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的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艺术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艺术的特征

篇1

(一)发展初期

我国第一部网络自制剧“Y.E.A.H”2008年9月在凤凰网首度出现在荧屏上,在网络自制剧发展初期,国内网络自制剧内容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视频网站运营趋向于无序化,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自制剧制作素材和故事情节都趋向于成本低与周期短的短片。[1]在网络自制剧发展初期阶段制作短片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故事情节时间低于10分钟,极其缺少文化艺术美感,其创作情景剧情只是为了迎合广大网民的需求。但是正是因为该类影片符合互联网市场网民大众的基本需求,所以在互联网浪潮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网络视频制作也得到了不断规范,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网络微喜剧也因此发展起来。

(二)发展阶段

我国第一步网络微喜剧是《潘磕惺俊罚该部微喜剧主要由搜狐视频投资制作的,其中网络主持人大鹏担任该片制片人和主演,在2012年10月首度搬上荧屏,自从上映后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支持,成为国内网络微喜剧获得较大成功的经典剧作。为了推进网络微喜剧的快速发展,2014年3月搜狐视频和华裔美国电视媒体相互合作,成功将该部网络微喜剧引进美国市场,在美国电视媒体上映后收视人群超过7000万,成为网络自制剧拓展海外影视市场的经典之作。

自从《潘磕惺俊吩谒押视频上映后受到了社会群众广泛好评,类似于《潘磕惺俊返耐络微喜剧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譬如由搜狐视频制作的网络微喜剧《极品女士》与《我的极品是前任》,由优酷网自行制作的《万万没想到》等,在网络上都获得良好反馈,网络微喜剧市场不断拓展,并成为推动网络自制剧发展的重要影视题材。

二、 分析网络微喜剧快速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不断深入,互联网新媒体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介质之一,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发展俨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为了推进新媒体快速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在2012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文件,积极鼓励投资者投资互联网视听节目和服务企业,积极鼓励互联网视听节目开拓创新服务业务,创作更多健康而优秀的影视节目,从而推动着网络影视行业的发展。

(二)网络视频内容不断创新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传统喜剧剧情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传统喜剧风格受到社会群众诟病,严重影响着现代喜剧的发展。[2]部分喜剧创作者轻视喜剧艺术的独特特征,认为喜剧中有关悲、喜元素必须要分离开来,受到传统喜剧不能混杂观念的影响,许多经典的现代喜剧受到喜剧界部分同志指责,这对于现代喜剧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浪潮下,网络喜剧得到不断发展。当前来说许多网络影视剧的制作团队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制片人也投身到网络影视剧的创作中去,作为互联网受众他们更加了解互联网网民特点和需求,借助于互联网多媒体媒介来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影视作品,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将影视剧作生动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此外,网络影视与传统电视播放形式也有着很大差异,传统电视需要在固定时间段里播放,而且传统电视播放受到固定空间限制,网络视频和网络影视可以根据观众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点播”,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推进网络微喜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探讨网络微喜剧的主要特点

(一)人物形象接近现实生活

相对于传统喜剧来说,网络微喜剧更具有吸引力,网络微喜剧中的各个故事情节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或者社会群众的人物形象,网络微喜剧就是将日常生活同平常的事情通过夸张演绎并呈现到观众眼前。在网络微喜剧《潘磕惺俊分校主人公大鹏有时扮演着面临高考的高考生,有时是肩负育人责任的教师,有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小白领,有时是不谙世事的程序员,有时是为人算命的算命先生,在该部网络微喜剧中他的人物形象始终停留在“草根”阶层;《万万没想到》主演王大锤更是扮演着社会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在情境故事中他所经历过事情和面临生活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可能会遭受的挫折,这些人生挫折可能是来自于工作,也可能是来自于生活,情景剧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大鹏在面临着生活中的困难和突发状况时显得尤为无助和无奈,这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具有时代意义。

(二)叙事结构较为简单

网j微喜剧与传统影视剧有着很大差别,传统影视剧一般情况下是使用线性叙述结构进行情节构造,将时间和空间作为故事发展线索,而网络微喜剧在叙述结构和情节线索上不同于传统影视剧,以小人物作为影视切入点,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改变故事主题以及故事情结,网络微喜剧没有结局也没有主题中心思想等,而是营造拼接感相对强的叙事氛围,该种类型喜剧没有刻意去表达影视主题,缺少确定性,叙事方式和创作内容也是非常创新,相对于传统影视剧来说没有受到内容限制,故事情节也相对夸张和惊奇,网络微喜剧通常以“吐槽”“恶搞”等形式展现出故事内容。网络微喜剧的叙述方式和叙事结构都相对简单,使得影视导演和影视制片人在创作时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创作出更具有创新特色的影视剧品,给导演和制片人以及演员等创造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具有创新叙事风格

随着互联网多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微喜剧为了迎合互联网发展和满足网络民众基本需求,网络微喜剧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叙述故事,则故事情节便会显得尤为紧凑,并且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故事情节信息展现出来仍然是具有很大挑战,受到快节奏叙事风格的影响,网络微喜剧对剧中人物角色声音以及语言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来说网络微喜剧的主要叙事风格是“恶搞”“自嘲”,同时还是网络微喜剧的主要艺术特征。通过“吐槽”等方式来表现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通过“幽默”话语来表现出人物内心真实想法,当前来说“吐槽”俨然成为社会潮流文化。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变,社会底层面临着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吐槽”形式无疑使得草根阶层获得情感释放。其中“吐槽”内容相对广泛,包含有社会热点、广告用语、网络热词等,目前许多网络影视作品都设置有“弹幕”,让更多观看者吐露内心真实想法,其中“弹幕”停留时间仅为1秒,不会对观看者观看视频遭称影响,这些吐槽“弹幕”可能是表达自身对影片的感受,也可能会和剧情没有关系的幽默言语等,对于网络微喜剧来说“弹幕”使得影视剧更具有幽默性和创新性。

四、 网络微喜剧所处的社会环境

(一)视觉文化发展迅速

所谓视觉文化,指的是人类“看”后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视觉文化,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进程深入,信息传播手段接连不断出现,社会群众对于视觉文化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国内视觉文化主要以电视剧、电影以及广告等多种视觉形式呈现,并逐渐成为国内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视觉文化主要以书记、文字等形式呈现,现如今多媒体信息媒介已经逐步取代传统信息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体验以及消费方式等都产生很大的影响。[3]伴随着视觉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人群对于视觉性文化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各种创新视觉形式也在不断出现。视觉文化让社会人群有了更多消费形式,而社会人群的消费又会带动着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视觉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

实际上,视觉消费也属于社会群众体验式消费,其中视觉消费不但是指对商品与服务的视觉关注,还包括有对商品于服务本身关注。

(二)我国社会文化转型阶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我国在国际社会上身份和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都有了全新转变,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社会群众对于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社会阶级结构也出现很大转变,社会阶层已经从传统工人和农民转变为更加复杂的社会阶层。在我国社会阶层不断解构和重组过程中,大众文化得到了不断发展,正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衍生了许多新兴媒体介质和信息传播形式,让社会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大众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于大众与服务大众,对于社会中的大众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在发生很大转变,从集体主义转变为个人主义,从提倡节俭转变为鼓动消费,从无私奉献转变为拜金主义等。在社会转型阶段过程中大众文化充斥着社会人群的感官体验。网络微喜剧是大众文化发展的阶段产物,该种类型影视剧以幽默搞笑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获得了社会群众的热切追捧。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影视创作者充分借助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创新影视作品,并形成全新的影视形式,也就是当前引起社会潮流的网络自制剧,是信息化时展的新兴产物。虽然网络自制剧在制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及术特征等多方面需要加强改善,但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社会群众非常喜欢网络自制剧的创作内容,网络自制剧将会成为推进影视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TN911.23?34;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2?0069?03

Abstract: Since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the traditional firewall detection method for network abnormal data is not high, a novel network intrusion data detection model based on feature selec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network reliability and security.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solu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realize feature mining and extraction of information data in network channel. The extracted correlation dimension information features are optimized to achieve intrusion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finally implement effective mining and detection of abnormal network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fuzzy C 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etection model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abilities to deal with network abnormal data and intrusion information.

Keywords: heterogeneous integrated network; abnormal data; data detection; data mining

大模异构集成网络通过集成无线网络、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超宽带、大容量的数据信息传输。在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中由于路由链路的开放性,容易导致节点断开入侵链接,产生异常数据,对网络中异常数据的检测是保障网络可靠稳定运行的关键[1]。对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的异常数据检测算法的研究主要采用统计信息分析方法[2]、防火墙检测方法[3]、模糊推理检测方法和异常信息特征重排方法等[4?5]。采用相应的特征提取算法进行网络异常数据信息的特征提取和信息分类,实现对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中信号模拟和状态重组,实现网络异常数据检测,但是传统方法在异常数据检测中容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性能不好。对此,本文进行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模型的改进设计,得出可行性结论。

1 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模型改进实现

1.1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入侵特征选择

在上述进行了网络异常数据的信息建模和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对提取的关联维特征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6],实现对入侵特征的优选和控制,进行网络异常数据检测。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入侵特征选择的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模型的设计。网络异常数据入侵特征模糊C均值聚类的过程描述为:

(1) 首先选择一个C值,确定网络异常数据分类簇的总数。若网络入侵关联维特征集规模为m,令作为聚类中心,其中,并计算入侵关联维特征集聚类簇的根节点与簇心的距离。

(2) 在关联维特征集中选择C个实例,初始化采样频率中心为,,。

(3) 使用简单的欧拉距离将网络入侵特征信息采样簇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如满足:

那么。执行交叉变异,得到的一组标量采样序列为异常数据时间序列。

(4) 使用每个簇的实例来计算网络入侵特征信息时间序列的分布时滞:

(5) 如果网络入侵特征信息时间序列的分布时滞等于上次迭代的平均值,当满足时,则中止程序,否则返回第(3)步,令,并且计算新的模糊C均值聚类中心。

通过上述模糊C均值聚类,实现入侵特征选择。

模糊C均值聚类一般处理伪码如下:

double Distance(feature extractio&, intrusion informatio&);

//确定初始聚类中心点

struct point{double x;double y;}; //簇对象

integrated network{

private:

point fuzzy C means //簇的值

pointnovel data networ; //簇的平均值

list eltrybvts; //簇包括的元素

public:

cluster(const point& Point){

//构造入侵特征信息的时间窗口函数

tag.x = Point.x;

tag.y = gtrhbbt.y;}

point GetAverage(); //计算簇的平均值

point integrated network Value(); //@得簇的值

void Clearfeaturesampling(); //清空元素

void SetTagValue(const point&); //设置设计检测器

void AddEfrgrgent(pgrgt);

//添加一个异常数据的搜索元素

};

void K Average(pofrgtgt[],list&);

在终止条件约束下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的簇间分类,使得局部误差平方和最小,从而实现对网络异常数据的入侵特征优选。

1.2 网络异常数据检测的模型设计

通过上述对网络入侵关联维特征提取和分类,把有限数据集合分为C类,根据分类结果进行网络异常数据检测,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节点数据传输的包络模型为:

2 实验测试分析

本实验仿真计算机使用Intel i5?3230M 2.6 GHz 双核CPU,4 GB DDR3 RAM作为硬件配置,算法编辑软件为VC++结合Matlab 7,对大规模异构集成网络中的CUP2015实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异常数据检测仿真分析,数据库中分布有4组数据集,分别记为D1,D2,D3,D4,数据量分布为1 TB,2 TB,3 TB,4 TB,特征点检测权重系数ω设定为0.67,测试样本的训练集长度为100,数据在网络传输信道中的分布谱图如图1所示。

由图1的数据分布谱图可见,原始的数据受到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空间中的干扰因素较多,导致数据分布的状态具有无序性,需要进行特征提取和聚类处理。采用关联维求解方法进行特征挖掘提取,结合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数据聚类,得到网络异常数据聚类处理后的谱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得知,通过C均值聚类处理和入侵特征选择,提高了异常数据的特征分类性能。表1给出了采用本文方法进行异常数据的检测测试结果,采用500次实验计算准确检测的均值,得到本文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对比结果如图3所示,从表1的结果得知,本文方法对4组数据集的准确检测率较高,误检率角度、检测时间开销较小,从图3的结果对比得知,本文方法的平均准确检测精度高于传统方法,证明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表1 改进算法的测试结果

3 结 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入侵特征选择的网络异常数据检测模型。对网络传输信道中的数据采用关联维求解方法进行特征挖掘提取,对提取的关联维信息特征进行优选实现入侵信息识别和分类,结合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实现对网络异常数据的有效挖掘和检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检测模型能提高对网络异常数据和入侵信息的有效识别和检测能力,精度较高、性能较好。

参考文献

[1] REN Tianpeng, YUEN Chau, GUAN Yongliang. High?order intensity modulations for OSTBC in free?space optical MIMO communications [J].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IEEE, 2013, 2(6): 607?610.

[2] ZHANG Q, ZHU Q Y, ZHANI M F, et al. Dynamic service placement in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clouds [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3, 31(12): 762?772.

[3] 吴鸿华,穆勇,屈忠锋,等.基于面板数据的接近性和相似性关联度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6,31(3):555?558.

[4] 余晓东,雷英杰,岳韶华,等.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直觉模糊核聚类算法研究[J].通信学报,2015(5):74?80.

篇3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大数据在各行业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而随着百度、腾讯、阿里三大互联网巨头强势进军影视业,大数据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影响也日渐引人注目。而网络与大数据在技术上的一体性,更使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在策划、制作、播出等运营环节的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与传统综艺节目有较大甚至是本质的不同。为更深入地把握大数据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诸多新特征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笔者特以《奇葩说》为例进行分析。

一、大数据背量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现状

2001年5月,麦肯锡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数据”概念。而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也在其著作中提出观点,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有一种新型能力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作为分析技术被首先应用于与互联网关系紧密的行业。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迅速窜红起来的。而爱奇艺依托百度这一平台,就有着近水楼台、得天独厚的优势。

视频网站兴起之初,其综艺节目在来源上通常以购买独播权的方式引进各大卫视或海外的综艺节目,以此吸引点击量并与其它视频网站竞争。这一阶段的网络综艺节目主要是“拿来主义”的思维模式。自2013年广电总局“限娱令”生效以来,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的总量有大幅减少的明显趋势。与此同时,节目版权费用猛增,很多视频网站无法与资力雄厚的一线卫视相抗衡,部分一线卫视(如湖南卫视的芒果TV、浙江卫视的中国蓝TV等)更是研发推出了独家视频播放平台。在此背景下,各大视频网站能够直接“拿来”的综艺节目大幅减少。为求生存,部分视频网站开始立足“网络”探索新出路。

在此探索过程中,视频网站对“网络综艺”的认识开始向更符合网络逻辑的方向转变。立足网络本身的分众化、碎片化等特点,借用新崛起的C2B模式,网络综艺节目开始由传统的“拿来主义”思维模式转变为用户决定产品价值的创新自制思维模式。在“自制”产品的市场逻辑的牵引下,视频网站越来越需要根据“用户群体画像”制作符合用户喜好的综艺节目。于是,如何更精确、更全面地掌握用户特征,也就成为关系生存的大问题。

适逢其会,“云计算”技术诞生,将大数据在技术上的资源整合及智能化的推入了快车道。所以,有人说“对大数据的掌握程度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来源”。云计算技术及其掌握程度,很快成为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而爱奇艺在视频网站综艺节目竞争中强势崛起,主要原因也就在其背靠的是百度这一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的“云计算”能力。

依托大数据,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成功打破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同质化、泛娱乐化等弱化节目市场竞争力的特征。有竞争力的视频网站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把自制综艺节目向分众化、精准化方向大步推进。这一点,爱奇艺上由马东工作室独立创作的“说话达人秀”《奇葩说》有一定的代表性。节目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真实观点的真实表达作为重要标准选拔“奇葩选手”。在马东、高晓松、蔡康永、金星等“最会说话的人”加盟导师团的助力下,《奇葩说》第一季上线当晚就以近一亿次的阅读量占据微博热搜话题榜,并登顶“疯狂综艺季”话题榜冠军,成功跻身百度风云榜综艺榜单前五。2015年2月15日,《奇葩说》第一季以2.3亿次播放量完美收官,第二季收官总播放量达到6.2亿。截至目前,《奇葩说》前两季总点击量已超过11亿,第三季总招商破三亿,被称为“现象级”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巨大成功,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有不言而喻的启示意义。

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主要特征

结合大数据的预测能力,深入观察《奇葩说》的运营,笔者认为,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主要特征课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以C2B为基一利用大数据实现节目传播的精准化

篇4

摘要:由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引起的网络艺术,标志着在新的文化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又一次完美的融合。网络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和解读网络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网络艺术 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篇5

网络时代催生出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艺术形态――网络艺术。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艺术的定义仍有争论,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网络艺术概念进行界定:广义的网络艺术认为所有与网络有关联的艺术都应该称为网络艺术,既包括针对网络传播属性制作、传播的新兴艺术形式,如网络电影、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等,也包括通过网络传播的传统艺术形式,如通过网站看到的各种影院电影、电视电影、戏曲、电视节目等等;狭义的网络艺术概念专指前者:即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具有艺术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本文中提到的微电影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指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形式短小且具有电影艺术特征的电影形式。微电影具有典型的网络时代特征,其题材选择、情节设置、审美追求等都同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不同。

一、微电影的制作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微电影的制作特点

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互动参与性强等特征。在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参与到制作与传播中。传统电影的生产往往需要导演、编剧、摄像、灯光、后期、发行等十几个专业部门配合完成。但是微电影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之下,几个人,甚至一个人都能完成以前复杂的电影制作与传播。与传统电影动辄上千万、上亿的制作成本相比,微电影在制作方面的成本要低得多,同时,与传统电影生产周期相比,微电影的生产周期要短得多。一部传统电影从立项、送审,到搭建班底、拍摄、送审,直到院线上映,最短也要十个月以上的时间,而微电影生产无需层层报批,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许多新锐导演及电影爱好者的才华可以通过微电影得到了充分展现,其周期相对要短得多。少的一两天,多的几个星期、两三个月。①

(二)微电影的发展现状

基于很低的制作门槛以及便利的传播条件,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投入到拍摄微电影的行列中,他们拍摄了大量的作品,例如:《剩男突围记 》《我的浴室女友》《性命呼叫转移》《给力情人节》《听梦》《该死的胖子》等,数量巨大,参与人数和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

由于微电影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专业拍摄团队也加入进来,如由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出品的《4夜奇谭》;由灵思传播机构旗下灵思网络影视中心投拍的全球首部微博系列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等等,这些电影大多数由明星参演,拍摄专业,制作精美。

二、微电影艺术特征探析

微电影是由网络媒介传播发展起来的新兴电影形式,拍摄、制作、参与者都与传统的影院电影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多样化的题材选择

微电影创作从专业走向草根,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个性化的自我展示,没有票房压力的微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微电影中的爱情主题清新,旨在感动年轻观众。有的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如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华影盛视推出“疗伤系爱情微电影”系列,主打“治愈-励志”风格,将爱情中最脆弱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失恋”部分展现给观众,希望通过与观众最细腻的情感接触,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有的将题材定位在回归“纯爱”、回归传统爱情观,如微电影《蚁族的奋斗》。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情人节期间,在各大视频网站以爱情为主题首映的微电影多达几十部。②

2.怀旧题材

“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原初情感。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渴望肉体和精神的美好、舒适、幸福与自由,是人类最根本最原始的天性。然而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总是不断阻碍、毁灭着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愿望,为了摆脱痛苦寻求解脱,人往往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精神的救赎,一种是继续幻想美好并试图付诸行动去追求未来的乌托邦,另一种就是反复地咀嚼品味往昔留下的美好记忆,以抚平痛苦聊以的“怀旧”。③微电影《老男孩》是一部怀旧题材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以主人公王小帅和肖大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带领观众重回90年代的中学校园。从使用的道具到唱的歌曲如李春波的《小芳》、动画片《花仙子》的主题曲、迈克杰克逊的《billie jean》、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等都充满着浓郁的怀旧色彩。现实生活中的80后面临着结婚、买房、就业等压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往往留恋过去美好的回忆,充满浓郁怀旧色彩的《老男孩》正巧击中了80后心结,获得了广大80后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3.热点话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时、随地、任何人可以发表任何言论的微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2011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网络应用,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到 2.5 亿,较上一年底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为 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④微博成为网络社会的热点话题,灵思网络影视中心紧抓微博这一热点话题,投拍了全球首部微博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微博有鬼之目击者》讲述了一个通过微博寻找“目击者”的故事,《微博有鬼之私信》讲述了一个漂亮姑娘在收到一封微博私信之后生活改变的故事,《微博有鬼之@谁谁》讲述了小人物药家威一心希望通过微博过上名利双收日子的故事。《微博有鬼》三部曲系列利用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多角度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生态和复杂人性,并藉此片唤起网民对微博应用的理性思考。

(二)节奏紧凑

节奏是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同时也是空间的艺术。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造型手段,能够增添影视的艺术魅力,可以创造气氛和表现情绪。在影视中,节奏的快慢与激烈的呼吸和心脏的悸动完全一致,使存在于有机的节奏强度和艺术的节奏强度之间的一定关系更加强化。”⑤

微电影最大的一个特征是短小,最短的电影在十几秒,长一点的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这是由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和传播设备决定的。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要将一个故事讲清楚,需要非常紧凑的叙事节奏。例如微电影《起死回生的爱》以短短27分钟讲述了一个很有时代感的爱情故事,即一个有了外遇即将离家的女人和她一直细心照顾却无法理解她的男人在结婚五年后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两个人内心纠结却又无法割舍的矛盾心态。

(三)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

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解放,唤醒了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主之心,使人萌发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互联网由于自身的突出特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一种交往方式都广阔的交往平台,为沉溺于物欲焦虑中的现代人搭设了一个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家园,使得人们追求自由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网络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访问网站、自由的创作和发表作品。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艺术,不但超越传统艺术的审美属性,而且展示自己自由创造、感性张扬的特征。⑥

没有投资、票房压力的微电影给电影创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创作自由,只要不违反道德和法律,任何题材、任何表现形式都可以尝试;可以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讨论热点话题,可以讲述恋爱故事;可以是现代题材,也可以是古代题材;可以追随潮流,也可以背道而驰;可以是系列剧,也可以仅仅只拍几秒钟。

自由的参与使得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了,“网络艺术以其意义的模糊性、影像的碎片化、情节的互动性、视觉听觉的沉浸感、规则的不确定性、观赏者的随意性、作品的商品化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艺术对“宏大叙事”、“真理”、“本质”的价值诉求;在网络中,艺术家的主体性常被消解,“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的精心创造被“怎么都行”替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模糊了。”⑦

自由是全方面的,不仅制作者拥有完全自由,电影受众也可以自由的发表评论,针对电影拍摄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改变电影的情节,微电影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完全实现了艺术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内涵。

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微电影具有题材种类多、节奏紧凑、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等艺术特征,充分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的审美需要,具有巨大的受众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加入,相信不久的将来微电影一定会成为越来越成熟的艺术形式。

注释:

①杨晓茹.《网络电影产业探析》,《当代电影》,2011年7

月。

②《情人节微电影折射现代爱情面面观》,news.省略。

③姜辉.《论当下中国电影的“怀旧”倾向》,《作家杂

志》,2008第3期。

④《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

⑤郭蔚.《电影节奏的旋律》,《电影评介》,2009年第1

期。

⑥杨晓茹.《浅析网络艺术的审美追求》,《新疆艺术学院

学报》,2009年9月。

⑦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0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以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在视觉传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媒体。客观来讲,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让用户体验到艺术效果,视觉传达效果更佳,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语言传递完美结合,极大的提升了作品表达的艺术美,以独特的形式让人们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视听色彩。然而,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如何,多媒体艺术的趋势、多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均急需进行一系列厘清。基于此,本文从多媒体艺术特征与发展入手,对多媒体对视觉传达的影响、视觉传达如何影响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一、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一)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像、符号等视觉方面的组合,再融入语音、音效等元素,通过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呈现了丰富多彩画面。多媒体艺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综合了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对资讯、传播及图像等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过程。

多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1)综合性。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的作品,过去只能通过单一的图像或者视频进行展示,现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声音与画面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等多种表现进行综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2)交互性。多媒体艺术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艺术家通过网络艺术作品,也可以现场讲解作品,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并与网友积极互动,创造出更具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网络多媒体也不再是被强迫阅读,而是由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艺术作品。设计者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更好地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完善;(3)丰富性。多媒体艺术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文字排列、图形规划、色彩选择等呈现出一个内容丰富的视觉系统。多媒体艺术将几类视觉元素组合起来,使呈现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和节奏的美感,用户能够在感官上得到极大满足。

(二)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艺术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与人进行沟通,这种艺术形式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为受众群体传递更多的信息,是大众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中丰富了其艺术形式,为艺术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促使视觉传达艺术不断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在今后视觉传达艺术将以多种灵活组合方式呈现,代替之前传统的媒体,从单向的视觉传达发展为相互融合多元化的形式,多媒体与网络共同发展。由于多媒体艺术的推动,在视觉传达设计上将会使设计方式、设计风格、思维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变化,多媒体设计作品传达形态多样、时效性强、交互传达、传达效果佳等特点,相对传统媒介,网络可以让艺术作品可以无限制的传播、内容信息更丰富。人们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传达的信息内容,还为观众提供了互动的新情景,让观众能够接触到艺术的美感,提升艺术体验,从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欣赏。随着网络的交互性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传递作品信息,更多是一种情感的依托与交流。网络的大众化,为设计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条件,各种形式的交互、导航按钮设计以及界面设计,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上。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多媒体艺术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多媒体艺术形式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出来,而现代艺术作品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艺术设计师要转变观念,迎合现代人的艺术需求。多媒体艺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网络媒体的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新的血液,多媒体艺术的新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在网络媒体艺术设计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设计师会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在同样的元素情况下使用动态化设计,因为运动着的视觉形态较之静态的视觉形态更具有信息传播力。因此,在多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下,设计师将会积极调动一切视觉和听觉元素,使觉焦点或视觉中心是围绕着信息资源的分布点进行移动,将信息资源进行主次分明、由弱到强的呈现,以达到缩短观者视觉搜寻的所需时间,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充分体现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消极影响

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首先,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传播,而网络具有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这对多媒体艺术作品提出更大的挑战。由于网页的版面有限,设计的版面空间小,创意设计受制,相比其他传播媒介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设计师需要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进行合理编排,优化视觉传达设计;其次,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要不断创新,重塑艺术思想,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例如运用三维空间艺术,图形和文字皆呈运动状态,强化视觉冲击力的目的。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多媒体的艺术表现性与传统媒介是不一样的,因此多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要明确信息设计是将原始资料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多媒体作品设计要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将数记录信息的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能够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基于网络多媒体的特点,在纸质资料转化为网络信息的过程,要对信息的重新设计,经过艺术设计的处理与加工,以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效果。相对纸质媒介,网络传播应更注重视觉效果,信息数据的呈现需要强化视觉传达冲击力,把握多媒体艺术特点,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根据网络的多媒体艺术设计特点,视觉传达应该注重信息的关联性,不能只关注单一页面的信息关系,更要注意各页面之间的相关性,艺术设计师要注意组织方式的层次性,使艺术表现形式更具逻辑渐进性,具有层次感,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重新表现其艺术思想。图在多媒体设计中,信息化体现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为艺术创造开创了新的领域,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图形图像处理,增强多元化美感,图像能够为视觉效果增强美感,使内容表现更直观、明确,借助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达到空间艺术效果。二是文字符号设计,文字符号通过设计、排列传递出视觉美感,例如字体的大小、字号的大小、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版面的层次性,要求文字内容和形式简洁、清晰,通过文字颜色、辅助图形和版面设计突出文字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三是色彩元素的美感,色彩能够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色彩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达内容的主题。色彩的把握是体现多媒体作品的关键,不同色彩反映不同的情感,在视觉设计中把握色彩规律,利用色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传递出的多元美感。色调的属性在多媒体中运用表现出不同的作品概念,设计师要结合多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用色,根据主题意境发挥出色彩语言的作用,比如绿色可以给人生命、活力和自然的感觉,适合用于表现医学类或环保类题材。从艺术设计表现方面,多媒体艺术设计通过对图形图像、文字符号、色彩元素的设计、组合,通过传统表现与现代因素结合,通过多媒体艺术的处理,最终呈现艺术作品。

(三)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交互式设计是现代媒体发展的新特点,通过交互使用提升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交互设计能够增强观众对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当交互的信息通过媒体传播变成知识,需要对媒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理解,不同种类的图像、图形、声音、影像视频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形成有色彩、光影、图像和音响互补与交融的美感画面,增强作品产生的艺术张力,以达到对信息更高层次的交互作用。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不同,网络多媒体使用者是主动接受信息,因此,交互式设计的最高层次是能够满足用户体验需求,根据用户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再造,使信息内容呈现更加丰满,更具艺术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多媒体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展现出这种艺术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视觉思维,多媒体的互动过特征,让信息的接收者也参与到信息设计中,设计要多维度、多空间组织信息,使信息更加丰富生动。多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以新的形式推进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蕾.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31-33.

〔2〕李奎霞.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研究[D].延边大学,2012.

篇7

一、 网络视觉时代的审美特征

毫无疑问,当下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已经深深影响到生活的所有角落。从审美与艺术角度来说,德国美学家本雅明提出的“文化工业”的概念高度概括了“机械复制时代”的审美方式的转变。[1]在以网络为核心的技术时代,审美与艺术的特征随之发生转变,艺术这种个体化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为也真正成了工业的奴隶,可以大批量地、无休止地、标准化地生产,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网络时代的审美特征。

1.审美感知方式视觉化

从人类传播信息的媒介角度来说,印刷媒介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主要手段,视觉媒介则是当下网络时代的主要媒介手段。通过互联网,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成为视觉元素,视觉影像已经介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视觉媒介利用直观的图像可以使人具体、方便、直白地看到事物,增加了事物的真实感,使受众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食物的特征。视觉化对应于人的感性思维,在这一点上与审美、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感受相仿。艺术的展现最终是通过形象化的感性的方式展现。网络视觉时代,通过“看”的方式感性的直观地传递信息,这种文化传播特征吸引了当下青年的眼睛,青年是视觉文化的主体,他们既是视觉文化的策划者、制造者,又是视觉文化的传播者、吸收者。视觉时代用形象传递信息,所以,视觉文化颇受青年的喜爱和青睐,成为青年追求时尚和前卫的文化形态。

2.审美体验方式虚拟化

利用网络世界,人们营造了一个一个虚拟的世界,并且虚拟的世界已经逐渐倾入到真实的世界。网络时代人们现实的生活也趋向于虚拟化,从虚拟的电子游戏到虚拟的电子支付,人们在网上精心构筑虚拟世界,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寄托于网络世界,人们通过虚拟的体验,完成了精神的满足,在虚拟化这一特征上,网络构筑的世界和艺术世界具有共通性。审美与艺术的世界也是一个超越现实的想象的虚拟世界,艺术家把自我的感受,无法在现实中得到的满足,无法实现的理想, 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展现给我们,文学艺术构筑的世界总的来说是一个想象的虚拟的世界。受众接受艺术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审美体验的方式来完成,这种体验方式也是通过想象虚拟的体验,很多时候受众通过虚拟体验艺术世界当中的角色完成一次次精神之旅,在这点上,网络世界与艺术世界给受众带来的参与方式都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体验虚拟来感知不一样的世界。

3.审美情感的个性化与自由化

网络生活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自由展现地展现个性,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平等的进行表达,正是在这一点上,它延续了后现代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就审美和艺术而言,艺术的自由和平等的审美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有人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网络时代也真正实现了艺术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内涵,艺术的自由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不再是任何外在的工具,任何人也很难把艺术为一种工具去利用和掌握。艺术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自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的情感表现,则成了艺术的根本性问题。艺术从产生起,就是种自我情感的表达形式。

二、 当下高校审美教育的缺陷

在网络视觉时代下审视高校的审美教育方式就会发现,传统的审美教育方式已经很难与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

1.教学定位不明确

高校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以及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审美与艺术类课程趋于边缘化,学校开设类似“电影欣赏”、“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等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方式上课,说白了教学的定位是为了完成教育部门的检查,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选修类似课程并不是想获得审美相关的知识,而是为了凑学分。由于教学定位不明确,造成课程质量低下。而美术类、艺术类专业的审美教育又以纯粹的技能技法教育为主,偏重于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内涵的修炼,这导致学生产生了浮躁心理,很难感受到艺术真正的精神,体会到美术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是对美术一知半解、不懂欣赏美和发现美的庸才。

2.教学方式错位

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使用社会本位模型,传统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统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严重地制约着学员的积极性,使学员陷入一种机械式的学习和思维模式。当下高校中的审美教育方式大多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封闭于教室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审美作为个体化、情感化、自由化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如果不开放环境,不让学生成为审美探索的主角,学生就无法理解文化内涵,无法摆脱思想的禁锢,无法达到老子所谓的“逍遥游”的境界。

3、教学内容局限

当下高校的审美教育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比如美术、音乐、电影等,实际上审美的范围极为广泛,除了门类艺术之外,自然美、社会美等内容都属于审美的范畴。高校审美教育必须积极拓展审美范围。以对大自然的欣赏为例,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都喜欢走进自然,在对自然美的体中获得心灵的陶冶和启迪,从而激发出旺盛的创新能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2]庄子对于天地大美的言论是极为精当的。

三、网络时代的审美教育方式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困扰,严重抑制了学校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把实施审美教育作为提高学校学生全面素养的切口,激发学生欣赏美的热情、创造美,有效的把美的欣赏、感受转化为对美的创造。

1.课堂教学的网络化

借助多媒体设备及网络审美教学资源为,组建网络化的课堂,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资源、网络文化资源等实践教育资源。尽可能的发挥课堂审美实践活动。这一部分教学实践可利用网络超链接功能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直观的图片、逼真的声音创造审美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一件作品的内涵、创作技巧、背景知识、创作过程等。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美学交叉前沿学科类的资源网址,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进行学习。另外,通过构建课程的专题网站,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浏览资料。

2.充分利用影像艺术

网络视觉时代,是一个影像的时代,影像艺术是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结合的产物,本身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具有综合各类艺术的特点。在影像艺术中,集中了文学的情节与形象、绘画的构图与色彩、雕塑的形态与律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等等,可以说是传统门类艺术的综合,这种多样的综合艺术,较有利于培养人审美的感觉与审美趣味。另外,从接受方式来看,随着微电影等形式的流行,借助网络与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的观看与欣赏,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课外教学的体验法

以课外活动作为审美教育的第二课堂,以校园文化作为审美为载体,指导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如文学戏剧社、影视鉴赏沙龙、音乐协会等;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展会,定期到艺术展、博物馆等场馆实地考察;组织文化创意大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审美主体的协作交流与自由表达

审美教育的过程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中各类艺术类BBS、论坛、微博、微信,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各类资源;通过自由参与,在选择、评价、讨论等过程中,互相激发提高鉴赏能力,增加创作灵感。鼓励和指导有兴趣致力于创意产业创新的学生纳入创新创业体系,设计相关选题、指导、评审和奖励制度,并投入一定资金加以支持,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转换世间的能力。

本论文为2013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年度课题“审美经济核心特征及美育转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N095

[参考文献]

篇8

网络广告交互动画。网络广告交互动画就是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采用相关的电子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科学、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理论为指导,进行设计制作的、具有交互功能和良好的商品信息传播功能的网络动画。这种网络广告交互动画在播放的过程中,广告受众可以对动画的播放进行某种操作和控制。另外,由于商品的性质以及设计制作时使用的软件和技术的不同,这种操作和控制的程度可以在制作时预先设置。

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是一种人性化的设计艺术,它通过多媒体数字平台,通过对广告动画内容情节的艺术设计,使广告受众能够接受,并主动地进入具有动态功能和声像效果的交互动画情节,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和控制该情节中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使广告的商品信息有效地影响受众,使其产生认同感。这样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就接受了广告即商品。所以说,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是以网络媒介为载体,通过数字化的设计手段。以人的多种感官为平台,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高度融合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数字艺术形式。

交互动画广告设计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传递商品信息,促进销售。具体说就是通过良好的交互动画的艺术设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借助网络和多媒体的互动手段来传达产品的信息。通过必要的交互操作,结合多媒体手段增加了网络广告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以达到其提升广告被注意度的目的,从而提高广告的效率。

交互动画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

交互动画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现状。追本溯源,网络广告发起于1994年的美国。当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的Wired杂志推出了网络版的Hotwired(www,hotwired,COB),其主页上开始有AT&T等14个客户的广告Banner。这成为最早的网络广告。这是广告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标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基于网络上的商业应用也呈爆炸性的增长。国际知名企业早就捷足先登在网络上建立企业网站,宣传企业与产品,寻求网上商机。而不少崭露头角的新企业也不甘蛰伏,纷纷注册网址、建立网站。这使得企业上网成了空前的热点。众多国际级的广告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媒体分部”,以开拓网络广告的巨大市场。

在网上也可以搜索到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网站,其中不乏交互式动画的影子,有些大型企业的网站还把交互动画作为企业及其产品推广的主要方式,其形式也多种多样。

目前网络广告交互动画在国内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网络广告是1997年3月In,tel在www,chinabyte,com(传播网站)上的旗帜形式的广告,而后1998年的第三季度,chinabyte举办了网络广告研讨会,使得更多的广告商与企业认识了网络广告,这个时候中国市场上的PC机大规模上网,中国的网络工程得到迅猛发展。国内的一些门户网站和企业网站也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带有交互动画的广告作品。

网络广告对交互动画设计的需要。在信息时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而诱人的生产与生活的手段与空间,而且正在扩展出一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网络生存方式。广告方式也渐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向网络广告转移。企业也看到互联网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经济与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为企业产品的销售与服务乃至企业形象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网络广告的最终目的同其他的传统广告形式一样,就是引起受众的购买欲望从而销售商品。具体说,就是通过良好的广告设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来传达商品的信息。而大多数商业网站,其呈现商品的方式都是以平面图片、文字叙述为主,浏览者只能得到用文字、图形、线形动画等单一手段来描述的商品信息。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平面的展示方式时,便纷纷探索服务于互联网上的可交互、富有趣味性、参与性的广告形式。这时由于硬件及网络的发展,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广告交互动画在网络上的应用逐渐变为可能。网络广告交互动画可以通过广告的交互动画对商品有直接的体验,从而更容易掌握商品的信息。以便对商品进行评估。进而促进受众作出购买的选择,给商家带来利润。

交互动画在网络广告中应用的优势。多重的感官刺激可以加深印象,从而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通过它的交互性、可参与性,以及由此产生出的娱乐性特点很容易迎合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交互动画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大大缓解了消费者对广告的厌烦情绪,相对于以往的网络广告单向传播的模式,交互动画的娱乐性又使它很容易吸引消费者关注网络广告的内容,进而关注广告产品或是网络广告的企业本身。这样一来,可以增强网络广告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从而提高产品的认知度,进而提升企业的形象。

网络广告中交互动画设计艺术的形态特征

以数字媒介为载体。“从媒介材料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设计艺术的演进可划分为天然媒介、人工媒介和现在的数字媒介。”所说的数字媒介,一般是指两大类:一类是介质数字媒介,包括软盘、硬盘、光盘、VCD、DVD以及更新的存储介质:另一类是网络数字媒介,即互联网。由于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都是在数字媒介的传载下,通过视觉、声音等媒体技术与表现手段。才能实现为我们对广告商品的某种体验。所以,作为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实现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媒介直接规定着其艺术形态及审美特征,而且也决定着其设计艺术的思维活动和技术操作。而且,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在储存、浏览方式以及视听形式上都改变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

交互过程的人性化。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交互过程的人性化。所谓交互过程的人性化。是指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其艺术性、识别性、趣味性、交互性和易操作性等特性,以一种简洁、自然的方式与广告受众进行互动,设计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设计的核心是人,围绕着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正是这一特征,凸显出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的价值,并实现了人类设计艺术和欣赏观念的一次革命。

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数字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联姻或结合的宁馨儿,它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互动和交融,也是科学技术向艺术渗透的一种具体表现。”作为数字艺术范畴下的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毫无疑问是现代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与共生。

从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作品的创作手段来看,是以数字技术为实现手段和基础的,包括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采集等数字技术;但它们又涉及相关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人机工程学等艺术学科。数字技术直接介入网络广告交互动画设计艺术,成为它的本体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它同时体现着人与技术及艺术之间新的融合。

篇9

引言

新媒体艺术作为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受到广泛的关注。正如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一夜之间改变信息的传播途径。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新主流之一,占据各种艺术展览的重要地位,也是目前中外艺术院校研究的新方向。在新媒体艺术探寻技术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的时候,它以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交互性和游戏性等艺术特征,使艺术走向了新时代。新媒体艺术催生了利用电脑技术、传播、交互等动画创作的可能性和吸引力,使各种形式的动画作品在此环境之下被大量地创作出来,充溢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造就了生机和前途,同时又不乏争议的文化产业现象。与此相应的动画创作理念,艺术内涵,文化属性等随之发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的解读

所谓新媒体, 一方面可以看成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即广义的“新媒体”;另一方面是指具体到某些特定的媒体形式, 即狭义的“新媒体”。而新媒体艺术则诞生于20世纪末,它是以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灵感和理性思维融合为一体,表达追求在场效应和艺术互动的特点,并以计算机、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而创作完成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新媒体艺术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它体现了艺术家们在技术和机械化的工业文明基础上,试图将顶尖科技与先锋艺术相结合去探索新的艺术空间,用新方式去感知世界的可能。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 但它们的共通点都是大众通过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形式、结果甚至意义, 参与者以不同的方式引发作品的转化。此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互动媒体、动画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艺术的设计形式和内容。

二、新媒体对动画产业的推动

在新媒体艺术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如鱼得水,动画产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动画经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多种媒介的兴起和流行,形势和设计方面的创新,给人类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如今,动画作品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的烙印外,不同地域的丰富性,不同艺术种类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文化的复杂性也融入其中。从满足功能、审美需求,设计法则,到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动画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让动画产业在视觉传达方面突飞猛进。

1.新媒体艺术对动画传播形式的创新

新媒体艺术的传播交流与传统的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它已经开始走向了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在信息技术主导的世界中,各种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都在被新媒体艺术加以应用,从而使新兴的艺术形式有了比以往更丰富的被人感知和接受的途径。

网络动画就是新媒体艺术对动画传播形式创新的代表,它是动画艺术结合网络媒体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网络动画从出生到成长,它所处的环境和先天特点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特质:以高科技作为物质载体—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多样性和活跃性;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也为作品追求互动提供了条件;同时拥有着商业价值。现在很多电视节目、电影、MTV等都被制作成网络动画的形式传播在网络上。曾几何时,雪村的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引发了中国网络动画的风潮,这股风潮迅速成树冠状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从而动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播方式,可以结合传统媒体达到传播的功能。创作者把人物和故事情节用夸张的动画形象制作出来,使其娱乐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表现手法更具有时代性和功能性。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艺术形态,动画传播的创新说明了时代的变迁造就了更加流行和易于识别的艺术形式。它利用新媒体艺术带来的契机,更好的发挥其自身优势,这对传统艺术的发展看似是个挑战,同时也就提供了机遇。

2.新媒体艺术对动画艺术内涵的变更

新媒体艺术作为与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在审美领域也具有与以往的艺术形式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同时也促使着动画的创作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度大,形式各异,艺术语言和规律很难一概而论。

(1)动画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线性编辑是传统的编辑方式,录像机通过机械运动使用磁头将25帧/秒的视频信号按时间顺序记录在磁带上,在编辑时也必须按顺序寻找所需要的视频画面。因此传统的影像作品往往按着传统叙事方式呈直线进行,偶尔出现的倒叙、插叙,也没有对直线性结构产生较大的改变。自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创新,非线性编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编辑的存储介质,从磁带转换为计算机硬盘,对数字视频文件的编辑和处理与计算机处理其它数据文件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多次反复地编辑。这种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为动画叙事手法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动画创作者可以通过影像对生活进行思考和宣泄,表达个人感受,对作品进行任意的编辑剪辑而不损害作品的音画质量,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2)交互性为动画产业的发展另辟蹊径。新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对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交互性是新媒体艺术与以往艺术形态最显著的差别。它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与科技的发展也相得益彰。现在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就是新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交互性代表。当今娱乐体验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以感官刺激为基础的网络游戏能够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肤浅的快乐体验,事实上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们交流互动,满足特定的体验者的一种情感上享受,并建立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因此,网络游戏在具备一些传统动画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本身还具备交互性、潜在性、共享性等特征。其传播语言是建立在动态图像和网络传播之上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较易被人所接受,这也就形成了它独自的文化属性。

(3)游戏性和娱乐性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艺术追求。在节奏紧张的高压力社会中,大众欣赏的多元化作品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轻松的娱乐、的体验、愉悦的感受。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影响,创作者把某种快乐的图文信息传播到尽可能多的人群中去引起共鸣,形成一种互相产生影响的快乐经验。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而动画艺术在此熏陶下逐渐打破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化与儿童文化的界限,艺术追求愈来愈倾向大众。动画产业的商业性特性.也决定了它追求消费受众的扩大化,不再只局限于一定的受众、地域、语言等领域,在选材上更注重热点、时尚焦点和商业产品,在风格上大部分追求幽默剧、情感剧、生活剧,在手法上追求大胆造型.趣味字幕和配音等等。

三、新媒体艺术引发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仍在蓬勃发展,给艺术的各个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辩证统一的看待新媒体艺术对于当今创意产业的影响。我们往往认可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正面功效,有时总是充分甚至过分地强调它的力量和功能,而对不足和缺陷缺少足够的认识。根据《2011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468.5亿。在市场急剧发展的同时是至少500万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无数青少年为此耽误学业已经是报端屡见不鲜的新闻。此外,在商业利益和快餐文化的驱使下,不少网络娱乐文化的传播者和复制者为了迎合受众、提升人气,不惜以各种流行的媒介手段强烈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攫取人们的眼球,最终赚取高额利润。而作为与大众最为贴近的网络动画作品,当然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功利色彩,艺术内涵从高雅的精神殿堂步入世俗生活,并在交换关系中失去了它特有的尊严和审美价值,变得更加庸俗,而且体现得尤为彻底。由此,我们只能说新媒体艺术在这个新的时代只是为各种艺术创作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是人类科技创新实践的产物, 它的传达和创新存在着许多可选择的方法,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多样性、交叉性表现的越来越突出,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技术还将迅猛的发展下去,对动画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综合运用新媒体创作已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N].2010

[2]国际新媒体艺术发展概况[EB/OL]http://cL2000.Corn/media/study/wenl.shmal.2006-12-26

[3]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康康.论新媒体艺术[J].艺术展评.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51-02

一、网络传媒与网络文化

大众传媒正在一个从传统印刷传播方式向电子网络传播方式过渡的转折点上,并且我们可以大胆预言网络传媒取代传统传媒将指日可待。网络传媒相比于传统媒介的优势无疑在于它的载体技术上的先进性,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以高科技为基础,传受空间成为虚拟,传受双方具有交互性,开放和无中心的全球性等。[1]”

正因为这些特征使得网络传媒不仅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媒传播方式,更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网络设备已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并且这仅仅是一个保守的统计,实际运用网络的人数远大于调查数目。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必备的工具。在网络传媒的基础上更是产生了代表着当今大众文化趋势走向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产生得益于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网络文化必须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科学)和硬件的支撑(万维网平台)才得以产生。二是说网络文化是现实与虚拟的交汇,它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也是物质层面上的,虚拟的精神产物必然有其现实的社会层面的依托。根据,我们以为精神属性的文化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产规律随支配的特殊生产活动:“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3]”网络文化的精神层面或者说虚拟性的部分归根结底受到物质生产层面或者说现实社会的实在性的部分的制约的。

但是网络文化与现实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又不简简单单是一句“物质生产决定上层建筑”所能概括的,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作用与反作用。我们必须细致具体地去分析网络文化的具体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文化的走向。

二、从艺术生产理论看网络文化的特点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像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一样,对大众文化予以特别关注。但他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如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对大众文化的持尖利批判的态度不同,他是从技术层面角度分析着手,论证了古典艺术“光晕”的消失以及对用先进现代化技术为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现代艺术的肯定和支持。因此他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无疑可以很好地说明当今网络文化的全新特征。

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the Author as Producer)一文中首次明确阐述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并讨论了艺术生产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本雅明认为,同物质生产一样,文化艺术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生产技术、产品等因素所构成的。在这里,艺术作品的作者就是生产者,他通过一定的生产技术(艺术技巧)产出艺术作品(产品),以此来满足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群体的需要。而文化艺术不断向前进步就是文化艺术生产力与其生产关系二者矛盾作用的结果。“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艺术上的革命,新的艺术技巧就会产生,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把艺术推向前进。[4]”所以,文化艺术生产中的艺术技巧(相当于生产技术)就是艺术生产理论中的决定性因素。而网络之所以能取代传统报纸电视等媒体,就是因为网络文化中的艺术生产技巧要先进于传统媒介。下面笔者试用艺术生产理论来具体分析网络文化所展现出的新特征。

得益于网络媒介作为其基础性的艺术生产技巧,网络文化实现了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融合、作者与读者的统一。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网络文化就不可能出现,而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文化也不可能区别于传统文化。像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其中的艺术生产关系是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与作为消费者的读者的互相分离为模式的:我们回想在不久之前,我们还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进行文化交流的。那时,作者只负责艺术创作,集中精力从事于精神生产。然后媒体工作者如记者编辑等去联系作者,得到作者的作品,再通过印刷、录制等方式将作者的精神生产凝固为一种得以传播的作品。最后读者通过阅读报纸杂志,观看电视等手段来“消费”这些艺术产品。整个文化艺术的生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割裂为三部分的,即作者的创作阶段、媒体的传播阶段和读者的接受阶段。三个阶段相对的各自独立,互相之间少有影响或联系。这就说明在过去,作者是生产者,读者是消费者,二者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也是固定不变的。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生产关系模式,正如本雅明所说:“如果这个工具能使更多的消费者转变成生产者,即把读者和观察者转变成创作的合作者,这个工具就越佳。[5]”网络正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它使得读者群体开始从消费者慢慢转变为生产者,最终实现了网络文化中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在网络中读者亦不单单是被动的作品接受者,读者可以直接同作者探讨作品甚至参与到创作之中,读者也可以成为作者。可以说此时作者也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二者关系真正成为了一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这种互为主体性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做以解读:

首先是作者与读者层面上的,表现为二者围绕着作品所显现出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是围绕着作品而展开的。因为在过去,作品并非是一个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仅有的沟通就是极少数读者有幸与作者进行书信往来),在作者创作作品时,作品对于读者来说是缺席的,读者不可能知道作者的创作计划;而等作品到了读者手里,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就成了缺席的,作者不能及时了解到读者对作品的反响。而在网络世界里,围绕着作品,读者与作者共同参与构建,二者以参与性的方式去进行艺术生产。例如现在许多导演都喜欢将自己的拍片计划与进度放在主页上与粉丝分享,并通过与粉丝交流而发现新的灵感重新运用到拍摄之中。另外,现在很多作者的作品也有一种开放式的结局,充分地让读者自行决定作品的走向。这些都是网络使得作者与读者围绕着作品而积极参与的体现。

其次是读者与读者层面上的,表现为读者群体之间的互动性。例如,过去任何一种媒介从来没有像网络这样快捷便利地将各式各样的爱好者不分国度的聚集在一起。在过去,如果你喜欢读书,或许你可以参加某出版社的读者俱乐部,定期领取读物以及参加交流会。

但是现在,你只需在搜索引擎上键入你感兴趣的关键字,就可以迅速键入任何一个兴趣小组,同组员们进行交流讨论。而这种读者与读者在贴吧、论坛或者小组之间的互动性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交流心得体验,它更具有一种创造性,例如小说爱好者之间不仅交流关于某作品的感想,他们也会创作同人小说。因此这种互动性的过程和结果也是进行艺术生产的一种方式,同样会产出文化艺术作品。

正是以上这些新特征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是我们更加确信未来网络文化必然会发展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文化意识形态。但是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三、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电影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迅速取代了以“光晕”为标志的传统艺术[6]。这种新技术下艺术的可复制性,使得艺术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到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艺术经历了从本真的独一无二性向复制性、可修改性,从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从个体性凝神关照向对展示价值的群体性消遣性接受等一系列的转变。[7]”本雅明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支持当代的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取代。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网络媒介上看到代表着精英文化的“光晕”的消失,这是大众文化在网络平台对精英文化的一次胜利。至此,网络平台成为一个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见解的场所,而非像过去一样由精英人士把持着发言权。网络媒介无疑在这方面为实现自由民主、言论自由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如同庞勒在《乌合之众》里所批判的那样,充满个性的个体融入群体之后就容易变成一个“无名氏”,这个集体也容易成为乌合之众。在当今的网络上,大众文化一味地对精英文化的批判与排斥,很容易像葛兰西所批判的那样,形成一种在单一群体操纵下所形成的一种广为公众接受的主宰性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往往是非理性的和排他性的。因此我们要警惕这种新的“文化霸权”的产生。另一方面,就是在看似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我们普通民众似乎是获得自与发言权。可是实际上这种大众文化自由自在的背后早已被消费主义所浸染。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已经同大众文化相结合起来,使得大众的价值观变得更容易物质化和非理性化。消费主义的无孔不入的隐藏性广告会不知不觉间在网络上以自由发言的模式去标榜一种以物质至上为基础的“幸福的”生活模式,以此来操控大众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资本家为了在新的平台上更好的兜售自己的商品,使大众沉浸在消费的狂欢之中的真实目的。这无疑是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总体言之,网络文化还是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主要还是积极向上的,只要我们能够克服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陷阱”,那么网络文化无疑将会是体现普通民众智慧的绚烂多彩的一种先进性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詹恂.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2).

[2]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畅广元,李西建.文学理论研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