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04: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选择的意义是深远的。然而会计是环境的产物,运用同样的会计准则能否产生可比的财务报告信息,依赖各国的审计准则、审计质量、监管机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支撑环境(Cooke and Wallace,1990;Doupnik and Salter,1995)。只有制定相关的法律配套措施、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过程的监管,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才能保障会计准则趋同的实现。
一、公司治理中的会计
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组织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股份公司的发展,而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股份公司分权与制衡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即公司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公司资产的管理,公司的管理者经营管理公司不拥有公司资产的所有权。这种分权与制衡的治理结构,推动了会计准则的产生。作为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的相关利害关系人,如投资者,债权人等,为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必然要求具有统一准则的会计报表。所以,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必然会推动会计准则的变迁。公司治理在全球的表现形态存在很大差异,而各国的会计准则也存在若干区别。随着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趋同化,也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OECD,1999)。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所谓内部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形成管理与控制体系。一般认为,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即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即政府对一、二级市场的管制)以及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即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等方面(冯根福,2001)。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应,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面向内部用户(如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等)的内部会计信息披露以及面向外部用户(如广大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等)的外部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JoelSeligman,1993)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直接研究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的文献相对较少,大量研究文献都是借助会计信息披露来考证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大都为: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客观、真实的体现公司治理目标,披露质量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公司治理框架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两者呈现互动关系,即会计信息披露推动公司治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会计信息的改进(朱小平、程昔武,2006)。对于上述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予以了证明,代表是Scarbroughet al.(1998),Carcello和Neal(2000),Joseph等(2002)。目前国内研究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上面。笔者认为,公司治理并不是为了制衡而制衡,科学的公司决策才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应通过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来实现外部治理的运作,从而实现从静态的治理结构到动态的治理运作的转变。
二、基于会计准则趋同的公司治理
IASB在2002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安然公司倒闭后对会计准则的部分批评意见是错误的,2002年报告的财务报告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公司治理失败的结果。许多企业的失败源于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分析师、监管者、投资银行和新闻记者的严重失误。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开始审视公司治理,尤如准则制定者关注公司倒闭事件背后的问题。由于IASB的管理权限不包括公司治理,因此透明的会计报告对于公司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IASB2002在年度报告中呼吁:在完善会计准则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加强公司治理同样重要。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结合体(Jensen and Meckilon,1976),包括签约、履约、计量和评价、再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财务会计充当信息提供、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充当信息监督管理的角色,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控制的主要工具。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要与环境相适应协调才能有助于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Dechow等(1996)发现,如果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时,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GAAP而受到SEC的处罚。另外,公司治理理论中的透明性也要求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披露。在公司治理理论中,特别强调“透明性”。透明性的要点是公开性、会计标准、遵守规则情况报告。这些要求都是针对信息披露的,而信息质量也会对公司治理构成约束。公司治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而且影响到注册会计师执业独立性的维护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所有问题的重要根源,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无法保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实现,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1996年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声明中SEC提出了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就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必须具有可比性和明晰性,并且必须充分揭示信息。1998年FASB了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的研究报告,也提出了构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看法。每份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做到: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一致;只允许有最低限度的(最好没有)备选会计程序;清晰(不含糊)而全面。我们认为,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确实需要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保障,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环境中同样会存在会计信息的失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有赖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产与高质量的治理结构的保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督制度,只是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保障。至于企业及与其存在利害关系的相关各方是否遵守、执行,主要取决于遵循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与效益之比。换言之,当执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增加各相关利益集团的成本与风险时,可以预见各该利益集团将不会执行这些会计准则。理论上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现的因素很多,我们将内部治理结构之外的统称为“会计环
境”,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事前的制度安排,诱导企业自愿提供高透明的会计信息;事后的惩罚机制,使得任何已经未遵循会计准则的尝试,会因相关机构的严惩而事实上不经济。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暴露了很多因未遵循会计准则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骗取上市资格或融资的案例。就这些案例而言,真正的原因都是超出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外的,包括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潜在利益激励、公司没有真正的治理机构、政府介入过多等。当然法律责任的缺失使得事后的惩罚机制失去应有的威慑作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解释因素。实证研究也支持这种逻辑推论与现象观察。Ball and Robin等对据称都执行了国际会计准则的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研究表明,如果只按照会计准则区分,这些国家(地区)应当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但如果按照当地经济和政治环境对财务报表提供者所产生的激励看,则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将是低透明度的。BalI,Kothariand Robin的研究还发现,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要高于大陆法系国家。其他很多研究都发现,在会计信息披露与法律责任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相关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只有当相关会计环境使得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地预期收益为负时,会计高透明度的实现才成为必要。因此,尽快要尽快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
四、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逻辑关系
我们分别研究了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会计理论)、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趋同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客观、真实地体现公司治理目标,披露质量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公司治理框架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两者呈现互动关系,即会计信息披露推动公司治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会计信息的改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尽快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才能保证会计准则趋同效果的实现;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包含在会计环境之中,因此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环境也可以说存在同样的互动关系。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逻辑关系见(图1)。
五、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路径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但要使企业按照新准则体系的要求提供透明度高、可比性强的会计信息,需要企业、政府及监管者、中介机构及其他利益团体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等原有的关于公司治理研究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深化;加强对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我国这几年在完善公司治理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2001年证监会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所有在我国境内上市的公司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在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上市公司的持续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信息;加强包括财务总监(CFO)在内的会计队伍的建设。CFO在公司治理中起着核心且直接的作用,掌握着整个公司的财务信息,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分配:如制定股利分配政策、资本结构政策、资金政策等,这不仅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也可能是公司治理的结果,几乎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
(二)完善会计准则相应体系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国际经验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概念框架是制定会计规范的概念依据;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仅就会计准则本身而言,国际趋同除了面临着语言转换问题、准则及结构过于复杂问题外,还应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修订。如新的金融产品陆续推出,迫切要求对相应会计审计准则体系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尤其对于投资者而言,金融产品的价值如何计量、相关损益如何计算都十分重要。
(三)全面推进会计和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体系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好的执行,新的会计准则给财务报表信息是用者提供的信息更加相关,但可靠性明显降低,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更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要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会计领军人才,为会计事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保证;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努力改善行业执业环境,加强对执业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全面加强诚信建设和执业道德教育,构建行政监督指导,行业自我管理、社会监督约束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上市公司应制定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计划与措施 管理层与财务人员应马上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否则到新准则正式实施时就失去了主动调整本企业的机会。修订本企业的会计手册,制定本企业的指导措施,针对本企业新旧准则的差异,做好调整准备;重新设计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的编报系统等。充分估计新准则对本企业的影响,如果新准则可能会导致本企业利润大下降或上升,企业应做出事先的公告;针对金融工具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备工作。
1、引言
我国产品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同时也困扰着企业。国家为此做出很多努力,制定了不同产品的技术标准。政府部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些年产品质量也稳步提高,但还是不时发生严重的出口质量事故。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经济制度,来化解风险、减少质量事故是一个重要课题。首先要加大企业在产品质量责任事故中的责任,加大生产有缺陷产品,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企业处罚力度,加大企业对消费者赔偿的额度。如此可能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赔偿消费者和接受政府的处罚。此时可以通过产品质量责任保险解决,一方面化解企业风险,使企业度过难关,另一方面,能够保障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得到应有的赔偿。产品质量责任又称产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是指经科学技术手段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在该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后,因该产品具有缺陷而致他人人身或者财产受到损害的,应由该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中的诸多相关人对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害承担的赔偿责任。那又产生新的问题,企业购买产品质量责任保险,是否会放松质量管理,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不减少产品质量缺陷?良好的产品质量责任保险机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会促进企业进一步地提高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减少产品质量缺陷。本文将详细分析论证产品质量责任保险是一个很好的质量治理机制,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缺陷,能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能够改善社会福利。
为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安全,应建立为大损失的小概率质量责任事故风险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这一问题,西方学者已有系统论述。Calabresi(1970)认为:事故法不是作为单一的学科来讲授和思考。他的分析集中于减少直接成本以及法律避免事故的两个途径:即特别威慑和一般威慑,两种威慑方法都有局限性。特别威慑需要社会对每个行为进行评估、监督和惩治,导致更大的成本。实行一般威慑的难点在于事故成本需要在对事故负有责任的多种行为之间分配。Calabresi同时认为保险因使行为人对特定危险行为免于承担责任而减损了一般威慑的效果,但保险并非使一般威慑不起作用,而是需要具有想象力的政府政策来使保险运作得更好,比如费率补贴,提供风险分类定价激励等。Steven shavell(1982)认为责任保险不会对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产生不利影响,尽管购买责任保险改变了归责原则构建的激励机制,但在一个竞争市场中销售的保单会提供一个合适的替代激励来减少事故风险,换言之,政府对竞争的责任保险市场进行干预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Gary T.Schwartz(1990)从事故受害者补偿的角度分析责任保险的作用,从对受害者进行补偿的社会政策考虑,被告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具有损失承担能力:被告是符合“深口袋”特性的财力雄厚的法人团体;被告是一个商业集团,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损失转移给广大的消费者;具有最低偿付能力,通过购买责任保险来分摊损失。如果侵权法的主要目标是对受害者的损失补偿,责任保险就是其中必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产品责任领域,法庭也愿意将损失转嫁的好处扩大到尽量多的事故受害者。威慑是侵权法的一个目标,即使没有保险,侵权法也会成功,但其成功也仅限于威慑。
上述研究都从微观层面,也就是企业的角度做质量责任事故的成本及风险分析,论证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的作用机理。本文将从宏观的角度,也就是从国家质量治理的角度,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研究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的作用机理。下面将详细论证产品质量责任保险是有效的质量治理方式。质量治理不同于质量管理,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相关机制系统各个利益主体共同完成一项职能,力争实现社会福利最大或社会效率最高。在公共管理领域,治理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逐步兴起的。治理(Governance)是一个比管理(Management)更加广泛深入的概念。在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Comtmssion on Global Govemance)的定义被广泛引用: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其他重要的表述还有詹姆斯・N・罗西瑙: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格里・斯托克定义:“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嗤和制裁。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所以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而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
2、作用机理分析
综上所述,质量治理就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质量缺陷的机制与过程。产品质量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包括企业、用户、政府、第三方机构等等,下面逐一分析其在质量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2.1企业
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是产品质量的直接责任人。提高质量是企业的目标之一,但企业最重要的目标还是利润,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恰当水平上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在一定水平之上提高质量,其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因此提高产品质量的成本较高,超过相应收益,企业没有动力进一步提高质量。见图1。社会质量水平最优点是A,此时投入产出相等。而企业质量水平的最优点是B,此时的利润最大,在B点之上再提高质量投入的成本大于产品质量提高所带来的收益。此时企业可能通过社会公关、媒体广告等措施更能带来直接的收益。
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大的质量事故最终损失是有各级政府承担,所以企业并不承担这部分成本。因此,企业也没有动力进一步投入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以减少产品质量责任事故。
但提高质量最终还是靠生产产品的企业,其掌握进一步提高质量的技术和更多的产品相关信息。因此需要一种外力来促使企业提高质量到达社会最优水平。这种外在的力量需要一种良好的质量治理机制来保障完成。下面分析这种潜在的外在力量是什么。
2.2用户
用户也就是产品的消费者,是产品质量的最终检验者,也是产品质量责任事故的承受者,因此用户是质量问题的受害者和质量提高的受益者。其质量监督意愿最迫切。但其每个消费者消费有限,因此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及经济成本去监督质量提高。同时,单个消费者受到专业知识、检验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因此用户面对低质量的产品时往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放弃消费该产品,也就是用脚投票,用脚维权;二是投诉相关部门,依靠政府力量或社会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三是忍受产品的低质量。
2.3政府
政府有意愿提高产品质量,也强烈希望减少质量责任事故,而且也有权利制定相关制定。我国出现大规模的产品安全问题或事故时,通常都由政府直接介入,开展相关的处理与赔偿事务。这种做法的弊端逐步凸现。但是政府要管的事情很多,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护社会与市场发公平,更应注重规则的制定,相应的具体功能也应该由社会来完成。
2.4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
质量方面的第三方机构,如质量检测机构、质量评价结果,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具备很强的鉴别能力,但要有收益维持运营和利润。这就涉及应该谁委托检测、谁付费的问题。生产者付费存在问题,一方面生产者不会主动付费去检测,预期检测结果对自己不利,可能就不花钱委托检测。另一方面,检测机构为了留住客户或吸引客户,很可能报告对委托客户有利的检测结果。如果消费者付费,也存在问题,消费者比较分散,委托成本会非常高,以集体委托的话,消费者群体又很难组织。如何将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纳入到质量治理发框架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质量治理中引入保险公司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2.5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收取保费,帮助投保人化解风险,度过难关。从这个角度讲保险公司可以帮助生产厂商应对产品质量责任事故。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对投保的产品质量责任负责,因此,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与消费者一致,利益方向是一致的。保险公司面对众多投保产品,有规模效应,可以实现专业化的产品质量检测评价模式。另外保险公司本身就有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包括社会保障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及社会信用管理,是现代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部门。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在质量治理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保险定价机制上,保险公司会供给投保的产品质量收取企业的保费,质量高、缺陷少,保险费率会低,反之,保险费率会高。因此,企业为了少交保费,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了降低保险的道德风险,减少赔偿发生的概率和赔偿额度,会监督企业保证产品质量,保险公司会聘请或直接建立专业的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投保产品的质量,提高检测的可信度、可靠度。
3、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实施分析
在质量治理的过程中引入质量责任保险是一个有效治理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减少质量责任事故的有效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保险公司以及相关的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监督企业产品质量积极性,而且在发生产品质量责任事故时能够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救助被产品伤害的消费者。因此是一个多赢的社会治理机制。但是,目前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在中国推广实施还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企业质量责任保险需求不足。企业投保意愿不足。一是相关法规不健全,企业质量责任不明确,许多质量责任事件,消费者没有诉讼,或者诉讼得不到赔偿,或赔偿很少,因此企业购买保险不经济。发生大的质量责任事故,企业通过转移资产、或者倒闭逃避赔偿责任。特大事故由政府救助赔偿受害消费者。因此产品质量责任保险需求不足,由图2中的D0变为D1。
其次,保险机构质量责任保险供给也不足。保险公司供给不足,首先产品责任保险,涉及产品繁多,质量责任风险千差万别,险种开发复杂,定价困难。因此需要尖端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企业的数据积累,需要产品质量、性能的掌握与积累,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需求小,因此研发运行成本分摊较大,也是有效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供给由图2中的理想的S0变为当前的S1。
这种需求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制约了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的推广。也该社会带来是损失。社会福利损失。由于保险市场的存在,给全社会带来的福利为:
如果是健全有效的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市场,正常的供给曲线是D0,正常的需求曲线是S0,有效的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市场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是三角形ABC所围成的面积。而由于供给需求都不足,社会福利缩减为三角形abc所围成的面积,大大地降低了社会效率。
企业,个人、国家多方面的受到产品质量责任事故的困扰。产品质量也难以进一步提高。解决方案:一是从需求方面着手,是本该有的需求释放出来。需求不足的一个原因企业产品责任承担不够,因此政府需要从法律方面明确、加大企业的质量责任。企业要对其产品的缺陷等质量问题带来的消费者损害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对恶性质量责任事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般不会发生,万一发生政府也会出面救助。因此,以后类似事件政府要出面救助,但成本应由责任企业承担即政府不再应买单。如此,企业就会以市场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缺陷;另一方面,企业购买质量责任保险,预防风险。另一方面从供给着手,引导扶植保险企业发展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企业受到人才、技术、经验等有效,质量责任保险供应成本较高,因此政府要给以一定的帮助与支持。比如研发经费补贴,政府对相关险种的研发给予经费支持;对相关险种的保费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保险研发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给以政策支持;在数据积累等能力建设方面帮助协调等等。
会计信息应该具备可靠、相关等特质,也就是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主要的特征,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最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因此本文将会计信息质量定义为财务报告所计量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特征。
企业非效率投资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种形式。本文把投资不足界定为:企业主动或被迫放弃一些能提高企业自身价值、净现值大于零并与其自身成长机会相符的投资项目;本文把过度投资界定为:企业的投资与自身的成长机会和能力并不相符,但还是选择了一些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项目。
二、企业非效率投资产生的根源
(一)委托与非效率投资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这一组契约并不能保证契约的各方完全按照契约的约定进行工作。企业的投资行为将会影响企业价值,导致企业这样一组契约关系联结的改变,契约关系联结的各方则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影响企业投资活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了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二)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与非效率投资
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到资本投资活动中,也能合理的解释非效率投资的行为。融资约束理论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由于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管理者掌握的信息比投资者更具有优势,投资者只能根据管理者的决策判断公司价值,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缺乏者也就是外部投资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要求公司为使用的外部资金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必然导致外部融资的成本显著高于内部融资的成本,从而企业管理者在融资时更倾向于内部融资,导致融资约束的发生。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投资的保障,当企业有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却因为融资约束而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企业将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三、会计信息质量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理分析
(一)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基于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功能
高质量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反映企业内部交易状况的重要信息,通过缓解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帮助投资者正确定价,减少了企业融资成本,从而达到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治理。具体而言,会计信息质量在资本市场上缓解信息不对称,治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l)高质量会计信息能?蛟黾又と?市场的流动性和降低投资者估计未来收益时考虑的风险水平,降低企业权益融资成本,从而治理企业因股票融资时导致的非效率投资。(2)高质量会计信息能够缓解企业债务融资时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从而治理企业因采用债务融资时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基于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
公司治理又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机制,是在现代企业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用来解决其产生的委托—问题。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有关公司的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具体而言,体现在股权的高度集中还是股权的高度分散上。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很可能产生三个弊端:一是使大股东借控股公司之名行侵害上市公司之实;二是不利于经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使小股东的利益和董事会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三是使收购和接管难以进行,公司接管市场的运作效率、质量和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四是使小股东没有能力介入到公司治理当中。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情况下,股东们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监督经理层的执业行为是否按照股东的利益而行动。在股权高度集中与股权高度分散两种情形下,股东大会都必然形同虚设,则强势方都有动机和机会利用会计信息谋求自身利益,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难以形成与索取的。
2.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一般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构成,前者系高层管理人员,后者系外部人员。在这种机制下期望经理层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不可能的。而非执行董事出于自身声誉考虑,即使有动力去促进高质量信息的披露,但其作用未必得到真正的发挥。因为他们在公司中没有显著的经济利益,缺乏发挥作用的动力,加之他们的信息来源甚至是职位的提供都依赖于执行董事,直接受执行董事控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74-02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屡屡发生,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剖析每个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不难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每一家发生财务舞弊公司的共同原因。因此,有必要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互动关系,从公司治理的完善来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同时依靠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两者的相互关系
(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依据
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与完善需要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博弈提供了依据,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执行。公司控制权的安排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但在一定区间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假设X是企业的总收入,V是股东最低预期收益,W是应支付的工人的工资,R是债权人的合同收入(本金加利息)。若W+R<X<W+R+V,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若W<X<R+W,则债权人处于主导地位;若X>W+R+V,管理层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主导者。股东、债权人、经理层为了各自的权与利,以谈判的形式对公司控制权进行博弈,而会计信息就是三方谈判的“砝码”。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谈判的效果越好。因此,会计信息规定着控制权配置的各个区间的边界。当三方都掌握了客观、及时的会计信息时,三方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将趋于公平。若任何一方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其他两方就会联合起来,通过谈判的方式,为自己获取公司治理的控制权,从而使得三方控制权又趋于和谐。只有使剩余控制权达到对称,公司治理结构才是高效益的。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完善控制权并使其得到有效执行。
2.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完善激励机制。由于现代企业治理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委托人需要依靠管理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来实现委托人的预期效益,而管理人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也必然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为了使正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层与管理层之间流畅地传播,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股权激励是员工薪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激励管理层,治理层在评价实施后的公司业绩与市场反应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对激励方案进行变更,使得激励机制不断地得到完善,而所有的完善过程都依赖于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激励方案的效果,降低管理人员与委托方信息的不对称,从而达到最优的激励机制。
3.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监督和评价公司内部治理。在委托方将公司治理权交付给管理人员后,为防范管理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公司利益情况的发生,委托方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与评价,其中监督、评价的依据就是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正确评价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从而为激励机制的设计提供参考。现实中,管理人员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定期编制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委托方根据这些报表与其他会计信息对管理人员进行事中监督并进行决策。同时,委托方根据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管理人员进行事后评价,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评价越准确,这样就有利于双方下一次对控制权分配总是进行谈判。
此外,会计信息不仅有助于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内部监督,还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监督和评价。报表使用者依靠阅读财务报告获取相关会计信息,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使报表使用者充分了解并正确评价公司治理情况,这在一定程序上增强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
(二)规范的公司治理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证
在公司治理理论中,特别强调“透明性”,透明性的要点是公开性、会计标准和遵守规则情况报告。从这三个要点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的透明性要求披露高质量会计的信息。
1.公司内部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完善的内部治理既可以保证公司控制权要在管理层与治理层之间的分配,又可以保证管理层向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外界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董事会在公司内部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其职责是选聘公司经理并确定报酬契约和报酬结构,同时监督公司经理的经营活动,以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董事会制度是否完善对财务报告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实证资料表明,加强董事会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率。但由于外在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在公司内部治理各方之间的不对称,一旦管理者发现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造假行为就可能发生,所以治理层要对管理层进行监督,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
2.公司外部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控制权市场及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成熟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控制权市场会给管理层带来无形的压力。资本市场中的资本是稀缺资源,当投资者发现并预见到被投资公司有经营不善的的情况时,他们就会抽离资本转而投向其他方向。同时,职业经理人在经理市场的声誉也会一落千丈,严重影响其职业生涯。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在的无形压力会迫使管理层充分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有责任和义务对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可靠性等进行审查、评价,为社会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的结论,这样可以有效发现财务舞弊行为和虚假会计信息,从本质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现有的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其股权结构表现为:国有股股东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唯一大股东,非流通股在公司股本中的比重相当大,股权相对集中于第一大股东,高度集中于前五大股东,股权结构不均衡。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使得公司治理失灵,从而导致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由于国有股的股东是唯一大股东,国有股的代表在股东大会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甚至还可以通过提名董事、监事的途径,进一步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过大的权力使得公司组织机构无法对内部人实施有效约束,进而无法规范运作。再者,国有股股东仅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者,而非所有者,缺乏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高度责任感,这样极易导致国有资产在经营方面出现问题。而对中小股东,由于流通股在股本中的比例较低,他们往往会选择“搭便车”,致使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控制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等失效,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内部责任划分不清削弱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力
在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董事会下设的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存在重叠与冲突现象。我国证监会先后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1)、《上市公司章程指引》(1997、2006),其中规定了独立董事的职权范围,并将监督职责作为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责。同时,在我国的《公司法》中也明确规定,监事会专司公司监督职权,其监督范围包括公司财务和业务执行,受其监督的人员涉及董事会及其成员和经理等高管人员。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两者都以公司的财务检查监督为核心内容,都有权监督董事经理的行为,都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将财务监督权同时授予两个机构,势必造成责任不清。一旦在财务方面发生问题,两个机构之间容易出现“踢皮球”现象,谁也不愿意管,谁也不愿意负责。这样的治理结构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生产与传递,影响会计信息的控制力。
(三)管理层激励机制不足影响会计信息的保障力
近几年来,我国公司激励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在提高公司的整体业绩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施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非报酬激励多于报酬激励,经理的报酬与公司业绩相关程度不高,这样就挫伤了经理的积极性;二是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往往以短期经营业绩为考核指标,没有考虑到与企业运行环境相关的外生变量和长期经营业绩,这样会使得处于会计信息优势地位和管理层更愿意冒险操纵会计信息,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三是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激励设计不完善,用于激励的股票数量、价格、激励方式、范围等存在不合理,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会计信息的保障力。
(四)公司外部治理不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失灵
公司外部治理主要有市场机制、社会机制、行政机制。如果说公司内部治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层保障,那么公司外部治理就是其第二层保障。公司外部治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我国的股票市场定位存在问题,许多国有企业通过美化财务报表来筹集资本,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和投资者的利益,这使得大家普遍认为国有企业上市是为达到“圈钱”目的,而不是将上市作为最有效的融资渠道。其次,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审计失败案例,使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受到挑战,注册会计师失职甚至参与会计舞弊,从而助长了一些企业的违规行为,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互动关系和我国公司治理存在问题可以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因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
1.构建和谐的内部治理,建立企业所有权制衡机制。应划分内部治理主体的职能范围,尤其是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两者的职能范围。独立董事为履行其他职能需要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的,有权查阅公司的财务会计资料或聘请中介机构制作财务报告等,但不以财务监督为目的。基于这一思想,独立董事应对董事会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承担责任,而监事会则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承担责任。同时,在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中建立企业所有权权衡机制。为维护自身利益,各内部治理主体会通过谈判方式争取所有权份额,从而通过一种公平的竞争方式合理配置公司所有权,达到公司治理的优化目的。
2.整合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扩大公司治理范围。整合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方面,内部控制为公司治理提供执行的基础。公司治理主要侧重于由股东、董事会和监事会行使监督和激励的权力,处于企业控制的较高层次,而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业务系统的控制,解决企业具体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处于企业控制系统的较低层次。在实施公司治理结构时,控制权的配置必须由内部控制来约束,对董事会、管理层的监督评价也依赖于内部控制的执行结果,设计、实施激励机制也是依靠内部控制体系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公司治理又影响着内控的建立与运行,公司治理的失效会增加管理层进行造假的可能性,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整合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大致思路是统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核心目标,利用两者的交叉点,设计一套综合的操作流程。董事会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共有的主体,可以以董事会为切入点,综合利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相类似和可关联的部分。首先,将两者的核心目标设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此目标,董事会需要对公司经营和发展作出正确决策,并向股东定期报告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由相关的内部控制提供保证,这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核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财务报告体系和内部审计体系等形成一个保障体系,以此保证董事会获得的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
3.设计合理的管理层激励机制。所谓合理的激励机制,应该是合理的绩效衡量体系下,既考虑短期经营业绩,又考虑长期经营业绩,并根据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实施的综合机制。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总结,一个由“基本薪水”+“奖金”(主要取决于年度业绩)+“股权激励”(包括股票和期权,取决于长期业绩)为核心的激励公式可以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将管理层薪酬和公司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一是为防止奖金和股权激励超过合理范围,企业需正确考核管理层业绩,所以绩效考核体系的健全十分重要。绩效考核体系应包括考核上市公司的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创值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等方面。二是为了使业绩评价真正发挥作用,还应加强有关数据的审计,确保所采用的数据的真实可靠,尤其是在授予期权或行权前。三是管理层激励机制还应注重方案的严谨和规范,防止管理层钻方案的空子,通过各个设计因素的调节组合出适合本企业的方案,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二)公司外部治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选择
1.保证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社会中介机构执行质量的重要保障。为确保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应从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两方面着手。在行业内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一是注册会计师协会要严格执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与权限;二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三是地方政府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一方面要转变政府监管方式,这是因为目前的政府监管方式缺乏灵活性与效率,极易产生政府“寻租”行为和官僚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超低价收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行业外部和行业内部的双方监督,增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保证其作为外部治理的监督能力。
2.强化政府治理机制,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国家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为载体,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督的一项财政检查工作。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有:加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参与检查工作,加大监管力度;以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为重点,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再监督;明确监管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利用媒体宣传,增加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及其报告的关注度,增加这项政府监管工作的威慑力;与国家审计部门等行政机构进行合作,形成一项范围更广,力度更强的政府监管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但至今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和运行的过程中,会计信息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研究就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1.会计信息质量分析
在如今,会计不单单是对经济事项的记录和企业的所有者汇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的阶段,而已经演变到组织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对决策有作用的会计信息,同时目标也有了质的飞跃,已经从报告拓展到了资源优化配置。但企业会计信息有着共同的特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分析的主要因素。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企业只有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是事项来确认和报告,将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真实的反映出来,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时信息就能如实的反映出各项经济事项或者是业务,在传递给使用者之后能为该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作为整个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该特征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和使用财务报告的人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有一定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使用着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或者是预测。在信息化时代,高度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准确决策时非常重要的。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在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如果发生相似或者是相同的交易,采用的会计政策要一致,就可以为会计政策变更以提供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这样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在了解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可以提供很多方便。
2.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的文化、制度和法律性安排;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公司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文中是从广义的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是为了实行事前监督,所设计的直接控制,即就是内部治理结构;第二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施的间接控制,也就是外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依照《公司法》所确定的法人治理机构;外部治理结构是指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公司外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它们可以给企业提供相应的绩效信息,对企业和经营者的行为进行评价,同时通过自发的机制对企业和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约束。
3.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决定了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保证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得到有效运行,它可以给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运行起到指导推进作用:第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完善契约,进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所造成的问题加以简化;第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监督和评价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第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控股权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行;第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进行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由此证明,会计信息的质量会给公司的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产生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治理,必须要有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公司治理结构在形成和运行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和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又作为公司有效治理的基本条件。对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会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给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和运装提供一定的帮助。
4.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外部治理结构,内、外部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内部治理结构对会计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股权的不合理造成会计信息需求不足;第二,由于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趋向低劣;第三,内部控制问题导致对会计信息质量没有进行有力的监督;第四,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配套的约束机制,这样给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和一定的空间。
外部治理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全造成公司外部治理效率低下,进而给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第二,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给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由于社会中的中介机构无法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制约,导致会计信息治理保证机制丧失效果;第四,由于地方政府的一些非理想行为造成了公司治理结构失效和会计信息使其真实性可靠性。
5.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公司现行的治理结构下,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给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的严重的影响,所以,应该对公司的产权结构进行改善,要不断完善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才能给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提供保证。
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第一,要对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使得国有股权进行合理的流动,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所有制机构,要积极引入机构的投资者,对由于股权分散而导致的一些股东只是追求眼前的目标和利益进行克服;第二,要执行完善独立的董事制度,要对现有的董事会加大监督力度,进而保护所有股东的权益,要合理的确定出董事的报酬同时对董事的业绩进行评估,进而使得董事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第一,在现阶段,政府应该不断的对资本市场加以规范和完善,对投资者、筹资方以及中介组织的所有行为进行规范,也就是对市场主体的规范,要对股价和业绩之间相违背的现象进行治理,对信息披露制度要不断完善,进而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流动性;第二,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经理人的职业化,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和统一的经理人才市场;第三,要坚持建立独立健全的审计制度,要时刻监督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行为,进而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6.结束语
总之,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双向互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保证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得到有效运行。只有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又作为公司有效治理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5).
[2]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3]潘琰,辛清泉.所有权、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契约理论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4(6).
[4]熊亚.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9).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是一种信任托管的关系,董事会以股东受托人的身份出现,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对股东投入的资本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监事会是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实施监督。
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也称财务报告质量特性,是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财务报告质量对于投资者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维护投资者利益、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下的财务报告应该能够提供相关、可靠、可比、可理解,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反馈价值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上市公司众多的中小股东需要获得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国家便通过法律、准则做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规定。这种强制性的规定反映了委托人与人权责对等的内在要求;资源所有者赋予经营者资源的使用权、处理权,经营者则有义务向委托人定期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财务报告信息无疑是主要的信息披露方式。
一、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从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来看,企业应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关系密切。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是公司内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它对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及推行均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质量高低。证券市场较成熟国家的经验表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使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的能力,便于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也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够详细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做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做出评估、对持股和表决做出有根据的决策。并且,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也有助于完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抑制“内部人控制”,有助于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控,帮助公众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二、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的制度保障
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为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制度保障。在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激励、约束、监督机制的合理安排,将为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的产生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只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各个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得到了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产生的财务报告信息能够在企业中真实的流动、传递和对外披露。拥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并且有相应激励、约束机制,这样,由于制度安排的合理,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成本较高,经理层权衡利弊,舞弊的可能性较小。
三、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会导致或助长财务报告舞弊
一方面,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监控行为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被监控者管理行为的可观察度,即监控者得到有关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面而真实可靠信息的程度。上市公司应有一个完善的财务报告信息产生、制度,用以全面记录各项决策的执行、计划完成情况和公司业绩及交易行为结果。监控者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全面了解经营者的管理行为。实际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决策是以财务报告信息为依据的,不全面、不真实、不及时的信息记录,都会影响管理行为的可观察度。因此,管理行为的可观察度取决于财务报告信息产生、制度的完善程度,也就是说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监控关系也主要取决于财务报告信息产生、制度的完善程度,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流的正常流动。
四、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能够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为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证,而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往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综合反映。在一个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中,会计运作才能正常进行,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可靠、相关的有用信息,同时这些有用的信息又帮助内部治理结构正常运行。反之,如果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制衡监督关系,会计信息系统就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就会影响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影响财务报告信息作用的发挥。
五、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
那些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信息的公司一般缺乏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没有发挥相应作用,这就会助长甚至导致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一)股权结构的分布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决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的性质。该结构也体现了不同股权拥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决定了企业在决策与经营方面的行为方式。股权结构从各股东持股量可分为股权高度集中型、股权高度分散型、股权适度分散型。
1.股权高度集中型,表现为公司拥有一个绝对控股股东,该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并能够绝对控制公司运作,一般要求拥有股份在50%以上。这样大股东的行为就完全不会受到其他股东的有利约束和制衡,就会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干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利益,甚至不惜进行舞弊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2.股权高度分散型,表现为企业相当数量的股东的持股数量相近,但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分离,单个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均不超过30%,其作用很有限。在这种格局下,管理者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财务报告舞弊侵害股东的利益。
3.相对于前两种股权结构,股权适度分散型应该是较为合理的结构类型。在该类型的股权结构下,既有一定的股权集中度,又没有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股东,有的只是几个持股数量相当的大股东。这种类型结构解决了在股东之间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的问题,避免了前两种结构下股东行为的非理性,对于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总体上较为有利,可以有效的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二)董事会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作为内部董事的高层管理者可能认为,合谋骗取和剥夺证券持有者的财富比竞争要好,因此外部董事的介入,会降低这种合谋安排的可能性。外部董事不会与经营者串通,侵害剩余要求者的利益。一般来讲,较高比例的外部董事能够减少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随着外部董事持有公司股份数的增加、任职期限的延长以及在其他公司兼职数的减少,公司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可能性也减少。
(三)监事会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除设立董事会外,还设立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中专门从事监督的机构,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其损害公司的利益。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对股东大会负责,其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检查公司的业务、财务及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核查提交给股东大会的资料,因此,健全的监事会能够减少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四)经理层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经理层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治理主体,直接控制和决定着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高低。如果对其没有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理层往往听命于大股东的意志或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损害股东的利益。
参考文献: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缺陷是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真正根源,把握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寻求完善公司治理对策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是根本途径。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将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会计学者开始关注公司治理问题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一)理论上,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根据契约理论,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涉及指挥、控制、激励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包括内部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与外部治理机制(市场、法律和政府)。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制度环境,完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保障。同时,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会计职能的发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治理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进行更好的监管,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从外部治理来看,竞争市场的有序进行,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依赖于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从内部治理来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对管理层和员工进行监督和评价,投资者对经营者履行契约情况的判断,并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依据。
(二)实证上,公司治理众多因素与会计信息质量显著相关
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将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管理报酬机制等治理机制分别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量度(盈余管理、财务报告舞弊、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及时性和价值性、审计质量)进行检验。尽管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但大都能够支持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具有影响,从而为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实证支持。
二、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与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规模、组织形式和产权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我国工业经济中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私营企业(以个体户为主)的数量、销售产值、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等指标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但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或公司;二是股份公司各指标比重较低,我国中小企业组织形式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性和封闭性、适合中小企业等特征,因此治理上表现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明显、管理上的合伙化等。而目前我国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在治理方式、股东权利上的规定与股份有限公司大致相似。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实践中治理结构并不完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是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真正根源。
(一)股权高度集中,侵害小股东利益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股权结构不同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利益主体制衡机制的差异。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中小企业股东人数普遍偏少,股权分散程度低。大多数公司的前五大股东绝对控制公司股权,股权高度集中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利益最大化并不完全一致,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利益成为可能。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利用“掏空”行为等方式损害其他少数股东的利益。虽然《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有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包括公司经营状况知情权、所持股份转让权、异议股东的股权回购请求权等,但对中小股东知情权的限制较多,难以实现,中小股东的监督作用受限。加之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独立性较弱,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和诱导下,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较为普遍。
(二)内部治理结构家族化,管理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的正式制度安排。在我国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下,一方面,中小企业形成了三会合一、三权合一的模式。该模式中,经理层对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其实质就是对自己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成为了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相互惩罚的组织内部制衡机制。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表现为董事、家族成员、所有者三位一体。这种结合下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成本比较低,在企业发展初期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缺陷也不断显现:投资者即管理者缺乏内控与财务方面相关的管理常识。经营决策注重业务领域,不太重视会计报表信息的作用,这种需求的不足和不重视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差;实行“家长式”管理,具有较强的经验性、随意性、专断性、非理性化等倾向,企业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即使存在,也很难得到严格执行,成员之间的交易主要靠家族伦理的自发调节,影响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判断,加之以内部审核为主的内部监督的不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缺乏制度保障;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不能吸收优秀的会计人才,会计信息质量无法提高。
(三)债务融资单一,以银行信贷为主,银行外部约束弱化
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封闭性和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内部筹资和盈余积累,在遇到资金困境时,更多的是依靠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随着企业的发展,债务融资方式中,商业信用和非正规融资逐渐被银行贷款代替。债权人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元素,理论上,中小企业的高负债水平要求银行参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并借助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目前在我国实践中,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特点和我国法律法规禁止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投资等限制,我国的金融中介在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中几乎不发挥作用。中小企业债权人治理机制弱化对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消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只需要能够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程度并不十分强烈。申请贷款时,中小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存在着财务报表造假问题,信息的可靠程度有限,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损害了会计信息信贷决策的有用性;贷款期风险控制模式单一――“抵押物崇拜”和贷款限制条款,由于有抵押物作为保障,银行不太关注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使得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中产生过度投资,进而在会计政策选择中稳健性不足。如表2所示,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中,以抵(质)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比重非常低,且没有随企业规模变大有明显提高。
(四)产品市场缺乏竞争性,市场约束弱化
产品市场是公司竞争的主要场所和信息平台,竞争程度较高的产品市场会弱化会计信息不对称。产品市场竞争的衡量方法和指标很多。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以市场份额作为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之一来量化产品市场竞争程度。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涉及行业广泛,主要从事竞争性产品的经营。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大多属于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不是很高。如表3所示,在工业中,中小企业市场份额占50%以上的仅有8个行业,而该数值在前10个行业中已跌至37%。因此,市场约束机制大大降低了对中小企业公司的治理,进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五)政策法律体系失范,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和《乡镇企业法》等。但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可行性、系统性、针对性。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表现为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导致中小企业管理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在会计信息监管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不同职能部门会计监管侧重点不同,信息缺乏共享,具体表现为:税务部门成为最主要的监管主体,而其监管视角单一,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协调了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差异,但实践中两套账现象仍很普遍,加之我国会计造假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长期质量不高。
三、完善治理结构,提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构建产权多元化、内部治理制度化、外部(资本、产品)市场和监管双重推动,实现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日趋完善,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一)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
股权的适度分散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和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创业初期资金主要依赖于自身积累,股权高度集中。但随着企业进入成长期和高速发展期,由于经营风险较高,权益融资仍然是主要的融资渠道。为避免“大股东”对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拓宽融资对象和方式的选择:将股份出让给企业核心员工、引入私募股权基金。前者在分散股权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和培育人力资本,打造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后者在改善财务状况的同时,还可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比如制定战略规划、调整财务结构和完善用人机制等,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保障。
(二)创新家族企业,加强制度建设
当传统型家族制企业的缺陷随着企业的发展日益明显时,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角度看,中小企业应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一是家族企业主的自我提升。以企业家主导的中小企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决定企业的价值。家族企业主应加速知识尤其是财务和内控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注重自我创新,强化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塑造自我诚信。二是适度分权,加强制度(会计制度、管理制度和决策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可控的授权体系,保障责权利相统一,形成家族成员对经营管理无法随意干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企业运作的规范性,为会计信息生成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注重家族内成员培训,建立与家族外成员适度竞争机制。
(三)拓宽债务融资渠道,强化银行外部约束
随着中小企业经营日渐成熟,债务融资比重加大。相关研究证明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可获得性依次为:商业信用、非正规融资和银行贷款,而其债务融资成本比较优势依次为: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和非正规融资。强化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能起到积极作用。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可通过以下手段实现:(1)创新审贷技术和风险控制手段。贷款前银行应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并对其提出的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避免由于企业管理者水平所限而给双方带来的损失。这一费用的增加应该成为银行激烈竞争下寻找优质客户的成本。(2)参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审计,即要求企业聘用银行指定的事务所。审计费用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相比于民间借贷较高的用资成本,中小企业通过正规金融获取资金还是利大于弊。融资成本的提高可以通过较高的盈利得以补偿,成为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原动力。
(四)加快转型升级,完善产品市场竞争
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加快转型升级的外在驱动必然要求中小企业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重点关注维持持续创新能力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增加资金、人才和管理的投入,并加强风险控制。就财务方面,必然增加财会部门的软、硬件投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或引进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高质量会计信息提供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
(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如:扩大小股东知情权和质询权的范围,制定保障程序。二是加大会计造假处罚力度,如:提高行政处罚的金额,降低吊销从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标准。三是建立以财政监督(监管视角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为核心、工商和中介参与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综合监管机制。同时搭建信息平台,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增加用信。X
参考文献:
1.周芬.基于公司治理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改进研究[J].财会研究,2010,(6).
2.刘笑霞,李明辉.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8,(7).
3.王金根.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5).
4.梁小惠.论公司类型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J].河北学刊,2013,(11).
5.谢法玲.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股东权益的保护[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6.高政利,梁工谦.环境约束、发展选择与中小企业内部相互委托――模式[J].科学经济社会,2008,(02).
7.徐敏.浅谈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集体经济,2012,(24).
8.蒋永康,朱冬林,潘丰.我国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管理工程师,2012,(06).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前提。而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是形势所需。
1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顺势而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品牌、效益等建设稳步提高。品牌农业亮点纷呈,泰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7个农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三种业、旺穗种业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乐万芳园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新增宁化、大田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启动尤溪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新培育11家省、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52家企业(基地)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网箱2282个、12.4万m2;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沙县国营综合农场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2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给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面临规模挑战。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目前三明市以小农经济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竞争,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不明显,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不主动。二是面临素质挑战。当前全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知识普遍不高,农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面临需求挑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营养健康过渡,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观光、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经营面对新时展需求应对缓慢。四是面临科技挑战。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研发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五是面临资源挑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水、土地资源管理,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标准化程度任务重。
3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策略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动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三值”
3.1.1提高绿色值,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重点是落实“三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头预防上“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引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严监测”。加强绿色防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推广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和仪器设备。三是末端治理上“严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三品一标”认证、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
3.1.2提高环保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要破解“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只有“三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支持保护。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刚性严控。严格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三是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农业产品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在未来市场大受青睐。一是着眼于创意发掘。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二是着眼于创意延伸。积极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三是着眼于创意结合。开发农业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文化艺术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
3.2培植新兴动能,推进“三化”
3.2.1推进科技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建设。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资金应用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农科教结合,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积极加大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3.2.2推进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一是做大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大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作物、畜禽养殖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做强一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购并重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强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2.3推进品牌化,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联营、联合、特许经营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励和引导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产权(股权)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介品牌。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明市农产品品牌,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知名度。
3.3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从三明市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切实加大名优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3.3.2注重适销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必要条件,反之,高质量会计准则却不会导致高质量会计信息,因为准则的有效执行需要制度保障。会计信息能有效缓解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是以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为前提的。因此,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很有必要!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主要问题
1.1量变不足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量的问题,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要涵盖实务中的全部交易或事项,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而事实是很多极容易出问题的交易或事项,至今都未制定出具体的准则规范。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11月30日了《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规范改革从此拉开了序幕。尽管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会计政策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收入、建造合同、无形资产、或有事项、中期财务报告、投资、现金流量表、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存货、非货币易、固定资产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很显然,量变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些准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会计实务规范的需要。
1.2质量不高
1)没有制定科学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众所周知,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国际公认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核心概念来制定的;同时,准则能导致可此、透明和充分的信息披露,供投资人在进行公司业绩的动态分析。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却没有以概念结构为基础。上述“企业会计准则”的“准”也只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引导下的准水平。
2)部分准则的出台只是应付。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出台,从立项到,必须是在统筹考虑的前提下,遵照一定的程序、选择科学的方法去完成的。我国现行的一些准则的出台比较仓促,操之过急,事倍功半。都知道我国第一项出台的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是由于当时出现了关联交易中的舞弊案件,为了维护小股东的利益,维持新生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临时出台的。
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分析
2.1会计准则不准确
当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时,在运用数学方法描述原本事物时,会使得计算的结果有很大差异。这样,会计政策和方法则会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扩大了人为其操纵利润的空间。
2.2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
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会计法规体系内部的不协调,必然会增大经营者、会计人员与监管部门、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空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
2.3会计准则滞后于会计实践
通常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全方位发展,新的经济行为、事项及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很有可能会使得会计事项的处理无法可依。同时,会计准则对非财务信息、表外披露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信息披露缺乏完整性。
三、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经济关系的契约性决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所以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战略指导和有效监管,提高会计信息的公信度,减少董事会成员在经理层的兼职,完善外部董事制度。股东大会要做好监督经营者的活动,聘用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独立董事要有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强化董事会功能。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赋予监事会实质上的独立监督权;明确监事会对公司财务的监管,以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纵。
3.2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企业内控制度能有效加强会计人员相互制约和监督,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制度的落实不仅要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更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以更好的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提供的产品――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提高经营效率。
3.3完善会计准则
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的过程中,要扩大会计规范的涵盖范围,做好对资本市场出现的新问题的预测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尽快出台会计规范的配套实施细则,使会计实务操作有法可依。另外,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接轨。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主要取决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能增强投资者对财务报告可信性的信心,从而改善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和创造可能公允的市场价格。入世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我国会计准则还需从量变做起,完善各种制度准则,在不断实施探索的过程实现质变的目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