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8 17:25: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发展趋势

篇1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补贴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用地面积具有一定规模,其产品产值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86年~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额从1997年的52.55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95.5亿美元。截止2009年,全球162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预计2009年~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将占农业生产面积的20%~35%。

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统计,截止2009年,全球生态农地种植用地面积共计3200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600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19%;中国约有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145万公顷和138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

据有关方面估算,截止2009年,全球生态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625亿美元,欧洲自产的生态食品早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欧洲越来越多地从阿根廷、南非和中国进口生态食品。同时,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1.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导模式。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消费生态食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尽管生态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贵,但在西欧、美国等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工业发达国家对生态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随着世界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2.生态农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速度将不断加快。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几年其规模和速度将不断加强,并将进入产业化发展时期。预计2009年~2020年,许多国家生态食品的市场增长率将为30%~65%。

3.生态农业的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绿色壁垒日趋森严,尤其是对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生态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必须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国际标准化委员会(1SO)已制定的环境国际标准ISO14000,与ISO9000一起作为世界贸易标准。绿色壁垒虽然在短期内对各国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也促使各国不断提高和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进一步促进世界生态农业的协调发展。

4.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进一步统一。国际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分为联合国层次、国际非政府组织层次、国家层次3个层次,联合国层次目前尚属建议性标准。在2009年~2020年,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这3个层次之间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将彼此协调统一,逐步融合成一个国际化的生态食品标准和认证体系,各国间将逐渐消除贸易歧视,削弱和淡化因标准歧视所引起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

5.各国将进一步增加在生态食品科研和开发的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是生态农业的坚强后盾,生态食品的发展将促使各国增加生态农业开发方面的投入,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随着生态食品生产技术研究的纵深发展,以“培育健康的土地,生产健康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安全的食物”为理念的生态农业理论基础将更加巩固,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天然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产资料的研制、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强,生态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将逐渐被解决。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农民和涉农人员环保意识还较淡薄、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这是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我国政府应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等,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借鉴国外的做法,可以成立专门基金,采用财政补贴政策,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加强对环境产业的倾斜力度,对经营生态农业的企业减征或免征增值税。

3.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4.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针对我国耕地、牧场、森林锐减,土壤退化、污染等情况,要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同时严格控制对耕地的非农占用,还要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耕作方法,综合高效地使用土地。

5.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首先,要节约用水、综合用水。在灌溉方面,采取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方法;其次,收集、贮藏雨水、雪水,用于灌溉;另外,洁净水源,减少水体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村缺水,并不是没有水源,而是水源被严重污染了,不能饮用,甚至不能灌溉。

6.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农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当前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仍比较混乱,造成市场上各种产品鱼目混珠,生态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我国应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篇2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篇3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篇4

从农业产业本身来看,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我国农业是小规模农业,千家万户分散经营,户均经营土地规模只有7亩多。每亩地种粮一年的纯收益不过几百元,辛苦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种地,对于相当数量的农村男性青壮年而言,正成为“鸡肋”。这样,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低教育水平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386199部队”。

不过,在一些人惊呼农业没有吸引力的同时,人们还发现,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热情很高,互联网企业、商贸公司、金融集团等不一而足。据统计,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超过20%。目前,工商资本占流转土地的比例超过10%。他们为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农业带来了营销和品牌。

篇5

关键词 :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所以农业要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吸取先进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本文就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当前的现代农业丧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二是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了现代农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了现代农业建设,20世纪60~70年代基本完成。现代农业被称为“石油农业”,因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量使用了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及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机械化和化学化是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化学化使种子选育技术先进、使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成为主流、使病虫防治和除草更加方便、使化学合成肥料广泛应用。由此,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产量不足这一世界第一大矛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当前的现代农业为了提高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性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两大类。农业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污染,称之为农业污染。当前的现代农业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危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化肥残留大,诱发多种疾病,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农业对环境污染很大。当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循环经济思维充分融入现代农业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个完整的能量与物质传递链条:阳光、土壤、空气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物质与能量传递在自然环境系统没有尽头,没有废止,只有循环往复,并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

循环经济参照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途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和能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甚至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及废弃物的低排放。未来,循环经济思维将充分融入到现代农业之中,物质和资源可以在闭环中流动循环,改变当前的现代农业中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直线经济模式。它不只是追求单一品种产量无限增加,从而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产量

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主要依靠太阳能以及天然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再利用,除人的劳动外,几乎没有补充投入,因而系统生产力极低,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转化途径,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质和热能返回到农业环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绿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而当前的现代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循环经济下就要改变这种现状,变外部供给为内部良性循环,改善土壤、水源等农业环境,融入现代科技提升其自身的循环能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

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人类以化学肥料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农业增产,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投入越多,农产品产量就越大。不适当地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单一种植或饲养,会使农作物或动物,生产多更的病虫害,会使用大量地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这样会使有负面外部投入增加,此外,投入物中还常含有镉、汞、铅、镍等重金属,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过食物链的陆续传递和生物浓缩,其浓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富集,不但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有害人体健康。

在循环经济下,不只是追求单一品种农产品产量,而是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种群生态联系,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使其转换为其他生物种群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其它相关农产品产量也增加,这种一定期间内从农业生态系统所能获得的生物产量,称之为系统生产力,它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功能的最终表现。系统生产力的高低,不是仅以系统内某个生物种群或某个亚系统的生产力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产量来评价。

参考文献

[1]陆庆光.世界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J].农业展望.2012(5):21~22.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5-01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林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物理实验与农林生物专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在教学活动中农林生物专业学生需要进行研究探索与实验操作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对于学生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技能的训练形成,有着绝对的基础性作用和影响,并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相关培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去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更是能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尤其是在现代物理农业发展的环境下,农林生物专业与物理实验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农林院校教学开展也更加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对于促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基于现代物理农业发展趋势,对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其改革创新的具体方法措施进行总结探析,以促进农林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进步。

1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结合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整体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教学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利影响。

1.1 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局限性较为突出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历史原因以及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农林院校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物理实验教学器材相对较为陈旧、落后,并且物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严重影响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一些农林院校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重复使用情况,而这些陈旧的物理实验仪器设备不仅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以及物理实验的要求,而且在实验教学应用中,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是影响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2]。另一方面,结合当前高等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仪器配置现状,由于那些较为先进的物理实验器材设备本身的价格比较昂贵,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很多农林院校的仪器设备配置不够齐全,只有一些设置物理专业的重点农林院校才配置有这类仪器,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即使开展了一些近现代物理实验项目,但是由于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仪器设备的数量比较少,或者开设的课时比较少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配置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1.2 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

对于农林院校学生来讲,物理实验作为一门与专业直接联系性不够紧密的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提升以及今后的职业影响不够大,因此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上表现的并不高,多数情况下对于物理实验的学习仅仅是按照教师的讲课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探究的情况比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农林院校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中存在着较为严重形式主义,注重形式和过场,导致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3]。最后,对于物理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学来讲,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并且完整的知识架构,而农林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项目多是不完整的部分项目,很少进行全局、系统性的物理实验,并且多受到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在教材内容方面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多数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为1980年出版修订的实验教材,不仅教材内容受到实验仪器的制约影响比较大,并且不同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差别也比较大,与时代的衔接并不紧密,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有着较大的制约影响。

2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现代物理农业发展形势下,随着物理实验与农林专业联系的越来越密切,使得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首先,进行现代物理农业发展形势下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应注意进行农林科技物理实验体系的构建。在农林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项目多来自于物理专业或者是工科物理实验,在对于这些实验项目进行修改或者是简化后用于农林院校的物理(下转第342页)

(上接第335页)

实验教学,对于农林院校专业特色的反映和联系并不紧密,并不利于现代物理农业所倡导的农业生物科学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再加上在物理实验教学开展中,受到开设课时等因素的限制,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入性远远不够,结合这种情况,在考虑农林院校专业特点以及课时因素等的情况下,根据现代物理农业发展需求,在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设置中,分别从力学以及电磁学、光学等方面出发,对于农林院校物理实验项目进行完善,构建系统完整的农林院校物理实验项目体系,并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以推动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4]。

其次,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还可以通过对于现代物理农业理念的强化,改变农林院校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传统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与学习的兴趣,以促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传统的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物理实验与农林专业之间的差别,导致农林专业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物理实验在本专业中重要性不突出、物理实验学习不重要等,另一方面由于物理实验与现代科技的联系相对不是很紧密,同时受到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多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够,因此在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项目选择与设置时,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现代物理农业的发展理念,应用到物理实验项目设置中,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改革中,还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或是仿真方式,对于物理实验教学资源不足问题进行缓解,并通过农林院校物理实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组织的优化等,来实现对于物理教学改革推动和促进。

3 结语

总之,进行现代物理农业发展趋势下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应注意结合现代物理农业理念,通过农科物理实验体系的构建,在通过合理形式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进行教学组织的优化,以推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

4 参考文献

[1] 戴朝卿,周益民,王进.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实验CAI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98-100.

篇7

2沂蒙山区农业生产缺水的主要原因

①受气候自然因素的影响,降雨量集中,能够被利用的水资源仅是其中一部分。②灌溉技术落后,目前全市近百处大中型灌区基本上都沿袭着大水漫灌、串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致使跑、漏水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③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供水设施赶不上农业发展的要求,渠道输水损失大,大部分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尚达不到0.5。④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水质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⑤农业用水浪费严重,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于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3解决节水农业灌溉的措施与对策

3.1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随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水利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水资源相对紧缺将会长期存在。面对农业发展趋势,如何使用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不断发展的高产优质农业的需求,从根本上说,只有2条途径: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现阶段建设新的大的水源工程,不仅投资大,而且建设周期长,不现实。而全面推行节水灌溉,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尽快改变农业灌溉状况,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的发展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3.2对大中型灌溉区渠系实行防渗化

沂蒙山区大部分灌区开发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输水渠道为土渠,经过50多年的投入运行,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有10%的工程丧失功能,目前沂蒙山区灌区渠道防渗率不足1/3,既不能合理调控水量,又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使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5左右。目前,这些灌区仍带病运行,灌溉面积逐渐递减,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所以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粮食持续高产稳产,必须对这些灌区进行防渗改造,以充分发挥灌溉工程的效益。近年来,临沂市先后选择了多处试点进行防渗渠改造,效益十分显著。如莒南县陡山水库区自1988年起,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干、支渠进行了防渗建设,衬砌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7达到现在的0.67。

3.3对机井灌区灌溉实行管道化

在机井区推行管道输水是减少一次能耗、提高输水效率和节水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主要优点:①节水,由于减少了渗漏和蒸发损失,水的一次性利用率可达80%以上;②节能,由于缩短了浇水时间,一般可节能25%以上;③省地,使用地下管道输水灌溉,一般可少占耕地3%,使用软管灌溉可省地5%左右;④增产,由于节水相应扩大灌溉面积,节地可使粮油扩大种植面积,平均单位面积增产750kg/hm2以上。管道输水灌溉不仅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灌溉区的抗旱标准,而且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机井灌区单井控制面积小,数量多,又是经济作物种植区,实行管道灌溉投资少,易管理,有利于户办、联户办。因此,应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与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井灌区推行管道灌溉化。

3.4在丘陵山区,推行喷灌、微灌技术

喷灌、微灌,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能、节地、节劳、增产等效果,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节水新技术,它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特别适用于山区经济园林的灌溉。另外,喷灌和微灌还有改善田间小气候、对作物有防高温防冻除尘的作用,用在果园灌溉中能改善水果的品质。据蒙阴县贾庄乡五里沟多年的实验资料表明,苹果实行微喷灌后,单果重比未灌溉前能增加25%,单位面积增产2250kg/hm2以上,色泽和口味都有明显地提高,2年以后全村所有果园都实行了微喷化,增产、增收效益显著。沂蒙山区大部分经济林果都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山地丘陵区地形复杂,水源紧缺,不利于灌溉,遇到干旱年份,经济损失比较大。为了改变山区这种传统农业状况,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水利部门从80年代开始推广喷灌、微灌技术。

4结论与建议

水资源日益紧缺和农业灌水技术落后是制约高产优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高产优质农业对水利灌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沂蒙山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并注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作物种植模式集约化,优化节水工程设计,选择最佳投资,避免增加运行费用,制定合理的微灌制度,满足作物最大需水要求,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服务于高产优质农业。

(1)对大中型灌区实行渠道防渗化,努力恢复扩大灌溉面积,使灌区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商品粮棉基地。

篇8

1 云南农业的发展现状

云南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654元,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低很多。新农村建设遇到很多障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第2、3产业的效益不断提升,第1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在上升,由1990年的168.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亿元,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云南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其一,云南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属于山区农业。云南省的总面积是全国面积的4.1%,而山区面积在全省面积中占绝大多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顺畅、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从而使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云南省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又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了一些名贵的农产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种基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与邻国的交界线有4000多km,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形成一种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形势,有利于该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三,因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云南省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业。

2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云南省的农业基础脆弱

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地质构造疏松,地势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发展和科技投入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比较多。

2.2 云南省独特的地貌形式引起交通闭塞,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云南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在由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化机制还不够成熟,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科技投入少,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是制约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桎梏,云南省的科技队伍量较少,科研水平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4总体投入不高且投入渠道单一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带动农业发展。二是农民缺乏投入产出比的意识,多数地区的农民知识投入能维持一般再生产的量。三是投资机制不健全,股份制、引资渠道机制并没有建立。四是优于支持农业的款额被挪用,挤占。

3 农业发展趋势

3.1 加快产业化发展,扶植特色经济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部边陲,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弊端,但也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其区域优势,我们需要扶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畜牧业、花卉、旅游等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同时大力引进一些新品种,合理改造产业结构。再加上云南省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异大,可以在不同地区重点扶植一些有区域优势的产品,增加农产品的档次。

3.2 根据市场化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市场化指根据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改变因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产品过剩或者不足等现象。其核心和实质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林、牧、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饲料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安全营养的植物;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产业链上,实现产销一条龙,这样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盲目所带来的弊端,改善分散经营引起的不良后果,增加对市场预见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扶植乡村工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加快云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农业、商业和工业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展私营经济,在不同地区建立私人工业园区,培养私营大户来带动小型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重视小城镇的建设,鼓励农民相互交流,进镇进城从事非农产业,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速度。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协调并重,以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本。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06-02

摘 要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

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1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篇10

1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南县农业机械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通过40多年的努力,南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成绩显著。

1.1农业机械化程度全面提高

截至目前,南县已基本实现了水田耕作机械化、排灌机械化、水稻收获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农用运输机械化、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植保机械化以及养殖机械化。截至2018年年底,南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4.78万kW;农业机械总量11万多台(套);农机服务收入9.18亿元;现拥有大型拖拉机2125台、小型拖拉机4587台、收割机3274台、插秧机695台,以及排灌机械3.0万多台、植保机械1.8万台、渔业机械1.2万台等。自2009年开始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截至2019年上半年,南县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68个,规模大、名气响的有25家。2018年以来开展机插、收割、耕种等作业面积达165万hm2,为农机手增收2.6亿元。

1.2农机推广服务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南县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当时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当时南县有耕牛9万多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拥有1.3万台农机,耕牛数量大大减少,成为南方13省水田翻耕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县。到20世纪90年代,南县建立完善了农业机械管理、油料配件供应、农机维修、驾驶员培训和农机推广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南县水田作业除播种外,机械化率在90%以上。201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1.14%,名列全省前列。并不断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站点建设,南县12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机推广服务站点,每个乡镇配置了2名专业服务人员,做到及时指导、帮扶到位。同时,还不断加强农机监管和售后服务体系的督导,由于监管到位,近年无一起重大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田间作业事故率为0。专业服务人员亲力亲为,强化售后服务,无因售后服务不到位而导致上访、问责及耽误农时等情况出现。

1.3农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0年来,南县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一直居湖南省前列。1976年成立的南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至今共培训农机操作驾驶人员和维修人员4万多人。南县完成农机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项获1993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科技发明进步奖”,有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水田耕整机、4L—60型水稻收割机、2FS—2545型水田化肥深施器填补了国家3项农机空白。南县农机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自行研制的1ZS—25型水田耕整机为全国首创,曾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推广成果二等奖。2FS—45型水田化肥深施器于1990年获国家专利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1997年,原八百弓乡农机站被农业农村部定为全国水田化肥深施器唯一定点生产厂家。2005年,河口农机配件总厂生产的液态模锻填补了省内空白。南县是全国小龙虾种养大县,位列全国三强,截至目前种养面积已达3.67万hm2。为了提高产值,降低生产成本,2018年全面推行了稻虾种养全程机械化,收到了非常可喜的效果。目前,南县伟业机械现拥有专利技术167项,被评为国家高新企业,其研制的2F—1.8型施肥机、2BY—20型油菜联合播种机、9T—200型水下割草船、IP—4600型液压平田机等产品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成功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创汇5000多万元。

1.4政策性扶持为南县农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986—2004年,南县共完成国家和湖南省下达的农机推广项目和课题30个,对南县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6年11月至2000年年底,南县农机局承担了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农机配套项目,国家投资84.83万元,较好地促进了实施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0年6月,湖南省农机局下达给南县农机局韩国贷款项目资金75万美元,到2006年9月,通过湖南省利用韩国政府贷款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引进韩国现代挖掘机5台,国外采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1台,国内采购碧浪全喂入联合收割机22台、田间管理机械3台。2004—2018年,南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亿元,带动农机市场投入6亿元。

2农业机械化如何主导“三农”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影响南县农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1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调强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产业结构调整更为灵活有效。原来温饱型的以水田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到目前的适用经济型农业结构,粮经作物比由原来的60∶40发展到目前的40∶60。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粮食型水田作业面积占70%,发展到目前旱土面积占55%,水田作业面积占45%,这些都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2.2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一是农时结构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进程开始之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原来“双抢”需要时间40d左右,而现在由于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双抢”高峰期不到10d。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增强了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水灾、风灾对农作物的侵害。十多年来水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推广使用增氧机,彻底解决了高温缺氧造成的翻塘现象;通过推广使用饲料机械产品,大大提高了喂养的科学化程度;通过推广使用鱼塘清淤船,避免了鱼塘淤塞降低产量。

2.3农民收入结构和致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南县各乡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外出打工风气,到现在有近13万农民外出打工。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每年能赚回10亿元以上的打工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随着现代农业种养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农业机械迅速渗透到各个环节,包括生产、贩运、销售等各个方面。截至2019年,南县农机经营大户达6680户,其中拥有20万元以上农机设备的大户近450户。从2002年开始,农机手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自发开展跨区作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收入上亿元。由于南县农机现代化进程在全省领先,也使得部分农机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较早起走,掘到“第一桶金”,并迅速成长壮大。十多年前在长沙市的108个轮窑中,超过50%的人员是南县人。

2.4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更新,其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种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农业生产是以原来1/3的人用原来1/3的工作量来完成的。二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2000年,南县4台第一代收割机投入使用时,乡村还没有道路可以走,农民随后自发改善机耕道。近年来政府出资大量修建机耕道,形成连片种植习惯。三是农业物流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现在农民买农药、化肥,打一个电话,就有农用车送货上门。现在的粮食、棉花、禽、蛋等农副产品,农民足不出户就会有贩运户开着农用车上门收购。四是农民生活方式和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后,农民休闲时间更多,农民以其他方式赚钱的途径也更多,农户家家有电话或者手机,大多数购置了电脑,多数农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

3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

3.1机械马力发展的大型化趋势

南县农业机械出现了由大中型取代小型的明显发展特征。例如,收割机由最初的割幅1.30m发展到目前的2.38m,从前几年的全喂入式发展到目前的半喂入式,机械动力逐步从30马力增加至80马力,收割面积由原来的每台每天0.67~1.33hm2发展到目前的每天收割3.33~4.00hm2。

3.2农机作业服务发展的专业化趋势

南县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配套服务越来越完善。例如,有的农户从专门的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全年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农机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专业户。

3.3农机服务形式的多样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