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创新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7 17:33: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技术的创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技术的创新

篇1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前提是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线路是测绘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促进信息分享和知识交流,推进信息社会建设,已经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战略目标,测绘技术在经历过模拟时代、数字化改造之后,信息技术的发展,随之迎来了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时代。测绘的内涵是获取、处理与表达地球空间信息的的学科与技术,数字化是基础,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测绘是测绘的新一轮发展,它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

1、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具有使用简单、测量时间短的优点,其充分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实现了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的发展,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就是借助测量软件,在测量时只需要在规定的基准控制点,就可以实现测量的一次成型,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消耗,目前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其在现代工程测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编程平台,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测绘数据进行储存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呈现出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特征。

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对物体的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不同的物体,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集合形态的物力性质以及物体的位置指标等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物体形态的测绘,遥感技术对于远程测量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的普遍,并获取的策略效果也是显著的。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包含了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球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因此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比较高。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就是以数码摄影设备为工具通过近景摄影测量软件形成区域三维数字表面模型,实现了高度的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野外测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大比例地形图测量、地籍测绘、变形测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根据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或相应仪器对地球空间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融合、集成、管理、表达与应用的学科、技术。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的本质区别在于由原来传统的“测绘”逐步演变为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处理”。从摄影测量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摄影测量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摄影测量(包括数字摄影测量)进行测绘都是基于控制点的。摄影测量所需的控制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矢量图上的线状地物,或者利用正射影像,摄影测量需要的控制已经由“控制点”转变为“控制信息”,同时事先作业人员对于控制点的位置与数量并不知情。当今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高速度与多数量成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础,信息化测绘的核心之一是利用多尺度(比例尺)、多时相、多源地理空间信息之间的高度集成与融合。测绘领域里地理空间信息包括各类不同的测绘产品,如多比例尺的4D产品(DOM、DLG、DEM、DRG)。在数据获取方面,信息化测绘技术实现了多元化、实时化与空间化的方式;采用以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的技术手段为主;信息表现为网格化、多层次化的存储和管理形式;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最终形成了较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了最快捷和最安全的网络设施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主要优势特征,最终达到了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到所需范围内的地理信息化服务。

三、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趋势“3S”技术

1、GPS技术

(1) 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具体应用特点

GPS技术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使用的GPS接收机大都向机体小型化以及操作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可以由人员自行进行观测,利用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从而求得测点的三维坐标。GPS技术的定位精度较高,还可以为建筑工程建设提供三维坐标。同时,GPS技术在确定观测站所在的平面位置的时候,还可以更为精准的测量出观测站自身的大地高程。

(2)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主要优势

第一,GPS技术的整体适应力较强,在测绘中方便快捷。在对建筑进行作业的时候,利用GPS技术能够使布网变得更为方便,而且在整个作业的过程中,GPS技术无需特殊的环境要求,自身的适应能力较强。第二,GPS能够提高测量的精准度与测量的效率。现如今的社会对于速度与效率的要求更高,利用GPS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GPS技术能够保证测绘工作的安全性。在利用GPS技术进行布网的时候,可以凭借着GPS技术的精准测量,从而减少相应的作业强度,降低作业的难度,减少测量时可能产生的错误,继而保证了整体测绘工作的安全性。

2、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其中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影像测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遥感技术可用于气候气象的观测预报、作物的产量估测、病虫害的预测、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交通线路网络等各个方面。遥感图像可以反映出水体的色调、纹理、形态等特征差别,根据其显示,就可以大体的识别出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的范围、面积以及浓度。运用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广泛的应用。

3、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相继出现,但对其应用进行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两项内容:一是通过GIS系统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二是以GIS为基础,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地理信息软件系统。

(1) GIS的综合分析评价和模拟预测功能

对于GIS系统来说,其不仅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存储,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模型,并且通过科学的算法从中获取相应的评价结果,以此为各项测量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这些发展结果的形式主要为函数和命令,进而对未来结果做出一定的定量与趋势预测,并能预测自然过程中的最终结果,将这些数据与特殊倾向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各种决策方案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能够做出最优决策,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

(2)GIS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查询功能

为了使工作人员在管理及开发地理信息工作中更加便利,在构建数据库时往往采用分层处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输入为原始图,而分析与查询的结果则是用经过空间操作的原始图来表示的,从空间定位角度来看,处理后的图件仍和原图保持一致。这种空间变换的内容主要有分析重置、拓扑空间查询、分析空集合等。

(3)GIS系统的运用能够建立区域信息系统和专题信息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题信息系统指的就是根据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操场资源等内容所建立起的专题信息系统,其中也包括水土流失的相关信息。

(4)GIS中二次开发函数库的应用能够开发出特定功能的软件系统

其主要内容有数据挖掘模块、地质变量信息的提取模块、图像处理模块、物探数据的处理模块及综合预测模块等,其中地质变量信息的提取模块通过使用MAPGIS中的输入函数和空间功能对整体函数进行分析,使该软件系统目前已基本成形。

(5) GIS的输出功能

地图制图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地图制图仍然是GIS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且能够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地图数据库,这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不仅效率较高,而且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测绘事业随之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进步,向着高效、精华、高端的方向发展。现代测绘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数据的同时,作为一项基础性技术更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宋乃吉.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战略分析[J].《消费电

子》,2014,(6).

[2]付劲松.关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探讨[J].《中国科技纵

横》,2014,(5).

篇2

二、创客教育模式的优点

(一) 打破学科边界, 培养全面型人才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加激烈, 学校不得不培养全面型人才, 以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全面型人才就要有合适的教育模式, 创客教育模式是一种跨学科性的教育模式, 是适合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注重专才的培养, 意思就是在某一方面发掘学生的特长, 强调专业性。而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 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同时, 还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本质上是相通的, 由于考虑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它们分开了。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客教育模式的共享性、协同性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 利用科学技术, 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客教育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而提出的,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就是打破常规思维、颠覆思维;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创新品质基于传统的道德品质上, 用创新精神练就的一种品质。这些品质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小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开始, 只有适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客教育模式的综合性、协同性可以让每个学生所学的科目同时进步, 打通各学科的边界, 用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创客教育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国家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小学信息技术以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简单程序为基础, 目的在于教会小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和培养他们对程序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中, 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没有被高度重视, 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还是以考试为中心, 分数的设置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较低。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信息技术, 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为创新需要想象力, 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没有打开学生的思维地图和发散思维, 学生的思维就是封闭的, 而互联网思维是开放的、共享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并且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创客教育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 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利用自身的优越性和高效性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客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创新、实践、共享, 创新思维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常规思维, 实践是创客教育模式落地实施的环节, 共享是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基于这三点提出来的创客教育模式,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它可以使信息技术的知识点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创客教育模式具有协同性、综合性, 小学语文、数学和信息技术等可以在教师和多媒体的引导下实现同时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每个知识点分门别类地记下来, 由一个知识点引出一片, 由一片引出一个面, 创客教育模式要实现这样的举一反三, 学生慢慢会形成归纳总结的习惯。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到实践的进步。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角色,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开放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

四、结语

创客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具有跨学科性、体验性、综合性、协同性等特点。这些独特的优点正在被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中, 充分显示了创客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目前国内的创客教育发展处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阶段, 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创客教育模式, 打通各学科的边界, 用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65-01

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在社会的发展中依次到来,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我们欣喜于贯穿其中的科技创新飞跃,却也不得不承认周围环境日益恶化。在我国接下来的建设中协调发展与环境、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在此种情况下,在各项事业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需要大力开发充分利用资源,还需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提供新的能量机会。据此可以说,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1】。

一、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展是一种必然,但历经千百年的时间当前社会发展濒临瓶颈,几近停摆,各项事业急需创新以增加生机活力,以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简单来说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时展的关键,而在这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更是在无形中推动着、引领着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此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两大基本发展战略,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当前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更是通过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满足激发建设新需求,从而令固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均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

同时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念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的层面,转而渗透到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四个方面多项事业中。所以各领域要真正鼓励坚持现代化科技创新。

二、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是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但是同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的根基浅,且力量不足【3】。想要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还要有意识地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鼓励。

(一)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方面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受到的来自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逐步增多的人口数量,日益多样复杂的需求与短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发展的阻碍。面对此种情况德国提出了工业化4.0战略加以应对,而我国为了避免以“阿喀琉斯之踵”现象等情况的出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4】,用以推动经济建设中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新的生产要素的出现,并对它们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具体如下。

1.建立并完善能源与资源体系

建立并完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其目的在于从当前实际的资源应用形势入手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其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创造新的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提高可持续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开发运用不合理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大力创新作用新能源,开辟使用清洁能源,促进光电等各种能源之间的转化从而令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缓解能源紧缺带来的发展障碍。

2.实现经济建设的绿色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经济建设中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坚持绿色生产,形成一种有效的抑制污染环境的经济体制。

第一是材料与制造即生产的绿色化。也就是要社会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多方面的技术优势研发创新新技术,制造更高质量的绿色生产设备,更安全耐用的绿色生产材料。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回收、环境的恢复也要有关人员对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完善。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培育高端产业,减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我国经济建设的新领域。

第二是消费的绿色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观念下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不断科学化、绿色化;另一方面要研发新技术,推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研发出新的绿色环保产品以代替原产品,以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令经济建设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文化社会方面

在各项创新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创新是国家的软实力,它们在引领各自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碰撞融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促进新思想新观念形成发展的同时,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拓展文化传播途径,文化获取平台,令优秀的文化真正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从而为各类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生态环境方面

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当前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显然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加深对地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污染破坏等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从而提高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应对能力,并真正落实到建设措施中逐步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发生的环境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要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到保证食品安全,改善医疗条件等工作中,令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是买不到的,只能通过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己研发创造,所以坚持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令社会充满活力,让所有的生产要素竞相迸发;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制约性问题,增强我国的发展力量,推动我国健康可持续性向前。

参考文献

[1] 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4.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然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作为一名科学课的任课教师,我也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只是课堂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使得科学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和教室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兴趣紧密相连。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时,我利用课件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树林,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色彩斑斓的鲜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向同学们招手。接着把同学们带去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池塘,快乐的鱼儿在水里嬉戏雀跃,青青的水草在水中欢快舞蹈。最后把同学们带到了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农民伯伯在挥舞着镰刀收割庄稼,小青蛙们在田间欢乐地跳跃。这样,同学们在美丽的生命世界里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激发了对植物动物的兴趣,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很难讲清楚。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可以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这些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则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再现,也可以将人眼难以观察到的岩石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中规律。查询、收集、整理、交流、观摩、研讨……学生思维空间拓宽了,创新能力提高了,探索精神形成了。

另外,一些我们在限定的实验室里无法进行的实验,也可以让现代信息技术帮我们解决。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一课,在讲到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的前概念很薄弱,安排实验的话又很难组织进行。要想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就只能寻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忙。所以,我在教学时以多媒体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二氧化碳与干冰的转化过程,这样,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不仅有了形象的画面,而且有了深刻印象。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增加真实感触。

小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而一些较隐蔽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容易被忽视。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食物的消化》一节时,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消化器官有一定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粗糙、零碎的,甚至把人体的一些其他器官错认为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对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难以理解且易混淆的。如果这课的教学只借助挂图或人体模型进行,那么学生只能看到静态的消化器官,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动态的工作过程就没有直观感受。因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动画视频的部分,先向同学们展示人吃食物的整个过程情境,进而分步具体到食物在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里的消化过程。这样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及消化过程就有了更生动、更形象的直观认识,感触也更深。

篇5

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此项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

1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1 项目体现 “三性”

“三性”是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的重要标准。

1)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2)创新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与技术水平。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之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有创意;先进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已有的技术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技术水平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3)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以及课题研究的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1.2 项目内容丰富

科技创新项目按申报者人数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研究领域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与设计、行为与社会科学等5个领域。其中技术与设计领域是指直接将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把计划、规划、设想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方法(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实现,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包括土木、机械、航空、化学、交通运输、环境、电子、电气、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综合设计与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1.3 项目难度多样

科技创新竞赛分为全国级、省级、市级、县级,参赛人员包括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竞赛结构使项目难度多样。

2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大赛的宗旨是符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科技创新大赛为通用技术教学使用是合理的、可行的。

3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课堂案例使用

由于科技创新大赛项目本身的特点,其中的技术与设计领域的项目适合在讲解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评价、发现问题、方案构思等内容时使用。

3.1 在讲解技术的价值时使用

技术的价值主要讲解技术对人、社会和自然的价值,在使用案例时可用较难的项目也可用简单的项目,比如:自动扶梯的栏板装置、小型家用玉米脱粒机、中式餐饮厨余垃圾综合处理装置等。

3.2 在讲解技术的性质时使用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都具有创新性、目的性、综合性和专利性,而且不少项目也都申请了专利,教师可选择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项目,比如:水中吸尘器、新型环保组合牙刷等。

3.3 在讲解设计的一般原则时使用

设计的一般原则有7个,能够参加全国级科技创新大赛的项目一般都符合设计的一般原则。校级或县级的个别项目不符合设计的一般原则,可以作为反例使用。

3.4 在讲解设计的评价时使用

选择学生熟悉的项目让学生评价,比如:可以起长钉的羊角锤、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装置等。

3.5 在讲解发现问题时使用

创新大赛的每个项目都阐述了发明背景,其实质是如何发现问题。可以选择生活、学习中的项目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时无法找零。现代家庭中电器越来越多,遥控器也越来越多,但每种家用都有一种遥控器,常常给使用者造成不便。

3.6 在讲解方案构思时使用

把方案构思与发现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先构思方案,然后再展示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对比。

除以上应用,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还可以在结构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方面使用。

4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设计活动方案的来源

设计是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要开展好设计活动,关键是要寻找合适的项目。科技创新大赛经过多年积累,项目很多,怎样的项目才适合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作为设计活动方案呢?

有以下几条标准:一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二是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中有比较多相同题材的。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方案,这种项目作为设计活动,往往可以让学生构思出比较多的方案来,教师最后也可展示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与学生的方案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方案构思能力。三是重设计、轻制作的项目。根据现有情况,要开展大规模动手制作和难度较大的制作比较困难。因此,重设计、轻制作的项目作为设计活动的方案比较可行。

根据以上标准,棋类设计是理想的设计活动项目,棋类贴近学生生活,常见的棋有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跳棋、飞行棋等,而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关于棋的项目也很多,有圆图棋、多功能棋盘、行为规范棋、隐子五子棋、盲童五子棋、抗“非典”游戏棋等。棋类设计活动主要是设计棋子、棋盘、下棋规则和制作棋盘和棋子。设计重在创新,制作只要用简单的工具即可进行,制作完以后还可以下棋,让学生感受设计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此类设计活动的流程可以按照以下模式进行:教师先根据历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提炼出适合的设计项目,并引导每位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教师举例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开阔学生视野,并让学生分组对他们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改进。然后,每组设计出一个方案,并向全班同学讲解,全班同学一起评价、改进,最后每班筛选出一到两个方案进行制作。如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可申请专利。

5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命题的载体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作为命题的载体有以下优势:

5.1 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

由于科技创新大赛非常注重创新性,因此,只要是县级以上的获奖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这些项目为载体命制的题目会显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就在感受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2 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科技创新大赛项目都是中小学生的作品,项目的难度基本上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以这样的载体命制的题目不会造成空对空,不会像有些题目的载体根本是学生看不懂的。

5.3 项目广泛,可以作为考查各个知识点的载体

科技创新大赛举办时间悠久,项目领域广泛,考查各个知识点的载体都能找到相对应的项目。其实,在现有通用技术考试中也有这些项目的影子,比如浙江2011年3月高考题。有时,还可以用相同的项目载体命制多个题目。比如:有一项目是“脑波控制仿生人形机器人”,它是通过脑波采集器采集来自人脑的脑波信号,经过处理后,无线传送给脑波接收器,从而让接收状态显示系统内的乒乓球升起或者落下,再通过一条数据线,连接到机器人智能控制接口,当接口检测到脑波模式后,可无线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阿凡达,今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直接控制机器人或者一定的智能结构,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比如清洁房间、智能搜救、爆破等,这样一来,一些繁杂、重复的行为就可以交给机器人去解读和完成。以这个项目为载体命制的题目可以考查的知识点有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技术的未来、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的评价、发现问题、控制的手段、控制的工作过程与方式等。

6 从大赛中来,到大赛中去

学生作品是通用技术教学的一大成果,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生作品设计出来,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把通用技术的教学与科技创新大赛相结合。在上通用技术第一节课时不仅要介绍通用技术学科,还可以介绍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清楚通用技术学科主要是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优秀作品可以去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其中校级的科技创新大赛结果直接影响到成绩总评,并记入班级考核。县市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对出国留学或有一定帮助,省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可以获得一些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全国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可以高考加分和获得名牌大学的保送资格。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通用技术学习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激励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在开始进行设计的一般过程的教学时,与课程进度相适应,让学生实践发现与明确问题、制订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最后完成作品并首先参加校级创新大赛,并择优参加上一级比赛。

科技创新大赛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我们通用技术教师用心地去挖掘,是通用技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宝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27-01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信息技术也成为初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要求初中信息课程应该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最根本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课时数量不应该少于50学时,而初中阶段不应该少于68学时,在高中阶段一般都在70~140学时之间。其中,组织学生上机的时间应该不低于总学时的70%,但是通过抽查发现,大部分学校还是采用的应试教育,基本上不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并没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当中。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注重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可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与成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并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参考;同时,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上也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2创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2.1采用多元化与灵活化的评价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但是随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的不断改变,教师就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2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当中,要想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师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与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首先,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模拟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大体了解,这样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成A、B两层。虽然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会存在一些问题,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但是能够解决因为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而造成教学困难的问题,并且非常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为A、B两层,一般A层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就可以把A层的学生平均地分散到B层的学生当中,平均分成5~6人一组。这种分组模式从表面上看虽然有着一些差异,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优劣互补,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够使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共同提高。这种分层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转变与优化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虽然中学的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基本功,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学的方法老套、刻板、教条,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师自身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对这门学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把抽象的问题与概念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与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初中学生大多计算机功底较浅,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问题更是理解不了,教师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授,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抗拒学习的情绪。但是教师如果能够采用现实直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能够改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使学生逐渐开始喜欢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就拿讲解一些概念来说,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只需要使学生明白这个概念大概的定义,通过讲解课本上以及课外拓展的内容,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白这一概念形象直观的定义。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与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但是通过教师不断的讲解与引导,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还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与创新能力。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山东 济宁 272000)

参考文献:

[1]秦磊.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186.

篇8

1.创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部分,由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一系列安排。陶瓷生产技术的内容与传统陶瓷生产技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对于生产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用途等都明显区别于传统。在陶瓷技艺的教学中,主要有两大主体承担者,分别是学校教育和民间传承,两大教学主体都需要将陶瓷技术的教学进行创新,跟时代联系起来。

1.1学校

在教育行业中,学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陶瓷技术在相关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增添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陶瓷生产技术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还要融合实践的新内容,不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相关内容有了厌倦之感,导致整个学习效率的低下。

1.2民间

在官方教育普及度极低的中国古代,民间技艺的传承对古法技艺的流传及保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民间传承也在很好地扮演着它的角色。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间传统技艺的留存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也就需要对其教育教学方式做一些改变,应该加入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中国自古有“家技不传外人”的说法,现在应该改变此类传统的观念,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持开放透明的态度,也将会推动中华民族宝贵文化的发扬与继承。

2.创新教学方法

2.1介绍新型研究成果

21世纪的陶瓷生产技术已经融合并相继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比如一些新型“消毒陶瓷”,新型抑菌陶瓷等,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些新的技术运用到课堂之中,会让学生对新的陶瓷生产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接受更加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陶瓷技术的创新发展。

2.2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高校的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通常还会有其它的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不仅对于教师的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减轻教师的科研负担,同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得到与课堂理论不同的实践机会。

3.教学模式的创新

3.1教学主体地位的转变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主要方面,摒弃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教学过程的作用,在课堂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主动地领悟新的知识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要懂得学习的主体在于自身,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让学生以PPT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的方法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

3.2新型教学设施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行业也享受到了这一发展成果。新型教学设施的使用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教育创新水平。陶瓷生产技术作为传统技艺,在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设施的应用会使学习者对传统技术有了新的理解与领悟。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等,利用科技设备对陶瓷进行立体剖析等

4.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训

篇9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民族创新能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前进与发展,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学。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警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用长远的眼光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投其所好,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对信息技术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激发并保持这种兴趣,我们应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比如,学习指法练习时,内容单一、枯燥,如果不选好教学软件,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了两种软件,3L打字训练和金山打字通,将两种教学软件相结合,首先在金山打字通内进行指法入门训练,让学生学会盲打。可视化的键盘及错误提示语音,很容易让学生进入状态。等学生盲打较熟练后,再让学生在3L软件内进行基本练习如英文文章练习、数字练习,综合练习,等等,最后再让学生在金山打字通中进行听打训练,其中每次操作有进步者可以进行游戏练习。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指法熟练程度。

二、留有余地,鼓励创新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绘画是施展学生想象力、发挥创造才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实践。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教初一学生用“画图”工具画图时,在学习“圆形”工具的使用后,我先画一个圆的轮廓,让学生在圆的图形上画出他想要画的任何东西,结果学生画出了一个娃娃的脸、车轮、纽扣、呼啦圈、钟表、糖葫芦……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方形的轮廓,再启发学生圆形加上一个方形会变成什么呢?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辅导操作,学生互评作品,最后修改、定型,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操作时,我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在电脑上可以随意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图画。画完后,让学生们互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幅画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应怎样改进,等等。之后,每位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节课的效果远比让他们画一个固定的主题要好。

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时代不断进步,世界呼唤信息技术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初中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信息技术的操作,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样不仅能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如:在讲解《初识Excel 2000》一课时,我没有像平时那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习过的Word 2000软件的打开方法,尝试用相同方法能不能打开Excel 2000软件。在学生充分实践后,请他们演示操作。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保存Excel 2000文档,关闭Excel 2000窗口、Excel 2000窗口的组成等知识。最后我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告诉学生对于新的软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打开、保存、关闭等操作。这样学生能积极地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培养了自学能力,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篇10

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

理的特点,继而分析了当前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措

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 施工技术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一般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以下特点: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选定施工地点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动;流动性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在同一工程上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动;多样性是指各种工程的不同,从建筑类型到施工设施和施工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了各种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结构,同时,规模浩大、技术复杂的土木工程结构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市场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施工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数量多,规模大,从而带动了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有其自有的特点,其生产作业与一般的工厂生产组织不同,它每项工程都需要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单独进行施工组织,这导致了工程项目的成败受到施工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的直接影响。总体而言,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如下特点:固定性和流动性:固定性体现在工程的不可移动性上,流动性包括作业空间上的的流动和施工队伍的流动;多样性:每个工程各不相同,即便外观结构看似相同也会因水位地质条件和其他施工条件不同造成施工时的差异;协作性和综合性:工程的施工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商等多家不同单位配合协作完成,各单位沟通协作对工程的实施影响很大,同时,每个工程都由多个分部工程构成,涉及专业很多,综合性较强;复杂性和易受干扰性:工程建设的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易受气候、周围环境等外界因素干扰;一般投资大、生产周期长。

2.1 传统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传统的施工技术贯穿在工程的建设中,方法也随着结构形式、材料、地基基础、

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下面主要针对地基基础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和钢结构施工进行

介绍。

2.1.1地基基础施工的分析

桩基础施工是地基基础施工的最主要方法,在设计时分为两类极限状态设计,分别是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和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以及

桩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要按照不同的的设计等级进行施工,具

体参照《桩基施工规范》。

按承载性状划分,基桩有两种类型,即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又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端承桩又分为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是由桩侧摩阻承受,端阻力可以忽略;端承摩擦桩在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则是由桩侧阻力承受主要部分。端承桩在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摩擦端承桩则是由桩端阻力承受大部分的竖向荷载。按照成桩方法分类,还有非挤土桩、挤土桩和部分挤土桩三种,制作基桩的材料也不是单一的,主要分为木桩、混凝土桩、钢桩等,不同类型和不同材料桩的施工方案和适宜的基础亦有所不同。在桩基础施工中,首先要确定选择桩型。

基桩在施工过程中,既要考虑单根基桩的建筑施工质量,又要对群桩的施工质量进行详细的考虑,避免群桩基础出现不均匀的沉降现象,预制桩调运是需要对单吊点和双吊点进行设置,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按照吊点跨间的正弯矩与吊点处的弯矩是相等的,同时,预制吊装在进行调运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振动,桩基础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主要步骤是:桩定位放线、钻机就位并校正垂直度、钻孔清土、灌注并搅拌混凝土、制作安放钢筋笼、成桩验收并进行质量检验。

2.1.2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分析

混凝土在施工中的浇筑方法按地点分可以分为预制法和现浇法,预制法的施工地点并不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浇筑,而是在其他地点进行浇筑,混凝土预制法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混凝土的浇筑成效比较客观,是建筑施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方法,采用预制法进行混凝土施工时,要确保预制膜的尺寸符合标准,严格的按照建筑施工的程序进行。混凝土现浇法是在施工现场支模浇筑混凝土,这种方法在施工建筑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混凝土浇筑方法,也是应用最早和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顺序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

2.1.3钢筋结构的分析

构件的吊装是钢结构施工中的主体工作,施工前期需要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施工现场环境的清理、施工道路的修筑、施工基础设备准备齐全、施工材料构建的运输、对施工设备的检查等方面,钢结构运输的顺序主要按照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钢构件运到现场后,存放的位置最好是起吊位置,吊装之前对钢构件的标准型号和存放位置进行核实,清除钢构件表面的污垢、脏物,因为钢构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施工过程中进行焊接要用到氧气和相关的焊接工具,针对这一情况要准备灭火器以防发生火灾。

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中采用连接结构也是一项关键的因素,主要有螺栓连接、焊接以及灵活向相对较弱被淘汰的铆接,钢结构连接处理是需要注意注意两点一是选择正确的连接方式二是连接位置的准确性。

2.2施工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施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技术对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具有决定作用,施工项目的影响因素很多,施工环境的地质条件、施工材料的性能、运载的承受力、现场施工环境的优劣、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对施工项目有着一定的限制,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限制因素需从施工技术入手,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施工技术,是此案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入探讨深基坑支挡技术和预应力技术。

实现支档与承重结构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节省建筑资源材料,同时,将预应力技术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建筑工程质量为最终目标。

3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技术作业方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施工技术的创新对整个建筑完成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各建筑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建筑施工设备的投入力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建筑施工项目,完成高质量的建筑项目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志健.刍议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材与装饰》.201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