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文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6 17:05: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管理文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共管理文化

篇1

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共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公共文化以及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

2.1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市场理念与公共理念的融合: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从本质上看,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融合即为对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这是政府公共管理市场效率理念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公共行政观念中,政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公平、公正方面,以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追求,忽视了自身所制定的政策在市场的执行效率,忽视了资金的市场价值。公共管理理论没有否定公平、公正、预算的作用,而是将部分政府注意力转移到资金市场效率方面,也就是在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所以,在进行公共管理革新时,政府会将更多的关注倾向于服务质量方面。

2.2公共管理理论的行政价值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内部所包含的关系进行审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更新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等多种关系认识的过程,这是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共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而且努力将两种价值归于一个方向上。公共管理理论是由“公共理论”和“管理理论”所构成的。前者突出显示公共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需要承担起对政治和公民的责任。后者的理论来源于现代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理论,它将企业这种经济主体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过去的行政学理论,往往都是在“公共”和“管理”二者中择其一,这种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把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来,有效地将“公共”和“管理”同时纳入到行政学范畴内。公共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即为提升行政民主政治责任意识,它以议会和行政、政党和行政等多种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在既定的政治背景下,行政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以及敏感性。以往的行政管理在寻找将行政和政治分隔开来的方法,该怎么样确保行政不受政治的影响;而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倡让行政去主动适应政治,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政府外部的正式生态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复杂的作用。“公共理论”从管理人员面对的公共生态环境入手,强调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特别是当政治中混有多元民主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策略方向。“公共理论”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实现行政官僚体系和民主共存的途径。对于欧美国家所实施的民主体制而言,文官的选拔并没有采取选举制或任命制,不过他们被法律赋予了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他们执行社会价值分配的必备基础。在实践中权力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希望政府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又希望政府将重点精力放在革除弊病方面。因此才会构建很多程序来对政府进行约束。在民主政治体制背景下,官僚行政组织对民主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赋予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监控权;第二种为政务领导,也就是构建政务官和常任文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2.3公共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创新:

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指导,具体措施为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赋予不同的机关。成立在人事和财务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的行政执行局,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行政执行管理。执行机构体制或执行局制作为一种行政执行体制,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对决策和执行实施分权而治,具体来说,将位于现行科层制中的中下层组织单独抽离出来,让其实现独立经营,并将编制、人事、财务等权限赋予掌控经营大权的经理。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上下级变成了合同关系。行政执行局的成立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主要职能在于执行政府政策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技术、专业、监管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业务之间的关联更小,不再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属性,但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执行机构不能制定政策。执行机构的正式成立,说明政府组织机构已经转向执行机构包裹核心政策司的形式,其中核心政策司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执行结构的职责为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并提供服务,这和以往作为下级单位直接听命于上级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从行政角度来看,执行机构和政策核心司不是前者隶属于后者。后者对前者的领导是通过合同实现的。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的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在进行这种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就的行政组织文化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主要特征在于让行政组织更加重视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商业价值。绩效指的是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必须追求更高的绩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比如合同管理、组织结构简化等,促进行政组织理性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大幅提高;服务指的是行政组织要转变对公民的看法,将公民当做顾客一样为其提供服务。只有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公民满意度才会相应地提高;商业指的是要将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商品,然后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实现市场竞争目的。

篇2

一、打破过往文化建设的观念,革新企业文化精神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初都把产品、质量、销售等关键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并试图借此谋求竞争实力。同时,有些企业虽然做起了文化建设,但是往往只限于表面,很难达到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还有部分企业认为文化建设可以等同于规章制度、宣传策略乃至企业形象和思想政治工作,这其实都进入了误区,给真正的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度。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首先,要大力破除过去企业对于文化建设的思维误区和观念的桎梏,要引入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概念和功能,要让全体企业员工真正知晓企业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所在,即文化其实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其次,要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不要局限于宣传教育、思想工作、行为引导等传统路数,要透过现代舆论和媒体手段开展文化建设,让全体员工都融入到企业文化的环境中,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份子。要大力弘扬新时期企业的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同时兼顾经营活动和文化建设,做到双翼齐飞。

二、积极维护企业内外部公共关系,向社会传播自身的社会形象

我们企业要确定自身的企业文化,来建立相应的企业的公共关系的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从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建立符合自身的特色的文化,在企业的对外的交流中,有意识的对企业的文化进行相应的推广,来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还要做好企业的内部的公共关系的维护工作,只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完美的配合,内部关系的维护是外部关系推广的基础,内部的公共关系做好以后,才有助于开展企业的文化推广,向社会传播自身的价值理念。在对外的推广中,也要相应的形成自身的品牌的经营的战略,重点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以便在企业的经营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企业的对外推广中也要有意识的借助新的媒体平台,各种新的媒体的崛起,这些不同的平台上都可以成为企业文化展示的窗口。

三、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相结合,让公众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

企业要对自己的企业形象有着良好的定位,然后运用公关手段,需要传播推广自己,让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断得到放大,提升品牌知名度。因此,企业不仅应该注重外部形象的推广,还需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相融汇相结合,沟通内外和协调关系,营造协调的内部发展环境与外部公共关系。将企业文化推广出去,企业形象自然会得以塑造。例如某火锅品牌从电视报道到微博、人人网上各种感人的服务图片或状态,塑造了企业服务至上的企业形象,让顾客从心底里接受品牌。这个企业形象塑造很有特点,它不是运用强有力的广告手段,而是从内部员工入手,真心对待员工,再以员工的真诚服务感动顾客,从而使企业的品牌效应得到口碑相传。与其他企业不同,它注重服务顾客,但更加注重服务员工。为员工修建养老公寓、给员工父母每月寄钱、修建寄宿学校以供员工的孩子们上学、为员工提供专项基金等一系列方式为员工服务。正是这种为员工服务的文化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诚心、微笑为顾客服务。于是,他们不用花费巨额大肆宣传,也不用制定一系列营销策略,他们的文化就是他们的公关手段,他们的企业文化就是他们塑造服务至上企业形象的良好手段。因此,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相结合,让公众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就会让他们对企业的信赖感增强,企业形象自然而然就从企业文化中塑造而成。

四、建立体制化的沟通渠道,制定鼓励交流的传播政策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参与型的企业文化,制定鼓励交流的传播政策,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宗旨、目标和计划,告知员工企业的各项活动、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或者他们认为重要的任何事项,鼓励员工根据他们的经验、看法、感觉、创意,甚至是推理给管理层提供建议和反馈。在负面的、敏感的和有争议的问题上对员工开诚布公,向所有员工尽可能快地传达各种重大事件和决策,鼓励管理人员与其每一位下属经常进行诚恳的与工作相关的双向交流,讨论其工作进展和在公司的位置,为其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设计。其次,要了解员工青睐的信息来源及感兴趣的交流主题,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自控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纵向、横向、交叉立体式交流。企业可以用来进行内部员工交流的媒体包括:组织文化手册;上岗指导手册;福利手册;特殊主题出版物;还应设置建议箱,定期进行民意调查、座谈会等。员工关系的沟通是公共管理实践中一个很大很复杂的领域,它涉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架构设计、人力资源政策制订、内部沟通渠道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五、创新绿色公关管理模式,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绿色公关”是指企业以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影响公关,以绿色为特色塑造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在对公众负责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谋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保证企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这是绿色公关的根本性目标。企业进行绿色公关,是为了树立绿色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绿色公关还可以运用人际沟通等方式,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和绿色有关的事务与活动,扩大企业绿色形象的影响,为企业的绿色产品争取“绿色标志”,达到打破绿色壁垒、实现绿色促销的目的。创意绿色公共关系,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是21世纪企业公共管理的新主流。如果企业的营销活动能以“绿色”为基调和主调,从战略高度审视自身行为,从利于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建立公关策略思路,该企业将被公众和环境所接纳,这将是企业寻求发展无形资产的有效途径。

六、结语

总之,我们在挖掘、整理、提炼、传承企业文化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公共关系的疏理,不要只取结果,忽略公共关系的营销过程,要以企业员工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企业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全体员工脑海,内化成其自觉自愿的行为举止。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

作者:莫绮玲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篇3

一、汉语言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语言是汉民族文化的?要载体

文化的传播依赖于语言,也是文化具体体现的外在形式。人们脑海中的观念、知丨只和经验等郎是需要语言作为媒介来传播的.只心?这样.文化水能跨越历史和地域的障碍获得继承和发扬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的各要素:词汇、语咅、语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玍语言的三要夜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黾语音,变化最快的是文宇。文宇昆在人类已经钉了一定的文化之后的产物文字的出现迸人类文化的ffi要分水岭,现在人们将文字出现以的的历史时期为“史前时期???在此以后为“有史时期'汉民族文化同样如此.我国有历史丨己载的敁早的汉字造屮骨义.也就足出现了汉字,屮华民族义化才进人了“有史时期'

(二)汉语言是汉民族文化的甫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的语言已经消失,有的也淋临灭绝.唯有汉语言文化.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并在数千年之后依然颃强地维护祷自己所要袅达的意思.成为世界最为占老、最为严密系统的语言之一.它是汉族人民的结晶,是汉族怙神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S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_家的软实力1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迠语言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度决走的。

二、汉语言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新媒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r人类的交流方式,是方式特别是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言的影响是前所未苻的.主要表现在语言和词汇丨&语言h.用谐音宇代替汉宇的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如“美眉'“大虾”等。&词汇上,用错别宇、拼音缩巧、英文缩写等等来代替汉宇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随怠、简洁的网络语言非常迎念网民的心理和行为黹要,便形成了网络常用语。但是,网络语言的兴起,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很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规范的语言习惯。

三、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建设

(一)转变传统文化管理观念.提幵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先是一种事业.适非説利性的.以往的传统文化理念认为语言文化仅仪是一种继承利传承的文化.不需要有专人的管理.这对我r<彳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汉语言之化丁作事关民族困结和围家统一,宁关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统一的多民族闰家意识的形成,语言文字工作者?定要集中他们的智慧和全部力撤,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此外,将汉语言文化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依然霜要语言文化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如此宏伟而又很巨的事量在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显然已经不能取得显着的效果了.汉语言文化建设机构和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要耔意识地将新公共管漠式运用到汉语言文化建设中来.从提升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二)深人开展汉语言观论研究.做好汉语言文化建设的先导理论来源p实践并高于实践,也指导实践朝向正确的方向

进入二十一纪后.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已经对汉语言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冇必要深入JT?展汉语官文化押论研究的热潮,使得汉:?文化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进一步A萍自己的理论体系.认而更好地发扬汉语言文化。在理论研究中.汉诏言文化工怍在坚守我M传统汉is言文化资源的同时.汗创新的思维摸式和方法论,助推汉语言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协调统一管理,枳极搭建汉语言文化建设平台

汉语言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机构建设黹持续推进.皆先.汉语自?文化本身内容半富.涉及领域、体系众多.需要政府..学界社会统袼协调、通力合作.闲此.形式适3、权莳明晰的赞理机构是推进汉语言文化迷设的签础E程;芤次.汉语言文化建设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出现新情况,发生新现象.这就仑要整合相关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搭建汉自文化建设研究的平台因此.在汉语言文化纽设时.妨效地协网涉及到汉语言文化建设各个单位并合理地进行统等安排是搭建好平台的关键之所在。

篇4

在法定的行政权力行使于具体规划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严格遵守“一书两证”制度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1.2政府唯一具有和行使规划管理权。

1.3公共管理性。

公众监督和参与已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当代城市规划已具有明显的公共管理特点。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由传统的单一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讨

按照管理的运行职能,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职能。

2.1计划职能

狭隘的城市规划定义是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进行计划,它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和土地两方面利用的计划。公共管理中的计划职能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设立可行的任务和目标,用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二,城市规划的制定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它为未来城市多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城市经济指标等数据提供了参考标准;第三,得到相关法律通过后,城市规划就可以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详细规划,逐步将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第四,城市规划进入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逐级按照法定程序审批通过后,开始具备法律效力。计划职能在城市规划的职能地位是首要的,它决定未来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和方向。计划职能运行过程中,必须公共管理的力量,使各项计划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2.2领导职能

在整个公共管理过程之中,城市规划始终负有领导职能,领导职能主要体现在规划协调、规划权利和规划引导三方面。规划协调,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各种相关理论,充分尊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它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目标;规划权利是指各级规划主管部门依法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命令手段)、措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进行组织、监督和指挥。通过规划权利来给社会主体提供公平、民主地参与城市公共管理的大环境中来;引导职能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有效的控制规范和引导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的目标贯彻到具体建设项目中。

2.3组织职能

公共视角下的组织职能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组织构成,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的的组织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官方的组织机构,同时还应包括建设投资主体和广大市民等。各组织机构应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分工协作。在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方面,我国远未达到良性运行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规划的行政干预过大和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和决策机制不完善,比如对于城市规划的有些决策,还停留在个别领导片面、轻率拍板的情况。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使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比如,单一政府行政管理和控制,其他机构难以发挥作用等。

2.4控制职能

由于事物的规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城市规划也受限于领导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往往难以做到毫无纰漏,这就决定了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城市规划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做到边做边改进,以上即为城市规划的控制智能。城市规划控制职能主要由控制规则制定、规划监督和规划执法等三方面工作组成。城市规划是政府行政管理法定职能中的一种,必须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为了使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切实的规划控制规则体系。做到首先以法规建设为主,辅之科学的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和必要的行政规则,做到两手抓,使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工作有据可操,有法可依,有令可行。为了确保城市规划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监督,规划监督是城市规划控制职能的重要环节。规划监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即依据“两证一书”制度,国家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各类事实依据等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使城市规划具有公开性和合法性。另一类是对规划管理活动的监督,即通过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保障规划管理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在规划执法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为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市建设良好有序等方面,必须运用有力度、具有一定震慑力的规划执法。

篇5

一、机构设置与市场职能相适应

(一)机构设置能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应是市场的主体,能及时收集到市场信息,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因此,公共部门的设置就应当面向市场,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公共部门的基层组织进行授权,增强其决策自主性。在现代的管理理念中“,授权”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因为授权可以分解高级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加下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授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大部门分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有了自力,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对市场灵敏地作出反应。

(三)增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提高利用效率。减少部分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机动性有利于机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有一些是季节性、周期性强的事务,其相应的机构一旦设立,在完成特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期满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用灵活的机构设置来代替固定的机构设置,合理利用临时办事机构,既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负担,达到机构精简的效果。

二、行政职能突出服务性

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包括有益于社会整体的收费和不收费的公共商品和服务,将其称为“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在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服务性。

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

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

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如何衡量公共管理制度的和谐绩效呢?

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要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核心是人不要过份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是掠夺。2004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是量的20%,铁矿石的30%,铝的40%、水泥的45%,GDP却只有世界的5%左右。极不协调的投入产出关系凸显的是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有违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为一旦自然资源枯竭,人类的生存条件也将荡然无存。所以,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应当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在保持生态和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提高物质财富的质量和数量。只有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谐了,整个公共管理制度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7

一、文化权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化权利概述

笔者认为文化权利即为人们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就是获得文化利益的权利。文化利益设计生活的各方面内容,此处所指的文化利益涵盖了实现自我、展现自我、修身养性、接受教育等个体的权利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持社会关系、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共同利益以及尊重同质和异质遗产及文化等社会利益。

2.文化权利的意义

从国内外的时间来看,文化权利是人权事业得以保障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化权利的保障和社会权利、政治权利、经济利益同等重要,重视文化权利的人权制度才是人道的、健全的。同时,文化权利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人具备了基本的文化权利才能保障文化自由和全面发展。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度、系统的总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文化服务逐渐成为政府基本职能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逐渐成为建设服务型社会的关键内容。

二、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1.服务滞后

部分图书馆的服务存在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方式陈旧等现象,与现代化的公众阅读方式和数字网络的发展不相适应,掌上阅读、电子图书、智能借还等形式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纸质书籍在定时定点获取知识的情况下,虽然图书馆依旧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但是,若图书馆一味固守传统的阅读方式,对新的载体和渠道不予采纳,最终会导致大量读者的流失。

2.“孤岛”现象

在运行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存在较为普遍的“孤岛”现象,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理念相违背。实践证明,图书馆的有效辐射范围在30公里左右,因此,作为单体建筑设施的图书馆,其服务的智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削弱,使得较远的地区与中心地带相比,获得的服务出现“不均等”的现象。

3.体制行政化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具有行政化的特点,与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要求不相适应,对特权色彩和行政色彩的持续强化,在某方面对民间力量具有一定的“排D”意味。而公共图书馆从本质上来看,是具有公益性的,应当坚持设置的初衷,体现服务的公益性。若民间力量建成的图书馆能够达到相应公益的价值,则应当享有和公共图书馆基本一致的待遇。

4.设施布局单一

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布局较为单一,与现代化人员跨区域频繁流动、社区化发展、人口在产业集聚地的大规模聚集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城市中单一图书馆的行政化建设,显然与外来人员、新建城区以及大型工业园区人员对公共阅读的需求不相适应,对所在区域的覆盖面积也相对有限。

三、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图书馆事业

1.创新服务形式

政府促进民主进程、实现公共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则为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与经济。政治、社会权利一样,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保障和基本权利。相关权利公约中对文化权利的规定中所包含的人权有:①对本人任何的艺术、文化、科学作品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的权利。②享受科技进步和应用带来的权益。③参加文化生活。公共图书馆应当转变服务的形式,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类因素使得其在生活物质条件、发展机遇、权利和利益等方面不具备优势的群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若是群体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差,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图书馆作为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进行延伸,加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使得文化成果惠及全民。

2.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图书馆意识

图书馆和图书馆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为图书馆意识,它是社会或者个人对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和认识的态度。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公民权利意识和图书馆意识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无论对社会贡献如何、才智如何、社会地位如何、社会都具有保障其具备发展所需的知识基本的权利。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应当不断规范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公民正当的文化权利。

3.建立并完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从知识信息的角度来看,需要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平等性,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有完善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作为建设的支持,同时,信息资源也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应当摒弃传统的建设方式,从国家整体信息资源的高度惊醒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全体公民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不断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最大化,为和谐社会的构造奠定基础。

4.保护文化多样性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全体公民,因此其服务应当考虑到社会不同全体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表达的差异。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文化“趋同”的现象日益明显,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逐渐成为共识。图书馆对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和集藏是实现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领域,如何保障所有人获得图书馆的服务得到重视,并在建设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对现代化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图书馆建设的转型以及服务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图书馆应当把握时机,转变观念、积极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8

【论文关键词】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绩效评价

一、引言

传统的政府管理制度是公共产品高成本运作的根本原因[1],这在我国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开发与建设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起抵制作用,在供给和生产基础设施过程中很可能产生许多更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交易成本反映(这些交易成本随着许多有不同偏好、资源及利害关系的个人进入与开发和维护基础设施相关的多种决策而产生)。一般地讲,现实的政府在供给和生产共用基础设施的属性时,极易造成基础设施由于多种原因而不能得到维护以及生成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现象。这里,我们将分析替代性制度安排,设计这些制度旨在降低一种或更多的交易成本,并消除物品属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然而,为了评价这些制度安排的绩效,还有必要详细说明一组评价标准。首先我们解释用以评价公共制度的绩效标准:效率、公平(包括财政平衡及再分配)、责任及适应性。这些准则明显地影响政府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的可持续性,从而影响眼前或长远的公共福利和公平。从目前现实来看,在政府的有形公共产品领域里,维护基础设施的成本主要依据是它所运用的制度安排。例如,如果一种制度安排没有提供激励机制监督承包商的绩效,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和机会主义的承包商就可能以生产不合格的基础设施来逃避自己的义务[2]。最终的结果是,政府所管理的基础设施的退化速度将比设计者预想的要快。如果交易成本在确定与替代制度安排相关的激励机制类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就有必要在分析制度安排时对这些成本作详细研究。

因此,研究一组间接绩效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标准共同形成了与具有公益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供给与生产相关的转换(生产)和交易成本。对于公众来说要在头脑中保持这样一种认识,即制度安排类型的改变通常会降低某些交易成本而增加其他成本,从而可能在政府绩效方面失去评价标准。

二、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总体绩效评价标准

就提供和生产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而言,一些设施仅仅是不适宜于它们被建造的环境,不应该得到维护。例如,如果产生重大的环境危害或者出现对生态平衡以及空气质量等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外部效应,这一设施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低于其建造成本和环境成本,而且即使在计算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之前,这一项目就是不可持续的。相反,考虑能够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的各种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讲,其绩效标准应当落实在多维渠道,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五个方面:经济效率、通过财政平衡实现公平、再分配公平、责任和适应性。

1.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经济效率绩效

用经济效率所表述或体现的绩效是由与资源配置及再配置相关的净收益流量的变化决定的,也是传统政府绩效评价的主要标准(有时候计划是唯一的)。只有在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所带来的收益超过其全部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时,这个项目才具有可持续性。事实上,一项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超过以上这些活动的收益时,让它老化或者消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效率概念在收益与成本估计或投资回报率估计的研究中起中心作用,它常常被用来确定政府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等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及可欲性。政府在竞争市场中进行干预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益物品的存在;一个私人市场通常不能有效地分配具有公益物品属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减性)的物品,同样,公共管理所产生的有些制度像逃避责任这样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当考虑替代制度安排时,对影响参与者的规则的修改将如何改变他们的行为及资源配置进行考察,具有关键的意义。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在制度已经确立的情况下,也去以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为“原则”,做出危害公众现实或长远利益的不规范选择,从而违背了“社会利益就是社会成员的利益总和”[3]。

另外,我国现实表明,公共基础设施开发的替代融资手段对资源配置可能有不同影响。各种征税及收费手段对行为产生非中性的影响。而且由于采纳的特定税或费能够影响接下来的资源配置,它可能会被过去或现在看起来对社会的总福利改善变为未来社会总福利的恶化,并影响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如果公共产品价格已经精确反映了自己的社会消费成本,价格方面的诱导性税收变动反过来改变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决策,也导致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2.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社会公平绩效

在和谐社会理念下,公平对待是更加重要的标准。判断公平或公正最主要方法是:以个人所作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收益之间的相等为基础;以不同能力得到不同报酬为基础。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社会公平方面的绩效,应当从下列方面分析。

一是财政平衡。构成交换的公平概念认为,谁从服务中获益,谁就应该承担该项服务的财政负担,且谁获益较多,就要付出较多。这个概念本质上表现出的内容是,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之收益与提供该服务的成本之间的财政平衡。对财政平衡或不平衡的理解,影响到个人对公共管理设施开发和维护进行付费的意愿。如果公共管理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感觉到,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所被要求付出的货币或非货币资源和其他使用者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就不愿意按照要求去做。[4]。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可以直接观察到,劳动力的实物形式可以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造和维护“融资”。因此,对于参与者来说,如果使用了这项资源动员技术,而不是将货币形式的应付款项强加给使用者,就比较容易监控财政平衡,特别是在参与者读不懂也无法理解财政账目时尤其如此。这样,无论那一级政府的财政平衡,包含着深层次以及表象的政府绩效。

二是再分配。在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国家或地区,将资源再分配给比较穷的人的政策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虽然效率准则规定稀缺资源应被用到其能生产最大纯收益的地方,但公平的目标则可能缓减这一目的,致使有利于特别是非常贫穷的人群的设施得到发展。同样再分配的目标可能会和实现财政平衡的目标发生冲突。只有那些比较富有的个人可能有钱用于贡献充分反映他们的名誉和社会并从使用基础设施中获益的资源[5]。再分配的目标常常被描述为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原理,而且正因如此,这类活动通常都得到补贴。然而在假设穷人是补贴服务的主要受益者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实际上,已有人断言“从免费服务中受益最多的常常是中产阶级和富人,而不是穷人”(Akin,Birdsall,anddeFerranti,1987:27)[6]。而且,收入再分配的目的常常被那些从事寻租行为的人用来使公共部门的活动合法化,这些活动事实上使那些需要较少的人获得了不相称的收益[7]。在制度安排,尤其是开发和使用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的公平方面,这两种公平观点能够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例如,如果一个公共剧院为所有使用者提供好处,那么收益或财政平衡原则要求每个享受剧院的人支付与他们使用设备相关的边际成本。但是根据支付能力的原则,这样的收费却并不合适,因为这样做会减少低收入个人享受剧院的机会。这种观点表明,该项服务应该通过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包含有自身的公平内涵)得到补贴。不仅如此,二次分配还要影响到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因此,在研究政府绩效问题上不能忽视二次分配。

3.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政府责任是实现政府绩效的关键

我们还强调政府官员对公民负有说明一项公共设施的开发和使用的责任。如果责任缺失,可能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当,以增大公共管理成本。

实践中许多政府管理的高成本或无绩效现象,都是由于缺乏政府责任所导致的,没有适当的责任,目标群体不可能得到资助项目所带来的收益,资源可能更容易被浪费。许多政策分析假定制度安排能够促进责任。因此,这些政策分析主要关注效率和公平的绩效目标。然而,公共管理活动常常缺乏竞争、新闻自由和独立的司法制度,而且,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确保政府官员的责任实现可能更加困难。实现效率确实需要决策者能够得到有关公民偏好的信息,这和实现责任是一样的。有效聚集这类决策信息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实现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增加责任并促进再分配目标的实现。

4.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是体现政府绩效的枢纽

如果制度安排不能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那么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遭到破坏。我国农村地区常常面临着自然灾害和高度本土化的特殊环境,如果制度安排过于僵化而无法处理这类独特情况,它很可能难以使农村快速繁荣昌盛。从属于较强地方控制的制度本身可能在危机情况出现前就存在了,并且本来会预备储备资金和规则,使得对这类危机做出适当反应成为可能。我们过去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就是非常好论证结果。

资源动员手段的适应性同样是可实现的。一种手段应该具有足够的适应性以在面临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时动员资源,在这点上特别重要的是,在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增加而造成的运行成本增加过大时,货币形式的收税或收费制度应该能够产生收入。必须通过公开的政策决策得到修改征税和收费制度,与能够随物价提高、地区经济增长以级公共服务使用者增加而自动产生相应额外收入的税收制度相比,后者更具有适应性。因此,如果不设想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适应性,许多看起来非常有绩效的制度则成了影响政府绩效的桎梏,理论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5.公共产品管理制度的标准权衡

当使用各种不同绩效标准作为选择替代制度安排的基础时,进行权衡常常是必要的。在效率目标和再分配公平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尤为常见。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对再分配的重要地位提出质疑,但是资源必须是以有效配置为目标。虽然任何有关效率和公平间权衡的最终决策必须由每个国家的公民和官员做出,然而从这种目标投资中获得最大化回报与对稀缺资源投资效率的忽视相比,前者仍然比较可取。在考虑到为基础设施维护提供资金的替代方案时,另一个权衡问题也非常明显。从经济意义上讲,对现存设施进行有效定价应该只反映自然增长的维护成本以及与使用有关的外部或社会成本。这就是著名的有效定价规则,它要求价格等于收益的边际成本。在物品具有不可减少性的情况下,这是很成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一个使用该物品的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我们来考察高速公路的情况,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拥挤成本很可能是零,从经济角度讲,使用者的有效付费应该只等于和每个其他使用者相关的边际维护成本(假设管理这类收费具有可行性)。强制征收超过维护边际成本的费用,把公路的使用限制在低于经济有效的水平,所达到的将是次优的收益。然而,由于公共收入还不富裕,主要的公路维护是要求减缓由于日积月累和气候变化引起的老化,因此,总维护成本比仅仅由于交通问题而带来的维护成本高得多。这就意味着按照有效价格收费(这一价格等于使用的边际维护成本)会产生税赋收入无法达到维护公路所需的全部成本。因此,有效定价导致税收不足;充分建立在使用基础上的定价又导致公路无效的低度使用。如果要强制实行有效定价,必须要找到某种替代性的渐增收入,以产生所需的附加资金。

三、以公共产品管理的成本评价政府绩效

通常情况下,公共部门供给成本比它们初看起来要大得多,因为这些成本常常在许多不同地点被记录下来,并且很难鉴别和衡量。关于供给成本,我们将区分为转换成本、交易成本两种类型。

1.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转换成本

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转换成本,可以界定为政府管理公共产品活动中转嫁给公众支付的间接成本,它实际上是公众或社会成本。由于政府成本的转嫁,也往往造成了政府对成本的软约束现象[8]。包括:(1)将公民对物品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转化为对公共部门提供物品和服务的明确需求量所需的成本;(2)融资和生产这些物品和服务所需的安排成本;(3)监督生产者绩效所需的成本;(4)规范消费者使用模式所需的成本;(5)强制遵守税收和其他资源动员手段所需的成本。公共产品的转换成本往往掩盖了政府管理公共产品的绩效本质,而且传统管理认为这类成本是不应当考核的[9]。美国人为重视政府管理活动中出现的转换成本,早就于20世纪90年代推行企业家政府,其目的是硬性约束政府在公共设施管理方面的高成本现象。

现代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产品出现了向市场化、产业化转换的趋势,但是,这种演变并没有减少政府管理公共设施方面的转换成本,因为,新的过去没有过的公共设施又会不断出现,这也是符合“推陈出新”原理的[10]。事实证明,社会越发达,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的价值越大,需要政府提供的新的公共设施也越多,其规律只不过是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公共产品之生命周期结束,而新的符合提供公众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公共产品不断涌现。因此,政府管理公共设施方面的转换成本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势头。

2.公共产品政府管理的交易成本

与协调、信息和策略行为相关的转换成本的增加,在客观上造就了交易成本。我们说转换成本是与联合提供物品和服务相关的费用。供给方面的交易成本则是作为试图抵消与策略行为有关的激励的结果而引起的成本。这里,我们把供给所包含的交易成本区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协调成本。协调成本是投资于政府在公共产品领域的行动者之间供给协议的协商、监督和执行时的金钱和人力成本的总和。协调成本是政府管理最为主要的成本之一,由于在中国,传统的人事关系被看作是政府管理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这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往往比政策、法规的因素要大,所以仅仅从协调成本的总体方面来分析,应该是相对低廉的[11]。

二是信息成本。一般地,信息成本是搜集和组织信息的成本和由于时间、地点变量和一般科学原则的知识缺乏或无效混合所造成的错误成本。公共产品生产活动中的信息成本是其他成本的前提,许多情况下的成本都是信息成本所带来的。

三是策略成本。是指当个人利用信息、权力及其他资源的不对称分布,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效益,从而造成的转换成本的增加。与供给活动相关的最常见策略成本是搭便车、寻租和腐败。和转换成本一样,供给的交易成本受所涉及的物品和服务的特征、供给单位的规模,用于利益综合、监督、规则、制定政策的技术方法及用于治理交易的特殊规则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3.公共产品政府管理信息成本的简单讨论

认识到这两种成本之间甚至各类成本之间存在利弊权衡是非常重要的。如图所示,时间和地点信息的总成本包含两方面内容:信息不足造成的错误成本与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成本。

信息成本的构成

在人们能对错误成本和搜集成本做出精确评估的环境下,有可能做出获取信息的最优投资方案,以使新获得信息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减少错误的边际收益。但是,基础设施开发的参与者很少拥有关于成本的如此全面的信息。因此,我们不能假定做出最优投资方案。相反,我们必须假定时空信息总成本的水平和类型是随着物质领域和制度安排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有多年利用河水灌溉土地经验的农民,可以掌握有关河水在每年不同期间的流速以及田地中土壤类型的详细情况。这种时空信息是作为其他活动的副产品而获得的,在收集此类信息的活动中无需大量资源投资。当这些农民参与设计、建造和维护活动时,因为由特定地点信息不足而造成的错误成本和获得信息的成本相对来说都很低,所以时空信息的总成本很低。

而由中央部门的公务员要获取时空信息,远比由当地选任官员从事该任务所耗成本大得多。因为如果这些公务员不被安排在一个特定地区工作很长时间(这种事情很少发生)且他们有较高积极性收集这类信息,这类信息就不可能作为日常工作的副产品而被获得。因此,我们能够假设,在中央机关中,由于时空信息的缺乏而造成的错误成本是比较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中央政府机关在获取相关科学信息的成本要比获取农民管理的灌溉系统信息的成本低。因为中央政府机关拥有熟知现代科技知识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工程师,而当地农民可能是做不到的。

认识到间接成本之间存在权衡,是体现政府绩效的核心,因为政府绩效始终是在控制或降低政府成本基础上才能够相应提高的,当然,要使所有成本降低为零永远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制度安排的间接成本比较低,而在其他地方的成本则易于较高。关键问题是,与替代制度安排相关的差别是否仅仅相互抵销,或者从一种制度安排换到另一种制度安排是否能获得有效率的净收益,这样,政府绩效也就客观提高了[12]。

四、结论

本文叙述了可以据以评价替代制度安排的5个总体绩效标准,这些标准,特别是效率和公平,几乎通用于对所有有关公共政策的评价。但是,我们认为替代制度安排的复杂性促使我们认真考虑另外一套间接绩效标准是非常有用的。这些标准尤其关注减少某些个人所进行的各类策略行为的必要成本。

尽管公共管理存在着潜在的效率损失,我们仍然认为使用价格有时要按照高于使用的边际维护成本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从实际角度看,使用者缴纳的费用可以将支付与受益者联系在一起,并且实现财政平衡。第二,从纯理论角度看,人们必须认识到在一部分经济中坚持边际成本定价,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共管理的总配置效率将得到提高。这一概念,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次优理论(LipseyandLancaster,1956)一样,限制了有关经济效率的理论总结,在以大量市场失灵为特征的经济(如许多行政定价、广泛的部门津贴以及大量的非竞争因素)中的普遍性。理论表明,单个部门的分析工作不可能完全依赖最优配置规则或在管理中所观察到的价格,以评价所研究部门或地区的效率后果(Friedman,1984:415)。

如果再分配关系很重要,那么必须努力确保那些不能支付全部费用的人们仍然能够使用被补贴的服务设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避免永久的依赖性。根据这些重要权衡准则,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如果公共设施维护收益超过成本,那么首先应该确定的是资源动员手段或各种手段组合能否产生足够资源,以满足支付管理费用后所有成本。如果这一准则可以通过几种手段得到满足,那么把所产生的资源和所得到的利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手段,应该认为是非常适当的,因为根据所得到的收益,它们是公平的。

参考文献:

[1]本文所谓的公共产品,专门指各级政府经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即为有形的公共产品。读者可以参阅何翔舟《公共事物的高成本运作与民营化改革》,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第128页。

[3]杰里米.边沁,见<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李绍荣、罗仲伟、龙超等译,《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51页,1999年4月版。

[4]实际上当一种公共政策诞生之初,人们都不感轻易违背,但当有人试探性地违背了而没有被政府发现或者发现后所处理的程度使当事人的违背得益大于处理成本时,其他人也就陆续仿效了(例如,逃避税收就是如此)。一种制造高成本的社会现象也就出现了。

[5]例如,那些有思想、有眼光的企业家、事业家,他们在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公共项目上不惜自己的资本而投资以为公众服务。邵逸夫在中国无偿投资的大学、中学、小学设施遍布全国。

[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第132页。

[7]现实中的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等侵吞国家财富者,实际上就是凭借公共设施的建设特权,从中获得了利益,从而在边际上增加了贫富悬殊。

篇9

我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形成原因复杂,规范和整顿无证无照经营,不仅关系到公众聚集场所的安全问题,也关系到一千多从业人员的民生问题,因此这项工作也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市、区两级“规无办”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科积极调查了解情况,加强宣传,召开协调会,并多次与区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起草《温江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场所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关于我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情况汇报》、《无证无照歌舞娱乐场所许可受理条件》等,严格按照市规无办《关于明确我市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原则的意见》([20__]7号文件)精神,与工商、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联合,为100户经营单位办理了灵活就业促创业辅导证,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做好摸底调查和宣传动员工作。接到任务后,我们首先对区域内的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情况进行逐一摸底排查,调查工作于 3月5日 摸底结束。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现有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行为111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3家,电子游艺8家,网吧尚未发现。

为使此项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召开了无证经营的歌舞娱乐场所和电子游艺经营者会议,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及集中整治行动的意义、目的、措施和要求,规劝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查整改,督促其完善证照办理手续,停止违法经营行为。

(二)作好情况汇报和信息沟通工作。同时,起草了《关于我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情况汇报》,将调查摸底情况向区政府、市、区规无办作了详细汇报,梳理和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两个主要困难,即消防安全标准和审批准入标准等问题,并将文件抄送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等相关部门,以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协作。

(三)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讨解决办法。按照市规无办《关于明确我市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原则的意见》([20__]7号文件)精神,汇同工商、公安、消防、环保、街道等部门,积极探讨解决问题办法,并针对我区无证经营现状,依照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出《温江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歌舞娱乐场所行政许可审批条件标准》,对场所面积、房屋使用、场所安全保险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多次与工商、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协调,工商、消防、环保等部门作为文化许可的前置条件,将积极配合办理,共同协作积极推进规无工作。

(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按照市规无办《关于明确我市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原则的意见》([20__]7号文件)精神和区规无办确定的工作方案,于 20__年6月17日 ,与工商、环保、卫生等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受理无证无照歌舞娱乐经营单位的申请,现场为100户无证无照经营单位办理了灵活就业促创业辅导证。

二、效能建设工作

按照区委办《关于在全区开展基层科所(公共服务窗口)效能建设监督检查活动的实施意见》(区委办[20__] 号文件)精神,今年五月起,在全区开展基层科所(公共服务窗口)效能建设监督检查活动,结合科室工作实际,我们立即开展宣传动员,要求科室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加强公共服务窗口行政效能建设,积极投入创建工作。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首先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效能作风过错处理办法》等制度,第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简化审批程序,最大极度地方便群众。第三,结合工作实际,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我局共有行政许可项目七个大项,十七个小项,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十七个审批项目的审批流程进行梳理、优化,简化审批手续,其中音像制品零售,去掉了原来要求有流动资金十万元、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等条件,承诺办结时间由原来的十天缩短为五天;营业性演出由原来的行政许可改为备案;打印、复印许可承诺办结时限由原来的十天缩短为五天。进一步优化、简化了审批流程。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行政效能建设制度体系。为切实保证工作效能的提高,我们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效能作风过错处理办法》等制度,设立首问责任岗,由

科长、副科长亲自担任工作人员,明确首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了首问接待、去向留言,明确了主次责任。制定了落实限时办结制度的具体办法,对我局全部审批事项按照市政府审定的行政审批流程执行了限时办结制度。实行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结合工作实际,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

截止六月底,共办理网吧违规案件29起,案件办结率100%。每件案件都由科室牵头,与执法队共同办理,均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做到了规范化、合法化。并主动接受监察,无一件复议案件。

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日常工作开展

到六月底,科室已圆满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开展文化市场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5次;办结行政违规案件29起,办结率达100%,无一例行政复议。办证大厅受理年检、备案、变更、设立申请185件;黑网吧函告工商2起,组织举办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5次;回复区长信箱1件;回复群众函2件。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窗口办事效率。

篇10

二、香港的公共艺术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近年来香港公共艺术教育有所发展。提供公共艺术及相关课程的教育机构与课程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中文大学文化管理课程、中大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管理课程等。其中,理大设计系与中大艺术系,培养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学生作品在香港艺术展中屡获佳绩。中大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管理课程则从公共艺术历史及评论的角度,教授学生观察及评论公共艺术的方法。因该课程针对副学士学位学生,理论程度相对较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文学士课程于2012年成立,旨在配合政府的文化及创意产业政策培养人才。其中,“公共及社区艺术”一课为该课程三年级选修课,阐释公共艺术之含义,介绍公共艺术评估之方法,引导学生以文化批判之眼光审视公权力与纪念雕塑之关系,并培育学生策划公共艺术、管理公共艺术,为公共艺术设计场地,以及设计扶持社区艺术政策之实践能力,实为跨学科、系统教授公共及社区艺术之课程。该课程的另一亮点,是课程设计力求寓教于乐,形式生动,并且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创造性采用虚拟场景、实战演练之新颖教学方法。课程围绕一个虚拟项目展开:假设香港政府决计于2020年前,拆除目前除立法会大楼外所有建筑,重建中环。香港艺术推广办公室受命,规划并发展新中环之公共及社区艺术,委托三家咨询公司从事研究,提供咨询报告。在2013年秋季课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立三家公共艺术咨询公司,分别取名PaisanoCultureandDevelopmentConsultancyLtd.,HashtagCulturalManagementCoLtd.,以及APlusCulturalManagementConsultancyCo.Ltd.,担当为政府提供咨询之重任。各组成员扮演不同专业角色,包括项目研究兼公司总裁、公共艺术规划咨询师、公共艺术管理咨询师、城市设计师,以及公共或社区艺术家等。课程分两部分,完成前五讲后,各组前往中环,展开中环公共艺术之调研,鉴别艺术品之类别,评估艺术品之公共性(publicness)及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此基础上,发觉不足,从而提出新中环公共及社区艺术发展之目标。课程后半部分,配合各专题,公司成员各司其职,逐项完成公共及社区艺术规划、管理之咨询、城市设计,以及艺术品之创作。课程亦包含设计软件技术培训,学生学会运用Sketchup8基本功能,完成设计,并制作艺术品模型。课程于期末报告会上达到,学生基于课堂知识,提出不少有益于启发本港公共艺术发展之建议,例如,创设公共艺术规划办公室、设立艺术家道德保护法、改革赋税以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香港雕塑公园和公共艺术长廊等。本课程与“项目委托方”艺术推广办公室合作密切,艺推办官员于期中亲临课堂,介绍业务,并出席学生期末报告会,聆听学生所提咨询方案。期末报告会与会者另有小区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等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