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及实践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8 17:25: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教育及实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劳动教育及实践

篇1

劳动实践场所是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体。如何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实践内容

在实践课中,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课程内容。针对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课程主要是以认识和理解为主,带领学生到实验场所参观实验场地,认识各种动植物,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期及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护理和喂养,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场地和动植物生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再运用和再实践,经过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由初浅的认识上升到深入的理解,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动物喂养和护理的方法,从而达到实践课的目的。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劳动实践教学是以实践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看似简单的问题中挖掘出蕴含的深刻道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二、利用劳动实践基地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

劳动实践课程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实践内容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课程切入点。把各个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和数学的应用融入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活动中,不但能提高课本教学应用力,同时也在劳动中收获了知识。例如,在玉米基地劳作时,教师指导学生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是语文课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延伸。将劳动与课本相结合,不仅开拓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利用劳动实践基地拓展科学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农作物和蔬菜,在此期间,指导教师不只是分配工作,而是将与作物有关的科学知识穿插其中,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这种形象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教授,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科学知识,对拓展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亲近自然、体验劳动、体验丰收也是学生对课本上的科学知识的再学习和再利用,能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四、利用劳动实践基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看到的记忆不深,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体验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我校劳动实践教育教师和学生到试验田和养殖场参观,听技术人员讲解养殖栽培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比如,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多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对科学的探讨,教师帮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就是从观察自家的植物中引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才会有他伟大的环球航行,最终有了生物进化论的伟大成就,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些引导、教育和启发,很多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对将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五、劳动实践基地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动植物都需要精心的护理和照顾,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了完善自我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其他的实践活动无法比拟的。

篇2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劳动课程与技术教育课程归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于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虽然课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但是,对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高度的反思。本文就是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很多小学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小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依据相关规定,小学院校综合实践劳动课程需要保证每周三课时,但一些小学院校在劳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将小学劳动和技术教育与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领域相融合,并且只有一个课时。这样的课时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是不相符的,很多教师对此也很茫然,因为多领域的融合不知道教学活动的开展该如何下手,甚至一些教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采取忽略的态度,基于此,小学院校对于课程设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不明确

以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学中以单独的课程存在,并且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框架下,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良好地呈现出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也变得更为广阔。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原本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了满足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的整体框架之下,使得很多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有所弱化,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不能融入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对于课程教学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思考

(一)提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小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符合课程教育改革的初衷,进一步扩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虽然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于综合实践课程框架之下,但是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时也需要保证,同时还需要安排专业的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使得劳动与技术教育得到了重视,没有对课程教学改革造成不良影响,还能使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到位,小学教师不必再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感到困惑,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落实探究性学习,健全和完善劳动技术教育体系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课程教学改革后,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的征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很多的小学院校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科应用的教材并没有征订,给教师教学活动的落实、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阻碍。因此,小学院校以及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教育工作人员要注重创新,以小学院校的特色为基础,创建符合小学院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体系。教育工作人员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落实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确劳动与技术学科的地位,同时也促进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归纳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小学院校和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而促进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展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空间,更好地保证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篇3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邻域之一,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角度、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指定性学习领域。

课堂教学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苦心谱写的一支歌,是师生共同雕塑的一件艺术品;精彩的课堂不仅体现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折射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光华;课堂教学是劳动与技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劳动与技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特点和对劳动的兴趣,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熏陶中享受并掌握知识的技能。例如:在教学《包饺子》一课中,用视频创设谜语情景:“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让学生利用情景魇久盏住八饺”,顺势进行引导调查,喜欢吃水饺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喜欢,想不想体验一下包饺子的乐趣?很自然导入课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为主,劳动作品是必然的产物,运用劳动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的一种呈现更形象、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还可以用实物展示法,把事先做好的劳动作品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

二、课外实践,启发有术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课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潜能的目的。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单在课堂内是无法完善的,因此,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入实践基地,体验劳动。例如:教学《小树浇水》、《小树的养护》等课,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劳动,亲身体验,获得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实践过程中要启发有术,以学定教,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把学生分成抬水、浇水、添土三个组,抬的抬,胶的浇,添土的添,分工明确,自然兴趣高涨,使学生真正学到了课堂、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劳动技术。当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指导具体的劳动步骤、方法,启发学生多种具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重学情,教在困难处;重启智,教在创意处;重思考,教在思维迸发处,而不是在课堂上干巴巴模拟实践。

三、探究原理,动脑思考

劳动与技术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而是要加大思考的成分,既要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辛苦,又要让学生感受设计者的智慧,不断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含金量。一位教师在教学《巧手缝沙包》这课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缝制沙包需要学会平针和扦针两个基本针法。在学生认识两种阵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平针,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扦针?请说出其中道的道理”。学生通过思考很快找到使用的场合,缝制沙包时,平针适用于不了连接,优点是缝制速度快,可以提高效率;扦针适用于封口,优点是牢固程度高,可以保证质量。学生了解了这两种针的特点,在实践中就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针法。

在缝制沙宝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缝制技巧:进行裁剪时,为了剪得整齐、美观,先借助工具划线;缝沙包时布料的正面朝里,缝完了要翻面,成为正面朝外;封口时要将毛边掖在里面,这样做出的沙包会非常漂亮;填充物要选择豆皮或者沙子,不仅可以节省粮食,还可以避免玩沙包时砸伤自己和他人;针脚要细密,以免填充物从缝隙处漏出;缝合时,要留半厘米的边,以防溜针,并需要用手指甲将布料压一个折痕,按折痕走线可以让缝合更为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技法,而且知道了技法背后的原理。

生活中需要缝制衣服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学到的裁缝技巧熟练运用,提高自我服务的质效。

四、关注意外,精彩生成

教学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学重细节,节节出精彩。教师饱含着对每个学生的关爱进行教学,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学生,捕捉教育的细节,关注意外生成,就会孕育教学的精彩。一位教师教学《包水饺》时,曾经遇到一个预想不到的情况,却将尴尬化解,为这节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课即将结束时,各个小组都端着自己的水饺到前面展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包水饺很多是初次接触,有的成果不是很理想。这个小组呈现了成果后,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组的发言人对自己的成果介绍说:“我们组都是第一次包水饺,困难很大。包的水饺虽然不好看,但是我们尽力了。”这点,被教师捕捉到了。“我们吃水饺,重在吃什么?”学生回答:“馅”。老师说:“对,味道和饺子的外形,那个更重要呢?”学生说:“味道。”师:“其实做人和包饺子一样,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美更重要,只有内在的美才是长久的美。”教师的点睛之言将成果展示引申为做人的道理,可谓经典。

唯有教师把尊重与呵护变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才能捕捉到教育的意外,通过艺术的方法将其变得精彩,让教学富有人文气息和道德光芒。课堂因情感丰盈而自然灵动,因思想碰撞而智慧流淌。课堂教学是门艺术,只有真正掌握了这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具有生命活力课堂,精彩观念诞生的课堂,浓郁人文情怀的课堂,独立之精神、自由思想的课堂,是师生共生共长的课堂。

篇4

关键词 小学高段;劳动技术;面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3-02

一、缘起——面塑的再现

镜头1——民间艺人的现场捏制。每次带学生外出游玩,学生们都喜欢围着一些色彩艳丽的民间艺人小摊,久久不愿挪动脚步。是什么东西这样深深吸引着他们?是民间艺人手指灵活地在塑造衣着光鲜的各种人物。不仅是孩子,很多年轻人,甚至老年人也纷纷停下匆忙的脚步——

思考:中国人崇尚的是色彩艺术,捏泥人手中的人物,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广为流传。人物或喜或悲,或笑或痴,强烈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在今天快节奏的都市中,捏泥人的身影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这样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镜头2——南宋官窑的泥塑制作。学生在众多实践活动中最念念不忘的是南宋官窑的泥塑制作,看到一团团泥在自己的手中,或方或圆,或长或扁,他们都乐在其中。

思考:揉捏泥塑是学生们的天性,在抓捏中,他们的玩性得以爆发,性情舒展,形状奇特的物品,各式各样的作品,在指间成型,让学生在社团学习活动中揉捏,玩乐,享受着创造的快乐。

二、面塑特点

1.面塑文化历史悠久。面塑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优秀民间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据可考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见其雏形,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汉代时对面塑就已有了文字记录;南宋《东京梦华录》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由此可见,面塑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面塑造型可塑性强。随意捏揉的面团让学生们爱不释手,一会儿把红色和蓝色的面团揉到一起,一会儿又把白色和黄色的面团揉到一起。

3.色彩上的变化丰富。儿童都喜欢鲜艳的色彩,在面塑中可以加入色泽诱人的色团,绚丽的色彩往往能带出欢乐、愉快的正面信息,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材料上的绿色环保。面塑通常用精制面粉制成,用食用色素进行色彩装饰,其他点缀物也以能食用的豆类、枣类为主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它是可以食用的,作为食品类材质的面塑,因安全又绿色环保而深受青睐。

三、面塑课程设置

1.课程目标定位。国家《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定位:

(1)认知:让学生们认识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其好奇心,逐步培养学习兴趣。

(2)技能: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技法,掌握揉、捏、剪、挑、压、粘、贴等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熟练运用工具,举一反三,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3)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感情,提升他们的综合塑型能力和创造力、想象力。

2.教学内容设计。劳动与技术教育涉及广泛,在教材与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是以学生的生活领域、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为题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对学习主题的安排如下表。

四、课堂精细教学策略

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听觉系统,引起学生强烈的动手欲望,对劳动技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图:

1.了解面塑历史,端正学习心态。面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技艺,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面临着技艺流失的现状,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学习面塑不仅是传承悠久历史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有着这样的心境,学生的学习会更认真。

2.学生兴趣所致,作品精彩纷呈。教学内容有传统的花卉动物,也有世界各地传统节日的人物造型,同时还加入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兴事物。面塑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传统与流行相结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创作中来。

(1)故事情景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前几分钟应注意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黄小鸭》一课时,教师从故事“鸭妈妈要生小宝宝了……”引入教学,同时把一只只稚态可掬的小鸭一一摆放在桌面上,黄小鸭颜色艳丽,形态生动、有趣,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2)优秀范作引发志趣。教师自己制作的作品或是其他学生中做得比较精致的作品进行展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不断激励学生进行新的创作。

(3)当场捏制触趣。在面塑教学中,教师通过魔术变色、当场塑形,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面塑面的色彩变化和塑造小动物的方法,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学生们高涨的热情中,看到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

3.充分挖掘内涵,努力提升作品。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建立“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课堂生成的内容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有效提问进行指导,从而提升他们的技术素养。

(1)单件作品制作,力争同中求异。让学生在设计中不拘泥于样品,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把自己的设想和技术知识、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将创新变为现实。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引导、帮助,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

(2)主题系列创作,作品精彩纷呈。如果说,学生的独立实践操作都是“单枪匹马”,那么,团队合作的主题创作就可以把这些零星的作品系列化、主题化。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作品,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一起分享着创作的乐趣,一起感受着与人合作的幸福。

如《可爱的小鸟》、《黄小鸭》、《小企鹅》等一些小型的组合作品,稚嫩可爱的造型,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又如,《昆虫世界》、《火凤凰》、《中国龙》大气磅礴,让人浮想翩翩。这些主题作品的创作,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需要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在面塑课堂教学中,学生眼、手、脑并用,在观察、模仿、想象、创造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聪明智慧也大有裨益。一个小小的面团,在灵巧的手中绽放出美丽的事物形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项技能的磨练与学习,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个项目的学习都是成长的历程,即使不是那么完善,也有它的闪光之处。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学习项目,让面塑之花尽情盛开,让每个学生都幸福绽放。

参考文献:

篇5

由于学校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一味“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不良风气和习惯,在这种教育惯性下,难免会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缺乏创造力,按部就班,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之一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更是不尽如人意,好多学校的劳技课程出现缺开或少开现象,课表上的劳技课程形同虚设、移作他用,更谈不上利用劳技课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笔者有幸在实践基地任教,几年来在劳技课教学实践中,对劳技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及改革尝试,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实践,并获得成功。现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探究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大体有以下两种:1.师傅带徒弟式,即传统的手把手式地教学生,然后通过“传帮带”扩散开来;2.作坊批量生产式,类似于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老师在台上详细演示制作步骤,学生们在台下一步步跟着做。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先教后学,先知后行,把手教也好,集体示范也罢,学生只是局限于学会做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探索体验,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由于没有切身体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只是短时的,只停留于课堂,时间一长也便忘了。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为此,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将之称为“探究体验式”。

例如,教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工艺制作》中的“项目二・包装工艺――包装盒的制作”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我们平常生活中用到的各种包装盒,新课开始,我不急于教学生做的方法,而是先分小组欣赏各组搜集过来的各种包装盒,交流一下其功能和特色,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包装盒,动手拆一拆,探究一下其所需哪些材料,研究一下运用哪些制作方法,猜想一下制作步骤,然后动手尝试验证之前探究方法的正确性。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小组若遇困难,无法组内解决,可以寻求帮助,个性问题单独点拨让其继续探究,若是共性问题,可上台演示,集体帮助,也可让成功的先进小组上台演示介绍经验,然后大家结合本组经验探究方法提出更好的方法。在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拆一拆,想一想,探索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方法和技能,而且互相合作,锻炼思维,效果很是明显,可以举一反三。

二、运用项目任务共同发展,引设计创新

一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然,心理学称之为个性差异。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一样的个性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为人师者,只有正视它的存在,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获得进步。

为此,我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做法,精心设计了《层级项目任务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项任务,力求准确把握各类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一刀切”面临的“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矛盾。

任务书上的任务分为三级:一级是根据所学技能,按照图纸完成作品。二级是在掌握基本的方法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组合,制作出新的作品。三级是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并阐述创意。例如,教授《绳结工艺・中国结》一课,在学生体验了绳之魅力,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尝试掌握基本的制作技能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自主选择项目任务书》如下:

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选出组长,分工协作,人人动手,互帮互助。

友情提醒:制作前先M定一个计划,再构思创意,绘制设计图,然后调整分工,合作完成。工具使用时,注意自身和同伴的安全。

任务一:根据掌握编制吉祥结的方法,并试着打一个吉祥结。

任务二: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结创意组合,自主设计、组合,小组分工合作,根据所学中国结的知识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小组合作学习各种中国结图解,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结编制,进行创意组合(两个以上,其中至少有一个吉祥结),并阐述寓意。

友情提醒:先拟定计划,再构思创意,绘制设计图,然后调整分工,合作完成。

完成“任务二”时,有学生运用同心结与平结组合成一只可爱的蜻蜓,我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加以启发:你还可以运用所学中国结的特点组合成哪些造型?你是否能借助不同绳线的颜色编织出独特的中国结造型?

任务三: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改变编法和走绳的路线,创造新的中国结形式。

例如,吉祥结四耳变为六耳的样子,尝试一下变成五耳、七耳……又会是怎样的呢?

在让学生通过客观的自我评估,自主选择自己能完成并感兴趣的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做,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尝试新方法、新组合,大胆创新,这样,不仅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动手参与制作的乐趣。

三、利用多种激励评价,促升华发展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反思自主探究、体验实践的过程,使其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重组认知结构,完善思维。在长期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如下方法。

(一)随机应变评价法

即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相应不同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重要作用。比如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教师评价的方式都应有所不同,以鼓励为主,提出建设性意见,促其发展。

(二)设立奖项,集体评价法

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课堂评价亦然。比如,我在教授《木工・笔筒的制作》一课时,我分别设立“鲁班巧手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整洁奖”“最佳表达奖”等奖项,并制定相应评价标准,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集体评议,各组选出最佳作品置于展示台,并派代表阐述制作方法和过程,以及寓意或创意,全班举手投票选举。

(三)立体全方位评价法

所谓立体全方位,就是老师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表,学生结合评价要求先自评,然后小组根据组员参与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互评并说明理由,组长负责记录统计,老师根据学生自评、互评情况和小组的集体展示表现综合打出总评。

(四)提点延伸法

即教师利用教学智慧,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加以追问,促其思考升华。比如我在教授《工艺制作・纸藤花艺》一课时,一学生介绍她制作的康乃馨作品的寓意时,我随机追问她:你想把这亲手制作的寓意美好的康乃馨送给谁?为什么?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孩子们的表达很是精彩,情感引起共鸣。

总之,我们要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选择权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初中劳技课成为学生喜欢的灵动课堂,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14.

[2]郭元祥.C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

篇6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事关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而大学生兼职是一个普遍存在并将在后期很长一段时间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从法律方面对大学生兼职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行规范与保护已成为现实需要。本课题从大学生兼职这一社会现象入手,以法学专业学习者的身份,从劳动合同法的全新视角探究大学生兼职纠纷现状,系统分析大学生兼职纠纷产生的原因、基本类型、特点和解决途径,旨在探讨在校大学生作为劳动合同法特殊调整对象的法律地位可行性的同时,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这对于国内各城市大学生兼职纠纷的研究与解决具有现实理论参考意义。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及调查情况的说明

岳阳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次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仅次于长沙,居湖南省第二位。在十三五规划的推动下,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这使得岳阳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在原有的百分之三十四点一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从而提供更多的兼职岗位。而大学生兼职作为大学生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此次本课题小组以岳阳市为例,基于对四大高校的了解,对其学生进行兼职纠纷的调查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和三线城市的代表性。

此次调查,课题小组采用以封闭式题目为主,辅以个别开放式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岳阳市周边四所高校――湖南理工学院、岳阳民族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和岳阳广播电视大学的08级、09级学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0份。本次问卷实际回收1826份,回收率达到91.3%,有效问卷1798份,占回收总量的98.47%,符合调查科学性的要求。以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为基本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岳阳市四大高校大学生的兼职情况作为调查主线,得出大量第一手真实、有效的数据。同时,通过回访典型兼职大学生和走访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和中介组织,全面掌握岳阳市大学生兼职的相关信息,确保研究内容符合实际,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兼职现状的调查

从调查数据反映的兼职参与比例来看,有近58%的大学生从事过兼职,约42%的大学生未从事过兼职,在岳阳从事兼职的大学生比未从事兼职的比率高约16%。在对未参加兼职的这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发现,在能及时获得兼职信息的情况下,有51.49%的在校大学生希望尝试参加兼职,有36.08%的在校大学生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也可能从事兼职工作。这个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欲望是非常强烈的。相信大学生参加兼职的这一比例在岳阳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会愈来愈高。

从兼职动机来看,参加兼职的大学生主要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为目的,其次才是以挣钱为目的。在此前提下,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实习在高校受到大力追捧,大学生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为目的也广泛存在,他们一般都不会太计较工资的得失,也无心关注是否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以挣钱为目的大学生并未像全日制职工一样敢于对老板直接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他们选择顺其自然,认为有钱就好,老板能给多少就拿多少,也不知道何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谈不上会自动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目前兼职的获取途径而言,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此次的调查中占43.44%参加过兼职的在校大学生都是通过亲戚朋友获得兼职工作,所以参加兼职的在校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对工作进行具体的考察,更加不会对用人方产生怀疑,对产生的劳动纠纷自我保护能力差。而通过有学校保障的勤工俭学机构提供的兼职只占10.02%,这说明大学生参加兼职并没有健全的校方管理机制进行维护,也正是由于此原因使得整个大学生兼职现状呈现无序的状态。

此外,结合兼职类型来看,在校大学生主要从事促销、家教与培训等兼职,两者比率均在三分之一左右,比率较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够得到学校提供的助学措施的人数仅为1.26%。由此可知学校所提供的助学措施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要求,我们简要分析,两者数据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如下:一方面,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重在帮助贫困学生,缓解其经济压力,并因其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及责任承担方面的缺失较少提供大学生兼职。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助学措施相对于从社会上的获得的兼职在工资、安全和针对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所以许多大学生更希望从学校方面得到兼职信息。据此,高校的助学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对大学生兼职纠纷现状的调查

如图表所示:27.48%的兼职大学生遭遇过兼职,大学生遇到兼职纠纷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78.72%的大学生未要求签订兼职合同,81.87%的参加兼职的大学生未签订具有直接法律保护力的书面合同。一旦遇到纠纷,在校大学生在维权途径上便处于不利地位,自我维权陷入困境。绝大部分参加兼职的在校大学生没有要求用人方签订合同,这反映在校大学生在参加兼职中法律意识不强,造成大学生兼职中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因此没有事后可以作为维权的凭证,产生纠纷后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题小组针对大学生兼职发生纠纷的数据进行了专门走访,分析得出了以下原因。

1.无政府机关对其进行直接管辖。政府劳动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均是针对全日制用工和毕业生的创业与就业,而非全日制用工与在校大学生兼职既无规章、政策进行规范,又无专门部门、机构或组织监管。

2.高校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和引导不够。高校内部设置的勤工俭学机构是负责在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管理的唯一合法机构,且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扶持和帮助。勤工助学机构缺乏联系用人单位的主动性,而机构运作经费和兼职岗位的有限性加剧了这一矛盾,广大大学生的兼职需求很难被满足。

3.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兼职态度不端正,中介公司、用人单位将在校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待。用人单位常常以各种名义延长工作时间、无故克扣工资、以临时工代替正式员工来逃避福利或保障措施,没有将兼职大学生作为普通员工来正确对待,抓住大学生生活阅历少、工作经验不足,又迫切需要兼职工作的心理,最大限度榨取大学生廉价劳动力。

4.大学生兼职法律身份不明,立法欠缺。本课题认为大学生兼职是指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籍大学生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建立的劳动关系,包括各种通过付出体力和智力劳动而获得物质和精神回报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满18周岁,低于退休年龄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均适用于《劳动法》。按照此规定,兼职大学生应当属于劳动法的约束范围。然而,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意见》中第十二条规定,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兼职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法律规定又将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的兼职排除在劳动法的保护之外。因此,大学生虽为“劳动者”但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问卷的开放式问答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兼职纠纷主要有以下几大种类:首先是工资问题,其次是“义务”加班、职场刁难、见习问题等。初入社会的“天之骄子”们放不下脸面,缺少职场经验,导致工作中出现特殊情况时,工资的支付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老奸巨猾的老板们擅长“迷魂法”,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注定成为待宰的“羔羊”。加班是工作中最常见的事情,但不同的是,作为兼职工的大学生们却基本上没有与《劳动合同法》保护下的劳动者们一样,有要求和获得加班报酬的相同权利。而且在对兼职大学生尚无明确立法保护与政策保护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这些员工的权益保障和救济自然是一片空白。作为大学生兼职特殊形式的见习是在校大学生为提高自身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能力,尝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自愿提供的一种无偿的服务。其相关权利和义务、福利和救济都处于空白状态,自然谈不上保障。

通过后续的跟踪调查访问,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虽然有些用人单位会与临时工签订协议,但正如被调查的同学所说“不知道具体签了什么”,这样的协议毫无保障意义。此外,人生地不熟是众多外出打工的大学生不敢对工厂方面提出异议的重要理由,这也是许多远走外省的暑假工对工厂胡乱增加工作时间忍气吞声的原因。受很众多大学生青睐的餐饮工作非常具有代表性。此种兼职按时结算,多出现在学校周边的餐馆。据访问得知,这类餐馆很多时候以生意不好为由拖欠或克扣工资。而兼职大学生们往往因涉及数额不大、途径单一而很少采取行之有效的维权措施,这使得产生的兼职纠纷最终不了了之。

(三)对大学生兼职纠纷解决情况的调查

在对“兼职维权过程中,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这一项调查中,“维权成本高”、“维权途径单一”、“维权所费时间与学业冲突”三者所占比例高达69.45%,其中“维权之路与学业冲突”的占28.48%,学习成为了从事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维护自己权益遇到的难题。同时我们很惊讶地发现,选择“其他”选项的概率达30.56%,那究竟还有多少种维权困难是我们所想不到的?可想而知,维权之路漫漫其修远。

数据表明,在纠纷解决情况这一方面,“基本解决”达到了39.40%。然而在此数据中还包含不公平的协商、拖欠到无心解决或是被迫接受不公平的解决方案等情况。而双方退让,基本满意的情况达36.25%说明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协商或其他维权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仍有24.33%的纠纷搁置,解决无果,因此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保障纠纷的解决。而在对纠纷的态度中,16.42%的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21.74%的大学生持有无奈、有心无力的态度。而这些纠纷态度与兼职维权过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息息相关,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普遍缺乏社会经验,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获取的维权途径甚少,加之对兼职所需成本往往不能承受,又对兼职时间与学习相冲突顾虑重重,所以消极应对兼职纠纷的人数占一定的比例。他们对遭受侵权后选择的协商解决方式,大多数时候也只是抱着讨个说法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在校大学生权益的维护从培养在校大学生法律观念入手也是必要的。

由以上图表可知,在解决大学生兼职纠纷方面,大学生缺少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警惕性。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经验十分匮乏,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警惕性,对一些广告陷阱、变相收费根本不懂得如何分辨。所以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的方案具有多样性,而在校大学生认为提升自身法律意识是最重要的。提升法律意识需要学校介入,学校应对大学生兼职加大管理力度,设立勤工俭学组织、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司法管辖,成立小额诉讼法庭”、“政府保障”、“立法保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从行政、司法、立法三方面解决兼职纠纷,而立法保护以21.08%的比率占首位,这反映在校大学生相信法律的强制性能更好地维护其权益。

综上情况,大学生兼职日趋日常化,但随之而来的兼职纠纷也比比皆是。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维权法律意识淡薄,兼职管理体系不健全、维权途径单一等问题,导致在兼职过程中,他们的权益屡屡遭受侵害。因此,对高校学生兼职权益进行保障,不但是高校的分内事,更是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的责任。维护大学生兼职期间的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利益,更是社会进步、文明的重要体现。只有社会各界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现阶段无序的大学生兼职市场的有效治理。

三、大学生兼职纠纷的解决途径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小组认为: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应受到特有的法律保护。在大学生兼职纠纷产生的原因中,一部分是大学生自身法律素养不够,另一部分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而法律法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强,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大学生作为特殊调整对象的法律地位,最重要的是没有明确大学生兼职的书面合同签订的要求及规范。依此,本课题小组提出几点关于大学生兼职纠纷解决途径的意见。

(一)法律方面

1.立法。立法上,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做扩大解释,努力把大学生兼职纳入《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范范围。从保护大学生切身合法利益来说,我们仅从劳动法的广义上去理解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即只要满足年龄大于18周岁小于退休年龄,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任何企业、任何个体经济组织形成劳动关系(包括事实上的法律关系)的劳动者,均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而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兼职必然会与用人方产生事实上的劳动法律关系,如此一来大学生的兼职行为理所应当地可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来规范调整,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便有了明文规定的法律的保障。

2.司法。司法上,应建立相应的小额诉讼机制。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纠纷之后主动放弃权利或者被动放弃权利,其中与涉及金额比较少有关系,即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达到劳动纠纷上的最低立案标准。这使得即使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法律手段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课题组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与国外的现有机制相比,国内的小额诉讼制度十分不完善,并没有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平衡。从法律角度来说,使用小额诉讼制度是一个效率较高、满意度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兼职纠纷的方式。原因在于:首先,从涉案金额来看,大学生兼职纠纷所产生的标的金额往往较少,满足小额诉讼的必要要件。其次,从大多数大学生兼职纠纷的案例来看,一般都是案情较为清晰,使用小额诉讼程序,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

3.行政。行政上,大学生兼职纠纷维权难,主要是没有经验,没有指导意见,也没有相关的救济途径。因此,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授权高校成立一个职能部门,类似于保卫处的设置。具体职能为:一是在签订兼职合同时代表学校,进行三方签约,保障对大学生兼职的监督工作。二是可供大学生在遭遇兼职纠纷的时候直接询问相关问题的服务。三是对在校大学生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注意事项。在进行法律意识上有所增强,维权能力上有所提高,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学校方面

成立专门的法律援助。大学生因为自身原因,维权力量十分有限,为其建立专业的救济途径是必要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站可以很好地为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提供法律保护,一方面法律援助中心设立在学校内部,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能够为兼职中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援助。另一方面法律援助中心有利于整合学校的各项资源,例如学术资源、行政资源等,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兼职纠纷。

(三)自身方面

大学生为维护自身的兼职权益可以主动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通过类似法律讲座的方式来加深对大学生兼职的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其次,积极寻求专项的法律援助。通过与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相互配合,有效利用各项资源维护自身兼职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不论是基于经济动机还是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国内研究处于较为零散的阶段,对于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定性更是乏善可陈。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大学生兼职进行规范,又因大学生兼职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兼职纠纷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学生被陷传销团伙、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报道频见报端,更是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本课题从劳动合同法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进行调查,探索大学生兼职法律现状,丰富我国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提升大学生兼职的法律意识,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提供理论参考。

篇7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movement

SUN Li GAO Lipi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mov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72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3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changes of 6MWD and IC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fatigue, breathing, emotion control ability scores change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6MW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6MW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6MWD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OPD patients; Stable stage; The elderly; Health education; Various forms; Exercise enduranc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气流阻塞进行性加重的肺部疾病[1],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老年COPD患者目前只能控制,临床无法治愈,他们必须通过接受健康教育来学会自理和调整生活方式[3]。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 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加强预防措施,从而减少病情的反复加重,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72例,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理解能力差、长期卧床、语言障碍者。

72例COPD患者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8岁。病程12~3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中专39例,大专及以上7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干预。老年患者因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制作VCD、多媒体、健康教育手册及便携式呼吸功能锻炼卡片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方便患者自我学习,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通过多方式、多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承受力等个体差异采取小组教育跟个案教育相互结合。小组健康教育是将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同一内容授课。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即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接受能力差、有焦虑情绪的患者采取“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5]。同时可以邀请主要照顾者参与学习、分享及交流。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加强心理支持 COPD患者长期患病,易出现心理压抑、焦虑、烦躁等负性心理,因此,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针对患者的烦恼和苦闷加以正确疏导,定期举办患者经验交流会,互相交流,彼此增强信心,鼓励家庭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1.2.2 饮食指导 向患者宣教饮食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饮食搭配要合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 mL以上,预防便秘发生。如有消化功能障碍、食欲减退,可采用软食或半流食物或少量多餐。对有明显缺氧者进食前后应吸氧,以帮助进食和消化。

1.2.3 用药知识指导 老年COPD患者接受学习能力差,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吸入疗法的重要意义,耐心细致的演示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每一步骤,再由患者亲自操作,护士观察并纠正错误,直到病人正确掌握。同时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作用、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有关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1.2.4呼吸训练指导 ①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吸气时用鼻,呼气时口唇缩成“吹口哨” 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呼出,每次吸气后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要求呼气时间要长一些,尽量多呼出气体。按照以上方法每次10~15 min,每日数次。② 腹式呼吸:患者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用力挺腹,呼气时稍用力压腹,使腹部内陷,每日2~3次,每次10~l5 min[1]。

1.2.5运动疗法 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做广播操、呼吸操、太极拳等保健运动,适当调整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1.3 评价指标

1.3.1 运动耐力评价[7] 应用6 min步行距离(6MWD)和深吸气量(IC)进行评价。6 min步行距离是测量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常用的亚极限量测验,可以在走廊里完成。

1.3.2 生存质量评价[8] 采用COPD生存质量问卷(CRQ)进行调查,包括喘息(5个问题)、疲劳(4个问题)、情感(7个问题)及病情控制(4个问题)四方面共20个问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6MW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干预组的6MWD较对照组升高极其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6MWD及IC比较(x±s,n=36)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干预组的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x±s, n=36)

3 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COPD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期COPD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9]。

常规护理方式往往不考虑患者的需求,只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被动完成,在改变患者及家属知识结构、态度及行为上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流于形式,不能较好地达到临床护理的目标。

健康教育是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本身,充分考虑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因素,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信息等,通过实施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及采取一对一交谈、定期举行讲座、印发书面资料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健康教育干预形式,可以改善患者对疾病的不良认知,使患者以积极的求医行为改善不良的情绪[10]。

篇8

1、关于幼儿:

小班幼儿的劳动意识比较薄弱,中大班幼儿相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劳动意识,但整体劳动意识都不太强,幼儿对于劳动的理解大多是帮助别人做事,对“劳动”的实际意义了解不全面。

在一些力所能及、趣味性强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劳动中,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强,但对于一些耗时较长、对劳动技能要求稍高的一些劳动,孩子们就会因为怕苦怕累、没有足够经验、失去信心等因素逐渐表现出畏难情绪,很多时候都不能坚持参与整个劳动过程。

2、关于家长:

据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家长都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家长想要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意识较强,认为孩子的劳动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并且十分支持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也有部分家长提出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劳动技巧,或是为家长减轻负担。

3、关于教师: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100%的老师都认为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帮助,90%以上的老师都认为劳动教育在“培养劳动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培养劳动意识和兴趣” 、“增进体质,锻炼意志”、“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增强道德责任感”、“学习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巧”等幼儿能力提升方面有极大的意义和帮助,83%的老师都有意识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积极渗透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1、关于幼儿

在幼儿园,大班幼儿在熟练掌握独立生活技能的同时,更多是以值日生的角色参与到劳动当中,开始为周围的人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助老师发放餐具、晾晒毛巾、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照顾自然角里的动植物等;小班幼儿则更多的是进行自我服务劳动,逐渐做到不依赖成人而独立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脱衣服和鞋袜、独立的盥洗、进餐、睡眠、起床等。

在家里,孩子们更多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摆碗筷、倒垃圾、取快递等。

2、关于家长:

家长在家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70%由祖辈照的孩子顾,由于过分溺爱,很多时候都由成人包办代替,参与劳动的机会较少。

3、关于教师:

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为主,同时结合种植活动、区角活动、集教活动、场馆活动,逐渐提升了孩子的劳动技能。

三、家长及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教育行为

1、家长的教育行为

从家庭劳动教育实施情况来看,60%以上的家长对幼儿的家庭劳动教育只停留在意识层面,实际不太愿意让幼儿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原因包括担心孩子做不好、有危险性、弄脏衣物、占用孩子学习时间等;有40%以上的家庭,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以父母示范为主,并没有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趣味性,目的性较强,从而导致幼儿失去兴趣而不愿意做的情况发生;还有将近5%的家长会用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从小对劳动产生不良的理定势。

2、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师虽然在意识上比较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劳动教育主要是在生活环节鼓励幼儿参与实践性劳动活动,更多地是对幼儿劳动技巧、自理能力、生活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引导,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中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提升、幼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相互合作、表现创造等各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

四、目前幼儿园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关于幼儿:

幼儿喜欢做的劳动都比较简单,并且能够轻易完成,有63%的幼儿怕脏怕累,遇到问题和困难容易放弃,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这也说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成人的依赖性较强。

幼儿的劳动意识不强,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及意义,也不能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2、关于家长:

90%以上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在家显得有些不太主动,60%左右的幼儿有参与劳动的意愿,但是家长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有的是家长包办和溺爱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家庭观念不统一,导致幼儿参与到劳动中的机会减少;有的家长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设想各种各样的结果,如弄脏衣服、耽误时间、担心受伤等等,从而忽略了幼儿渴望劳动的需求,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幼儿进行的家务劳动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服务的劳动,幼儿的家庭责任感并没有良好的建立。

3、关于教师

教师对于劳动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更多是以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练习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因此导致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全,缺乏趣味性、探究性, 也未能充分利用活动、环境、社区、家长等丰富的资源来开展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调动孩子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关于幼儿:

除了在一日生活中逐渐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及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实践、探究、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其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在劳动中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通过体验到劳动为他人带来方便的满足感,逐渐萌发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

2、关于家长: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端正观念,即劳动教育应该融入生活,劳动是生活,生活来源于劳动,从而更好带动孩子更新劳动观念,让劳动意识深入幼儿心中。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放开双手,同幼儿园一起,形成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充分给予幼儿参与劳动的机会,从小培养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家长从自身做起,利用下班或者周末等居家时间,带领幼儿一起参与劳动,在亲子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是快乐的体验而不是惩罚性体验。

篇9

为了贯彻市、区等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计划。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掌握初步的劳动技术。乐于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二、教育目标:

1、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些力所及的家务劳动。

2、在校能完成打扫卫生等基本的劳动。

3、通过劳动基地等劳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及热爱劳动的品质。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确立劳动教育的地位,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同时,利用家长会,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把劳动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建立劳动教育检查制度,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性。从而确立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促进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2、因地制宜,开辟劳动教育基地 劳动基地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我们除在劳动课中认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和手工劳动实践外,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促进劳动基地的开辟与建立。 首先,开辟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我校的院区及绿化区,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全部由学生承担,负责定期拔草、除虫浇水、修剪等工作。其次,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打扫街道等公益性劳动。此外,积极倡导学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及时了解情况,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3、举行竞赛,激发劳动教育情趣

四、主要工作安排:

9月份:校内劳动。打扫校园卫生,给我们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倡导学生开展“生活习惯五个一”活动。即每天做一次家务劳动;每周做一 次饭;每周洗一次衣物;每周倒一次生活垃圾;每周在校做一次服务性劳动。

篇10

1.打造优质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我市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生存体验、国防教育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一直坚持“体验、创新、感悟、成长”办学理念,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基地采取“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堂走进生活,从书本走向实践”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灵活性、系统性原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生存体验、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六大类60多个项目,组织市区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等劳动实践体验及工艺学习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几年来,劳动实践基地始终保持有序、有效、安全的运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做实研学实践活动

我市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拓展劳动体验空间。特别是市中小学劳动基地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充分挖掘美丽地环境资源与特色文化,确定了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白茶文化、安全体验、职业规划等六大研学旅行课程,并按照课程主题逐步开发了“成就梦想,精彩飞扬”、“我自护我平安”、“祖国在我心中”、“白茶故里可爱家乡”、“以孝扬善以爱抒情”、“手拉手共成长”、“我体验我健康”、“公益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等九条线路,这些线路集观光体验、求知习艺、民俗风情为一体,研学目标明确,主题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实践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保障劳动教育开展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市各校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劳动课排进课表,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白琳中心小学组织教师编写并推广使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劳动教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体育及班队会课进行有机整合。

2.将劳动教育融入活动课程。全市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特点,开展“劳动节”“科技节”活动。如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生根发芽,使校园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阵地,开发百人鼓号、茶艺表演、鱼灯表演、书画、舞蹈、剪纸等30多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项目,促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氛围。

3.打造“开心农场”,增长基本技能。学校因地制宜,开辟校内种植园、地理园等劳动实践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如:白琳小学利用闲置的完小校园开辟“红领巾农场”,学校的菜地由学生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主收获,课余时间可邀请家长入校一同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边角音旯地块,开辟校内红领巾种植园,成为城里孩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畲族学校本学期开始办起了“畲药种植园”……学校努力通过种植园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与基地作物的田间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学生劳动锻炼与生产实践基地,成为师生交流劳动经验的实验基地。

4.建立劳动志愿服务队,增进实践体验。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机会,培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创建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学生劳动技能体验

活动是数育的载体,学校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五结合”,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1.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开展“自我服务”。例如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红领中走进社区环境保洁活动;结合植树节开展校园苗圃养护活动及“我为校园增添一抹新绿”植树活动,组织开展“拥抱春天播种绿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