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主题式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6 17:05: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主题式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主题式教学

篇1

1.主题形式的确立。

确定主题教学形式,对于主题式教学成效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知识有着很强的探索欲。在选择主题形式时,只有选择学生平常接触过的形式,并且以学生了解的内容进行引导,将生活实践与学习联系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讲解《黄土高坡》时,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知识前播放《黄土高坡》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歌曲中提到的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这样既利于学生理解,又方便学生记忆。在教学实践中,为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如利用音乐、动画、影视作品等,在为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审美享受的同时,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主题内容的选择。

在新教材中,每一节都有一个小标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标题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便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各章节的中心思想。在主题形式确定以后,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主题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如果太宽泛,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例如,在讲解《月球、太阳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寓言故事或者神话故事融入教学中,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主题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师的引导,因此主题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契合教学内容,还要选择教师擅长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生动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3.主题结构的构建。

主题结构的构建是否合理,对教学成效也有很大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要注重主题结构的构建,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突出知识重点,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为预防主题混乱,通常都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主题结构。比如在某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幻灯片、漫画、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其中幻灯片、音乐、视频是常用的形式,而漫画不常用,这就可以将教学重点内容用漫画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二、开展主题式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篇2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都注重对区域的考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地理是研究整个地球或行政分区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种、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地理学科分支。如果按部就班进行传统式教学,从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一一阐述,就会演变成“地理八股”的教学模式,机械单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有悖于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区域“主题”定位于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和现象,通过“主题探究”力求能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对区域“点”(主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面”的把握,总体上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把握。

一、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的教学尝试

1.结合特色,确定主题

区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区域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提炼一个特色鲜明又能耦合区域主干知识的主题是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区域主题的确定可以从区域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特色入手,找出最具本质或最具特色的主要特征,确定主题。

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特征的基础。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按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找出最具本质的主要特征,追寻出主导因素,由此提出切合本区域的主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加之山岭的阻隔,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大面积的荒漠土,河流流量小,多以内流河为主。由此可见,气候干旱是本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色,可以通过以“干旱”为主题,整合“高原盆地地形,荒漠草原景观”“草原山地牧场,绿洲灌溉农业”“防治土地沙化,加速生态建设”等区域主干知识,开展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学习。

另外,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区域的总体印象,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切入口,也可以成为教师确立区域主题的重要参考。例如,对于西亚,学生认知程度最高的区域印象就是“战火连绵”,若以“千年争端,今日焦点”为主题,通过探究“大国之争”“水源之争”“石油之争”“宗教之争”等争端事件来开展对西亚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学习,将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2.整合知识,探究主题

主题确立以后,如何围绕主题将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串联起来是“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

以西亚为例,确定“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西亚这一区域仍然是战火连绵,你觉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石油之争、水源之争、宗教之争、民族之争、大国之争等)

②自新航路开辟至现在的21世纪,大国为争夺这一地区明争暗斗几百年。读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③首先请结合所学知识猜想; “五海三洲”之地的西亚的降水情况,地表景观特色,并说说你的理由。然后请结合西亚降水分布图,简述西亚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再以以色列为例,谈一谈你所了解的以色列的水科技,辩证分析缺水给以色列造成的影响。(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了解以色列独步全球的水科技,开阔学生的视野)

④解释西亚为什么“水比油贵”?总结西亚的石油分布特点。评价西亚的石油输出线路,谈一谈你的看法。(探究石油之争,了解决定西亚经济发展的石油资源的状况)

⑤结合历史知识,谈一谈西亚宗教冲突的原因。(探究宗教、民族之争,了解西亚人文地理特色)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在构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图表、文字材料,创设开放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点评”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使课堂从原本单调单一的师生关系传递向师生互动、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的多重关系上传递。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类比差异,深化主题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包括判定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区域发展等。在“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与其特征相似的区域,通过认识与比较对象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更加清晰,并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西亚和中亚的类比分析为例。

①确定比较因素。主要包括两者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②找出共性个性。西亚与中亚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等特征上十分相似,但两者干旱的成因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③探究区域发展。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区域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区域发展的方向。

通过区域间的类比,可以突出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借鉴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比较、归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应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1.提升主题魅力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主题。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设立主题的优劣有关。一般情况下,基于自然要素特征的主题相对枯燥,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强烈吸引。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与环境紧密融合,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由于其独特性而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借助地域文化润色加工主题,创造出更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干旱环境下地域文化的体现。笔者发现,教学时通过创设以“坎儿井”为情境的主题导入,不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能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给相对枯燥的“干旱”主题注入生机与活力,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热情更高。

2.完善知识结构

篇3

几年来,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

1.1 以图为主进行启发式教学。

借助地图这一地理“望远镜”,不但详观全球,一望无际,而且通过地图表象可观察与研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初中地理教学采用以图为主的直观教学,是教学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一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借助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智慧,感受地理中的美,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国情教育,充分发挥地理图像系统的多种教学功能。各种直观教具手段的运用,使知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较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学中利用直观手段,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形象思维,形成地理概念,获得感性知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1.2 指导学生会读文字教材。

义务教育中地理教材打破了旧教材以文字叙述为主的传统模式,采用了图文结合的编写方式,使新教材更具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1)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结构。

讲授新内容时,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教材,让学生从中把握新知识。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章中“自然环境”时,教材知识琐碎、插图多,学生难以理解掌握。首先让学生通过读教材,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自然环境概况,教师提出位置轮廓、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事项的特点,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重点,教师再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该区自然环境的四大特征。

(2)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引入。

如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四章中的“天气和气候”这一内容,以询问的形式:“同学们注意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吗?主要关心哪些内容?为什么?学生会答:“第二天穿厚或薄衣服”或“是否带雨具”等,“当地今天是晴天、阴天、还是雨雪天气?”在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出“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

(3)图像与问题相结合。

如初中第一册第八章“东亚”里的第一节,一开始就紧扣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效果良好。

(4)图文密切配合。

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有插图配有一定的文字加以说明,图文并茂。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与图有密切联系的文字,做到图文结合。即读文字教材,又读地图教材。 

1.3 注重渗透国情教育。

九年义务制初中地理教材,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教学时要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辩证分析方法来认识国情,既要让学生看到祖国优势方面,又要看到祖国不足方面。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壮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灾害频繁,地区差异大。要让学生懂得应该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远大志向。 

2.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乡土地理教育

认识具体的地理事物是理解书本上抽象的地理概念的基础。乡土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开设乡土地理是一项新的工作,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课型:①系统授课。在课堂上采用系统授课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对家乡的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工农业发展,从总体上有所认识,以增加亲切感。②专题讲座。乡土教材中,一些重要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给学生。③实地考察。从不同的角度选几个地理景点,让学生进行现场考察。④举行演讲。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层次的演讲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

3.联系国内外形势,进行形势地理教育

要把形势教育与地理学习结合起来。学习形势运用地图,学生就意识到学习地理的价值,有实用价值学生就感兴趣,抽象的地理知识就变得有血有肉。要紧密形势,进行地理教育。过去运用地图观察战争形势,当今社会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国际社会主要围绕“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竞争。形势教育可以使学生放眼世界,明形势,树雄心,抓机遇,求发展。

篇4

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系统作重大改革,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就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及多种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教师思想观念要更新,教学行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转变,师生要共同成长。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地理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创新、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学生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期,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作为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创造和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以期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都有帮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大胆地、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适时地给学生点拨,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新知,提高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首先要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设置悬念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学习“大气热力作用”时,给出地月表面温度对比材料: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问:同为宇宙中距离太阳相当的天体,宇宙造物为什么厚此薄彼呢?留出悬念,在学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两个热力作用之后,再搬出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了疑难,学习地理兴趣浓厚。

2.利用教材中有趣的故事、事件、小品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海陆变迁,让学生用透明纸在小地球仪上描画非洲和南美洲,看他们的凹凸是否吻合,再联系魏格纳的科学探究之旅,让他们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魏格纳为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而现身的精神,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在体验中探究动机会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教学的三维目标也达到了。

3.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地理知识。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扮演的角色一般分为人物角色和地理角色两大类,其目的都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去解决一些地理问题,使静态的地理事物动态化,便于学生掌握。

4.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可以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因为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这样也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5.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二、其次好的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1.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营造良好氛围

如:上课前,提前到教室和学生聊一聊,以乐于聆听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声,以友好、宽容、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交往,极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教学

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建立情境式课堂教学,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地理教学内容联系较紧密的地图、多媒体地理课件、与地理内容有关的诗歌、音乐;时事地理材料等都可以作为创造情景的媒介。地理课有比别的学科更多的图像资料需要收集和演示,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都种信息组织编制成交互性、可以将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学生的智能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每一个、每一次都是“一帆风顺”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预知到哪些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遇到障碍,而且经过努力也克服不了时,教师应予以提示,尽量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

4.积极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具有鼓励、引导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因此,教师对学生地理学业的评价应注意评价的发展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尽可能多的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最后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而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学生会集中精力参与进来,教学效果才会有大幅度提升。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篇5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再现古诗中描写的情景,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感情,使学生触景生情,以情激趣,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文字描写的情境,充分体验文字之美。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配有《高山流水》音乐的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定格在屏幕上,使学生对庐山瀑布印象更深。电教媒体的展示刺激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真情流露。在适当的时候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画中悟诗,让学生手动起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的表现。绘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仅仅把字、词、句的意思翻译给学生,这样的古诗教学会使低年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运用简笔画,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感人的图画,加强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动手绘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寇准的《华山》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然后分句学习。教学第一句时,我没有局限于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是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这种综合性技术的书写功能,指名让学生在交互电子白板上用绿色的专用笔勾画出一座高耸在群山之中的华山。第二句不难理解,学生用专用笔在华山山顶添上了红色的太阳,在华山山腰画了洁白的云。看了这幅佳作,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一名学生把古诗默写在刚才的那幅画上。接着,我让学生边朗读诗句边画简笔画,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这首诗默写在画好的画作上。最后,我让一位画画、背诗速度较快的学生上台把古诗默写在交互电子白板的那幅画上。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流”“自由作画”的学习过程,创作能力和绘画技巧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三、趣味诵读,让学生口动起来

古诗的语言美在于它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对古诗的含义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诵读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反复吟诵,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情的领悟。诵读的方式很多,有配乐读、表演读、个别朗读等。

鉴于低年级学生缺乏朗读技巧和朗读经验,但善于模仿这一特点,在进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为学生在语气、语调、节奏方面作朗读示范。如我在教完《宿新市徐公店》后,先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唱读古诗。最后,我把个别学生的唱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增强了学生的朗读信心和兴致。达到了熟读成诵,学生才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练习朗读,低年级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真正体会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及悠久的历史。

四、作业形式多样,让学生活动起来

篇6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所倡导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而“主动学习”又是“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前提与基础。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又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后终又恢复到原来的模式。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才能从实质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在此,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景、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帮助答疑解惑、扫清自学中的障碍,帮助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辩和修正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或个别答疑,或集体答疑。比如,学生对淮河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在下游挖掘入海新河这一措施理解不深。我就采取展示淮河水系治理前后两张图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比较图上治理前后入海处河道数目以及上、中、下游水库数量多少的变化。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思考、讨论,归纳出治理淮河的主要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量;在下游挖掘入海新河是为了分散水流。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豁然开朗,积极性高涨。至此我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同处北方地区的黄河在治理时下游是否也可以采取开挖入海新河呢?学生对知识的修正、分辨能力得以锻炼,创造性思维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当然创设情景、激疑启思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演示实验、利用地图等直观手段;也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各种矛盾的事实的现象,提出各种假设性的地理问题等方法,使学生的已知同必须掌握的新知间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自学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自学方法

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自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自学方法,要让学生感到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不少,这样学生对学习才有自信心,有成功的体会,才能乐学。例如:在学习“亚洲的气候”一节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自学的环节,自学的题目由易到难,如:亚洲主要有哪几种气候类型?找出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这个题目大部分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就能完成,我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高涨,有很多学生就会自己利用《亚洲地形图》来完成,拿不准的同桌一起研究也完成了。再深入一点,概括亚洲气候的特点、影响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等问题,自学了一阵子,觉得有困难了就通过小组之间讨论来完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感到,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交流和讨论要有效

教师可经常组织小组交流和讨论。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先是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由组内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通过全员参与,踊跃发言,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大了地理信息输入量,使学生的地理语言知识更具交际性,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要及时进行知识的再巩固,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及时检测,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自主学习知识的掌握。优异成绩的获得可以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享受,自主学习的热情得到进一步调动,学习中薄弱甚至错误的地方得以反复加强,及时补救。自我测评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口答练习题、笔答练习题、学生自检自测、学生间的互检互测等等。例如,学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区和特征”后,将顺序打乱的自然带的名称、代表性的动植物名称组成三块连线题板,学生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评、比较,给小组打分,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又调动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辅导的运用和研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普遍增强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运用地图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等地理能力,学生的地理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篇7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为师者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引导学生讲究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陈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开放时间、空间,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摆正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位置,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亲自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亲自检验中“学会学习历史”。

一、明确目的,确立主题

认识主体,就是要转变教学观、打破“以讲为主”的就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是用教科书,不是教教课书,要突破旧的教材观,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按照社会的需求,调整教材的内容,删繁就简,去旧添新,克服“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片面倾向。

尊重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的,尊重主体就是面向全体师生,即“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平等的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展示才华、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旧有知识、智力发展、个性特点、爱好特长等各方面的情况,在课前预习、课堂讲述、自学提问、课后复习、作业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自信心,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发展主体,就是要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即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对历史现象、史实等的再认识过程。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为鉴,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看清历史的本来面貌,并进一步“古为今用”,运用正确的史观,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了保证新的模式不偏离应遵循的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不违背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保证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好的教育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教师要给与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感情、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2)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思考、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生动活泼地教学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的中心实质问题,找出与现实生活中与之有联系的“热”点问题,寻出课文的条理,前后之间的联系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大胆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问题。于是教师讲得生动有力,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当然,这不仅要求教师本身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能力,而且还要做好课前备课备人的充分准备。这样,才能让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置的圈子中去,让学生找出问题来;其次,教师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停留,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路步步展开,环环相扣;最后,要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讲法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生动讲解与对应练习相结合,提问与自练相结合,个体观点与整体观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要时可让学生自出试题自做自改。这样,就能举一反三,让学生不但掌握所学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教学就能达到政治课的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双重教育目的,体现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而调动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8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重要很

工业革命后,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人类渐渐向现代化的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时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表现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一)培养地理教师的综合素养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重要角色。从一定程度上讲,地理老师连接着人类的未来。因为地理学科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区域差异、资源分布、生产布局等知识,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环境及任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协调人和环境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等,以便使未来的生产者、建设者。决策者、保卫者从小认识到保卫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意义。由于环境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还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积累大量信息,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确保向学生提供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具有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敏感及不断探索求知的精神。联合国曾提出环境教育应成为“人的终生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还应培养系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教师应自觉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增强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整体素质。

篇9

新世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学生是主体,以及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这是因为,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地理学习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内因,而不是外界因素与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呢?

一、注重课题引入,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引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热情,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集中注意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知识探索活动中,这时知识的吸取会变得容易很多,理解领会也能够深刻得多,掌握应用也更加得心应手。课题的引入方式多样,但应自然合理,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应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讲解等。

例如,在讲《滚滚长江》一节前,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师生共同朗读《长江之歌》的歌词或合唱歌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从分析歌词入手自然过渡到新课。又如,在讲地球上的经纬网前,可以巧用提问:“同学们都看过电影吧,那么在电影院里是如何来确定座位的呢?而地球仪上又是怎样来确定各地点的位置呢?”这个引入,能让学生产生类比,对经纬网的认识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并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形成了。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有了一定的方法,才可能自主学习。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地图是地理教师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特有的工具。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用图;从地图获取知识,再把知识储存于地图中;以地图为学习工具,为知识的载体,进行以图代文,以文代图,图文转化,掌握这一“会学”地理的工具。

又如世界地理中区域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任意选一个洲、一个地区和几个国家组织教学,但所选的对象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明其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其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能够举例说明内部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而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是有用的。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习过程的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意识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认识、体验和监控。在学习活动之前,要着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对象和任务,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做好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各种准备。在学习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排除干扰,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在学习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效果的反思、评价和和总结,及时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三、创造良好氛围,唤醒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新的地理学习理念引导了地理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实现,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走进学生,师生平等,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唤醒学生的心灵,深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发展本身是不平衡的,在学习中,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了,能力得到锻炼了,那么他们无论答对还是答错问题,就都有其积极意义。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在活动中学地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与愉快的气氛中,在探索与游戏娱乐中,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乐趣,达到“在玩中学”和“在体验中学”的效果。如利用接力赛游戏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利用玩沙堆来学习等高线图和地形剖面图,或通过制作地理小报来搜集地理信息,以及让学生合作制作电脑课件,编辑相关信息,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而且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篇10

新课程引领全国的课改大潮,地理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当以一种全新的状态面对新课标与新教材,并构建地理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性强、互动性突出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素养,使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地理概念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有所用。

一、重组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变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时间、选择教学案例,把教材作为学习材料,对教材重新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站在选择与开发教学资源的角度,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创造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固化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例如关于地图要素的学习,可进行如下设计:①学生分组考察校园;②各小组绘制学校平面图;③讨论、汇集在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地图要素及其重要性;⑤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基本技能(如图幅、比例尺、方向的确定,图例、注记的使用,等等)。⑥重新考察并绘制新图,学生交流感受和经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生活中时时有地理、事事有地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时,可以先设计“楼间距”、“太阳能集热板”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的求知欲,使其产生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欲望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实践证明,努力为学生创设模拟、易错、运用等地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有用地理知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师生互动,强调主体参与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而主体参与必须以教学过程为载体。教学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例如,在区域地理“南极地区”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生互动,首先展示“雪龙号”图片并提问,然后让学生自己组队模拟科考(思考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明确南极的地理位置(分组读图分析),讨论科考的最佳时间和路线,描述南极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原因。整个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讨论、探究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目前南极的环境问题可能有哪些。师生在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会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四、师生平等,探究地理问题

师生平等是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首先要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和学生真正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帮助者;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的指导者;教学情景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五、以自主学习为核心,多种学习方式并举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方式并没有特定的要求,而是因生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①生成问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②理解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③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的方法;④问题迁移――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景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的线。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⑤解决问题――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学生既能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又能掌握学习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六、以学论教,客观评价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具体体现就是要注重“以学论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评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评价探究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掌握状况;评价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肯定学生的想法、观点和取得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6,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