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3: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日渐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有关政策法律的逐步规范,过去的那种靠拼优惠、比低价甚至不惜以牺牲当地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对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通过建设廉洁、高效、规范、有序、宽松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正在成为各方的共识。
在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应提高对经济发展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的软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得越好,就越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反之,软环境建设得越差,就越会阻碍或延缓地方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而且还是一种能够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的优势品牌资源。一个地方如果能够把经济发展软环境打造成优势知名品牌,对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通过广泛的动员宣传,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软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改善软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关注软环境、人人建设软环境、人人都是软环境”的良好局面。
二、必须把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软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时,无论是人们观念、行为的转变,还是软环境建设成效的取得、巩固和提高都必需有一个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希望在软环境的建设中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做好长期、艰苦、不懈工作的准备,以政府为主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行政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为主要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稳步推进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出效率高、服务优、讲诚信、重安全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实现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要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有一支既熟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经济管理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
在有些地方,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在干部队伍的结构上明显地存在着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多而熟悉工业、服务业工作的干部少的缺陷,这样的干部队伍结构既不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不利于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只有拥有一支既熟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经济管理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我们才能在经济工作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严格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吸引各方投资者前来投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实现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必须有一支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队伍,特别是要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既熟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经济管理工作经验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此外,一些地方对年轻干部的下派锻炼总是将眼光局限在农村,请别忘记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也是干部锻炼成长的好地方。
四、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的同时,要坚决查处少数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将项目的登记备案制搞成变相的行政审批制的行为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已将一些事项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少数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依然贪恋失去的行政审批权,对项目的登记备案人为地设置了重重关卡,将一些项目的登记备案制搞成了变相的行政审批制,以此为部门或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对于这样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严肃查处,以儆效尤。
五、对依法经营的企业实行平等对待的原则
对在当地依法经营的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实行平等对待的原则。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各个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市场主体拥有超越法律之上、市场之外的特权。此外,如果对一部分企业实行特殊待遇、重点保护,对其它企业来说则意味着一种歧视,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原则,同时也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地方政府对当地的投资发展环境缺乏足够的信心。为了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彰显地方政府对优化当地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建议那些还在实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的地方对该项制度予以废止,对在当地依法经营的企业一律实行平等对待的原则。
六、整顿规范车站、港口、公交、出租、银行、宾馆酒店等窗口服务行业的服务秩序
窗口服务行业往往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形象建设。许多地方的窗口服务行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差,服务不规范,服务乱收费,车站、港口、公交车等公共场所服务秩序差和治安状况不理想,部分银行网点排队等候时间过长,出租车拒载、宰客、不打表,公交车、出租车车内卫生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到当地软环境建设的总体成效和对外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必需把窗口服务行业服务秩序的规范、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作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七、做好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工作
划分城市功能区,对于合理引导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城市功能区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城市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宜该区域的功能定位。各类城市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一般情况下,城市主城区范围内应定位于以发展服务业为主,不宜新上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城市附近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应严禁新建冶金、建材、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已经建成的要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搬迁;城市工业发展应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道路,新上的工业项目应尽量安排到各类工业园区或工业基地进行集中发展。城市功能区科学、合理的划分与定位,能够显示出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水平,是当地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经济协调、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八、建设诚信政府,推动诚信社会建设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政府在诚信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一个诚信的社会,首先必须建设一个诚信的政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如办事程序不透明、承诺不兑现、执法随意、朝令夕改、政出多门、拖欠工程款、“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政府失信的问题,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以依法行政为基本要求,社会管理的公平、公开、公正为中心内容,大力推进诚信政府的建设,通过诚信政府的建设,带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一五”乃至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其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孕育了发展从量变向质变跨越的拐点。经过连续8年12%以上的增长,目前青海省生产总值每年以百亿元的规模增加,财政收入以十几亿、二十几亿元规模增加。其二,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奠定了产业由初级向较高层次转型的基础。2000年到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十年的政策措施正在制定,必将为青海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在制定出台了支持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后,党和国家正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十年的政策措施,正在酝酿推动藏族聚居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
自然变动和政策机遇都说明,青海正在酝酿进入一个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新的关键阶段。立足省情实际,在科学分析我省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青海省委已经提出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也即“四个发展”的新战略。
确立多元化发展战略、进一步重视开发青海旅游产业。
推动“四个发展”,探索符合青重由15.2∶41.3∶43.5演变为11∶55∶34,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0%提高到46.6%,支柱和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9.2%提高到2008年的41%。其三,要素投入结构持续改善,形成了发展要素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格局。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资本、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进一步积累,尤其是推进资源综合开发的一些重大科技攻关不断取得实质突破,重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一些大型企业包括央企加快进军青海,一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青海,出现了可喜的现象。
低碳时代、“十二五”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
进一步提供新契机
气候变暖、低碳时代的到来,虽然对资源加工业带来挑战,但也为青海提供了难得的独到的机遇。青海是生态大省,由于降雨不足、气温偏低,植被繁茂和水土保持的难度都比较大。前些年,青海湖的水域面积一直在缩小,而近些年,面积却在扩大;就植被而言,气候变暖也给青海生态带来许多积极因素。
海实际、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新思路和新模式,必须科学分析和总结发展经验,特别要正视青海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单一、对外开放水平低、能耗水平高等现实问题,促进单一资源指向型战略向资源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相结合的多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转变,在青海现有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之上,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前提,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思路,促进青海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与经济运行质量的同步提升,推动青海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走上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具体讲,在世界经济重建,中国经济重心西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生态、低碳、新能源、ICE、智能物联网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应当重视开发青海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在青藏铁路贯通之后,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新亮点。而青海是这个旅游网的中心结点地带。旅游产业可以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且可以带来大量的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理念。对于青海人力资源平均水平的升级意义深远。为此,必须注意提升“青海旅游品”的“质量”,增加其“规格品种”。此外,鉴于青海旅游季节性很强等难点,建立有弹性有系统的接待基础设施这一点,也值得在新时期大力探索。
三驾马车”共动经济增长,正确认识“净出口负拉动”现象
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通常是由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形成的。从青海经济30年的发展过程来看,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而同期大多年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表现为“负拉动”(贡献率为负值)。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10年来,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达78.1%、69.5%,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7.6%,表明青海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两轮驱动”。
如何看“两轮驱动”?
一方面,应当认识到,这与青海深居内陆腹地等客观条件有关,所暴露的是青海吸引外资的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外贸行业实力不强,经济发展外向度不高等问题。从长远来看,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如果仅仅依靠投资、消费“两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够充分有效发挥“三驾马车”的拉动合力,青海经济很难实现跨越发展。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就一国范围而言,各经济组成部分都有其稀缺的经济功能或者说比较优势,而对于这种特色资源的定价,不同的经济体往往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平均化拨款、提高上游水价、提高生态贡献“负税”,等等,都是十二五 期间值得关注的新课题。换言之,依靠国家财政,争取更多资源、力保更大贡献,是青海人义不容辞的伟大使命。
XX年,阳江市个体私营企业达36171户,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9%;工业产值112亿元,增长21.70%;出****货值42.62亿元,增长9.60%;入库税收6.64亿元,增长61.40%;新增投资11.54亿元。
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发展越来越快。XX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的户数比1997年增加7178户,增长24。8%;当年实现的国内总产值、工业产值和税收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102.06%,173.17%和309.24%;比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总额的增幅高出44.23%,91.35%和203.24%。
2、 地位越来越高。XX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值、工业产值和税收入,分别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收入总额的52.95%,67.50%和61.50%。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 规模越来越大。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增加较多,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已由过去单纯的总体数量扩张向个体规模扩张的方向转变,一些企业不断增资扩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现有7574户工业企业中,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有86户、1001—5000万元的有145户、5001—1000万元以上的有19户、亿元以上的有9户。
4、 层次越来越高。私营企业家不但投资兴办工业,而且投资家业和其它产业,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构筑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私营企业体系。
5、 外向型企业越来越多。一是企业出****货值增加。XX年,全市私营企业出****货值42.62亿元,占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8.05%,比1998年增长64.87%。二是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增加。XX年,有24户私营企业享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值亿元以上的9户私营企业中,有6户是进出口生产企业。
6、 品牌越来越响。一些发展基础较好、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树立自己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策划,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目前,“喜之郎”获得全国驰名商标,“乔士”、“十八子”、“银鹰”、“盛达”等品牌在全国知名度较高,颇受欢迎。去年,阳江市在获得“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国刀剪之都”的称誉,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7、 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全市在私营企业中从业的人员,XX年达到20.97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42.27%。
我们认为,阳江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他们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建立了 “五个互动”机制。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得到了更加普遍的关注,极大地推动了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然而在高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不利于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基于此种背景,分析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策略,对完善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有了重要作用。
一、新时期背景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问题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有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意识形态淡化、教育理念不完善、艺术教育边缘化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意识形态淡化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地区艺术文化交流也有了长足发展,丰富的艺术交流出现了艺术思想、艺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各地文化相互融合、影响[1]。同时,单纯的娱乐逐渐向大众化休闲文化发展,大量快餐文化不断涌现。在社会发展大环境下,高等艺术教育在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意识形态弱化现象也愈加明显。
(二)教育理念不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作用也逐渐凸显。然而,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在进行艺术人才培养仍存在发展不完善的问题。在大力推崇艺术文化修养时,忽视了艺术科学技术、技法的培养;而在提高学生艺术技术手段时,其艺术文化沉淀有所不足[2]。从源头上来看,是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理念的不完善,使得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没有将文化、技术两者同时并重。
(三)艺术教育边缘化
艺术教育边缘化现象由来已久。相较于传统高等教育,当前的艺术教育依旧没有取得和文科、理科相等的重视。同时,大部分高等院校将艺术教育视为传统教学的附属,学生在文化课的成绩较差的情况下,才会被考虑接受艺术教育。这都使得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边缘化现象。
二、新时期背景下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改革策略
(一)完善艺术教育目标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终究是育人,培养艺术教育人才。这要求艺术教育发展时培养艺术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也要提升其艺术技能。只有当艺术教育学生同时满足这两项技能,才能符合基本的艺术人员要求。而高等艺术教育要培养全方面的艺术人才,还需要重视科学技术、信息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3]教育目标对教育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这要求高等院校完善艺术教育目标,为实现艺术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艺术教育方案
制定合理的艺术教育方案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艺术分为试听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分别以影视、美术以及音乐为艺术教育门类。其在不同的门类中,培养方案与教学手段上均有差异,只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才能提升教学效率,实现艺术教育的合理发展。[4]同时,教育方案的改进更新,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在开展艺术教过程中,要深刻认识艺术教育学科,针对不同的门类制定艺术教育方案,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转变艺术创作理念
树立良好的艺术创作理念对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确合理的艺术创作理念,能促进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长期的创作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艺术创作风格和技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离开校园后的艺术创作力,从而为社会输送优质的艺术人才。因此,在艺术教育发展中,要树立良好的艺术创作理念,启迪学生朋友健康的创作思想,从而指导学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教育的发展认识和重视程度有所不同。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备受重视,探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和改革策略,对完善高等艺术教育教育,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各个环节、多个领域的共同作用。艺术的多元化、全球化以及科技化发展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需要高等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从而正确发挥这些因素的影响,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艺术教育,2014,11:28-33.
1探究高校学生主体失落的深层原因
高校内部所开展的学生管理活动,无论其管理活动具体是什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即师生关系都是该项活动的基本核心所在,决定整个学生管理工作过程的效果。同时,具体的师生关系,往往又是依托于高校内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活动组织实践状态来体现的,可以说相关的制度空间、文化空间等就像是学生管理工作对外呈现的外在表现,而师生关系则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内在机理。如下则将从这一内在机理的角度来探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这一角色的主题问题,从而进一步高校学生主体失落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以“主体一客体”关系为思考框架来理解“教育实践”,对象化实践观深深地支配着人们对“教育实践”的认识,产生了对象化教育实践观,这种教育实践观把教育实践活动中本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扭曲和异化了教育中的生命个体,使一方总是成为另一方支配、改造和占有的对象,其结果形态是学生主体的失落。
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则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是被控制和被改造的对象。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教师与学生本应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的交往实践关系,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实践关系必然导致学生主体的失落。所以说,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对象化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失落的深层次原因。
2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选择
高校学生管理本然实践状态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活动的结果形态是类主体的生成。所以,寻找失落的学生主体,使学生类主体得以生成,从师生关系入手将高校学生管理回归于其本然的实践状态是改革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由之路。
将高校学生管理回归于其本然的实践状态,师生关系必须由对象化关系转变为主体间性关系,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中,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与管理中介客体构成“主一客”关系,作为“主一客”关系中的主体,学生表现出个人主体性;与教师构成“主一主”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主体,学生表现出主体间性。这样学生的个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中得以内在融合与和谐统一,其结果形态是学生类主体的生成。学生的个人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能动的功能特性,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个人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动的参与学生事务,在参与学生事务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的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师从替代家长管教的人转变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者,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对学生进行知识和价值的引导。在教师的咨询、指导和服务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金融服务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通过产权转让、股权置换、特许经营权竞标等方式平等进入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制定《南京市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在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前提下,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社会事业领域。
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平等准入和公平待遇的原则,破除一切地区、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入的领域外,非公有制企业在准入标准、地位待遇和政策扶持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二、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市场准入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降至3万元;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实行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制,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最低为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积极探索一名自然人或法人投资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和程序,进一步降低创业限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允许中国公民(含在职人员)在南京市举办各类企业。申办私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的,不再要求提交暂住证;申办个体工商户,不再因户籍原因核发临时营业执照,一律核发正式营业执照。对进城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及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商贩免予工商登记。
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从事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企业,其申请者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住宅,可不受物业使用功能的限制,作为企业住所(办公场所)予以登记;对进入园区、楼宇等场所创业的生产型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时,其场地使用证明可由有关管理机构出具。
放宽投资者出资方式。允许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允许以股权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形式作价出资。知识产权、股权等出资额,经专门机构评估和认定后,可由投资各方协商约定,其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可不受限制,但是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
放宽对外投资的限制。集团型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投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不受对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50%的限制,允许对外投资总额达到净资产的100%;对其他一般企业的对外投资限额,放宽到其净资产额的70%。
三、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支持
市、区(县)两级政府安排的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可采取贴息、补助和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非公有科技型、外向型、下岗创业型、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品加工型等中小企业的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投资高新技术的,享受与国有企业相同的财政扶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和国有企业同等享受公用事业费附加和补贴等优惠政策。承担政府指定的社会公益事业的,与国有企业一样可享受财政补助。
非公有制企业开发和申请原创性新技术专利,市政府对专利申请实审费用予以部分资助。对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符合《南京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予以资助。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提高担保额,扩大覆盖面,增加透明度。继续实行非公有制企业扩大投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创名牌等财政支持政策。
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市政府统一组织的国内外展览、展销以及招商活动的,其公共布展和整体宣传推介费用由政府承担,企业展位费酌情给予一定补贴。积极组织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资源类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项目前期费用扶持资金”和省“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周转贷款贴息资金”。
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50亿元和10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予以一次性奖励。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上市和再融资的,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改在南京市办理税务登记证,且能够实际增加南京市可用财力的,在一定期限内由同级财政予以奖励。
四、积极落实各项税费支持政策
积极创造公平税收环境,对国家制定的税收政策,凡未特别规定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并在税收管理和服务上一视同仁。
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开发费用、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以及社会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等税收政策上,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咨询业、信息业、软件业、居民服务业、仓储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可按规定予以减免。非公有制企业兴办民政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超过10%但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超过总数35%以上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新办的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各类服务性非公有制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新办商贸非公有制企业(从事批发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除外)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减免税条件的,可按规定减免有关税费。
对符合条件的新生劳动力、军队复转人员自主创业的,按规定减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税费。吸纳军队复转人员达到60%(含60%)以上的,自领取税务登记之日起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非公有制科技企业符合国家、省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双密集型企业、新产品、中间试验、技术市场和技术出口等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减免税费及享受其他优惠待遇。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的税费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扩大再生产。
进一步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国家和省规定有低限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的低限标准收取。
非公有制企业因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管理环节改进的需要,从海外引进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短期项目合作,可获得市财政引智专项经费支持。
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的,其办理资产置换、剥离、收购、财产登记过户等环节所收取的产权交易费,与国有企业相同。
五、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时,充分考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获得上享有同等待遇。非公有制企业兴办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符合划拨用地规定的,采用划拨方式供地。非公有制企业兼并或承包乡镇企业的,可以保留原方式供地。
六、不断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完善银企合作制度,不断扩大“融资项目推介”、“银企协作签约”平台的融资规模和覆盖面。引导各商业银行在全年信贷增量计划中单独设立非公有制企业信贷增长额度,每年用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增量应占当年新增贷款总量的一定份额。
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优化符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开展以商标权、专利权、股权、市场摊位使用权、仓储货单、存单、原材料、出租车营运证等方式的动产和权利抵(质)押贷款及联保协议贷款、退税帐户托管贷款、法定代表人抵押贷款等各类新型贷款形式。
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积极争取创办地区性股份制民营银行。
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工业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积极推动各类非公有制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按照《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商业性和互担保机构,加速构建以非公有资本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抓紧建立担保机构之间分保、联保、再担保等业务的合作机制。
七、鼓励非公有资本加速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鼓励非公有资本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自主创办科研开发机构,以及参与国有科研机构的改制重组。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创建高新技术品牌。支持非公有资本并购带有研发中心和品牌的国际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职业学校以及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教育基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产业。支持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参股和合作等形式兴办演艺、娱乐、文艺中介、广告和影视制作发行等企业,并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资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发行等国有文化企业。允许以个人声誉和版权、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作价参与组建文化企业或投资入股,同时按照贡献参与利润分配。按照“管办分离、政企分开、分类管理”的原则,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重组。
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外的公立医疗机构的改制,研究制定非公有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资本兴办股份制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非公有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兴办数量和办医类别不作限制,同时放宽其设置区域限制。
八、不断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按照《南京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规定,在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实现人员、财务和机构“三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调整、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充实完善行业协会职能,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愿加入或发起设立各类行业协会。鼓励非公有资本积极进入现代市场中介领域,完善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监管制度,整顿市场秩序,规范服务行为。
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大力推进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创业机构与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转移和人才中介等机构的沟通协作机制,集成信息、人才、项目、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多元组合服务,提高吸纳创业的能力,扩大创业覆盖面。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完善孵化基地建设,提高对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创业孵化服务的能力。加快培育面向同业企业的公共技术研发、测试、推广和信息等服务中心。鼓励国有大企业的研发机构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但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又有所区别。为评价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按照对工业总产值、社会零售总额、工商税收、就业几个方面的分类分别来考察不同的经济成分所具有的贡献。
表1 不同经济成分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25页。)
年份
外资企业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99
15.92
5.34
18.18
表2 不同经济成分对社会零售商品额的贡献(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 ),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23、41、58、24、25页。) 年份
国有零售额比重
集体零售额比重
私营零售额比重
个体零售额 1989
39.10
33.20
0.42
18.63 1992
41.29
27.91
0.83
20.27 1995
29.85
19.31
4.88
30.33 1998
20.65
16.57
10.49
37.05
表3 不同经济成分对工商税收的贡献(注:资料来源:《中国税务年鉴》1992-1998 。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年份
个体
私营
外资
国有
集体 1993
7.93
0.26
5.20
63.56
21.08 1994
7.62
0.37
8.12
63.04
17.15 1995
7.27
0.65
10.38
59.74
17.58 1996
7.35
1.11
13.16
54.69
18.41 1997
6.71
1.32
13.95
56.33
15.34 1998
7.06
2.14
1999
5.59
2.48
表4 整个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经济企业从业人员情况(%)(注:资料来源:《工商管理行政统计汇编》(1991-1998),国家工商管理局办公室;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转引自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1、58、24、 25页。) 年份
国有
集体
外资
私营
个体 1989
18.27
6.33
0.08
0.30
3.51 1990
16.19
5.55
0.10
0.27
3.29 1991
16.46
5.60
0.25
0.28
3.56 1992
16.61
5.52
0.35
0.35
3.76 1993
16.45
5.11
0.43
0.56
4.43 1994
16.69
4.89
0.60
0.96
5.62 1995
16.57
4.63
0.76
1.41
6.79 1996
16.33
4.38
0.78
1.70
7.29 1997
15.87
4.14
0.83
1.94
7.82 1998
12.95
2.81
0.84
2.44
8.74 1999
12.14
2.43
0.87
2.86
8.84
从上述各项指标来看,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就业方面,个体经济已经成为除国有经济外,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成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有经济提供就业机会的功能正在逐年下降,按其战略地位,以后也很难有大的吸纳空间。因此,个体经济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更为引人注目。其次,目前个体经济在实现社会零售额方面已经是贡献最大的经济成分,其余的在工业生产总值和工商税收方面,其作用也不容忽视。然而,我们注意到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上,并不是同步的,往往是被看好可以提供就业机会的经济成分,反而吸收就业的数量并不多,这是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而必有的“降本”观念所为。因此,如果与国民经济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目标的认定联系起来,对不同经济成分贡献的衡量就会得出不完全一样的结论。
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多元目标中,就业是最重要的目标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言,目前所存在的任何一种经济成分都有它的重要性,它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问题是,当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或需要优先考虑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比较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确定它在发展战略中地位的依据。
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说,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还是对出口的贡献,都有它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就业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目标,它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其原因在 于:
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7 %的警戒线,今后几年可能还会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中国目前城镇失业率的警戒线应该为7.03%,在达到9.73%时,就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注: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汝信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版,第166、167页。)。农村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的现象,目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4%左右,但农业只占GDP的15%。在加入WTO之后,由于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农民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更多的农民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寻找其他就业机会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它对于就业形势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还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但是,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为追求经济增长,在政策优惠和政府的招商活动中,人们更偏好追求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为追求微观的效率,“减员增效”成为一个普遍被采纳的办法;而近年来,对经济的增长和出口贡献非常突出,对税收贡献也增加很快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注重微观效益,对就业的贡献虽然也在增加,但幅度十分有限。
过去人们认为,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如果改革和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同步,就会出现越改革,越发展,失业越严重的现象。近年的经验表明,就业不是一个由经济增长附带的目标,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增长,而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需要由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来予以保障,不同的发展战略,可以导致不同的就业效应。比如,是优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还是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使同样数量的资本投入,提供完全不同数量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来看,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的现象已十分突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普遍地扩大就业,尤其不能更多地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和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不能同步,甚至是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种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就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城乡与地区差别无法缩小,甚至不断扩大。
笔者认为,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指标,它不仅与效益相联系,也与社会公正与公平,与稳定相联系。扩大就业,应高于其他指标,成为指导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
另一方面,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对象,主要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特点是除了劳动力外,既缺少其他人力资本(经营能力、专业知识),也缺少必要的经营资本。当现有的产业不能吸纳他们就业时,他们很容易就成为失业和潜在失业人口,并由此成为低收入或贫困群体。所谓就业问题,主要是使他们在经济的发展中能获得就业的机会。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发展什么经济成分对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作出最大的贡献?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对就业都作出了贡献,但其贡献度并不相同。
从前面的表列中可以看到,目前在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对就业的贡献在各类经济中最大,但它对就业的贡献不是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而是呈不断萎缩的态势。在改革深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她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使它对就业的贡献率会进一步降低。
集体经济(包括乡镇企业)曾经对就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是,原有的集体经济在新一轮市场争夺中面临艰巨的结构转换,企业较多减员而较少增员;新型的集体经济如股份合作制、合伙制企业,出资者即劳动者,利益机制的刚性使之在用人方面也是精打细算,虽能提供就业机会,但其贡献也已从80年代的排名第二位降低到第四位。
外资企业对经济增长、出口以及税收的贡献都非常突出,1999年出口占全国的45.47%,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5.99%。但是如果从就业来看,1999年在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为612万,占全国城乡就业人口的2.91%,占全国就业人口不到1 %(注:张厚义等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就业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加入WTO以后, 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对解决中国的低层次劳动力的就业作出很大的贡献。
私营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到1999年从业人员已达到2022万人。它的进一步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由于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限,仅靠私营企业仍无法解决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数据中可以看出,个体经济对解决就业具有巨大的贡献和潜力。1999年,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6241万人,仅次于国有经济从业人员的8572万人,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二大吸纳就业的经济成分。如果其他经济成分在提供就业机会上都是有限的话,我们要考察的是,在我国未来个体经济是否有可能大发展,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强调发展个体经济的理由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调整经济关系的指导思想,是经济立法、司法、执法活动中的根本准则。它不仅贯穿于经济法的始终起指导作用,而且是经济法的性质、任务、目的、调整对象的综合概括,是经济法本质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
1 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写进了宪法。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以法律形式把我国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加以明确,并对其合法权利加以保障,不但是我国以宏观调控为己任的经济法的首要的、基本的原则,而且还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依据。
2 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在现代社会大生产中,经济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是计划和市场。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手段的长处,发挥各自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来对资源优化配置。计划,主要是按照政府预先制定的计划,依靠行政指令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为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以,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加强和改善对经济的国家干预,而计划是国家干预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资源的配置要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使经济资源得到更为合理、优化的配置。
3 国家适度干预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10-05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的核算标准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根据支出法,GDP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四个方面相加所得。GDP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又称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其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也是GDP核算指标中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1为1996—2011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看到中国全社会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增长速度也在逐年增加。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表示未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投入增加,未来GDP的产出就会增加;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使得当前GDP的投入得到增加。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既促进当前的GDP增加,又带来远期的GDP增量,形成了双重效应。
本文将从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三个方面来探求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一、数据选取与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我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个人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划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外商投资经济投资、股份制经济投资等。其中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的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类。因此本文选取这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以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因数据时间的限制,我们选取了1996—2011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建立
本文所选的三个解释变量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被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
(一)回归分析
完整模型为:
Y=B0+B1X1+B2X2+B3X3
其中,B0-B3表示回归系数,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X1表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X2表示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X3表示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
为了使模型更易于解释,对模型进行取对数,调整后模型如下:
LnY=B0+B1Ln(X1)+B2Ln(X2)+B3Ln(X3)
回归结果如下:
LnY=6.58654094169-0.155323511522Ln(X1)+0.178904891593Ln(X2)+
0.576938360036Ln(X3)
从初步回归结果中我们发现变量X1的系数为负,且P值很大,代表系数不显著。而变量X2、X3的系数都为正,且P值很小,表示系数显著。方程总体调整后的R方为0.996224,拟合程度很好。
(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与自相关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从多元共线性检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X1与X2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多元线性关系。因此,我们采取逐步分析法进行解决。
首先,引入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2与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3这两个变量,取对数之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引入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这个变量X1之前,X2与X3的系数是高度显著的,并且符合经济意义。
我们再引入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1这个变量,取对数之后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即为原模型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系数并不显著。
因此,合理的模型应当是剔除变量X1,即LnY=B0+
B2Ln(X2)+B3Ln(X3),修正后的模型为LnY=5.994675+
0.156393Ln(X2)+0.491810Ln(X3)。
回归结果为:
2.异方差检验。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由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值大于0.05,因此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由LM TEST检验自相关可得:
从检验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P值很大,因此判定不存在自相关。
三、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一)个体经济
图2为1996—2011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到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与数量在不断增长,且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上升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而模型的回归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个体经济变量的系数约为0.491810,且P值为0,系数显著。也说明个体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集体经济
图3为1996—2011年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到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在2005—2006年间比重大幅下降,而1996—2005年与2006—2011年这两个期间其投资额比重一直保持稳定。
回归模型中,集体经济变量的p值是显著的,且变量的系数为0.156393。说明集体经济的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是正相关的,且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小于个体经济。
(三)国有经济
图4为1996—2011年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加,但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在未修正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中,国有经济投资变量的系数为-0.155324,且p值较大,回归不显著。
在修正后的模型中,由于国有经济变量与其他变量的高度共线性,因此删去该变量。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投资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种趋势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相一致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投资占主导地位,投资的一切产出都归于国家所有,这对于人们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打击,同时也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也受到抑制。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国内个人、集体的投资热潮被掀起。个体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启示与建议
1.政府对个人与集体经济投资进行鼓励。从回归分析中,我们看出个体经济、集体经济等对投资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对GDP的贡献加大。政府需要鼓励个体经济、集体经济等加大投资力度。
2.政府应当进行适当引导与管理。个体经(下转21页)(上接13页)济、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当中难免会出现乱投资、寻租现象等不合理的行为,因此政府需要适当的介入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引导与管理,避免市场混乱。
3.正确处理各经济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还是国有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都有着一定贡献,因此必须处理好各经济类型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地位与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界定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而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国投资经济等经济形态的兴起也更需要国有经济思考自身的控制力。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
个体经济作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加税收收入,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个体税收征管不仅有其现实意义,更有其长远的历史意义。
个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客观要求加强个体税收征管工作。近年来,随着全民创业热潮的兴起和改革改制步伐的加快,市区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也在不断加大。2003年,市区范围内实际交税的个体工商户达到****(汇总纳税的按*户计算,下同)户、私营企业****个,分别比上年增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实际入库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税收*****万元,比上年增长**.*%。2004年全区私营个体经济登记户数*****户,注册资本**.**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由于个体私营企业面广量大、经营方式灵活、经营地点多变、产权转让及变更登记频繁,各类零星分散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房屋出租等纳税人素质和纳税意识都较企业纳税人有所差别,且具有规模小、流动性、隐蔽性强等特点,征收难且偷漏税严重,使得加强个体税收征管工作显得日益重要。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和支持个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家相继实施的包括调高增值税起征点在内的各项个体税收优惠政策,相应增加了一批因从事个体经营而免缴增值税及相关税种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因不达起征点而无需缴纳增值税的个体工商户,从而对进一步做好个体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是完成和超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的现实举措。税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政盘子的大小,关系到机关人员工资发放和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4月份,我区完成财政总收入*****万元,虽保持了较高的增幅,但与序时进度比不仅相差*.*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相差*.*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市平均进度*个百分点。从五月份的收入形势看,进度不能令人满意,完成双过半的压力仍然较大。收入不能按序时均衡入库,不能做到应收尽收,固然有我区税源不丰,骨干税源支撑力不强等原因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个体税收征管措施没有到位,成效难以完全显现。作为主城区的亭湖区,发展个体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个体税收增收潜力巨大。因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可以使税源监控进一步加强,有力地堵塞征管漏洞,减少税款的跑冒滴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
加强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是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税收征管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在经济增收和政策增收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征管矛盾显得益发突出,偷税、骗税甚至抗税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税收秩序,损害了税法的尊严。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为税务机关规范个体税收征管奠定基础,加大了打击偷、骗、抗税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另一方面,个体税收专项整治过程中,税务人员的执法秩序如何,是否公开、公正、公平,也受到全社会的监督,可以有效地减少了人情税、关系税的发生,有利于造就一支廉洁高效的税收队伍。也有利于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
二、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加强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关键措施
税收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做好税收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税法的尊严。针对这种情况,区政府牵头开展组织严密、职责明确、协调联动、运转有力的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为税收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税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为确保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措施:
1、健全组织,落实人员。这是确保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会上,区成立了个体税收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市国税局负责同志应邀担任副组长,同时组织城郊、街道、财政、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配合国税部门组成整治活动小组,具体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这次出台的《关于在全区开展个体税收秩序专项整治活动的意见》及《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整治目标、整治内容、实施步骤、职责要求等方面内容比较明确。各级个体税收专项整治组织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健全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制度,进一步细化相关管理细则,明确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为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巩固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2、深入宣传,广造声势。增强全民纳税意识,坚持依法纳税,是全党的大事,全民的大事,全社会的大事。全区要以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发动,将税收政策带进千家万户。要利用流动宣传车、宣传版报、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印发宣传提纲、开展税法知识咨询等形式大造声势,努力营造依法治税、强化个体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的浓烈氛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激励消费者索取发票,举报偷、逃,骗税行为,对一些偷骗税反面典型进行亮相曝光。
3、科学定额,阳光办税。整治活动小组要在综合分析影响个体工商户经营额因素的基础上,以个体工商户自报经营情况为基数,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基层进行认真调查摸底,科学选取核定税收定额的参数,合理确定定额调整的系数,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定额调整的意见,力求税收定额与个体户实际经营状况最大程度地接近,确保同等路段,同行业,同样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其税收负担基本相同。这样既有利于税务的公开透明,又有利于公平税负,易于被广大个体工商户接受,建立公平竞争的纳税环境。密切加强与工商、社会保障、市场主办方等单位的配合,防止纳税户采取“一户多证”等手段人为降低经营额,打击假冒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收优惠的行为,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4、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个体税收征管是一项社会工作,税务部门作为其中的一环,必须建立与各行政部门的协调联动制度,及时对个体户的信息进行交流。比如,税务与工商配合方面,为了防止漏征漏管户,工商部门将登记信息定期传递给税务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节省了一定的人力、财力,有效地堵塞了漏管户,形成有力的源头控管态势。与银行及公、检、法等部门进一步密切关系,对遇到抗税不缴或长期拖欠税的纳税户,可借助司法部门的力量实施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以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入库,改善征税环境。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难度很大,这里我强调一下,凡是阻挠抗拒的,司法机关应依法介入,严厉打击,为税务部门调查核定税款、采取强制措施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5、健全台帐,长效管理。《征管法》第十五条之及其《实施细则》释义规定,经过工商管理机关批准开业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都必须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属税收基础管理,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管理不力,会导致底数不清,户数不明,资料不全。摸清税源的家底,并建立规范的台帐,是开展个体税收专项整治的基础和依据,也直接关系到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果。专项整治小组要配合税务部门对所属区域零散税源进行普查,建立健全税源登记资料。调查工作要细、要实,不留死角,并实行动态管理。在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再就业和个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的同时,及时完善对不达起征点和免税的个体工商户的管理措施,切不可因其不达起征点或享受免税优惠而放松或放弃正常管理。
三、协调配合,切实加强个体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