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临床医学的学习方法

篇1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篇2

一、构建多元化教学为中心的系统整合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益于教师素养的提升。现代医学发展趋于高度分化且髙度综合。一方面,各学科之间分工越来越细,专业领域的深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相互协作和渗透成为趋势。所以,也要求医学教育必然朝着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而传统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强化和惯性临床思维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⑴。作为实施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自身素养尤为重要。在临床见习期,或因带教教师的工作繁忙,或因教学方法的单一,往往难以达到见习的教学目的。由此,我们根据带教内容的不同,要求带教教师将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当中,使教学方法多元化,并将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整合。这种革新,势必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2.有益于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当今,高校生的高分低能、学历与能力不匹配现象已屡见不鲜。医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是医病救人的神圣专业。所以,医学专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所以,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能力。然而,临床见习期是医学生由课堂步入临床的第一步,学生在这种 角色转换过程中,难免紧张和无所适从。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满足这阶段的教学要求。带教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结合患儿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将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加以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益于提髙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通常,我们在理论教学中能够充分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在临床见习中,往往侧重临床实际的直接灌输。而初涉临床的见习期学生,对每个医疗环节均较陌生。大量临库知识的满堂灌,反而难以消化和吸收。结合临床见习生的该特点,见习期的教学更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启发为重,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才有助于提高该期的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教学为中心的系统整合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以多元化教学为中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多元化教学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多元化教学为中心的系统整合型教学模式是迎合医学教学的发展,以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及多媒体教学等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符合儿科课程特点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儿科各论部分的见习教学中,我们较多采用该方法。主要是结合典型病例,直接床头带教。总结和归纳患儿症状体征、分析检验结果和治疗情况、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从而把握疾病的诊疗全程。从中了解和记忆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临床特征,学习医生的临证思维以及诊治技术。该方法对提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我国目前医学课程采用的主要的三种常用教学方法之一。临床见习期的医学生尚缺乏逻辑分析、理论运用及临床思维能力。针对于此,我们采用在学生自学后老师提问,围绕问题进行指导和讲解的模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有益。

3.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最具活力和前景。毋庸置疑,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受患儿及家属维权的影响,有些患儿及家属拒绝见习生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査,更不必说进行胸穿、腰穿等诊疗技术操作。也存在某患可能连续几天都会成为学生的见习对象,产生逆反心理,不予合作的情况。也存在学生多,病人少的矛盾以及缺乏典型病例等等诸多因素。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以彰显。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将典型病例、典型病变通过文图并茂的形势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过目不忘。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相同的内容,要比挂图、模型、投影等方式节省1/3时间,比板书、绘画等方式至少节省2/3的时间。所以,该方法在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卓有成效。

(二)注重儿科教学相关内容的系统整合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变化,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医务人员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健康问题的新挑战。西方医学已从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进入到整体医学〈系统医学)时代。即运用系统和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将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识和研究。与此相同,蒙医学自古崇尚整体观,不仅视人体为三根七素相平衡,脏腑功能相协调的有机整体,更视人与自然为密切相关的整体。从而在整体层次上予以认识和研究。所以,我们医学工作者和教育者应该树立整体理念。整体观、系统论应该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

1.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系统整合。这里有两个内涵:首先是基础理论、诊断学等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儿科临床知识的整合。另外,包含儿科生理、病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和儿科疾病的诊治等内容的融汇整合。众所周知,蒙医儿科学是在蒙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预防、诊治等内容的临床学科。一方面,从胎儿期至十四周岁之间的不同阶段的小儿都有着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这种特点决定着各阶段的小儿疾病特点,关系到如何进行诊治的问题。另一方面,儿科疾病的诊治与基础理论、诊断学等基础课程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当对上述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从整体层次进行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认识方法和临床思维方式。

2.多个儿科相关的临床学科的纵向整合。上面,我们也谈到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WTO也已提出医学教育应当以医学生能够与跨系统跨部门的各类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完美的结合等技能医学教育为目标。而儿科学虽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但与内科、妇科、骨科、皮肤科等学科均密切相关。医学生在步入儿科见习期时,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或已完成或在同步进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儿科学内容与其他临床学科知识之间的纵向整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临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从而锻炼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应用能力、应变力。

3.专业知识与医德医风的系统整合。结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养、职业态度、循证医学科研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其中,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而医患沟通又是医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面临当今越来越多的医疗问题,医学教育者普遍认为,高校应以提升医学生沟通技能为要,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目前,医学高校的医德相关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一、大二阶段,该阶段的医学生还未接触临床,对医患关系没有感性的认识。在学生步入临床接触患者时,往往又侧重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而忽视了医德医风教育。所以,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只停留在概念认知之上。小儿属弱势群体,由于其生理、心理等特点,患儿除了需求解除病痛的同时,更需要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所以,在儿科见习期我们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使专业知识与医德医风相互渗透整合,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疗人员,服务于社会。

篇3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篇4

临床医技学;考试方法;改革;探讨;分析

作者单位: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技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影像学教研室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地,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考试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在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课程的考试方法、内容以及考试改革速度的相对滞后仍是目前影响学生个性发挥、素质教育的瓶颈[1]。

如何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长期要思考的重大问题。医学生课程繁多,考试是课程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考试在高等教育阶段同样有指挥棒的功能。学生和教师的许多行为,其实都是为了适应这一制度安排的要求,或者是通过与其博弈而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利益诉求 ”[2]如何将考试与医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联系起来,从2009年9月份起教研室开展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本文希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总结,探讨医学课程考试的适宜方法,并分析改革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1 教育考试改革实践

1.1 我校影像学教研室每学期承担临床医技学理论课教学的专业、班级共有十几个,我们选取了其中十一个,根据它们自己的专业特点及教学大纲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见表1。

1.2 改革方案特点分析

1.2.1 注重日常课堂表现

学生学习以课堂学习为主,日常的课堂表现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和个性特点。将课堂表现列入考试考核范围的课程占大学教研室的80%,平均分值为13%。主要考察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讨论、回答问题、PPT讲解、师生互动等。将出勤率列入考核范围的达到50%,平均分值为14%,此举可限制学生随意逃课。

表1

各专业临床医技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专业考试方法改革方案

护理学

上课出勤与参与程度×10%+理论考试×40%+病案式考试×500%

七年制中医学

闭卷理论考试×500%+平时小测验×20%+讨论课参与程度×20%+出勤率×10%

中西医二年制

平时课堂提问×10%+闭卷考试×500%+开卷考试×40%

中医学

平时课堂出席率×10%+课堂表现×10%+课后思考题完成情况×10%+临床见习实践能力表现×20%+期末考试理论考试×500%

临床医技学针灸推拿

闭卷笔试×70%+见习课堂成绩×10%+阶段考核病例分析×20%

七年制针灸

闭卷理论考试×70%+学习态度×10%+见习情况×20%

非医攻博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见习课成绩×30%

中医妇科

卷面成绩×70%+见习成绩×20%

硕士研究生(非直属)

期末考试分数×60%+课堂表现×15%+自己制作的PPT×10%+见习考勤及表现×10%+理论课时出勤×5%

中医骨伤

案例分析×80%+平时表现×10%+见习课堂成绩×10%

硕士研究生(直属)

理论考核×60%+考勤×30%+课堂表现×10%

1.2.2 见习表现纳入考核

临床课由理论课和见习课构成,见习教学可以验证和强化临床理论、是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重要途径。在此次改革之前课程考试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见习考核不受重视,很多医院在真正实施见习教学时也会压缩学时,应付了事,见习质量不理想。本次考试改革中将见习列入考核范围的占70%,平均分值为18%。足见教师们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决心。

1.2.3 考试题型偏向临床案例分析

临床案例分析为主的考试题型为本次考试改革创新,运用率达到30%,平均分值36%,分值占的很高,如中医骨伤专业学期末试题由5个案例分析题组成,能考核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1.2.4 注重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

提交考试方法改革方案的教师全部将考试评价融于课程学习全过程。过程性评价达到100%,不再应用期末闭卷考试这种一次性、结果性评价,注重平时的上课表现、见习表现、阶段性考核等。

2 教育考试改革的成效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教师对考试方法改革投入了很多精力,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见习、课堂学习等实践考察。学生在新的评价模式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体现。从实施结果来看,考试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2.1 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以考核综合素

质为主旨;针对各学科特点灵活采取各种考核方式,考核形式主要以平时考核(出勤、课前提问、课堂讨论、小测验等)、见习考核(见习报告、见习操作技能、见习态度等)、理论考核(阶段性测试、期末考试等)。经过改革,日常课堂表现、见习表现这些课程学习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出勤考核限制学生逃课,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过程,不再带有功利性学习目的。有教研室教师反馈,“教学过程中注重平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

2.2 在考试方式改革之前,学生见习课缺席很多,有时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来。通

过改革,见习纳入考核,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见习重新审视,从学生见习出勤率、见习报告书写等方面看出见习质量的提高。课堂表现、出勤考核纳入考试范围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增多,极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出席率和听课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的人数明显增多,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的风气形成。

2.3 两年来的考试改革,教师们为方案实施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评

价,平时成绩、见习表现计入考核范围,考试不再是单个出卷老师的事,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和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3 考试方法改革中的问题

3.1 理想的方案需要落实到位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称为真正的改革。课堂表现、

出勤率、见习表现、案例分析、病案式考试等这些评价环节都需要教师去制定制度、细化规则,去具体落实。

3.2 对于临床教师来说在临床工作之余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付出比专职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安排教师监督学生的出勤包括课堂和见习,及时为学生的平时表现打分,组织教师充实题库、考核、阅卷、评分等,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之间如何分工合作显得很重要。如何使教师之间协调好并具有一致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 问题的解决途径

4.1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是每一位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观念决定考试方法改革的落实效果,大学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研室开展课程教学前期培训、中期检查、末期总结,使考试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步。让每一位教师了解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

4.2 有学者对美国课程考试考察后的启示是“考试考核的方法要和课程教学方法一致,或者说,是教学和课程方法的多样性带动了考试考核方法的多样性。”[3]在教学改革氛围中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才能基调一致,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都应具有变革和创新的意识,才能使医学考试方法改革更趋成熟。

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方法的改革是高等医学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和手段,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有益的探索[4]。

参 考 文 献

[1] 白波, 李伟,王家富.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518.

篇5

随着21世纪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临床医疗工作重

点也从单一的治疗疾病发展成为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以治疗患者疾病为基础,兼顾患者心

理需要,尽快促进患者康复,早日回归社会为最终目的。医德医风作为新医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不仅直接反映着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更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1.2]。近年来,我国在对医

学院校以及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评价中,关于医德医风的相关问题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特殊人群,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同时又处在医德和责任感塑型的重要时期,如何良好地引导医德教育,使医学生向着"大医精诚"迈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医学教育课题[坷。

1当前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面临的情况

1.1 医德教育教条化,缺乏联系性 医德教育的

教条化并非一时之事,纵观各大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教

学大纲以及各类医德医风教材,不难发现在关于何谓高尚医德的阐述中,相关概念既刻板又教条,使得实习

阶段医学生在书面表达清楚而实质模糊的概念指导

下,在面临实际临床医患关系时屡屡遭遇困境。根据一份河北3所医学院校300名本科实习医学生不记名统计调查显示凹,有选项医德评价调查问卷平均得分

97.7分(满分100分),而无选项开放式情景调查问卷平均满意度不到30%。由此可见,医学生医德教育更多

依赖于对书本固定理念的掌握,并未将其与临床实习

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联系,这既是医德教学模式上的缺陷,也是医学生今后良好处理医患关系的隐患。

1.2医德教育被动化,缺乏主动性 医德教育作为医学院校开设不多而又十分重要的非医学专业

课程,医德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大纲并无统一标准,而针对医德教育的考评制度也相对传统,多数以笔试作为最终考核指标,由此导致医德教育在医学生间趋于被动化,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表现更为显著[匀。除此以

外,介于医院主要以医疗服务作为日常工作核心,为实习阶段医学生提供相关人文教育的缺乏,同时实习阶

段医学生还面临学习专业临床知识和技能的繁重任

务,对于医德医风学习和思考明显缺乏主动性。

1.3 医德教育盲目化,缺乏系统性我国医德教育作为临床医学生必修课程列入正规教学和考核大纲相对较晚,因此,各大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和要求也不尽一致。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句,重庆4所高等医学院校本科阶段开设医德教育课时平均为30学时,最少仅为20学时,而教学模式和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异。对医学生是否真正领悟医德医风教育在职业生涯的作用以及自身职业医疗道德缺乏长期有效的系统性评价,往往在教学课程结束后,相关医德教育便从"有形、启发"模式转入"无形、摸索"模式,作为刚进入实际临床工作的医学生而言,必定存在其局限性。

1.4 医德教育简单化,缺乏深刻性医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是简单易懂的,但是教学模式和医学生反馈情况则表现十分复杂。不可否认现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医德教育的单一倾向,并逐渐完善其相关边缘学科教学建设,努力提高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但在大量增加课时同时,是否真正注重教学内涵,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各中道理,自发思考自身道德素养情况不容乐观。实习阶段医学生是否能达到医疗道德标准,达到"知行合一",更取决于医德教育在其心中留下的深刻程度。

2 我院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途径和情况

2.1 要求医学生独立模拟完成患者医疗流

程 针对实习阶段的医学生,我们要求其每个月对一名患者进行医疗流程模拟训练,其中强调初次接诊、日常查房记录、医嘱情况。模拟上述医疗工作流

程,在训练实习医生与患者沟通技能基础上,培养实

习医生责任心和道德素养。除此以外,通过日常查房记录和下达遗嘱情况,可看出实习医学生是否关注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时给予准确恰当的处理;在医疗

检查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本着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合理正确的提供医疗服务。对于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带教医生应及时指出,并优化诊疗方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这样不仅强化医学生将专业知识结合到临床工作中,更实际地使医学生为患者利益考虑。

2.2 要求医学生参加医疗纠纷案件分析讨论会 要求实习阶段医学生参加医疗纠纷案件分析讨

论会,能使医德教育具体化。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和讨论,医学生能深刻形象地了解医疗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于特殊案例,

.122.

可要求实习医学生完成讨论感想,从自身出发,结合医疗工作特点,真实地表达针对具体临床案件如何履行医疗道德准则。

2.3 要求医学生参与每周的人文教育课程我

院结合实际情况,每周开设特色人文教育讲座,通过邀请临床一线医师、著名医学专家、人文课程教授讲授自身临床工作经历、医德培养方式以及相关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课程,使实习医学生在学习著名专家

学者的经验和感悟的同时,对自身医德素养进行审视。凭借树立榜样,追求先进,使医德教育从"无形"

到"有形",从根本上让实习医学生自发地认可医德素

养在成才之路的重要性。

2.4要求医学生完成实习阶段医德连续性评价建立长期有效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医德考评体系同样十分重要。通过综合上述医疗流程操作

结果、医德教育课程出勤完成情况,每个月对实习医

学生进行统一评价,给出该月的医德医风考评成绩,并按一定比例记人临床实习成绩,从而长期督促医学生严于利己、知行合一,逐渐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习惯,最终达到"大医精诚"的目的。

3我院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成效浅析医德教育作为我院临床实习医学生教学的核心

工程,近两年来,通过总结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多元化渗透教育,使得实习阶段医学生医德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就医学生而言,医德教育从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向主动学习模式转变,相关临床模拟训练结果优良,医德医风建设意见及感想多次被采用。就医院而言,由于针对实习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带动,我院整体医德医风建设成

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逐年上升,医疗纠纷明显下降,总体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显著。

综上所述,我院在加强医院建设的同时,始终保

持对医德教育的高要求不放松,通过改革和完善实习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体系和模式,为"大医精诚"的成才之路奠定坚实基础,为医德教育拓展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成宝.论新时期加强医院医德建设的重要性[几武汉学刊,

2009,138(3):45-49.

[2]代安琼,刘芳.高等医科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凡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282):

[3]易文龙.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探讨[凡中国卫生产业,2011,8

[4]罗光强,王晓敏.从单一到系统医德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型[J]大学教育科学,2011,125(1):46-48.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进入人文医学时代。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而且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所以,应该将临床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要更多的融入医学人文,切实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一、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1.基本内容

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学任务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缺少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的教育。然而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要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老师与学生能够开展良好的医患沟通,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其目的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同时,临床老师在备课阶段应该在教案中多增加一些关于患者的心理、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因素。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亲自示范,对学生进行讲解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由学生演示,要多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鼓励,不严厉批评学生的错误动作,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要进行及时的纠正。除此之外,老师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信息以及隐私,始终有关怀的言行。当教学结束时候,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向患者致谢。

2.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倾听者,这样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基于保证患者安全以及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通过适宜患者的诊疗和服务工作,由学生、患者以及老师三者共同参与下的临床实践教学。这个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特征:首先,老师的教案中更多的融入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教案的准备更加的完整,使医生除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之外,对患者的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使患者有知情权并征得其同意。改革之后的教学会选择一些比较典型而且稳定的患者作为教学案例,并且在进行临床实践教学之前,老师和学生需要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并且获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第三,改革后的教学全过程保持良好的医患交流。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老师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讲解,很少与患者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并不理想。所以改革后的教学应该保证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总能够体验医生的工作环境并能够学习到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而且良好的医患交流,有利于教学治疗的提高。第四,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过程的人文关怀。传统的临床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对患者的关怀,忽视患者的感受。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要求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开始时先向患者问好,同时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以及慰问,时刻考虑患者的感受,防止对患者慰问的缺少而造成患者心理负担的不良现象的发生,而且在教学实践结束之后,还应该对患者表示谢意。第五,加强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要求。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对老师的监督力度不高,而且老师的人文素养并不高,所以,导致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后的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对老师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样才能够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

1.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经过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之后,整个临床的实践教学过程都体现了对患者的关怀和慰问。临床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环节也适当的增加了患者的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患者的感受,对患者进行关心和慰问,教学的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了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而且患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也提高了学生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真正实现了老师、学生以及患者良好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2.有利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技能,保证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做好与患者的共同工作,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医生工作的环境,而且能够使其认识到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在上课之前安排患者提问,首先由学生作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者是点评,这样由患者提问,老师引导,学生作答的三者互动的环节,能够有效的促进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还能够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以及爱好。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告知于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会主动的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还会主动的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并没有重视老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没有重视对老师人文素养的监督,所以导致老师人文素养欠缺,没有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但是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之后,加强了对临床实践老师人文素养的要求,对老师进行人文素养的评价,主要从教室风范、医生形象异性医德修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对老师评价工作的进行,促进老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与改正。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高血压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并发症, 临床上较为常见, 发病率较高, 位于肾小球肾炎和糖尿病肾病之后, 居第三位[1]。该病若不及时治疗, 极易发展为尿毒症,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该病进行治疗, 但疗效并不理想[2], 有研究表明[3],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较高, 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自2012年3月开始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治疗,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肾病患者, 男61例, 女47例, 年龄15~79岁, 平均年龄(56.92±10.01)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标准[4], 高血压病程7~21年, 平均(10.92±2.13)年,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耳鸣目眩、手指麻木、夜尿频多、腰膝酸软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54例,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患者治疗前停用其他降压药物, 对照组患者采用苯那普利进行常规治疗, 1次/d, 5 mg/次, 对于服药后血压仍高于140/90 mmHg的患者, 可增加服药剂量或增加服药次数。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处方组成主要有:熟地黄、黄芪、山茱萸、草决明、生大黄、钩藤等, 其中, 熟地黄25 g, 黄芪20 g, 山药、茯苓、地龙、牛膝、山茱萸、菟丝子各15 g, 泽泻、当归、川芎、钩藤、牡丹皮、白芍、草决明、生大黄、各10 g。水煎口服, 1剂/d, 早晚各一次, 分两次服用。所有患者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 3 疗效评价标准[5] 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4类, 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 肾功能正常, 血压在130/80 mmHg以下为临床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 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1个, 肾功能正常或有所改善, 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

2 结果

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4.07%;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8.89%,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较大(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临床控制(n) 显效(n) 有效(n) 无效(n) 总有效率(%)

对照组 6 14 20 14 74.07

观察组 11 21 16 6 88.89a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

3 讨论

高血压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并发症, 临床上较为常见,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高血压使患者的入球小动脉产生玻璃样变, 小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内膜增厚, 管腔变窄, 造成肾脏缺血, 并导致肾血流量变慢, 形成新月体, 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该病会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西药对该病进行治疗, 但单纯西药治疗疗效尚不理想, 祖国医学认为, 该病属于“虚劳”、“水肿”及“溺毒”的范畴, 发病原因多为寒热错杂、正虚邪实、毒浊血瘀, 因此, 治疗该病应以补肝益肾、活血通络为主[6]。

本研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方中包括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芍、草决明、、当归、川芎、钩藤等, 其中, 黄芪可以甘温补气, 利尿消肿, 且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菟丝子、牛膝、山茱萸可以泻肝火, 川芎、当归、白芍可以养气活血, 草决明、钩藤可以平抑肝阳, 茯苓、山药可以渗脾湿, 地龙可以通络利尿, 地黄可以滋肾阴, 以上药物合用, 可以补肾阴、平肝活血, 对高血压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89%, 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的临床疗效较好,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欧恺怡.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62例.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4):261-263.

[2] 荆施展, 杨天伦.伊贝沙坦与苯那普利、卡托普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尿总蛋白排泄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影响的比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 12(24):59-60.

[3] 王景春, 刘霞, 陈宁,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肾病效果观察.青岛医药卫生, 2010, 42(5):321-32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67-02

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临床带教老师在发现问题后主动进行问题的解释和处理,而相对忽视进修医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式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PBL法把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方式,将临床医学知识置于每一个真实接触的病例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有助于发挥学习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适合多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每年承担着大批进修班学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扩大进修医师队伍,将为呼吸内科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使用PBL教学方法对进修医生临床培训进行初步改进和探索,以期能够提高进修医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其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争取做到使进修人员满意,使临床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增强PBL的临床教学模式,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方式

呼吸内科已形成每周一次疑难病例查房的良好惯例,半个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程和众多的学习班课程足以保证进修医生的教学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PBL式临床教学思维培训水到渠成。我们通过进修医生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其自己提出分析问题的思路,临床教学人员帮助其理顺分析程序,自行进行问题的文献检索及综合,再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并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这样能够建立深刻的印象和思维,变“学会”到“会学”,真正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每周一次的病区疑难病例大查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途径,进修医生不只停留在汇报员、记录员的层面上,而是分析员、判断员和追踪员。鼓励进修医生积极参与病例汇报,在汇报前即进行小组讨论,尤其仔细倾听主管进修医生的分析判断过程,帮助其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查房过程中主动跟随分析病情的思路,查房结束后及时整理诊疗方案,经组内讨论后继续进行相关诊疗措施并仔细观察疗效。患者出院后主管进修医生继续进行追踪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病情转归。通过这一过程,形成了系统的循证医学思维判断过程,使得进修医生印象深刻,同时调动了广大进修医生的积极主动性,使进修医生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也通过其参与科室重要教学活动来提高了呼吸内科的教学质量,最终提高了科室的凝聚力。

二、增强PBL的临床实践模式,培养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

呼吸内科接近50%临床患者来自省内外慕名就诊,疑难病例比例较大,各种临床操作项目齐全,动手机会多。根据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培训,进修医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诊疗技能。在日常诊疗和急重症的抢救过程中,呼吸内科有大量的临床操作,如胸穿、腹穿、骨穿、深静脉穿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球囊辅助通气、气管插管等操作,这些都是在临床工作中实用有效的实践技能。作为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三甲教学医院,有着规范操作培训流程及评估制度,对于进修医生来讲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将相关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编写成简单易学的操作手册供进修医生学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由主管进修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相关诊疗操作措施,有无禁忌症,做出基本的预期判断。如需进行相关操作,就在已经学习了相关流程后,进行操作过程的阐述和注意事项,对照检查习惯性操作和标准操作之间的异同点,增强操作理论能力。在观摩带教老师的标准操作1~2次后,即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锻炼,增强操作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矫正不规范手法和强化理论意识,在不断的巩固过程中,逐渐形成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

三、增强PBL的临床研究模式,培养敏锐创新的科研意识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呼吸内科汇聚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他们在科研方面建树卓著,其开阔的眼界和独特的科研视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小组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组、支气管哮喘组、感染性肺病组、肺部肿瘤组、慢性咳嗽组、间质性肺病组、肺血管病组、睡眠障碍组、介入疾病组等。依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良好平台,各个小组有着自己的临床特色和科研方向,在临床科研方面主持着多项大型合作项目,主办多项国内国际会议,经常进行国际流。组织进修医生定期参加多个学科小组的相关学术活动,感受临床科研思路及工作方法,学习科研设计的基本常识和注意事项,能够使其设计简单的临床科研流程。呼吸内科的大量临床疑难病例是进行临床科研的基本保证,也许在短短的1年进修期间无法对大型科研项目有深入的了解,但针对疑难病例的个案报道和归纳总结是进修医生学习过程的总结和提高。对于有兴趣的进修医生进行重点指导,帮助其进行临床病例搜集、指标检测及文章思路的整理,针对有英语基础的学员甚至可以指导进行SCI文章书写和投稿。力争在进修结束时能够使其养成临床科研意识,关注临床科研前沿,具备临床科研设计能力,掌握医学论文撰写技巧,成为多面型临床医生。

四、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临床进修医生教育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院业务技术骨干的重要手段。正确认识、积极引导进修医生这一群体,加强临床医疗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培养,全面提高进修医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是培养进修医生成为21世纪的优秀医学人才的必要举措。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医生是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的一线临床工作,为科室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回到原单位工作以后,也作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承担着重要工作,使用进修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诊治大量的复杂疑难病例并承担相关转诊工作。医生进修的目的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巩固和深化已有知识,学习专业理论与新技术,最终建立清晰的临床诊疗思维,增强复杂病情的处置能力,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处理危重疑难病例,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我们应用PBL教学方法,在呼吸内科进修医生的带教和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该方法将临床医学知识、最新的临床指南、实操细节、学科进展溶于生动有趣临床病例当中,通过解决日常工作的难点疑点问题,使进修医生得到自身的提高,印象深刻,应用自如。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先导,培养自主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较强的临床思维方法,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方法同样对带教老师的方法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根据课本进行宣读,刻板带教。而是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提出问题,帮助进修医生形成临床思维和形成解决办法。这需要带教老师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有对实操技巧和对新知识的掌握。PBL教学方法也进一步要求带教老师深入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各项细节,以便随用随取,从而增强了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提到了教师的多方面能力,达到了双赢的目标。总之,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方法在进修医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够培养进修医生发挥自身潜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该方法能够增加临床带教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进修医生的凝聚力,使进修医生在更新知识、提高医技水平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虹,郑显兰,孟玉倩.PBL教学法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2):93-98.

[2]Gurpinar E,Musal B,Aksakoglu parison of knowledge scores ofmedical student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urriculum on public health topics[J].BMC Medical Education,2005,5(7):1-8.

[3]Choon-Huat Koh G,Khoo H,Wong M.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on physician competency:a systematic review[J].Research,2008,178(1): 61.

[4]Kilroy DA. Problem based learning[J].Emerg Med,2004,21(4):411-413.

[5]罗小楠,鲍向红,李晓康.提高临床进修医生教学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1):30-31.

篇9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检验已经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及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准确的检验结果可有效的提高临床诊断得准确性,保证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的恶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科学地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价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的关键性因素。尿素氮与尿素检测是临床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尿素氮与尿素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应用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论述与分析,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在5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8岁;病程在2~2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9.4年;未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

1.2尿素氮与尿素的关系

尿素氮与尿素均为临床检验肾功能的重要试验,可诊断多数肾病,但是传统教科书内容编写中将尿素称为尿素氮,尿素与尿素氮的名称使用及检测方法混淆不清,使得临床医生对尿素测定与尿素氮检验中检验方法及意义存在的差异不了解,影响了临床诊断的科学判定。但是检验科室人员可对尿素氮及尿素测定的不同具有详细的了解与理解,因此,加快医疗机构尿素氮与尿素在临床检验中的科学使用,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对正确判定患者肾功能、进行正确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尿素氮的应用及临床意义[1]

尿素氮的临床检验正常值为3.2~6.0mmol/L,主要用于判定被检测对象的肾功能,也可用血尿素氮来判定对检测对象是否患有痛风,

尿素氮数值增高可能由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前性少尿、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等多种因素引起,因此,在检验前应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身体状况以及服药情况,以科学分析尿素氮检验值的准确性,减少药物干扰、饮食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1.4尿素的临床应用

尿素与尿素氮的转换公式是尿素(mmol/L)=尿素氮(mg/d)×0.0.357,但是在临床实际的应用中并不能简单的通过公式来进行两

者的换算。尿素的检验比尿素氮更能全面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价以及信息收集。尿素的临床医学检验主要采用直接法和尿素酶法进行。直接法是利用尿素与试剂的直接作用对产物进行测定,临床检验中一般采用二乙酰一肟法;尿素酶法是指应用尿素酶将尿素变成氨而进行测定的方法;直接法检验尿素具有灵敏、简单的优点,但是在检验过程中将标本加热时会产生异味,实用性较差,已逐渐被尿素酶法所替代。尿素酶法的特异性强,不受尿素类似物的影响,检验准确性高。但是这种检测方式所需时间较长,较为费时,并易受体液中氨的影响[2],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应针对本院所采用的检测方式以及影响其结果的因素进行控制,以此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2 结果

尿素氮检测共检出异常结果21例,诊断灵敏度为58.33%,尿素检测共检出异常结果29例,诊断灵敏度为80.56%,尿素检测的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尿素氮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中可以看出,尿素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尿素氮。

3 讨论

尿素氮为人体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其临床检验一直是判定肾功能的重要依据,使用科学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尿素氮数值的增高能够反映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前性少尿等病变,但也可受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检验报告并不能准确的判定患者的实际情况,需以化验单为基础,检验前询问患者近期的饮食、身体状况及服药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以全面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与病情,得出正确的结论;尿素氮偏低与患者的肝脏功能、怀孕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出现尿素氮偏低的情况,应对患者进行肝功能及其他项目的综合分析,以准确了解病情,对症下药,对原发疾病进行控制与治疗。尿素氮的检验存在着实际稳定性差的问题,实际中NADH不足、抗凝剂使用不当可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应对常见问题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环境的影响、方法学的缺陷、抗凝剂等方面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尽量纠正偏差,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科学的临床检验能够为尿素氮水平异常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重要评价标准。

本文研究证明,尿素检验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比尿素氮高,能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全面评价,并且具有反应专一、特异性强、不受尿素类似物的影响等优点,但检测较为费时,易受体液中氨的影响,临床实用性不高。

综上所述,尿素氮与尿素的临床检验方法受客观条件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检验方式进行正确选择,同时做好检验控制工作,合理制备和采购试剂,减少存放不当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检验与诊断的准确性。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simula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resident medical training, and to explore new way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 training and to cultivate qualified medical talents. Methods 150 doctors in our hospital for resident physician standardized training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mong them, 50 subjects in group A were given mimetic teaching method, 50 in group B were given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and 50 in group C were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study, basic operation, case analysis and the total score of examinat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basic operation, case analysis and total scor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C(P0.05). The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ing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astering basic knowledge, improving problem-solving ability, cultivating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score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C(P

[Key words] Resident physician standardized training; Clinical simulation teaching system;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Theory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因此其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尚无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因此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从而影响了住院医师培训的效果[2]。因此根据住院医师培训的内容与标准探索更有效、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模拟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各种模拟教学设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在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3]。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4]。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临床实习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来我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150例。其中A组50例采用模拟教学法,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5岁,平均(27.8±5.2)岁,其中本科16例、硕士32例、博士2例。B组50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6.1±6.3)岁,其中本科15例、硕士32例、博士3例。C组50例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方式,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4岁,平均(26.8±7.1)岁,其中本科18例、硕士31例、博士1例,各组入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基础资料比较,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分为三组:A组采用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包括临床实验教学、临床智能模拟实践教学、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B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小组活动、案例分析、辩论等方法)进行教学,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和目标的要求组织统一考核以评价培训效果;C组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方式。每组均培训3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个月后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学习(40%)、基本操作(30%)、病例分析(30%),总分共100分[5]。(2)设计规培医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学满意度等方面。每个方面采用五级评分法:很有帮助、有帮助、一般帮助、无帮助、毫无帮助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其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及1分[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P

2 结果

2.1 各组考试成绩分数比较

见表1。A组、B组的理论学习、基本操作、案例分析及总分分别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各组规陪医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A组、B组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学满意度评分分别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没有反复、规范的操作实践就不会有熟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传统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操作的对象――患者[7]。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法规的实施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临床实践机会越来越少。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必须有至少1年的临床工作经历,然后通过严格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并经注册后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才能实施临床医疗行为[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医师资格,不能合法地从事医疗操作,这无疑给临床实践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其次,患者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隐私权”,“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对教学的配合程度日益下降,实习医生经常陷入患者不让“碰”的尴尬处境,特别是涉及到患者隐私的医疗操作更是举步维艰[9]。再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医疗纠纷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司法解释,使得许多临床教师对风险较大的操作项目采取回避态度,临床实践机会锐减。同时,由于高校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利用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10]。凡此种种,导致临床实习困难重重,临床能力培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住院医师培训是对临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学毕业生在临床培训基地实施毕业后教育,使其成?楹细竦牧俅沧?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侧重于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医学生转变为真正的临床医生。

在这种情况下,模拟教学系统应运而生,其以更加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模拟教学通过各种模拟教学设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创造了实践操作机会,其直观、清晰、可多次重复,显示了教学上的优越性,在医学生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