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4: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学科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已经不是使学生简单地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为目的”的传统人才观中解放出来。要全面贯彻三个观念,即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智能全面开发出来。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提高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这样也就升华了中学地理学科的地位,使中学地理学科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基础教育学科。
二、改革地理教学内容是发展地理学科的关键
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从各种媒体接受大容量、快增长的科学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面对这种形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势必也要改革,应从系统阐述地理科学知识为主,变为在阐述一定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上要改变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倾向和过多过难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理论,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
目前,中学地理教科书相对原教材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新颖,每个单元讲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每个单元分若干课,每课后面都增加了阅读材料和活动,丰富和补充了课文知识,设计的活动可以供学生复习巩固用。在每个单元后面设计了自学园地,在自学园地中有阅读篇,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可读性较强的资料,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也有技能篇,围绕地理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一点有用的技能,如,制作技能、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技能、里外观察的技能;还有练习篇,根据本单元的重、难点,编制了一些多种题型的综合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教材的这些变革,确实有很强的适用性,贯彻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智能、思想得到全面开发和培养。
但我认为,地理教材、地理教学的内容还应更多地增加人文地理知识,增加区域地理知识,增加乡土地理知识,增加现代人地关系,还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使中学地理的核心内容变为使广大学生了解基本国情,懂得基本国策,理解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优化教学手段是发展地理学科的重要环节
受传统的封闭式地理教学过程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当然也受学校条件的限制)还是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坚持“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过程在于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多种渠道传递教学信息。坚持“三主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及时变化的教学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机会。这样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开发。教师“讲”要精,要提示教材本质特征,抓住中心、突出关键、理清线索、执简驭繁。要以讲激思、以讲寻思、以讲解惑,着重讲点,即重点、难点、疑点。主要讲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传法,即思法和学法,力求少、精、活。
四、传递爱国主义思想是发展地理学科的宗旨
地理教材内容的改革刻不容缓,形式也需要不断地改进,进而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改变传递地理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比如,中国竖版地图的出现就成了我们维护海洋权益的更直观、更有力的证据。在原来的横版地图中,由于受版面所限,很大一部分岛屿、岛礁被忽略。而此次推出的竖版地图中,南海诸岛和陆地的比例尺是相同的。它将南海诸岛与陆地连在了一起,在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海诸岛内的主要岛屿、岛礁,以及与周边岛国、岛屿、岛礁的地理位置关系。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祖国辽阔的疆域,也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国土地南北长于东西的事实,也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地发展地理学科,还要赋予它更深层次的内涵;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开放式教学,也是广大地理教师追求的更高境界。希望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更多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与尝试。
走入低谷和产生“危机”的原因何在?首先是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实行这个经济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 过竞争,调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个体制势必影响到人们的择业观念,也影响到 高校的专业结构与方向,进而影响到中学,特别是高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地理学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已有数百年之久。既然它能发展到今天,仍成其为一门科学,肯定有自己的生命 力,否则这门科学会被历史淘汰。而一般人,对地理学了解不一定十分全面。地理学什么,有什么用,知道得 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高考取消地理说明教育部门的一些人对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也并不十分了解,这一举措更 加剧了地理学科走入低谷和地理专业产生“危机”的程度。
地理学走入低谷,就社会原因而言不是地理教学改革本身所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改革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地理学的科教工作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的专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 是历史的“专利”。现在似乎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其实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有自 己的立足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在中学教育方面,不仅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 以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它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对学生进行建设、保卫家乡、热爱乡土的教育;能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国,进行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对学生进行国际 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唯物主 义教育,并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获得关于生产资源分布知识,关于人口、环境、 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知识。此外,在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方面的知识的应用上也都 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此,地理教育,无论在中学课程中,或在大学为培养地理师资所设立的地理系都没有被砍掉过。无 论在中国,在世界其它国家重视程度时有起伏但都依然保留。只要肯定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师范地理 专业也定会被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强国。在这种形势下 ,中学教育会强调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地理教育其重要程度是应当削弱呢,还是应当加 强呢?结论是更应当加强。因为地理学来源于实践,也必然要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无论 是地理知识教育、地理技能教育、地理智能教育,地理教育中的德育都和实践,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上述种 种地理教育更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许多地区,盲目上马了许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重污 染小型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肥、小水泥厂等),它们虽为部分人或局部地区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利益 ,然而却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国家、百姓,以致于子孙后代造成严重危害,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效益。这 些小企业经营者及其决策者们多是地理文盲。所以地理教育的重要性仅只地理工作者知道是不够的,更主要的 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尤其是一些决策者,党政工作者了解,才不致使地理学走入误区。
地理学摆脱“危机”,还要克服不可忽视的自身存在的矛盾,即要解决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特有的环境条件 下地理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就其综合性来说,无论哪一个专业都难以比 拟;但就其研究领域中自然经济各要素的深度来说,哪一个要素都有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就其实用性来说,也 不及许多专业产生经济效益明显。这是它在今天市场竞争的经济条件下不及其它许多学科之处,在竞争中处于 劣势地位。
地理学究竟要占领哪一个领域?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发展?尤其应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经济建 设挂钩?地理学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其研究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偏离方向,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综合性 和区域性的特点。如研究投资环境如何优化,研究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特点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都能发挥地理科学的优势,体现地理科学综 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不少大学地理系更名,就是想要竖起一面改革的旗帜,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挂起钩来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便广招生源。其实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地理系叫××系(有的叫“城市与区域信息科 学系”,“城镇规划与建设系”,“国土开发与建设系”,“旅游系”等),而在于它的实质。关于地理学的 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可作专题研究。这里需要认识的是地理科学今天不能仅是少数专业人员掌 握的科学的武器,而是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劳动者及中青年,人人都应具有的知识,因而地理科学的发展会 激发人们对大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而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也会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如下若干问题。
1.高考不考地理,名曰“克服应试教育、而抓素质教育”,但在当前高考作为学校指挥棒是学生学习主要 驱动力的现实情况下,结果是造成学校对地理教育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有的由于对地理课时的删减,教学 计划完不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后果而言,高考取消地理,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举措。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许多重要规定得不到落实。如规定高中一年级96学时,平均每周3学时,许多学校每周 只开2学时。理由是每周两天工休日,课表排不下,此外还规定高中三年级地理有选修课,实际早已名存实亡了 。
3.知识与理论脱离实际,重知识教育,轻技能、智能教育。教学大纲及教材安排实习、实践活动、校外调 查研究活动甚少。反映有关人地关系的上述活动更少。如原大纲中规定阅读课外读物,看地理影片、电视节目 ,参观天文馆、气象台、自然博物馆、天象观察、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等“ 每年应不少于一次”。九年制初中新大纲在乡土地理部分笼统提出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但缺乏明确的 要求与规定。
4.师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理论应用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5.大多数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电教设备不足,经费不足,难以安排正常的实习实践活动。
初、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去向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相当一部分是分流就业。无论工作在什么岗位,地理知识 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最基本的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变动的可能性要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 任何人都很难说没有面临新的择业的机遇与可能,而具有广博地理知识的人会在新的择业中占一定优势,更容 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当一个好村长、好乡长、甚至是合格的县长、市长,应当说必须具备广博的地理知 识与能力,所以如果对中学地理教育不重视,不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是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的。
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
1.改进师范大专院校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突出应用技术课程比重,增加实习、实验比重,提高师 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与能力。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需要,必将要求各项地理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大纲是指导中 学地理教学改革,完善人才素质学科构成,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准绳。因而制定或修 改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计划及地理教学大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孙景沂先生在《中学地理教 学参考》94年7-8期和96年9期中先后介绍过编制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探索和编写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从 文章介绍看,在适应形势要求、内容更新与改进方面都大大优于现行高中大纲,建议地理实践活动安排要加强 ,要具体,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贯彻实施。
3.在课程设置方面初中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为主,高中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主较为适宜,应保证时 数不得随意删减,加强对统考的严格管理,保证其严肃性,把好质量关,更应当恢复地理在高考中的原有地位 。
4.在地理教师任职资格方面切实落实教师法所规定的要求,非师范地理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均属不合格的 师资,这部分人应通过进修达到符合要求的水平。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省地市,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组织好现任教师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提高对新 教材的授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实践活动的能力。
6.在教学设备方面要满足教材内容和实验、实习的要求,建立电化教室,将录像、幻灯、投影作为重要的 教学手段。全国统一编制地理图片、录像片、幻灯片、投影片,及时与教材同时配套出版发行,供应。
1引言
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是针对现代地理学中的比较复杂的、范围又比较广泛的内容而进行的解析处理与技术保障,通过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不难看出,在全球变化性问题上,地理信息科学有一定的处理功能,例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毫不夸张地说,新世纪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时代,是依赖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时代。
2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
地理信息科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核心技术遥感、全球定位及相互渗透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集成化技术系统。当前,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成熟,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立了高科技的地理信息系统与企业,而我国因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大规模的体系动作,许多的科研项目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更没有被公众广泛认知,可喜的是,在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新技术大扶持与推动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国GIS协会”和“中国海外GIS”协会,以及应运而生了相关的高科技企业,同时在国家的职能部门中也设立了测绘信息局与信息系统,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科学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遍地开花,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3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
那么究竟地理信息科学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应用与发挥呢?我们在这里举例说明一下,就我们的城市电子地图来说,此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浏览城市分布全貌,通过输入起点、终点,还能查询出公交车的路线,并提供相关车次信息,获取沿途的换乘信息与道路信息,其信息量之大,实用价值之大,不仅体现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超强功能,更实惠和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又如,在医学上,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来制作血管分布图、内部器官的结构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微观手术的实现,使我们看到,地理信息科学真的离我们很近。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优点,它正逐步影响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也只是地理信息科学被广泛应用的冰山一角,它不仅在城市交通与规划上得以应用,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以及水气管道等领域,都有其发挥空间。那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未来将有怎样发展前景呢?就目前而言,地理信息科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收集储存海量的人文地理信息,也正在航天技术中进行着不断的尝试,而一般地理复杂方程的建立,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得以应用,地理信息网络系统正在迅速发展,在遥感影像成图,数学模型与信息模型,还有复杂的地理现象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些无疑说明,地理信息科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4地理信息科学的框架结构
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是将遥感、定位、遥测、虚拟地理环境及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等集合成一体化的天地信息网络系统,再运用信息机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3S集成理论应用研究等,实现地理信息技术的探讨与完善,在从技术理论过度到实践应用,构建推动社会前进的包括文化发展、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人文科学的完事体系。新一代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下,不仅仅局限于集成库的数据收集,而是在遥感、遥测、定位、地面观测、社会统计这五个数据源的作用下建立的数据库集合,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还会将多媒体引入数据收集中,建立更全面的关系数据结构,还要发展元数据与数据仓等技术,为此面向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图像与图形结合、知识与属性连接、推理机与逻辑库等问题。地理信息科学严格来说,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建立整个学科体系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技术层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依靠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以及其他空间信息为设施基础,在这些技术支撑下探讨与分析如何处理、描述地理信息的基本问题,并由此构建研究地理信息的可运用机理。(2)理论层地理信息科学是建立在地理学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的学科,它通过地理信息的运动机理,与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理论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强大的存储与处理功能进行区域化服务,进行可持续发展。(3)应用层所有的理论与研究均要对我们的社会,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发挥其作用,才能得到应用,作为强大的地理信息科学也一样,在如此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下,面对我们全球的变化问题,它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决策性的服务,并通过持续性发展继续指导着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
5地理信息科学在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集成化一体信息网络系统的框架内容也在日趋完善中,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众多学科领域也在大力筹建中,为此,我们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前提下,必须快速解决这一学科中所面临的问题。(1)遥感影像的系列成图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没有参考的问题,大地图集就是可以参考与借鉴的系列成图的典范,当然,这经过了几世纪,几辈人的努力,从文字描述到地图制作,才获得了如此伟大的进步,才最终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新一代的遥感影像系列成图问题,因系统间符号与数据结构相冲突,达不到完整统一的制作要求。那么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是否可以完成这项工程呢?答案是尚未成功,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功能的不断深入开发,遥感影响的进一步普及应用,我们终将会解决系列成像问题。(2)改变地理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在地理信息科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数据库与辅助设计相结合,使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完善,然而,出现的新问题是:由于系统中不支持模型的综合运算,不能使运算结果可视化,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改变系统中对地理现象客观规律的软件,可将专题地图自动自成,才能取得这一阶段性的突破。(3)计算与信息模型的问题模型有实物模型与信息模型之分,信息模型是在信息系统中运行的,而我们的地理信息科学中,有遥感信息模型、复杂性地理信息模型、料子体元遥感信息模型等这些信息模型的系数与指数都会随时空或新因素发生变化,那么系统对其计算结果也会产生辩证逻辑计算,这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要进行大量计算处理的研究工作。
6结束语
地理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应用价值与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作用,目前,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成长壮大,这门学科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也属于高科技知识产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有较高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一起为我们的新兴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侯景伟,孔云峰.地理信息科学的时空哲学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1):18-21.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地理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最新发展理念。
二、地理教学与科学发展观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全球性人VI、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产生,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历程.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成为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
当前,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培养,成为地理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我国的全面落实和进一步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既是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也是时展的强烈要求。
三、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中的地理学问题
1.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研究
人地关系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处于基础层次,是最根本的。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始终贯彻在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是为探求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人地关系现已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而且与后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地关系中的“人”也不仅仅是指人类社会,而是多层面的“人”。因此,人地关系乃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组织、制度、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人与人工产物、人与土地综合体、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成的物质关系系统。
2.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作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的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中国地域辽阔,区域间境况不同,资源、环境、社会历史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也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明显扩大。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发展的统筹上,就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要认真研究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际间的联系,正确处理好其间的差异与不平衡。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崛起等领域,地理学都大有用武之地。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
当前,中国城乡收人差距之大实为世界所罕见,“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加快城市化步伐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发展问题,分别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任务,并较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该命题正是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任务。
4.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实践
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应当珍惜保护,有偿使用,避免浪费和破坏,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取向;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使人们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在生产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对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做无害化处理,使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少。在消费方面,要逐步形成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并且引导人们选择和支持绿色生产与消费方式,纠正浪费资源和能源、以牺牲环境来换取高额利润等不良行为,参与宣传、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
5.全球化、地域联系与统筹兼顾
从目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现状看,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应增强本土化的观念,以多样化求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通过对国内外两个市场及其资源的统筹利用,达到发展的目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将全球变化研究作为重要课题,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教材则从自然地理角度着重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人文地理角度则探讨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全球化的进程必然又涉及到地域联系的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这是对学习地域联系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在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我国改革开放策略方面的研究,高中地理均有涉猎,也是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
6.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最终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其人本思想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友.地理学与科学发展观[J].地理教育,2004(04):1
[2] 刘艳燕.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 袁书琪.地理教学中怎样体现科学的发展观?[J].地理教育,2005(11):11
[4] 黄端端.试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科学发展观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09):92-95
目前,学校地理教育是地理教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地理教育担负着与其它学科相比独特的重任,即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素养是学生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1]。地理素养由三部分构成: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综合性,这就决定地理教育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也可以是社会各界。那么怎样将更丰富、更有效的信息从广泛的自然界和社会界中挖掘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本文就对此加以探讨。
一、学校地理教学形式分析
从地理课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地理教学形式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2]。
(一)显性地理课程。
显性地理课程,亦称“正式地理课程”,指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地理课程。这是我国学校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①保证有效时间内较大容量的教学内容;②便于形成统一的地理知识、技能和素养;③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
显性地理课程的意义在于:是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隐性地理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源于美国学者杰克逊(P.W.Jackson)1968年在其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的。它也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它的特点是:①隐性地理课程是一种与显性地理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式,并没有统一的要求,是非强制性的;②隐性地理课程是存在我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当中的,来源非常广泛,是具有开发性的;③隐性地理课程是学生个别零碎获取的知识,因此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现象;④隐性地理课程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形成的,所以学生愉悦地、容易地接受知识,并持久保持。
(三)隐性地理课程与显性地理课程关系。
隐性地理课程通过学校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形成优良的地理素养。如:学校开展“远足活动”,学生在学校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感到压抑,形成了对知识的抵触情绪。这时有计划地开展“远足活动”,学生在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的环境中,极易接受知识,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肯动脑去思考大自然中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再者,学生必须跋山涉水、风吹日晒顶风冒雨地在野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同学间相互合作形成团队,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形成。
隐性地理课程有助于显性地理课程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都是理论性的,而隐性地理课程作为特定的地理文化知识,是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如:有些学校建起的科普气象站。通过组织学生成立气象科学小组,学生在每天的实地观测中记录有效数据并通过小广播播报,这样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更扎实地掌握气象气候方面的知识,从而弥补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隐性地理课程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隐性地理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各界当中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隐性地理课程需学生亲自对地理现象观察、原理思考,否则对地理感性认识不深,也无法为地理理性知识打基础。
隐性地理课程与显性地理课程是相互促进的、依赖共存的,也是互补的。显性地理课程通过普遍的课本教会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与技能,同时使学生形成新的隐性地理课程。隐性地理课程的发展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促进显性地理课程的发展。
二、地理素养发展
现代公民素养基本包括认识和履行公民所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国际交流中的权利和义务。现代公民既要有国家意识,又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要树立国际意识、全球意识。地理教育有很强的公民素质教育,地理教育中有国情、国力、国策、国法教育,有我国自然条件的教育,又有我国社会状况的教育,还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教育,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迫不及待的事情。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必须先了解地理素养。
(一)地理素养的层次构成。
《地理教育国际》在“地理与个人教育”一节中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公民应该具备的地理素养[3]。
1.知识和理解方面
认识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架构下审视国内外的事件,以及理解空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文系统和形成区域概念,以及全球的机会和挑战并存意识。
2.技能方面
学会利用文字、数据、符号等资料表达地理信息。练习怎样进行实地考察、绘制地图、分析二手资料,从而探究区域到全球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
3.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对周围的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产生兴趣,会欣赏自然世界的美和体会人类各种不同生活情况。关注后代的居住和环境质量与规划,尊重别人的平等权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具备地理素养的意义。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的载体。中学地理教材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独特的地理学视角,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解决当今世界三大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发展问题。
2.保证人文素养的培养
地理人文素养培养有助于了解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形成人口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全球意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十分不平衡、人均资源不足、东西发展不平衡,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理素养一旦形成,是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对个体终身发展具有意义。地理素养对学生的地理认知、地理技能及所有跨学科的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以此保障实现学生终身发展。
三、学校隐性地理课程建设与地理素养发展关系
(一)加强隐性地理课程建设,促进地理素养发展。
隐性地理课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构成于地理活动课、校园文化中和社会各界。地理活动课是在课堂以外,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有关地理知识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一个非正式的课堂中、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团队的合作形式愉悦地接受知识,而且是在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接受的。这种知识的内在保留时间是长久的,慢慢地会在学生的认识世界中积累起来,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师生共同创造精神财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随时发挥地理教育的作用。
在社会各界中与地理相关的隐性地理课程很多,一些全国性、世界性的节日宣传都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4月23日世界气象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等等。这些广泛存在社会各界中的零碎的隐性地理课程逐渐积累,会慢慢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二)加强地理素养建设,促进隐性地理课程发展。
隐性地理课程包含在物质和文化当中,以及生活空间当中,是非系统的,零碎获得的,这样就决定了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是有差异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不同,个人的学识、兴趣、爱好不同,就接受不同程度的隐性地理课程。这就说明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差异会形成对隐性地理课程的不同认识,甚至认识不到隐性地理课程的存在。
地理素养的实践性告诉我们,通过实践活动,个体亲身体验各种地理问题,可以获得丰富真实的经验,加深个体对自然生态问题的感悟。个体的地理素养不同,得到的经验不同,感悟也就不同。地理素养来源于实践又付诸实践,正像隐性地理课程隐藏于社会又实践于社会。
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在当今学校地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隐性地理课程的教育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服务。学生在地理素养发展的同时,在生活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隐性地理课程,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二、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所探究的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立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地理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内容,而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能源、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将人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发展时期,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以带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
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确定,全面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着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外,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还涉及到人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科学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趋向于系统化的发展。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将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学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化发展,将综合性学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新时期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在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主题下进行有效的延伸与拓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发挥地理科学的重要价值。
(二)高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是时展的标志,而对于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而言,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遥感是地理科学应用最多的的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开始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得以开发和应用。在地理方面,航空摄影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利用卫星、遥感以及传感系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真实的生态环境信息,以更好的掌握当前环境的实际情况。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地理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技术的推动下,地理科学的逐渐呈现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科学地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环境当中的实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地理科学的有效延伸。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都属于生态系统当中重要的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建设迎来了新的曙光。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落实到实践当中,而不是局限于理论。社会、经济、人文、科技都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可持续发展趋势带动下啊,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同时也为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地理科学的重要价值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来,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努力。
地球是人类的家,人类一直都十分关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出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这就是地理学。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人类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控制或减轻了某些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况的出现,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的影响程度还在加剧。那么中学地理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什么关系呢?
从地理课程标准看,中学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行的地理教材中,也处处体现着一观点。如在气候成因中讲到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中国农业”、“中国工业”、“中国交通”“中国自然资源”章节,对于我国农业、工业、自然资源的开发等都提及到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导致的环境恶性化及对策。再如,在“美国”一节,提出美国经济的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让学生认识“增长≠发展”、“富裕≠丰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平衡为目标来发展。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可持续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中,地理课程包涵的内容就有从全球角度、区域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剖析人地关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地理学科应成为而且能够成为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而这一观点的实现离不开课堂教学,所以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对课文内容的调整来贯穿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如对“中国区域地理”中“北方地区”一节,我把课本内容整合为“黑土地和黄土地”、“丰富的矿产和工业”、“首都北京”几个部分。
(一)在“黑土地和黄土地”中,让学生知道这里农业发达,是我国重 要农业基地后,再分析这里农业的发展,对“黄土地”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引导学生形成这里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等观点,进而引导学生来探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华北平原,应发展节水农业,营造农业田林网,发展农田灌溉系统和使用先进的灌溉方法等;对黄土高原应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来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怎样进行水土保持,然后归纳主要是造林种草,打坝於地、修坝梯田等措施,让学生成为一个个小小的水土治理专家。
一、以新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在环境与发展的有机联系和互补策略上研究探讨得还很不够。长期以来,人类只顾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眼前利益,向环境无限制地索取,杀鸡取卵,而导致环境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受到危及,这些是人类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是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没有正确形成的表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总体素质不高,就业矛盾突出,人均资源少,尤其耕地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和水资源危机问题已迫在眉睫,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上有恶化的趋势,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摆脱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其重要任务就在于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直接参与者――全体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协调的观念,增强参与实施的观念和责任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25-02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大学地理教育理念已逐步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高等院校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变革既是对传统地理教育的批判与继承,同时也是一个逐渐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
一、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目的趋向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地理教育模式侧重于地理知识及理论体系的讲授,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却相对滞后。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不断提升(即由原来的“知识型人才”需求逐渐演变为“创新型人才”需求),在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并要认真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合适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能够十分快捷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不再需要对某些地理学的知识点进行填鸭式讲授。因此课堂教学倾向于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管理以及创新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是应该紧紧围绕主题,不拘泥于课本的局囿,在生活中大量提取典型素材,从而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气氛。同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积极交流,互相探讨从而形成多方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二、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展现出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在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学方法展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即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景观照片、新闻图片、地理图表、地理漫画、地理视频、录像等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亲身触摸立体模型、实物标本,以增强感性认识;讲述地理神话传说、奇闻趣事、未解地理之谜、地理探险故事、社会新闻、时事热点、教师或学生的亲身地理经历及体验等来培养学习兴趣;设定分类图表、归纳推理、举例说明、判读地理数据、相关数据的计算、比较等学习任务掌握科研方法;运用身体动作创意性的演示、实际操作、地理游戏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课堂教学的方法及手段不断地推陈出新,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拘泥于三尺讲台、一块黑板。
三、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注重于实用化趋势
传统的自然地理教学往往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及体系,而忽视其实用性。随着数理统计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在地理科学中的推广,同位素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译朝着准确、客观、系统的方向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地理科学的实用性,也使大学地理教育与社会生产呈现相结合的趋势。地理教育与社会生产需要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实用化。我国新时期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如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都离不开对地理知识的正确应用;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战争冲突、全球变暖、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发展问题等更是与地理科学密切相关,使得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日渐突出,出现了实用化的趋势。
四、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氛围体现出学术化趋势
近年来全社会普遍将学术研究水平作为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从逐年上涨的论文数量以及科研经费就可窥见一斑。许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术研究上面。这一趋势必将对现代大学课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随着高校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毕业之后或者工作若干年以后最终选择了攻读研究生,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因此在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定的学术氛围既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大学生提前把握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兴趣,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基础。营造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的学术氛围应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考虑:首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当采用一些学术化的语言,让表述内容更加科学、严谨;其次可适当在教学内容中补充一些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所列举的实例应尽可能涉及地理学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指明某个研究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最后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地理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讲授,比如在讲到大气圈时结合全球变暖原因的争议、在讲述冰川知识时结合庐山第四纪冰川之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对新观念、新事物好奇的特点,把教材知识引申、提炼并广泛联系现实的地理问题,提出一些存在争议的学术研究论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即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学术氛围”。
五、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出实践化趋势
我国传统的大学自然地理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室外教学和实践活动相对较少;而某些高校为节省教育成本,主动压缩野外实习课程。这样既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挫伤了他们接触社会和探索自然的积极性。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总体实现了实践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1.大学地理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创造能力、地理生存能力;利用丰富的社会地理教育资源和不同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将课本与现实结合起来;2.大学地理课堂教学与野外考察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地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加深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3.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从地理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地理问题,然后力图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后,更多的高校会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化,增加学生野外考察实习的机会。
六、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理念表现出创新化趋势
创新化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旧有的地理学教学模式已然处在不断转变之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逐步学会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次,需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地理创新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地理学习中,让学生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创新、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地理教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地理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呈现了各种新的发展趋势。教师应不遗余力地为学生营造发挥地理创造才能的实践平台和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开拓未开垦的地理蛮荒,为今后的地理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陆大道,蔡运龙.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4).
2.地理教育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中学地理教育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型人才,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世界接轨。
2.1 德育目标。德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与完善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目的是使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适应,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要面向21世纪,就要使学生树立新观念、新道德、新价值、新态度和新行为。主要有以下新的德育内容:①树立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要引起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的兴趣和关注,要以身作则,提倡绿色文明行为。②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环境对人类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经济等方面是有价值的。③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重视环境质量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经济利益。④树立新的全球观。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次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⑤增强自觉参与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涉及面很广,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增强学生自觉参与意识。
2.2 智育目标。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观点,智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一般认识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智育的任务是由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类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这些能力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教育,要学会应用,为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与发展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3.1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人的认识来自两方面,即前人总结的经验和实践的体验,对中学生来说,其认识主要来自前者。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例如:讲我国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讲清我国环境资源的优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讲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劣势,促使学生树立人均意识,产生危机感、忧国心,进而阐明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说。如讲长江一节时,结合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开展讨论;讲我国天气气候时,结合我国的洪涝灾害原因,并从环境资源利用保护的角度,揭示人地互动过程中的教训,促使学生从大量事实中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