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4: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提高的同时,也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气、水、土壤所受的污染程度各不相同,而水污染情况表现最为严重。农村的水质污染状况,由于之前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污染发展状况越来越严重。
2010年,我们对全国污染源做了第一次普查,结果显示:涉及农村污染源普查对象为2899638个。其中:种植业38239个,畜禽养殖业1963624个,水产养殖业883891个。
农村污染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324.09万吨,总氮270.46万吨,总磷28.47万吨,铜2452.09吨,锌4862.58吨。
种植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总氮量159.78万吨,总磷量10.87万吨。
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268.26万吨,总氮102.48万吨,总磷16.04万吨,铜2397.23吨,锌4756.94吨。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2.43亿吨,尿液产生量1.63亿吨。
水产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55.83万吨,总氮8.21万吨,总磷1.56万吨,铜54.85吨,锌105.63吨。
二、农村水域污染的成因
过去,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有近7 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于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村水域污染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活污水
1. 我国人口众多,水、耕地资源匮乏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约为19.85%,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6%,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的6%。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对耕地的需求又十分迫切,这样就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许多河道、湖泊已不复存在。
2. 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居住区的需求不断增加,致使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在更为广大的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环境意识差、财力有限,不可能对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由于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及对粪便废水的处理设施,不论传统的旱厕,还是水冲式厕所,都带来了人粪尿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面积污染。生活污水及粪便污水有95%直接排放到地下、田间、河流或者湖泊中,成为水体的污染物,摧毁了原有水域生态系统,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对农村水环境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
3. 生活垃圾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不仅有腐烂的秸秆、菜叶、瓜果皮,还有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垃圾中难降解的有机物迅速增加。目前,农村并没有广泛地建立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这些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只能随意找个空地如公路旁、江河边、沟壑里等倾倒,任其在自然条件下分化和分解,因此,产生的大量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由于没有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措施,这些污染物随降雨及农户生活用水排放到河流、湖泊或渗入地下,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水质恶化,水体的自净功能及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结构被破坏。
(二)农牧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用水量已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而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种类及数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提高肉类产品的供应量,农民对农作物追施大量的化肥、农药,对畜禽喂食大量的人工饲料。
1. 农业发展对化肥、农药的依赖
从近年来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被农药、化肥所取代,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使用量的1倍多。目前,我国农业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每年4000万吨,农药的使用量达每年120万吨以上,其中化肥有50%~70%随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进入水体,农药的流失率则达到80%~90%。并且,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这不仅带来了土壤的板结、酸化,土质和肥力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这就是农业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对水域生态系统将会带来长期和潜在的污染问题,从而引发水环境的全面退化。
2. 畜禽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的养殖废水
农村畜禽养殖业也会带来水环境的污染,每年全国畜禽粪便排出量是17.3亿吨,而流失率就达到30%~40%。养殖1头牛产生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8个人产生的废水。并且,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的养殖量不断提高,养殖废水量也不断增加。而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措施,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据环保部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相关的屠宰场、孵化场往往直接将动物血、废水、牲畜的粪便、蛋壳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大量的氮、磷流失。致使河道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甚至发黑发臭。
3. 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集约化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主要由残饵及养殖水产品的排泄物分解产生,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时常造成水质恶化。各种水产养殖系统中,以饲料或营养元素的形式投入到养殖水体中的氮和磷,分别只有25%和17.4%左右被转化成鱼肉。水体中氮的负荷就是由鱼类摄食以后的排泄物和没有被消耗的饲料降解造成的。
解决农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肥料等资源利用方式上的良性循环模式,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把原本造成水污染的“污染物资源”,再利用为农作物生长的“营养物资源”。
三、水体生态治理理论基础
在自然条件下,水体中主要组成部分为固体无机悬浮物、溶解盐、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有机碎屑、生物群体。以上五项,除第一项外,其余物质都能通过生物的食物链进行循环。在没有外来污染进入时,水体氮、磷等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各条食物链、食物网进行转化,并通过不同层次的生物量自身调节达到平衡,并能形成一定的自净功能。
当有超出水体自净能力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时,水体生态平衡便遭到了破坏,水生动物和高等水生植物数量剧减,营养物质向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生命周期短暂的低等生物方向积累,水体物质循环加快。随着藻类的不断繁殖,水体透明度不断降低,沉水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彻底消失。沉水植物的消失,改变了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从而也使它们消亡,上游食物链的断裂会使大型水生动物食物减少,也使其数量递减甚至消亡。浮游动物也因缺氧或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而逐渐死亡。当死亡的生物被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又全部释放到水体当中,这必然进一步导致某种藻类的大爆发,形成“水华”。当水华爆发到极限,便是藻类快速的大量死亡,死亡藻类产生的胶质将尚存活的藻类、细菌及其他悬浮物粘结在一起,形成絮凝体,活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使絮凝体变轻而飘浮在水面,形成大块片状,覆盖在水体表面,严重影响水体景观。最后藻类的生命也走向终结,并将营养物质交由各种细菌等微生物之间进行循环,水体最终也会变成一潭臭水。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需主要营养元素,人类活动对氮、磷循环的影响很大,过多地施用氮肥、磷肥等会使水体和土壤中的氮、磷含量增多,过多的氮、磷流入水体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过度繁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根据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域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理及过程,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水环境,首先要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各食物链必须保持完整。将水体中的氮、磷及生物量向高等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上转移,抑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同时尽量减少氮、磷向河道湖泊的排放。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元素主要是氮和磷。以氮为例:地表中氮的增加来源有两个,一是固氮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生物中的氮,另一种就是人为的化肥生产和使用所造成的。
目前减少化肥的生产是不可能的,而农业种植、畜禽养殖也需要发展,人类的食用也必不可少。在这些环节中,目前我们尚无法通过减少其用量来控制地表中氮素的增加。因此我们只能从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及河道湖泊中采取措施,加强氮素的转化,最终将由化肥生产所固定的氮通过微生态系统的作用,将其变成氮气回到大气中,最终达到大气与地表的氮循环的平衡。
四、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技术与方法
将生活污水及养殖废水都纳入化粪池或沼气池,有利于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交替进行。硝化需要有氧的水体环境,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冲刷的养殖废水都属于富氧水,有利于硝化细菌的生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氧气减少又有利于反硝化细菌的繁殖。这样不断交替,能去除水中大量的氮素。经化粪池或沼气池处理后的上清液,再通过潜流湿地净化、河道净化、湖泊全生态系统净化处理,最终使净化后的水体可作为生活回用水源。
(一)化粪池、沼气池的选用
化粪池是处理粪便并加以过滤沉淀的设备。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层的水化物体,进入管道流走,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污水处理构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纸屑、病原虫,悬浮物固体浓度为每升100~350毫克,有机物浓度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在每升100~400毫克之间,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5为每升50~200毫克。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小时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可作为肥料。
沼气发酵又叫厌氧消化,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封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它们把各种固体或溶解状态的复杂有机物,按照各自营养需要,进行分解转化,最终生成沼气。沼气可用作燃料和用于照明,用沼气代替汽油、柴油,发动机器的效果也很好。将它作为农村的能源,具有许多优点。例如,修建一个平均每人1~1.5平方米的发酵池,就可以基本解决一年四季的燃柴和照明问题;人、畜的粪便以及各种作物秸秆、杂草等,通过发酵后,既产生了沼气,还可作为肥料,而且由于腐熟程度高使肥效更高,粪便等沼气原料经过发酵后,绝大部分寄生虫卵被杀死,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疾病的传染。
化粪池和沼气池都有成熟的技术,其具体大小、形状、结构,根据水量的多少、固化物所占的比例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是选用化粪池还是沼气池也要视污水的性质和水量而定。对于一般的单个家庭或小区废水量不大或有机含碳不高的污水,适合用化粪池。而对于量大的畜禽养殖废水或燃料紧张的地区则适合用沼气池。
(二)潜流湿地的构建
河流是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主要命脉之一,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农村地区遭受河流干扰的影响也相应扩大,河流的形态也逐渐向非连续化转变,生态系统的性能及多样性也遭受到不同层次上的抑制及损坏。最近几年,对于农村的河道建设来讲,以合理利用生态生物技术对相关污染情况进行治理的方法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及接受,同时,这也为水利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项新的思路。该地区把河道的整治工作同新农村建设相联系,从中找寻出一条以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处理河道污染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研究,在农村面貌及生态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优良态势。
实验研究区域其主要地表水源包含长江、京杭运河等,地下水资源相对紧缺,且位于丹徒火成岩缝隙含水带边缘。全区共有河流50多条,总长度达700多千米,其中,农村河流40多条,总长约为600多千米。
一、当前农村河流的污染情况
从当前的形式看来,农村的河流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实验地区遭受污染的河流共计40多条,总长410千米,淤积泥土90万方,不但严重降低了河床防洪排涝的功能,同时对周边生活的人们居住环境及安全都产生危害,变成了现今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一)淤积情况较为严重
因为该区域中包含的河流相对较多,并且几条主要河流贯穿于农村及城镇。在先前几年时间,河道的清淤工作中,因为人力及财力的局限,仅对主要的河道干线进行了清淤,并没有针对全体河道开展清淤工作,严重的甚至有的河道几十年间都没有进行清理。同时,一些河道尽管每年都进行河道清淤,但在总体力度方面不是很强,疏通效率无法跟进堵塞速率,造成很多河水中水花生生长过多。进而导致河道堵塞、水流不通,尤其是在冬天,水花生植物都枯死后,大量枝杆在河底沉积,产生许多淤积物。一些农村的河道,因为没有专业单位或人员进行管理,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废水等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到河流中,使河道变成了臭水沟、垃圾场。
(二)村民环保意识浅薄
河道的清淤工作所带来的优点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立刻就可以发现其作用。一些基层干部及群众因其自身意识不够,对环保观念淡薄,认为河道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造成了他们认为每年都进行清淤工作,每年都产生堵塞情况,清淤与否没有任何意义的错误观念,进而对河道的清淤力度造成了影响。还有一些沿河的住户及企业,应自身缺少保护河流的观念,在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下意识的忽略了河流的保护工作,未经相关部门批准自行堵塞河道、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乱排放废弃污水,违章建筑私搭滥建,进而造成了河流清理工作更为困难。再加之农村的公共卫生配套设施不全,从客观上加剧了居民胡乱堆放垃圾的做法。
(三)治理资金短缺
河道的清淤工作进展程度同资金投入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对于水花生及淤泥的清除工作中,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自2008年起,我国对于河流清淤工作每年下拨款项高达几百万元,同时,相应市政也为河道的清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担保。但是,对于农村的众多河道清淤问题来讲,资金短缺仍是限制其效果的因素之一。另外,对于资金的分配及利用方面,并没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进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二、当前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河道污染的情况
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来对河道进行处理,是现今环境工作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实,在大自然进行发展及演变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一定的净化及完善能力,进而保证内部得以稳定、持续运转,特别是水生自然物的净化能力,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水体自净模式。当前,进行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就是依据自然界的恢复能力及自净能力产生的。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生态污水的处理方法已经长达30多年,美国环保监测局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及修复污水的理念,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及发展。当前,全世界都应用人工湿地及自然湿地对污水进行修复及处理,工程高达上千个。水体生态治理及修复的优点在于:其一,处理性能良好,能够把污染的水体恢复到自然水源的特质;其二,造价较低,这种方法不但建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同时不需要耗能,运转资金较低;其三,不向水中投入任何药剂,也就是说,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对环境的绿化及景观的改善等都有益处,为人们创建了一个同自然相融合的环境。因此,这种经济实惠的污水处理技术被我国工作人员大量用于江河、水库的大范围污水处理工作中。
三、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农村污染河道处理中的应用
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对污染水体进行处理的原理为:借用生物的行为特点及生理特征,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转化、讲解及转移,进而达到治理的效果,使水体得以恢复。从根本上来讲,这种修复技术是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及恢复能力进行增强,从而让受到污染的河水进行自行恢复。这项技术适应了当今社会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植物的特点
对于一般的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的植物来讲,其生长特点主要包含下面3种形式:其一,利用浮叶植物系统进行生长,例如睡莲、菱等(详见图1);其二,利用沉水植物系统进行生长。这类植物长时间沉默于水面以下,只有在开花时,花朵才显露在水面上,例如:车伦藻、金鱼藻、眼子菜等(详见图2)。这类植物的表皮组织外不存在角质层或蜡质层,可以将溶于水中的营养物质及氧气进行直接吸取,根部出现退化情况或全部消失,在叶面上有体积很大且排列密集的叶绿体,可以充分吸取穿入水中的光线。在其叶体表面不存在气孔,可以适应水中氧气不足的情况,其拥有无性繁殖的优势,在水面进行传粉过程;其三,利用挺水植物系统进行生长,例如:芦苇、水稻、灯芯草等(详见图3)。
(二)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中的作用
四、未来河道修复的趋势
对于当前的农村污染河道修复技术来讲,其应用范围狭小,适应能力较差,资金投入相对较高,且技术操作不灵活,除污效果较差,易反复等缺点都应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从近些年对于农村污染河道的修复工作研究中发现,未来用来对污染河道进行修复的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将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速度会较慢,这是由于我国当前对于河道的污染治理能力相对较差,但在未来,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污水深度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五、总结
总而言之,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时,不但可以良好转变水质环境,同时对水源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在某种程度来讲可以起到美化的功能。因此,对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农村污染河道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维斌,陶德晶,张云凤.植生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处理农村污染河道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0(09).
1、引言
农村河道承担着农业灌溉排涝、调蓄分洪、船舶运输等基础,同时又是农村地区生态和环境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意识日趋浓烈。而与此同时,农村河道由于污染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河道管护机制不健全以及不合理的工程措施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曾经通畅的河道被淤泥堵塞,清澈的河水被污染成臭气熏天、污浊的混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成了农村河道的一大“景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影响。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成了我国当前水利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已经取得了阶段的胜利,河道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工作主要围绕保障农业灌溉和农业生活用水等而开展,对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问题不够重视,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近年来,中小河流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已与过去有明显的差异,现在的河道治理工程有明确的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目标。目前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大多数提出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构建的目标。可以认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除保障河道防洪排涝、灌溉的功能外,水质改善已成为核心任务,而生态健康和景观建设也成为追求的方向,这与传统的水利工程有着很大的区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中小型河道疏浚工作主要通过群众人工完成,工程技术滞后严重。自农村中小型河道治理工作启动以来至2011年,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农村河道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道治理工作涉及1700余条中小型河道,治理措施由早期单一的清淤逐渐发展成多元化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但是,这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以及景观建设为目的的农村河道治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河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农村河道的特点
与城市河道相比,农村河道有着自身的一些多样性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功能多样性、河道结构多样性以及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2.1功能多样性特点
农村河网是河网水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分布紧密,数量众多。农村河道在农村水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诸多的功能。农村河道既是灌溉排涝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是蓄水调洪的重要走廊,也是景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很多农村地区,河道还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有些地区的河道不仅是城乡饮用水的水源地,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景观价值,为新农村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条件。
2.2河道结构多样性的特点
农村河道按地貌形态和流经地区的不同,一般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的山区,平面形态十分复杂,河道曲折多变,岸线和床面不规则,径流系数大,汇流时间短,水面比降一般较大。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平原地区。河床纵坡平缓,积水面积大,汇流时间长,水面比降一般较小。
2.3水环境问题多样性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不断加速,日前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导致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农村河道水环境污染恶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河道断面不规则,易导致岸坡坍塌,造成淤积,而且农村河道基流小,水域不宽阔,水体自净功能差,生态环境质量比较脆弱。人为因素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生产活动加剧但环保意识没有跟上,企业随意设置排污口,将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河道中,对农村河道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大约80%以上无法作用到农作物上,而是流失到了土壤和水体中,在农田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渗入到了地下,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断增多,缺乏环保意识的农村居民为了图方便,将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排人河道中,将河道当成了垃圾场,而没有考虑后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导致我国广大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阻碍了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
3、我国农村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
近年来,我国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投资不断加大,国土、农业、水利等各个部门的一系列项目争相上马,导致不同类型,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规划无序,缺乏统筹管理,治理项目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重复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条河流中的不同项目规划治理方案不同,对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河段的护岸型式选择不同,造成河道上下游或左右岸不协调;不同项目规划的整治河段无法有效衔接;在项目的规划设计上缺少实地调查数据的支撑,河道疏浚、塘坝清淤等工程的土石方工程量、配套建筑物数量等重要数据较为随意;同一河流缺乏整体规划,存在被多个项目规划,重复建设的问题。
3.2工程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
工程设计在设计标准方面过分强调了安全性,对经济性方面的考虑不周,项目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较差。设计标准高意味着安全措施的投入也较高,如果对安全要求不高的工程设计较高的标准,则会导致工程的经济效益降低。在农村河道治理设计中,这方面问题常表现为: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拓宽,过高的安全系数使得河道过水断面过大、堤防加固标准偏高;河渠护砌混凝土厚度偏大、强度设计超配现象较多;规模较小的河流和塘坝整治,过多采用混凝土护坡或挡墙,不必要的硬化、渠化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使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存在误区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上简单效仿城市河道的治理经验,生搬硬套,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对于农村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
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大面积采用混凝土护坡形式大大削弱了水陆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高标准的护岸形式割断了河流与农田林地的天然衔接;对河道一味的裁弯取直改变了其自然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浅滩和深槽消失;生态景观设计仿造城市景观与农村乡土环境不协调等等。
3.4设计工作质量把关不严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的规模通常不大,很多设计单位对于此类项目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导致在设计质量上把关不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前期工程地质勘察不深入,不细致,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河道岸坡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不符,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的安全性;农村河道存在着多类型、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且河道上的闸、泵、涵洞等配套构筑物一般零散布置且单体量小,还需要与农田、林地相结合,使得设计工作繁琐,很多设计人员过多依赖典型设计,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多设计变更。
4、农村河道治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1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农村河道治理项目规划无序以及设计质量把关不严等问题,需要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才能有效解决,在此方面,一是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二是要提高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意识。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首先要对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明确的治理思路;然后是结合各级各部门的农水规划目标,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投资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使得各部门制定的河道规划内容有序、有衔接而无交叉。
勘察设计单位应提高质量意识,应全面、准确的做好项目前期的勘察调研工作。设计时,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由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程设计,要注重工程技术设计、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严格设计图纸的质量,确保设计图纸可以正确指导工程施工。
4.2分级分类规划设计
河道分级分类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农村河道自然特性、河道等级、功能属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
农村河道等级一般可划分为镇级骨干河道、村级河道和田间河道,河道等级的确定是指导规划设计标准和深度的重要依据。农村河道结构多样,功能多样,问题多样,针对不同河道,治理规划设计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分类分级规划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能针对性地解决河道存在问题,更强调在详实的调查分类基础上,能使河道治理目标和设计标准的确定具体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河道,使工程的安全可靠性与其造价的经济合理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将投入到农水项目上的资金正确合理利用,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4.3重视河道管理规划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河道,不仅承担着行洪、排涝和灌溉的重任,而且在航运、生态、环保等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农村河道整治一直被忽视,导致农村河道因缺乏治理而淤积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这与当前我国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很不和谐。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质量和品味的需求,对农村河道进行整治势在必行。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河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河道治理管护都比较重视,但是农村河道整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多年来,环保、水利、住建部门建设治理的重点是城市河道,对农村河道治理还不够,畜禽养殖污染,农业、生活污染逐渐增多,工业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危害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就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必将影响区委、区政府提出“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海陵”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农村河道治理管护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共处”的基本内容。
一、河道整体状况。
海陵区地处江苏省中部地区,是地级泰州市的主城区,地处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交汇处,以老“328”国道为界,南部属于高沙土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北部属于里下河地区,属于淮河流域,海陵区境内河网密布,错综复杂,夏季易洪,冬季易旱。区域性骨干河道共有七条,形成“三横四竖”的分布状况,三横分别指周山河、老通扬运河和新通扬运河,四竖分别指引江河、南官河、卤汀河、泰东河,总长达到56.3公里,县级河道24条,长118.21公里,乡级河道82条,长162.71公里。多年来,城市河道治理管护成效显著,建成了凤凰河、引江河、周山河等一批旅游景观河道,其中凤凰河被水利部命名为4A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但是农村河道缺乏有效治理管护,“脏、乱、差”现象问题突出,河道淤积、河道侵占、扒翻种植、杂树杂草丛生等现象普遍存在,河道农村河道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死角,与城市河道治理管护形成显明的对比。加强农村河道治理管护工作是农村百姓所望,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二、河道治理管护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38
1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现状
要想科学合理的去进行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那么就得在治理之前做好一定的深入调查,足够了解其现状后才能取制定治理的方案,进而进行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河道宽度小,流域面积也小;但是他们分布比较广泛,而且数量众多。假若不对其进行治理,那么当洪水来的时候,就可能对庄稼以及城镇、农村人民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困扰。而且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
1.1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不够通畅,淤泥淤积很严重
农村河道因为分布广泛,并没打中河流那样一开始引人注目而得到很重视来进行治理。往往是因为各种经济建设原因或者自然的淤积、自然气候等造成的水土流失等,使得农村河道堵塞。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农村河道堵塞,而且河道的两岸往往是破崩的,没有经过科学的治理,一到下雨天就比较容易坍塌落入河道,进而形成淤积物堵塞河道。
因为农村垃圾的管理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由于之前农村长时间的乱投放垃圾,其中包括投放入河道中;这都对农村河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当今一些塑料垃圾以及建筑物垃圾倾倒入河道中,就使得原本不畅通的河道,更加面临堵塞的困境。
1.2 相关农村河道的治理设施以及治理方案落后
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因为历史上的治理设施没有定时的检修以及新建,大部分都是已经变得陈旧落后,是达不到防洪排泄的要求的。甚至是有一些治理设如形同虚设,这些都是不利于农村河道的治理的。
不仅治理设施是落后的,而且往往相关的治理方案也是落后的。应该要对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设施有一个定时的检修,还有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或者更新治理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治理方案上,要有创新意识,灵活处理。还有,往往在雨季来临之前,就要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以及走访工作,要做好人员的疏散以及抗洪工作的安排;在洪水过后,要进行查漏补缺,进行修护河道。
1.3 有着一定的水污染
在农村,由于大部分乡镇是没有城市那样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往往很多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这就造成了水体的污染;进而严重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平衡。比如,居民生活排放的费用,可能含氟比较多,直接排入河道,就比较容易促使河道内的一些生物肆意生长,比如水葫芦的肆意蔓延,形成水污染;这样就很容易打破河道的生态平衡。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
对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不仅要深入的了解其具体的目前现状,更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同时还应该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由于农村河道治理涉及的流域比较广,而且问题也相对来说亟需解决。那么就可以先选择一些地区作为农村河道治理的示范区,进而带动其他地区的河道治理。但是,在制定治理方案过程中,不E一昧的照搬示范区的治理经验。要根据自身所治理的河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要学会因地制宜的采取治理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农村的河道建设要与所在地的经济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但是,往往中央关于农村河道治理的资金扶持的力度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相关的单位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去筹集资金,进而加大资金的力度进行河道治理。同时,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资金上要有所倾斜。只有这样经过统筹规划,才能有利于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治理与修复;进而真正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 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
在进行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的相关治理中,不仅要增强治理设施的功能,提高河道的防洪、抗洪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在进行河道修复的时候,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去保持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尽量保护河道原有的一些生物。比如,在治理河道的时候,可以不用都截弯取直,可以保留原本的核心绿洲等等。这样都是有利于河道的生态修复的。还有,治理措施要多多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综合考虑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等多方面来进行治理。但无论怎样,要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河道的治理与人们的生活是和谐的。
可以采用先进的材料或者河道治理的技术来进行河道治理。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天然的;并且尽量就地取材。还有在进行河道治理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美丽的景观。这时候,就应该合理考察,根据人们的意见来选择留下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当然也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新建一些人文景观。注重河道的生态修复,重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4 建立健全相关农村河道的维护与防范机制
治理农村河道取得良好的成果后,不能松懈于维护河道。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河道维护与防范机制。在进行河道日常维护的时候,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身上。还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与检修的方案,要做到定期的检修与结果及时上报。还有,可以极大宣传河道防护的知识,动员大家一起为河道的防护做出努力。
还有,要建立健全相关防范机制。这样,当一些意外情况突发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做出判断后进行补救等。同时,还应该储备一定的应急设施,以便在突况发生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派上用场。
5 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机制
进行农村河道治理,因为农村河道分布广泛,要单靠政府的力量去维护是不够的。因此,相关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奖惩机制,比如抗洪的时候冲锋在前的工作人员,要给予表扬与相应的奖励;还有就是关于社会成员的奖励。可以设立相关的公众号以及网站,通过网站或者公众号,群众可以对所观察到河道的具体的情况上报,或者是提出建议。还有,在网站和公众号上可以招商一些广告,来进行筹集资金。
可以通过网站或者公众号等形式来动员大家进行全名形式的河道监督,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政府的负担。还有网站上的广告招商等也为河道治理筹集资金,减少了政府资金的压力。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维护河道的积极主动性。这样,相关部门就可以及时、有效的对河道的实时状况进行监督。还有,对于破坏河道,以及违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能纵容。
6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的经济的发展,这些都在要求着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应该落实相关的治理与维护。当前我国的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淤积现状比较严重,而且治理设施与治理方案比较落后。这些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利,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比如水体污染,会使得庄稼涨不起来;进而粮食生产跟不上,甚至被污染等等。而且中小河流农村河道往往分布面比较广泛,如果治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制约乡镇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治理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是有必要性的。但在治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上下同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治理与维护好河道。
,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21世纪初叶,为切实改善全区农村河道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随着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实施,我区按照“生态立区、科学治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展开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建设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着重强调功能与生态并重、建设与管理保护并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方针,把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治农村环境的重要切入点,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为重、生态治水、点面结合”的治水思路,重点突出“清水”、“生态”理念,将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引向深入。
二、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实践
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面广量大,河道大小、功能、层次不一,沿河环境复杂,治理措施也因地而异。我区在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中,也开展了各个层面的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通过对农村河道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逐步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的河道建设模式。
1、骨干河道
骨干河道的主导功能是行洪排涝,这类农村河道原本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淤积、滩地被占、污水直排入河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原有的蓄洪排涝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该类河道设计以保障20年一遇洪涝排水能力为前提,重点突出“生态”与“休闲”功能。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清淤疏浚。采用机械及人工开挖等方式,增加河道水深及过船能力。②河道拓宽。根据行洪排涝要求,通过地形地质条件踏勘,对河道进行单边拓宽,增加河道过流断面,以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③砌石护坡。骨干河道汛期洪水量大流急,因而河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以提高抗冲刷能力, 保证行洪安全。④恢复滩地,实施绿化。河道拓宽后,顺应河势,恢复两岸河滩,并实施绿化景观工程。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弯道,弯曲的河流及滩地非常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⑤综合开发利用。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河滨公园、交通辅道和小型野外活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到全面发挥,成为人们娱乐、健身、垂钓、游玩的好地方。
2、景观河道
景观河道是指位于主要公路两旁或流经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和生活区的河道。对于景观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景观”与“亲水”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展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疏浚展宽。对河道淤积进行疏浚,对狭窄而有展宽条件的河段进行适当拓展。②修建构筑物,创造水景观。在河道中设置潜坝、翻水坡及导流坝等,其使用材料,多为土石料、混凝土等。通过改变水流形态,丰富水体景观。③生态型护坡。主要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松木桩等护岸方式,使河堤趋于自然形态。④设置亲水平台。通过建设河埠头及亲水平台,拉近人们与水的距离,还原人水亲密接触场景,营造人水和谐的自然状态。⑤配套景观建设。在河道两岸设置绿化景观带,并配套建设娱乐活动设施,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3、进村河道
进村河道是指进出村庄的主要河道。对于进村河道的建设,重点突出“清水”与“生态”功能,坚持河道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为村容村貌的改善锦上添花。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综合清理。这类河道原本管理薄弱,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清垃圾的综合治理, 河道环境状况很大改观,群众对河道保护意识也有提高。②复合型护坡。正常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斜坡、自然植被土坡、松散抛石等护坡形式,丰富水生动植物生存空间。③绿化美化。结合河道周边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实行两岸绿化,美化河道环境,突出乡村风貌。
4、田间河道
田间河道是指分布于田间地头的各类小河道。对于田间河道的建设,是在发挥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自然”与“生态”。尽量维持河道原貌,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的主要整治措施有:①自然护坡。在进行清淤清障和建设护坡时,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河滩、岸线形态。②裁弯取值。对于田间一些蜿蜒性河型采取适度地截弯取值,既增加河段排涝能力,又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③植物加固。对个别受冲严重的天然河堤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芦苇等植物,加固自然护坡,满足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需要。
三、农村河道水环境保护的实践
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巩固河道整治成果,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的理念。在搞好河道水环境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水环境的长期管理与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截污治污,加强管护
废
污水的无序排放是农村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善水质,必须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截污措施来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以改善河网水质。将乡镇企业、养殖场等污水集中收集到污水管网,并实施了集居地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在截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
2、植物种植,生态放养
通过采取截污、保洁等措施后,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浑浊、透明度难以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而植物种
植、生态放养措施的实施,对改善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河道水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等,在水陆交错带,配备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同时在河中放养鱼、蚌、螺等滤食性及观赏性鱼类。通过动植物对水体进行的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一方面对污染水体进行高效净化,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景观,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出现了水草整齐葱郁、水质明显改善、鱼儿畅游成趣、居民垂钓休闲、渔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
3、定期维护,落实保洁
为保持已治理河道的水面清洁,巩固河道治理成果,我区专门成立了河道保洁中心,负责河道日常保洁及水生植物的管护工作。通过配备专业保洁人员、落实专项资金、制定相关考核制度,保证河道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保洁中心的成立给群众参与河道管理提供了平台,农民群众对河道保洁监督踊跃,自身环保意识提高,有效促进了河道保洁工作。保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改善河道水质、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水环境承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体会与探讨
镇海区从2003年开始探索并实施农村河道水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结合自身的地域、经济、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的水环境治理措施。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河道水环境及人居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已经治理的河道基本上达到了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目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1、科学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河道治理的综合效益
根据农村河道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坚持科学规划,实行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把农村河道治理与土地复垦、路桥建设、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发展水产养殖、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河道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2、给河道以生命,突出亲水、生态、休闲功能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河道的建设始终贯穿生态治水理念,以“回归自然”和“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水环境。对于骨干河道,工程的平面布置与绿化园林建设结合,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河道行洪排涝及生态功能。对于穿越农村集居地段的河道,充分考虑村民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打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通过建造戏水池、河埠头、凉亭等亲水、休闲设施,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品位,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进村河道及田间河道的建设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融为一体。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河道面貌极大改观,沿河两侧已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
洪水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属于重大自然灾害,每年很多农村地区会受到洪灾的影响,尤其当前新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建筑用地面积开始增加,河流逐渐萎缩,河道水流泛滥,无法顺畅宣泄,增加了洪灾经济损失。人们当前十分关注河道防洪治理问题,相关部门应结合农村当地实际情况,根据降雨量、河流流域等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防洪治理计划,保证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农村水利工程河道防洪现状
2.1河堤护岸与河道建筑物方面
当前部分河道均修建了河道建筑物,建成时间较长,但却并未执行科学可行的管理措施,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比如,跨河道桥涵年久失修,发生淤积问题,无法发挥河道防洪排涝作用。同时,在现代化工程建设期间,由于部门疏忽生态管理,也导致河道两侧堤岸植被遭受破坏,雨水长期冲刷堤岸两端的土地,因坍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无法发挥河堤两岸的防洪排涝作用。
2.2河床泥沙淤积方面
部分农村地区干旱少雨,河道常年发生断流问题,加之没有执行科学有效的河道管理制度,部分居民直接在河道中倾倒、堆放建筑与生活垃圾,致使河道严重受堵,河床被逐步抬高,洪水漫滩,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断开发河道两侧堤岸,导致河流污染,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常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河道中进入大量泥沙,增加了汛期洪涝的破坏力。
2.3河道防洪设计标准低
部分河道区域的防洪标准设计并不符合要求,不利于生态水利的发展。实际施工期间,部分企业会降低设计标准,节省施工材料,无法保证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尤其在暴雨天气后,不能顺畅排洪,导致洪水泛滥。
2.4人为因素干扰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并未执行完善的河流资源管理机制,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直接削弱了河道的防洪效果。部分区域企业与居民会将生产与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引发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干扰了河道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
2.5治理责任划分不明
河道治理工作具备较强的系统性,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协作,但当前我国并未对河道治理部门详细划分职责范围,各部门对河道治理工作的理解各不相同,无法正确执行规章制度,甚至部分工作人员相互推诿责任,无法保证河道防洪的治理效果。同时,各部门在协同治理河道过程中,由于彼此间的配合度较差,以致责任分工落实不到位,无法提升河道治理效率。河道治理中,污染治理也属于十分关键的环节,河道污染主要因人为引起,包括工业生产企业以及周边居民。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无法将河道污染问题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工作配合度较低,无法保证衔接性,甚至出现管理失位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1]。
3农村水利河道防洪治理原则
首先是统筹规划原则,工作人员应统筹设计河道防洪流程,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同时,还应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与河流生态情况,合理规划河道各个部位,有效利用水资源,全面开发利用河道潜在功能。实际治理工作中,相关部门还应合理设置河道建筑物位置,保证科学调度,优化整体布局,全面强化各种水涝灾害的防护力度。其次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做到以人为本,保证河道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河道洪水出口的通畅性。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机制,合理设计河道流向位置,严厉打击违规操作行为,保证河道断面宽度的合理性,有效发挥河道防洪作用。再次是环保原则,整治河道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整治方案,合理选择环保材料,强化噪音控制,避免干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应实现上下游联动,采用多种治理措施。上游河道来水来沙条件直接影响着下游河道的冲淤形态,当上游河道修建水库工程时,会直接影响下游河床,此时应改善河道的水文条件与来水来沙过程。但上游水库建设与下游河道整治并不同步时,上游水库建设会改变下游河道冲淤情况,以往淤积的河床变形会发生较大改变,河床也会出现冲刷变形,河滩变形增大,影响原河道整治工程的边界条件。由此,在整治河道时应实现上下游联动,由整体到局部进行综合整治,实现蓄、泄、分、疏并举。
4农村水利工程河道防洪治理措施
4.1优化河道整治方案
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当地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整治方案。一是顺直型整治方案,适用于山溪性多沙、冲积扇上游顺直以及河势不稳定的河道,或者联合采用卡口与顺直型整治方案。此种方案可以同时保护两岸,对大中小洪水以及河势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安全较高,且增加护岸长度,但会花费较多费用。二是卡口整治方案,游荡性河道采用微弯型整治方案时,工程量较大,因此下游游荡型河道无引水需求、防洪标准较低时可以采用卡口治理方案,可以根据不同河段水流与河床条件灵活布置透水丁坝与建筑物位置。实际治理期间,可以利用丁坝群与束水堤形成卡口,在保护本段河床稳定性的基础上,固定下游河床。除此之外,河床一侧基岩或者公路桥布置控导建筑物时也可以采用卡口方案[2]。
4.2强化清淤治理力度
为了保证河道的防洪排涝效果,相关水利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河道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主动积极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河道维护管理水平。在河道整治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明确河道淤泥情况,制定可行的整治方案,以全面清除河床淤泥。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科学的河道防洪标准,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及时清除河床中的生活垃圾,避免河道断流问题。若淤泥不具备污染性,可以填埋,以免污染周边的河道环境。若河道断面问题较为严重,管理人员还应利用专门机械设备疏通挖掘,不断扩大河道断面面积,保证清淤工作的顺利进行,增强河道的防洪与排洪能力。
4.3合理选择河道断面
为了保证河道防洪要求,应设计合理的行洪断面,满足管理要求。且相关部门还应定期监测枯水期河道水面宽度与水深度,以达到防洪排涝的需求。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应优化整体河道堤岸景观,利用复式断面降低水流冲刷力,以免河道河床中发生淤泥。河滩与河床均属于复式河流断面,设计人员应保证同步发挥河床水与滩地行洪作用,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保持视觉美感。
4.4完善地下排水系统
为了保证污水管网的安全运行,相关部门应完善农村污水排放系统,避免渗水、漏水。同时,还应有效收集生活与生产污水,建立污水处理厂,分区修缮以往的排水管网,降低污水治理难度。同时,还应分别处理雨水与污水,在地下建立雨水与污水分流管道,在保证雨水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居民饮用水被污染的几率。
4.5强化河道堤岸防护
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洪水将会直接冲击堤岸,因此应严格落实河道堤岸的防护工作,保证稳定性。施工人员应选择合理坡式护岸方式,并利用混凝土与合金钢丝制作混凝土预制件,保证护岸效果。同时,也可以设置墙式堤岸,利用合金钢丝石笼挡墙或者浆砌石等材料,进行刚性护岸。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生物护岸方式,将稻草当做护岸材料,铺设于堤岸表面,以免水土流失。也可以人工制作沙滩与卵石河床,以达到预期的防洪效果。
4.6提高河道设计标准
各个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设排水管网系统,有效保证河道的防洪效果,提高河道排洪防涝性。在治理河道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确定防洪工作重点,做好统筹规划,并设定较高的设计标准,根据最大洪水位设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以合理应对汛期突发性洪水。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定期检查巡视河岸堤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共同协作提高河道的防洪功能[3]。
4.7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工作人员应根据汛期特点与河道基本防治标准,制定合理的洪水排水管网系统,有效治理不符合标准的河道。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防洪排涝系统合理布局整体防洪工作,保证河流、河道的协调性。之后根据河网的具体特点,重点防御存在企业的区域。汛期前,工作人员应全面检查流域网,分段包干完成防汛任务,通过由下至上的层层落实,保证河道护岸工作的高效完成。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应完善法律法规,为实际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河道具备防洪排涝的作用,相关部门应优化防洪体系,强化河道防洪治理工作,以全面提高抗洪能力,保护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陆良县的河道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部份河道两岸都存在严重的岸坡垦种现象,加上建筑物和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河道淤积非常严重,虽然每年都投入一定的劳力清淤,但是由于是任务繁重,清淤不彻底,淤积仍然十分严重。
1.2河道水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产业的转移,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向西部转移,向农村转移,相应的用水和污水排放相应的加大,农村河道面临着用水量和排污量加大的矛盾,各个利益部门又都是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难站在全流域和长远的角度进行决策,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凸显,缺乏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陆良县目前除了县城的城市的生活污水采用管道收集到陆良县污水处理厂外,其余的所有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农村河道河内,,加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无法有效控制,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导致水环境污染加剧,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不配套,雨水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城市餐饮业、洗车、洗浴业浪费水现象较为普遍,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水习惯还未形成,生活用水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全民节水意识有待增强,污水资源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杜公河、魏白河、老盘江等河道。
1.3河道被占用和堵塞严重,畅通工程任务艰巨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水系被打散打乱,在发展交通道路,特别是经济开发区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河道的有效保护,随意占用调蓄水面、填堵引排河道、侵占河湖水面事件时有发生;大量泥沙和有害物质的沉积加快了河道淤积和污染;以畅通河道为主的河网水系恢复工程任务艰巨,想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河网水系和水质状况需要付出几倍的物业、材力,如护城东河、护城西河、月牙江、魏白河等河道。
1.4传统的河道治理,破坏了水环境生态系统,导致水灾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
传统的河道管治理主要是考虑防洪和排涝,从水力学角度通过改善河道的水力性能,达到行洪排涝的目地,在局部范围内能对减轻水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忽视了洪水的不可消除性,反而使水灾向下游转移,使下游洪水频发,加剧了防汛薄弱地带的水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除险加固后的河道大都是裁弯改直,增加了河岸水力性能,使水流流速加快,水体动能增加,水流具有更强的破坏力,另一方面,防洪堤建造与河床的深挖严重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结构,使大面积河滩、河岸植被、洼地等消失,导致了河道内在滞洪功能消失,加剧了流域水灾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此外,传统的河道治理大部份采用的是浆砌块石和埋石砼,严重的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结构,使河岸的植被带被隔断,使水、土、植物、生物等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不仅切断了地下水的补充通道,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且使生物生态环境破坏,许多生物无处安身,物种随之消失,自然河道形态弯曲,河床起伏,水流有缓有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组合,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但是浆砌块石和砼的挡墙和护坡的建设,室息了土壤的呼吸,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和鱼类的生存,减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了河流的环境容量,加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用水和污染物的增加,导致了河流水质恶化。
1.5河道管理权限和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明确
农村河道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涉及行业较多,任务繁重,河道管理体制长期存在着“多龙管水,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河道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各环节之间协调困难,目前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只有大一点的河道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且水行政执法地位不高,权威尚未树立起来,在部份的农村河道都是由乡镇、村级等机构管理,管理体制不顺,个别地区作为主管部门的水利站管理职责被弱化,甚至已排出在河道管理主体之外,造成条线管理不顺,很难将一些管理要求贯彻下去,依法治水的难度较大,致使不少侵占河道、污染河水等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严肃的查处,助长了涉水违法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同时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界河道还不够明确,制约了长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1.6河道管理和投入的经费不足
目前农村河道除几条大一点的河道由县和乡镇主要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大部份农村的河道由村社管理,绝大部份的河道没有人管理和只是向征性招聘几个60多岁以上的老人看管,每年的待遇不足1000多元钱跟不上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低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作风险较大,同时每次的清淤和除障资金不配套,村级资金十分困难无法配套工程中,导致于每次的清淤和除障不彻底,建议管理人员的工资和清淤除障经费由乡镇以上财政支出承担。
2陆良县农村河道的对策建议
2.1更新设计理论
实行河道治理与河道的多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治理后的河道生态平衡分析河道的生态破坏机理,认识到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忽视了河道的整体性,是导致河道生态问题严峻的重要原因,因而运用生态学和景观规划原理和方法,结合河道的多功能要求,合理规划河道的空间结构,使河水、河岸、河滩、河槽等景观要素构成有机的整体,不仅要符合生态学原理,还要有一定的景观价值。由此一方面应该维护河道的自然特征,减少人为干拢和破坏,改善水文过程,控制河道污染;另一方面运用协调设计方法,缓解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与河道的不协调关系,改善河道景观生态,建立修复和补偿系统。因而河道功能不仅仅是灌溉和防洪和唯一目标,而且还是一个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体系。
2.1.1改变过去传统的硬性治理方法,改为半自然型的柔性河岸治理设计一方面通过对已建和除险加固的河道治理与水灾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关系分析,河岸应该采用设计成柔性(如采用泥土、干砌块石、卵石、有孔砼预制块、植被),所建工程在运行中可以吸改水分并慢慢的释放,恢复自然河岸及具有自然可渗性、有利于生物栖息的多孔隙、孔洞的半自然的生态河岸,以满足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功能调节以及防涝等要求。目地在于维护河道的生态过程,有利于水边植物生长和鱼类栖息,恢复河岸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河道自然特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具有缓冲消能、防洪减灾、水质净化等功能。另一方面,河岸是人们接近河流水体的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和感受自然美的主要场所,为了维护人们与河道之间的天然关系,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河岸设计中应考虑河道景观特征,根据河道的位置和水量、流速、水位、水质、河宽等情况,在河岸设置亲近水体的台阶、阁楼、浅水踏步等设施,河岸边种植适合的水生生物,这沿程居民提供舒适、休闲的河道景观和休闲场所。
2.1.2河道沿程两岸增加可渗下垫面,扩大滞水空间和雨水的综合利用河道沿程两岸增加绿化、植被,路面尽量采用可渗路面,河道两岸区域保存沼泽、池塘、湿地等滞水空间,并结合沿程两岸居民生活区域的绿化和雨水的综合利用,综合考虑雨水的滞留、渗透与开发利用,根据雨水的流径场地,采用屋顶花园,村镇的绿化,水池和水景建造等方法,以增加地表透水面积增加地下径流,缓减河道径流,同时也可增添自然气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在雨水综合利用方面,将雨水利用和居民用水结合起来,通过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处理、储存、使用雨水,形成生态居住区雨水利用系统起到节约水资源和减缓洪灾作用,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和水文系统,也缓减了河道水灾的发生。
2.1.3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建立生态补偿系统
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是指受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干拢而退化的河道恢复到某种合适的状态,(如老盘江的上游月牙江段),通过恢复原有河道的自然结构形态,发挥河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逐步修复和增强河道系统,达到改善河道景观生态功能;修建生态河堤,复原河道形态,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如板桥河治理、中源泽治理),强调生态、环境、水文、及景观美学方面的统一、协调,还给原有河道的空间,恢复以前的洪泛区以满足蓄洪的需要,同时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过程,把过去从滩涂地围垦的土地重新恢复起来,通过恢复河道系统的形态变化多样性来改善生物多样性,综合考虑河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水利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格局和水、土、气、生物、能源、化学循环的复合生态过程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对于已经遭到破坏而无法恢复的河道,应该通过景观生态技术,建立相应的补偿系统(如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改善水质,调节河道系统。
2.2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责任关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进市场化管理体制
2.2.1加快乡镇水务体系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河道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必须抓紧完善乡镇水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实践证明,由水务所管理河道明显好于其他部门管理。因此,应尽快明确河道管理的长效管理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其他部门应该给予密切配合。
2.2.2尽快划清交界河道的责任范围,明确河道的责任主体要打破行政分割,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一个以主管部门为主,多个相关部门为辅多层次协调与协商机制。必须及早对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交界河道按照殊地的严则进行责任划界,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分清责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档案制度,对有关区域性及行业性利益的相关政策进行协调和相互制约,使地方性政策法规和行业性法规与国家的基本法律相一致,形成衔接流畅、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避免推诿扯皮,制定农村河道管理办法,明确每条河道的管理人员,制定年度考核机制,明确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管理工作程序,考核指标,奖罚制度等明细内容,每年必须进行认真考核。
2.2.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想建设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人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只有让人产生生态文明意识,我们才可能管理和保护好我们的河道,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加强四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人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二是加强生态文明世界观的培养;三是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水利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2.2.4加快探索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结合水务体制改革,加快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市场化管理体制,结合的农村用水户协会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测算资金,逐年增加投入,积极探索“谁受益,谁负担”“以水养河”“以水管河”的方式,在河道疏浚的同时管理好河道,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
2.3认真摸清污水口的数量,加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水质是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想获得稳定的健康的自然水环境,修复已退化的水生态系统,必须首先改善水质,对水质进行还清,特别是南盘江、杜公河等河道。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认真摸清污水排放口的数量和地点,根据污水排放口的分布特点修建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污水,从源头上控制好污水的排放工作。
2.4联合多个执法部门,形成新水环境管理体制
加强水利部门和环境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厘清相关部门职责,理清相关法规的不协调性,形成“多部门职责明确,多龙合力治污,社会公众参与”的新水环境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河道是一个地区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用水资源来源之一,河道治理不单单是实现河道最基本的防洪排涝的功能,生态治理也是河道治理工程一项重要的考虑项目。这和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实施河道生态治理能有效地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临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立足山区特点,坚持安全和生态并举,整治和管理并重,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主要做法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始终注重规划的龙头作用,做到规划先行,合理布局。近几年来,根据临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旧城改造、道路、管网、桥梁等建设,分别进行临安市集镇河道治理项目规划和初步设计并组织实施,主要有《临安市河道整治规划》、《城镇防洪规划》、《天目溪主干流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苕溪(临安段)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使集镇河道堤防防洪标准从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有力地推进了集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2、加大投入,打造“精品”。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农村灌排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等为抓手,切实加大投入,加快河道整治。至2013年底,我市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工程”4个,完成2个,治理河道长度11公里左右,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完成杭州市重要堤防建设152公里,完成投资4.5亿元,“农村灌排河道综合整治工程”244公里,完成投资7000余万元。完成万里清水河道1071.55公里,完成投资1.03亿。使整治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河道面貌极大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同时,注重建设“精品工程”,如青山水库下游河道建成了省级“岸绿工程示范基地”,成为“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的一个亮点。
3、因地制宜,提升品位。牢固树立生态治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理念,因地制宜开展河道建设,按照河道两岸生态化、亲水化的要求,尽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属性。同时,根据我市山溪性河道暴涨暴落的特点,在保障河道行洪排涝的基础上,将农村供水灌溉、人文生态、休闲景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我市锦城街道钱王铺村生态河道建设项目,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较好的保留了河道两岸原有生态植被,通过堤防加固,亲水平台等设施的建设,并通过相应配套设施及亭子的建设,提升了环境品位,增加了文化内涵,为村民嬉水、休闲、观赏提供了理想场所,被当地百姓称为“民心工程、景观工程、生态工程”。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近几年,我们以规划为依据,分步实施完成了城区防洪工程、青山水库下游河道、南苕溪、中苕溪、天目溪、昌化溪等近70余公里堤防,使堤防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为“省科创基地”、“经济开发区”落地与发展提供保障,对我市城镇的防洪能力提高,确保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Abstract: analysis DongLiOu river channel existence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the urgency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Keywords: river DongLiOu treatment plan to pres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东丽区已有225km2被列入滨海新区,空港加工区、空客A320项目、泰达西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华明家园、军粮城镇等各大型项目及园区纷纷落户东丽,原来的农田成为工业及城市建设用地,硬地面积剧增,径流系数增大,径流量提高,打乱了原有的乡村骨干渠系,部分渠道被侵占、填垫,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急需对现状骨干河道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改造治理方案,保护河道的正常防洪排水功能,全面提升人居生活环境,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一、河道基本情况
东丽区属天津市新四区之一,境内河网水系发达、沟渠纵横,除有海河、金钟河、新开河、永定新河4条60.45km长一级河道,东减河、西减河、东河、西河、月牙河、新地河6条88.9km长二级河道流经本区外,还有北塘排水河、外环河和排咸河、二线河、六线河、凌淀子干渠、南排干、四号桥小河、务本河、赵家河等众多的骨干河道以及255km防渗渠道及输水管道,这些各级河道和沟渠构成了东丽区较完备的河渠灌排蓄水体系。
二、存在问题
1.骨干河道淤积严重
近年来,由于上游来水偏少,不能对河道淤积形成有效冲刷,致使各二级河道及骨干河道淤积逐年增加,河底高程普遍抬高,河道过流能力严重不足。每到汛期,大量涝水积聚于河道内无法顺畅下泄,河道水位急剧上涨,局部与堤防低矮处齐平,且河道水位随河底淤积逐年增高,几乎每年都有漫溢险情的发生。
2.骨干河道污染普遍
目前骨干河道污染状况也很严重。20世纪50~60年代,区域内污水排放量较少,地表水质总体尚好,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和排污量逐年增加,水污染问题逐渐突出。到70年代末,已有部分河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污染开始显现。80年代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工矿企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大量增加。近20多年来,区域内水污染已由局部发展到全区,由下游蔓延到上游,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由地表延伸到地下。
造成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各类建设小区、企事业单位以及各村村民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且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沟渠,加剧了河渠水质的恶化;加之各类生活垃圾随意向坑塘、沟、河倾倒,导致水质污染加剧。另外除汛期降水有少量补充外,全区既无来水更换水质,又无排水出路,各级河渠的水缺乏流动更换,水质严重恶化。
三、实施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河道淤积对防汛排涝及蓄水抗旱的影响
由于受河道淤积的影响,现状河道的泄水能力最大不超过原设计流量的30~50%,蓄水量最大不超过原设计的40~60%,形成“涝不能及时排,蓄水不能用”的局面,严重危及河道两岸广大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河道两岸工业、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2. 水环境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发展,更要注意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对环境改善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区水污染、河湖萎缩、地下水大量超采、水土流失严重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和谐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些直接影响着我区的环境,也给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我区经济发展迅速,使城市河湖环境用水要求不断提高,河流的水功能恢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实施河道综合治理是津滨新城区发展的客观需要
虽然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我区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河网排水体系,在河道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现有体系尚不能满足21世纪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排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的要求。一旦发生洪涝,区域将受到严重威胁,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我区部分区域已划为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东丽区内规划有滨海新区的临空产业区、TEDA西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丽湖休闲度假区以及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等重点建设区和功能区,东丽区承担着上述重点建设区和功能区的排水任务。实施河道综合治理是津滨新城区发展的客观需要,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生态型新城区”的目标的实现。
四、骨干河道治理方案
做好我区农村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作,对我区城区和农田排涝安全以及区内水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是关系到我区乃至滨海新区和天津市的安定和发展战略大局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确保河道排水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东丽区的快速发展,必须抓紧建立健全东丽区农村排水系统、修复和治理农村周边水环境,通过改善区内农田水利设施、连通渠道水系、稳定农村水体面积、对河道清淤整治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来改善东丽区的农村水环境,从而使东丽区成为排水安全、无水环境污染的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任务。
1、河网水系总体布置
规划河网水系根据东丽区河网水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考虑临空产业区、TEDA西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丽湖休闲度假区以及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等产业功能区在河网、生态等方面的整体规划及其实施安排,规划首先对现有骨干河道进行清淤治污等方面的整治,对具备连通条件的河道实施沟通,形成满足排水安全要求的人水和谐的河网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实力,选择直管的农村骨干河道以及涉及卫星城、中心城镇、主要交通干道周围的农村骨干河道进行治理,规划本次农村骨干河道治理的范围是:二线河、六线河、南排干、排咸河、四号桥小河、务本河、赵家河,规划治理河长为38.57km。
由于各农村骨干河道开挖断面的土质自上而下基本上为粘土及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粘土抗剪强度低,易冲刷,长期运行,造成河道严重淤积,过流断面减小,从而对河道排水造成影响,因此本次规划需对区内7条骨干河道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清淤。
2、桥闸涵等建筑物整修工程
各河道上桥闸涵等建筑物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维护不善、年久失修、老化严重等各种原因,很多建筑物均存在安全隐患。规划根据各条河道设计规模及各建筑物现状情况,对已经没有使用功能的桥闸涵等建筑物予以拆除,对有局部损坏的进行维修,并根据发展需要扩建部分建筑物。规划骨干河道上需整修扩建闸12座、涵40座。
五、骨干河道治理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