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3: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临床科研课题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诊断性试验设计
任何拟研究的新的临床诊断性试验,务必要以公认的标准诊断方法作为试验研究的金标准。用这种金标准诊断阳性者为病例组,阴性者为对照组。健康人群不应作为临床诊断性试验的对照。两组对象的例数要根据试验的假设水平,计算两组研究对象的最低需要的样本量,新的诊断性试验要同步地施检于两组对象。这样两组对象将会获得真阳性与假阳性、真阴性与假阴性的受试者例数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按公式计算新试验的敏感性(sensitivity)、特异性(specificity)、患病率(prevalence)、准确性(validity)、预测值(predictivevalue)及似然比(likelihoodratio)等指标,而不仅仅限于某些论著报道的阳性率及阴性率。如果涉及到对同一种疾病同步应用多种诊断试验,进行比较研究以筛选最佳诊断试验者,则可同时将各自试验的连续变量,分别设定不同的临界值(cutoffpoint),计算出一系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绘制出ROC工作曲线,分别计算各个试验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作各试验的AUCROC比较,哪一个试验的AUCROC最大,则该诊断最有价值。从这种设计方法与结果中所提供的具体指标和数据,是评价诊断性试验质量和水平的科学依据,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有关诊断性试验于病例筛选、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实践。
二、临床治疗性研究设计
前瞻性的临床治疗性研究设计,最佳的设计方案为随机对照试验(RCT)。从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统计,1985年发表的640篇论著中,RCT仅8篇(1.3%);而1995年发表的954篇论著中,RCT有40篇(4.2%),无论从绝对数字与百分比看,确有上升。涉及到研究设计并影响研究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下。
1.研究对象的诊断问题:入组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非常重要,涉及到研究课题的质量基础。因此,一定要准确无误,并为公认。然而,从报道的论著中却发现,有的全国性多中心大型协作的研究课题,诊断标准存在着某种缺陷,不能不影响其质量与水平;有的重点课题仅考虑入组病例诊断的严格性,而排除标准竟设计了17项,使合格的纳入对象仅占整个患该病人群的10%左右,而90%左右的病人却被排除。即使该研究的结果有高度的内在真实性(internalvalidity),其代表性也仅为10%左右。因此,对于治疗性研究纳入试验的对象,其诊断标准无论在设计方案内或在发表的论著中,一定要交待准确,符合公认的诊断标准。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宜制订合适和可行的对象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考虑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今后推广的受益面。
2.研究方法中的随机问题:随机对照不是“随便”对照,一定要按照真正的随机抽样或随机分组的正规方法执行。因此,在研究设计方案和论著中要交待清楚和具体,使读者了解报道的结果确实是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而非“随便”对照。随机分组后的试验组及对照组的研究对象,除试验和对照的措施之外,他们之间可能影响疗效及结果的主要临床特点的基线状况一定要相似,而且差异无显著性。这样,就能使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的试验结果有可靠的可比性。否则,将会影响研究的质量。此外,对于成千上万例大型多中心RCT研究课题,由于样本量很大,随机分组后组间的临床基线差异性可能并不显著。即使差异显著,最后可以应用分层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对研究质量不会造成不良影响,故这种大样本的研究可以不强调基线的可比性。
3.治疗试验疗效假设水平的设计:一项新的治疗性试验措施或药物,当投入临床试验时,总是期望其效果比对照组为佳。因此,在研究设计中,应该有试验组的疗效水平及其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水平的假设(hypothesis)。这种假设必须有赖于临床前期研究的科学依据或者以预试验的结果作为依据。有了这些假设数据,又规定了α-错误及β-错误的容许水平,就可以应用相应的样本量的估算公式,计算出研究课题的最低样本需求量。这样才能为整个研究工作的安排和样本来源的可行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我国发表的治疗性文献分析,疗效假设水平的设计十分稀少,RCT报道的样本量最少为10例,最多达15000例,绝大多数为数十例。可见,这方面的设计内容十分薄弱。据国外文献报道,对此十分重视。
4.治疗性试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治疗性试验的试验措施或药物,包括对照性治疗措施在内,一定要有科学依据,而且要安全有效。务必要遵照世界医学会制订的关于人体试验的赫尔辛基宣言,我国有的科研课题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方面的缺陷,是值得注意改进的。
5.统计学方法的正确应用问题:临床治疗性研究要涉及到疗效测试的指标及其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预期结果的数据资料及其类型、统计分析的方法和类别(如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以及统计软件的选择等。因此,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必须贯穿于整个课题设计以及资料分析和处理之中,而不是等到研究结果出来了,才找统计师帮忙处理数据资料。如果这样做,科研质量是难以保证的。我国许多临床科研论文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之所以在方法上存在问题或不够正确,估计多与此有关,需要改进。
三、科研道德问题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3-1984-01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B
我院应用头孢克洛颗粒联合射干利咽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参考《实用耳鼻咽喉科学》诊断标准:(1) 自觉症状:起病急,咽干灼痛,吞咽时咽痛加重,畏寒高热,四肢酸痛乏力。(2)咽部检查:两侧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见脓点,重者隐窝口有黄白脓点,或成假膜,但不超出扁桃体本身,易拭去,不出血,咽黏膜充血,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3)血液学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4)咽拭子培养: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1.2临床资料:确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95例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龄4~10岁,平均(6.4±1.2)岁。对照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龄4~10岁,平均(6.4±1.3)岁,病程1~3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和体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空腹口服头孢克洛颗粒(商品名再克,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03-051209)20 mg・kg-1・d-1,日3次,每日总量不超过1 g,同时口服射干利咽口服液(通化东宝永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060101)10 ml,日3次;对照组空腹口服头孢克洛颗粒30 mg・kg-1・d-1,日3次,每日总量不超过1 g。两组疗程均为3天,凡病情好转但未愈者, 继续用药1~3天。两组患儿中伴咳嗽者口服小儿止咳合剂,伴发热者临时口服尼美舒利颗粒。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无咽痛、发热,咽黏膜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无乏力及四肢酸痛,淋巴结无肿大,无并发症。有效:咽痛明显好转,无发热,淋巴结无肿大,咽黏膜充血、肿胀减轻,扁桃体红肿减轻,无分泌物,无乏力及四肢酸痛,无并发症。无效:仍咽痛,部分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咽黏膜红肿,扁桃体肿大,或可见脓点;乏力、四肢酸痛,或有并发症。
2.2临床疗效:治疗3天,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注:总有效率比较P
3讨论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病,多数由细菌感染所致,也可由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1]。也有学者发现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存在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2]。患儿常出现39~40 ℃的高热和剧烈的咽喉疼痛,扁桃体红肿明显,严重时发生化脓,在扁桃体的表面可附有浅黄色的分泌物甚至形成一层薄膜,血液学检查显示白细胞增高,病情较重的患儿,可出现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胀、疼痛。患儿病情若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常可引发中耳炎、副鼻窦炎、肺炎、风湿热和肾炎等并发症,如果反复发作则形成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每遇受凉、感冒就会急性发作。
临床治疗以抗菌药物,静脉输液治疗为主,但静脉输液使用不方便,患儿痛苦大,治疗费用高;口服单一抗菌药物时,不但病程延长,同时由于细菌耐药性出现,一些曾有效地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口服抗菌药物逐步失去疗效,许多患儿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部分患儿治疗效果欠佳,需要选择具有抗感染、抗病毒、降火解毒、利咽止痛相结合的口服药物。头孢克洛为第二代半合成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破坏细菌的正常生长和繁殖,空腹口服头孢克洛500 mg的Cmax约为13.44 mg/L ,tmax约0.56小时,t1/2β为0.57小时,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口服头孢克洛与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二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3]。射干利咽口服液中射干、升麻清热利咽,辅以桔梗、百合、炙草清利咽喉。治疗组48例临床观察结果说明头孢克洛颗粒口感好、使用方便、患儿易接受,较少的用量就能巩固满意的治疗效果,也能减轻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射干利咽口服液能有效地改善症状和体征,且无不良反应,弥补了单用抗菌药物时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两种药物取长补短,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青,孟兆玮,刘晓霞,等.扁桃体炎合并肾炎行扁桃体切除的疗 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 (1):50.
[2]孔维佳,汪吉宝,向友华,等. 慢性扁桃体炎的细菌学研究[J]. 临床 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9:334.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09-02
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设计要避免高分值掩盖下的缺项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采用了设置控制指标,只登记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指标间不能互补等措施。就控制指标而言,本指标体系科技实力评估设控制指标35项,上述控制指标的设置对参评单位的科研实力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学术论文、著作、成果的等级质量等作了相应限定,以防某些指标间可能发生的掩盖。保持原始资料数据可靠准确,没有准确数据的结果是不可信的结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确定各项参数的统计时间为3年。同时由于科研工作受创造性、探索性和效益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单位或个人的科技活动时涨时落。我们将统计数据取值的时间区间适当扩大,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项、篇),并全部采用了量化指标,如在46项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量化单位的指标38项,占指标总项数的82%,以相对数(百分比)作为量化单位的指标8项,占指标总数的17%。
1 科研实力评估定量数据统计指标评分标准
1.1 科研项目及交流的量化设计
科技活动的二级指标分为科研项目及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又分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军队省部级重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学术交流分为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科技攻关、“863”项目、“973”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人才、“1035”工程项目或国家创新药物基金,所有项目只计以课题负责人承担的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包括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课题、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课题、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国家级其它课题。军队、省部级重大项目包括重点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团队项目、军队重点课题及指令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基金课题、医学科研基金、军队面上及青年课题、其他军队省部级课题。国际交流指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国内交流指的是主持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
1.2 科研成果的量化设计
科研成果分理论成果、获奖成果、鉴定成果、专利成果。我们指的理论成果主要是论文、著作。考虑到目前工作中无论是科研排序还是评奖,一个成果的意义,更多的是其被引用次数来体现的,学校基础理论研究的实力更多的是以被美国四大检索收录次数来衡量。为此,我们采用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源来作为评价论文的标准。获奖成果三级指标的所有奖项不重复计算,只取最高级别的奖励进行统计,如某项成果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又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则只计国家级二等奖,不计省部级一等奖。
1.3 人才情况的量化设计
同一个人应就高不就低如某专家是院士又是长江学者,只计入院士。学术任职也以得分最高的级别为评分根据,任多个职务不重复评分。指标说明:国内外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外院士。杰出人才: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何梁何利基金奖励人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学术任职是指:全国学会常务理事、省(部)级学会正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学会理事长得分10,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得分为8,全国学会副理事长得分5,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省(部)级学会理事长得分为4,全国学会常务理事得分为3,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省(部)级学会副理事长得分为2。
1.4 科研经费的量化设计
经费投入按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及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计算,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每获得100万元计10分,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按每万元5分计算。
1.5 科研条件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分为硬件条件和科技情报。硬件条件分为国家级科研基地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是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每项20分,省部级科研基地每项10分。科技情报分为中外文期刊和馆藏图书,中外文期刊每100种5分,馆藏图书每万册3分。
2 科研实力评估定性评议指标计分标准
2.1 科研投入的量化设计
科研投入中的二级指标人力投入分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职称结构的主要参考评价信息按专业技术职务(按实际聘任计算)结构是否合理(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务为1∶3∶5∶7),年龄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学校高职人员中中青年比重(%),知识层次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高职人员拥有博士学位者比重(%)。二级指标经费投入主要参考国家级科研经费占总经费的百分数,横向课题经费占课题总经费的百分数。
2.2 科研条件与环境定性指标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与环境的定性指标校局域网医学信息满足度的主要评价等级按能够满足,基本满足、部分满足、不能满足四个等级来评价,学术氛围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室按是否能加强人才队伍、提高专业水平,积极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科环境及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评价等级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
2.3 科研管理的量化设计(表1)
3 结语
科研实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的规定是三级指标以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篇,项等),以总累计分值高低判定评估结果,控制指标是我们对参评对象的评估项目应具备或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所设置的基本指标限定。设控制指标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部分指标互相掩盖或吃分现象的发生,保证和控制评估质量。这就是本指标体系有别于当前实行的达标评估的重要标志之一。达标评估是以达到标准者为合格;选优评估是以分值高低为依据,但这种依据必须建立在对参评对象全面考核的基础之上。因此,其指标选择、分值分布等必须严谨、科学,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起到平衡制约指标间内在关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多,李学志,刘文达,等.高校自然科学科研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1998,1:41-43.
医学科研是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规律,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 因此,医学科研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要求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研究程序,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然而不能将医学科研神秘化,视为高不可攀和只有科研单位才能进行. 医学科研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需要一定理论水平和科研条件,后者则孕育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只要能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和总结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课题.
1 选题(立题)
科研立题是科研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然后根据查新和翻阅资料了解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并根据理论和实验经验对拟研究的课题进行科学的预测,最后必须确定课题的可行性,以本单位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课题. 作者已完成科研课题12项,在早期限于条件主要从事临床应用研究,如首先在熟练掌握大肠镜检查技术的前提下,确立了“经大肠镜逆行插管阑尾造影新技术研究”、“回肠镜的临床应用研究”、“小儿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研究”、“经内镜高频电摘除消化道粘膜小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等课题. 随着消化病实验室的建立及设备条件的改善,进而转向应用基础研究,确立了大肠癌的实验研究“大肠癌2级防治研究”等课题,20世纪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我们又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HPV与胃癌的病因关系研究”而步入分子生物学领域. 由此可见,只要能密切结合客观实际,进行科学观察和思维,都能确立合理的科研课题. 如在缺乏实验条件的单位,则可开展临床疗效观察,以揭示新的治疗方法. 或对一些临床的早期诊断进行系统研究,都能作出一定贡献.
2 设计
课题确立后科研设计是保证课题能否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因素,如设计不合理、不严谨,就会导致整个研究工作失败,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作者在大肠癌的实验研究中,因设计不合理,200只大白鼠,6mo的时间,未建立成功一个大肠癌的模型,浪费了资金和宝贵时间,后改用二甲肼进行重复实验,成功的建立了大肠癌的动物模型. 因此,研究设计时,应以坚实的业务知识、统计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学做基础,认真考虑处理因素和科研对象的设计,试验方法与观察指标的设计,对照分组的设计,还要注意实验误差的控制和统计学处理的设计,方能设计出严谨、科学、高效的科研程序.
3 科研方案的实施
科研设计的正确实施,需要有训练有素、精通科研全过程并进行过预实验的人.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正确搜集研究对象或标本,运用科学的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切忌主观片面,应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记录和评价一阶段搜集的资料,为得出正确结论奠定物质基础.
4 统计学处理
科研工作者对自己从实验或观察中所获得的大量珍贵资料,应严肃对待. 首先应认真检查所得资料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然后运用正确的统计学法和数学法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从中发现规律性,为得到正确结论提供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41-02
科研研究是以获取硕士以上学位为目标的大学本科后高等教育的主要学习手段,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内涵,学术水准更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标尺。医学研究生教育分临床型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医学临床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临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科研课题、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全能型人才提高竞争实力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科研研究对临床型研究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也是临床型研究生运用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实践进步、推进医疗事业进步的必要途径。
一、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1.科研选题无独立性。目前多数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择或是听从导师安排,或是多个课题选择一个,或者盲目跟风。听从导师的安排这样非自主进行的课题选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研究生失去了创新的积极性,他们知道导师会给自己找课题、想办法,造成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只是“流水线”的产品,不具备解决在以后的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把科研选题看成是考试的选择题,任意地从导师提供的或者时下最热门的课题中挑选,也不结合实际情况,不考虑课题是否能顺利开展,课题结果会给临床带来怎样的指导意义,只是一味机械地重复接下来的工作,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盲目跟风,不符合实际,生搬硬套。存在这种问题比较多的理由是因在临床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工作下班之后精神疲惫,没有过多的精力查阅自己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没有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国内外进展动态,或者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而盲目地跟随大流选课题,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最终造成了消极科研选题,有了混日子、混学历的想法。
2.科研实践能力不足。医学本科教育的实践一直都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到了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是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主要是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相互间的协作精神。多数临床型研究生的导师都注重临床技能实践的培养,大多数研究生又无科研课题,直接参与科研实践的研究生更少,即使有科研课题的研究生,由于课题所涉及的实验技术比较单一,就形成了单一技术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临床型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经验欠缺,对科研课题所需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说明知道的不多,有些研究生的自大心理作祟也不请教前辈,科研实践过程中从最基础的购买耗材阶段开始,就困难重重,在所面临的困难面前,全靠自己“独挡一面,全力解决”,浪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更甚的是有的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遇到瓶颈时,不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敷衍了事,毫无根据地胡乱编造解决方案,对科研实践成果也缺乏严谨的态度,没有耐心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寻找可能性,极不负责地对科研数据进行胡拼乱凑,甚至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恶劣现象。
3.科研团体意识不强。医学科研课题往往是由多个实验项目组成的,参与其中的多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当前大多数临床型研究生中不乏一些个人主义思想明显的人,他们没有意识到团队的力量,不信任其他成员,坚信自己一个人足以完成实验课题,例如医学临床实验课题多数是体内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模式,通过体外细胞培养验证一个结果,然后在细胞培养基础上进行动物试验验证结果,最终结合体内外实验结果进行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并指导临床中的应用。临床型研究生可以以同一科室为单位进行实验,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临床工作中的时间,还可以通过小组间定期的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教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临床型研究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期望通过自己埋头苦干得出好的结果,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遇到问题不愿请教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前辈,更不愿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这样就造成了学术观点陈旧、科研实践能力范围越来越窄的情况。
二、当前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近几年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科研工作占有重要比重,而创新思维是对科研选题的创新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有效保证,也是开展科研研究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不断解决问题的基础。把临床型研究生引导向科研实践又是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同时科研实践中对研究生小组间、团队间的合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达到互赢为目的合作。科研人文素养对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不仅决定了临床型研究生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态度,而且对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能力和对事物发展遇见性的培养也起一定的作用。
三、改进措施
1.科研创新思维。临床型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文献的运用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工具,临床型研究生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查阅专业领域文献资料,了解了最新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动态新进展,还要考虑该科研课题会带来多大的实际临床意义的视角选题。其次,临床型研究生要合理应用时间,积极参与医院之间和科室之间组织开展的创新和科研新方法的学术交流、学习报告和专题讨论,直接感受其他人的创新过程,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型研究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得到强化培养,以获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科研课题。再次,临床型研究生还可以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注意观察,勤于思考,进行临床总结,就可以逐渐形成一个个需要探索的题目,并利用科研实践知识透过疑点、难点的现象,寻找疑点、难点的本质机制,最终指导解决临床上的具体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实践是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临床型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的帮助下,寻找合适的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并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前辈的指导下,先进行多学科实验室轮转训练,轮转训练不仅可以尽快地熟悉实验室环境,而且可以培养系统完整的科研思维和熟练的实验技术,为今后的课题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础,最大程度地避免科研路上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以及经费,同时亲自操作实验的,更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科研能力,极大提高科研成果的可信度。另外医学科研具有其特殊性,无论科研项目的取材、科研实验的实施,都可能会涉及隐私、伦理等问题,因此每个科研的设计应考虑其结果对人、动物和自然生态的影响,最终对科研立项要进行科学的全方位定位。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论文的撰写应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不造假、抄袭、剽窃他人实验数据,坚信最伟大的发现往往始于不经意的一次“意外”。
3.科研合作能力。团体意识就是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可程度,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识。这种团体意识在医学科研中同样重要,在这种团体意识的指导下,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研究生与实验耗材销售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能够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可以使研究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进行某个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某项指标影响的观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可以分两组,一组进行该疾病体外细胞对药物反应的实验,另一组进行该疾病动物体内实验,最后综合分析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得出综合性结论,为工作繁忙的临床型研究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导师在研究生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给予教育和引导,让研究生都能在严谨的学习氛围中成长。销售人员提供的材料是确保实验准确性和高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生应与销售人员相互协作、相互沟通,了解最新实验耗材的生产,同时借鉴销售人员提供的其他研究人员对耗材的使用情况,取长补短,吸取经验的选择实验耗材。
4.科研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就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比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为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优良思维品行。临床型研究生在优秀人文文化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可以保持清醒的思维、慎密的逻辑、敏锐的判断,这些思维对临床特殊病例的收集、科研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论文的撰写等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曾提出:我们需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协作、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已成为目前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注重临床实践工作的同时,经常参加社会名流或专家学者的人文讲座,着重导入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理念,指导日后临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应从现在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着重于从临床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着手,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事关医学研究和医疗事业的发展,而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且有利于推动整个医疗体系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疗体系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本科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问题之一[1]。医学生不仅应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然而,在医学院校的课程中,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系统性的开发和培养,即使有一些相关课程也由于缺乏临床知识而使学生停留于纸上谈兵。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的高级医学人才。
1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我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医学生科研训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发挥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确立了培养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方案。而要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至少需要具备以下10种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鉴别资料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
为此我校在长期的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把科研能力训练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后集中10周进行专题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查阅、分析文献资料,对科研课题进行周密、科学的设计,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写出论文。科研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或基础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为使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一年级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如文献检索与利用、如何利用图书馆、中外文工具书及数据库、医学信息、医学情报学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查阅科技文献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同时选择性地开设模糊数学、医学统计学、科技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具备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能力。
为确保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从2005年开始由校团委发起倡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学生科研课题主要参与对象为大二、三年级的医学本科生。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科研方向,完成课题项目的设计。课题立项后,课题组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课题项目,包括动物实验、指标检测、数据分析和整理、社会调查等。在完成以上任务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课题完成的情况要求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和综述文章,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申报课题到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采取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的教学方式,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
目前,2005年度的学生课题已近尾声,部分学生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该项科研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广大学生和老师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3.1 参与科研实践,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了查阅文献、科研设计、有关实验技术的学习,进行了实验操作(或病例分析总结)、结果分析、统计处理、撰写和论文答辩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的训练,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中外文献能力、思维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2 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巨性、科学性和群体性,体会到科研工作不仅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劳动,更需要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尚的医德和强烈的献身精神。通过学生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也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学会用科学、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促进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
由于临床医疗工作极其繁忙,致使一些科研项目不易起步,接受科研训练的学生恰是临床科研工作的一支有力的生力军。原来一些缺乏人力而未开展的科研题目,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已逐步开展起来,并获得成功。
4 加强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
4.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4.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扩大覆盖面
为培养具有较好科研能力的医学生,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虽然,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但可以通过科研实践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循序渐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4.4 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成绩突出者可申报教学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医学院校应加大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力度,以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6-02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c)-138-02
Enhance nursing research in manage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science
TONG Xiufeng1, TONG Linyan2
1.Teaching Research of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2, China; 2.Features of Operating Room of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2, China
[Abstract] Nursing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ursing work,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science,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imary hospital, respectively,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en-chuan, nursing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research incentive mechanism; strengthen nursing research in four areas of records management nursing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tudy effective means of management of nursing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research to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 Nursing research; Management; Discipline; Enhance; Promote
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1],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已是目前基层医院急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院与省属的各大医院及国外的医院相比相差甚远,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偏低,护理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信息量较少,护士只机械地执行医嘱治疗、护理患者,科研意识淡漠或缺乏科研意识,导致护理科研成果较少,影响着护理改革的推进和护理学的发展。因此加强护理科研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先题条件。
针对临床护士论文写作能力低,科研课题设计缺乏创新性和科学性等问题,笔者在护理管理上提出几项措施:
1 建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科研和写作流程,内容包括:①制定科研目标和计划,要求各科室上报护理科研选题,科研设计,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③课题立项之后进行督促、指导以确保按时结题。④促进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体现出护理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院内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增加资金投入,并争取各级学会或企业的资助,尽量从多方面增加护理科研基金的来源。与临床医疗科研相比,护理科研可以利用的实验设备和经费远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使得临床护士的科研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院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工作中的大力支持是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潜力的至关因素。
2 做好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由于目前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仅占临床护士的3%~5%,科研力量严重不足[2],科研知识的匮乏是困扰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缺乏科研新信息的收集和有效利用,综合分析能力低,也是导致我国护理研究滞后的因素。在陈长香等[3]对“教学医院临床护理人员的科研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中认为选题困难者占63.6%,认为文献检索有困难者占50.6%,认为撰写论文有困难者占45.6%,认为统计学处理有困难者占56.9%。护理人员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虽然现在的护理队伍里本科学历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但年龄偏大、低学历、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也不占少数。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虽然满腹经验,却无力将之总结成文,因此在护理管理中,要及时了解护理人员对知识点的需求,通过院里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培训班、自考及学习交流等形式完善其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对于高年资、高学历的护理人员则多些机会到科研能力强的医院学习,多多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到临床医学科研中,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及时提供新动态、新技能、新进展,培养护理队伍的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改善护理科研的现状,以保证护理队伍的不断前进。
3 科研奖励机制是护理科研管理的手段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基于护理科研人员个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护理科研人员多数承担着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等的多重任务,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制定对应于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激励政策[4]。如奖励影响因子高的优秀论文、有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的,尤其是对获奖的科研成果加大奖励力度。职称评定中为科研课题参与者加分,通过外出学习和奖金等奖励措施让她们感受到周围的赞赏与认可,从而激励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
4 加强护理科研档案管理
护理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完整保存的护理科研档案为护理科研工作的评价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它包括历年来的护理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院外报奖的资料,科研学习及讲座的资料等。护理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完整保存的护理科研档案为护理科研工作的评价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对护理科研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总之,护理科研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
[参考文献]
[1]肖顺贞,沈宁.护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
[2]吴蓓雯,曹伟新.护理科研论文撰写、发表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29-331.
[3]陈长香,吴庆文.教学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科研现状调查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53-255.
1 医学科研档案的定义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将其纳入科研计划、管理制度和有关人员的工作中,并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实行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四同步”管理,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档案材料同步,验收、鉴定科技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等级、评审科技成果与档案部门出具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以便于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医学科研档案工作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为医院工作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医学科研档案归档管理工作现状
2.1 科研材料收集不全面
医学科研档案的内容本应十分丰富,但是,如果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资料,将会直接影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会降低医学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医院前期大多科研档案仅保存了最终的申报、审批材料,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材料未归档,只是在科研人员个人或课题组内部保存和管理,给科研档案的整理、归档和医学科研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2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医学科学研究的时间跨度大――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才能完成,导致哪些资料应该归档,什么时间收集整理,各种补救措施的施等问题未能及时形成统一的制度规定。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是导致医学科研档案完整、全面归档的执行和落实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
2.3 科研工作人员缺乏归档意识
医院科研人员往往只重视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报奖,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管理技术也不精通。这直接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根本无法保证归档质量。虽然医院成立了综合档案室,但是,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以兼职人员的身份来管理资料,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保障,同时,科研人员和兼职档案管理人员都缺少必要的档案知识。
2.4 科研档案有效利用与开发不够
鉴于医院建院时间较长,受医疗用房场地的限制,各门类档案无法集中统一管理,所以,只能分室管理,保管方式不达标。在迎接等级医院评审前,医学科研档案没有完全使用专用的统一档案柜和规格统一的档案盒来盛装保管科研资料,而且对书面材料、磁带、光盘等资料缺乏科学的分类、编排,导致科研档案的保管质量下降,损害程度加大,保管期限缩短。另外,医学科研档案的专业性和成套性又导致科研档案的归档质量欠佳,医院对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不够,也未将科研档案与科技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3 加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策略
3.1 实行了科研课题全过程管理
为了保证医院科研资料的完整性和科研档案的真实性,应采取科研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档案管理方式。
3.1.1 立项指导
因为临床科研人员不熟悉档案收集程序,所以,在科研立项时,由医院综合档案室专职档案员协同科教科的一名兼职档案员,根据科研设计内容,将科研项目的归档内容和要求书面告知项目负责人,并对其进行指导,同时,兼职档案员具体负责该项目所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3.1.2 中期检查
在科研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求科教科的兼职档案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检查项目每一阶段应形成的原始材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确保研究活动中原始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1.3 参与验收
在科研课题结题验收前,要求项目负责人将该项目的全部文件材料送科教科审核,兼职档案员要认真检查原始资料、实验记载形成和管理情况、验收研究材料的形成质量。
3.1.4 审核鉴定
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员要全程跟踪研究项目,确保材料的完整性,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科研项目结题后,科教科的兼职档案员将档案移交到医院综合档案室,由医院综合档案室专职档案员按照科研档案的归档要求审核鉴定项目的档案材料,并将它们集中归档到医院综合档案室。当各项目组课题申请上级验收、鉴定、申报科研成果时,都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医院综合档案室借阅。
3.2 建立健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依据《档案法》和国家相关管理条例,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了包括《医学科研档案接收保管制度》《科研档案整理制度》《科研档案借阅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可行的科研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明确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各科室在档案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规定了科研人员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移交、接收、管理和利用等工作中的任务,使归档和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管理有制度,确保医学科研档案各项基础工作落到实处。
3.3 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3.3.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认知
利用医院局域网、OA 办公系统和短信平台贯彻落实《档案法》的相关内容,使广大医务人员真正认识到科研档案是医院资源而并非个人的私有财产。积累和形成医学科研档案的过程对医学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它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在医疗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应当正确认识档案与医疗工作的关系,将医学科研档案的形成过程当作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提高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主动搜集和移交科研档案,使之真正起到真实记录医学科研工作全过程的作用。
3.3.2 加强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
组织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档案业务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让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掌握医学科研档案的基本知识以及医学科研档案保存、收集、归档和移交的基本方法。同时,聘请档案专业管理技术人员指导科研人员完成科研课题、成果归档工作,并制作相关课件为他们进行业务指导,结合课题、成果实例向科研人员详细讲解医学科研档案的存档方法和要求,从而增强他们的科研归档意识,提高归档材料的质量。
3.4 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的利用和转化价值
运用行政手段和方法集中统一管理档案是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基础。针对医院档案保管基础设施比较差的问题,医院加大了对档案工作硬件、软件设备的投入力度,重点改善了现有科研档案的管理条件,配备了收藏音像图片资料、电子数字资料的设备,保证档案资料的存放符合保管要求――分门别类,整齐规范,保证室内空气、温度、湿度要求,做到防火、防潮、防盗、防虫等,进而为利用者方便、快捷地查找档案资料创造了条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是医学科技知识的载体,它具有专业性强、成套性强、连续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