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3: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观念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门诊工作正转化为检查、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工作模式,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已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众的健康[2]。但目前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阻碍了门诊健康教育更好的开展,现就门诊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综述如下。
1 影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功能制的护理模式对护士有极大的影响,使护理工作长期处于被动执行医嘱的状态,着重局限在打针、输液、导尿等护理操作上。不清楚健康教育的内涵,健康教育意识淡漠。不知道健康教育早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健康教育给医院带来的其他社会效应。
1.1.2 门诊护士大多数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且自身业务更新慢,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她们大多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分诊工作,而忽略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3 门诊有些护士自身素质不高,工作缺乏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态度生硬,只能勉强完成基础护理工作,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的护士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健康教育常识,但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和患者进行沟通,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患者。
1.1.4 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时机不恰当,不能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的时间,教育内容片面,形式单一,不能抓住重点,没有说服力,缺乏合理性和实效性[3],急于求成,流于形式。
1.2 患者因素
1.2.1 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暂,与护士接触时间不长,护士没有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4]。患者参差不齐的文化程度,导致理解能力不同,接受知识快慢不一。
1.2.2 就诊患者的疾病、职业、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等不同,对就诊的希望和需求不同,从而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难度[5]。
1.2.3 患者来院时心情急躁,不愿意候诊接受护士的健康教育,希望医生能立刻诊治,只愿意遵从医嘱,对护士抱有怀疑态度。也妨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
1.3 管理因素
1.3.1 没有结合医院门诊患者的实际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单调枯燥,教育没有针对性,形式过于单一。
1.3.2 健康教育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明确的质量控制方法,管理监督薄弱,在资金、设备、时间上缺乏相应的支持[6-7]。
1.3.3 健康教育覆盖范围广,工作量大繁琐,无法进行量化,质量不容易考评,资金投入多,短期内又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医院的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健康教育带来的社会效应,而轻视健康教育。
2 有效开展门诊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提高护士自身能力
2.1.1 加强护士的培训,增强护士健康宣教意识,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健康教育技巧与水平。通过医院、科室组织业务讲课及远程教育等学习形式,不断提高护士理论知识,鼓励护士自己通过报纸、媒体、书籍等途径收集与健康相关的医学及生活小常识,并由医院统一制成可随身携带的小册,方便护士随时阅读,以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常识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更新小册的内容,更新护士的知识结构。
2.1.2 把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日程中的一部分,贯穿在整个门诊工作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患者就诊后,护士应该热情接待,主动介绍门诊环境、医疗方法、安全管理制度、卫生注意事项等,着重告知患者需对护理工作进行支持与配合。
2.1.3 抓好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临床带教三方面培训,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如举办学习班、讲座、外派学习等,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逐步改变其学历低基础差的现状;继续教育内容体现“四新”,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真正达到“充电加能”更新知识的目的[6]。
2.2 宣教医护同步有针对性
2.2.1 患者看病时心理急躁,护士应迅速指导分诊就医,给予心理护理,做好医院专科、专家介绍,避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患者自行错误的分诊中,见缝插针地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健康教育,不可泛泛而谈。
2.2.2 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机,不同健康问题给予有效宣教[2],注意宣教技巧,如果医护宣教不一,会造成患者不信任护士的宣教,因此要经常和医生沟通,做到医护同步,宣教一致。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肯定回答时,不可信口开河,错误指导,避免因错误的健康教育导致的医疗纠纷。
2.3 选择适宜时机宣教
2.3.1 患者及家属提问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恰当的健康教育[6]。应侧重重点,不要答非所问,使患者失去倾听的耐心。
2.3.2 健康教育与护理活动密切结合,边操作边讲解,充分利用患者在门诊输液室、观察室、换药室的时间,重视点滴健康教育。
2.3.3 在导诊途中耐心解答患者关注和咨询的问题,在有限时间内把健康教育知识更快更直接地传授给患者[5]。
2.4 使用有效方法
2.4.1 将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相关知识和健康保健的内容,根据患者就诊的科室,制作成健康教育书籍和图片。书籍内容科学准确,具体详细,图文并茂,内容涵盖饮食、锻炼、保健、注意事项、如何就诊等,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即节省人力,又能缓解患者就诊时的焦急心理。书籍和图片不受空间和就诊高峰的限制,患者可以在候诊期间,利用书籍和图片进行学习。还可开展健康讲堂、设立宣传栏、设计板报等。但资料的内容必须不断更新。
2.4.2 护士语言应通俗易懂,态度谦和,具有感染力,尽量取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宣教内容简化,强调重点。
2.4.3 重视媒体宣传对患者的影响,可以在输液室、观察室放置电视等设备,利用电视、光盘、广播等大众媒体对患者尽行健康教育。即专业通俗,又可以有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2.5 重视健康教育管理 管理者应重视健康教育,为健康教育提供充足资金。完善健康教育制度,包括日常教育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将健康教育规划、运作与评价体系和护士考评融为一体。我院每季度评选“星级护士”,将健康教育的完成情况作为考评指标之一,使教育的内容分解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统筹运用、综合使用各种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赖尾兰.浅谈有关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5):116-117.
[2] 李黎.浅谈门诊健康教育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27.
[3] 王亚芬,白凤芝.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14):3083.
[4] 梁玉梅,吴云云.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2):352.
[5] 薛红霞,丁献菊.门诊患者健康教育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15(2):93-94.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2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及时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帮助,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和心理素质,同样也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目标。本文重点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出发点,探究如何实现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方式有问题。受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吃好、穿好、身体健康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投资主要侧重在衣食健康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现代家庭教育轻视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情感需求。在幼儿园教育中,往往由于多种因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例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过多重视活动特点而忽略了幼儿的身心特点;过多重视自体功能而忽略了幼儿的德美教育;过多重视动作熟练度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一系列的错误教学方式,不仅错过了在关键时期幼儿的意志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导致幼儿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2. 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在幼儿园所接触的人或事,而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人际关系教育主要是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第一,师幼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很多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外界的人或事比较陌生,缺乏家庭中的安全感,非常渴望外界人能够对自己理解、尊重。然而很多教师在处理师幼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主观的兴趣、目标出发,幼儿往往都是被动接受,使得幼儿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不安全感、无信任感,从而表现出焦虑、退缩、不安等情绪,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知所措。第二,幼儿之间关系不和谐。幼儿从家庭走到幼儿园,从家庭生活转变成集体生活,由于年纪小、交往能力差、个体差异等因素,使得很多内向的幼儿往往在幼儿园被漠视,这让幼儿感觉到孤立无援,如果得不到及r的开导、帮助,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水平。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学习心理学论,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为任职幼儿教师的重要因素,并且幼儿园有义务培养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通过加强幼儿教师的辅导水平,能够有效建立起师幼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与研究,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这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不同地区可以成立幼儿心理咨询机构,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工作,并且定期开展有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活动,从而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这种压力无形之中就传递给了孩子。另外,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工作较忙,难以照顾孩子,出现了很多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这些孩子正处在心理、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一些行为或者举动将大大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是他们形成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目前,心理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家长相互配合,实现学校、家庭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心理压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正能量。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重视程度不足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与教师就要求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这种越来越多的兴趣班使孩子在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负荷。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更多地集中在课下,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措施不足。这种状态下,一些小学生过早地出现逆反心理,对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出现抵触情绪。这就是没有重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后果,越不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他们接受教育的抵触情绪就越大,最终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情况。
2.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心理教育中,由于课程设计较少,很多教师都兼职心理课程,他们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些教师组织心理教学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根据孩子们日常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对一些孩子的行为进行指正,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接受到系统的心理辅导,只是在不断接受教师的负评价,影响孩子积极心态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在组织心理干预的时候,没有将更多的生活案例与干预措施进行结合,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最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心理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一些教师的心理干预措施过于直接,他们没有更多地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只是将学生的问题指出来,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3.孩子的心理压力缺少释放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小学生课外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比例在50%以上,一些大城市的比例更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处于玩耍阶段,但是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理负能量逐渐增加,同时他们在接受到大量心理负能量之后,缺少必要的发泄空间。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有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与他们的交流不畅,不能实现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释放。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
1.构建积极的心理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心理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整个教育的主线。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进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积极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积极的心理素养的形成。首先,教师需要直面学生可能存在的特殊行为、人际交流障碍等问题,这是在一些学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捋清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动态的教育思路,不断了解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准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2.优化积极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育内容是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选择更多积极向上、具有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和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的内容选择可以使心理教育有效开展,例如,社会公德教育中,教师可以与敬老院等社会机构联系,让学生进入社会中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部队的纪律教育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思想。在道德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引导。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中,教师需要选择大量正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引导。
3.改进积极的心理教育方法
运用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就需要不断改进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情境模拟法、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之中,对其产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中心,是我们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对象,教师需要不断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这种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在人际交往的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运用换位思考的思想,不断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理解和认识。当学生有效理解相关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敞开心胸接纳孩子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心理相对自卑,不利于他们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撇开偏见,对他们一视同仁,多关心他们在课堂上、生活中的表现。例如,一些孩子存在一定特殊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进一步敞开心胸,接纳他们,需要主动去接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温暖。这种主动与他们接触可能一次不会成功,需要多次重复地进行。当某一天,孩子们伸出自己的手,主动与我们进行交流之后,我们就实现了他们对学校班级环境的融入,他们的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封闭的内心世界得到释放。这是他们融入班级大集体的第一步。
2.家庭的配合
大多敌睦泶嬖谖侍獾暮⒆佣际且蛭家庭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引发的。因此,教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需要进一步与家长进行交流,不断了解孩子在家庭的生活情况,这样才能全面认识孩子的一些问题。然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育方式和手段,这也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因此家庭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当家庭的生活方式调整之后,孩子的一些负面心理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有效引导,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长不能心急,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情感教育方式,不断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他们的安全感。
3.针对性的干预
教师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情感互动,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首先,借助节日进行情感教育。节日是孩子最喜欢过的日子,例如,六一儿童节。当遇到这些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室进行有效装饰,烘托节日气氛,让他们在一起过节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相互的融合和交流。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多关心孩子,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怀。其次,借助孩子的生日进行情感教育。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日无动于衷,他们需要被人关心。因此,可以让他们在学校班级与其他同学一起过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切蛋糕、吃蛋糕。这种互动和交流将使得他们成为学校班级大家庭中的焦点,可以有效提升他们对学校的亲切感,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最后,借助游戏等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小学教育更多借助游戏进行。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多关心学生的表现,容忍他们的一些失败和不配合,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感。
4.引导关爱别人
很多小学生的怪异行为都是因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这样才能实现他们有效能力的提升,使他们不断融入小学班集体中。例如,假设妈妈生病的情境,“小学生应该怎样照顾妈妈”,这样让孩子主动思考需要做哪些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妈妈。教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多关注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再如,组织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偏远山区的孩子捐书等,这样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心。我们需要进一步关心学生,才能使他们关爱别人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去照顾一些植物,通过他们的照顾,植物在一天一天地长大。这种成就感将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照顾别人的快乐和愉悦。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小学生进一步关心别人。
5.大家庭氛围的营造
孩子们融入学校班级这一集体中进行学习生活的前提是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关心,还需要学校班级形成一个大家庭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大家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关心。例如,在孩子进入学校班级的第一天,可以张贴标语――“欢迎新同学”等,这些标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包容。另外,在学生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差异时,教师需要多关心,少旁观,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孩子对集体的依赖感。让这些孩子完成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考虑他们完成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信心的树立。当他们完成相关的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将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孩子的心理情况,优化心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构建与家庭的心理教育合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实现教学氛围的融合。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干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教师需要坚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干预,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一、心理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应试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投入到应试教育中去,而逐步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很多小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设置一定的心理教学课程,也没有专业的老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比如说,在很多小学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反感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拒绝同学的友爱和帮助,这些问题看似是孩子们玩耍上的小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果不加以教育和指导,很容易导致学生走上不正确的道路。
对策:作为小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校应该提高对心理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心理课程放到与应试教学科目同样重要的地位。学校还应该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成立心理咨询室,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得到帮助。再者,学校还可以组织定期的讲座,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在每个班级进行板报宣传,这些方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心理教学的关注以及重视度。
二、过于注重形式,忽视本质教学
在我国的很多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很多心理老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形式化教学,而忽视了真正做到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很多心理教学过于强调同一性,却忽视了“因材施教”。比如说,很多心理老师会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的时候,非常精细,但是测试完之后,心理辅导老师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总而言之,太过于形式化。
对策: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解决学生出现的疑惑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还有很多老师,过于注重教育的同一性,将心理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书本上重点强调的内容进行讲解,却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个人实际相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不同的根源,这就需要广大心理教师要利用普遍的特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辅导。
三、来自学校和家庭的社会压力大
小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是一些相对较简单的知识,课堂教学重在扎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压力以及来自家庭家长们的期望值让小学生在小小的年纪已经背负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小学学习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单纯的,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却很少能够开心地学习,单纯地玩耍,而是被厚厚的一沓沓试卷,家长们过高的期望值,老师们的严厉压得喘不过气来,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是一种厌恶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压抑紧张的状态。
对策:作为心理老师,应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倡导学生进行快乐学习。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家长们的家庭教育工作,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同时保持心理健康发展。
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免疫系统疾病,是一种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病变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大多数患者也对此类疾病了解甚少,导致其情绪不稳定、性格改变、心理承受能力差。陆烈红对146例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100%患者喜欢护士给予健康教育,有95%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不够详细24.7%的患者认为健康教育时机不当 17.8%的患者认为未能因人施教[1]。本文针对我科疾病的特点,总结健康教育存中存在问题,改进宣教方法与技巧。
1 存在的问题
1.1护士方面因素 调查中有37.3%的护士认为开展健康教育可有可无;11.1%"的护士认为开展健康教育没有必要。这说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及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未被广大护士完全认识[2]。进行教育时,只根据病种选择,内容缺乏个体针对性。
1.2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患者收效不理想。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大多采取的是口头讲解,常常是护士讲的多,患者家属反馈的少,单向传播的多,双向交流的少。教育内容简单,时机把握不当,急于求成。如关节疼痛剧烈的患者入院,护士就行人院宣教,忽略了患者真正的需求,易使患者对教育者及教学内容感到厌倦或抵触,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1.3教育对象选择不当 只注重患者本人,而忽略了家属的作用。例如RA致肢体严重变形的患者,失去自我照顾能力,很多生活上的事需要家属的协助才能完成。如果在出院指导时只告诉患者,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患者产生对家属的抱怨,甚至孤独隔离感。
1.4人员配备不到位、缺乏教育时间 患者多工作量大,护士少,达不到医护1:2,护床1:0.4的要求,护士整天忙于常规治疗,健康知识教育不能落到实处。教育者由于时间紧迫语速过快、吐词不清、表情呆板、语言生硬,致无效沟通。流于形式,缺乏真实性、可行性。多数护士认为把健康教育看成是护理以外的额外工作。相当多的人员只注重执行各项治疗与分级护理要求,观念仍未更新,接受新知识能力偏差,不能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给开展教育活动带来了困难。
1.5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致护士知识面窄,认识偏差。如:缺乏相配套的健康教育学、传播学、人际沟通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学校没有规定要开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医院没有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加以发展。
1.6医院方面因素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面临着"保吃饭、求生存"的严峻形式,往往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搞健康教育,认为无利可图,吃力不讨好,这种投入与效益相背离的效果抑制医院开展健康教育。
1.7患者方面因素 一些患者及家属无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常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凡事相信医生,常常对护士的健康教育不予理睬。由于社会观念及传统思想,患者认为护士只能打针、输液、伺候人没有知识性讲解缺少权威性,最终还是要听医生的。
1.8其他,如医护观点不统一,而使患者无所适从。教育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评价的重点不突出。目标制定过高易失去信心,过低达不到刺激患者学习兴趣的目的等。
2 有效健康宣教的方式
2.1语言即口头讲解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多听患者家属反馈,双向交流,重点应是患者行为和态度的改变,而不单纯的说教。
2.2书面文字结合动作示范,如小册子、卡片、板报、展览、视频、护士示范等方式。教育内容融入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去。也可以点带面的教育,将知识传播给患者,让患者现身说法,增加其说服性。
2.3计划性教育和随机性教育相结合,对有共性的健康问题,对患者进行有秩序教育。如工休会、广播、电视。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健康、不同心理状态做针对性随机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患者学习的实际情况。
3 特殊情况下的宣教方法
一般情况下患者愤怒都是有原因的。此时护士不能失去耐心,被患者的言辞或行为激怒,尽量让患者表达和发泄焦虑或不满,缓解他们的理压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当患者病情严重或处于危重状态时,与患者沟通时间要尽量缩短。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护士可以重复一句话,以同样的语调反复与患者交谈,以观察患者反应。当患者患了绝症或遇到较大心理打击时,会产生失落、沮丧、悲哀等反应。可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允许患者独处。应用鼓励、发泄、倾听、沉默等技巧表示对患者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患者。最终稳定他们的情绪,使其身心尽快恢复平衡。
4 讨论
健康教育在促进人们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不断提升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促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3]。注意健康教育中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细致的心理护理,详细的疾病预防教育[4]。更新观念,接受新知识,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烈红.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0,15(11):690-691.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康教育意识 对大多数社区医生来讲,健康教育更多的是负担,只有极少数人从中感到乐趣。
1.2 缺乏健康教育的技能及方法 有些医生在做健康教育时,常常“单口相声”或单纯的知识宣传。
1.3 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有的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1.4 缺乏对居民观念的培养 目前,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往往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买点药吃,吃不好又忍不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医院,预防没有,保健只是有钱人和有权人的权利,对保健与健康的关系存在模糊的认识。
1.5 缺乏与居民交流的技巧 有些医务人员在做健康教育时常常照本宣科。
2 对策
2.1 树立健康教育意识 在社区“六位一体”的全科医学服务中,健康教育占有相当重要位置,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人群疾病发生率。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最简单、最易接受、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全科医务人员应当把居民的健康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史命,把社区的健康教育作为快乐的事业。
2.2 提高健康教育的技能及方法 在上课前要了解你的听众的一般情况。在上课时要记住一点,我们对居民实施的健康教育,不是培养医生,也不是培养护士,只是想让他们知道一些预防保健知识,所以,在讲课时没有必要告诉他发病机制、症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危险因素等。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与医院里的健康教育不一样:(1)社区医务人员是在居民生活区域里工作,不是在医院也不是在工厂,所以每次来的人群都相对比较固定,即都是本社区的人,所以讲课要有连续性、要深入浅出,让每个人都好操作。(2)我们的教育对象有健康的、亚健康的、患病的,因此,不要单纯讲某种疾病。(3)在年龄上,老少都有,所以讲的内容要让参与者都能有体会和感受。(4)从领域上,可以讲生理、心理的,也可以讲社会的等。制定的健康教育题目应注意新颖有吸引力,要通俗易懂,不要用很多的专业术语。为吸引居民常来听课,每次最好设计一个独特的结尾。
2.3 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做一名称职的社区医务人员,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储备,厚积薄发。比如,一名社区医务人员要认真学好“吃、喝、玩、乐”四种技能,我们在讲课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小事来讲,把这些浅显的东西和它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把医学保健知识贯穿在其中。
2.4 加强对居民健康观念的培育 让健康教育在社区得到重视,必须首先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转变居民健康观念的目的,就是通过普及自我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反思居民对健康教育讲座的参与性差,可能我们不是讲浅了,而是讲深了;我们觉得很简单但对居民来讲是复杂了;不是讲少了而是讲多了,居民当时听了感觉特好,但回家后就什么都不清楚又说不上来了,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老百姓就不爱听。
2.5 注意与居民交流的技巧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身心健康者,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曾刊登《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文章,结果表明:有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十分必要。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身心教育与体育锻炼有些脱节。体育教师只管上课和技术讲解,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产生于以下几方面:
1.1 对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认识不足。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一些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重视不够,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怕脏怕累怕出汗。宁愿整天呆在教室里,也不肯到操场上去活动活动,宁愿整天上网,也不肯走出去散散步。其次,认识能力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和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女生,宁愿挨饿,少食不食,但不知道运动去减肥。宁愿去吃减肥药,也不愿接受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天长日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学习。再者,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1.2 缺乏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而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但是有一些人往往缺乏这样的品质,遇到比赛就心怯,就害怕、就心慌、怕日晒、怕淋雨、怕危险、怕受伤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新心健康的发展。
1.3 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运动或比赛时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4 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知道比赛中的相互配合和团结,知道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等。
1.5 缺乏体育意识和科学的行为。体育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诸如:早起、散步、跑步、练太极拳、跳健美操、参加各项体育比赛等。有些大学生,善睡懒觉,不食早饭,不去呼吸新鲜空气,晚上熬夜。根本没去考虑过去锻炼身体,没有一丝一毫的体育意识。有些即便去锻炼了,缺乏认识,应付了事,轻描淡写,根本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或缺乏科学指导,不动则已,一动剧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2 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2.2 加强体育教育,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3 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
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我们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从被动注意引导间主动注意上来。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2.4 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常说的“体质”是指“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则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健康是人们体质状况的外部表现。因此,在研究确定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时,必须始终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类健康概念的更新,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强调防病保健。所以要求广大护士必须改变传统的护理观念,在“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时,注意对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目前,由于山区经济文化落后,医院患者健康观念陈旧,医护人员素质较低,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至使在对山区医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 不利因素
1.1 护士健康教育观念淡薄 由于受传统护理教育、护理方式、管理模式以及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影响,护士每天只是把铺床、打针、完成医嘱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对施行健康教育不重视,而且医院对此无要求,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
1.2 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知识 由于受山区医疗资源限制,山区护士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进修学习机会少,进行健康教育既无能力也无动力。
1.3 教育内容贫乏 目前,医院对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停留在入院须知、出院指导及卫生宣教上。对怎样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同患者进行沟通没有有效的指导。
1.4 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护士怕施教与医生说法不一致,引起医疗纠纷,伤及自我。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主动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5 患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人思想观念陈旧,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铺床,不相信护士的健康教育讲解。只相信医生,对护士善意的叮嘱不是不理不睬,就是不能很好地执行,健康教育收效甚微。
1.6 医院科室设置不细,护士较难施行健康教育 山区医院由于医疗经费不足,分科不细,人员较少,一个科室病种多,病情复杂,护士由于知识面限制,很难面面俱到,造成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力不从心。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为有效进行健康教育,医院应主动引导护士树立健康教育观念,对护士进行政治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理念。学习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医院、科室,了解国内、外护理动态,从而认识健康教育的意义,转变观念。
2.2 坚强护士业务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健康教育技能 (1)学习方式:定期组织学习,自学,定阅报刊学习,争取机会外出学习,同事之间相互介绍学习。(2)学习内容:疾病诊疗、护理知识、预防医学、心理学、营养学、人文科学,切实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能力。
2.3 加强对患者家属施教,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由于山区经济条件限制,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很多事情需要家属来协助、督导完成,同时患者处于疾病困扰之中,希望得到家人的关爱和支持。家属获得健康教育信息,患者就能获得更多的益处。
2.4 加强医护沟通,提高教育水平 护士要经常与医生交流,在专科疾病知识方面,多向医生学习,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理论和技能,争取医护观点一致,杜绝医疗纠纷。
2.5 因人施教 对文化程度低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讲解,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要讲解疾病的病因、诱因,病理变化,愈合,还要讲解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其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成熟。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现在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可喜的是发展速度很快,教育效果非常明显。然而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及个人的高要求,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还显得比较落后,地区差异较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了解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正式开展以来,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这一活动,不仅认真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且还加强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并编撰出版了一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认识片面,形式主义严重
有不少的学校、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认识片面。现行的应试教育使教师疲于应付中考、高考和各种各样的考试,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所开设的活动或课程只能是流于形式,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口号化,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推广到应有的程度。
2.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全国而言,发展极为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缺乏对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的认识,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总体看来,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发展速度快。而小城镇、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不是很理想,差距显著,特别是边远的农村中小学几乎还是空白。这样,就全国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就显得偏低。
3.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足够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4.理论水平较低,难以指导实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属起步阶段,在实际开展活动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临多方面的研究困境。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
二、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还要落实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境中,学校、家庭、社区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积极主动的整合包括家长、社区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2.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
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学校领导要端正旧观念,充分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合理的课时,选定合适的主要参考教材。同时,任课教师也要端正态度,尽职尽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培养专业队伍。在师范院校有关院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这样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数量问题,又可以解决其质量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越来越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高职学生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不够重视,使得其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同时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生理、心理、智力、道德的发展缺一不可,否则就是单面的人、畸形的人、不完整的人。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塑造出健康健全的人格。
(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与相互帮助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人格特点,从而建立起心理健康意识,学会非健康心理的?{适及处理办法,学会心理健康培养方法与技巧。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做到“知己”,即根据所学知识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和调整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同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之间可互相“知彼”,有利于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互助,既有利于干预或减缓对健康心理的危害,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环境,对不健康心理的产生起到预防作用。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为良好的状态,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善,并且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容体系的不完善。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有建成全面覆盖课堂教学、与平时教育相结合的完善体系,只有心理老师、学生班干部开展有限的工作;第二,有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心理咨询或心理测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非常少;第三,有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尚缺乏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只能滞后地跟在事件后面,没能有效地做到尽早发现,尽早预防,尽早解决,从而有效地减少心理疾病的预防和不良事件的出现。
三、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分时段、分年级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建立“三个层面”和“三方面教育模式”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心理知识的认知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拓展活动上。
“三个层面”为:第一,开设全院心理健康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大一、大二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第二,开设选修课程,即可同时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大学生恋爱心理等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开展“快乐心灵”系列讲座、心理剧的演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超越自我心理文化节等活动。第三,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做好一对一辅导。
“三方面教育模式”为:第一,对刚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自我角色认知”的教育,对二年级的学生则进行“自我角色的理解”教育,对三年级的学生则进行“职业方向感”教育。具体做法有:建立学生的“心理成长档案”、要求学生撰写“性格能力与专业的匹配及修正”等,唤醒一年级学生的大学生角色意识;第二,开展以“自我了解”“情绪管理拓展”“与人沟通的实训”“应对压力训练”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素质拓展活动,提高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使二年级学生心灵丰满且自信;第三,对最后一学年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养的心理能力。
(二)进行心理测试,掌握学生心理情况
建议高职院校为全体新生做心理测评工作,根据测试结果,对心理问题明显或性格偏执的学生,设立院、系两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信息库”,随时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可向全体学生开展网络与纸质、个人与团体相结合的心理测量,为全院学生提供专业的解释与指导,使学生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三)开展心理咨询,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是通过认知、情感、行为或系统性的介入方式,对学生提出并强调个人价值、个人成长,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最有效的办法。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由学院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或已考得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组成心理咨询专家队伍,进行心理咨询活动。第二,面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专家每学期定期在心理聊天室或谈心辅导室开展小型心理互动活动,也可通过心理专家坐诊、微信、QQ、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以增强心理咨询的实用性和主动性。第三,团体咨询需要找到特殊群体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如生活有困难造成心理贫困的学生群体、经常违纪的学生群体、对职业没有方向的群体等这些群体共有的问题,可通过团体咨询的方式来开展活动。
(四)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对高职学生实行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地帮助心理问题严重的大学生迈过心理痛苦这道坎,及早防治、及早疏通,尽早掌握高职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成立危机干预专门小组,把学生心理危机尽可能消灭在初始状态。
1.心理危机干预的精准排查。心理危机干预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心理危机引发出来的伤自伤他伤物的事件降到最低。因此,尽早找出行为不合常理的学生至关重要。主要办法有:第一,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对全院新生的心理测试的结果进行筛选,将存在心理问题或性格偏执的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学院和系部,并与家长联系,保证随时可以联系到家长,力求做到学校和家庭都能注意到该学生的状态。第二,从学生宿舍到学院的各级心理工作队伍,实行层层负责的制度,根据心理危机隐患,注意心理及行为不合常理的学生,并及早通知学院。第三,不留盲区,扫除空白,尽量利用学生干部中的心理委员,在班级、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各个角落,发挥同辈之间交流容易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及早发现有情况的学生,迅速向院、系报告。
2.心理危机干预的高效快速反应。学院应设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小组的老师手机应该保持24小时畅通,一旦学生有危险的行为出现,可快速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同时迅速联系学生的家长。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在干预成功后应转介到专业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