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4: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活中的体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体育 生活 群众体育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文明的需求后,人们对于自身体质的关注也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中,绿色、保健、养生等生活理念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得到体现,人们对自身健康体质的追求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体育作为一项经久不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的走进大众人群,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
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作用不可估量;在我国,相对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比较落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更多是由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因素所决定,所以对于体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联系的探究对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的开展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查看大量关于“体育即生活”方面的文献,分析体育在城市、农村生活中的渗透,进一步了解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
三、体育在各类人群生活方式中的体现
(一)体育在城市人群中生活方式的体现
城市作为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各类前沿的文化都在城市先得到传播,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识也高于生活在其他区域(山区、乡村等)的人群;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城市居民对体育的追求也在不断深入,从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举办的篮球、拔河、羽毛球等小型体育比赛,到市民小区里自发组织的交谊舞、广场舞等活动,再到市民参与健身参房活动,体育锻炼人数的不断增多,都充分体现出城市市民对体育的渴望,对健康体质的渴望,也体现出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市民不仅自身参与比赛、锻炼中去,还自愿观看CBA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这都是城市居民不断追求体育和健康体质的体现。
(二)体育在农村人群中生活方式的体现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显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所以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的全面开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相对城市来说信息及前沿文化的传播较为落后,农村居民主要以满足物质文明文化的需求为主,对于体育的锻炼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科技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在满足物质文明的需求以后,农村居民也在不断的追求精神文明,尤其是对自身体质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从“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大部分乡村正在推广室外健身器材,为乡村的居民的体育锻炼提供条件,乡村的群体体育活动主要以广场舞、健身秧歌、小型体育比赛等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为主。
四、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体育即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现在有许多上班族忙于工作,而忽略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育即生活,笔者认为,就是将体育锻炼融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去锻炼、活动身体的机会,以达到身心的健全发展的目的。如在出行或者上楼时,尽量以步代车,少乘坐电梯,用行走和上楼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活动,从而预防心脏病、大脑萎缩、老年痴呆、糖尿病等疾病,并达到增进体质的目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文杰提出,“生活体育化”是群众体育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将非体育行为变成运动的一部分,如走路、骑车、遛狗、园艺等,都是生活体育化的表现。这些简单的日常生活行为,只要我们加强体育锻炼意识,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再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爬山,不仅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健康,也促进了家庭情感的交流。因此,体育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时刻保持体育锻炼的意识,把一切非体育行为转化为运动的一部分,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即生活,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促的进作用,把体育融入到生活,把生活中的非体育行为转化为运动的一部分,我们对自身健康体质的追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另外,对于农村等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等有关部门需加强宣传和支持力度,增强居民强身健体的健身意识,加强前沿文化的传播,对偏远地区的群众进行该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从而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有力实施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 佩华,王家林.试论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7-90.
[2] 王广虎.“生活世界”与社会体育的生活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1、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的水平,如何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更好的享受生活享受生命已成为人民大众的一致追求。结合这样的契机,休闲体育应运而生。有别于追求人类极限的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着重改善提高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是一种在闲暇时间内,为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宣泄等目的的一种体育方式。
2、休闲体育的定义与分类
2.1定义
休闲体育是指进入小康社会的人们在摆脱了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外在压力和支付了各种必要时间后相对自由的生活活动。这种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为个人所喜爱和本能的感到有价值,从而成为满足人自身精神文化、心理和生理需要的重要活动方式。
2.2分类
休闲体育可以根据活动场所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其中,室内可以分为徒手项目:健美操、武术等;借助器械项目:健身、桌球、飞镖、保龄球等。室外可以分为空中项目: 滑翔、跳伞、热气球等;水上项目:冲浪、帆船等;路上项目:登山、越野、自行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运动项目分为竞技性、非竞技性和传统性项目,还可以根据观赏与渠道分为观赏性、参与性以及自己性、社会性和商业性休闲项目。
3、休闲体育对生活的促进作用
3.1休闲体育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自由、欢快、轻松的生活活动,它完全摒弃了竞技体育的纯竞争性、功利性及政治性,人们可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抛开一切烦恼敞开胸怀融入大自然。现实中,休闲体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多倾向于选择在野外大自然中进行活动。例如登山、攀岩、定向徒步越野、山地自行车、野外旅行、探险、滑雪、雪山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潜水、冲浪、滑水、钓鱼、游泳、漂流、滑翔、跳伞、热气球等活动。可以说,众多休闲项目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大自然成为了现代人参与休闲体育的最佳舞台。人们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特别是野外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神气与超然的魅力,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光,领悟大自然豪迈与奔放的激情,感慨大自然宽阔与博大的胸襟,从而让人们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善良的人们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的感情,增强了对大自然爱护与珍惜的意识,从而以实际行动掀起保护大自然的活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科技论文,休闲体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
3.2休闲体育促进了人与人直接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化率越来越高,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于是,人们整天忙于应付单调、重复、紧张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将自己局限于一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网越来越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功利意识也越来越强,相互谦让的意识逐渐减退,人情味变得越来越淡薄,造成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缺乏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倾向于选择集体性、合作性、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网球、足球、篮球、羽毛球、橄榄球、保龄球、交谊舞、野外旅行、交游、踢毽子等。这些体育活动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同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扩大了人们的社交圈,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之情。科技论文,休闲体育。
3.3休闲体育促进了人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力劳动者数量越来越多。科技论文,休闲体育。长期伏案工作,用脑不用体,从而造成运动不足,长此以往在生理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缺陷,表现在运动能力下降、肌肉萎缩、心血管机能下降等。同时,社会财富的充盈,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随之发生变化,膳食结构中脂肪、蛋白质、糖类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营养过剩。于是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文明病”、“富贵病”等现象,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成功的阻碍因素越来越多,事与愿违已是司空见惯,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以致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象,戴着不同的“面具”,现代人渐渐失去了“面具”下的真实自我。因而,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抑和忧郁,这也潜在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成为了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体育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真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本性的还原。在休闲体育活动中,不仅仅是人的体质得以增强,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个人能与自然界亲密接触,在与他人互动交往及自由选择的运动方式中,使个体从枯燥、机械的劳动环境中摆脱出来,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促使隔阂和疏远得到消除,让被损害的人性得到宣泄和复归,释放理性重负下的情感,找回真正的自我。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们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调节了心理平衡,减轻了心理压力,消除了心理忧郁,促进了心理健康。
3.4休闲体育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真正高层次自我实现谈何容易。于是,休闲体育为人们自我实现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滑翔、攀岩、滑板、滑水、漂流、蹦极、冲浪、水上摩托等项目,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自我,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人们通过获得这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有利于增强自信心、有利于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4、休闲体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4.1休闲体育项目策划水平较低。没有进行项目的宣传和促销,休闲体育项目的吸引力和生存能力不强,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不足,休闲体育基础设施薄弱。
4.2针对正常人群的休闲体育的研究多,针对残疾人、智力缺陷人群和吸毒青少年的休闲体育活动研究少。科技论文,休闲体育。这些缺陷和不足正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的研究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4.3由于功利主义的驱使使得目前国内研究多停留在商业运作方面,业界总是以赚钱为目标,导致了我国休闲体育的畸形化发展。
4.4休闲体育的学校研究还只是停留在高校的曾面上,这和我国的教育体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休闲体育生理学研究的文章不多,导致休闲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休闲体育毕竟不同于广泛意义上体育的生理机能,因此从生理学的角度审视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是提高人们休闲体育意识,实现休闲体育价值回归的一个重要手段。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休闲体育是一种积极、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方式。在闲暇时间里从事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满足个体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国民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充实国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改善社会风气,使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地升华和提高.所以,休闲体育必将成为一股潮流,使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都投身于这股浪潮之中。科技论文,休闲体育。科技论文,休闲体育。当前,我们要抓住《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个契机,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体育对生活质量的贡献,使人们形成在闲暇时间里参加体育活动文明高雅的新观念,并从理论高度和操作两个方面去研究、整理和进一步开发休闲体育内容和形式。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消费水平、不同环境条件的人们都能科学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从而使休闲体育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服务。
5.2建议
5.2.1积极开展休闲体育的学术研究。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一批休闲体育的专家及人才,尤其是休闲体育的经营人才。
5.2.2建立和逐步完善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通过宣传,正确引导人们的休闲体育需要,并且建设足够的休闲体育设施,满足其需要。
5.2.3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但为促进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免休闲体育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如此,休闲体育还应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5.2.4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弱竞技性,较强的娱乐休闲性,我国开展休闲体育运动要结合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民性格,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休闲体育项目的很好手段。
参考文献:
[1]杨远波,许传宝.休闲体育在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47-49.
[2]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8.
[3]许宗祥.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的构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1-4.
[4]卢锋.休闲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136-137,156,256.
[5]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社会体育[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4.10:220.
一个人总要经历一些事情才不枉来这个世界,一个美好的生活不是总在安逸中过来的,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浑浑噩噩,也不是在世俗纷争中迷失自我,更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在学习中前进,在前进的道路上找寻自我,在自我的生活中体味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这样也就不枉来这个世界了。
你总会听见这样的抱怨,“工作好累啊”“好无聊啊 ”“生活把我逼成这样了”·····
是的,在这个竞争激烈节奏快的社会中生活的确会让人感觉到紧、压力····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社会是这样,但是我们可以笑对生活、笑对人生、笑对生命。
繁忙的实习生活有时候让我无比惆怅,但是当想到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便心花开放了;有时候我感到烦怨,但是一声“老师好”让我感觉到学生需要我;有时候我感觉到前途渺茫,但是当看着一张张活泼的画面,让我重拾了久违的自信。。。。。。。
到学校报到的时候老校长一张慈祥的笑脸让我打消了所有的顾忌。“数学的教学就交给你哦了,我们相信你”带着这样一句鼓励我担任起四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完全不对嘛!我是体育实习生怎么教起数学来了?我的实习是来当个应付人员紧缺的工具么?”这是我最初的的感叹!
数学的教育不是我所擅长的,也不是我所喜爱的。但偏偏我变成了一个数学教师。生活跟我开了一个玩笑。。。。
起初的工作是枯燥的,为了不负学校委托,我认真的备课,总不能误人子弟嘛!天气是寒冷的,人是孤独的,夜总是那么的静。电脑面前一个惆怅的身影准备着第二天的课程,准备教学设计;安静的办公室卷子、作业像小山,一个忙碌的身影挥舞着手中的笔在纸上勾画;活跃的教室里一个急躁的身影扯着疼痛的嗓子声嘶力竭。。。。。。这就是我,总感觉被愚弄了的我。
校园里一个身影穿梭着,一个声音高叫着,一群孩子快乐着。那个身影是我,难得的是笑声总在那群孩子与那个我的小集体里飘出来·····一个青年人与一群中年人边走边讨论,时不时停下来指手画脚,口若悬河·····这个青年人也是我;讲台上口沫横飞,讲台下聚精会神、笔墨沙沙,对答如流·····那个口沫横飞的是我。夜晚,月明星稀,一个身影哼着小调坐在电脑前手指挥舞着,完工,带着笑容入睡,怀着激动地心情起床,这个人是我,还是我!
一个大孩子与一群小孩欢快的做着游戏,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校园,那个大孩子是我;课余时间一个像大人一样的青年手轻轻的摸着一个可爱的小学生的头,指着一个本子说着什么,小孩子不时的点点头。那个像大人一样的,是我;一个身影手提行李佝偻着腰走走停停,一群孩子在后面高叫着呼喊着紧跟着····那个身影,是我!
同样的一副躯壳,同样的一个地方似乎不是同一个人但仔细看看的确是同一个人。只是他的心已经不是原来的一潭死水;他的生命焕发了朝气;他的生活填满了一些叫做充实的东西。
最后我发现数学的教学让我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总是一通百通的,数学教学里的很多东西可以用在体育的教学中甚至比体育的教学更加精细,更要求严格。学会了怎么教数学同样也让我学会了怎么教体育,两者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感悟、总结就能让体育的教学更加的得心应手。甚至这一通百通的定义也穿插于我们的生活中。
人生匆匆数十载有的人一生为了钱财,有的人一生为了权势,也有人一生为了名利,为了。。。。。。。
另外,人们也为了责任与义务而活着.长大了要供养父母,对儿女也有养育的责任.有时,有的人甚至会想,那什么时候我们才会为我们自己而活啊!
其实,懂得生活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懂得去享受生活,即使再多的不如意,也能够学会苦中作乐.人的一生活的快不快乐,幸福还是不幸福,这是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的,环境总是充满着变化,月亮总有圆与缺,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如何去面对. 生活可以说是很简单,也可以说成是很复杂,总的说来是: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着乐趣,充满着不平凡.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并且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使认知、情感、行为等水平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这些生命活力需要老师跟同学一起去激发,而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贯彻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则课堂教学中蕴含的巨大的生命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给整个体育教学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1]。
一、生活化原则的内涵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紧紧地跟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到知识[2]。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则需要在教学中贯彻。
(一)实践性原则。
生活源于实践,要想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实践性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实践性的生活教学原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仅仅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还要给学生创造能够进行实践的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室那个小小的空间,而应该秉着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走向绚丽多彩的社会,让他们在大千世界中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开放性的教学原则要求老师给予学生更广更大的活动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世界中追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呈开放与多维的活动状态。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生活化教学原则的践行离不开对趣味性的探索。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让趣味与生活完美结合,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自觉积极性原则。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点的,在教学中更多注重实践,而实践需要激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接触生活,以生活为指引,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汲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生活化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生活化的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生活化的教学原则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究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自觉积极的学习。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老师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尽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专门设置讨论的环节,针对每一节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例如,在学习《不良嗜好》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哪些行为是不良嗜好,再让他们派一个代表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公布出来,与别的组的结果进行比对。当然老师也可以专门就这个主题制订一个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地搜集资料,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良嗜好,这些不良嗜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以此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明确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二)尊重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要明白这一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趣味性的生活化原则的运用应该做到熟练巧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枯燥无趣,老师可以专门针对课程设置一些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可以以生活中的警察为原型,设计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和反应能力。在游戏中,安排两个到三个学生为警察,其余的作为小偷,在警察快要追到小偷的时候,小偷可以两手交叉在体前说“结冰”,这样警察就只能束手无策,然后等到警察走远以后,小偷的同伴过来拉那个小偷一把,则小偷就“解冻”了,而如果在警察抓住小偷之前,小偷没来得及说“结冰”则要变成警察抓小偷。这样的一种课堂的游戏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通过动手又动脑的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三)与社会生活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育大师陶行知指出:生活的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从课堂与课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开阔视野。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让书本中的知识联系社会,让社会中的事情与书本相联系。例如,在学习《热身运动》这一节课程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级的运动员所做的热身运动,并且通过他们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热身运动对做运动的重要性,再通过观看一些热身运动的实际演练的视频让学生学习。这样通过让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都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中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将生活化的原则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以生活为起点,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社会紧紧地结合,在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为以后的人生积蓄能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34-01
体育课外活动在我国中小学的实施还是较为普遍的,便谈及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方式,则大多学校或教师并无过多干预,对其收效也并无过多期许,揪其原因还是因为体育教师及学校对体育课外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本身具有开展形式相对自由且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的特点,体育课外活动除保证了学生充足的运动时间外还有着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兴趣、释放繁重的学习压力的功能,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且可有效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为今后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我国当前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现状
1.1 当前体育课外活动在我国的开展较为普遍
通过与其他学校体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得知课外活动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开展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基本都可以保证正常的体育课外活动与大课间活动时间,但基本都无教师的过多干预,自由活动的形式比较常见。
1.2 当前课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兴趣不高
通过对本地多所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不难发现,其开展方式多以自由活动为主,显少有学校会对课外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同时课外活动内容受学校场地以及体育设施限制大多以篮球或足球项目等方式展开,喜爱同一项运动的同学毕竟只是少数,且这些球类运动场地对所能容纳的学生人数也有一定限制,因此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当然,大部分的女生对这类运动本身也并无兴趣。
1.3 课外活动目的性不强
由于体育课外活动缺少教师的干预和指导,其整体感觉较为散漫,且因对课外活动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运动项目的合理安排,其多元化功能如巩固课堂知识、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体质等往往都被忽略,课外活动有效性不强。
2 体育课外活动的顺利实施对高中生的影响
2.1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由于当前大部分高中生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其在家庭生活中处处受到家长的照顾,无太多自己动手的机会,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进生活,电脑及手机游戏逐渐取代了本就不多的活动时间,因此,近几年我国中学生的体质水平逐年下降。同时,体育课因所占升学比例不大导致其长期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无法得到其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中小学在体育课程时间安排上仅两到三个课时,想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通过对课外活动时间及项目的合理利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可行性是非常高的。
2.2 通过对课外活动项目的合理安排巩固课堂知识
当前我国高中体育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到三个课时,而通过如此有限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可以顺利的通过升学考试是非常困难的,此时教师通过对课外活动时间的充分合理利用以及运动项目的合理安排即可轻松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如体育课是进行的短跑教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循环淘宝接力赛,即将学生分组进行接力比赛,跑完一百米可以拿到一项奖励,奖励可以设定为加分或是其他趣味元素,如此一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可轻松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2.3 丰富课外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以及自身身体素质不同,因此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因长期处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对教学活动基本都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而体育课外活动时间是学校教育体系中难得的较为自由的时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因此,体育教师可在课外活动中多融入一些趣味性强、符合不同身体状况学生特点及需求的运动项目,尽量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课外活动的顺利实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以来,体育教学目标从应对升学考试逐渐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过渡,而通过对课外活动项目的合理安排完全可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目的。
第一,通过体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而因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程逐年下降趋势,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体育教师在课外活动项目安排上可以多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基本运动技能的传授,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使之更好的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可通过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这种能力的强弱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因素,通过后天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完全可以拥有这种能力的,而从课外活动的项目选择、组织策划到顺利实施,其实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可设定一个大的课外活动方向,将细节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处理,更多的给予学生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在发现学生有不当言行时教师要及时正确的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学会以正确的方式与他人相处,这对其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身上可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过度自我、抗压能力不强等,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而社会这个既定的大环境不会因为要适应某个人而有所改变,因此,只有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即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而这些特质都可以通过对课外活动时间以及内容的合理一一实现,而这个过程则还需要体育教师不断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翁丽菊.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218.
[2] 姜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5):88-89,95.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生活 》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 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区,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能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 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90-02
\[作者简介\]薛伟(1977―),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九华初中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体育教学中常常会有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而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的情形,怎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体育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的兴趣激活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是实施体育教学的蓝图,是教学实践的先行组织者,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环节恰恰最容易被忽视,因为体育教学设计在很多体育教师看来是多余的,这显然不利于激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将兴趣这一类非智力因素真正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当前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体能素质与技能考查上,不同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出台了体能测试与中考体育项目考核的相关办法。这种测试更多的是一种体育教学结果的检测,而教学过程要落到实处,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其中兴趣是第一要素。笔者以为,教学设计中对兴趣的激活应当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当中。以起跑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认真考虑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跑尤其是起跑的认识。根据笔者的经验,很多学生对跑的训练认识是不到位的,且不说生活中常常有跑的情形,就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就经常有跑的训练,于是学生常常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学习内容,因而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结合兴趣激活来做好教学设计。有效的做法是通过数据来说明起跑技术的重要性,即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感悟良好的起跑技术对跑的成绩是有影响的。之所以选择这一思路,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已经进入逻辑推理与判断的阶段,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更加容易让他们形成对体育学习内容的理性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兴趣的重要来源。
第二,教师要设计好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细节。起跑是一个需要重复的教学内容,起跑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并学会的,而一旦陷入机械的重复,学生又会失掉兴趣。那么,怎样避免这种重复性呢?关键是结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表现,让那些对动作要领掌握得好的学生作示范,让动作要领掌握不到位的学生观察、模仿。这样既发挥了学优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帮其树立自信,而这些措施正是兴趣激活的重要保证。
第三,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本课教学反思的着力点。这里首先强调的是教学设计之时就要确定好教学反思的重点内容。
二、体育教学实践,将兴趣激活作为判断依据
有了良好的教学设计,兴趣激活就成功了一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当然就是教学实践了。这里仍然以起跑的教学为例,谈谈兴趣激活的实现途径。
上面提到通过数据比较来激发学生对起跑技术的理性认识,笔者的做法是教师自己示范或者事先选择1~3名体育素养较好的学生示范,具体的比较过程就是不采用起跑技术,只采用生活中跑的方法进行五十米跑的数据测试,然后再记录辅以起跑技术支持的五十米跑的成绩。通过多人多组数据的对比,学生会发现采用了起跑技术的人或组成
绩更好,在数据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实际上就是用事实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同时又借助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起跑技术的理论不要过于复杂,只要从采用技术与否的对比上进行解释即能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然后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训练中,必然会出现学习结果有好有差的情况,这个时候让部分学生示范,则能深化示范学生的认识,促进其他学生进一步理解起跑技术的作用。以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学习为例,示范者往往会认真分析如何结合自身的身体特点去调整起跑角度等。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必然会看到他们调整的过程,于是就会猜想这样做的必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动作要领掌握不到位的表现,然后亲身示范(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过程),这样就从引领与促进两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教学经验表明,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实际上这就是学生深层次兴趣被激活的表现。
三、体育教学反思,将兴趣激活作为研究重点
在激活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教学实践之后进行反思是一件极其重要且系统性非常强的事情。在笔者看来,教学反思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就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寻找克服这些不足的方法,这显然是有益的。但仅仅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向第二个层次努力。第二个层次是指一种系统性的、基于兴趣激活的反思。因为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内容,这种系统性的反思重在结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判断、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反思的过程中运用兴趣激活方面的教学理论。这样的反思能够从设计的角度入手,因而具有前后的一致性,效果往往更为明显,其反思的重点也就不只是学生的学习,也有自身的教学。
何谓运动损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与一般的工伤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安排,运动员训练水平、运动环境,运动者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
运动损伤对运动员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不仅影响正常的训练、比赛,妨碍运动成绩提高,减少运动寿命,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残废,甚至丧失生命。对体育健身参加者来说,也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和工作,也对体育健身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健身的正常开展。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中职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中职学校顺利开展,本文对福建铁路机电学校部分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福建铁路机电学校2006级机械、机电、电子专业的部分在校生。调查时间: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
通过在体育课间休息、运动队训练时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运动损伤的部位、性质、原因以及专项特点。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数理统计分析法
汇总各项调查情况,200名学生中发生过运动损伤的人数为191人,其中以足球项目受伤人数最多,共有43人,占受伤人数的22.5%;其次是篮球受伤人数为37人,占受伤人数的19.4%;排球受伤人数为30人,占受伤人数的15.7%。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191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调查可以发现,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损伤人数共有110人,占总人数的57.6%。损伤的部位主要以软组织损伤为主,损伤的性质主要以软组织拉伤、挫伤及皮肤的擦裂伤最多。
2.1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专项特点分析
为了总结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调查,从表1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项目的运动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如足球项目,学生需要进行身体的合理冲撞、技术上的需要对抗,造成的损伤也就较多;而篮球项目对抗性强、娱乐性强,参加人数较多,加上场上变化快、身体接触较多、空中动作与落地较频繁,造成损伤也就多;如排球项目,损伤人数30人,占总人数15.7%;竞技性较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健身、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2.2中职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与性质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按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其中以踝关节损伤人数最多;膝关节损伤人数次之;指关节损伤人数位列第三。在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这时维持关节稳定的机能也相对减弱。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是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会发生损伤。
由表3可看出,按运动损伤性质分类,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拉伤、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3中职学生体育活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
由表4可知,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因学生技术动作不正确;其次是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不遵守运动规则、场地设备不好、思想上不够重视、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参加者身体状况不良和其他因素等。
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小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在学习一些新难度的动作技术或是体育锻炼时间不长的学生,他们在对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往往急于求成,违反了身体结构的功能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这样就容易发生损伤。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场地布局不合理、设备器材不良、学生不穿运动服、运动鞋或穿皮鞋、塑料底鞋等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时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饭后、中午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体育活动。由于当睡眠不足、休息不好、身体疲劳或受伤初愈时身体功能处于不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其力量、动作的协调准确性都会下降,这时如果再不注意生理卫生,就易导致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由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机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微循环状态不良,肌肉伸缩能力、弹性以及关节灵活性均较差,动作不协调,这样就容易损伤,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损伤。
3 结论
3.1各种损伤中,以软组织拉伤、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裂伤次之。
3.2损伤发生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3.3因技术动作不正确、场地和设备不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等而造成的损伤,占据了很大比例。
3.4因人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弱点和某些项目或动作技术对人体的特殊要求而造成的损伤,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总之,因部分中专生对运动损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运动规则与动作技术要领掌握不当、运动负荷过大及运动组织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中专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运动损伤不仅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和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从加强安全防护意识、传授预防创伤技能和强化体育活动组织等方面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 建议
4.1加强监督教育。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自我监督的方法,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的变
化,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同时还须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教育。在平时体育教学中,通过“健康专题讲座”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方面的教育,提高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4.2注重讲授运动规则和技术要领,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切实了解并掌握运动规则、技术要领。教师应加强体育项目技术动作要领和规则的讲授,特别是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减少在体育活动中因不了解动作的要求和规则致使技术不规范,造成不必要的身体碰撞和出现不合理的动作,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还应及时传授运动损伤的防护技能,针对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部位和种类,开展一些防护知识讲座。例如:为了预防“运动性腹痛”的发生,学生应懂得在饭后或空腹时不能从事剧烈运动和运动前不能吃冷饮等卫生知识,还要掌握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维持良好的呼吸频率、出汗后及时补充盐分和运动后做好整理活动等技能等。
4.3定期检查场地和设备情况,应定期组织检查、检修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不断完善运动场地建设,更新运动器材、合理安排器材与场地的使用等措施,教育学生不穿皮鞋或塑料底鞋参加体育运动。
4.4教会学生应对损伤的方法,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为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和预防并发症。
4.5加强学生的全面训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注意加强易伤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
4.6教会学生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训练项目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对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67-01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然而,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学却因为把学生固定在纯粹的“学科体育世界”里,使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必须将它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学生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健康成长。
1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体育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陶行知教育理念下,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自主进行体育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中真正得到实现,并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2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2.1体育教学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须臾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体育教学生活化,可以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他们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不仅达到健身和健心的目的,更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游戏“接力跑”时,把毽子当作农民伯伯用的秧苗,并把游戏过程设计成“插秧”、“浇水”、“施肥”和“收割”等系列情景,学生一下子感觉到有趣、亲切,兴趣高涨。
2.2体育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教学生活化教学深化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动脑,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手。通过引导学生感知、感悟生活,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生活化教育成为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好途径。例如:水平一“立定跳远”教学中,通过泡沫板的自主跳跃、泡沫板的合作跳远、泡沫板的创新跳,让学生在在想像和模仿,自主和合作、探究和创新中学习、发展立定跳远动作。可谓一举多得。
2.3体育教学生活化,可以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学校体育改革要让学生明白锻炼并非只要在学校,或者在专门的锻炼场所;也非必须要用专门的体育器材,任何时候、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锻炼的场所和器材。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课余,甚至今后在工作之余,可以和家人、同事、朋友等开展各种有益的健身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 实现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3.1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陶行知生活教育主要理论之一是大众教育,即生活的教育。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普及化”,“大众化”的特点出发,寻找到生活元素,整合方法,教给学生。
例如:在“鱼跃前滚翻”的教学中,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动作,而是要求他们懂得如何进行练习,以后在遇见危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为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着重教给学生练习的方法和平时生活中能够用到的知识。
3.2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思想与陶行知先生强调的“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这一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教学内容整合到学生生活世界里并加以组织、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具现实感、理想性。
例如:教师根据水平四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纸球”做教具,用“环保小卫士”激发学生去参与练习,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创造练习环境,自己设计有趣的练习方法来调动学习快速跑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教学内容中,让小学生体验到爱护卫生和环境保护的真正涵义,感悟和追求可能生活――争当“环保小卫士”,来赋予教学内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3.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是在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全力用脑去做事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锻炼,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设计成“飞向蓝天”、“欢庆胜利”等情景;在教学“搬运接力”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抢运西瓜”、“欢庆丰收”等场景;在教学“跨越式跳高”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跨越小水沟”,“我是跳跃能手”等场景。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效果,把生活情景再现到体育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主动去用自已的身体体验,用心灵感悟。
3.4开发“生活化”的场地器材
陶行知先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体育生活化提倡让让学生收集各种生活中的遗弃物和废料,用来进行学习和锻炼,既可培养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寻找到各种不同的器械进行自我锻炼。
例如:一张旧报纸,可以折成飞机进行游戏,可以团成纸球打雪仗,可以卷起来当“体操棒”使用,也可以当抢座位的“座位”使用,还可以用来进行顶风跑的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奔跑速度。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开发的生活器材,不仅可以发挥这类器材的潜在功能,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学生良好锻炼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让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都能够追求一份诗意,让我们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旗帜下,让我们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in Chinese activity
――Talking about the new incising poi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Chen Luyang
【Abstract】The new course standard has been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in the high school’s Chinese education, but affected by the vocational school’s education and students’ source, Chinese clas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s not given attention. Bu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need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accomplishment because of their pressure in obtaining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idea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must seek the new incising poin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idea of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the author has made a talk on the wa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in Chinese activity.
【Keywords】New course standard Establishment ism Chinese activity Chinese accomplishment
引言: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学语文教育已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基础课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方法教学,语文课自然也不例外,这是不利于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在就业的压力面前,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更显得重要,本文试探讨在语文活动中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
1.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1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不被重视。中职生无高考压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语文教学无技能证,所以处在可有可无的境地,课时也越来越少,语文学习存在误区,学生普遍有学习语文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会使语学教育走入死胡同: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1.2 学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近年中职的招生是在高中招生后学生自主选择的,“相当比例的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即在学习发展上是处于弱势。”[1]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不少学生是来混个文凭的。也有部分学生到职业学校是为了一技之长,本身文化基础较好。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情况就使中职的语文教学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教师难教,学生无法学。
1.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需要和语文素养缺失的矛盾。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增加招生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学形式,如半工半读式、校企合作式、两年理论教学一年下厂实习式等,有些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学期,就得下到工厂或企业中实习,而工厂或企业对这些学生的评价都大同小异:学生们的字写得太差了,错别字太多了,对人没有礼貌,不会说话……这些都是学生们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总的来说就是语文素养的缺失,如此下去,学生的终身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对策。
2.1 借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当前我们国家提倡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就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巢宗祺先生解释道:“《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2]可见语文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念中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提到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时指出“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3]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的实践应该指学生主动参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从而生成知识体系,这样自然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语文课作为“母语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多,老师应抓住这个切入点,在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建构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的生长点。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者,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4]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不被重视,但学生身心发展又是最为活跃同时又最为表露的,处在成熟与半成熟时期,活动能力强,所以可尝试在活动中寻找语文学习新的生长点,寻找中职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具体做法: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职语文教育无高中语文高考活动指挥棒的束缚,教学更能放开手脚进行大胆尝试。而语文活动则是一种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抛开传统课堂的约束,在精心组织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重新整合教材,灵活设计单元语文活动。语文教材是展示性的、分单元进行的,中职国家教委八五规划(提高版)教材一二册都有诗歌散文教学的篇目,按部就班教学学生会感乏味。为了帮助中职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学习,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材料,可以设计语文单元活动,把课文的阅读、学生的写作、朗读、口语交际活动全部设计在内,使学生从这种设计中自动积累知识体系。如可以设计“诗文朗诵会”语文学习单元。
在语文活动单元设计中,学生的鉴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了训练的机会,他们在亲身体会中无形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又如学习求职书信活动单元,则把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形中提高了。
学生在各个单元中逐步掌握了语文运用的规律,体现了新课标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要求。遇到需要讲解知识时,再在活动开展前简要介绍,在活动中加以深化。
3.2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阅览室、公园、新华书店、商店、超市等课外学习资源,把语文学习拓展到社会这个大课堂。新课程目标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语文学习的机会意识和资源意识,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生命体验和精神成长联系起来,如学习老舍的《怎样学习语言》时,可设计“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要求学生上街头抄录店堂匾额,进巷尾听百姓言谈,搜口头流传的新鲜用语,上网抄网络语言,上图书馆找相关资料,抄对联、俗语,纠正错别字,写成“我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作文,然后分组把准备好的资料装订成集,课堂上发言交流。活动中,学生结合实践,阅读、搜集信息、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以体验,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3.3 通过承办学校大型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笔者接触的多间职业学校都发现,每间学校都定期开展体育节、技能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开设活动课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学校一个学期全校性的学生活动就多达二十个,其中和语文关系密切的活动就有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作文大赛、普通话比赛、手抄报大赛、黑板报大赛、网络通讯稿大赛等。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承办学校大型活动,如普通话大赛、主持人大赛、形象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文综合技能,其中有主持人语言的运用,各种应用文如广播稿、通知、邀请函、启示、海报的写作,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口语运用等,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机会来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这些需要合作完成又能表现自己的活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强化,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总之,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可以抛开课堂本位、课本本位和知识本位,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自省、自悟、自得语文运用的规律,真正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语文”,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1 陈丹辉主编.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气象出版社,2006.6:9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3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2000
4 欧阳芬编著.《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93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