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4: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地理微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初中地理教学所运用。微课能针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使知识情境化,或者通过在线网络视频进行地理知识的展现。因此,微课的使用有效的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翻转”。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效果是个体对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微课走进地理课堂,以其多维的视听功能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微课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每个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示出来。同时,注意利用微课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澳大利亚”这一内容时,就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域特征,在视频观看其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农业区域分布等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需要太辛苦的劳动,凭借自然资源就可过上好日子。那么澳大利亚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呢?”于是运用微课视频展示情境:森林、草原、羊群、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样,学生们看到了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在微课的使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饶有兴趣的学习。
二、借助微课解释重难点,启发学生地理思维
我们知道,每节课中都有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增加教学的难度。然而,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色、形、光与声等功能,从而把抽象的地理知识标的更加形象具象。这样,就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践证明,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时,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学生们对区域划分的原因与地理区域类型难以理解。于是,就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来展示这一内容。这样,微课视频中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特别对这几个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理由呈现给学生。再经过视频的交互功能进行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这一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对划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原因的分析中启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通过微课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遗忘与时间成对应关系,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遗忘越快。初中地理中很多名词、现象与规律,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何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呢?实践证明,采取微课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们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利用微课制作了《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视频片段。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过这些知识,并且初步掌握了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等知识。因此,就利用微课观看黄土高原当前的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实际情况。在结束观看之后,要求学生整理这一学案,再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当堂纠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还使这一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四、运用微课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随着微课新型教学技术的采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微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学“秦岭-淮河线”时,就利用微课制作课件,把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起来,集中利用微课播放。同时,还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当寒潮来临时,东北城市沈阳的气温为-20.6℃,而秦皇岛的气温却为-7.6℃。你能利用“秦岭-淮河线”中的所学知识来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吗?通过对这个案例探究,“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难度,很多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秦皇岛地处渤海与内陆交汇地带,而沈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在此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纠正不正确的思维与思路。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课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微课技术就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语是一个章节每一节课的开启,好的导语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象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吸住。导语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采用。
1、结合众所周知的形势背景引出导言
如在学习“世界人口”时,我以学生对世界人口数量及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了解及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在座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导入,以学生熟悉的事例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出要学习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也可针对各章节的教学难点,在导言中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向学生举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举例成龙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再次回到出发地,实际上比预期提前一天到达,只用了79天。为什么是80天呢?引导学生进入“国际日界线”这一概念的学习。
二、提高互动性,激发求知欲
课堂中,提高师生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互动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及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如何提高互动性呢?
1、精心设置课堂问题
设计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方面,找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易中设难,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资料和案例。
2、开展小组讨论
于一对些较难的问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充分互动相互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江黄河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合作学习,从流域面积、长度,流经城市,流域等方面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然后开展大比拼,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三、采取技巧,将问题简单化具象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素质及能力将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我主要介绍一下两种:
1、运用比喻,将问题简单化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例如,我们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一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一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喻为一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一月、七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一个安图享受的人呢?
2、运用实物,将知识具象化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理解。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同学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讲到“矿产资源”这一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我便将相应的一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
四、增强课堂故事性,提高学生兴趣
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放弃传统的说教、灌输教学方式,把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融入教学。这样是的课堂知识更容易理解,且学生兴趣更高,印象更深刻。如在“地球运动”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经绕太阳50圈了,还准备在转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断爸爸的年龄?或者“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为姐姐,”你能不能给与解释呢? 这种方法既使课堂教学生动、风趣,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注重激励学生,强化学习热情
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得到肯定激励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渴望再次成功的需求。成功激励是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有效方法。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维持这种积极情绪。如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或发现了新问题或提出了新观点或考试进步了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平时,只要班上某位同学有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80-01
中学地理不仅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且还是一门富有趣味性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知识面广。只要教师教学得法,讲课时感情真挚充沛、情真意切,评议精练准确、优美生动,景观描述形象,如临其境,就能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趣味无穷,激发学习兴趣,催开智慧之花。实践证明,趣味教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
一、精选时事新闻,增强朝代信息
一个地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广博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新时期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改造自然的丰硕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新出现的地理事实材料,地理课本是很难及时编入的。为使地理课常教常新,及时反映现实,地理教师就要不断地对新信息进行搜集、学习、积累和整理。随时将国家建设成就和改造自然的新成果、国内外重要的时事新闻等,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就可以给地理教学注进新鲜血液,增强学生的新奇感。时事新闻中的每一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例如:进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美国和伊朗关系紧,并准备联合军演。这时,我们可以结合“西亚”这个内容的教学,适当向学生介绍伊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城市风貌、国际交往等,加深了学生对伊朗的了解和认识。事实告诉我们,结合时事新闻,讲授地理知识,不仅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它对巩固和丰富地理知识,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古今诗句,发掘学生的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课堂情趣,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教师就要像磁石一样,始终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讲课就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富有启发性。让知识在学生眼前放射出耀眼而诱人的光芒,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到其乐无穷。例如:精选古今诗词中一些有地理性、趣味性的诗句,穿插在有关的教材中讲述,配合地理教学,寓地理知识于“诗情画意”之中,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引起丰富的联想。在讲《中国地理》南部沿海地区“南岭山地”时,不仅要向学生讲清南岭又叫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瘐岭,还要说明南岭模亘于粤、桂、湘、赣之间,高峰迭起,绵延千里,地形复杂。可是这样的崇山峻岭,对来说,则视若等闲,正如主席在七律《》中所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既生动地描绘了五岭、乌蒙两大山脉的地形,又表现了工农的伟大英雄气概和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西南三省”时,可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说明地势愈高气温愈低的科学道理。这样,不仅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获得知识,发展了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介绍文物古迹,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在心理上,他们的思想、情感、兴趣、意志和气质都处在可塑的阶段。在学习上,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是学习知识的奠基阶段。在思想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阶段。因此,初中教学对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基础的奠定、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都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引导,对一些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教材,要尽量把它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他们的记忆。如:在教学“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这个内容时,介绍古都“西安”,不能按照百字的教材,简单说明它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还要重点介绍它是我国建都历史最久的城市,有许多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西安郊区有造型别致的唐玄奘翻译佛经的大雁塔,有风景秀丽的华清池温泉,还有被世界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些古迹文物都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宝。介绍这些内容,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践证明,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物古迹,不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他们学习地理的一种驱动力。
选择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及新颖的时代性信息,作为兴趣的切入点。 如:学习“世界人种”时说:主席在世时,一天,在书房会见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盯着主席,一句话不说,主席见后说,你为什么盯着我,戴勒说,你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学生马上联想到在讲世界人种。
讲《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时:
师:当前网络上流行FLASH《猪都笑了》,老师起个头,我们来做接龙游戏。“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笑了!”
生1:云南人说他地势高,
(人笑了);
生2:人说他沙漠多,
(新疆人笑了);
生3:吉林人说他能吃辣,
(四川人笑了);
新颖独特的导入将当前最为流行的元素,网络、FLASH和地理知识相结合,充满智慧,风趣幽默。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思维,调动了原有知识储备,了解了区域差异,一举多得。
二、巧借趣味语言
(一)谚语: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有一定哲理且简易有趣。
如:讲西北地区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大陆性的特点;讲锋面雨时用“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描述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讲“新疆”时,配合新疆图片播放《新疆好》;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这时学生的心中仿佛流淌一条汹涌的大江,接下来“你从雪山走来”,雪山是指哪座山?学生的兴趣全部调动起来。
(三)古诗:优美诗句,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
如:讲地球运动时:“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黄河,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气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长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诗歌犹如“味精”,学生回味无穷。
(四)故事:如,讲山西人爱吃醋,能不能从地理环境方面寻找山西人爱吃酸的原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沉积形成结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的发展。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格外高涨。
(五)谜语: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说它多大有多大,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太阳)。又如:“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运用谜语。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顺口溜:如:两湖(湖南,湖北)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
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借助板图板画
有针对性用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学习兴趣。
如讲长江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然后把宜昌和湖口两地用色笔标上;接着讲支流,用蓝笔画出主要支流,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2-01
我们在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理答行为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前期,对理答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理答行为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应,即教师根据学生所思、所答、所学是否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给予指导、点拨、引领、评价,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续学习行为。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环境。
理答行为,直接影响着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有效和高效,地理教师理答行为的有效、科学、艺术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我们总结出地理教师课堂理答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增强理答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多次感受到:地理课堂中,教师理答意识的缺失,导致我们的地理课堂丢失很多精彩,课堂有效性受到影响。
案例1:一地理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时,谈到"西北地区怎么保护水资源?"师说:"坎儿井、万里长城、京杭运河被称为我国三大奇迹,你对坎儿井,有何感想?"有些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知道坎儿井是什么,没什么感想。"师说:"大家看教材P77图8-12,你们能看懂这些坑吗?"生答:"看不懂。"
案例2:一地理教师出差20天,回来上课,学生很兴奋,学习主题"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她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出差去重庆,你帮老师选择一下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1.最省钱;2.最快到达。"
"老师,你走着去,最省钱";"老师,骑马去、不累还省钱";"坐120去…";"做梦去…";"坐火车去…";"坐轮船去…";"坐飞机去…"
十四五岁的学生无拘无束,思维敏捷,活泼调皮,这样很正规的导入,也能让他们像瞬时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面对学生们的不靠谱,她是很严肃地这样进行理答的:"20天没见,各位思考问题的速度与日俱增。
该教师面对学生这种状况,积极理答,短短几句话,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导主题学习上,学习有效性得到提升。
2.重视理答预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优秀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课堂中可能的现象尽可能全面考虑,把理答的预设做的尽可能完善。他们发展性理答的多样性、激励性理答的激励性、诊断性理答的引导性是典型的智慧理答特征。他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都曾经历过最初的充分准备过程。
3.理答突出教学风格,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预设,仅仅对我们的地理课堂理答行为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让地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但动态课堂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能被我们预设到,孩子丰富多彩的回答,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考虑周全,地理课堂的精彩就在于无法预设的理答行为中,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动态课堂中不断磨练自己的理答水平。
4.理答关注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学习智慧
有效、科学、艺术的理答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理答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堂上老师精彩有效的激励性理答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往往能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地形和地势》主题学习。
一地理教师的总结让我记忆尤深:"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点是中国地势特征――三阶梯。其实,地理的学习也分三级阶梯。
第一级,就是这幅图的填写。只要有眼睛,认识字,就能够从地图上找准这些地理名称,并准确填在图上,不需要怎么动脑。如果你仅停留在这一台阶,充其量你就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第二级,就是根据我们所描画的这张图,提炼并分析地理信息,就像板书上咱们一起画的这个阶梯示意图,和咱们总结的地势特征这句话,这需要稍稍动一下脑筋。
第三级,就是右边箭头所指的这部分,今天所学的"地势和其它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最高层次的学习,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把今天所学和以往所学联系起来,分析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们不要仅限于做知识的容器,应该立志做榨汁机,把不同的蔬果调和成好喝且营养丰富的果汁,这样的学习才会让你变得聪明和智慧。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有学识,更希望你们在地理课堂上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地理课堂中,按照今天的学习模式锻炼自己的思维,勤思考,多提问,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随后,该老师还进一步归纳出了三段式学习方式:
(1)看图,明晰地图上的地理信息――第一阶梯学习:即地图上有什么?在哪?
在地理教学中,要想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维及课堂的进度进行学习,成功培养其思维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长久兴趣。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方面,教师可以从初中生特有的好奇心出发,运用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兴趣爱好后,可以投其所好找出学科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切入口,并加以引导,使其爱好与兴趣重心发生偏移,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些日常爱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够维持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通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运用感性案例,引发学生语言运用。
初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较强,囊括了数学、绘图、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比较繁杂,但是这些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列举某个案例或者运用某些材料、教学手段,让学生与教师及教材之间产生共鸣,就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思维性,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初中生对语言的认识有限,并不能完全控制,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接触能够引发共鸣的材料,比如在教学中利用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地图等,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地球,让其在地球仪或者地图上找出中国或者自己的家乡。除利用这些教学用具将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外,教师还要点拨讲解,并给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阐述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既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水产品类和野生动物种类,这些知识仅靠学生的想象无法记忆,也无法深入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带入实际的生活当中,这样,学生在区分时才不会出现移花接木的现象。例如,在有关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四川特有的地理环境,将四川独有的珍稀动物及鱼类等进行区分,利用学生潜意识帮助学生识别、记忆这些珍稀动物。结果表明,通过结合实际的记忆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提高记忆能力。
3.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爱好和生活际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采用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地理知识。在学生学会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地理学习的特点,将繁杂、综合性强且关联性弱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从逻辑上进行展示处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教师可以利用多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开展探索课题。例如,雷峰塔为何要建在西湖中心的位置,且塔底向下延伸8.6米?学生会根据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雷峰塔位于西湖中央,四周环水,只有埋深才能“镇住白蛇”;而有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雷峰塔基是因为受西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超过塔基才让塔底向下延伸8.6米。这些问题都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又应如何组织教学,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心一意进行探究学习?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上册第三单元3.4节《海水运动》为例,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
一、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选择性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收集、归类,并把提出相似或相关问题的学生分到同一组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和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内容和目标才能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列出一个预习提纲,制订预习计划。
其次,要认真辅导和检查学生预习,否则学生疑难增多不解,会使学生自学积极性锐减。
预习的核心任务就是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质疑,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性所在。学生可以围绕概念、方法、结论进行有选择性质疑,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多样性,但必须围绕课文中心内容提出。如,《海水运动》一节,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质疑,提出
问题。
1.潮汐什么时候形成大潮,什么时候形成小潮,为什么?
2.利用潮汐一天可以发电多少次,为什么?
3.地中海、大西洋表层的盐度为什么不一样,经过直布罗陀海 峡表层和底层的海水流向有什么不一样?
……
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一张纸上交给教师,教师通过阅读学生质疑的问题,掌握了学生学习困难在什么地方,并把相似或相关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把全班的问题分成几大类,每类问题选一个接受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教师在课前先对组长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有对问题的解惑以及组长回去后怎样针对
组内的问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二、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对质疑问题进行分组探究,各组把对问题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1.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教师应制订学生必须遵守的学习行为规则,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只是布置任务,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教师需制定一些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学习行为规则,如,批评别人应针对某一观点,而非个人;积极地听取别人的有用意见;听从组长,按时间有序地安排学习进程……
2.教师应巡视各组探究活动,了解各组学习的进程,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当小组探究问题遇到困难,教师可视情况是否给予帮助。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疑、拓展后,还可提出新的问题,点燃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如,《海水运动》一节学生在探讨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关闭了发
动机,顺流游出直布罗陀海峡,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德军主要是利用了密度流的特点出奇制胜,教师可以对密度流的知识进行拓展,密度流不只分布在直布罗陀海峡一处,具体还分布在什么地方。
3.各小组研究成果课堂展示阶段,教师须发挥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赏识教育,对批评这一基本的教育方法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地表扬。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的评价:“你回答得很好!”或者是“你回答得不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误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明确地加以匡正。
教师在这一环节,需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课文内容进行解疑及高度概括。
以《海水运动》一节为例,教师可在黑板或通过多媒体展示,列出知识框架及核心内容,具体如下:
洋流(包括成因、按成因分类、性质分类、影响因素)
洋流的分布规律(包括模式图、分布规律、各大洋分布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运等四方面)
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清晰、透彻。
三、布置课后作业练习,巩固问题探究的成果,各小组成员针对疑难练习题提出新问题,并进行新的探究
作业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的一种基本途径,更是洞察教学理念更新的窗口。好的作业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而学生对作业练习的理解程度则直接反馈出教学效果。这一环节教师须注意以下两点:
1.课后作业练习具体包含哪些知识点,教师要依据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设计,切不可完全依赖一些教辅资料的练习。
2.教师要及时批改或抽查各小组的作业,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初步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效果如何。
四、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积极性,使教师上课更具有针对性,以下是本人以《海水运动》一节为例尝试教学后的一些反思:
1.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思维能力得到必要的训练机会,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质疑、解疑中得到提升。
2.以问题为中心,使知识点学习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及识记。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地图培养思维能力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 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二、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黄赤交角”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放开手脚讨论,大胆发言。很快就有学生发现黄赤交角的度数同回归线的度数是一致的,联系初中的知识,也很快能发现极圈的度数与之是互余的。在初步肯定学生的发现后,教师设置问题:如果黄赤交角为20°,将会有什么其他要素的改变。学生通过演示地球仪、思考讨论后,很快也能得出结论:回归线、极圈度数相应变为20°、70°,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中是否还有进一步的发现,这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得学生能总结出黄赤交角决定了极圈、回归线存在的规律。最后教师再进行拓展性的引导:这是否只是简单的数字变化,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这样,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讨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能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多角度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课改要求与初中生特点
二期课改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目前互联网情景下,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关注学生学习的经历、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的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场依存逐渐向场独立过渡,思维特点由原来的形象思维方式也逐渐地向抽象思维方式转化。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实现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