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发展前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6 17:05: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学的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篇1

一、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

产业经济学是通过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二者内在联系来探索产业组织与产业活动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其自身研究方向的限制,产业经济学必须要紧密围绕企业、行业以及市场三大要素,并从不完全竞争出发探索不同类别不完全竞争案例的实证含义以及规范含义,从而为参加经济活动的决策者提供参考。

产业经济学的演进过程,在经济学领域主流的观点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十九世纪末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开始出现,也就是产业经济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上世纪中期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初步形成,也就是产业经济学发展的中级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以及爱经济活动中的实践得到了充分而快速的发展,从结构上看,产业经济学开始分化出了几个较大的分支:结构主义学派、效率主义学派以及行为主义学派。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结构主义学派以垄断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反垄断反集中的结构主义主张,效率主义学派则提出了放任自流的市场政策主张,但是二者从理论角度试图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即决定生产者与营销者利润差别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学派在理论上是对立的,而市场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由——宏观调控——自由”的模式,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个学派的政策观点都会得到应用,也正因此,西方的经济才得以稳步快速地发展。

二、 新时期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特色演变

上世纪提出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是在市场发展较为不充分、不成熟的条件下提出的,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技术、交易成本以及企业组织的作用。在宏观调控的问题上,效率主义学派也没有将产业政策研究并实行的成本考虑进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国的经济都有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发展,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逐步成为了现代企业结构的一个典型特点,各国的产业政策也由针对国内转变为保护本国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新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呼之欲出。

二十世纪末,新的研究方法以及高级的经济学家加入了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来,对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突破和再发展。新产业组织理论现在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主流学派,即延续着结构主义的“结构——效率——绩效”的路线继续发展,他们的新特点是加重了对市场的重视,将市场条件与企业行为作为一种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外力,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探索产业组织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点。成功地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产业组织学的理论进行了升级,逐步形成了双向动态的行为主义新产业组织学理论。而另一个方向则是延续了效率主义学派的特色,把研究的重点放入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以及结构演进,从而形成了新产业组织理论。这种理论突出了市场行为的重要性,将市场结构看做受技术条件、市场需求影响的外在变量,从企业战略入手进行理论分析,采用博弈论、推理演绎法等新方法,将产业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进行了统一,从而让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变得更加科学严谨。然而该方向研究的理论色彩日趋浓厚,对于分析模型的重视日益减弱,甚至有时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经济现象,但是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促进产业经济学的成熟,也使得经济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演进。

三、 产业经济学对其他经济学科渗透的演变预想

(一)产业经济学向微观经济领域渗透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发展起来的,微观经济学更加关注实际的经济现象,产业经济学则更加关注企业关系、一体化进程、对政策的影响等。正因为其关注方向更加偏向宏观,所以产业经济学可以解释垄断程度与企业债务的关系。

随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关注点逐渐转入公司内部活动,产业经济学向其他领域的渗透也正在加速,一些本属于管理学研究范畴的内容在产业经济学也得到了研究,例如效率合同、人力资源开发、信息传递、组织结构设计等本属于管理学研究的领域,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也对其进行了相当的借鉴。波特将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公司战略理论进行了很好的统一,并由此形成了公司战略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形成以及产业经济学向微观经济学领域渗透。

(二)产业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的渗透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它忽略了结构、个体、产品,因此其作出的政策参考很容易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由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并形成寡头经济的现实,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时候就必须要关注到寡头经济。这就需要产业经济学在结构上与宏观经济学进行统一协调,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渗透到宏观经济学领域,从而形成更加科学、细致的理论来指导政府的经济决策行为

(三)产业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的渗透

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这是一种不良的市场行为,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只关注进入,不关注重复。要解决这个发展经济学未曾关注到的问题,就需要产业经济学将自身的结构理念和效率理念引入到发展经济学中,打破政府的完全垄断,通过内部优化来提高产业内部的效率。

四、结语

不同历史时期的产业组织理论,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不管是结构主义学派、效率主义学派还是新组织经济学,其实都是在“结构+效率+绩效”的框架中变化的。随着产业经济学不断与现代的经济环境相协调,信息时代模块化的残叶组织研究已经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未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也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参考文献:

[1]现代产业经济学 戴伯勋、沈宏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5-18.

篇2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知识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学科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革新,中国的财政学也是稳步前进,但是对比其他学科,财政学还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对财政人才的需求量,基于此,中国的财政学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路线,不断努力学习其他学科的可取之处,发挥自身存在的有利因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研究出有价值的成绩,以便能够更好的应对挑战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财政学科的发展优势与滞后并存

为了创新财政学,促进财政学的发展,必须重新规划财政学的发展方向和财政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财政学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和发展缓慢的问题。对财政学的研究分析一直都是以财政本质作为核心,然后又划分出很多派别,派别之间又因财政的特性和本质是什么、财政的起始、财政和国家之间的关联以及财政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展开了争论。

实际上,这些学派除了在财政本质认识有些许差异外,对国家财政活动认识上分歧很小。将理论研究重点放在财政本质,势必影响对财政学其他重要领域研究资源的配置。近年来,财政学人关心财政本质问题少了,大学财政学教学基本上能够脱离财政本质理论的束缚。但与此同时,财政学的中国特色问题也提出来了。关心财政学向何处去的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些年财政学人到底做了什么。

财政学人关注现实问题,提出了许许多多有见地的观点主张,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看到财政学人贡献的同时,我们也毋庸讳言,财政学人所取得的成果与社会各界的期盼仍有不小差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思考中国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问题。

财政学人不必怨天尤人。既然现实社会离不开财政研究,那么扎扎实实研究财政问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意义的成果才是财政学人的正道。

中国财政学的发展需要解决好研究对象问题。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好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发展问题。一个学科的存在价值取决于社会需求。当一个社会不需要财政学专业人才的时候,也是财政学专业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财政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突然爆发的危机。它的问题是不温不火的,如果对当前问题不加以重视,那么有一天中国财政学人将不得不面对极为难堪的局面。

二、中国财政学的前景:人才培养与发展方向

财政学有着广阔的前途。财政问题相当复杂,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其中的诸多规律尚待进一步揭示,且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财政学人更深入的研究。

(一)创新人才培养关系财政学发展前景

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国财政学同样如此。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财政学人后继有人,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财政学的繁荣需要在财政学界构筑人才高地。招收财政学本科学生的大学已有八十余所,另外还有不少招收税收(税务)本科专业的大学。由此可见财政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充分。时代背景在发生变化,财政学理论也在持续发展当中。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直接决定着财政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财政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经济有天壤之别。只有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有理想去处,财政学专业才能吸引到一流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财政学专业需要创新发展。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财税部门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传统就业去向正在发生改变。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面向所有能用到财税知识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求面的变化,要求专业设置内容的更新。

(二)财政学发展要从学科发展史中汲取经验

财政学专业的发展要从财政学发展的历史学习。早期的财政学研究范围较广,这是财政学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学科专业设置来看,一些大学的财政系除了现在所说的财政学专业之外,甚至还包括货币银行学、信贷、会计等专业。从研究方向来看,财政学专业还包括现在财政学界很少涉及的财务管理和投资。

为了使财政学得到更快的发展,必须要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进行学习,尤其是金融学和会计学,这两大学科之所以可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就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最主要的是积极主动的拓展和加大专业领域的学习。

1998年,大学本科专业调整,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合并成金融学。从此,金融学进入大发展阶段。金融学在区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基础之上,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研究领域,而且大大拓展了研究范围。“公司财务(企业财务管理)”以“公司金融”的名义成为“金融学”的一个分支。财务和投资本来均为财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向,但是财务和投资由于体制机制的变化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的独立发展空间,推动了学科的独立发展。因此,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同一问题各个学科可以对此进行共同研究。

当然,财政学发展空间的现状不是其他学科挤压的结果。目前财政学发展现状的形成理解为财政学界自我放弃的结果。财政学研究对象甚至连财政部门活动都无法全部覆盖。财政学在发展中甚至放弃了财政部门管理的一些领域。而且,现实中财政职能被肢解。海关管理、国有土地、国有资源及国有经济等本来就应该在财政学深入研究的问题,没有在财政学界得到应有的重视。简单地说,只要是与政府收支活动有关,与政府资产负债有关的内容,都应该是财政学研究的对象。

“跑马圈地”是不能解决财政学发展问题的。政府预算本来是财政学的传统核心研究领域。但是,随着公共管理学专业的兴起,政府预算已成为财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争夺的学科领域。这种学科之争是学科划分所致。学科划分与现实的冲突正在凸显。其中的问题,特别是转型期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学科就可以应对的。许多问题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对于财政学来说,如果学科的主要问题的研究主体已由或正由其他学科替代,那么学科发展势必受到严重影响。财政学人不能不对此加以警惕。能给财政学人以最大支持的莫过于更有特色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对于未来财政学的发展,既有问题点也有机遇。财政学中发展最快的当属税收,税收的快速发展不仅很好地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各方面要求,也很好的创造了市场价值。假如财政学的其他分支派别可以像税收的发展一样可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那么未来财政学的发展将不会存在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税收学的发展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这些年社会关注税收问题,更多的是与税收实务相关的问题,但仅仅实务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更深的税收理论研究,税收学最终也会误入歧途。

(三)财政学的发展需要整合本土资源、放眼世界,并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未来财政学的发展必须充分的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从财政经济学中吸取经验,结合财政学所存在问题不断创新,同时结合我国财政改革的发展,争取从财政史中得到更大的突破。

近年来,国际财政学界非常重视行为财政学的发展,即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引入传统财政理论,改变了部分理论发展的轨迹。中国财政学人既要关注传统财政理论,也要关注财政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原理总是相通的,制度选择则有不同的约束条件。不忽视不藐视国际财政理论的发展,中国财政学人才有可能做到用人所长,学习和消化先进研究方法,以解决本国财政问题为主要导向,推动财政学一般理论的发展。

过往财政学中过分的着重适应国家和政府的需求,而忽视了财政学在企业和个人方面的发展,想要得到更高效的发展就必须突破在这两点上的极端性。

实际上,政府与市场不是根本对立的。财政活动如不能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利益的相互兼容,也是难以持续的。个人在财政制度的形成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个人是否拥有财政学专业知识,影响显然大不相同。财政学的发展还要面向大众,向大众普及财政学知识。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现今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财政学应该着重研究一些重大的财政问题,而不应该单纯的去依赖国家政策或以此作为发展方向。

若此,财政学是长不大的。研究重大问题,的确是为了应对现实的挑战。但科学的发展,仅此是远远不够的。政策研究只是给财政学人的科学探索提供营养,为发掘规律形成理论提供必要的素材。财政学人的自信只能来自于研究成果。现实中,关于一些重大财政问题,财政学人或不研究,或研究不深入不透彻,自有人或组织去研究,如地方债、外汇储备、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国家或政府资产负债表、政府会计等问题。这些领域都已吸引了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不能不引发财政学人的深思。

综上所述,对于未来财政学的发展必须谦虚的学习和借鉴其他发展成功的学科,努力研究财政史,结合现存的问题,争取找出更好的路径,提高财政学的社会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对于一般的财政理论研究加以推动和鼓励,争取研究出科学适时的成果,推进财政学的快速进步,以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篇3

一、发展的方式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对增长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孤立系统的这一重要缺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它认为经济发展只是外部有限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必须反对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索取。只有这样,发展才能持续下去;

2.二、发展的目标应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它们最终是要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新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种不可剥夺的人权,认为发展过程必须是公民真正参与的过程,是本着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原则稳步提高所有人福利的过程”, “在此进程中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最终都将逐步充分实现;

3、三、对发展的机制和手段做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新发展观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极不充分,因而,政府和市场失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理论上讲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纠正,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易规模普遍较小,司法成本通常超过了调节争端的预期收入。由此,新发展观另辟蹊径,提出了配置资源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只有实现国家、市场与社区三者的互补结合,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二、在新发展观模式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1、一、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学技术观。

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都依赖或取决于科技进步。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的地位,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正副总统任正副主任,以加强国家对科技的领导作用。根据经济学家的测算,二战后的50年中,美国生产率增长的1 /3应归功于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就亚洲来讲,日本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1959~1979年,日本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33 854项,居世界第一位。因而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观念,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2、二、具有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之一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实现的,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保证。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得多。从美国等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该比重提高的速度看,这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这是使这两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而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教育体系及职业培训机制,其开发和投资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篇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绿色会展的基本概述

(一)绿色会展的概念

绿色会展是以会展业为根本,借助会展活动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和商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带动会展经济产业链的循环节约理念,推动新型会展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绿色会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论,更符合低碳环保的潮流,是适应现代会展经济发展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绿色会展的理念吸引外部投资的条件更为优越,不断创造商机,为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凝聚成活跃的经济群体。近年来,在我国举办的大量展览会、博览会皆以绿色环保为核心,为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品牌效益。

(二)绿色会展的特点

绿色会展有诸多代表性的新理念汇聚成其持久发展的特点:清洁水源,以减少水污染作为会展运行的航标;环境保护,以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作为会展思想的理念;能源开发,以实现节能减排作为会展提倡的措施;绿色贸易,以改善城市面貌作为会展践行的标准;发展援助,以引进科技节能作为会展创意的助力。绿色会展是展示新能源的基地,是开展环保贸易的平台,也是节能应用的舞台,其特征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体现,也为此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应用基地和探索平台。

(三)绿色会展的发展

探究绿色会展,其发展有着引领式、多样化的模式。比如,奥运在北京的举办,主打了绿色奥运的主题,其会展带动发展起绿色的意识,绿色的活动和绿色的天地,不仅在会展前期高调的提倡绿色概念,会展中积极探索绿色基调,更在会展结束后留下了环保型森林公园,成为城市中独特的风景。再如,世博在上海的举办,开创了节能世博的形象,其会展充分展现出了有序、安全、环保、节能的理念,大胆设计,另辟蹊径,彰显了会展前期积极的研讨成果,会展中期主打的节能成效,会展后期带动的产业兴盛。又如,以回归自然,告别高耗为宗旨的世园会也令人耳目一新,其会展从小处着手,积极引领绿色为风尚,将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推崇简约,返璞归真,明确了会展前的绿色文化,会展中的绿色活动,会展后的绿色生活等。多元化的发展昭示着绿色会展在未来世界有着越来越宽广的发挥舞台。

二、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

(一)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创新了企业的营销手段

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热点效应,可以针对参与会展中心的企业有计划的组织策划具有创新形式的活动,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伴随着绿色环保被消费者日渐重视,积极有效的采纳和应用节能低耗的营销理念,自然而然的会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最终取得会展影响力和企业产销率的双丰收,获得绿色营销的新体验。绿色会展衍生的绿色营销因其具有倍增效应而日益受到国内企业的青睐。会展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的营销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会展的整体持续性发展形象与企业的局部形象不仅可以影响消费者参与会展的消费意愿,也增强了其对于企业和会展的信任度和关注度。

(二)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整合了产业的链状形式

会展的经济发展从最初单纯的促进企业产品市场的开拓,到绿色会展的兴起,产业链的扩大和推广,绿色会展的发展走向了整合产业制造、销售、研发、信息的产业链联动形式。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模式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因此,会展规模的扩大,产业链的完整,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行业认可度的升级,以及创新平台的完备,都极大的调动了产业链的汇集效应,凭借绿色会展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环保节能号召,获取产业链中每一环节的共同响应和认可。

(三)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品牌效应

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大手笔的打造了城市的品牌,所谓城市品牌,就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实力、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等组成的城市独有的特色,绿色会展将城市拥有的自然资源、软文化实力以科学发展的状态加以定位,开创出城市品牌效应,包括了商品流动效应、组合配置效应、生产要素效应和经济示范效应。打造了知名品牌效应不仅仅包含了消费者对会展的感知度,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会展所在的城市背景产生的信赖感、安全感、可靠感和幸福感,最大限度的带动了绿色会展、绿色城市的投资、居住、旅游、休闲的涵盖面指数。绿色会展通过对与会者、参展商及相关人员的口碑相传,对媒体公众的放大宣传,向外界传递出会展的形象和城市的风采,使绿色会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的品牌提升有利的竞争力。

三、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教学与市场的对接

(一)培养绿色会展的理念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由于会展行业是近年来的新生代,因此虽然绿色会展的理念是科学的、积极的观念意识,但是,在教育学的角度看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在培养人才和市场需求之间尤为显著。有一种观点被大家广为引用:目前我国会展业市场上99%的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专家指出,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出现这种差距并不是因为教育的缺乏,人才供应不足,而是由于教学理念与市场需求的供不对求,即理论教学与会展市场的对口误差。会展教学理念在现今教学中依附着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外语、物流管理等边缘专业,其深入的学习需要师资力量依靠时间来磨合市场现状,加大融合会展业与市场、环境、教育三位一体的供求对接,促进绿色会展的广义发展。

(二)高校绿色会展的教学与市场运行的接轨

高校会展教学体现着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来源于实践的硬道理。由此可知,实践对于任何教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会展尤为如此,为深化绿色会展理念的教学,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使其与市场运行的接轨,通过实践,让教师、学生、教学都进入会展行业,了解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摸索会展行业的规律,强化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拓宽教学视野,增强实干,让专业知识与市场实际更为贴合,避免知识的老化和人才储备资源的枯竭,有效的将科学发展的绿色理念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会展教学和市场运行之中,力图打造教学与实践的柔性接轨。

(三)企业绿色会展的实践与市场营销的融合

企业为促进市场营销而加入会展活动,将绿色会展的理念融入企业,树立绿色企业品牌,则是企业绿色会展实践与营销互利互惠的成功航标。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营销成效与企业的形象息息相关,而企业的形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其一,与服务和产品为主打的经营能力;其二,与决策和定位为方向的号召能力。当绿色环保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思想,企业营销牢牢把握住这一关键点显得恰如其分。通过服务和产品的环保化,决策与定位的集约化,能在主办绿色会展中获得良好的声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不但宣传了经营规模,经济能力等硬件实力,也在营销竞争中赢得关注和认同,在公众心中的知名品牌里赢得一席之地。

四、绿色会展的经济发展教学管理的前景

(一)坚持绿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会展业的飞速发展,会展的活动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展览馆、展览公司、广告策划、旅行社或者设计公司,越来越广泛的主体利用会展的发展优势,植入包装和推广科学理念,为打造新型企业形象和会展效应而搭建平台。在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下,会展教育理应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坚定绿色科学的信念,培养教学目标,不断的进行明确的定位。做好会展教学成败的前提是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来考虑,绿色环保是焦点之一,一味地追求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策划会展项目、付诸实践能力、周密性思维等多元化目标培养,高效的结合社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标准,给予人才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二)营造会展氛围,提高师资水平

拥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是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的抓手。高校会展教育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专业师资结构,来提高会展实际氛围的层次和质量。首先,有计划地安排会展专业教师到会展科研单位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模拟会展环境的实践及评价体系,模拟会展企业的分工、岗位、职能,模拟会展企业的业务流程、环境,并岗位分工按会展项目实施方案的功能模块进行操控,以此来考核在会展氛围下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还要鼓励会展专业教师将目光投之于国际性会展城市,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的资料上枯燥的数据之中。为培养出可为会展服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三)弘扬发展要义,加强现场实践

高校会展教育抓好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做好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活动展开。将各种实践基地面对教学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会展市场发展趋势,会展项目运作流程熟练掌握,会展实务的操作能力不断增强。这就需要提高实践教育环节的实习质量。一方面,为了促进实习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入地在实践操控中带着疑问去学,可以开设学生实习前的辅导课程,带着课题去做,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解决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与难点等问题要深入研究,加强实习学生的直观感受与理解,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学生各实习阶段的管理,委托会展企业从业人员利用现场教学针对学生进行定人定岗辅导,培养学生真正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但凡新知识新专业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和实业。因此,会展行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发现不足、不断创新,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提升。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最特殊、最难打造设计的产品莫过于人才。因此保持会展的绿色科学理念,柔性接轨市场,对口输出教学实践型人才,保持教学―市场―社会三位于一体,创造会展高端的经济发展行情。

参考文献:

[1]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Barich H. and Kotler P.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32(04):33-47.

[3]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2007(02):33―39.

篇5

国际金融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在国际金融领域,国际社会中也引来了一些非常多的关注,国际金融因此成为经济的前沿。可实现外部均衡的政策和市场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解释“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研究各种条件下的动力。”外部平衡的意义,被定义为“构成其国际义务的威胁,不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债务路径。综合现有的研究,是基于开放的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外部平衡的内部制衡措施的约束下,从国际金融货币和金融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并,外部平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反映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逐步演变为内部和外部的平衡问题在不同的历史的条件下,国际金融理论主要分为花芽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国际金融理论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每个国家主要的经济就跟贸易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的外部平衡体现在通过外部平衡的贸易平衡黄金标准“的价格,现金流机制的存在。自15世纪到17世纪晚期重商主义的货币作为财富的唯一形式,有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国民财富的货币。重商主义的原则举行的代表托马斯Mengsuo建是扩大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输入,货币产生贸易,增加贸易货币,货币在不断的运动中不断增长。

二、国际金融时期形成的理论

在这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贯彻落实。大多数国家都尽可能的外部均衡目标美国的外部平衡目标其实得到的美元储备控制美元的输出,以确保黄金和美元稳定。此功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目标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的时间,以促进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关系的研究米德在他的代表作“国际收支”一书,第一次直接,更完整的系统,内部和外部均衡关系的理论探讨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内部和外部的平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国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的目标,在国际金融学的历史中也提到,诺贝尔和平奖也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外部平衡的视角扩大到整个国际收支款项,包括资本流动,包括贸易平衡,但他的分析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关系没有一致的详细分析资本流动的影响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关系,也没有明确表示这是在他的政策措施,和他的主要目标是在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下。事实上,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条件下,内部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是更深刻的,这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在现代条件下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后代,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赞臣初步分析的问题,因此,国际金融该理论更丰富,更完整的系统。

2.在实现目标的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机制与以前相比,重点研究实施机制,政策调控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分析这一时期的重点已明确提出,这一时期,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有关政府的积极干预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反映各种政策工具的组合,在固定汇率制度,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平衡。

三,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的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资本流动,快速发展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取代固定汇率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国家的经济问题更复杂的,深刻的,吸引了国际金融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同时实现快速发展的基本内容丰富,系统的完整性,逻辑性,特色鲜明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后期。早在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有相当多的人,可以自发地调节平衡国际收支,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变动引起的冲突和政策上的内部和外部的平衡,重点分析这一时期的汇率,汇率的资产市场分析的主流。结果发现,仅仅依靠汇率调整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是不可能的,在国际资本流动,外部的平衡,更严重的冲突,大大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的历史条件下,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研究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阶段。

四、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

现如今国际金融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并已广泛应用于政策实践。

1.跨期均衡理论的发展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叉均衡分析方法的发展,分析国际金融问题上,更融入微观基础。

2.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的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很少见到它的传播范围,影响和冲击强度。在这方面,在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学家和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已经开始做一些解释,简单的训练强度(2009)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解析。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我国这样一个上升,其发展的世界金融形势将充满许多未知的因素。(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杨长江.论国际金融学科体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67—76.

[2] 姜波克.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J].金融研究。2002,(9):7一17.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313-01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到目前为止,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当代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各种体系。众所周知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使用信用卡的主要群体,他们是许多商业银行的主要顾客,他们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因此,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数量,不断地在学校提出各种优惠政策,希望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从而使得他们成为自己的顾客。但是,我们知道不同的大学生对于信用卡的需求和要求有所不同,为了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各个商业银行必须要结合大多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信用卡使用政策。

一、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发展现状

(一)功能设计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信用卡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银行所设计的信用卡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日常需求。我们知道当代社会大学生是使用信用卡的一个主要群体,因此,部分商业银行为了盈利,不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只是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创新。据有关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表示信用卡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尽管许多商业银行为此也对信用卡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最终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二)大学生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信用危机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各个商业银行的主要顾客,许多商业银行为了增加自己的盈利,在各大学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并且鼓励大学生积极办理信用卡,但是,他们在给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各种注意事项及时地告诉大学生,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只是盲目的跟随其他人去办理信用卡,而没有考虑后果。另外,我们知道,许多大学生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他们的所有经济都来源于父母,从而使得他们不能及时地还贷款,这样不仅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而且会大大的降低他们自身的信用程度,最终影响他们的发展前景。

二、解决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体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信用卡,许多商业银行原有的信用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为了尽快提高大学生的信用理念,各个商业银行必须要竭尽全力去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体系。例如,我们可以首先与当地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国家或者学校的大学生贷款制度,然后根据这一制度来完善该银行的信用体系。银行也可以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卡使用情况利用电子档案记录下来,然后,当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他们的工作单位,然后工作单位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的增加银行的顾客,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用理念。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学校向大学生宣传信用卡使用过程中信用度的重要性。

(二)不断完善信用卡的功能和服务体系

众所周知的是,现阶段的信用卡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日常需求,为了防止银行出现顾客严重流失的现象,银行的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然后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信用卡的功能。例如,通过信用卡办理异地汇款、银行还可以与当地的多家商场进行合作,让大学生可以更方便的利用信用卡在商场消费。另外,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银行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办理信用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银行必须要完善银行的服务体系,树立顾客为上的服务宗旨,改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

三、小结

近几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数量急剧增加,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增加银行的顾客数量,银行的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银行的服务体系,端正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另外,银行在注重信用卡外观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地完善信用卡的功能,从而为银行赢来更多的顾客。但是,在完善信用卡功能之前,银行应该首先了解大学生对信用卡的需求,然后结合他们的需求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来不断增加信用卡的数量。如果有条件的话,银行还可以针对大学生群体提出一个合理有效的优惠政策。

篇7

孩子小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家长都会选择一些行动勾起孩子对学习的渴望,计算机就是我们生活上比较普遍比较直接的信息知识来源。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计算机信息技术,那要看你是怎样引导孩子的。培养激发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模式,都要激发孩子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热爱。计算机信息教育入门可以从教学小游戏开始,我们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从练习打字开始,孩子们是不会对着键盘一遍一遍练习,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若我们把这些教学内容融合在一些小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当中既可玩,又可学,提高打字的乐趣,在平时打字时我们让学生把手放在键盘上,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感觉很辛苦,若让他们在玩小游戏的过程中同时练习指法,这样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玩计算机的过程中练习,从而掌握打字技术。我了解到中的好多小游戏可以练习指法,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我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们玩得很认真,学的也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我们还组织了孩子们小游戏比赛,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引起孩子们对计算机的热爱,让学生们可以更好更自由的去掌握计算机,从而减去对练习指法的腻味,老师和学生也都能更好地了解,更好地运用,做到轻松游戏,边玩边学的效果,于游戏中丰富知识丰富自我,达到了教学目的,也引起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爱。

二、于实践中寓教于乐

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选择;在学生学习范围内,可以借鉴生活中的媒体设计,好的教学场景,借鉴其中美好的一面激发孩子渴望学习的求知欲,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操作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找到学习的动力,指导学生走进好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挥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此积极主动的了解探究学习。在计算机学习中,我们想要看到漂亮的图片,入门的话我们就要用到里有个插图软件,我们运用它教学时,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先观看以前同学自己完成的作业,里面有精心创作文章、精美的卡片、自配画等,看到制作这么精美的作品,学生就会积极的讨论起来,当我们在他们眼中看到求知的渴望时,我们就要抓住时机告诉他们:这些作品都是由Word制作的,并告诉他们,只要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想做到这些都挺容易,你们都可以做到。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练习操作,通过这个场景的设置,勾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创设出轻松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计算机其实一点不困难,做到认真学习积极创新,从而达到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操作、运用、实践。

三、信息技术知识与未来发展

篇8

热经济学起源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创始人为美国的Tribes。他在其指导的博士论文能量系统的火用分析中,第一次将经济因素引入到了火用分析之中,并首次提出了通过系统逐个寻优达到全局最优的目的。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热经济学初步有了完善的体系,并被学术界命名为thermo-economics。

Tribes的学生Revamps还发表了热经济学孤立化原理的数学论证。随后,美国的另一学派代表人物R.Gaggioli,他以代数为主要数学计算模式,进而发展了代数模式的热经济学。德国的Beyer,结构系数模式经济学发展为符号经济学,也称知阵模式热经济学(因为西方国家习惯称知阵为符号),知阵模式代表了热经济学的成熟阶段。

到了1995年,王加漩等科学工作者开始在我国推行国际上各种流派的火用经济学的先进理论。部分学者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其研究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

2热经济学的原理与优势

目前存在的能量评价方法包括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分析法。这种分析法虽然操作简单,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评价值侧重于量而没有评价质。另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和火用平衡理论为框架的火用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对能量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时候,得出的结果往往无法顾及经济因素。目前最为科学全面的分析是法是本文研究的将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因素综合分析的热经济学分析法也称火用经济学分析法。这种方法结合了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最优化技术以及决策理论等基本思想,兼顾能量使用的量与质,并将系统的火用流价格数据化,能够评估兼顾能量使用效率与经济价值的综合结果,这种分析法在复杂的工程分析、诊断、优化、改进中,都有重大作用,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热经济学的分析能够全面辅助系统的优化,它的基本原理是在进行系统优化时,确定考虑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最后用数学手段描述出目标函数与约束方程,进行求解。求解答案能够对项目设计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对可行方案的选择、对改进措施的评价、对成本的真实计算以及单元系统的维护与更替。

3热经济学的应用

热经济学是分析现代工程系统中一切与能力相关的系统的热力学方法,一般来说,从原则上区分,可以分为两大类方法,一是在卡诺和克劳修斯研究框架中,利用系统能平衡概念分析的系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善程度,通过把被研究系统与卡诺循环理想循环系统进行对比,从它们之间的接近的程度判定系统的完善程度。

二是以吉布斯理论为框架,采取热力学势概念的分析方法,分析系统中能量转换过程,以热力学势为分析重点,进而分析各种形式之下功的数值。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评估被分析系统任意一点上的物流与能流所做功的性能。这一点能够无视系统的机构复杂程度而直接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的特点,分析得到需要的全部信息。这种方法,首先在化学热力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而其他领域一般仍沿用第一类方法。

在我国热经济学分析法被引入到热力系统,我国学者首先主要通过概念模型来分析热力系统,并实际通过绘制结构图对实际操作进行了指导,热经济学理论并且被用于分析复杂的能量体系,模拟故障诊断,并用于计算成本。

在系统的优化方面,热经济学被用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燃料、产品流的成本,和最红产品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计算编辑火用成本的变化能够建立能量损耗分析模型,实现了在线诊断系统性能的目标,随后热经济学概念引入到火电机组,建立了加热器故障诊断指标的通用数学模型,实现了加热器故障诊断的可能性。还有学者通过研究火用流的计价和费用分配问题,对把输入的火用流进行拆分,提出了基于能级相近最大化相供的火用流计价策略,并将此原理应用于热电联产热力系统之中。

篇9

行为经济学发展出的他涉偏好在维护经济科学形式一致性的同时,扩大了白利形式的适用范围。行为经济学发展出的利他偏好、社会偏好乃至更一般的他涉偏好,本质都是通过扩展其效用函数的组成结构,把社会状态、他人效用或者人类情绪纳入到白利人的决策行为中,形成了效用函数的展开维度决定实质上是否白利或者他利的连续统一,纳入了个体行为受到所在群体约束而具有的有限理性:个体行为受到了来白组织(整体)的扭曲作用,表现为不同的组织环境下决策者的行为选择的变异。(形式)白利假设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包含了从实质利他到实质白利的多样化情形,使理论更加直面现实,并维持理论的形式不变性。

引入他涉(社会)偏好揭示了个体理性与社会选择两者冲突的根本原因。他涉偏好引入其它行为者或者社会状态对决策者的扭曲作用,不仅使得个体表现出有限理性,还因为这种互动降低了行为者(利益)之问的冲突程度,使得社会状态处于相对合意的水平。他涉偏好在技术层面上改善了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描述的民主困境。揭示了:(1)即便社会中所有个体偏好都一致,社会也不可能存在合乎理性要求的社会偏好与社会理性,。究其原因,理性概念的构造是对无矛盾状态或者一致性的描述;而社会作为群体概念,其基本特征则是矛盾与冲突。 (2)即使如阿罗所言的所有个体偏好都完全一致,同层次与背景下的白利之问的关系并不能由简单的线性逻辑(例如加总)来决定,个体偏好一致的情况下也根本集结不出一个可以称之为交换或者商业的社会。因而,即便将他涉偏好(从局部个体)扩展为一般(全局)社会偏好,也不可能完全解决白利假设应用到社会层面的问题。

 (二)对传递性的拓展

主流经济学通常采用缩小行为人选择集的方法来处理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与此不同:

(1)个体对行为后果的社会福利变化的认识不足,不能将社会福利变化纳入到白身决策框架,这种有限理性导致了社会行动与个体选择的冲突;这种框架效应通常应用社会偏好扩展函数来予以处理;

(2)指出理性并不是人类经济行为选择的唯一理由,行为选择可能还受到理性理由之外的某些因素影响,其体现形式是成瘾、情感等一些感性元素,这是行为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由此,理性并不能作为决策者行为在所有时问与空间条件下的要求,而只能作为构建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要求。

既然确认理性不是行为选择的所有理由,经济学就必须纳入非理性因素和外部环境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经济学的发展绝不仅仅要通过外界环境来理解偏好变化,而且还要将非理性因素纳入到行为决策框架中,这要求采取更弱的局部框架将情感等纳入到可以理解的边界上,接受和解释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维持结果在不同行为主体和交互作用中具有(局部)形式不变性,而不再针对情感企图建立满足传递性的解释。这是因为:情感等非理性概念本身就保证这种对象不可能建立起可以理解的秩序。

篇10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2.039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43-02

1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由此造成的人员突发性身体伤害如车祸、工程伤亡、溺水等突发事件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受现代高节奏生活影响,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而医疗机构作为救死扶伤的神圣机构,自然应担负起自己神圣的职责,为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因此,急救医学受到相关部门和医护工作者的重视。急救医学是研究为挽救人们肢体、器官、脏器功能甚至生命的紧急医疗救援措施及其发展的学科,显然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2具体分类及简单应对

急救医学虽然只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但其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生活意外急救:生活经验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如流鼻血、闪腰、抽筋、休克、鱼刺卡喉、烧伤、烫伤等。这类突发事件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而受各种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又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减少这类问题对人们生命的威胁。

2.2中毒急救:食物中毒、酒精中毒、鼠药中毒、安眠药中毒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中毒类型,所以还是需要普及相关知识,当我们发现有人有中毒迹象时,要积极询问相关问题,确定中毒类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3野外急救:蜂蜇伤、毒蛇咬伤、雷击、中暑等。这类情况多发生在野外,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必须做好预防和主动处理。这类意外都有很强的可预见性,在野外活动应事先考虑这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如带上防风罩、避开密集的草丛、带上碘酒、创可贴等简单急救用品、准备好解暑药等。

2.4灾难急救: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车祸等。这类事故往往都会造成重大伤亡,应予以高度重视。这要求医院具有足够的医疗储备资源,如医务人员、应急药品等。同时需要与武警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3发展历程及概况

同其他医药科学一样,急救医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科学,美国作为一个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现代急救医学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在20世纪60年代,来自美国的急救医学专家SafaKouwenhoven和Safar等提出了胸外挤压和口对口吹气的心肺复苏法。截止至1998年,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方法培训者高达7000万人次,通过该方法的推广和运作,平均每天能在欧洲和美国挽救近1000例院外猝死病人,极大地提高了院外急救的效率和成功率,为挽救人们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