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能力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发展能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发展能力

篇1

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有效推进,自我防范能力全面提高。企业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危害企业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得到有效遏制。

政法干警结对服务企业活动更加深入,涉企法律服务工作卓有成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护航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服务企业工作的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要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公安部门要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指导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责任。要充实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力量,保安人员按照《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经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械,保障保安人员依法有效开展工作。加强对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指导企业完善技防设施,将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设施接入公安监控平台,属地公安派出所要不间断地开展“视频巡逻”,实行安全隐患不定期自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强化企业周边区域综合整治。实行企业及周边区域治安承包制度,政法干警定期对所帮企业和周边区域治安状况进行研判分析,及时会同综治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社区街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综合治理。综治部门把企业周边作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的重中之重,建立企业周边区域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工作制度,有效整治和消除“黑网吧”、“出租屋”、“黄赌毒”等治安乱点和治安隐患。落实公安派出所属地管理责任,以推进大型企业警务室建设为抓手,统筹安排警力,加强企业周边区域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最大程度地做到在上下班期间、案件高发时段、案件高发部位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增强员工安全感。

3.建立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快指导建立大型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委员会,完善矛盾纠纷预警化解机制,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企业、工地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开展劳资纠纷、员工矛盾调处化解工作。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加强联动,及时做好欠薪逃匿案件的诉前财产保全。密切与企业人资、工会之间的联系,高度关注员工工作环境、生活状况、职业健康、工资福利等,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注重与宣传部门协作配合,密切关注涉企案事件舆论导向,严防媒体炒作。

三、要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法机关应配合工商、物价、烟草、经济发展等部门加强市场整治,深入开展医药、食品、烟酒专项打假行动。对于强迫交易、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侵犯知识产权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做到快侦快破,快诉快审。联合工商、劳动等部门,加大对非法中介组织和个人的查处力度,保障企业用工秩序良好。建立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机制,协助行政机关依法整治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优化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2.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职务犯罪。要建立重大经济犯罪预警机制、综合防控机制和办案协作机制。检察机关要严肃查处贪污、受贿等破坏经济发展的职务犯罪行为,加大、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渎职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重点查办发生在金融、房地产、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征地拆迁、物资采购、产权交易等领域和环节存在的职务犯罪。突出查办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中的犯罪行为,保障政府投资安全,促使国家补贴政策和支持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重大经济案件的组织协调。对涉及金融机构犯罪、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违规改制、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出走等可能影响金融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和特殊情况,主动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政法机关报告,在更高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协商通报制度,政法委员会应加强组织协调,公检法定期研讨、集体会商,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整体合力,确保执法效果。

四、要在更高标准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充分发挥稳定风险评估在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潜在的重大隐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在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工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动态评估,确保不因涉稳问题延误、推迟工期。落实重大工程项目民警驻点服务制度,强化巡视督查力度,定期研判分析“涉建”警情、社情,确保警务工作有力跟进。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零干扰行动”,以公安刑侦部门为主,严厉打击争夺工程承包权、抢劫工地财物、破坏重点工程施工秩序的涉黑涉恶犯罪行为。

2.提高企业员工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公安部门与企业安全、人资之间的联动机制,落实企业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实行员工在外住宿申请备案制度,推行公寓式管理新模式,改变公司员工居住混乱、易受侵害的现状。增加二代身份证识别仪配备数量,加强录用员工身份信息比对,严禁冒用他人身份、提供虚假证件、负案在逃人员混入企业工作。公安部门定期到大型企业为员工办理有关证件,到建筑工地现场采集从业人员信息,发放暂住证。

3.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要成立大型企业司法服务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涉企法律援助。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协调,律师事务所积极配合,全面启动“律师进企业”活动。以大型企业、建筑工地为主阵地,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对重点工程、大型企业所需的投资公证、股权公证、经济合同公证等,提供上门服务。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搭建法治论坛、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征文、法治服务月等系列平台,提高法治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

五、要在更高要求上体现执法总体效果

篇2

一个城市集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关注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偏废了哪一个,我们的决策都有可能出现失误。

国际产业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中国的发展态势很好,我们仍然会有很长时间的强劲发展势头。笔者个人以为,至少在10年之内中国的高速增长不会明显放慢,10年之后可能会放慢,但是在世界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会是很高的。

中国的高速发展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市场潜力比较大,政治环境比较稳定,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所以世界产业大量转往中国,尤其是制造业,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价值链存在分工,只有在比较有优势的地区和国家,才能够使它的价值链最为增值,中国正好就存在这样的优势。

我们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集群形成的时候,就要考虑世界产业以及制造业是否转往这里,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投资者看中这个地区的什么环境,如果是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那这个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如果看中的是综合竞争优势,那么这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是否已构造起来?

如果答案全部是肯定的,那这个地方就具有综合竞争优势,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应该说就比较大了。现在世界产业包括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往中国转移,而且中国作为首选国家,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技术效应、人才效应和其他一系列产业关联效应就会产生,因此世界产业转移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即加剧我们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包括使我们当地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因为转往中国的有些产业是低端产业,到了我们国家,就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所以,在国际产业的转移过程当中,我们的区域经济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可能把我们本来处于低端的优势给凝固了,也就是说,你本来有可能往高端走,但它把你固化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区域经济发展能不能使我们原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上升为综合竞争优势,能不能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转过来,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开发都是新的机遇,同时又有更高的要求。

发展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从现在到202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阶段。“十六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它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非常明显,这段时间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也同样,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3%,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就已经是47%了,我们和那些国家的五六年前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这段时间城镇化进程要加速。只有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发展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他们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在这个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对于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就要发达得多,在这些相对发达的地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回报率显然比其他地方高一些。但即使在这样的地区内,它的发展阶段也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广东粤北地区比珠三角落后很多,京津冀这个大的经济圈里面,有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仅仅只有20%~30%。所以,在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就要考虑发展阶段的区别。而且在一个区域内,就发展阶段本身来看,差距也是很大的。

发展机制和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我们所说的发展机制,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样才能够让它发展得更为协调,才能够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四个机制,第一个是市场机制,第二个是合作机制,第三个是互助机制,第四个是扶持机制,即国家的扶持政策。第四个机制并不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它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更具有根本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的区域政策要加强整合公共服务,但最基础的东西是市场机制。因此我们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投资决策的时候,都需要营造一种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作用,不要把它扭曲了,现在我们的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地拉大,如果想急于把这个经济差距缩小的话,在中国的国情限制下,以及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大潮下,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经济差距缩小,尤其是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配置资源的话,就是让它往回报率最高的地方游、往专业化和配置条件最好的地方集中,包括城市集群、产业集群。这个地方的专业化配置条件非常好,综合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了,这个地方才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过来,这反而会使区域差距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拉大。

研究发达国家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区域差距缩小了,但是过了这段时间,差距又有回升,区域差距的反弹又出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可能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导致了新要素的集中或者配置,按照市场的新导向发生了重组,这时候,区域差距就会扩大。这时候,政府的扶持机制就非常重要了,政府的扶持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拉平各地的公共服务差距,让当地的人民群众享受大体平等的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是干预投资,不是在某个地方布局多少项目、撒多少钱。

这四个机制结合在一起,中西部有资源,东部有技术人才和资金,这样就形成一种合作发展,这个区域的优势就出来了。当然还有互助机制,互助机制也需要继续发扬,而且它带有国家横向转移支付的职能。

篇3

1.转变观念。把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来抓,必须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一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单地理解为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简单地按城市模式建设农村,按城市的发展路径和经验改造农村,这是十分片面的。应当在保有农村基本的自然风貌和经营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和应用技术改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二是过分依赖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农村脱贫增收,特别是利用农村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搞低层次、浪费资源和重污染的制造业生产,这样做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是在更深层次上对农业的剥夺。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与资源优势相和谐的主导产业。我国农村的区域跨度大,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明显,资源分布差异很大,这为农业产业的差异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农业的低成本高收益产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生产还是基本上以村庄或较小的区域范围为限,进行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布局,结果是农业产业结构严重雷同,行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供给不丰富,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个地区和村庄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与资源优势相和谐的主导产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渔则渔,宜休闲则休闲,使自己的经营有特色、有品牌、占尽天地人和之利。

3.加强农村适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生产利用市场紧密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快普及先进适应技术。以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良种产业化工程等科技兴农工程,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三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借用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4.建立起在宏观上能够激励和约束经济行为主体创业行为、投资冲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解决我国农村因制度原因造成的低效率问题。如既要适当延长农业生产资源的承包期限,建立灵活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鼓励经营者进行长期的投资等,还要在合同上对投资者进行约束,要求他们按照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经营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进行经营运作,不能随意破坏农村发展的自然规律和长远规划,搞急功近利性的经营。

5.适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按照经济学的规模效益理论,在适度的规模内,随着规模扩大,经营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是递增的。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和农地耕作上,存在着规模过小、现代科技应用成本过高的问题。所以,要通过农业适用技术的开发利用,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坚持统筹规划、连片开发,提高管理效率。

篇4

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考评员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㈠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临洮农校根据农业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及当地经济发展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设有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岗位的考评员,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在课程设置上该校坚持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大幅度修改专业主要课程,组织考评员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㈡以考评员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考评员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临洮农校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优势,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每一位考评员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考评员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㈢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临洮农校面向学生改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面向社会改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建立农园、畜牧兽医、农业经济与管理、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电工等实验室和实训场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科研机构、生产培训基地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的保障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二、将科研方向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临洮农业学校是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农业院校,多年致力于农业科研工作,在小麦育种、特种玉米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大丽花繁育等科研方向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冬春小麦育种和特种玉米繁育方面更是成果斐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校先后培育推广出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冬春小麦品种(系)五十多个,服务于我省的定西、临夏、甘南、陇南、天水和兰州六个地区,并在陕西、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推广种植等地;特种玉米繁育研究更是走在全省的前列,荣获多次省市科技进步奖项。“临单”、“临糯”玉米系列和临农小麦系列已经形成品牌优势,全省年推广面积23.33余万公顷,年增加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力的提升学校服务能力,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三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21-03

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一样,都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大连大学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市属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很好地履行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主要职能。由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我国发展较晚,是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而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和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校企合作服务服务地方的模式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模式,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这种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能很好的使地方经济与高校发展相辅相成。因此,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大连大学为基础,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

一、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发展的共赢模式之一。高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2]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个学生的成功源于高校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高校要有优越的教学环境,地缘环境,宿舍建设,场馆教室的规划等都会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果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我国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单单从学费中获得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而与企业进行科技合作,从企业方面获得资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

同时,高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只有多进行创新立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启迪,进行改革。一味地闷头苦干,无异于闭门造车,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随着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实习经验,所学知识是否与实践接轨是企业最为看重的。因此作为有责任心的高校,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给予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机会。

(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

每个高校除了自身特点外,都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不同与高中、技校。在高校中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主、自发的,在这种环境里最能激起人的科研意识,这些科研项目一旦成功,必然需要产业化生产,造福于人类。而企业与这些项目合作会将企业引领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优势。

高校的专业多,涉及范围广,尤其是类似大连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有条件进行大型综合项目的研究,这些科技优势是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研究项目贴近实际,一旦成功便可以导致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变革,这便是高校的科技魅力所在。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高校优势便是声望,高校以教学育人为主,是文化的殿堂,每一所高校的师生员工都代表着所在学校的声望,为此而产生的积极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不直接却深远持久。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贡献求支持,重点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追求。地方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地方高校拥有了高起点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强势,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支持。而这种跨越式发展亦反哺了城市,为地方提供着人才服务、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等多领域的支持,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地方高校大多办学历史较短,整体学科实力较弱,但作为地方高校,它们都能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某些行业或领域内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3]目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是项目合作的方式,存在短期化、临时性的特点,未能真正实现各方人员的相互流动与交流,更未能在各方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来看,科研工作的开展效果不是很好。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存在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各方合作主题的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合作层次不高,对国家科技方针的导向反应不够敏捷,对企业科技需求缺乏及时响应,适应科技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较慢,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和科技生产力水平较低,未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4]

三、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般地方高校不能“守株待兔”,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开展合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1.建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交流分享机制。高校中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企业中又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高校和企业之间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为此,学校要建立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学校作为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主体,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其自身必须建立一种与地方经济社会完全接轨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

首先要以科研作为校企合作的媒介,在服务中争取企业,尤其是技术性较强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从而达到“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互动效果。从而吸引企业的关注。其次要建立企业层面的内在需求机制,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形成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起使高校与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技术与市场互动的运行机制,使科技人员最快捷地得到市场需求刺激,从而最高速地创造出新成果。

2.以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使企业在合作中获利。为了使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地方需要,着力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高校应当面向企业找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合作,坚持创新研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启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经济项目,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寻找相互发展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把开展富有特色的地方企业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生长点和立足点。

高校的科学研究在整个国家科研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现实立足点,因此地方高校的科研活动要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双向互动合作,只有从地方的实际出发,融入地方的科技创新系统,融入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寻找相互发展的“耦合点”,才符合科学研究地方分工的要求,才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科学研究功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3.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构建高校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与企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教育部近期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让高校有了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这对高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注重人才强校,调整学科专业,着重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相结合的学科,构建高校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与企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龙头学科,用它来带动周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4.坚持“以贡献求支持、重点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追求,创建服务型大学,实现校企文化对接。高校不仅为地方社会提供文化人才,而且还能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地方高校一直以来被赋予“尊学崇术”的文化,这种文化定位和办学理念,使得地方高校在办学思想上更易与市场对接,更易形成“大学没有边界”办学格局。这是地方高校能够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文化优势。地方高校要一直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探索创建服务型大学,并在管理上积极引入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制度,努力实现校企文化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广敏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之路探究[J].大连大学校报,2011,(6).

[2]刘伟东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

[3]孙雷.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4]赵治月,王炳章.高校与企业战略合作方式的新思路[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篇6

自从2000年美国互联网政策失败之后,政府颁布了各种减税政策,导致几年间美联储出现大幅度的减息,这一现象也间接的刺激了房地产以及信贷消费,但是也间接的一番了一系列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环境之下,中国石油经济发展遭受明显的影响。对此,如何顺利的度过金融为,为综合性建设能源经济便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1金融危机下中国石油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因为金融经济影响,当前我国石油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开采难度不断提高,开采的成本、风险以及投资不断提升。中国石油为了达到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不仅仅是在勘探方面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提高在投资方面的程度,并做好大批大油气田的开发,稳定我国每年的石油开采量以及储备量。但是,因为石油开采的进度不断深入,开采的难度以及开采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这也间接的提高了开采的成本和投资需求,同时见效也更不如从前。第二个方面是油气销量与价格相反。因为我国成品油与天然气的定价是由国家进行控制,虽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革之后,油气价格的变化和国际之间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仍然存在油气价格倒挂的问题,尤其是在原油价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炼油业务的经营利润会不断下降,这也间接的影响着石油勘探环节的经济效益。第三个方面是国际化的开发风险不断提高。近些年,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我国石油出口量不断提升,自从2008年开始,海外的原油产量就已经突破了6000多万吨,天然气已经达到67亿立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间接的提高了我国对于国际石油的进口需求。但是,因为国际政局的波动,导致许多国际上的油气开发项目存在许多的风险,尤其是在人身安全方面,导致整体发展并不舒畅。

2金融危机下如中国石油经济发展改进措施

2.1坚持核心业务

石油企业中的油气业务是最为根本的业务,是确保企业经济价值的基本保障。中国石油应当是注重建设多个大规模油气生产基地为主,以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为例,应当将业务的重点、核心放在石油的开采方面,确保企业能够具备充足的经济基础。

2.2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

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石油经济必须坚持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并通过经营的规模化促使金融危机所呈现的风险变的最低。我国石油已经在海外建设了多个油田,这也是我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种直接体现。

2.3严格控制投资项目

自从2009年之后,我国石油领域就一直在坚持投资就是成本的理念,想要确保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坚持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提升投资源头的控制,同时做好投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近两年,伴随着我国石油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及石油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导致的建设成本提升,我国石油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基本上每年的增长率可以达到4%。对此,就需要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严格控制扩张的因素,从而确保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到我国石油经济。

2.4坚持低成本发展战略

想要确保石油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必然的。对此,就需要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寻求最佳的节能减耗措施,真正做到全过程、全企业以及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成本的职能管理,需要做到周期性、安全性、稳定性、优质性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从根本上实现成本的节约,并完善责任的制度,提升投资的效率以及效益。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成本管理,可以借助激励、奖惩等方式对企业每一个层面进行成本管理,从而确保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得以全面实现。

2.5注重并购重组发展战略

首先,需要注重重组整合的发展战略,做好国有经济的布局以及调整,促使国有企业的结构得以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提高中国石油企业的内部结构,推动我国石油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和谐。其次,需要做好国际性的购并,充分应用国际化的油价回落,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以及资产价格的不断下降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做好战略性的投资以及并购的可能,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再次,需要持续提高股权投资的发展管理,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股权投资优化企业在战略发展方面的协同性。最后,注重股价波动对于石油经济的影响,应用国家政策的支撑或者是回购上市企业的方式,做好当前股价的控制,借助市场化的方式,确保石油股价的稳定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石油必然会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环境之下,应当正确的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明确自身的战略发展定位,同时坚持核心的发展理念,确保核心业务的稳定发展,并且结合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采取低成本、严格控制投资、注重并购重组、调整能源结构等途径,持续、稳定的推动我国石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娇.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如何应对油价风险[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1):247.

篇7

近年来,县域经济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肖志颖 吴润青,2013),在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县域地区人口规模大,地方财政收入偏紧,且支柱产业多依赖于地方资源,造成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打破资源与技术约束,对于提升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尤为关键。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掌握目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究竟如何?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需求如何?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兴县战略的全面实施,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技与县域经济的关系也进入了我国部分学者研究的视野。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早在2006年就在对福建省县域科技与经济互动关系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引导县域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孙自铎(2007)通过对安徽省全国首批科技示范市――宁国市经济发展的实地调查,也同样提出现阶段安徽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的基本思路。禹晋卿(2008)指出河南省县域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而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强化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岳顺之(2011)则指出淄博市县域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山东省前列,在于科技支撑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总结了淄博市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

可以说,关于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已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县域科技支撑能力如何评价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县域层面的科技研究缺乏资料和数据的支撑,从而使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的研究很难深入进行。

因此,本文主要以安徽省80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利用2011年安徽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数据,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评价,探讨如何强化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并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提供一些设想和建议,从而达到科技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评价指标与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指标是进行科学客观分析与评价的前提。本文基于科技支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关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科技促进产业发展能力、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水平四个方面设计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的四个二级指标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成果转化数、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等11个三级评价指标,从而构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详见表1。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本文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两两比较,根据各测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权重。以二级指标权重设定为例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两两比较,确定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参照1~9标度体系来确定相应的aij值,得到二级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记为A,计算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的评价结论,可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政策的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评价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总体来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支撑能力偏弱,在本文所考察的80个县(区)中,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评价值低于平均值的县域占了近三分之一,比重达62.5%。可见,安徽省科技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2)安徽省各县域之间科技支撑能力差别较大,科技支撑能力综合指标值最好的宁国市与最差的蒙城县相差25倍有余。因此,如何缩小个县域之间的科技支撑能力差距,对于提升安徽省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3)从评价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科技支撑能力排名靠前的县域大多获得了上级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相对而言,排名靠后的县域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要小很多。在目前县级本级财政能力偏弱的实际情况下,提升县域科技支撑能力的重任还主要依靠上级部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科技发展的各种支持,包括政策和项目倾斜等。

(4)我们在分析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的几个县域的情况时,可以发现,这些支撑能力较弱的县域对于科技投入的水平并不低,但是由于他们在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的弱势造成这些县域整体科技支撑能力偏低的局面。因此,对于这些县域来说,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关键是如何在科技推广与服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周晓平,吴宏.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4):92-94

[2]孙自铎.中部地区振兴县域经济必须以科技为支撑[J].安徽科技,2007(2)

篇8

一、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最新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4年排行榜中,中国名列第29位,当然这个成绩相对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算非常不错,但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R&D投入强度居于世界前列,且近几年都是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2012年更是与欧盟持平,但相比欧盟形成行业成果的数量却非常少,中国有着数十万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学者,但在科学领域年年都与诺贝尔奖无缘,而瑞士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效果却产生了20几位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二、 专利成果转换率过低

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 特别是在近10年,基本上每年都以30%的速率在增加,在2012年的专利申请数更是与美国、日本和欧洲持平,但是,对比国际专利申请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呈现着缩小态势。一方面,中国国内专利申请从某一个角度可以说明重量不重质,过于追求数量,而未注重将专利更多的转化为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的专利申请更多的是局限于国内,而在国际上仍然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样在专利申请以及专利成果上能够得以体现。

其次,中国专利申请数在2002-1012十年间要大于2002年以前的十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早在十几年前都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开始着手于向创新型国家转型。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增长了10倍以上,但是增加来源更多的是以华为,中兴等这类大型企业,小企业无意也无这个能力去增强企业创新和加大专利申请。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迅猛发展来源于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以及其改革所释放的政策红利,但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有限的,从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可以看出,只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经久不衰的。而创新又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唯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应当新形势下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强大引擎。

中国自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从9.8%降低的7%左右,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器,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小觑,同时缺乏核心技术,企业大多以代工为主,专利保有量较小等都成了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难题。特别是科技企业,例如在国内比较成功的小米公司,一走出国门进入印度市场,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专利控告,导致最后不得不被迫在国外市场下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国内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构建长期服务网络的重要性,原因在于短期利益能够更快的收回成本实现盈利,构建大的服务网络周期较长且未来盈利结果尚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分工网络大致我国生产业的恶性和短期竞争,没有发挥出专业分工的优势和效益。

四、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

面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这对我国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巨大的情况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自主创新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基础研究是其他创新研究的载体,是高新技术的源泉,历史证明,其他在科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发达国家都是十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我国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也必然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的R&D占比与发达国家都有着较大的差距直接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后劲不足,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我国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目标加强基础研究。

(二)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

研发投入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释放创新驱动能量,让企业能够将研发成果真正得运用于市场,同时,政府也应该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创新活动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同时,应该加快推进产业改革,鼓励创建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三)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积极

国家应不断树立和强化人才优先发展观念,急需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改革选拔任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顶尖人才,为其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鼓励其进行创新活动。

五、总结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从最近中国政府的《中国制造2025》可以看出,未来的世界发展潮流更多的是倡导以技术主导,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同时也是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有其历史必然性,中国的制造业不仅面临着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夹击”,同时,由于劳动力,土地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及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一系列原因都导致中国必然会更加注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使中国从过去的低端的代工制造业,逐渐向工业4.0过渡,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抢占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未来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更是我们共同的愿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才能真正的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华天海, 徐达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1)

[2] 殷凤春. (2009).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开发战略分析.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31(4), 4-8.

[3] 柳洲, 王洁, 陈士俊. 自主创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2):156-160.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03-02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2009年两会期间,物流业成为第十个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今后三年时间,物流产业将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可见物流业作为其他服务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江西省2000―2009年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选取与变量选择

(一)主要变量选择

1.物流能力。物流能力指物流供给主体能够提供给物流服务产业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物流能力指微观物流供给主体向微观物流需求主体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从宏观角度看,物流能力指国民经济物流部门向全社会提供物流支撑和服务的能力。衡量物流能力的指标一般包括货物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等。为了确定物流能力,我们选取货运周转当量来表示物流能力。

我们首先通过货运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来确定货运周转当量。先通过OLS可以得到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y=-0.000449x2+1.570961x+114.5781,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客运周转量转化为货运周转当量,然后与客运周转量综合为物流当量(见表1):

2.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一般是由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以及经济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本文主要是研究物流能力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检验我们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物流水平的发展存在正相关性,在模型分析中不加入这一变量会产生遗漏变量误差。因此,在模型中加入这一与物流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的变量来消除遗漏变量问题。

(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被称为协整关系。由Engle和Granger (1987)正式提出,主要是分析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且通过线性误差修正模型(ECM)刻画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调整机制,这就是所谓的线性协整方法。

1.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如果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那么就可以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据此,我们需要对我们选取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具体数据见表2)。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查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LNGDP和物流能力序列平稳, LNTZ和物流从业人数序列一阶差分平稳。

2.Granger检验。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年中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物流业生产总值和物流能力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09年,江西省物流生产总值已达到458.16亿元,占GDP总量的6%。通过相关性分析,物流能力与地区经济之间的成高度正相关。我们在考察物流能力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是有必要对两者进行Granger检验,根据表3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并不是物流能力增强的原因,物流水平的提高会推动经济的增长。

(三)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的结论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在协整的基础上,引入变量相对应的滞后项建立了ADL模型:LNGDP=4.20245

+0.0001496*WL+0.124884*LNTZ(-1)+0.008294*CY(-1)

其中R2=0.976473

物流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EWL=0.0001496()

(四)实证分析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物流从业人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期的协整方程表明,通过变量的系数得出区域物流能力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EWL 从2001年的15.1%逐渐降至2009年的10.3%。从而也表明从短期来看,物流能力的提高对于提振经济有一定作用,但是作为其他产业的服务来说,还不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更在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作为最后一个振兴规划出台也说明,对物流行业的寄予不在眼前,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论

物流产业具有投资大短期回报率低的属性,在物流产业起步时期,政府的扶持至关重要。目前江西省发展区域物流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促进江西在中部较早地实现崛起。现代物流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对于江西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发展区域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还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又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6.01.168

1 加强高职会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1.1 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职会计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务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的变化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成为多面手,了解信息技术、经济、金融、管理乃至国际准则等一些与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现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识的单一操作者和执行者,而是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的全面高素质劳动者,而这种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技术变革的需要。

1.2 增强学生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甚至优于本科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 95.99%。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就业率视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岗位换快,职位风险日益扩大,因此,要想增强高职会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国内国际准则并具有良好的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则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团队合作、情景训练等模式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的产生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拥有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因此,拥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才能增强其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职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

2.1 不断学习的能力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会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财务知识,关注国内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利用现代办公手段或技术提高会计操作能力,完成会计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

2.2 人际交往能力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的沟通是通过有效沟通实现的,会计核算需要会计人员不能受到企业领导或是某些人的意志影响,而应该独立、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因此,在会计工作中面临各方面压力时,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与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做好有效沟通,让他们了解会计法的相关内容,从而与各部门之间职责清晰、互通信息,工作协调,从而高效准确地完成会计工作。

2.3 社会活动能力

会计部门是企业的财务中心,会计既要接触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包括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又要与企业外部单位及人员进行交往,因此,会计是各种利益的交汇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既要处理好本部门与公司其他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关系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又要整合外部资源,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组织管理能力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会计人员既要依据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做出各种报表,从而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或监管部门的信息要求,又要进行纳税调整和税收筹划,并且更高要求的是,会计人员能够从财务分析中找出经营问题,并且领会管理层对信息需求的意图,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必要的信息和建议。

2.5 处理问题能力

良好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面临复杂的接踵而来的问题时,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会计人员应该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当然,处理问题不仅是高层会计人员的事,即使一线会计人员也应该处理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会计问题,因此,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处理能力。

3 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因素

3.1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因素

高职会计专业应培养的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等会计技能的一线高技能会计人才。然而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技能,更要求会计人员进行纳税筹划,并且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职业素养、技能素养和全能素养。因此,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不应再局限于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应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职业素质和“可迁移的”能力。

3.2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因素

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中,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而实践教学是通过模拟教学实现的,即把企业实际当中发生的经济业务模拟出来,通过会计模拟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而在设立实训室,编写实训资料,和评价学生实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高仿真实训室的缺少和相应的教学软件开发不足;实训资料模拟性不强;对于学生的实训评价不够正全面和详细。

3.3 师资队伍因素

在会计专业教课中,教师普遍缺少相关的从业经验,即使有些老师具有“双师型”的职业资格,但是还是欠缺最新的从业经验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校企合作的不密切,导致教师在定岗实践方面的内容和兴趣不足,从而致使专业课程的创新,实践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不能够把最新的会计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至于对会计专业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繁重的教学任务也致使教师忽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4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4.1 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立足于区域经济,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从而将专业融入产业,确定专业方向;将专业需求融入培养过程,确定培养标准;将技能培训融入实际工作,确定培养目标。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专业技能,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2 会计教学中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日常教学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实现意识四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会计专业课程既要立足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习者适应未来就业、择业和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而更好地做好对现有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第一,课堂教学注意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师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构建职业教育系统实训体系,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从总体上整合和设计综合实践项目,深化能力本位改革,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第三,加强就业岗前培训,增加顶岗实习时间,改革实践内容,创新实训项目,加强应用性和职业性实践。最后,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高仿真的实训室的建设,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学校要整合资源,创新校企合作,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改善实训环境,为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4.3 教学之外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建立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既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又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通过构建实践活动激励机制,鼓励会计学生参加高校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基本技能和心理素质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乃至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4 建立教师社会实践锻炼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教学和师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实践当中,由于教师担任指导和组织角色,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完备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工作和组织能力。首先,学校应选择适合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建立企业实习地点和校企工作站,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其次,学校可以从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端会计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更好地掌握会计理论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并了解最近的会计前言知识和实务操作经验。最后,教师应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在教学内外贯穿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媛,尹湘萍.浅议高校会计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学术探讨(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