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04: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商管理的核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43-02
随着时展和教育的改革,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开始进入了良性的循环。高职学生想要在职业竞争中获得胜利,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对应专业所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在超越和突破知识本位观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观,同时具备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潜力。
一、传统高职院校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代表性问题有专业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过于浅显等,尤其是在学生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还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低端复制现象尤其严重,这就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往往存在知识储备不够、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
2.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够全面。虽然,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都意识到职业能力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中,绝大多数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仍然是“理论灌输+案例讨论”的模式。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在现有模式的培养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了解解决某些问题的“套路”,但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囿于课本上给出的套路和模式,缺少全局意识和创新精神。
3.创新精神培养在某种程度上缺失。创新精神是一种主人翁精神,但是随着职业经理人的普遍,很多工商管理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偏重于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而不是企业家式的培养,这就导致根本上创新精神的缺失以及诸多短线行为的出现,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负面影响。
4.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能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工商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中,绝大多数院校和教师都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应对企业内部变化的能力,但是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应对外部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变化的能力,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变化,很大原因是由于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的,只重视内功修炼,不顾外界环境变化,必然会被时代大潮所淘汰。
5.对相关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不够。当前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收集和处理相关行业的信息,而且还要在对企业的各个重要部门如财务、管理、营销、生产等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引导。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学生本专业能力,却忽略了信息收集、处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相关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与特性
1.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工商管理的核心职业能力,即从事工商管理相关职业活动所必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其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快速适应工商管理职业岗位、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管理思维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
2.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的特性。①专业性:任何职业的核心能力都要有一定的专业性,脱离专业性,职业能力也就不复存在,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工商管理的专业性,实质上是在金融、公关、策划、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学科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一种复合性质的专业性。②可迁移性: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同其他专业一样,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这种可迁移性不仅存在于工商管理的各个分支,更存在于各个层次、各种性质的经济实体中。③发展性:发展性包括两种含义: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商管理相关的岗位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二是随着管理者的个人变化,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④社会适应性:任何一种经济实体,任何职业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乃至岗位职责都不可避免的受社会影响,这就要求一个合格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过程中应当侧重和渗透的能力
1.主人翁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而要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提倡的企业家精神,而是要在拥有开拓、创新、诚信的基础上,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不仅仅指的是在处理工商管理环节时候能够创新处理某些问题,更体现在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人员管理方面的创新。同时,还要具有从全局角度出发的,能够以提高人类美学为目的的高尚情怀。
四、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方向
1.鼓励学生自发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志和探索精神。工商管理,从字面上看管理的是工商,但是说到底还是以人为本的专业,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渗透核心职业能力就必须要注重保护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尤其要鼓励并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在保证学生学到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和发展空间。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就是竞争,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时候,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和区分什么是公平竞争、什么是不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竞争意识,要在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培养。
五、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渗透培养的基本途径
1.尊重学生的个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以往的重视共性、轻视个性的教育观念,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逐年扩张的情况,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方法不可能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知识储备以及发展意愿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个人意愿进行调整的,同时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控制。同时,学校也要根据本校的情况,大力培养创新型师资,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终身学习。
2.深化教学改革,增加创新课程,培养学有所长的学生。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要培养出学有所长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性格、兴趣以及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教学改革方面,学校应该在完成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与当地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同时,在教授这些课程的同时,一定要渗透现代管理的方法和观点。
关键词:新时期 工商管理 职能
工商管理,主要是根据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探究如何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它是管理学重要的分支之一,有较强的应用性。我们必须要结合新时期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从经济学及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与执行工商管理的管理活动,掌握和划分具体的工商管理职能,了解和重视工商管理的基本规律,以便不断推动工商管理的发展以及其职能的充分发挥,最终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积极调整新时期的工商管理意识
管理是把思想意识投入到实践中的过程,一个明智的管理者一定会适应新形势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其管理思维,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其管理水平。管理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有指导管理实践的重要作用,正确的管理意识必然会提高管理的水平,而错误的管理意识则会造成混乱,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树立起正确的管理意识。
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把市场推向了创新的前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上瞬息万变。因此,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在新的环境中一定要不断创新,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正确的管理意识不但包括管理的能力,还强调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工商管理部门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端正和改善管理服务的态度,认真地贯彻有关国家工商管理的规定,爱岗敬业、严格执法、服务人民,树立起管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此外,工商管理部门如果只有良好的意识,但不能把这种意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那终究也是一事无成,其推广的管理方式也会成为一个空架子。所以,一个良好的工商管理体系,必须要做好调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适合我国的国情,从管理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死板地照搬管理经验和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严格按照工商管理原则行使管理职能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及深化,先前一些过时的管理政策已不能够满足当前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要进行及时的补充,但是,工商管理部门还是应该在行使其职能时坚持遵从工商管理的相关原则:
1.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为企业的前途着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各企业一定会进行必要的改革,这当然就会与工商管理职能相联系,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主动为企业进行协调,能够办的就尽快去办,做到不拖欠、不推迟,而对于不能办到的、超出其职能范围的,则应该对企业做出详细解释。对于企业的改革,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管理职能时不要对企业讲空话,不要轻易做出承诺,而是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地帮助企业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2.严格依照法律来行使管理职能,并不断加强法制监督的力度。首先,各个工商执法部门,对各企业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可以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出现问题时一定要严格追究相关人的责任,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则应该进行反思和总结。还要注意保护企业的正当权利,创造良好、稳定的竞争环境,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及严肃性。
3.对具体问题要做到具体分析,并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对于企业在改革中和工商部门执法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应该回避,更不应该推卸责任,也不能总是按老办法,而是应该依据矛盾的不同特性,对问题做具体的分析,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求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佳方法。
三、发挥工商管理职能
1.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主要是要支持和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发展实现新的增长点,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在符合市场准入的条件时,对于企业的设立、变更及注销的条件、经营资格、程序、名称、出资、投资等各种具体问题,要从扶持和培育的角度出发,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而不是机械化地去死抠条款。
2.对市场行为的监管:运用工商管理职能来规范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不断推进企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比如,发挥商标监管的职能来管理商品专用权;发挥广告监管的职能来不断推进企业对市场的占领及开拓;发挥合同监管的职能来维护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发挥市场监管的职能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发挥个体及私营经济监管的职能来拓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渠道等等。
3.对市场交易和竞争中违法行为的查处:要健全工商管理的投诉和举报网络,充分发挥各个群体的结合力量,促进公平交易,加大对消费的保护及对市场的监察;强化与各相关部门和各行业组织,以及区域内同行业间的共管、群管、协管以及联管的作用,以提高整体办案的力量和效率,对于各类违章和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查处,以保护生产经营者及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良好竞争秩序。
四、改善工商管理作风
1.积极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其管理职能时要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承担其相应的职责,做好监管的卫士,咨询耐心细致,塑造良好的公仆形象,态度热情周到,促经济的发展,处罚公开而公正,办事认真高效,公正而严格地执法,爱岗敬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拷贝或模仿传统的公立高等院校的做法,强调培养以“学科主导的宽基础、厚知识”专业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背书本知识,但结合中国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上岗工作能力很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一些课程不能有效的指导工作实践,理论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不出来,而社会和企业不需要的还在重复培养,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都要向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变。工商管理高校的课程改革由“学科导向”向“理论与岗位应用技能型”的课程转变,课程建设改革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商学院的课程群结构的改革方向,必须从中国的管理实践和人才需求出发,需要与行业、企业有更紧密的结合,课程设置贴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文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某商学院从成立起,就宣布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型”,近几年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变革公立高校以往的以“学科导向”的“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为此,提出明确的3+1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使其达到创新创业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零距离上岗。
3+1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比较扎实,具有创新创业和务实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双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其内涵是3年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1年校内外的强化实训实践。面向实际与应用,体现了多元化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两个体系”,抓好“两个结合”,做好“三个实字”。“2.2.3”是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构建两个体系即: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实训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尤其突出必修的20门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完成20门核心课程并考试合格,才有取得毕业证书的基础,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践实习实训等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构建各专业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外实践实训体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校内实训努力做到把“企业搬进校园”,校外实践努力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战”。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实训、扩展实践实训、综合实践实训三个层次组成,体现专业技能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一到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专业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走出校门,即是这个专业的“行家里手”,达到同类院校专业技能的一流水平,做到“零距离上岗”,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后劲打基础,实践实训体系为学生提升能力打基础。抓好“两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结合,学生进口与出口结合。强调学好基础理论特别是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突出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理论应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理念由过去以“理论知识为本”转变到以“理论+技能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或者说是以“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为本”的学习。强调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应用、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
做好“三个实字”即:面向实际,突出实用,强化实效。面向实际是要到一线,到基层;突出实用是学用结合,应用第一;强化实效是可操作性强,有效果。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要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只要能培养出专门化的技能性适用人才,我们就有竞争力,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创业。目前,某商学院和各专业已完成2014版3+1人才培养方案,其教学改革各具特色。理论教学课程有压有增,实践实训教学专门化、集中化,3+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突破。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设计与实施
(一)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3+1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学科导向”与“岗位工作导向”的有机结合,而不能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传统的以“学科导向”的课程向学生灌输“知识为本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读书,追求“高精尖”的学问,严重脱离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所学非所用,岗位职业工作能力很低,这是“学科导向”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但“学科导向”课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知识面广,培养出的人才有发展后劲,特别适合研究型大学。而“岗位工作导向”的课程强调职业工作能力要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实现专业课程设计与工作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重眼前“功利”轻“长期后劲发展”,排斥“知识本位”,认为学那么多理论课程无用,独尊“岗位能力本位”,把“学科导向”好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否定不要了,这种做法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不仅仅需要“岗位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也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素养和职业知识;二是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支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厦。因此,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不能完全否定排斥“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否则,那便是一般的职业教育或岗位培训,或是社会上的继续教育培训;也不能单纯盲目全盘开出“岗位技能课”,要努力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否则本科高等教育的大厦将会倾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难以实现。在这样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一致,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从而使课程群建设具有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岗位技能相统一的特点,在打好基础理论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突出1年校内外的专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实习实践训练,努力达到理论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双强”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设计与实施某商学院课程结构必须有核心课程20门,确保要把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开出来,同时开出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实践实训课程。课程设计比较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学科的广度与专业的深度比较相宜,注重德育和专业基础特色课程的开设,强化实践课程。基本形成3个课程平台和1个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课程模块。课程结构是理论课程占70%左右,校内外实践实训课程占30%。学生在4年的时间内,要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取得18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0学分,校内外集中实训实践50学分。此外还要完成跨类选修课8个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5个学分,要求至少取得两个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或国家承认的其他等级证书。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以上,符合规定的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设计方案,适当减少了理论课时,强化1年集中校内外实训实践,较大幅度提高实践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也有一定的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使学生减轻了“经院式”理论学习,较大幅度增加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的学习,还给学生自由学习发展个人才能的空间,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创新创业与务实精神,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落实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方案,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能型”教师队伍。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都强。但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基层实践工作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即请有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基层单位学习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师资队伍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缺陷。
2.加强校企互惠性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选择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合作企业,开辟学院、系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校企合作。比如,带薪顶岗实习、师傅带徒弟、合作进行产学研项目、开展技术开发、管理咨询、业务培训、课题研究、承担某些具体业务工作等。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扩展校外企业合作领域,保持校企合作基地的稳定。加强校企合作的感情交流和及时沟通,相互了解融合,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和业务联系网。校企合作关系紧密,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服务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 A
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曾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今天的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也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合作能力。通过优化供应链,电信运营商不仅可以加快客户响应速度,降低库存,缩短货币回笼周期,增加赢利空间,还可发掘供应链潜力,在市场上建立其竞争优势。
一、 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发展
1. 供应链形态的变化:
在传统的单链条结构运营模式下电信业务产品为卖方市场 ,电信运营商作为核心企业,承担建设和运营维护电信网的功能同时负责电信业务和电信终端的销售、收费等,而电信设备制造商则提供网络设备包括软件及终端设备。由于竟争打破了垄断 、增值业务打破了单一的封闭流状态 、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细化了社会分工 ,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状电信供应链结构。 而这一新的网络式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使供应链其他实体企业均有机会接触到客户。
2. 供应链成员增多:
(1)电信供应链的上游主要包括网络设备提供商:提供电信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 。如: Ericsson , Nokia , Motorola , Al2catal , Nortel , Huawei , Zte , Cisco , IBM , HP , Sun ,Lenovo、 EMC。
(2)软件提供商:提供电信运营的各类软件。如:IBM , Oracle , Microsoft , SAP , Siebel、 CSG;另外 ,BSS/ OSS/ MSS/ MBOSS软件提供商包括: IBM ,毕博 ,埃森哲 ,亚信 , 联创 , 大唐 , 朗新。
(3)系统集成提供商: 提供系统集成方案。如Huawei , Zte , IBM , HP , Sun 。
(4)内容提供商(CP) :提供实时的内容和即时讯息服务。中国的内容提供商以传统互联网公司为主 ,如:新浪、 网易。
(5)应用提供商( SP) :提供移动娱乐、 移动办公和移动电子商务服务等。如:盛大、 联众、 MSN、 百度、腾讯(QQ)等。
(6)传统服务提供商:提供传统产业的服务。如银行业 ,电力业 ,医疗业、 教育业等。
(7)电信供应链的下游主要包括终端设备提供商:提供电话、 手机和商务通等通讯终端产品。
3. 效率型供应链向响应型供应链转变
一般来讲供应链主要有两类功能: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效率型供应链是以实现供应链的物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在制品和成品,并最终送至消费者手中。效率型供应链面对的市场需求、产品特性和相关技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应型供应链则以实现供应链的商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类供应链所提供的产品,其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或者产品本身技术发展很快。
早期运营商只提供单一的基础电信业务――语音业务,该业务产品的特性是需求稳定,技术创新性低,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之间接口使用的传统的设备标准化方法主要以提高效率为主,因此供应链属于效率型的供应链,到了IPTV时代和企业信息化时代,电信运营商在目标上不仅要求效率,更要求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支持内容的创新、应用的创新和相关联的业务创新。显然,这个目标对电信运营商和内容供应商、业务提供商之间的接口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响应型的供应链才能有效地满足这些要求。
二、 控制供应链的关键资源,强化核心企业竞争地位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曾说“中国移动在供应链中要继续维持运营商为主导的价值链 ,因为我们有重要的资源 ,这就是我们的客户”。但由上文可见,新型的网络式供应链的结构却使得供应链中除了运营商之外众多的CP和SP等各实体均有机会接触到客户。在以 “客户为王” 的经营时代, 毫无疑问,最近距离接触客户并掌握大量的客户需求信息的企业将成为供应链的主导。对运营商来讲如果能控制好SP/CP 的内容制作环节和终端环节,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控制力和主导权将得到空前加强。
1. 加强对供应链中的内容制作的控制
比如中移动建立中央音乐平台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渠道,建立庞大的数字音乐曲库,做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数字音乐分销商。一旦模式成熟,强势的运营商将使唱片公司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且建立中央音乐平台,抛弃SP之后,中移动可能会打入唱片业,独霸整条供应链。
2. 加强对供应链中的终端产品的控制
未来的终端软件控制和终端品牌控制将是电信运营商最要重视的关键环节,目前已有增值业务提供商绕开电信运营商, 同上游终端设备厂商合作,将其增值业务系统嵌入终端软件中。这不仅削弱了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控制权, 而且这些免费即时通信工具软件的嵌入, 将培育最终用户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习惯, 从而分流传统的语音业务和短信业务。另外,除了终端软件控制,终端品牌控制也是运营商主导供应链的关键内容。如果电信运营商在采购的终端设备上, 不出现终端厂商的标志,而统一印刷电信运营商的 LOGO,这意味着电信运营商能屏蔽掉终端厂商品牌, 统一自身的服务品牌形象。
三、 建立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
1. 物流业务外包
电信运营商的核心能力在于通过优质网络为广大用户提供高质量,有保障的通信信息服务,企业价值的核心在于网络质量和通信服务质量 ,通信网络的运行维护及通信业务的营销才是电信运营商具有核心战略价值的竞争能力。电信运营商拥有雄厚的网络实力、庞大的客户资源、全网的收费能力,这些都是运营商在供应链中的优势,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些优势并将其转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巩固住运营商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地位。随着竞争的加剧,各个运营商都会逐渐进行角色的转变,从“单纯的建设网络和维护者”转变为“通信业务的营销和服务者”。
对于其他非核心的业务都应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大量的业务外包,比如物流业务外包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因为电信运营商虽然拥有一些物流资源 ,但要真正实现物流自营 无论是物力还是人力都显得十分匮乏,而数据表明,电信行业运输、仓储、派送等物流各环节请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可以将成本降低5%~20%。另外国外的电信业的传统物流公司已经逐渐将物流与运行维护相结合,除了向运营商提供准确及时的物流服务外,还提供网络维修服务。同时第三方物流公司还可以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包括全程信息跟踪、库存管理、分析报表等。
2. 对供应商实施认证管理
认证式管理是指企业采用一定的标准对供应商实施“认证”来评价某类供应商 ,选 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并按照一定策略对其实施管理的做法,供应商认证式管理在国外著名企业已得到普遍的认可,诸如摩托罗拉、英国电信 、法国电信、德国电信等电信运营企业均实施认证式管理。从供应商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主要对其“战略合作伙伴 ”实行认证式管理。 因为实施认证式管理需要消耗企业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时间资源,如果对所有供应商都进行认证 ,则需付出较高代价,得不偿失。企业只需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的供应商采用认证式管理。
3.由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在电信运营商运作的各个环节中,合理的库存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并可以缩短物流活动的实现时间 ,加快运营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一般来说 ,电信运营商的库存分为三种:
(1) 在客户营销方面 ,为了能及时满足顾客的要求 ,避免发生缺货或延期交货现象,需要有一定的终端类产品库存。
(2) 在网络运营方面 ,为了保证网络的平准化和连续性 ,需要有一定的备品备件库存。
(3) 在工程建设方面 ,为了防止供应市场的不确定性给整个集团运作造成的影晌 ,保证工程建设中原材料、材料以及外购件的供应 ,需要有一定的原材料、外购件库存。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主要是一种在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 ,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制造商的库存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和积压,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VMI最初主要来源和应用于零售业,宝洁与沃尔玛就是VMI的早期成功案例之一。但是,几十年来,这一模式已传入很多行业。例如在航空业,波音早在2000年前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VMI,对象是航空公司。而电信行业引入和应用VMI在国内运营商的库存管理过程当中还不常见。针对目前省市分公司部分物资采用供应商库存前移管理的现状 ,国内电信运营商可进一步开展与供应商在库存管理上的合作 ,选择部分物资品种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尝试VMI ,以期在库存占用资金方面获得持续性的改善 ,不断提高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
四、 结论
综上所述,运营商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的获得和强化必须依靠对关键资源的控制和增强供应链中的主动权,同时只有合理地掌握企业供应链中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处理好与供应链中其他各个环节的关系,才能成功地从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中获得真正的企业收益。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张鸿,张超.电信产业链整合模式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07):1-4.
一、引言
最优契约理论认为有效的薪酬契约实施可以激励管理者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事,即实现管理者与股东目标的一致性(Jensen&Meckling,1976)。然而薪酬契约的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股东能有效、较低成本地获得公司治理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能正确地反映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与公司价值的变化。当上述条件不成立时,薪酬契约解决委托——问题、保护股东利益的作用便会减弱,甚至会成为另一种问题——高管可以获取与之所创业绩不匹配的,同时也是不合理的薪酬。国有企业特殊的企业控制人属性也给薪酬契约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不少问题。面对众多国企,作为所有者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很难低成本地观察到企业的经营业绩,这意味着它很难做到事前与企业经营者签订有效的激励契约,事后实施有效的监督(陈冬华,2005),这给薪酬制度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先天障碍。加之在现行体制下,国企高管兼备了企业家与官员身份,而国企金字塔式的控制结构又为高管提供了政府难以有效监督的决策权力(权小锋,吴世农,文芳,2010)。而另一方面,价格管制、预算软约束等政府干预也弱化了企业业绩与管理者努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提高了从公司综合业绩中分离管理者影响的难度。以上两方面的影响都提高了以会计业绩为基础的管理者薪酬契约的交易成本,因此,会降低会计业绩在国有企业管理者薪酬契约中的作用(刘凤委,孙铮,李增泉,2007)。而且,所有人实体的缺位也减少了国企高管接受监督与提升企业价值的动机。然而,非国有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明确性,对公司治理信息的易获得性,监督管理者的障碍较少都使得薪酬契约能有更多的机会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国内已有许多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在国有企业背景下考虑高管薪酬问题。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Bebehuk和Fried(2004)提出了决定经理人薪酬的两种理论:最优契约理论和管理层权力理论。前者认为在股东能够控制董事会时,经理人薪酬设计能按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进行;后者强调董事会不能完全控制经理人薪酬的设计时,经理人有能力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薪酬,并可能产生权力寻租问题。
(一)最终控制人属性与高管薪酬
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由于其所有者过于分散、严重的政府干预以及面临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导致其治理效率相比于民营企业存在天然的劣势(辛清泉,谭伟强,2009)。哈特(1983)曾经提出破产清算的威胁强制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治理过程,破产清算程序的实施是最极端的外部约束机制。而Fama(1980)也指出存在于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会因为来自管理者市场竞争的外部约束而有所缓解。而国有企业因为垄断的地位和高管的行政任命制都使得企业失去了这些外部约束带来公司治理效率提升的机会。权小锋等(2010)也认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国企高管同时具有官员和企业家双重身份,而国企金字塔式的控制结构又给高管提供了政府难以有效监督的决策权力。这样的决策权力有可能使国企高管有能力自定薪酬。王克敏和王志超(2007)发现,高管控制权的增加会提高高管的薪酬水平。价格管制、预算软约束等政府干预也弱化了企业业绩与管理者努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从公司综合业绩中分离管理者影响的难度(刘凤委,孙铮,李增泉,2007)。因此,国有企业业绩准确体现管理者工作成果的程度一般比非国有企业小。又有研究指出,高质量的业绩指标更利于对经理人的监督与评价,反之,低质量的业绩指标则影响其在薪酬合同中的应用(Gibbs et al.,2003)。故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合理性比非国有企业差,具体体现在实际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不匹配程度更严重且更加显著高于正常薪酬。
(二)控制人级别与高管薪酬
权小锋等(2010)在研究中发现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由于受制度约束、舆论压力以及行政干预程度的差异,其管理层在利用权力影响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策略上会表现出显著差异。地方国企沉重的政策性负担下所引发的管理层道德风险更加严重,更偏好货币性薪酬等显性的私有收益。因本文衡量的高管薪酬为货币性薪酬,故作出如下假设。假设2:在国企样本中,地方国企实际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不匹配程度比中央国企更严重且更加显著高于正常薪酬水平。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和变量说明
权小锋等人(2010)预期正常的高管薪酬水平由以下模型估计:Lnpayit=α0+β0Lnsizeit+β1Roait+β2Roait-1+β3Areawageit+
+β4Centralit+β5Westit+ΣIndustry+ΣYear+εit,其中,Lnsizeit为公司规模;Roait为公司会计业绩;Roait-1为上一年的公司会计业绩;Areawageit为上市公司所处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Centralit表示上市公司处于中部地区的虚拟变量;Westit为上市公司处于西部地区的虚拟变量。为适合本文研究,笔者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正。笔者认为公司规模会影响高管薪酬,规模越大的公司需要高管更多的努力和更好的经理人素质;业绩也是影响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但是笔者认为上一年公司会计业绩很容易与当年会计业绩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只采用当年会计业绩;地区因素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只需采用上市公司办公地址所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衡量;另外行业因素也是影响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又添加了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作为自变量。最后本文预期正常的高管薪酬由以下模型估计:
Lnpayit=α0+β0Lnsizeit+β1PERFit+β2avsalit+β3indsalit+εit,具体的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和计算
权小锋等以高管实际薪酬与预期正常薪酬的差额来衡量高管货币性私有收益,本文认为不如用两者的比值衡量更客观(公司规模可能会减弱以差额估计薪酬业绩匹配程度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实际薪酬与正常薪酬的差额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性,因此不能得出差额越大薪酬与业绩越不匹配的结论。因此本文将高管实际薪酬与计算出来的正常薪酬估计值相除,可得一变量命名为P,即Pit=Lnpayit/Lnayit。这个变量就是后面衡量高管薪酬与业绩等因素匹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H0:P=1,
H1:P>1或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沪深股票市场2008年至2010年共3年的所有上市公司为检验样本,并按以下程序筛选:(1)剔除金融企业;(2)剔除ST、PT、已摘牌公司(依据为2011年报);(3)财务和公司治理数据缺失的样本或者异常数据;(4)剔除无实际控
制人的上市公司数据;(5)对各年度国有和非国有的上市公司
的各项数据(高管薪酬、期末总资产、会计业绩)的最大和最小的1%数值均做了winsorize处理,防止极端值影响分析结果。在描述性统计结果中,为了便于对研究变量的理解,本文并没有对变量进行winsorize。最终得到4094个样本观测值。本文上市公司的会计数据来自深圳国泰安公司开发的CSMAR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管理层薪酬数据来源于CSMAR公司治理数据库查询系统;最终控制人性质及上市公司办公所在地及所属行业来自年报和证券交易所网站手工查询(公司控制人划分标准如下:最终控制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部级单位(例如财政部、教育部)的上市企业定为中央控制,最终控制人为省级及以下、乡镇级以上国资委、政府、财政局等机关单位的上市企业定为地方政府控制,其他类最终控制人控制的上市企业定为非国有控制),各省城镇职工以及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描述性统计
相关数据来源: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财务数据库和公司治理数据库、深沪交易所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表2和表
3汇报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到,(1)在两类企业中,高管薪酬中最高和最低的差别都很大,最高和最低的薪酬能相差几百倍左右。(2)在公司规模上,非国有企业总体上要略小于国有企业。(3)在会计业绩上,国有企业样本表现较平稳,而非国有企业则波动较大。(4)每名高管的平均薪酬和企业所在地区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比例大体保持在30:1的比例。(5)每名高管的平均薪酬和所属行业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比例大体保持在40:1的比例。
表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国有企业)
表3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非国有企业)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合理性分析。前文经笔者修正的基本模型如下:Lnpayit=α0+β0Lnsizeit
+β1PERFit+β2avsalit+β3indsalit+εit(1)。将数据带入上述方程,回归后即可得到各个系数的回归值(本文为消除公司规模可能导致的异方差性,更精确地得到参数估计值,因此回归均采用
WLS方法),再带入数据,即可算出正常高管薪酬的估计值Ln
ayit。再将高管实际薪酬与计算出来的正常薪酬估计值相除,可
得变量P值,即Pit=Lnpayit/Lnayit。变量P就是后面衡量高管薪酬与业绩等因素匹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验P是否显著异于1
:P越显著异于1,则高管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不匹配程度越严重;P越显著大于1,则实际高管薪酬越显著高于正常薪酬。首先我们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会计业绩等其他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各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结果见表4。
表4 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值,***、**和*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1%、
5%和10%水平下显著(双尾),方程均已经过异方差稳健性修正,下同。
接下来完成对假设1的证明:最终控制人对高管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匹配程度的影响。通过方程(1)的回归,我们可以计算得出国有企业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中P的均值,判断其是否显著异于1。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匹配程度检验结果(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样本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都出现了与业绩等因素的不匹配并在10%的显著水平下高于正常薪酬。但是同样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更加显著的高于业绩等因素决定的正常薪酬水平。到此,假设1已被证明,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合理性比非国有企业差: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更加显著的高于业绩等因素决定的正常薪酬水平。
2.国有控制人级别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继续应用模型
(1),并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控制和地方政府控制。通过和前述相同的检验程序,先将两组数据各自进行回归,得到正常薪酬的估计值序列,进而将实际薪酬与其相比后得到两组P值数据,计算各组的均值并对其进行是否显著异于1的检验。这里回归过程就不再展示,直接展示检验结果,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薪酬与业绩等因素的匹配程度检验结果(中央国企与地方国企)
检验结果与假设相反,经过分析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权小锋等(2010)主要研究管理层权力与薪酬的关系,而本文注重研究在控制人属性不同的条件下,业绩等因素决定的高管薪酬的差异,自变量各有侧重。二是或许存在其他因素影响中央国企攫取货币性收益的动机,而且中央国企的垄断能力大多比地方国企强,可能导致中央国企的薪酬超高水平大于地方国企。三是调查年报时发现相对于央控制的企业国家股往往就达半数以上,地方国企中股权结构更加分散化,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促使其他股东监督管理者,弥补国有控制人的一些缺陷。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2008~2010年的沪深股票市场上的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属性对高管薪酬合理性的影响。本文证据表明,国有控制企业相对于非国有控制企业,薪酬与业绩等因素不匹配以及薪酬超高现象更严重。进而,本文对国有企业中中央控制和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的薪酬与业绩等因素是否匹配进行了计算并比较,虽然结果与假设不同,但是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新线索。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相对中央控制的企业薪酬与业绩等因素较为匹配。
上述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管薪酬不合理的原因,在现下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转型齐头并进的时期这有着一定的意义。一方面国有产权主体的固有特点妨碍了其作为股东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激励,增加了管理者在薪酬制定中获取私有收益的机会,降低了公司的治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的干预、预算软约束使得国企经理人人力资本产权定价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些原因,本文的政策启示是:(1)促进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以及分配程序公开化,让资本市场和社会舆论也承担起监督职能。(2)提高企业业绩分析能力,将政府干预等导致的企业业绩剥离经理人的考核指标。(3)政府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原先垄断的领域时,应努力促进市场竞争的正常开展。因为只有在原先的垄断领域内实现了市场竞争,才能进一步地进行国有产权的改革。
参 考 文 献
[1]刘凤委,孙铮,李增泉.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J].管理世界.2007(9)
[2]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
[3]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11)
[4]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
[5]吴育辉,吴世农.高管薪酬: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0(11)
[6]王清刚,胡亚君.管理层权力与异常高管薪酬行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0)
[7]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
[8]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
[9]陈艳.高管薪酬——国企公司治理的硬伤[J].企业导报.2009(5):69[10]Jensen,M.,Meckling,W.,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
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305~360
[11]Bebchuk,L.A.,Fried,J. M.,2004, Pay Without Performance:Overview of the Issues ,Working Paper of Harvard University
[12]Hart,O.,The market mechanism as an incentive scheme[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4,1983:366~689
在工商企业管理中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下对企业发展的必要要求。因此,企业建立相关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的前提,是工商企业进行生存的基本。
一、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因素
(一)企业缺少相关的法律约束。企业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工商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时,一定的法律支持十分重要,保障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目前阶段,企业中建立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还不是特别成熟,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也需要相关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因此,在其基础上,企业构建与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相结合的法律支持体系,提高企业中部门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中的信用水平发展,对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二)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之外,还需要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合作。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互相合作十分发展企业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工作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同,因此导致部门的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现在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部门之间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工作的同时忽略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导致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缺乏,限制了企业中的工商管理的发展。
(三)企业中的信息化程度限制了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同时,由于其过程繁琐,导致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所需要的信息数据也十分庞大,因此在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的同时,给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在,企业中的信息化程度发展问题并不能作为阻碍企业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的主要原因。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针对信息化程度的相关问题,可以采取制定工作计划的方式,解决企业中因为信息化程度的原因,导致的限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问题。
二、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关注度, 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企业的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关注,充分发挥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对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进行有效保障。同时,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员工进行信用评价等相关措施,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比如企业可以强化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在相关政策上取得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让企业中部门之间对各自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二)促进部门之间有效的合作沟通。企业在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因为其过程的复杂性,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成立不同的管理部门,同时要求部门之间提高合作精神,在工作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合作。现阶段,企业中部门之间进行团结有效的合作,是发展企业经济的前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部门之间进行团结协作,对企业中因为部门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的不同,造成的所需信息短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缺乏相关信息。面对相关情况,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其中出现的管理性问题,以及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进一步体现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沟通,对企业的日常发展,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中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现阶段企业中因为相关管理人员在建立各个体系中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信用程度造成影响,企业在进行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对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目前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在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因为没有相应的评价体制进行约束,导致在进行构建体系的过程中,管理模式不一致。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正确的评价系统对企业的信用程度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工商企业管理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工商企业进行企业信用管理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身企业管理诚信度的认可,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不断竞争的有效前提,是企业不断进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缺乏一定的信用度,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不断竞争,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据强有力的位置,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实力,将企业的产品从质量以及价格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树立企业的优秀形象,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这就需要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信用是企业发展的支持动力,企业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适用于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提高企业相对竞争实力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由此可见,文章中针对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相关路径进行分析,从而发掘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因此,工商管理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网络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网络性、虚拟性的特点,为我们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目前,互联网上学习资源中,管理方面的资源极为丰富;收费、互助、免费应有尽有;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除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外,网上讨论、网上视频直播、VBI、IP课件、电视直播等方式,此外,还有录音教材、CAI课件、直播课堂等等。
所有这些资源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
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不适当的选择,会浪费精力,浪费时间。面对瀚如大海的学习资源,如何选择呢?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最需要原则进行选择最为合适。
随着信息交流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在远程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远程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模式。远程教育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远程教育的范围,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为那些不能接受面授教育的人们,提供一种灵活的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同时也为接受面授教育的学生,通过融入远程教育的形式,创造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目前,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现终身教育和教育全民化的重要模式。因此,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能够成为学习工商管理系统知识的支点,同时能在学习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内容能与工作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对学习的热情和保持学习的毅力。
两年来,通过自己的实际学习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学习《管理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参照了洪恩在线《管理会计学》全真试题,在线课堂等内容,对这门功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在财务管理与会计报表等学科的学习中,通过登陆亚太管理网了解了一些普通财务知识,企业如何进行全面预算以及最新财务知识、财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介绍,感觉受益非浅。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登陆一些网站,浏览经济方面的新闻和最新动态,又如,东方会计网上的有关会计信息网络化、中国财务软件的发展趋势、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及其对会计的影响等方面的文章都特别留意,对于网上的经济论坛积极参与,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不仅在网络中,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还需要做到:
(1)要心细、戒躁。拿《宏观经济学》来说吧,它的基本知识其实并不难理解,只要大家好好理解这类课程,端正态度就可以了。
(2)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就像穿袜穿鞋谁先谁后那般,我们都会选择先穿袜子后穿鞋,没有人会先穿鞋子再穿袜。学习管理也同样如此,它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如果不多加注意,就会出现一些麻烦。
(3)注重实践。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要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同学认为这些课程太枯燥,其实不然。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学以致用。我们现在学习的
信息管理,将来更多的是要为经济管理作贡献,所以对有关经济的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学过之后,不仅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要提高自身的灵活运用能力。
(5)上课时注意听讲,不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信息知识的学习原本就不易,加之相关的经济知识的学习更是困难。所以要注重理解,切忌死记硬背。死记的东西是别人的,只有深刻理解了而且可以灵活运用的才是自己的。由于此课程内容较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在原作息时间上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门学习课程,这样相当于每天多上一节经济法自习课。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更进一步巩固上课所学的内容。平时上课时我把不能理解的概念和案例等都写下来,回去利用空余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实在搞不懂就请教老师。我知道管理的范围很广,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关键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它灵活运用到实际案例当中,并且应用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习中主要还应抓以下几点:
一是理解并记住各种学科及相关的名词解释,并了解该学科应在何种情况中应用,务必弄清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2400440072)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概况
2006年2月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主要内容有: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以沪市A股849家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净利润为依据,笔者比较了2008年净利润与2007年净利润,结果发现:净利润负增长的有546家,占64.3%,其中负增长率高于100%有150家,低于100%的有396家,净利润正增长的有302家,连续两年亏损的有15家,增长率超过100%(含100%)的有77家,低于100%的有224家,未增长且净利润大于零的有1家。2008年与2007年相比,经营业绩下降的占64.3%,经营业绩上升的占35.6%,其中增长率低于100%的占74.5%,这个结果恰好与许多学者得出的2007年大多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急剧上升的结论相反。笔者又以沪市河南省20家上市公司2006~2009年的净利润为依据,对20家公司净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07年和2008年的净利润与2006年相比,净利润急剧下跌,到了2009年公司利润又急剧上升;并且2008年与2007年净利润相比也有所下滑,这与前面研究的整个沪市A股的净利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截至2008年末,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正式实施两年,笔者认为从原准则到新准则的过渡并非平稳,各家上市公司会借这个机会实现更多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笔者综合国内的参考文献对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做了归纳,如表1所示。(表1)对部分准则简要分析如下:
(一)存货。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发出的存货按最高价格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减少当期利润;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发出的存货按最低价格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增加当期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正好相反。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避免了企业在这两种存货发出计价法之间的变更,也就避免了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存货发出计价法达到隐亏增盈的目的。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二)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这样,当出现长期股权投资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相应份额时,原规定是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逐年计入公司利润,新准则下可将其一次计入当期损益,以此调高当期利润。
(三)投资性房地产。原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及存货的计量属性一般均为历史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新准则规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应以成本模式为基准计量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以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条规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繁荣景象时对公司业绩较为有利。
(四)固定资产。新准则下,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将考虑弃置费用因素,这将对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可能承当较大矿区废弃处置义务的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即加大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弃置费用将资本化在固定资产当中并以折旧方式在资产使用期进行摊销,这将加大正常年度的折旧金额,减少会计利润。
(五)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的支出,具备一定条件时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该规定减轻了科技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此外,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原准则规定,如果合同及相关法律均未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超过10年;新准则不再具体规定摊销年限,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原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并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不产生损益。而新准则指出:在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下,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会计弹性。此外,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是一个难题,从而为企业利润调高留下一定空间。
(七)债务重组。原准则规定,支付的对价与重组债务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如此一来,可以通过评估等方式,人为调高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转让收益”,这样,业绩差的公司或债务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调高利润。
(八)借款费用。新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为一般借款。此外,新准则还扩大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范围,由固定资产扩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这对房地产公司、生产周期长的制造业公司等的业绩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新准则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这就使原准则可以进行资本化资产的范围从固定资产扩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等。同时,准则也将专门借款扩大到一般借款,即企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也应予以资本化,这对房地产企业、生产周期长的现金制造企业等的业绩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
上述影响在2007年首次执行新准则时表现突出,投资者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要认真分析数据,尤其是对利润指标要考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应结合经营业务对其利润的升降做出准确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减少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大大压缩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新规定主要从两个方面遏制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力度:一是对减值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方可计提减值准备,证据要求真实,这样企业计提准备时就不会太随意;二是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除非处置资产,否则不得转回,这就使得企业在计提各项减值准备时会更加谨慎。
第二,关于公允价值的使用。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限制比较多。目前,仅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这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减少公允价值被滥用的现实选择。
第三,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颁布,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另外,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使得那些利用合并重组进行投机的企业不再有机可乘。该规定有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和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第四,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
第五,新的存货计价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新的规定使上市公司不能利用存货的计价方法在存货价格上涨或下跌时任意改变计价方法,从而大大缩小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空间。
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由于新准则增加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一是更多地使用公允价值。如新会计准则允许将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债的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企业通过与其关联方以显示公平的价格进行重组达到盈余管理目的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二是会计选择方法过多,更具灵活性。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给企业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但企业也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调节;三是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另外,开发费用资本化、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革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四、新会计准则下应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措施
首先,要严格地将新准则执行到位。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外部监督。同时,采用加大违法成本的办法来阻止企业的违法行为。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的质量;还应借鉴海外经验,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的惩戒制度;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及职业道德,促使其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最新准则和其他执业标准;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增强其可靠性;第三,转变审计思路,加强人员培训。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需要改变审计思路,由传统的账项审查拓展至资产评估、风险分析领域。同时,企业会计人员也面临一样的挑战。为此,必须对广大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实际技术操作水平;第四,作为投资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应该从财务报表内容信息、财务报表附注信息以及财务报告其他信息来分析识别盈余管理手段,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7.
[2]许华荣.浅析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业绩报告的影响及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
[3]王巧云.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分析[J].财会研究,2007.7.
【关键词】
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1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1.2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1.3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2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2.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2.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
2.3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2.4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2.5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108-02
作者简介:徐忠飞(1982-),男,江苏省大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管理。
0引言
当今时代,网上办公作为企事业单位推动办公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已经在国家诸多的事业单位以及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作为维持网上办公健康顺利运行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办公工作中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目前,我国还未能真正达到对于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致使网上办公受到了颇多的阻碍,加强对于此种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已经成为新时期相关信息技术人员必须落实的一项工作。本文分析了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网上办公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并且针对这些要求讨论了对系统的具体设计,最后还提出了系统的测试以及实现,希望能够利用此系统为网上办公提供更多的助益。
1网上办公对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要求
近几年来,网络计算机技术对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渗透日益加深,各种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的存储逐渐增多,推动信息的有效管理成为人们顺利利用网络开展各项事务的必要保证。而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面临着越来越繁杂且重要性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的工作,其为了有效提升工作的效率逐渐开始采用网上办公的形式来开展工作,而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也被纳入到网络办公的系统中,建立先进的综合信息管理的网络系统就成为工作人员有效利用这些信息的必然要求。下面主要讨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当前的网上办公对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要求。
首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此机构中的设立,一方面必须满足机构内部的各个部门对于信息的有效应用,另一方面还要保障隶属于此机构的其它外部工作部门对于信息的及时获取。所以,此系统的设计必须在对内及对外两个方面实现独立运行,系统必须建立在两个独立架构之间的结合处,才能够保证各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社会保障部门对信息的获取及应用。而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必须要能够保障系统内部人员以及隶属于系统外部人员使用信息的便利性,即保障各个部门能够顺利及时地实现对信息系统的有效链接。同时,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还要尽可能避免其他不相干人员对系统的入侵,切实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及完整性。
其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此机构中的设计,还必须要能够实现其自身对各类信息的整合、分类及归档,争取在最快速的工作状态下使各项输入到网上办公系统中的信息得以完善管理。而且,此信息系统的构建还需要有高效的索引及查询命令,使工作人员能够在繁多的系统中迅速精确地找寻到其办公所需的信息,并且保证不会使不相关的信息受到不良的影响,全面地提升信息使用的有效性。同时,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立还要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动而实现及时地升级或调整,保证其在设立完成之后还具备一定的灵活性,避免管理系统落后于工作人员的使用需求。
此外,信息系统的设计还应该实现对自身运行的有效维护及修复,保障系统运行处于安全持久的状态中,避免系统故障对各种信息造成损坏,使系统运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无人操作的自动化运行及自我管理。
2网上办公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从系统登录、用户管理、数据库设计、档案信息查询、档案借阅记录以及信息统计报表等各个方面实现有效运行,同时还要保障系统的管理人员与普通用户这两者对于同一系统的差别性运用。所以,系统的具体设计工作极其复杂,大致来讲,设计出的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如图1所示。
下面主要从系统的框架设计与细节设计对此系统的具体设计进行分析。
2.1系统的框架设计
当前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所采用的系统是B/S与C/S二者结合的总体架构,这两者各有其优缺点,二者的结合应用能够实现保密、安全、反应速度以及灵活性、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功能,进而实现用户对系统操作及维护的便捷性。
以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架构来讲,此系统主要将网络架构分作了两个部分,系统的外部访问用户要通过广域网的网络访问端来进入系统,而机构的系统内部用户则可应用机构的局域网或者是VPN等直接对系统进行访问。这样相互独立的网络架构不仅能够保证机构内外人员对于系统的差别性应用,还可以确保不同用户之间操作的不相干涉,进而促进系统的顺利运营。
对于系统的逻辑机构来讲,目前的网络信息系统区域复杂,各种项目也获得了日益拓展的规模,要想使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得以全面有效的实现,设计人员还必须保障系统的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设计原则的实现,而这种设计原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实现软件分层。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大致由4个分层组成,即应用于用户登录的用户表现层、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系统应用层、提高系统应用效率的系统支撑层、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平台层,而最后一个平台层包括操作系统、中间层以及数据库服务等功能。
就系统的数据架构来讲,此系统必须实现对于不同信息的处理、交流以及公布,而满足这些功能的系统主要包括系统信息表、系统用户表、系统查询定制表几个主要的数据表以及其它小的数据表等。
从系统的功能架构来讲,它必须包括人力资源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系统登录模块、信息查询模块、数据统计模块、系统代码表维护模块、系统日志管理等几个方面,以推动系统各项功能的全面发挥。
2.2系统的细节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的细节设计主要围绕系统的用户需求以及系统的框架设计来开展更加深入的规划和设计,保证系统用户能够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操作。这种深入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规划阶段、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最终实施阶段这几个方面。以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例,它涵盖了系统开发的名称、范围、性能、功能目标、资源、成本、路线、效益等细节方面的内容。
3信息管理系统的测试与实现
网上办公信息管理系统极其复杂,其各种架构设计及细节设计又分为很多细小的环节,设计人员必须充分地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应用需求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具体设计,才能最终推动系统设计的完成及应用。下面讨论一下系统的实现及其应用测试。
以系统的实现来讲,需通过各种架构设计及细节设计,此系统的实现流程可通过图2来表示。
系统主要是通过几项较为重要的功能来具体执行任务从而最终实现操作的,除了系统所具备的“打印”功能需要依赖于其它功能的运作才能实现外,其它功能之间并没有操作顺序的限制。这种系统的应用清晰、自然、方便、实用,能够使具备同一类别的工作性能的不同用户尽可能地集中于一个窗口中完成所有的操作,极大地节省了用户的工作时间,使得网上办公的工作效率得以有效的提升。
以系统的应用测试来讲,用户通过控制面板迅速登录到系统中,能够对其自身的各种信息进行更改和具体的管理,然后又通过进入系统的系统管理模块,对各种所需信息进行搜寻,能够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对其所需信息的有效查询及获取。而对于机构内部的系统管理人员来讲,它通过对系统的人力资源模块进行操作,能够实现对于人员外出、请假、出差等审批的考勤管理,以及由系统自主实现考核项目、考核任务、具体考核的制定,从而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所以说,此系统对于机构的内部人员管理工作而言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手段。
4结语
就本文所阐述的系统来讲,其对于当前的网上办公工作是较为适用的,而在未来时期的办公中就必须根据工作需求的变化具体调整,才能不落后于网上办公的时代要求。网上办公系统在未来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应用必将呈现出更加巨大的需求,办公机构要想切实地推动各项网上办公工作的有效实现,就必须不断地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与管理,确保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始终与其工作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马霞歌.基于BS结构的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煤炭技术,2011(2).
[2]董久敏,杨旭.基于J2EE的网上办公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制造业自动化,2011(5).
[3]苏先娜.基于ExcelAccess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