同阶段的中药类别分析 对治疗胃癌不同阶段的中药类别分析表明,不论是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还是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抑或是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均以补气药、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及清热解毒药的使用频率为高。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破血消癥药、活血止痛药的使用率较高,可见对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而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为直接祛邪的手段而成为主要的治法之一;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补气药、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和清热解毒药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药防治胃癌复发转移应当攻补兼施,攻补并重;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补气药分别与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和清热解毒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补血、补阴、补阳药的使用率较高。从中医角度而言,化疗作为一种祛邪疗法,在强烈祛邪的同时伤及正气,久则耗伤阴血,损及阳气,而导致气血两虚,气阴两伤,气虚阳衰,所以在化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应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加强扶正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抗癌能力。
胃癌为本虚标实之病,其治疗多扶正与祛邪并用,使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治疗以白术、黄芪、党参、甘草、人参等补气药为主,常配合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消肿药,陈皮、木香等理气药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重楼等清热解毒药。温、寒、平性药物,甘、苦、辛味药物及归脾、肝经的药物在胃癌治疗中较常用。不论是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还是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抑或是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均以补气药、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及清热解毒药为常用。
【参考文献】
1 zhang tz, xu gw. oncology (medium volume). 2nd ed. tianjing: tian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8: 1421. chinese.
张天泽, 徐光炜. 肿瘤学 (中册). 第2版.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421.
2 yang jk, zheng j, shen kp, han yy, guy, zhu yj, zhou h, zhao ag, zhao hl, yang jz. clinical study on postoperative metastasis prevention of progressive stage of gastric cancer by weichang'an.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3; 23(8): 58058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杨金坤, 郑坚, 沈克平, 韩颖盈, 顾缨, 朱莹杰, 周浩, 赵爱光, 赵海磊, 杨金祖. 中药胃肠安防治进展期胃癌术后转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23(8): 580582.
3 zhang ys, zhu lf, weng xs.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ith zhijing granules: a report of 148 cases. j chin integr med. 2006; 4(3): 315317. chinese.
张亚声, 朱莉菲, 翁雪松. 至精颗粒治疗胃癌148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6; 4(3): 315317.
4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the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ed.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chinese.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年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ctiona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nd ed.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2006. chinese.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 第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6 gao xm.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nd ed.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2. chinese.
高学敏. 中药学. 第2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中图分类号] R2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36-03
人参、党参、黄芪和枸杞子均为常用补益中药,四者在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抗应激等方面有共同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这些药物进行自我保健补益,而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关于四者抗应激作用的比较却未见文献报道。为了更好的了解人参[1-2]、党参[3-5]、黄芪[6-12]和枸杞子[13-14]等常用补虚中药在抗应激作用方面的区别,以期探讨常用补虚中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差别运用,为进一步补虚中药的抗应激机制奠定基础,本实验采用低温游泳实验和常压缺氧实验比较了人参、党参、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对小鼠抗应激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健康小鼠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
物许可证号:SCXK(渝)2002-0001,雌性,体重(20±2)g,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人参、党参、黄芪、枸杞子水煎液(按一般水煎液方法制备),每毫升相当于原生药2g。
1.3 实验仪器
小鼠游泳装置:圆柱型不锈钢盆(50cm×50cm,内装冰水混合物,水深40cm,水温0℃);秒表;300mL磨口广口瓶(凡士林密封)。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小鼠50只,体重(20±2)g,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剂量按0.4mL/10g灌胃给药。见表1。
2.2 常见补虚药水煎液对小鼠低温游泳时间的影响
本方法是根据低温实验和小鼠游泳实验两种方法综合得出的实验方法。各组给药后第1小时,在小鼠尾根部束体
重5%的铅丝,然后将小鼠放入不锈钢盆(50cm×50cm,内装冰水混合物,水深40cm,水温0℃),木棒敲打不锈钢盆边缘,刺激小鼠快速游动;记录小鼠游泳开始至呛水的时间。
2.3 常见补虚药水煎液对小鼠耐缺氧的影响
将上述开始呛水的小鼠转移到300mL磨口广口瓶中(每瓶一只),用凡士林密封瓶口后开始计时,记录小鼠从瓶口密封到小鼠死亡的时间。数据收集后用EXCEL计算具体时间。
2.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方差分析,同时作F测验和采用字母标记的新复极测验(SSR测验)。
3 实验结果
3.1 常见补虚药水煎液对小鼠低温游泳时间的影响
常用补虚药人参、党参、黄芪及枸杞子水煎液组与生理盐水组经方差分析,见表2,区组间F值F0.05及F0.01值,说明不同水煎液处理之间差异大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水煎液对小鼠低温游泳时间具有不同的效应。
对本实验研究数据进行多重比较,采用新复极差分析法,结果见表3,人参、党参、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对小鼠低温游泳与生理盐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人参水煎液与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党参、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党参和人参水煎液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与枸杞子水煎液差异存在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党参和人参水煎液与生理盐水处理差异存在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党参、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常见补虚药水煎液对小鼠耐缺氧的影响
常用补虚药人参、党参、黄芪及枸杞子水煎液组与生理盐水组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区组间F值F0.05及F0.01值,说明不同水煎液处理之间差异大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水煎液对小鼠耐缺氧时间具有不同的效应。
对本实验研究数据进行多重比较,采用新复极差分析法,结果见表5,人参、党参、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对小鼠耐缺氧与生理盐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人参与党参、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处理,党参与黄芪水煎液处理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党参和枸杞子、枸杞子和黄芪水煎液处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与党参、黄芪及枸杞子水煎液,党参与黄芪水煎液处理差异存在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党参与枸杞子、枸杞子与黄芪水煎液、黄芪水煎液与生理盐水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中药最常用是水煎剂,本研究通过常用补虚中药人参、党参、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对小鼠在低温下抗疲劳和耐缺氧实验,结果表明这几味补虚中药都能提高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但是不同药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人参对于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作用显著强于其他三味药物,人参在抗疲劳方面也明显强于黄芪和枸杞子,但是人参和党参在抗疲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党参和黄芪属于补气类中药,它们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休克、扩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应、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具有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这些药理作用在小鼠受到很大的刺激时,都能起到保护小鼠身体各个器官的作用,这些作用对于小鼠抗应激能力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所以,能显著提高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的能力;枸杞属于补阴类药物,尽管在抗疲劳和抗缺氧方面与人参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但是枸杞子水煎剂对小鼠具有显著的抗缺氧抗疲劳的作用。
本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参、党参、黄芪和枸杞子水煎液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显著提高小鼠的
抗缺氧及抗疲劳作用,各个药物之间其作用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临床处方的指导意义在于药物之间替代时配伍时需要通过剂量的调整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晓芬,任伯成,张青森.人参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1995,6(6):29.
[2] 吕建平,郝冠中.人参抗疲劳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4):43.
[3] 韩玉娟,常洪,黄纪勇,等.党参对小鼠抗疲劳及耐缺氧作用的观察[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3,22(1):18-21.
[4] 方明,石云峰,焦炬焰.中药党参抗应激作用的研究[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5(1):32-33.
[5] 佟欣,张晓丹,刘琳,等.黄芪、党参对小鼠抗应激作用的比较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5):514-516.
[6] 程海花,阿祥仁.中药黄芪抗缺氧作用的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99,29(10):18-19.
[7] 武云,吴大,胡之璧.黄芪提取物对大鼠负重力竭游泳的抗疲劳作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1):36-39.
[8] 朱华野,朴龙.黄芪提取物抗炎、镇痛、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156-1157.
[9] 王迎新,李华,陈敏珠.黄芪提取物的抗疲劳和耐缺氧作用[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7,2(9):43-44.
[10] 梁仁哲,贺永贵,尹明浩,等.黄芪水提液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4):500-501.
[11] 朱凯峰.黄芪冰冻微粉对小鼠耐缺氧和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8,21(6):20-21.
[12] 黄超培,赵鹏,杨俊峰,等.黄芪抗应激作用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0,6(2):72-74.
课程代码318.009.1编写时间
课程名称数理统计
英文名称Statistics
学分数3周学时3+1
任课教师*徐先进开课院系**数学学院
预修课程
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数学学院本科生开设,是概率论基础的继续,介绍数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
课程基本内容简介:
数理统计是一门理论研究与数学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区别于概率论基础部分,不从概率空间出发,而是考虑如何给随机现象装配一个概率空间。
数理统计学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中。
教学方式: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年月
教材概率论,第二册,数理统计(两分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参考资料陈希孺数理统计引论科学出版社1981
峁诗松,王静龙,濮晓龙高等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2003
J.O.BergerStatisticaldecisiontheoryandBayesionanalysis,2ndedition
中译本:贾乃光译,统计决策理论和贝叶斯分析Springer-Verlag,NewYork
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1988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引论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阐述数理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介绍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出了现阶段的教学内容是研究如何利用一定的资料对所关心的问题作出尽可能精确可靠的结论,而不是考虑如何设计获得数据的试验。
统计量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工具。本章介绍了两种常用求估计量的方法,介绍了刻画统计量性能的一致最小方差的概念。
§1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2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3求估计量的两种常用方法
§4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
第二章抽样分布
本章假定待研究的母体服从最常见的正态分布,导出了常用统计量,,的分布。本章的结论是对小样本讨论的,由于正态分布的特殊性,它们也可作为大样本情形的极限分布。
本章还介绍了与正态母体相联系的柯赫伦定理与费歇定理。
§1正态母体子样的线性函数的分布
§2分布
§3分布和分布
§4正态母体子样均值和方差的分布
第三章假设检验(I)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是针对问题的不同性质而作的三种统计推断,掌握并正确理解显著性检验问题的处理步骤。在本章的执行过程中,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假设检验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一统计思想。
本章介绍了具有一般意义的广义似然比检验。
§1引言
§2正态母体参数的检验
§3正态母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4多项分布的检验
§5广义似然比检验
第四章线性统计推断
本章主要讨论数理统计学中两类重要的问题,线性模型和回归分析,介绍了处理另一类问题的方差分析。在数学过程中,解释了在复杂问题中使用线性模型的合理性,也分析了统计假设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在本章的执行过程中,比较了回归分析与线性模型的异同点。
§1最小二乘法
§2回归分析
§3方差分析
第五章点估计
本章从理论的角度讨论了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的性质。介绍了一些寻找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的方法。
1.1根据资料类型初步确定方法
临床研究中产生的各种不同原始资料,而不同数据资料类型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同。定量资料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定性资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等,影像医师可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统计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资料类型确定后,统计方法的选用对其有序性有相应要求;而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或者使用部分少见的分析方法时还需要在选定统计方法后,利用统计软件(如SAS、SPSS)对应的不同命令进行初步分析试验。
1.2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
1.2.1差异性研究
差异性分析是指评价比较组间均数、频数、比率等的差异。根据研究需要可选用的方法有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临床上研究两组、多组样本比率或构成比之间的差别关系时最常用χ2检验,也是针对计数资料进行假设检验的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而对两组定量资料分析常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多组资料分析则常用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概率法主要适用于总体样本频数小于40或四格表中最小格子T值<1。虽然Fisher精确检验不属于χ2检验,但仍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而也有人认为在统计软件普遍易得的当下,Fisher精确概率法也同样适用于大样本四格表的资料。如彭泽华等[6]在探讨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形态特征时针对冠状窦-左心房肌连接的类型在两组类别变量采用联表的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944)。Teefey等[7]在研究超声表现及白细胞计数预测急性胆囊炎坏疽变化关系时使用Fisher精确分析。t检验适用于两组定量资料分析且资料满足方差齐性和正态性两个基本条件;同样t检验适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两水平的资料,在选用t检验时应注意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变量变换,若资料不能满足基本条件则选用适合分析偏态分布的非参数检验(如: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如Wang等[8]在研究不同侵袭性的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以及外周带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与肿瘤信号对比时采用t检验。Kung等[9]在研究化脓性髋关节炎的临床和放射学预测指标时也使用t检验分析。秩和检验包括基本秩和检验(Wilcoxon等级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高级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Friedmantests、Kolmogorov-Smirnov拟合检验)。当研究资料为两方差齐且呈正态分布的总体,而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者不满足参数检验的条件时,采用t检验对样本进行比较;但若无需比较总体参数只比较总置的分布是否相同且总体资料分布类型未知时需要采用非参数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针对两组或多组样本的定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比较时,需要混合两样本数据、编秩(从小到大)、计量T值、查表或计算求得P值。如Saindane等[10]在对“空蝶鞍”的临床意义判定因素研究中针对颅内压增高和偶然发现空蝶鞍患者两组资料对比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Filippi等[11]在研究DTI测量儿童Ι型神经纤维瘤病胼胝体派生指标时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事实上在影像资料分析中经常见到多重组间比较的情况,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就是用来推断两个或者多个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别的检验,又称F检验。多重组间比较不能单纯选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但是可以根据资料类型选用ANOVA检验。若来自两个随机样本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同的定量资料,应采用两因素(处理、配伍)方差分析(two-wayANOVA)或配对t检验。通过F检验可以比较可能由某因素所至的变异或随机误差,同时可了解该因素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当不满足方差分析和t检验条件时,可对数据进行变换或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FriedmanM检验。Obdeijn等[12]在研究乳腺术前MRI能减少术中切缘和乳腺保守术后再次手术,使用ANOVA分析两组资料,结果对照组(29.3%)相比术前MRI病例组(15.8%)有效减少切缘和再次手术(P<0.01)。
1.2.2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不等同因果性,也不是简单的个性化相比,其涵盖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泛。统计学意义中的相关性分析包含相关性系数的计算,其过程为:每个变量转化为标准单位后,乘积的平均数即为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可以用直观地用散点图表示两个或者多个变量的离散,当其紧密地靠近于一条直线时,即变量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临床中对两个或者多个均为定量变量的资料,且变量均呈正态分布时可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但多数情况下Pearson相关分析适用于两组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判断两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主要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其范围为-1~+1。若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即两变量间相关性越密切;反之,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0,其相关性越差。实际上在高质量期刊论文中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的研究也很常见,其通过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线性关系分析来判定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密切程度。而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则通过计算样本相关系数r,根据实际计算r绝对值所属范围来推断两个来自总体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从而推断总体的相关性。根据实际分析需要,将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分为6等:当IrI=0时,说明两变量完全不相关:当0<IrI<0.3时,说明两变量不相关;当0.3<IrI<0.5时,说明两变量低度相关;当0.5<IrI<0.8时,说明两变量显著相关;当0.8<IrI<1说明两变量高度相关:当IrI=l时,说明两个变量完全相关。王效春等[13]在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动态磁敏感加权对比增强MR灌注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价值一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内磁敏感信号与相对血容量最大值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IrI分别为0.72、0.89,P值均<0.01),相对血容量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又如Lederlin等[14]在比较几何参数、相关功能与组织学特性在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壁CT衰减性关系中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其r=0.39~0.43,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常规CT衰减参数在哮喘患者平常支气管的CT参数、气道壁衰减方面更好的区分哮喘患者,同时也更好地区分气道梗阻。值得提及的是对资料有序或无序无法作出初步判定,且明确资料类型为定性资料时还可以选择使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1.2.3影响性分析
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而某一结局可能受到来自其他多个方面的影响,此时为分析某一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资料分析方法有线性回归(一元或多元)、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生存分析)等。在影像资料分析中一元线性回归是将影像资料中一个最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多元回归定义为某一因变量的变化受多个重要因素的影响,而此时需要用两个或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多个因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实际研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影像资料分析应用较为广泛。Langkammer等[15]在磁敏感系数绘图在多发性硬化中应用研究中使用多元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影响因素中年龄是预测磁化率影响最强的因素。Logistic回归是研究二分类和多分类观察结果与某些影响因素自己建关系的一种多变化分析方法,其经常需要分析疾病与各影像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又需要排除一些混杂因素影响。Logistic回归在统计学上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其分析思路与线性回归大致相同,能有效解决过高或过低水平因素以及分析因素少而样本量大等问题。相比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在处理分类反应数据方面更为常用,且适用于结局为定性影像资料。如Lee等[16]研究高分辨率CT在发现小蜂窝样特发性间质肺炎纤维化的连续变化和预后应用中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CT在网状和磨玻璃状范围内评价普通肺炎与非特异性纤维化肺炎之间差别明显(P<0.01)。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生存时间与影像资料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就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又称乘积极限法,对大小样本资料分析均适用。实践中习惯上以时间为横轴、生存率为纵轴回执的阶梯状图称为Kaplan-Meier生存曲线(survivalcurve),也称K-M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是另一种生存分析方法,包括参数与半参数模型两类,其主要是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的一种方法,同时可分析众多变量对生存时间和生存结局的影响。Saad等[17]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在肝移植受者的技术分析和临床评估研究中比较成功施行肝移植与非移植病人开展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后的临床疗效评估,使用了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以上,移植成活率分别为43%、32%和22%。生存期大于1年的晚期肝脏疾病模型存活评分低于17分、等于17分或大于17分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8%(P<0.05)。
2其他适用方法
2.1ROC曲线
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是欧美影像学期刊中应用较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国内期刊应用相对较少。ROC曲线根据一系列不同的分界值以真阳性率(灵敏性)为纵坐标,假阳性率(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ROC曲线分析结合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也应用于影像诊断及人群筛查。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ROCcurve,AUC)的大小对诊断试验作定量分析。理论上,AUC值在0~1间。根据实际情况将诊断分为不符合诊断(AUC<0.5)、无诊断价值(AUC=0.5)、低准确性(0.5<AUC<0.7)、一定准确性(0.7<AUC<0.9)、较高准确性(0.9<AUC<1),AUC越接近于1,表明诊断准确性越高。Hyodo等[18]在研究乏血管少结节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发展成富血管性肝细胞癌风险因素一文中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后续发展成血管性结节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非血管过渡性结节。
2.2Kappa检验
Kappa检验主要用于评价不同资料间一致性程度,常用Kappa值评价一致程度。Kappa系数适用于两项和多项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在影像学试验中常需要判断多名医师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或者同一医师多次测量同一对象的一致性,Kappa一致性检验便是最佳选择。Kappa检验还可通过计算Kappa值对两种非金标准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一般而言,评价Kappa一致性需要计算Kappa系数,但在研究考察新的诊断试验方法是否优于金标准,或者检验是否与金标准一致时,还需要计算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目前公认的Kappa系数分为六个区段即一致性极差(Kappa值<0),一致性微弱(Kappa值0~0.2),一致性弱(Kappa值0.21~0.40),中度一致Kappa值(0.41~0.60),高度一致(Kappa值0.61~0.80),一致性极强(Kappa值0.81~1.00)。
笔者就2000年—2007年《心理学探新》、《统计教育》、《心理学报》这三种杂志中的22篇论文进行查阅,整理出各种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统计》中所运用的情况。详见下表:从上表可知:推断统计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中占主导地位,是统计学中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些推断统计方法中,因素分析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但对于作为基础部分的描述统计,在研究中也不能忽略。
二、各种统计方法的概述
在统计方法中,主要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组成。其中描述统计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它可以清晰地呈现出问题所反映的数据,便于分析问题;常用特征量(集中量、差异量),集中量描述数据数据集中趋势或典型水平;差异量描述数据的集中集中趋势或离散程度。间断型随机变量以二项分布为常用,在教育中主要用来判断试验结果的机遇性和真实性的界限。正态分布是典型的连续型随机变量,常用于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及等级评定等。推断统计中,各种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描述统计知识的基础上的,以下是对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x2检验的概述。方差分析是对多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检验,通过对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比值的分析,推断几个相应平均数的显著性。即F=MSb/MSw。相关分析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其中包括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和量相关等相关形式。回归分析描述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作不同变化单向关系的分析,其中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通式为:Y=a+bX。x2检验是对样本的频数分布所来自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理论分布或某种假设所做的检验假设。
三、各种统计方法在实际运用的综述
(一)描述统计中统计表的运用:如王宽明、周英华《对安徽省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接受度的调查分析》[1]一文中,通过对教龄段在适应性和学历段在适应性问卷上的描述统计表的制作,分别列出了这两种因素各阶段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绘制成两个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教龄和学历对新可改的认同感无显著影响。当然在统计表的制作中,同样使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师任教年级、使用新教材时间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正态分布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张纯胜的《用正态分布原理制定体育项目考核标准》[2]中,笔者把某年级女生1分钟跳绳的考核成绩和某年级男生60米跑的成绩看作正态分布,通过计算各等级的U值,制定出一般体育考试中各项成绩的标准以及确定考试成绩的步骤。
(二)推断统计的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1、因素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张智君、霍燕《大学生考期应激的特征及原因分析》[3]中,笔者通过头部、记忆注意、消化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睡眠状况这五种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考期应激状况。并且通过“诱发考期原因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对考试目的的认知”、“对考试内容的认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认知”这三种因素是诱发考期应激的主要原因。再如:史迎曦的《关于影响应届生考取研究生的多因素统计分析》[4]一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在校期间学习状况”“考生家庭背景”“考研准备状况”“考研心理状态”“考研心理状态”这五种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因素中所包括的“大学四年平均成绩”“大学期间专业课平均成绩”明显更高,在重修科目上明显更少,在“考研信心”上更足,在“考研欲望”上更强烈,“跨校考研”的比例更高,在“考场状态”上更放松,拥有“男(女)朋友”的比例更低,“考前曾与导师联系”的比例更高,“考研准备时间”更长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考取研究生的显著因素。
2、相关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陈会昌、张红梅《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5]一文中,笔者采用发角色建构库进行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显著。另外,在李炳全,陈灿锐的《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6]文章中,通过对孝的诸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学生的孝道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孝道与成就动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女学生在孝的尊亲恳亲、奉养双亲和护亲荣亲三个因素中得分显著高于男中学生;尊亲恳亲和护亲荣亲能够有效地预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3、回归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实例:郑希付、许锦民、肖星的《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7]一文中,他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中学生的元担忧主要涉及考试过程,其次是前途命运和家庭的元担忧。社会评价方面的元担忧有3个,涉及的都是他人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自尊和形象的担忧,说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格中,自尊已经成为一个很主要的内容。4、x2检验在实例中的运用:在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8]中,儿童在不同维度上的成功人数存在有显著差异(X2=5.85,p<0.05),显示出因果推理规则中所涉及维度越多,推理难度越大。不同推理方向上儿童的成功人数也存在有显著性差异(X2=4.18,p<0.05),顺向的、根据起因预测结果的因果推理的成功人数要显著多于逆向的、从结果推导起因的果因推理。
三、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统计学也同样要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纵观这几年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它学科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三个结合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中,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从2013年6—12月,选取本院行静脉血或末梢血检查血常规的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每组各50例。采血后在0、60 、120 min三个时间点上,对各个标本分别进行检测,然后比较两组的3次检测结果。结果 静脉血组除血小板体积稍有增大外,其他项目在0、60 、120 min三个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静置60、120 min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0min的检测结果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置60、120 min这两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检验结果因受时间的影响,必须在采血后马上检测,否则其结果准确率降低;静脉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短期内(60 min)不受时间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明显较高,是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常用血液标本。
[
关键词 ] 静脉血;末梢血;放置时间;血常规检测;血细胞分析仪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020-02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基础、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对血液中的血细胞指标进行检验,为临床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因此对血常规的检验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临床样本量多,往往早上七点左右就开始采血,采血后又不能及时检测,从而导致血细胞分析时样品放置时间过长。为了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在放置时间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笔者以2013年6—12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12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康体检者25例,疾病患者75例;男38例,女62例;年龄在3~76岁,平均年龄(49±2.3)岁;在75例患者中,白内障患者33例,青光眼19例,屈光不正16例,眼底病7例。本次研究对象均排除了血液病、脂血或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将所有被检测者随机分成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每组50例,其中,静脉血组健康体检者17例,疾病患者33例;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5~76岁,平均(49±3.5)岁;白内障患者10例,青光眼患者9例,屈光不正8例,眼底病6例。末梢血组健康体检者8例,疾病患者42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74岁,平均(49±1.7)岁;白内障患者14例,青光眼患者11例,屈光不正10例,眼底病7例。两组人群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例构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和试剂
本次使用的仪器为SYSMEX—XT1800i,日常均进行常规维护、保养以及室内质控(均在控)。其使用性能稳定良好。本次研究使用的试剂均是由正规公司提供的原装配套试剂,其质量符合临床医用标准。
1.3 检测方法
本次研究对一组50例行静脉血常规检验:使用一次性负压抗凝管(厂家为:山东奥赛特公司,抗凝剂为EDTA-K2,采血量为2 mL),采集血液后立即混匀,并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全血模式进行检测,记录结果;将抗凝血分别放置60、120 min 后,摇匀重复测定,并记录检验结果。
对另一组50例行末梢血常规检验:采集末梢血20 μL注入180 μL稀释液后,立即混匀。以分析仪的稀释模式对血样进行检测,同样记录0、60、120 min的检测结果,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1.4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被检血样进行三个时间点的检验,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体积。比较组内和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
1.5 统计处理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血组: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检测的WBC、RBC、Hb、PLT结果均无明显变化,不同时间点的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上,RBC和Hb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在60 min和120 min两个时间点上较0min时,计数明显升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0 min和120 min两个时间点上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在60 min和120 min两个时间点与0min时比较是,数量明显降低,其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置60、120 min后两个时间点上的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在两组血液标本中的变化均呈增加趋势。静脉血组在0min和60 min两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0min和120 min时间点上的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疾病需要通过血常规检验来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所以血常规检验的工作量十分大,加上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检验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提高血常规的检验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一直是广大检验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临床检验中,静脉采血和毛细血管采血是比较常用的采血方法,但两者采集的血液样本在化学组成和细胞成分上有较大的差别[1]。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用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异常,而静脉血则相对稳定不易出现这样的情况[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末梢血组进行血液采集后立即检测,与放置60、120 min后再进行检验,其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体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这可能与末梢血采集有关,比如采集时受挤压或刺破皮肤,导致血液标本中混入较多的组织液,造成血小板快速形成聚集。另外当末梢血中混入组织液时,还会造成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血小板外膜发生变性并形成游离微小管,进而和血小板膜内的微丝组成伪足,大量伪足快速聚集,形成体积和形态与淋巴细胞十分相似的细胞群,导致部分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为淋巴细胞[3],从而得出白细胞计数偏高和血小板计数偏低的检验结果。而静脉采血则不出现这种情况。在两组样本中,MPV均有变化,这与血小板结构和生理机理有关,血液离开体内正常环境后,由于渗透压的影响,以及血小板自身结构等原因,使血小板肿胀或产生构形改变,进而使MPV增大,而且时间越长,变化越大。所以笔者建议:血常规采血后,必须在60 min内完成检验,才能正确反映体内血小板状况,这与有关报道相吻合[4]。
综上所述,静脉血和末梢血采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检验,其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检验结果因受时间的影响,必须在采血后马上检测,否则其结果准确率降低;静脉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短期内(60 min)不受时间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明显较高,是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常用血液标本。
[
参考文献]
[1]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204-205.
[2]梁委军,董家书.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20):110-112.
[3]李靖萍.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3(18):3715.
[4]袁立彦.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13(18):3669-3670.
【论文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目前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现状
1.学生数学知识薄弱。《卫生统计学》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数理统计学数学知识,而医学生数学知识薄弱成为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瓶颈。其次,这门课程一般于大学第三、四学年开设,学生经过前几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医辨证思维模式,这对卫生统计学中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较难接受,所以大多数学生感觉这门学科很难掌握,甚至有的同学反映听课犹如听天书。
2.对卫生统计学重要性认识不足。西医院校学生对卫生统计学课程认识普遍不足,中医药院校学生更是如此[2],甚至情况更为严重。现阶段,本科生没有科研设计及数据处理分析的迫切需求与压力,认识不到统计学对他们将来工作学习的重要性,一直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途,而现阶段学习统计学仅仅是为了期末应付考试,取得卷面成绩,最终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不足。
3.授课方式需改革。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统计学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俗称填鸭式教学,即任课老师单向灌输书本知识,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其次,有些老师在讲课时过分注重理论公式的推导及计算,而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繁琐,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对统计学的学习非常不利。
二、《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1.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呢?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对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非常必要。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认识到卫生统计学会在他们今后的实际工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而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及学习的效果。
卫生统计学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抽象难懂,甚至很多公式难以理解和记忆,但只要学生能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他们以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就愿意多花时间和功夫来攻克这个难关,主动学习[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应用,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科研实例来验证统计学的应用。
2.逐步训练学生的统计逻辑思维能力。据调查,当前医学科研论文中有大约70%~80%的文章所应用的都是最基本的统计学方法[4],如经常用到的t检验(单样本设计及配对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等[5]。整个统计学学习过程中,难点集中在假设检验基本思想的理解及各种方法应用上。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对理论思想的剖析讲解,减少指标的手工计算及公式的推导。另外,在每种方法的讲解过程中,应多列举案例或选取一些典型论文,引导学生详细分析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学方法,强调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应用条件及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不同资料的分析方法,并将各种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不同方法的适用特点。这样,通过案例的讲解,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就能够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地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统计学在医学中主要是研究医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学习统计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后的应用。因此,授课内容要与临床实例相联系,一方面,通过具体实例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临床工作,这样,他们可以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应用具体数据,引导学生判断变量类型、资料分布类型,从而判断分析数据应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学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和强化了他们的科研意识。
4.加强统计学软件的应用。统计学学习过程中数据分析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而本门课程的学习计算不是重点,方法应用才是目的。因此,卫生统计学教学应在掌握理解基本理论思想的前提下,尽快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实习,增加学生上机操作实践课时,让教师把教学(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选择统计方法和对数据的结果解释上。目前,比较常用的统计软件有SPSS、SAS和Epidata[6]。不同的软件各有优缺点,但考虑到中医院校学生的基础,教师应该选择方法全面、操作简便的SPSS软件。通过软件学习,不但简化了繁琐的计算过程,且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授课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学形式也应灵活多样,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和教学目的出发,以多种教学方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统计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医学科研、医院管理的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倪宗瓒.医学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王均琴,李国春.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难点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1,15:230.
[3]陈峰,于浩,赵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难点与对策[J].统计教育,2007(1):36-37.
尿常规检验为临床常用检验方式,有助于临床了解机体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功能,检查尿液有形成分有助于及时发现泌尿系统出血、感染、炎性反应等,可为临床及早制定疾病控制方案和计划提供依据,防止治疗延误而導致病情进展慢,影响患者预后[1]。当前,临床常用检验方法包括干化学法及尿沉渣检验法等,本次研究以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115例,自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探讨干化学法、尿沉渣检验法单项检验及联合检验的检验结果,对比不同检验方法的检验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115例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纳入标准:此次研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本研究有知情权。排除标准:处于经期或者妊娠期女性。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5.35±6.09)岁。
1.2方法
1.2.1尿沉渣检验应用纸杯收集尿液后以专用吸管吸取10ml尿液,将尿液充分混匀后进行离心操作,分析仪相对离心力取值标准为400.0g,离心5min后将上清液去除并收集0.2ml尿沉渣,严格按照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操作说明进行检验。
1.2.2干化学法检验应用纸杯收集尿液后应用专用吸管吸取20ml尿液并于试纸上停留5s,严格按照干化学仪操作规范与执行标准检验尿液样本。
1.2.3联合检验首先进行干化学法检验,然后实施尿沉渣法检验。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三种不同检验方式定量白细胞及定量红细胞阳性检出率及阴性检出率,阳性判定标准如下,红细胞:>7×109/L;白细胞:>10×109/L,反之则为阴性。
(2)比较三种不同检验方式检验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23.0软件包对文中涉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并通过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三种不同检验方式检验结果尿沉渣法定量白细胞阳性检出率高于干化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化学法与尿沉渣法定量红细胞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验法定量白细胞及定量红细胞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单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三种不同检验方式检验准确率干化学法与尿沉渣法检验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验法检验准确率明显高于单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