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食品工业的重要性

篇1

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已有30余年的历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工业设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工业设计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各高校间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趋同。但是我国企业中工业设计的发展不够平衡,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工业设计对企业的作用在企业界还没有真正达成统一的共识。虽然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企业对工业设计作用的正确认识有待商榷。当把工业设计纳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企业管理、企业战略发展之中去思考时,就会发现工业设计在企业中没有充分发挥其真正的有效作用,工业设计走出高校,进人企业并成为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尚需时日。但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在寻求塑造形象、扩大规模、产品升级等发展战略过程中,工业设计势必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深层的资源将会得到更加广泛地挖掘、开发与利用,工业设计作为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也将会得到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一、工业设计与企业真正有效对接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基本条件

(一)在认识层面上要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促进,逐步形成设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设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容是当今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是目前很多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严格的说,企业文化是市场运作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消费者所给予的结果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概念。设计文化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会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气息,不管企业设定了何种企业文化目标,如果缺少了设计文化的含量,势必产生弱化企业文化的结果。企业形象建立的外在支撑点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但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支撑点还是要靠企业文化的自身建设来完善,之所以企业把树立品牌形象重点目标锁定在文化建设上,还是看重了“文化”在“塑企”中的分量。就目前的状况看,有些企业把工业设计纳入到技术层面上来看待,在认识层面上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认同、理解,更谈不上扶持,从而使工业设计仅停留在设计层面上,没有真正提升到设计文化的层面上来理解、认识,很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接,这就无疑浪费了设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当然企业形象树立初始阶段是靠自身的产品来展开的,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占有市场的产品,企业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企业产品在设计方向把握、设计风格取向是否和企业整体形象战略保持一致;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如何建立起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等诸多方面,工业设计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企业能把工业设计作为设计文化来认识并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那么工业设计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工业设计所传达的深层设计文化底蕴将会得到释放,它的作用将会超越产品本身,对消费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渐而成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对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意义是深远的。

(二)工业设计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政府支持,才能发挥效能

工业设计在中国发展只有几十年的历程,并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也得到了多数企业的认同。但是企业对工业设计自身的特性和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认识上仍然不够清晰明朗,没有很好的解决工业设计与其他部门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发挥效能等诸多实际问题。对工业设计的管理,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来对待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资源开发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和理想状态,只建立工业设计部门,而没有发挥其职能部门的功效,这是目前多数企业的现状。

造成目前现状的主因,就是企业需要工业设计,但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发挥工业设计的作用,使之有效运行起来。也就是说对工业设计缺乏有效的管理,认识单一、不够全面,对工业设计认同程度,仅仅停留在依附于产品自身物化过程的直观感知层面上,缺少对产品自身潜在的深层文化含量的认知,从而导致企业对工业设计的实质及所包含的内容理解,有很大的出人与偏差。很多企业把工业设计等同于美工,这种源自对美工概念认识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错误认识,使工业设计得不到企业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所难免。相比发达国家而言,已把工业设计提升到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政府部门大力扶持,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发展,并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工业设计高效能的发挥使企业得到高额回报,真正为企业创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同时赢得了超高人气及信誉度,这是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借鉴与学习的。

二、工业设计创新与新产品开发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综合开发能力

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代表着企业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由于各企业处在不同规模、不同体制的状态下,其综合开发能力会有所不同。目前在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下,新旧产品换代更新周期日趋缩短,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市场空间,是每个企业生存之道。企业在研发方面是肯投入的,因为这是企业生命延续的始发点、立足点,所以企业都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并做足自身良好形象,为自己争得生存发展空间。作为研发部门的组成部分,工业设计在企业研发中越来越被重视,原因就是任何开发的新产品,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某种形态出现的,产品形态设计过程离不开工业设计,产品外在的新形象与其新性能相匹配过程中工业设计起到了主导作用,是产品附加值体现的有力保证。可以说企业综合开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价值的提升促进了企业综合开发能力。

(二)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

好的产品设计不一定换取好的市场,但是好的市场必须有好的产品来开拓,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是新产品品牌效应的保证。我国工业设计必须走创新的设计方向,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产品功能创新的原则,设计师与企业家共同推动企业的创新之路,加快引进技术的消费,提高技术创新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工业设计在创新中要解决人与技术、人与机器、人与环境、人与人、美学与技术、功能与美等各种关系,这也是工业设计存在的价值。那么伴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消费观念与需求发生了转变。从事工业设计的人员会自觉来研究这些变化需求,不断应对和满足这些变化需求,并开发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产品,及时为企业提供高回报的创新点和盈利点。可以说设计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技术创新是设计创新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缺一不可,这也是企业综合开发能力提升的重点。“开发与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维系长远发展的根基,失去它犹如人断血脉,所有企业都把“开发与创新”纳入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争夺“后方”这块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阵地。目前,工业设计在企业产品开发与创新过程中,还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自主创新和深层资源开发没有体现,自身价值没有得到首肯,工业设计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产品开发与创新,实现企业产品价值创新,还需一段路程要走。但是随着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工业设计在企业产品开发与创新进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会越发突显,工业设计将成为企业研发与创新的主要角色。

三、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储备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坚实基础

(一)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企业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在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可以说有了一些积淀,但工业设计教育在实践应用层面上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只停留在重“研学”轻“应用”的设计教育,其实已经背离了设计教育的宗旨。校企供给和需求空间的变数是很大的,设计教育要跟上这种不断变换的节奏,就需要有一种灵活的设计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与之相对应。近几年高校设计教育也做了大量的尝试,例如:专业教学中设计项目课题的引入;阶段性实训实习课题训练;工作室研发课题训练等,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就其设计教育与企业整体匹配对接之路还是困难重重。缩小供给和需求空间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来完成,加深校企专业联系,研讨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直接对接模式。校企共同搭建设计教育合作平台,共享设计资源。让工业设计教育深入到市场经济之中;让工业设计根植于企业之中,真正做到了解市场需求。研究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研究产品更新和消费变化。学校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以适应企业管理体系的要求,这才是工业设计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人才储备是企业的基石

对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增强企业整体的设计意识,健全设计组织,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提高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使工业设计在企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2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关乎国计民生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改变传统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对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食品工业的发展生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融资效率的提升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能够有效理解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更加清晰了解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能够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企业转型提供新思路。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企业融资方式上,较为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研究还需继续推进。

1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

我国的食品工业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下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逐渐发展成集约化、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具备了现代食品工业的特征。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用以逐步代替分散于一家一户的食品加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1],也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获得长远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食品工业是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相关行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以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为生产过程的连续而有组织的工业体系[2],是振兴经济的一大支柱[3]。我国食品工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全国食品市场运行良好,并成为支柱性产业[4],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量增增质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1952—199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82.8亿元增加到1360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6倍之多。1991—2001年从2665.1亿元增长到9870.2亿元,2003—2007年食品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超过40%,增长幅度较大。另据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万多家,企业数量平均增长73.2%,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实现利润总额7581.4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93%。到了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为11.34万亿,实现了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从表1的统计结果分析,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2011—2015年平均以5.35%的速度增加,2011—2014年资产总量平均为54250.75亿元,销售收入2014年已经达到10万亿规模。通过分析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食品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以华东地区为主,其次为华中和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相对较为落后,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在食品工业领域有同样的表现,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改善区域经济失衡方面需要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从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实在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还是实现的利润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表明我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高,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日益壮大的今天,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有必要借助互联网金融浪潮进行改革创新,从经营模式和融资模式上进行转变。截止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已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中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源自国外,在国内得到蓬勃发展,业务模式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国内还处在探索当中。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包括互联网平台和金融功能两大要素[5],从融资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属于第三种金融模式[6],是异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一种新模式[7],构成了对传统融资模式的补充。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行业,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开始积极寻求变革之路,也催生出新的金融业务模式。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加速了征信、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趋势。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月份成交额1238.6亿元,综合利率9.77%,如表3所示。截至到2017年2月底,在运营P2P平台5587家,行业平均利率9.80%,较上年下降了0.37%,下降幅度较低。网络理财方面,2015年年底网络理财用户规模达到3.2亿人,用户规模增长了62.4%,增长规模较上年有所下降,2016年用户规模增长34.7%,超过4.4亿人次,互联网信贷的用户规模从2013年的0.5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1.3亿人。区域分布上,P2P平台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为核心聚集地,其中,2016年广东P2P企业数量占比26.01%,居第一,贷款余额方面以北京最多,2016年达到3003.29亿元,如表4所示。在当前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再次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纷纷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并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加强。例如,互联网金融+农牧业已经逐渐开始成为我国食品工业领域的一大特色,包括农牧业电商平台、农牧业仓储物流、农牧业P2P网贷、农牧业第三方支付等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强大的生产创造能力能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3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食品工业的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综合分析国内食品工业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融资模式方面,互网金融一方面为食品企业提供的新的融资渠道(如金包谷平台),另一方面将传统的融资渠道线上化(如平安银行的橙e网),大大提高了融资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经营模式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食品企业将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如在京东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的企业),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经营模式(如专注于提供农产品服务的平台以食唯天等)。从图1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对食品工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对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促进了新型模式的兴起,同时促进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实现新的融合。第一,互联网金融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模式。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源于金融压抑和低效率的国有银行的垄断造成的信贷歧视[8],更有学者直接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归结为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9-11]。由于我国传统的食品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存在较为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融资困境开始成为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障碍[12]。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P2P网贷为代表的融资模式为食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对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3年的4548.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7983.1亿元,信贷余额从704.4亿元增长到6633.8亿元,如表5所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案例共计174起,168家获得融资企业总的融资金额为610亿元人民币,规模增长较2015年超过337%,单笔投融资额度有明显的大幅度提升。当前是食品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殊时期,需要食品企业顺应潮流,突破行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实现企业融资模式的转变。第二,互联网金融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营模式。世界食品工业广泛、普遍、不断地采用高新技术,推动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增长,由于我国大部分食品工业企业基本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13],慢慢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竞争力不断下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食品工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对传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升级改造,将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起来,赋予食品企业新的活力。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为食品工业企业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生态进行了系统性改良,如表6所示案例。从已有的经营模式分析,食品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主要以提供供应链服务和融资服务为主。食品行业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具备开展供应链业务的天然基础,同时也为提供供应链融资提供了便利。将供应链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搬到线上则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带动了商贸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前,市场对网贷、互联网理财、颠覆银行业务等反应并不迅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商业思维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的思维具有颠覆性的改变,在人们的思维模式、行动模式上都有影响,对传统行业既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又提供了变革的方向。互联网金融思维的出现改变了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对金融的认识,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的基础。

4推动食品工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合理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保障国民生命健康,带动农业、旅游、物流运输、电子商贸等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食品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需要找准结合的关键点,采取必要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与发展。第一,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食品工业的发展。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很多源于法律制度上的空缺,对涉及食品生产与经营的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法规监管,能够有效约束企业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落实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助于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发展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在融资和经营变革上提供更多支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可以有效发展更加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推动食品行业的精细化生产。综合而言,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互联网金融作用需要规范企业市场行为,通过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约束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律平.论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J].管理世界,1987(4):135-144,217.

[2]张艳,谢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0(5):40-41.

[3]范淑霞.食品工业是振兴山西经济的一大支柱[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9(1):70-71.

[4]杜荷.全国食品产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7):14-16.

[5]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7]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6):22-30.

[8]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42-55.

[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10]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11]鲁丹,肖荣华.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篇3

2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不得不指出河北省食品工业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品种单一,结构优化度不高产品结构方面,输出大部分都是初级粗放的低端产品,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太少。产品附加值低,它的价值也就不高。产业结构层次方面,以食品加工业为例,它的结构单一,多年来主要是由饲料加工业、淀粉制造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构成的,急需进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2.2大中型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偏小河北省食品工业缺乏大型深加工企业。河北省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食品工业“十强”,但是河北省是“十强”中规模企业数量最少的,与规模企业数量最多的山东省相去甚远;除了规模企业,龙头企业也是如此,2012年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有2700多家,河北省只占35家,而食品行业的只有12个,所占比例太少。全国食品工业及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数2008~2012年变动情况见表3。国家统计局规定,大中型企业指的是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工业法人企业。由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大中型企业最多,这是因为广东省借由改革开放的机遇,经济迅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对食品的巨大需求,从而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巨大发展。山东省与河南省是河北省的近邻,拥有相似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但是河北省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明显少于两省,大规模的集团或企业偏少,导致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不显著,行业竞争力不强。

2.3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一是技术水平低。河北省食品工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中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不明显,究其根本,是因为缺乏技术的支撑。河北省食品工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缺乏食品工业技术的创新,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低。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河北省食品工业企业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只有一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19个,同食品工业强省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明显。山东省食品工业企业中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8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41个;河南省食品工业企业中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5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37个。这也说明了河北省食品工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

2.4投入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任何一个产业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后续投入,食品工业也不例外。河北省食品工业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项指标占全国比例偏小,说明河北省食品工业增速缓慢,发展后劲不足。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河北省食品工业投资明显不足。上述表2介绍了河北省食品工业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所占全国比例。河北省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其占全国的比例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其增速缓慢,投入力度不够。

3促进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调查分析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河北省发展食品工业献计献策。

3.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如果主导产业选择正确,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选择错误,则会事倍功半。所以河北省首先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出食品工业的主导产业,然后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有序转换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要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食品工业的其他子行业,促进各个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同时,重视食品工业的地区协调性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间的流通,互通有无,引导河北省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

3.2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规模效应龙头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政策、资金等的扶持,培养名优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和名牌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促进食品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企业自身也要提高管理水平,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快标准化生产,促进规模化经营。要抓好项目

篇4

当前我国经济处在飞速发展的状态下,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分割行业进入到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比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当前更加关注能效高、排放低的低碳经济,由此也衍生出低碳理论,并且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是食品工业经济,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遵循低碳理论推动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1食品工业低碳发展必要性

在低碳经济下,食品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政府部门为了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必需要对产业进行监督,尤其是降本节能与开源节流的实施,以期能提升经济效益,有效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安全做贡献[1]。另外,低碳经济引发的绿色经济变革,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改变群众生活方式、工业生产模式、人类发展等多个方面。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这一背景,食品工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着手点。食品工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必然联系,也是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刚需,必然要与低碳理论紧密结合,实现食品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低碳理论的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基于当前社会环境,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成为各个国家践行低碳经济的主要举措,也是长期发展的必然方向,以期能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着重研发低碳理论的先进技术,并对各个产业、能源的低碳需求方面进行优化,目的在于提高国际市场相关产业的竞争力[2]。

在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更多消费者对食品产品可持续性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8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过可持续食品,并且采购对象集中在健康与可持续性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相关销售额超过3000亿美元。在食品行业消费者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食品服务与产品、绿色环保电子产品、环保型汽车、绿色低碳建筑工程项目[3]。其中食品是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供给,只有保证食品安全,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各个行业的运转。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推动食品工业经济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食品安全问题被忽略,不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食品加工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必需要深入渗透低碳环保理论。

3低碳理论基础上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3.1优化食品生产加工标准

为了进一步保证食品加工安全性,需要对现行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优化。严格按照现代化食品加工规范,提前分析加工环节存在的隐患,采用信息技术搭建食品安全加工系统,将加工检测结果、数据等上传到系统中,保证各个环节的信息能够被追踪。在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时,建议采用HACCP体系(危害分析的关键控制点)作为食品加工设备安全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及时发现食品生产加工潜在安全隐患[4]。将HACCP体系与食品生产加工标准结合,运用于食品生产危害分析方面,除了明确食品生产和各个环节搭建的关键控制点之外,还可以发挥持续性验证流程、记录系统的优势,确定食品加工环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2创建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数据库

企业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创建食品安全数据库全方位地检测食品产品中的污染物,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搭建食品安全数据库,将国内外现有食品安全数据上传其中,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数据库的管理与数据分析工作,针对发现的食品工业风险制定解决方案。

3.3加大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力度

针对食品安全生产过程进行检测,应该有完善的安全检测制度,增加资金与技术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此外,为了保证安全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还需要展开食品安全评价,严格按照食品安全评价标准,对于已经产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分析风险因素。拓宽食源性疾病、食品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信息的采集范围,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食品危险评估,利用采集到的数据搭建预测预警模型,规避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建议组建专业检测机构,专门负责企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在企业食品安全检测中推广速测技术,将政府部门技术监督、企业自主检测、社会检测机构三者结合,创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重点展开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可行的抽验方案,一方面对食品安全机构执行的检测工作进行统筹处理,另一方面构建食品检测数据互通互认机制,将检测所得数据共享,保证食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

4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低碳理论的应用启示

目前,全球市场中消费规模显著增加,2013年仅为1160亿美元,截至2019年末已经达到2540亿美元。食品工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低碳理论的运用,并且在食品机械、产品加工过程中明确环保的目标。食品工业领域与低碳理论结合,朝着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的方向不断前进,始终秉持低碳管理理念,达到低碳消费的目的,期间需要保证生态平衡、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食品生产与消费也要具备绿色低碳的特点。我国作为食品生产、消费的大国,食品工业领域发展速度飞快,但是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工业发展依然存在粗放形式的現象,特别是小型生产企业,食品生产设备的产能较低,排放污染大,整体来说比较落后。有关部门还需要在食品产业结构方面加强重视,做好结构优化工作,带动食品工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深入贯彻低碳理论,减少食品加工生产中的污染排放,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鉴于此,今后在实施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渗透低碳理论,除了保证食物自身的自然性与营养成分外,还应该从食物生产、消费这两个环节着手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

篇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民以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并按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和进行商品交换的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经营组织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便日益显露,致使农民在流通中所获利益和生产效率越来越低,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竞争中地位逐步下降,农业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差距有所扩大。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整体地进人市场,使农业生产和整个经营活动成为一个产业,即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

二、发展粮食深加工是实现产业化、带动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围绕农民增收问题,中央提出了促进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增收的紧迫性、重要性。为支持粮食主产区,中央主要强调了搞好粮食生产和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抓住了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就抓住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因此,粮食深加工作为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被明确下来。

1.发展粮食加工业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粮食深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具有延展性的产业环节,因为粮食深加工会向农业生产指示出明确的生产原料数量和品种的需求,给农业生产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信息。这是粮食加工的市场调整作用之一。据有关资料,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产业化的作用,其中食品加工企业在产业化过程的比例约占40%。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位于上游的农业,按照加工市场的需求,向位于中游的食品工业提供加工原料,生产出来的食品经过下游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供应给广大的消费者。在这种食物关联体系中,加工工业是核心,它发展越快,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因此,发展粮食加工和食品工业,将有利于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品单一的传统格局,扩大用于加工的优质、专用农产品比例,提高产品质量,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发展粮食深加工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工业与农业种植业之间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和粮食工业的加工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培育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靠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牛产与销售“订单”式的关系,逐步形成新的粮食生产流通组织模式,并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实行粮食品种优质优价,町以使粮食加工企业与生产者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为形成并稳定这种产业链条,近几年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积极探索通过“公司十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入股等方式,使加工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基本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3.发展粮食深加工可增加粮食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增加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切入点,凭借现代生物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发展粮深加工,以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和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手段。因此,只追求粮食数量来促进农民增收的利润空间是有限的,而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利润将是更大的。把高新技术应用在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加工转化上,做到综合利用“吃干榨尽”,提高粮食及附产品的加工转化率。通过不断的向粮食深加工要产值、要效率,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

4.发展粮食深加工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解决就业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粮食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就业吸纳能力大的特点。如在美国,目前虽然农业劳动力只有200万人,但是食品上业的从业人员却高达1100万人,相当于从事农业劳动者的5倍。在日本,1990年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就业人口分别占全同就业总人口的6.5%和11.7%。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约有3亿人,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只有1000多万。可见,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食品工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还十分落后和有限,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的情况下,发展食品工业和在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可迅速带动当地的交通运输、环保、服务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机会,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就业收入和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多种功效。

三、政府在发展粮食深加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调整思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从2002年农民收入来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2327元,分别由第一产业收入1168元,第二产业收入587元,第三产业收入572元构成。三个产业对农民纯收入增量的贡献分别是2%、50%和35%。由此可以看出,农民收入的第一来源种植业,虽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对增收的作用不大,而第二产业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加值和空间十分显著。因此在当前土地逐年减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民在单位土地上创造的价值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将大批的农业生产者安置在农耕的土地上已不现实。管理部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上要跳出抓种植生产促增收的传统观念。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应有新思路,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以扶持大型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把农民增收问题放到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中进行总体考虑。在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提倡发展与农民利益相关的产业,并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相关产业。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培育稳定的粮食市场是农民利益的重要保障

篇6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73-01

粮油加工主要是指以粮食、油料作为原料,通过加工处理与制作从而形成粮油的过程。粮油加工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和植物油加工等。粮油工业作为粮油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粮油生产和经营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粮油工业的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1 粮油工业的基本特点

粮油工业作为粮食生产中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粮食的加工产业。粮油工业在粮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粮食供应平衡、增值、效益和食物应急方面作用很大,对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粮食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和提高全省粮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粮油工业在确保了粮食的食用安全,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2 粮油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粮油加工技术水平低、与国外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众所周知,我国粮食产量在世界中排名前列,而在加工技术水平方面,与世界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整个粮油加工水平还处于初步阶段,对我国资源的利用不够,粮油工业化程度低。一些小型粮油食品加工企业所生产的品种样式少、档次低,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与研发,以及不注重品牌的效应,管理经验不足和经济效益差。

在稻谷加工方面,普遍存在着加工企业较少,加工方式较落后等问题,如稻谷在农村加工时,多数是采用小型机组进行加工,加工质量差,有些稻谷加工完直接用于饲料,对稻谷浪费严重。在小麦制粉方面,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与国外加工技术差距较大,这严重阻碍了小麦制粉深加工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对小麦胚芽没有进行深度加工,因此在价格方面难以实现有效增值。在玉米深加工方面,一些深度加工玉米产品种类少,质量差;而对市场大量需求的乳质产品的研发还处于初步阶段。同时在大豆加工方面,加工企业都是以饼粕和油脂为主要的加工产品,加工产业链没有继续展开,从中使得初级加工产品较多,而精深加工产品比较缺乏。

2.2 企业资金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缺乏

资金问题一直是粮油工业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差,经济支出能力不足;二是粮油加工企业在信贷、税收方面,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中对高技术产品的改造与创新所带来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大部分小型加工企业都朝着高技术深加工方面发展,从而造成企业对资金投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市场中各种风险不能预知,从而造成企业的投资方面出现混乱现象,短时间内影响了资金的投向。另外,由于有些企业缺乏对粮食深加工与其他产品加工之间所存在优势的认识,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积极性,阻碍了这种企业向粮食深加工方面的发展。粮油企业只注重粮油生产前、生产中的产品质量,而忽视了粮食产后的加工质量,从而造成企业投入资金出现不足问题,影响到粮油深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过去,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发展比较缓慢,粮油加工企业多是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经营方式也比较满后,主要是从事米、面、油加工,这些原因导致企业生产效益较低,生产利润的增长空间较小,同时企业在技术、产品、规模和资金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另外,有些粮油加工企业负债高,人员流失严重,开工率较低,有些企业多年不开工生产,设备陈旧,管理和生产水平落后,如一些未改组改制的企业。这些企业多数为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在信贷方面缺乏相应支持,企业的粮源生产和经营管理难度较大,加工技术不成熟,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3 粮油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为了确保粮油加工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根据“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目标及要求,需要大力建设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倡导大型企业实行重组策略,以提高粮油企业的生产水平,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抵抗风险能力。同时,需要采用创新的粮油产业经营管理方式,以加强粮油企业的建设力度,实现企业建设规模化、加工原料专业化和标准化目标。政府还要支持中小企业改造创新,以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还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根据卫生质量和安全环保标准,促进企业向环保、卫生、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指标方面发展,提高粮油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3.2 处理好“产能过剩”问题

在粮油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产能过剩”问题。首先,政府要严把粮油工业生产过程的工艺设备、卫生标准、质量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关。其次,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技术,对原有旧生产技术进行改造,以提高企业的产能、提高企业生产质量、降低企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要对一些随意兴建、盲目投资的企业进行严查,以避免粮油工业产品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后,要严把企业建设关,对一些盲目扩大规模的企业进行严查,以确保粮油加工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盲目求大的企业,如一些粮油原料的新建企业,建年处理原料能力达到30万t以上,这样不仅会引起“产能过剩”问题,最终造成企业吃不消而出现停工,严重的话将会导致企业倒闭,因此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注重。

3.3 要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

近几年,节能减排在我国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粮油加工业中作用更加明显,如我国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粮油工业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节能减排在粮油加工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作为现代化的粮油企业,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第一步,对企业实施“四节”措施(即节电、节气、节煤和节水),降低企业的能耗。另外,还要对企业中的“四废”(即废水、废气、废物和废渣)进行处理与利用,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

3.4 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粮油原料加工和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对面、油和米等产品进行生产当中同时会产生碎米、稻壳和米糠等,再如小麦在加工中会产出小麦胚芽和麸皮等,油料加工中会产出油脚、馏出物、饼粕、皮壳等。这些副产物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将是一些宝贵的资源。为此,粮油加工企业需要从节约和经济的理念出发,不断提高这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转化和利用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3.5 采取“调结构、转方式”的措施,发展企业的主食品生产

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出台,粮油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出要与政府进行合作,最重要的发展在于实施企业主食品工业化生产,这是政府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应值得推荐。而企业需要“调结构、转方式”的措施,发展企业的主食品生产,改变传统的粮油加工业的生产方式,由对粮油进行成品生产转变成粮油、主食品种同步发展的成品生产,以延伸粮油产业链,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的需要,以及增加企业的就业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此,粮油加工企业需要把发展主食品生产作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

篇7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改善食品的色、香、味,改进加工条件,提高食品的质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作现代食品工业的催化剂,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随着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快速发展,复配食品添加剂以其显著的优势已成为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食品添加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对于复配食品添加剂,人们开始认识到如何规范和使用复配食品添加剂,复配食品添加剂将成为未来食品添加剂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潮流。

1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种类

根据2011年7月5日卫生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定义,复配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便于食品加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物理方法混匀而成的食品添加剂。

复配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复配防腐保鲜剂、复配抗氧化剂、复配增稠剂、复配凝胶剂、复配乳化剂、复配甜味剂、复配酸味剂,复配膨松剂、复配凝固剂,复配品质改良剂,复配护色剂及复配消泡剂等。

2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复配原则

添加剂的复配一般要求遵循稳定性、协同增效性、适应性、安全性等原则。

2.1复配成分的稳定性

复配添加剂的每一种组分都要具备相对稳定的条件或在复配产品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复配产品性能更加稳定。

2.2复配组分的协同作用

添加剂复配后各组分的特性起互补,协调作用,产生效果相加的效应。如:不同的甜味剂复合后能减少单甜味剂的不良味道,使甜味更加协调醇厚,在实际使用中应考虑到其增效的结果,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添加剂量以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

2.3复配添加剂的适应性

加工食品大多是由多种配料组成的混合体,复配后的添加剂要适应食品形态上(固体、液体、乳状等)、组成上、色泽上、口味上的差异。

2.4复配添加剂的安全性

构成复配添加剂的各个组分及其应用时的添加量都要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3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优势

复配添加剂与单一食品添加剂或普通食品添加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使各种单一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得以互补从而使复配产品更经济、更有效。

(2)使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效力得以协同增效,从而减低其用量和成本。

(3)因为单一的食品添加剂用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它的副作用,使产品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4)使食品添加剂的风味得以互相掩蔽、优化和加强,改善了食品的味感。

(5)使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得以改善,从而可以满足食品各方面加工工艺性能,使之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用。

(6)可以缩短食品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降低研发费用。

(7)可以方便采购、运输和使用。

正因为复配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上优势,所以复配食品添加剂日益为人们认识和重视。使用复配食品添加剂不仅解决砼业力量不够的问题,还为企业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和成本,例如繁杂的采购成本、储藏成本、运输成本、实验成本等。

4 国外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和管理情况

国外些发达国家由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研究和使用时问比我国长,目前都已经走到终端产品即以复配食品添加剂产品为主的阶段。各类食品添加剂生产及加工企业都把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研究放在了第位,而复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更是食品添加剂课题的首选。在管理上,各国都注意到复配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在管理形式上,各国也不尽相同。

美国的复配食品添加剂要由FDA批准才能使用:而英联邦和加拿大法规中关于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更为明确:(1)单项原料要有安全性评价:(2)所使用的单项原料符合法规:(3)混合物中单项添加量不能超过限定。

国外对应用技术研发也十分重视,投入的技术力量约为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力量的二分之。国外产品的型号比较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应用技术开发的早,复配化和制剂化技术水平较高,例如,日本正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大约为1100种,批准投放市场的复配食品添加剂品种却达1252种。发展复配食品添加剂,成了保障食品安全,推动世界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安全发展的条有效途径。

5 关于复配食品添加剂新国标的几点建议

(1)复配食品添加剂在生产过程中不应发生化学反应,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标准规定,确保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经物理混匀,不产生新的化合物。

(2)各种成分均需拿出检验方法。标准规定,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标准组织生产制定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和检验方法。

(3)各单品种的含量要标明。标准中关于复配食品添加剂产品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标明各单食品添加剂的通用名称、辅料名称,进入市场销售和餐饮环节使用的复配食品添加剂还应标明各单食品添加剂品种的含量。

6 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复配食品添加剂是类十分重要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其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中的地位也在大幅度提高。食品添加剂工业不仅会朝着“天然、营养、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复配”也将成为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有批企业研究和开发复配食品添加剂已经初具规模,但总体来说,这些企业大都规模小,产品少,产量低。为了适应添加剂的现代化发展,新型复配食品添加剂开始进入市场,正在成为今后食品添加剂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要发展我国复配食品添加剂产业,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篇8

在过去,食品机械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生产处于半机械化状态,同时需要消耗较高的能源,不利于食品机械化发展。工业4.0时代,将智能控制技术和食品机械相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食品生产加工效率、质量,促进食品资源更新,节省人力、节约能源,提高食品机械化生产制造水平,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因此,智能控制技术在食品机械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

一、食品机械发展史概述

食品机械指的是在食品生产加工期间所应用的机械装置设备。目前,食品机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食品加工机械,另一类则是食品包装设备。我国食品机械发展史,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前,在这期间,食品生产加工方式为传统作坊式,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对于机械设备的应用极少,仅有个别地区应用了机械设备,但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这一时期,食品生产加工主要以面粉等食品为主,大部分面粉制造厂所应用的设备,均引自国外,并没有建立正式的、规模化的食品机械生产制造线。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这一时期,食品生产加工逐步应用机械化设备为满足食品需求,全国各地大力建设粮食类、粮油类食品生产加工厂,食品生产加工实现了半手工、半机械化状态,简单操作以人工为主,复杂关键环节以机械操作为主。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食品机械化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食品生产加工需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食品机械化生产加工线。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的不断引进,极大地推动着我国食品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并建立了诸多的外资、合资食品加工企业,引入了诸多新型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与设备,极大地提升了食品机械化水平。但是,在这一阶段,对于食品生产加工数量、品质、种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时期消费者需求,我国创新引入应用食品机械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有效提升食品加工机械化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食品机械生产加工设备更新换代,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并形成了完善的食品机械化作业模式。现如今,在社会发展中及国民经济增长中,食品生产制造业已成为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食品的多元化需求。此外,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显着提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为食品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契机,食品机械和智能控制技术的融合应用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食品机械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的价值分析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智能控制技术应运而生,人类逐渐踏入“智能”时代,这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及生活,使得生产作业效率和质量显着提升。智能控制技术,指的是无人干预情况下自主驱动智能机器进行生产操作,整个过程具备较高的智能性、自动性,是建立在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和传统控制技术及模式相比较而言,智能控制对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方面,任务内容较为复杂化,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控制技术,不利于任务内容的完成,同时也会增加设备投资。新时期,食品机械生产作业任务与控制更加的复杂化,智能控制技术在食品机械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智能控制技术的创新应用,是建立在传统控制技术和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并结合控制理论、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项学科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智能控制技术涵盖多项技术,包括:自学习控制技术、自组织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等等,凭借自身较强的先进性、智能性,智能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并取得了显着的应用成果。

当前,由于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我国食品机械企业将重点放在做大做强方面,而国外企业则更为注重的是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便于树立良好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食品机械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其制胜法宝在于数量、价格,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导致食品品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当前市场材料成本及劳动力成本逐年升高,极大地压缩了企业利润。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控制技术的重要体现,主要依靠的是运动控制,这是确保食品机械精度的关键技术。站在这一角度上来看,食品机械制造和智能控制技术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近年来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控制技术在食品机械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在智能控制技术的支撑下,削面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均已出现,无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还是国外引进的技术,食品生产制造企业均越来越重视与其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的长期应用,离不开网络化技术、信息化技术、传感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未来的食品机械设备,将会是物联产品,这是食品机械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促进食品机械智能化生产、控制水平的提升。当前,传统食品生产制造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要高度重视食品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工作,在改善食品生产作业环境,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和质量的同时,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助推传统食品机械及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十三五以来,食品机械行业高度重视生产作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控制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远程智能控制方面,当前已基本实现,充分满足了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需求。工业4.0背景下,食品机械智能化控制势在必行,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发展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去依靠数量、价格取胜的优势不复存在。通过应用智能控制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控制食品生产制造全过程,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质量,助推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在竞争中树立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达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食品机械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的现状分析

(一)成就

新时期,智能控制技术和食品机械的融合,极大地解决了传统技术的弊端。举个例子来说,依靠神经网络及模糊数学技术所形成的智能控制技术,动态建模食品生产全过程,利用传感器处理食品生产期间所出现的各类信息。不仅如此,利用专家系统展开逆向推理,能够发现食品机械设备及系统运行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对控制机构、参数等进行调整,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机械智能化控制模式。除此之外,由于受到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食品机械在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后极易出现故障问题,利用智能传感器构建预测性维护系统,动态掌握食品机械的运行状况并实时反馈给管理人员,利用专家系统即可实现对故障问题的快速、高效、精准查询,极大地缩短了停机时间,促进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不仅如此,工业4.0兼容的传感器,不仅具备常规系统的传输控制功能,同时也能够实现远程操作。现如今,随着我国食品机械领域对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机器人技术在食品产品包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发的FANUCM-710iC/50H高速机器人Packing系统,最快抓取节拍速度达到了每分钟50次,不得不说,这极大地降低了食品装箱生产耗时,工作效率显着提升。

(二)不足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智能化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来说,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认真分析差距所在,了解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实施改进,深入融合食品机械和智能控制技术,充分发挥智能控制技术的价值作用,以便于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实现稳定立足发展。目前,我国食品机械生产智能化控制水平并不高,仍有近3/4的企业尚未实现安全的智能化控制与制造,由于受到发展规模、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食品机械企业智能化建设存在巨大的差异,不重视对各类研发之间的有效整合,创新能力不高,这极大的阻碍着食品机械企业智能控制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食品生产制造企业,在实践中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再加上生产型企业成本增加,这也就使得食品机械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的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的积极性,不利于食品工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四、食品机械与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一)精准定位目标

食品机械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涵盖着多方面的技术,常见的有传感器、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以食品包装及摆放为例,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控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进一步优化食品生产工艺技术,规范精确各项加工参数。现阶段,我国食品机械大多是集光、电、机、气等于一体的机械化电子设备,在食品机械智能设计环节,要融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实现食品机械一体化控制。在食品机械中,运动控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确保食品机械安全高效运转的关键,借助智能控制技术,有助于精准定位食品机械运转速度、运转精度。除此之外,智能控制技术在食品机械领域中的应用,数控机床技术作用巨大,有助于数字化控制食品机械设备、系统运行,达到更加理想的生产性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智能控制技术在食品机械中的应用将会更加自动化、数控化,功能负载将更加完善,实现在更广阔的领域及范围内的应用。

(二)加大支持力度

智能控制技术和食品机械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食品工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为食品行业及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食品机械对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食品机械制造业的良好、稳定发展,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要进一步加大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够满足新时期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多元化需求。具体来说,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意识到食品机械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功发挥自身的引导、扶持作用,结合当前食品机械及食品工业领域发展需求,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予以扶持,进而更好地解决在生产发展中面临的疑难问题,并营造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有效缓解资金难的问题,为食品机械智能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其次,科研单位以及高校要发挥自身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智能控制技术,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切入点,加深对食品机械制造业的创新探索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极大创新力度,有效降低智能控制技术在食品机械领域的应用成本。最后,食品机械生产制造企业,要紧随时展潮流,结合自身需求引入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提高食品生产制造效率和质量,提高产品及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对于食品品质、口味、种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快食品机械研发显得至关重要。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食品机械领域,充分发挥智能控制技术的价值作用,实现食品机械和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食品机械转型升级。针对当前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食品机械领域中所暴露出的不足,要高度重视起来,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提升智能控制水平,助推食品机械领域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友志.浅谈变频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在食品机械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 2019(24):34-35.

[2]张虹.我国食品机械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研究[J].工程机械, 2019(05):78-79.

[3]孙先群如何做好食品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J]现代食品, 2020(11):1-3.

[4]和丽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专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6)-141-142.

篇9

单独为宝宝精心制作食物的必要性

婴幼儿时期宝宝的消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而对营养的需求却不断增加,以满足快速生长发育需要,故随着宝宝月龄的不同,对婴幼儿食物在性状、质地和营养含量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对制作的要求自然远较成人食品高。故传统的喂养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科学的育儿要求,单独为宝宝制作食物是非常必要的。

婴幼儿食品制作须知

1食物种类的选择:给婴儿制作辅助食品时,应按照下列顺序,先喂面糊等单一谷类食物,然后是蔬菜和水果,再添加肉类,这个顺序是遵循婴儿消化吸收功能发展的规律。

2食物品种的搭配:婴幼儿的食品基本分为四大类: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大米等谷类、蛋和肉类。当宝宝逐渐适应了上述各类食物后,每餐或每日的食物中应包含上述四种食物,这就要求家长制作含不同种类食物的混合食物,以使宝宝的营养更全面均衡。

3食物的性状:食物的性状应从液体、糊/泥状向固体过渡,即从喂菜汤、果汁、肉汤,过渡到米糊、菜泥、果泥或肉泥,继而是小块的菜、果或肉块。

4食物的质地:刚给宝宝制作辅食时,应选择加工后食物颗粒细小,口感细腻嫩滑的食物,如胡萝卜泥、苹果泥、香蕉泥、蒸鸡蛋等,利于宝宝吞咽和消化吸收,稍大后可选择食物颗粒较粗大的食物,以锻炼宝宝的牙齿,促进咀嚼功能的发展。

5食物的口味:家长不应用成人的口味去制作婴儿食物,婴儿食物以口味清淡天然为佳,不宜添加过多的糖、盐等调味剂,以免增加肾的负担,并养成日后嗜甜或咸的不良习惯,更不可添加人工色素、味素、防腐剂等添加剂。

6卫生要求:制作婴幼儿食品的用具和进食的餐具应消毒,保持清洁卫生,因宝宝的免疫力较成人低,易受病菌感染而患病。

婴幼儿食品制作的工业化趋势

由于婴幼儿食品制作要求较高且费时,在发达工业国家,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食品工业的发达,婴幼儿食品的工业化制作已成为主流,这同时也是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的举措之一。各式米粉、菜泥、果泥和肉泥,淋琅满目。但在国内,目前可供家长选择的液体食物(如婴儿奶粉)和固体食物(即成人食物)种类较多,但糊/泥状食物品种较少。相信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泥状食品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泥状食品必将逐渐纳入日常喂养的生活习惯中。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大、中城市,甚至农村,都可以购买到高品质的婴幼儿糊/泥状食品(如亨氏婴幼儿营养米粉和菜/果泥系列),与家庭制作的食品相比较,它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优质市售糊/泥状婴儿辅食与家庭自制辅食的区别

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大、中城市,甚至农村,都可以购买到高品质的婴幼儿糊/泥状食品与家庭制作的食品相比较,它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1强化多种营养素,营养丰富均衡:许多产品除考虑婴幼儿必需的四大类食物的搭配外,还强化了婴幼儿容易缺乏或生长发育必需的多种营养素,严格遵照国家规定的婴幼儿食品的营养标准,比家庭制作食物在营养上自然更丰富均衡。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22-02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我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使《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的教学适合时展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及时扎实地掌握最新的食品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培养合格的从事食品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的适用型人才,成为本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上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力度也逐渐加强。笔者拟从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出发,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 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以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为专业方向,以“为食品及其相关行业企业培养能够从事食品生产、检验、管理、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被作为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并注意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设置了食品质量管理概论、食品质量管理工具、食品质量法规、食品质量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食品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食品安全控制HACCP系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质量检验等相关内容。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涉及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营养、食品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保藏和食品包装等。《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如《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技术》、《食品保藏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讲授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即将原料和辅料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转变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和特定质构的可食用的食品的过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的食品良好操作规范、食品卫生标准操作程序、食品安全控制HACCP系统等均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保证食品安全需要严格遵守的操作规范,只有严格按照这些操作规范进行生产加工,才能生产出符合产品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食品分析是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手段,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按照食品生产操作规范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分析检测。《食品分析技术》课程讲授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的分析方法,课程内容侧重于分析方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的“食品质量管理工具”讲授的是如何对产品的大量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等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如何用统计分析结果判定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产是否处于受控状态等等。此外,本课程中的“食品质量检验”部分讲授如何制定食品质量检验计划、如何对整批产品进行抽样等等。《食品分析技术》课程与《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完成食品分析的全部过程。其他课程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保藏技术》、《食品包装》等都与食品安全有重要的联系。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两个重要体现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瘦肉精、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塑化剂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院课程组从网络、报纸等媒体上收集了大量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报道,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制成多媒体课件,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对这些事件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引起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出台了哪些法律法规等,从中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