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项目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项目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项目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26-02

一、发展特色经济,状大农业势力

当前,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处在农业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十字路口”。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以特色经济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地理优势,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该项目在鲁沙尔镇下重台村种植无公害西兰花550亩;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种植无公害娃娃菜500亩;李家山镇崖头村种植无公害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250亩。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投资13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购买优质蔬菜种子、食用菌种子、蔬菜专用肥等。其中,购买蔬菜种子支出5.5万元,购买食用菌种子支出2.5万元,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支出5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年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327万公斤,按均 1.6 元/公斤计算,产值达523.2万元。生产食用菌62.5万公斤,按均8元/公斤计算,产值达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可充分发挥当地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并使当地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蔬菜种子繁育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在田家寨镇马场沟村培育甜脆豆及豆苗菜40亩;拦隆口镇上营村培育冬萝卜40亩。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投资8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原种购置补贴、田间管理、取杂费用等。其中,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6.2万元,田间管理、取杂费用支出1.8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繁育甜脆豆、冬萝卜种子8 000公斤,可供应4 000亩的生产用种。种子价格以平均每公斤4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32万元,纯收入可达26万元。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湟中县特色蔬菜良种的供应能力,促进了蔬菜种植的良种化程度。

(三)科技示范户建设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该项目主要在全县蔬菜生产基地村中选定科技示范户520户,其中,温棚蔬菜、花卉生产示范户400户,主要分布在多巴镇韦家庄村120户、小寨村40户、黑嘴村20户,拦隆口镇班仲营村80 户、上鲁尔村50户、下鲁尔村50户、双寨40户;露地蔬菜生产示范户120户,分布在共和镇上直沟村和苏尔吉村各60户。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资金26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地膜、肥料、喷雾器等农业生产资料。其中,购买种子支出2.1万元,购买地膜支出3.9万元,购买蔬菜专用肥支出11.7万元、冲施肥支出5.2万元,购买喷雾器支出3.1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科技示范户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辐射效果良好。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科技示范户掀起了学技术、用技术的,绝大多数科技示范户搞好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样板,给周边农户提供了一个学习观摩的场所。以多巴镇韦家庄科技示范户吴世德为例,他经营的4栋温棚年收入达4.22万元,平均每栋温室收入10 550元,温室蔬菜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8%以上。同村吴生福经营的4栋温棚年收入达2.1万元,温棚蔬菜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5%。蔬菜生产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为了让农业科技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快农民群众科技兴农、科学致富的步伐,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和相关部门协调,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乡镇机构综合改革后,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由乡镇政府管理,乡镇一级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指导员岗位,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县农业主管部门在人员调配、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理顺了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不断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及时适应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有15个乡镇,393个行政村。其基本经济特征是:一是人口多耕地少。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全县现有人口48万,其中农村人口约42万,城镇人口约6万。总农户9.74万户。耕地56 446公顷,农村人均耕地0.13公顷。海拔2 225米~4 488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8°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1℃~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14℃。年平均日照2 68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年降水量600毫米。川水、公路沿线地区农业基础较好,乡镇工业也比较发达,经济发展较快,高位浅山及脑山地区农业设施较差,靠天吃饭,经济发展较慢。

湟中县浅山及脑山地区面积居多,不利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难以形成大面积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县政府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川水地区和浅脑山地区不同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实力,通过积极努力,及时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适当加大了产量高,市场行情好的油菜、蚕豆、蔬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全国经济形势和农民思想的改变,近年来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总体上看,农业效益仍然比较低下,所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就显得非常必要。近几年,随着人工工资的提高,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发展的空间更大,政府应鼓励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潜力较大的经济作物。另外,相关部还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大量发展蔬菜大棚,有效解决了全县的蔬菜供给问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餐桌。

篇2

健全机制,创新管理。加强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全程管理,确保项目工程、基础设施、农田林网等农发资金有效使用。一是坚持项目建设“五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保证了开发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二是坚持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加快工程进展上,采取大兵团作战和专班施工相结合。对机耕路、开挖沟渠、平整土地等土方工程集中突击;对于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工程,实施招标及拟标承包制,承包给专业队伍施工,达到了质量好、工期短、材料省、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坚持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原则。在施工质量把关上,组织有技术专家参加的工程技术督办指导小组,分片住在每个项目区,对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施工管理上,先规划设计,后按图施工,先完成土方工程,后做好硬件配套。每一单项工程完工后必须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结账付款;每一单项工程必须落实一名乡镇责任人,实行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投资、定奖惩的目标管理。四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加强质量的跟踪检查。该县聘请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以及各镇水利人员参加工程监理。对砼管渠,还聘请县质检所进行现场质量检测和验收。五是实行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袁港项目区目前在建的近4公里预制砼管渠的网管集中政府采购,把住了质量关,节省了投资成本。六是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建管结合,发挥项目永续效益。2005年两个项目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项目工程管理,镇、村两级分别签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人,明确管护责任,确保项目工程永久发挥效益。七是实行“浠水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公示”。公示开发任务、投资规模、开发效益、项目名称、建设时间、建设地点及主要建设内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等。八是按项目管理资金的原则,实行县级报账制;严格执行“三专制度”,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篇3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

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篇4

市场竞争、客户需求以及内外环境变化,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加快业务战略转型。而转型的关键是信贷产品创新。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创新信贷产品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市场的拓展和业务战略转型能否有效实现。本文以湖北农村信用社为个案,对信贷产品研发进行了剖析,认为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产品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突破产品研发瓶颈,应完善信贷产品研发机制,多渠道、立体式开发信贷产品,以此推动农村信用社业务战略顺利转型。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研发处于初级阶段

近几年,为加大信贷资金运营力度,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先后完善和开发了大量信贷产品,目前通用型信贷产品已达22种,其中个人类贷款品种有12个,公司类贷款品种有10个,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拓展业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现有的信贷产品结构、研发动机看,农村信用社当前信贷产品研发处于初级阶段。

(一)产品结构呈四多四少非均衡状态

一是可得性信贷产品多,便利性信贷产品少。在22种信贷产品中,便利性信贷产品有2种,分别为个体工商户循环抵押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这2种产品创新的主要动机在于方便客户。其余20种属可得性信贷产品,主要在担保方式和客户对象方面进行了创新,研发动机为客户必须达到什么条件、符合什么标准才能得到贷款。二是生产类信贷产品多,消费类信贷产品少。从贷款用途上来看,消费类的信贷产品主要有住房按揭贷款、生源地住学贷款、工资人员信用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等4种,其余18种都属生产类贷款,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三是内部资产担保产品多,外部风险缓释性产品少。担保类信贷产品研发主要有两个方向:内部资产担保创新和外部风险缓释担保创新。目前,湖北农村信用社共有担保类信贷产品20种,其中内部资产担保产品主要有15种,这类产品研发的主要途径是扩大接受企业“担保”资产的种类,即原来不接受的抵、质押物通过产品创新变的能够接受,如应收帐款质押贷款、仓储质押贷款等。其余5种如农户小额担保贷款、农村专业组织成员联保贷款、个体工商户保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个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属外部风险缓释性信贷产品,这类产品主要特点是借款人出现贷款偿还风险时,由担保者(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相关自然人)承担全部还贷责任,将风险进行转移。四是担保类信贷产品多,信用类信贷产品少。22种信贷产品中,基于借款人信誉而设计的贷款产品主要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其余21种除委托贷款外都属于担保类贷款。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研发与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比较分析农村信用社与先进银行产品研发之间的差距,笔者对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部分外资银行网站所公布的信贷产品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农村信用社与先进银行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一是产品总量远远落后于先进银行。以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为参照标准,湖北农村信用社22个通用类贷款产品分别比以上三个商业银行少44种、31种、28种。其中农户类贷款,湖北农村信用社有4种,比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少8种;公司类贷款,湖北农村信用社有10种,分别比以上三个商业银行少31种、20种、25种。

二是产品技术含量低,易被模仿。与以上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容易被模仿,个性不突出,缺乏竞争优势。如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部分地区推出的惠农卡业务、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商户联保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翻版,并凭借其网络技术、人才优势对这些产品赋予了新的功能。而这些新功能诸如惠农卡的循环透支功能、自助代缴费功能、借贷合一功能等,目前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还无法实现。

三是产品研发动机上的差距。与外资银行相比,不论以上4家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在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的差距较为明显:研发动机明显表现为数量扩张型和体系完善型,注重巩固和争夺市场份额,而非创造利润;产品研发以移植模仿为主,自主创新数量较少,多数新推产品以名词创新和组合式创新居多,同质性程度较高;大部分产品并非针对目标客户设计,只是“攀比”思想产物,无法形成有效规模[1]。

四是产品研发缺乏系统性。通常一个完整的信贷产品研发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了解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和酝酿—产品成型及包装—产品定价—产品测试—产品绩效评估—产品推广和分销—产品开发的后续管理。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创新多为模仿型,产品多数为直接设计、试点之后就直接进入推广使用,其它环节基本被忽略掉了,至于产品如何定价、是否有竞争优势、研发的动机是为了巩固现有客户还是拓展新客户、产品的绩效如何评估、产品通过什么样的分销渠道推向市场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导致部分信贷产品推向市场后应用率较低或绩效不理想。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研发的瓶颈制约

(一)产品研发理念落后

通过分析比较以上几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产品创新的经营理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产品创新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便利或增值服务中实现“双赢”。如渣打银行的“活利贷”住房按揭贷款产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借款人可以将闲置资金存入还款账户,自动按日抵扣计息本金,只对剩余部分本金计息,一方面可以帮助借款人节约贷款利息;另一方面还可以缩短借款期限。而农村信用社的许多产品创新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即从如何防控风险、获取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导致部分产品流程设计复杂、定价过高,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或有名无市。

(二)产品创新基础薄弱

一是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不够。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具有个性的信贷产品是当前先进商业银行通行的做法。如农业银行个人自助循环贷款,其主要特点就是借款人在授信额度内,可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渠道自助办理借款和还款业务。受网络开发滞后因素影响,目前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开办自助贷款业务。二是缺乏专门的研发组织。信贷产品创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如前所述通常包含8个环节,有些环节仅靠信贷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如产品风险定价、运行绩效评价、新产品的宣传、网络技术支持等需要其它部门配合支持。先进商业银行均成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中心,加强对新产品创新组织的领导和协调,而目前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联社都没有成立产品研发中心。三是产品创新的信用媒介不完善。相对农村信用社,先进商业银行尤其外资银行信贷产品创新最大的便利是有广泛和成熟的信用中介市场,如股票、债券、期货、票据、保险、担保、外汇市场等,这些市场为其开发具有多功能、个性化的信贷产品和防控风险提供了良好的信用媒介。如部分先进商业银行通常将结构性贷款与掉期交易相结合,可以有效规避产品的汇率变动风险,增加了产品的吸引力。而这些市场在农村来说大部分都还没有建立,农村信用社利用新型金融工具创新信贷产品的空间受到制约。

(三)传统产品路径依赖阻碍了新产品的推广

路径依赖是指某一制度一旦被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制度所取代或影响其它更优制度的应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不要抵押,放贷手续相对其它贷款品种简单,深受广大农民和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青睐,在农村信用社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受这种制度影响,许多信贷员只要一放款,就首先想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来解决一切贷款问题,甚至个别农村信用社出现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大额抵押贷款用多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来解决的怪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贷款安全,而且阻碍了其它新产品的应用。

(四)产品创新机制需要完善

一是客户经理无收集客户需求的动力。客户经理是最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一般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变化。但当前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的主要任务是营销产品,产品卖完了,就得到奖励,至于客户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新的需求,既不考核,也不奖励,客户经理自然不会关心。二是客户需求的传递渠道不畅通。如果客户经理收集到客户需求,通过什么渠道,送达到哪个部门既没规定也不清楚,造成上级联社不能及时跟随信贷市场需求变化研发新产品。三是产品需求无整合。前台营销部门是独立的,需求也是独立提出的,没有部门承担需求整合的任务,也没有人承担需求评估的职责。没有一支客户需求的调研研发队伍,新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产品创新理念

一是坚持以增加客户价值为中心。客户是银行业的生存之本。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中,先进银行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发展阶段。增加客户价值阶段是目前最先进的理念,是指通过向客户提品和服务项目,使客户价值增加,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体会到物超所值。如农村信用社可以为优质客户提供免费的财务咨询和投资理财建议等,尽管这些业务单元不能带来盈利,但可能带来有利可图的业务。二是坚持以利润为中心。即一个新产品的推出不仅是为了增加产品数量,完善产品体系,扩张业务规模,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利润。所以每个新产品的推出,必须从调查设计、产品宣传分销、运营效果、风险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加强研发成本和风险成本控制。一方面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创利水平。

(二)加强产品创新基础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创新组织机构。业务规模较大的单位可以设置产品研发中心(委员会),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宣传、维护,人员组成主要来源于信贷、财务、网络中心、风险控制等部门;二是建立部门内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明确产品创新研发、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将具体要求详细划分到每一个岗位;三是建立内部创新激励机制,使每一个员工充分发挥才智,为业务创新工作做出更大贡献;四是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

(三)引入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

一是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获取充分准确的市场信息。二是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合理确定目标客户。市场细分的过程就是发现潜在客户特征的过程,通过市场细分,寻找现有的使用者,归纳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寻找有相似特征的消费群,这些消费群即是潜在使用者。三是准确把握市场机会,推出全新金融产品。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营销要与各地区房地产交易中心加强联系,利用房地产展销会等主题开展营销。四是收集反馈市场信息,不断调整营销战略。基层网点要积极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包括对新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对已有产品与服务的改进意见等,这些信息经汇总后传导至业务创新部门,经过筛选、分类、分析、整理、汇总后,供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依据。五是完善产品定价机制。改善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一浮到顶和基准利率简单加成的作法,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市场竞争战略需要,在成本可控制的前提下,分别采取撇脂价、溢价、市场价、挑战价、攻击价等定价策略。五是加强对新产品的宣传、推广、监控和完善,切实提高新产品的利用率[2]。

(四)拓宽产品创新思路

一是来源于客户,即客户要求办理某种业务而现有的产品与服务不能满足其需求,一线营销人员要将客户的具体要求反映给业务主管部门,该职能部门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开始研发,这种机制被称为“客户推动型”(CUSTOMER-DRIVEN);二是来源于竞争对手,即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并取得了市场上一定的接受度,在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进一步优化,设计更为完善更具有吸引力的新产品,这种机制被称为“竞争者推动型”(COMPETITOR-DRIVEN);三是来源于市场,即从市场状况、政策背景和宏观环境的变化为契机推出适宜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这种机制被称为“市场主导型”(MARKET-ORIENTED)。如2009年以来,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小型农机具下乡等活动,这为农村信用社开发消费信贷产品提供了政策机遇,农村信用社要在充分调查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信贷产品,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丰富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五)多渠道加强功能性产品供给

一是加强便利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通过对信贷产品的期限、还款方式、是否要抵押物、办贷程序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研发出更多便利性的产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开办信用卡业务、自助贷款业务、大额信用贷款业务等。二是加大风险转移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拓宽财产担保范围。对财务报表资产项目下的所有项目都可以列入财产抵押担保范围,针对不同资产项目特点,研发出更多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的信贷产品来,如有价单证、应收帐款、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类的质押贷款,在建工程、机械设备、固定资产、存货类的抵押贷款、项目融资贷款等。三是加大风险外部缓释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加强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合作,研发风险转嫁型或风险外界缓释性产品,将风险进行转嫁,如担保贷款、银团贷款、债权转股权贷款等。四是加大区域性信贷产品研发力度。区域性信贷产品的开发应立足于各地农业的自然优势和融资需求特点,做到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篇5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间完成的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万多公顷,新打机井眼,修渠公里,整修道路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条古河道形成的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万公斤、花生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多公斤,折合人民币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万公斤,增加收入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万亩,其中山场面积万亩。全村辖个村民小组,户,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余亩,栽植各种果树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多亩,老果园改造亩,果树高接换头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株,—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⒐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市、个县、个乡(镇)、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⒈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万,最少还万,且一般都涉及⒍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⒉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⒊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篇6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00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00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篇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式旅游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一系列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极大改善了人们日常休闲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系列发展与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系统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方式。将农业,农民以及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农民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产品生产,不仅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使农民从旅游业中获得一系列利益。(2)有利于促进相关城乡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往,不仅能改善农民的思想观念,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乡村的一系列服务意识和质量。(3)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一方面促进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促进农村三大效益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得到深化,其中的加工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整套系统服务,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让乡村农业得到一系列综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一系列旅游者,也带来了旅游者的一系列购物需求。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农副产品带来一系列的广阔市场。(5)对乡村旅游的进行一系列开发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讲,它具有各种行业综合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展,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6)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恢复和保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日益交流,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具有相对传统韵味的民俗文化有些已经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了,在此情形下,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乃至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被时代新潮流给消灭了,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加大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工作。(7)对农村资金状况的分析,现代农业技术传播。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利用当地民俗以及相应自然条件良好的环境,文化范围等开展的,它有一系列特点,其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越来越得到经济发展的亲睐,并且随着乡村市场的逐渐被挖掘,外部资金的不断深入,当地农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系列优势。

二、乡村旅游与农业的联系

(1)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农业的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依靠农村的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旅游业与农业极好的联系在一起,发挥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结合。(2)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初步关系。农业是乡村地区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最重要的产业,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乡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着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乡村旅游。(3)多旅游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基于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的乡村地区其乡村农业生态文化风格是不同的,并且由于这个旅游资源景观的多样性,才使满足不同游客的实际需要具有了可能性,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的功能活动。

三、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的具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该地区旅游总体的发展局势,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构建一整套城乡一体化旅游网络。在这种前提下,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与市场条件、以及其发展潜力方面等的因素,让乡村旅游规划和农业发展之间统筹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综合效益。(2)保持乡村文化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一系列问题,不仅提升了原有的乡村景观意象,同时对于文化意象内涵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3)积极进行系列社区参与,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实现双赢。农民、农业、乡村旅游者三者是不矛盾的,随着经济形式的深化,三者之间实现了高度结合,提高乡村产业的生态化,有利于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于新型产业的推进,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而且有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广大农民的利益。使乡村经济进行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综合效益。

篇8

从自身国情出发,我们国家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公路建设项目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国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区的特殊性,从自身情况出发,多关注、多深入、多参与,将这些农村公路事业作为一个主要关注点,加强农村地区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着力促进我国农村公路项目事业的稳定发展和提高并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

农村公路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是基础设施之一,它属于公路网中第三层次,前两个层次分别是:国家主干线层次及区域经济干线层次。这两个层次是我国公路网的大动脉,而农村公路相对于来说,是整个公路网部分的枝节末梢,两者有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农村公路是整个区域之间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各个村子、乡镇间之间最低级的公路交通,同时也是连接一些偏远地区的主要干道。

2.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

为了合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改善农民物质生活的匮乏等现实问题,我们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事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是为了让更多农村地区的人们享受更为合理、完善的公共服务,努力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别缩小,同时将农民物质经济及其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引出去,带回来”这一思想的发展,将城市新的理念运用到农村经济建设中,让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文化和经济支持,努力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推动整个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农村可以自发形成一定的旅游、采摘等新型城市不具备的产业基地,为建设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合理的、完整的交通基础条件,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协同发展。

因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前期需要的人力、物力等建设成本过高,所以,当时应从当地农村公路建设的特点作为着眼点,将审批等一系列手续做到简化,提升办事效率,努力做到让整个建设项目快速、稳定的发展。

3.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目的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主要是为了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系统、有效、合理的根据现有的施工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和评价,从而判断农村公路项目是否合理,整合已建成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所出现的经验教训,解决这些已经预知的问题,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平得以提升,同时,积极创造适合农村道路的管理体系,用科学的、系统的的方式方法做出全面的评价结论,制定更加适宜当地地区内部农村公路建设的完整体系和科学依据,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村公路项目。

4.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新要求稳步落实下来,合理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有效的落实促进城乡进程之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将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作为核心出发点;准确落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新高度,提升公共服务的新要求;落实建立完善创新型交通行业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理念生成以及政策上面的创新,努力解决制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推动当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科学、稳定的积极发展。

首先,在对农村公路项目后评价事,应将特定区域及特定时期建设的一些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各类小的项目综合起来一起进行评价。

其次,从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农村公路项目,分析的过程乃至结论都不应有所偏私,杜绝受到前人的干扰,做到公正、公平,避免出现有失真实的评价。

第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应真实反映出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可以借鉴到的成功之处,客观分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际情况。

5.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是现在评论一个项目科学、客观、真实、循序渐进的基本标准模式,这个过程一般有六个方面:提出需要评价的基本问题、收集整合其相关问题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具体分析研究、将研究成果编织成文字性及图标性的报告、将所生成的成果进行评审等。通过这六个程序完成整个项目评价的准确评价,六个程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要联系,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前一步的基础。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常常采用的基本方法有:有无对比、前后对比、层次分析等方面,他们对于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指标体系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是两种研究的互相作用,其一,定性分析,他是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等一些特别属性的协调性因素,从其根源和原因出发;其二,定量研究,他是通过很多检测,将指标体系更科学、合理的过程。

篇9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项目的支持,具体从农村发展中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这些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正是维系农村农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所在,尤其是随着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应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分析

1.1 重视程度不足

基于我国当前广泛分布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大量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来说,首先在受重视程度方面就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这种重视程度的不足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衍生问题的产生,尤其是对于这些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建设效果来说,其恶劣影响还是极为突出的。这也是当前我国诸多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之所以表现出年久失修、日益衰退以及损坏严重等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1.2 管理水平不高

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来说,还和具体的管理水平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管理比较混乱,进而也就必然会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难以发挥出最佳的作用和价值,甚至还极有可能导致各种问题和缺陷的产生。具体到管理工作中来看,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就是影响最为突出的一点,正是因为其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粗放型特点,所以造成各个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在应用中就可能会存在一些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并且还可能会存在地下水资源的过渡消耗问题,最终给整个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环境带来较大影响,水土流失问题也有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洪涝灾害或者是干旱等问题。

1.3 资金方面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资金方面,资金可以说是维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任何建设发展工作的执行操作都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以现阶段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来说,其不足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缺口也是比较大的,进而也就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年久失修、日益衰退以及损坏严重等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并且越来越明显。针对这种资金方面的不足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的根源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在财政投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难以满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以及修整的需求,很容易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最终影响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另外一方面,从社会融资角度来看,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中对于这种社会融资的认识程度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难以调动社会中存在着的庞大资金来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1.4 人员方面的问题

基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和发展的不良表现来说,人员必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员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制约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到人员方面的问题中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类人员身上: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技术人员方面来看,因为重视程度的不足,以及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复杂性,当前从事于该项工作的技术人员在专业性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很多技术人员都是当地的村民,很难发挥出较强的技术处理效果;另外一方面,管理人员方面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和问题,这种管理人员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其不了解当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详细状况,进而难以实施较为有效地管理,最终影响到了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维修以及发展,这一方面的问题表现也是极为恶劣的。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途径

2.1 多方面的提高重视程度

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来说,必须要首先从重视程度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只有其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保障各项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这种重视程度的提升必须是全方位的,从各个领域以及各个机构入手综合提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受重视效果。具体而言,这种重视程度的提升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乡镇政府应该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机构,这种乡镇政府的影响主要就是指其肩负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组织领导职能,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备着较为突出的作用价值,从相关责任上来看,乡镇政府也具备着较为直接的主要管理责任,因此,必须要促使乡镇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些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而才能够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管理和维护中来。

(2)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应用来说,具体的农村居民同样具备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和关联性,这种影响和关联性也就决定着应该尽可能地提升农村居民对于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视程度,促使其能够较好地明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和自身以及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而也就能够促使其较好地维护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减少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损坏。基于这一点来说,主要就是应该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到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来的积极性,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应用过程中做好保护工作,尽量减少一些损坏操作的产生。

2.2 完善管理机制

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来说,还需要重点从管理入手进行优化,这种管理优化就应该重点从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构建和完善,促使其能够形成一些稳定高效的管理制度,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服务。具体到管理机制的完善中,主要就是针对相应的管理层级以及管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

(1)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员应该在管理中负总责,进而根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需求来设置恰当合理的管理层级,保障这些管理层级之间具备着较好的管理实效性,这也就是相关管理机构的完善和确立,对于这些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要保障其具备着较为理想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具备全面的了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促使其能够在管理中体现出自身的管理价值和效能。

(2)而对于管理责任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来说,主要就是应该针对各项管理任务进行明确地划分,如此才能够保障相关人员的管理服务具备着较为理想的落实效果,避免出现管理任务缺失以及管理混乱的表现。

2.3 加强资金方面的管理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还需要重点从资金方面加强管理和优化,保障其具备着充足的资金来维系相应的建设、维护和发展,基于这种资金方面的管理工作来说,其主要的手段和方式有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来说,农民群众可以说是最为主要的受益者,因此,这也就需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方面入手,确保这一方面资金来源的充足性,这一方面的资金来源主要就是指相关水费的收取,在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同时,制定合理的水费征收额度。

(2)增加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拨款也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在相关政府部门认识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重要性的基础上,也就应该尽可能地提升财政投入力度,增加拨款数额。

(3)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对于受益对象明确、成本较低的部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来说,还应该由市场动作的方式来供给,进而也就能够在提升其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谋求更高的利润,提升其资金供给的充足性。

结语

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来说,尤其是要重点针对当前现阶段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全面详细地分析和了解,进而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好建设发展工作,提升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农村财政研究会课题组,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积极推进“民办公助”投入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小型水利事业[J].财会研究,2009(4):10-15.

[2]江涛.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107.

[3]葛子辉,陆维斌.新农村建设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的关系[J].节水灌溉,2008(5):51-53.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26-02

地处西部的贵州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发展缓慢,要实现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当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都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Q村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Q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辖10个村民组,1 956人,现有耕地2 490亩(其中,水田930亩),2家企业在该村生产。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水、电、路、闭路电视全面贯通。在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支持下,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该村实地调查和走访观察,对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与示范项目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从个案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培养、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该村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是农业低水平、粗放型生产。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山区,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的父传子农业生产技术,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一些不适宜种植的山顶、山坡、瘠薄地依然在耕种,土地生产率低,精细型农业只占极少部分。农户笑称庄稼比山高,该村所有山头全部开垦完毕;部分农户种植面积过大,单产低。如该村六组的马某某,60多岁,土地约1.2公顷,玉米亩产量仅仅500多斤,这种现象在该村其他组也有出现,甚至有农户认为,“我的土多,浪费点无所谓”。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机耕道少,没能通达田间地头;全村约30%土地依靠牛犁,90%以上田土依靠人工种植、收获。农业生产组织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阶段,土地流转较少,一般是在近亲间承包。

二是农业生产滞后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6.84公里的环村路连接全村10个组,户户连通水泥路,4.8公里的排水渠和防洪大沟修建完毕,闭路电视全面贯通。新修的环村路吸引了无数商贩到该村收购农产品,商品流通加快,给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该村商品经济意识仍然不够发达,约40%农户农业生产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尚未形成强大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市场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水平低。

三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后劲乏力。经过几年的发展,Q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新农村建设进入由温饱到小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村集体领导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村民主管理、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有待加强。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一般是被动参加实施,在项目设计、实施尤其是评价成效方面,农民的参与度不够高。随着劳动力的外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培训工作需要加紧进行。

2.农业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环保工作有待强化

农业资源好坏是制约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约束因素。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由于该村土地贫瘠,大量荒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都被开发殆尽,容易造成土壤和土地肥分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家肥使用较少,致使土地更加贫瘠,有机质减少,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化肥施用方式不合理,有约10%的地块化肥撒在土层表面,容易造成肥料流失、利用率低。

3.示范项目配套措施不够,效应持续性有待加强

项目建设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一个首选路径,然而,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项目本身外还需要长期的技术支撑、市场开发、经营管理,需要基层政府和市场经营主体及老百姓的支持配合等各方面服务支持措施,从项目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方面尚有很大欠缺。

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该村经济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把生产发展作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般项目一两年就结束了,时间短,百姓难以扎实掌握相应技术。引进公司和百姓没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导致公司违约或者百姓违约,导致双输局面。该村曾经发生几次引进外来公司发展蔬菜、食用菌等,然而因种种原因,老板一撤走,导致老百姓利益受损失,影响了老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施项目时的一些承诺难以兑现,引进的项目多,成效不大,引起老百姓和基层政府的关系不和谐,破坏了基层政府的形象。

二、从Q村所发现问题引发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并应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部地区在中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该地区的生产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生态功能,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时一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的,政府的行为和舆论导向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极其显著。定性地宏观上或者原则上强调生产如何发展是难以有效地引导当地政府的行为,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纳入基层政府的考核目标,作为实施绿色GDP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真正用于村级指导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考虑在一定地区采用此类考核办法进行试验,待成功后向更大的地方进行推广。

2.发挥科技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主导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见效快,农民容易接受,这也是后发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用现代科技不仅仅是引进优良品种、科学规范化种植、养殖,更要在科学规范种植养殖中引入现展理念,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型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打下基础。

新农村建设必须尽快形成主导产业。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组织化水平,由地区级或县级政府统一规划,围绕当地(镇、县或市)现有基础,利用光、热、水和污染少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一村或几村出一品,更大些的区域合在一起又能构成更大的主导产品,在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严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打造主导产业。西部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是发展循环农业,走种植到养殖、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回归农田的循环经济道路。二是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业。贵州很多地方农村依然保持别具特色的农业原始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既宣传当地景观、发展经济,又不破坏资源环境。

3.加快培养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村组织的能力建设。当前新农村建设暂时缺乏有效的领头人物或组织,因而村组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首要选择,承担了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任务;但西部地区村组织一般集体经济实力弱,没有行政权能,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实力低下。当前重点是提高村组织的发展生产、民主管理和应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能力,除了传统的村寨能人担任村主任(支书)外,可以考虑由乡镇政府或科技人员下派挂职村主任、支书或科技二把手,由他们来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主要是基层乡镇和县级政府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市场、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社会化服务、保持农村公平等方面的能力。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始启动力量,是原发性、第一位的动力,而政府的引导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相关人员的新农村建设绩效加以考核。建立政府人员可进可退出机制,大胆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适当裁减人员,建设高效率、科学、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政府服务体制,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积极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现实中农村劳动力外流,现有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农村建设实力相对偏弱。为此,要积极构建以高素质农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村支部和企业家为主的新农村建设主体。

4.加强项目整合管理,多项目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