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业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6 17:05: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工业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环境工业设计

篇1

环境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远不在环境的本身,而是关呼着人类生存的问题。所以,工业设计必须围绕环境的治理、环境的优化、美化进行思考,维护生态平衡,创建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而认真履行好设计者的职责。

关键词:工业设计环境问题产品设计职责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20世纪中、下叶,人类面临着大工业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设计行业推出了环境设计在工业中的展开和应用。

这种设计理念的兴起,既是工业设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又是时代赋予设计的新的考验。人类要发展,社会要前进。这个前进和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怎样面对?怎样认识?怎样解决?工业设计是不能回避,也是必须承担其重要责任的角色。

2、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2.1环境问题的含义

“环境问题”的含义目前的说法尚不统一,但是,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可归纳于四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由于工业和工业设计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环境保护行动应解决的问题,就是指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以及噪声污染等。二是生态破坏。是指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大面积减少而带来的物种减少、自然灾害增多。三是资源、能源减少。地理上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过度消费和浪费不仅造成资源、能源危机,还引起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四是环境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弃物全球漂移。这些问题工业发展、工业设计应承担一定的责任,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工业及其设计也应考虑。

2.2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人类自己。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不顾一切地向自然索取和掠夺,因此便带出环境问题。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在西方和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高技术、高消费热潮,“用完即抛”的消费方式。特别是“一次性产品”的流行和“塑料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垃圾和污染,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命的危机。

人类运用高科技技术,构建起自己“理想”的环境。如建造城市,玻璃幕墙大厦成为发达国家的象征,钢骨家具、钢筋混凝土立起的超高建筑,使一座座大城市变成了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大地域的城市、超高的建筑、拥挤的人群、堵塞的交通、污染的空气,还有人窒息的噪音无不在任何一个城市中存在,恶化了人类生活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庞大城市的设计,千万种产品的设计,都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本来,人类利用科技,设计生产出成千上万种产品,更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却导致由于对技术的长期强烈依赖而出现了人自身某些功能的弱化,人的生理结构与意志力的退化。

当然,环境的恶化(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能归结于先进技术的使用和社会的发展,而应在前进和发展过程,人的生态价值观念的确立和理性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优化环境的目的。

3、工业设计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责

就当前来讲,工业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工业设计的方向、工业设计的对策是否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则成为工业设计在环境治理的重要责任。

当前流行提倡的产品绿色设计对策就是以减少垃圾、减少污染的一种设计理念。它就是通过优化产品初始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末端的设计来实现。

产品初始生命同期优化设计,就是产品使用时间的周期对环境保护最为合理。一般来讲,一个产品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越长,消费者购买新产品动机就越小,废弃品的污染和资源利用也相应地减少。当然,也不一定地追求产品的使用设计越长越好,如新开发的能源密集度小的替代品,所以说是优化设计。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还应考虑一些传统的规划为好。如: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设计、产品的易于维护和维修设计、产品的结构模块化设计、产品的经典设计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产品使用周期延长并能达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产品末端系统的优化设计就是指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好处理或处置。这里面包含着有价值的零部件再使用,不能再使用的废物处理的方便、安全。如何做到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处理的零污染和再利用,这是设计师在做产品设计的开始就需设计好,也是设计人的责任。

4、工业设计对环境目标的实现

工业设计对优化环境目标的实现,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必认真对待。

4.1注重产品的“缩小”设计。缩小就将产品的体积缩小,这样可以实现材料、经济、资源上的节约,也符合消费者“以小为美”的审美心态,也实现了垃圾的减少。“小”和“精致”的微型化设计原则,是日本的设计文化,这和设计文化有效地节约了日本的生产资源,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4.2注重产品的多功能设计

目前,产品的多功能是产品促销的重要手段。将多个相关功能结合在一起,使产品具备众多功能的作用。这样的产品设计重在功能之间具有共性、和谐的关系,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功能的集约可能互相影响而大大降低产品的功能效应。自然、适用、精确、巧妙的多功能设计能有效地达到资源的节省和产品使用价值的倍增。

4.3注重产品的再利用设计

不能用的东西是不是垃圾?这是一个带有辩证意义的问题。某一产品坏了总有好的地方,稍加修理就可继续使用,如果不修理丢在角落便成为垃圾。有人说得好,垃圾是被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只要产品的再利用设计得好,世界真正属于垃圾的东西很少。世面上的二手市场,是再利用的重要途径。它是消费者对产品满意如否和厌恶与否的调节器。通过这个“调节器”,可以把不适合原来消费者的需求但仍能使用的产品逐步返回给新主人使用。

4.4注重产品的再循环设计

在一些欧洲国家,通过立法形式提高电子电气产品的回收力度。日本2001年就开发了电视、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和回收计划。这些行为对经济、环保、产品设计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再循环设计是“绿色设计”的重要一步,也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优化设计的重要解决方案。

5、结束语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不能因为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停止发展,更不能因为要发展而不顾一切地去掠夺、浪费自然资源而导致人类生存的环境恶劣化。

面对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相继出现,工业设计须进行深刻思考。既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创造出良好人居环境,这就是工业设计的设计原则。所以说,上述一系列设计应注重的问题必须贯穿于产品设计的始终,设计应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我们的设计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并节约资源、能源,让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篇2

(1)原则。产品实际设计时,应考虑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产品自身存在的属性,也就是产品的结构、造型及材料属性;另一方面,产品的内在属性,这是整个产品设计中的关键属性,也就是产品对人们的使用功能需求能够很好的满足。在产品结构、造型、材料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小成本、舒适健康等功能,产品内在属性注重产品实现人们生理、心理、物理功能需求,人们一味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很少关注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以往的工业设计中,将以人为本作为重点,认为只有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就都是好产品。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形成,公众通过加强实践对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改善,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重视度得到了提高。但设计活动实行后,应从三个方面科学评判设计价值:首先,设计是否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条件;其次,设计是否将文化环境的优化作为主要职责;再次,设计是否以平衡人的需求为约束。现代工业设计均提倡以人为本的概念,同时还要求设计过程中以该概念为基本出发点,但却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核心部分。针对此情况,我们应突出产品的人性化特征,高度重视生态设计原则,因为产品自身属性不仅涵盖在环保范畴中,产品内在属性也存在一定的环保价值。

(2)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共涵盖两个方面,即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环境观念也随之改变。出现了“征服自然”等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的思想,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破坏了自然平衡。设计一定程度上会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所以其属于一个自然范畴。优秀的设计能够实现社会环境效益和物质环境效益的统一。设计能对效能产品加以改善,能对机械装置与工艺进行更优的设计,防止能量的大量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保护好生态环境。

2工业生态设计的意义

(1)实现污染预防的重要措施。污染预防能够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治理压力。大多数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均由产品设计阶段所决定。设计阶段中,对现有技术条件、原材料保障等各类因素进行细致分析考虑,有效处理环境资源环境问题,从而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

(2)有利于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要求。实施工业生态设计能够使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对污染预防措施进行整体性考虑,通过科学的结构和功能设计,明确绿色环保原材料及易拆解与利用率高的部件,以真正实现产品回收、利用和最终处置的责任要求,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保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贯彻落实。

(3)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生态设计这一先进设计理念应充分应用现代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来完成节能、节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任务,并研发无毒害或毒害低的绿色材料,资源利用率高及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制造技术也成为当前重点。

(4)注重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环境与人和谐相处是生态设计的重点之一,这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一致。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一直存在于中国的自然观中。该思想和生态设计从本质上讲相一致,都将人作为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开展的活动应和自然之间保持良好协调,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篇3

(1)原则。

产品实际设计时,应考虑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产品自身存在的属性,也就是产品的结构、造型及材料属性;另一方面,产品的内在属性,这是整个产品设计中的关键属性,也就是产品对人们的使用功能需求能够很好的满足。在产品结构、造型、材料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小成本、舒适健康等功能,产品内在属性注重产品实现人们生理、心理、物理功能需求,人们一味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很少关注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以往的工业设计中,将以人为本作为重点,认为只有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就都是好产品。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形成,公众通过加强实践对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改善,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重视度得到了提高。但设计活动实行后,应从三个方面科学评判设计价值:首先,设计是否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条件;其次,设计是否将文化环境的优化作为主要职责;再次,设计是否以平衡人的需求为约束。现代工业设计均提倡以人为本的概念,同时还要求设计过程中以该概念为基本出发点,但却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核心部分。针对此情况,我们应突出产品的人性化特征,高度重视生态设计原则,因为产品自身属性不仅涵盖在环保范畴中,产品内在属性也存在一定的环保价值。

(2)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存环境共涵盖两个方面,即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环境观念也随之改变。出现了“征服自然”等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的思想,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破坏了自然平衡。设计一定程度上会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所以其属于一个自然范畴。优秀的设计能够实现社会环境效益和物质环境效益的统一。设计能对效能产品加以改善,能对机械装置与工艺进行更优的设计,防止能量的大量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保护好生态环境。

2工业生态设计的意义

(1)实现污染预防的重要措施。

污染预防能够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治理压力。大多数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均由产品设计阶段所决定。设计阶段中,对现有技术条件、原材料保障等各类因素进行细致分析考虑,有效处理环境资源环境问题,从而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

(2)有利于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要求。

实施工业生态设计能够使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对污染预防措施进行整体性考虑,通过科学的结构和功能设计,明确绿色环保原材料及易拆解与利用率高的部件,以真正实现产品回收、利用和最终处置的责任要求,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保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贯彻落实。

(3)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

生态设计这一先进设计理念应充分应用现代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来完成节能、节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任务,并研发无毒害或毒害低的绿色材料,资源利用率高及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制造技术也成为当前重点。

(4)注重环境与人和谐相处。

环境与人和谐相处是生态设计的重点之一,这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一致。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一直存在于中国的自然观中。该思想和生态设计从本质上讲相一致,都将人作为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开展的活动应和自然之间保持良好协调,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篇4

工业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目标是提升学科影响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科发展的实力。

1.提升学科实力和影响力

工业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科的实力和影响力。通过品牌专业的建设,提升工业设计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和学科的实力,通过合作教育的方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理论、方法、技能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制造型企业、科技开发型企业、科研院所、工业设计公司及所有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技术、科研或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趋势;具有独立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应深度关注产品创新设计、可持续设计、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同时进一步强调跨专业、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产品创新开发能力、设计协调与组织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学校多个管理部门,由学校主管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修改和清除不利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并采用统一、合理的奖励和鼓励策略推动和优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调改革的持续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逐步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

二、实施措施

1.师资力量提升

大力引进青年骨干教师、海内外知名院校博士学历人才及各类专家,实施教师提升计划。包括教师定期出国交流、访问学者,以开拓教师的专业视野;此外,还包括教师学历和经历的再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激励计划等。教学团队方面,专业教师结构明显优化,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方面,教师要具备企业交流能力或具有企业背景,定期开设企业参观、访问及交流课程,全面优化工业设计教学结构。改革完善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建立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鼓励和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见习或从事创业和工程实践,吸收和聘用兼备工程实践经验及较好学术造诣的资深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遵循特定的规章,例如评价工程项目设计、评估专利产权、评测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具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可以优先聘任。为本校师生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交流、访问和实习的桥梁。综合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增加教师对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比重。

2.实验室合作教育提升建设

实验教学方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结合,重视设计中的实验验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将科研项目、设计课题引入实验教学范畴,构建校企联合的实验室教学模式,大力与省市级企业工程中心合作,从设计知识、技术手段、创新方法等环节入手,使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实验队伍合作教育建设方面,培养实验教学队伍爱岗敬业、团结合作,鼓励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从事交叉教学实践。设备与环境方面,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同时,及时进行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维护,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保障教学质量,在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安全防范上要严格符合国家标准。

3.教学环境和条件

教学环境建设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均衡加强。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环境以及设备的情况,通过品牌专业建设积极改造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环境,提升学习的氛围和学习的效率。

4.学生交流与交换

加强学院国际交流成果和国际交流平台的宣传力度。国外伙伴院校对于学院的了解需要不断地进行推动和宣传,限于目前的语言障碍及国内设计教育工作的整体工作重点侧重,需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成果的宣传,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向国际伙伴和国际设计领域传递学院积极建设国际化平台的信号,建立国际化资源平台,以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改进对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整课内教学时数,开设包括科技外语演讲、翻译、等形式的系列实践活动;开拓中外合办专业以及国际学生交换项目的渠道,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国培训的力度,积极建设满足教育国际化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合作教育成果考核

1.师资力量建设的成果考核

师资建设方面,实现教师学科多元化,以应对工业设计的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模式。如市场营销与管理、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应用心理学等方向,如此以具备帮助学生将自己的项目置于工业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的大局中深入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师还需鼓励学生长期参与对其他学生项目的建设性批评,以及以案例研究和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产品及产品市场开发的过程。努力在3年内完成半数以上专业教师的学术交流和进修活动,全方面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学术专业修养,有利于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及促进教师双语课程的开设。

2.系列教材和系列专业课精品课程

争取在3年内建设一批专业课程群,形成教学的团队系统,并出一系列的精品教材及课程,如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系统设计等核心课程。积极申报学校、省市以及国家级的教学改革计划项目,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的教学改革支持。

3.实验室改造

争取在3年内建设成诸如交互设计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以及人机工程实验室等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实验室,并购买一批先进且实用的实验室设备。

4.学生合作交流

积极组织学生出国交流和交换,为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进行积极准备。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a)-0185-02

由于网络的介入,现代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突出表现为以教学的强调知识的传统教学传授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网络信息环境的以学为主、强调问题中心、提倡创新的整合探究模式。网络信息技术为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冲击和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调整传统的教学体系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事情。

1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工业设计专业的现实问题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学生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高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大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这些能力的实现。“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课上教师讲,课下学生学。这种模式侧重知识的单向传授,缺乏乃至缺失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这样致使学生单向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未能很好地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厌学、逃学等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师生互动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发展。现代整合探究教学模式提倡“学—问”双向互动,大大提高了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参与并展示自我,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通过双向互动,启迪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提升;培养学生协作、配合、沟通与团队意识的能力,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我优势同时配合好团队整体。

2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整合探究教学模式探索

2.1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现手段

网络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堂或者工作室等场所利用简短的时间对课下所自学的要点、难点进行简要介绍,也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带着任务或者是大体思路在课下利用视频公开课、网络资源、课程立体化教材等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接受,并发现问题;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与教师进行探究、互动、做实践进行验证等,也可以借助工作室、学习小组、网络联系等方式完成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的创新提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可以采用网络平台和实地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两个平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使得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性的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辅助与监管。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了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即富有成效的面对面的互动学习,而非简单的观看视频公开课或网络课程。所有的视频公开课、网络课程等资源都是为这一中心价值而服务的手段。

2.2网络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控制手段与途径

网络环境下的翻转课堂要得以实现,最根本的是保证学生课前学习是深度学习和课堂上的互动是针对深度学习所发现问题的探究与反思,真正实现知识的创新。

2.2.1确保学生在课外进行深度学习,而非浅层预习

让学生在课外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并不简单。如果只是提前看看课本、做做习题,这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并非翻转课堂所需要的。可通过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监控以及相应激励机制让学生达到课外深度学习。通过,视频公开课、高度整合的立体化教材、基于项目的合作研究、网络教学平台等,创建学生课外深度学习必须的硬件环境。在课堂、工作室、协作学习小组的互动与交流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讲述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建学生课外深度学习的情感软件环境。利用先进的网络传输手段(如:QQ群、微信群、飞信等),传输学习资源和学习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设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了解自己以及别人的学习情况,做到实时学习的目的。将先进的电子设备充分利用在学习上,不但提高了学习的自由空间,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2.2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监管

通过网络与实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与监管。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利用QQ群和微信群等网络手段对课外学习进行控制;通过工作室、协作学习小组等实体组织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相互约束,在实现相互协作配合的同时,也实现了实地的学习过程控制。如图2为基于网络环境的自我因素激励为核心的课外学习质量控制模式示意图。

2.2.3创新的考核手段

改变传统的最终考试机制,提倡综合能力考核。减少最终考试环节的比重,加大平时互动环节的比重。激励学生课外进行深度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实地的课堂交流互动阶段,教师可很好地了解学生平时的表现,将互动环节的分数提高,激励学生,提倡知识的创新。考核组成:平时作业(10%)+课堂互动(30%)+试题考核(20%)+综合作业考核(40%)。

参考文献

[1]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篇6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早期理论。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好比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如果生存,就必须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地球资源、毁坏地球环境,就会走向灭亡。①到了20世纪70年代,如何有效治理生产带来的污染物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依然是人类关心的问题,这种环境保护的最终治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让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瞩目,许多国家改变了平衡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手段,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预防和全程治理,经过人类不断的探索,提出了以污染排放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主导意识,同时使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生态化产业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过程。自然资源、人和科学技术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把经济生产的全过程———从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使用过程中的用品、到使用期限的废品,把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变为发展经济循环利用生态型资源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融为一个循环的整体,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将在根本上被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消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线型经济模式而言,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以物质流动的方式分析,“资源———产品———废物”这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是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人类依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在极大破坏生态系统的代价下,达到线性经济的不断增长。然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这样的标准做为行为准则,以制约不良社会经济活动。减量化作为输入端方法,也称为减物质化,使物质和能量流量在进入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消耗,通过主动在源头预防来避免污染,而不是被动的在末端治理;再利用作为过程性方法,也称为反复利用,通过提升利用率,达到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强度,为避免物品及早的变为垃圾,尽量能够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再循环作为输出端方法,亦称为资源化。为减少最终处理量,人们把废物再次变为可用资源,投入新产品的生产,最终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闭合,这就是日常概念中的废物回收重复使用以及资源多方利用。在生态学规律的指导运用下,经济活动被循环经济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有效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提升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一方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最终达到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前提。

二循环经济模式给工业设计带来的发展机遇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被发达国家所重视,被当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一部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引起极大争议。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正是该书所关注的,文中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及伦理价值。他强调,设计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他认为创造商业价值,或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并非设计的最大作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循环经济,例如延长生产链、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或放弃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回收本公司产品进行循环处理。截至1994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大约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左右。该公司是单个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典范。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实现了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日本在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容器包装法》等,并指出要从源头———产品设计开始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人的生命一样,是从孕育到衰退的过程,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当它们的生命走到终点成为废弃物的时候,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发生转变的潜在原因就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此外,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将随之改变。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以“绿色”为品牌战略的各行各业都在施行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如坐落于美国迈阿密的ECOIST(艾可伊斯特)生态时尚饰品公司,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由可再生的有机环保材料制成的,最抢眼的是各种色彩艳丽的手提包:制作它们的原料是各种糖果包装袋以及其他食品包装袋,经过特殊加工立即摇身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其产品特点是:环保、实用、耐用并且时尚。伦敦的波祖(Po-Zu)品牌和它的生态家居鞋在市场上同时诞生,这种鞋的鞋底成分由60%椰丝纤维和40%的天然乳胶构成。鞋的主体材料是经过植物提取物处理过的生态黄麻、纯羊毛和真皮,它们绝对不含哪怕一丁点的有害化学成分和重金属。为了能够循环利用资源,波祖要求它的顾客在购买新鞋之前把旧鞋邮寄回来,旧鞋将被加工成地毯从而实现它新的价值。为了实现这种设计观念,鼓励大众有意识地、趋于理性地消费,使用户越来越多地尊重和考虑自身消费对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师需要研究如何在材料再生循环过程中去除杂质或经过处理使杂质无害化,以及材料在再生循环过程中的性能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通过控制工艺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性能预测等等。不错,设计师必须成为一个对材料非常熟悉甚至精通的专家,并对整个生产流程十分清晰,在规划产品时将整个生产流程都纳入其中,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产品和材料的设计中引入环境负荷的指标。一种评价体系也必须被建立,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始,对构成产品形态的可定量描述的因素(如材料消耗、产品的成本等)进行定量评价,而对诸如产品形态的心理表征、形态的亲和力等因素则进行定性描述。日本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于2000年在东京郊区创办第一家D&D二手店,在不生产的原则下,于店里贩卖二手设计商品。他说,“我觉得根本不应该再继续设计了!”两年后,他着手“60VISION”计划,将日本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商品重新发行推广。他认为可以使用很久的就是好的设计。他特别指出,商品能够被修理、能持续被使用是很重要的价值。长冈贤明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对消费文化、生产过剩、商品价值的一种反思与实践。从整体上重新规划工业体系,设计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不断协调诸多的矛盾因素,从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步将可持续性产品开发的概念引向深入。与传统“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产品设计流程不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遵循的是一个循环模式:“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这是一种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组合产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设计的目的,不断创新是其显著的特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对“新”的评价标准是适当、适度、适合,即“适可而止”。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生产、流通、使用、再生等环节,即“人为事物”的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已提高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合式社会系统”整合设计。其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创造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以高科技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的异化,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将利益带给大多数人类,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②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产业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绿色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环保观念融入各个社会群体,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潜在的收益和发展,企业也因此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增值。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

不管是产业生态化还是清洁生产,最终输出的一定是产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品的输出是关键;无论是实体的产品还是虚拟的产品,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制造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工业设计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必然发生一些改变。在信息社会中智能化设备被广泛应用,产品的形式可能是非物质产品或提供服务。工业设计的设计对象正从物的设计转变为非物的设计,设计内容从产品的设计转变为服务的设计,设计的使用者从占有产品转变为共享服务。

(一)设计概念的创新与转变

“设计”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动词,它代表一些列行为;作为名词,它代表这一系列行为的结果。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设计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单个产品的色彩、造型的改进,而开始对所有人为事物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是求新的,是指向未来的。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生存方式,引导人们更合理、更健康地生活。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设计,如对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而广义的工业设计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表示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从最初的构思,到成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平衡是评价设计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乃至销毁再利用过程中对资源、生态等因素的考虑。1992年,约翰•沙利文与Keurig咖啡公司一道开发了K-cup胶囊,这是一种一次性速溶咖啡胶囊,因为携带和冲泡非常方便,在欧美各种公共场所大量供应。不仅可以快速冲泡各种口味的咖啡,现在还可以冲泡各种口味的茶、饮料,它造成的不可降解垃圾每年可绕地球10.5圈。沙利文说,他为发明这个东西感到后悔。因此,工业设计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流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信息时代的设计将重点探索物品、过程、服务中的方式创新———谋事,设计将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义,侧重于设计的上下游研究和设计过程、方法的把握,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载体,而更侧重于整体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创新。目前,新媒体、电商交互设计成了时髦标签,乱花迷人眼,但是交互不是目的,设计的本质仍然是解决问题。商业与技术只有被设计制约后,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用户调查,用户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能洞悉未来。而设计是预示趋势与未来,是探寻健康、合理的社会语境下的生活方式。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工业设计以产品开发为出发点,对产品的材料、产品制造过程、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产品的废弃、产品废弃物的再生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设计。

(二)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

1.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外部支持许多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的国家设计委员会、日本的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韩国的设计振兴院。中国也认识到了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必要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发展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创新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具体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将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引进到特定场所,形成创业产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地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将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激发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形成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工业设计发展意见及相关政策,形成推动工业设计良好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工业设计的发展必须要在经济上鼓励自主创新、举办重大工业设计相关活动、对重大设计创新成果开发要进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应重视工业设计,并有专项资金用于工业设计。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工业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和聚集优秀的设计人才,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随着工业的发展要加强保护。政府为主导应多开展各类有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氛围。2015年5月19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目的是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它的指导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在规划的战略任务中可以明确看到政府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该规划计划给予制造业战略支持与保障:如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组织实施体制、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等。从“规划”中可以看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制造业的要求和影响,并引导着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

篇7

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建筑,它无论是作为人身体的或是灵魂的居所,都被人投入无比激情与巨大的财力去尽情的创造。自人类独立于动物界以来,建筑就成为了人类的标志。建筑的设计史可以洋洋几万卷,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它都是最好的见证,凝结了人类各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才智和技术水平。工业产品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发展产生的,虽说要从用具器物的角度看,器物制造设计史丝毫不逊色于建筑,可作为大规模批量生产,针对市场来生产设计的工业产品却只能从近代工业革命开始。工业革命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场变革,它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最能反映时代变革的建筑设计当然也不例外: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这给建筑的设计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建筑的面貌,并在此基础上荫发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这一设计形式直到今日仍广泛使用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产品设计的发展。

一、造型美

建筑与工业产品一样都是具有体量的,占领高、宽、纵深三度空间的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相对复杂,还有时间因素的影响)。在造型上,二者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一个优秀的设计除了拥有合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优美的形式,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为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的玻璃幕墙大楼,是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代表作品。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就造型而言,西格拉姆大厦的外形极为简单,方方正正,是一个很典型的正六面体,但他巨大的体量,却呈现出了长方体高大单纯的美。玻璃幕墙上窗框的分割使其表面形成了有秩序感的细节,使其造型虽简单但却并至于单调。现代建筑的正是利用整体的单纯与适当细节间的比例充分展现出和谐之美,正如维特鲁威所说:“当建筑物的外观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

二、材料美

《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见早在中国的古代就懂得依靠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来表现美的特征。从设计史上我们更可以看到不同设计风格的演变往往与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是同步进行的,新材料出现与加工方法的改进,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设计手法。现代建筑上新的形式特征就是体现在对新材料的组织和构造上,而现代工业产品的形式美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材料的运用和加工来表现的。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是正是形式美的重要领域。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使材料呈现的面貌日益丰富,也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更多创造的可能。在现代设计中常见材料的有金属、塑料、陶瓷、玻璃、木材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兴复合材料,而其中的新型的金属和玻璃材料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新的合金金属材料有着光洁的表面,卓越的性能,具有独特而闪烁的金属光泽,常常给人一种神秘的高贵感,最能体现出高科技的现代感而深受设计师的喜爱。玻璃的晶莹与剔透一直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并让大家深深为之着迷,现代复合的玻璃材料在强度和硬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在现代建筑与工业产品设计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

三、意境美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情感,“形式”就是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一件作品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基本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某种形式及形式关系,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这种构成关系、这些具有审美情感的形式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无论是在建筑还是在产品设计中,一件完美的设计作品,不仅要有良好的功能外,更要有优美的造型,而所谓优美的造型应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能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美,激起人们的强烈情感的美。

建筑有着各种丰富的设计哲学,多变的形式,很多都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形成了各具代表的风格。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之一,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的建筑设计哲学,在他的作品中各个细节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运用直线特征的风格进行设计,为建筑的外形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他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成为了现代风格的代名词,并深深影响了我们对建筑的认识,改变了现代建筑设计的面貌。

结论:

电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是完全现代的、独立的,没有任何历史和背景的现代工业产品,它最集中的体现了现代技术的水平,现代材料工艺的技巧,但在外形造型上它却不可避免的要符合我们审美习惯的需要,所以要想设计出有审美价值的产品,有必要学习掌握各类艺术形式美的法则来丰富产品设计的的的手段。建筑作为人类艺术的集大成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形式美的法则,都可以作为电脑造型设计上灵感的源泉。

参考文献:

篇8

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规章等方面上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政府应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完善重大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切实放开搞活企业,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有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妨碍经济发展,妨碍振兴,应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涉及诸多法律与制度问题。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事实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商机无限,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表明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域外民营企业资本的参与。事实上,国家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许多南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到*考察咨询,洽谈投资,政府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型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等,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一些民营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诚信,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认真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应做到严格执法,遏止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第四,健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法律制度的完善。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需要特殊的制度与政策扶持。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用好普惠性政策,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特殊政策。在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切实把着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放在就业和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上,强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衔接配套起来,形成具有合力的政策制度体系。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消费动力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五,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诚信的缺失就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某些领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伦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当务之急。重新构建诚信伦理,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失信的惩治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奖励机制。为此,应构建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综上所述,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不可缺少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强法治,实现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依法振兴,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老工业基地的顺利振兴。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稳定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秩序。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可能有各种直接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犯罪影响振兴;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侵害市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益影响振兴;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振兴。解决这类问题有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运用体现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才能排除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种违法犯罪因素的干扰。第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市场的竞争,应是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的竞争,只有公平和公正,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假如没有公平和公正,情况将会如何?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市场何以存在和发展?若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法治。第三,创新有效运行的机制和科学进步的制度。一方面,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了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二、现实状况要求加快法治

环境建设

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程度和水平是否与全国法治进步的程度相一致,是否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完善程度;②行政机关是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执法,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务群众;③司法机关是否能准确、合法、及时、公正地适用法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④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抑制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进行法律监督,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⑥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实际调整,使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治,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某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上述相关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状况进行简要评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的。

1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该市行政执法的改进和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该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消除和减少各种“低级执法”现象。近年来,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同类权限”集中管辖的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同类权限”集中管辖,是指将原来的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对某一行政事务均可行使管辖权的管理,归口为一个部门管辖。其特点是:集中行使的处罚权范围广、项目多,执法重心下移;量化执法指标,执法行为程序化;机构精简,执法效率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执法机构多、处罚重复、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执法随意性大等弊端。从“同类权限”的集中管辖的特点可以看出,它能解决一些执法中的“顽疾”。

(2)行政执法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历史、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甚至违规违法行为。它不但背离法治的主旨和精神,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引发执法纠纷,而且还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伤害民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法程序“随意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均有规范的程序,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口头执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和随意处罚的情形比较常见。当前行政执法纠纷的另一个热点是,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严重偏离法治精神。第二,执法行为“利益化”。尽管行政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然而由于其中大部分单位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办法,即上缴的越多返还的也越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收入仍然与个人奖金息息相关,因此仍存在过度执法、乱执法、乱罚款等现象。还表现出在一些公共服务性、没有经济利益领域的“不作为”方面的问题。2司法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该市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该市的各级司法部门正积极努力工作,围绕“振兴”的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和振兴上,努力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为:执行程序中的改革取得突破;审判监督中的责任体系形成;基层法院的基础工作出现新局面。

(2)司法实践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审判质量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审判作风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法院积案仍然较多,裁判错误、人为拖延、隐性超审限、消极不作为的问题仍明显存在。出庭不准时,接待不守时,庭审不规范,精力不集中,对当事人语言粗鲁,态度蛮横,办关系案、人情案的仍大有人在。

二是审判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完整科学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规定不自觉、不认真、不敢负责任。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质量评价参数不完整,有漏洞。

三是以人为本、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创新,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一些法院不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部门和单位的消极落后现象乃至违法违纪人员不敢管。

四是基础工作仍是影响法院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主要问题。虽然多数基层法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对有的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意见较多。其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装备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的自身作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审判的质量和队伍的廉洁文明程度比较低,在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重视和

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法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介入。在法治环境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可直接服务于振兴*老工业基地,有的虽直观看来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仍不可忽视。

1努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1)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原则性较强,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才具备可操作性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及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此项工作做得好,既有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地方的法律适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出现的特别的法律关系需地方立法调整的,应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果国家法律已有原则性规定,应以已有规定为基础,适应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要求,制定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果尚无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则应以宪法和其他法律精神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3)对于国家目前尚未立法,现实又迫切需要强制性规范来调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应加以研究,适时制定出新的法规、规章。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新的法律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做到有章可循,还有利于为国家的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制定全国性的法律奠定基础。当然,此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避免盲目性,既要探索,又要稳妥;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努力建立执法、司法机关的良性工作机制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的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司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曾做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前,在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上,应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1)关于行政执法“随意化”、执法行为“利益化”的解决机制。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低级执法”行为,完全脱离了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其状态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执法者自身利益的因素,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准确限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过小,将限制行政执法行为,自由裁量空间偏大,将为随意执法创造条件,适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的规范,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仍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法规规章自身的冲突、因利益驱使所作的利己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等。

第二,要努力破除特权思想。执法机关运用权力、行使权力,较易形成特权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易为特权思想寻找到根据。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人员对已实施的法规、规章不严格落实,一些行政官员在不准公众抽烟的场合随意抽烟等。如果行政人员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化身,那么在行政执法程序上的“随意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当前针对行政行为常设的监督机构有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各级政府法制办。由于职责分工和隶属关系等原因,目前其监督作用仍很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还应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从法定程序上,要充分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

(2)关于执法、司法机关的独立行使职权问题。法律赋予了执法、司法机关对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得到公平的实现,才能使行政、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水平受到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干扰因素较多,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干预,同级其他机关的干预,某一机关内部领导的干预、部门之间的干预、同志之间的干预等,都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应当建立一种良性机制,排除干扰和不良影响。

(3)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错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主观恶意的枉法裁判,因业务能力较低导致的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错误等。无论何种原因,出现错误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视具体情况承担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目前尽管有责任追究的制度,但作用有限,效果有限,对错案的抑制程度有限。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司法人员谨慎从事,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错误,就将面对不利的后果,而不仅仅是扣发奖金了事。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司法人员的流动机制,多渠道选拔司法人员,不称职的、出错较多的,应及时调离,转到其他岗位。

(4)关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问题。目前人们对超期羁押、超审限办案的情况意见颇多。一方面,司法人员抱怨工作量大,无法按期办案;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种应酬,不在岗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仍然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解决的方式也很多。其中,解决法官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法官当庭裁决的机制。即改变目前的开庭、休庭、择期判决的状况,由合议庭将多数案件庭审后当庭判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当庭裁决明确了主审法官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②当庭裁决方式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增强裁决的公正性;③当庭裁决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5)关于加大执行力度问题。人民法院对判决的执行难,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法院的威信,影响法律的尊严。虽然人民法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在媒体上曝光、对当事人拘留等,但效果仍不明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仍需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篇9

国内高等院校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设计学院均有开设此课程,一般作为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学时48节左右,但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脱节,专业针对性缺乏,学生兴趣低下等问题,因此,课程教改势在必行。

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从艺术设计专业中脱颖而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内艺术设计界的环境意识的高涨而诞生。从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此专业到1998年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下属专业方向的十年间,全国600余所高校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该专业旨在培养能运用设计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知识,在设计企事业单位进行概念设计和方案实施的。创新思维与专业技能并重的专业人才。

而人体工学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启蒙课程,为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初步、住宅空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提供基础性的导向。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和理论运用两大版块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在使用环境时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为确定空间范围、家具尺度及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提供设计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奠定环境设计的人本理念基础和设计领域的科学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人体工学研究方法进行数据获取、分析和设计实践及研究。

3.提供给学生环境设计参考数据、环境舒适度参数等技术支持。

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针对性。人体工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工业与工程设计、建筑与照明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领域,具有交叉学科的内容综合性强、学科边界模糊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免出现教学方向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等情况,然而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对学科内容进行筛选和提取是尤为重要的。

面向环境艺术专业的人体工学课程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和理论课程结合课题实践的教学结构来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这是提高专业针对性的出发点。

2.缺乏前沿理论的拓展。人体工学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是科研的热点,但目前相关教材中缺少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国际人类工效学协会(IEA)成立了20个技术委员会对工作分析和设计的行为理论、老龄化社会、儿童和教育环境的人机工学、设计的人机工学、健康护理人机工学、人机交互、组织设计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国际人机工学研究组织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深入扩展学科理论。选择性地引入相关新理论,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缺乏完善的实践流程。主要表现为用于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均匀;课程单元内容和单元实践验证的衔接不紧密。

三、教学改革方案

就以上提出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三点教改方案。

1.加强学科针对性。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学习所有内容并不切实际,因此就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而言,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筛选提取,从而加强学科针对性。

(1)扩充系统中的环境因素及其与人机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环境因素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在讲授人体工学的性质、学科范围、发展史、定义、研究内容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扩充了^―机一环境系统中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环境中人的行为心理、肢体活动范围、人的感知觉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增加建筑及环境评价知识。为了促进人体工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在教学中引入了人机工程评价和居住后环境评价(POE)量化理论,分析了人机因素和环境评价因素,引导学生建构评价项目群,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并训练学生按照环境评价程序收集空间数据,为环境设计奠定基础。

(3)缩减作业环境中的人体因素。其中包括人的输入与输出系统、人的肌肉施力和作业效率、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感知觉环节知识。

2.深化教学理论。为推动通才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人体工学学科的应用范围,提升专业设计素质的全面性。针对缺乏最新研究成果的扩展现状,为增强学生的设计科学观和理性分析能力。针对课程的理论研究途径引人以下两点内容:

(1)引入任务分析法。为细化并完善设计流程,在教学中引人人机工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分析法,就行为主体的行为过程进行层级分解,了解分解每个行为节点间的衔接性,并根据每个节点确定行为主体的行为需求。从而寻求功能设计的突破口。

(2)引入其他设计领域的人体工学知识。在满足环艺设计专业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以设计为主线,用户为中心,通过相关人机工程内容介绍和案例剖析,引导学生学习了有关人体工学在产品设计领域和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应用。产品设计领域中,主要通过家具设计教学来扩展教学广度。侧重家具设计的人体因素。包括工作面高度设计、座位的设计和床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教学侧重人的视觉特性和视觉信息辨认能力限度。

3.完善实践流程。

(1)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量。学时总共48节,实践性教学量由原先的8节增加至16节,占总课时量的30%。

(2)将课程单元内容和单元实践紧密衔接。将人体尺寸测量、人体结构模型制作、实地尺寸测量、空间环境的人、机、环境因素调研、环境评价和课题设计等实践内容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3)控制好“择取――过程一总结”三个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质量。为了将实践教学作为环艺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做好实践教学内容和范围的“择取”;注重“引导”的方法和质量;明确“总结”以后应当做什么。

(4)以“理论讲授为中心”向“以典型案例分析为引导”转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增强学生对人机工程学理论的认识。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并加深对交叉性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教学方式由“以理论讲授为中心”向“以典型案例分析为引导”转变,因此典型案例的筛选和引导方法就显得很重要。

四、实践情况

通过2009年12月14日至12月31日的人体工学课程验证了教改方案的有效性。此次课程授课对象为08东方室内,授课人数为32人,授课地点为艺术学院楼7103室。

在充分考虑教学实践的可参与性和参与程度后,把专业教室确定为实践教学场,按照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单元实践作业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转换,分析实际问题,把设计课题和实际环境结合,做到“实题实做”,切实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设计分析和实践能力。

1.通过缩减人体输入与输出系统、人体信息加工和人的感知觉等单元知识后,把更多课时安排在人体尺度、行为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和环境评价内容上,使得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加深。

2.在人体尺寸与作业空间单元环节中,进行人体尺寸测量和教室实地测量实践,为学生建立基本的尺寸概念和环境设计的人本概念。在统一测量项目的前提下,以班级为样本(≥30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人体静态和动态尺寸测量,如图1所示,并根据其中1名组员的尺寸测量结果制作人体结构模型;实地尺寸测量环节要求学生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对教室家具和教室环境的结构性尺寸的测量,记录整理作为改造性设计的参考依据,通过此环节建立起学生的初步尺寸概念;在空间环境的人、机、环境因素环节中,由学生自行调研任意空间完成;在家具设计中的人体因素环节中,按照任务分析法,针对面向绘图过程的设计专用课桌椅进行参照性设计,并进行了最终的绘图桌椅设计验证。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运用此方法明确了设计的目的,增强了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篇10

1.对土地、水的处理

由于诸多原因,工业废弃地的土壤存在污染、某种或多种物质含量高、PH值偏离正常值或容易板结等问题。处理土壤是为植物的生存生长和建设活动展开提供保证,处理土壤污染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是进行土壤置换,包括全部置换和部分置换,都具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但在追求生态性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更倾向于进行人工干预整治,利用植物或其他自然资源对土壤进行净化修复,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土方的运输量,以降低成本,同时用自然修复的方式,合理利用原有土壤资源,以实现低成本生态循环的目的。在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项目中,设计师在土壤中掺进了适宜种植的草籽和一定比例的腐殖质,改善贫瘠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为草籽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培植微生物和植物来吸收固体物质,消耗土壤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污染土壤的目的。[3]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阅读公园,则是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种子的表层土壤,放置在公园建设用地周边,远离工程场地,避免风吹日晒不良影响,种子逐渐适应公园原有环境。最后选取其中含有生长能力的种子在土壤里播种,其中要多次对种子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控制定植植物情况,取得改良土壤的效果。[4]土壤板结也是工业废弃地中较常见的现象,主要产生原因有某些物质超标和土地被铺地或重型器械夯实。板结对于建设和植物种植有很大的影响,在废弃地中这样常用的方法有人工松整土地、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改良土壤结构、利用适应力强的植物或使用有益土壤松动的动物生物改良土质,[5]改良手段需要根据土地板结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最合适的整改方案。在废弃地中,大多数现存水来自于原有建设、后天自然积蓄或人为排放而成。而在景观设计中,水是常见的空间活跃元素,柔化并融合硬质景观,流动的水更能创造相对独立空间,吸引使用者注意力,隔绝周围嘈杂环境。选择是否保留和利用水资源,除了根据设计需求还必须考虑其是否自身受到污染或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扩散的威胁。简单的水置换并不能解决整个环境将来可能对使用者产生的危害,需要利用固定和清除方式对污染带来的威胁进行控制、削减。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水公园按不同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组合,创造了丰富层次和景观效果,使植物延伸至陆地形成自然群落,植物群落美观的同时兼顾生态净化,使流经该路段的河流得到净化。韩国首尔仙游岛公园是在旧污水净化工厂改造成的,在功能上进行了延续,现用原有的净水设备为公园的庭院供水,其中的“水质净化园”成为可供观赏的自然净水模型,直观地展现原水厂运作流程,体现出污水处理厂的文化与价值。在处理废弃土地的手法上,大地景观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景观改造方式。由于用地的需要,大地景观改造一般应用在比较荒芜、偏远的地方。它是用土地去叙说历史,传达设计者要表达出来的东西。某些工业废弃地由于土地的限制,种植树木或建造建筑比较困难,而大地景观可以很好地处理土地与环境,同时传递工业文明精神和其他人文理念。美国加州拜斯比公园(ByxbeePark)在改造前曾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场地上垃圾随意堆放着,上面覆土很薄,缺乏能够种植和建造的条件。设计师在垃圾山上塑造地形,并把场地中的废弃电线杆选择性保留,组成阵列排布,平缓的地形和直立的旧电线杆形成强烈对比,共同营造场所空间。整个公园覆盖着低矮的草,以自然的姿态体现生机。整个场地简化了其他建设,强化了土地的特征,追求人工塑造、自然景观的相互交融。德国盖尔森基兴北星公园(NordsternPark)在设计时,把原矿中的堆积的废料塑形成几何形状山丘,整个场地以此造型为元素,构筑物也成为大地艺术的一部分,地面种植多以低矮植被为主,强调地形和景观融为整体。

2.对原有植物、动物的处理

工业废弃地原有的植物或动物也属于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对于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较正常生活在它们已经长时间适用的土地上,所以保留合适的植物、动物能维持原有景观,能够减少其适应时间和增大存活率,对自然修复存在重大意义。对于需要尽早对使用者开放和呈现效果的地区,则需增大保留比例。特别是有些工业地废弃后,长时间空置会形成一些珍贵动、植物的栖息地。在开发前应当从多方面考虑是否要进行保护和完善,这样就需要保留一部分的空间维持甚至优化现有环境,它能给有生物种提供和谐共处的条件。江西鹰潭白鹭公园设计时,在白鹭栖息的水塘周围形成一个保护隔离地带,减少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俞孔坚教授在设计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时,采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土地进行分割,形成绿色岛屿,既保护古老榕树,又满足防洪的需求。[6]刚开放使用的长沙市巴溪洲保留原生杨树,根据水位变化,设计季节性水生绿洲,创造生态多样性。朱育帆教授在青海原子城设计时保留白杨树,形成绿色走廊,用植物叙述记忆,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改造人文环境,体现历史价值

人工环境也是工业废弃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废弃地经常遗留下废弃的材料、器械、建筑和构筑物,若完全抹去痕迹则失去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让其以原始状态则不符合现代使用需求,所以也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复。

1.对废弃材料、器械的处理

大量废弃的材料和器械若采取全部移出场地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存在转移安置问题。废弃材料分为原料、非生产性的必须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设计师把废弃材料通过分解、重塑、组合与新建材料手段,使原有材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内铺装采用石材边缘铺设废弃钢材,照顾排水和安全的同时,体现园区特色,采用废弃钢材创作出铁栅涌泉,在强烈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追求和谐。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利用废弃材料制作矮墙及铺装,一些雕塑和娱乐设施就地取材,形成独具特色的园区风光。德国杜伊斯堡公园把红砖制作成红色混凝土材料,矿渣等直接作为铺设地面材料。原有器械在考虑视线、线路、完整功能等情况下,选择性地进行保留。完善器械处理方面,其处理手法多于相似遗留建筑物,但功能形式上更为多变。德国杜伊斯堡公园中心区,把煤气储存罐创造性地转变成人工潜水中心,使器械功能不止步于观赏,使人与工业遗迹更为亲近。

2.对遗留建筑物、构筑物的处理

工业废弃地的建筑、构筑物有着独特的形态和结构,在突显工业特色和记录历史上有着不能取代的功效。但是能够像德国老工业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那样大量、完整、合理保留是罕见的。首先,选取比较完整和有价值的部分保留,其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变化,用场地内废弃材料或现代材料进行拼接,或把空间重新布置组合,使其不孤立于整体环境,而又体现工业精神。广东广州员村红砖厂,原厂区建筑进行改造中,有建筑直接在砖墙上覆盖彩色玻璃、钢架结构,利用现代材料形成过渡空间,彰显时代特色;有建筑入口把水泥柱和钢架改造成特色栏架,体现工业的力量;还有建筑在入口处用红砖拼接出新墙,使空间更适合现代使用,配合新中式的家具摆饰,工业建筑融入中国特色。在建筑设计层面,在保留特色同时需要考虑符合现代建设和环境。常见手法有:创造过度空间;工业元素和现代元素对比冲突;利用传统元素手法中和冲突;在视觉上新旧元素进行衔接;现代元素隐藏于工业建筑表层两者相互相成、两者交融衬托。有些构筑物由于时间久远和人为破坏,受到腐蚀、破损或呈现陈旧的现象。一些再利用的构筑物或建筑采用的是喷涂油漆或其他保护性质的涂料。如广东广州岐山公园厂房构架就涂上了鲜艳的红色,原有的机器进行改造涂漆。虽然保存时间延长,但简圣贤、何志华在《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一文中提出喷涂漆这种方式会使构筑物失去原真性,让人无法体验工业遗产的价值。[6]有些设计选择利用植物直接覆盖部分构筑物,减少了工业建筑给人带来的距离感。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铁路公园的少数铁轨和步道被爬山虎等攀沿植物覆盖,柔化了钢铁构成的硬朗空间,增加了生命气息,同时表现出时间在上面留下的痕迹。但爬山虎这种攀沿类植物会分泌腐蚀性的物质,影响建筑或构架存留时间和安全性。采取对建筑或构筑物进行表层处理,或使植物“悬浮”于建筑表面不直接与之接触,减少植物对于废弃建筑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