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方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6 17:0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方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学方式

篇1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师生共同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实践中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例如:在讲授识别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 “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得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纸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我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这样学生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前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近似估计,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从而说明∏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 

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注意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学生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几种证法。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五、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更强。例如: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内容:“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_________?”(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道题开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办法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篇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助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和角色的随时转变,课堂上我绝对不和学生随便开玩笑,要求非常严格,课下,我经常不回办公室,在教室里和学生谈心,辅导孩子功课,时时关注孩子的动向,我的学生曾这样形容我:“老师就是变色龙,课上和课下简直截然不同。”刚开始,学生对我的这种转变有点不习惯,看我上课要求那么严格,下课也不敢到我跟前,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就仔细观察,看看课下有哪些孩子在有意躲避我,我就有意识地在课下和他们交谈,说说笑笑,时间长了,学生也习惯了,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力集中听课、发言,到了课下,再也不会因为课堂上的严格要求而有意躲我了,不管是谁,只要有困难,都会跑来找我,在他们心中,我不仅是他们敬爱的老师,还是亲爱的妈妈一样。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自主发展,但如果没有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怕学,不敢发言,又如何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呢?因此,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着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学好语文的愿望,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微笑教学,对学生满腔的热情,热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激励、期待和热爱。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赢得每个学生的心。

三、提供更多机会,重视参与的广度

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课堂教育氛围外,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的面,这是体现学生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学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不留死角。

篇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不同,因而教师选用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则有所不同。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由整体出发来把握教学方式。具体而言,首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然后选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更积极而主动地学习。如教学议论文时,讲授法是常用教学方法,但对于具有探究意义的知识,教师则需整合讲解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其次,在选择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特性与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三国历史有了一定了解,也学习了苏轼的词,因此对于赤壁之战以及苏轼并不陌生。同时,学生理解能力较高,但不喜欢呆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将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入境入情,加深文本理解。

二.注意教学方式的最佳效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方式有不同教学效果,即便是同一教学方式,因不同教师运用,其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最佳效果,需要根据自身教学水平与风格来优选教学方法,以有效驾驭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的完美统一。如有些语文教师能说会道,则可充分利用讲授法开展教学,以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有的语文教师善绘善书,则可充分利用图表、板书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归纳知识要点,使其把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如教学《祝福》一文时,教师可绘图板书,将社会环境(封建礼教)精心设计为一座大坟墓,祥林嫂处在最下层,中间依次为其他人物:鲁四、柳妈、四婶、婆婆,“封建礼教”处在最上面,以揭示当时社会环境(封建礼教)对祥林嫂以及鲁镇人的扼杀与残害,深化主题。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教师板书,自下而上地深入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内因与外因,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分析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思考:对于祥林嫂的死,谁应该承担责任呢,然后引导学生依次分析鲁四老爷、婆婆、柳妈、四婶等人需承担的责任,并认识到封建礼教是真凶,是导致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封建思想终将走向衰亡、毁灭,走进坟墓,劳苦大众终将成为其掘墓之人。

三.注意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益 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认真探索,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只有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取得新的成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部分组成,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过去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对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考虑得比较少。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应主要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影响。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1 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要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如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合作的。

1.2 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人与人是平等的,教师平等看待学生,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1.3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究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信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1.4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重视学生参与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2.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根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如果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肯定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师教教材,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学生没有主动性,效果不好。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课堂教学中,要留点问题、留些时间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怎样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3)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4.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

新课改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5.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要求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部分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形式上的东西多,实质上的东西少。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切应由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决不能搞一刀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优的目标。

6.处理好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篇5

1.理想支撑作用。只有当学生的兴趣与理想以及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不断增强,从而产生更大的推动力量。要经常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革命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学习对自己有什么用处,让兴趣深深地扎根于需要的土壤之中。

2.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习活动有趣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参与。教师能够采用这种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又不降低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学习气氛就会比较热烈,学生学得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学习兴趣自然就容易被激发和培养起来。

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接受新鲜刺激,不断满足和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二、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

1.合作学习。我们必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建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平等、合作的关系。我们倡导各种形式的主动参与,通过互相启发,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探究学习。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方法。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从阅读的文本中摄取有关信息,提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推导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感受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形成迁移能力。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学生与教师、同学、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以人为本、以课堂为实践场所,让学生在阅读的探究过程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学习发展阅读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创新阅读能力。为了这一目标,首先我们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细细的初读课文,通过细读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见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并口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第二遍略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有感想的地方做上标记,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想和见解,从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第三遍我们要培养学生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质疑,谈自己的看法,并小组内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明白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在探究中找到学习阅读语文的快乐。

三、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

1.平等对话。提问是教学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兴趣的启动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一般教学2/3的时间,提问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提问方法包括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发现问题提问、学生自我提问。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上课开始,教师展示生活图片,跳高的支架,脚手架,以及道路交通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三线八角的数学图形,同时引导学生将生活图形数学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我们走进生活,关注数学。请看投影幕跳高的支架,脚手架,以及道路交通图,这些图片中都存在着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的情况。

生:观察图片。

师:那么,我们说,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l与两条直线a、b分别交于P、Q两点,这可以说成“直线l分别截直线a、b于点P、Q”,两直线被另一条直线所截,则可得八个角,那么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有我们学过的对顶角和邻补角。如∠1和∠3是对顶角,∠1是∠2是邻补角。

师:那么上面的4个角与下面的4个角之间是否是什么特殊位置关系的角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转变课堂学生的接受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本堂课是一堂数学概念课,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根据相交线中的角的位置特征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对位置的探索而获取概念的过程。

创设情境(游戏)。

用三根木棒搭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基本图形,在上方四个角、下方四个角的位置按规则各放入一枚棋子,看谁放得既快又准。

游戏规则:放在竖棒的同一侧,两根横棒的同一方。

同位角:位于两直线的同一方,第三条直线同一侧的一对角.

∠1与∠5,还有∠2和∠6,∠3和∠7,∠4和∠8。

其他两种角同上设计,此处重在让学生参与游戏,体验相同颜色棋子所放的位置与三条直线的关系,进而引出三种不同的角的位置关系。

三、转变课堂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变式训练1:将如图整体旋转90度,请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让学生自主寻找课堂所学的三种角,并能表达出来。

变式训练2:请同学们指出下列各图中∠1与∠2的关系。

这个训练先让学生分析出∠1与∠2的关系,然后探究出与这三种角类似的模型。

师:请同学们根据角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生:思考。

生:回答,交流自己判断的依据。

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判断的结果,大家再观察这些角的位置特征,并用笔把两个角的边描出来,分别探究这些角具有怎样的模型。

生:探究得出,同位角的位置特征类似于字母“F”,内错角类似于“Z”,同旁内角类似于“U”。

师: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

四、转变课堂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将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本课中接下来可以设计不同图形,让学生能正确运用上面探究的结果,进行辨认,同时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及判断的依据,培养学生的交流辨认能力。

五、转变课堂学生的参与方式,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汉字有方、正、秀、美的特点。许多汉字本身就可以看作一幅美丽的数学图形。让我们把这些汉字看成几何图形,找出今天所学到的角。

(1)请同学们分别找出下图中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对数。

(2)∠1的同位角_______,∠1的内错角_______,∠1的同旁内角______.

请你从“王”和“中”这两个汉字里找出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角,并与同伴交流。

此处的设计再次让学生关注身边、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反映数学的现实相关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汉字文化的特点,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7

现代教育认为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从信息论的观点分析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和信息论研究表明:以多种互动形式效果最好。但教学效果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其达成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应据实际灵活取舍。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教学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克服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特别注意切合学生的实际,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否则,随之而来的捣乱等恶作剧的发生,使教师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比方说,学生只能背10公斤的东西,你让他背50公斤,背不动,他就不跟你玩了。目标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努力使教学要求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日有所得,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此,我借鉴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制定每个章节的双基目标,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达标。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全面、具体、适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2 实施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策略,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是对教师教学形式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优化设计与实施。

2.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教”的方式)。

2.1.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爱激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愉悦教学氛围的核心,它不仅决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决定教学的成败。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如今,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师生关系的变化,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这种需求更加强烈,教学中,要用教师真诚的爱,去点燃学困生心中自信的火种,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关注。用爱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化学。

2.1.2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①互动式,联系实际激趣。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②探究式、合作式,实验激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实验感兴趣,我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寻找替代品,如用铁罐头盒做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以得到光亮的铜;在课上让学生表演家庭小实验;增加趣味实验等。结果发现,越是学困生越积极,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③梯度练习,成功激趣。注重学法指导,针对实际,选择不同梯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达标练习,采用讨论、辩论、质疑、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反馈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④利用调查与研究,特长激趣。

2.2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转变“学”的方式)。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3 教学方式的转变

3.1 变“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3.2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篇8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关键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最易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形成悬念,产生迫不及待地探索与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只有根据这一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引导他们把思考与操作结合起来,使学习形式多样化,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理清知识脉络,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铺垫,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注重方法的迁移,不断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4.注重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些,在知识的应用中得到自我提高和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下功夫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更要注重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1.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好奇心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创新。

2.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如果老师讲授、解释过多,学生就无所事事,这正是“有所教也有所不教”的道理。

3.引导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仅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背道而驰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创设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思考,操作实践,自主学习,大胆创新,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上下功夫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只是语文课的事,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智能目标。要有机地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加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因此,培养学生清晰、明确、有条理的说话能力,是小学教学应重视的一个课题。

1.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良好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教师要注重平时训练,让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把教材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2.抓好课堂提问,培养说话能力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应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出错误,纠正学生的口语毛病,使学生逐步形成说话声音洪亮、表达清楚、符合逻辑的习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所在,说明将导致的后果,以训练学生语言的严密性,求得表述的完整准确。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创设教学情境上下功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和学生共同做一个学生考老师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学生随意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老师立即说出它们的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都想难倒老师,但老师却算得既对又快。惊叹之余都想知道其中原因。这时我说:“老师用的是一种简算法。你们想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这种方法吗?”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

篇9

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进入初中后,由于学科的增加和课堂知识容量增大,部分学生不适应;管理上班主任变“蹲”为“带”,对学生来说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着自己的人有点无所适从,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改变别人管着我到自己管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小学阶段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而初中阶段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趋势。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六年级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做课堂笔记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乐于探究的习惯等等。

第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从预习开始的,而预习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而中学数学的学习由于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对学生的预习自学有较强的要求。为此小学教师要格外注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我们现在的“学程导航”教学模式也正是从这点出发,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我们不妨从这五个方面指导学生预习:(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2)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不管是哪种预习方法,有了预习我们必须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第三,适当时要舍得“放一放”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谈话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等,由于每节课教学内容相对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少,小学教师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学习的机会多,而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数学课内容的偏多,在课堂教学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活动的教学环节的简洁、教学素材的指向明确、问题的思维含量高等。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扶得过多,放得过少,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却恰恰与之相反,即扶得少,放得多。这一教法的反差,使初一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不适应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上要适当地“放一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尽力做到少讲、精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觉自律意识,充当半个中学老师的角色。

篇10

“活动”是人完善自我的过程,从教育和活动课程意义的角度来看,活动是人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有目的的主动的行为过程,是人的心理与行为交互作用,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来自他们的生活基础和实践,而并非是教师简单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同时,根据认知发展的的一般规律:实践——理论——实践,传统的教学只是注重理论,学生的认知是不完整的。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和实践出发,在他们动脑、动手和相互合作、协作的活动中自主的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知识,又将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解决一些生活中所见的现象、事件等等,这符合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和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

《科学课程标准》则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这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因此,在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转达者,组织引导、控制课堂的过程,是认知者、咨询者、协商者、促进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教师,并不是将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制定学习活动的规则,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3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什么

3.1 应关注学生的基础。实际上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基础应当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并加以合理地利用。例如,对物质的溶解,学生不但已经知道食盐、蔗糖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够溶解,同时也知道酱油、食醋等液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事实,他们还对气体能够溶解在液体中也有所了解,许多学生知道:汽水中溶解了二氧化碳,当汽水瓶打开时,气体便会在汽水中冒出;鱼能在水下生存,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氧气;鱼贩卖鱼时,常将氧气通入养鱼的桶内,这些氧气有一部分会溶解在水中,供鱼呼吸之用。如果低估了学生的基础,不但会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2 关注学生的困难。“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地站初学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考虑学生在学习时什么事情会有困难,什么事情没有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而不能从自我出发,满足于对科学概念和规律作简单演示活动,甚至是陈述,或者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困难,也就是要正确地估价学生的能力,知道什么事情他们可能做得到,什么事情他们却很难做到。

3.3 关注困难的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对不同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既要鼓励冒尖,更要扶持后进。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不能只是让他们充当陪衬和看客。其实,成绩好的学生是不太需要老师的,更能体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的,是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

3.4 关注学习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必须提供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了解自己的特长,熟悉人际交往策略,掌握科研方法及自学手段等的机会。

4 “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在组织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可根据以下步骤付诸实施:

4.1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4.2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采用能实现自我反馈的学习活动方式,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4.3 围绕选定的事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等活动,通过查询各种信息(教师可根据进度事先布置学生收集)、逻辑推理、自制和已有的器材,对假设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