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标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健康教育标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健康教育标准

篇1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的理论;喜欢思考人生的意义,既生活在现实中,讲究实际,追求实效,又生活在诗歌、伦理、象征、超越的境界里。

(6)欣赏的时时常新。对于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能分辨工作的历程与结果,对两者都能欣赏;

篇2

JCI标准是一套结构完整且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在健康教育模式形成过程中有利于员工形成病人教育与质量持续改进的新理念,在实施中实现了健康教育的无缝化链接,提高了病人和家属对换药的应对能力、满意度[1]。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它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使个体的健康,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2]。我们通过对门诊换药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后,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换药前、中、后相关知识的掌握,缩短换药时间促进康复。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12月门诊200例换药患者中有癌症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者,骨科无菌切口感染者、脓肿切开引流者,手足外伤者,小面积溃疡者,植皮者、拨甲治疗者、糖尿病及慢性疾病至伤口长期不愈合者等,年龄5岁~90岁。

教育方式

1 一般性指导 因每位患者知识层次不同,对健康指导的掌握也有很大差异,获得知识的渠道千差万别,如果对每位患者按统一的标准教育计划进行宣教,势必会在某些患者心中产生多余或不理解的感觉,护士只有通过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纠正患者偏差,才能引起患者对宣教知识的兴趣[3]。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手册,诊前宣传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

2 随机往指导 对前来换药的患者在换药前、换药中及换药后按照其季节、疾病种类、文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个体化指导。

教育内容

1 心理教育 换药前均应仔细了解病情,询问其病史,同时在处置前向病人详细地解释处置时,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感。换药时要鼓励病人正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感觉,以取得合作尽可能消除其恐惧心理及虚脱症状。对于癌症术后伤口不愈合,或因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而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合的患者,其情绪往往非常低落,可出现焦虑,紧张烦燥,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应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其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护理能力,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患者指出心理紧张可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也可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导致伤口延迟愈合,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调动自身潜能,有助于伤口愈合。

2 疼痛评估 换药前首先根据疼痛程度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告知患者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如果疼痛严重,往往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失眠、焦虑、内分泌紊乱等,反而造成身体机能、免疫力下降、伤口不愈合, 改变患者以往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能忍就忍,止痛药会成瘾,副作用大或拒绝使用镇痛药的误区。若疼痛评估评分≥3分时,应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3 营养饮食教育 全身疾病,营养不良可显著延缓伤口愈合[4]。合理营养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因此, 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平衡膳食.。如伤口较大病情较长的患者,应指导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索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食谱为主。如肉类、奶类、鱼类、蛋类、水果、蔬菜。癌症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者嘱咐他们多吃高蛋白、 低脂肪、 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 忌吸烟、 饮酒, 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的愈合。

4 功能康复教育 对于创伤骨折及手足关节部位的伤口在换药时,应及时向患者解释功能锻练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早期适中的活动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进创伤组织及骨折的愈合。如固定时间过长又不进行功能锻炼会发生肌腱粘连、关节僵硬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所以一般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早期被动活动。后期骨折愈合,外固定或内固定去除后应逐渐进行强度增大的功能锻炼并且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损伤。如果发现锻练时造成疼痛,运动后组织肿胀明显,原来能运动屈伸的肢体突然不能主动运动,要及时诊治。

5 换药时间间隔的指导 根据患者伤口的情况,指导其换药间隔的时间。有些患者认为换药越勤,伤口好的越快,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频繁换药对伤口创面造成反复牵拉、撕裂,降低了局部组织的免疫及再生能力,打乱了局部微循环灌注及促生长因子的聚集,同时也增加了与外界的细菌接触的机会,导致创口愈合不良;再者频繁伤口换药使病人有反复疼痛刺激,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改变,导致伤口肌肉紧张微循环紊乱,使组织修复所需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减少,从而影响伤口愈合;同时,消毒液不仅可杀灭病原微生物,也可改变伤口组织外环境,影响伤口的愈合[5]。。因此换药间隔时间依伤口情况和分泌物多少而定;脓液较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次或多次,并保持表层敷料不被分泌物滋透,分泌物不多,肉芽生长较好的伤口,可2天~3天换药1次。清洁伤口一般在缝合后第3日换药1次至伤口愈合或拆线。

结果

对门诊换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伤口换药知识掌握及了解的有效率达到100%。

体会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克服了对治疗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伤口愈合的特点,掌握促进伤口愈合的知识,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使伤口愈合的时间明显缩短;同时也加强了护患关系,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面,使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有了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建文.晁杰伟.利用JCI标准建立全员动员模式下病人和家属的教育.护理研究,2009,5

[2]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4-55.

篇3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06-04

记者:钟老师您好。自1993年以来,您一直致力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并于2002年,被破格评为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这说明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到见解。我们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的,您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保证落实?

钟志农:“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在接受贵刊采访时提出的,我认为王司长说得很有针对性。他提出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击中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某种阻滞的要害。“考核”,实际上是对一个学校教育行为的“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不管一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重视,只要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和激励,那么,学校领导的“成就动机”就不能满足,他们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和热情就会逐渐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的地位就会被其他更容易得到“愉快刺激”的功利性的工作目标所替代。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目标是催化剂和兴奋剂,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至于说到这个考核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我觉得可以从“人、物、事、绩”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人”,即王司长所说的“有人做”。事在人为,人在,事业就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在现在的大气候下,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光靠一纸空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本推不动的。而目前关于“人”的问题在于:一是“进不来”,一些学校以“没有编制”为由,不愿意接收科班出身的高校心理系毕业生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认为随便找一个工作量比较轻的人兼任一下就可以了;二是“用不好”,进了人以后,总觉得这个“人”的工作量太轻,没有什么事干,于是就让心理辅导教师兼任学校的文秘、教务员、政教干事之类的职务,时间一长,主次关系就颠倒了;三是“留不住”,由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待遇、职称、业绩考核与认同、评优晋级等具体问题得不到制度性的保障,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干得“不明不白”、干得“不痛快”、干得“窝囊”,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于是跳槽去做社会心理咨询师,去企业做人力资源培训,或者改行去教外语、政治,以便让自己从学校里的“杂牌军”转为“正规军”,这就叫“留不住”。

如果“人”的问题不解决,其他考核指标就都无法落实。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出一个刚性的指标,多少个班级以上规模的学校要配备1名(或者2~3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当然,兼职教师也很重要,他们同样是生力军,他们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没法列为刚性的考核指标。依我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历时十年,已经到了建立“专职化”队伍的时候了,否则这种有关“人”的考核就等于没有考核。至于我们的中小学校几年内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那是另一个问题。关键是基本的目标不能模糊不清。而“编制”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决心”的问题。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就很好地用红头文件解决了正式编制的问题,破解了其他省市长年未决的难题,可见,“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与“人”的指标相关联的,就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待遇、职称、评优、晋级也要有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总的原则是不能用学科教师的考核指标来考核心理辅导教师,而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辅导专业要求的指标来评价他们的工作量与绩效。这样才能解决好 “不愿做”的问题。

其次是“物”,就是物质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基地,有一些必需的设备和工具。关于基地建设,部分学校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是硬件建设得相当好,学校不惜血本加以投入,动辄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建起了“五室”、“六室”,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校内“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另一种是根本无基地,或者虽然建了基地,条件却相当简陋。从考核的角度来说,应该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作为引导的方向,包括:按标准化要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配置相应的场地、设备,其他硬件和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班级团体辅导专用教室;内部设施应该强调实用性,符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不必过分豪华。

再次,就是“事”。这个“事”,不是指心理辅导教师要做哪些事,而是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认为,现在对学校的考核不要注重形式的“创新”,媒体报道往往注重抓“新”,这样的导向很容易出偏差。对学校的考核还应该强调“实”,要实实在在把必须做的事情真正做到位,不搞花架子。如果说要考核学校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看主要是四件:

1.上好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出台一个比较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标准”,详细规定开课年级、每月最低课时数等。要给心理辅导活动课一个“活动课程”的“名分”,“名正”才能“言顺”。过去某些概念的提法导致一线学校认识模糊、行动迟缓,应该加以澄清。

2.建立个别心理辅导基地并能正常运作。坚持定期的接待来访制度,对出现适应不良和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补救性辅导和矫正。

3.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努力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能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技巧来教书育人,减少“师源性”的心理伤害。

4.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要有完整而又有效率的危机干预体系,能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做出及时预警、初级干预和有效反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的、不可或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无需追求“轰动性”效应。如果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把上面四件事情做好,能埋头苦干十年八年,那么我们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出现一个大好的局面。

最后,是对“绩”的考核。我们现在对“绩”的考核总是“喜新厌旧”,这是浮躁世风的折射。我觉得“绩”的指标不一定很高,关键考核两条:是否“真做”,是否“做实”。只要“求真务实”,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好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要保证上述指标落到实处,让学校校长“想做”“愿做”,就要外加一条刚性的指标,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达标的学校,不能授予“文明学校”“先进学校”“重点学校”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

记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您认为怎样的机制,才能让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钟志农:我非常赞同“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在我看来,不同地区情况各有不相同。有些地区、有的学校确实存在着用“老、弱、闲、兼”人员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样做必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但我发现也有不少地区、不少学校是选择了比较优秀的师资在做这件事情,而这往往是这些优秀教师自己努力争取的结果。这些优秀的教师即使学校不给待遇报酬、不给课时、不算工作量,也还是干劲十足、无怨无悔、孜孜不倦。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各地都有这样一批“志愿者”。正如俞国良教授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这些“志愿者”往往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才会有这样高的热情、自觉性和积极性。尽管他们当中很多是“半路出家”和“兼职义工”,但他们是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从实践效果来看,凡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心理辅导教师,往往原本就是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的骨干。这就是说,基本素质在他们身上是相通的,而不管这些基本素质表现在哪一个专业范围内。

所以,我理解的“优秀教师”,是指基本素质良好――他们应该有执着的专业理想和追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和人文关爱,对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有理论和实践的“悟性”,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理心,有清晰的思路和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这样的教师,往往放在哪里都是出类拔萃的。而要想让他们能够加入和稳定在心理辅导教师队伍里,至少应该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能够和其他学科教师“平起平坐”。

记者: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各级行政、科研部门及学校和教师要怎样才能保证“真做”?

钟志农:所谓“真做”,就是“有上级检查”和“没有上级检查”一个样,“有领导督促”和“没有领导督促”一个样,“有荣誉、奖励”和“没有荣誉、奖励”一个样,“出现恶性事件”和“没有出现恶性事件”一个样。当然,有检查比没检查要好,有督促比没督促要好,有荣誉和奖励比没有荣誉和奖励要好,没有出现恶性事件比出现恶性事件更是好上加好。但如果学校只是为功利性的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才匆匆忙忙抓一下心理健康教育,风头一过就又安之若素甚至是麻木了,那肯定不能叫做“真做”。无论是行政与科研部门还是学校与心理教师,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不因人动而“时有时无”“时冷时热”,才能算是做到了“真做”。

记者:在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需不需要建立课程标准,或课程试行标准?这个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标准的框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才能适应一线的实际需要?

钟志农:这是一个大问题,简而言之,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1.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要面临身体的、认知的、情绪的和其他方面的成长问题,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文化中都普遍存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发展和预防为主。

2.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活动课程来加以保证。

3.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年龄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的,因此,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也必须有一个系统的,与学生成长历程相对应的内容体系。

4.这样一个科学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性辅导内容体系,必须以国家权威部门研制的“课程标准(试行)”来加以确认。

自1999年以来的十年里,由于缺少这样一个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程基本大纲,导致社会上各种版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泛滥,其中固然有些版本的内容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总的说来,是良莠不齐、精芜并存,也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杂烩”和“拼盘”。这说明,在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这一领域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不主动到位加以引领和统整,那么市场经济就会把“山寨版”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推向学校,这是无法禁绝的。

我认为,在发展性心理辅导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编写教材,而是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学参考书,这两样东西都是给辅导教师用的。至少下一个或两个十年以内,在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方面,国家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应该给每个辅导教师提供这样两个可操作的“拐棍”和“蓝本”。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应该尽可能详尽。但是,有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之后,如果不编教材,那么在利益驱动之下,社会上各种版本的“教材”还可能蜂拥而至,来占领这个有利可图的“真空市场”,所以,回避不是上策。我的意见是不编教材,只编“学生心理活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用不着使用文本教材的,有了教材反而会中断甚至阻塞课堂团体动力的推进。但若是以很简洁的“班级心理辅导课学生心理活页”来加以代替,就可以让中小学生在课后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以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学生心理活页”可以用散页的形式出现,一个学年也就是20张左右16开的纸,价格低廉,但必须要有权威性,经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样就可以防止把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商家盈利的目标。当然,这样的“学生心理活页”要由科研部门来专门研发。

记者: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您认为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弊端?您认为应该由什么部门组织,如何组织,培训哪些内容?

钟志农: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最突出的矛盾是全国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培训目标、计划与课程,也没有统一的符合学校心理学标准的资格认证和职业规范,师资培训的力度远远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还有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地方培训标准与考核认证,更多的地区恐怕是处于“自然”状态。这样一大块培训的“真空地带”,必然会被其他社会化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所渗透和取代。当然,各地社会化、商业化模式的“国家咨询师培训”,自有它的长处和功劳,也培养了一些素质较高的咨询人员,特别是对“心理咨询热”的兴起和咨询行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是,“国家咨询师”培训在某些地区走了“味道”,降了标准。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操作;重医学模式,轻发展模式;重成人心理障碍性问题,轻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所以,拿了“国家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回到学校却往往发现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用的东西却没有学。

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心理咨询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师资培训的内容和资格认证标准当然也应该有所区别。从内容角度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提法已经很全面,即“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具体说来,在掌握基础性的四大理论流派的前提下,应该加强青少年发展心理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游戏辅导、行为矫正、认知调整、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等操作性的技能技巧培训,并注意与班级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沟通。从培训的组织角度说,我认为还是应该由教育部来制定培训标准和认证标准,也就是说,要与国内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相对应,可以参照国外的提法,称作“国家级学校咨询师”;具体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可以由省级教育行政(或科研)部门授权若干地区级的业务部门来加以组织;在培训师资的配置上,要特别注意聘请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来参与这项工作。

记者:在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础上应增加哪些刚性内容,才能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下一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钟志农: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小学心理健教育指导纲要》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因为必须考虑各类地区的不平衡性。但是时过近十年,形势在发展,要求应该跟着提高。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在三件事情的提法上要增加刚性。

第一件事,把“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修订为“必须开设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把“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修订为“课时必须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认真加以安排”。

第二件事,把“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以及“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修订为“专职人员的编制必须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和“省市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解决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第三件事,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修订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

上述三件事情如果有了刚性的要求,就可望下一阶段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出现一个较大较快的发展。

记者:如果请您寄语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钟志农:做中国第一代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幸运的,开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记者:您的深邃思想和精辟观点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很强的指导意义。谢谢。

参考文献:

篇5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这种以行政班授课的形式,使得同年级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这种教学模式尽管便于组织和管理,但它却大大扼杀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非常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利,我校从2008年秋学期开始尝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项教学。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秋学期大约有69个行政教学班(高一年级20个班,高二年级22个班,高三年级27个班);12名体育教师,其中篮球专项3个人,排球专项2个人,足球专项2个人,乒乓球专项2个人,羽毛球专项1个人,武术专项1个人,健美操专项1个人(女);学校有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设有体育教研组,制定了《体育与健康课选项教学方案》;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8个,排球场4个,足球场1个,乒乓球台30个,羽毛球场2个,健身房1个,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二、学校设立选项教学的模块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校体育教师专项能力和场地器材,以及我校传统体育比赛项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校设立了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共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

三、对学生进行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报名

在2008年秋学期伊始,我们把选项项目和选项教学的安排计划告诉现在3个年级69个班的4000多名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选项教学的实质,并对他们进行了选项摸底调查和统计,各班按一定的百分比报名(见附表1)

四、选项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体育与健康课周课时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相关内容和规定,我校将每周体育健康课的时间定为2课时(表2)。

(二)选派体育教师

学校根据现有体育教师专项和学生喜欢篮球、足球、排球人数相对较多的现状,选派3个篮球教师(2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排球教师(1个人教男生,1个人教女生),2个足球教师,2个乒乓球教师和1个羽毛球教师,1个健美操教师和1个武术教师,并对各个项目的报名人数做了限制。

(三)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年级进行重新分组

基于我校各个年级行政班学生人数较多(每班平均60人),经学校教导处和体育教研组共同商讨,根据学生选项需求对各个行政教学班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各年级分成A、B、C三组,每组有相对应的行政班(表3)。

(四)选项教学上课方式及场地划分

学校把每个年级分成三部分进行选项教学,即A、B、C三个组,各年级各组每周体育课2课时,由教导处统一排课。为了保证上课有足够的场地器材,上课的学生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每天同一节体育课学校只安排一个年级的一个组上体育课。篮球模块由3名篮球专项的教师教,2个人教男生,各占用3个篮球场,1个人教女生,用2个篮球场;排球模块由2名排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排球场;足球模块由2名足球专项的教师教,1个教男生,1个教女生,各占用2个足球场;乒羽模块由2名乒乓球、1名羽毛球专项的教师教;武术、健美操模块各由1名专项教师教,占用各自项目的场地;选乒乓球、羽毛球的学生,球拍和球自备,健美操项目的一些简单器材也由学生自备,学校给健美操教师准备了健身房,1台录音机和相应的音乐磁带。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中三年必修1学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1学分18学时的田径类项目,所以每个项目班必须按体育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在每个学年完成6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和6学时的田径项目内容。每学年第2学期的最后3周为全校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五)排出选项教学课表

注:(1)每学期每个选项组排健康教育课和田径课各三节,三年共18学时,各占1学分。(2)在周三、周四、周五多排一次体育课。

(六)建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档案袋

学生从高一第1学期选项开始,到高三第2学期选项结束,随着每学期选项的变换,档案袋将转移到不同模块选项教师的手里,每学期的体育与健康课成绩和信息由相对应的专项体育教师填写。

(七)选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选项教学后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班级,造成考勤的困难。

解决方法:专项体育教师事先选出各个行政班本项目的选项小组长,由选项小组长在上课集合时检查各自行政班的选项学生人数,然后报告给体育教师。

2.有的学生喜欢的项目不止一个,选项教学后出现同一节体育课部分学生上几个不同项目的现象,造成课堂组织的混乱。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44-02

一、研究目的

建设“品质课堂”,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新标准,切实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堂课都呈现出较高的品质,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品质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一堂准备好、实施好、效果好的课。“品质课堂”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为“专业性、全然性、趣乐性、思辨性、践习性、化成性”这六个元素。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则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努力达成体育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标准与评价历来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1.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

2.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标准与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所研究的问题有目的地查阅、学习有关体育研究文献,熟悉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从中受到启发,站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体育教育理论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其实质是强调读书、学习、积累、发现问题,提升理论修养。

2.调查访问法(调研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指研究内容确定之后,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的过程去进行研究。为了使研究尽量地逼近目标,我们采用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实验方案的做法。

五、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六、结果与分析

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

(一)专业性

1.专业素养好。教师体育专业底蕴丰实、技能熟练、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普通话)、规范生动、富有感染力以及亲和力;仪表端庄,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精神饱满,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善于调控、评价,示范规范正确,富有教学机智和激情,视学生为朋友、善于与学生沟通、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较强。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使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

2.设计能力强。准确把握体育教育规律和特点,正确理解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准确分析和把握学情;课时目标定位准确,不能过大或者过小;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型特色突出;有正确理解、独立处理、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学过程简约;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参与式、游戏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规律和特点,年段目标明确。

3.学习行为实。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包括教师提出的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练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

(二)全然性

4.思想观念新。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有针对性、多元化和层次清楚。

5.主体意识强。积极参主动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练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

(三)趣乐性

6.民主氛围浓。善于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善于挖掘教材和器材资源的趣味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趣味化,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善学、乐学、好学品性。

7.学习兴致高。喜欢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练习与活动,积极主动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

(四)思辨性

8.问题设置巧。问题设置要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要科学合理,能激活学生思维;还要具有引导性,重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9.思考辨析灵。能积极主动练习,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并能找出锻炼规律,围绕学习重点积极互动,善于评议,有效进行合作探究。

(五)践习性

10.训练意识强。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讲授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重视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课堂引导、指导、训练、帮助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11.实践时空足。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练习密度达到30%~40%,有一定的运动负荷,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积极尝试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解决练习中的实际问题。

(六)化成性

12.教学效果优。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目标达成率新授课不低于60%~70%;复习巩固课不低于90%。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1)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帮助学生提升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力。(2)针对差异,分类辅导。教师要从知识、技能、能力、学风、方法等方面去分析学生学习质量和状况,对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及时进行思想疏导和知识与技能辅导。(3)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明星的条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地扩大阅读量。(4)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根据教材要求及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

七、实施策略

1.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具体目标责任和要求,全面理解实施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办法。

2.研制《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并用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矫正功能,边实践,边研讨,边改进,不断完善《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有力推进九龙坡区品质课堂建设。

3.全员培训,重点打造一批体育领军人物。围绕《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全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每校至少重点打造一位领军人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学校建立健全《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考评、激励等机制,持续推动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学校品牌。

总之,研究和建立《九龙坡区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标准》,是实施和落实我区“品质课堂”建设的根本,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使这个标准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明确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强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没有分类、排斥及歧视,注重集体合作,容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特殊教育的体育教育,是培养残疾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教育体育教学工作该如何发展,让残疾学生可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群,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改革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素质差异极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体残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体原因,体育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强,学校没有适应他们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就“混”的现象,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要挖掘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残疾学生的体质,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让所有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残疾情况和不同程度,实施分班教学,在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个别教学。

 

3.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在发展所有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2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中和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

 

3.3营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扫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所有的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原则

 

4.1平等性原则

 

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4.2主体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4.3个别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

 

4.4.发展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课堂,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残疾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函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用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5.落实全纳性评价标准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应以绝对性评价标准、个体化评价标准、相对性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全纳性评价标准为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考虑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区别,最终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篇8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五、结果与分析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

篇9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不再为衣食而忧愁。但,随之而来的身体健康问题成了最大的烦恼。学生以一种特殊群体存在,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潜力。因此,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综合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在对学生身体素质检测与评估过程中,《标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针对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在实际体育教育中的实用性,对全方位提高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标准》的概述

 

1.1 目的与意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通过测试所得数据与《标准》相比较,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帮助他们监测自己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变化程度。这些都有助于设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及个人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锻炼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1.2 内容与作用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 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具体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五个大的方面。只有对这五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才能准确反应每一个学生的总体体质状况。但就这五个因素而言,后两个没有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因此现行的《标准》主要依靠前三个因素来体现学生的体质状况。就测试内容选择而言,主要涉及到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身体的柔韧性这四个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选择测试的项目有所不同的,例如:大学生体质测试。测试的项目及占的权重:身高和体重(15%);肺活量(15%);50米(20%);立定跳远(10%);坐位体前屈(10%);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1000米(男)、800米(女)(20%)共7项。

 

2 在实际体育教育中的实用性

 

《标准》是衡量学生健康状况的标杆,不但可以判定学生健康现状和设定锻炼目标,而且又能指导体育教育的实际操作,使体育教学获取良好的效果。

 

2.1 评估现状,设立体育教育的基本点

 

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每一单项均有对应的得分,再按《标准》权重换算,各单项相加得出的总和,即是学生体质的最后得分。按得分,学生体质分为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这是《标准》对学生的一个总体体质健康状况的评价,指示其健康的优差程度。测试数据与标准中数据相比较,即可反映出该名学生的具体身体健康状况,综合身体素质及各单项素质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是优秀、良好、及格,还是不及格的状态。

 

测试数据与《标准》相比较,一反面可以使我们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基本身体状况;另一方面作为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计划、策略制定的依据,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点。

 

2.2 明确差距,确定体育教育的方向标

 

教育的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中,除了必备的基础教育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特殊内容的教育。俗话说“缺什么,给什么;什么弱,补什么”,教育也不例外。在体育教育中衡量学生体质优良的依据,就是《标准》。通过数据对比,不但能反映出学生体质“缺什么、什么弱”,而且还能明确“缺多少”的差距问题。在了解了那一身体素质差及程度问题后,下一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例如:仰卧起坐测试是评价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之一。这种测试既评价了人腹肌的耐力,也反映了髋部肌肉的耐力。如若柔韧性差,就意味着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长时间缺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可导致关节或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变性、挛缩,甚至粘连,因而限制了关节的运动幅度,牵拉时必然产生疼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进行练习,进而扩大关节运动的幅度即扩大了。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明确学生身体素质的优良状况,进而为体育教育确定方向。

 

2.3 实时检测,确保体育教育的操作性

 

体育教学的效果,是需要《标准》来进行实时检测,进而确保体育教育的有效操作性。通过对学生体质检测,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依据《标准》检测学生体质实时变化动态,及时调整调整体育教育的具体操作。

 

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描绘出学生体质实时变化动态图,这样就能清晰明确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再以《标准》为标杆,就可以从侧面对体育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能有效的掌握教学的成效。最后,通过信息反馈,指导教学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进而增强体育教学的操作性。

 

2.4 增强意识,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意识会驱使行为去做。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中,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是学校通过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他们需要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育意识才会增强,进而慢慢的就会养成锻炼的习惯。

 

通过体质测试成绩与《标准》相比较,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综合健康状况及各项身体素质优良现状。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需要锻炼,同时还能清晰的明确需要那方面的锻炼,这样能提高锻炼的积极性,直接有力的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例如: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它是通过身高与体重一定的比例关系,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密度。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肥胖状况,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是否肥胖,进而科学安排体育锻炼与合理膳食来增加肌肉组织或减少体内多余的脂肪。再如:力量(最大力量)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立定跳远主要是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爆发力。腿部的爆发力是以腿部的力量为基础,没有力量就谈不上爆发力,也谈不上肌肉的耐力。因此,立定跳远的成绩较低时,说明下肢力量较弱,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其锻炼。

 

3 小结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的结果反映了学生现实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其提高或下降的程度,它可作为安排锻炼计划的依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依据《标准》可以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检测与评估,能够充分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同时,《标准》还应服务于体育教育教学,在实际体育教育中发挥其评估现状、明确差距、实时检测和增强意识的实用性作用。

 

4 建议

 

(1)建立学生体质数据库,便于学生查询自己体质测试数据。并通过与《标准》相比较、参照,及时了解自身体质状况。

 

(2)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依据《标准》有针对性加强对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单项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指导。

 

篇10

但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素质差异极大的特殊人群,尤其是肢体残疾的特殊人群由于身体原因,体育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服务;教师专业能力不强,学校没有适应他们的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无力照顾残疾儿童等造成许多随班“坐”读或随班就“混”的现象,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公平。

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1.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目的

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体育教育肩负重要责任。要挖掘残疾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残疾学生的体质,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与习惯,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促进残疾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2.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宗旨

在体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最大的提升及发展,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模式,最终让所有残疾学生都拥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形式。

3.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与不同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残疾情况和不同程度,实施分班教学,在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个别教学。

3.1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基于这个目的,体育教学内容应在发展所有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3.2体育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的全纳性,实施体育教学分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即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进行体质健康中和检测评估与评价,考虑学生的特殊需要与要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所有学生才能顺利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

3.3营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扫除残疾学生在运动参与与体育学习中的各种障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对所有的学生多用激励性语言,运动无难事,没有人参与不了的运动等。

4.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原则

4.1平等性原则

关注所有有健康需求的特殊人群,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创造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通过调整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等,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

4.2主体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环境下,体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设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为主,放手培养、正确引导,技能锻炼与培养体育兴趣相辅,最终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目标。

4.3个别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环境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兴趣、健康状况,在搞好全纳教育的前提下,面向整体、照顾差异,通过班级授课,分组学习、个别教学,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整体控制体育教学。

4.4.发展性原则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课堂,学生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关注不同水平的学生,更新教育观念,坚信残疾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不管残疾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发育水平、心理障碍、技能迟滞发函等因素,通过积极的引领作用,减少消除排斥,采用特殊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