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主体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管理的主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管理的主体

篇1

伴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类型的旅游模式的需求量也不断的扩大,这使得森林生态旅游模式的发展规模随之逐渐的扩大。但是,此种旅游模式在不断的获取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时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暴露了出来。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在旅游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主体利益者就一定要共同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并且,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为发展目标的旅游活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前提,还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

一、构建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

首先,景区保护性的管理模式。由于在欧美等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态旅游已经具有了较为久远的发展历史,所以,这些国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理念都值得我国进行吸收和借鉴。从外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其主要采用的是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的管理,利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其中的森林资源多方面的保护。此种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参与主体权责分明。主要采用的是国会立法、管理者以此为基础,并同地方的实际管理情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二,有效的协调了地方同中央的关系,以垂直管理为主要模式,明确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第三,监督体系完善,管理和经营权分开,且允许群众参与管理。以此看来,国外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经营、管理和规划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其次,对游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同其他类型的自然景区相比,森林生态景区的旅游形式、场所、体验和参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该类旅游模式对于游客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管理时应该要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模式,利用思想教育和法律管理手段相协调的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有效的协调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来讲,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大类,即旅游地政府部门、开发此景区的企业、游客与当地的居民。由于此四大人群追求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其利益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面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时,就需要重视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矛盾的调节。目前,该旅游模式参与主体存在的矛盾主要有:各个开发企业之间利益的矛盾、政府同企业间的矛盾、当地居民同游客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于政府同企业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该旅游管理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企业看中的是对于经济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其很容易在开发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盲目的开发生态资源。对于此种情况,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外的管理经验,对旅游景区逐渐的实施分级管理方案,将景区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隔开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该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充分的发挥群众和政府的力量,对开发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除此之外,由于在该旅游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追求的利益点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可以有效的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该要充分的发挥其在该管理工作中的主动作用,利用政策手段加强对管理方向的引导,使企业在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重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该旅游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对参与主体管理的力度

除去上文提到的要强化政府部门对于该旅游模式的主导管理作用,以及企业要提高绿色管理力度的方式之外,还需要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管理。对于二者的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吸收和借鉴当前我国社区参与管理与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此两种管理手段,提高对于构建生态旅游社区此参与机制的重视程度[3]。与此同时,可持续、可进入与监督等三方面的管理机制内容,有效的调动起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社区参与对于旅游管理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游客的人性化管理力度,采用不断的向游客宣传灌输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思想教育,来培养游客形成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生态旅游可以名副其实。

篇2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篇3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篇4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

篇5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观地理;旅游客体;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统一旅游客体之下的多学科重复和交叉

旅游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学科体系,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旅游活动的管理、服务、消费而展开的,相对于人和组织而言,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载体或对象,即旅游客体。旅游专业的不同学科都要围绕旅游客体展开教学,这也是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旅游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同一旅游客体的局面。这种多学科研究同一客体对象的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旅游事物和旅游产业的认识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重复教学现象。

对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广、博,学科发育越是细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质。但对于旅游教学,尤其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适。高职旅游教学时间短暂,所有课程教学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内,只相当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课、实训实岗课后,课堂教学比例更低),不允许有更多的重复教学。虽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同样会出现“教学疲劳”和“似曾相识”的感觉。随便对比一下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等教科书目录,就可看清这些学科有着几乎完全一致的教学对象——广义上的“旅游产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学科都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范畴,比如,旅游资源学研究旅游产品对象(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特征;旅游美学研究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心理体验;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旅游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研究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关系问题;旅游产品学研究旅游劳动对象和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价值性、市场适应性和产品销售等问题;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学科,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客体物——旅游本体。是否能够将关于旅游客体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统一到一个教学环节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的解释和解读,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只是需视其情况各有侧重点而已。

应当看到,利用传统的旅游地理学学科教学模式承担这种对旅游客体的综合性解读,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便。因为传统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区域差异性、地理现象和成因,对于旅游对象的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体系并不十分关心。需要有一种共同的“纽带”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个纽带就是旅游客体本身,也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如果能将传统旅游地理的内容集约和简化为“旅游景观地理”,那么上述几个学科的内容就能较好地统一到这个教学范畴中来。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概念 《旅游景观地理》既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也可以是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一门课程,其核心在于“景观”。“旅游景观地理学”即依托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将对职业活动有用的旅游对象归结到广义的“景观”概念中,对旅游景观的现象、审美、成因、价值、特征和规律等内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适应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审美性、体验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观”(简称“景观”)为纽带,可以很自然地将旅游资源学、旅游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整合到统一的“旅游景观地理学”中来,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景观”,而真正能够将它们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观地理”这一学科,因为“景观”(包括微观和宏观)都是供旅游的,类型和范畴是广泛的,对旅游学科而言也是最为贴切的,“景观”同时具有资源性、审美性、生态性、文化性、科学性等特征。但应注意,“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不限于“观光景点”,而是包括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各类旅游活动的旅游客体的统称,是对不同旅游消费品类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观地理》课程的特性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学”改造成为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性。旅游景观是整个旅游活动大系统的共同载体和基础,旅游景观地理以此为研究对象,其成果和教学内容将成为许多旅游活动的基础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作为上述学科的基础,使其研究基础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巩固和发展本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因此,以“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学,其基础性不但没有丧失,反而使其基础性、服务性的地位更加巩固和重要。

2.包容性。诚如上述对“景观”概念范畴的扩展,“景观”不仅包括各个类型、各个尺度的旅游产品型态,而且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研究重点,旅游景观地理学可以将这些内容有重点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包容性特征。这正是其他许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对“景观”概念的真正回归(许多学科都在运用“景观”这个概念,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导致“景观”概念的泛化)。

3.实用性。传统旅游地理难以直接应用,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太强,对教学要点和教材的选择总是顾此失彼。改为以“景观”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后,研究对象的产品性、类型性、具体性(可视性)显著增强,可以直接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导游词写作、讲解,对旅游线路进行组合设计包装,使旅游产品宣传能够真正找到诉求重点和景区卖点。

以《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为核心统一旅游客体诸学科教学的好处

可避免研究对象教学的重复和交叉,加深对景观内涵的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客体诸学科研究的对象究其本质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景观”,或者说“景观研究”是旅游客体研究的共同内容,且都是为旅游建设服务的。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分出不同学科安排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乱现象,即每一门学科都在谈“景观”,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将其讲清楚。如果将“景观”的内容加以捆绑“打包”,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将其本质内涵讲清楚,学生对“景观”概念的认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可大大节约旅游教学课时总量,促进课程教学分工简捷化 将3~4门课程合并到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中来,从表面上看将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学工作量,但经过认真筛选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观地理课程,内容更加充实紧凑,教学模式更加明晰有序,总体上是以识图(是什么)、读图(审美,怎么样)、释图(成因)、用图(产品化)为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总体上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对于未来从事旅游职业服务活动也将更加准确、更加有底气,因为“景观”教学的内容是与野外的景观现象一致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像是对野外现场的预演,生动、形象、逼真。所以,课程教学合并后就可以一门课程的课时量(或略为增加)替代多门课程的课时量,使总体课时量大为减少,而教学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成为促进以“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的高职旅游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旅游客体诸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向来都是以专业基础课为定位设计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轻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技能活动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观地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所学”与“所用”贯穿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与职业过程相结合,导游词的撰写、讲解,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边讲边做”,实现景观地理教学的“学中做”,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改革虽然重点在课堂教学,但与旅游野外职业活动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同时可体现景观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使景观地理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建设《旅游景观地理》课程体系的构想

集中力量编撰《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整合相关诸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专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难以真正为职业教育改革服务,难以符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开发教学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将与旅游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景观地理教学内容筛选出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地理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以景观综合知识为核心的《旅游景观地理》教材,这是实现旅游客体整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师资培训促进教材在师生中的合理应用,是旅游景观地理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 将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模式改革为景观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人们往往习惯于既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开发。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具体性、实用性,同时对相关旅游美学、旅游产品学等学科知识也比较陌生,这将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对旅游客体的教学一定要尽可能做到通透连贯,尤其是旅游审美和旅游产品设计的知识和概念对旅游地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来,对景区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价主要还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进行的,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旅游美学和产品设计的知识和规律。至于课堂教学的流程与控制,经过简单的模拟演示培训,多数教师和学生是能够适应的,而且会发现其中的好处要远远胜过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方式。此后,景观地理的教学就可以生动形象起来,对旅游活动的指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旅游景观地理的职业服务功能将大大提高。

搭建课程网络公共平台是促进课程科学化运行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措施 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模式创新,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活动,都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适应和完善,新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共同完成。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观地理》精品课程公共网络平台,在这里形成统一的教学公共资源,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点击学习、下载利用,也可以发表见解,提出建议,尤其是可在与职业活动过程的结合上多加探索,或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时也是对旅游业界的一大支持。现在有许多旅游产品设计质量低劣,粗制滥造,影响了公众对旅游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观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为改善旅游消费品的产品类型、结构、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1 施工管理概述

所谓的施工管理主要是指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完成指定的施工任务,从施工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企业都应该对施工对象和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全面的组织工作。不同的施工对象、特点、施工条件直接会影响到施工管理的具体任务,所以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合理分配人、财、物的使用情况,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法,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2.1 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

当前的市场经济时在不断变化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想获得市场的肯定,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

2.2 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益的提升

企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只有高素质的企业才能够对自身有很好的市场定位,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对自身进行调节。因此,在实际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管理方式,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管理层人员的思想;积极发挥企业项目部的前沿作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增强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

2.3 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相应的管理模式也不同。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发挥出生产力的作用。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更需要这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发展。

3 基础施工与安全作业

3.1 基础施工

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开始,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那些不能够采用放收的深基础,我们需要根据地基土质情况,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并保证所有的支护措施都要经过精准的设计计算,确认无误后才能够进行施工。在雨后或者是解冻之前,都需要观察基础工程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工程险情。

3.2 高空作业

现在大多数的建筑施工都包括高空作业,这对施工人员来说难度很大。在进行高空作业之前,应该找到施工的并设置专门的警示标志。高空作业的外沿部分,需要搭设防护棚。建筑物的电梯口、阳台口、楼梯口等都应该设置防护栏。对于工程施工中的脚手架,应该进行精确的计算,保证和设计阶段的要求保持一致。必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带安全帽、安全带等安全设施。

4 实行目标组织,面面俱到

在进行组织协调控制时应该设立明确的目标,这也是基础施工技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严格地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技术的要求,同时保证施工质量,控制生产成本等等。施工企业应该派专门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程序、每个施工任务都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组织平衡,尽可能的发挥施工中的人、财、物之间的合理使用,进而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施工中施工人员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自检、互检的行列中,保证施工质量。

5 现场施工管理

5.1 对施工进度计划的贯彻。在工程开始之前,都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这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是根据施工方案进行编制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和计划进度不相符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定期地进行检查,对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分析,保证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

5.2 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施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对测量放线及各施工过程的技术检查和复核,要求符合图纸规定,符合质量标准,误差应控制在技术规范和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5.3 施工总平面管理是全场性工作,应由总包单位负责管理,施工是动态的,进展的,不同阶段施工平面布置的内容也不同,所以施工现场都必须以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施工总平面规划为依据,根据各施工单位不同时间对施工平面的要求,进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及时做好调整才能合理使用场地。

5.4 保证现场交通道路和排水系统畅通以及文明施工 检查施工总平面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指定材料、成品、半成品和生产设备的堆放位置;确定大型暂设工程的位置和使用分配。如增设、拆迁时,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方能执行;保证施工用水、用电、排水沟渠的畅通无阻;对于现场局部停水、停电,事先要有计划,并得到总指挥批准后才能实施;保证道路畅通。施工道路、轨道等交通线路上不准堆放材料,加强道路的维修,及时处理障碍物;签署和审批建筑物、构筑物、管线、道路等工程的开工申请;根据施工过程,不断修正施工总平面图。

6 施工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以及企业信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工程进度控制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工期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

结语

篇7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篇8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042-02

解决办法吐哈西部油田注水压力高,压力等级为25MPa和35MPa,注水层间压差大,最大层间压最大为40MPa,为分层配注合格达标率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针对该类油藏情况,对现场分析方法做如下做法。

1 影响因素分析

具体概念:分层异常注水井一般是指在系统压力不变,井下状况无人为改变的前提下,注入压力或注入水量突然发生变化的分层注水井。现场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分层异常井,及时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整改落实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产生异常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井下分注管柱状况、水嘴状况及其他影响。

2 分注井异常原因及解决办法

2.1由于油层吸水能力变化造成的问题

通过对吐鲁番采油厂近5年分注井动态进行分析,累计进行160层次测试验证,油层吸水能力变化引起的异常占总数的40%~60%,单井情况分析:

神107井2010年10月10日测试正常,测试压力22MPa,测试水量60m2,井下水嘴2.7mm/3.2mm,自12月3日起该井注水量逐渐下降,油压23.5MPa,注水量45m3。12月5日现场用2块验证压力表完好,8日洗井后水量仍较低,10日重新调配测试,未发现水嘴堵塞,提高注水压力后将原井内水嘴均更换为两级空堵,层段水量才达到油藏配注要求,分析认为是地层吸水能力发生变化因素影响。

葡北5-3井2010年9月16正常测试,测试压力27MPa,测试水量180m2,井下水嘴2.0mm/3.0mm,自10月28日起该井注水量上升、油压下降,油压25MPa,注水量200m2。检查压力表、井口流量计均正常。11月3日进行洗井,注水量稳定后,地面超声波测试与井口流量计显示,水量仍偏高。11月8日安排测试,封隔器验封密封,起出检查井下水嘴无刺大,更换水嘴为1.8mm/2.4mm,水量180m2。分析认为是地层吸水能力变好使该井注水量上升,吸水能力增加的原因落实为对应油井表现出效特征。

2.2井下分注管柱故障:通过统计,井下管柱故障占总数的10%-20%

主要是相同注水压力下,注水量增加,进行井下压力计验封,显示封隔器窜。在此类问题中关键为井下工具的验封技术及验封曲线的判断。如神泉油田神245井在2009年5月5日水量突然由日注40m2升至90m3,注入量与注入压力双异常,于5月7日进行验封后显示封隔器窜,原卡封封2失封,致使偏1大量吸水。验封曲线见下:

2.3井下水嘴状况:水嘴刺大

对近5年分别有15口井因水嘴刺大造成注水异常。如神604井2009年11月20日测试正常,12月28日在注水压力22MPa时注水量由50m3突升至85m3。9日进行井下分注管柱验封,封隔器密封。投捞检查水嘴,发现偏2水嘴刺大,2.5mm水嘴刺成空堵,最后更换水嘴为原水嘴后注入状况才恢复。

2.4水嘴堵塞

(1)由于井筒脏引起。注水井在注入过程中,井筒水质不好,造成水嘴堵塞,如神229-2井,该井注入压力23.5MPa,配注50m3,在2007年6月测试过程中,仪器下到偏4时,全井水量仅为12m3。由井下分层流量测试,发现偏1、偏3水量为零,分析水嘴已堵死。立即安排洗井后检查,偏3水嘴堵死。

2.5注水泵压波动的影响

欠注井或地层出砂井,泵压波动受害也最严重,直接影响注水。这样的井主要集中在我西部油田神泉、雁木西区块井。

2.6分注井调配周期不确定的影响

由于我厂地处边远,所有井站均离现场在100―150公里处,造成调配车组到位不及时,调配周期受天气影响很大,如2009年风灾中,近1.5个月未能正常入井场进行检查。

2.7常规洗井质量无法保证

洗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注水合格率。目前注水井洗井只使用罐车洗井,罐车洗井协调安排不及时,且洗井排量和洗井的连续性均无法保证,洗井质量无法保证。目前我厂在监督及洗井后水质化验做为重点来抓,基本上保证了洗井质量。

2.8注水井在线流量计和取压设备精度影响

现场在线流量计的计量偏差也是一重要因素,如神泉油田目前在线共36台次流量计,完好仅为24台,只有用便携地面超声波进行校对后才能发现问题,造成异常井发现不及时等问题,此类问题点异常井总数的5%~10%,这些井大多数是水量下降井。

3 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的几点做法

(1)加强注水井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稳定注水,确定注水压力波动值为±0.5MPa。现场资料落实全、准制度,为了提高注水分层配注合格率,在对注水井出现异常的井在管理上做到及时,准确。

(2)做好水质管理及洗井质量的控制,对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很有帮助。

(3)按周期进行地面管线的清洗施工,冲洗地面管线要在冲洗开始、中间、末尾进行取样化验直至进出口机杂含量一致方为合格。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总体概述

工程项目普遍存在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准确性,预算的动态调整和分析体系还欠完善以及工程成本费用列支不均衡等问题,成为制约预算管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管理难题。公司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建立投资预算分析辅助决策系统:通过“管理驾驶舱”实时反映公司投资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和运营风险;按“项目、单位、费用”多个纬度分析投资预算执行状况,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呈现,帮助管理者直观发现管理问题,直接定位问题根源,及时处理,辅助决策。

二、梳理工程项目投资预算管控的薄弱环节

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准确性

工程成本年度预算编制表主要依靠业务人员手工填列,所有数据需线下收集整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内控系数测算方法存在改进空间,内控系数制定上限,业务人员根据工作经验选择内控系数、拆解年度预算,缺乏科学依据,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2.项目预算执行缺乏监控手段

现金流量预算编制过程中,未与年度资本性支出预算相挂接。另外工程项目进行预算调整,进度迟缓,缺乏有效抓手导致查找症结困难,无法针对性地推进预算执行的关键环节。预算执行监控缺乏有效手段。

3.工程项目数据质量需清理

由于存在多个信息系统,在以往项目执行过程也欠缺规范,项目预算执行的历史数据存在对应不上情况,通过预算分析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梳理历史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投资预算管控水平的特色做法

工作流程图:

提高投资预算管控水平主要从“静态优化”和“动态优化”两个纬度出发。静态优化包含“项目可研阶段”、“投资计划阶段”和“初设概算阶段”三部分内容,明确各阶段流程和关键事项,加强项目申报和概算的科学性、严谨性。动态优化主要包含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投资预算辅助分析与考核评价模块。通过信息系统监控投资预算执行进度,加入监控预警功能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L险;在建设分析系统时对项目预算的数据进行清理,确保数据质量和分析监控的准确性。预算分析辅助决策系统多维度动态展现总体预算执行情况、重点费用执行情况、其他费用明细执行情况等,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预算执行信息,及时做出合理性决策,提升决策效率。

四、成效

1.工程项目投资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得到保障

借助内控系数测算方法的深入研究,解决影响投资预算准确性的的关键节点,进一步提高投资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

2.进一步规工程投资预算的编报流程

依托信息化管控平台,疏通了投资预算编制流程“脉络”,改变了两套系统“自成体系”、“相对固化”的被动,将两套标准成本整合为一套工具,通过系统内部耦合,整合并植入一个平台、开展统一应用。财务的监管视野由对投资预算编制审核的“一亩三分地”,拓展到了所有编制流程、横向延伸到了投资预算编制静态、动态管理的整个周期。

3.强化投资预算全面管控

篇10

一、有效管理模型概述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

旅游管理的公众参与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参与者()、

参与内容()、参与方式()、参与时间()和参与原因()等,如图所示:

旅游管理的公众参与阶段一般包括开始组织、利益主体分析、问题与原因探析、交流管理过程、检测与评估和旅游管理等。

(二)公众参与的步骤

根据公众参与的阶段,围绕公众参与的核心问题可确定公众参与的主要步骤有:

1、公布旅游管理的有关信息。为确保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取参与所需要的信息,单位要通过报纸、网络和广电等多种渠道有关信息。

2、要明确参与的主体。从理论上讲,参与的主体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但是,在实际的旅游管理中,公众的过度参与不仅提高了管理的成本,还无法保证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确保公众对旅游管理的有效参与,必须从不同层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等方面确定合适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比例。

(1)要明确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动机和态度。

(2)要确定参与者的途径、具体方法、参与程度和时间等。

(3)根据公众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参与的内容。

(4)对公众的意见进行收集和处理。

(5)进行公众参与的信息交流。

(6)实施公众参与旅游管理。

二、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拥有丰富且集中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是我国最南部的热带滨海度游城市,是我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和全国最长寿的地区,是海南省风景名胜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作为资源依赖型旅游地,三亚市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全市中的比重最高,已成为三亚市的支柱产业。比如,2015年三亚市第三产业的总收入为202.22亿元,在全市中所占的比重为60%,比其他产业比重之和还要高。

(二)数据采集

作为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重要代表,旅游景点管理部门是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选择以三亚市旅游景点的公众作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确定符合要求后,由公众现场直接填写问卷。2015年9月10-15日,6名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人员在呀诺达雨林、南山寺、大东海、亚龙湾、天涯海角和三亚湾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删除一些不符合问卷调查内容的样本后,最终获得的有效调查问卷为784份,该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8%。如图所示,样本男女比例大致相等(51.6:48.4),年龄以15-64岁之间为主(90.7%),受教育水平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58%)。统计结果表明该样本符合三亚市公众的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量表的因子分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用于寻找观测变量的公因子等的产出理论。而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是用于对定义因子的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的能力的检验,也就是对理论架构的验证。

三、结果分析

(一)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使用和球形检验对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变量的检验,的值为0.833(>0.7),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

(二)测量模型检验

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模型基本适配度良好主要表现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在0.50~0.95之间。因此,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模型适配度良好,测量模型的内在质量良好,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了良好的保证。

(三)结构模型结果分析

在本研究中,可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分为一般行为和积极行为两种。通过对结构模型进行拟合优度与各变量路径关系的分析,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众对旅游管理的态度对于一般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对积极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影响不大。

2、公众对旅游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公众对旅游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积极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对一般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无显著影响。

3、公众的对社会规范的意识和其自身的感知利益都正向影响着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旅游地公众参与情景对积极参与旅游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一般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课题以三亚市的公众参与为例,从微观层面对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对公众参与旅游管理行为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提高公众极参与旅游管理的积极性,能够推动海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课题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可划分为一般行为和积极行为两种。由于一般行为与公众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的相似性,旅游管理中的一些一般行为是公众所能接触到和熟悉的,从而公众对旅游管理的一般行为参与比较积极。与此相反,旅游管理中的积极行为需要公众具备相关的旅游管理知识和高度的精神支撑等,在非常性情景下,公众时常会对此不知所措,因而对积极行为的参与度则相对偏低。另外,公众对于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态度和行为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大都是态度坚决但行动十分缺乏。

2、由于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一般行为与积极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影响两者的因素也不完全相同。比如,一般公众参与行为主要与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态度、社会规范、旅游管理价值观和感知利益等因素成正相关关系;而公众参与的积极行为则与旅游管理知识和公众的感知利益等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与其他领域不同,公众在旅游管理领域中主要关注的是能否在参与旅游管理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道德规范与政策制度的约束作用大大下降,以至于公众在参与旅游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选择规避此类行为。

(二)政策建议

为提高公众对旅游管理积极参与的行为,推动旅游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积极干预并引导影响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关键因素,充分利用正向因素的作用,降低甚至避免负向因素的影响。因此,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行为政策框架包括以下几点:

1、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加强旅游管理理念的宣传,帮助公众树立相关的旅游管理意识,从而营造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良好环境。

2、要加强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渠道建设,有效节约相关的管理成本,维护旅游管理秩序,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3、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协调者,政府不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形成一个科学的旅游管理体系,并且能够充分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税激励等政策确保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