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这三者的动态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主要研究成果有:DaboGuanetal(关大博等,2008)利用中国1980年~2030年的碳排放量实际和预测数据,分析得出促进我国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为家庭消费、出口贸易以及资本投资。[StreteskyaLynchb(斯垂特斯卡林奇,2009)结合269个国家1989年?2003年的出口贸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结论表明全球大部分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但Kearsley&Riddel(基尔斯利和里德尔,2010)选取了全球27个经合组织(OECD)国家对外贸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论表明这27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对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向效应并不显着。中国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前列的国家,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沈利生(2008)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具体研究了我国对外贸易对S02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污染排放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不断增加的外贸顺差和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的恶化。陶长琪(2010)等运用ARDL模型,结合我国1971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费、人均GNI及其平方对对外贸易系数的作用效应,结论显示这三者与对外贸易系数存在长期的正向效应。^李锴(2011)等利用中国1997年~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面板数据覆盖我国30个省份,全面分析了各省份对外贸易系数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系数与我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的增长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强度。
二、模型与变量的选取
(-)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VectorAutoregression,VAR)模型米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结合统计数据,基于系统中内生变量的滞后值函数构建形成的模型,从而实现将自回归模型的变量从单一推广至多元时间序列的突破。滞后阶数为P的VAR模型可以表达为:
yt=^1yt-1+L+$pyt-p+0xt+stt=1,2,L,T
其中,yt为k维内生向量,xt为d维外生向量,p为滞后阶数,kxk维矩阵屯,L,$p和kxk维矩阵0是系数矩阵,&为k维随机误差向量,T为样本个数。
(二)变量的选择
笔者共选取3个变量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t)、人均碳排放指标(Ct)、对外贸易依存度(Ft)为模型指标。模型中还涉及到各期对外贸易总量、各期人民币汇率以及人口数量的数据均取自1995年~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对外贸易依存度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利用如下公式求得:
(1)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x100%
(2) 二氧化碳(CO0排放量=KxE
(3) 二氧化碳排放系数(K)=单位热值含碳量x平均低位发热量x碳氧化因子x44/12。
其中,进出口贸易总额使用年平均汇率换算;E为不同类型能源以标煤为单位换算的使用量;K为不同类型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7种能源:原煤、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油,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文中所涉及的7种能源的消费量均取自1995年~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3.上表后两列来源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
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先对文中时间序列变量进行自然对数转换,其目的在于使实证数据趋向线性的同时又可以有效消除异方差的影响,设变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t)、人均碳排放指标(Ct)、对外贸易依存度(Ft)分别为LN(Gt)、LN(Ct)、LN(Ft)。笔者分析的结果均通过Eviews7.2计算得出。
(三)实证分析
1.稳定性检验
本文共涉及3个系统变量分别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t)、人均碳排放指标(Ct)、对外贸易依存度(Ft),建立无约束且滞后期为P的VAR模型,依据PLR、FPE、AIC、SC和HQ等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P,表2分析结果表明P为2。VAR模型的稳定性可以根据其所有特征根模的倒数是否小于1来判断,当模型所有特征根的模的倒数均小于1则模型稳定。如图1所示,VAR(2)的特征根模的倒数均在半径为1的圆的范围内。因此,VAR(2)稳定,具备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条件。
2.ADF检验
笔者使用ADF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目的在于避免时间序列的“伪回归”现象并测度变量的平稳性水平。如表3结果所示,LN(Gt)、LN(Ct)、LN(Ft)的ADF值均大于其对应的5%临界值,即变量为非平稳。而其对应的一阶差分ALN(Gt)、ALN(Ct)、LN(Ft)的ADF值均大于其对应的5%临界值,表明变量的一阶差分通过了平稳的显着性检验,为一阶单整。
ADF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N(Gt)、LN(Ct)、LN(Ft)在5%的显着水平下为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序列ALN(Gt)、ALN(Ct)、ALN(Ft)在5%的显着水下序列平稳,为一阶单整。ADF检验结果表明ALN(Gt)、ALN(Ct)、ALN(Ft)都服从1(1),据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是在VAR模型的基础上产生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表4中Johansen检验结果表明,迹检验以最大特征
表4 Johansen检验结果值检验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至少存在2个协整方程。由此可知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分析表明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并不能明确表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方向,所以在脉冲响应分析之前需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判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方向。鸣下一步进行的脉冲响应分析来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说明对于目标变量而言,某些内生变量能否判定作为外生变量。
表5中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单向Granger因,而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互为Granger因。这说明碳排放量的增加对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具有正向效应,但当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即超过一定的环境容量时,一定程度上就会制约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增长又是对外贸易的Granger因。综上结论说明江苏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这必然导致未来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
5.脉冲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捕捉变量之间全面复杂的动态关系,根据建立的VAR(2)模型,分别作出它们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如图2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跟踪期(笔者选择10期),纵坐标反映脉冲响应的程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10期的变化路线,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1) 碳排放对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碳排放对自身信息的一个标准化冲击立即作出响应,首先是迅速衰退,然后缓慢下降,表明江苏省碳排放在短期内会大量下降,但在长期内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其下降幅度会减弱。碳排放对对外贸易信息的一个标准化冲击响应后,先是迅速提高,达到正效应最大值,然后逐渐衰退,随后又经历一轮小幅升降才趋于平稳,这表明从长期来看,江苏省碳排放对对外贸易带来同向的冲击作用,短期内碳排放促进对外贸易的增加。碳排放对经济增长信息的一个标准化冲击,首先是一个负向冲击,然后效应慢慢减弱,第2期开始回升并趋于0,说明在短期内江苏省碳排放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且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不明显。
(2) 对外贸易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对碳排放信息的一个标准化冲击后正向效应开始衰弱,第三期以后缓慢增加,但处于负效应状态。表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增长短期内会促进碳排放的增加,长期来看并不具有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对自身信息的一个标准化冲击响应,同样是迅速下降然后继续缓慢增加,第3期达到最大值0.27,然后开始逐渐减少并趋于0。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信息的一个标准化冲击的响应,负向效应由降转升并逐渐趋于0,这表明短期内江苏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并不具有促进作用。
(3) 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和对外贸易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碳排放信息的一个标准化冲击响应,碳排放迅速增加,第2期达到效应的最大值,然后开始缓慢减少趋于0附近,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具有正向持久的冲击作用,这与前文协整理论分析的结果吻合。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冲击影响,同样在第1期开始下降又于第4期回升至正向效应,且该正向冲击作用一直持续到第10期,说明江苏省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同样具有积极作用。经济增长对自身信息的一个标准化冲击,首先是正向效应迅速下降,直到第5期基本保持稳定,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对自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持续的时间不长。
1. 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变量的冲击对另一个变量的动态影响路径,而要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结构冲击对每个内生变量变化贡献的数值到底有多大,则需要用到方差分解方法。[9]运用Eviews7.2进行分析,运行结果如表6所示
随着党的十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环境税将在我国开征的信号越来越强。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我国以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态度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减排40%到45%的目标,开始担负起发展中国家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责任,这也预示着碳税革命在我国即将到来。本文主要讨论我国通过开征碳税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以期能够根据现实具体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碳税征收管理制度。
一、我国征收碳税的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有两大特点,一是总量巨大,二是碳强度高。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31780.36097(百万吨),而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 。
(二)征收碳税对我国的预期影响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不同,能源资源秉性不同。碳税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参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税务年鉴,选择以下部分省份的数据分析碳税实行的预期影响。
表1 征收碳税对各省(直辖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统计表
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表中能源正负值表示碳税的实施对各地能源消耗的影响,如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的负值说明在保持其他税收大体不变时,征收碳税将减少当地能源的消耗。而像河北、辽宁、山东、四川为正值则说明在保持其他税收大体不变时,征收碳税增加当地能源的消耗。结合这些地方的能源储备、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征收碳税对能源消耗起抑制地区一般含碳燃料储量少、能源利用效率高、经济增长能耗低。对这些地区征收碳税,政策促使企业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寻找替代能源、增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替代能源要素,资金支持当地政府调整高科技、低能耗、服务型的产业结构。而征收碳税对能源消耗起拉动作用的地区一般含碳燃料储量丰富、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增长能耗高。对这些地区征收碳税,企业也会节约能源,但当地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将把大量的税收收入回投到高能耗产业,后者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前者。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征收碳税对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起拉动作用,但对少数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但作用不明显。从全国整体范围来看,碳税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对具有经济显性的地区可直接征收碳税;对负效应占主导的地区在征收碳税时,可适当减免企业其他税负。
二、征收碳税在我国的可行性
(一)征收碳税的理论基础
首先,环境在市场经济中存在负外部性。环境的负外部性体现在市场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中。其次,“污染者承担原则”理论确定了污染者的责任问题,即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由谁负担。污染者付费,就是污染者承担其生产消费过程中污染所引起的损失及治理费用。二氧化碳的排放者为获得自身的利益和效益,增加了社会环境治理的成本,必然应该为其行为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大小以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来衡量。最后,公共产品理论指出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能将非付费者排除在受益人之外或者将其排除在外的成本明显过高,搭便车现象就普遍存在。结果是由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明显不足,需要通过非市场力量,即由政府负责提供,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自征税,用税收收入来生产或购买公共产品。
(二)征收碳税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上不断倾斜。中国政府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拟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价格、金融等激励政策”。开征碳税不仅符合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发展目标,也符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制定有效政策机制的要求,是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2、技术操作有保证。较硫税、污水税等其他环境税相比,碳税有计量简单、操作容易、便于检测的特点。碳税的税基是碳的排放量,各种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所以其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再考虑减排技术和回收利用等措施计量碳净排放量,所以碳税计量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检测,对税收征管人员来说操作相对容易。
(三)我国碳税税收要素的初步设计
1、征税对象和纳税人。碳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为因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消耗含碳燃料而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不仅包括二氧化碳,还包括氮氧化物、氟化物、甲烷和臭氧,如果从运用税收政策来应对气候变暖的角度看,应该对所有温室气体征税,这只是中长期且针对集中排放温室气体对象的做法。而短期来看,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且征收相对易行。由于二氧化碳是燃烧煤炭、天然气、柴油、汽油等化石产品产生的,因此消耗以上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就是碳税的纳税义务人。
2、计税依据。碳税的征税对象是二氧化碳,本应以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但由于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涉及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监测问题,技术上很难控制,征管成本也将很高。因而应采用二氧化碳的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即根据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燃料的含碳量,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基准方法,含碳燃料消耗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二氧化碳排放量=含碳燃料消耗量×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低位发热量×碳排放因子量×碳氧化率×碳转换系数
其中,含碳燃料消耗量指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实际消耗产生二氧化碳燃料(煤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等),将企业生产成本账目记录为征收依据。
3、税率。碳税的税率与计税依据密切相关,一是采用碳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二是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的破坏与其数量直接关联,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
碳税税率的设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税率应该量化反映减排二氧化碳边际成本。税率水平要鼓励纳税人对碳税政策积极响应,即税负能够影响其排放行为或进行减排技术革新,故其税负应高于为减排所使用替代能源或采取技术措施的边际成本。其次,考虑税率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如果税率水平过高,势必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的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税率。既要遵循新税种征收力度循序渐进的经验,又要对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源密集型企业给予一定税收补偿。再次,税率水平的设计应该考虑燃料差别因素。为鼓励企业及个人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对污染型产品进行替代,并减轻其过重的经济负担,根据含碳燃料需求价格弹性和能源效率水平,有选择地对煤炭、天然气、汽油及柴油不同含碳燃料实行差别税率。此外,碳税税率水平还受其他税种、国际能源价格走势、国际碳税协调等因素影响,这些都是在确定我国碳税税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构想我国碳税的征管制度
(一)明晰碳税征收阶段特点
开征碳税会增加企业特别是能源、资源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突如其来的税负将会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降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影响经济发展大局。我国应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引入碳税时实施预告和渐进时序策略。通过对企业进行预告,税率逐年提高,直到预期水平。
(二)提高企业碳消耗统计水平
对企业排碳的统计工作属于提高碳税征管的配套能力。碳税的征收依据是企业含碳燃料的消耗数量,这些数据主要通过企业生产成本账目中获得。税务部门应加强企业能源消耗的统计工作,建立专门的碳消耗申报和核算账目。同时加强对税收人员和企业会计的专项培训,使其掌握碳申报的相关工作。
(三)协调相关政策
环境税收体系中不仅包括碳税,其实也有污染产品消费税、资源税等税种。有必要将新旧环境税结合起来,使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税收节能减排上的调控作用。
(四)落实各项碳税优惠制度
借鉴外国碳税征收经验,如要碳税真正发挥二氧化碳减排功效,税率就会很高,而较高的碳税税率水平对能源、资源密集型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出现影响国际竞争力、不利本国经济增长等负面效应。我国在开征碳税时也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对整个税制结构进行必要调整,按照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思路,以其他税种改革所形成的税负空间来容纳碳税,基本保持税收收入中性。
参考文献:
[1]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理论探索》.2009年第四期。
[2]王晶.“关于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税的思考”.《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五期。
[3]李齐云,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财政研究》.2009年第十期。
[4]刘惠荣,杨凡.“《京都议定书》对我国碳税制度的影响”.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6年10月(北京)。
[5]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2005年第五期。
[6]熊剑锋.“专家争议碳税:中国能否承受之重”.《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0月16日。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低碳理念作为一个新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当今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许多人寄希望于“低碳”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方案,努力宣传低碳理念,使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低碳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良策。不过,国内外也有学者指出这一理念存在的弊端,并对其真正目的提出大胆怀疑。这些正是低碳理念引发的现代科技伦理学思考。本文即以此为选题背景,分析当今典型低碳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探讨低碳理念的现代科技伦理学意义。
一、现代科技引发的低碳理念
(一)现代工业高碳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工业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现代工业多是以化石燃料作为能源,这直接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虽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不被算作污染气体,但是这类富含碳元素的气体排放会打破地球自然环境长期以来的碳平衡,由此引发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难题。其次,现代工业不仅有高碳排放,也有高碳需求,个别二次加工的工业产生大量原料与能源的浪费,这种浪费直接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问题的加重使人们开始觉醒,意识到碳排放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了解决高碳排放问题并呼吁更多人对环境加以保护,低碳理念得以产生。
(二)现代科技的便利带来浪费
现代科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这种便利会时常让人在不经意间造成浪费,甚至还会被一些不自觉或低素质的人故意浪费。例如,现代科技发明了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塑料袋的确提供了便利,可是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也存在大量碳排放,免费塑料袋的普及更是一种浪费。
(三)现代科技的人性与自然追求
现代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提供更优质的生活。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意识到高碳排放存在大量负面影响,显然是现代科技错误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方向是追求健康、人性化,以及与自然相和谐。其实,现代科技对自身加以否定之否定,将其带来的现代工业高速发展与其自身本质上对人性与自然的追求辩证地统一起来。所以,低碳理念是现代科技发展中新的尝试。
二、低碳理念带来的伦理思考
(一)低碳的利与弊
当今世界由现代科技引发的高碳排放对地球环境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只有限制碳排放、合理控制碳排放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低碳理念的目的即是减少碳排放,其提出是有利于环境问题解决的。但是与此同时,许多人质疑低碳理念能否改善人生活,低碳理念意在限制人们的碳排放,这也限制了人们利用资源、享受资源的权利。人们也应思考是否以一味的节约来达到低碳理念的要求。还有理论提出,低碳理念时西方发达国家阻碍发展中国家的阴谋,这种观点也具有参考价值,告诫人们在面对低碳理念时要权衡利弊。
(二)环境伦理
高碳排放无疑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此时我们应该思考为了经济增长放弃优美自然环境是否值得。这就是现代科技带来的环境伦理思考。环境伦理指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和善意和解的紧密相关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作为文明的人类,在发展中应当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平等、尊重自然的环境伦理原则,破坏环境既是对地球生态的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健康的不负责行为。低碳理念正是对环境伦理的遵循,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阴谋”论
有人提出低碳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阴谋,虽然该理论未得到证实,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明确如何践行低碳理念。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都不愿做出让步,这些现象直接反映了在低碳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低碳理念也许是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环境、限制他国发展的措施,在低碳领域,发达国家享有更多话语权。这一问题就是低碳理念引人深思的方面。
三、低碳理念的全新实践
(一)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仅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应注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争取达到以低碳方式达到同样的生产效率。
在经济发展和低碳理念发生冲突时,采用碳排放权交易、购买碳汇林等方式保证碳排放总量的减少。制定相关经济政策,重点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相关经济模式的实践和发展,用低碳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只有人人参与,才可以将低碳理念传播开来。
推广节能灯、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都是生活中低碳理念的表现形式。例如中国颁布的“限塑令”,就是推崇低碳理念的一次实践。倡导公共交通也是低碳理念的体现,增设合理的公交线路、推进地铁建设,还应逐步改造公交车燃料系统,采用天然气等相对清洁的燃料,或采用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型客车运营。
(三)低碳技术研发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为了实现低碳理念,许多新技术被研发出来,用以减少工业和生活中的碳排放。例如,汽车的动力回收系统和电动、氢动力、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重工业当中的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照明光源LED的普及;建筑设计中使用低碳环保材料。
四、结语
如今,我们在倡导低碳理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低碳理念带来的现代科技伦理思考。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是低碳理念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低碳则又带来新的思考,只有以现代科技伦理学的眼光把握好其中的关系,权衡利弊,才可以获得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贸易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为应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低碳排放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和讨论的焦点问题。传统的文献从环境库兹涅佐曲线的角度论证了收入变化与环境污染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贸易作为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碳排放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表现形式,两者的关系研究对于库兹涅佐曲线和积极减排作用的认识显得至关重要。以湖北省为例,探索湖北省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是以一个新的视角来考虑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湖北省位居中部,但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湖北高新电子产业的兴起,贸易日益在经济发展起到日益关键的作用。而同时湖北省为节能减排做出巨大的努力,实施一系列的相关经济政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武汉两型城市圈的不断推进与建立以及一些生态项目的实施等等。我国以1983年开始改革开放和对我贸易,湖北省作为中部大省,1990年开始对外贸易有了显著的规模,所以本文采取截取1990-2013年的较新的湖北省对外贸易相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具体分解分析对外贸易开放对于湖北省碳排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实现全省有效控制碳排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有很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至少表明环境质量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从环境库兹涅佐曲线角度研究贸易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具体联系,具有大量学者研究的文献基础。李秀香和张停(2004)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例分析了出口贸易增长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李小平和卢现祥(2010)运用部分发达国家和中国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贸易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中国并没有因为对外贸易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这些大量的文献论证了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实证联系。而对于这种关系研究的计量方法也有很多,王源(2011)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研究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的问题,庞军基于MARIO模型研究中欧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问题。大多数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国家贸易出口却很少有将视角集中于省份的贸易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中。事实上贸易的政策倾向对于省市的经济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实施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通过VAR模型,研究贸易开放程度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VAR 模型及变量选择
(一)变量选择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中1990-2013年的较新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以往研究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国内外文献中,多数是采用对贸易依存度指标来反映贸易开放程度,而忽视了对其他贸易开放度指标的考察。仅仅考察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不够的,其只能反映进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考虑到研究期内多数年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在湖北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本文将贸易开放程度表示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两部分。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贸易总额与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记为TR。外资依存度,是用当年外商直接投资与湖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的,记为FD。
由于化石等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所以在计算时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碳排放量大的能源为基础对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依据IPCC 提供的测算方法,碳排放量= Σ 能源i 的消费量× 能源 i 的碳排放系数(i 为能源种类),能源消费量必须换算成统一热量单位的标准煤。另外,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476吨碳/吨标准煤、0.5825 吨碳/吨标准煤、0.4435 吨碳/吨标准煤。碳排放量记为C。为了避免在计量研究中出现异方差现象,以上序列均采取对数化处理,以ln(C)、ln(TR)、ln(FD) 作为研究序列。
(二)变量ADF检验结果
为了防止虚假回归,在建立VAR 模型之前,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该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并确定单整阶数。本文采用ADF 单位根检验方法。首先,使用Eviews 对序列进行显著性检验,其检验形式应设为既不含截距项也无时间趋势,并采用SC 信息准则自动设定最优滞后阶数。最终,得出检验结果如表一 所示,变量ln(C)、ln(TR的ADF 统计量均大于其临界值,是不平稳的。当一阶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当二阶差分后,所有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均通过平稳性检验。而ln(FD)经检验直接平稳, 所以ln(C)、ln(TR)、ln(FD) 均为平稳序列。
(三)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约翰森(Johansen)在1988年及在1990年与杰森留斯(Juselius)一起提出的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较好方法。假设模型中无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情况下,对ln(C)、ln(TR)、ln(FD)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迹统计量和λ-max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R=0、R≤1的原假设,接受R≤2的原假设,说明ln C、ln TR、ln FD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湖北省的碳排放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的协整检验证实了这三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但具体方向的因果关系仍然不能确定。为了研究LnTC、LnTR、这三个变量之间具体的因果关系,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他们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外贸依存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湖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对外贸易增加的Granger原因。
外资依存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外资依存度是导致湖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却是外资依存度的Granger原因。
(五)脉冲相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内生变量对误差变化大小的反应,它是测量其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取值带来的变化,它不仅能全面映射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还可以量化各变量间扰动影响的数量关系。故运用Eviews7.0 软件对构建的VAR 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在此主要分析ln(C)、ln(TR)、ln(FD)间动态关系的路径变化,本文设定滞后阶数为10 期,脉冲响应结果表明:碳排放对对外贸依存度的脉冲响应曲线接近于倒U型曲线,外贸依存度对碳排放的的冲击为长期的正效应随着滞后期的推进,而后冲击力度小幅减缓并趋稳水平,说明外贸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冲击为持久效应,即湖北省对外贸易水平的高低会对碳排放的变动产生持续影响,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碳排放水平的稳步增加。而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冲击为长期的负效应,除去在第三期的小幅度增加外,其负效应持续推进,到第10期达到最低水平-0.004682,就滞后十期结果来看,其对于碳排放的负效应较小。所以由此得到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冲击作用较大,而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冲击作用较小。
(六)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通过将每一个内生变量分解为结构冲击各期方差的线性组合,计算结构冲击在不同期限内方差总和占各内生变量总方差的比例来度量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可以更具体的表示内生变量相互影响的重要程度。它能够提炼对内生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信息,能够量化每一个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这里主要分析ln(C)、ln(TR)、ln(FD)所受冲击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依存度对碳排放变动的贡献率最大,但第1期开始贡献率达到85%逐渐下降,说明外贸依存度对碳排放不仅会产生即时效应还会在长期产生较强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逐步减弱,直至第10期的22.64%。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贡献率在在滞后第5期达到最大值7.06%后,小幅度逐步下降直至4.19%。说明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具有短期时滞性和长期显赫的影响。而外资依存度的平均贡献度则只有2.08%。这个结果与上面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所得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外商接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比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要小。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三个变量均属于I(1)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外贸依存度之间存在正的协整关系,而与外资依存度之间存在负的协整关系。因此,从实证角度来看,湖北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负的环境效应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正的的环境效应。第二,Granger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显示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关系。说明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原因。第三,脉冲响应。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模拟结果表明,外贸依存度冲击响应累计值为正值,外资依存度位负值,两者都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二氧化碳排放对外贸依存度的冲击响应曲线大致呈现出倒U型的轨迹的趋势,整条冲击响应曲线位于水平线的上方,长期来看外贸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正面影响。即外贸规模的扩大会促使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对外资依存度的冲击响应曲线大致呈现持续负下降的轨迹的趋势,长期来看外资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负面影响。由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的冲击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全部响应期内的峰值(分别为0.22176和0.04682)来看,外贸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力度很大,外资依存度的影响力度则较小。这一结果显示由于进出口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相当严重。这从侧面反映当前湖北省政府所制定的各种贸易政策对优化进出口结构的作用仍有限或其效应仍未显现出来,如何促使对外贸易结构尽早向可持续性、环保的方向改进仍然是政府在制定和执行贸易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第四,方差分解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预测期内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方差分解的贡献度分别为46.84%和4.463%,虽然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差分解贡献度差别较大,但都呈下降趋势。这又说明了湖北省当前的贸易产业政策向低碳化转型的趋势。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这两个衡量区域贸易开放程度对于湖北的碳排放具有长期持续的影响效应。如果将我国的贸易区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基地的现状短时间不会改变,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并不高。但是不高并不代表没有,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湖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尽管贸易的比重并不算高,但是逐年增长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水平。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湖北大力的建设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光钎等高新电子行业企图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都进一步说明湖北省企图扩大贸易程度的倾向。鉴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于碳排放的长期作用相反,盲目的扩大贸易规模可能会增加碳排放的产生,而由于外资依存度对于碳排放的负效应作用,湖北省可以依据自身状况,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外资规模。外资依存度在湖北省对于碳排放的负效应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湖北的外资引进主要集中于高新或金融产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取代落后的技术是有利于减排的,引进资金投资在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减排。所在外资依存度的扩大会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当前国际贸易体系要求中国工业从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型对于湖北省要求也是一样的。这要求湖北省需要建立稳定、安全、经济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通过能源结构的转型实现能源强度的降低和能源消费总量的下降。通过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坚持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努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首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J],2004.
[2]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闻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中国工业经济[J],2008,(8):46-55.
[3]何洁.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各省的二氧化硫(S02)工业排放.经济学(季刊)[J],2010,(1):415- 443.
[4]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一以C02排放量为例.国际贸易问题[J],2004,(7):9-12.
[5]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02排放.经济研究[J],2010.(1):16-23.
[6]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经济研究[J],2011.(11):60-69.
[7]卢授永.国际贸易中的绿色瓶颈制约及其对策.国际贸易问题[J],2003,(1):42-45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21-03
1 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在所有碳排放中,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6%(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可以看出,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减少整体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碳排放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部分。因此,为创建低碳城市也应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类别中的碳排放比例因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工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1.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评价依据。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情况下,对各城市低碳发展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将变得有据可依。
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低碳城市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从以上三个角度制定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成果、途径和措施实施力度三个方面反映一个城市在低碳方面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考虑碳排放量应当减少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低碳作为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低碳城市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而不是为了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2.1 有关减少碳排放指标
有关减少碳排放的指标包括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低碳城市的实现程度。建筑碳排放指标包括住宅生活和公共建筑碳排放两大类。交通方面碳排放可通过城市车辆总量、城市节能汽车比例、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程度、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注册的正在使用的汽车总量能反映城市总体的交通碳排放量,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节能汽车比例可以反映交通节能化的实现程度,说明在固定汽车总量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交通低碳程度;城市生产用能源消耗总量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生产规模和其相应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城市生产用非化石燃料能源比例反映一个城市生产过程中燃料投入方面的低碳实现程度;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成熟化程度,进而间接说明一个城市在生产方面实现低碳的难易程度和未来所需时间。
2.2 反映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这类指标有城市总体人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含碳能源消费系数三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反映不同消费模式导致的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的指标。碳生产率是城市GDP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说明整个城市的能源生产效率,具体说明一个城市的低碳技术水平对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碳能源消费系数为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
2.3 反映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中D分类号:F275;X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使得温室效应更加显著,这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鉴于此,“低碳经济”的概念随之而产生,在财务会计方面,“碳会计”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会计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尽最大努力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大大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排放,从而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各个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开始将低碳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低碳经济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通过开展实施各种战略来促进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式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生计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火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其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均可谓体量惊人,由此决定了电力行业与低碳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碳交易的日益活跃,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会计问题也日益增多,电力企业碳会计理念亟待普及,碳会计体系的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
“碳会计” 一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作为会计分支进行研究的。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在最近十几年,我国才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碳会计的发展史不过十几年时间,加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研究手段特殊复杂,所以除了政府和国际机构之外,鲜有电力企业研究碳会计体系建设方面的话题。对此,本文按碳财务会计体系及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分别进行阐述。
1.碳财务会计体系
碳财务会计体系主要围绕“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来构造,辅助以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1)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碳排放权”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限制。“碳排放权”不仅是电力企业拥有的权利,而且预计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流入。因此“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认识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具体地,“碳排放权”通常可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三种资产,其中:一是金融资产。“碳排放权”之所以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是由“碳排放权”在交易市场中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自由交易决定的。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碳排放权”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可以被出售,也可以自身使用,是一种没有物质形态的权利。因此,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是合理的。三是存货。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存货在一般情况下需具有物质形态,但“碳排放权”作为一项权利,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2)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国外,专门从事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机构将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称之为“碳披露项目”。笔者通过分析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发现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碳资产、碳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表现。电力企业只要进行碳排放,就存在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信息的改变。第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即相关报表信息要对气候变化下电力企业承担的碳排放风险进行反映。经研究发现,碳排放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应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风险与机遇披露出来以供利益相关人决策。第三,碳减排的核算以及核算方法。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电力企业报表中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已经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对碳披露项目的分析,有助于利益相关各方判断气候变化为电力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2.碳管理会计体系
上述碳财务会计体系仅考虑了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对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亦不容忽视。旧有的根据成本、费用进行决策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碳管理会计要求对成本管理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及细致研究。例如,碳管理会计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碳因素提取,对由此产生的成本费用分解并分析,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碳会计成本的影响一目了然,最终形成可供电力企业高层进行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碳管理会计是适应可持续经营发展需求所产生的一项管理手段,它可促使电力企业不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样发展的电力企业才能长久,才会有前途。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相关课题的论文研究还是实务会计处理均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差距还是巨大的。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碳会计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国家不仅需要完善会相关企业会计制度,尽快出台碳会计核算、披露相关的制度依据,还需制定一系列税收法规,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例如,对于排放温室气体量一直处于标准以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碳排放收益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等。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央行强化会计核算内部控科与风险防范的方法[J].听中国总会计师,2009(3).
[2]郭晓莉.国有电力企业内部控科存在的问题与时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研究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各国都在想尽办法减少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持国内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平衡,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都是依赖于出口,反观出口产品的结构,不难发现都是以能源或初级产品为主,呈现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等特征。虽然这几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给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美金收入,让大家都富了起来,但是这样“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却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多城市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面临严峻的资源耗竭问题;土地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及水资源污染程度更是惊人;碳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雾霾天气增多,空气污染严重,许多城市和地区空气质量严重不达标。这样残酷的现实大家每天都在面对,由此可见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需要思考的,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被提上日程。
低碳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已成为当前各国寻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已经走在前列,纷纷对二氧化碳长期大量排放的态势积极采取行动,明确自己的减排目标和责任。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本着对环境事务负责任的态度,也及时做出了减排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与2005年相比降低40%~45%。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首先来分析下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以及问题。
二、我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现状
从贸易结构来看,我国各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量整体上是不断增加的,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会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产生碳排放。一个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称为隐含碳。而整个生产链中的污染程度与隐含碳的关系是成高度正比的。很不幸的是我国出口比重较大的纺织服装业,金属加工业和制造业都属于高污染的行业,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随着我国总体贸易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从2002年2012年的10年间,这些行业的碳排放总量比重从10%左右增长到了30%以上,血汗工厂让国外客商赚的盆满钵满,带给我们本国的却是一点点的血汗钱和大量的碳排放。
从地区结构来看,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机构与发展程度差异,必然带来碳排放的地区间差异,总体而言经济发展程度与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出口量巨大,其碳排放量也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很多。不过近几年我国大力扶持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其经济增速迅猛,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经济增速减缓。呈现在碳排放量上,虽然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低于东部,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增速却要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还是主要依靠煤炭,使用量超过70%,但是我国的煤炭开采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是不合理的,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大了碳排放量,对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污染。能源消费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更是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可以可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非常不合理,潜在的减排空间很大。
三、我国出口贸易低碳发展的对策
出口是把“双刃剑”,虽然为我国快速地创造了外汇收入,但也增加国内的碳排放量与环境恶化。国外客商享受了我国出口的优质而价格低廉的商品或服务,我们却承受了血汗,污染和碳排放。因此国家和企业有必要尽快采取对策,实现出口贸易的低碳发展。
首先,关税结构要以我国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为战略目标。对高碳产品出口企业与低碳产品出口企业实行有差别的出口退税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杠杆调节作用。对于高碳产品的出口,要根据其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程度提高出口退税,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而对于低碳产品的出口,应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
其次,我国政府应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区域分阶段地制定更科学合理的、针对性强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路线。例如,为环保产业、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企业以及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企业提供优惠,为这些企业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清洁能源生产设备的设备投资提供补贴,逐步引导企业向低碳转化。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世界低碳技术创新机制的构建,力求在高效和洁净能源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提高在国际节能减排市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我国应加大对低碳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高科技环保与清洁能源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将这些技术推广到我们出口比重大的纺织服装和出口加工业。早日完成我国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承诺,为我们的地球低碳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诗一.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一、碳排放的现状分析
1、什么是碳排放
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因此常用碳排放来指代温室气体。
碳排放强度:从微观角度分析,某一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衡量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碳排放强度的定义,碳排放强度等于CO2排放量除以行业的经济总值。
2、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由于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现如今的全球变暖问题已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注目,而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而导致的。2007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排列世界第一,甚至超过了美国。近年来的碳排放增长有百分之六十多来自中国。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能耗为112.914×1015千焦,CO2排放为8.38144×109吨,其中工业能耗占比为71.3;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双料世界第一,而且工业能耗占比过大。
因此,减少碳排放对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而要想低碳化发展经济,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将碳排放数据信息化当做重点发展方向。
二、如何实现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
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并利用碳排放数据的信息资源,从而降低碳排放,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并生成满足内部和外部监管方的关于环境和能源合规性报告。如图1、图2可看出,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评价、预测,来实现碳排放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管理以社会责任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数据采集模块
采用设备自动采集、人工输入等多种方式采集碳排放数据,导入数据,对系统进行初始化。
现在国家和全球的碳排放主要由国际机构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方法和能源统计数据进行估算。
2、碳排放数据查询统计分析
分析碳排放数据查询:可生成包括能源消耗数据汇总表,各行业、地区能源利用状况以及各企业能耗分类情况列表等表。
碳排放数据统计:统计并分析碳排放情况,以日或月为单位,将煤耗、电耗、油耗、气耗、水耗制作为曲线图,分析走势,归纳总结。
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主要项目:企业能耗总体情况、企业能源消耗单项指标、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情况、企业产值能耗情况、企业水资源消耗情况、企业废弃物排放情况、企业节能状况、能源消费品种构成、能源消费行业构成、能源消费分品种行业构成、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3、单位碳排放水平识别
根据企业上报数据,以国家、省市的限额、能耗标准为指标水平线,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其进行能耗水平识别。
4、碳排放趋势预测与预警
企业碳源指标:统计及分析企业的碳源消耗各项指标,按照碳源数据统计数目。
碳排放趋势预测:统计各时期碳排放规律和近期碳排放状况后,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趋势进行分析。
企业碳排放超标预警:以各城市的碳排放城市指标为基础,综合评价和分析单位碳排放情况,对超标状况进行分级预警提示、记录及报告。
5、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
结合每个企业上报的碳排放周期数据进行评价,对比并分析数据后,得出可以改进的部分,从而提出关于节能减排等措施。
其他模块主要包括: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备份恢复管理等系统平台总统控制单元。
碳排放数据信息系统由于数据的采用是用实地调研,所以具有可信度,而其根据的标准和方法学又符合行业规范和国际惯例,所以能较好地与国际接轨。国内企业一直缺乏碳核查相关知识以及经验,而碳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核查成本,因此此信息系统弥补了在该行业的不足。
三、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可以产生巨大的碳减排效应,促进各行业碳排放减量。
由于碳排放数据库具有排放趋势预测及预警作用,可综合评价和分析单位碳排放情况,对超标情况科进行分级预警提示并记录,因此可以提醒各行业是否超排,从而达到较好的碳减排效益。而其数据库具有的专家咨询与决策支持功能,对企业的碳源提出改进意见,让企业主动做到合理的节能减排。
2、碳排放数据成功建立数据库可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中国碳排放数据库”已基本建成,这种基于实测数据研发的各类数据库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中国碳排放数据库的成功建成提供一个详细的碳排放技术参数,为碳减排、碳交易和国际气候变化的谈判等提供科技支撑。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关大博认为,中国碳排放数据库不仅对中国有意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示范效应――因为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能源分配与国内相似,因此中国碳排放数据库也可以被他们当做范本。
3、建立碳数据库有助于加速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形成
碳数据库可规范并激励机构、组织与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建立碳数据库不仅可加速统一碳市场,给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实现多年后中国碳排放值到达顶峰的目标。
四、结语
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及应用可帮助企业在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等方面进行科学、正确、全面、细致的管理和分析,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从而最终达成企业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信息化对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实现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信息化角度出发,对碳排放数据的信息化及应用进行分析,力图为我国的低碳化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视角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凯民,许德岭,杨昌能,等.利用采场覆岩裂隙研究优化采空区瓦斯抽放参数[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3):366-370.
[2] 黄炳香,刘长友,程庆英,等.基于瓦斯抽放的顶板冒落规律模拟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5(11):2200-220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27-02
一、引 言
新疆是全国资源富集的西部省份之一,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以及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庆红(2010)研究了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库兹涅茨关系,表明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不符合典型的EKC 特征,工业“三废”的环境质量改善转折点尚未到来。因此,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治污力度,实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赵霄伟,高志刚(2011)的研究结果显示:从协整分析来看,新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不仅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当期能源消费量受当期经济增长量和前一期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新疆依托资源、能源,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2]本文将用碳排放量代替劳动力投入量,构造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新疆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设定
(一)指标的选取
1.新疆生产总值
本文以1978年为不变价的生产总值来表示新疆的经济发展状况。数据是在《新疆统计年鉴2010年》公布的按当年价统计的历年生产总值换算的,单位为万元,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
2.碳排放量
本文中所指的碳排放为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目前我国及各省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而且关于碳排放量的计算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将借鉴王礼刚(2010)的测算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基于对能源消费的基础上来估计新疆地区的碳排放量。[3]
其中,C表示新疆总的碳排放量;ci表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i表示所消费能源的种类;ei表示对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fi表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476、0.5825、0.4435、0.0碳/万吨标准煤);λ表示碳完全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的系数为2. 67。
3.资本存量
本文采用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来估算新疆的资本存量,计算公式如下:
Kt = Kt-1(1-Rt) + It / PIFt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t-1表示上一年的资本存量;Rt为资本折旧率,本文采用的是张军(2004)设定的折旧率9.6%;It为第t年的名义投资即固定资本形成总额;PIFt表示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这里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来代替。
关于基期即1978年资本存量的取值,本文借用张军等(2004)采用的方法,把1978年的固定资形成总额除以10%最为基期资本存量。[4]
(二)模型的设定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一般采用索洛的增长方程,它的基本原理是从生产函数出发,建立经济增长与各因素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基本公式是:
Y = At LαKβ (α> 0,β> 0)
式中,At为随时间t变化的技术进步;α、β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系数。本文为了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把变量L替换为碳排放量C。故本文采用的生产函数形式为:Y = AtCαKβ (α> 0,β> 0),此时α表示碳排放的边际产出系数,其他指标含义不变。
鉴于选取指标的经济意义、可对比性以及在计量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等因素,对各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根据以上的经济理论分析,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lnGDP=C+a1lnC+a2lnK+ε
其中,lnGDP表示新疆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C、lnK分别表示新疆碳排放、资本的对数值;a1、a2分别表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和资本的弹性系数;C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采用Eviews6. 0软件对新疆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及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最小二乘估计。为了消除序列相关对回归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法来消除自相关,消除自相关后的回归结果为:
lnGDP = -2.422614 +1.212871lnC + 0.490950lnK
(-2.187313) (19.74678) (4.459465)
DW = 1.287784,R2 = 0.995533。
从回归结果不难看出,各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 R2 高达99%以上,DW 值接近2,说明已经不存在自相关。因此可以得到碳排放、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1.213、0.491,两者之和大于1,这说明现阶段新疆的经济增长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碳排放的产出弹性系数1.213,表明碳排放量每增长1%就会带动经济增长1.213个百分点,而资本投入每增加1%只会带动0.49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由碳排放带动的经济增长比重是资本拉动的近3倍,显示能源消耗对新疆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
四、优化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支撑条件之一是能源消耗的巨幅增长,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碳排放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的任务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
(一)加快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随着新疆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仍将处于相对较快的变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提高低耗能行业比重,对于那些单位GDP碳排放量大,并且碳排放减少速度比较慢的工业行业,应该限制其发展,优化发展质量的努力方向。
(二) 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
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要求是发展高新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来解决碳排放增加的问题。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要积极调整其内部的行业结构,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此来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能源投入强度,从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庆红.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库兹涅茨关系验证及成因分析[J]. 区域研究,2010(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北京市碳排放量的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绿色发展理念是把生态理论与当今时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而北京市作为首都,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以雾霾天气频发闻名于世界,其碳排放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备受瞩目。从自身情况来看,北京市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雾霾天气时常出现,蓝天难得一见,这对居民的健康和整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保证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又不影响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北京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而要完成此任务,必须找出北京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依此制定环境政策。
(二)碳排放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综述。碳排放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一直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从现有文献来看,普遍认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人口规模结构等。
1、经济因素。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经济的急速发展而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使得外国的研究者很早就意识到碳排放是和经济的发展挂钩的。最早开始探讨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的线性关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格鲁斯曼等学者提出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理论,即认为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拐点)时,碳排放量将开始随经济增长而减少。这个理论在1995年被Michael Tucker教授所验证。
2、能源消费因素。学者们普遍认为,能源消费是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能源消费一般会被分解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指标进行分析。Shrestha & Timilsina(1996)运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12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1980~1990年间影响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燃料强度变化。
3、人口因素。人口规模以及人口结构,也是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之一。1990年,Kaya公式被提出,即排放=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排放量。学者们开始考虑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美国J.W Tester等人用此对中、日、欧、美1980~1999年间的碳排放通过四个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刘兰凤、易行健于2008年提出人口越多,肯定碳排放量也越多。除了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也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老龄化结构的国家碳排放量肯定也会相应降低。目前,对于影响北京市碳排放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北京市碳排放现状及特征
(一)统计结果。因为计算单位不同,不同能源的实物量是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的。所以想要对比不同品种的能源消费量,必须通过各种能源实际含热值与标准燃料热值之比,即能源折算系数,计算出各种能源折算成标准燃料的数量。所选标准燃料的计量单位即为当量单位。本文选取北京市2000~2012年间13年的主要能源消费量的数据来进行测量。可以看出,北京市主要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2012年已达到19.6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总量处于波动状态,峰值出现在2005年,之后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已跌至4.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渐渐失去主导地位且仍有持续下降的趋势。煤炭消费量早期处于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已失去主导地位。原油消费量早期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峰值出现在2009年,为4.5万吨,近年来处于缓慢下降中,且仍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天然气消费虽然基数小,但从绝对量和相对量来说都基本是持续上升的状态,2012年已达4,312.5吨标准煤,且有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相信天然气作为一种较为环保和使用方便的能源,今后会得到大力的推广。
(二)北京市碳排放量现状。从碳排放总量来看,北京市碳排放量在2008年以前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2008年及以后开始缓慢回落,峰值出现在2007年,年碳排放量为3,618.6万吨;最小值出现在2002年,年碳排放量为2,759.5万吨。这13年来的平均碳排放量为3,158万吨。从年变动率来看,2004年出现了一个最高的增长率,为8%;2011年出现了一个最大的下降率,为7%,平均增长率为0.97%。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在这一时期内表现为先快速上升后有所回落的一种倒U型关系,这种动态关系说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库兹涅茨倒U型机制。在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时,会自发对碳排放量有一个抑制作用。但对于北京市来说,这种抑制作用的大小还需要探讨。
三、北京市碳排放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部分曾探讨过,前人的研究认为影响碳排放量的有经济因素、能源消费因素。本文在研究北京市碳排放量的可能影响因素时,想要尝试综合以上几种因素进行讨论。
(一)经济因素
1、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情况密不可分,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必然会引起高碳排放的问题,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的发展会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本文选择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这两个因素来代表经济发展状况,尝试探求到底哪一个指标与碳排放量有更大的关系,以及到底是产出还是消费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更大。北京市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都保持稳步的增长趋势,人均GDP增速较快,2012年已达到87,475元。居民消费水平的峰值也出现在2012年,为30,350元,说明北京市处于经济较快增长期间。
2、第二产业占比。不同产业间所耗能源总量与能源类型不尽相同,各产业间碳排放量也均有所不同。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耗能源比重最高,为全部能耗量的60%,因此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对总碳排放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北京市统计年鉴来看,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占比一直保持着稳步下降的趋势,近年来趋于平缓,趋近23%的水平。这对于减排工作是有利的。从相对比较来看第三产业占比重较大且逐年递增,第二产业已趋于稳态。
3、机动车拥有量。城市碳排放量最高的三大行业:工业、交通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交通业和建筑业能源消耗结构比重分别为30%、21%、9%。交通业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能耗行业,未来交通业能源消耗比重仍会继续上升,交通业高碳排放量问题不容忽视。机动车拥有量的多少决定着交通业碳排放总量,考虑到交通业碳排放对总碳排放的影响,因此选取机动车拥有量作为研究变量。由北京市统计年鉴可以看出,北京市机动车拥有总量已从2000年的150.7万辆增长到2012年的520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3%。由于私家车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使得交通业碳排放量一直上涨,交通业碳排放量日益显示出其在影响总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地位。
(二)能源消费因素。能源强度是实现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能源消费量/GDP),一方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能耗效率,能源强度越高说明生产同等数量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量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能源强度还反映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程度,先进的减排技术对碳排放的降低有促进作用,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小。从2000年起北京市能源强度一直保持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36降到2012年的0.11,能源利用效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是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方式仍为粗放型增长,在能源强度上北京市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能源强度上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依旧很大。
四、建议
考虑到北京市未来经济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常住人口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经济发展仍要依赖能源资源的大量投入,因此要控制北京市碳排放就必须从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上下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占比与碳排放关系密切。所以必须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降低第二产业比例,特别是传统的高耗能行业,而着力推动新兴工业化发展。对于北京市来说,未来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新兴能源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商业、外贸出口等,建立低碳产业体系。由第二产业占比数据变化我们知道北京市正向着该方向发展,在转变过程别注意长久的规划,注重集群、产业链和自主创新的问题,避免在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复浪费的现象,通过有序发展接续替代型的低碳产业。最终促进北京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开发清洁能源的力度。从排放系数表中我们知道,化石能源排碳量大,污染比较严重。北京市的能源结构还比较单一,主要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比较低下。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降低排放系数高的高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特别注意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大力发展核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源发电。加快速度试点发展风能、潮汐能、沼气能新能源。
(三)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低碳观念,从人们意识形态上扭转能源利用方式。政府应大力宣传低碳观念,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促成人们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引发对低碳产品的需求。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市场需求会转化为产业需求,并对各大行业形成拉动,从而促使企业的创新和转型运动,最终促进碳排放量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苟少梅.新疆1990~2010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3.
[2]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3]刘裕生,陈锦.北京市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2002~2011[J].资源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