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银行业的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银行业的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71-05

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对外资银行实施国民待遇,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运营将不存在更多的区域和顾客限制,银行业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714.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7%,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其中各项贷款余额951.56亿美元,比年初增长54.7%,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5%;负债合计1554.2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45%,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合计的2.3%,其中各项存款余额606.63亿美元,比年初增长68.8%,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1%。可以说,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进一步加大,外资银行已逐步成为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已经一年多的历程中,金融界此前探讨过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已经被现实验证,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究竟会产生如何影响?中资银行乃至中国的金融监管层如何应对这影响?这是实务界、理论界都在热切关注的问题。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现状

(一)经营规模迅速膨胀,网点扩张迅速

截至2007年底,外资银行的总资产由2002年的338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623.6亿元,增长了3.72倍。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1.43%提高到2007年的2.4%(见图1)。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规模迅速膨胀。

外资银行在网点铺设的发展阶段上,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调一致。截至2007年底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增加到437家,较2002年中国加入WTO第一年的180家增加了257家,增长143%,平均每年新增设近43家营业性机构。截至2007年末,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已经完成改制开业。在华外资法人银行26家(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125家、支行160家);外国银行分行117家(下设支行9家)。在网点扩张的区域选择上,外资银行大都是采取从上海、北京出发,逐渐将业务网点辐射至全国,其中有197家位于上海和北京,占总数的45%。仅有少数银行选择从省会级城市进入,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张。近年来,外资银行还加快了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及农村地区发展的步伐,目前,共设立营业性机构超过30家,占全国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10%。[1]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2007年)等资料整理。

(二)盈利迅速增加,资产质量稳步提高

2007年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显著增强(图3)。2007年在华外资银行实现盈利达10.6亿美元,为2002年1.84亿美元的5.7倍,盈利能力明显提高,而其不良资产从2002年的13.73亿美元下降到2007年的3.39亿美元,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2年-2007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2007年)等资料整理。

(三)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股权扩张稳步推进

外资银行在稳步增设网点和机构的同时,还积极参股中资银行,通过股权投资迅速提高他们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的份额。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主要集中在加入WTO后的近几年;2001年加入WTO后至2005年初,外资开始尝试参股我国中小银行,在此期间外资的商业银行开始成为入股中资银行的主力,股权投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和经济比较富裕的中等城市),投资金额合计达到了190.16亿元人民币。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对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限制的逐步放开,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改革的稳步推进并陆续进入上市阶段,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

截至2007年末,共有25家中资银行引入33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212.5亿美元。2007年末有外资银行参股的中国3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注:3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的总股本为9428.38亿股,这14家银行的总股本占中国银行业总股本的比例超过了80%,因此这14家银行的外资股占比情况基本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外资股份额。其中外资股在这14家银行总股本持股达1046.14亿股,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1.09%,可以说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参股程度已经相当大。[3]

(四)业务扩张立足于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业务发展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受网点数量和政策的限制,外资银行很难与中资银行直接在存贷业务等同质化较严重的产品方面进行竞争。因此,外资银行普遍将更多资源用于开展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如衍生品交易、QFII、QDII、个人理财等。2007年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加快推出与黄金、石油、股票等重要资产挂钩的创新理财产品,加强个人理财及财富管理的投入,加大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在非利息收入的竞争中,外资银行拥有绝对优势,占总收入比重超过40%,并且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财务顾问、银团贷款服务等占据相当的地位。

随着政策管制的逐步放松,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有80%的外资银行已开展了人民币存贷款业务,95%开展了外汇存贷款业务,85%开展了外汇资金兑换业务,40%开展企业现金管理业务,10%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50%开展外币理财业务,100%开展国际结算、清算业务,40%开展消费信贷,5%开展信用卡服务。总体上看,针对公司客户,主要提供国际结算业务;针对个人客户,主要提供外币个人理财及信用卡等服务。[4]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积极效应

(一)构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完善治理机制

股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中资银行内控制度不严、经营不规范、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的重要制度根源。外资银行参股可以改善我国银行的治理结构状况。引入外资银行股东,能够丰富银行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增强股东的监督作用;推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最终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的有效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规范公司的市场行为,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二)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引入国际资本

外资银行进入可以促进我国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和吸引外资。表现在:第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运作以及对母国客户提供有关来华投资咨询等服务,增强了一些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信心,间接地促进了外国资本的流入。第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为我国境内“三资”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广泛的金融服务,便利了“三资”企业的资金与结算等要求,实际上直接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增加新的融资渠道。第三,外资银行吸引带动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投资的间接作用亦不容忽视。

(三)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推动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业效率的重要手段。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把不断创新的金融新产品带入我国,尤其是把主导现代国际金融市场新潮流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带入我国,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难得的参照体系,通过借鉴外资公司已经成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传统业务以外的高附加值业务能力;外资金融机构丰富的管理与经营经验将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善于学习借鉴的中资机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与业务能力,从而产生明显的“学习效应”与“示范效应”。这也将促进我国银行进行内部改革,吸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5]

(四)增强外部竞争,有利于中资银行加速内部改革

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是金融业长期垄断、抑制竞争所致。长期以来,国内市场被少数几家大银行垄断,导致银行业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率的低下,社会整体福利遭受损失。随着我国金融开发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赢利水平以及强大的产品业务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的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增加了市场经营主体的数量,客观上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外在压力,迫使中资银行加快内部改革,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在业务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中资银行近年来加强了技术引进和学习,例如对外资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和卓越理财等理财产品,中资银行能够较快地引进和学习,并做出了积极的市场反应。未来一段时间,伴随外资银行的快速成长,中国银行业格局将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旋律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此而至的是,中国银行体系的运作效率将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将得到提升。

(五)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东道国的银行监管体系,降低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和保证银行以较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提供稳定服务。一方面,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活跃程度高,监管国际活跃性银行显然需要更多的监管技巧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的能力。这将迫使监管当局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接触和学习世界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中国的监管实践中。[6]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的挑战与威胁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为中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有利于引进国外资本,改善中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水平,增强外部竞争,促进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给中资银行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威胁。对此,学术界有大量的讨论。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面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挑战

从管理体制看,外资银行完全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商业性经营,营业方式遵循的是国际惯例,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而目前我国国有银行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或多或少地承担政策性业务,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仍占25%以上,在短期内仍将无法彻底摆脱政府干预。从运行机制看,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我国银行业目前虽正酝酿银行混业经营的变革,但由于银行发展水平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混业经营政策难以出台。这些都将成为我国银行业今后面临的环境方面的挑战。

(二)外资银行从内资银行手中抢占大量业务和市场

外资银行信誉卓越、服务质量上乘,且大多是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外资银行会利用这些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资源争夺战,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与中资银行抢夺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而且还向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进军。而与之相反,内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金融服务技术不成熟,因而还不是外资银行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定削弱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

(三)外资银行会加剧国内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一是我国国内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近期虽然采取了充实资本金和成立资产管理等办法,但在力度上还不够。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份额的逐步增加,外资银行将逐步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引发财务风险。二是外资银行的国际性强,金融交易技术复杂,但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力度不强、监管部门尚欠协调,使得中资银行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金融体系的风险,如果监管不善,极会引发金融安全的风险。三是外资银行可能把中资银行作为其转嫁风险的一个工具,将其在全球市场上的金融风险转移到中资银行身上,将自身的经营风险转嫁或传递到国内。[7]

(四)中外银行的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

本土化是外资银行的一项基本战略。随着外资银行产品线的不断延伸和机构网络的迅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成倍增长。为了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外资银行会设法“猎取”中资银行体系中的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利用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高素质人才加盟,使本就稀缺的国内商业银行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一项针对35家外资银行的调查显示,目前这35家银行的员工总数为7000人,2008年将增加到17000人,增幅为150%。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竞争人才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各层面的人员都将涉及。特别是对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的客户经理、资金交易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的争夺将更为激烈。

(五)外资银行进入增加金融监管难度

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银行业将呈现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监管体制及水平提出了挑战。首先,外资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运营资金不到位、将境内资金调入国外套利、少缴或漏缴存款准备金、转移利润逃避税收、利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而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还比较低下,如果对这些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风险。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将带来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工具,这使得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变得更加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增加。

总之,伴随着中外银行竞争的不断加剧,外资银行不断扩张与成长的趋势是难以逆转的,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和发展格局也将由此而发生变革。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整体市场格局的变化依然不会太明显。但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规模的不断加大,外资银行将在局部地区和业务领域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局部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四、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对策与建议

虽然外资银行进入整体上有利我国银行业的持续发展,但其全面进入所导致的激烈的客户竞争、人才争夺、市场扩展等如果处理不好,也将对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水平以及整体金融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积极应对外资银行进入引导其积极效应的发挥规避其负面影响,成为我们所必须深刻思考的命题。我们认为;从商业银行微观层面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宏观层面优化政府行为策略正是我国破解这一难题的必由之路。

(一)从微观层面来说

我国国内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应大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激烈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借鉴世界知名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通过准确市场定位培育核心客户、加快产品与技术的创新、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来优化自身的经营策略;通过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予优秀管理技术营销人才有效激励以应对外资银行的人才争夺;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加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从而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市场扩展;通过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控制有效管理在同外资银行竞争中所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保持整体银行业健康发展。

(二)从宏观层面来说

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的职能、优化对外资银行监管、放松银行业对内准入管制,鼓励民营银行发展等手段,积极发挥外资银行进入的积极作用而规避其消极影响。为了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我国政府应该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直接干预与限制市场和企业活动,转到加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转到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管制方法,健全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为金融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上。与此同时,为了规避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影响,我国必须优化对外资银行监管,通过完善监管法规和制度使得外资银行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提高监管专业化程度减少相应的监管成本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增强监管的审慎性而非强调具体经营行为管制来提高外资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维护整体金融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峰,陈光.在华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5).

[2]杨华.中、外银行核心业务、核心竞争力对比[J].国际商务研究,2000,(5).

[3]陶士贵.外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策略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2,(11).

[4]中国银行国家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竞争状况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03,(4).

篇2

一、引言

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部分,银行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期让本国经济从危机的阴霾中能够顺利地走出,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推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使得我国经济在2009年以后慢慢地恢复到危机前的发展速度,危机之后的金融环境更加复杂,使得我国银行体系必须采取措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风险挑战;其次是内部环境错综复杂,针对我国现状,银行有关金融案件频频出现,说明现有的体制下不足以依靠自身来完善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另外,我国的大部分银行属于国有性质,国家作为其中的最大股东参与决策,这样就可能由于政策的失误导致亏损情况的发生。近几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国有企业资金闲置等问题的出现,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备受争议。

二、金融市场中银行业面临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

首先,从银行业的参与主体来讲,国家是其最大的股东,政府可以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这样,如果发生决策失误,就可能导致经营性风险的发生;其次,由于银行在我国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发生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竞争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储户针对银行业制定的各种条款,多数只能抱着容忍的态度,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制约下,银行只有实现自主地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二)信用风险

针对上文所述,银行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虽然我国银行的数量众多,但主要资金分布在主要的几个银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等。在银行的信贷过程中,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导致银行的资金周转困难,更严重的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因此,针对我国人数众多的现在,如何把握好信用尺度、衡量好贷款人的信用等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现阶段,很多国有银行将业务延伸到农村地区,该地方是一个相对风险高、收益低的区域,尤其是在信用贷款方面,由于缺少快速变现的财产抵押,导致银行在衡量信用方面处于承担风险的地位。

(三)市场风险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诸多银行在其中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市场风险相对来说较小。但是,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等方面,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期间,新的金融衍生品逐步产生,同样会对传统的银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此部分的市场风险不容忽视。

(四)内部体制风险

由于银行属于国有企业,鉴于其特有的垄断地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小、盈利高,因此其参与者享受着高出其他诸多行业的待遇。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体制现状,工作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淘汰机制,容易发生工作懈怠、服务不周到、不思进取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减少银行本身的竞争力,不利于其长远地发展。

三、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与世界的发展逐步联系得日益紧密。改革开放至今,国际资金对我国的投资不断加大,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厂,同时,世界的资金进入中国,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世界资金的流入,需要通过银行这条渠道,与传统的对内模式相比,这样的情况是我国尚未面对的问题。相比于银行业,我国的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因为不再是传统的内部经济,还要应对国外金融的各种难题。金融市场的开放,进入很多国外的投资模式和投资机构,这些外资机构进入我国市场,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变得日益复杂,因此我国的银行业需要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多。

(二)现有融资渠道的影响

首先,通过分析银行贷款对象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银行资金贷给国有企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我国的私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能够获得的企业贷款相对贫乏和困难。其次,通过研究我国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除了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股东相互出资、民间借贷、以及银行贷款等等方式,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近两年温州爆发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以及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崩盘等事件屡见不鲜,终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融资渠道困难是企业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然而,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资金闲置,另一方面是很多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以及倒闭等现象,充分说明我国融资渠道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私有企业的发展。此外,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面临着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民间资本的发展。总之,由于我国融资方式长期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市场亟需资金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其他融资渠道不通畅,此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银行自身的积累与壮大,分散了其内部资源,导致其不能发挥其优势。最后,如果大量资金流入经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国内金融环境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的流动速度变快,银行之间的相互拆借等情况变得更加紧密。在国内,随着市场化程度地逐步深化,众多中小银行也参与到金融市场当中,使银行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放大。“十二五”期间所提到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金融行业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外界,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对于后来出现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出现,为金融行业提供了一些新的特色。如何调整自身的目标,使自己的竞争力处于行业的前列成了现在银行的重点。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区域性银行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在整个银行业的竞争中的优势逐步显现。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市场上抢占先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银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

(四)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由于我国的银行基本上是国家控股,或者是纯国有企业,政府在其中行使着决策权。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国有企业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在资本的借贷对象上,国有企业比一般的私有企业要占据优势地位。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在此形势下,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一直没有变,企业的融资渠道缺乏导致企业的贷款来源必须经过银行,这样的层层审批制度不利于企业的资金高速运转,使企业在市场中不能灵活地应对危机。鉴于国有产权制度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同属国家所有,大量资金用以支持国有企业,而人们赖以生存的私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国有的效益由于比不上参与市场竞争的私有企业,因此,资金在国有企业的增值速度始终赶不上在民营企业中的增值速度,这也给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造成了一系列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提到,我国2010年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超出此前央行全年人民币7.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目标。然而随着银行的超额放贷,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这也成为了银行金融风险的现实隐患。

四、规避金融风险而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银行的设置原则应该是为人民的经济生活服务,服务社会经济的同时做好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工作。由于我国社会制度的特点,使得现在的很多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银行中获得支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在的很多国有企业获得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却增值不明显。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已经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该部分的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形,容易导致居民生活问题的发生。因此,把加大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应该放在规避经济风险的重要位置。

(二)完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银行属于国有企业或者国家属于最大的股东等情形,因此,在其垄断市场中,容易造成内部工作人员工作懈怠等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完全市场竞争中发展,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支持村镇银行管理人员和员工持股的方式,来调动他们做大做强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银行业务相对趋于饱和,如何提高服务效率、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将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将业务延伸至村镇的银行可以通过吸收部分熟悉当地情况的小股东,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由于资本逐利的特性,一旦企业在实业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压制,管理者会通过其他途径使资金增值,例如投资等等。现阶段由于企业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的途径是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能够通过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是比较少的。总之,在体制的约束和融资渠道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的资金链保持充足。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供应,企业在做大做强的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拓宽融资渠道,避免企业倒闭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是政府未来可采取的一个措施。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同时,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一旦银行的信用发生危机,将会爆发诸如银行倒闭等金融危机。因此,建立完善存款保障制度是一个未来银行防范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综述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并列举了一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中可知加强银行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趋势变幻莫测,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我国银行必须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以期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金融风险抑制在初发阶段。最后本文给出了部分防范金融风险的几点措施建议,期望该部分措施完善之后能够为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等方面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范肇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张传良.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

篇3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76-03

一、前言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完善,网上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方式和重要的渠道,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也是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它是以现代通信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采用电子数据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络开办银行业务,提供具有充分个性化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银行。[1]在网上为客户提供“3A式服务”就是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提供网上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股票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2]

与传统银行对比,网上银行具有以下特征:(1)销售渠道不同。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的营业网点,而网上银行的销售渠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商制度。[3](2)服务不同。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实力上,如资金和服务质量等。而网上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方法,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各种理财咨询技能上。网上银行的整体实力,将主要体现在前台业务受理和后台数据处理的集成化能力上。(3)业务范围不同。传统银行业务的范围较为清晰,网上银行业务范围正处于高速扩张之中,因而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将会得到拓展,而且将会有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介入网上银行业务。因此,进一步加强网上银行业务建设,促进网上银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效率,为商业银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4]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1.网上银行在电子银行中的市场份额。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比例将不断加大。如图1所示,企业网上银行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57.6%,其次是手机银行、自助银行、ATM、POS等其他电子银行,所占比例为37.4%,而电话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的交易额仅占电子银行总交易额的3.2%和1.8%。

2.网上支付用途多样化。网上支付具有交易成本低,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支付方式。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在2006年,在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主要用途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网上购买实物产品,所占比例达到83.5%;其次是缴纳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等各种费用,以及网上阅读/下载/购买数字出版物以及购买游戏点卡;然后是教育类的费用支出和网上航空客票预订,大约各占1/4(如图2)。

3.初步形成合理的管理。各个商业银行有效地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加大营销力度,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加强风险控制,使得网上银行贡献度不断提升。网上银行的营销方式正逐步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为争夺市场份额,各行在管理模式上都有所创新。有的商业银行单设独立的电子银行部;有的银行转换科技部门职能,将科技部更名为电子银行部,具体负责网上银行产品的营销和管理工作;有的商业银行则由银行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市场调研、客户维护、信息反馈和售后管理工作,由科技部门负责网上银行服务渠道的技术支持。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网上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

4.网上银行用户增长潜力巨大。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为网上银行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用户。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5%;与上年同期相比,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上用户的增长对网上银行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个人网上银行的发展。

随着个人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迅速增加。2006年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为7000万户,年增长率达到102%。据预测,2007年我国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将达到1.17亿户,2010年将超过2亿户,达到2.15亿户。同时,根据CNNIC的历次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网络购物以银行卡网上支付的比例逐年增高,从2001年底的15.6%增至2005年1月的41.5%。另据市场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统计,2005年全国网上支付总金额达15.7亿元,预计2007年将达到88.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速度在一倍以上。

三、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使用范围少,赢利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只是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的一些科学力量雄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边远或落后的山区很少或没有网络银行。[5]而且网上银行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清算金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业务量规模不大,与银行传统客户群体和覆盖面相比还显得很低。作为交易渠道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其赢利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2.客户缺乏对网上银行的认识。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人对网上银行的业务不够了解,市场认知度较低,客户使用热情不高。同时,许多客户对网上银行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加之网上黑客猖獗,假冒网站防不胜防,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难以预料,大部分客户仍习惯于接受面对面的临柜服务,而不愿意选择网上银行做业务。我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37亿,但与7000多万网上银行客户相比,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3.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银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和管理问题。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这就严重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据调查,消费者之所以不愿意使用Internet进行金融交易,有六成以上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68%的银行用户怀疑网上银行的安全。我国银行业虽然已经开通了安全认证服务,但我国有关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等还未完全建立。[6]

4.金融监管体制的制约。一是准入关的制约。网络银行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延伸、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以及各种新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使得金融业从强调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而当前我国实行的又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一体制在网络时代也将受到挑战。二是网上银行监管标准缺乏统一规划的挑战。目前各家银行各行其是,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技术、传输数据等技术参数,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银行间互不兼容,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涵盖网上银行业务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三是网络交易立法不建全的挑战。网上银行业务是新兴的银行业务,在法律法规上并不完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电子货币的发行及控制、网络银行的资格认证、网络银行虚拟金融服务的监管、网络银行服务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利用网络银行进行金融犯罪的行为如何进行惩罚和制裁等。网络银行的发展和规范有赖于新的商业法律法规的建立。因此,网络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商业法律和商业习惯的适应过程。

四、发展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提高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网上银行的网络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客户的兴趣选择。网上银行所提品的质量、性能式样、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应足以引起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能将它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一方面,应该让网银更人性化,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需要改进的地方,使用户运作更简单更快捷。另一方面,要做到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把客户意见及时反馈,改进银行产品的部分功能,如企业网上银行与现金管理平台的整合、大客户个性化服务、本地特色业务问题等。

2.加大网上银行的营销力度。营销对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网上银行业务这种“无形服务产品”的营销需要下很大的力度,特别要注意广告的作用。[7]针对新兴的网上银行业务,首先要将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客户,提高银行自身的社会形象、服务水准、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围绕客户需求,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找准目标,树立市场品牌,不断丰富完善电子银行产品功能。

3.加强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网上银行业务要通过与互联网连接,使得网上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银行和客户都应该加强防范。一是从银行防范。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承担比传统银行更多的风险。因此,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应建立严密的安全体系,以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为防止交易服务器受攻击,银行应采取隔离相关网络、高安全级的Web应用服务及实施全天候的安全监控等技术措施。二是从客户防范。客户的安全意识是影响网上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客户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网上安全意识,防止自己网上银行账号及密码流失,上网时应设置好电脑安全措施,对于网站要有一定的区分能力,不随便点击恶意网站。

4.加强对网上银行的监督管理。处理好网上银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风险,加快立法工作,制定对应各种风险和业务流程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网络银行知识的考核,应强制要求了解网络知识,熟悉网上银行业务,使网络银行的各项程序都有章可循,按规定办事。

参考文献:

[1] 李兴智,丁凌波.网上银行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Robert L Simons.Online Banking Rank[J].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3,(11).

[3] 纪香清.网络金融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4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篇5

这种格局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小型银行机构数目相对众多,一是因为进入门槛相对低,二是因为分散在广泛地区,三是因为它们中仅仅有少数能壮大进入大中型银行行列。

大型银行通常是全国性甚至高度国际化的机构。它们在成立之初通常就承担了综合性全国性的功能,并与一国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门有着密切联系。

中型银行在发展之初往往有浓厚的区域或行业背景,并能依托所在区域或行业背景优势取得快速增长。其中的佼佼者或能壮大成为大型银行。

就这些银行机构所拥有的资产或存贷业务量指标来看,它们的分布格局也呈现出类似特点,即“倒三角形”或“倒金字塔”:大银行在全国银行总资产或存贷业务总量中占据较大份额,中型银行占据相对较小的份额,小型银行合计起来也仅占一个还要小的份额。

这种分布格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在自然界,高海拔的山峰总是少数。有统计说,地球上8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仅有14座(亦说24座,连同非独立山峰在内),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25座,6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则有数千座,再低海拔的山峰则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不计其数。大多数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有相通相似性。

一个问题是,能否从上述银行业机构分布的情况推论出银行业的竞争性或垄断性的程度?回答是既可以也不可以。说可以,是因为判断竞争性的基本标准是同一个行业中是否有着至少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而我国银行业的机构分布情况显然符合这个判断标准;说不可以,是因为应当对“同一个行业”这个说法作进一步的细分和鉴别,以便弄清楚各个经营者的相互关系。

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大国有银行往往也被叫做“专业银行”,这个叫法本身就体现了当时不让这些银行从事相同业务并避免相互竞争的政策意图。在这个意义上,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有多家银行存在,它们之间就必然有竞争。

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指出,并不是说银行机构之间都必须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竞争,而且这种竞争越多越好。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的,那么,该行业内各个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是无差别的,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打价格战的手段。价格战的通常结果是,“一败一胜”或“两败俱伤”。20世纪90年代,国内几大“专业银行”陆续“越界”展开经营,在同一城市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大家都“高息揽存”,而这就是价格战。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价格战会无止境地抬高银行经营成本,促使一些银行铤而走险,让它们最后必然因所承担和所累积的风险过高而不得不倒闭。更重要的是,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给整个银行体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的影响。

理想的状态是,银行业内部既要有竞争,又要避免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从国内外经验看,维持银行业适度竞争、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三:进入控制,产权流动,特色经营。

进入控制包括政策准入和行业壁垒。政府监管当局必须为银行业进入者设立最低门槛,符合条件者才能发放执业牌照。另一方面,不能将进入控制完全寄托于政策限制,因为政策限制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业壁垒也是一个可行之策,即银行业现有经营机构应当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通过分支机构的广泛设置等手段促使潜在的进入者和竞争者面临高昂的进入成本。

产权流动是银行业内机构整合重组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的过度性和白热化客观上都在呼唤着并购重组。如果没有产权的流动性,并购重组要么不可能,要么困难重重。而产权的流动性一定以产权的分散性和可交易性为前提。在这方面,我国银行业机构还面临许多调整改革发展的任务。

特色经营是差别化发展战略的体现,是高级竞争,也是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之基础。特色经营可以有多种含义,既包括银行产品的个性特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包括银行服务的细分和综合化。特色经营的成就必须体现在银行客户的识别和认可上,形成客户的认同效应和持续跟随效应。对银行机构来说,一旦在显著程度和规模上获得了客户的认同,自己也就获得了一定的定价权。也就是说,这种定价权实质上来自于客户对自己其他选择的主动放弃,是银行经营优势的体现,不属于特许权垄断。

近年来,许多国内银行事实上都高度重视发展特色经营,不断创新,开拓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促使国内银行服务业有极大改观,从过去比较单一简陋的服务格局演进到目前相当多样化的并有一定精细性的服务格局。这是国内银行业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所出现的积极的、值得庆喜的进步。

但是,也应该看到,与国外一些同类机构相比较,我国许多银行的特色经营仍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在产品、服务和品牌效应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还应该看到,在银行业经营格局的调整进程中应遵循“自然分工”原则,即不强求政策主导,也不强化政策限制,更多地发挥银行机构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在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防范一些中小型银行机构因追求雷同化高速扩张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篇6

(一)内部审计的性质和范围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实现价值增加并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它采取系统规范的对风险管理、控制以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改进其有效程度,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和有效性;审查和管理财务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服务;审查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查保护资产的方法;审查银行与风险估计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审查已经建立的系统是否遵循和监管要求、行为准则和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测试交易和特定内部控制程序的功能;测试监管报告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执行特别调查等。与内部审计有关的一个重要是利用内部审计师充当内部顾问。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建议或咨询应当是对内部审计基本职能——银行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功能,以检查和评价其内部控制系统——的一种补充。

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样本国家银行内部审计的范围基本上是与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和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的要求相一致的。巴塞尔委员会会计特别小组的大多数被调查行的内部审计师在保证和咨询活动上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是:内部审计占75%—95%,培训占5%—20%,咨询占0—20%.关于咨询工作,被调查行的内部审计师强调他们不承担任何经营责任。有关银行指出,咨询也只限制在为特定的大项目或计划提供与控制有关的建议。

(二)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

银行内审组织最普遍的模式是实行集权化管理。所有被调查行证实,它们都建立了常设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对大银行来说,其海外分行可能会设立一个内审部门,但这些当地的审计单位都要接受总行内审部门的协调。而且,内部审计通常根据业务来组织,这些业务的内审部门负责人要向集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报告工作。在属于一个集团组成部分的小银行,其内部审计可能会外包给集团的内审部门。调查也表明,这些被调查行的内审职能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得益于建立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都明确各自的职责:即董事会对保证高级管理层建立和维持一个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一个评估银行业务各种风险的衡量系统、一个将风险与银行资本水平相联系的系统以及监督遵循法律、规章和内部政策的适当方法负最终责任,并对内部控制系统和资本评估程序至少每年审查一次。银行高级管理层每年一次向董事会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和资本评估程序的范围和执行情况。

(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所有被调查行表示,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被审计的活动和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委派任务,可以自由地报告审计发现和评价,并不受管理层的干涉,可以在内部进行通报。内部审计部门的这些权利得到了审计章程和监管规章的保证。一般审计章程有利于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内的地位和权威。考虑到各国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性,所有审计章程须经董事会或相当级别的机构的批准。审计章程一般要传达给银行全体员工,或至少可以获取章程(如通过内部网)。但在少数的被调查行,审计章程只传达给极为有限的人,如审计职员和管理层。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行都授予内部审计负责人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和通过董事会主席、审计委员会委员向董事会报告的权利。与此同时,客观性对内部审计师也很重要。被调查行对保护客观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措施包括:1.审计人员的任务轮换;2.不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3.在审计章程中确认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4.内部雇佣的审计师不能参与审计他或她在某一时期以前负责的业务;5.内部审计师从银行外部招聘;6.对审计工作和工作底稿开展正式的审查和评价程序;7.审计师的报酬不与经营业绩或利润挂钩;8.执行建议时的职责分离;9.审计师不能参与控制和其他管理程序的设计。此次调查也显示,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对于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的客观性至关重要。内部审计师是训练有素的,尤其是在大银行和特殊领域比如审计交易活动和信息技术。这并不排除内部审计部门就特殊的信息技术审计向外部审计师咨询。在招聘内部审计师时,小银行倾向于更看重个人的银行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不是文凭或专业。专业胜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保持:在职培训;正式的内部和外部培训(注册审计师取得资格后经常要接受强制性的持续);审计部门内的职员轮换;鼓励成为注册内部审计师。

(四)内部审计的运作情况

内部审计部门的活动包括的程序是:制定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计划,检查和评价获取的信息,通报审计结果和进行后续审计。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层通常每年负责编制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计划,这些计划须经银行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的批准。几乎所有银行都表示,财务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等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都由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但管理审计通常开展得比较少。另外,被调查行证实,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负责保证部门遵循良好的内部审计原则,这与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的原则是相符的。

二、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趋势

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检查和评价。根据著名的COSO内控,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是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益、效率以及遵循有关的法规制度。从巴塞尔委员会的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国际银行内部审计的评价目标和工作范围明显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评价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开展财务审计的工作逐渐被注册师所承担。虽然多数被调查的国家报告,对会计记录进行审计属于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但银行财务报告审计并没有被一些国家的银行包括在内部审计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财务报告被看做是银行外部审计师的惟一职责,在这方面,内部审计的作用只限制在为外部审计师提供支持。

(二)遵循和监管要求的趋势日益增强,即由一个独立的法律和合规职能部门进行评价,而不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做。

(三)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和效率是首席内部审计师最优先的任务之一。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审计师的专业分工更加精细,这是为了更接近被审计的业务(如购并),加强审计和对内部模型的评估,并更加强调风险导向的审计。

三、若干启示

与国际银行内部审计的先进做法相比,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明显存在着外部环境不利、内部组织独立性不强、内审理念落后以及人员素质较差等。巴塞尔委员会的上述调查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重要的经验启示:

篇7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04-02

私人银行的业务是商业银行面向社会高收入阶层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金融业务取得的进步,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时候,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障碍,会影响到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速度和质量。这就需要中资银行充分认清发展现状,克服面临的困难,积极推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阶层的兴起,且这个阶层的人数还在呈逐年增长的态势。随着个人财富的广泛积累,富裕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富保值、增值、传承的问题接踵而来。那些高收入阶层的群体则是需要银行为他们提供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理财,且保密性极强。富裕阶层成熟的投资理财服务需求的增加为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机会。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现状

1.外资银行抢滩私人银行业务市场

近年来,外资银行凭借其在高端财富管理领域的优势,将目标瞄准了我国新晋富裕阶层,开始了在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2005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瑞士友邦银行,经银监会批准,成为首家在我国获得私人银行代表处牌照的外资私人银行,标志着外资私人银行正式进入我国。从2006年开始到至今,各外资银行已经陆续进驻到我国,并以其成熟的经验先后开通了私人银行业务。

2.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显露头角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抢滩布点,中资银行积极应对挑战,纷纷着手备战私人银行业务,陆续推出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首开中资私人银行先河,由此掀开国内银行开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帷幕。随后,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全新打造的私人银行相继开业。进入2008年后,这场国内商业银行为争夺高端客户布下的战局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各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宣布加入这一阵营。中资银行由于受到分业经营等方面制约,对全球资产运作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虽然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己经初尝高端战略的甜头。

二、制约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分业经营的限制

1993年我国正式提出实行分业经营模式。2003年修订了《商业银行法》,依然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证券经营或信托投资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的机构,其固有的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难免与合作方产生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产品管理流程上的衔接。这使得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很多产品在开拓过程中举步维艰,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都比较有限。这也使得国内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十分的单一,同质性很强,缺乏差异性。这既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同时也有很高的风险性,使得私人银行的发展更加的艰难。

2.缺乏成熟的金融消费环境

我国目前的金融消费环境尚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不利于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比如,在银行有偿服务方面,社会公众的意识不强,普遍存在对银行金融服务合理收费采取不理解、不支持态度的情况。虽然已经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为推动银行中间业务收费进程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但是,因为社会公众对于银行长期提供的“免费午餐”式的金融服务存在依赖和惯性,所以,在现有的金融消费环境中有偿服务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践。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服务理念落后

在服务理念上对于私人银行服务,中资银行是不够成熟的,首先,私人银行不能充分认识到客户服务属性,其中心主要是产品销售,投资咨询还基本停留在充当理财顾问的阶段,多数情况仍是局限在现有的产品上,不能很好的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同时在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不能充分且全面的认识私人银行客户以及客户需求,容易局限在客户表层、一般的需求层次上,不能准确且清晰的洞悉客户潜在、独特的需求;三是缺少整体性经营结构调整的战略规划,不能充分发挥服务性业务收入对银行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

2.相关专业人才匾乏

篇8

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国际先进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且也成为我国亚洲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我国11家银行为实证,选择2012年二季度末影响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我国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提供对策建议。

一、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定量分析。

1.指标选取

笔者借鉴国内研究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影响的重要程度,选取如下指标评价指标体系。

2.样本、数据来源

3.实证分析

4.实证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一是每个银行零售银行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四大行和招行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二是最大的公共因子F1与营业收入占比、利息收入占比、营业利润占比和客户数的相关性高,说明要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可从这三方面入手。

二、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思路

1.强化零售银行业务风险控制。目前,我国零售银行业务正处在全面起步阶段,各家银行争相发展,因而存在着盲目扩张、放松风险管理的不足。要不断健全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使零售银行业务健康发展。

2.加强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创新的方向应主要是致力于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进行整合性、前瞻性产品的研发。

3.加快渠道建设,提高网点销售。分支机构建设和电子化并重,并逐渐转向电子化服务。各家银行应对各种渠道进行有效整合,使之各司其职,互为补充。(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一)决策链短。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且其机构规模小,决策链短,公司治理灵活,能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和现实需求科学地设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二)现代零售银行。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是“村镇金融便利站”式的现代零售银行,是属于农民自己的“草根银行”,其建立和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能有效解决农民、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创新产品灵活。针对农村地区借款人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这一实际,村镇银行发挥了发起行的经营理念和传统优势,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业务品种,深受客户欢迎。

二、村镇银行建立产生的效应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促进作用,增加了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还可以解决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二)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农村消费信贷需求,能有效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开拓。村镇银行构建了城乡金融资源互通互联的新桥梁,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城市资金有余,农村资金紧张和金融运行渠道少的问题,逐步可实现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目的。

(三)强化对特色农业的资金支持。村镇银行加大了金融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拓宽了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和金融资金流向特色农业,有效地满足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需求,帮助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等突破资金瓶颈、扩大生产规模,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一)面临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村镇银行总人数在20人左右,基本除一名董事长、一名行长、一名副行长外,其他部室并没有相应的配置,法人治理结构无从谈起。

(二)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一方面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另一方面受到农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网络、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吸收存款弱势明显。村镇银行放贷需求强烈,由此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目前,村镇银行面对的企业客户往往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也缺少相关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而且这种状况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

(四)面临一定的操作风险。从业务管理看,村镇银行沿用大股东发起行原有制度模式,业务流程上从原有的较大客户向农村客户调整,采取相对灵活的模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效率高,但也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四、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一)法人治理上的制约。村镇银行虽然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 但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体现出来, 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村镇银行法人治理建设中,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绝对性限制也有与村镇银行设立初衷不一致的地方。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利用民营资本,要充分调动当地股东的积极性,追求责、权、利一致,而在村镇银行中,董事长、监事长、行长、副行长均由发起银行派任,这种法人治理是欠缺科学性的。

(二)业务开展上的制约。目前村镇银行由于结算系统不畅通,难以开展同业拆借业务,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致使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融资渠道受限。这些不仅影响村镇银行的形象,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资金来源受阻,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就会受到较大制约。新业务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保险等没有得到开展,创收渠道单一,实现盈利困难重重。

(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制约。首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再则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加之难以承受太高的人力资源成本,村镇银行即便招募到金融专业人才,也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给予一定年限的免税期;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二是银监部门适当放宽对村镇银行存贷比例和最大单户贷款比例指标的监管限制,促进村镇银行扩大支持“三农”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三是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四是研究探索农村金融担保和保险制度,适时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健全必要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切实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二)明确市场定位,加快发展步伐。目前“贷款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低端市场的空白以及中端市场的金融供给不足。由此可见,低端市场的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的任务将由村镇银行来承。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明确的市场定位不仅有助于其在农村地区形成自己的“区域”和“地盘”,加快发展的步伐,也有助于推动各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篇10

二、银行业面临挑战

1.商业银行数量暴增,业务大同小异,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目前,国内已有五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十多家中型商业银行,百余家小型商业银行,再加上不断增多的国外银行和外资控股银行。另外,我国各家银行主营业务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虽然银行通过各自的会计核算方法将部分贷款利息收入转换成中间业务收入,但是,归根到底银行利润的绝大多数仍然来源于存贷款利息差,这也就使得各个银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只能依靠以高息揽存为主要手段的价格战。这也就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和流通量越来越大,使用的用户也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逐渐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支付中介的地位,目前快钱、支付宝等都已实现代购机票、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等结算和支付业务,除此外,有些三方支付平台利用其积小成大的“资金量”,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无需任何审批手续和抵押物品的小额信用透支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客户的小额资金需求, 如蚂蚁微贷,使资金供给绕开银行,直接将积淀的资金供应给有资金需求者,完成资金的银行外循环,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3.银行跨业经营将会呈现新的风险

跨业经营在于拓展商业银行业原有的业务范围,实现银行业跨业经营发展的同时,风险的交叉传递性将会增强,银行跨业经营将会导致管理层的交叉复杂化,降低了对原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力,这就对以存贷业务为基础的传统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风险,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为了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营、产生既定的效益,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机制,做到依法稳健经营。要把自觉地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地规章制度和奖惩激励政策,达到时时学制度,人人防风险,做到有章必循、执法必严、令行禁止。

2.深化银行业改革,推进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