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笔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3、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4、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5、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正式开展试验。
2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3 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4 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1《鸿门宴》知识点
1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2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3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
5.得复见将军于此。
5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2《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4词类活用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5词类活用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2. 生活中总能看到你笑嘻嘻的面孔,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礼貌,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但对待学习,你却对自己要求的不严格,不能把精力完全的集中在学习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持之以恒。俗话说得好:“充实的一天,胜于空虚的一年。”真诚的希望你能认真过好每一天,为你的将来打一下良好的基础。
3. 你具有灵活的头脑,但却没有很好的把握自己,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但在学习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字体不端正,缺少对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事的速度较慢,还需要你努力改正。在学习的征途上,还有很长、很艰苦的一段路需要你去征服,拿出信心和勇气,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用行动和成绩来证明你是一名令家长自豪的好学生。老师相信你能行。
4. 你是一个有个性的男孩,有不服输的精神,在这方面老师很欣赏你。生活中你活泼开朗、头脑灵活。学习上,凭借你聪明的头脑考出优异的成绩,在刘老师心目中,你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璞玉,只要经过悉心打磨,一定能成为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所以,李老师对你一直满怀希望,而且会一直注视到你成功!
5. 你是一个团结同学,有礼貌的男孩。但学习不主动,你的勤奋需要外力来激发,你的懒惰,让你的智慧暗淡无光。学习上,你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课堂上却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生活中,你尊敬师长,但有时的漫不经心却让人难以理解。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真诚的希望你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你的学习表现会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试试看,好吗?
6. 你是一个学习自觉性较高,对自己要求严格,让老师放心的学生。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每次作业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特别是你的日记,书写工整,内容充实,深爱老师的喜爱。“知识不经过自己的发掘犹如一潭死水。想把知识变成甘泉,全靠你去发掘。”希望你能发掘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己的将来设计一个美好的前景。
高中毕业生教师鉴定意见1. 你是一个外向但又有点懒惰的男孩。平时纪律较松散,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缺乏上进心,学习基础差,集体荣誉感不够强。“山再高,高不过一个人的意志;路再长,也长不过人的一双脚。”真诚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够多下点功夫,向课堂分钟要效率,争取更大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希望你不会辜负老师的殷切希望。
2. 你的诚实、认真、热情是有目共睹的,而你对于班级活动的热情与关注更令人感动。虽然在学习上你没有取得与付出一致的成绩,但老师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付出,有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真诚的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持之以恒,保持稳定的成绩。
3. 该生在校期间遵规守纪,对待师长有礼有节,对于班级工作,能够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卫生工作,配合好班主任。学习上,成绩较稳定,但缺少一点目的性。实习期间,遵守实习协议规定,坚持不缺勤,相信严格要求自己,定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毕业生。
4. 诚实、热情,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是你最突出的优点。在校期间综合表现良好,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时间观念不够强。实习期间,有要求上进的欲望,能够及时完成实习任务,多向技能先进的师傅请教,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总之,是一名综合表现良好的毕业生
5. 你聪明伶俐,反应灵敏,待人真诚热情,乐于助人,脸上总挂着和善的微笑,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但在学习上要学会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培养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作风,入厂实习期间,发扬了勤学好问,乐于探究的精神,继续保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总之,是一名综合表现良好的毕业生。
6.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学有所获,希望你时时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老师希望你能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任何困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今天比昨天好,不放弃,就是希望,你的希望很大!
高中毕业生教师鉴定评价1. 你是一个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那写得端端正正的字;你勤于思考,所学知识能够举一反三,不愧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你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能与同学友爱相处;特别喜爱阅读课外书籍,写作能力较高;在文体方面,再活跃些,你的思维将会变得更敏捷。
2. 你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学什么都快,不过,做作业时字迹潦草是不太好的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学有所获,希望你时时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不要荒废了你良好的天资。
3. 你是一个聪明但又有点懒惰的男孩。你的勤奋需要外力来激发,你的懒惰,让你的智慧暗淡无光。学习上,你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时的课堂却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生活中,你尊敬师长,但有时的漫不经心却让人难以理解。你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有时对班级活动却表现不出你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真诚的希望你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你的学习表现会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试试看,好吗?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不能脱离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仍只是注重学生课堂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文化比较的学习几乎被边缘化。课堂上教师只偏重于国外即目标语文化的简单传授,而忽视了与自己国家的文化比较。即文化比较的学习缺乏启发性,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为此不少外语专家进一步呼吁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的教学。针对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美国早在1996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全国标准》(ACTFL,1996)中指出:外语教育应该包括5个目标(即5个C)语言(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联系(connection) 、比较(comparisons) 和群体(communities)。 “比较”是针对21世纪时代特征提出的心得目标概念。通过比较目的语和母语以及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才能增强学习者对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识。于此同时,有学者(张革承,2007)也指出语言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通过文化比较、通过反思形成的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文化的认同感。正如刘润清(2000:4)提出的既要让学生懂写西方文化,也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可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比较不仅仅是高职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
1、研究主要从母语文化的缺失或文化的不平衡性角度来提出外语教学的导向。即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目的语,主要是英语文化的介绍。(肖龙福,2010)曾指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英美文化,忽视母语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和文化比较的缺失。李涤非提出大学英语课堂大多都建立在脱离母语及和母语文化的比较学习,只是对“目标语文化的简单模仿,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只重学习,不重实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失语’的产生。(李涤非,2006: 82) 这些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存在严重的文化缺失,过分偏重目标语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但研究结果尚缺少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对于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并未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2、研究集中于从跨文化交际的实质指出目前英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杨学云 2010:128)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制约并不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的不了解。杨具荣等(2006:4)则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的输入,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这些研究多是纯理论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英美文化研究多,对两种文化或多元文化的比较少。最为重要的是研究成果并未对我国目前的英语课堂的文化实践教学给出有效的建议。
3、研究还从汉语文化的本质特征角度提出应注重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相互比较学习。(孔德亮:2012:24)认为英语文化、汉语文化学习和汉英文化比较同时进行能够揭示英语文化的深层内涵,进一步理解汉语文化的本质特征。美国教育专家Patrick(2004)对语言中的文化教学实践理论作了较全面而深层次的研究,他倡导语言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体验性”的文化学习与教学。张蓓则指出英语教学中文化比较的缺失主要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材内容都以灌输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只满足了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社会的需求,却未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张蓓、马兰,2004)但以上研究都未深入地从实践方面加以探讨。只有郭颍(2010:9)从教学实践论证了只有进行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比较教学,以本族语者的视角构建文化框架,学生才能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得更透彻。使学生感悟不同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正确的人文主义思想,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文化比较教学应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导向,这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语言学习的本质。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比较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语界虽然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有关如何构建文化比较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有关如何构建高职英语教学的文化比较模式更是鲜见。因此,本文试图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如何借鉴国内外研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来构建文化比较学习的模式。
三、 文化比较模式的缺席
一直以来,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存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的现象,所以课堂上教师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这种过分偏重英语的词汇、句法、语法的理论教学使多数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散失了兴趣,导致课堂上师生互动越来越少,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越来越低下的现象。有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课堂的有意注意,适当增加了一些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但是大多都建立在脱离母语及和母语文化的比较学习,只是对英美文化文化的简单介绍,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引导学生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因此,针对这些实际,笔者试图以具体的教学实践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化比较模式的对策。
回顾我们现在和以往的教学,会发现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这一块知识给弱化了,将语文课上成了文学欣赏课,侧重于课文分析,侧重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而在这个过程中将阅读又扔到一边去了,这个过程也仅仅就是学生将课文大致读一遍,教师就开始喋喋不休地分析课文,将学生的读和领悟的过程都省去了,教师在学生将课文还没有读顺的情况下,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课文的赏析强加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是“启而不发,愤而不悲”,学生被动听的是现成分析的结果,而教师则是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讲,一股脑地将自己备课时准备的知识信息倒给学生,并且还埋怨学生怎么还跟不上,学生怎么什么都不会,总觉得读课文浪费时间,而忽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连文本里的字词都没解决、课文都读不下来,而让其将在读和悟的基础之上的赏析要掌握,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难题。老师还总是期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但往往事与愿违。无怪乎在考试时很少有人全做对选择题一到三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没有注重学生平时语言知识的积累。
无怪乎在新课改下,将学生在阅读和领悟表达这个权利还给学生时,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无所适从,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发言表达,还是习惯于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教师还是习惯于将自己所知道的在知识信息在课堂上全部倒给学生。让老师放手去教,教师做不到,总是担心这个没讲到或那个遗漏了。让学生放手去说,学生又把握不住要旨,东一下,西一下,不沾主题。
无怪乎学生在做语段分析时无所适从而凭着感觉走,想当然的在那里答题,结果必然是每道阅读题总是拿不上满分,仅仅得少半的分。还有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语段分析如何做,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课文语段分析大包大揽下来,机械地给学生讲结果,现在要考试给他们一个语段分析,让他们说出一二三来肯定不行。
这些应该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而形成的阅读能力,在平时没有完成,考试时又对他们期望很高,面对学生成绩低,我们失落在所难免。
无怪乎学生总是怕写作文,作文教学,这实际是语言运用和表达的综合,高考作文基础等级有六个,其五就是语言通顺,结构完整。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有四项要求,其三就是有文采即文章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采有意蕴……
看了这些学生的现状和教学要求,再在审视我们的教学,其实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仅仅完成了文学欣赏这个环节,而是将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及阅读写作这几大块给丢了,这真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舍本逐末呀!
好好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们做教师的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不仅仅只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能力。
新课程改革就是既强调学生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又强调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做老师的该放手时就放手,把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领悟、去表达、去积累。
如何才能大胆放手,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呢?
一、在平时注重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运用表达
1.教师要更新观念,该放手时就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以往的那种满堂灌的观念,使得自己在上课后有一种面对考试面面俱到、有备无患的踏实感,现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总觉得上课内容讲不完,要讲的东西还很多,不敢放手,总怕学生这个不会,那个不会,这都是老的教学观念在作祟,使得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放手去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抓住文本,以文本为载体,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学会语言表达,要重视多听多说多练,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还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加强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并注意整理分类。
3.在课堂上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多说多表达,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真正做到“征于色,发于声”。让他们在表达中掌握文学欣赏的技巧,从而做到课堂的文本分析是为写作这个语言表达服务的,而并非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文本分析和学生的写作分离的现状。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教师要在每堂课上让学生勤思多悟善表达,课后及时迁移,及时训练文本分析时的要点。
二、要加大课堂阅读的力度,让学生多读多感悟。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语文教学 策略思考
从相关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看,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是简单地从文本到文本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应当有一种自主总结文学一般规律的实践,这不仅仅是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尝试运用比较文学进行语文学习的远景目的,更是学生适应当代形势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意思考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着相关的教学实践,获取到一定比较肤浅的认识,现拙于笔端,期求得同仁教正。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树立自身理念
应当说入选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纵横数万里,不仅仅就收录我们国家的本土文学,而且收录不同区域乃至不同国度的文化。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板块中“和平的祈祷”之专题,就有“遭遇战争”之《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还有“黑暗中的心迹”之《安妮日记》(节选);还安排着“历史画外音”。应当说,这些作品,有共同之处――和平的祈祷。有不同之处否?其回答应当是完全肯定的。学生学习这样的必修板块,简单地阅读感悟每一作品,应当说是极不值得的。如果在比较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去比较作品中的主人公,那学生会发现主人公虽然身份是完全不同的,但对“和平的祈祷”其目标是相当甚至就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让学生去深入探讨,学生则可获取作品之冲突的原因,这对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有益的。试想,让学生进行如此的比较,学生的阅读感悟会是怎样的结果,这也不仅仅就是阅读感悟的问题了,而更多意义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创新性的阅读感悟。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看,对不同国家文学中相同文体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文体学的核心话题,这应当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进行研究的话题,也是必须进行广泛意义上实践的话题。作为我们教师,应树立对学生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理念,这高度负责的理念不仅仅就建筑在学生高考所获取的高分值上,而应当将所必须肩负起的责任延伸到我们学生的未来,乃至学生的一生。
二、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践行理念自觉
应当说高中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的时间是相当宝贵的,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的压力也比较大,甚至是相当的大。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学习,也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一样,是容不得我们去浪费学生点滴学习时间的。也许人们大都做出这样的抉择,好省事的就干脆省一省吧!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能够这样省事吗?否矣!所以说,作为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必须崇尚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认认真真地践行的理念,而且应当就是自觉践行的理念。还以语文课程的戏剧单元为例,相同的戏剧作品也都呈现出中外戏剧的不少区别,由于戏剧时间的限制,所表达的形式会是一定意义上的不一样;由于作者的兴趣有异,以歌舞为主还是以对白为主也是戏剧之间比较大的差异;也由于作家的笔触不同,重于写意还是重于写实,也应当在相关戏剧作品中得以不同的体现。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做出充分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充分的比较,才有更为深入和深刻的鉴别。因此,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我们教师引领学生践行行为的自觉。人们都说教师工作是一份良心性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去讲良心,学生在你的身边含辛茹苦地学习,那你也就必须加倍地进行含辛茹苦地引领,不能让教学留下空白,不能因自己的教学给学生带去终身的遗憾。所以,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成为我们长期的行为,应当就是我们的自觉行为。
三、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实践方法得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这样的学习原则,即积累、整合、感受、领悟、拓展和创新。应当说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原则与比较文学所提倡的相关内容意义上是完全相通的,比较文学要求实现跨越、沟通、交流和比照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当今的高中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与以往已是无与伦比,一个个学生生活在全球文化的高度流动中,生活在全球文化高度交融的大环境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已不同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高中学生开始进入逻辑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有思想,有智慧,对周围乃至更为广阔的外界显得相当甚至有特别的敏感,处于人生发展的最佳敏感期。但高中学生也还显得不是那样的成熟,一定层面上说其激进可以说是毫不为过的。因此,高中学生比较文学视阈下的语文教学其对国际文化碰撞具有最敏感的触觉,是实现其学习高效的有利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的学习不能够做出理性的沟通与对话,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走进比较文学视阈下语文学习的误区。比较文学之形象学普遍这样认为,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他者有三种常见的心态:一是憎恶,二是狂热,三是亲善。在平时的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人们必须过多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努力引导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往中,多去保持亲善的眼光,在具体的交际互动活动中,做一些比较理性的沟通与对话,进而形成符合现代文化发展精神的态度。
总之,对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其思考应当是永无止境的。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去思考,去探求,去实践,去反思,并让学生的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学习之主体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程,甚至就是拓展延伸性学习的全程,我们的学生则会是那样的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从全国情况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02年初次就业率为85%,比上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部属高校次之,初次就业率为76%,比上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地方院校较差,初次就业率约为59%,比上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
从浙江省的情况看,高校扩招后的2003届毕业生,总数比2001年增加42617人,增长率为114%;2004年更是达到106721人,比2001年增加了69565人,增长率为187.22%,2005年达到139889人,比2001年增加102733人,增长率为276.49%。然而,浙江省2003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0.8%,比2001届的76%增长4.8个百分点,2004年也较2003年增长10.1个百分点,2005年却较2004年下降10.15个百分点。
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一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其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处在全省最高水平,从2001到2004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浙江工商大学作为部门与地方共建的高校,初次就业率比浙江大学略差一些,但除了2002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只有79.1%外,其他3年都在90%左右;而像浙江财经学院这样的地方性院校,其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近3年一直在75%左右徘徊。
从浙江省2003、2004、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地方性院校的毕业生要比名校的毕业生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专科和高职生扩招幅度的确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专科生和高职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几年,用人单位已经从教育的过度消费变为比较切合实际地招聘人才,尤其重视招聘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尚未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人才规格还达不到“适销对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解决的关键在于高校能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就业从整体上呈现持续滑坡的态势。在此,我们使用总体的就业弹性和再就业率来反映就业状况。这两个数据表明,中国的整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中国的总体就业弹性在最近10年来一直徘徊在0.1-0.2之间,总体上处于低水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平均在0.3-0.4左右,发展较快的中上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0.6-0.7左右。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变化来看,情况更不令人乐观。其一,本来应该出现的从大量就业不足或隐性失业存在的第一产业中把劳动力转移出来的趋势(表现为负的就业弹性),在最近几年中反而呈现出相反的势头。其二,本来需要作为就业主渠道加以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最近几年的就业弹性反而呈现出有所下降的趋势。其三,主要反映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发展状况的第二产业,在近几年基本处于负值就业弹性。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技术进步论、经济结构调整论、名义就业量下降中的有效就业增长论等等。上述各种不同的观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就业增长缓慢和失业上升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体制、国有企事业改革没有真正深化,企业创新和核心就业扩展缓慢、滞后导致了就业困难的积累。就业需求的不足、就业弹性的不足是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此外,大学生失业和一般性失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大学生失业的特殊性体现在“灵活”两个字上面。因为就一个大学生而言,其失业的原因、失业的期限都比较复杂。《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一书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被称为“毕业漂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复习考研者,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第二类是边看边干者,这部分人员占“毕业漂族”的20%;第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约占“毕业漂族”的50%。前两类都是具有较大就业潜力的,唯有第三类人需要特别关注。因此,大学生和其他失业人员相比,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一旦愿意从主劳动市场到次劳动市场就业,将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工作分层模式”,“工资竞争模式”,“工作竞争模式”。第一种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机会减少,并且由于毕业生不愿意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导致毕业生失业的增加。第二种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将不会导致毕业生失业率的上升,而只会使毕业生工资水平降低,由此还可以缩小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第三种模式则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其毕业生数量增加,将使高中毕业生以及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求职者队伍中的相对位置后移,致使这些人的工资水平下降甚至失业,其后果将是毕业生文凭贬值和过度教育现象的加剧。
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大学生需求扩张
高等学校毕业生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与一般劳动力就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就业的方式和服务体系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通过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共同努力,创造区别于一般劳动力就业的大学生就业空间。通过各方面工作的改进,扩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调节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关系,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以满足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1.经济增长:就业的原动力
经济增长与就业需求紧密相关,在一定的就业弹性基础上,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增长。 1994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逐年下降,1999年达到谷底,增长率只为7.8%,比1992年的12%低4.2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就业需求的增长也逐步减弱,就业景气在较长时间里在低谷徘徊。据我们所做的分析,我国城镇就业增长随着GDP增长的波动而波动,其波动周期平均滞后三个季度。因此,加快经济增长,保证一定的就业需求增长是缓和就业压力的关键。
2.第三产业:就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就业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二是就业弹性。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根据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化在人均GDP大于800美元以后将会加快,1999年我国人均GDP大约为800美元左右,下一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有可能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信息、服务、旅游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并因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就业的增长有一个很好的基础。
3.新产业:劳动就业的新增长点
由于新技术产生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不仅是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劳动就业的新增长点。据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日前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999年互联网经济新增加了65万个工作机会,同时,互联网经济已直接提供了247.6万个职位,超过了保险、通讯及公共设施等行业的就业人数,是航空、化工及相关产品、法律及房地产产业就业人数的两倍以上。
4.外商投资:就业的新空间
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7月,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3万多家,合同外资金额641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277亿美元。在外商企业中就业的人数约2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10%左右。因此,国外的投资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还为就业提供了新的空间。外资进入的增加势必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在中国诗歌的海洋中,不但活跃着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无数光华夺目的佳作如春潮涌动,精彩纷呈,内容丰富,旨趣各异,让读者目不暇接,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中国诗歌以其短小精悍、内蕴丰富、见微知著、曲径通幽的特点而深受读者青睐。掌握诗歌文体特征,了解中国诗歌历史,学习诗歌写作技巧,发扬和继承中国诗歌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必须承载的使命。所以,现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中阶段学习诗歌知识,了解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感悟中国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掌握一定的现代诗歌写作知识是青年一代传承中国悠久灿烂的诗歌文化、诗歌精神,让诗歌发扬光大所必备的文学素质。
一、高考考查与课本选文的缺失
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至于其他的,老师能顾及当然好,若顾及不上也是没太大问题的。这个现状使得现代新诗在中学课本中的地位极其尴尬。
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中都会有一条“请不要写成诗歌”的规定,我们不能恶意地揣测出题者的意图,但是作文要求中从未出现过“不要写成小说、不要写成剧本”这类句子,这本身就给学生和老师一个误区:诗歌写作本身是不被高考承认,日常的写写画画无伤大雅,但到考场上就要掂量其中轻重了。有了这样一个指导,教师也会在潜意识里对新诗采取回避态度,进而压抑学生写作诗歌的热情。除了作文,其他题型的考察也见不到新诗的出现,早些年,阅读理解中还会出现郑敏先生的《金黄的稻束》,其后就被命题者以新诗意蕴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而将新诗逐出了高考。
除了高考对新诗的“排斥”态度,新诗在中学课本中占据的位置和选文范围也极为有限。在被广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新诗仅占一个单元,并被安排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其单元构成包括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的《沁园春·长沙》虽然产生于1925年,属于现代范畴,但是从其写作方法上看,这是一首词。编者也在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说:“这里选录的一首词,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而且在目录中将这首词标上了代表自读课文的“*”号,但是多数教师对此“视而不见”,他们从个人经验出发,从政治导向出发,将的《沁园春·长沙》做了重点解读,而新诗的教学便只是走走过场:读读诗作,介绍作者,讲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对新诗产生基本的认识,更谈不上让学生燃起写作新诗的兴趣。
另外,就课本所选的三篇新诗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虽是新诗史上的名家名作,但并不能很好地诠释编者所说“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这三首诗从写作时间上看,都产生于建国前,无法很好地体现新诗与时代的相互呼应关系;从其情感倾向上看,一首说“彷徨”,一首说“离情”,一首说“苦难”,更倾向于古典诗歌,并未明显显示出新诗在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上的优势;从意象选择上看,“丁香”“云彩”等都属于传统意象,并未出现有明显现代气质的物象。而且这三首诗的选择虽然破除了“革命”“阶级”话语的影响,但在风格选择上,更倾向于阴柔优美,而缺少了年轻人所需的刚硬劲健。
二、激发起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加强对现代诗歌教学这个薄弱环节的强化,培养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呢。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一届届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教学予以足够重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得当,点拨恰切,是可以教好现代诗歌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是教好现代诗歌的前提。
三、用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诗人心灵的阵痛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说过:“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第二,徐志摩重游英国。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我想,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歌。
四、让诗歌教学烙下青春的印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所以,诗歌是美的存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歌以它丰厚的人文特性潜移默化的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对高中学生而言,学习诗歌是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体系的一次美的洗礼。诗歌教学,就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里,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诗歌教学。笔者认为美读是诗歌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学生面对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忘情地摇头晃脑,声请并茂地朗读,会给学习者带来身心的愉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美的东西有着迷人的魅力。你不需要过多分析,只要带着学生走进诗歌,用心感悟会心轻吟,将会收获太多丰富而美好的情感。高中语文教师平时可以多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可能会为表现得与众不同,收集各种音像资料,想方设法丰富道具,并为比赛拟定主题。在过程中同学们肯定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学生的青春会因诗歌而激情飞扬!我笔写我心,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因为诗歌而抒发真挚之情,抒发高尚之情,抒发优美之情,抒发高洁之志,表达他们心中最真实最纯真的情愫。
希望“一切为了高考,一切服务于高考,一切服从于高考”成为高中学习生活的过去式。我们期待新诗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比重,能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亮点,也能成为高考的必考内容,让现代诗歌的光芒能真正照耀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语文教育界、教材编写者和诗歌界这三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语文教师的积极推动下,为渴望读诗、喜欢写诗的中学生提供更多更适合的作品,为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注入亮丽的诗歌元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