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音乐课教学特色

篇1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前的充分准备决定了老师是否能够在课堂上有好的发挥,如果课前的工作没做好,那么就不能保证你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所以,我认为要打造魅力高效特色课堂,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备好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备教材。

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拓展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

2、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3、备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魅力高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只有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才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有魅力的课堂。

二、发挥教师语言的艺术魅力,磁石般吸引学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或用富有童趣的动作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段学生,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课堂中能做到静心聆听,也能使自己去品味、想象。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如欣赏《大海摇篮》,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蓝蓝的海水,静静的沙滩,海滨是我童年的摇篮,浪花吻过我天真的笑脸,螺号拨动我快乐的心弦......

三、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能力较低的孩子,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加各类音乐活动。

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

在课堂中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你是好样的!""加油哦!"等话语,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方法新奇多样、灵活多变,在音乐课堂中以"趣"贯穿始终,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

教学方法的丰富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实效性。比如说在音乐课中运用以下手段:

(一)跳一跳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

(二)画一画

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三)敲一敲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

篇2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声乐、钢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上,而作为音乐教师教育应有的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课外辅导能力的培养严重弱化。因此,导致在学生学习心理上存在着重视专业课程、轻视非专业课程的现象,在实际运用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上都较为薄弱。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往往败于普通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演唱能力却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甚至学生毕业后由于执教能力差强人意而无法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折射出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缺憾:单方面追求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专业技能学习,忽视教学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认知空白等。

笔者曾就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状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0.4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有17.77%的学生根本不清楚,只有23.97%的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而且被调查的三个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专业观念的教育和教学技能培养十分必要。

如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课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为了突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色,研究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强化学生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需要创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模式。

首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实践效果。在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理念、音乐教育专业思想等内容逐渐渗透入课堂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教师教育意识,从而促使其转变观念,将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作为专业学习内容之一而加以重视。

其次,将微格教学模式引入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体系,以音乐微格教学为基本手段,探索适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从根本上扭转音乐教育“表演专业化”的倾向。针对“音乐教学法”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技能,形成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的教学目标,开展多途径的专业实践活动。

第三,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加强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等内容的教学指导分量,逐步使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相衔接。

第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要充分体现师范性。构建音乐教育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逐步突出师范性专业特色、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在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增设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书法、语言训练等课程,或者增加课时,从而保证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

二、建立“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教育教学实习”三位一体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转化为教学技能、学生角色向准教师角色的转化,需要构建一个实践平台。

一是构建音乐教育专业“一专多能”的特色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中保持并加强与师范性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如增强声乐、键盘课程教学法分量,充分利用微格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歌唱、演奏教学能力的训练;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合唱与指挥、即兴伴奏、音乐微格教学实训等课程,强调课程内容间的融合、贯通,逐渐形成一套符合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是鉴于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见习、实习难以落实的现状,在坚持走出去的同时,进一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将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音乐教师请进大学课堂,通过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学生作报告、实际授课并进行音乐教学指导,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学习音乐课如何教学,加深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三是利用音乐微格教学模式,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教学技能专项训练,满足学生毕业教学实习和将来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音乐微格教室还能满足学生专业课的实践表演等需要。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音乐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向,实行音乐教学法分级教学标准,对学生进行包括音乐教学设计技能、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等基本教学技能训练。

四是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教学实习工作。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根据现实状况可以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灵活解决毕业生实习学校问题。学生需要完成的实习任务包括:(1)音乐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2)教学实习;(3)教学实习报告与总结。

三、尝试专业教学与教学法结合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也应该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导向。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以基础教育阶段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尺度,创新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通过变革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既能懂得如何唱、奏,又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是在键盘演奏、声乐演唱教学中强化音乐教学技能成分。乐器演奏、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线,音乐教师必须掌握娴熟、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奏演唱技能,并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选择适当的范奏和歌唱进行教学。

二是在教师中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实施公开课教学活动旨在解决教学和教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意在给每位教师和同学提供互相学习、不断思考、学术争鸣的机会,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正确的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的目的。通过公开课教学展示给学生不同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课例,便于学生模仿学习,扩大学生专业学习范围。

三是充分利用好电子琴这一具有特色的教学工具,在器乐技能提高的同时,可以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关的领域。教学内容可以包括:(1)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重要的位置,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2)基本应用教学技能:电子琴演奏、歌曲伴奏、电子琴合奏、和弦编配等。(3)音乐创作:利用电子琴独有的多音色、多节奏、多伴奏等功能,进行音乐创作和乐器编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4)合奏: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是难得有参加乐队的经历,电子琴的合奏就会使学生对乐队有直接的感受和认识,并从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5)电子音乐应用技术:了解、熟悉音序功能、录音功能、MIDI制作等功能运用,除加强课堂教学外,更有利于课外开展的文艺活动,以及培养电子琴所涉及到庞大的商业音乐产业的人才。

四、开展教育实践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了增强学生的教学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相应加大艺术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能力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教学实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能力转化为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平台,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在就业中提高竞争实力拓展途径。如课堂教学实习、课外活动实习和社会普及音乐教育实习。

篇3

由于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所以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因而音乐教育就不再是上课教学生学会唱几首歌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在美育和素质教育两方面下足功夫。其手段就是采取有效教学法,来达到这一目的。有效教学法很多,下面只介绍几种,予以说明音乐课为什么要实施这些教学法及具体实施这些教学法的功能与方法是什么?

1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之所以应该得到重视,原因就在于音乐欣赏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功能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1健康的音乐欣赏,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1.2健康的音乐欣赏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受到美的滋润,得到美的感受;

1.3音乐欣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诱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1.4音乐欣赏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

1.5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以发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积极思维为主要目的。 其方法一是选择健康的歌曲让学生多听,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通过艺术品本身的美,来进行感受或在美的气氛中熏陶,使学生在美的感知中健康全面地成长。而且多听之后,对音准、节拍、节奏、音色等知识,会在无形之中获得,也即是说,在聆听中自然会得到音乐诸因素的感知能力。而有了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方才有音乐上表现能力的提高。其方法二是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之美,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音乐创作的火花,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2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音乐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通过音乐背景的呈现,使音乐与音乐内容之情境融为一体。使学生既有音乐旋律美的体味,又有音乐背景美的鲜明的感受。

2.1情境教学有以下几项功能

2.1.1情境教学能把人带入到音乐教学的氛围中,能给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一种真切的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

2.1.2情境教学能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觉,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巩固学习的成绩。

2.1.3情境教学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使学生能够认识、发现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抽象美;

2.2音乐课堂情境教学方法种种

2.2.1环境营造情境

小学音乐课本中好些歌曲的内容是歌颂大自然美景的,所谓营造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教学画面,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把大自然中的空间美景通过绘画或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搬到现实中来,使学生好似置身其中,能够眼见其色、耳听其声、手触其形……这样学生眼、耳、手并用,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激情,在欣赏音乐多彩的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会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

2.2.2乐器营造情境

音乐课教学,乐器是必备的教学用具。乐器的演奏能使人陷入无限的沉思,也会给人予情感的爆发。它能使人心情激动澎湃,亢奋异常;也会使人感情共振,声泪俱下。在音乐教学中乐器的恰当使用,会大大提升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2.2.3故事、典故引入情境

故事、典故引入情境,常常是在新课伊始。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首有背景的歌曲(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红梅赞》等)时,教师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先把背景资料介绍清楚,学生知道了这首歌曲的来历、所反映的时代画面,学生就能在深刻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学好歌曲的激情,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2.2.4舞蹈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那么舞蹈就是音乐的形象体现了。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想象着音乐要表现的内容进行表演,学生就会在音乐课上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学,一节课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在音乐课上,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很有兴致!

3音乐课堂教学应让生活走进教学课堂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生活,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存满小学生的生活情趣。找到小学音乐教学与小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相关的生活情境;会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会把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情趣,引发到音乐的学习上来。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真实,学得有趣,学得不脱离自己的实际。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提高自己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教学效果,就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情愿的、展开学生自我富有个性的、饶有兴趣的、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学习。

4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

篇4

在时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上,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唱歌、欣赏、器乐、活动四大类型为主体。对于这四类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1、唱歌课

在学习一首新歌前,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倾听一遍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读歌词,了解作品内容。随后,教师让学生跟琴演唱,有个别老师会针对难点进行重点练习。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会让学生分组演唱,或拓展进行表演唱,也可能会针对作品的创作者或相关背景进行讲解。最后,学生能够基本学会这首歌曲的演唱,但普遍做不到演唱得优美、动听。

2、欣赏课

在对一首声乐或一首器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的基本流程为:完整播放全曲,介绍与作品相关的文化或知识,再让学生欣赏全曲或片段,体会作品的情绪;再次欣赏全曲或片段,根据其特点设计器乐伴奏或请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作品表现的情景。同时,也可能针对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哼唱、记忆主题,随录音边欣赏边倾听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后,完整欣赏全曲,其中有可能设计随音乐进行表演环节。如果教学条理清楚,学生有可能掌握作品的结构,对个别主题有印象,但普遍做不到记忆深刻。

3、器乐课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的比重很小。器乐教学的内容多以竖笛和口风琴为主,在教学中多体现为随唱歌或随堂进行欣赏教学。进行器乐教学时,教师多采用教材中出示的小练习曲,首先哼唱练习曲的曲调,让学生熟悉作品,再让学生学习指法,然后进行演奏。反复练习几次后,教师会分小组或请个别学生进行演奏,部分老师会请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再请学生进行表现。最后,请全体同学共同演奏。总体来说,由于乐器配备或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少有学生能够在中小学时期灵活掌握一门课堂乐器。

4、活动课

活动课的界定在当今中小学课堂中不是特别明确,经常在唱歌和欣赏课中参杂进活动课,成为唱歌综合课或活动综合课。在活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分组布置相应的任务。但对于分组后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有效的引导,活动课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活动课效率过低。

二、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后的音乐课展望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多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基础性的普及教学。虽然一再强调音乐教学要关注每一个个体,但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将关注点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此情况下,是否可以换变教学思路,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客体身上。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人是学习主体,内容是教学客体,当对主体的把握与关注度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是否可以将关注点转移到客体上,使客体的效能得到最大化展现,进而影响主体的判断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而实现音乐教学主体向客体转化,提升音乐教学课最大效应的方式正是细化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教学。抓住音乐要素进行音乐教学,也必须实现教学思维转换,试想转换为关注客体后的音乐教学模式:

1、唱歌课

对于唱歌课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唱好歌。唱好歌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具有准确的节奏、音高和让人愉悦的音色。如果转换思路,将教学重点定义为抓住唱歌教学中的音乐要素,那么唱歌课的教学情况可能转换为:教师针对不同作品重要或具有特点的音乐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对声音进行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相关练习,循序渐进完成练习的高质量反馈后,再深入展开教学,最后完成歌曲的学唱。

2、欣赏课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欣赏课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音乐特色。编者在欣赏曲目的选择上,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作品都为了满足一定的欣赏目的而进行。如果能够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重点将转换为如何突出不同作品的特色,并结合一切教学手段体现作品的特色,将作品具有特点的部分进行充分地分解和剖析,进而欣赏完整的作品。

3、器乐课

器乐教学的根本是技艺教学,对于技艺教学,不应该回避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更多时间来练习的客观现实。教材中的器乐教学是依照教学进程,根据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小型曲目展开的。但教材中的展示受到版面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即便如此,依照教材的进展进行充分地练习,学生也是可以基本掌握课堂乐器的。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思路后,器乐教学的关注点将完全改变,教师只要强调每堂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基本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最终能够熟练、完整地完成教材内容,就能够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4、活动课

针对目前活动课目标不清晰,活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如果转换教学角度,应该会有很大提高。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活动课的音乐要素提出要求,对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明确的定义,再结合此目标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引导和指导。学生为达到老师的目标作出的音乐上的努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最终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的。

三、如何抓住音乐要素

如果在中小学课堂上实现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那么势必要对音乐要素抓准确、抓具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如何抓住音乐要素呢?

首先,需要明确音乐要素的内容。在乐理中,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定义为: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四个方面,这是音乐的基础。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扩大音乐要素的范围,使其更利于音乐教学的展开。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作品,篇幅不会过长。对于这些作品,如果仅从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来进行教学要点的分析,会过于零散。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要素进行扩大化,定位为: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风格类别等较为广泛的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地分析与了解。这一点看似简单,并本应该是音乐教师应该做到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深入地分析与了解,应建立在对作品熟悉的基础之上,而熟悉一定是通过多次聆听与分析曲谱来实现的。如此,可以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了解做出如下的程序:反复聆听――分析曲谱――阅读相关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时代性等。

最后,提炼音乐教学内容中属于作品特点或可以充分展示作品风格的音乐要素,围绕其进行音乐教学手段的设计。

四、抓住音乐要素后的教学实践

找准音乐要素,也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基石。但只是找到基石,却没有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结合,就如同鲜美的食材被拙略的厨艺烹炒一样,会完全失去最初的美味。因此,抓住音乐要素只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需要怎样做呢?

1、分析该音乐要素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教学方法才最具有课堂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课堂常用的音乐课组织方式,比如视唱、律动、器乐等,也包括一些知名音乐教学法的方法,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只要是音乐教育类的教学法,无论是针对普通中小学教育的,还是针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法,都可以从中寻找利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学的要素。

使用不同音乐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实现音乐要素作用的最大化,一定要强调课堂效果。教师经常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展开后的效果。只有活跃、吸引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效果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结果。所以,对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并需要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的课堂效果做出预测。转换教师身份,从己身推及学生本体试想是否能够激发课堂热情,不断调整教学细节,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增加对音乐要素中传递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本体性的内涵。使音乐教学具有指引意义和厚重感

为音乐要素寻找到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只是为其配上了初始的外衣,只有增加其中含有的深刻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或音乐本体性的内涵,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加重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进而对学生的审美和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更深刻的意义是影响人们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观,让人们不断修正自身,体悟人生。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有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音乐具有导人作用,自然不能够体现出音乐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加深对音乐中传递的时代意义、历史厚重感及音乐本体内涵的认识,并融合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篇5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58-01

乡土音乐是我国音乐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例如当地歌舞、山歌、劳动号子以及地方戏曲等,都属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范畴。乡土音乐教材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教材能够适应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需要,理当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乡土音乐教材建设情况并不乐观,为此,开发地方音乐资源,建设乡土音乐教材,让地方音乐资源得以良好传承,成为了当下我们工作的重点。那么,在乡土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乡土音乐教材的基础性是《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规定:“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效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其教学目的为:“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认清地区差异原则

1.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而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是这样写着:“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2.地方音乐教学的办学目标,决定了音乐课教学内容应为地方服务。音乐课教学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通过音乐课教学加强学生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当地乡土,接触乡土音乐,关注乡土音乐,学会对当地乡土音乐负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音乐、传承家乡音乐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应充分反映地方乡土音乐文化的特色。

3.乡土音乐教材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设计编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三、科学性与民族性统一原则

地方乡土音乐是世代相传,千百年逐渐沉积而成的,民族性是它的本质特点之一。如果说没有了民族性,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民族音乐。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也必将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编写乡土音乐教材时,千万要注意科学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在当下绽放最耀眼的光芒,才能满足我们建设乡土音乐教材的初衷。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该县历史悠久音乐资源丰富,有沅水号子,沅陵山歌、小调,沅陵傩戏,辰河高腔、沅陵渔鼓等各种珍贵的音乐文化资源。然而,如果笼而统之,简单汇集起来,是难以成为一份合格的教材的。(任何音乐现象、音乐理论和技能技巧,都有它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乡土音乐教材的建设同样应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性。音乐现象和音乐理论的解释要准确、科学、教材内容要注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音乐技术技能的自身特点和少儿音乐接受力的发展规律科学构建才可编写出满意的科学性和民族性统一的乡土音乐教材。

四、可传承性原则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编写民间乡土音乐教材的最终目的便是更好地传承乡土音乐资源,让更多的孩子喜爱自己家乡的本土音乐,弘扬本土音乐;同时也是为了在教学中贯彻厚今薄古、切合实际的方针。

篇6

音乐课是融合音响、影像为一体的学科,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的应用对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对音乐资源获取的途径与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学环境因此更加现代化,甚至传统音乐教学的习惯和思想也进入了一个跨越式的转型时期。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歌唱、舞蹈、戏曲、音乐欣赏等综合类课程都被吸收进小学音乐课堂,音乐课程内容因此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改变无疑会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更多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优化音乐教学的方法之一。而现代化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更为学生欣赏、感受音乐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学生的想象、律动、表演、创造等各方面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它能将真实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声集于一体,使学生更直观的享受音乐带来的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更加适应现代化教育,符合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优化课堂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控制注意力不分散。根据小学生年龄发展心理特点分析,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对课程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利用兴趣引发学生主观思考、增加教学效率。所以,当今社会下的音乐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课程,使学生身临其境,搭配文字、图像、动画、影音等各种信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我在讲解《忆江南》一课时,在新课导入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用课件展示):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岸边低垂杨柳随风飘动着,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画面上同时呈现这首经典诗歌的文字,孩子们顿时被吸引了,这时播放出《忆江南》的音乐,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了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江南,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画面感十足,所以,他们想要继续学习这首歌的欲望也就愈发强烈,为接下来课堂的教学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我当老师》一课时,情境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动态图片,编创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动物学校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当“小老师”的兴趣,轻松解决了歌曲的节奏难点。

二、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小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便会产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视觉上的冲击,主观的发挥出学生思索和创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记忆。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多是让学生单纯的用耳朵聆听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由于多数要求欣赏的音乐没有歌词,只依靠耳朵,学生难以体会音乐形象,注意力也随之分散,这便造成教师教学欣赏音乐时的被动,教学目标遭遇困境。例如管弦乐曲《龟兔赛跑》一课,若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形象,必然无趣。然而通过制作过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音画同步,视觉上观看龟兔比赛的热闹场面,想象着赛跑的动作,并搭配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管弦乐曲的分析立即变得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

三、多媒体教学为实现多元文化铺设桥梁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课程;也有各类演唱方法、各种创作手段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单纯用语言、演唱等方式教学,无法达到音乐多元文化的渗透。而因为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达,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把找寻到的的资料做成教学课件,通过多感官让学生去体会,这样真实又自然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一首歌,而是通过音乐了解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如日本民歌《樱花谣》一课,我用课件展示的日本有名的樱花展,引出了歌曲《樱花谣》,新课后又拓展欣赏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和当地的特色民歌;并跟中国的民歌进行对比,多方位地让学生欣赏到异国风情。学生因此对这首歌曲有了更深的记忆。由此看出,音乐课堂的多元文化教学少不了多媒体的应用。

四、利用新型多媒体教学方式――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其具有充满感染力的音效、直观生动的图像、细致的音视频结合等特点,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它把复杂的各种多媒体设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手段之中,操作简单易行,能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转换。课堂上播放微课,可以从听觉、视觉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新课内容、加深对音乐的情感理解、解决音乐知识、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快速了解音乐背景与相关文化知识等。我在教学《两只小象》 一课,提前准备了有关四分休止符讲解的微课视频,该视频是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总结出有关四分休止符的核心教学。利用这段微课,学生高效的掌握了知识。由此可见,合理使用微课教学,能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成效。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帮助加快在教育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步伐,加强信息安全并改变教育信息整合系统。”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化数字多媒体教学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微课的设计上不仅能看出教师的教学思维,还能广泛的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在现代网络发展迅速的社会,利用微课在网络上互相分享和学习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这对提升教育教学手段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然,一节好的微课设计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它的呈现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具有针对性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利用短时间,展现完整的教学活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微课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通过在小学音乐课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的实践中,让我深深感到,这种丰富的现代化教学过程,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将光、色、音、像有机结合,打破了课堂中对于时空和位置的限制,让我们对小学音乐教育有了新的方向。但经验证明,多媒体的运用也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关心支持,甘南州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甘南州中小学普遍开设了音乐课程,依据国家统编教材开展教学。但是,由于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本地区的发展速度缓慢,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面临基础差、教育观念淡薄等问题,特别是作为传统“副课”的音乐课程,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教育观念落后,音乐课得不到重视

在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音乐水平无法纳入有效考评范围,音乐课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和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2.教学硬件设施陈旧,影响教学质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校应当有专门的音乐课教室,并配备必要乐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硬件设施,但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并未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教室,但教学硬件设施陈旧老化,常年得不到更换、升级,导致音乐课教室无法充分发挥其专门教室的作用,制约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点

音乐课教学仍以教师领唱、学生跟唱或教师放录音供学生鉴赏等传统手段为主,受教学环境差、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音乐课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缺乏形式多样、深度互动、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

4.课程内容单调,未能突出民族地区文化特色

音乐课主要依据国家统编教材开展教学,但学生普遍盲目热爱、追求流行音乐,对乐理知识、音乐鉴赏等音乐素质教学内容兴趣不高,且教学内容中也未能有机融合本地少数民族音乐内容,未能充分发挥本土文化优势。

二 改善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现状的意义

1.有利于整体提升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因受到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人文环境的影响,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内地,而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落后就意味着人民整体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笔者认为,要提升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是根本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固然重要,但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加强普通音乐教育是关键环节之一,不可偏废。

2.有利于加强团结、构建和谐环境

音乐是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艺术门类,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应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的主题,通过一批好歌曲、好音乐进行正面引导,将民族团结观念根植在学生心中,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3.有利于发展和传播民族地区本土文化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其创造的形式丰富、特色突出的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艺术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弘扬民族音乐是民族地区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加强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力度,以中小学校音乐课堂为阵地,大力发展和弘扬本土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 提高民族地区普通音乐教育水平的对策

1.对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正确定位

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之所以称之为“普通音乐教育”,主要是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课教育,主要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音乐能力的目的,所以,音乐教育在美育、德育、智育等各个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以高考为导向、以分数论英雄的落后的应试教育思维,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音乐才能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均衡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制度规定入手,重视音乐教育,对音乐课准确定位。

2.保证对音乐课必要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

如前所述,音乐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乐教学也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借助乐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使学校音乐教育得到顺利的开展,需要加大对其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相关教学设备,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每年都有固定的音乐经费投入,只有对音乐教育进行统一的规划,才能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兴趣

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扮演这重要角色,如果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枯燥,必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所以,音乐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公共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在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熟练掌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演示系统的操作等现代教学技术,多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趣味性,丰富教学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音乐教师还应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创设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充分聆听音乐,并通过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种感官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性经验。

4.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特色

篇8

学生的音乐兴趣还要激发吗?看他们整天有事没事戴着个MP4、MP5呢!但只要深入到学生调查一下,你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音乐课不是乐理知识就是五线谱,真没劲。我懂那么多音乐理论做什么?不会看五线谱我也可以唱我喜欢的歌。”“音乐课里也可以唱歌?那都是老掉牙的歌!没有周杰伦,没有林俊杰……还是我的MP4实在!”这就是学生的真实声音。

音乐与音乐课,这竟成了矛盾?看来,学生想上的音乐课,和老师要上的并不是一回事。那么,怎样才能把音乐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让音乐课生动有趣,把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出来,又能让音乐课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切切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一、明确目标,因势利导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音乐家?当然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的能力,以创新教育为目的,让学生学会通过音乐表达自我情感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小学音乐课堂也需要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但它只是培养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是目标。现在在多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以乐理知识体系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与模式。一群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已经被数学、英语弄得晕头转向的学生,在一星期一两节的音乐课里,还要动辄面对宏篇大论的乐理知识和天书般的五线谱,他们又怎能激起对音乐课的兴趣与热情?

那是不是说,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里只要凭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唱唱流行歌就可以,而不再需要什么音乐知识了呢?这当然也不是。只会跟唱流行歌曲,没有音乐常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审美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使学生既学习音乐知识,又不觉得枯燥,就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其思想情操,因势利导。比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特点,以唱学生喜欢的歌为中心,安排音乐知识教学,从视唱、听音、乐理等方面来编排教学内容。这样,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将音乐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让学生先感性后理性,先零碎后系统地把音乐知识植入自己的头脑中去。

二、内容丰富,方法多样

在传统的音乐课上,教师通常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用统一编订的教材上完一学期的音乐课。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中小学各科课程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可用的教学资源,把课上好,把课上活。对于音乐课来说,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那有限的几本教科书。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是音乐课的教学资源;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曲令小调,也是音乐课的教学资源。比如,在闽南地区,南音这一被誉为“古音乐化石”的地方音乐,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非常熟悉。若把它们请到音乐课里,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还可以起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南音走进校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许多教师在上音乐课的时候,都教学南音,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可见,只要音乐课教学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此外,要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多变。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成不变的课堂自然难使学生喜欢。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让音乐课上得有趣,上得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可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内容进行想象;可以编排歌舞剧,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比如,在欣赏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可用多媒体将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江水,随风摇曳的花枝、花叶、色彩斑斓的花瓣画面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受到视觉效果的冲击,从而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创造机会,展示自我

中小学生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愿望。在音乐课上,如果能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就一定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自己设想、编排几个动作,在课堂上进行即兴表演。可以让学生利用音乐原理自己制作乐器,比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锤;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等。当学生身体的其它感官随着音乐动起来的时候,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与热情必然也会被调动起来。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方创设平台,利用各种机会让那些有音乐基础、音乐天赋的学生表现,从而带动其他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中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都对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小提琴、二胡、琵琶等乐器非常感兴趣,都有演奏基础,有些学生还参加过考级,并达到了中、高级水平。让这些学生上台表演,可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调动台下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将唱歌好的、跳舞好的学生都请上台表演,由此,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激励作用。若有条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有关音乐活动,调动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据一份有关中小学生音乐兴趣的调查显示,有87%的学生都明确表示自己喜欢音乐,只有13%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音乐。而要让学生不但喜欢音乐,还喜欢学校的音乐课,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到音乐课来,把音乐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去,实现让学生在音乐课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

音乐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于前者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育人娱乐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制作等方面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过对于传统性音乐课而言,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对学生拓展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约束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进程。在新课标的影响下,经过课程改革之后,音乐课堂上实施互动设计措施已经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以此为研究方向,笔者就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展开分析。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设计现状分析

由于新课标的影响,传统性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突破与改革,而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听、唱、弹奏等等,不过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教学误区,对素质的重视度过度,从而使基础教学不够扎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掌握新课程的强调重点。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时,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性乐理知识及基础性技能,教师应在明确并运用新课标理念时,确保教学重点的精准性,促使音乐课堂有产生针对性的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语自有其道理,目前小学音乐课堂存在一种现状就是学生不具备计划性的互动学习,课堂活动的展开时往往存在一定的混乱性,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时常提出部分缺乏营养的问题,在浪费课堂时间的基础上,无法对教学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从本质上来讲,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设计不是简单的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应该是设计一些具备联系性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针对性的设计成效性较高的问题。此外,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全方位掌控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教师应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实现全面性、个性化发展。

二、互动化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1、实现课前准备的充分性,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学生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在开展课程时应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应有的尊重,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掌握音乐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实现课前准备的充分性是构建互动音乐课堂的必备条件。为了全面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质量,应确保教师的教材及教具准备十分充分,同时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课堂师生互动性的影响因素,在实施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十分渴求老师对自身的关注,所以教师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其教学活动中去,之后,教师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应尽量融合多媒体或乐器等等,促使音乐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新鲜感,以此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及激情,最后,在上述基础上,贯彻师生互动教学里面,譬如设置师生、学生之间的歌曲对唱,运用科学化软件对学生或老师的演唱进行评估等,都是强化课堂互动性的重要方式。

2、构建优良音乐课堂教学学习气氛小学生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音乐课堂是其中最主要的场所,所以,为了很好的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可以尽可能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与放松的状态实施课堂学生,该种方式才能够在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完成课堂任务时,获取最优良的成果。此外,音乐课堂中影响师生间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维持或确保教学课堂气氛的融洽。就实际情况而言,当人具备良好的情绪时,其思维方式及能力相较平常好,并且这时的记忆能力也非常优秀,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音乐课上所运用的互动措施获得最好的成果,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尽可能构建优良的课堂学习气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子啊音乐课上真正放松,并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注意力等特性缺乏,促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中无法将注意力持久性的放在课堂上,导致最终的教学成果不够理想。以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嘀哩嘀哩》为例,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将歌曲放给学生们听,在听过之后,老师可以提问“你们有没有人能告诉老师春天派来的天使是谁啊?”在学生回答之后给予奖励或表扬,这样不但提升整体课堂气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方式通过多媒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经由提问抓住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进行音乐课教学活动时,应将小学生自身特性及发展现状作为课堂设计的先决条件,当教学课堂真正变得开心、和谐、轻松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放松自我,身心舒畅,真正解放自我,融入到课堂中,随后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样课堂才能说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力。

3、开展课堂讨论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互动设计,其中所谓的“设计”并不仅仅指的时师生间的互动,同时还包含学生自身之间的互动,过去音乐课展开时,教师的教学模式往往就是经口述或黑板展开的,但这样传统性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了,小学音乐教师应全力创新,对传统性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甚至直接,譬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运行时先构建几个合作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当天教学内容展开针对性讨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及教学活动之中。经由这种方式进行音乐教学能够尽可能提升最终教学质量,同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在音乐乐理方面的理解能力,通过讨论、思考、辩论、总结等方面充分掌握相关的音乐教学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进行提升。

三、结语

互动是促使师生关系优良的重要途径,小学音乐教育运用互动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性与发展特色,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促使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了解音乐所散发的魅力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教学法的实践尝试[J].中国培训.2015(18):89.

篇10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现状

当今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中音乐课程的开设与设置要合理化、先进化、科学化,要与社会接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仍然比较守旧、传统,课程设置单一,这就严重阻碍了那些渴望全面提升音乐学习的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比较单一、片面,与社会需求脱轨。

2001年,针对传统教育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弊端,我国展开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基础上,这种直接的移植和嫁接显然过于单纯和理想化,造成了学生重专业技能、一味追求舞台表演艺术,而整体素质不强、综合能力差的局面。为此,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起,召集各级各部有关专家着手研制高等院校音乐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工作,2005年,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同时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7年5月,教育部确定了44所高校作为实施《课程指导方案》和《纲要》的试点学校。

近年来,一些高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

二、当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若干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导向了两个方面:一、自以为本人在某专业上很优越而不愿从教,于是改行到了其他演职单位;二、到了中小学从教后才发现,由于原来在高师院校学得太专一,故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音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学习,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目前,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当今社会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接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生只有具备包括科学文化在内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音乐人”。

3.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重技不重艺,缺少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一定要注重其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音乐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学科。音乐的学习确需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目前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缺乏能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1.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是不同的,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专业音乐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音乐专业教学体制,加强学生的音乐综合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师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

2.合理调整课时结构与比重,适当开设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选修课

课程结构的调整可通过替补、合并、增设三个途径去建立,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减少课时,进而合理分配课时和增加选修课。如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替代钢琴基础课教学,合并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基础和声与曲式与作品分析合二为一,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三合二,增设器乐选修课等。此外,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适当开设一些本地区的特色音乐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拓宽专业渠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音乐学专业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拓宽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全面型、应用性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赖以生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还处在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亟须大量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上的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完善音乐教学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修荣.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突出师范性特色[J].音乐研究(增刊),1996.

[2]钟晓玲.20世纪中国高师声乐教材的发展历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姜文锋,梁莉.论当前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紧密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4]王路.试析高师音乐教育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