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故事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5 16:54: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语文教育故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语文教育故事

篇1

1.我国古诗词文化发展的需要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呈现方式,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历朝历代文化发展特性,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特定的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态情绪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我国的诗词文化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而弱化,且古诗词的生涩难懂以及其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也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了不便,这就导致古诗词文化发展出现了断层。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继续传承下去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体制强化古诗词教学效果,提升古诗词教育要求,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为古诗词文化的发展开创良好局面。

2.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古诗词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和语文兴趣有直接作用。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水平能够起到净化心灵、升华精神、提高个人美学理念和素养的能力。学生的古诗词文学艺术鉴赏和运用能力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的理念、主张、价值观念和思想就可以由此渗透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提升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好的文学修养、文学素质的重要保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意境教学的渗透,提升初中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我国古诗词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典故、文学理念、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内容。如果单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个工作量过于庞大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执教人员可以考虑以塑造意境、分析情境的方式,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让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意境和情境,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提升。

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这个故事很简单,也很生动,蕴含了真挚的情感,对初中生来说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可以为大家模拟这个场景,让大家体会这一赠别诗中大诗人李白的细腻情感,感受那种质朴的情怀。还可以从中延伸出友情的可贵,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的友情之道,对比分析古今友情文化的差异。简单的一首诗,蕴含的道理、话题和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学生若能深刻了解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情境演绎教学,真人仿古感悟其中的文化情怀

初中生本身的语文文化水平、文化素养并不算高,对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也十分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通过文字性的介绍来深刻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以情境演绎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通过现场演绎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了解其思想感情。

比如,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也比较简单。语文老师不妨以此诗中的内容为剧本,找几位学生进行现场演绎,两个故人,或者创意性的加入一两个仆从之类的,共同演绎故人见面,彼此热烈庆贺的场景。这个场景很简单,演绎起来并不难,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负责不同角色的学生私下去查课本、找资料,了解诗词之中的文化典故和文化背景。比如,重阳日、就、话桑麻等所代表的意义。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古代友人之间的热情招待的场景,感受古代的待客情怀。

3.基础知识的趣味化培训和强化

扎实的古诗词功底是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文化修养和水平的基础。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扎实的功底和基础知识是大前提,也是必要条件。教师要立足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开展教学方式的创新。

死记硬背的方式可以继续应用,从古诗词的博大的文化底蕴来看,通过死记硬背来强化记忆,强化对古诗词、典故、词义的了解和古诗词分类、用法的了解,这种方法虽然笨拙,但对于在短期内强化学生的古诗词水平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热情。比如,进行合作式教学的新尝试,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给出一首古诗词进行探析和讨论,让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给出关于古诗词的解读和赏析。让学生自发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探讨对古诗词进行学习的心得体会、经验成果。

篇2

1.明确学习古诗文的内涵,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发扬光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中,还没有突破死记硬背的瓶颈,迫于升学的压力,一些学校老师只是在所谓关键的时刻打破了诗词的完整性,让学生日夜加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致使学生对古诗文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优美的古诗语文也会变得毫无美感,从而大大抑制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文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引导审美

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要求。

2.1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作品的情感世界,"文以载道",去感悟、品味、揣摩、再造,感同身受地融入作者、作品所创设的情感世界。更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2.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体"对话,与作者对话,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体"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2.3 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古诗文的阅读,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3.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以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自习课给学生开办古典文学知识讲座,开展文学欣赏,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课前三五分钟时间,推荐一些名篇名句给同学,并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把古诗词、篇章改写成课本剧,在班级表演、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名句接力赛等多种比赛形式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去阅读积累,从而更加钟爱古诗文的学习。

4.学好古诗文,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只有打好人的精神底子,成长之树才会茂盛。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民族精神的表现,不断汲取民族精神养料以充实自己。同样,弘扬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要忘记对古代诗文学习,就应该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在中学语文基础教育中,为中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学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举措。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对古诗文教学的倡导多一点、实一点;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少一点、虚一点;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细一点、深一点,就一定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让中学生积极地走近古诗文,多读多背古诗文,当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阅读与记忆能"乐而为之",让优秀的古代文化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修养,成为学生思想的精髓,使学生的素质提高,那么,我们的民族素质也就会随之提高。而凭借古诗文的璀璨瑰宝,使得生活诗意化,社会书香化;使得人们民族文化得以弘扬,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使得国民素质得以提高,社会生活得以进步,也正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3

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诵读,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诵读时注意让学生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点拨,如沉郁忧伤苍凉悲凄的《石壕吏》,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在诵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满含表情地反复吟诵,往往能增强古诗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在岳飞的《满江红》因为压仄声韵,读出的情怀应该是慷慨悲壮的。同时诵读时还要注意古诗的节奏形式,四言诗为两个音节,如“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诗为三个音节,在第二、四字处停顿,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为四个音节,在第二、四、六出停顿,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初中学生在诵读时往往养成了“唱读”或“快读”的毛病,这可以利用范读来引导学生克服。“范读”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诗歌朗读带”,没有的则需要教师自己读,教师读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范读除了会教会学生如何诵读,还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古诗的美,常常表现在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必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感情,进而深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古诗的意境,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做好铺垫。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自然了解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圣人胸襟和仁者光辉。第二,教师还可以以画配诗,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插图等创设情景,演绎古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的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烘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篇4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三、点缀音乐

篇5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作为语言艺术集大成者的古诗词,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精美又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巩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自清说:“吟诵是欣赏的必然步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诵读等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为进一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诗词中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语言,在真情实感的朗读中体会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的有效采用中,体会和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叠词现象,如文章最后的两组叠词“盈盈”、“脉脉”,从叠词声音与节奏的角度,朗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隐秘的哀痛之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体会出织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脉脉”又从人物描写角度将织女凝视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就进入织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伤与思念,最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推敲字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本质上讲,古诗词是对文字和语言的高度凝练,以表现出最为深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对诗词中的句子或者字词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诗词丰富的意蕴中。

有人说,古诗词常因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顿现。在抓住某个字或词进行推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通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原字词的传神之处,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学生对词人渴望重返战场、杀敌报国的情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体会“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绪,这种情绪才是词人更深沉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在“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结合意思这里应是把蜡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着烛灯。在学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替换字词的方法,体会“挑”字与“拿”、“举”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较。在这句词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没有休息,深夜来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挑拨着烛火,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战沙场的宝剑。“挑”这个字结合“醉”、“看剑”这一系列的动作,更生动、贴切地表现主人公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换成“拿”、“举”等字,虽然从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挑”字来得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两者的共通与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面描绘的景物进行观赏,继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诗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经典的写景诗句。洞庭湖水把东南两地分裂成吴国与楚国,天地万物都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这一句诗在描写湖水这个客观景物时,极言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大意,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景色描写出来,使其丰富、充实。学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为诗人,在贴近诗中意象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可结合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漂泊”。学生在了解作者处境的同时,也能更全面、真切地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时有了更深的含义,世界如此广阔,诗人却在一叶扁舟上漂泊无依,大与小的对照,更凸显诗人的凄凉落寞。这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私情,而此诗更想言说的是对国家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哀痛与不甘。李渔在《窥词管见》写道:“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欣赏,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实现诗歌感情的深层次鉴赏,也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吕运理.初中语文古诗词浅析.学周刊,2015,01.

篇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篇7

古诗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极大比例,创新古诗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古诗教学多为教师古板、枯燥的讲说,从单个虚词、实词讲解到整个句子、文章,如此教学方式下,学生仅能掌握古诗大意,而不能透过大意理解并内化情感内涵,最终也是靠死记硬背反复记忆。该教学方式虽可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成绩,却忽视学生情感培养、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其综合发展。情境教学法可很好打破这一禁锢,借助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再现古诗意境,使得古诗情感意志更加生动具体,对提升学生古诗素养有积极意义。具体言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善于导入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古诗鉴赏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鉴赏能力与思辨能力,最终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优点

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新提出的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通过有目的性地创设或引入形象生动、揉合一定感彩的场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将知识学习与心理机能两手抓,促进综合发展。一言概之,情境教学法以学生情感意志发展为内核[1],主张借助生动具体情境,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影响。该教学法不仅突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强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态度及情感的发展,符合新课改对教育教学的要求[2]。

2.情境教学法的优点

与传统教学相比,情境教学法具备以下几大优点:①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积极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情境教学法多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可将无生命的文本信息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场景,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②打破传统教学的束`,对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有积极意义。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从传统教学课堂中解放出来,生动情境的导入刚好符合新时期学生学习的习惯及思路,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对培养情感意志有积极意义。③创设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可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入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情感理念及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促进其身心发展。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积极意义。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情境教学法是首先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感受感知,然后组织自我语言进行表达描述,或者边感受边刺激内部语言活动这一教学机制[3]。前期知识感受中,大脑右侧会产生兴奋;而在表达过程中,大脑左侧产生兴奋。如此大脑两侧出现交替或同时兴奋,借助两者协同工作,可极大挖掘大脑潜能,学生学习成效便可大大提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法。

1.导引故事,引生入境

初中生知识积累尚不足、社会经历少,在初期接触古诗知识时仅能理解表面意思,很难透过表层深入掌握古诗蕴藏的内涵及意义[4]。教师也多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进行学习,然而一遇到同样的学习知识,学生就很难借助自我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总结。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导引故事,以故事情境刺激学生左右脑兴奋,以激发其学习能动性及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过零丁洋》一诗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导入诗歌背后的故事情节,介绍其中英雄人物及事迹,让学生大脑对诗歌背景形成一定的感知。具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导入,“中国历史上有数不尽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既是爱国将领,也是有名诗人,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这位著名将领、诗人的诗作,而在此之前,老师先分享这位英雄任务的趣闻趣事。”简洁而恰到好处的课堂引入,可激发学生的高度集中。教师应“乘胜追击”,继续讲述道,“文天祥酷好下棋,且棋艺精湛。据说,文天祥对下棋已是痴迷的状态,在夏天游泳的时候也喜欢下盲棋,即便是之后入狱,象棋也一直陪伴左右。”听到这里,学生就会对这位爱国将领产生倾慕之情,对文天祥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且在潜意识里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顺理成章导入文章主题,“同学们,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位爱国将领的诗作,看看棋痴在面对国难时的情怀。”相比以往开门见山引入主题,简单引入古诗中的人物趣事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大脑皮层进行思考,且更为关注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2.探究背景,培养情感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反映论原理[5],通过人为有目的创设符合初中生成长及学习机制的情境,再加以语言支配,将学生很快融入到特定场景中,影响其知识感知、心理认知,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实现其自我认知运动。换言之,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是该教学法的内核,以此深化发展学生的认知行为。传统教学中,教师多进行简单示范,虽具一定直观性,但实物直观作用只能让学生产生机械化的智力操作,而不可激起学生火热之情,情感认知更可不及。

如在八年级(下)《夜雨寄北》一诗学习中,掌握诗歌表面意义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但要深入了解诗歌背后的内涵是比较困难的,而这与学生不了解写作背景有很大关联。事实上,诗人写作诗歌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用词用句不仅寄托其情感、情绪及情怀,更反映了时代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文化背景解读,补充背景空白,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背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写作诗歌,诗作风格丽、构思新奇。然而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终不得志。他四处漂泊,很少可以和家人共聚。因交通、通讯不便,他连妻子卧床都不能陪伴身边,甚至最后连妻子去世也不得知。《夜雨寄北》这首诗歌写于诗人在四川任职时期,从字里行间可明显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与妻子相互遥望的无奈。”通过补充了诗人概况、创作背景,可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情感,激感共鸣。

3.引入媒体,情境交汇

古诗教学中,将学生引入诗歌意境,并深刻体会其中意蕴是重点,也是难点。深究原因,这也主要与时代背景有关,诗歌创作背景与现实存在本质上的距离,身处优越环境的学生是很难凭借文字描述、自我想象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情感。多媒体恰为一载体,可将抽象、死板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6],可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在情境交汇中深入解读诗歌。

比如在七年级(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教学中,教师可融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体会其中的感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播放《但愿人长久》这一金曲,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盛宴享受,并融入情感。借助音乐氛围的渲染,教师紧接着可让展示相关图片,从视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多媒体导入可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逐步融入情、境中,便于理解歌感情及意境,获取自我情感体验。有了前面的铺垫,教师即可逐步回归到诗词主题,重点讲解宇宙哲理、人世间悲欢离合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热爱生命的态度,指引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丰富古诗词教学是提升学生诗词素养的关键,情境教学法因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不失为一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古诗词教学中创新导入情境,如故事、背景及多媒体情景,建构生动的古诗词教学课堂,让学生喜欢古诗词学习,并主动投身其中,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永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04):115..

[2]郑宏岚.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01):117.

[3]王鸣慧.乐画古诗相通,电教手段相辅――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4,11(11):100.

[4]代忠义.优化古诗教法学法,实现自主学诗品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6(01):108.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篇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3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21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古诗词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唐宋朝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让学生感受优秀古诗词的精髓和文化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些古诗词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文豪,并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能够感受古人在遭遇困境时的心态变化,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内容。但是要想真正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还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从各方面出发,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就能综合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一、古诗词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古诗词。而且,这些古诗词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属于经典作品,能够综合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古诗词学习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智力水平发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古诗词只有依托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够得到发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位置。

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这些经典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宣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词不仅仅描绘了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阐述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和生活习俗。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智慧结晶,能够通过精炼的文字体现出中国特色文化,形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人们感受这种文化意境。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够重新焕发学生生活、朋友、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可以教会学生最传统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以来,我国语文就开始了古诗词教学。但是,在古诗词实践教学中,教师仍然没有转换教学观念,没有完全重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古诗~语法的讲解不够彻底,仅仅让学生机械式地背诵古诗文,使古诗词教学失去了灵魂。教师在古诗词的理解教学上运用大量的时间,并没有完善教学模式,把古诗文翻译作为教学重点,没有让学生自行领悟古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意境和情感,只有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才能真正领悟古诗的魅力。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死记硬背成为了学生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教师过于重视考试内容,而忽略了原有的意境美。

目前,许多学生学习古诗词缺少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对,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死记硬背,虽然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但是也让学生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同时,古诗词内容与现代化科技内容存在着本质差别,所以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学习古诗没有任何用处,无法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古诗词理解非常枯涩难懂,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所以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古诗词。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阅读大量的古诗词,重视积累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做任何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来说也是一样,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阅读大量的古诗词,才能由量变达到质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古诗词,在这些古诗词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而且,积累大量的古诗词,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既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古诗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与力气去备课,耐心讲解,练习辅导。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陷入当前这种教与学的泥沼,其一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背诵方法的指导,其二是学生没有掌握“素读”这种经典的读书方法。

一、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需要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即学习古诗文,教师学生均不必花大力气去解释一字一词,而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作品的文字美与意境美。

二、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的必要

1.当前古诗文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重视讲解,轻视诵读;重视题型训练,忽视朗读背诵;重视成绩高低,忽略语文积累;重视朗读表演,忽视文字濡染。造成学生的诵读惰性,课堂只愿“聆听教诲”,而不愿张口朗读,不能正确地断句,把握节奏韵律,感受不到蕴藏在文字中间的独特魅力,更不愿去背诵积累。我国自古就有素读的传统,“素读”也是我国古代诗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2.素读古诗文切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实际

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尚有不足,但他们的记忆能力却是超强的,其是记忆的黄金期和全盛期。“素读”对于他们学习古诗文是很好的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共有古诗词及名家经典古文160多篇,涵盖了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的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非常适合初中生素读积累。

3.“素读”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素读”古诗文有很大的优越性。在广泛记诵,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语言的积累量、思想的感悟力都大大提高,为写作做了最好的储备。胸有点墨,腹有诗书,笔下才能行云流水,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强,写作时才能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灵和思想飞翔在字里行间,才能写出真正的“独抒性灵”的作品。写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传统的“素读”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

三、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素读策略

1.培养浓厚的兴趣

“素读”古诗文,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的,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校全级或班级背诵比赛、经典古文诵读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作家作品连线、诗文学习演讲等。设计好比赛程序与比赛规则、奖励机制等。或师生背诵竞赛,或课堂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兴趣,播放录音,教师范读,朗读表演等激趣。

2.教师的恰当引导

由于古诗文写作的年代较为久远,写作的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字词的通假,古今异义,字音异读,字词的一词多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学生理解困难较大,很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素读”古诗文,尽管不需要过多的理解投入,但教师引导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推波助澜。教师或从诗文的类别,或从句法特点,或从题材选择,或从相关故事进行引导,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会轻轻松松,过后不易忘记。

3.“素读”要长期坚持

“素读”和任何读书方法一样,也需要持之以恒。古诗文背诵,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读书历来不能速成。古诗文的累积讲究由少到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由数量的多寡到质量的升华,由囫囵吞枣到营养的吸收,最后内化成自身的语文素质。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由开始的数量扩充不太理解到后来的消化吸收、甄别内化、思想成长、实践应用、指导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素读”应课堂内外相结合

“素读”古诗文,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积累为辅助。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采用指名提问、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同桌互查等方法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就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好地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作用。古诗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背诵篇目,适当进行课外诗文积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将语文所学更好地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

5.有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