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3: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1SAPR/3设计思想的启示
由于财务软件的设计思想对于会计系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软件的选择,本文在研究中选用的是SAPR/3,它是产生于德国的一种大型的、包括所有业务领域的业务处理流程的集成解决方案,是一款可以支持各种语言,各种货币的系统集成管理软件。它采用的是C/S三层结构模式,主要包含SAP技术、界面、基础系统和应用模块。SAPR/3中涉及众多的功能模块,如物料管理、资产管理、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管理、生产计划等,各模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能够较好地实现系统自动更新的功能。而且,对于上述各主要模块,还进行了更细致的分解,分解成更精细化的各个子模块,如财务会计模块包括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报表合并等子模块。SAPR/3的特点就是功能模块化、高度集成化以及较强的灵活性,在进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过程中,它给我们的启示包括三点,一是,以核算为基础,以管理为目的;二是采用先进思想,进行全面开放的设计;三是面向流程,在实施ERP时,企业要首先进行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诸多方面的整合工作,通过整合的过程找出并解决不合理的工作流程,那么必然涉及到业务流程重组(BPR),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与BPR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而SAP全部业务都是以整体形式来运行的,其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高度集成化的,更加重视各个流程的相关性。
2.2系统重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与业务流程重组是息息相关的,SAPR/3加快了业务流程重组,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能够较好实现会计目标,提高其决策的有用性。业务流程重组(BPR)能够使会计业务流程更加简单化,并不断实现其更新,重组后的流程实现了财务和业务数据的无缝衔接,使其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中,需要有事件接受器、凭证模板、生成器和实时凭证的动态会计平台以支持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现。具体的重构的会计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3会计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本文在研究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业务流程重组理念(BPR)为基础,结合SAPR/3软件设计思想,对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重构,系统选择浏览器一web服务器一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结构模式。①构建用户自定义信息界面。因为任何会计信息都是不能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的,而且,用户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所需数据的同时,很可能会涉及到商业机密,所以,我们在本次的系统设计中加入了诸如过滤条件等各种组件技术,在这一系统中,并不会对任何财务数据进行存储,而都是在使用者获取信息时临时生成的。在自定义信息界面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准则库的建立。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借鉴了规则库和模型库的设计方法,在该准则库中录入了各种相关的会计准则,通过XBR(L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实现了在各个准则间财务报告的变换,满足了用户的各种要求。另外,通过使用XBRL制作报表还能够更加详细、准确的划分报告项目,实现了用户需求的个性化设计。②构建事件驱动程序。构建事件驱动程序一般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对象、事件和事件处理程序。其中,对象是任务主体,事件是任务主体要执行的具体的任务,而事件处理程序是任务执行中需要用到的程序。所以,事件驱动程序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对以上三个构成部分的设计,其中以后两者为重点。在本文研究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它具体指的是随着经济业务的出现而执行的各种具体操作。平时,我们是不需要对业务事件数据库中的源数据做各种处理,当使用者需要获取某数据信息时,只要通过相应的专用信息代码就能够获得他们想要的数据信息。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框架的必要性
关于此问题,有人认为在我国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还未成熟。李小荣(2008)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建立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而我国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其次,我国的会计理论还未发展成熟,需要学习西方经验,财务会计概念本文由收集整理框架的建立需要充分的理论依据作支撑,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我国的会计人员总体水平较低,习惯了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使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南作用大打折扣。
周玲新(2005)认为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约束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有用性, 制定会计准则对产生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予以规范显得十分必要。为了给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并保证不同会计准则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客观上需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连接点, 能更好地阐释会计理论, 指导会计实践。其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为制定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依据, 并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再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可通过其前瞻性为会计人员分析新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原则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周玲新(2005)提出了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 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 将其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 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并明确指出其缺陷和不足。补充资本保全概念,为价格变动影响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琼(2007)则认为应遵从客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中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等原则。李晓君(2007)、王慧(2007)认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以下问题:与国际准则相协调;对国外的概念框架适当地借鉴和发展;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体现国家化标准;概念框架要有前瞻性;与现有准则的协调平稳过渡;由谁来完成概念框架的制定工作的问题。之后,赵文红(2007)提出了四个建议:一是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二是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三是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四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95年开始。出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众多的观点。
谢德仁(1995)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因为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苏新龙(1996)认为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吴联生(1998)在综合评价7种财务会计概念架构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认为会计目标起点论是比较合理的,它应是我国制定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时所应坚持的理论。而杜兴强(1999)不同意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他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增值)运动,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处理对象则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葛家澍和刘峰(2003)两位教授在《会计理论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一书主要借鉴了fasb的“目标——原则”思路来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葛家澍(2007)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来规定财务报告的宗旨,以信息质量特征来促成高质量的信息,进一步研究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是一项正确的会计选择。其中以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的会计目标起点论最终占据了主流,并成功应用于我国2006年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当中。
一、前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CF)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最初出现于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但系统地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始于1961年成立、并开始公开出版其研究成果-会计研究系列(Accounting Research Study,ARS)的美国原则委员会(APB)会计总部(Accounting Research Division,ARD)。而广义地看,该领域的研究还应该追溯到Canning的《论会计中的经济学》、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等。不同国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的公告的名称不一致,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类似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SP),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概念框架性质的文件称为 “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C框架),澳大利亚的类似文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Accounting Concepts,SAC),加拿大特需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具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的文件称为“财务报表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FSC)。我国采取“两步走”的思路和步骤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即第一步,先修改、完善基本准则,使其充当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第二步,等到时机成熟,再将基本准则转化为真正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随着2006年2月15日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我国现阶段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新的基本准则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诸多方面继续努力完善,才能早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有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计概念框架,完成“两步走”方针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步。
二、我国现阶段与国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比较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国外代表性的概念框架(主要是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比较,如(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所示。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总结经验和提出建议做准备。
(二)我国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不足 但通过与国外成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比,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有不足之处:(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尚未划分层次,缺少约束条件。美国、国际会计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不但提出了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需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且对众多的质量特征划分了层次或主次或类别。而我国新基本准则在第二章提出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没有对其分类分层,这很大程度与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法规形式表述有关。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达,而不太可能采用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不便于读者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再者,我国新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中没有涉及成本和效益的约束条件,没有明确权衡会计信息产生的成本效益约束条件。(2)利得与损失的子要素地位尴尬。新基本准则考虑到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一致,没有改变财务报表六大要素的框架,将利得与损失作为财务报表的子要素。但从利得与损失的本质上看,它们代表了经济利益的增加与减少,通过国际比较不难发现,利得与损失要素要么作为基本财务报表要素与收入和费用要素并列设置,要么作为广义的损益要素下的子要素。而我国将利得与损失要素设置于子要素地位,与收入和费用要素处于不同层次,使得利得与损失在财务报表中地位尴尬。(3)财务信息列报对披露没有详细规定。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其中,财务报表是通过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得到的,报表附注和其他信息属于披露的范围。确认和披露均是财务报告的表述方式,但新基本会计准则对披露的关注还不够,并未对披露的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
三、我国与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差异成因分析
(一)整体差异成因分析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美国、国际会计委员会所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国与美国会计环境有较大区别。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重视会计目标研究,建立以会计目标作为研究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我国与美国会计环境差异决定着两国会计目标的不同,从而两国所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然不同。笔者认为,会计环境的差异是导致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美国、国际会计委员会所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差异的主要成因。
(1)美国会计环境。经济环境。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SFAC No.1中对现代财务会计所存在的经济环境作了概略地描述:美国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资源一般是私人所有,非政府所有。市场是美国经济中分配资源的重要因素;美国的大部分生产活动是在投资者所拥有的企业里进行的,投资型业主通常对所得股利和证券市价升值的兴趣大于积极参与指挥公司事务;企业不仅从金融机构和小型的个人集团为其生产和销售活动筹集资本,而且还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和债务性证券在社会上公开筹资。这些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可以广泛地进行买卖。美国实行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严格限制垄断,公有化程度小,实行自由企业制度,股份公司是美国的经济基础,资本市场十分发达,整个社会比较显著的经济环境是职业“投资人市场”。相应地,其会计目标强调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倾向于保护股东利益。会计信息讲究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会计目标强调对外部使用者决策有用性。政治环境。美国政府政策的集中程度较弱,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大。因此,在会计管理体制上,美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是间接的,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具体领导,组织和管理会计工作。在会计工作的规范上,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在政府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授权和监督下,由会计职业团体和其他民间机构主持,民间会计团体在制定会计规范中起着主导作用。会计规范强调灵活性和权威性,并强调企业判断。在会计监督体系上,美国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十分发达完善,具有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因此,FASB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自然要迎合SEC的需要,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法律环境。美国、英国同属普通法系,没有实现法典化,以判例法为基础。与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不同,美国的法律只是间接地对会计施加影响,有关法律(如证券法、公司法等)没有对会计实务做出明确规定,而真正规范会计实务的是公认会计准则。企业组织注重会计“惯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我国会计环境。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因素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对会计目标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资金来源和市场等三方面。我国经济这三方面具体发展情况为:首先,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但目前为止,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管理体例上,我国一直奉行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国家各职能部门在国民经济管理发展中,很大程度上直接参与国民经济的调控和发展。在价格管理、证券市场、产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产业部门等多方面,政府仍然在进行着直接的干预。从企业角度看,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向政府有关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税务局、证监会等。在中国,由于国家仍然是企业重要的投资者,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担负着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保护国家相关税费的稳定增长的重要任务,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仍然是企业会计信息主要的和直接的需求者。其次,证券市场不发达。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年至2000之间,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38%增长到11.2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证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多数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股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主要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再次,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于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不论资本所有者还是债权人都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需求者。改革开放以我国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已经被打破,形成了国家、集体、私人、外资等多种组织形式的企业。2002年,国家统计年鉴专门对工业企业各种组织形式企业的数量和产值情况做了统计。该统计显示,在2001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独资企业创造的价值占22%,股份有限公司占13%,股份制以外的非国有经济占65%。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在我国,国有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及独资企业仍然是各类组织形式企业之首,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历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集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显然也已经在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来自于证券市场上职业投资者企业。但是目前,国有及独资企业是各类组织形式企业之首,国有资本仍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权益性资本主要来自国家和集体、私人、外商等职业投资人以外的管理型投资人。债券是资本市场重要融资工具之一。发达国家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短,除国债外,总体发育程度低,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流通性差,交易不活跃,与其他资本市场关联度低。银行是整个国民经济外部融资的供给者。在我国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企业权益性资金的提供者主要是国家,同时还有集体、个人、外商和部分股民;银行是整个国家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国家各职能部门、法人、银行、非上市公司资金所有者、证券市场上的流通股持有者等。政治环境。我国政府行为对会计的影响十分巨大。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国家,公有制经济成分依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社会效益目标应高于个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考虑到我国的国有企业数量多,占社会资源比重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势必要求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所以,制定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要充分考虑国家利益。法律环境。我国法律体系类似于大陆法系,通过会计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我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一部分,其制定权限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规范,由财政部制定,而不由某个事业单位或民间社会团体制定公布。文化环境。我国是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文化环境概括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孝” “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背景,人们群体意识、家庭意识、国家意识等集体主义精神较强;权据较大,国民习惯于按上级意识办事,按国际法律、法规和制度统一行动;人们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强,希望国家机构能够维系社会一般惯例,对行为和观念存有一套稳固的看法,不宜接受标新立异的人和事,对缺乏法规标准和道德约束感到不适应;阴柔社会,人们重视人际关系,注重前辈公让、伦理道德,同情和关心弱者。这样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管理,也决定了我国的会计规则要由政府统一制定才具有权威性。所以,我国的会计目标要由财政部制定和指导执行,而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由民间会计团体完成这一工作的情况。科技教育环境。科技因素对会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会计工作手段的不断进步。不同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科技成果在全社会应用程度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间的会计差异。科技水平高,即科技进步较快的国家里,固定资产折旧速度相当快,从而造成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差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高效输出,对会计信息安全性和透明度要求高。教育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也影响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会计人员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不可能提高,会计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相对简单,提供的会计信息有限,会计目标水平较低;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会计人员素质较高,会采用较复杂的会计方法和技术,财务报告制度和报告形式也会相对完善,提供的会计信息丰富,会计目标水平较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异。部分地区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学历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整体分析,我国会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知识结构老化,不利于会计目标实现。
(二)具体差异成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部分:(1)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尤其是相关会计环境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教育等因素对会计目标都有一定影响,如(表8)所示。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我国与美国会计环境的差异是构成会计目标不同的主要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不提会计目标,更多的是关于会计任务的描述。我国属成文法国家,会计制度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组成部分,会计目标没有严密性描述;改革开放后,政府选择了减少对经济活动集权管制的政治态度,从此我国重视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并试图建立本国概念框架理论。此外,在制定会计目标上还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这一因素。在我国,会计信息需求者总体上可以分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和国有以外的一般投资人。不同投资者在企业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的职能不同,其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国家,主要包括国资委、证监会和税务部门等。国家作为企业的管理型投资人和企业的管理者,将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贷款人,主要包括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他们关心那些保证自己的贷款和利息能够收回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职业投资人,主要包括国家、机构、个人等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地买进、卖出证券,以赚取投资收益为目的的投资者,他们更关心投资的风险和投资回报的信息;其他管理型投资人,指除国家之外的、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目的的一类投资人,他们更关心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反映会计目标的基本内涵,并和财务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一起统驭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范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目标相互联系但又不同,会计目标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又能促进目标的实现。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受托责任观认为,向委托人提供有关受托者行为及后果的信息可能有损于受托者,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向委托者提供信息而有损于委托者的可能性。为了有效协调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客观、公正地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上,受托责任观强调可靠性胜于相关性,认为会计人员应将精力集中于客观可靠的信息上;而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因此强调相关性胜于可靠性,只要与使用者决策相关,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应尽量提供。第二,会计确认范围和计量方法方面。受托责任观强调可靠性胜于相关性,在会计确认上表现为只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认为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客观性,具有资本保全功能,能有效计量已发生的经济业务,反映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现时成本等计量模式则应慎用;决策有用观认为,报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多样性要求会计人员提供的报表应全面反映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经营情况和对企业未来的影响。因此,在会计确认上,不仅要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事项;相应地,在会计计量上,应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尤其是在剧烈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积极采用现时成本计量模式,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第三,所提供会计报表信息的侧重点方面。首先,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报表应建立在管理人员向委托者提供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基础上,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由于收益不仅与投资者的获利情况有关,而且是评价管理人员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企业投资者十分关心企业的收益情况,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前提下,收益表的编制受到格外关注,同时还考虑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报表应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决策类型不同,决策者偏好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同,企业未来现金流动的金额、时间及不确定性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为相关。因此,在报表的编制方面,对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均予以重视。其次,在对所提供信息的具体要求上,受托责任观认为客观地反映经营业绩的信息对资源委托人评价受托责任最为有用,因此强调提供客观的信息。决策有用观认为,提供信息的根本目的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而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最后,受托责任观一般不考虑资源委托方以外的信息需求,而决策有用观则十分关注潜在的信息使用者(资本市场中可能的资金提供者),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当时尚不是资源委托者。由此得出:美国会计目标注重决策有用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目标的首要目标。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美国和国际会计委员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倾向于相关性,我国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同时考虑为会计目标,注重受托责任观,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注重可靠性。传统的受托责任观强调可靠性,决策有用观更关注相关性。
(3)会计要素。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美国相同。美国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人)权益的具体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经济业务所导致的“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和说明。原因在于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权益事项不仅数量多,而且相当复杂;同时美国还存在大量独资和合伙企业,它们对权益的核算和报告有别于一般公司企业,需要会计单独设置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两个要素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许多企业为此在常规报表之外编制股东权益变动表。我国只须确认“所有者权益”要素即可,有必要照搬美国设立“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两个要素。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涉及权益的事项不多,也不复杂,且其确认和计量也比较简单。因此把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确立为报表要素为时尚早。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Flow Process Approach),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将收入视为一种流转过程,着眼于经营活动中资产的转化或流动。费用仅指正常经营费用获得或支出,依据的其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置了“利得”要素,其实只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营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须按配比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4)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确认和计量在内容上主要从确认依据和会计计量属性分析。我国会计确认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依据。 美国进行会计确认以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GAAP)为依据。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相比,其差异主要在“公允价值”上。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目前的一笔交易中各方自愿地买(或负担)或卖(或结算)该资产的价格。有效市场中的报价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如果不能收集到市场报价,应基于最佳的信息对公允价值进行评估。我国给公允价值下的定位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当符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要求,会计目标主要由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涉及会计信息可靠性问题,后者涉及会计信息相关性问题。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影响各不相同,具体表现见(表9)。受成本效益原则制约以及操作可行性的影响,选择会计计量属性必须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但权衡并不是要选择某种会计计量属性作为单一会计计量属性,而是要相对于所要计量的对象解决谁主谁次的问题,选择标准有两个:(1)发挥会计准则的导向作用,即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做出明确要求,以经济决策为主要目标,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或两者兼而有之,进而影响会计主体对“主次问题”的权衡;(2)发挥会计主体的职业判断,由企业做出“主次问题”的权衡。世界各国基本上都采取了第一种方案来解决上述主次问题,我国也是如此。新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帮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我国财务会计目标更注重于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新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这样,从客观上要求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改变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善的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必须具有逻辑关系,达到逻辑上的完整性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要规定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要规定某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某种情况发生冲突时的优选顺序。较为突出的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要规定约束因素,明确提出各种约束因素,用以衡量质量特征,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素材、反映方式、时间成本的消耗予以限制。(1)应将真实公允性确定为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真实公允性包括两个具体的组成部分:真实性,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真实地反映经济现实,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经济业务事项;公允性,公允性不同于公允价值概念,即要求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公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保持中立性;要求企业在具体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偏袒委托、受托任何一方的利益。真实与公允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一个重要甚至是至高无上的信条,自然也应该成为所有会计人员所追求的会计信息的最高境界。(2)应将可靠性和相关性确定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并将可靠性置于相关性之前,将其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矛盾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为一方面可靠的信息是资源委托人正确评价受托责任的依据;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出在可靠性上,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信息不真实、不可靠。但在强调可靠性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会计信息应与其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对决策者有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会计信息没有相关性,可靠性就失去了意义。需要指出,可靠性不同于客观性。客观性是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地反映,而可靠性则是指会计信息足以信赖。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表述为可靠性,而会计核算原则可表述为客观性原则。(3)应将可比性和明晰性确定为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鉴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和理解力的差异,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明晰性,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两个不同会计主体同一时期或同一会计主体其前后期的会计信息保持可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将会计信息可比的要求分为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但从国际惯例和通常的表述看,可比性本身就包含了一贯性。所以,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没有必要把一贯性单独作为一项质量特征。明晰性是指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与国际惯例中的可理解性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可理解性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要求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而信息是否可理解,除了与信息本身的质量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素质和理解能力。因此,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要求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表述为明晰性则更为恰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个人电脑、高速电子通讯以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广泛应用,对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表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和个体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方面要满足本国会计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这是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挑战;再者,信息的不完全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会计环境风险加剧。为了适应未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次要质量特征中应增加以下几个信息质量特征:(1)前瞻性。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着眼于未来,充分披露未来预测信息、非财务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并要求会计信息披露更及时全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会计信息及时报告成为可能,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经济业务发生情况进行实时计量,因此增加前瞻性是会计信息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2)透明度。最早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即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无误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和风险管理实务。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有助于企业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中的各种成本和风险;(3)安全性。安全性是网络时代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障,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电子商务是一种整合的经济模式。交易和服务活动的完成一般以Internet、Extranet、Intranet三种网络为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操作人员和各种规程等构成上述各种网络组织的基本要素。由于硬件配置不合理、软件功能欠完善、系统操作失误、内部管理人员非法访问以及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等原因,网络组织的各个层面将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网络时代,财务的内部机密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更显得更加重要;(4)动态性。动态性主要是由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角度看,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呈现出动态性。增加成本与效益原则,作为会计信息特征的普遍约束条件。任何经济活动都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只有当收益大于其相关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或者说是经济的。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只有当期收益大于成本时才可行。综上所述,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层次为:最高质量特征真实与公允;第一层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第二层次要质量特征,包括透明度、前瞻性、可比性、明晰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动态性;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
(二)重新划分会计要素,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两大类,资产负债表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分为收入、费用、利润。针对利得与损失所处地位尴尬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考虑扩大收入要素的内涵,将利得归入广义的收入中,作为收入要素的子要素,即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类似的做法,同时将损失作为广义的费用要素下的子要素。还可考虑增加现金流量表要素,增加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虽然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没有规定现金流量表要素,但根据今后会计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确立现金流量表三大要素势在必行。(1)从会计发展趋势上看,在国际范围内现金流量表必将最终全面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成为财务会计三大报表之一。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先后确立了现金流量表的第三大报表的地位,我国现在也已经采用现金流量表取代了财务状况变动表。鉴于作为财务会计两大报表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已确立了要素,而现金流量表作为第三大报表,也理应确立其自身的要素。(2)现金流量信息越来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现代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关键在于其现金流转能力和流量大小,而利润倒退居其次。早在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提交的特鲁伯罗德报告中就指出“财务报表的目标之一就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以预测、比较、评价潜在现金流量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1978年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也指出:“财务报告的编制应提供信息、帮助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人士去估量有关企业期望的净现金流入量的数额、时间和偶然性”。现金流量表能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成为三大报表之一,也充分证明了现金流量信息的重要性。(3)价值运动的动态表现,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确认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使会计要素,没有理由不把在现金流动制会计下确认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作为会计要素。基于现金流量信息的重要性,现金流动制会计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现有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会计报告,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不断创新的资本市场,会计报告的内容也应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会计报表部分,应增加和细化可计量的无形资产内容;在报表附注部分,应强化不可计量的无形资产披露,增加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对企业合并、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应重点详细披露;补充关于披露问题的条款规定,从而与信息质量特征中新增的“充分披露”要求相呼应。
(四)对于报表附注可增设一些财务报告 (1)增设增值表。利润表反映的是归属于投资者的净利润,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增值表可以反映企业增值额的形成及其在各相关利益集团中进行分配的过程,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增值表的编制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增值额的计算列示,即销售收入―外购材料和劳务―折旧=增值额;下部为增值额在各收益领受者之间的分配,即增值额=职工工资+利息+税金+股利+本期留存收益。增值表对于协调企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而利润表则有助于企业加强微观管理。二者互补并存,必将对加强经济的全面管理提供极大帮助。(2)增设社会责任报告。为了规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有必要编制和对外提供社会责任报告,以反映企业在职业培训、平等就业、社区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捐助、人力资源开发、能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可以采取文字叙述式或社会资产负债表和社会损益表等形式。(3)增设预测财务报告。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可以采取文字与数据相结合的叙述报告式或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损益表和预测现金流量表等形式。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专项项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2]王辉、许家林:《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Ⅰ)》,《财会通讯》2006年第1期。
[3]葛家澍:《张金若.FASB与IASB 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介》,《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4]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会计研究》2004年第1期。
[5]陈琼、丁胜红:《会计目标变迁的理论分析》,《财会通讯》2007年第1期。
2003年12月4日,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韩国概念框架);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①。与英美相比,中韩两国的会计环境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因而,在会计准则基本的定位上,似乎应该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将对此进行考核,并试图研究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差异及成因。
一、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及特征
(一)韩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韩国概念框架由七章157个条款构成。主要包括引言、财务报告的目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从总体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在名称、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等方面与IASB概念框架比较相似。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概念框架相比,韩国概念框架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充实了财务报表要素的内容
在IASB概念框架的“财务报表要素”一节,只界定了反映主体财务状况的三大要素——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反映主体业绩的两大要素——收益和费用。但在韩国的概念框架第五章“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中,不仅界定了以上两类会计要素,而且还界定了权益变动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其中权益变动表要素包括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两项内容;现金流量表要素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要素、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要素和融资活动现金流量要素三项内容。另外,韩国概念框架还将“综合收益”界定为损益表的要素之一。我们知道,在IASB概念框架中没有直接界定综合收益的概念,综合收益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框架中的一个损益表要素。在FASB概念框架中,也界定了权益变动的两大要素: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可见,在财务报表要素这部分,韩国不仅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做法,而且借鉴了FASB概念框架的做法,同时还有新的补充。
2.增加了“财务报表”一章
在IASB概念框架中,没有直接关于“财务报表”的专门章节,但在韩国概念框架的第四章专门界定了财务报表,内容涉及了财务报表的一般意义、财务报表的基础假设、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所提供信息的特征和局限性。对于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性,韩国概念框架指出: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可以对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更有意义的解释。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特征和局限性,韩国概念框架指出:财务报表大部分反映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财务报表包括推定的估计值;财务报表提供特定会计主体的信息,并不提供关于整个产业或全面的信息。
3.重新归纳了会计计量属性
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指出,企业可以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账面净值、可变现净值和履行价值。这种表述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显然有所不同②,韩国概念框架对当前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其特点表现在:(1)将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安排为会计计量基础,并以此取代了现行成本和现值计量属性。(2)将账面净值安排为一个独立的会计计量基础。在韩国概念框架里,企业持有价值被分别表述为资产的企业持有价值和负债的企业持有价值。资产的企业持有价值又称使用价值,是指随着资产的使用,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现值。负债的企业持有价值是指因企业履行义务将来会流出企业的资源的现值。因此,企业持有价值在本质上就是现值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早已流行,因此说,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
(二)中国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中国的基本准则共包括十一章50个条款。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从本质上看,我国的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基本趋于一致。但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中国的基本准则仍表现出以下特征:1.在名称上,我国以基本准则取代了概念框架的称呼。众所周知,从基本准则的内容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实际上就是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流行的概念框架,但我国没有将其称为概念框架,而将其称为基本准则。2.在体例结构和表述上,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3.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4.增加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5.重新理顺了损益表要素。IASB概念框架的损益表要素包括收益和费用。其中收益包括在主体正常活动中的收入以及利得;费用包括在主体正常活动中的费用以及损失。我国基本准则的损益表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利润包括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我国基本准则关于会计要素安排的另一个重大特征是,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而IASB概念框架中的利得和损失只属于损益表要素。
二、中韩概念框架的重大差异剖析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借鉴IASB概念框架制定出来的,因而,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应该大同小异。但仔细研究发现,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差异。
(一)在体例结构及表述方面的差异
不论在体例结构安排还是在表述方式上,韩国概念框架都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风格,因而,各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详尽,逻辑关系比较清晰。比如,韩国概念框架第一章指出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第二章明确指出,其定位的会计目标是根据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出来的;在第三章又指出,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计及企业对它们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标的方向进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2006年新的基本准则在称呼、体例安排和内容表述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1993年首次的基本准则的风格。由于中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中国具体准则的制定,因而,从其表述的形式上看,更多地体现了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二)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二章“财务报告目标”第19条指出:“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使用财务信息最多的代表,他们的决策对经济资源的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概念框架将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作为财务报告的最终目的。③”在第20条,该框架又指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投资和信用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对投资和决策有用的信息,是指为了投资而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对韩国概念框架对以上表述的具体解释,我们看到,韩国概念框架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供“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上。虽然韩国概念框架也要求企业提供受托责任的信息④,但这种安排是基于满足投资人需要的“投资和信用决策信息”,而展开的。
中国基本准则第一章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因为两国都认为财务报告应该同时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但仔细研究会发现,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定位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通过前面的阐述可以看出,韩国概念框架更强调提供对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我国基本准则更强调提供以可靠性为特征的受托责任信息。比如,在对会计目标的表
述上,基本准则将提供受托责任信息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中,仅本准则将可靠性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计量的表述中,基本准则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该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而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韩国概念框架第150条指出:“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会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描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的基本准则相比,这些特征的安排具有以下特征:1.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与财务报告目标是相符的。2.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位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将可比性定位为次要特征。其中相关性排在首位,被分解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特征;可靠性排在第二位,被分解为如实反映(又被分解为实质重于形式和完整性两个特征)、可验证性和中立性。3.强调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因素。4.没有明确提出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说,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在总体上,应该是借鉴了美国FASB概念框架的做法,它强调了美国会计信息质量所强调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并指出当这两个首要特征出现矛盾时,应该以满足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需要为主。从理论上讲,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与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中国基本准则的第二章描述了八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我国的基本准则中,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层次,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形式上,我国的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尽管中韩两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主要特征的涵盖面上看,中韩两国还是具有较大共性的。
(四)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异
根据前面的阐述,关于会计要素的分类,中韩两国与IASB概念框架之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之下,中国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要素的分类更相似。可以说,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别,基本上也表现为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比如韩国设置了现金流量表要素和权益变动表要素,而中国没有设置;韩国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而中国也没有设置。但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界定,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的安排基本一致,即只将它们安排为损益表要素,而中国则将其区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
(五)在确认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六章描述了会计确认的标准。关于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韩国概念框架提出了三个条件:(1)该项目应满足基本要素的定义;(2)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利益很可能会流入或流出;(3)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属性。除此之外,韩国概念框架还指出,进行会计确认的项目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特征。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确认提出的这种要求与美国概念框架的表述是一致的,从本质上看,它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我国基本准则没有明确阐述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基本准则明确指出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从表述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确认一般标准的界定完全相同。有所不同的是,没有强调进行会计确认的事项必须具备相关性的特征。
(六)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前面已经阐述,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重新归纳后的韩国计量属性比中国基本准则多了企业持有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从本质上看,企业持有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现值;而账面净值就是一种摊余价值。这样来看,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规范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实,在绝大多数已经建立了概念框架的主要发达国家,其在概念框架中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与中国基本准则中的表述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差别就在于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另外,韩国概念框架中详尽描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在第七章第150条关于计量基础的选择原则中指出:“计量资产和负债时,选择哪种计量基础,应从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服务的信息有用性,即从相关性和可靠性观点出发进行判断。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可见,在会计计量的选择上,韩国比中国更强调现值或公允价值计账。
三、评价与借鉴
(一)对中韩概念框架恰当性的评价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片呼声中、借鉴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构建起来的。然而,两者的基本构架以及会计目标的导向并不完全相同。从总体上看,韩国的概念框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了IASB和FASB概念框架的特点,会计目标以维护职业投资人利益为导向⑤,会计信息比较强调相关性。而中国的基本准则更具有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会计目标没有明显偏向职业投资人,会计信息更强调可靠性。
应该说,每一个会计准则模式的背后都有着强有力的会计环境作支撑,概念框架模式也不例外。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目标,因而,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对概念框架的导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会计目标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其中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而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梁爽,2005)。根据财政部《会计目标》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经济环境决定了“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应总体定位在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经管责任会计信息上,并同时要考虑未来潜在的职业投资人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目标课题组,2005)。应该说,中国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理论导向的定位是由中国的会计环境决定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韩国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与这几年来韩国经济模式的定位也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被归结为韩国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经营不够透明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低下等。为了克服危机,韩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公共、劳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上看,它是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实施的世界经济的重组模式即活跃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在会计准则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负责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全方位改革。1998年12月11日,根据金融监督委员会与国际通货基金的协议,韩国大幅度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试图将韩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变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在财务报表上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等信息,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获得国内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引导下,韩国概念框架全面借鉴国际流行概念框架的做法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尽管在世界上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呼声比较大,但中韩两国在建立本国概念框架时,还是比较理性的。可以说,新近的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的概念框架,两者的总体定位都是恰当的。
(二)对韩国概念框架的借鉴
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曾经表示,韩国的概念框架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化的概念框架,这说明韩国的概念框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韩国
概念框架能否真正成为“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或修订会计准则时所依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还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检验。对于韩国具有超前特征的概念框架可能与未来具体准则之间发生的抵触,韩国概念框架已经有所预料,并第一章第2条阐述到:“在本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发生抵触的情况下,会计准则优先于概念框架。”但不论如何,从理论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是一份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概念框架理论。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思考:
1.关于整体框架的安排
本文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国际化。概念框架的国际化不仅指会计要素概念、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内容上的国际化,而且还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称呼、体例结构以及内容表述等多方面的国际化。目前中国的基本准则尚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法规式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比如对相关会计概念及标准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明确表述各部分会计概念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我们认为,中国基本准则在国际化的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一部法规式概念框架是否适合全面借鉴或者采用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还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2.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表述
关于会计报表要素的表述,多年来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会计报表要素,按照I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而将它们在财务报表中所分的大类;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构建财务报表的材料,是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在中国,财务报表要素通常被称为会计要素,“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中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娄尔行,1993)。在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权益变动表的情况下,在概念框架中的“会计报表要素”一章,全面描述诸如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现金流量表要素以及权益变动表要素也是比较恰当的。
3.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
在现行会计惯例中,会计计量属性通常被分为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但韩国将其重分类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可变现净值和账面净值,这种重分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关系的安排。在韩国的概念框架中,现值和公允价值没有同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出现。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独立的主体之间当前交易中的交换价值,是被限定在特定市场价值及其推定值之中加以定义的。而企业持有价值被表述为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资产的使用价值或负债的结算价值。从计量技术的角度看,企业持有价值和公允价值可能都表现为现值,但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各的适用空间。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规范了现值计量的技术,但它只是作为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计量的技术手段,不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出现的。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分类,值得会计界思考和借鉴。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相互关系的表述
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层次清晰,内容充分,对于主次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在出现矛盾时企业的选择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在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第52条描述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间可能相互抵触。例如,如果对有形资产以历史价值计价,则由于可证实性提高,从而可靠性提高,但相关性会下降;对于没有市场的有价证券用历史价值计价,则其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提高,但因为无法表示其实际价值,故其相关性会有所下降。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往往在了解某一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就可能必须做出报告,虽然这样做会提高相关性并损害可靠性。”在第53条又描述到:“在相抵触的质量特征之间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的的方向进行,而质量特征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应根据情况加以判断。例如,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态产生影响的、进行中的损害赔偿诉讼是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但在无法预测诉讼结果的情况下,将损害赔偿金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会损害可靠性。”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它能够传递给企业这样的有用信息,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会计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保证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
注释:
①为论述上方便,有时本文也将中国的基本准则称为概念框架。
②IASB概念框架第100条指出,财务报表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
③根据韩国概念框架“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段的解释,这里的债权人应该指证券市场上的债券持有者。
④韩国概念框架第33~35段指出,财务报告也应提供有利于评价受托责任的信息(崔顺姬,2006)。
⑤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债券等的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投机套利。
主要
崔顺姬。2006.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翻译稿
中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1版)。北京:经济出版社,1-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国际会计准则2004(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3-54
中图分类号:F2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10-02
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现状评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评估现行准则、制定未来准则的理论基础,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它可用于指导首尾一致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是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和基础,早有学者提出“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的发展和全球趋同趋势的呈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显表现出协调的趋向。”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概念框架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主要根据本国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策略和计划,正在考虑或已启动甚至完成了本国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同时,由于企业经济业务本身的发展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要求需要突破现有的概念框架,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局部修订了现有的概念框架。从目前来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发展表现出相似的领域和很多相同的内容,世界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大体是相似的(当然各个国家的概念框架也稍有特色)。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早,辐射力强,影响范围广泛而深远。1970 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编报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直接影响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鲁伯罗德报告》和英国的《公司报告》中对财务报表目标的探索,也对 FASB 和 CICA 等会计职业组织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主要内容、基本立场、甚至若干重要表述方面,沿袭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英国的《财务报表原则公告》也在很多方面采纳了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观点,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日本、韩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概念公告也大体一致。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 I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相互借鉴、逐步趋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
2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1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现状分析
FASB前任主席唐纳德(Donald J. Kirk)认为:“有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有了方向。如果缺乏则势必招致外界集团的批评,如指责会计准则的发展是毫无目标与宗旨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会计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套基本理论体系来指导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我国会计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
笔者认为,虽然我国新基本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新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形式、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毕竟不同,不能充当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未建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涌现出大量经济业务创新,需要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相应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前后一致的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创新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提供理论指导,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 WTO,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对于我国,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成本,研究和建立一个既反映我国国庆又反映国际化进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兼顾国际趋同。
我们主张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分为宏观理论层次和微观理论层次两大部分。即从“宏观理论层次”和“微观理论层次”两个层次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宏观层次上来讲,概念框架应该着重从逻辑上指明完善的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应该是什么”,而不在于说明己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但是,会计准则因不得违背现行法律及各种环境因素而难以完善,只能满足现阶段要求。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也随之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创设一种相对超越现阶段环境因素的宏观理论层次,它可能与现行准则或实务不一致,但它可以成为评估现行准则与实务和指导未来准则与实务的基础与指南。而在微观理论层次,为了更好的指导现阶段我国会计改革,有必要建立一个现阶段旨在准则、环境相互影响的角度,概括某国某一特定阶段上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应遵循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概念框架的宏观理论层次相对稳定,是会计准则能够进行国际趋同的基础;概念框架的微观理论层次也许常变,是会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宏观理论层次。
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逻辑演绎法。宏观理论层次是一种理想的理论结构,是概念之间逻辑结构的一致的、完美的演绎,各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前后一贯、逻辑一致。严格遵守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也体现了与国际趋势一致。
(2)微观理论层次。
微观理论层次是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指引下,详细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内容。如何体现中国特色问题应该在应用理论层次阐明,明确会计环境之于会计的重要性,明确我国的国情和市场发展前景;明确会计假设的内容;明确作为会计口标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关系;详细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及其层次图;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技术等等。
3 建立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没有建立,创设一种理想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并顺应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趋同之势、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力度,进行观念创新;加强概念框架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制定详细的时间表为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一、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从1978年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沿着“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路,至2000年2月止,先后共了7辑财务报告概念公告(SFAC No.1-7)。这些公告是: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1978年12月);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年5月) ;第3号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1980年12月);第4号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目标(1980年12月);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1984年12月)第6号财务报表的要素(替代第3号,并修正第2号)(1985年12月);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补充、修正第5号中可计量部分)(2000年2月)。前6辑财务报告概念公告为美国和其他各国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概念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第7号概念公告则是对前6辑公告缺陷的弥补,使得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更加科学合理。从总体上来看,这几份概念公告比较协调一致、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将财务报告的目标放在首位用来指导其他问题的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则作为桥梁;再顺序地研究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问题。FASB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许多积极作用。
美国的财务报告概念公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构建思路,框架结构,以及在具体内容方面的许多创造性见解都为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所借鉴,成为各国构建概念框架的参考范本。可以说,美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对于全球会计界准则和会计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现在会计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并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先后有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些国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具体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和披露问题确立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的地位并非优先于所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在该概念框架和某项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产生抵触的情况下,应当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概念框架的要求。
利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中普遍采用的做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制定了相应的公告发挥概念框架的作用。1989年7月,IASC公布了“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其内容涵盖了财务报表的目标、基础假设、决定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与必要性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连接点 ,能更好地阐释会计理论 ,指导会计实践。一方面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会计实践的归纳、总结 ,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相对会计理论而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具体 ,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成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1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概念框架可以用来对现有会计准则做出评价,判断其是否恰当;另一方面,概念框架可以用来指导和开拓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操作。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限制会计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1.2可以帮助使用者解决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相关的问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相关问题提供了广泛的说明,以便其他概念也能源自此概念,使得使用者能知一会三,融会贯通,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充分理解并加以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可以减小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
1.3可用来评估已经的会计准则。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又可为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而且还可以为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尚无正式准则规范的业务提供原则性指导。
1.4可以节省费用,建立和完善一套概念统一、内容科学完整、前后有序的指导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结构体系,对于免去修订或返工花费的人力或物力,意义应该说是重大的。如果没有概念框架,就必须加大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
1.5有利于现代会计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观念更新。通过CF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各个国家(包括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对于我国,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成本,研究和建立一个反映国际化进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非常必要的。
会计理论要促进会计实践的发展 ,但实践发展了 ,会计理论止步不前 ,就会阻碍会计的进步。在我国 ,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都对财务会计报告做出了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其制定初期适应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促进了会计的向前发展 ,但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出现了更复杂的会计实务 ,使准则制定者不得不更新原有的会计准则 ,使会计准则越来越复杂。因此 ,环境变化了 ,会计理论就要改革。目前 ,西方会计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建立起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事实证明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利于会计概念的系统化 ,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 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 ,并指导会计实践 ,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符合国际化标准趋同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应该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利用CF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普遍做法。
目前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本准则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是并行不悖的。首先 ,我们要摆清二者的位置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要素的系统化。现在西方会计界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准则之外的东西 ,不属于准则 ,二者并行发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是指导整个会计行业理论与实践的灵魂。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会妨碍准则的发展 ,相反 ,还会促进准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关于此问题,有人认为在我国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还未成熟。李小荣(2008)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建立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而我国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其次,我国的会计理论还未发展成熟,需要学习西方经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需要充分的理论依据作支撑,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我国的会计人员总体水平较低,习惯了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使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南作用大打折扣。
周玲新(2005)认为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约束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有用性, 制定会计准则对产生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予以规范显得十分必要。为了给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并保证不同会计准则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客观上需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连接点, 能更好地阐释会计理论, 指导会计实践。其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为制定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依据, 并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再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可通过其前瞻性为会计人员分析新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原则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周玲新(2005)提出了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 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 将其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 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并明确指出其缺陷和不足。补充资本保全概念,为价格变动影响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琼(2007)则认为应遵从客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中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等原则。李晓君(2007)、王慧(2007)认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以下问题:与国际准则相协调;对国外的概念框架适当地借鉴和发展;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体现国家化标准;概念框架要有前瞻性;与现有准则的协调平稳过渡;由谁来完成概念框架的制定工作的问题。之后,赵文红(2007)提出了四个建议:一是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二是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三是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四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95年开始。出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众多的观点。
谢德仁(1995)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因为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苏新龙(1996)认为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吴联生(1998)在综合评价7种财务会计概念架构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认为会计目标起点论是比较合理的,它应是我国制定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时所应坚持的理论。而杜兴强(1999)不同意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他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增值)运动,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处理对象则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葛家澍和刘峰(2003)两位教授在《会计理论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一书主要借鉴了FASB的“目标——原则”思路来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葛家澍(2007)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来规定财务报告的宗旨,以信息质量特征来促成高质量的信息,进一步研究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是一项正确的会计选择。其中以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的会计目标起点论最终占据了主流,并成功应用于我国2006年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当中。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cial Acconunting,CF)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等三个文件中。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三概念框架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套把目标和有关联的基本概念联结起来的凝固体系,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2. 西方会计学界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动因
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各国会计学界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纷纷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为什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浓厚兴趣呢?7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制订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学会以及一些着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完整的和规范性的会计理论框架,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和约束会计实务。究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明显落后于环境形势和会计实务的发展。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呈现“滞胀”状态,给会计实务带来许多新问题。如企业兼并、融资租赁、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影响、国际结算、国际税收、外币折算等重大会计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许多新的会计技术方法和新的会计准则。(2)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侧重于描述性,缺乏一套首尾一贯的理论框架。与会计准则相关的一些重要的会计文献往往观点不一,甚至于相互抵触,从而导致会计实务的混乱,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强烈批评。
这样,在大批财务会计准则出台后,当人们发现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上不一致或出现分歧时,才感到有必要对基本概念进行研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因此,70年代中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展开对概念框架的研究,以便为纠正会计实务中的不足和发展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理论依据。随后,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都先后对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了阐述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
3. 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就西方会计学界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当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事得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6年提出的名为“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SCOPEANDIMPLICATIDNSOF CONCEPTUAL FRAMEWORKPROJECT)的研究计划中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1)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2)对财务报表要素作出定义。(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4)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4.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一贯性,缩小不同准则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限制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第二,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与
限性,据以作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三,可以给会计准则的制订及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而且,它还能减少准则制订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
第四,有利于会计理论的发扬光大和观念更新。概念框架既充分肯定了传统框架理论中可以继续适用的合理部分,又努力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或基本概念的相应转变与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
在我国,尽管基本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很相似,但不得将其等同看待。因为:
首先,从中西方会计准则体系比较来看,美、英等国,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独立于会计准则进行公布的,只不过各国对概念框架的称呼不一样,如美国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之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而我国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归集到基本准则之中,并没有另外单独公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其次,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下称《准则》)虽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行中愈来愈表现出缺乏调整力度的问题,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如,在我国非盈利性组织会计通常运用现金制,而《准则》明文规定一般企业必须采用应计制。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暴露了《准则》适用性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准则》目前存在着会计科目表达抽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会计要素定义不够科学、完整等问题,因而,尚不能用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
那么,究竟如何处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准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准则》的出路又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同一论”。即将《准则》认同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之进行适当修改。(2)“并存论”,即在对《准则》进行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这样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就分成三个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基本前提概念、《准则》、具体会计准则。(3)“替代论”。即取消《准则》,重新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不同的观点将导致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同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效果。笔者赞同和主张第三种作法。因为:(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可以避免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深度不够、理论阐述不多、有些原则空泛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摆脱因具体会计准则的修改而不断修改的局面。而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可以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充分论述,以便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实践起指导作用。(2)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形式,可以避免《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重复问题。如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与计量,在具体会计准则的要素中必然要涉及。(3)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准则》之后,也就不存在所谓《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而是将其作为评估、理解和发展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4)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取代《准则》,可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理解。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基本原则
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系统、完整性原则。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
(2)一贯性原则。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前后逻辑一致、用语一致,使整个概念框架形如一体。
(3)立场中立原则。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相对稳定性原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
(5)国际化原则。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会计国际化是发展之趋。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国际化并不排除国家化。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考虑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6)继承性原则。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全部抛弃,而要“扬弃”,对其合理、科学的部分要继承,做到古为今用。
关键词 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准则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界定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即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简称为CF,为了方便记忆,我们通常简称为CF。CF的含义是指表述财务会计同时为其应用的一系列定义所构成的综合性理论架构,同时是可以评定会计制度、引导和拓宽会计制度的重要依据。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理论的关系
CF与会计理论的关系问题,目前会计界有两种解释:一是等同论。以为理论构架仅是需要组织的会计概念;所有的会计概念,不管是想要建立统一的、适合目前会计的实际应用,还是想要建立统一的、适合被人们认为是理想的会计实际应用的,均被认为是理论构架。二是构成论。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只是财务会计理论中实用的部分,但不能将两者划上等号。“会计理论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要大得多,还包括各种理论观点、各种学术流派、财务会计的发展历史等[1]。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一)基本准则不等同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我国的财务基本准则实际上就是具体准则定制过程中所使用的总纲,其自身有着极高的普遍性和逻辑性,但是,从直观的程度来说,基本准则真正具备的指导能力,对于会计工作的实际执行有着很大的缺失,特别是在适应相关新情况的时候。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即使是经过了修订处理后的基本准则,也仅仅只是与财务概念框架体系有所相似,但从本质层面却依然有较大差异性。也就是说,无论是性质上还是表面上,均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有很大区别。而就条款的形式表述来说,其中呈现的有关内容逻辑性都是完全矛盾的,在此基础上的概念框架体系本身还没得到真正的确立。同时,从相关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规范性上来说,基本准则无论怎样使用,都是无法有效满足对于具体准则实际制定过程中的相关功能的。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在实施中,事实上并无一个比较明显的界限,且基本准则也无法达到相关的准则制定功能。CF在这其中所能够起到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针对财务会计准则进行发展和评估,如果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相当于CF的话,就意味着基本准则可以评估和发展会计准则
(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今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承载着价值增值的重任,现代企业组织模式中最为重点的是公司制企业[2]。当今学术理论较为统一的认为,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脱离,从而引起了企业中使用人与被使用人的脱离。大量的中小股东不可能参与企业的具体决策,更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知之甚少[3]。
(三)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
在我国的会计实际运用上,对于财务报告的条件依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制定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规则》、《企业会计政策》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公开实施证券公司资料隐蔽的信息与格式规范》和《公开实施证券公司信息隐蔽编报规范》等一些制度中。这些制度与规定在一定层面上适应了我国新时期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但是由于对提供会计信息所涉及的框架性标准没有统一性,故对会计环境的适应力较弱,且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使得适合知识经济的产生与买卖样式的多元化,准则拟定人员必须不断改善已经具备的准则与提供更加详细的操作指南,此便难免产生“朝令夕改”的尴尬形势,让准则逐日繁琐。
三、财务会计框架制订的建议
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人呈现多元化、不确定的发展趋势,外部利益集团的瞬息万变给未来投资者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4]。而唯独不变恰恰是最后利益获取者,企业自身。财务会计概念体系是确立高质量标准的基础,现今,其早已是财务会计理论的重要内容[5]。会计概念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英、美、加等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都已建立起对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研究框架。而我国修订的基本准则只满足此概念体系的部分功能,无法指导详细准则的确立,与西方财务会计概念仍有很大差距,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体系还没有确立。所以,面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之后会计国际条件的需求,构建中国的财务会计理念框架会是极其必要的。在中国理论方面会计界对概念构架的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在大家对财务会计理论构架的不断了解的过程中,随着中国政府部门的逐渐重视,中国实际意义上的概念框架在以后一定会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池昭梅.中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0(9):24-26.
[2] 悦江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初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4-96.
1.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系统性原则要求其概念明确、内容完整、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中立性原则要求其不偏向和屈从于任何一方利益集团,使通过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公正性。前瞻性原则要求其概念的外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其经常的修改和变动。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原则要求其既要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要考虑会计准则作为利益博弈结果所固有的经济后果特征,采取国际化前提下的国家化立场。
2.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将其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
财务报告目标应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决定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和结构。
3.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衍生于会计环境,是财务会计报告发挥作用的限定性条件。基于国情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保留并充实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4.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
会计原则可划分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三个层次,并对各项原则进行主次排序,对其如何应用加以详细说明,并可考虑在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中补充成本效益原则,按国际惯例将现有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
5.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基本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两大类,资产负债表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为收入、费用、利润。其特点是收入和费用要素仅指与营业活动有关的收支,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由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及利得和损失组成,其缺陷是利润要素的解释过于含混,使各要素的内容更加明确。此外,对各要素的外延可以例证的形式作适当的延伸,以其前瞻性为准则制定和规范新的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提供理论指导。还可考虑增加现金流量表要素,增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性,使会计要素的内容更加完善。
6.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并明确指出其缺陷和不足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这种报告模式,主要基于产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适用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在会计报表部分,应增加和细化可计量的无形资产内容;对企业合并、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重大事项应重点详细披露;在财务状况说明书部分,应适当、谨慎地增加财务预测的内容。
7.补充资本保全概念,为价格变动影响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根据资本的财务概念,资本如同投入的货币或购买力,即企业净资产,只有当期末净资产超过期初净资产时,才算赚得利润;根据资本的实物概念,资本如同营运能力,只有当期末的实物生产能力超过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时,才算赚得利润。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要求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基础,财务资本保全概念则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为主。
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原则
1.系统、完整性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
2.一贯性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前后逻辑一致、用语一致,使整个概念框架形如一体。
3.立场中立原则
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 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相对稳定性原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
5.国际化原则
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会计国际化是发展之趋。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6.继承性原则
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全部抛弃,而要“扬弃”,对其合理、科学的部分要继承,做到古为今用。
三、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
1.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三者应是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 (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2)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3)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假设,又称基本前提,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若干基本前提,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基本概念代表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假设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会计对象来自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目标则反映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受制于财务会计的主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同等地位,因此,它们均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
2.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基本假设的制约,考虑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便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会计信息应具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备规定的质量特征。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会计基本假设,考虑会计目标对会计对象进行具体化。
3.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把应由财务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产生于过去的各项交易和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分别当作不同的会计要素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 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基本内容
在构建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方面应努力借鉴国外已经取得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国际协调和趋同,另一方面又根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会计环境,保留或创造了特色。
1.前言
主要说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背景、性质与地位等内容。
2.财务报表的目标
财务报表的目标既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又是贯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条主线,它对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做出了规定,并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原则和基本方法。
3.会计假设
尽管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没有专门针对会计假设的论述, 但这并不表明由环境产生的客观假设就不存在,基本假设是实现财务报表目标的前提与基础。但在以目标为逻辑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应如何表述基本假设,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学者曾经探讨过建立“会计目标”和 “会计假设”双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模式。
4.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应当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各种质量特征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重要性、各种质量特征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权衡、有什么限制条件等。对这些问题的全面探讨很难在简明的作为部门规章的基本准则中完成。
5.财务报表要素
财务报表要素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应当根据财务报表的数量和种类并借鉴国际惯例来确定这些要素。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是采用“资产负债观”还是“收入费用观”来定义这些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否承认“全面收益”等。
6.会计确认与计量
会计确认与计量是实现财务报表目标的技术流程, 也是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应当根据财务报表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确定会计确认的标准和程序, 并对会计计量基础、计量模式的选择做出规定。
7.报告主体
应明确“报告主体”的概念不仅包括营利性主体,还包括其他的非营利性主体。另外,报告主体还应当是一个“经济聚合体”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主体,也可以是具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同报告主体的聚合体。在确定报告主体的范围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应该采用“所有者观”还是“实体观”,并对控制及共同控制的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
8.财务报告的列报与披露
该部分应明确财务报告的边界、财务报告的体系构成以及如何进行列报与披露等。尽管现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较少关注列报与披露部分, 但此部分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9.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不仅应考虑制定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所需应用的基本概念,还应考虑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所需应用的基本概念。
参考文献:
[1]周新玲“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