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课堂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8 17:25: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准课堂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精准课堂教学

篇1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就停止了简单分析祥林嫂忙与闲的前后变化,而是带领学生看祥林嫂在忙与闲中的神态表现。一开始是参与祭祀,“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后第二次是不让参与,被“祥林嫂,你放着罢!”给弄得讪讪的;第三次祥林嫂自以为捐了门槛了,就可以参与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却还是一句 “你放着罢,祥林嫂!”,“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在这样的对比解读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忙与闲的背后是一种精神迫害,而祥林嫂神态的变化正是这种迫害的直观反映,最终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再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角度去解读,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正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神态的细节,改变了教学方式,才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了。

把握课堂教学细节,就要辨析W生各种微妙反应,并以此来研判学情。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反馈,教得怎么样,直接体现在学生反应中;学得到位不到位,教师也应该以具体细节来把控。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互动的主动性、提出质疑的方向性等不同角度来加以辨识,以此来看具体的教学是深还是浅,是需要继续深化还是就此结束,需不需要临时更换新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换一种新的教学思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细节来加以判断。如果作为语文教师,没有一颗细心审慎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的比较明显的教学反应不闻不问的话,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教师教的学生不想听、不愿听或者听不懂,学生想知道的却始终无人解答,长此以往,课堂就实质上成为“一言堂”了,虽然形式上可能有互动,但是并不是基于教学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一方预设的互动,这样也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机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反馈教学质量的细节,并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同样是在小说《祝福》教学中,虽然祥林嫂的境遇很悲惨,但是我发现在讲到祥林嫂絮絮叨叨重复着儿子阿毛被狼吃的事情时,并无悲伤同情的反应,特别是一出现“我真傻,真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竟然吃吃笑了起来。他们认为这个祥林嫂有自己自作自受的一面,小孩子自己看不住被狼吃了,然后又听信鬼神捐门槛导致自己身无分文,心理太脆弱受不了打击,思想古板不知道换一家打工,等等。有不少学生甚至还认为,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自己不争气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这样的反馈来看,我想学生对祥林嫂之死,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挖掘。

篇2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利用精准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前精准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广泛利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概述精准教学

利用精准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会聚教学价值,深入把握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利用精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利用课堂案例等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精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利用精准教学,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点确定教学流程。教师要评估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知识结构,判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根据等级分层次为学生留作业。

篇3

引言

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想要使学生的预习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精准预习演练教学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含义

在这里,“精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并且得到了有效的结果。精准预习演练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之下,在课下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预习之后得出的问题与疑惑,在教学课堂中精准地进行讲解,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1]。精准预习演练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师进行精准引导、学生进行精准预习、教师进行精准讲解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与学生的不重视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将预习当作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使教师留下预习作业,也很少会重视。教师通常在布置完作业之后,会随口说一句“记得预习”。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翻看一遍教材,很少将教师的话放在心上。另外,有的教师也没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的态度使学生认为,提前预习并不是重要的任务,因此,他们在完成作业之后,不会去预习。

(二)对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态度不佳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导致预习任务被搁置,而且学生会通过教师的态度来判断事情的重要性,由此导致预习得不到有效落实。有的学生认为,预习只是无用功,反正课堂上教师会教。学生的态度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教师不给学生设置具体的预习任务,不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学生不会进行自主预习,就会导致预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进行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必要性

(一)在开始上课前对课堂内容进行基本了解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如果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预习,将知识串联起来,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完成知识的全面分析[2]。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主要听自己不会、不懂的知识,其他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这样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动脑去思考,然后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完成学习、思考,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先想办法解决问题,发现数学的乐趣。通过长期的、有效的自主预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发现知识的重难点初中数学教材的每个章节都有重点和难点,学生预习的时候可以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一定的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抓住听课重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压力会减小,学习难点也会得到突破。因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就能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使学生学到所需要的知识。通过预习,学生找到了自己需要听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既学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也提高了听课效率,进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3]。

(四)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精准预习演练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了主置,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疑惑,并且分享自己所得到的观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此外,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精准预习演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主预习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既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让学生主动预习之前,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例如,对数学定义进行预习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能走马观花。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内容有所理解,将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重点听讲内容。另外,预习要讲究方式方法,一些公式、定义不能死记硬背,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尝试推导公式,再对比书本上的公式推导过程,检查自己有哪些不足。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知识便无法有效学习。如果学生在预习时发现有不明白的内容,说明前面的知识学习有漏洞,要在上课前弄清楚。当学生预习完之后,可以做一做课后的小例题,再对照答案看自己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以此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4]。

(二)教师准确提出精准预习的目标为了使学生更高效地进行数学预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因为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而进行课前预习,但是,学生如果不会使用正确的方法,会使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进而让学生认为预习对课堂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慢慢就会放弃预习这一项作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预习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或理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章内容的学习目标:首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找出它的三个点、三条边,理解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其次,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自主学习课本上的例题。再次,让学生通过画图找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中线、什么是三角形的重心、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并且能说出它们的定义;最后,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掌握所有例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完成第八页的练习。经过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就可以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习一遍,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实现预习的目的。

(三)教师精准掌握学生预习反馈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交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和疑惑需要解决,以便在课堂上开展更加精准的教学。教师也可以主动找学生聊天,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预习反馈,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展示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讨论[5]。例如,让学生预习了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后,笔者通过学生的作业以及与他们进行交流,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能很容易画出三角形,但不能准确画出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说明学生对这两种三角形的定义没有真正理解,而且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不够全面;有的学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却找不到三角形的重心,说明他对三角形重心的定义没有真正理解;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并不具备稳定性特征。了解了这些情况,在课堂上,笔者就引导学生对他们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学习也更有针对性,这样就实现了精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4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75-01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能停留在讲什么、讲多少、重难点是什么等知识层面上,我们集体备课要解决的是:

第一:明确该老师讲的知识

一般地说,“知识”包括词汇、固定词组、语法,如What’s this ?这种常见句法等等,都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并已熟练运用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再现发现知识的过程,也无需想象与创造,这就该老师讲;那些学生合作探究也解决不了的,也该老师讲;不要一说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就什么都不讲了,全成了小组合作,该老师讲的就老师讲,且必须要条理清楚、少占用时间,它没有小组合作探究的价值。另外还要确定应增加或删减的知识,应调整排列先后顺序的知识,需要重新组合的知识。

第二:精心设置该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

对于虽有已知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或发现,而不是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对学生个体而言,却是一种探索、独立的发现,那么就需要合作探究。

对于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属原创性问题的,也需要学生合作探究。

对于书中已有,但答案单一或简单,需要加强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就需要合作探究。

对于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语言的就需要合作探究。

第三:确定问题与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与问题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是学生感兴趣、愿参与的。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是学生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和困难问题时的情境。问题的存在与否是相对于问题解决者-学生而言的,不是针对课本已有知识的师问生答,不是把书本知识设置成问题,不是把有现成答案的知识设置成问题,更不是知识的罗列,这种问题只能是浪费时间。

第四:灵活选择课堂模式

不是所有的课都用一个模式,也不是每节课就只有一个模式,更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小组合作探究。要尊重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顺序,而不是按你设计好的顺序,你的设计再精心、再完美也要经过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一关,解决学生提出或遇到的问题是一节课的关键,要随时随地做好应急准备,改变的准备,甚至完不成你所谓的教学任务的准备。

第五:教会学生学习

要坚持不懈地教学生用本学科语言去回答问题;用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去思维;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听,即,认真听教师讲自己有疑问的、不明白的地方,并及时提出问题和想法;认真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及时提出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看,即,仔细看教材,详细了解知识的基本脉络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仔细看黑板,及时了解教师的重点板书、书写格式、操作手法等;仔细看习题要求、习题已知条件;仔细看小组同伴的优点并学为已用。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想,即,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尤其是新的或最佳的途径;思考自己的错误原因和改正的方法;思考他人的错误原因及改正的方法;思考适合自己的记录方法和记忆方法。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记,即,书上有的重难点划下来;教师补充的在书上记下来并及时提醒;书上没有的笔记上记并也要及时提醒;笔记上要记补充的、没有的、难理解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要教学生笔记是自己看的不是让教师检查的,只要自己看得懂即可。

总之,集体备课就是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学生,更重要的是真诚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切忌不信任、不作为、只索取别人的经验、不奉献自己的长处的行为。

2 个性设计

第一:科学划分合作小组

要使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别怕出错,别急于提示或干脆告诉答案,之后,由老师及时分析综合并呈献给学生准确的知识体系或答案,否则你一言我一语的东西学生掌握不全或掌握不牢。

第二:设定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分层学习目标

什么层次的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要想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必须心中有数,谁会什么、会多少、本节课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要了然于胸。要确保每节课上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一定的进步,哪怕是一小步,不要力求人人都达到同一水平。

第三: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真正的付出才会有回报。你看不起他们、讨厌他们、憎恨他们、仇视他们、甚至放弃他们都无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能使关系越来越僵,你的课越来越难上,你觉得忍受到他们毕业你就可长舒一口气,就好像终于可以见到光明了,那你的前途呢?正所谓“苍蝇撞玻璃----有光明没前途”,苍蝇要是撞墙上,没了光明也没了前途。

篇5

课堂教学要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怎样更好地转变这一侧重点,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系之一,是产生注意的基础,

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好的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对本门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门新学科,学生拿到教材后有一种新奇感和迫切求知的欲望,但这种新奇感和欲望是短暂的。如不及时深化,“热”会马上消失。所以第一节科学之旅的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节课。比如通过演示“纸盒烧开水”,“三棱镜分解白光”,“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又重新沸腾”等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是有趣的,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科学研究来源于好奇心,对某现象有了好奇心,就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科研的动力。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声现象”后问: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雪”,“霜”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家庭电路是并联的?小鸟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土电话”,自制“乳牛自动饮水器”,自制“电铃”,制作量筒,制作潜望镜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用结合,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三、加强科学方法的指导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方法,着重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是手段,而学生潜能的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才是目的。

科学方法可以促进知识的转换,变通,加速知识的迁移。比如物理学中关于密度,电阻的定义式 P=m/v,R=u/I等问题,都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它们的有相似之处。式子本身只是个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故不能说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物体的体积成反比。其它式子也是如此。首先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类的知识的共同特点,分清楚它们的类型,这就是科学的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死记硬背,不动脑筋;只知听讲,不善思考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最大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管是针对语文课程,还是针对语文教材,人文精神都非常重要。所以新课标着重强调初中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可以知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统一的,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所以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争取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广大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和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塑造学生思维品质,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教育,使语文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拓展教学空间

拓展教学空间主要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新课标的语文教材是可以很好地体现语文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当然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好地更新语文课堂概念,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社会生活。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教材的思想内容,打破以往语文教育教材中静止性、封闭性的局限性。

二、新课标中初中语文教育人文性可以更好地渗透时代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在渗透时代精神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渗透时代精神意识。时代精神的关键就是呼唤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是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将二者结合,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和主观能动性。目前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其中有一些描写小动物的作品,我们可以借以培养学生的爱护动物和珍惜生命意识,而且对于一些文章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其次就是在教学中要不但创新,在一些文言文中还要汲取精华,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利益观和人生价值观。所以针对初中语文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放和充满思辨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学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为时代新人。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初中语文人文精神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活动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普遍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所以语文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教学活动中的多媒体是可以增加丰富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信息,增强信息的主体性及有效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提高思维创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载体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知识有效“衔接”。

积极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活动。初中语文课本中是有很多名著节选,这样的文章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得学生从中获取无尽智慧。尽管如此,但是并不够。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内容讲解和分析给学生。这样帮助学生先读一些字词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之后读一些人文价值较高的经典,这样通过阅读名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现代学生劳动与吃苦的教育。如果只是进行一帆风顺的教育,缺乏苦难的经历是一种贫穷,所以吃苦教育是必要的,苦难的记忆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价值,更是一种历史的意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懂得珍惜幸福,懂得真情与爱意。

四、启发点拨,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课文有深入理解,掌握重点,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重点培养,恰当的启发点拨非常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文教学中所包含人文精神,加深学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课文这一环节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学生对课文反复的阅读,充分认识到课文的内容和含义才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语文教育是可以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维品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加强人文教育,使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篇7

自从2010年甘肃省推行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高效课堂标准的讨论、探索成为各基层学校教研教改的主旋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成为困扰基层学校教师的两大核心问题。作为基层学校专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本人,也为此做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获得了一些心得,形成了粗浅的认识,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要探索、构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先不妨回顾一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与不足。在分析、研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本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此种课堂教学一般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与“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构成。

此种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只讲学生只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本人认为它最大的危害是教师照搬教参、教案,将问题与问题的分析过程及解决办法统统包办后强加给学生,对于知识学习与问题的分析学生只能有听的份,没有提出自己分析见解的机会,时间一长,单调的教学方式与枯燥的讲解自然而然地挫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好奇性、能动性与创造力,统统被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所扼杀,“教”与“学”完全脱离,“未成才前先成柴”,“高分低能”就是这一模式下的“特产”。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领会和记住教师讲授的言论,其最大的危害就是限制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根本上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缺乏主见、缺乏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知识容器”,此种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校就不应该叫“学校”,而应该称为“教校”。

可喜的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我们一些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标感悟与课改先进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他们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牢牢抓住新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与形成价值观设计课堂学习方案,由教案到学案不仅仅只是一个字的改动,而可以说是一次教学革命。认真分析、总结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一般由“引入”“自学”“交流”“展示”“练习”与“总结”六个环节构成。

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关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充分,活动是否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理解是否准确、深刻,对学生活动预设是否有效,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引导是否得力。本人深深地认识到,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体验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团结精神与民主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得以全面关注与培养,本人坚信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积极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但不能使教学走向固定、僵化的模式化。

篇8

在相关的研究文献中经常提到两种类型的焦虑:气质性焦虑和情景性焦虑。情景性焦虑是在具体的事件和情景中学习者所出现的焦虑,而气质性焦虑指的是学习者的一种容易焦虑的性格,这种形式的焦虑可以在许多的环境中出现(MacIntyre&Gardner,1991)。有关焦虑的研究表明影响语言习得过程的焦虑是情景性焦虑而不是气质性焦虑(MacIntyre&Gardner,1989MacIntyre&Gardner,1991)。

Daly认为情景性焦虑或者叫做状态焦虑可以在很多环境中被激活,在外语课堂上这些激活场景可以包括评价等教学活动。

语言课堂是一个能够受到很多评价的场所。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对于他们说的每一句话进行评价,教师的纠错行为也可以激发学生受到评价的感觉。语言课堂不仅可以激发焦虑感而且还可以加强交流恐惧。

为了研究焦虑与在两种环境中对于学习者的发音的影响这个问题,研究者进行了调查,并据研究的目的做了以下的假设:

假设1:在集体活动过程中,二语发音会更加准确些。假设2:焦虑程度比较高的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环境中的发音准确度都较低。假设3:焦虑高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发音准确度要比以教师为中心的准确度好。假设4:语言熟练程度低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发音的熟练程度要比以教师为中心环境中的准确度低。

实验对象是来自南阳理工学院的大二和大三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研究工具:《1)问卷。问卷要解决(a)学生的背景资料以及他们对于语言学习的态度;(b)学生的英语的熟练程度;(c)学生的语言焦虑。(2)Horwitz等人所设计的外语学习焦虑量表(FLCAS)

一、研究结果分析

(一)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环境中语音准确度的差异

对于假设1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发音准确度的平均数为3.332,要高于集体活动环境中的发音准确度平均数(3.223),但是经对t检验在比较了两种环境中的发音准确度的平均数之后,发现这种差异不明显(t=0.78,p=0.446)。这就说明发音准确度是一个在两种环境中不受到影响的二语语言的一个方面,这样的结果不支持假设1。

假设3预言焦虑程度高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语音准确程度要好于在以教师为中心时的语音的准确程度,但是Wilcoxon符号秩检验表明高焦虑的学生(z=0.714,p=0.475)和低焦虑(z=1.012,p=0.311)的学生在两种环境中发音分数的平均数没有明显的不同。

以前的研究表明所感应到的焦虑对于二语输出有不好的影响,这样结果说明假设3是受到支持的。但是,在本次的研究中,高焦虑的学生和低焦虑的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环境中发音分数的平均分数的差异不明显,说明焦虑在两种环境中不是影响学生发音差异的一个因素。

假设4预言语言熟练程度较低的学生在集体活动的环境中要比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的语音准确性好。但是Wilcoxon符号秩检验表明语言熟练程度低的学生(z=1.069,p=0.285)和语言熟练程度高的学生(z=0.358,p=0.720)在两种环境中的发音准确度分数的平均数没有差别。

在以前所研究的有关集体活动和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中,研究者没有关注语言熟练程度对于学生的输出的影响。但是语言熟练程度较高的学生对于语言的控制能力较好,据此可以预言,既然学生在集体活动的环境中受到较少的来自听众效应的压力,那么熟练程度较低的学生在集体活动的环境中发音准确度会好一些。但是结果表明学生在两种环境中语音的准确度却不受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的影响。

(二)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环境中的焦虑和发音的准确度的关系

假设2预言在两种环境中高焦虑的学生的语音的准确度都低。这个假设涉及到两方面,所以对此假设使用了两次皮尔逊相关性检验。

结果表明,涉及到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焦虑和发音准确度之间的关系的这一部分的检验结果表现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意义(r=-0.562,p=0.012)。这个结果与Barnes(1973)的听众效应相一致,与以前的结论“在教师和同伴面前发言时会激发焦虑并且对于学生的语言有不好的影响”的研究也是相一致的。

假设2的第二部分预言高焦虑的学生在集体活动的学习中语言准确度低。但是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关系(r=-0.348,p=0.144)。

这就说明假设2的一部分假设得到了数据的支持,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下学生的发音准确度与他们的焦虑的分数是负相关的,但是这种负相关的关系在集体活动的环境中却是不存在的。这就说明了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下用英语讲话时,他们受到了焦虑的影响,这样的焦虑对于二语语言学习是有妨碍的,但是学生在结对的集体活动中却没有受到这种妨碍性焦虑的影响。

(三)态度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

研究者运用了皮尔逊相关度检验来确定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的学习态度与他们的发音准确度的分数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明显的正相关。这就表明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语言学习态度的学生发音的准确性总是较好的。

研究者也运用了皮尔逊相关度检验来确定学生集体活动的环境中的学习态度与他们的发音的分数的关系。但是在这种场合中,结果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明显(r=0.327,p=0.172)。

为了更进一步地检验态度在学习者的语音的准确度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来看在对于态度进行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在说英语时,我努力地使自己的发音像一个英语国家的人)。研究者使用了皮尔逊相关度检验来确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数和以教师为中心时他们的发音准确度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是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r=0.479,p=0.038)。这表明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关注语音准确度的学生的英语发音就较为准确。但是运用皮尔逊相关度检验检验在以教师为中心与集体活动中的学生的发音的分数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关系(r=0.294,p=0.222)。

所以可以说,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学生对于语言学习

的积极态度和语音的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明显的正相关,学生努力准确地进行发音的态度和学生的发音准确度之间的关系也是正相关的。这个结果说明学生越对于学习英语感兴趣,越关注英语语音发音的准确度,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语音就越准确。但是,在集体活动环境中,这些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所以说,在结对式的集体活动中学生语言准确度不受他们的态度(努力发音准确的态度)的影响。研究者会想到是否也是因为听众效应的原因,使得学生感到了压力,但是在结对集体活动中,这种压力不存在,学生就不受到态度这样的因素的影响。

以上给出了对于这次研究结果的解释。4个假设均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与质量相关的语言方面(比如发音准确度)在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的情况下效果是一样的。还发现听众效应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会诱导妨碍性焦虑。

二、结论

篇9

一、语文本体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注重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 “运用”,主要看 “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三是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

三是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

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学生主体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 “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得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求得既参与学习,又能够实实在在学点东西的局面。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 《课程标准》顺应时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的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四是评价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主导

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 “学”不是说教师的 “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1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微课作为新鲜的教学资源进入了一线教师的视野,并逐渐被诸多教师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胡铁生对微课给出的定义是:“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可见,微课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但是,从目前的英语微课制作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甚至出现偏颇。那么,如何精准理解微课呢?下面笔者以英语学科为例,对此问题做以分析。

一、精准理解微课之内涵

微课不同于微课例。微课例是课堂教学的微型记录或视频,即实际课堂教学的截取片段。而微课非简单的课堂教学录像,它是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或移动通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出的视频课程。具体而言,其区别有二。

一是优势侧重不同。微课需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艺术性与感染力,如英语微课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视听技术优势,凸显语言交流的真实情景,提升教学情景感染力;而微课例仅仅是教学情景真实的记录,有利于展现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导学行为的各个细节,有利于使观看者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凸显教学情景真实感的优势。

二是服务对象不同。微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它将学科知识点的演绎与推理过程凝集于微视频并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反复揣摩;微课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它将一堂课的全过程或某一片段以视频的形式再现,便于教师间的探讨交流和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精准理解微课之功能

微课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建教学资源库,二是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制作者的需求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决定着微课的功能。

若要发挥微课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制作者就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准挖掘、分解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并组织正常教学之外而等同于正常教学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如对英语中某一或者某几个重点词汇的微课教学,教学步骤可按照导入词汇、领读词汇、诠释词义、用法示范、尝试使用五步依次进行。

若要发挥课堂教学查漏补缺的功能,制作者就要在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摸清课堂教学的不到位之处或学生未能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并将其确定为微课教学内容而加以组织设计。

如在教学涉及“need”的英语课文后,若学生对“need”的用法在课堂上尚未完全掌握,教师就可以制作微课《need的用法》来加以补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点击视频清晰地掌握“need”有如下用法:一是做情态动词时,①need+动词原形,例:We need go to school on Sunday.②无人称和时态的变化,例:She need call me now.③用于否定句及疑问句中,例Need I help you?④用于否定回答must的提问, 例:Must I go right now? No, you needn’t.二是做行为动词时,①need+to do(肯定句),例:We need to offer him the answer.②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例:The boy needs to water the plants.③否定形式要用助动词,You don’t need to tell him the news.④表被动可用sth. need doing =sth. need to be done, 例The computer needs repairing.

三、精准理解微课之特征

微课特征之一在于“微”。“微”含有简短、微妙、精炼三层应有之义。所谓简短就是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10分钟的时长不仅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完成学习,而且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实情,能够使学生有效利用上课、作业之外的散碎时间进行随时、随地、随需学习。所谓微妙就是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融入教师的才智和创造力,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进而使学生全神贯注、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所谓精炼就是微课要做到指向明确、制作精致、讲解透彻、训练精准。实现精炼务必要在选题的精准上、导语的简洁上、教学语言的精炼上、收尾的利落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