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4: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政治哲学意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B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010-08
谈到西方哲学家葛兰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哲学。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到这一内容时,常常是从分析其市民社会理论、国家理论、领导权理论等入手的。在直观的意义上,这并无不妥,因为葛兰西论述过的这些理论问题,本就系于政治哲学的范式。但如果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作为其重磅理论组件的“实践哲学”。人们往往以为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在葛兰西理论结构中是互为他者、彼此外在的,但我们发现在实践哲学中却也包藏着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这种逻辑又因为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关联而通向了后者的思想之躯体。如果忽视了这一信息,进而不能使葛兰西不同理论节点内在打通,无论对其政治哲学还是实践哲学的研究,都会是褊狭的、不完整的。基于此,本文拟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政治意蕴作一考论,由此一方面凸显葛兰西实践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政治哲学的独特梳解路径,另一方面将问题连带地导入到马克思的理论语境中,澄明其“被遮蔽”的实践思想。
一、从实践哲学到政治哲学:经由文化范式的内在过渡
煮 一般用于体积较小且容易熟的食材。将食物放入锅里,用大火先煮开再转为小火,食物的营养物质与有效成分能够很好地保留在汤汁中,味道清淡鲜美。
蒸 将食物包好材料后隔水蒸熟,可以加些汤汁在食物中,也可以不加,因人而异。蒸出的东西原汁原味,是食疗保健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凉拌 凉拌是生食或近于生食的一种方法。一般将食物洗净切出形状,用开水烫过后调味。鲜嫩爽口,清香生脆。
炖 锅里放入适量的清水,将食物洗净切块与调料一起倒入锅中,大火烧开转小火炖到食物熟烂,炖出的食物原汁原味,质地熟软。
熬 熬就是在煮的基础上将食物烧成汤汁,比炖的时间还要长,适合老年人、身体衰弱的人使用。
稳定的蔬菜摄入量
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如钙、磷、钾、镁和微量元素如铁、铜、碘、铝、锌、氟,并且以绿叶蔬菜含量最为丰富。而钙在苋菜、荠菜和黄花菜中含量很高。蔬菜中的钾、镁含量也很丰富,其中不少比水果中的含量还要高。如果每天能吃350克以上的蔬菜,那么其中的钾、镁等多种元素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蔬菜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维生素C能够降低胆固醇、保护动脉壁。由于高脂血症患者常常要求忌食动物性食物而导致维生素A的缺失,而蔬菜中的胡萝卜素则可以补充维生素A。蔬菜中的纤维素能够增加饱腹感,起到较好的节食减肥作用,同时能够推动粪便和肠内积物蠕动,增加肠液以泄积通便,清洁肠道,促进脂质代谢,从而起到降压降脂作用。所以高脂血症患者应该食用大量蔬菜,来降低胆固醇与血脂。
忌食动物肝脏
研究表明,动物肝脏内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素,比如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且动物肝脏烹调后味道极佳,所以成为很多人的膳食最爱,例如葱爆腰花、醋熘肥肠等。但是动物肝脏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来说,多食动物肝脏是很不可取的。因此,为了身体健康与疾病的防治,高脂血症患者不宜进食动物肝脏。
老年人应少食甜食
糖虽然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但不可以多吃,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老年人要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少食甜食。众所周知,糖、脂肪和蛋白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三大营养素,人体所需热量的50%以上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我们平日里食用的米面等食物含有大量的淀粉,而淀粉经消化以后即可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葡萄糖,所以通过正常饮食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已足够满足人体代谢的需要,如果过量地摄入糖,会在体内转化成过剩的脂类,造成体表脂肪过多和血脂升高,并进一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血栓等。老年人的骨质缺钙,过量的糖容易引发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而且老年人的胰腺功能降低,糖过量就会使血糖升高,容易诱发糖尿病甚至加重脂肪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老年人要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少食甜食。
忌饮食过咸
咸味是绝大多数复合味的基础,有“百味之王”之说。不仅一般的菜品离不开咸味,就是酸辣味、糖醋味等也要加入适量的咸味,才能够使其滋味浓郁、适口。盐是咸味之首,可以增味、解腻、杀菌、防腐,每天必须摄入一定的盐来保持新陈代谢。但是盐分除了让人开胃外,还会因为钠离子锁住体内水分而导致水肿和体重增加。高脂血症患者每天不宜进食过多盐,应以小于6克为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47-02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引进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实践和教学思想,以期可以达到让广大医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爱病患、关怀社会的作用。但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单单依靠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问题,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近来,的“人文关怀”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摆脱中世纪神权思想之后,宣扬个性发展、追求个人平等和现实幸福的需要。在资本快速集聚并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财富和经济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所带来的“物化”问题已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社会呼唤“以人为本”。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人文关怀为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营造人文氛围、关注人文精神、提高人文造诣。
一、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解析
所谓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中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关注人自身,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关注,立足于人的成长,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以期达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的。医学虽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由于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应具备一份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所不具备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总是去安慰”的心灵疏导师。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
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是实施教育实践的群体或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将理念、思想作用于客体,以期起到影响、提升客体的作用。此处的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不仅仅指高校,也包括家庭和社会。诚然,高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作用。但家庭作为学生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场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应坚持正面的导向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起到家校联动、共同育人的作用。社会则作为人类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医学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医疗行业的舆论导向也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文关怀的效果实施。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抵制社会的阴暗面,弘扬医学大爱。是对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主体性要求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背景因素,避而不谈家庭对医学生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分夸大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作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民性、全员性。期待家庭和社会给予高校医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三、医学人文关怀的客体
正如马恩所论述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是一个类的集合,具有特定属性的群体。但是每个个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因此,一方面应该把握其在发展中的个体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总结其在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的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促进其进步。医学生学业任务重,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和心理负担。在面上如何进行正面的引导,解决了一个量的问题,考虑了全面性。但是,面对个性差异、生活背景差异、所属阶层差异的个体,又要顾及到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依托,这是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马恩看来,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明了客体既是受教育者、受影响者,同时,也必然是自我教育者。客体和客体之间也会有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作用发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选择、去实施。
四、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人文关怀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建设与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注重并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得了解他们的具体利益诉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利益追求的多样性。因此,必须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利益需求,并积极提倡和引导正确的、合理的需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原则。既然人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那么关怀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显然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医学人文关怀更应以如何当好一名医生,以仁心、仁爱、仁术去服务于更多的病患为导向,发挥好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r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既是学生满足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和老师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人的主体价值是通过客体对象的价值来体现,主体追求到的客体的价值越大主体自身的价值实现就越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教育者。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教育的过程对教育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五、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1.公平正义原则。高校人文关怀并不是“阳光普照”,而是“因地制宜”。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在人文关怀的实施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和平等,而是适用于差别原则。教育要考虑到个性因素,给予缺乏人文关怀与关爱的孩子更多的雨露。当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改善一个人的状况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时,这种方式肯定是有效的,并且实质上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双方之间地位的实际平等也保证了和谐教育氛围的形成。
2.以人为本原则。人文关怀表现为充分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以追求人的生命的圆满和人性的提升为要旨,充分实现人的存在感为目的。首先,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将归结于人的发展,必须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肯定人的价值取向。其次,将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特定社会制度中,以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帮助作为其发展的土壤。最后,个体在享受人文关怀的过程,同样也是创造人文关怀友好氛围的过程。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影响,同样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作用。这种关怀可以传递到每个个人,影响到学校的育人环境、行业的整体风貌、社会的总体风气。
3.交往实践原则。我们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区分为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这种区分其实也不是必然的。有人将两者都界定为人文关怀的主体,探讨“主体间性”。这是基于二者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相互影响,共同受益的目的。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交往实践”。交往实践原则是要求主客体双方在交往活动中就活动的目的、进度、效果等达成一致,以期取得效果。这既是目的,同时也是主体间相互理解行为。
在而今以经济作为重要甚至唯一衡量指标的社会,提倡人文关怀,特别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必然,是历史的呼唤,是从功利物欲向高尚境界的升华。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将来即将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人文关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现在关怀了他们,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还为患者在情感、心理、等层面提供贴心的服务。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治疗的艺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爱、冷静地判断……”在医学教育中理清人文关怀的几个要素、贯彻思想要义,并创新实践方法,我们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533.
(2)黄正泉,王键.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
(3)周薇.社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4):113.
(4)李林海.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邓福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Philosophic Interpreta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Ca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XIE Xiao
广大市民朋友们:
值此春暖花开、万木吐绿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第68个世界红十字日。在此,市红十字会与市文明办联合向全市发出倡议,希望全市广大市民和机关干部都积极加入到跟着郭明义学雷锋,争当红十字志愿者行列中来,汇聚和谐友爱的暖流,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温暖。为此,我们倡议: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让我们学习和弘扬雷锋、郭明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善行善义善举,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倡导者和践行者,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二是要立足本职岗位,争当建功立业的先行者。让我们学习和弘扬雷锋、郭明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富于进取、踏实工作、勇于创新,在本职岗位上乐于奉献、体现价值,共同唱响中国梦、劳动美的时代主旋律。
三是要热心红十字事业,争当社会温暖的传递者。让我们学习和弘扬雷锋、郭明义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卫生救护、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红十字事业中,在温暖他人中收获人生的快乐,在奉献社会中提升人生的境界。
四是要坚守道德准则,争当文明风尚的引领者。让我们学习和弘扬雷锋、郭明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传承民族美德、遵守社会公德、增强职业道德、涵养个人品德,努力创造文明有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让我们与雷锋精神同行,跟着郭明义弘扬雷锋精神,做一名有爱心、有行动的红十字志愿者,用爱心传承文明,用行动奉献社会,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抚顺大地薪火相传,为建设幸福美丽抚顺贡献力量!
xx十字会
xx文明办
20xxx年5月8日
学雷锋 争当红十字志愿者倡议书 二
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晋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领市职业一中红十字爱心志愿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三十余人到市白云社区老年公寓看望慰问老人,为老人送去了慰问品,并为老人做生活上的护理和心理安抚工作。
在慰问活动现场,红十字志愿者们为老人们送去了器乐合奏、舞蹈、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还为老人做饭包饺子,与老人聊天谈心。活动中,志愿者和老人进行了互动游戏,表演了上党梆子等节目。在活动结束之际,志愿者还祝愿老人们能度过一个安详、快乐的晚年生活。
白云社区公寓负责人介绍说,白云社区老年公寓自创办以来已有十一年之久,现有老人近80名,年龄最大的90岁。红十字志愿者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老人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老有所乐。同时,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关爱老年人。
学雷锋 争当红十字志愿者倡议书 三
作者单位: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制定危重症患者静脉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blood glucose,BG)的指南,旨在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同时提高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
(1)对于成人危重症患者,应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是否比更高的血糖目标值更能降低病死率?
对于绝大多数成人ICU患者,在血糖大于150 mg/dl时应开始胰岛素治疗,使用标准的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要绝对保持在180 mg/dl以下,并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BG≤70 mg/dl),但对病死率的影响有限。(证据质量:很低)
(2)对于成人危重患者,将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对控制并发症有什么好处?
A.对于成人ICU患者的总体而言,在严重并发症上(肾衰、输血、菌血症、神经病变和ICU住院时间)尚无明确一致的差别。(证据质量:很低)
B.建议在心脏手术后实施适度的血糖控制(BG
C.对于ICU严重创伤患者,在血糖大于150 mg/dl时应开始胰岛素治疗,使用标准的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150 mg/dl以下,要绝对保持在180 mg/dl以下,并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BG≤70 mg/dl),以降低感染率和缩短ICU住院时间。(证据质量:很低)
D.对于收住ICU的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脑损伤患者,在BG≥150 mg/dL时给与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180 mg/dl以内并尽量避免低于100 mg/dl,以减少高血糖的副反应。(证据质量:很低)
E.对于脑损伤患者,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血糖低于100 mg/dl。(证据质量:很低)
(3)在综合ICU患者中低血糖的影响是什么?
认为BG≤70 mg/dl与病死率增加相关,即使是短暂的低血糖(BG≤40 mg/dl)也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时间或频繁发的低血糖明显增加病死率。(证据质量:低)
(4)对于成人ICU患者,如何处理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
建议当BG
(5)成人ICU 患者监测血糖的频次应为多少?
对于绝大多数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建议每1~2 h监测1次血糖。(证据质量:很低)
(6)成人ICU 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便携式血糖仪的准确性如何?
大多数便携式血糖仪是准确的,但是对于静脉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作为常规血糖测定并不理想。临床医师必须意识到在贫血、缺氧及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它的准确性受影响。(证据质量:很低)
(7)成人ICU患者什么时候应该改变使用指尖毛细血管的血标本检测血糖?
建议对于休克、应用升压药、严重外周组织水肿和长期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选用动脉或静脉的全血标本而不是指尖毛细血管的标本检测血糖。(证据质量:中等)
(8)对于危重症患者持续血糖监测可以替代床旁血糖检测吗?
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不推荐或反对在危重症患者中使用血糖传感器持续监测血糖。(证据质量:很低)
(9)静脉用的胰岛素应当如何配置和给药?
建议胰岛素持续输注治疗(1 U/ml)前以配好的普通胰岛素溶液20 ml预充输液管。(证据质量:中等)
(10)成人ICU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地位如何?
对于部分ICU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能是一种替代的治疗方案。(证据质量:很低)
(11)成人ICU患者应当如何停止静脉输注胰岛素?
A.建议ICU内稳定的患者在停止胰岛素输注前过渡到按照既定方案给予基础量/单次量的治疗,避免血糖控制的严重不足。(证据质量:很低)
B.建议根据患者静脉输注胰岛素的病史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计算基础和单次使用胰岛素的需要量。(证据质量:很低)
(12)对于接受静脉输注胰岛素治疗的成人ICU患者,该如何考虑营养治疗?
A.建议计算胰岛素用量时应考虑碳水化合物的量和时间。
B.建议血糖控制方案应当包括非计划中止各种形式的碳水化合物输注时的指导方案。(证据质量:低)
(13)成人ICU中安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建议将胰岛素作为高危药品,需要采用系统的方案以减少错误发生。(证据质量:很低)。
(14)对于成人ICU患者,胰岛素剂量优化方案的特点是什么?
建议ICU制定标准化流程对血糖控制进行管理,包括有效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采用精准的检测技术以及强大的数据平台,以评估方案的效能和临床预后。标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当包括:持续的葡萄糖摄入,标准的静脉输注胰岛素的配备,便于床旁调整的剂量规格,频繁的血糖监测,鼻饲营养中断后补充葡萄糖的准备,迅速处理低血糖的程序化的葡萄糖用量。(证据质量:很低)
(15)血糖波动对危重症患者的预后有什么影响?
数项队列研究证实血糖波动与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独立相关。但还没有关于血糖波动的数学上定义的一致标准。建议采用所有发表的干预性研究中都要报告最简单的指标,即每位患者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sd/mean)。(证据质量:很低)。
(16)在成人ICU中需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胰岛素输注方案和血糖控制的质量与安全?
评价总体的血糖控制应当包括血糖的平均值(Mean)和中位数(IQR),以及血糖低于150 mg/dl和180 mg/dl的百分比。建议常规监测低血糖事件并且逐例报告,低血糖占所有血糖值的百分比,胰岛素每输注100 h发生低血糖的次数。(证据质量:很低)。
(17)成人ICU中血糖控制计划对经济和工作量有什么影响?
A.推荐对危重症患者实施监测和处理高血糖的计划,以降低住院费用。(证据质量:中等)
B.建议对心血管外科手术后的糖尿病患者实施监测和处理高血糖的计划,以降低住院费用。(证据质量:低)
做学习者――思想上凝聚共识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按照“三个倡导”价值准则,我们围绕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组织全体员工,就如何扎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学习交流,凝聚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
8月30日中国记协座谈会发出《新闻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后,我们积极响应倡议,并按照区委和区委宣传部安排部署,以召开座谈会和开展文化讲堂、演讲比赛、写体会文章等多种形式展开研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组织主题宣讲、加强理论阐释,多渠道、多角度、多方面深入学习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国记协座谈会精神和倡议书。
通过学习提高,全社领导干部和全体记者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新闻工作者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传播者和示范者,要时刻不忘新闻“三贴近”,努力践行好“走转改”,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新闻职业操守水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传播、践行贯穿到新闻工作的全过程,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做传播者――报道上贴近群众
在宣传报道上,我们从做“热”新闻宣传、做“广”社会宣传两个方面入手,在形式上实现多样化,在报道上贴近群众。
做“热”新闻宣传。我们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报道工作,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把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作为全年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拿出重要时段开设相关专栏。同时加强言论引导,就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全区具体情况,不同时期策划不同主题,分阶段有步骤地做好做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
通过开展记者走基层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寻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故事,寻访报道各社区、乡镇、厂矿、学校等各类基层单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经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弘扬传承和自觉实践点赞。据悉,采写走基层稿件100余篇,其中80%以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报道也不在少数。
凡人善举,小善大爱。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社会引起共鸣的稿件,生动鲜活、直抵人心,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借鉴。
做“广”社会宣传。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融入日常报道中,通过典型人物的挖掘和宣传,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和切入点。年初以来,已推出了十几个典型人物的报道,凝聚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能量。
做示范者――行动上养成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伟力也藏之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我们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终端的传播推送,而且还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把抽象概念具化到典型,把道德规范固化到事迹,用典型人物的鲜活形象、感人事迹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实、直观、生动、易懂,教育大家意识到,身边典型事例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做法,营造人人尊敬典型、人人学习典型、人人争当典型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培树道德典型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以点带面,推而广之,广泛开展各类典型培树工程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报社所有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血脂异常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血脂异常其病因和血脂升高的指标各不相同,因此,这四种类型的血脂异常患者调节饮食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下面就介绍一下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患者如何调理饮食:
1.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是指患者体内的总胆固醇水平增高,而甘油三酯水平正常的一类血脂异常。此类患者调节饮食的重点是限制总胆固醇的摄入量,最好能将每天总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在200毫克以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少吃或不吃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及鸡蛋黄(每只鸡蛋的蛋黄含有250~300毫克的胆固醇)、蚌、螺蛳、鱿鱼、墨鱼、鱼子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可适量地吃一些瘦猪肉、瘦牛肉、鸭肉、鸡肉、鱼肉和牛奶(每500毫升牛奶仅含胆固醇30毫克)等食物,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同时,此类患者在烹调食物时不可使用猪油、牛油等动物油,应使用豆油、玉米油、菜子油等植物油,每月的用油量应控制在500~750毫升以内。另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还应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可多吃一些豆制品、洋葱、大蒜、金花菜、香菇、木耳等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血栓形成作用的食物,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2.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指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水平增高,而总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一类血脂异常。此类患者调节饮食的关键首先是要控制进食的总量(以便控制体重);其次是要限制糖的摄入量。临床研究发现,吃糖可使人体内的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高。因此,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白糖、红糖、水果糖、蜜糖以及所有含糖的食品和药品。另外,此类患者应绝对禁止饮酒,并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3.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患者体内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都增高的一类血脂异常。此类患者调节饮食的重点是既要适当地限制胆固醇和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又要控制总的进食量,同时要忌吃甜食,戒烟限酒,并要多吃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类型的血脂异常患者在通过饮食治疗无效后,都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不过,即使在进行药物治疗期间,血脂异常患者也应注意调节饮食,以便增强药物的疗效。■
一种特殊的医疗模式
采访一开始杨艳敏王任的话题便首先触及了阜外医院设立“胸痛中心”的大背景,她说“这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节奏加陕,工作压力增大,我国心血管病急症呈持续陕速上升态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杀手’。在我们以往的医疗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隋况是心血管病台症患者往往以胸痛为王诉,胸痛可由台胜冠状动脉综合征王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引起。这些疾病发病很陕,变化也陕,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明确的诊断和冶疗,患者将会面临猝死的危险”
杨艳敏教授接着介绍说“更为重要的是,心血管病急症患者在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医生的决策和处理,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然而,由于以‘胸痛’为主诉的这些疾病,往往在专业上分属不同的科室,如果按照传统的‘逐一分科就诊’模式进入医疗流程,就极有可能延昃害者的诊治时机,甚至会危及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意识到这些同题后阜外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做珐和经验,整合医疗资缉优化工作流程,急胸痛病人之急,科学、合理地建立起了一个能够对胸痛病人及时救治、迅速有效地挽救胸痛患者的生命的工作平台――胸痛中心。”
对于“胸痛中心’的学科背景,杨艳任介绍说“胸痛中心是目前国际上十分关压的一种特殊的医疗模式,其工作原则就是按照科学的程序,庙过严格的流程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整合各种技术力量,使胸痛患者能够在第一时同按昭医疗常规和指南进人珍治程序,得到最及时和规范的诊断冶疗。”
一个虚拟的医疗平台
记者此前了解到。阜外医院的“胸痛中心就发在废院的急诊室。因此,对于记者提出的‘胸痛中心为什么会设在台诊室”的问题,担任着阜外医院急诊科主任的杨艳敏教授这样解释说“胸痛是心血管病十分凶险的病症。由于绝大多数胸痛病人发病后,一般会首先来到急诊室就诊,所以我院将胸痛巾心设在了急诊室;这样我们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胸痛中心’的工作程序
把患者分流到相应的科室去获得准确科学的救治。’
接着,杨艳敏王任解释说‘席确地说,‘胸痛中心’只是一个虚拟平台,不是一般啻义上的实体科室。但‘一站式服务’服务是这个虚拟利室的最大亮点。在谋划成立‘胸痛中心’时我院并没有像过去那样成立一个由医护人员组成的新科室
而是在力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组建了这个‘虚拟平台’。”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84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physician-pharmacist collaboration pattern on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us embolism (VT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acute VTE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order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warfarin for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anagement measures,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additional physician- pharmacist collaboration pattern for treatment management. Cura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ospital stay time, recurrent VTE, bleeding event, regular reexamination, standard rate of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respectively as (8.1±5.1) d, 0, 0, 91.1% and 84.4%. The control group had hospital stay time, recurrent VTE, bleeding event, regular reexamination, standard rate of INR respectively as (10.8±5.9)d, 11.1%, 8.9%, 71.1% and 48.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hysician-pharmacist collaboration; Venous thrombus embolism;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
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其30 d全因死亡率为9%~11%, 3个月全因死亡率为8.6%~17%, 年发病率为0.1%~0.2%, 复发率较高, 活动期肿瘤和抗凝剂未快速达标是复发风险增高的独立预测因素[1-4]。故一旦诊断VTE, 应马上进行抗凝治疗并尽快让INR达标, 有研究表明[5-7], 药师可为抗凝治疗的患者提供广泛的干预措施, 医师-药师协作可改善服用华法林的患者INR达标情况, 降低出血的风险,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医师-药师协作模式对VTE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为临床提供参考, 报告如下。
[4] 张立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关系.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1):9-10.
[5] 李晓端, 宋红艳. 1例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围手术期的抗凝策略. 中国药师, 2014(11):1919-1921.
[6] 蒋捷, 谢秋芬, 向倩, 等. 药师干预对华法林抗凝患者治疗认知度的影响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13):1315-1317.
[7] 李志强, 李锦玉, 蒋庆渊, 等. 专人随访管理在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0):1064-1067.
[8] Konstantinides SV. 2014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Eur Heart J, 2014, 35(45):3145-3146.
[9] w晓宇. 不同危险度分层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表现、血脂水平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医科大学, 2015.
[10] 熊长明, 郑亚国, 何建国, 等. 2014版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循环杂志, 2014(11):864-866.
[11] 杨媛华. 需要进一步规范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与预防. 中国医刊, 2016, 51(4):1-2.
[12] 李积凤, 杨媛华. 对《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的解读. 中国医刊, 2016, 51(4):24-27.
[13] 汪晓丽, 王锋, 杨媛华.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脑栓塞1例. 中国医刊, 2009, 44(5):75-76.
[14] 张竹, 翟振国.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大出血并发症的相关问题. 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1):74-76.
[15] 刘泽霖. 如何面对长期抗凝治疗的挑战. 血栓与止血学, 2012, 18(2):53-57.
[16] 王伟兰, 郭代红, 朱曼等. 肿瘤专科临床药师与医护团队协作模式探讨.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3, 13(3):213-215.
无可否认,西方哲学的译介与研究对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中谈论本体论,为了寻根究源,人们总要追溯西方哲学中ontology一词的涵义、问题与历史。事实上,西方哲学对本体论讨论的影响之深甚至超乎我们的自觉,第一哲学的提法、本体论在第一哲学中的地位,甚至本体论一词的标准涵义,都是从西方哲学得到规定与解释的。通过这种解释,中国思想所关心的“本”、“体”问题也被顺理成章地吸纳到ontology之下了。
但从西方哲学研究界内部看,对于本体论这样一个牵涉哲学本身的大问题,其最久远、最广泛、最深入的争论却是在探讨具体的翻译问题时出现的。有关Being②以及与之有形态关联的其它词汇的翻译已经造成了把好几代西方哲学研究界头面人物卷入的漫长辩论。迄今为止,这场争辩已经引发许多出自不同背景,却均发人深省的高论,但远未取得一致意见。③但如果Being一词的翻译尚待商榷,那么对源于该词的ontology的理解,就不会全无可议之处。事实上,关于本体论的任何讨论首先应该澄清Being的涵义。这种澄清就是所谓译名之争的基本内容。
一、译名之争及其引出的问题
关于Being一词的翻译,历来有“存在”、“在”、“有”、“是”等若干种翻译。这些译名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Being的系词来历,主张以汉语的“是”予以对译。另一类则专注于Being指涉存有的一面。汉语的“有”与“存在”(“在”)自然有区别,但这个区别对两派意见来说都不是第一位的。④值得注意的只是,系词派从陈康开始,一直主张“是”的译法,且不时以一系列论证发起有益的争论。而存有派很少主动正面阐述自己的意见,且所主张的译名有变化。就目前状况而言,大陆流行“存在”的译名,港台则多主张以“有”译之。这显然与这种背景有关:大陆思想界的经典地位由文献占据,①而港台学界主流仍然保有中国传统典籍的记忆。
为什么关于这个词的翻译总是挂一漏万、难以统一?扼要地说,基本理由无非两条:第一,Being一词的歧义太多;第二,没有一个象Being那样常见的汉语字、词同时具有其所有基本歧义。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七、八章里列举了to on(实是)与ousia(本体、那是着的、是着性)的若干种歧义。前者主要有:谓词(云谓)或属性、断真与潜在-现实。就大体说,即分为“本性之是”与“属性之是”。后者基本有主词(基底)与分离独立(“这个”)两层涵义。②据语文学的研究,早在巴门尼德时代,希腊词einai主要具备这样三种歧义:系词、表示实存、断真。③这个说法虽必须加以补充,④其大体则是可以成立的。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哲学家与哲学史家的印证。总结起来看,Being一词最重要的歧义应当是存有、系词、断真(同一性可以归入系词结构)三种。其它歧义或多或少地可以追溯其上。而在这三种之中,断真的功能在形式上可以归并到系词-谓词结构中去,在实义上则又与存有直接相关,那么为简化讨论计,可将Being的基本歧义定为存有、系词两种。
有丰富中文经验、一定中文知识的人都很清楚,中文没有同一个词同时具备“存有”、“系词”两类涵义。⑤语言史的工作已经表明,古代汉语的系词出现得相当晚,⑥至少晚于先秦时中国思想的高峰期。甚至在系词已然出现或接近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系词对当时玄佛问题的提出没有任何影响。实际上,系词与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正面联系。倒是系词的晚出及其在日常用语里的可有可无,从某个侧面暗示了中国思想的特点。那么,将Being翻译为“是”的主张,其代价也许就是对“存有”这层涵义的牺牲。而只有这层涵义而非系词,才能既提示中国思想固有的最高问题,又引出Being的源始意蕴。
对于将Being翻译为“存在”、“在”、“有”(姑且笼统地称为“存有”派)的意见,我们应予以更谨慎的辨析。首先,这个翻译肯定失去了原词固有的与系词的直接联系。但失去这种联系是否就意味着这种翻译全不可取?这要视语境而定。例如对于通过主谓句法结构研究ousia(“是着性”)的亚里士多德而言,“是”就比“存在”更妥当些。但对于力求将Sein从系词理解中解放出来的海德格尔来说,“是”并不比“存在”更合适(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存在”是最合适的译名)。更重要的是,对于用汉语思考的人来说,这派翻译开启而又遮掩了中国思想的最高问题。说开启,在于它提示了从“是”以外思考“本体”问题的道路。说遮掩,乃因它基本没有注意“存在”与“有”的区别,而有把“存在”代替“有”立为思想最高问题的倾向。①在中文中,“有”与“存在”之间有着微妙而重大的区别。“有”的含义更为宽泛,它既可以包含“存在”之义,也表达“存在”一词所不可能有的“显现”、“出场”(“在场”)、“持有”(“具有”)等义。例如现代汉语可以说“今晚没有月亮”,但恐怕没有谁会说“今晚月亮不存在”(相反“月亮不在”倒也说得通)。现代汉语的这个情形其实是保留了古代“有”字的初义。“有”的“显现”、“到场”义,在字源上与思想上,都是本源性的。这一切揭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派”与“存有派”的意见无法两全。中文在根本上没有可能提供对Being一词的贴切翻译。译名之争的一大功绩在于揭示了这个事实。我们的任务是把这个事实解释为中国思想的根本处境。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陷入译名之争的大多数学者,执着地一定要为“Being”一词找到合适的翻译并为此不断争论。这当然说明他们是不承认这个事实的。也有个别清醒的学者看到了这一点。但在如何看待与解释这个事实的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也有耐人寻味的出入。本文即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没有系词本体论是中国思想的缺陷还是幸事
汉语无法提供对Being一词的贴切翻译。对于这个事实,国内学者的评价是有差别的。有的学者很正确地要求反思这个事实,但却把这点当作缺陷看待。②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汉语没有一个词兼有系词与实存的含义,这“也许是幸事”。③这主要是站在分析派逻辑哲学的角度说这番话的。在符号逻辑那里,系词消失在谓词函项的结构里,而实存被表示为量词,实存者即所谓“约束变项的值”。也就是说,汉语是符合理想语言的,用不同的字表示系词与实存恰恰是“逻各斯精神”的表现。我们基本同意这个判断:汉语的这个特点“也许是一件幸事”。但具体的根据不必完全相同。本文拟从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的角度,提出一个理由。这方面的论证,也有学者提出过。④本文的持论则完全基于“是”与“有”的根本差别。我们不认为汉语的这个特点表明“中西学之不可比较”。⑤“也许是幸事”这个判断正基于某种“比较”。但这种“比较”不是解剖地甚至机械地找出“相同”、“相似”或者“差别”,而是诉诸对基本问题的把握及其展开的时机。也就是说,汉语思想的殊胜是从基本问题、最高问题方面说的,并且是对“现代”说的。
如果汉语思想的基本问题与最高问题与西方哲学或者哲学本身毫无关联,那么任何“比较”都是不可能的。但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就是本体论吗?本体论不就是研究to onheion(BeingquaBeing)也就是第一ousia(Substance)的问题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云:“Kaidekaitopalaitekainunkaiaeizetoumenonkaiaeiaporoumenon,tito on,toutoestitisheousia.”(“所以从古到今,大家所常质疑问难的主题,就在‘何为实是’亦即‘何为本体’。”)⑥“本体”问题之根源既然在于“是”,在于那“只可能是不可能不是”的真之路。那么其基本问题从来不被“是”所引导的汉语思想之不是哲学,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中西之间不是典型的风马牛不相及吗?
转贴于
亚里士多德所提的这个问题仅仅在亚里士多德式的“形而上学”中是最高问题。如果哲学就等于亚氏“形而上学”,那么“中西比较”云云在实质上只能是无稽之谈。但一部西洋哲学史还提供了其它的可能。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柏拉图便将哲人王的最高知识确定为关于“善”的知识,理式(eidos,相、形)“从善得到它们的是(einai)与本是(ousia)”而善却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超越了本是(ousia)”①柏拉图的这个洞见,及其在哲学史中留下的隐秘线索,这里就不多谈了。我们且来看一下也是将其基本视野保持“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一位“近人”:海德格尔。我们关注他有这样三点理由:首先在所有思考西方哲学最高问题的大师中,只有他基本算我们在现时代的“同代人”;其次他与那条柏拉图的隐秘线索有些关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近二十年中国思想界在西学方面的最大动力来自海德格尔。现在甚至连对马克思的解释都开始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兴趣重新讨论陈康先生在翻译柏拉图时提出的译名问题,主要缘于海德格尔的刺激。
不错,海德格尔接过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个问题,甚至明确援引亚氏以说明自己。但他恰恰通过对后者的“现象学解释”②把系词导致的对Being涵义的预先领悟悬置乃至解构掉了。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这就是说,Sein之系词涵义所对应的是现成存有领悟。③换言之,命题主词是对系词的分有,在这个意义上是存有者或者不如说是者。主词是在句子结构中得到规定的,而支撑句子结构的无非是联系动词。作为命题主词的存有者之涵义就只能从系词而非存有上加以领会。“形而上学”追问存有者的根据。无论这根据是“实体”还是“主体”,都被领会为现成的、在流变中常驻永存的、并因而掩藏在现象之后与现象对立的“本体”。这个“本体”不会为谓词的流转所动摇。它仅从系词得到单纯的规定,是纯粹的“是者”。本体的实质就是主词。主词的实质就是“那只能是,不能不是的”。纯粹主词、真正够的上主词或者说本体的,只能从“是”而非其它规定。主词的实质正在于系词“是”。
要之,“形而上学”在于对Sein的遗忘,这种遗忘正是通过以“是”解Sein完成的。那么,被“是”所遮蔽的Sein之本义何在呢?“是”何以遮蔽了这层本义呢?这种遮蔽是否全然的“错误”?如何破除这种遮蔽显露Sein之本义呢?
扼要地说,海德格尔的运思完成了这样几个任务。首先,在《存在与时间》中,他以“存有论只能作为现象学才可能”这一断言,将Sein与出现、显现、事情自身的站出等“现象”的原初涵义联系起来。在《现象学基本问题》中,他专门批判了整个系词学说的传统。④这两件事原是一体的。所谓现象学的存有论必定批判对Sein的系词理解。因为这种理解正是“现象”与“本是”(Wesen,一译本质)、“存有”(Sein)与“显象”(Schein)对立的根源。所谓系词理解,就是仅从“S是P”的基本主谓结构中理解“Sein”。由于主词(个体)或种(形式、相)与偶性在“是”上的逻辑不对称。⑤这种逻辑不对称被“形而上学”地理解为“是”(Being)与“变”(Becoming)的对立。现象是意见,是“是又不是”。现象是变,而在变中“是而不变”的则是与现象对立的,在现象背后的“本是”。现象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恢复了现象、流变的原初地位,悬置了其背后的“是者”,乃至从现象出发“构成”那“是者”。可以说,正是现象学才开始消解了从系词理解Sein的传统。从这里看,不问语境地将Sein翻译为“是”,乃是前现象学的旧“形而上学”思路支配的结果。现象学领悟的Sein,就是“有”。
出于种种原因,后期海德格尔不再把自己的工作归属现象学。但他强调Sein显现、到场的这一点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得到了印证与发挥。他开始把对Sein涵义的提玄勾沉与哲学史、最终是语言史联系起来。不仅德国哲学的Sein,希腊哲学的to on、ousia、parousia等均当如是领会。例如他认为parousia最贴切的翻译是德文的Anwesen heit(在场性,在场这回事而非在场者)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最大问题,或者西方哲学的命运,是遗忘存有者与存有之间的存有论差异。是以对存有者,或者不如说“是者”的探讨(即“形而上学”)遮掩了存有之思。后期海德格尔一直在思索:这种遮掩是何以发生的?对思想的命运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语言史的工作表明,①印欧语言,例如希腊语有明确的动词、动词不定式与名词的分野,这点对存有领悟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存有最初只有动词的涵义。后来逐渐演化出不定式与名词。对存有的存有者理解、是者理解,就是把存有这回事误认为在这回事中存有着的存有者。从语言方面看,这就是以不定式乃至名词替代本源动词涵义的结果。西方语言的词类分野是无法撼动的,在这种语言之下的存有之思,只能通过对具有高度名词(是者)倾向的Sein“做手脚”来发动。这个情形导致晚期海德格尔甚至不再依据Sein,而是依据更为源初的Lichtung或Ereignis来思此前在Sein之下被思的东西。这就从根本上切断了我们从系词“是”去把握存有之问的基本脉络。
如果说,“转向”之前的海德格尔主要从在场者(存有者)与在场性(存有一般)之间的存有论差异入手。那么,其后他则更溯在场而上,追问An wesen lassen,这早已超越了“是”所标画的逻辑-形而上学范围,而进入了“有”之思。海德格尔很清楚,这一思之方向恰恰是背离西方传统的:
“在西方思想之初,存有(Sein)就被思了,但‘有’本身(Es gibt als solches)并未被思”。②
我们也许可以大胆地说,西方语言是不适合后期海德格尔期望中的存有之思的(虽然这种不适合被他看作存有之天命),但在一种既区别“是”与“有”,又没有固执名词形态的语言中,存有论能否得到真切的体认呢?这是西方哲学为中国思想留下的最大机缘。
中国思想的最高问题不可能源于Being,因此不可能属于以对系词进行逻辑分析为基础工作的系词本体论(即主要从系词“是”方面理解的ontology,可称之为“本是论”)。在这方面,翻译的胜利很可能导致思想的失败。也许我们能够通过“合适的”翻译在中国思想中找到与Being最有联系的问题。但翻译永远是抹消而非展露差别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会顺理成章地认为,中国思想的这个问题就是Being的问题,就是本是论的问题。其至尊地位与标准方法一如西方第一哲学处理的本是论。这样我们就会在根基处全然误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这种误解的代价是中国思想的形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