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古希腊建筑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古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神话是这里特殊印记的文学艺术形式。神永远被具象成了人,具有人的思想和感情,且首先具备人的外形,在神话故事和荷马的诗歌中的神有错综复杂的家族传承关系,有纠葛不清的恩怨情仇,有与凡人一样的皮肉、烦恼,有同人一样的本能,有愤怒、有嫉妒、有。这些神灵与人类的区别只是他们能够长生不死,他们比人类更强壮健美、更生活幸福。古希腊人的本性是热情洋溢而且活泼欢快的,他们从骨子里羡慕神仙那种轻松愉悦的生活,向往着能与神灵共同生活。为了膜拜神灵,寄托自己的愿望,希腊人建造了大量的神庙,可谓是神话这种文学艺术极大促进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发展,神庙建筑的建造本身就是与希腊神话的结合。
古希腊人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源泉,神话中的神都赋予健美的体魄、完美的统领意识,因为古希腊人将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关键,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健美与规律性,庄严与静穆,这都是神话对希腊人思想深邃的影响。希腊人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寄托于神,因此古希腊的建筑就是表达这种人神合一、体现神的精神与意志融合的手段和形式。
古希腊建筑与雕塑艺术的结合
以帕特农神庙为例可以清晰的看到古希腊建筑与雕塑等造型艺术装饰的完美结合。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卫城的最高处被誉为“雅典的王冠”,在雅典的任何一处都可望见其宏伟。本文之所以将帕特农神庙引以例证是因为它是古希腊建筑的纪念碑,代表着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由伊克蒂诺斯和卡利克拉特任建筑师,雕刻巨匠菲迪亚斯负责艺术装饰的设计,建筑气势恢宏不说,神庙的装饰雕刻尤其精美绝伦。
从现存的神庙遗迹分析看:其屋顶是两坡顶,顶部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有悬有精美的高浮雕,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檐壁又采用爱奥尼式的浮雕饰带,东西三角嵋装饰着高浮雕。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通过这些精心设计,使神庙的整个造型更显得坚实雄伟。从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的许多来自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来看,都能猜想到供奉着一尊高达12米的雅典娜女神雕像,装饰雕刻活灵活现而庄严肃穆、宽敞高大且的神庙建筑。
从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女像柱到阿波罗・埃皮鸠里乌斯神庙内的墙壁上装饰的大理石雕板,都说明与雕塑艺术相结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古希腊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结合
古希腊建筑与环境艺术的结合是将人性的生存环境赋予建筑。
希腊人赞美说,人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创造物,因此他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体现在一切艺术形式中。虽然他们受到西亚和埃及文化的影响,但是拒绝屈从于祭祀或暴君的指令,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有保留的,加以吸收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现在古希腊人的环境艺术风格中更是人性化,古希腊的建筑也是融入这种人性化的环境中的。
在古希腊爱琴文明时期中,克里特文化出现的最早,其最大的特征是宫殿的修筑,每个城市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宫廷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例如米诺斯王宫就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这座王宫布置不求对称,出奇智巧体,功能安排合理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之后,克里特文明被迈锡尼取代,迈锡尼文明更加尚武,因此他们开始修建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堡,保卫城堡内的人正常的生活与安全,维护自己和平的生活。之后来自北方的多利亚人和爱奥尼人征服了希腊,他们带来了多利克柱与爱奥尼柱,探索柱式与柱式所形成的的空间环境,并且努力在柱式中实现希腊建筑与环境艺术的单纯、精确、人性与和谐的理想,将一个普通的方盒子建筑通过与人性化的环境艺术相结合升华到了完美的地步,实现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应当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往,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做;今天,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日,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及网络带来的大量信息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的效率、效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中外建筑史教学来说,网络更是不可缺少的,应用得当,可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对教师而言,开放、丰富的网络环境为中外建筑史设计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既是一个优势,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认识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网络资源作为辅助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对网络资源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探讨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把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中外建筑史》是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关于中外建筑起源、各阶段演变发展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外建筑文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外建筑的产生、变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培养其建筑历史的理论修养和素质。《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8学时,就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并参照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同类课程的教学时数,该课程的教学时数显然偏少,但是内容多,因此,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作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建筑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气候、地理、地质、社会、艺术、历史、政治、哲学、技术等等,其众多因素与建筑的发展都是有关联的,并且错综复杂的和建筑结合在一起。于是在讲古希腊建筑的时候,学生必须课前预习,让他们在网络资源上了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气候、地理、地质、社会、艺术、历史、政治、哲学、技术-----。学生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后,教师上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一个土地贫瘠、陆路交通不便、物产希少的地区怎么会出现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创造那么多辉煌灿烂的文明;引导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与古希腊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设计的联系;然后是地质,古希腊建筑从木建筑发展到石建筑和当地盛产白色大理石是密不可分的;再通过古希腊故事让学生感悟古希腊人的精神模子是何等自由快乐-------,建筑史课堂应是包罗万象、济济一堂的大家之言。教师将网络信息资源有效的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仅可以使课堂时间有效利用,还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非智力因素得以开发,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网络中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搜索自己想了解的建筑史相关知识,访问世界著名的古建筑并了解它的历史及社会背景,欣赏中外优秀建筑作品并了解建筑师的生平,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讨论。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资源即丰富又具有时效性,内容与时俱进,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文字方式,也有声频兼顾的电视播放形式,对于充分理解内容更加有效,同时又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更详细的了解世界各国的民间习俗,既丰富了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网络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认真挑选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并教会学生鉴别、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
如今的网络资源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结构复杂性等特点,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滤和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网络信息资源在质量上良莠不齐,目的各异,并且网络中大多数网站并非专门用于教育目的;因而,如何选取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教师面临的课题。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与学生缺少相关的经验与知识,所以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广大师生往往束手无策。如何从众多网络资源中挑选出高质量的信息?优秀的网站应该具备那些品质?哪些网络资源更适合应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于中外建筑史课程中,如何搜索所需的中外建筑史网站,也就是主题与覆盖性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信息的准确性如何;信息的权威性如何等,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这种情况在我的同事和学生当中不乏其人。学生经验少、缺乏判断力,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为辅助教学提供便利,教师紧紧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特点,认真挑选网站资源和信息资源,使所选网站的内容、表现形式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和阅读水平,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中外建筑史有价值的网站提供学生共享,向学生介绍可利用的网站及如何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有针对性的介绍几个栏目让学生坚持收看,让网络资源发挥作用,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鉴别、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另外,教师可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搜索和整理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使各时代建筑的脉搏更加清晰,让学生搜索更加便捷。如中国建筑史根据教学内容按照各个时期的顺序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现代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分为:古埃及建筑、古代两河流域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世纪的建筑、文艺复兴建筑-------。通过进行分类可让教、学双方摆脱了教材知识的局限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论坛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懂得运用即时通信技术开展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支持服务,教学平台集成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工具、BSS讨论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在线离线课程、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强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学习论坛成为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在网络上交流,可以发表一个主题,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等,是一个人与人语言文化共享的平台,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的优点。学习论坛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如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等等。从学习论坛中我们可以检测到学生学习的动向和参与课程学习的程度,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依据之一。利用网络使学生虽然可以感受到建筑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建筑语言的卓越多姿与博大精深。但是利用网络论坛与学生交流的对于教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师生在网络论坛中进行课程交流和课程答疑,通过论坛学生积极主动和教师讨论并及时反馈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各种学习互动话题、老师的答疑解惑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互助学习的另类课堂。同时论坛中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感受古今中外建筑设计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学习的内容到问题的讨论,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网络论坛是教学的精华所在,学生在这儿进行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集聚智慧,思想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增强师生间的感情。从网页制作素材的收集开始,然后是素材的挑选,再是内容层次的设计、知识点主次的安排、最后是论坛的主持,无一不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教学可以促使师生互养,光有专业知识还不行,还要求教师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学生提问老师总是一问三不知的话,又如何能引导学生思考呢?但学习论坛仍然是一种高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利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由式学习。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带给我们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极大方便的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帮助,对辅助教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峰.高校日语教学与日语学习软件的利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4):57-60.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中国内地的各大一、二线城市的CBD,都出现了形式各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的建筑物。建筑不再仅仅是高楼层数的变化,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现。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形式越来越具有强烈的时代潮流的特性,中国当代建筑师也逐渐意识到多形式的建筑美学成为当今建筑的主题
二、古典建筑设计中美学形式的倾向
在设计史上,以往优秀的设计都是为王权贵族服务,在建筑设计史中,美学概念也是存在于王侯将相的府苑之内,其形式代表着权势和富贵,平民的住宅房的目的是保暖和居住,一般情况下没有过多的讲究和意蕴。歌德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是建筑学和美学的结合体。建筑是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历史角色,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大部分建筑美学存在于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宅邸中,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仅要满足居住功能的基本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政治需要,既要满足功能属性,又要满足精神文化属性,同一时期的各地域建筑的设计精力基本上都是放在装饰性上,例如,古希腊建筑中的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的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再者如古希腊建筑中的四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等,都是在满足基本承重功能下变化装饰形式,再者如后期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都是将装饰艺术达到了顶峰。而中国的古典建筑装饰艺术也是千变万化,数不胜数。例如,最具中国特色的影壁,影壁分琉璃影壁,砖雕影壁,石制影壁和木制影壁,还有一种砖瓦结构与土坯相结合等,都是以装饰手法为主的建筑物。这一时期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注重建筑在形式上的装饰美,这与现代建筑有所不同。
三、现代建筑设计中美学形式的倾向
工业革命之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近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更是为现代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主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1.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建筑设计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高技派,所谓高技派,是指在建筑形态和空间上通过表现先进科学技术、以求最大限度发挥建筑技术审美价值的建筑流派。在当代众多建筑思潮与流派中,高技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高技在建筑设计里一直存在着。在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包括建筑结构在内的建筑技术始终没有取得独立的审美地位,建筑师长期醉心于形式构图和外观装饰的推敲,建筑技术只是建筑师艺术构思的形而下的手段。技术美学作为一种体现工业时代精神的崭新美学维度,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飞跃发展和建筑审美观念现代化变迁的产物。经过技术美学的孕育与诞生以及“阿济格拉姆”与“新陈代谢”派的推动与发展,高技派继承了现代主义的技术美学思想,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现代高技派建筑师在处理功能、技术和形式三个建筑基本要素的关系上时,把建筑结构、设备等技术因素与建筑形式画上等号,先进技术作为高科技时代的形式和装饰,在建筑形态和室内设计中刻意表现出来。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汇丰银行等。这类建筑都是以功能需求的结构性装饰为主,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美学的原则。
四、结论
论文摘要:原始社会至今,作为建筑承重构件的柱式在满足结构需要的同时从人体形态出发历经了种种演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祭祀、防御保卫等逐渐向视觉上的审美转化。本文追溯了人像柱发展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
一、建筑中的人像柱
谈到人像柱,必言及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建筑精神里,人体结构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之中。希腊主流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并被赋予了人的形体。把人体艺术同建筑艺术融合为一体是希腊建筑师的伟大创造之一,这一时期颇为盛行的人像柱和人像柱廊更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对人体艺术的崇拜和绝妙表现力。其中被称作“苔拉蒙斯”(telamones)的男像柱,将建筑承重构件雕刻以奋力托住重物姿势的男子形象,承受着外檐的重量,并与其身后的建筑形成空间过渡。此外,以雕刻女性形象来替代圆柱而支撑檐部的女像柱在这一时期的神庙建筑中也十分盛行。维特鲁威认为,女像柱一词来源于一位名叫Caryae的妇女,她因支持波斯人而被罚负重为奴;至于男像柱,维特鲁威认为还找不出其它原因。可见,以人像代替柱子是以表示惩罚或象征力量的方式“进入设计问题”的。除了人体形态的具象表现,模仿人体和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古人看来并不矛盾,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源于此,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才打破了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森严感,雕塑柱式显得开朗、明快而富于生机,充溢着青春的美与入世的热情。古希腊神庙建筑盛行的三种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也与人体相似,好似正确分配的肢体,其生命力令人叹服。
事实上,人像柱并非源于古希腊,而可追溯到史前的非洲。非洲原始部落的住宅中所使用的人像柱表露了雕塑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其中女像柱多取跪姿,头顶短柱支撑屋顶;相比之下,男像柱则显得硕大而有力。有些建筑则周匝树以木桩为墙,每根木桩朝外的一面均雕刻成十分夸张的女性形象。这些人像柱有些是祖先形象,有些是其它的神,而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宅居的安全,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中国汉代的房柱虽非具象的人形,但其柱身、栌斗也均含有人像的意向。虽然说作为柱廊或墙壁的人像柱并非像位于建筑中心的雕塑一样具有统领全局的含义,但它也绝非简单等同于柱子或一般的装饰。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考证,无论是柱子的纯粹功能概念,抑或雕刻的美化装饰概念似乎都出现较晚,而当时的人像柱可以说既具有力学的支撑功能,又兼备了保护房屋安全的巫术功能。这与我们今天将柱子上的雕刻视作多余的累赘,甚至会破坏其力学性能的看法大相径庭;被雕镂了人像的柱子不但没有削弱柱子的力学功能,反而因其神性而加强了安全防护的整体功能,将“雕刻”与“柱”二者完美结合为一个互补实用的功能系统。而以上种种现象也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人像柱的起源究竟是在何时呢?
二、从人牲到图像的转化
人像柱与建筑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作为从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代替或加强了建筑的局部功能,与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满的整体结构图式,二者相得益彰。人像柱的出现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渊源,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庙建造的巨大热情,始终是推动柱式语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动力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并具有普遍性。
一、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空间以及一切造型的感知与体验,大部分都是通过视觉来传达相关信息。对于空间的形状、尺度、装饰构造材料、色彩、质感等均来自于人们的视觉认知。而如果没有,则无法产生视觉。对于建筑室内空间而言,通过光影的合理使用能够带给人员直接的感性体验,与此同时光影也是富含精神性的元素,能够有效的唤醒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因素。对于建筑空间而言,只有包含了光影,才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力量。这种力量尤其在宗教建筑空间中表现的作为明显,在空间中通过光影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构造特别的氛围,从而打动人们心灵与灵魂。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将光影深入到一砖一瓦中,在他心目中,设计空间具体而言就是对光影进行设计。空间与造型都是光影的载体,而合理的运用光影也是建筑设计创作的重要手段。采用光影,能够给建筑空间带来一种不确定性,从而构造出在体验空间的即时性经验。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光影与空间设计地位并列,其并非空间的从属,而是空间的具体要素,同材料、色彩的作用一样同为建筑空间的具体表达手段,其能够带给人们心灵触动与感受是其最大的影响。通常而言,对建筑设计采取光影进行艺术处理,主要是指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而不包含人工照明用光。
二、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光影,能够使建筑成为光影的容器。随着时间与季节的不断变化,从而促使光影发生改变,也相应的转变建筑的形象。人们通过季节与时间光影的转变,来有效的体验与感受建筑在不同的光影中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与吸引力。
2.1光影建构的外部形体
对于建筑形体的外部塑造而言,光影具有其它视觉要素所不具有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光影能够给予建筑空间新的生命,从而是呆板枯燥的建筑空间富有生命力与美感,使人们在通过光影的感受中,体验到建筑形体、尺度与材料,从而体会到建筑空间以及其所营造的相关意境。从古至今,除了在内部空间的塑造上面要重视光影的具体运用之外,还需要在建筑的外形构造方面充分考虑到光影的重要作用,促使光影成为有效的造型手段。通常而言,选择自然光比较强烈的地理位置方便光影对建筑外部形体进行合理的塑造,使用体量分明、轮廓清的建筑,更加能够展示光影的相关效果。
从古至今,有许多通过采用光影技术而塑造出优秀建筑形体的例子。例如古希腊时期,人们通常将建筑看作为巨大的雕塑,因此为了有效的彰显建筑雕塑般的重量感,光影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加上合理采用建筑材料。地中海的帕提农神庙是使用光影作用的典型,采用柱廊在外,墙体在内的建筑手法,从而使得柱廊在阳光中构成鲜明的明暗相间韵律,与此同时还使用檐口与内墙的暗部进行合理使用,来有效的衬托建筑外在的阳光感。
对于光影的科学合理运用,是造成是古希腊独特建筑艺术的重要所在。而在现代建筑大师之中,也具有许多艺术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光影大师,柯布西耶与路易斯·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认为对于建筑而言,其主要是在阳光下对各种体量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与此同时他也崇拜古希腊建筑艺术。对昌迪加尔法院以及议会大厦等建筑物的设计充分的展现了他对光影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他十分重视展现光影对构造建筑形体的展现力与表现性,经常使用尺度较大的挑檐与立面上的遮阳造型,从而给予人们强烈的光影感、雕塑感与深邃感。
2.2光影赋予建筑内部空间灵魂
对于光影而言,空间是其重要载体,是设计的结果而不是目的。因此光影对于建筑空间而言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对人们的内心带来较为强烈的影响。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使用不同的环境氛围与空间艺术,能够产生较为独特的表现力。光影在雕琢空间形体的过程中,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空间的张力与深邃,主要是通过韵律、强弱、层次、对比、扬抑、明暗来表现光影层次不同的力量,通过光影的多种展现能力来成为构造空间艺术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光影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力:
首先,光影可以成为视觉的焦点。设计师采用光线设计,能够有效的引导人们的视线,从而实现强化空间主题的重要作用。
其次,光影能够有效的展示空间的材质属性。通过建筑物在光线的照射下,会产生更加清晰的影像,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展现力,而建筑空间也会具有感染力。
最后,可以采用光影来对空间序列进行有效的塑造。由于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可以采用空间形体的前后虚实对比来充分的展现建筑空间方面的转化,而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光影,则能够使这种变化更具有具有节奏感与序列感。
三、结束语: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说:“建筑设计就是要截取无所不在的光,并在特定场合去表现光的存在。建筑将光凝缩成最简约的存在,建筑空间的创造即是对光之力量的纯化和浓缩。”从中可知,建筑是捕捉光的有效容器,而光影则是建筑艺术的灵魂所在,其包含有效的构筑建筑形象、塑造建筑空间、创造空间意境的重要作用,也是传达空间重要元素。通过建筑师精心设计光影,能够使光影在具备美学、精神功能的基础上,传达建筑师的内在技术性与艺术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视觉环境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建筑空间是一种多元的、多义的、复杂的综合体,因此光影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塑造与丰富建筑形体与空间产生着重要作用,这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共同认知。
参考文献:
[1]张灿辉,胡晔旻.光影之于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12):825~828.
[2]李海玲.设计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2):67~68.
振成楼
振成楼,是客家土楼中的土楼王子,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着称。
关键词:
自然光;光影;建筑设计;合理运用
现阶段,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污染也日趋严重,能源消耗和浪费问题严重,甚至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而建筑空间的设计规划,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在光影的衬托下,有效避免光污染对室内环境的二次伤害。为此,探究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
一、建筑空间光影设计要素分析
1光影设计的人文内涵
在设计过程中,光影的人文内涵能够通过介质让人们深刻的体会到。在生活中,光线能够揭示生活,通过对光的了解,能够为光影发挥空间艺术性提供条件。阳光,往往意味着温暖、光明和希望,处于长期黑暗中的人们在阳光下会获得不可复制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在充满阳光的环境中,影的作用同样重要,合理利用光影,能够有效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也符合现代建筑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其次,在建筑设计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光影的艺术魅力也不尽相同。在建筑设计中,光影和建筑空间相互作用,与建筑融为一体,比如在一些餐饮空间,食堂空间为完全开场式,每一个餐桌会设计一组光源,使餐饮区和其他区域划分开来,形成独立空间。在生活中,建筑空间多是实体与光共同作用的结果,光影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叠加,交错连接,使建筑设计更加复杂化。
2建筑设计中光影设计的因素
光影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地优化空间情境的塑造。从古至今,利用光影进行设计的案例不胜枚举,但是,现阶段的设计者更倾向于流于表面的浮躁设计,使得建筑空间中的形、色得以彰显,但是光影设计却得不到重视。古人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古代,就有建筑设计与光影相结合的实例。现阶段,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光的状态、变化和表现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空间创作和构图中,通过光影,营造全新的空间效果,为建筑空间增添立体感和虚幻感。与此同时,通过光影的运用,能够为建筑设计增加精致细节,空间内外部结构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留白或堆积,为人们营造专属的视觉表现舞台,增加视觉趣味。再加上色彩与材料,更加凸显建筑格调。在建筑设计中,光影构图的合理运用,通过自身的艺术规律,将光影的虚实、显隐以及动静都表现出来,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为建筑空间提升艺术感染力。光影在外力实体的遮挡下,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图案。图案的生动性,直接取决于光照的艺术处理,为此,在构图方面,光与影的对比,往往更是空间明暗对比,从而凸显建筑空间的立体感,实现光与影的平衡。比如巴洛克建筑或洛可可风格建筑,精美的装饰,雄浑的石柱,精巧的栏杆,纤细的百叶窗等,在这些建筑中,光影本身就有了一种韵律美。
二、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光影的应用,建筑俨然变成了光影的容器。随着光影的变化,建筑形象也呈现出千变万化,让人们享受光影的诱人魅力。
1建筑外部形体设计中光影的运用
建筑外部形体的设计需要各种视觉要素的烘托。在光影的作用下,赋予建筑空间生命气息。人们对建筑形体、尺度和材料的感知,对建筑空间意境的感知,均得益于光影。优秀的建筑,除了注重内部空间结构的光影设计之外,在外部形态构造的过程中也将光影设置为重要的表现手法。随着光照形式、角度和建筑外表材质的变化,建筑外部空间也大放异彩。通常情况下,自然光对于建筑外部结构的塑造十分关键。在自然光比较强烈的地区,光影作用于建筑外部形态的塑造,更加能体现塑造效果。通过光影,塑造建筑形体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的建筑,这样的特点十分明显。为了更好地运用光影传达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将建筑看作放大化的雕塑,为了增强建筑的体量感,充分利用了地中海强烈的光影效果。在古希腊建筑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帕特农神庙,如图1所示。柱廊在外,墙体在内,在阳光的作用下,明暗相间的外形给人带来强烈的韵律感,通过檐口和内墙的暗部,对外部的阳光感形成明显的烘托。再加上凹槽等细部的处理,使得柱子本身的浑厚和挺拔感不断扩大。在古希腊建筑中,光影的运用是建筑艺术的特色,很多建筑大师也是光影大师。
2光影在建筑内部空间塑造中的应用
在建筑内部空间中,光影的美学价值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在不同的建筑空间内部,光影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或艺术氛围也存在明显差异。(1)光影对建筑空间的塑造方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借助光影的雕琢,能够增强建筑内部空间的深邃和张力,内部空间光影的光学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层次、抑扬、明暗、韵律、对比、强弱等变化为空间塑造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选择。在空间塑造中,光影可以以视觉焦点的形态存在,达到强化主题的作用。其次,光影可以用于对建筑空间材质属性的揭示方面,在光线的照射下,材质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三,光影可以通过塑造空间层次感来实现对建筑空间的营造,在合理的光影空间设计下,光影的亮度梯度直接与光影空间设计效果相挂钩。第四,通过对空间时间序列的塑造,实现对光影的应用,建筑空间形体的虚实变化,更是展现出建筑空间的变化多样性,增强节奏感和序列感。(2)光影对古代教堂空间氛围的营造。众所周知,西方教堂建筑堪称建筑史上的典范,所有的教堂建筑均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圣美感。在光影的运用方面,将光线从高处散射,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气息。通过教堂内气氛的渲染,让人们感觉到来自天堂的关爱,教堂内部黑暗空间与光明的对比,恰如黑暗的人间社会现实与美好的天国的对比,头顶采光的设计手法,更是在教堂建筑中应用广泛,圣索菲亚大教堂和罗马万神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光影在现代纪念性建筑或教堂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应用。在生活中,大家不乏这样的体会,越是幽暗冥想的建筑环境,越是能够让人们保持清醒,这也是大多数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意图。在众多的教堂设计中,其内部空间的营造,也巧妙地利用光影强烈的明暗对比,塑造出符合建筑特点的空间氛围,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其中,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和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就充分利用了光影的明暗对比效果,成为了现代光影教堂的典型代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光影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和灵魂,在塑造外部形体和内部空间、营造氛围和意境方面贡献突出。通过艺术手段,能够使光影彰显美学效果,使建筑成为集实用、审美、意境于一体的艺术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之,建筑设计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组合体,需要光影来锦上添花,赋予建筑空间灵魂。为此,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无所不在的光,并将其利用于特定的场合,将光凝结为最简约的存在,表达最无限的艺术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75-02
西方国家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政治经济更迭而发生着演变。其中,古希腊以及古罗马对后世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对后世建筑影响有限。从建筑文化角度来看,西方建筑包括了罗马建筑分支出来的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他们是西方建筑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之间具有共同建筑语言,又各自演变发展其自身的建筑艺术,最终组合出庞大的西方建筑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时期的建筑作为世界七大建筑体系中独立的一支,建筑文化发展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不同风格,主要是由空间布局、用途以及建筑材料差异导致的。因此,从建筑构造分析,中西方建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类比。
一、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材为主,主要结构分为木架结构,其具有三种基本构造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先人为了躲避虫兽的侵害很早就发明了木架结构方式,从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河姆渡(Hemudu Site)文化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到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可见木结构建筑在古代中国所占的地位。中国古代也有砖石建筑,多存在于佛塔和墓室之中,虽然材料是砖石,但是在构筑结构上还是模仿木结构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构筑形式不一样。
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大多数是以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背景来设计的。建筑的主要材料是石材,使其建筑风格更加庄严肃穆,这种风格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代表。
早期希腊建筑采用过木架结构,因为木材建筑不能够抵挡自然环境的侵蚀,常常腐烂而倒塌,因此,从七世纪开始,正式将建筑材料改为石材,但屋顶还沿用木材建造。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西方古建遗址时,只能看到竖立的墙壁和圆柱,而看不到顶部的原因。
西方石造墙体可以达到巨大的高度,用以建筑承重和圆拱形屋顶的支撑,这是西方古代建筑的典型标志。西方国家的建筑典型,是由石材搭建成的寺庙,大型的围墙显得十分威严。寺庙的结构基本由石柱、长廊和房檐等为框架组成,通过这些框架之间的协调组合,变换不同的搭配风格和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比例,就形成了希腊建筑群的特色。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城市的建筑风格规定了几种代表柱式,即爱奥尼克柱式、多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以及组合柱式。这种用石柱作为支架的建筑通过将柱子组成拱形结构,更有利于承受重量,也会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来改变柱子的组成结构,例如,罗马建筑多选用半圆形结构,而哥特建筑采用尖形的结构。不同的结构类型代表了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马蹄形、三叶形等结构。
二、中西方传统建筑用途
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思想,不论功能如何,基本构成形制要求相对统一,即中轴对称、外合内开和院院相连,讲求意境和内敛。从古代民居建筑到宫廷皇家建筑,以及寺庙道观等都是左右对称,院院相接,只是在空间处理和建筑体量上加以分级,这是儒家思想等级尊卑观念的一种体现。在特定空间环境内以某一核心建筑为主体,以特定的模式与方法向外拓展扩散,再分别赋予其建筑功能性,组成大片群体建筑,且保持轴线对称、空间意境及空间的连续完整性。
西方建筑强调其功能性,一切构造方式由其功能所决定,例如教堂的仿十字模式,确定后就在其空间内部进行精细的空间分割和装饰描绘,建筑形式一般以单体居多。皇家建筑比起教堂建筑,分隔空间更为细致和讲究,但是两者平面布局不一样,给人居住的一定是从使用功能出发。罗马时期的公共浴室,其建筑的内部功能完整,所有空间整合在整栋建筑内部,流线和功能都较为明确。另外,剧场和斗兽场这些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都是不能互通的,各有各的特点与风格,建筑用途相对单一。
三、中西方传统建筑色彩
在西方国家的建筑中,尤以色彩的丰富而著名。古希腊建筑群到处都是艳丽的色彩,通过《建筑十书》中的记载,可以了解到,古代罗马建筑中选用的颜色十分复杂,除了普通的七种色彩外,还具体分为鲜红色、金色、褐色等多种鲜艳的色彩。在保留至今的建筑物中,这些色彩也都清晰可辨。因此古罗马的建筑不但拥有壮观的石柱,其色彩组成也十分惊艳,对石柱的上色也是十分讲究。比如,爱奥尼式的建筑喜欢选用蓝色和金色;科林新建筑更多的采用金色;帕提农神庙的石柱是以白色为底色,上面雕刻的精美图案用红色及蓝色进行涂绘,加之以金银花边勾勒,色彩十分丰富。建筑上涂绘的颜色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红色是火的象征,代表着希望;青色象征着土地;紫色代表着空气;绿色代表着河水。这种种颜色是大自然的真实表达,也代表着。
当时罗马帝国的建筑多宏伟壮观,显得十分气派和庄严,也体现了高贵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建筑内的装修十分华贵,颜色搭配艳丽多彩,多配以大理石及雕刻艺术,细节上的设计也十分具体,窗户及墙壁都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这种建筑装饰风格在当时十分著名。
我国的古代建筑更加注重五行风格,以五行为划分依据,将东南西北中等五个方位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体现。其中,东方选用青绿色;西方选用白色;南方选用朱红色;北方选用黑色;中央用黄色代表。自秦朝开始,我国建筑多以黑色为主,十分重视地位等级的划分,要求平民百姓的建筑要朴素,而帝王建筑要华丽。皇家建筑中的屋顶常采用青绿色,屋内的台柱则选用华丽的黄色、金色涂绘,墙壁通常采用红色,看起来十分辉煌。到了唐代,建筑更加壮观和精美,色彩也更加艳丽,大多采用红色为建筑主色调。宋代,更加追求自然简单的建筑风格。明朝时期也推崇宋代的建筑风格,多以简约为主。清代开始,又将建筑推向了复杂的风格,并流行漆画,梁柱及屋顶多选用鲜艳的油漆进行涂绘。
四、中西方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在建筑上的布局多采用协调的形式,以主要建筑为中心,其他建筑将其包围,追求和谐统一。中国的建筑特点是以平面建筑为主,而不是体现单一建筑的特点,它是一种以平面为单位的结构,具有庞大的建筑面积,每个建筑相互独立又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秦始皇时期的建筑中出现过高大的楼阁,但是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更多是以和谐为主,讲究整体的结构平衡,强调折中、婉转的美学态度。特别是从汉代开始,我国的建筑风格彻底从恢弘转向了以协调为主的平面结构,强调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连通,将建筑在空间上更加协调分布,重视建筑的排列风格及层次感,给人一种整体的和谐美。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在建筑设计上更加重视人的力量,他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建筑设计得高大宏伟,从而反映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他们运用智慧将几何原理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梁柱及屋顶造型十分壮观,神殿及寺庙高耸入云,充分体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特点,使这些建筑看上去让人震惊,体现了人类的伟大和智慧的无穷。这也体现出人比自然更具有主导世界的权利。
西方国家的建筑更注重个体的风格,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高耸入云的尖塔,有个性张扬的纪念塔,每一座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个体的重视。
五、中西方建筑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更加突出国家民族的信仰特点,并且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其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如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哥特风格等,每种风格都具有代表性,但却不能够体现其地域的统治情况。由于古代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十分频繁,帝国之间的争斗一直在进行,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具有稳固的地位。
中国的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平稳,建筑特点具有统一性,以汉族建筑风格为主,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连续性,因此建筑的发展也随着中国文化的延续而演变。当然,我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也十分缓慢,没有强烈的变化,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也很统一,木质材料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建筑结构上的变化也不是很大,只是在雕绘手法上进行了改变。这种建筑型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稳定的模式,因此我国的建筑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六、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能够看出,在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在建筑的构想和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在差异中也能找到共同点,即都是为了人类文化的传承而努力。
在未来的建筑文化发展中,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研究中西方建筑构造差异,我们可以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借鉴西方国家建筑的风格、技术,应用于本土的建筑设计之中,造福于大众,同时,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带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相信在这个相互交融的时代里,中西方文化可以相互渗透,从而产生出优秀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人类自有了居住条件开始便产生了最原始的艺术审美理念,用动物或刻画动物图案对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进行装饰和美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装饰图案也逐步多样化,对于生活或生产空间的装饰也不自觉地转向目的化,图案类型从简单的几何图形日益精细化,用以表达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值得记录的场景,作品极富震撼力的美的形式与惊人的装饰艺术技巧,同时也体现出人类生存空间与人的情感世界的高度和谐统一。可以说,起源于人类潜意识对美的需要与向往。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物的设计和装饰继承了古代建筑物装饰的内容和含义,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装饰艺术风格,使用了奢华的装饰使得建筑物展现出优雅华丽的艺术风格。其中,雅典的首都卫城集古希腊建筑雕刻艺术之大成,其中巴特农神庙的艺术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神庙完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当神庙的大理石表面磨光后,工匠们在神殿的墙壁、地板、石柱上雕刻出精美的线条,使得大理石的光亮更加沉稳。玉阶石柱,画栋镂檐,遍饰浮雕,蔚为壮观。神庙经历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人们至今任然能从饱经风霜的神庙上看出其建筑装饰的细致精美,这真是文明的奇迹。
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绘画与建筑三者达到了历史上最完美的结合,建筑装饰的发展亦得益于此,主要表现利用透视绘图扩大空间感,运用浮雕装饰室内墙壁等壁画处理手法,装饰图案华丽而富有寓意,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天主教神秘奇异思想的感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艺术特点,以浪漫主义精神作为装饰设计的出发点,打破理性和宁静和谐,极力强调运动和变化,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多表现于奢华和夸张的不规则排列,大多用于皇宫庭院。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十八世纪60年代开始,艺术领域开始出现变革,一种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结合的艺术风格开始出现,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影响的融合,演变出了一种抽象艺术。装饰艺术与美术分化是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另一种现象,装饰与艺术呈现出一种异同整合的趋向。
总体来说,艺术学与建筑装饰之间密不可分,人类文明中建筑装饰的发展几乎都沉淀着艺术发展的气息。
艺术学对建筑装饰的辅助
建筑装饰的设计风格需要寄托着艺术之上才更具魅力。一般来讲,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这些都需要通过艺术学的角度来思索。
一般而言,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时代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离开了艺术,建筑装饰将失去其审美意蕴,仅发挥功能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与工作等周边环境的需求远远不满足于当前的使用功能,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如自然环境、文化氛围、高质量的艺术品格等。从室内建筑装修设计来说,自建筑的开始,室内的发展就同时开始产生,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根据不同时代的思想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和构思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特点。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不同,运用艺术形式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舒适优美,功能合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19世纪后期,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等)的西方艺术开始出现转变的苗头,进入20世纪后,这个苗头开始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现代派艺术。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一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建筑科技的发展,使建筑结构和样式迅速走向现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现代派艺术的创作,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由于社会生活飞速发展,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也日渐复杂,建筑结构与材料也与古代大不相同,因此学院派的建筑大师不得不对传统古代建筑加以改造和简化,兴新的现代派建筑开始出现,现代建筑艺术也由此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建筑方面各国都出现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和雄厚的专业人员队伍以及大批的建筑设计投资者,大量的现代化的建筑物开始产生。如,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海上歌剧院、哈利法塔、佩特纳斯大厦、西尔斯大厦等等著名的现代艺术建筑,都给人以独特的印象,显得单纯朴素又富有变化,不仅体现在感官美感,而且能够切实发挥其功能性作用,也即是说,现代建筑饰面处理与功能密切相关的细部构造工艺成为装饰的主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主义所表现的是一种功能主义装饰观,对建筑的美化限定于功能构件的修饰,反对任何装饰表现。归根结底,这种审美并非与艺术学的分离,而是另一层面的艺术审美方式的体现。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43-02
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不只是供人欣赏优美的建筑物,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的“住”就跟我们的建筑息息相关。世界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筑师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城市中显现,凸显了普通大众对建筑艺术的追求。
一、建筑学综述
所谓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其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
建筑学这门学科以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包含其它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同时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如体育馆、电影院、住宅、厂房等不同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立面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设计。其范围小到简单的房间布局,大到城市数个街区的建筑群体的设计。我们说,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
二、建筑学的艺术性
(一)建筑学在艺术中产生
建筑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质,这一点区别于其它学科,它需要大量的财富和技术条件,大量的劳动力和集体智慧才能实现。它的物质表现手段规模之大,为任何其它艺术门类所难以比拟。宏伟的建筑建成不易,保留时间也较长,这些条件导致建筑美学的变革相对迟缓。建筑艺术还常常需要应用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创造室内外空间艺术环境。因此,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我们知道,莫扎特堪称是位伟大的建筑师。当然他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旋律、和声和节奏,以及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和音量的大小等。“广义的建筑师”是个很有用的术语。他们常说“谁要是想把握无形的世界,必先考察有形的世界。”1782年26岁的莫扎特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自白:“我经常后悔我没有学建筑而是学了音乐。”也许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但在莫扎特的心目中,音乐和建筑在结构和美学境界上必定有相通处。由此说,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但不是纯粹的艺术,它与国家的物质和技术资源发展水平紧密联系
例如,西方的建筑风格,同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所以莫扎特音乐的根也可以在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中追寻到,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在它们的造型背后,是稳定的和谐以及对称美。其实莫扎特音乐也拥有古希腊神庙建筑的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
古希腊建筑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既反映了城邦制小国寡民,也反映了当时兴旺的经济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罗马建筑的宏伟壮丽,反映了国力雄厚、财富充足以及统治集团巨大的组织能力、雄心勃勃的气魄和奢华的生活;拜占廷教堂和西欧中世纪教堂在建筑形式上的不同,原因之一是由于基督教东、西两派在教义解释和宗教仪式上有差异;西欧中世纪建筑的发展和哥特式建筑的形成是同封建生产关系有关的。封建社会的劳动力价值有所提高,再加上在封建割据下,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石料价格高涨,促使建筑向节俭用料的方向发展。同样以石为料,同样使用拱券技术,哥特式建筑用小块石料砌成的扶壁和飞扶壁,这同罗马建筑用大块石料建成的厚墙粗柱在形式上大相径庭。
(二)建筑学立足于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总结各种建筑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建筑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以及有关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等等。后者称为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分化出来的,它主要研究室内的艺术处理、空间利用、装修技术及家具等问题。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指导建筑细部设计和施工,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三、建筑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一是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二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在时间程序,留学在先,办学在后,国内的建筑学科是建筑留学生回国后才正式开办的。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最早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都始于1905年。
1902年建筑学第一次纳入了中国教育体系。1928年5月定名的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国第一个设立建筑系的高等院校。建国初期,中国建筑学专业的发展获得更快的进步,在以梁思成等知名建筑学专家的带动下,中国的建筑学专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中国的建筑学教育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在某一建筑物中可能某些因素很强而其余因素很弱,但在其它建筑物中情况则可能迥异。事实上,作为专用词的“建筑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建筑物本身,更主要的是研究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及其如何满足、研究建筑物实体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中分别对应的策划、设计、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建筑同其它有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建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结构理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运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发展,体现了新技术的魅力。建筑工业化体系的运用,加速了建筑事业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建筑设计领域所引起的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势必深刻地影响建筑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密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当代建筑师、规划师和园林设计师面临的共同课题,同时也为建筑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建筑和建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探索建筑学的未来,为这部巨著撰写新的更加瑰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