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3: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政治哲学思维导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维导图在辅助教学方面效果惊人,令教育界称誉已久。它亦称心智图,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之一。思维导图表达发散性思维,简而有效,专家称此思维工具图文并重,具有革命性、突破性,这种思维工具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加强记忆,增进分析,强化比较,能够将所有的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清思路有条不紊。思维导图将思考过程可视化,它构建的知识网络品质优良、脉络清晰;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无论知识储备有多么庞大,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知识再现的过程中都能够从微观层面上准确定位。因此,学生的成就感随着学习方法的改善逐步增强,彼此增益。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它的思考模式由点及面,回旋简易,收放自如,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快速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它的联想富于创意,解决问题明了,管理知识储存井然,效果惊人;思维导图在挖掘人的潜能方面效果喜人,能够将人的思考技巧大幅度提高,让人的记忆力突飞猛进,让人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明显改善,不可与往日相提并论。思维导图源自脑神经的自性,其学习模式是互动增益,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生而有之的学习特性,它是多种感官共同活动的学习互动模式,因而具有放射性的思考能力和其他的优越性。
二、政治教学,弘扬
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促进人们道德素养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认识层次,净化精神境界。作为真正的科学,哲学为人类提供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也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才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快地顺利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前进;才能够对整个社会进行伦理教化;才能够勇敢地地面对自然;才能够正确解决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祛除落后的思想,克服缺点,减少瑕疵,解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从而能够升华自己,实现人生的最高的价值。哲学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了解宇宙的真理;让他们用博大的胸怀,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要让他们对“情之最可宝贵者,无如真诚;爱之极被称扬者,莫过无私”有深刻的认识;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教师要教给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判断力,有详尽的分析,有完整的认识,从而对哲学能够深信不疑。
三、开展德育“比赛”,选出优秀个人与团队
《哈义?本?叶格赞》是阿拉伯哲学家伊本?图斐利的着作。根据其生前记载,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宫廷中度过的。他着书数卷,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该着作,“其原因可能要归于他崇尚的思想。过去的年代里,持门户之见,暴虐迫害的群小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扼杀阿拉伯思想中追求光明,提倡科学研究和解放桎梏的一切精神产品(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尤甚)。伊本?图斐利的思想必属被消灭之列。因此我们仅耳闻许多早期阿拉伯优秀进步着作的书目,却无缘目睹。” [1]2图斐利的着作也许就是遭到了这样的厄运。
图斐利生活在宫廷的政治旋涡之中,根据他的政治经验,他已经洞察到政治的有限性,并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活动来超越和克服政治的有限性,《哈义?本?叶格赞》这部着作恰恰表现了这一点。他在《哈义?本?叶格赞》中以隐微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他的最高成就是什么?——哲学。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18世纪另一部着作——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它倒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展现了现代人如何征服自然的图景。《哈义?本?叶格赞》的创作早于《鲁宾逊漂流记》。有专家认为,笛福在创作《鲁宾逊漂流记》时,曾受《哈义?本?叶格赞》的启发。[2]391若如此,那么笛福的着作仅仅是对《哈义?本?叶格赞》着作的摹仿,这种摹仿是以启蒙式的主体性原则颠覆了古典的自然理性原则。这同时也是一次大的哲学反叛行动,即科学对古典哲学、现代对古代的反叛行动。这次行动提出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即古典哲学在面对现代科学生活世界时如何生存。科学对古典哲学的挑战,使古典哲学面临合法性与正当性危机。于是,当我们再回到《哈义?本?叶格赞》的文本,对其进行解读时会发现,尽管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是对《哈义?本?叶格赞》的形式摹仿,但从前者对后者的思想观念或者精神实质的颠覆来看,恰恰表明了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之争。
一
图斐利在《哈义?本?叶格赞》开篇为叶格赞的出身设立了谜局,没有直接说叶格赞是由谁所生,“赤道线有一个印度岛屿,那里的人是自生的,既不要父亲,也不要母亲。”[1]29这为“先知穆罕默德提到过真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1]36的话题做了铺垫。于是,就有人以此为依据,认定叶格赞就是那样出生的,这就形成对叶格赞出生的第一种说法。接下来图斐利笔锋一转,使用古典政治哲学家柏拉图惯用的讲故事的修辞手法,开始叙述叶格赞出生的第二种说法。一个大岛国的国王的妹妹与国王的亲戚两人相爱,却遭到国王的干涉而不能结婚,于是,两人按照当时惯例偷偷成亲,不久产下男婴,后来怕被别人发觉此事,他们就把孩子放在钉好的木箱,放进大海,海浪把木箱推向一个荒岛,箱子开裂,一只母羚羊发现了箱子内的婴儿,把他抚养长大。这形成了叶格赞出生的第二种说法。这两种说法构成了叶格赞的诞生论:第一种即叶格赞无父无母,诞生于自然,这种说法是依据自然法则的,这恰恰说明“自然是万祖之祖,万母之母”[3]92,图斐利阐明自然,是想阐明哲学的出现。沿着古典政治哲学的思想路径,“哲学由对祖传之物的诉求转向了对于某种比之祖传的更加古老的事物的诉求。……自然比之任何传统都更古久,因而它比任何传统都令人心生敬意。” [3]92因而哲学在根除权威之后,自然就是标准,自然意味着正确和正当的。第二种为约定说,认为依据约定法则,约定、祖传、权威是正当的,与此相反的是不合法的。因此,对万物最初事物(自然)追求的哲学,在政教合一的生活世界里的处境十分艰难。如果我们把叶格赞看成是哲学的意象,他的诞生就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同时政治与宗教却又成就了他,使他的哲学生活成为可能。如果没有政治与宗教的冲突,就不可能有叶格赞被放进钉好的木箱,放入大海,让海浪把木箱推向岛屿的情况,也不可能让叶格赞“从一种时代进入新的境况,最后达到‘完人’的境界”[1]34。图斐利之所以提到“完人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阿拉伯政治哲学家法拉比的政治哲学观点。法拉比“取消了在德性城邦实施公开统治的哲学王,取而代之的是哲学家的一种隐秘的王者身份。这个哲学家,正是因其是一个‘探究者’,才成为一个‘完满之人’。他的私人身份乃是一个不完满社会的成员,对这个社会,他尝试着在可能的范围内加以人性化”[4]207。法拉比通过变通的修辞方式,为他同时代与以后的阿拉伯哲学家从事哲学活动赢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图斐利的完人恰恰是对法拉比“完满之人”的另一种政治哲学理念的表达。
政治哲学之所以在伊斯兰世界能够扎根,除了法拉比对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修正之外,也有其生存的肥沃的土壤资源。如果我们考量伊斯兰教的启示就会发现,首先伊斯兰教所关注的不是一个信条,也不是一条教义,而是一种社会秩序,使《古兰经》构成终极政治社会秩序的解释依据。然而,终极秩序的建立者则是先知立法者,它不仅是最高秩序的政治家,而是最高秩序的哲学家,这样,先知立法者被构想成为哲学王。哲学王不仅是亚里士多德统绪中的主题,而且是柏拉图政治学的主题。而“先知学因此是一种地道的政治哲学,且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与此同时,正是得益于其先知学的视野,这些伊斯兰哲学家才能回头并看穿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其实就是先知学(Prophetology)”[5]248。当然,我们深知,伊斯兰语境中的先知哲学王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图斐利为何对叶格赞的出生要做两种处理。
如果说哲学活动在古希腊雅典是一种公开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哲学就是政治哲学,那么,哲学在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就是一种隐秘的私人活动,这使图斐利在处理哲学与宗教政治生活的关系时并未采取古希腊方式,而是以一种温和而保守的方式来解决。在古希腊的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中,哲人苏格拉底站在自然说立场上反驳普罗泰戈那等智者学派的约定说,从而为哲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进行辩护。这个棘手的问题在图斐利这里就转化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他既不能用哲学驳斥宗教,也不能用宗教驳斥哲学,因为在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看来,哲学与宗教谁也无法驳倒对方。图斐利深知这一点,为了能够继续维持伊斯兰教带给阿拉伯人的社会秩序,又能在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况下,使人们通过智性活动获得更大幸福。他于是就提出双重真理观,“这是西部阿拉伯世界调合宗教和哲学倾向之端倪。” [6]373当图斐利在描写叶格赞一出生就被装入木箱,让海浪送到一个岛屿时,就已经暗示哲学应该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自由活动,而不应该变成“实践哲学”,哲学家也不该是革命的实践者和急先锋。因为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它具有“癫狂性”,它是一种用真理取代意见的知性活动。同时,任何政治社会的存在都离不开道德与宗教信念,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所制定的法律的维系,如果这些意见和信念被哲学所颠覆,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甚至社会的崩溃。身处政治活动中心的图斐利对此颇为熟知,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哲学家,他能够比任何人更深刻地体验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激烈冲突。在伊斯兰世界,“哲学的合法性没有得到承认”,必须采用显白的教诲,它就像一层铠甲,哲学穿着铠甲出场既不伤害别人,也保存了自己,这是一种政治的考虑。图斐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给《哈义?本?叶格赞》穿上铠甲,使这部着作广泛流传,并被译成德、法、英、俄等多国语言。可以说,这部着作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媲美的政治哲学作品。
《哈义?本?叶格赞》是阿拉伯哲学家伊本?图斐利的着作。根据其生前记载,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宫廷中度过的。他着书数卷,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有该着作,“其原因可能要归于他崇尚的思想。过去的年代里,持门户之见,暴虐迫害的群小们总是不遗余力地扼杀阿拉伯思想中追求光明,提倡科学研究和解放桎梏的一切精神产品(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尤甚)。伊本?图斐利的思想必属被消灭之列。因此我们仅耳闻许多早期阿拉伯优秀进步着作的书目,却无缘目睹。” [1]2图斐利的着作也许就是遭到了这样的厄运。
图斐利生活在宫廷的政治旋涡之中,根据他的政治经验,他已经洞察到政治的有限性,并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活动来超越和克服政治的有限性,《哈义?本?叶格赞》这部着作恰恰表现了这一点。他在《哈义?本?叶格赞》中以隐微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他的最高成就是什么?——哲学。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18世纪另一部着作——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它倒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展现了现代人如何征服自然的图景。《哈义?本?叶格赞》的创作早于《鲁宾逊漂流记》。有专家认为,笛福在创作《鲁宾逊漂流记》时,曾受《哈义?本?叶格赞》的启发。391若如此,那么笛福的着作仅仅是对《哈义?本?叶格赞》着作的摹仿,这种摹仿是以启蒙式的主体性原则颠覆了古典的自然理性原则。这同时也是一次大的哲学反叛行动,即科学对古典哲学、现代对古代的反叛行动。这次行动提出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即古典哲学在面对现代科学生活世界时如何生存。科学对古典哲学的挑战,使古典哲学面临合法性与正当性危机。于是,当我们再回到《哈义?本?叶格赞》的文本,对其进行解读时会发现,尽管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是对《哈义?本?叶格赞》的形式摹仿,但从前者对后者的思想观念或者精神实质的颠覆来看,恰恰表明了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之争。
一
图斐利在《哈义?本?叶格赞》开篇为叶格赞的出身设立了谜局,没有直接说叶格赞是由谁所生,“赤道线有一个印度岛屿,那里的人是自生的,既不要父亲,也不要母亲。”[1]29这为“先知穆罕默德提到过真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1]36的话题做了铺垫。于是,就有人以此为依据,认定叶格赞就是那样出生的,这就形成对叶格赞出生的第一种说法。接下来图斐利笔锋一转,使用古典政治哲学家柏拉图惯用的讲故事的修辞手法,开始叙述叶格赞出生的第二种说法。一个大岛国的国王的妹妹与国王的亲戚两人相爱,却遭到国王的干涉而不能结婚,于是,两人按照当时惯例偷偷成亲,不久产下男婴,后来怕被别人发觉此事,他们就把孩子放在钉好的木箱,放进大海,海浪把木箱推向一个荒岛,箱子开裂,一只母羚羊发现了箱子内的婴儿,把他抚养长大。这形成了叶格赞出生的第二种说法。这两种说法构成了叶格赞的诞生论:第一种即叶格赞无父无母,诞生于自然,这种说法是依据自然法则的,这恰恰说明“自然是万祖之祖,万母之母”92,图斐利阐明自然,是想阐明哲学的出现。沿着古典政治哲学的思想路径,“哲学由对祖传之物的诉求转向了对于某种比之祖传的更加古老的事物的诉求。……自然比之任何传统都更古久,因而它比任何传统都令人心生敬意。” 92因而哲学在根除权威之后,自然就是标准,自然意味着正确和正当的。第二种为约定说,认为依据约定法则,约定、祖传、权威是正当的,与此相反的是不合法的。因此,对万物最初事物(自然)追求的哲学,在政教合一的生活世界里的处境十分艰难。如果我们把叶格赞看成是哲学的意象,他的诞生就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同时政治与宗教却又成就了他,使他的哲学生活成为可能。如果没有政治与宗教的冲突,就不可能有叶格赞被放进钉好的木箱,放入大海,让海浪把木箱推向岛屿的情况,也不可能让叶格赞“从一种时代进入新的境况,最后达到‘完人’的境界”[1]34。图斐利之所以提到“完人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阿拉伯政治哲学家法拉比的政治哲学观点。法拉比“取消了在德性城邦实施公开统治的哲学王,取而代之的是哲学家的一种隐秘的王者身份。这个哲学家,正是因其是一个‘探究者’,才成为一个‘完满之人’。他的私人身份乃是一个不完满社会的成员,对这个社会,他尝试着在可能的范围内加以人性化”207。法拉比通过变通的修辞方式,为他同时代与以后的阿拉伯哲学家从事哲学活动赢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图斐利的完人恰恰是对法拉比“完满之人”的另一种政治哲学理念的表达。
政治哲学之所以在伊斯兰世界能够扎根,除了法拉比对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修正之外,也有其生存的肥沃的土壤资源。如果我们考量伊斯兰教的启示就会发现,首先伊斯兰教所关注的不是一个信条,也不是一条教义,而是一种社会秩序,使《古兰经》构成终极政治社会秩序的解释依据。然而,终极秩序的建立者则是先知立法者,它不仅是最高秩序的政治家,而是最高秩序的哲学家,这样,先知立法者被构想成为哲学王。哲学王不仅是亚里士多德统绪中的主题,而且是柏拉图政治学的主题。而“先知学因此是一种地道的政治哲学,且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与此同时,正是得益于其先知学的视野,这些伊斯兰哲学家才能回头并看穿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其实就是先知学(Prophetology)”248。当然,我们深知,伊斯兰语境中的先知哲学王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图斐利为何对叶格赞的出生要做两种处理。
如果说哲学活动在古希腊雅典是一种公开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哲学就是政治哲学,那么,哲学在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就是一种隐秘的私人活动,这使图斐利在处理哲学与宗教政治生活的关系时并未采取古希腊方式,而是以一种温和而保守的方式来解决。在古希腊的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中,哲人苏格拉底站在自然说立场上反驳普罗泰戈那等智者学派的约定说,从而为哲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进行辩护。这个棘手的问题在图斐利这里就转化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他既不能用哲学驳斥宗教,也不能用宗教驳斥哲学,因为在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看来,哲学与宗教谁也无法驳倒对方。图斐利深知这一点,为了能够继续维持伊斯兰教带给阿拉伯人的社会秩序,又能在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况下,使人们通过智性活动获得更大幸福。他于是就提出双重真理观,“这是西部阿拉伯世界调合宗教和哲学倾向之端倪。” 373当图斐利在描写叶格赞一出生就被装入木箱,让海浪送到一个岛屿时,就已经暗示哲学应该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自由活动,而不应该变成“实践哲学”,哲学家也不该是革命的实践者和急先锋。因为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它具有“癫狂性”,它是一种用真理取代意见的知性活动。同时,任何政治社会的存在都离不开道德与宗教信念,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所制定的法律的维系,如果这些意见和信念被哲学所颠覆,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甚至社会的崩溃。身处政治活动中心的图斐利对此颇为熟知,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哲学家,他能够比任何人更深刻地体验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激烈冲突。在伊斯兰世界,“哲学的合法性没有得到承认”,必须采用显白的教诲,它就像一层铠甲,哲学穿着铠甲出场既不伤害别人,也保存了自己,这是一种政治的考虑。图斐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给《哈义?本?叶格赞》穿上铠甲,使这部着作广泛流传,并被译成德、法、英、俄等多国语言。可以说,这部着作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可以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媲美的政治哲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36-02
1 优秀的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
ger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于20世纪60年明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同时开启左右脑,能够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展示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人们进行可视化的知识管理。
随着思维导图的普及,一系列思维导图制作软件应运而生。其中,尤以美国Mindjet公司开发的MindManager软件而备受欢迎。MindManager软件的最早版本是由Mindjet公司在1994年的,目前最新的版本MindManager 15.0.160是在2014年9月9日的。它能够支持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和汉语五种语言,并支持Windows、Mac、Web、Mobile(iPhone /iPad /Android)和On-premise等多个平台。因为有着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这些优势使得MindManager软件在众多软件中脱颖而出。MindManager极大地简化了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使用户很方便地对他们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保存、复制等操作,还能够更方便地与他人实现共享。随着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掌握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技能,充分发挥该软件的优点,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去,必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 MindManager应用于“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可行性分析
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必修课程相比,“基本原理概论”课具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它的系统性、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05方案的改革后,“基本原理概论”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整合而成。需要指出的是,“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的。其中,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结合在一起,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只有让大学生深刻理解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清楚“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各概念之间、各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让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的理论架构,深刻理解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特征,才能充分彰显理论的巨大说服力量。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基本原理的彻底性,就突出地体现在它的逻辑性之中。
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尽管很多教师已经采用了PowerPoint这个专门用于教学演示的幻灯片制作系统,但PowerPoint软件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知识结构以及各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演绎。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缺乏交互性。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幻灯片是按照线性的顺序播放的,尽管有插入超链法、动作设置法、动作按钮法三种创建超级链接的方法,但交互能力仍然太弱。二是不能凸显教学内容的知识架构。由于PowerPoint采用分页显示的演绎方式,容易形成零散知识点的堆积,不利于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修改不便。PowerPoint软件一般在一张或几张幻灯片上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如果修改幻灯片,则需要对幻灯片上的大段文字进行处理,修改不便。
与PowerPoint软件相比,MindManager软件具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交互性良好。MindManager软件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能从中心主题出发,向外发射依次递进形成各级子主题。利用MindManager软件的演示功能非常利于呈现逻辑结构关系比较复杂的内容,能够使听讲者很快就抓住所要学习的问题的提纲。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何时有新的观点,教师就能及时增减思维导图的内容并及时调整各级主题之间的逻辑关联。这样的交互性弥补了PowerPoint上下文联系不强,逻辑结构不突出的问题。二是与Microsoft Office无缝集成。MindManager软件能够快速将数据导入或导出到Microsoft Word,PowerPoint, Excel,Outlook,Project等各种格式,适应各种需要。由于MindManager软件能够直接导出PowerPoint,所以我们可以通过MindManager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生成PowerPoint。这样一举两得,既获得了思维导图,也获得了幻灯片。三是修改便利。MindManager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时,已经提供了各种模板,教师可根据自己需求方向选择所需模板,同时还能进行个性化的模板设计。另外,由于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只使用关键字,所以,当教师需要修改教学内容时,只需修改关键字和联系就可以快速变更思维导图内容。
3 Mindmanager在“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MindManager软件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优点使得它很好地向学生展现“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众多概念、命题、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善加利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教师而言,MindManager软件的应用可以贯穿于“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的始终。在备课阶段,教师可运用IE 浏览器工具栏搜索所需要的优质备课资源,如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等教学资源网站,将他们收集到MindManager 中,自动生成RSS,帮助教师进行备课资料的管理。[2]同时,由于MindManager软件输出方式的多样性,在备课阶段只需运用它来进行教学准备,之后却能随时转换成Microsoft Word, PowerPoint,Excel,Outlook,Project等多种形式,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在课堂教学阶段,如果能够MindManager软件对“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形成关键概念组织成思维导图,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将为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比如,在讲到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可借助于MindManager软件制作形象的图表,来展现“使用价值、价值、价值量、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运用MindManager软件制作形象的思维导图来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技能的运用等方面逐一进行教学反思,以分析和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优点及时巩固,缺点及时修正,以为下一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在“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过程中,MindManager 软件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也具有重大的帮助。首先,MindManager软件帮助学生高效地记录和整理课程笔记,提高学习效率。[4]“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且信息量过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逻辑推演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因此很难腾出时间来记录详细的笔记。而MindManager软件却能以知识要点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样就能极大地便利学生记录学习要点,提高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质量,也为课后学生复习带来方便。其次,MindManager软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比如,在进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教学过程中,使用MindManager软件将总的教学任务拆分为各子任务。可以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内容分解为“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方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将各部分内容作为子任务布置给各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本小组的任务,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MindManager软件以“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绘制出思维导图呈现出本小组的观点。
4 结语
该文提出了MindManager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软件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运用优势。MindManager软件与PowerPoint相比,具有交互性良好、与Microsoft Office无缝集成和修改便利的特点。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MindManager软件,有利于教师在备课阶段管理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中的各层级概念、命题、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课后有利于进行教学评价。同时,MindManager软件还能帮助学生高效记录笔记和进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41-0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教学逐渐由“师本”向“生本”转变,由“讲堂”向“学堂”转变,“生本”逐渐成为教育之本。“生本教育”的创立者郭思乐教授,提出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使学习者的生命潜能、本能和天性得到激扬,提升教育生产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本能和天性,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生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呢?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使用“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本文将结合《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教学,展示“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过程。
一、读:阅读标记,知条理
“读”指依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阅读教材。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用教材学,提升阅读力,注重整体性。教材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引领阅读,才能帮孩子变聪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泛读”和“精读”,通过“泛读”提纲契领,把握整体;通过“精读”对号入座,突出重点。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读”的要求是:阅读本框知识,依据要求,在书本中做好标记,时间3~5分钟。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 和 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 。
(2)哲学源于人们在 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 ,使人 的学问。在汉语中,哲学就是 。
(2)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 和 。
学生通过阅读,依据以上要求,在书本上进行标记,标记有助于学生理清条理,空格有助于学生突出重点,时间的要求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准确地把握本框学习的两个问题:哲学的起源及哲学的任务。阅读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做好课前储备;标记能让学生识记知识,理清条理。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习惯,用眼阅读,用手标记,最终了然于心。
二、导:学法指导,抓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教材基础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疑难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这就是“导”。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教师导学,以导促学,注重学法指导。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要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在自主学习单中,教师要导的内容是教材重点知识中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地方,在导的方式上,应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及对相关误区的点拨。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导”的要求是:分析以下角度,全面理解,进行重点记忆,时间5分钟。
准确地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哲学的起源:(生活对哲学的角度)
(2)哲学的任务:(哲学对生活的角度)
(3)反对:(割裂哲学与生活、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4)克服有关哲学本义理解上的误区: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因此学了哲学就聪明。”你赞成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教师的“导”,着重在于给学生一个“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全面地理解知识,而不是直接给学生一个答案,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知识体系与框架结构,明确学习的方法。在学习本框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依据全面观,从起源、作用、反对、误区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从正反两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其中对误区的设计,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现象或观点等进行分析解读。从哲学的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哲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错误的、非科学的哲学,不仅不能使人聪明,相反还会把人引入歧途。
三、思:反思质疑,知得失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是通过“读”和“导”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的过程,即不断自我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在思中学,自思得疑,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自主学习成果,在梳理已获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还存在的困惑与疑问。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质疑,通过“思”,明确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思”的要求是:对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归纳,静默已得,写出疑惑,时间3分钟。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学生课堂自述及检查自主学习单“问题记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反思过程。因本框是学习哲学的第一框,学生对哲学是陌生的,对学习哲学有畏难情绪,学生总认为哲学是高高在上的,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这种提法无法理解,在生活中也举不出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因此,在自主学习单“问题记录”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哲学的起源是生活实践还是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就是哲学吗?(或者说对“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这句话不理解。)(3)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为什么说是“活的”?(4)哲学的任务就是哲学的作用吗?如不是,两者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疑惑,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重点讲解的问题。
四、练:自主检测,需反馈
经过了“读、导、思”三个环节的学习,最终要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测,这就是“练”的环节。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课前自测,自察自纠,注重问题反馈。通过“练”,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平台,让教师了解学生自测情况,针对问题进行备课教学。自主检测题一般为5道选择题,题目要精选,要尽量能涵盖本课教学的知识点,对于重点知识可以选择多道,从不同角度进行检测。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练”的要求是: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练要精练,这就要求题要精选。选题要有目的性,教师应在每道题旁注明所要考核的知识点,一旦学生出错,马上就会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选题还要有创造性,教师可以对一些原题进行改造,一是材料的更新,用最新的素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题肢的变化,增加或减少陷阱,以改变试题难度。在本课的训练中,我选择了《阳光课堂》基础题中的5道题,加以适当改造,考核了哲学的本义、起源、任务及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通过“练”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对哲学任务的理解,对其中的“正确指导”有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设计“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依据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单坚持任务驱动,以“读”为基础,以“导”为桥梁,以“思”为关键,以“练”为手段,将读、导、思、练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30-02
一直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清醒、儒雅、傲世、感性的。他们以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展现于世人,他们是矛盾与思辨的结合体,究其原因必然与一个时代的社会基础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魏晋玄学。中国知识分子的各种品性都可以在魏晋玄学中找归宿。本文从魏晋玄学入手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哲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一、魏晋玄学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他们慎思辨、好玄理的习惯
魏晋玄学是继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之后又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大思潮。它凭其重思辨、好玄远的特点开拓了中国哲学的又一个时代。它以其缜密思辨的逻辑思维弥补了以前中国哲学不重思辨的缺陷,使中国哲学从感性、非思辨向着理性、抽象的方向发展,正是这一理论转向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抽象和思辨的思维能力。
魏晋玄学以清谈闻名。而这种清谈论辩的方式却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抽象思辨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机遇。这里要说明的是魏晋时期的清谈已经不同于汉末时期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的清谈,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和政治目的,以老庄的幽冥玄远之学为所谈内容。虽然魏晋玄学有如“才性之辩”、“圣人有情无情之辨”、“言意之辨”等诸多论题,但却始终以究天人之际,寻万物之本体的“本末有无之辨”为主要议题。正如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中说的“夫玄学者,乃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1]自从何晏、王弼提出“贵无说”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以“无”为本,“本末有无”问题就成为每个玄学家不能不谈的一个重要论题。所谓“本末有无之辨”就是探讨天地万物的根本究竟是“有”还是“无”?围绕这样一个问题,针对何晏王弼提出的“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裴■在对“贵无论”思想的质疑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崇有论”,而郭象则又在“贵无论”与“崇有论”之间另辟蹊径提出了更具抽象性的哲学论点“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这些论题从对以前重人事的形而下的哲学探讨转向了对形而上的抽象宇宙本体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玄学具有一种真正的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意味。玄学家辨析名理,以怀疑论来否定汉代以来的阴阳灾异之说的谶纬迷信,用注重义理分析和抽象思辨抛弃繁杂的章句之学。这些转变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究竟为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万物区别在哪里?等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使得一股思辨新风注入了传统哲学的躯体,这也无疑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理性辨别能力。
二、魏晋玄学启示了他们在事业沉浮时寻觅一种悠闲洒脱的人生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本体哲学,其真实目的在于为人的理想人格建立理论上的依据。实际上是建立一种在不能成圣成德的情况下,保全自身的人生哲学理论。这最终也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二重人性”。一方面,他们内心总有一块净土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便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在面对政治社会的尔虞我诈时可以从复杂的环境中摆脱出来回归到自我的生活中。
魏晋时期是一个既黑暗又觉醒的时代。从政治社会层面上来说,这一时代社会苦痛、政治混乱。但从文化与思想上来说,这一时代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2]人们面对不断更替的政权,面对稍纵即逝的生命,如何超脱现实人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就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葛洪《抢朴子・嘉遁》一文对这种情况也加以阐释过“至人无为,栖神冲漠,不■志与禄利,故害辱不能加也;不踌躇于路途……其贵不以爵也,富不以财也。”[3]正因如此魏晋士人才多选择“不与时务经怀”的“萧条高寄”的生活。而玄学的产生,为魏晋士人的这种生活取向的实现也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玄学的基本要求是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追求庄子所提倡的“无凭无侍”的精神境界。魏晋士人则真正的躬行了这种精神绝对自由的思潮。他们的一重人性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真实感情不加伪装,真实表达。如《世说新语・伤逝》写道:“王仲宣好驴鸣,既丧,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再如阮籍,其母去世,他不顾礼法的约束“蒸一肥豚,饮酒二斗”,在悲痛中又表现出自己的真性情。而他们的另一重人性则表现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块心灵的净土,为自己找到活下去的动力。例如陶渊明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玄意盎然,超越功利的自足世界里。它的名篇《桃花源记》不仅体现了他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真切地反映了魏晋士人们自己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魏晋玄学对士人的影响不仅仅在人格性情方面,还表现在人生态度、处世原则方面。在魏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不断,如何做到圣人以无成德,而不肖之人持之以远祸全身,就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的重中之重。这也使得人们把哲学的关注焦点从以前的政治转向人生,从以前的形而上转到形而下,从而真正实现了对个体人的关注。尽管从表面上看他们在政治与人生、名教与自然之间徘徊,但社会历史的发展却最终把他们引向了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在一个政局不稳人心惶惶的年代,人们总是把个体的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问题作为自己最为深切的关怀。对于这一时代的玄学家来说,如何为个体的人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如何守望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是他们真正所关注的问题。所以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迷恋于老庄之学,寻找人的价值所在。
他们的这种处世态度影响了后世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生命面临危难之时,在人生失意之时他们往往能够回归到自己的心灵净土,反思自己的失与得。把酒言欢,钟情于山水,这难道不是魏晋玄学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影响吗?
三、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处世之方,使他们能够用把握平衡点,处理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人生价值上都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遵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达仕途,兼善天下,决策庙堂。另一种则是遵从道家“以无为本”的隐退江湖,不问国事,把酒言欢。怎样才能在儒道两家被人们一向认为的对立不可调和的理论中找到一个和解的突破口呢?历史上曾有不计其数的人对此问题以身试法,试图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以便人们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做出更多选择,以使自己能够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园。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和伦理责任,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有所建树,就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家则强调以无为本,反对社会对人的自然性的干扰和异化,认为人的本质意义在个体人本身价值的实现。所以道家一直反对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思想,而采取养生,全身之策,使生命不受戕害,不被异化[4]。
从儒道两家历来的分歧可以看出它们两家思想价值的取向是截然相反的,魏晋玄学则试图对这两种矛盾进行调和,以便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另一出路。“出世”与“入世”是中国知识分子处世哲学的一大命题,《易・系辞上》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中国士人在出处选择上一般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士人的自我觉醒与价值抉择有关。魏晋时代战乱不断,异己残杀,阴谋篡权的事层出不穷,这对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来说,肯定终身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他们急需找到一个避身之所,而归隐山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国家危难之时,如果人人只顾自保而不顾国家,这对受过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来说不管是义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总是教育人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他们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在混乱年代,当国家利益与自身生命安危发生冲突时,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在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召唤下为国效力,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关注自身生命。因此,他们总是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缘徘徊挣扎。所以在入世与隐逸之间找一个调和之方已经迫在眉睫了。玄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众所周知,玄学是一种以道统儒的哲学体系,它既不否认儒家的经典理论,又以儒家的理论为基础,发展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使得知识分子能够在庙堂与山水之间出入自由,游刃有余,可谓两全其美的理论。例如东晋的王导与谢安就是兼踩儒道两家,取长补短,游走于庙堂与山水的最好典范。王导自幼恬淡乐道,永嘉之乱后大批士人南迁,他就是这一时期清谈之风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为东晋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陈寅恪曾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说“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北两种人的实力,抵御外敌……文化因得以延续,不谓民族之功臣。”[5]谢安隐居二十年,游走于山水之间,四十出仕建立功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的宅心玄远与具体事功兼修的品性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有深远的影响。使得后世知识分子能够在“出”与“处”之间把握“中”“度”这一平衡点。
总体来说,魏晋玄学是乱世中产生的一朵奇葩,为中国哲学添上了华丽的一笔。它是以道统儒,儒道互补的学说,概括地说,它就是“重个性”。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由于长期受儒家传统的诸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等以大局为重思想的长期禁锢和影响失去了独立的个体,正是魏晋玄学的产生调和了儒道两家学说的矛盾。玄学家对人的精神世界以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后世的知识分子。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2.
[2]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4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73—01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需求,着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哲学生活》一课矛盾对立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学原理时,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在一只卧着的母鸡旁睡觉,母鸡身上写有失败二字。画面上的人面带笑容,他正在做着美梦——这只母鸡下了很多蛋,鸡蛋上都写有成功二字。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幅漫画能说明这一道理吗?学生则七嘴八舌地进行了讨论。最后,让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由失败向成功转化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是总结教训,发奋努力。坐等失败向成功转化既是可笑的,又是有害的。这不仅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有部分学生还爱上了哲理漫画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在我校学习园地进行了集中展示,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二、注重学习方法传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单单是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编写好每一单元的导学案。笔者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包括教材梳理、疑难解答、热点透析、综合探究、练习巩固,以此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合作交流、探究释疑、感悟提高。导学案一般是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导学案设计的流程预习单元内容,解决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则通过小组成员相互提问环节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包括书面展示和口头展示)环节展示本课学习所得,通过我有问题问老师环节解决自身的疑点,最后由各组组长指定组员讲解练习。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身不同的观点,以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或许显得非常幼稚,但教师不应吝啬对他们的赞赏和鼓励。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针对社会热点和教材主干知识的结合点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房价走势、居民存款余额变化、东部中小企业招工难的原因是什么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由学习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辩论。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而且培养了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导学式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
任何一种课堂模式,都有其课堂结构框架,有明确的教学程序、步骤。导学式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检测三个环节。预习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在初步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本知识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并初步整理出解答思路,并标出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或不解之处,作为课堂研讨的基础。
在课堂探究阶段,教师要以“导演”也就是引导者的身份去组织课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以何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如何发展政治思维能力,如何做到纵横联系,等等。但是,教师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合作探究看起来浪费时间,或者教师认为学习效率较低,就迫不及待地将结果和答案告诉学生,导致学生的探究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出现滞涩、卡壳的关键时刻,教师可以给予点拨和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顺畅。教师还要注意课堂的组织形式,尽可能保证人人参与、人人提问、人人发言,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切实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检测内容要与课堂目标和内容保持一致,且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有联系实际的分析利用,还要有拓展性的开放题目,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检测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程度实施分层检测,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分层教学理念,防止一种教学模式掩盖另一种教学理念的弊端。
二、导学式教学科学定位师生关系
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教师定位于主导地位,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定位于主体地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讲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课堂知识来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学习《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结合课本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理论,来分析我国各种经济所占的比重,以及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位置,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会对身边的各种企业的经济性质表现出一定的疑惑或不解。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引导学生的讨论不要脱离教材涉及的政治知识、政治原理;另一方面,有要引导学生的讨论,从课本知识出发又高于课本知识,并能结合对社会实际的分析。教师的“导”是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环节,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有学生提出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着全国的燃油价格,油价不断上升导致运费增加,它的“主导作用”是否表现在对通货膨胀的拉高上?国有经济控制“稀缺资源”是否是国家垄断的一种表现呢?学生的问题尖锐而有普遍性,教师要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来解疑释难,让学生站在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来思考问题,防止被社会上不正确的思想影响,曲解了政治概念的含义,误解了政治理论的方向性。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来导入新课。一方面,它通过对旧知识在新课前的简单再现,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结,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和孤立性。
“温故知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在讲授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内容之后,布置一道题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思考材料体现哪些哲理。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学生清楚材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教师因势利导,再具体分析材料中每个人的矛盾都不相同,具有自己的特点,以此引入“事物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二、导之以趣,讲故事引入法
许多的神话、传说、典故、趣事,无不与教材的内容、哲理相联系。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把这些故事利用起来,是一种喜闻乐见、很受学生喜欢的形式。它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想象,使之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故事,用例子向他们证明课本的观点。诗词、名言警句蕴含深刻的哲理,催人深思,给人以极大的启发、鼓舞和鞭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净化,获得升华。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过对学生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神话引入“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通过介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成语的出处导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分析杜牧的《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引入“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等等。
这种引入法要求所讲故事内容必须精悍,经过提炼,否则时间过长,就会导致本末倒置。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典故,可让学生自己讲述,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如果学生并不了解的,才转由教师讲述,或通过展示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加以介绍,从中点拨,深入浅出,最后把深刻的哲理提炼出来。
三、导之以事,联系实际引入法
实际,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例、学生熟知的耳闻目睹的事件和现象。把哲学道理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它真正的意义,也体现了我们思想政治课是最能发挥创新优势的科目。例如选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人类战胜SARS病毒、H5N1禽流感等重大事件说明做成任何一件事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但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进而讲清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观点。又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这一原理时,笔者让学生留意当前比较时尚的现象――VIP成员:要成为某消费场所的贵宾,消费金额必须累积到一定程度(这是“量变”);一旦成为贵宾,可在消费期间享有打折优惠,可在消费期间享有商场为你提供的特殊服务,这是一般顾客所没有的(这是“质变”)。总之,这一现象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前者引入时事事例,既可以养成学生平时留意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加深对时事的理解,也贯彻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他们的斗志。后者举社会生活的例子,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明白,哲学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哲学、运用哲学。
四、导之以智,设疑引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设置悬念,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带进新的学习意境。如在讲述“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一内容时,可这样设疑导入:“自由”这是多么美好的字眼,令人无比向往和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提到“自由”,人们就会联想到马儿在草原上奔驰,鸟儿在天空中翱翔,鱼儿在大海中遨游,它们是多么自由自在,因此人们也向往这种“海阔天空”的生活,把“自由”理解为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在同学们中也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课堂上要求太严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太多了,一点“自由”也没有,尤其个别纪律散漫、个性张扬的学生,还认为集体约束使他们的能力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呢?人们为享受“自由”能不能不受纪律的约束和限制呢?一只断了线的风筝,结果会是怎样呢?我们该如何看待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呢?又如在讲授第一课中“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时,引用联想集团的广告语发问:“同学们,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样一下子就能激发起学生想象的兴趣:人类失去联想,社会就可能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就可能处于一片黑暗……再从本课角度总结学生的想象:正是因为有了联想这样意识的作用,才有了社会等客观事物的巨大进步,这正是本节课要讲授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三自一导”即通过学生的“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三自一导”,读书是基础,自读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三自一”导重在“质疑”,要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创新。自求索,是在自学、设疑的基础上求得“疑问”“目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书本知识,让学生用多种疑问句式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允许学生超越课本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答题,可以补充书本知识的答案,可以得出与书本知识不同的结论,允许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将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政治具有学科化的特点
高一、高二、高三,每一年级的政治学科都会相对增加一些难度,但如果肯下工夫,且方法得当的话,逐渐也会觉得一样好学。首先是要处理好两种的关系,一种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一种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地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经济学、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花钱吗?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就是经济,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分配、消费、储蓄、保险、股票、第三产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在网上交流就涉及第三产业、信息化、工业化的问题,所以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正因为政治着重对能力的培养,但又作为高考的一个课目,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
三、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我今天一行,明天两行,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特别在高三的学习中,此能力会立大功的。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而要留有余地,供今后补充,做到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结合实际来看,在日常的作业和考试中,论述题往往是同学们回答的难点。
四、要审清题目,包括审清材料和问题设置的角度,对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要求
利用文字表述的题型,在认真、仔细、全面地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要进行归纳和思考,要审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并注意几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运用表格、图形(包括漫画)表述的题型,首先一定要全面地把握所给信息,包括阅读表格的标题、表格内的内容、下面所给的注解,都包含有效信息;其次,对所给信息要进行比较,包括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审清题目设问的角度也非常关键,尤其是以前见过的熟悉材料、熟悉情境,更要特别加以注意。题目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对有些类型题来说,审题非常重要。因为某些考题答案的要点,就隐藏在材料的表述中,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材料,体会其中的含义,就可能获取答案的基本要点;再次,在审题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圈定一个范围,从现象上看考的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重、热点问题,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考的知识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最后,思考清楚是从哪个角度考的,填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全面,第二要有重点,第三要具体化,第四要灵活有创新,第五要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五、政治开放性试题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