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4: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从一定意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越来越大,追溯原因,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面对当前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而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则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性格脆弱,有的学生性格倔强冲动,有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娇生惯养,经受不起一点挫折,更有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如何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教育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35-002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足够的重视。本文就中职学生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中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1 中职学校办学目标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
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一定技术专长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这就意味着,中职学生虽然在年龄上与普通中学的高中生一致,有该阶段学生共同的年龄特征,但他们相对没有升学的压力,要更早就业,更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更早地与社会“亲密”接触。而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上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在校期间,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富于创新、善于合作、乐观向上的良好个性。
2 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普高热方兴未艾,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日益复杂,参差不齐,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社会经历、家庭背景等都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复杂得多,相应地潜藏的心理问题也就复杂得多。这里着重谈谈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特点以及常见的不健康心理。
2.1 自卑与自负心理并存,认识问题片面
到中职学校就学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困
难,学习习惯不好,无法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这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心理。他们将以往失败的情绪带到新的学习环境,对自己能力怀疑,顾虑重重,缺乏勇气,终日固步自封,不敢抬起头来跟老师、同学正常交往,自我束缚的绳索成为了他们与师生正常交往的障碍。与此同时,他们又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一面,企图以自负的外表来掩饰自卑的实际。这些学生看问题容易片面,很少全面地、系统地、发展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对社会上各种现象不加分析,常在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从众行为,人云亦云,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缺乏理性,容易受暗示,模仿产生盲目从众心理,街上流行松高鞋,她就天天穿,流行吊带装,她也不甘落后。对有这类心理的中职学生不仅要进行美感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要进行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
2.2 对挫折缺少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充满呵护,较少经历挫折的磨砺,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到真正的困难和挫折,就容易滋生不良情绪,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近年来,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不少。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凡有人存在,就会有人因天灾人祸等原因遭遇到坎坷和挫折。然而这些极为普通的道理并不为许多还未真正踏入社会缺乏人生经历的中职学生所认识和理解,他们对挫折的必然性缺乏认识,当然也就缺乏起码的挫折承受力。他们常表现出妒嫉心理、偏激心理和逆反心理。有的对别人的进步冷嘲热讽,肆意言语攻击,伤害他人自尊心;有的存心与家长唱对台戏,对他们的要求和教育加以抵抗。这些不健康的心态,会阻碍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2.3 社会交往能力差,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信息急剧膨胀,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许多学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紧张。部分同学只限于与同乡、好朋友交往,容易形成“同乡会”、“团伙”、“小群体”,交往双方一旦出现分歧,往往从此断交,甚至憎恨、敌视对方。我们在对许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的调查也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复杂多变,人际关系微妙、情感淡漠、难以沟通、精神压力大、觉得活得很累,难以适应。这充分说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初入社会最难处理的问题不是技术业务方面的问题,而更多的是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极大不适应,不会或不善于与人合作、沟通,这主要是我国学校教育长期忽视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与训练,加上家庭教育的失败,社会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变得固执、自私、缺乏爱心、自我中心、受不了半点委屈和挫折。他们常游离在集体之外,对集体的活动不关心、不参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加强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走上社会必然难以适应。
2.4 性意识觉醒早,渴望接触异性
中职学生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第一、第二性征的发育,体内性激素的增加,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向往,这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由于现在社会黄色低级的思潮侵袭,使那些学生性萌发、性觉醒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迷惑形成错误的观念,以至走入性的误区。屡屡发生的早恋、外租房过夜、少女怀孕等现象以及许多学生对此表现出不以为然、满不在乎的态度,都是这种外在的诱惑与内在的性观念混乱所造成的恶果。这些现象在所有中职学校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这些迹象警示我们,对中职学生学生加强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3 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它要求我们要关心学生成长,不仅应重视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传授,更应关注其心理健康,只有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广开渠道,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也在变化和发展。所以,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由于小学生年纪相对较小,所以更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进而快乐地成长,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走向成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会成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也会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进而与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于小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家长帮助进行解决,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学生如果遇到失败或者挫折,就不能很好地面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使学生可以正视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这起事件的恶劣性,在指责该学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该学生的心理问题,让这起惨痛的事件成为敲响我国推进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该学生的单亲家庭环境很可能使他心理长期处于压抑、暴躁的状态下。尽管成绩优秀,但可能其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为这起事故埋下祸患。近期遇到的其他问题或者压力点燃了这个祸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虽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由这起个例结合往届的历史案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自20世纪初,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概率。
但事实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大重要的调节机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法制教育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
在这些学生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有特殊的群体特性,即拥有特殊的群体心理和行为。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中高层技术人才的学校,但学生往往具有学习成绩并非十分优秀,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与学生思想主流有一定出入等特性。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呈现多层面特征。这一切都导致在我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中等职业学校当作一个特殊的部分单独研究。
在心理学的大范围中,影响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因素中,性别、爱好、家庭、年龄、地区差异、性别等都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同样如此。冲动、爱好游戏打斗、家庭出现多方面问题、地处偏远的学生总是占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心理出现问题往往伴随违法犯罪行为。这些学生中,中职学校学生又占据多数,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中,60%的学生为在校中职学生。
这些大量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懂法,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不懂法的原因是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因此,推进法制教育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我国当前需要考虑的同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双机制的又一条道路。
推进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用法律手段构造安全心理环境,有助于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在上面有提到,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由于家庭纠纷、财产纠葛等问题导致的学生心理出现异常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法制教育中,《法律》常识、《经济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能直接给予学生法律工具来帮助其保护自身人身、财产安全,从而可以极大地预防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外在因素可能性。
心理学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倾向性或反应性的一种状态。因此,接受法制教育形成学习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过程。因此,此职能法制教育是基本地、直接地、有效地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及行为的职能。
法制教育不仅仅对学生个体有影响,对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程也有重要作用。
法制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目标,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北大弑母事件再次敲响全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警钟一样,每一年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学校,都会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看似无止尽的事件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力,以减少同类型事件的再次发生。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将违法犯罪事件出现概率无限制降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法制教育的直接效果同样是无限制降低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普遍法制教育,从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例。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数据,研究这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内部客观规律,以期望从源头规避犯罪行为。这个过程中的产物是各类型的案例。这些案例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例支撑支柱,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然,有了丰富的个体案例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服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法制教育相较于许多教育而言,更加强硬,其对外教育形式也很呆板。同时,在法制教育过程中,为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内在本质,需要充分运用符合时代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说,在法制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到符合所处时代、最先进、最有科学性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对优秀、先进心理学知识的渴求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除了上诉这些之外,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法制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各种各样契合社会当前发展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法律法规表示我国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在不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因此,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
前言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高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体育技能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仪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克服心理障碍。
1、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规定各高等院校要按照一定的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教师,以提供大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或缓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进行应对,提供专业知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且资源配备不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误解,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室只是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心理异常的大学生为对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正视和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局限性,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只是以口头了解为主,并没有做出一些相应的治疗,也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消除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确定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2、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教师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包括:教师在体育技术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能力的了解,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应该察觉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的不同,为体育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度培养体育学习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学习效果。并且给学生一个发泄自己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空间;开发学生的运动技能,通过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能力的训练来实现,对学生提出要求,重复练习,以熟练、自然、自觉为目标,并且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
3、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响应政府的号召,符合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在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的竞争。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现代人不可或缺的。
3.2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异常。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3.3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核心和基础,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为了了解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兼职教师情况调查工作,从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报上来的报表统计我市小学152所,初中66所,高中12所,开心理健康辅导课的小学39所,初中37所,高中6所;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情况:全市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12人,兼职292人,中学专职教师19人,兼职教师是184人。高中专职5人,兼职15人;县级心理教研员6人,区级教研员1人。这只是报表上的数字,通过近两年的工作和各县区教研员熟悉后了解到,各县市区真正开课的没有几所学校,很少有学校把这个学科排到课程表里就更别说配备专职教师了。
二、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我市的各级主管部门、中小学各校领导和教师也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师的日常教育工作、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在当今中、高考指挥棒的的影响下,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小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在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调查中,各县(市)区上报的报表及交流的材料真实度欠缺,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在开展但并不普及,仅在少数学校形式化地进行;学校开设的活动没有实效性。
2.各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无法保证。很多的教师不知道心理健康辅导课、活动课、主题班会课怎么上,大部分教师都上成了德育课。
3.没有教材,无法学。我省在2006年出版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我市部分学校都没有这本教材,目前已经不再印刷,无法订制,各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上课都是在网上或是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材料中查找,不能系统的进行教学。就是个别有教本专业的学校也不能结合学校实际的需要,合理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
4.不能全面、客观的建立和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很多学校都没有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个别建立档案的内容也不全。不能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各校不能开展引起社会、家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及配合的相关活动。各学校虽然有家长学校,或是家长委员会,但在亲子教育方面很少结合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向社会、家长、学生宣传的不够。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的建设不完善,设备不全,使用率不高,无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虽然在标准化学校检查中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当检查过后就另作他用。
7.资金落实困难,没有专项资金。
总之,现实中困难确实存在,但反过来想想其实每个学校都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对学生有着一份执着的爱,更有一批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根据这一有利条件,学校应加强组织建设,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做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对今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理解它的科学内涵,更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 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能力,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2.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树立自己的志向。
3.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处理与异性及他人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
4. 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与心理品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和中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学校对班主任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
2.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可以开设主要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机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更新其教育观念,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