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05: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自1984年,笔者首次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以来,迄今已有20多个春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它诠释了儿童音乐教育的真谛,它通过音乐打开了一扇知识能力共同提高、智商情商协调发展、体格人格全面进步的大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理念是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倡导音乐、舞蹈、语言的融合,提倡人人参与并在音乐中通过感官体验理解音乐。那么,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呢?
一、抓住奥尔夫原本性的思想核心,使儿童音乐教育回归自然
奥尔夫说:“儿童阶段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刻,我们应当把握机会予以启发,这对孩子未来有极大的影响。若在此阶段不去培养它,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奥尔夫原本性教育思想,探究的就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亲自参与的音乐,它探究的是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人的生命本身,它注重人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和体验。这种体验和感受的获得,依靠的是人的自身参与,而不是外在知识的灌输。在奥尔夫教育中,儿童对音乐的认知,通过亲身体验,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而不是在困难和压力下获得的。因为它最接近大自然,所以它最适于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儿童可以亲自参与甚至自行设计和创作,即兴地进行表现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原本性音乐。这种表现的产生是儿童内心的需要,是从儿童的本能中诱发出来的。
每个儿童都要学说话,将语言赋予音乐的节奏,利用说话这一形式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从儿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语言的发展上就有多种方式、方法。
1.用声音“唱”话。对儿童来说,年龄越小唱的兴趣就越浓厚,就越想把要说的话用自己熟悉的旋律唱出来。自由即兴的演唱,不受音高、节奏的限制,孩子们很喜欢。这也是孩子最初的作曲。这种教育方法,将复杂的创作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利于孩子连贯性语言的发展,也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音乐创作的快乐。
2.用节奏讲话。在奥尔夫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材料,几百首歌不可能是同一种旋律,但完全可以是同一种节奏。人们说话有阴、阳、顿、挫,这里面有一种旋律。我们可以在说话时加上节奏。比如,用“ ”说一个字,如“花 ”、“我”等,用“ ”说两个字,如“春天”、“美丽”,等等,用“ ”说三个字,进而发展到让儿童用“”说一句话,如“我是一个好孩子”等,鼓励儿童将语言进行规范、押韵,这便是诗歌的最初形式。这种方法对孩子语言、乐感的发展十分有益。
3.儿歌创编。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对儿歌进行部分或全部创编。如“小鸭子,嘎嘎嘎,摇摇摆摆嘎嘎嘎”这句儿歌可以变换小动物及其叫声,或者改变成“小青蛙,呱呱呱,跳上跳下呱呱呱”等,请孩子创编许多不同的儿歌。再比如,儿歌《小蚂蚁》:小蚂蚁,搬大山,搬呀搬,搬呀搬,大山有多大, 一点小饼干。
由二拍子儿歌转换为三拍子儿歌。
4.听音乐讲故事。当孩子欣赏到一段音乐之后,他们会有与成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时可以鼓励他们大胆想象音乐中会有谁?它在做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样有趣的事情?儿童通过自己的讲述,发展了语言,理解了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适于从0岁的婴儿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它将人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不同的节奏音响,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如拍手、拍腿、捻指等。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方法,给人以一种全面、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即兴原则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最突出、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它是指在活动中以即兴活动的形式发掘儿童的音乐潜能,培养孩子尝试创作音乐的能力。即兴的目的不是让儿童创作音乐作品,关键是要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即兴创造随处可见。
1.利用身边信手拈来的一切作为打击乐器。儿童可将桌面、椅子、玩具等作为打击乐器使用,他们也可以让报纸发出不同的声音,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做节奏击拍训练。
2.即兴创编节奏、声势。儿童在固定节拍的伴奏下即兴创编不同的节奏,为儿歌进行伴奏,将和声、卡侬、配器等融入游戏中,可以充分体验即兴创作的乐趣。
3.多种方法为音乐伴奏。奥尔夫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优美抒情的,高亢激昂的,欢快活泼的,不同的情绪激发不同的灵感。听音乐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即兴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线条表现。跳跃的旋律,儿童会用表示;急促而坚定的声音用∷表示,而则表示延续不断的声音。另一种则是完整欣赏音乐后,勾勒出音乐的意境,成为想象画,这就给了孩子足够的创作空间。
儿童在即兴创造与全体合作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遵守社会秩序,这充分体现了奥尔夫“培养社会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原则
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儿童是通过自己的实际唱奏甚至伴曲来体验并理解音乐,而不是通过教师、成人的说、教、示范。奥尔夫音乐教育鼓励每一个创作的闪光点,让儿童在轻松、鼓舞的氛围中将深奥、枯燥的音乐元素以最原始、最简捷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合奏、合唱、歌舞表演、戏剧表演及其他领域的知识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在奥尔夫音乐学习过程中,儿童会惊讶的发现,原来音乐可以变成图画,图画也可以是一首美妙的音乐。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教师用故事分析音乐中的渐强渐弱的对比,儿童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活动中,大家自主分配狮王、王后、小狮子、各种小动物等角色,用旧的毛巾、丝巾、报纸、玩具互相为各种角色装扮,融入戏剧的成分,再分配台词,排练成童话剧的形式。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性,综合合唱、舞蹈、戏剧表演等诸多因素,培养了儿童参与的意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民族性、本土性原则
奥尔夫不倡导使用统一的音乐课本和教材,而是鼓励大家根据本国、本民族的不同特色,以奥尔夫的观念为指导,去不断创编和改进。奥尔夫的教学中,多采用其本土的民歌与童谣。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是一笔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一些表面上形式简单、短小的音乐作品,往往朗朗上口,是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品,如《两只老虎》、《小老鼠上灯台》或经典古诗都是极优秀的创作题材。学习这些民歌、歌谣,可以让儿童通过节奏、旋律、乐器、动作创编,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这些学习活动,既提高了儿童的音乐素养,也可以让他们领略到祖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我眼中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为了儿童的音乐,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兴趣。它的教育方法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和原本性,符合儿童特点和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它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孩子的即兴创作,通过这种即兴性的创造开启了儿童想象力的闸门,让孩子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让孩子在探索中体验创作的乐趣,进而通过音乐培养健全人格,提升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实现基础音乐“新课标”的需要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目标与办学方向上都基于为基础音乐教育提供优秀、高水平的人才资源这一办学理念。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密切关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自2001年版“课标”试行及陆续推广以来,一直就特别强调学科综合的教育教学理念。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音乐与舞蹈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共同来源于生活,节奏是它们共同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并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共同表达人类的情感。音乐与舞蹈的种种相通之处是“新课标”提出综合理念是遵循了艺术的自身规律,也是在音乐教育中实施乐舞融合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2.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就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学习姿态引入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经验用于服务本国的音乐教育。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被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目前在中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原本性音乐与舞蹈”是它最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要求将其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体现出来。奥尔夫的教学内容分为音乐板块和舞蹈板块,舞蹈板块又包括舞蹈和体态律动两个部分。奥尔夫用体态律动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方法是受到了达尔克罗兹关于体态律动与音乐“体验―表达”理论的启发。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是学习音乐的突破口,在参与音乐“体验―表达”的节奏训练方式中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虽然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在各自的教学体系上有着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将体态律动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到音乐教学方法当中。另外,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的柯尔文手势教学法,借助不同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种不同的唱名,直观地把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音高、音准调整和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是目前基础音乐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也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教学法内容。显然,柯尔文手势也将肢体语言运用到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当中。由此可见,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认识和承认音乐与舞蹈的相通之处,采用了将音乐与舞蹈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来实现对人的素质培养。
3.乐舞融合教学法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迫切要求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后,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分别有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又包括花儿、口弦、宴席曲、碗碗腔等。特别是在2009年,“花儿”被正式列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宁夏作为“花儿”的聚居地之一,其成功申遗提升了宁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价值。宁夏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学习和传承本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促使我们迫切找到一条传承与发扬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教学方法。音乐与舞蹈融合的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参与、感知、体验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探究宁夏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元素,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其音乐文化。另外,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因此,他们需要掌握一些优秀的、能够传承音乐文化的有效教学方法。经过一代又一代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这种亲身参与学习的方式,既能够使本土音乐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更多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方法。
二、乐舞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由于深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重视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技能等专业的培养,轻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据了解,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院校中,无论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还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存在认为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声乐、钢琴等演奏技能,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这种落后的观念导致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教育学科的积极性不高,转而为了摆脱不自信的想法就苦练音乐表演专业的技能,进而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有关理论与技能。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发达城市的相关院校和专业相继开设了国外音乐教学体系的课程。然而,一些少数民族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仍在沿袭着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影响。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形式,对于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也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实践为辅。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使得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教育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是以培养未来的优秀音乐教师为目标,不仅要使其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化知识和能力,还应了解当今国内外的教学现状,具备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3.课堂教学规模过大
课堂教学是按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进行集体性的学。采用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大范围施行音乐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乐舞融合教学法深受着奥尔夫、体态律动等国外音乐教学体系的影响,在上海、北京一些发达地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当中,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授课班级人数一般在20至30人之间。由于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的特殊性,需要有供学生活动的宽敞教室和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体验实践。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上课人数过多,没有可供师生活动的宽敞教室,使得乐舞融合教学法不能顺利实施,仍然只能限制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不能在实践活动当中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乐舞融合教学的实施对策
1.更新观念
在探究了乐舞融合教学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和总结了乐舞融合教学法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如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成为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以上关于乐舞融合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是影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和课堂教学规模是否合适的重要因素。那么,乐舞融合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中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更新观念,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所培养的未来音乐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文化知识、音乐技能技巧,还需要具备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对于乐舞融合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乐舞融合教学法不仅是因为音乐与舞蹈的“血缘”关系,将其用于实施教学是因势利导,还因为音乐教育是一门音乐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的是“感受―体验―表达”的方式,音乐与舞蹈的融合通过对音乐的感受,运用舞蹈律动的体验及尝试之后,将音乐的内在情感外化成肢体律动表达出来,最终达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2.设置独立课程、缩小课堂教学规模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音乐教学法一直被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一方面介绍教育学分支下音乐教育的教学原理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介绍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和实践方法。然而,音乐教育专业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和多系列的复杂系统,不是一门音乐教学法课程就能涵盖全面的。音乐教学法课程看似一应俱全,然而却容易使学生对教育教学和优秀音乐教学体系的学习仅是囫囵吞枣,尤其在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时无从下手。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为例,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法课共计两年,半年为一个单元,分别介绍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其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比较合理、科学的,包括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的介绍、教学的实践体验、学习反馈等多个方面。学生虽然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对一种教学法的学习略显仓促,但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教专业只有一年的教学法课程相比来说已经较为深入和全面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可根据现状借鉴京、沪等地区的有效经验,将各类音乐教学体系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完整的音乐教学大纲,缩小课堂教学的规模,将学生数量控制在30至50人左右。这样不但使每一种音乐教学法体系的学习有独立、完整并充足的课时,而且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切实了解和掌握每一种音乐教学法,从而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
3.积极开发本土教材
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体系都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到了各自的教学理念当中,如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即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民族的素质。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有着许多丰富多样的民谣,这些民谣大多形式简单、结构短小。比如宁夏的一首民谣:“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年种年收,水浇田,金川银川,米粮川。”这些民谣都是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世代在辛苦劳作中口头传唱、千锤百炼的经典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除了民谣,还有当地的民歌、乐器、舞蹈等,运用乐舞融合的教学特点,都可将其编入教材供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而更好地传承其音乐文化。
四、结 语
乐舞融合教学法是一门借鉴并融合了国外优秀音乐教学体系的新兴课程,一切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学法的高校教师来说,我们缺少成熟的音乐教学经验和符合本土音乐教学现状的教材。因此在借鉴发达地区的国外音乐教学法课程经验的同时,还应结合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灵活有效地运用乐舞融合教学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认识音乐、理解音乐,通过亲身探索获得知识是极其重要的。
所谓愉快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能否乐意接受新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活动能否真正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音乐教学法,切实提高了其国民的总体音乐素养。我国引进并采用了国外的一些教学法,使得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体现本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也未真正与我国的实际和特色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法体系。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迫切需要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共同努力来实现新的突破。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与国外的音乐教学法背道而驰、截然不同的另类教学法,而是更应像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一样与世界接轨,全面引进国外成熟的教学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找出更适合我们中国人、中国学生的音乐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氛围方法的熏陶和教育下,国人的整体音乐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愉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否担当起这个重任,扮演好这一重要角色呢?笔者觉得很有可能,原因在于愉快音乐教学法总的思路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愉快音乐教学法目前还不够完善,有待我们进一步总结、归纳、探讨和充实。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经验,与同行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鼓励学生参与。享受成功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体悟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艺术活动,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例如在进行读谱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在地上画上五线谱,让学生在线与间之间走动,请学生说出所在线与间的音如何唱,学生在游戏时便很开心地接受并学会了如何读谱。在试唱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音程代替法、乐句接龙法等方法学习,这样,就可以变视唱学习中的枯燥为轻松。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中享受喜悦。
二、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直白无趣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动辄就是机械操练,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导致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紧紧吸住铁屑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现在的学生多数偏爱流行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鲜明、很有水准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美丽的神话》、《年轻的战场》、《常回家看看》等。教师可适当挑选一些流行音乐中的精品带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欣赏和学唱这些歌曲,学生也会欣然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习过程中也就表现得格外用功,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融洽而和谐。当然,这并不意味就要迎合学生口味,那些立意差、品位低的歌曲应坚决不带入课堂教学中。
三、摆脱教学程式,不搞形式主义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音乐基础理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乐理和视唱基础,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学前音乐教育并不注重这两门科目的学习,甚至不开设这两门科目,加之孩子自身又没有乐理视唱知识,所以表现出对音乐没有兴趣。这两门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识谱、读谱、唱谱,让学生产生音乐兴趣,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对乐理视唱基础的学习应用了格子节奏练习法,将不同音调的音符放入不同的格子中。这种教学方式将死板学习变成了一种游戏,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有趣音乐教学内容,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在欢声笑语中孩子就学会了音乐知识。另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这种音乐方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使抽象难懂的乐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二)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教学是学前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想要保障学前音乐教学有效性必须强化歌唱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歌唱教学环节,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不再是教师领唱,而是转变成了个体独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多形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这不仅仅丰富了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歌唱形式,更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提升了学生音乐素养。目前学前音乐歌唱教学多以教师唱和集体唱为主。在集体唱中引入一些奥尔夫教学的系列曲目,能够有效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这些曲目不仅清新流程,且曲风优美婉转,十分适合学前音乐教育。
(三)乐器教育中的应用
乐器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的另一大重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互动和表演融合起来,构建了适合幼儿参与的音乐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小乐器的操作,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乐器节奏和风格,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例如碰铃、角铁、木鱼等等。在乐器游戏中,通过让不同乐器发声,进而让孩子对乐器产生好奇,便会自主去探索音乐规律。
(一)学前音乐教育研究背景
对于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来说,十八世纪已经对此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且随着科学理性主义思潮的发展,相关工作者对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相关的理论也逐渐的得到了完善,尤其在二十世纪之后的时间里,相关人员注重对学习儿童的心理研究,也促进了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作为国外“发现儿童”心理研究的第一人卢梭,他的教育理念基于“人的发展”,同时注重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作用。他也认为儿童对于世界上事物的看法、想法、感触等等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儿童的音乐教育和成人的音乐教育有很大区别,其中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的创造。在随后的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中也不断的提出了,学前音乐教育也重新挖掘了人们自身艺术的闪光点。
在国内的十九世纪,陶行知先生也将国外的先进儿童教育理念传播到国内来,其中包括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观点,其中包括:通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来达到培养儿童能力的目的。同时他也认为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具创新精神的栋梁。陶行知先生认为通过创造有力的环境来教育儿童,并且培养优秀的教师,在这各环节中塑造儿童的能力。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学习和实践也是不可分割的,儿童的培养不光需要引导儿童学习,还需要鼓励儿童实践。其次陈鹤琴先生也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音乐教育部分中的先驱,并且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在儿童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总而言之,人类科技的发展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思维,虽然我国相对与欧美国家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但是通过积极探索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践和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其实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具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也并不是新的问题和目标,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中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创意能力;其次对于儿童来说创意思维包括天赋也包括后天的培养,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的规律是遵守儿童本身特有的创造性;而且通过学前音乐课程,儿童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这个理论中笔者发现,专家是将儿童放在在学前音乐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理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二十年代二十年代初出现的,这个教学理念也是认为,音乐并非进行学习的唯一目的,但是通过学习音乐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光仅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有语言和舞蹈的结合,而且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原本性”,让学习的人通过学习音乐慢慢的回归人的生命,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只有基础知识的传授、技术的训练,还需要学习者自主的进行参与、自然而然的获得。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这样的学习并没有映音乐风格、音乐民族的限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正是我国非常需要的,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即兴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非常古老和自然的音乐表现方法,也是情感表达最为直观的方式。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运用
(一)注重儿童天性、因材施教
儿童天性好动,充满好奇,具有探究倾向,拥有和成人不一样的观察视角与思维特征。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总会让一些孩子在全体成员面前唱歌,但是很多儿童非常的羞涩就比较抗拒这个环节,所以教师需要对“热身”阶段的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比如组织一个接歌的游戏,准备更多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这样既进行了教学的“暖场工作”,又提高得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更多的参与进来,不要望而却步,儿童才能在这个广阔的音乐世界里肆意生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儿歌、谚语、童话故事等等,这样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力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很多专家学者也非常注重对孩子心理的研究,通过研究便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一个人进行探究和创新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欢音乐,那么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去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这也有利于孩子在音乐的学习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孩子在音乐领域中将具有更加敏锐的直觉,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塑造出自由、愉快、民主的学习环境,这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的基础。
所谓愉快音乐教学法,其实就是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音乐教学法,切实提高了他们国家人民的总体音乐素养。我国虽然近年来在音乐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并没有一种真正具有本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因此就迫切需要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共同努力来实现新的突破。那么,愉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扮演这个重要角色呢?我个人觉得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愉快音乐教学法总的思路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愉快音乐教学法目前还不够完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总结、归纳、探讨、充实。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一些得出的粗浅的经验,仅供同行参阅。
一、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譬如,在进行读谱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音程代替法、乐句接龙法等,这样就可以变视唱学习的枯燥为轻松。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种享受喜悦。
二、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动辄就是进行食谱训练、节奏训练、听觉训练等等,这种机械操练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审美体验,最后导致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什么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现在的学生多数偏爱流行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鲜明、很有水准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青花》《天路》等。这类歌曲我从来就没有禁止过,相反我还鼓励学生来学唱,甚至用这些歌曲来取代教材中有些比较陈旧师生认为缺乏美感的歌曲,让其登堂入室成为某学段的必唱歌曲。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习过程中也就表现出格外的卖力,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融洽而和谐。但这也不意味就要迎合学生口味,发现那些立意差、品位低的歌曲应该属于一票否决的范畴。
三、音乐教学要深化德育和美育教育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地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让他们能够创造性的学习,与中学和小学想比,高校音乐的教学更加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有着创造性、原本性、参与性、综合性等多个基本特点在内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内涵
所谓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它是一种由优秀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作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新型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在于它非常地强调节奏这个问题,它是在借助很多种不同的艺术表达节奏来实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种综合的教学模式。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一方面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还能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有一定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从根本上来讲是远远超出其他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也已经表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基本理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原本性音乐理论,第二个方面就是把音乐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突显出来。它在教育上最突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原本性音乐理论”。奥尔夫觉得音乐应该是一种融合了包括舞蹈、朗诵、语言、听觉、管弦乐器和动作等在内的艺术总成,他认为音乐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用声音表达,它的本源就是多姿多彩的。同时奥尔夫还认为音乐不应该是孤立地发展,为了音乐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能更加稳定地开展,必须把多种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对于人本主义思想这一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这种教学模式它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在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它并没有简单的依托音乐这个知识结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基本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它的参与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原本性,而这些特点也反过来决定了这种教育方法的独特性与先进性。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参与性的特点
与老师单向的教授为主的传统音乐教学想比较,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一种全面的参与性,它是一种要以参与性为核心来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大可能的为学生们营造出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愉快的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并积极的参与其中。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获得丰富有趣的真实的体验。这些主要反映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具有的参与性的特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创造性的特点
高校的音乐教育和小学中学的一样,都是在除了引导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中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这一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就很有效地利用包括舞蹈、音乐、朗诵、语言、管弦乐器、听觉、肢体动作等来进行即兴的创作并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相比之下它更加重视学生对于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个培养。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所具备的创造性的特点。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综合性的特点
跟其他传统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们把唱歌和跳舞有力地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方法每个环节的紧密相连以及相辅相成的特点,让它具备了其他教育方法可能不具备的教学上的综合性,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的特点。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原本性的特点
所有的教育要遵循的教育理念都是“以人为本”,音乐自然也不例外,音乐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们能够借助音乐这样一个工具把自己的一种情绪或者情感表达出来,所以说人才是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更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的更加充分,充分的贯彻落实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原本性的基本特点。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运用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不仅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大有一番作为,近几年来也发展到了包括成人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在内的诸多领域,下面着重讨论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运用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氛围会不断的升温,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交流就不知不觉间增多了,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通有无,并且完成大家音乐思维的碰撞,这些都有助于促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它通过让学生们学习广泛的音乐素材来慢慢地培养学生们音乐感知能力,进一步对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在集合了很多很多不同艺术形式的教学方法之后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在学这一门音乐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单单地掌握了音乐本身这门课程,而是在学习了其他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得一些更好更丰富的学习的体验。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应用策略
虽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这种教学方法很先进很优秀,但是如果不能用适当的方法将它引入课堂,或者说引入的方法不恰当的话,很容易没办法起到想要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下面就是针对这种方法引入课堂的方式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合理的渗透民族文化
音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进而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实际上如果只是这么理解就太片面了,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寄托,可以一定程度上陶冶人们的情操,在精神层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高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到将音乐和民族文化充分的有机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渗透一些民族文化,对学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在欣赏少数民族有特色的歌曲时,能将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加以了解,这些歌曲能将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提升学生诠释音乐的能力
与小学中学不同的是,在针对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诠释音乐能力的培养,因为高校学生能够通过歌曲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来直观地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只有当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容,才能让听众从学生的表演中准确的领悟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才能更好地吸引听众。所以高校老师们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教授音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去帮助学生们正确地深入地理解音乐中的内在情感。比如,老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影视资料去帮助学生们了解歌曲背景内容并且准确地理解和演唱那些歌曲,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学生们对音乐的诠释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塑造艺术素养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进而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这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与基础,也对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在接触音乐知识的最初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意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作为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被引进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
奥尔夫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1.综合性
通过音乐可直接传达人类的情绪与情感,但在奥尔夫音乐理念中,音乐是语言、舞蹈及动作等密切结合的艺术形式,有极强的综合性。因此,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应将歌唱、舞蹈与形体动作、游戏等结合起来,用语言、歌唱等配合形体更好地传达音乐中的情感。
2.参与性
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演奏与聆听活动,它主要是通过音乐表现来传达演奏者或表演者想传达的情感或情绪给听众,让观众通过音乐情感的表达后与演奏者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共鸣。因此,音乐必须每个人都参与、体验与感受,才能更好地完成情感的传递与理解。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要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以教学主体的身份亲自去创作、感悟与理解,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理解音乐中传达的理念,从音乐教学中有所感悟与体验,将音乐回归到人本教育中,实现音乐教育的意义。
3.元素性
音乐教学包含许多元素,如艺术形式、音乐技能、教学方法及材料采集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关键性元素,奥尔夫音乐教育中音乐素材多采用最朴实、原始的材料,如传统大小调式、上口容易的五声调式旋律以及反复的固定节奏等基本的音乐表现元素,通过最为简单易于理解的表现方法来单纯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以获取更纯粹的表达效果。
4.即兴创造性
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造力与想象力,在音乐体验与感悟中学会即兴创作,通过歌唱、语言及舞蹈等最直接、最自然的表现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与情绪通过即兴创作表现出来。
二、学前教育中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1.融入游戏化教学,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好玩、好动与好奇等特点,要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于学前教育音乐课堂中,就得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充满兴趣与爱好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如在教学初期,奥尔夫不赞成一味的乐理知识教授,而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到简单的声音大、小、高、低等来体验音乐,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与引导,用简单的乐器制造不同的音效,学生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同时,自己辨认两种音效的高低、大小的不同,用形体语言等表现出来,让学生以做游戏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结合各种艺术表现,提高音乐素养
综合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重要特点,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通过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音乐教学,学生可通过配乐朗诵、歌唱、舞蹈及奏乐等方式来表达音乐情感,将音乐教学贯彻于整个不同表现形式下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变的表达方式去理解与体验音乐,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拓展并借鉴表演、戏剧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将音乐教学整合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所以说通过配乐进行故事演讲、朗诵、做游戏及演唱等,将音乐情感贯穿于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中,将各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都联系起来,综合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3.加强即兴创造,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
音乐课程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艺术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发展实际没有紧跟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发展步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现状
第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在上职业学校前没有接受過正规的音乐教育,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来学校之前根本没见过钢琴。音乐课只是跟教师学唱过几首歌,乐理知识一片空白。
第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可以分为钢琴、视唱、声乐、乐理、合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几部分。可是因为中职学生在校只有两年或更短的时间,而且好多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就出现了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音乐课程教学的情况,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第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为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尤其是幼儿园,对学生音乐教学中儿歌弹唱、识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学生在校只学习这么一点音乐教学中的皮毛,根本无法胜任幼儿园中的音乐课教学。
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改革方向
1.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
学生入学之初,根据面试及个人意愿可分为美术方向或音乐方向的特长班。进入音乐特长班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第一点素质就是唱歌不能跑调。音乐特长班的课程可与普通学前教育班略有不同,适当增加音乐课及学生课下练琴的时间,而且在音乐教学中课程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有钢琴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钢琴、有声乐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声乐,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学生学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
2.实行教考分离,锻炼学生的胆量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一般情况就是一名音乐教师从入学之初一直把这个班带到毕业。开始面对教师上课的时候还会有些紧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和教师越来越熟悉。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让学生单独在舞台上进行考试,现场抽题——弹琴、唱歌,所有音乐组的教师现场打分,真正实现教考分离。第一学期,学生们可能不适应,会特别紧张,但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胆量一定会越练越大。
3.分组教学,事半功倍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每个班的学生都会达到40~50人,班容量很大,这就增加了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难度。音乐教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大班课的教学,更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指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当这一小组的组长,指导监督小组成员练习钢琴或声乐,并把小组成员练习情况反映给教师,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优势互补。教师也可以根据组长反映的情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4.适当加入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属于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多项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对此,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即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合其他学科如美术,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结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服务。
作者:曹棕楠等(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3-01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其师范性。师范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精通于某一专业课程的学习。高师不能盲目的效仿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一味地追求专业的“精”、“尖”,而是要突出自己的师范特色,突出专业的“全”、知识领域的“广”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强”。高师的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让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之后能够合格地胜任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这门课程对认识音乐教师教育基本规律、提高音乐教学能力,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有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在让学生如何转变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教师,并且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课程学习体会
笔者将结合着自己在本科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谈谈对本门课程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传统观念的改变
记得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对于音乐学(音乐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而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根本不了解,所以只能延续着中学阶段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的专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只要钢琴弹得好,歌曲唱得好那就是最棒的,一直以钢琴和声乐作为自己的核心,梦想自己在专业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每天都是过着弹琴、唱歌这样循环往复的生活。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学习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忽然明白了自己大学所学专业是音乐教育专业,而不是钢琴或者声乐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对于教学来说,只会弹琴、唱歌是远远不够的,自己之前一直把自己定位到了音乐表演专业,甚至还曾定位到了音乐专业院校,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方向。
通过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懂得作为高师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突出专业的全面比突出专业的精、尖更为重要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自己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包含钢琴、声乐、舞蹈、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乐队排练等等),更要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熟悉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能够独立进行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等等。要走到学校教学一线中去。比如听取高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优质课,深入到中小学教学一线观摩优秀教师的音乐课等等,从实际的教学入手,明白一堂优秀的音乐课是什么样的,上好一堂音乐课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等,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的改变
对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了解到这门课程与以往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只是纯技能或者纯理论课程,它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大学期间,很多理论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老师只是在讲台上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学生也只是简单的在书上划来划去,最后在期末考试前机械背诵,应付考试,从而拿到学分。而对于音乐课来说,应该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各领域的教学必须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才能达到,因此对于音乐教学就要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更加关注教学过程,教学的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机械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反之,学生就会获得全面而丰富的发展。因此,对于音乐教材教法的理论知识学习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以音乐教学实践来引导教学理论的学习。
课下,教师会提前给我们布置好所要预习的理论知识,让我们从书本上获得相应的文字知识。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或者把知识点做成PPT进行讲解,而是通过让我们观看大量的中小学优质课,结合着具体的教学案例,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具体分析,如教学设计的方法、步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应变的处理,教材的分析与使用、教师的板书、语言艺术等等。让我们通过看课来检测、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在观课一个阶段之后,教师给定我们一个课题,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进行教学设计,当堂展示,之后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进行相应知识点的总结,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妙趣横生,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讨论,乐于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把灌输式的讲授变为了讨论,很好地突出了“学生本位”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了学生,并且很好地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一名教书匠和课堂的决策者、实施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点播者。
二、对于《学校音乐课程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的一点建议
(一)完善课程设置
现阶段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校音乐教学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共54课时(有的学校受师资条件的影响,甚至都没有开设)。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约6周时间。而其它关于教育理论或是教育实践的课程很少能够涉及,这对于本应受到重视的音乐教育来说似乎是背道而驰。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本就应该突出其师范性特色,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教育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高师要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增加一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例如:音乐教学设计理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外音乐教育简史、音乐教育文献阅读与写作、音乐教材研读等一系列课程,或者根据学校本身的师资状况,开设一些选修课,从而让课程体系更加全面、系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