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方针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育方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教育方针

篇1

2.1思想意识有待转变

高职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在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观、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早已为国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而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领域里,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还尚未广泛普及,因此要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意识将决定能否使其终身受益。部分体育工作者、管理者本身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里,忽略了体育教育功能内涵延伸的知识传递,将高职体育教育的作用视为无足轻重,不重视高职体育教育的后期效应,造成很多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体育活动从此画上了句号。

2.2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高职体育的迅速发展,使教师的任务大为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及新开设、新发展的学科进入高职体育领域,迫使教师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来指导和管理工作,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了解日本、美国等国外体育师资培养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宽厚的,涉及到专业知识、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不是某一方面运动项目的专长者,而是研究、创设、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的体育锻炼专家。而我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则过于简单,注重专业技术技能和专业理论,忽视其他学科的知识,体育教师仅仅完成技术指导和教学即可,这也间接地造成了体育师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成为了制约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2.3教学内容陈旧繁杂

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将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El标的转变必然要求与新体育课程目标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教学课、活动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等整个体育教育环节之中。目前,高职体育教育在课程内容上,仍然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许多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与当代大学生的健身需求不相适应;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的是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教师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与技能,他们把体育教学等同于运动技术教学,过频的项目转换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不符合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帮助学生摒弃竞技第一的指导思想,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将更多实用的、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引进到的教学中来。

2。4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当前的高职体育教育,过于强调对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过去“增强体质的教学观念”和“技术教学观念”的引导下,以往对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运动习惯、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定。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单一的评价内容造成了评价与学习目标的脱节:我们过去过于重视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也只重视体能与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然而,这只是实现了体育课程的部分学习目标,其他的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以至于促进其健康发展来说同样重要的学习目标则因未能得到评价而无法实现,从而使得这些体育学习目标形同虚设。

3改进高职体育教育的对策

3.1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学理念

高职体育相对于社会体育而言,它奠基起功能的作用,所以高职体育教育应加以改造。由于当前制约和影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教学理念,因此,要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其要旨首先必须从转变教育者思想和观念做起。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不能把体育教学仅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要始终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习惯,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心理素质,注重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职体育教育在继续重视追求近期健身效益的同时,也要开始重视追求对学生的长远效益,即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并发挥主干作用,从而使我国高职体育工作与国际接轨,与教育现代化的接轨。

3.2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由于当今社会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度过低、以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造成目前不少高职体育教师的知识没有同步更新与提高,教师素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所以体育师资培养除了要求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和指导计划,选择教学策略、组合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等,从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该重视体育教师全面知识结构的构建,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和应用。具体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首先要对师资结构进行整合,做好发展规划,年龄结构、数量、男女教师比例等都要合理,要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其次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一方面通过请进来、专家来校讲学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办法,此外还可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最后,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可制订数量目标、质量要求、选拔条件及培养规划,物色一批素质好、潜力大,在教学、科研、运动训练等工作中已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来重点培养,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能力。

3.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院体育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体育综合素质,扭转高职体育繁杂与片面地追求传播知识的数量的局面,突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普修课形式,吸收或引进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把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列入到教学中,删去学生不喜欢、技术难度大、难以掌握的体育项目如铅球等;多增设学生爱好、简单易学的康乐健身项目如网球、太极拳、健美操等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3.4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篇2

(一)、强化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力度

我校成立有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职责、明确了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按照教育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并与学校各部门、年级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责任人的职责。依照教育局关于《学校安全工作意见》,进一步规范整理了安全教育活动、安全隐患排查、地震逃生安全演练和预案等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二)、健全门卫和教师值班工作制度,把好校园安全关

实行门卫24小时值班,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入校门卫盘查登记、身份确认制度。校园实行封闭管理,学生因特殊原因离校实行门卫审查,未经学校书面同意或家长来接,一律不得离校。同时继续坚持我校每周一到周五的教师值班和放学时学生的路队制度,特别是加强了中午休息时间的值班,确保早晨学生有序入校,中午学生稳定在校,下午学生平安离校的局面。

(三)、配备安保设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我校按上级要求在学校重点部位设立了视频监控系统,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门卫配备了橡胶警棍,微机室等功能室配备了相应的干粉灭火器,并且做到定时检查与维护。

(四)、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地震紧急避险演练活动

我校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及时、适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各班主任老师利用每周一的班会向学生讲解安全知识,传授学生遇到紧急事件的处理办法,让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通过学校安全手抄报大赛,让学生了解交通标识牌和有关的交通法规。通过地震知识挂图展览,向学生宣传地震知识和地震出现时自救相关知识。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地震逃生自救演练和消防器材使用演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逃生和自救能力。在今年“5·12”减灾防灾日到来之际,我们将再开展了一次防地震、防火灾、防拥挤踩踏紧急避险安全演练,不断完善演练制度,提高避险能力。

(五)、加强了校舍安全排查、电路安全、卫生防疫及饮食卫生等安全管理

学校定期进行校舍和房屋电路隐患排查,确保校舍、电路的绝对安全。同时做好流行病防治工作,避免流行疾病发生和蔓延;严禁学生购买、食用小食品及各类饮品,杜绝食源性疾患发生;注意搞好饮水卫生,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校园安全大检查中发现的不足问题和整改措施:

(一)、检查中发现的不足问题

1、由于经费等原因,我校监控设备还不足。

2、我校现在已经购置了两个灭火器,但数量还有一定的欠缺。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严格执行校门口由值班教师、学校领导班子轮流值班,按时迎送学生,避免发生意外。值班教师加强校园巡查,尤其是厕所等安全死角。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30-02

动态模拟仿真技术(Simulation)是一门包含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专用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演示[1-3]。仿真技术主要是以某种对象为参考蓝本,利用机械制作或手工组装将对象模拟一个实体的技术[4,5]。其诞生之初系用于军事科研用途,其后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高聚物反应过程的仿真模拟。用动态仿真的动画流程全面展现高聚物反应过程[6-8],模拟高聚物的合成现场,使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强烈的兴趣。切实领导好学生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传统的高校工科专业教学中,学生从属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授课以平面授课为主,讲解方式单一。特别是专业课程,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不同,教材中所介绍的示例内容较为简单,对相关的实践环节的知识点也没有过多提及,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叙述的例子。

2.急于求成的现象。现代工程领域中,高度的自动化、连续化和集成化,甚至有些行业易燃、易爆、危险性大,生产过程在严密的监控下实施。

3.对于大多数的生产流程不能在课堂上重现,因此在工科教学的环节中,学生只能根据教材被动的看,被动的听,只是接收平面、二维、静态的画面,无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动手的能力,更难以深入实际。这也是工科教学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为此急需一种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二、动态模拟仿真

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对高等教育和教学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挑战与要求。教学大纲的反复修订对教师的授课模式有新的规划,如何将经典、传统的授课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问世与应用,改变了高校教育模式。全流程仿真技术的运用就是基于其原本的综合呈现这一属性,将机械仿真技术和计算机成像技术结合,通过合理的画面演示及计算机图像呈现,把对象主体活生生地展现出来[9,10]。这种技术在聚合物反应过程演示中运用得日益广泛。通过模拟真实的现场工艺过程,逼真地将枯燥的生产环节及分析仪器等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化工生产环境,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互动教学的课堂氛围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解构现行的学科课程体系,整合重构建立突出研发和生产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项目,包括学习项目和拓展项目,采用小型生产进实验室,大型生产采用全流程仿真系统模拟的形式,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安排体现渐进性。以聚合物合成这一课程为例,阐述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弄清高聚物聚合原理与合成工艺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生产工艺观点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在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对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其他专业课打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理清聚合物合成的总的反应流程,如图1所示。

2.具体再根据每一种聚合物的聚合特点,设计反应流程。以悬浮聚合为例,设计反应流程,如图2所示。

3.最后建立聚合物合成动态仿真系统,设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文本资源、视频资源和图片资源为后盾,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观摩动态仿真的流程,可使学生真正了解聚合物合成的过程,并留下深刻印象,学以致用。以前述步骤为基础,创建聚合物合成动态模拟仿真系统,表1所示全流程动态仿真系统资源来源。

根据悬浮聚合的反应流程,设计如下仿真动态流程,视频截图如图3所示。

为了更为形象具体的描述悬浮聚合的过程,采用聚氯乙烯的悬浮聚合样本,绘制模拟仿真流程图。

4.动态模拟仿真教学的总结。随着现代社会行业结构的多样化,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人才素质的专一化、综合化和个性化。这样的就业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我们采用动态模拟仿真流程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体会到,工科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纯黑板教学模式,十分的枯燥、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动态模拟仿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产流程的仿真环境之中,教与学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使枯燥的理论教学生动化、形象化,极大程度地加深了学生对工艺流程及设备的印象,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杨光辉.化工流程模拟技术及应用[J].山东化工,2008,(37):35-38.

[2]李怀亮.《合成氨生产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与教育,2011,(5):55-56.

[3]吕奇光,廖浩.仿真技术在物流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1-222.

[4]张立强,包燕平,王敏,等.仿真实践教学在冶金专业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3,(6):45-47.

[5]张正健,赵秀萍,陈蕴智,等.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J].教育培训,2014,(4):61-64.

[6]郑秀玉,李琼.化工仿真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化工,2013,42(8):1105-1108.

[7]杨月云,王晓光,谢东坡.化工仿真在高校化工课程中教学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3):78-80.

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08- 01

会计仿真实验教学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是指在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之后,通过相关的软件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务操作中,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高效地接触会计实务,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实务操作能力提升。

1 高校会计仿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上去,不能充分地实现理论教学的有效意义。很多高校教育在进行会计专业的教学时,对于会计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安排得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另外在进行仿真实验教学时,其涉及的经济业务过于简单和单一,导致整个仿真实验教学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1.2 忽略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的结合

一般的会计实验教学中主要有手工实验教学和计算机实验教学,这两者的相互补充能够使会计实验教学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手工实验和计算机实验不能有效地结合,甚至完全没有关联,使手工实验不能发挥其为计算机实验做基础的作用,也不能在计算机实验中,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会计理论以及实务。还有一些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根本就没有设立手工实验课程,而是以计算机实验进行替代,影响刚刚接触会计行业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高。所以对于会计实验教学来说,手工实验和计算机实验这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1.3 实验教学考核形式单一

实验教学考核标准是在仿真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操作表现,实验教学考核对于实验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考核时,只是看学生的出勤和实验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各项能力等的考核,对于与实验相关的交流和讨论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实验的结果、忽略实验过程,以至于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出现抄袭的情况。

2 高校会计仿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2.1 优化会计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作为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注重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时间课程教学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教学以及实习基地,真实的体验和操作案例,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教师也要注重仿真实验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专业素质的提升和拓展,促进学生业务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2 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结合

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手工实验和计算机实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实验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教师在进行仿真实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套数据进行手工实验和计算机实验两种方式操作,对比两者的实验结果和数据,使学生在这两个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感受两者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将两个进行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和业务操作水平。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准备阶段到实际的操作阶段的各项工作,最后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整理总结和归纳,以使仿真实验教学在质量上得到保障,也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务操作水平。

2.3 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环节,高校对于仿真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应予以重视。在考核方法上,高校充分地考虑会计仿真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考核的项目也要细分,综合每一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另外在学生实验操作上,教师要对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行客观、全面地观察和评定,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对仿真实验教学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仿真实验教学的效果。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未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高校来说,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以提升人才质量是当前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会计专业中,高校应注重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通过会计仿真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五十年代高等教育院系结构调整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当时的国情,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根据国家建设的整个计划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进行全面或重点调整,预计两个月内基本完成。”调整的重点是:“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业学院。”通过仿效前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分别设置综合大学和专门学院两种。

1951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发展方案的报告》,标志着大规模院系调整的正式开始。1952年后,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并对高校的调整细化到类别,分别指导不同定位的高校进行不同的调整。当时的院系调整为满足国家对大批的工业建设人才的需要、更需要培养这些人才的师资队伍而进行的全国性的院系调整。

二、八十年代高校的合并

我国五十年代的院系结构调整与当时建国初期的国家背景相一致,是向前苏联学习的,但苏联的高教模式是按行业、按单一学科大规模组建高校培养人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按前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专业越分越细,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级人才,尤其是信息社会。因此教育部酝酿了新一轮的高教改革。时任分管高校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1998年初召开的高教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方针,高等教育改革提上了日程。

高教改革最初提出了共建、合作办学、划转、合并和协作办学五种形式。1992年首先在广东试点,教育部与广东省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1997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和合并”的8字方针;1998年5月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我国21世纪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要求到2002年左右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比例合适的新格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新一轮的高校合并浪潮,以组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为目标。此次高校合并实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重组,是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的最高形式,在高校合并、重组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高校专业的调整。调整后高校的专业设置必然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高校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场所,有人将其比作高端工厂,而他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要受制于国家这个大背景,同时还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一)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不同的国家,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对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要求就有所区别。因此,一国的教育首先是要在国家大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即办教育必须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准绳,只有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将本国的教育办好,也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对国家的作用,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同时也是教育机构得以生存的前提。高校既然是教育机构的成员,也必然要在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办学,国家正是通过教育方针来指导高校专业的设置。

(二)教育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不断地发展,教育也是如此。自从教育出现以来,不断地形成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并不断地发展着。教育教学理念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以更加适应所处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必然会对高校专业的设置产生新的影响。

(三)市场需求

高校专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的调节,尤其是一些应用技术类学校。因为市场的需求表明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这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要想提高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随时掌握市场动向,深入分析学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并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

(四)学校发展定位

学校专业的设置除了受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关系密切。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资金、人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合理定位,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高水平的、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这就需要高校领导者明确自己学校的发展方向,运用SWOT分析,如实、清醒地总结自身的优势、劣势,将优势发挥到最大,避开劣势,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选择自己的优势专业,舍弃劣势专业,有舍才有得。而不是为了学校更名,一味地扩充专业种类办综合大学。这样只会造成浪费,优势专业不能得到全力的支持,而劣势专业却无法与同类院校竞争,从生源到就业影响学校的整体声誉。

四、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专业设置必须符合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同我国自建国以来进行的两次高校调整一样,五十年代国家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模仿苏联设置了很多专科性的大学,而到八九十年代,国家需要更多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级人才,因此高校又进入了合并浪潮。高校专业设置只有符合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才能输出适合时代所需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后备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服务社会的任务。

(二)专业设置要以最新教育理念为指导

教育理念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作为高校领导者,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并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本校的专业设置,才能使本校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三)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

在我国生源不断锐减的形式下,高校如何争夺到优质的生源?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而就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高校只有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提高其就业率,而这就需要设置合理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只有随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专业内容、结构,才能捕捉到专业领域中最前沿、最精尖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以便毕业生在学校就能够掌握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四)专业设置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及定位

学校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学校的类型、层次,认真研究并明确本校的办学思想,才能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及定位,以特色立校、强校。

总之,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理念为指导,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色、定位,并以市场为导向,关注领域内的发展动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才能创建高水平的名校。

参考文献:

[1]《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云南省档案馆,苏南行署,1953年长期卷,138卷.

[2]王久长.五十年代院系调整的得与失[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2(2):23.

作者简介:

孙金梅(1984-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哈尔滨华德学院教务处。

篇6

老年人易患慢性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需要持续使用外用药物治疗,而所用的药物多为皮质类固醇激素,长期使用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如何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激素的副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商品名:奥深)和复方乳酸软膏(商品名:干彼美)交替治疗老年皮炎湿疹7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选择

70例均为我科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的门诊病人,采用数字编码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35例。70例患者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60~85岁,平均71.5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3.8年;其中慢性湿疹18例,裂纹性湿疹18例,神经性皮炎13例,小腿瘀积性湿疹10例,慢性阴囊湿疹5例,慢性女阴湿疹6例。皮损主要分布于颈项、躯干、四肢、手足部及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

1.1.2 排除病例

合并感染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的患者;治疗前2 w内曾内服或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组织胺药物;皮损广泛且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反应者;不能按规定用药、不能定期随诊者或自动终止治疗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复方氟米松软膏和复方乳酸软膏早晚交替涂于患处;对照组:复方氟米松软膏涂于患处,每日2次。1 w为1疗程,每周随访1次,共观察4 w。治疗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抗过敏药物。

1.2.2 评分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4 w后,按4级评分法,即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根据症状(瘙痒)和体征(包括红斑、丘疹、浸润、鳞屑及苔藓化)以及皮损的面积改变等评分。症状与体征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2.3 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积分值减少≥95%;②显效:积分值减少60%~95%;③有效:积分值减少20%~59%;④无效:积分值减少<20%。痊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率合计为有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

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改变情况见表1。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评估见表2。两组均未见全身性不良反应,实验组中1例患者、对照组中1例患者治疗后局部出现轻度潮红、灼热感,用药4 d后消失,其余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经过4 w治疗后,两组药物疗效经Ridit分析法比较无显著差异(u=0.798 5,P>0.05)。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略)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比较(略)

3 讨论

本组所选病例均为老年易发生的慢性皮肤病,其皮损特征为红斑、丘疹、浸润、鳞屑、苔藓样变,均伴不同程度的瘙痒。此类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治疗方能痊愈。外用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多为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在治疗过程中弱效的糖皮质激素疗效会逐渐降低,而高效糖皮质激素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及痤疮样皮疹〔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还会发生激素依赖性皮炎,如大面积应用则可导致经皮吸收而出现全身性反应。

复方乳酸软膏的主要成分为尿素和乳酸,二者都是角质蛋白的溶解剂,尿素可增加角质蛋白的水合作用,使角质软化或溶解;乳酸是一种α羟基酸,通过抑制离子键形成酶,降低角质细胞间的内聚力(主要是影响新形成的角质深部细胞间的内聚力),使过度增厚的皮肤角质层脱落、溶解、变薄。由尿素和乳酸组成的复方制剂能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复方氟米松软膏的主要成分为氟米松和水杨酸,其中氟米松是一种中等强度的局部用甾体药物,是合成的二氟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收缩血管和抗组织增生等作用,氟米松很低的浓度即可产生药效。水杨酸具有角质分离和脱屑作用,此外还有轻度抗细菌和抗真菌作用,水杨酸的加入可促进糖皮质激素渗透到角质的深层,同时还可加快和增强糖皮质激素的药效。

篇7

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以实物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拓展实验教学技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特殊专业如核工程与核技术,由于部分实验课程涉及到高成本、高危险等因素。因此,选择一种节约成本、安全便捷的实验教学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大量用于科学研究,还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结合核类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核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建设。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弱、实验课程体系不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出“巩固基础、加强实践、开拓创新”的发展思路,即依托现有核类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坚持积极发展、科学建设的指导方针,积极建设实验教学团队,科学设置实验课程,推动核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开发。

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师资建设方面。实验教学师资是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然而,在部分高校中,由于受实验教学地位、人才引进政策、师资建设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实验教学师资建设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受“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在高校中实验人员认可度始终低于理论教师,导致多数应聘者或已在职的实验人员不能安心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人员变换流动快,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多数高校提升了招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条件,许多高校要求应聘实验岗位者须具有博士学位。然而,由于实验岗位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往往是岗位无人应聘,最终不了了之。再者,高校实验教学师资建设得不到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实验教学人员始终处于教学辅助地位,实验师资建设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导致实验教学人员培训、交流机会少,实验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以南华大学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例,现有专职实验人员8人,需分别管理并承担核电子学、核辐射探测、辐射防护与剂量、核技术应用、核物理、核燃料化工、核反应堆工程等七个方向的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尽管有部分理论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但始终无法解决实验教学师资匮乏的问题,无法满足“多层次、全天候”实验教学的开放要求。

2.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是实验教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目前,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种类少,无法满足不同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建设中,往往重视软硬件的采购,很少投入资金进行实验项目开发,仅仅开展软硬件的学习应用,未能充分发挥虚拟仿真软件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2)缺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方面的辅助讲义和教材。尽管高校核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开展近20年,但由于高校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发展中,未能及时做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加上缺少实验教材建设规划以及必要的建设资金投入,造成至今国内核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讲义及教材缺乏,因此积极投入开发实验教材已成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南华大学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安全、核物理、核燃料化工等核类专业,是全国核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然而,南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仅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开设了核电厂运行仿真实验课程及核专业课程设计等,对其他专业如核燃料化工、核物理、辐射防护等专业尚未开设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无法满足高水平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涉及到软件、硬件等多个方面,管理较为复杂。一方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需以网络建设为依托,但当前多数专业实验人员对网络建设缺少认识,缺乏建设能力;另一方面,现有虚拟仿真教学硬件管理混乱,部分设备存在重复采购,且使用频率低,无法发挥其价值;此外,在实验教学建设中,由于实验课程受学分限制,实验课程往往比理论课时数少,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锻炼学生实验能力。以南华大学核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为例,目前该课程只能依托实验室局域网开展,学生需要学习FORTRAN语言、数值计算方法及反应堆热工设计等知识,仅36个课时,无法使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课程知识。

三、改进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对策

1.加强教学师资建设,提升教学队伍水平。(1)提升实验教学地位。建立实验教学改革课题专项申报制度,正确引导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实验教学地位;明确实验教学建设方案,适当提高实验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实验课时数量,确保实验教学拥有充分的实验。(2)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健全实验人员引进政策,积极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健全实验人才队伍;建立实验室人才建设资金,建立健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利用学校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实验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

2.完善??验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教学内容。(1)加强实验项目开发。软件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多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采购教学软件,开展实验教学。然而,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加之实验人员少、任务重,开展的实验项目通常是单一的或验证性的,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项目较少。因此,在现有实验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项目开发支持制度,通过改进实验软件教学条件,实现高水平实验项目的储备。(2)建设精品虚拟仿真实验教材。通过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中不断整理归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料,编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教材,借助学校教材专项资金,出版实验教材,力争高效率、高质量的建设好实验教材资源,精益求精。同时,依据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实验教材。

篇8

教风学风建设是评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对教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评价。加强对教风学风督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校院(系、部)两级教风、学风督导体系,提高督导工作质量和水平,更有效地发挥督教、督学和督管的作用,高校都特制定了相关的教风学风督查工作规定。笔者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学风督查工作,结合所在学校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实践,提出高校在开展教风学风督查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总体原则

由于教风学风建设是评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对教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评价。因此,教风学风督查工作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指针,以国家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生管理规定为依据,以高校的有关制度为准则,明确工作思路,界定督查内容,实施督查工作。

目前,高校的教风学风督查主要是在学校主管教学领导下进行工作,具体执行由教务部门负责,对教风学风情况进行督查,并指导院、系、部教风学风建设工作,为学校建立优良的教风学风发挥督促、检查、评价、咨询、参谋、协助作用。同时,为把教风学风督查落实到实处,各教学院、系、部相应有一名领导分工主抓教学督查(督导)工作。

2、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职责范围

根据目前高校教风学风督查的情况来看,其主要职责是: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提高认识水平和执行政策的水平;按照职责范围,制定工作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对院、系、部教风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实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的督查;按照学校校历,每单周进行一次督查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工作小结,每年向学校作一次工作汇报;督查组正副组长应邀列席学院有关教学工作会议,并把贯彻学院有关会议精神及文件、决定等列入督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督查工作与学院整体工作协调同步。

3、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职责范围

由于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同,目前,一般高校对教风学风督查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以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据,督查、评价处、院、系、部贯彻执行情况,规范管理过程,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及时反馈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研室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状况和完成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对教师履行职责,严守教学纪律,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和教师工作条件状况进行调研评价;以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为依据,督查、评价处、院、系、部贯彻执行情况,强化管理过程,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及时反馈年级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年级管理状况,各项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进行调研分析、评价;对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刻苦学习,努力完成学业,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等情况进行调研评价。

4、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教风学风督查必须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的思想基础上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学校督查组通过督查对各处、院、系、部正常工作状况和完成年度教风学风督查工作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学校督查组对教师的教风评价,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风的测评,作为学生学期综合测评考核的重要内容。

学校督查应按照教学进度,制定督查计划,在单周进行督查活动时,应深入到院内各教学环节,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督查调研,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便于教师、学生接受。在工作中,注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提高督查效果,每月召开一次小组工作会议,汇总情况,向职能部门反馈。

学校督查组在进行督查时,应认真填写督查记录,力求做到内容科学合理,真实准确,并及时向有关处、院、系、部转达意见和建议,并写出专题调研报告,为学院教风学风建设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在校报上开辟教风学风论坛,定期编写简报,做到报道及时,重点突出,指导性强。

5、教风学风督查的组织建设

教风学风督查是一项政策性、学术性较强的工作,督查组成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有关政策、法规,学习高教管理知识和学院的有关文件。坚持自学和每月一次集中学习的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督查组应密切同师生联系,深入教师和学生之中,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督查组成员应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责任心和工作自律性。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

篇9

可以这样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一要提高教育水平,二要改进实际效果,关键是要提高培养对象的质量。标准则是看教育目的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实现。

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它的队伍建设得怎么样,二是它的设施建设得怎么样,三是它的文化建设得怎么样。主要是通过文化建设,特别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使得队伍和设施都能得到科学配置,都能提高效率,都能发挥效能,都能提高效益,都能实现预期效果。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聚精会神,还需要开阔视野、创新思维。

改进学校教育最终落实在教育要素的优化上。一般来讲,要看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反馈、教育研究是否得到了科学优化,特别是要素整合优化是否做到了位。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达到则要看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否得到落实。

第一,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目的和宗旨。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有社会本位要求,也有个体本位要求。教育目的是否达到,要看我们培养的人是否达到了这些要求。

第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不仅有目标、有标准,还有实施的途径和评价的方法。除了对学前教育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外,对其他类型教育也提出了完整的要求。

一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二要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一方面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篇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教学、后勤等方面的改革,高校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管理人员之间,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建设。高校政治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作为工作在高校一线的教师与管理人员,他们在关心学生发展、解决学生问题等方面是最为直接与有效的。为此,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就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

一、辅导员师德建设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中能经常与青年学生保持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极特殊的作用。[1]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政治坚定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大学办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问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最核心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即要使全体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觉悟,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2]P27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他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广大学生的思想,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基础。没有安全与稳定的校园环境,就没有学校的和谐发展。高校安全稳定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辅导员比较了解与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以免问题与矛盾的发生与激化;同时可以做好家庭困难、心理问题学生的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大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自身越来越认识到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多次肯定辅导员工作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高校连续17年保持政治稳定,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我省有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维稳队伍”。[3]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同志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确立的重要思想保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按照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要求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辅导员群体文化。

1.爱岗敬业,勤于学习。

爱岗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爱岗才能敬业,辅导员敬业才会真正关心、理解学生。爱岗需要学习,学习是敬业的基本要求,没有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敬业。新时期辅导员首先要做到勤于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指导者,其首要素质就是政治素质,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次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以拓宽知识面。

2.勤奋工作,善于总结。

辅导员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勤练真实本领,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勤奋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关爱学生,让学生充满信任感。要在学习、生活及心灵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与关心;其次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充满温暖感。尊重学生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它能不断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大学生以更多的发展机会。最后要赏识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信感。我国古典教育学著作《学记》指出:“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4]意思是说只有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融洽了,学生才能愿意听教师的教诲,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老师。学生被辅导员赏识,其积极和被肯定的方面会强化,会形成一种约束力。善于总结就是要求辅导员辅导员要多观察、勤思考,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把一些经验性的、共性的实践归纳整理,总结成规律,上升为理论,逐渐掌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规律,使工作更具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5]

3.以身作则,勇于创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学生做真人,辅导员必须首先以身作则,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榜样。这就是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才是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即要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努力做到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要在教育观念、内容、方式方法及载体上进行创新。

4.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但是,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功利的。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待遇、地位跟有些单位或行业相比,甚至与同类教师相比,还显得比较落后。其工作性质决定,“在岗的辅导员很多都是超负荷工作,工作量很大,压力也不断增大,不少辅导员还要在职攻读深造或进修,学校对辅导员又有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导致辅导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对本专业和岗位缺乏深入研究”。[6]面临着很大的职称与学历压力;再加上其工作内容,教育劳动的价值难以用确定的量化标准计算,导致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维持。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有踏实苦干的精神,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尽量把工作做得细致深入,真正将辅导员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做。

三、高校政治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师德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要从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职业价值,以解决日益繁杂琐碎的学生工作事务与不配套的辅导员物质精神待遇之间的矛盾。

1.加大教育,深化思想认识。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关系千万家庭的职业。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在辅导员的培训、培养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体辅导员,不断强化其师德师风教育,让辅导员成为弘扬“尊师重教”和“敢于奉献”社会风尚的主体。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真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工作积极性与主动,并将自身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紧密结合起来。

2.改进方法,提高工作绩效。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繁琐、但能真正锻炼人的职业。高校要建立完备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在选聘、考核等环节上加强对辅导员思想素质与工作能力的考查,在提拔辅导员或在其职称评定时,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实干精神与创新能力。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分析新时期工作对象特性,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对繁杂的事务进行不断反思,同时利用一些信息化软件等,以提高工作绩效。

3.关心发展,提升职业价值。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主要追求精神满足的职业。目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面临着职业发展的诸多困惑,由于长期从事繁杂的工作,自身的理论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有些辅导员甚至对前途感到迷茫,丧失工作积极性。所以,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高校要倍加关心辅导员发展,要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对辅导员给予大力扶持,让其摆脱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思想。辅导员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用“良心”做事转变为用“德心”做事,让工作实现专门化,在平凡中彰显其人生价值,在育人工作中重塑自我。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即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管理人员之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大和谐。作为具有教师与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在健全学生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以满足和谐校园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硕杨.论高校辅导员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研究,2006.3.上旬刊:14-15.

[2]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第1版.

[3]孙志军.在第十五次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7-1-12)[2008-11-15].http:///_siteId/15/pageId/20/columnId/693/articleId/3425/DisplayInfo.aspy.

[4]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