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6:54: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贸易范围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各国国际贸易的范围在进一步扩大,许多国家从单一的邻国贸易发展到跨越越大洲的全球性贸易,贸易规模、速度等均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大大减少了商品、服务、资本、人才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从而加快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2、信息活动全球化。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信息的全球共享化,经济信息全球化是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它将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信息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2]。
3、生产活动全球化。既表现在全球经济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国际间经济协作的多样化,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将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拓展至全球范围。生产活动全球化不仅带动全球范围内的就业,也促进全球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市场营销带来的影响
1、营销策略和竞争方式的改变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无国界,全球市场是互通的、统一的。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势必要结合全球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在全球市场开拓的过程中,企业要面对各国同行业的竞争者,尤其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和强大品牌形象的跨国企业或东道国公司。同时,随着跨国经营的普及程度加深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许多企业为了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和迅速打入国际市场,而纷纷选择战略合作,与自己的供应者或竞争者联手进行市场拓展活动。为了寻求优势互补,各国企业通常采取共同承担风险,同时共同分享利润的方式。这种营销策略和竞争方式的改变,对国际市场所产生的最显著影响就是全球品牌逐渐趋于一体化,特别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既降低了品牌全球化的运作成本,使无数过去在传统工业社会难以跨出国界的品牌,可以一夜之间进入国际市场,面向全球的消费者;同时也使过去无法在本国买到的世界知名品牌,消费者坐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地享受到。
2、营销方式趋于网络科技化
全球化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信息全球化。就此而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不仅仅是交互通讯、信息传播和电子商务的工具,而且是信息全球化最理想的工具,给国际市场营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3]。互联网络已使营销扩展到世界范围,网络营销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营业态,网络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已展现出全新的表现形式,网络营销给市场营销各环节带来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变革,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市场和机会,为市场营销带来崭新的格局。网络科技下的国际市场营销,不仅为企业扩展了产品销售的市场范围,增加了销售机会,同时帮助企业进行进一步的目标市场细分。具有同样功能的产品,可以按照年龄、人群、性别、爱好、个性等,细分出不同偏好、人群中的不同消费习惯,互联网当仁不让的承担了生产商这一争取消费者的行动,这样,很多公众产品变成了分众产品,产品品种的多样化、系列化得到空前地挖掘,产品的区域特色乃至个人特色更加明显。
3、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1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转变市场营销理念
如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营销理念已经表现出了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一个时期以至未来,营销观念的发展将着重体现“战略、合作、知本、顾客”四个方面。
营销理念将更加重视战略。传统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投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
更加重视合作。“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更加重视“知本”。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的话,我同样可以重新开始。”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知本”的重要性。“知本”,是未来营销致胜的核心资本。
更加重视顾客。从营销观念的发展进程中就可看出,每一次营销观念的重大变革,无不是向重视顾客方向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未来营销观念的演进也是如此,不过,更加重视的是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差别化需求亦或更加细化、深化的需求。
2不局限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孤立的确认营销策略
提到营销策略,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多会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分析。那么,这孤立的单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营销策略发展的需求的。
2.1服务的价值将高于产品本身。
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由以“产品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服务正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据有关调查显示,服务正在成为IBM最大的一张王牌。2001年IBM服务的营业收入占IBM全部营收的1/3.在IBM的盈利模式里,有这样一个算式:产品服务=1 3=4,也就是说,1元的产品加上服务后可以卖到4元,这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价值。
2.2知识因素、创新成本将计入产品价格
在价格方面,价格构成因素发生变化,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等计入价格之中;价格导向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以生产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转为真正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定价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网络技术运用价格策略的方式出现。
2.3营销渠道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如有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立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这种扁平化结构的销售渠道通过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品质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渠道方式实施E化分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渠道E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E化渠道以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高效率为特征,能够适应新经济时代消费者快速、便捷并富有个性的需求。
2.4网络广告、网络公共关系将成为促销的新兴手段
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众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互式沟通,站点宣传、网上新闻、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等网络公共关系出现。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广告(E-mail)、电子公告牌(BBS)广告、Usenet广告和Web广告等新型网络广告形式将成为未来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习型、网络型、虚拟的组织将成为营销组织建设的发展趋势
3未来营销组织的发展趋势主要朝向学习型、网络型、虚拟三个方向发展。
首先未来的营销组织将是学习型的营销组织。圣吉博士在《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它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如今愈来愈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并被喻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他在研究中发现,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是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并最终导致组织的衰败。组织智障,顾名思义,指的是组织或团体在学习及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这种障碍最明显地表现在:组织缺乏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这个障碍对组织来说是致命的,许许多多的企业因此走向衰落。因而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以此来克服组织智障。
其次网络型营销组织将是未来营销组织的潮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市场环境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关系,以取代传统的竞争模式。西方国家已出现了营销交流公司、营销联合公司、虚拟公司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所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谋求经济发展的新基点,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江城市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承担着国家发展的多重角色,如何实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新发展,成为十之后又一重大课题。当前,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仍面临诸多的阻碍,谋求战略性发展仍是一个过程。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应着力于如何夯实战略发展的思想,实现新时期下长江区域经济创新性、生态型的构建。
二、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推动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显著的重要意义。但是,从实际来看,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行政分割现象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1.行政分割现象突出,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发展区域经济是长江城市带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长江城市带行政分割现象比较突出,独运作下的城市群难以构建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潘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各自为营的城市带发展,让区域经济缺乏联动性。一方面,各城市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尚未形成一体化;另一方面,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导致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处于松散的发展形态反而弱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是一个过程,需要逐渐的强化各城市群(圈)之间的融合、联动。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在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总体上仍表现出滞后性,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首先,近年来,交通通讯建设的步伐加快,但与城市带发展的要求相比,仍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城市带的交通设备、交通功能不完善,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再次,港口建设滞后,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重要优势尚未充分体现;最后,信息资源缺乏平台建设,信息网络缺乏互联互通。
3.区域合作机制不完善,制约区域经济深入发展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是各方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在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方面,仍缺乏更多实质性的构建。从合作意愿而言,赣、湘等省份的合作意愿更强烈,更多地强调依托区域经济实现新时期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区域合作的组织上,缺乏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日益趋于平淡,难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实现长江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作为支撑,沟通渠道、合作平台都相对比较欠缺。新时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仍需各方的积极努力。
4.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调合作,导致在发展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思想,弱化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因此,在面向未来发展的进程中,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路
在笔者看来,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路,主要在于突出三个关键词“一体化”、“生态型”和“创新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生态型、创新性作为支撑点,而一体化构建,是长江城市带构建区域经济的基础。
1.构建特大城市群,强化城市带“一体化”
长江城市带发展需要特大城市群的引导作用,让松散的区域经济更加凝聚,且富有活力。例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中,其特大城市群可以以武汉作为中心,南昌、长沙作为副中心,形成“汉昌长”复合型的发展中心。如右上图所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图。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一体化的发展背景,是形成区域近发展效力的重要保障。
2.打造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谋求发展的着力点
打造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是推进并深化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深入贯彻并实施开放合作战略,突破行政分割所带来的发展制约;另一方面,要强化城市带的经济、人才等的流动性,经济发展的元素激活了,经济迈向新台阶的发展势头势必更加强劲。与此同时,“1+1>3”的继承效应要体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增长潜力要把握好,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开创发展所需的“快车道”,既确保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又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抓好生态安全保障区建设,构建生态型区域经济模式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经济谋求新发展的重要指导。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要注重生态型经济模式的构建,切实抓好生态安全保障区的建设。首先,要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尤其是对于鄱阳湖、洞庭湖、长江支干流的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抓还生态建设;其次,构建生态安全保障区,确保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贯彻落实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打造,这才切合新时期下长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需求。
四、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应对策略
当前,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思想是明确的,但在经济发展的切实推进中如何实现,这才是关键。在笔者看来,长江城市带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在于长江城市带的规划,并逐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从本质上推进并深化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快长江城市带规划,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长江城市带的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长江城市带规划仍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城市带跨越多个省市,组织协调难度大。并且,长江城市带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扮演多重角色,整体规划的落实需要国家层面牵头,并编制《长江城市带区域规划》,对区域经济的交通、环境保护、一体化等内容进行明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
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首先,要推进能源、交通,以及信息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在实现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确保城市带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在互通互联的框架之下,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其次,优化路网布局,强化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与配合,一体化的长江城市带交通体系,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再次,注重信息网络的规划建设,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让城市带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
3.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生态型产业
依托长江资源的优势发展区域经济,是长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但是,在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一个城市或若干个城市落单,都不利于生态型区域经济的构建。一方面,以湿地生态、森林生态为主体,以生态走廊道为纽带,优化长江生态经济的构建。尤其是在生态内涵的丰富、生态功能的完善方面,是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紧紧依托主体功能划分的要求,着力推进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通过强化资金投入、各城市群的积极参与,让生态型产业的转型发展落地。
4.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合作常态化
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蹴而就的区域合作是不存在的。因此,要强化一体化区域合作平台的构建,让区域合作常态化,方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金融合作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强化人才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注重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强化城市带软实力的提升,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扩大区域经济的影响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需求,也切合新时期战略转型发展的要求。但是,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寻求发展的推进与深入,需要依托于完备的战略思想,逐步加快长江城市带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型产业、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平台等,从本质上实现长江城市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B.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库诗雨.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11)
[3]王雅莉.海岸城市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01)
[4]张立.大区域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势和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2(04)
[5]张立.皖江城市(带)发展和演进的机制研究――基于历史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12(04)
一、市场营销方法创新的发展趋势
近十几年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大量的营销方法创新,营销方法随着营销领域的深化和拓展,趋向多元化发展,这至少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由于考虑到政府的政治行为及权力对企业活动的影响,将政治以及权力因素纳入了企业营销领域,因而产生了所谓的政治营销及权力营销。政治营销是指依据政治对营销活动的影响范围、程度和规律,借助政治权力和政府的政治行为来进行企业的营销活动、达到营销目的。权力是个人、组织对其他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借助个人或组织的某种控制力和影响力进行的营销活动就是权力营销。面对被保护的国内外市场,企业应考虑采用政治手段、借用政治权力打开市场。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人们逐渐崇尚绿色消费,诸多企业也开始从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或生态营销,人们对营销的视野更为宽广,以更为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待营销的作用和影响。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顺应绿色消费观念,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而进行的企业营销活动。传统营销方法强调通过协调企业、顾客和竞争者三者来获取利润,而绿色营销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还要考虑营销活动同自然的关系。
关系营销方法的产生和日益被重视,既表明人们对市场营销的领域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也说明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已从市场交易深入到各类关系。关系营销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企业的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市场营销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企业与这些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关系营销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促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机会;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由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变化以及科技发展导致各种现代大众媒介的出现,使得本来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直接营销方法,却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国家以及现在的我国流行起来,反映了在促销手段、分销方式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直接营销实质上是一种在零售店以外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营销方法或方式,它是借助广告媒介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接受顾客的订货要求而将商品销售出去。直接营销与我们常说的厂家直接销售不同,后者是由厂家自己的推销员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不借助媒介或直接营销公司。直接营销方法与通常的传统营销方法相比,其目标顾客是单个个体,直接营销方法使厂家能与顾客保持更为密切直接的关系,其营销效果很容易直接测定。
具有与一般产品营销不同特点的服务营销,逐渐成为一独立的营销领域,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表明市场营销方法按其营销对象的特征差异正逐渐分解和深化。服务与有形产品相比,具有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存储性和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等特征。服务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通常相信从亲戚、朋友、同事和专家那里获得的信息,在评价服务质量时,价格、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成为重要的标准。这就进一步决定了服务营销更注意树立服务的质量形象,注重人们的口碑和企业的美誉度,注意在服务过程中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
随着世界趋向一体化,对外直接和的迅速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地域范围也由一国变为多国甚至全球,市场营销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营销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营销学和国际比较营销学也已发展成为市场营销学重要的分支。从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上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相通的,但由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自然因素在内的营销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也就十分不同,进一步也就决定了国际市场的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组合和营销行为与国内市场有显著差异。对这些差异性的研究,就构成了国际市场营销学和进一步细分的国际比较营销学的内容。
基于对顾客概念的深入认识,企业市场营销由不遗余力地满足直接顾客的要求,发展为既分析直接顾客的要求,又注意“顾客的顾客”最终顾客的需求。长期以来,企业营销的对象只是需求其产品或服务的直接顾客,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企业活动只是整个行业活动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自己的顾客能否有支付能力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取决于本企业的顾客的顾客,直至最终顾客能否进行购买。每个行业的最终顾客或消费者才是该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利润源泉。因而,分析最终顾客用户的需求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必要的。这就要企业合理确定与最终顾客的距离,通过分析最终顾客的需求确定自己的直接顾客的竞争地位和需求发展,从而站在全行业角度,从企业长远发展上制定自己的营销策略组合。
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然也对市场营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诸多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市场营销方法。如网络营销、电子营销、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和虚拟市场等。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营销方法必然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营销方法。其中,网络营销是利用网络所进行的营销,尤其是专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行的营销活动。计算机网络具有独特的媒介功能,因此网络营销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国际互联网超越了时空限制,兼备多媒体声光功能,既可以用于展示商品,联结资料库,提供商品信息查询,又可以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试销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这种和顾客互动双向沟通的特性使得国际互联网成为一个十分有效的营销工具。加之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迅速,网络使用者数量激增并遍及全球,是一条极具开发潜力的营销工具。
二、现代市场营销方法创新和发展的背景分析
现代消费者的生活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消费方式趋向个性化。这促使企业想方设法创新各种营销方法,迎合消费者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求,适应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如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等。
企业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常规的营销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奏效,促使企业在营销方法策略上另辟蹊径,努力创新,如政治营销、权力营销、直接营销、形象营销和关系营销等。
在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且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基于此,国际经贸规则未来会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区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由度较高,在TPP 谈判中涉及到新规则的制定时,便提出新规则的高标准,扩大规则范围,这一点充分证明了国际贸易投资便利程度;第二,符合一体化发展模式,区域经贸的出现,将独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融合到一起,以网络化形式发展,每一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贸易国家,并辐射到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目标;第三,跨区域性,信息、互联网等技术发展背景下,电子商务逐渐突破传统商务模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模式,从而为跨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面对国际经贸新规则,只有在经济发展只能够成为中心国家,才能够越来越强,反之,则会越来越弱,中心国也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焦点。
( 二) 拓展化趋势
国际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关注范围变广,使得国际经贸规则也逐渐渗透至国家其他方面,例如,政治、技术、环境等。基于此,经贸规则拓展化趋势愈发明显,出现了涵盖广泛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
微观角度而言, 拓展化趋势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很多影响,例如,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与环境等方面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农业补贴等方面因素,使得国际经济贸易话题逐渐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 增加了达成共识的难度;宏观角度而言,经贸规则主要是由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主体参与制定的,使得规则更倾向于大国利益,基于此,国际贸易拓展程度越大,相应的反全球化声音也会越来越多。
( 三) 差异化趋势
WTO 作为国际经济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协调各国家利益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受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其国家参与数量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一些谈判的难度,难以达成共识,突出表现在多哈谈判事件中,规则差异化作为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其中国际知识产权表现最为突出,还包括竞争政策、劳工保护等方面,即便是在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也会存在很大贸易争端。但是,受到区域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未来国家间合作越来越多,使得强国越来越强,相反,弱国则越来越弱。
国际经贸差异化发展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给全球经济体制构成了一定威胁, 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也会增加,另外,受到资金、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稳定性。
二、中国立场的确定
( 一) 重视多边贸易,构建经贸新秩序
诚然,区域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多边体制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且WTO 规则依旧是国际经贸规则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统一的多边规则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巩固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积极推广自由贸易体制, 对多边贸易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边贸易体制发挥作用。[4]因此,我国在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要重视多边贸易,并坚决捍卫多边经贸体制,并适当协调区域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规定,有效提升透明度,并将其纳入大审核工作中,避免发达国家积极拓展区域贸易规则,减少经济自由化的不良影响,有效保护多边贸易,构建国际经贸新秩序,争取更多话语权,从而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
( 二) 明确自身定位,争取更多话语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坚持 引进来与 走出去路线,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然不占有优势,受到发达国家的歧视。基于此,面对新规则,我国要明确自身位置,并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另外,规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偏向于自身利益,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权益,应积极应对和适应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变化,转变被动状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我国除了要放眼于整个国际,还需要加强对一些区域贸易规则的关注力度,并参与其谈判,减少歧视性规则的数量,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加强对自身内部的调整,与国际规则发展趋势相协调,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并深入分析和研究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经贸发展争取更多利益,提升国际秩序合理性,从而为我国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三) 发挥主导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DF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11-02
一、国际经贸规则发展新趋势
(一)区域化趋势
在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且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基于此,国际经贸规则未来会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区域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由度较高,在TPP谈判中涉及到新规则的制定时,便提出新规则的高标准,扩大规则范围,这一点充分证明了国际贸易投资便利程度;第二,符合一体化发展模式,区域经贸的出现,将独立的国家和地区经济融合到一起,以网络化形式发展,每一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贸易国家,并辐射到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目标;第三,跨区域性,信息、互联网等技术发展背景下,电子商务逐渐突破传统商务模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模式,从而为跨区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经贸新规则,只有在经济发展只能够成为中心国家,才能够越来越强,反之,则会越来越弱,中心国也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焦点。[1]
(二)拓展化趋势
国际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关注范围变广,使得国际经贸规则也逐渐渗透至国家其他方面,例如,政治、技术、环境等。基于此,经贸规则拓展化趋势愈发明显,出现了涵盖广泛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
微观角度而言,拓展化趋势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很多影响,例如,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与环境等方面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农业补贴等方面因素,使得国际经济贸易话题逐渐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增加了达成共识的难度;宏观角度而言,经贸规则主要是由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主体参与制定的,使得规则更倾向于大国利益,基于此,国际贸易拓展程度越大,相应的反全球化声音也会越来越多。[2]
(三)差异化趋势
WTO作为国际经济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协调各国家利益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受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其国家参与数量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一些谈判的难度,难以达成共识,突出表现在多哈谈判事件中,规则差异化作为国际经贸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其中国际知识产权表现最为突出,还包括竞争政策、劳工保护等方面,即便是在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也会存在很大贸易争端。但是,受到区域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未来国家间合作越来越多,使得强国越来越强,相反,弱国则越来越弱。[3]
国际经贸差异化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给全球经济体制构成了一定威胁,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也会增加,另外,受到资金、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对发展中国家的稳定性。
二、中国立场的确定
(一)重视多边贸易,构建经贸新秩序
诚然,区域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多边体制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且WTO规则依旧是国际经贸规则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统一的多边规则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巩固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积极推广自由贸易体制,对多边贸易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边贸易体制发挥作用。[4]因此,我国在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要重视多边贸易,并坚决捍卫多边经贸体制,并适当协调区域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规定,有效提升透明度,并将其纳入大审核工作中,避免发达国家积极拓展区域贸易规则,减少经济自由化的不良影响,有效保护多边贸易,构建国际经贸新秩序,争取更多话语权,从而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自身定位,争取更多话语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路线,经济迅速发展,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然不占有优势,受到发达国家的歧视。基于此,面对新规则,我国要明确自身位置,并积极拓展发展空间,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另外,规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偏向于自身利益,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权益,应积极应对和适应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变化,转变被动状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我国除了要放眼于整个国际,还需要加强对一些区域贸易规则的关注力度,并参与其谈判,减少歧视性规则的数量,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加强对自身内部的调整,与国际规则发展趋势相协调,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并深入分析和研究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经贸发展争取更多利益,提升国际秩序合理性,从而为我国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
(三)发挥主导性作用
区域贸易体制的出现,不利于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大国,要积极与我国具有同样政治、经济效应国家的合作,并参与区域贸易安排谈判,避免由于边缘化及贸易歧视对我国贸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纵观以往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争端,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整体实力不够,且影响力不强,例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即便是签署BITs,也仍然存在不同之处,在投资待遇等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但是,这其中也包括我国自身的原因,应加强对东盟的关注力度,并深入探讨东盟对我国经贸产生的影响。因此,我国在重视多边贸易的同时,也要兼顾区域贸易,多参与谈判,尽量缓解和避免发达国家等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威胁,建立以区域为中心的合作,确保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另外,现代社会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心人们生活环境、电信、运输、知识等方面,所以,不仅要关注纵向规则,还需要加强本国横向规则的制定与完善,进而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能够实现长远发展目标。[6]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下国际经贸规则逐渐朝着区域化、差异化及拓展化方向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规则的出现,要积极调整和优化自身战略,明确自身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坚持多边贸易,并积极参与区域贸易谈判,争取更多话语权,创建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有效保障我国经济贸易利益,避免歧视性规则等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美田.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法律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8(3):259-261.
[2] 谢 康,李 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J].国际贸易问题,2012,20(5):12-14.
[3] 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11,10(8):158-159.
联网式商场防盗报警系统克服了单机报警系统的各种缺点,推出后得到很快的普及。报警系统联网后,可以设立接警中心,对商场内的报警器进行综合管理。既快速有效的制止偷盗,又节省人力、物力,同时可加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当住户无意中忘记布防系统后,接警中心人员可以电话通知员工或通过电话对员工的报警系统进行布防。这样可有效地杜绝因员工大意而造成的损失,员工的报警系统报警后可自动迅速的拨通接警中心主机,发出警报数据,同时也可拨通系统预先设好的固定电话、手机等。这些有效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普及。随着大量的使用和推广,基于电信线路的联网报警器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在反映时间上,因以电信线路为传输网络,需要通过电信部门的拨号程序才能进行信号传输,往往浪费大量的时间,从警情发生到接警中心计算机响应一般要用4秒~5秒或更长,这样在突发事件预防方面往往达不到要求。
(2)使用和维护成本方面,员工的每次有效信息都要通过电话线进行传输,相当于拨通一次电话,电信部门就会收取通话费,按每天30次使用,成本为6元,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在安全和稳定性方面,因传输网络依赖于电信部门的网络,当电信部门的相关设备或线路出现问题时,报警信息就无法传到报警中心,就会发生漏报现象。
(4)在独立性方面,每个部门都配有自己的电话机,报警主机是串接在电话机之间,当个别的电话机性能不良或调制信号不符合规定时,容易导致报警线路的瘫痪。
因以上的问题是传输网络的依赖性造成的,是基于电信线路报警系统的固有问题,无法根本克服。总线制报警系统通过商场内的局域总线作为基础物理网络,彻底摆脱电信线路的局限,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独立性、扩展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总线制报警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和维护成本低。因为物理网络为商场内自己铺设的局域总线,在使用和维护上不需要再次投入资金,真正做到一次投资、终生受益。
(2)报警反应快速高效。因其系统是采用数码流直接传输,不需要对信号进行调制,真正做到即时报警、即时接警,从报警发生到中心警示,只需10-1S数量级。
(3)容易扩展、兼容性好。智能商场的大多数子系统都通过商场的局域总线传输信号,增减报警控制器的数量不需要对总线进行改造。
(4)易于安装和维护。总线制报警系统的安装配置可以通过接警中心计算机的软件进行,还能与其他子系统互连互通。
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商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商场防盗报警系统作为商场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承载着商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由于消费文化的不同,商场对于防盗报警系统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场防盗报警系统既要易于使用、安装和维护,又要有利于扩展和升级,还要考虑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
智能化的商场防盗报警系统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及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控制网的标准化和开放性。这一趋势将影响商场防盗报警系统具有开发性和互操作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工业以太网的发展已有取代现场总线的趋势,或者说现场总线的发展必然向工业以太网靠近,工业以太网因其TCP/IP协议的开放性而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控制网中融入IP技术是值得注意的动向。
(2)网络宽带化和引入Internet技术。在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的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和2010年远景目标框架思路中,提出了抓紧建设国家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继续建设宽带传输网络,大力发展高速互联网,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应用以及本身的系统集成和信息融合的需求,商场防盗报警系统的宽带化是必然的。随着光纤的广泛使用,光纤到楼,光纤到桌面,为商场防盗报警系统宽带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3)逐步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商场防盗报警系统选用无线通信技术是发展的趋势,今后随着Internet的无线访问、无线局域网、无线家居智能系统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无线通信技术将会在商场报警系统中广泛应用。
(4)视频传输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化视频传输系统包括视频点播系统(VOD)、会议电视系统(MTV)、可视电话系统、可视对讲系统以及用户之间的各种视频传输系统,这些视频传输技术在商场防盗报警系统上将会大量使用。
(5)系统集成化是必然趋势。在目前的智能商场中,可能存在局域网、电话网、双向有线电视网和控制网四类网络,另一方面存在着数据、语音、视频和控制四种信息。系统集成与多种信息融合,有利于优化网络结构、避免功能重复建设、减少投资;有利于资源集中和信息共享;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管理、集中维护以及系统的发展和扩充等。当通过信息网实现子系统的互动时,要注意实时性和可靠性,同时增加硬件连锁互动,以确保系统的可靠运行。
(6)技术产品方面,从商场防盗报警系统的研究到商场防盗报警产品的开发,缺少政府相关部门必要的引导、协调和支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场防盗报警系统软、硬件产品。
智能化的商场防盗报警系统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鲜明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智能化的商场防盗报警系统迅速发展并呈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安全、舒适、方便、高效的购物环境。智能化的商场防盗报警系统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只看其所装设备器材的先进程度,而主要取决于商场和顾客的需求功能。
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所有这些将会大大改善河南建材发展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同时,中原地区是我国发展农业的优越地区之一,地处黄河流域内的河南,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河南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488万人,下辖18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大部分县市都是以发展农业为主,走进河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绿色的长廊,玉米棉花,瓜菜杂粮,五谷飘香,农业发展成为最大的景观。意见围绕加快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进行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这就要求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将为建材市场留下了需求空间,有利于建材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意见为中原农业的发展绘就了蓝图。未来,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挖掘秋粮增产潜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优先安排并重点支持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低洼易涝地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建设,加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在保护地下水的前提下,在井灌区因地制宜实施“机井通电”和“以电代油”工程。推进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项目中央补助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拉动中原建材市场的繁荣。笔者相信,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编制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规划到2020年,通过实施兴利除害水利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河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000亿斤提高到1300亿斤。因此,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将成为当前与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意见提出,坚持兴利除害并举、防灾减灾并重,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由南水北调干渠和受水配套工程、水库、河道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水网体系。进一步推进黄河、淮河大江大河治理,支持河口村、出山店、前坪等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适度开展引黄调蓄工程建设,提高黄河水资源利用水平。严格地下水管理,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及配套工程建设,研究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问题,实施总干渠防洪影响工程,建立渠首、沿线地区与受水地区经济协作机制,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加强城市供水设施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深化黄河小浪底枢纽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贯通工程前期工作。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研究设立黄河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水权交易中心,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建设黄河中下游沿线综合开发示范区,打造集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滩区土地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带。所有这些,都将大大拉动建材市场,促进建材需求的增加,河南建材产业与市场将大有作为。二是意见的出台将会促进河南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随着调整工业结构的加快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将会逐步催变中原建材市场,促进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未来河南建材市场的繁荣、健康和稳步发展奠定基础。意见提出,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加快培育一批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等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这对于建材产业来说,尤其迫切!近年来,河南建材工业在解决量的短缺的同时,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建材工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仍然存在,大部分建材产品总量过剩,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因此,在意见的指引下,未来中原建材结构调整将拉开序幕。在发展建材工业规模经济的前题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旋窑水泥、优质平板玻璃和深加工玻璃,坚决淘汰落后工艺的小玻璃厂、小水泥厂,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化学建材和非金属矿加工制品,提高建材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品的加工链,提高建材企业经济效益。组建一批大集团,加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为实现建材工业的战略目标打好基础。通过调整结构,可以预见,通过结构的调整,将极大地促进河南建材工业的发展,稳定建材价格,保持市场的繁荣。其实,结构调整早在进行中,2010的《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明确公示,将水泥生产线、实心粘土砖生产项目、铂金坩埚球法拉丝玻璃纤维生产线、页岩烧结实心砖生产线、100万m2/a及以下的建筑陶瓷砖生产线、50万件/a以下的隧道窑卫生陶瓷生产线、2000万m2/a以下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3000万标砖/a以下的煤矸石等建材工业项目列入限制承接产业的目录之中。目前,宏观经济对建材工业和市场的影响增强,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断增强;建材市场的影响因素增多,不确定性、复杂性大大增强,同时建材市场的波动周期以及波动幅度也在改变。为应对这些变化,必须依据生产力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多样性,科学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面向国内外市场与发挥建材自身优势结合起来,针对市场的近期需求和远期需求,把市场需求与资源深加工结合起来,把瞄准国际市场和国内城市消费市场与开拓农村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拓宽建材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河南建材工业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进步作为结构调整的推动力,用先进技术更新落后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取代多年一惯制的老产品,使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将改变发展建材工业单纯靠投资、上项目、高投入、低产出的外延粗放方式,尽快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将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开发非金属矿资源和资源的加工工业,积极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改变生产技术单调化、产品初级化、市场单一化、企业小型化的落后面貌,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改变营销方式,使非金属矿工业产品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多元化,注重发展深加工技术和市场开发,使非金属矿工业摆脱资源型的发展模式。这样将会使中原建材产量在总量控制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品种,建材工业产品将与国际标准并轨,促使企业按国际标准的质量生产产品,国际质量标准,将对水泥产品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使水泥工业有新的发展。市场在供需基本平衡的格局下向深处发展,增加高档产品品种,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企业经济效益及建材社会效益将会明显提高。
长株潭区域是湖南省内以长沙为核心的涵盖株洲与湘潭的一个典型城市群,在行政区划上呈现一个空间结构紧密、布局层次分明、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区域。三市地域邻近,共同组成一个“品”字形城市群,历来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金三角”。自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后,长株潭经济城市群的一体化推进取得了一定进展。区域内经济合作观念得到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逐步推进,重大项目运作取得进展。但总体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实质性进展仍然较慢。
二、基于行政区划视角的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问题
“行政区经济”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刘君德教授提出的。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政府管理层次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行政分割严重,行政成本庞大。长株潭城市群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
(一)政府对当地市场经济的过度保护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部的湖南省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很充分,政府对当地市场的过度保护使区域内贸易壁垒重重、市场分割严重。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长株潭三市之间在市场、资源、金融、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及其它商品的流动受阻,但三市的联合发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啤酒市场为例,目前三市各自仍然以消费本地产的品牌为主,长沙的白沙系列、株洲的金狮系列和湘潭的湖南燕京(骄杨)系列的割据现象依然严重,市场上的行政壁垒仍然无形而又起着强大的作用。
(二)行政区间的激烈竞争
1.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长沙、株沙、湘潭三市都成立了招商引资局,在招商引资的指导思想上,均把优惠政策作为吸引项目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惟一手段,从而形成了恶性竞争。事实上,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局限性:政策过于优惠严重削弱了政府财力;政策优惠是无止境的,地方政府很难保持政策优惠的顺差;政策优惠也失效的时候,地方政府开始争夺税源。
2.产业结构的趋同
长株潭三市虽然相距很近,但由于行政区域的独立性和排它性,在发展上基本是各自为政,工业生产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三产的产业结构同化现象显著。以服务业为例,餐饮、娱乐、休闲三大主体同构,服务项目相互模仿,相似系数明显接近。长株潭三市之间的产业相互关联度不高,缺乏品牌效应,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而引起恶性竞争,难以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从而影响到三市整体功能的发挥。
3.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现在长株潭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是到处建港口。长沙在“大力打造新港水运枢纽”,湘潭则不断扩建“十四总码头”,株洲则是重点建设“株洲航电枢纽”。二是到处建开发区。2009年长株潭地区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13个,全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6家,省级开发区71家,长株潭地区开发区各项主要指标占全省开发区的比重均在3成以上。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协调,重复建设,各地盲目竞争,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4.跨区项目的难以实施
区划分割的强烈干扰,区域整体开发和发展的规划难以实施。打破行政区界、以都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圈)规划对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整合区内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推进城市和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株潭都市区规划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普遍,利益冲突严重,规划工作难以开展,更难以贯彻实施。如1994年完成的长株潭区域国土开发整治规划以及一系列相关文本,真正一到具体实施阶段,因为决策主体、利益主体和规划主体的不同,矛盾而无法解决。
(三)行政区交界地带的落后发展
在我国,行政区交界的边缘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位于三市的结合部位的长沙暮云与跳马、株洲的白马垄、湘潭的昭山与易家湾等乡镇,从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来看应该是一体化的直接和首先的受益地区,容易吸引外地资本流入而快速发展起来,可事实并非如此。一是缺少规划,即使有规划,落实难度也很大。二是过渡性特征使得行政管理比较混乱,行政管理效率低。三是违法建设严重。四是环境污染严重。五是社会治安混乱。
(四)城市群的经济负外部性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外部性问题表现为各地政府部门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显然不同于一般外部性问题,是非常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长株潭地区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流经城镇及工业区河段的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湘江的污染尤为严重。各市在环境保护上的政策和措施各有一套,其整治力度也各不相同,难以解决湘江污染问题。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三市目前主要依托长潭高速公路及107国道,交通日显拥挤,汽车劳动效率你,因此三市市际交通网络并不发达并对其建设没有紧迫感。从能源基础设施来看,长株潭地区能源较贫乏,而该区是湖南工业最集中的地区,能耗居该省前几位的企业均在此区,因此能源缺口大,尤其是电力不足。
三、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相应建议
(一)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的主体企业则在利润最大化的引导下,根据市场的变化组织生产、销售。
1.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经济干预
地方政府应对政府职能进行合理定位,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长株潭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需要政府之间的协调来促进和引导统一市场的形成。干预经济职能的弱化,政府也随之失去了设置壁垒、分割市场的权利。但这里的缩小权利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把握好度,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合理规划产业结构,防止产业趋同现发生。
2.创造制度环境,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当政府把经济活动的主导权交给企业,企业自然会超越地方边界,更自由地寻找最为必需、最为合适的资源。政府的作用应是跨区域创造统一的制度环境,减少企业跨市区从事经济活动的障碍,降低企业跨市区运营的成本,以实现市区际的区域合作中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目标。
(二)促进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合作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二者的边界冲突上,有形的行政区边界势必约束无形的经济区的发展。长株潭地区由3个行政区组成,每个行政区为各自所管辖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的构建,应坚持互动合作的原则。互动合作原则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合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同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吸纳第三部门参与协调工作,通过省级部门组建协调委员会对整体进行宏观调控,使区域合作协调具有现实意义。
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设计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因此在商场里应该多为我们现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考虑。例如在商场内部多设计一些可以救急的医药箱之类的小摆设,这样也增强了商场的人性化。也满足了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这是设计中更难解决也更富挑战性的内容。例如,在做具体的设计时,在选材上,尽量避免运用使人产生冰冷的材料;在造型上,多运用曲线和波浪形:在空间组织上,主张有层次、有变化,而不是一目了然;在尺度上,强调人体尺度,反对不合情理的庞大体积。
在商场内部景观设计时,考虑到正常人行走方便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构成我们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和老年人,他们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边的环境有许多与健全人不同的要求,在商场内部景观中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了各种非常方便的设施条件,例如在商场的柜台附近多设置一些为残疾人提供的可用电话和通道,使残疾人的活动可以有足够的自由度,可以安全地出来,像正常人一样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我们的商场内部设计中如果可以融入一些自然的原则,那么也更能促进我们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并且也可以提高人们在购物时的心情,像是在旅游一样。
在现代的景观艺术设计中,一方面应保持这种文化连续性,使景观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从历史片段、历史符号的联想,从历史文化遗迹的凝缩,在景观中能够再现历史文化。我们在商场内部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迹,同时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应该适可而止。
商场内部景观设计总的来说是一种系统化的综合设计,它涵盖了许多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形态、科技水平、历史背景、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等。以往那种凭借设计师的直觉和主观性进行设计的方法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在复杂的设计对象面前,如果没有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就难以迅速、全面、科学的把握设计对象,也不利于提高景观设计的理性水平。系统论的精华在于系统的功能大于构成系统因素的总和,因此,城市环境景观这个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合理的系统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而且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能够从宏观、从整体的层面上把握设计对象的特征,为设计创造提供必要的理性分析依据。因此它是景观设计中应该借鉴的方法,也是景观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己经使设计中许多相关的技术问题变得较容易解决,但是由于景观设计可以运用的生产技术、方法、材料以及工艺水平日渐繁多,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日趋复杂,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会越来越需要周详的规划、分析和研究。如果设计师欲在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充分掌握其全盘和相关联系以及制约的细节各个问题,一定要有系统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各设计因素,提纲掣领的解决问题。设计的是把景观设计针对的对象以及有关的设计问题,如设计程序和管理,设计信息资料的分类整理、设计目标的拟定,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规划,等等,视为系统,然后用系统论和系统分析概念和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在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的、精确的考察设计方案,以寻求到最佳的设计方法。
高科技与高情感的结合的趋势就是采用一切科技手段,使景观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创造出理想而又现代感强的空间环境来。但在强调科技的同时,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
新时代的景观设计追求人类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同时,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的信息革命的浪潮也要求一种新的设计语言与之适应。环境是科学技术展示的舞台,各种尖端技术、高技术产品陈列在城市中,向人们传达各种技术信息,协调统一、多元变化就是要景观的整体艺术化,强调空间、色彩、形体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