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的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6 17:05: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物流行业的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物流行业的认识

篇1

从我国首家物管公司1981年在深圳成立至今,物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经30多年的发展,行业涉及到城市各类楼宇、商业和街道以及各类型社区,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之下却因为人才的易流失现状影响物管企业在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和对企业的影响

依据有关资料,以下几类人员在物业公司的人员流失现状中比较严重。首先是服务型和基础操作型岗位的员工,也就是一线员工,如保洁人员和保安人员。这些人员素质有高有低,他们的流失比率最高。其次是各部门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一般较易被别的企业挖走,因为他们不仅工作经验丰富,又掌握了物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他们在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的同时,又有足够的能力与业主沟通。最后是本专科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人的学历层次比较高,他们转行或者转入别的物业公司基本是出于企业问题,心态变化,或者角色变化等原因引起的。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现状对物管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变现于以下方面:首先是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这主要是人才流失所造成的,主要有新员工的招聘以及培训;老员工的离职引发的成本损失和新进员工工作失误或浪费引发的成本等等。其次是导致业主对物管企业的满意度降低。只有工作时间越长的员工才越能了解业主的需求,也越可以提供给业主更好的服务。

二、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物业服务的认识偏见和工作困境影响因素

多数人缺乏对物业信息化,智能化的了解,他们对于物业服务的认知还停留在绿化、保安、保洁这些物业的基础服务上,以为技术型的高层次人才物业并不需要,不论什么样的学历,工作经验甚至年龄大小都能胜任物业服务的工作。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物业服务这种不全面的认识导致了物业服务业较低的社会地位,也使得物业服务工作因不能吸引员工导致人员的流失。有些起初选择了物业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或者具有一定技术或服务能力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因外界对这一行业的偏见而不想再从事这项工作。另外从事物业服务的人员日常工作较为琐碎,他们需要对不同层面的业主进行服务,处理的问题也细微多样,工作事务繁杂,种种这些长此以往都会影响他们才能的发挥,造成他们身心的疲惫,最终结果便是造成物业企业员工的流失。

(二)行业整体薪酬水平偏低并且缺乏福利的影响

一个行业或企业若想吸引并留住员工,重要因素便是薪酬福利待遇。相比之下,物业企业的员工薪酬并不高,而且除了保险、公积金这些国家规定的待遇外,别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员工的薪酬水平如果在企业中难以提升,他就会因此而缺乏工作的动力,这样便会使员工跳槽到别的行业或同行业中待遇较高的企业。而且物业企业中,员工的薪金待遇与他的工作年限并不挂钩,企业对那些工作多年,物业服务方面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并未充分认可,员工缺少归属感,丧失了在企业继续工作的信心,最后只能离开企业去谋求新的发展途径。

(三)不重视员工培训导致员工个人发展难的影响

在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后,物业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应的人员培训措施也开始采用。然而因物业行业是微利行业,中小型物业企业不想在培训方面进行投入,目前只在那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物业企业中展开培训项目。而且,他们重点针对少数员工即本企业中的储备人才来进行全面,系统,有实质内容的培训。相对于企业的大多数员工,便只是让他们接受一些对日常工作的检查、要求以及指导来作为培训,这些员工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升,企业也没有给他们一个较好的平台来发展自己。

(四)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员工难以承受工作的压力

物业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业主,加之物业服务较为繁杂的工作特点,使得员工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长期以来物业和业主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业主一对物业的服务有所不满便会引发与物业工作人员间的冲突。有些物业企业的相关领导片面强调员工的服务水平,遇冲突不问原因,在面对员工与业主矛盾时一味追求息事宁人,强制员工微笑服务,不可以同业主争辩。当员工遭受不公平待遇,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们的工作热情便会被极大的挫伤。

三、物业管理管业对于人才流失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选择专业对口并了解本行业的人才录用

通过反馈率比较高的招聘方式,如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人才交流会等来挑选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在物业公司工作过的经验丰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以更快的速度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岗位。从而避免引入那些通过一般招聘进入企业却不了解物业管理,入职后又反差巨大,开始工作不久就要离职的员工。

(二)制定更具吸引力并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员工的基本工资予以适当提高,员工激励予以加大,特别是长期激励,应采取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这样的薪资制度,通过长短期激励互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将员工个人的利益和企业长期的发展相结合,通过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激励吸引并留住员工。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储备以及培养制度

企业可按比例针对管理岗位建立一个“人才储备库”,明确以企业内部培养为主导,兼以外部招聘的管理人员招聘制度,提高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力度;为员工制定转岗计划,让那些工作突出而且通过了考核测评的一线员工获得转岗和晋升的机会。

(四)重视对员工专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为达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应对于专业技术岗位,如:保洁、安保、工程、绿化、客服、前台等以及各项公共类课程如: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计算机操作等采用系列课程的方式。此外需对培训方式加以丰富,通过拓展培训、工作交流、实操培训、外请培训等众多培训方式来实现员工兴趣的提高,全面的意识到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也是自己的一大收获。

(五)结合本企业实际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以“人本主义”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多种方法提升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和安全感。领导应该对员工工作进行正确指导,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节假日多组织如郊游、游戏竞赛、节日晚会等集体活动,用做对员工的激励和感谢。若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越强,因此便越不会轻易跳槽,这样企业才能拥有稳定的人力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很多物业管理企业都已经在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但是依然无法避免日益凸显的行业人才流失问题。因此物业管理行业必须采取相应的科学有效策略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带给企业的不良影响,才能通过稳定的人才队伍确保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陈建 单位:保利重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快消品是快速消费品的简称,英文缩写为FMCG,像饮料、酒类、食品以及个人的卫生用品等都归属于快消品的范畴,快消品行业具有企业数目大、产品类别多、劳动力密集等特点。业务人员作为快消品行业的主要员工,是行业的第一线人员,是快消品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业务人员岗位要求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使得员工流动性强,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处于买方地位,所以也导致很多企业不注重对业务人员的留任,因此在快消品行业中,业务人员流失率极为严重,而伴随着人员的流失,也会对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一、业务人员流失原因分析

1.人岗不匹配,培训缺乏针对性

虽然业务人员供给量大,行业准入门槛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做业务员。在快消品行业,业务人员不仅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还需要谈判能力以及熟练运用销售策略的能力,在计算机技术普遍的今天,业务人员还要有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笔者调查过百威英博公司相关的业务员,发现他们不仅要直接和客户沟通企业相关政策,还要在谈判中压低客户要求的企业支持费用,另外还要帮助客户组合销售策略刺激市场需求,还要熟练的使用手机和电脑相关软件,完成下单、提报处理业务数据等技术操作。

一方面在招聘中,快消品企业往往忽视对业务员能力素质和入职动机的考查;另一方面,员工的培训也不具备针对性,往往注重制度培训或者拓展性团队培训,忽视针对员工特点的业务技能培训。这些都导致了很多业务员入职后,发现业务工作并不适合自己,或仅仅把业务工作当做过渡,加上后期的培训中又没得到针对性的引导,导致人员的流失严重。

2.薪酬缺乏公平性

薪酬的不公主要体系现在个体的不公平和地区的不公平。在快消品行业,业务往往是按照区域进行管理的,拿啤酒业来说,每一层业务主管负责一个区域,然后下面的每个业务员负责一个片区。虽然说要看业绩,但事实上一线业务员的奖金要看业务主管的统筹和分配,这就造成谁和主管关系好谁的业绩就排到前面,不好的就被排斥,造成很多有能力的业务员拿不到应有奖金和提拔,逐渐丧志对工作的热情。

另一方面,业务主管的工资奖金虽然也有其他考核指标,但主要看所管区域的销量。但相关部门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往往不结合市场容量常造成任务分配的不公平,导致有些地区不用努力就轻松完成额定销量,而有的地区业务主管和员工再努力也达不到要求,造成了地区间的薪酬不公。还有,促销优惠政策能带动销量,但是上级主管在政策上又往往倾斜那些本来就好的地区或者因个人喜好而倾斜,这就造成好的区域吃现成不进步,而还在拓展市场的区域拿不到政策,那么自然业务完成也不如好的区域,这就进一步造成了收入的不公平。所以有些业务主管并不是因为能力高而拿到高工资,仅仅是因为他在一个好区域,业务员也经常也因为分配到了不好的区域而心生不满。

3.业务员权限过低

当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时候,应尽量把权限放到最接近市场的层面,这里主要指使用各种促销政策的权限。快消品行业业务员直接接触客户,这里的客户不是个体消费者,而是经销商或批量用户。所以业务员往往需要和客户谈判,在保证企业利润和成本的同时把优惠政策传达给客户。但是由于业务员手中权限过低或无权限,导致在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掌握主动权。在客户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能给于直接反馈,往往需要向上请示批复,而在请示批复的时间内很可能就被竞争对手抢占了先机。另一方面由于权限过低,在一些小的政策优惠上不能照顾到客户,容易导致和客户关系维持的困难。而这些都会影响业务员的工作热情,觉得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即使很努力的工作,但因为权限问题导致了丢单,也挫伤了业务员的积极性,这些也必然让员工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造成流失。

4.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够

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留任员工的长效机制。从企业文化的心理动力机制来说,企业宣扬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如果被员工所认同,那么就会作用到员工心理,然后心理作用到思想,思想作用到行为,行为产生结果。如果企业文化内化到员工个人的价值观,自然会对员工产生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是由内而外的是主动的,所以也必然是长久的。但是快消品行业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度并不够,往往只看中业务人员的业绩,而忽视企业文化在内部的传播;而另一方面,企业本身就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本身也缺乏凝聚力,并不能很好的得到员工的认同。所以没有得到认同的企业文化,也必定不能长久的吸引员工。

5.业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职业生涯规划决定了员工的长远发展,没有人愿意永远做底层的业务员。在快消品行业中,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业务员自身的原因,新踏入快消品行业的员工往往是90后,而90后员工本身的个性就是追求自我、自由和个性,喜欢挑战性的工作。作为年轻人,一方面个性使然,另一方面新人的特性使然,使他们并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想往什么方向发展,所以就会迷茫,而快消品行业门槛低,就会使得他们抱着“骑驴找马”的思想。

另一方面,业务员的职业晋升道路本身就有些狭窄,企业层面没有帮助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就会使业务员看不到出路,不明确未来发展的路线,那么就会产生另谋他路的思想。

二、业务人员流失带来的影响

1.增加企业直接成本

快消品行业业务人员的流失,最直接的就是企业成本的增加,这是人员流失的通病。首先是招聘录用成本;其次是培训成本,虽然业务人员门槛低,但是因为做业务需要一定的技巧,所以公司都会组织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如果人员流失,势必会造成这部分的损失。

2.影响企业收益

快消品行业业务是熟能生巧,业务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必定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并逐渐提高业务量,但是如果一旦流失,新员工行业技能还需要积累,所以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业务量降低,影响企业收益。

3.影公司服务质量,降低客户信任

在快消品行业,在企业和客户之间维系的纽带就是业务员。从企业文化传播角度来说,业务员既是企业文化的受传者,又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每一个业务员都对应着他自己的固定客户,业务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客户传递着企业经营理念。有业务上的问题客户都会直接联系业务员,但是如果由于人员的流失造成频繁更换对接的业务员,就会使客户对企业产生疑惑,认为企业经营有问题,会产生不信任;另一方面,因为频繁更换业务员,会使得客户出问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联系谁,所以直接也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笔者曾对新乡市内百威旗下航空、哈尔滨和青岛、雪花等相关啤酒品牌业务员做过调查,这一结论十分明显。

4.造成企业客户直接流失

在快消品行业,业务员在做业务时往往还会打感情牌。一般情况下,处于纽带的业务员手里往往掌握有大量客户资料,而客户往往有时候靠和业务员之间的熟人关系来维系。所以一旦这样的业务员流失,势必会带走大量客户资料和这样的一种关系,当他们跳槽到同类企业的时候,就会直接的或多或少的带走这部分客户,尤其是当和同类企业处于竞争关系的时候,这种后果就会越明显,损失就会越大。

5.动摇在职的业务员信心

当优良的业务人员离职,就会造成在职人员对本公司用人标准产生怀疑,同时扩大在日常岗位中的部分不良情绪;更不好的是,离开岗位的业务人员一旦寻找到了更好地业务工作,与在职的人员相比或许产生示范效应,从而致使员工进一步流失。

篇3

 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之一。可见,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物流人才供需上却出现了:一方面物流企业因物流人力资源短缺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现象。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等学校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问题开展探讨。

 一、现代物流人才的特征及素质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按国家统计口径, 所谓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 (学位) 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1]。现代物流人才是能将物品的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整个流动过程综合起来的集成式的管理人才,并以一体化管理手段在物料生产或商品流动中,实现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既能完整、系统了解和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物流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对所开设的物流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各类物流人才,助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人才的综合体[2]。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我们主要将物流人才划分成基层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等四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主要是指物流作业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和营运,如货物的出入库存、装卸搬运、堆垛、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这类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或较好的体能,在企业中人数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员数量也较多;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员的主要岗位是企业的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能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高层决策规划人才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形状,中、高层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顶部,总的需求量不大,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是企业的灵魂。物流企业需要的是大量高素质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基层的操作应用人员,有资料统计这类人员占到企业人员总数的75%左右。

 物流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物流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涉及的领域的广泛性和掌握技术的先进性,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求其管理人员要掌握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以及外延的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熟悉生产的工艺流程。随着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具体运作,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工作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即物流业既需要高层的决策、规划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只有实现了对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才能满足物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发达国家物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其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和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和保障了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欧美和日本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他们首先是在大学内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系列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再者就是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大力开展物流职业岗位培训,广泛提高行业职工知识业务能力[3]。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上同样要抓好学历与非学历两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之互为补充,通过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完善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

 物流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为满足物流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人才分为学术型、技术应用型和操作技能型三类,其中后二种类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应用”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物流人才的任务,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后二类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是以培养操作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因此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结构,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作为切入点,把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创新的主战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社会有关方面可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师生从事物流学习和研究。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培养、锻炼,加强校企间的联系;二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培训,学习国内外物流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物流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选聘物流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和教学顾问。

 2、加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开展非学历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提高在职员工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可根据现有职工情况,分层次、分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培养行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此外,积极开展物流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据调查了解,重庆市现有物流企业大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发展而来,而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理念的理解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掌握都不能适应要求,不能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体现出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物流业的区别和优势,这也是重庆市的部分物流企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提供物流服务,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提高职工的素质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整合社会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建立由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相互沟通联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人才培训体系。高等院校要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对企业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支持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物流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与提高,把职工培训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培训的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使培训工作真正对提高物流人才素质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中包含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讨论物流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开展大量的调研分析,认为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基础

 1、管理类知识

 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物流系统运行等企业管理问题,此外,物流管理人员还应了解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管理知识。

 2、法律、法规知识

 物流活动都是以合同方式进行承诺,物流服务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对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法律文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签定合同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

 3、数学相关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物流业务涉及市场及企业内部的物流数据,要对其市场预测与决策、数据的计算处理等都需要用到概率论、统计学、高等代数学等数学知识;面对物流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运筹学、系统分析等数学建模知识工具。

 4、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处理的,因此学习和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是现代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

 5、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

 1、完成物流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力。熟悉并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物流一般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开展物流作业需要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才能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具备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要成为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对物流系统改造、物流园区规划、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但要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基础,还要有严谨的思维模式。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信息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供需双方发出的信息,货物在途、出入库情况、物流运行状态等,需要物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4、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费用,要分析判断发生这些费用的合理性,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才能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也才能做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5、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开展物流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解决和处理突偶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此外,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物流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能力,处理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包括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确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来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教育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以开展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对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对于促进物流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6~7。

 [2]陈舜.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6,(5).

 [3]顾弘敏,雷丹,杨钰琳.论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53-02

一、引言

90年代硅谷以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成就取得了标志性的地位,那么硅谷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硅谷的成长是通过区域内一系列先进技术的扩散实现的。在硅谷不断地有相关技术的新产品从现有公司产生,然后又被应用到其他目的,尤其是半导体的发明。这些产品逐渐发展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并且可以通过技术融合去融合传统产业。因此在硅谷,企业家有能力把很多不同企业间的新发明创新整合运用去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不是把这些发明创新简单商业化。从硅谷和它的支持网络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控制着先进技术的企业家是关键要素,但同时风险资本家,法律公司,投资银行和其他服务提供商所组成的支持网络的发展也对硅谷不断应用新技术起到了支持和巩固作用。新兴技术不断应用的物流产业也需要创新型物流人才的支撑和推动,提出物流产业的服务层级。

从历史考察,正是半导体的发现发明才带来了半导体产业,正是半导体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链的纵横延伸,才成就了硅谷。本文以从产品创新到产业创新、从产业创新到区域创新的纵向集成问题为研究基础,将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微观范围从产品创新扩展到企业战略创新,将中观范围从单一产业创新扩展到产业融合下的协同创新。技术创新是物流战略创新的源动力,重大技术创新在物流产业的扩散导致了物流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物流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传统物流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进而形成物流产业融合。物流产业融合超越了物流传统产业边界,利用产业协同优势拓展物流企业生存空间。

二、产业融合下的物流创新维度

1.物流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形成了可替代的或相互关联的技术、生产流程和产品。不同产业间重大技术创新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在技术融合影响下不同产业间形成了共同技术基础。信息时代高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广泛融合就是基于信息技术不同产业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结果。技术融合改变了产品市场需求特征,更重要的是给现有产品带来了新的需求,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1]。物流作为生产业,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对配套物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2.物流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通过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了基于技术融合基础上的新产业,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一般发生在有技术或产品的产业关联性或替代性的不同产业的边界或交叉处。产业融合一般由技术融合,产品和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构成,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不同产业间企业的相互合作[2]。产业融合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促进传统产业产品高附加值化和传统产业装备现代化的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第二种是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的产业间的延伸融合,这种融合多表现为服务业向农业和工业的延伸和渗透;第三种是把现有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技术平台下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的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物流的柔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产业融合程度。现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加速带动物流产业的飞速提升,包括物流运行模式、管理方式和人才能力素质的动态变化[3]。

3.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创新是在区域产业体系内通过产业融合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产业协同创新有三种模式:在同一区域内融合产业通过融合技术和资源共享实施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横向协同创新模式;产业价值链上的产业通过前向或后向联系构建战略联盟提供模块化创新的纵向协同创新模式;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间以提高总体创新绩效的混合协同创新模式。总之,产业协同创新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改变产品的单一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能力互补以产生更多的协同效益。物流作为近些年新兴起来的朝阳产业,在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的支撑和引领[4]。

三、物流创新型人才的点―线―面集成培养模式

1.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区域创新的集成培养。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进而形成产业融合。同时产业融合发展直接推动了产业创新,也是区域集成创新和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企业战略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已成为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产业融合也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创新。物流创新型人才需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多层级视角。

2.物流创新型人才集成培养路径。信息、计算机、电子和生物技术这些高新技术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也助推了物流技术的多元化融合。高新技术正经历着成本改进的指数增长,并且伴随着大量知识产权的产生。同时高新技术通过降低不同产业的进入壁垒以允许企业进入新的市场,进而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

可以看出物流产业的高新技术和它们的扩散路径应该适合区域产业结构,这样区域可以从把新技术商业化的那些产业和企业中获取它的动力机制。在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技术作为一种原始技术可以被企业家用来开公司,被产业用来改进产业竞争力。因此物流技术扩散相比根据技术自身特点的内在形成过程而言更是一种社会形成过程,比如硅谷企业家就是他们产品非常优秀的市场导入者。物流创新型人才未来更是物流行业领先技术的市场导入者。

四、物流创新型人才网络化培养模式

1.学习能力网络化。物流本科生学习能力是物流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构建学习型人才的前提是提供支持学习和创新的物流学习网络。基于物流学习网络的技术和产业演进也受到物流企业、培养院校整体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区域内技术创新、应用和扩散的范围是由物流学习网络的范围决定的。企业、高校、研发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区域知识资源共同组成区域物流学习网络。交互性、组织性、集聚性和本地化是区域物流学习网络的特性。通过合作整合区域内各种知识和技术以满足区域发展需要是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物流学习网络会促使包括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等特殊的知识资本形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物流学习网络将通过技术融合逐渐升级区域产业结构,同时形成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

2.技术集成网络化。技术创新是物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技术融合的区域物流技术集成网络通过产业价值链或产业集群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整合知识和技术资源,形成产业融合的物流技术创新平台。产业融合的物流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是技术集成,同时整合和技术创新相关的人力资源也是区域物流技术集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支持性网络,区域物流技术集成网络对通过建立战略性技术联盟,减少创新交易成本和增加区域吸引力来实现物流产业增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可以根据技术和市场变化不断改变技术转化和扩散路径,降低产业融合进入壁垒,推动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

3.创新联结网络化。物流创新网络是在物流学习网络和物流技术集成网络基础上将物流空间集聚和物流创新联结起来的网络。物流空间集聚网络通过物流企业间信息转换和互动学习为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空间,通过形成融合产业内的物流企业各种技术、管理和生产工艺网络促进技术交流、共享和扩散,改进物流企业创新和适应能力,增强物流产业和区域创新能力。没有强大的物流产业发展,一个区域不可能保持充足资金流、信息和人才,区域发展仍要优先发展物流产业,物流产业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动力的引擎。产业融合推动物流创新联结网络的发展,同时物流创新联结网络通过形成主导产业集群、核心城市,增强区域竞争力来支持区域创新网络发展。

五、结论

在物流技术融合和区域主导产业基础上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产业的融合,同时选择了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的物流企业可以迅速进入蓝海以避免战略趋同,并且获取竞争优势。物流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并且驱动了物流企业战略创新和产业协同创新。基于物流学习能力网络、物流技术集成网络和物流创新联结网络的物流创新型人才网络化培养模式,应通过院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维联动的组织工具、基于高新技术价值传导模式的技术工具和基于产业融合创新的平台工具进行全面立体构建。基于物流技术融合和物流产业融合的物流创新型人才的点―线―面集成培养,将有助于改进物流人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院校物流本科人才协同创新能力和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冀新.面向生产的城市群集成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11-114

篇5

连续11年举办举办“春风行动”,连续3年刊发《致外出务工家长们的一封信》,春节过后,湖北省孝感市市委书记陶宏、市长滕刚再次用乡音乡情向外出务工者真情喊话:留在家乡就业,留在孝感创业。

走进春天里,孝感又迎来一个改革的春天:2014年,孝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8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28家,过百亿元产业集聚区6个。

就业支撑发展,发展推动就业。当家乡的经济发展了,当家乡的就业岗位多了,孝感市开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就业,创业。

2015年2月28日(正月初十)上午9时,湖北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厅厅长翟天山宣布:全省“春风行动”在孝感市正式启动。

现场内,300多家企业现场送岗位23600多个,1.5万名求职者挤爆现场,4成生产制造型企业,给出的工资大都在2500~4000元,326家来自武汉、随州、孝感的企业设点招工,每个招聘摊位前都挤满了咨询和填写应聘表格的人……

现场内,湖北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厅厅长翟天山,湖北省人社厅副厅长董长麒,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谭必元,湖北省妇联副主席钱银芝,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黄明,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黄谋宏,湖北省劳动就业局局长皮广洲,孝感市领导滕刚、陈义国、罗平烺、张志敏悉数到场……

真心、真意换真情。当列车拉响汽笛,当外地企业热情邀约,很多孝感外出务工人员还是听从了家乡的召唤,默默地退掉了返程票,悄悄地放下了外出的行囊。

就业恰好时

“这些企业不仅待遇高、福利好,而且离家都很近。”求职者李女士以前做过裁缝,很希望能在家乡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既能留在家乡工作,又能照顾家。

“我们大概缺600~800人的普工,今年我们不仅提高了薪水待遇水平,而且还设立了全勤奖、绩效奖、带薪高温假等。”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郑丽华说,企业希望用这些优厚待遇吸引更多的80后员工。

将普工分为生手和熟手,开出不同的工资待遇。湖北建浩科技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温明波介绍说:“生手每月2000~3000元,熟手工资加绩效要多1000元左右。现在招聘效果还不错。”

大禹电气公司董事长王怡华也为企业现场“站台”,求才若渴心态一览无遗。

“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有它的行业要求。”王怡华以公司为例说,大禹公司软起动产品市场占有率做到全国第一,就需要一大批的企业管理经营人才,包括信息技术、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尤其是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人才。

今年,孝感市劳动就业部门采取多种创新举措,力求“留下来”与“请进来”并重,线下和线上招聘并重,促进就业与服务创业并重,推动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在招聘会现场,孝感市人社局在招聘会场设立信息服务区,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推广公共招聘网,推介网站微信平台,现场演示网站服务功能,引导大家点击使用,实现现场求职和网上招聘有机互补。

创业正当时

创业正当时。2015年,孝感的政策、时机、平台、机遇前所未有。

湖北职院大二学生陈晨创办了湖北孝德农业有限公司。在招聘会现场,陈晨成为了招聘会上的“幸运儿”。

湖北省人社厅厅长翟天山亲自把一张8万元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资金支票送到陈晨手上,勉励他勇敢追逐创业梦想。

离启动仪式开始还有近半个小时,34岁的杨春华早早就来到“春风行动”招聘现场,打听申请创业贷款的事。听到只要拿身份证、户口簿等相关证件,就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时,杨春华乐得合不拢嘴。

“想了想,还是留在孝感好。小孩正在读小学,家中还有两位老人要照顾。”杨春华说,她和丈夫在哈尔滨打工多年,积攒了一些积蓄,希望能在家门口自主创业。

近年来,孝感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按照“以奖促贷”原则,充实地方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让返乡农民工成为创业主力军。

还是家乡好

“打工不用出远门,就业就在工业园;打工不出咱孝感,照顾老小不用愁。”在招聘会现场,孝感市人社局打出了这样的宣传标语。

孝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面对用工短缺的现实,很多招工企业都普遍上调了薪酬,给出的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以上。同时,求职者的择业心态也更趋务实,不再眼高手低,挑挑拣拣。

在这次招聘会上,孝感市商务局组织爱普科斯电子、富邦科技、惠洋电器等外贸企业“抱团”前来招兵买马,强大阵容吸引了不少务工返乡人员和求职市民。据悉,这也是孝感市首次为外贸企业专门开辟招聘专区。

当天,来自机械电子、纺织服装、轻工制造等行业的37家外贸企业带来了百余种岗位,招聘需求人数超过4000人,主要涉及普工、电子商务、外贸、营销员等岗位。据统计,当天37家外贸企业共受理咨询600余人次,其中有400多人与招聘单位初步达成了就业意向。

篇6

受区域禀赋条件、历史传统、技术路径以及发展阶段的制约,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模式往往各具特点,其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规格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省自2003年省教育厅批准设立高职物流专业以来,广东在物流人才的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各种行业培训在内的多种方式和渠道,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合适的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效果,为社会提供了大批物流人才,初步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但在物流从业人员中,近80%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存在突出的“两低一差”,即学历低,专业对口率低,综合能力较差现象,低层次、操作层面的物流人员充斥市场。

麦可思《中国2010-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物流管理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中被列为黄牌专业,即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多地调研均指出,物流业人才供求相对饱和,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率高居不下。物流业缺失技能型人才,初级呈现饱和状态,而中级、高级缺失严重,复合型人才最为紧缺。因此,提升物流人才的层次和培养质量成为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2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方向

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在要求,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必然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方向。以东莞为例,根据2010年11月东莞市政府《关于建设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东莞将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物流节点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和生活物资配送供应基地,衔接大京九沿线和珠三角地区的双向物资集散地。《意见》为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首先,东莞是著名的“世界工厂”、“制造之都”,以制造和生产为主的企业超过15000家,以加工贸易为主。但近年来,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莞制造业陷入困境,转型升级成为了上至政府,下至企业的必然选择。作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助力器,东莞物流业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日益显现,不仅体现在促进生产要素及产品的高效流通,有效降低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依托供应链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带动了金融、商贸、高新技术、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创新发展,进而提升了整个区域经济和产业的竞争力。其次,随着东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制造业名城”向“宜居城市、生态绿城”转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大,市民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物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兴盛,快递已经日益成为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服务。从2013年上半年统计来看,东莞市快递业务量累计达11976.96万件,同比增长37.28%;快递业务收入200993.83万元,同比增长40.1%,此两项数据均位于全国第七位。

以上分析可见,根据《意见》及东莞产业升级发展特点,本区域物流专业应重点培养生产企业物流及城市配送物流人才,加强对生产企业物流活动与城市配送活动的研究,调研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物流的需求变化,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将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3 高职物流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命题。东莞以制造和生产为主的企业超过15000家,基本是粗放型发展,主要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和低资金成本,依靠外需拉动进行数量扩张。这种发展方式造成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资源枯竭、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2009年以来,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推动科技、信息、金融、产业、城市等多领域融合,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的趋势对于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剧增的态势。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11年起,与虎门港、中海物流、顺丰速运、德邦物流等行业领先的企业开展了较深层次校企合作,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与顺丰速运(东莞)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校内“教学工厂”――大学生速递中心,采用学院建设为主、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平台。经过一年多的顺利运营,取得了初步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篇7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成本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而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内部成本管理存在较大的疏忽,直接提升了物流企业的综合成本。综合来看,新常态下我国物流行业内部成本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对新常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内部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物流行业内部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全面提升新常态下物流行业内部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二、新常态下物流行业内部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新常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企业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发展理念,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但是,在新常态下物流行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在内部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疏忽。管理者对内部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内部资源的整合能力相对有限,尤其是很多中小型的物流企业更加难以充分重视内部成本管理问题。另外,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没有充分应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趋势,没有对整个成本管理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使其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全面实施创新,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使其整体的发展成本高居不下,进而限制了物流行业的内部成本管理能力。2.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现代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而言,其信息化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内部成本管理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还不注重在内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使其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内部成本管理的效率,比如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对各项成本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难以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成本管理机制。虽然物流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但是在内部成本管理方面其整体的理念和措施仍然十分陈旧,内部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使得大部分物流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内部成本控制。3.内部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有效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是现代物流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新常态物流行业全面提升内部成本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当前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一方面,很多物流企业对内部成本体系如何建立、如何有效运行、如何有效监督和完善等还存在一定的认识盲区,没能够对各项成本支出进行全面有效的统计分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对现有的成本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很多物流企业虽然在成本预算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是对各部门、各项业务的具体成本管理认识不足,没有完全将其纳入到成本管理体系中,因此其内部成本管理体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缺乏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过程中,人才具有关键性的保障作用,缺乏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是当前大部分物流企业在新常态下内部成本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很多物流企业不注重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少,其在内部成本管理过程中难以发挥人才的推动作用,极大水平上限制了物流企业的整体成本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很多物流企业在实施内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注重通过完善各项机制来充分吸引外部的专业化人才,现有的人才团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因此使其在实施内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推动作用。

三、新常态下物流行业内部成本管理的主要策略

1.强化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应用。新常态下,物流行业要想实施全面的内部成本管理,必须要提升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应用作用。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新常态对物流行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对其各项内部成本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沟通和交流,使其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实施有效的措施提升内部成本管理能力,以充分顺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物流行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借助新常态的发展,对行业内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提升规模经济发展效益,使其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升各项内部成本管理的效率,为经济新常态下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对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当前物流行业内企业实施内部成本管理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互计算机对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实现成本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提升成本管理的综合效率和水平,为其物流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成本管理信息库的方式,对各项成本支出进行数据化信息化分析,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不断提升内部成本管理的整体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为新常态物流行业的内部成本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3.完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新常态下物流行业应该从整个内部成本管理体系出发,对其各项成本措施进行全面的审视,从各部门的财务预算和整个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制定内部成本管理体系,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内部成本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支撑物流行业在新常态下的不断发展。另外,要充分学习和借鉴新常态下其他行业在成本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应的经验对其自身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此提升物流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内部成本管理能力。同时,要完善物流行业其他各项管理体系,使其与内部成本管理体系起到相互协调的重要作用。4.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新常态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培训的结果进行全面的管理,提升新常态下物流行业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加强内部人员对物流行业成本管理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物流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薪酬机制、用人机制等,从外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为现有的成本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进一步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充分借助外部人才优势全面提升新常态下物流行业内部成本管理能力。

四、结语

新常态下,实施有效的内部成本管理是促进物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新常态下物流行业内部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应该从强化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应用、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完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新常态下物流行业内部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使其在现有的条件下不断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使其更好的发挥连接生产和销售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一榕.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常态问题与应对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

[2]姜成旭,贾英杰.企业降低采购物流成本的策略探讨[J].化工管理,2016(32).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竞争;网络

一、对于建设现代意义的物流重要性认识不足

国标《物流术语》中对于“物流”定义的表述来看,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种限定条件下“物”与“流”在一定经济、社会,甚至军事条件下的有机组合,可以最大限度、最高效率以及最低成本地达到人们在上述状态下某种意义的需求。从目前世界诸如:美国、日本等物流行业发达的国家来看,现代意义下的物流,不仅从传统的单纯考虑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发展物流业,而且还通过“信息化”与“网络化”等高科技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共享等物流各个方面,来全面地、综合性地提升现代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物流效率的问题。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发达的物流行业已成为现代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我国的物流行业还没有真正地与现代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这里不仅有客观上的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问题,同时也有大多数人对于物流的主观认识问题,即:物流工作就是“搬搬运运”的工作,就是各单位的“后勤服务”。“物流就是配角”的思想不仅制约着物流行业内在“能动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于物流行业在现代化产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二、缺乏对于物流活动科学化而有效的管理手段

从物流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以及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等,而这种三大管理需要诸如: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运筹管理、人力劳动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应当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活动以及行业的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例如:我国的海尔集团、 锦鑫物流1等物流企业。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海尔集团、锦鑫物流等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物流企业,甚至行业内部还缺乏科学化而有效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在上述三大管理系统中,企业还处于“马车店”的“原始物流”管理,这种管理手段和水平与世界上物流行业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会“拖累”我国现代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而且这种差距也会“拉大”我国物流行业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

三、竞争无序的状况影响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近年来,在物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竞争无序现象“比比皆是”。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物流企业间不是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科技水平上下功夫,而是往往通过压低价格恶性竞争、相互“贬低”甚至“排挤”对方等不正当手段展开“厮杀”。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执行的有些物流管理的法律与行政法规由于制定的时间“较远”,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我国物流行业业务发展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诸如:准入条件、适用范围、规制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规定重复、职能交叉,甚至规范空白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物流行业的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物流行业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框架内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四、努力提升我国物流管理的新水平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们看到,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必然需要我国的物流行业也应当有序、高效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以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因此,努力提升我国物流管理的水平,使目前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积极与有效的措施。

首先,从国民经济与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微观上讲,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着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提升的“战术”问题,而且也关乎着每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问题。从宏观上讲,一个国家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着现代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也关乎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竞争实力的问题。

其次,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中,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管理的技术水平,特别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借鉴国外物流管理的好做法与新经验,从而真正地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再次,从世界各国物流管理的实践来看,管理的信息化与运营网络化是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途径。因此,为了使我国物流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一定努力实现我国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运营的网络化,使我国物流管理真正地纳入“现代信息化与网络化”的高科技的建设之中。

第四,维护我国物流市场的正常秩序,依法有效地遏制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真正使得企业依法治企、依法经营,从而营造出有利于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最后,建立与完善我国物流行业管理的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物流行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诸如:物流企业市场准入问题、资质问题以及行为规范等问题。我们应当对于现有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适时地“立、改、废”工作,在加强法律调整的功能、提高法律调整的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我国物流行业法制工作,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物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环境。

注释:

篇9

中图分类号:F259.2m 文献标识码:A

一、智能物流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智能物流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迅速,其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美国物流公司Catepillar就具体的物流运送进行了仿真软件设计,其能够很好地利用计算机来对不同的仓库、运输以及客户相关服务进行评判,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实现良好运输,减少成本。 Fisher作为自动控制阀门的专业生产厂商,其在公司内运用了相关的软件,使得其销售额提升了65%,运货量提升了44%,周转率甚至达到了25%。日本一直关注集成物流的仿真设计,因此其相关的研发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国内智能物流的具体发展情r

物流行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但是我国的物流行业因为受自身的经济体制影响,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相关的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受现今技术水平因素的限制以及企业对物流行业的错误认识影响,我国的智能物流行业发展还相对落后,因此物流行业的水平还有待提升,整体规模还受到限制。在现今时代,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降低相关的投入成本,增加相关产出,相关企业逐步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作用,并提升了对物流行业的重视程度。从整体来进行观测,RFID 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现今的物流公司已经逐步加大对物流的重视度。此外,尽管我国的信息平台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而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加强相关平台建设,山东省、浙江省更为普遍。

三、兰州市未来物流智能化发展探析

兰州市未来智能物流从发展方面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配置,完善物流过程,降低整个过程所带来的资本的耗费;同时不断强化物流过程管理,促进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在智能物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链接也是愈发密切和复杂,对之管理的难度也愈发加大。

由于现今兰州的物流行业发展水平还相对低下,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推动物流的现代化建设,实现稳步前进。此外,物流行业也应当针对有效信息加以合理调用与适配,从而降低物流的相关成本。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整个行业会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兰州市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其相关的管理及调度也会复杂,其优化配置水平会不断提高,对资源的管理以及整体调度也会更难。因此要实现行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提升产业的智能信息化水平。

四、兰州市智能物流发展的初步策略

当前的兰州市智能物流的发展应用手段较为单一,诸如传感技术、蓝牙技术以及更多的高新技术还没有彻底应用到智能物流领域。如果能够将更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智能物流领域中,那么企业不管是在采购、生产抑或销售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这对智能物流发展来说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物联网是智能物流在发展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智能物流实现跨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物联网的发展推动,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的商品物流信息。更进一步来说,这不仅仅是智能物流系统的发展,更是新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总体来说,兰州市的物流行业还处于发展状态,要实现工业4.0背景下的物流智能发展,就需要不断整合资源,不断进行合理配置。现今我国各部门企业只是单纯追求高科技,而没有实现良好的资源配置,它对兰州市的物流行业发展的促进效果较差。因此,在工业4.0条件下,要实现兰州市物流行业的智能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式实现相关管理。

篇10

二、我国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现状

(一)政府监督力度不足。物流行业的发展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制定、税收和运输标准统一、物流技术设备以及投资融资等多个方面,需要不同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管理。但实际操作中,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多出于区域性、或部门性分割管理的状态,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战略思想,管理方式不一,影响了现代物流配送的时效性;另外,与电子商务物流相匹配的社会安全保障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财税制度不够健全,无法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形成有效监督。

(二)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但物流企业对物流网络的利用率不高,只在某一环节使用,没有融入物流管理的全过程,不利于物流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物流管理基础设施落后。虽然物流企业发展规律和发展速度较快,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货物装卸设备、仓储建设等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我国物流行业中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性,兼容性较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设备利用率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管理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依赖性较高,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实施程度较低,无法真正实现物流的自动化管理。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没有在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和领域之间充分应用,影响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度;另一方面,政府没有对信息化技术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电子数据共享平台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不足,交换数据有限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物流管理人才的匮乏。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物流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为物流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我国关于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物流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电子商务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也限制了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发展对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改进物流管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和物流企业应协同努力,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一)政府要发展自身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各地区政府应加大对物流行业的重视力度,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不断建立和健全物流行业的立法工作,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指导和政策支持,促进物流行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应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也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基础保证;不同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利用统一的规范对物流行业形成有效监督。

(二)创新物流管理理念。现代物流不同于传统物流,企业领导及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现代物流管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优化管理方案和管理措施,形成科学、规范、实用性强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适应现代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物流企业应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学习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现状,简化内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三)引进先进技术,完善物流信息化管理。物流管理的基础是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现代物流对信息化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我国应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以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