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启示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8 17:25: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危机的启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危机的启示

篇1

而作为金融市场竞争前沿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各类金融公司,均把“创造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在提高决策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为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滥权”的机会和可能。各公司激烈争夺消费者和投资者,扭曲的消费模式混淆了欲望和需要的界限,给市场提供了虚假信号,形成了泡沫经济,为金融危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政府对此的放任乃至保护,恰是典型的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核心思想的表现。

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深刻指出,“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道德的缺失”,“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考察企业发展史可以看出,世界上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者。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作为追求价值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利润、效率的同时,更要讲社会责任。

资本主义自产业革命以来,通过扩张产生征服自然、征服别国、征服市场的扭曲心理,使得他们认为市场无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使自由化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金融政策中的次贷、信用卡、透支、分期付款等措施,普遍地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极大地刺激并提升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正是这种普遍的认同以及与之相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才最终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发生,促使我们进行反思。过去,我们想象中的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这次危机证明它其实很脆弱;相反,那些看起来柔软的事物,有时却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柔软的力量。

“软实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的解释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相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即硬实力,他将这种“重要的力量来源”称为“软实力”,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

金融危机带来了对西方思维定式的颠覆性的思考,以及对西方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世界秩序的重新认识。

展望21世纪,人类更加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方核心文化所折射出的自我中心、损人利己、贪得无厌、追求享乐的价值观,依靠霸权掠夺资源、凭借主导货币巧取别国财富,不承担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义务、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等,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

西方文化统治的结束,将成为一个文明互相促进的新时代的开始。未来的文化不再是一隅的,不再是某个中心的;它是人类的、全球的,也会是多极的、多元的。文化的和平碰撞与友好相处,是将来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必然条件。全世界都需要向传统发掘更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共同福祉的文化因素,在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结构的对话中,相互发现、理解和尊重。

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影响经济和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决定民族和国家兴衰的关键力量。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成就了迪斯尼、时代华纳等文化巨头,使美国一跃成为文化强国。另一方面,文化的繁荣也给美国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成为经济危机中普通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寄托。同样,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文化产业等,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发展起来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面对金融动荡,在把握政治经济方面机遇的同时,也要在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上把握好中国文化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急于解决亿万百姓的吃饭问题,埋头于经济发展,并以物质生产为核心,占领国际消费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人的误解。

为什么每一次中国发生大事件,都会在国际上引起那么多的误读、误解?因为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讲,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国家,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更不了解中国人的内心。因此,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

必须承认,相对于物质出口上的贸易顺差,中国一直有着惊人的文化赤字。我们教科书的出口几乎为零,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影响力还没有走向世界,学术话语权还掌握在西方学者那里。中国的周边,聚集了世界上多数的新闻热点,但这些新闻90%以上是由西方大的媒体集团的,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事,基本上是经由他们的眼光选择过的。这些表明,中国在世界上还缺少文化发言权。

布朗任财政大臣时曾说:英国在进口越来越多的中国家电、服装的同时,用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出口英语。语言也是一种霸权,一旦形成,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就会随之而来。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没有文化的介入,民族精神在别人眼中只会是一片空白。一个没有广为人知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国家,是无法赢得别人的尊敬的。

如今,世界的发展模式正面临巨大的转型,中国不能再无视这个问题,致使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加深。我们需要及时通过一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传达中国人 的声音。我们要有意识地吸引国际社会来了解中国更内在的价值世界。这种国际认同的建立,将帮助中国人在一个更大的视野里重新定位自己,同时也将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

篇2

中图分类号:F015;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2-0001-04

Inspi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HUANG Qi-fan

(Chongq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Chongqing 400015, China)

Abstract: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by American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results from the financial systems, led by Wall Street,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violate such three principles of financial industry as being rooted in industry and commerce, strict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s well as moderate leverage rate.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should prevent such five trends as excessive overlapping policies, increasing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st, too much privileged consciousness, too high income and weak service consciousness. Crisis-prevention should use such four balances as the gross proportion of loan to GDP 1∶1, gross propor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 value to GDP 1∶1, gross proportion of total real estate value to GDP 1∶1, and gross proportion of national sovereign debt plus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to GDP 1∶1. Crisis solution should not only depend on self-circul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but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angible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sovereign debt crisis; macro-adjustment; financial self-circulation; tangible economy; intangible economy; 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eynesianism; welfarism; supply school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其影响至今尚未过去。欧美债务危机又接踵而至,发达经济体深陷高失业、高债务泥潭;虽然新兴经济体扩张强劲,但热钱涌入,产泡沫、通货膨胀压力日益严重;全球贸易战与汇率战此起彼伏,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厘清金融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于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既具长远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一、国际金融危机根源在于违反了金融三原则

这场危机,究其根源,在于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的三个基本原则:其一,金融业作为服务业,首先要植根于工商产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说金融是中心,是指金融与工商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只有为工商业提供良好服务,金融才能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枯则金融亡。金融一旦脱离工商经济,进入自我循环空转,那么金融业就不是核心,而且是空心、是泡沫。其二,金融业是基于信用的产业,信用的复杂性、脆弱性决定了它高度的风险性。因此,本充足率、存贷比、准备金率等指标必须严格管控,否则,就会产生呆坏账,甚至有金断链的风险。其三,金融业具有很强的杠杆功能,但杠杆支点要合理、要适度。社会本就是通过金融的杠杆来撬动和放大的,没有杠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一般而言,杠杆率放大到10倍是常态,但放大到20倍、40倍,甚至上百倍,就会有风险,就会出问题。

黄奇帆: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以美国为例,其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金融业为工商企业服务和融通的职能早已名存实亡。金融业一直在体系内自我循环,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金融创新,并非为工商企业服务,而是为了在虚拟市场中牟取巨额的暴利。华尔街成了炮制衍生工具、吹大泡沫的“赌场”,其衍生工具规模由2008年的150万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250万亿。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救市,遗憾的是,投放的金并未能进入到金贫血的工商企业,而是进入了金融体系,并进而激活了衍生工具和股票市场的现金流。其结果是,衍生工具恢复了生机,而工商企业却借不到钱。雷曼兄弟倒闭也是因为违背了上述三条原则。用40亿美元撬动1 800亿美元CDS的债券(放大45倍),1 800亿涨跌1%就是18亿美元,占本金的近50%,本金一旦不能及时补充,就必然导致最终崩盘。

此外,金融系统高额的薪酬也助推了其自我循环的加剧。金融界赚了钱就分钱,亏了分掉的钱也不会退出来,再制造衍生品来填窟窿,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恶性循环。美国总统五六十万美元的年薪,可能还赶不上一个金融公司中层的收入。高工与高利润挂钩,为追求高利润,导致欧美金融以“逐利”为唯一目标,逐渐抛弃盈利较低的实体经济,转而投向更赚钱的虚拟经济。

二、我国金融要防止五个趋势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金融形势总体稳定,但也要注意防范五个动向和趋势:

一是要防止政策过度叠加。人民银行作为金融业最高决策机构,出台的政策只要不折不扣执行,效果就会显现。但我们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太多,政策层层叠加,一紧俱紧,一放皆松。

二是要防止增加企业融成本。银根收紧后,社会金紧张,就可能出现高利贷。金融机构不为中小企业融理财服务,不采取措施去遏制高利贷,反而是贷款理财盛行,很多合理的贷款业务转成理财业务,层层加码,加上各种手续费,就变成中利贷甚至高利贷。金融机构过度的逐利行为,导致中小企业融困难,成本增加。

三是防止金融业“老大”意识的滋生、蔓延。前几年,金融还致力于为工商产业服务。但近些年,要么没钱,要么单方毁约,把金转到理财服务上,导致工商企业金链中断。比如,借房地产调控之机,对合格的首套房购买者取消了按揭贷款或者大幅提高门槛,抑制了正常的消费。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以逐利为目的,说变就变,完全不讲诚信。

四是防止金融业收入过高。国内金融业的收入虽比不上华尔街,但也不低,高管年薪多在百万左右。金融高管薪酬高一点也没有关系,但不能将高薪与巨大的盈利预期联系在一起,如果完不成利润指标,200万就立刻变20万,这样的指标考核,会逼着从业者不择手段去逐利。

五是防止金融业服务意识不强。现代社会最终摆脱经济困境,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要靠实体经济。因此,金融业要摆正位置,好好研究如何为工商企业服务,使工商企业健康成长。

三、规避危机要力求四个平衡

当今社会,不管是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还是欧美发达经济体,要想规避金融危机,就要在宏观调控上做到四个平衡:

一是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或者贷款余额的增长率大体等于GDP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如果贷款余额大大超过GDP,或者贷款余额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都将导致通货膨胀。

二是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2008年,美国证券市场总市值20万亿美元,远超过GDP14万亿美元的总量,所以导致金融危机。现在经过震荡调整,市值回归到约14万亿美元,趋向于合理。

三是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城市居民6―7年的家庭总收入应该能够买得起一套普通商品房。如果房地产市值达到GDP的3~4倍,那么一个家庭购买一套商品房就要20年的总收入,说明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

四是国家债务加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系统的支出与GDP之比也大体1∶1。其中,政府债务最好控制在GDP的30%以内,超过60%就过了警戒线;社会保障体系大体上支出在GDP的20%左右,如果负担过重或标准过高,支出达到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占60%的政府债务,超过GDP总量,风险就很大。

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极其复杂,但只要把这四个1∶1调控好,就能基本理顺结构,宏观上保持大体平衡。就中国而言,前些年贷款增长较快,呈现通货膨胀是必然态势,但这两年银根抽紧,正逐步走向平衡。2011年全国贷款余额接近55万亿元,GDP大约47万亿元,贷款余额有点超过,收紧一点可实现回归。证券市场市值与GDP达不到1∶1,主要是这两年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充分,导致金“银行多、证券市场少”,很多企业融主要通过银行,直接金融系统对社会融的贡献只占10%左右,比例太低,因此,证券市场应该进一步发展。而房地产市场有一些泡沫,一些城市房价过高。最近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控,是合理方向。但我们的政府债务和社会保障支出不用太担心,甚至社保还应该加大支出。目前,整个社保系统的支出才几万亿,与40多万亿的GDP相比,仅占10%左右,可以再增长一些。政府债务基本合理,中央和地方各约10万亿,占GDP比重不到50%,再加上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还有规模与GDP大体相当的国有产,所以,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

四、化解金融危机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深度危机。靠金融业自我循环来拯救,结果有三种可能:一是推迟危机发作时间,但迟早会爆发;二是解决了一个危机,但又炮制了一个更大的危机,比如次贷危机演变成债务危机;三是转嫁危机,以“痞子”的无赖让全球为其埋单。所以,金融体系的自我循环,并不能有效化解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化解危机必须跳出金融业之外找办法。根本出路,一靠科技进步,二靠实体经济发展。

篇3

在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中,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各国共识。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保险业的监管体系,加强保险监管,对防范危机、减小经济波动起着重要作用。

一、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创新与监管滞后

此次金融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保险机构开展的类银行业务,而非保险业务。美国国际集团(AIG)虽然在保险业务上保持增长,然而大量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却使AIG陷入财务困境。CDS用于对债务抵押债券(CDO)进行担保,与保险的区别在于,CDS的购买者不需要真正持有CDO,因此CDS可以被用于投机活动。AIG的金融服务部门从CDS中赚取了丰厚利润,2005年为32.6亿美元,接近当年AIG总收入的20%。随着2007年住房按揭违约率的上升,CDS所担保的债券大量违约,AIG因CDO违约而对投资者和投机者进行赔付,使其2008年的亏损额达到993亿美元,巨额亏损导致AIG的信用评级下降,信用评级的下降又加剧了AIG的现金流危机,最终AIG依靠美联储378亿美元的贷款才免于破产。

虽然保险机构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但其发行的CDS充当了传导危机的载体,因此CDS的监管对防范危机至关重要。然而,CDS不属于保险,不在保险的监管范围,作为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CDS也不受到证交会的监管。由于监管缺位,CDS业务的拨备长期不足,致使这些保险机构在危机发生时陷入了流动性危机。

(二)保险业的顺周期性

保险业的顺周期性与保险机构的经营有重要联系,特别是保费收入和保险资金投资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时期,受到经济利好消息影响,保险机构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行业竞争加剧,为了扩大承保量,保险机构常常降低产品价格,扩大承保范围,放松核保标准,保费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的潜在风险扩大。此外,投资是保险机构获取利润的主要渠道,当经济上行时,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增加,投资量随之上升,同时资产价格上涨又使保险机构投资收益增加,促使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投资量,而经济下行则会使保险机构在证券市场上遭受严重的投资损失,从而扩大保险业的顺周期性。

薪酬激励机制过于强调短期绩效也会增加保险机构投资的顺周期性。许多保险机构是基于年度盈利而非风险状况来制定具体的薪酬制度,这助长了高管的风险容忍度,高管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期风险,在经济上行时期投资于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尽管短期内的绩效提高,然而从长期来看却加大了保险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当经济下行时,由于积累了大量风险,保险机构收益将会出现大幅下滑。

二、加强监管的措施

(一)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缩小监管真空地带

金融创新使保险机构的跨业经营越来越普遍,这些新业务的发展增大了风险的相关性和复杂度,有些业务甚至完全处于监管范围之外。当前的监管体系主要强调单个保险机构的风险控制,缺乏对整体风险的考虑,要缩小监管的真空地带,必须把微观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保险监管部门要与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监管部门相互配合,解决分业监管问题,缩小监管真空。针对保险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在预留一定空间的同时,要加强对于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的预防。

(二)加强逆周期监管

为了缓解保险业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时,应鼓励保险机构采取较为保守的风险评估模型,减小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对于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的顺周期性,可以引入逆周期的偿付能力资本要求和前瞻性的准备金制度,允许以“预期损失”为标准,提前确认损失,鼓励保险机构在专项准备金之上计提反周期的一般准备金作为缓冲,使资本和准备金在经济上行时得到积累,在下行时动用,发挥“以丰补歉”的作用,增强保险机构应对危机的能力。

为了消除风险根源,应当完善薪酬激励制度,加强薪酬发放的统筹安排,将风险控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扩大中长期考核指标的比重,建立跨周期的薪酬分配制度,引导高管行为与保险机构的长远利益相一致,克服其短期化行为。

(三)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在投资收益方面,资本市场的大幅下挫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2008年国内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仅为2%,远低于2007年的10.9%。

国内保险业存在一定程度的顺周期。对此,监管部门需要立足我国保险市场的现实状况,针对我国保险行业中的顺周期效应,加强逆周期保险监管。

我国保险业的系统性在资本市场、养老健康保障、“三农”等方面皆有所体现。由于我国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经营差异小,容易导致羊群效应,加剧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强系统性监管,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增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应对能力。我国保险行业长期面临着创新不足的问题,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推进我国保险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应加强对创新风险的防范,限制创新型保险产品所占比例,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金融监管,2010(11):62-72.

篇4

启示二,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制定一揽子金融危机应对措施方面,建立制度性工作机制。此次危机不仅仅表现为投资银行竞争体系的失败,而且表现为霸主国家危机处理对策的失败。但是,归根到底,金融危机其实是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失败和投资回报率至上的金融哲学的失败。与其说是监管不到位,不如说是过分相信金融市场的纠偏能力与稳定效力,从而缺乏应对极端系统性危机的一揽子操作方案储备与执行框架配置。此次危机表明,危机应对要从修复交易链、市场链、产业链、信心链的及时性、综合性、高标准要求出发,制定全方位应急预案。因此,沪港金融合作要从稳定国家大局与担负全球责任的思想出发,建立并完善跨市场、跨区域、跨国界,稳定的、长期的一揽子经济金融危机应对机制及其操作框架。

启示三,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人民币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深入分工、广泛合作,切实健全和有效完善中国金融国际化实施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人民币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也是一个渐进过程,而香港与上海则是两大前沿阵地,是两大实验中心。A股和H股相得益彰,QDII与QFII并行不悖,其原理应当在沪港金融合作的各个方面推广应用。

篇5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预警》赵冬梅《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篇6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根据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中央银行职能,由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分别履行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职责,即“一行三会”多头分业金融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此次危机的爆发,更是突显了现有监管模式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业监管模式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标准不一,缺乏协调,导致监管重复和真空,此外外资金融机构将大量涌入中国,他们要求在我国境内从事混业经营,采取混业经营措施,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带来冲击和挑战,对金融监管机构也会带来监管难题;(2)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风险管理能力也存在很多不足;(3)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4)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应有保护。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更多关注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相对忽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相关制度几乎还是空白。 

 一、建立统一协调的金融监管机构 

 从长远看,中国应当走金融统一监管或综合监管之路,变分业监管为统一监管,建立统一监管、分工协作、伞形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现阶段应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目前实行“一行三会”(即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分业管理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的。但存在监管职责不清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作和合作也存在很多问题。要改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监管方式要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预警防范转变,金融监管内容应从合规性的机构性监管向合规性与风险性监管并重的功能性监管转变。第二阶段,在条件具备时,成立金融管理协调委员会,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关系。为了增强监管协调的有效性,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应该在现有的“三会”协调基础上,在国务院层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即建立金融管理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直属于国务院,负责对金融监管领域所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第三阶段,在条件成熟后,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金监会”)。中国金监会对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现在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变成金监会的下属的局,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 

 二、实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安全网和应急救援机制,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要不断加强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金融的核心,要有效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必须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当今的金融风险很难孤立地进行识别和管理,各类风险的内在关联性日益增加,风险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同时要有效地控制风险敞口。其次,完善金融安全网和应急救援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和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金融危机发生或降低危机损失的可行方式。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应包括监测指标体系,预警界限以及分级的警情显示等部分。同时抓紧建立应急救援机制,金融应急救援机制的核心是制定应急预案。再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适应资产价格变化的会计准则和动态的评估方法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重要的努力方向和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建立存款保险机制 

 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业安全与稳定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尽快建立起显性的存款保险机制。通过成立存款保险公司,以立法形式强制开办储蓄业务的金融机构入保,并依法对其监管。显性的存款保险机制要与完善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结合起来,援助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金融机构而非偿付性危机的金融机构,注意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四、健全和完善监管法律体系,为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一是适当扩大和细化有关监管机构的权限。可在立法和实践层面扩大人民银行的监管权限,授权人民银行监管大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并赋予必要的政策工具,以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二是尽快填补相关领域监管法律法规的空白。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衍生品交易在我国已取得了合法地位,但目前还没有衍生产品的发行规则,也没有对其产品设计的步骤和过程、定价原则等方面的规定,极不利于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顺利发展。三是适时赋予有关领域的监管法规更高的法律地位。 

参考文献: 

篇7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enlightenment

TianZhongJing MouXiaoWei jilin university Chinese state-owned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in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crisis sweeping the globe, crisis exposed behind is innovation and supervision serious disorder. In essence this is not financial innovation itself, but the problem of supervi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gulatory system supervision vacancy reasons, and based on th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立王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9(1).

篇8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同于上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上次是局部的、冲击力有限、影响面小、且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几乎没受到影响,这次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冲击力强、影响面大。这次危机也使我们加深了对危机管理的认识,提高了防范危机的意识,使人们不得不探讨如何应对危机、健康发展。危机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二是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三是危机事件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四是危机的双重性。危机是危险加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处理不当,则危在旦夕,然而处理得法,又会成为未来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认为,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危机感的情境。狼来了,一方面对羊群是件坏事,他威胁羊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羊群体质,胜者为王,危机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民营经济占宁波经济总量的八成,宁波民营企业的特点是外贸、出口加工业比例大,与深圳相比规模相对较小、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小,因此这次危机对宁波经济冲击是严重的,以2009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宁波GDP为例,第一季度GDP仅增长1%,在浙江11个地市中排名靠后,远低于全国6.1%的增长水平,第二季度4.6%虽有止跌回稳的趋势,但影响仍严重。根据我们2008年12月和2009年7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困难时有些民营企业倒闭、有些停产、有些减产和裁员,销售收入减少50%为数不少,多数减少在30%左右,但又有些企业逆势而上,销售收入不但不减,反而增加。那么究竟为什么有些企业倒下了,有些企业影响严重,而有些企业几乎不受任何影响?虽然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目前经济平稳回升,总体形势向好。但是一方面经济周期总是存在的,十年、八年就会有周期性波动,各式各样的危机还是会出现的,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会对企业以后健康发展有利。另一方面,这些成功应对危机经验在没有危机时期仍然有用,在危机时期可以保持不受影响、甚至是快速增长,那么没有危机影响增长速度会更快,竞争力会更强,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有关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论述不少、策略也很多,那么到底那些是关键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策略,那些是关键失败的应对金融危机策略这一问题事关民营企业的成败,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探讨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关键成败因素。

一、部分宁波民营企业成功的应对措施

1.太平鸟集团成功的应对措施

太平鸟集团是以时尚休闲服饰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营销为主业,兼营投资拓展、进出口贸易、医疗保健、印务包装、物流、二手车交易市场等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创业开始于1989年,太平鸟品牌创立于1995年。集团目前总资产12亿元人民币,员工2800名左右,其中生产工人1700人左右,管理、业务、营销、行政服务人员1100人左右。公司从1996年至今一直位列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双百强单位,2000年起荣登宁波市百家重点企业、宁波市百强企业、浙江省百强私营企业、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列。2008年,集团销售收入32.省略,预计2009年销售规模将过亿。),实施“陆海空”战略,陆是指国内连锁店,海是指海外市场,空是指B2C。品牌定位是“买得起(价位200元~300元)、快速、时尚和小批量”。

太平鸟的正确战略不仅危机时期适用,非危机时期也同样适用,1999年销售额由1997年危机时的1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2004年10亿元以上,2006年23亿元,2008年达到32.59亿元。2008年1月~5月销售额9.96亿元,2009年1月~5月销售额13.95亿元,增长40%。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纺织服装业同样遭受冲击,一部分沿海服装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在悲观气氛愈现蔓延之际,宁波太平鸟集团却逆势而动,全年销售额预计超越30亿元,到2010年突破50亿元的目标毫不动摇。

2.狮丹努集团成功的应对措施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原名宁波东方宏业制衣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5月,是一家股份制集团型企业,现有员工3810余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发展为织造、染色、制衣、国际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型针织服装企业,公司装备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产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该集团销售额达13亿元,2007年销售总额达15.6亿元。2008年销售总额达到17.56亿元。宁波狮丹努集团是一家拥有2家进出口公司、3家成衣生产分公司,月生产针织品400万件,每月平均出口1200万美元的中型服装制造和贸易企业,是一个以外销为主的外贸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

金融危机对该集团的影响是2008年几乎没有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有影响,第二季度止跌回升。该集团应对危机措施分别是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出口,降低成本

狮丹努管理层大幅度提高了“出访”频率,到世界各地参展,以增加贸易量。公司认为只有走中上层路线,才能突围。所谓中上层路线:第一,生产品牌中的中上层;第二,品种结构的中上层。2007年1月~7月公司出口6561万美元,2008年1月~7月出口8613万美元,同比增长31%。狮丹努抓住机会,主动进攻,专做其中上层产品取得了一些成绩。2007年1月~7月公司接单出口1022万美元,2008年1月~7月接单出口1952万美元,同比增长90%。公司在巩固大客户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型客户,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服装展览会,寻找新客户新商机。

狮丹努将把生产企业搬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方,如苏北、安徽等地,浙江本部主要负责研发、拓展进出口贸易等。公司徐建昌介绍说“这样,成本降低5%~8%,而我们企业拥有不少管理、技术上的人才,可以对那边的公司进行指导。”,“这条路将在明年下半年走远,后年走宽。”

为了减少商品的流通环节,减少费用,狮丹努积极寻找直接客源,服装产品不通过第三者中转,而直接到达品牌商。据介绍,目前,直接客源占狮丹努客源的40%左右,一些世界著名品牌都授权其为供货商。

(2)修炼内功,提高服务

该公司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打破国际贸易壁垒,配全技术装备、检测手段、社会责任、劳动保护、消防安全等一系列软硬件并通过国际认证机构认证验收[8]。注重节能减排,整个企业的照明已经全部换成了节能灯,将缝纫机器的交流电改成直流电,这样一来,电费还不到以前的一半。接下来,要将锅炉的燃料由油换成天然气,初步估算费用又可以下降三四成。此外,他们还开始了设备更新,从国外引进了自动剪裁机,既省了资源,又提高了剪裁质量。此外公司还改进企业内部生产工序;实施“星级服务”计划,增强客户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借鉴香港管理模式,接单后设定时间目标,从样品开始到面料管理,做好配套检测,把交货期和品质控制在设定的目标内,做到同样的价格生产质量最优,服务最满意。

(3)采用多种手段,减少汇率损失

2008年,人民币不断升值,速度是2007年的一倍。从接单后到收汇的三四个月时间内,一美元汇率损失0.33元人民币,占整个利润的50%。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狮丹努运用有效的金融手段,如远期外汇买卖、买断外汇等,把汇率锁定在正常范围以内,然后出运、提单、贴现,大幅减少汇率损失。加强内部管理,公司每周开会调节解决,使贴现率达到100%,在金融上采取国际多种货币之间的汇率进行远期交易,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公司还向客户收预付款,减少汇率损失,说服客人用欧元和澳元结算等措施来减少损失。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使该公司较好的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该公司监事会主席、投资部经理孙玉杰预测2009年是公司利润最好的一年。

此外,宁波沁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占领技术制高点,以内销为主,走微笑曲线战略;宁波富田集团的扩大外销,以自己的品牌在国外市场销售,以及富田老总提出“不死、慢死和好死”,即不死意味着坚持活下去,等待取胜和发展机会,慢死等待救援,好死是从新组合新的企业或被兼并。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坚持“立足浙江、发展全国”,“大营销、中生产、中研发”策略,使得该公司得到迅速发展,2003年公司销售额3000万元(医药),利润300万(医药),2008年销售额1.2亿元(医药),利润2000万元(医药),总利润3000万元,公司不但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以年均40%速度发展(行业平均发展速度为20%),200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40%,预计总收入4.5亿元~5亿元总利润4500万元(2008年总收入3.5亿元)。雅戈尔纺织业购买外资企业扩大销售渠道和积极开展IE工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均是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列举,只是把他们成功经验归纳如下:

①立足国内市场

②中低档产品

③高新技术

④多渠道

⑤虚拟经营

⑥收购

⑦特殊商品与营销模式

⑧符合政策导向

⑨良好的营销渠道

⑩较好的企业管理水平

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水平

降低经营成本

二、部分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失败的教训

宁波某金属制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出口,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又属于高能耗企业,这次危机使得该企业在2009年3月以前严重亏损,销售额锐减50%左右,企业采取的措施是裁员、减产和等待。另一家电器公司虽然号称高新技术企业,但技术含量不高,比例也不大,没有该产品核心技术,没有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采取的措施也是裁员(裁员一半以上),也没有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单一,且以外销为主,企业管理水平一般,也没有开展IE工程等降低成本措施,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以静制动,苦苦的等待,危机冲击严重。还有几家停业和倒闭就不一一列举。总体措施归纳如下:

1.只立足国外市场

2.产品非生活必需品

3.产品技术含量低

4.渠道单一

5.中间大、两头小,生产环节过大

6.不符合政策导向

7.企业管理水平一般

8.企业竞争力不强

9.危机管理水平不高

三、民营企业成功与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根据笔者提出的成败关键因素分析理论[9] ,即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和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所没有采取措施的交集,我们得出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所没有采取的措施和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措施的交集,我们得出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他们分别如下:

1.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1)销售渠道宽

(2)具有危机管理意识

(3)积极应对

(4)占领行业竞争制高点、走微笑曲线发展之路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

2.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1)销售渠道单一

(2)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3)被动等待

(4)企业管理水平一般

(5)技术含量低、受制于人

(6)战略管理水平低

四、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

企业要想基业常青、健康发展就应具有良好发展战略,具有危机管理意识,防患于未然。军事上的竞争以往是占领高地和交通要塞及战略制高点,今天是占领空中制空权,未来也可能是宇宙、太空制空权。企业竞争也有制高点问题,设计、研发,品牌和销售就是一流企业竞争的制高点,而超一流企业争夺行业标准和游戏规则制定权即制空权。谁拥有制高点和制空权,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两头大,中间小,走微笑曲线之路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良策,也是平时发展的良策。销售渠道宽风险相对就小,东面不亮,西面亮,以免受制于人。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不应放弃这个大市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国内收款困难而放弃这一市场。应内外结合,共同发展。“用创新延续基业,用和谐铸就辉煌,用品牌开拓市场,用诚信赢得用户”,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制高点,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持续改进是成功的黄金定律,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应不断改进,不断流程再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钥匙;诚信是立业之本。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兵法是我们的国粹,“不死、慢死和好死”,也是孙子兵法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很好运用,“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我们要分析危机下人们需求特点,收缩奢侈品战线,扩大物美价廉、必需品战线,国外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国内需求影响有限,应扩大内需,加重内销比例。“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应不断创新、出奇制胜。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良策,多数也是平时竞争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薛 澜 张 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2]畅铁民:企业危机管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

[3]陈 华 刘 荣:企业危机管理之路:如何将危机演变成商机[J].管理现代化,2008,4,22-25

[4]陈春磊 沈伏佳 孔丽玲:浙江中小企业危机管理调查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5,5,108-110

[5]张 晓:中小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中求生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41-42

[6]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企业活力,2009,3,10-13

篇9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公允价值的概念最早是由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并开始应用于一些非货币性资产和债务的案例之中。至八十年代,美国发生了储蓄和贷款危机,人们对历史成本会计产生了怀疑,将目光转向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自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扩展。但是,公允价值的探索与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9月在美国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与房地产企业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着密切联系。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美国的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

在此之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银行、金融机构为获得高额的利息收入,开始向还款能力比较低的人提供房屋贷款。但是这种贷款能够确保收回是有前提的,一是房地产价格要不断上涨,确保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下,有足以偿还房贷的不动产作抵押;二是有相应的监管部门保证该贷款的质量。

而显然,当时美国的金融监管能力已经无法跟上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步伐。加之,2007年开始房地产价格急速下降,次级抵押贷款无力偿还,导致了次贷危机,并引起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下跌,从而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二、公允价值视角下的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源有三个:1、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报价;2、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3、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美国房地产使用的就是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当房地产价格处于连续上涨阶段,其公允价值远高于历史成本,因此,这类企业就需要确认大量的未实现的增值额,而这些全部计入了企业当然的净利润。而当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又因其公允价值急速下滑,导致以前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夕之间就要转回,并确认相应的变动损失。这就导致了一个原本看起来优质的房地产企业,短时间内就可能面临财务破产的命运。这也是金融危机来势如此迅猛的一个原因。所以,在当时曾有人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看作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其实不然,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在一个金融市场比较平稳的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不会引起资产、收益的大幅波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只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使得这种市场变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引起市场的恐慌,促使房地产及相关金融产品的进一步下跌,从而导致了危机的加剧。但这并不能说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美国的金融监管力度不够,房地产泡沫严重,以及当时的市场环境已经不适用于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房地产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其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后续计量、计量模式的转变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处置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这只是一些条文规定,实际应用时仍存在着一定难度。

(一)房屋估价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土地的需求增加,而土地的总量有限,从而导致土地价格的大幅上涨。利益的驱使,导致大部分企业、个人纷纷投入房地产这一行业,加速了其价格的上涨。结果使得根据当前市场环境对房地产作出的评估价格远高于其实际的价值。

(二)财务报告数据的可比性受到损害。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认依据,新准则要求以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为参考。而现实中,房地产的价格还与其他好多因素相关。例如,同样一处房产在一线城市就比在二线城市的价格要高很多;即使在同一座城市,市中心繁华地段比市郊也要高出许多。这些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很大的因素,报表使用者无法从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中获得,从而无法判断企业所采用的计量模式,这就损害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比性。

(三)企业净利润的大幅波动。对于一些“暴涨”的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企业会将其公允价值变动的增值额全部计入当年的净利润,造成企业净利润的大幅波动。对于投资者来说,必须正确评价这部分增值所带来的利润才能做出有利的投资决策。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启示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不仅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而且有利于企业的融资,从某一程度上来说,能够增加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对于我国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类比金融危机发生以前的情况。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经历了连续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房地产价格一路狂飙。而房地产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基于资金短缺以及转嫁风险的需要,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这就出现了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业、资产价格与信贷增加如影随形的局面。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公允价值是顺经济周期的。在公允价值的作用下,当房地产价格上涨时,企业资本总量以及利润都会迅速增加。

而对于提供贷款的银行来说,为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投入资金以及为房产购买者房贷都是有着相当可观的利益动机的。首先,我国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因此银行必须支付高额的利息费用,而要获得收益就要放贷。其次,我国银行实施的是资本充足率管理,要求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而这一指标在我国银行中普遍没有达到。所以,在我国目前投资渠道相对较少、房地产企业高速发展的当下,银行资金很容易流入预期收益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小的房地产行业。

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造成投资过度,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失利时,就会出现房地产泡沫。而一旦企业选择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波动。当房地产价格长期增长的势头逆转,出现大幅下跌,可能就会出现又一次由房地产企业引发的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启示。我们要慎重对待我国现在面临的局面,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除此之外,还要正确对待公允价值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借鉴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机制;在与国际趋同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准则。企业也要谨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确估计自己所在的经济环境,一旦自己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再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要结合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有效防止公允价值对不利情况和经济泡沫的放大。此外,在企业对外财务报告披露中,可以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进行表内确认,将其公允价值及其期间变动作为附注进行表外披露。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微.浅析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会计师,2010.2.

[2]张春强.浅析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J].铜陵学院学报,2010.2.

[3]王增民.投资性房地产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

[4]高国明,吴奇峰.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在房地产企业应用模式剖析[J].经营管理者,2010.3.

[5]张华春.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J].会计师,2009.9.

[6]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会计研究,2009.8.

[7]赵妍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发展及其对企业管理者影响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2010.5.

篇10

一、引言

2007年4月,以美国“新世界金融公司”宣告濒临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该危机发端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违约,并迅速扩散到整个美国金融市场,2008年3月,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7月,美国政府宣布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9月,在“两房”被政府接管之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也申请了破产。以此为标志,由次级贷款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大幅下挫,引发全球股市强烈震荡。危机不仅在金融层面扩散,并且在实体经济层面延伸传导开来。2008年下半年美国破产企业数量大幅攀升,美国实体经济大幅下滑,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危机蔓延至全球。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破坏力大,传染性强。短时间内就蔓延到了全球,中国经济也收到了不小的影响。

(一)中国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直接损失

在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持有了大量的美国债券。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面临大量的坏账无法收回,损失严重。2004年到2012年,中国持有的国际债务证券分别为920亿美元、1167亿美元、2637亿美元、2650亿美元、2311亿美元、1882亿美元、1941亿美元、1180亿美元、1108亿美元(中国外汇总局,2013)。从这些数字上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对外的债务投资规模兑减,这些减少的数量有一部分是由当局主动减持造成,也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在美国债券市场上的坏账损失。仅以中国商业银行业为例,2007年11月,中国商业银行业持有的次级抵押贷款总额为182亿美元,到2008年1月,这一数额却减少到了159亿美元。作为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比较惨重的中国银行在2007年底的持有次级贷款的数量大约为49亿美元,但是到2008年8月的时候已经冲销了2亿美元,坏账率达到了40.0%。如果以此坏账率来推算中国商业银行业仅2008年一年的坏账就超过了72.8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盟,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和世界的消费疲软,进而减少了对中国的进口总需求,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2008年11月中国的出口总额1149.9亿美元,下降2.2%,这是十年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出口总额1111.6亿美元,下降2.8%,2009年的情况更为严重,一整年的出口贸易总额只有13302.6亿美元,相对2008年下降了15.5%(中国统计年鉴,2010)。另外,金融危机所引发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水平上涨,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得更小。加之美国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的影响,加速美元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不断失去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恶化了出口的贸易条件。全球经济下滑导致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纷纷对中国发起各种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各种贸易保护形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三)中国的外汇储备双重损失

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中的使用量最大,流动性强,且美国的证券市场极其发达,因此美元资产成为了中国、日本等国外汇投资的首选产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为15282.5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的比例达到70.0%,而这些美元资产中约有60.0%购买了美国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券。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外汇储备面临了双重损失。第一,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从2007年的7.6:1逐年下跌,2008年为6.9:1,2009年为6.8:1,2010年为6.7:1,2011年为6.5:1,2012年为6.3:1,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相对购买力严重缩水,仅以2008年看,美元对人民币贬值5.6%,若按中国在此阶段持续持有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计算,则仅仅因此所造成的损失就有391亿美元。第二,美国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大量发放国债,2009年美国政府密集发放国债,使美国国债价格快速下跌,中国外汇储备的原本不高的收益率变得更低。

(四)中国股票市场的震荡

由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紧密,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很多权重股甚至在两地或者多地上市,中国股市和国际股市的相关性已经很强。实际上,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中国股市开始受到冲击。随着危机的演变,上证综合指数显示出前期的大幅下降,后期振动式的上升,但是后力不足,整个股市呈现震荡不定的局面,如下图1所示。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料显示,上证综合指数由2007年10月的5210.7点跌破1531.8点,2009年上证指数虽然持续反弹,最终收盘价超过3000点,但是在当年1月5日跌破两千点,出现的当年最低点1844.1。(KP-开盘价,ZG-最高价,ZD-最低价,SP-收盘价)

图1 上证综合指数变动图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五)中国国内就业下滑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出口订单大量减少,并且国外进口商拖欠账款的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中国国内亏损企业数量急剧增加。2007年,全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万的工业法人企业)亏损数为45648个,亏损总额为1970.7亿元,2008年却急剧恶化,企业亏损数量达到了65393个,增长了43.1%,亏损总额达到5295.6亿元,增长了168.7%,2009年略有下降,亏损数依然高达59868个,亏损总额达到3281.1亿元(中国统计年鉴,2010)。接连的亏损让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不堪重负,一夜之间纷纷破产,这使得就业岗位大大减少,市场用工需求锐减,失业人口数便急剧上升。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007年为4%,2008年达到4.2%,2009年更加严峻,达到了4.3%(中国统计年鉴,2010),这仅仅只是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实际的失业率应该远远不止这些。

(六)中国国内消费预期下降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悲观情绪不仅仅对境外市场带来消费预期下降的影响,对国内消费市场具有同样的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股市的震荡导致国内消费者当期的个人财富收入减少,同时经济的下滑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未来经济持续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的预期。代表着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评价的满意指数在2008年第三季度降至90.3低于年初0.5个百分点,而作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变化预测的预期指数,则回落更为明显,从2008年一季度的97.5降至二季度的96.7再到三季度的96.2(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然,中国消费者目前在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出现了下降,这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是比较敏感的,这种敏感将直接导致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加入WTO以后,为了尽快的和世界金融市场接轨,中国政府一度大力提倡金融创新,特别是对基础特别薄弱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但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没有人意识到衍生金融产品潜在的巨大风险和监管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实行同步的监管措施,更盲目的热衷于金融创新。一旦支撑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出现问题,风险就会在各相关机构之间无限蔓延,使衍生产品运行的各相关方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汲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不能只沉迷于金融创新带来的客观的暂时性的财富,更要理性的、谨慎的看待金融创新,加强各个监管当局间的协调配合,把监管工作做到位。目前,中国金融市场采取的是机构性监管模式,针对不同的机构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这种监管方式很容易产生“三不管”地带,造成监管真空。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可以考虑根据金融业务的特征和功能来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这样可以明确各自的责任,避免监管真空以及多重监管的现象。稳妥的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同时注重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

(二)处理好金融全球化与资本开放的关系

世界经济处于全球化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这个市场,金融业也不例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方面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券;二是中国的外汇储备。据各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来看,中国有多家商业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上述五家公布具体数据的中资银行,共计持有的雷曼债券超过5.3亿美元。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发行的债券不能正常偿还甚至不能偿还,势必会导致这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的银行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从中国的外汇储备来看,主要以美元为主(不仅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全球外汇储备的60%以上为美元资产),并且连年增加。2006年约1万亿美元,2007年为1.53万亿美元,2008年为1.95万亿美元,2009年为2.4万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导致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缩水在所难免。

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必须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了短期债券和游资进入中国市场。而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大量的短期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所以,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样一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处于两难境地。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努力。一是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打下牢固的基础。实体经济强大了,承受各种打击的能力也大了。二是加强对金融市场进入者的监管,只让合格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监督机构监督金融机构的活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对风险进行控制。三是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境外投资时要审慎,密切注意投资风险,适时调整投资品种。四是分散持有外汇储备,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持有外汇储备种类以及比例,分散外汇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三)处理好对外贸易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据海关每年统计的数据,2011年及之前的年份,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都在50%以上,2012年虽然下降到47%,但仍然是同等经济规模的大国中比例最高的,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导致了中国经济较易受到国际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中国是出口大国,国际消费市场的萎靡,对中国出口加工企业的创伤很大。从2007年底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大省广东省出现了两次倒闭潮:第一次是东莞企业倒闭潮,2007年底,东莞虎门一个镇就倒闭了200家企业,2008年以后,工厂的倒闭和迁移逐渐加速;第二次是“珠三角代工企业订单惨淡”,从2008年底开始,珠三角依靠订单的纯代工企业基本难以维持。

2009年以来,在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的处境并没有多少好转,原来的经营模式已不再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出口加工业务逐渐转出中国,大规模的依靠出口已经不能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必须转变观念,寻求一条比较稳定的发展道路,扩大内需能解决危机中的困境,但也是最难做到的。

中国的消费水平之所以这么低,主要是因为居民对未来较高的预期支出信心不足,所以居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要鼓励居民消费,就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公众就敢于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当前的消费。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农村人口没增长1元消费支出,将为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所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内需增长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中国农民普遍收入低,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的返乡农民增多,使得农民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加之家庭中的教育、医疗、养老负担仍然较重,所以扩大农村内需的关键在于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J].经济研究,2008(6):70-73.

[2]陈继勇,盛杨怿,周琪.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经济评论,2009(2):73-85.

[3]孙东琪,朱传耿,周礼.“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J].经济地理,2009(5):7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