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上好了品德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我们要要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将生活实际与书本结合在一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从正反两面全面地展示现实生活、人情世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利用晨会、队会开展德育教育
晨会、队会多以班级为单位,形式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时间短,收效快,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见的途径。有经验的老师便会抓住这一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最近、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新的问题、形成学生良好的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学科之间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思想品德课以外,其他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不分学科,它贯穿于所有的学科当中。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各学科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自我服务劳动、手工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值日生打扫卫生、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五、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强化德育教育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活动组织的既浅显易懂,又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学习家乡山歌谚语、走访家乡历史遗址、探寻家乡文化名人、采访家乡英雄人物、说说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特产、知晓家乡近远景规划”,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本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探究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六、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2 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是在倡导一种为国家、为集体献身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外敌入侵事件,这种抵御外侮的行为无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了中国民族的团结统一,这充分地显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集体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是集体主义的升华;而集体主义又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生长的母体,不断地促进着爱国思想的提升。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体现爱国主义的名言比比皆是: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懂得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子,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同样,集体主义观念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促使中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有限的生命奉献于无限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中。
2.2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这次变革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显得更为剧烈。这就使得我们在考虑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考虑到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问题。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忽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构建现代化的思想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3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中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学生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越悠久,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高昂,所产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越强烈。这就决定了要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培养他们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使中国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情飞扬。
3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促进中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发扬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
3.1加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为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是教育的母体,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可以想象,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3.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3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有效地促进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能有效地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光有爱国情怀而没有去实践的奋斗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理论加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
参考文献
[1] 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思想品德教育,2005(5).
[2]唐利荣,庞坚.为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坛.基础教育研究,2009.5.
[3] 石丽红,王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2(4) .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公民的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于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对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加强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则是我们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德育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政治课在德育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政治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政治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长期以来为了顺应高考的需求,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历来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忽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其实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精心备课、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如果想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深透德育教育,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德育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备课中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素材备好,如果课堂中教师信手拈来,教学就会缺乏条理性和说服力。那应该如何准备好德育素材呢?我认为一是要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而不是仅局限于教材中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刻领会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一目标,深入拓展所涉及的情感知识,并且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相联系。二是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道德修养等,这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教师要与学生真诚沟通,了解其心声及思想动态。
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于民族情感理解不深,爱国主义对他们而言居然觉得不实际,于是课堂上我先从正反方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去搜集有关体现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事例,拿到政治课堂上进行辩论,最后以小论文的方式谈谈如何认识和弘扬民族精神。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良好。
吃透《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政治课教材、教参等材料中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初二《法律常识》“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不仅要讲清讲透我国存在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及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的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带来的诸如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严重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基本原则。使学生通过了解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
通过图书馆、科技馆、互联网等途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在初三“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考察社区环境,了解本地环境和人口现状及开展环境保护、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指导学生通过上互联网,获取大量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育的生动素材,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环境教育素养的基本现状,将其在环境道德教育中的经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纳入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初二法律常识“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拟出诸如:你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吗?看到漫天的沙尘、又黑又臭的河水,工厂的烟囱冒黑烟,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吗?通过调查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环境素养的基本现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理中育情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教育学生辩证分析和看待对待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尽量贴近学生角度去教育,而不是强制性甚至强迫地进行。例如在学习《走进文化生活》一课时,针对我校学生上网成风这一不良现象,我认为需要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于是我设置了如何文明上网这个探究问题,因为网络的诱惑是学生所不能抗拒的,所以我在该问题上很“民主”,甚至可以说是“鼓励”,一下子在感情上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在良好的情感沟通下我引导学生去探讨如何文明上网、科学上网、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抵制不良文化信息的侵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效果很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共鸣,只有在师生的共鸣中才能真正开启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
四、手段多样、方法灵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情境、方式及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只是进行一味的理论说教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工具以及挂图、实物等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例如我在讲授《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广东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新闻的播放震惊所有的学生,由此学生展开了对这个问题道德层面的认识、理解与思考,使学生立刻认识到目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却深刻地“刺激”了学生的道德的神经,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政治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以实地参观、服务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及自我情感有机联系,增强关心社会、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五、知行合一、以身立教、以德育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你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如果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首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却没做到,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妙语连篇,学生都会认为老师的道德教育是虚假的,教师也就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与依赖。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提升和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人格,做到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以德育德,用自身的道德魅力去感召学生,这不仅树立了教师的威信,也激发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
政治课堂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政治课教师作为主阵地上的主力军,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这一政治课的重要功能,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德之才。
参考文献:
1、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基本上都是考不上普高的,上职业学校也是他们的无奈选择。在初中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受教师冷落的学生,没有体味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学校就是学技术的,不愿学习文化课。
2、集体主义、奉献意识缺乏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孩子家长包办许多事,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不爱劳动,集体观念差,娇横,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对专业不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不了解,也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将来会去做什么,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4、抱着混文凭的态度,缺乏内在学习动力
目前,多数企业在用工要求提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加上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尚小不上高中(职高)在家也没啥事好做,有些甚至会在社会上惹是生非。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家长虽然鼓动学生上中职,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有些也就认为混个文凭就行。这些学生本身文化素质低,造成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力,出现吃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甚至打架斗殴等情况。
5、就业观念模糊。
就业不稳定的学生普遍对目标和待遇期望值过高,不知道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有急功近利之心;怕苦怕累,过于娇气,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心,企业纪律观念淡薄;职业价值观念模糊不清,不能清醒认识自我,忽视个人内在因素和发展潜力,给就业带来局限性,更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实践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改变一下。
1、增设德育反思课。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具体体现在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上面。能正确理解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就明确了培养行为习惯的具体目标。利用晚自修时间让学生每天都对自己一天下来的得失进行反思,一天里学到多少,又失去了多少。第二天利用自修课时间让学生上去交流一天的反思,然后引导学生珍惜时间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以利用班团活动时间进行一些德育教育,比如可以用竞赛的形式把学校的规章制度熟记在心里,促使学生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也可以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每星期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以此来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体谅父母的艰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及关心爱护你的人;学校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如运动会、写字比赛、演讲比赛、篮球比赛、文艺会演等班级间的竞赛,以此来促进学生增强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协作互助精神,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还要让学生经常进行一些劳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
2、对学业的修改。针对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教学上就侧重运用,少一些推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多做练习,以此来提醒那些经常睡觉的学生。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在平时成绩可以稍微加点比例,因为平时成绩主要来自上课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就有助于学生会重视平时的表现,对学习会稍微主动点。针对学生不作业的情况可以对他作出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体罚,诸如罚跑步、做俯卧撑等。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预防 高职学生犯罪
一、 高职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点
1、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内涵
违法是指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该追究其责任的行为。其构成要素是:
(1)、必须是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此行为可以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而不履行的不作为,也可以是法律禁止的积极作为。我们常见的高职学生违法行为包括小偷小摸、打架等。
(2)、该行为必须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是被认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违法必须是主观上有过错即故意或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以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高职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差但思想活跃,故意违法行为也较多。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财产或劳动群众所有的财产、侵犯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定义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犯罪,为划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总原则。
2、高职学生犯罪的特点
(1)、违法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由于某些高职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易失去理智,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违法犯罪种类相对集中
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种类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侵犯财产、侵犯人身权利和性犯罪案件。侵财型案件在高职学生违法犯罪中居于首位,因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共性的一种表现,况且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对物质利益需求比较旺盛。
(3)、违法犯罪偶发因素多
高职学生犯罪一般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之所以说具有偶发、突发性,是由于他们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随意性强,较少预谋,往往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4)、违法犯罪的连续性
对某些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高职学生,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很容易产生连续性犯罪。
(5)、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高职学生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而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二、 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1、法制观念淡薄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而道德观念又严重错位。由此引发一些不懂法、不知法的高职学生一步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犯罪高职学生在谈论光荣和耻辱、崇拜的人物等问题时,他们大多认为谁在打架斗殴、偷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有本事的,谁就光荣,认为有仇不报是耻辱,而认为那些爱憎分明、大义灭亲的人却是假积极,出风头,装蒜。部分高职学生在上述这些是非颠倒、愚昧无知的认知支配下,在强烈的逆反心理驱使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也就毫不奇怪了。
2、长期重智育轻德育
当代学生接收的信息量之大、信息来源渠道之多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面对多种思潮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育严重滞后。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现在的德育内容枯燥、陈旧、与网络的吸引力无法相比,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严重。一些学校为保“重点”而不惜削减毕业班的音乐课、体育课、劳动课等,有的允许学生少参加甚至不参加本来就少的可怜的各种活动。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地方,一名合格者,除了要做到精通业务,还应具有高尚品质,可是当前,有部分学校在培养方向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和知识的培养,忽视思想改造,以致输送出的学生屡屡成为社会的反面教材,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3、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子女健全的人格,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发展错位,而这也往往是造成子女犯罪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实践证明,大量违法犯罪的高职学生都是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比如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架、打架等;有的父母行为有失风范,表现为家长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由于父母不注重自身修养,道德素质败坏,常常会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
4、社会客观原因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他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违法犯罪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因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青少年的行为方式无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上出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任何思潮、现象,都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这其中包括好的社会现象,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也包括错误的思潮和坏的行为方式。因此高职学生违法犯罪与不良的社会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当前形式看,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西方社会不良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三、 大力加强德育教育预防高职学生违法犯罪
1、加强高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当代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学院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首先,正确把握高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标定向。高职院校要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结合当前的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排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条件和种种障碍,使学生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帮助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高职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关系。树立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磨练意志、励志品格,虚心学习、肩负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正确理解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的多种变化。要引导高职学生善于动脑用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判断、辨别、分析各种事物,鼓励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自己,励炼自己,自觉地抵御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准,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
2、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
当前,我们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教师只是非常努力地给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极为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如果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形成守法的理念与精神,在实践中更有可能知法犯法,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第一,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按照和教育部有关“两课”设置的规定开展,学校法制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普法教育的基点上,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基础理论教育。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在法制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加强高职学生对法律权威性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再次,教育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懂法守法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高职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自己的评价。然而,大多数高职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法、不守法者大有人在,违法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所以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帮助高职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3、 增强家庭德育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变革,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愈发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家庭的许多传统功能在逐步丧失,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包括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为此,重塑、改革和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责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与是俱进,改变教育方式,认真负责地承担起对子女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生活、学习的培养重任。虽然这种观念和意识靠子女在将来步入社会,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实现,但父母的引导是绝不可少的。同时,父母是家庭的主体,对子女影响最大,与子女接触最早、时间又最长,这些特点决定了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对子女的深刻影响。在生活中子女们依靠依赖着父母,在学习生活中子女对父母也存在着一定的效仿行为。父母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言行举止、处事为人很容易使子女的心灵受到熏陶,并逐步形成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是与非的最初体会。因此,家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引导着子女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康树华.当代中国热点与新型犯罪透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2]吴卫军.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职业中专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生的教育需根据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而调整、改进。职业中专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职业中专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道德体验的交流,并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职业中专学生德育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以师为尊,爱师敬师”的教育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现在,这种美德却在职业中专学生中有所丢弃。近年来,全国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造成流血事件的事屡见报道。作为一名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愿意读书且思想素质差,没有礼貌,脾气暴躁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因为大多数的甚至造成流血事件学生是成绩不佳,中考落榜或者是在初中就是表现不好的问题学生,其理论知识差,思想素质低是整个中职学生的通病。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耐心和包容心,要注意方式方法。除了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解除疑问,化解矛盾。还要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喜欢什么,老师的业务能力及学识水平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加强和提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公平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也有他们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多些鼓励多些褒奖,从而促使他们品德和学习的进步。“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真正的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二、加强“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教育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重要而且必要。如何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呢?这个工作需要学校和家长一起来完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社会上人们追求物质的思想日益突出,学校的学生相互间攀比心较为严重,他们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而不知回报,作为老师让学生在体会父母关爱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了解父母养育她们的艰辛,使孩子懂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其次,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别人的帮助的,老师和家长要利用各种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良种子,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增强社会集体、家庭责任感,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珍惜他人的付出,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最后就是培养感恩的心,一个人的品质不是教育出来的,是潜移默化、一点一滴慢慢地养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对学生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三、在中职德育教学实践中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1、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内容可为: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学会沟通、熔炼团队、自我保护、吃苦耐劳、抗击挫折、逆境求生、顽强自立等。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
2、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设法让学生领悟: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我们不会遭遇失败,碰到的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且让学生在成功训练中经历磨砺生存意志的逆境体验,使其遇到挫折时而不选择逃避。
四、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可见诚信是立人之本。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下一代进行诚信教育,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诚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而笔者认为,诚信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要从大事着眼,小事入手,从学校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要求抓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诚信的认识,积累经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为追求高尚的公民。要学生知羞耻,懂荣辱,要求他们做事诚实守信,有了错就要改,养成良好的处世立身品格;其次是对待他人要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其三,跟老师、家人、同学、朋友相处,也要时时处处保持诚信的立场,老老实实地学习,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老师、同学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要求学生讲诚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要讲诚信。因为教师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必须要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同时,学校也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对诚信的要求纳入学生手册中,有关诚信的教育也要制定到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把诚信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利用宣传栏,校报,板报,广播的方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
总之,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是全体中职学校的共同责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实效,中职德育更是如此。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关心学生发展,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社会培养具有高超技能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Strengthen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educate improves the student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Yin Licheng
【Abstract】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not only the instruction knowledge, raises the student 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but must manifest the idea which the new class changes, the union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carries on the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the moral education seepa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auses the moral education to land on feet.
【Key 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Enhances; Quality
教学之中,德育为本。从古到今,没有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但是,当前有些人在教学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也有些人把“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片面地理解成德育是品德科、语文科的份内事,而与数学科毫不沾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也充满着德育的因素,它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及形成热爱科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和养成良好习惯等思想品德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德育的意识,根据数学科的教学特点,把德育落到实处。下面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正确稳定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内驱力。在教学中,通过介绍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背景材料,例如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小时候勤奋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目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介绍一些数学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象求增长率、计算土石方、求原材料、买商品用多少钱等实际问题。这样,逐步把今天的学习和长大以后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儿童心理的内部需要。这时,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发展求知欲,使学生产生锲而不舍、主动钻研的学习精神。
2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融合着不少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因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努力钻研,充分利用;还可以依据知识,不断补充和开拓新材料,编新例题、新习题。例如,通过介绍祖国的“四化”建设成就,象煤、钢、石油的产量比解放前大有增长,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发射的地球卫星,自行研制的粒子对撞机等高科技;以及我国古代的一些伟大发现,象祖冲之的圆周率、《九章算术》中的一些发现、方程、射影定理、还有八卦与二进制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渗透在知识教育中,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让学生从小立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志愿。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需要有一批拥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人才。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勇于开拓也是时代需要的一项重要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和自行设计的一些包含着科学知识的例题、习题,不单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例如,在讲解年和闰年、大月和小月时,可以补充一些天体运动的天文知识;在讲解化石时,可以结合一下地理和化学的知识;讲解速度时,从过去的人力、畜力、风力发展到蒸气机、内燃机以至不久将来的核动力、悬磁动力等人类利用各种动力,使速度从慢到快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不断开拓、不断前进的过程;又如从例题或习题介绍的地月距离、赤道长度、彗星周期等知识,引导学生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所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去主动寻求知识的奥妙。
以贵州省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为例,其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服务于农村基层医学人才。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予以了足够的重视,虽然制定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要想落实起来却具有一定的困难,要想真正做到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令其扎根于基层,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不足之处,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强化德育的教育工作。下面笔者就以该医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例,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引进起到一定的帮助。
1 中职医学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对于德育教育的培养是稳中有升,但是依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对这方面教育的不重视。当前的学生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奉献精神,因为很多中职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会被委派到基层开展工作,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大好年华奉献给艰苦的基层工作中,而是想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但是作为一名医生,他的职业价值就在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基层岗位中更加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高尚的品质,就很难坚持下来。所以现在有些学生不重视学习,经常逃课,由此可知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态度是相当漠视的。
其次,德育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体现在实际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学校中学习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如果仅仅从理论上向学生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得到的。所以理论与实践联系得不密切是目前存在的另外一点问题。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是相当有必要的,令他们认识到基层工作中是如何需要医学方面的人才就需要从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教师如果只用书本的知识想要令学生达到思想上的提升,相信是十分困难的。
第三,德育教育并不是专业课程,但是却与专业的课程息息相关。医学院中安排的课程当然都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在医学伦理学中,除了专业性的知识外,同样也需要在德育教育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将专业与非专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是多么重要,承担的责任是多么重大。这些都不是在专业课的课本上可以学习到的内容。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对于非专业的内容通常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令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 提升中职医学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
首先,要想提升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就必须要在制度方面多下功夫,开展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管理。因此加强对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将学生的德育表现作为评选奖学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引起学生们对于这一内容的重视程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甚至应该予以一定的奖励,这样才可以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德育评价制度,是实现对于中职农村医学生培养的主要举措,是令学生拥有医德的重要举措。
其次,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新的教学方式应该重视起学生的实训能力。令他们广泛深入到基层之中,体会到农村甚至是更加偏远的山区医疗卫生状况落后的现象。在实际授课时,还应该引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人物,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抗击非典、地震救灾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医疗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榜样教育实例。
第三,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在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直至毕业。为了能在课堂中确实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人文教师与专业教师携手同心,形成德育教育的整体合力;其次,不断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根据授课情况,结合实例,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同时让人文教师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最后,在教学中贯穿科学史的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四,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拉近医学生与德育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德育就在他们身边,达到提升德育认识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多次成功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查、宣传预防艾滋病、义务支教、街头义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既巩固提高了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了职业道德意识,丰富社会经验。社会实践教育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改进:一是科学评定社会实践活动的绩效,二是要做好实践活动前的培训工作,三是要寻求社会支持和理解,以确保有充足的人、财、物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是要组织学生轮流参与,条件允许应全员参与,五是要做到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
最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德育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为把德育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出“大医精诚”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本院在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与兄弟院校联合举行新春诗歌朗诵比赛,放映励志影片,一年一度的“女生节”、学生评优表彰大会,邀请院内外知名人士开展系列人文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德育情操,还培养了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深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医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德育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得以实现,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深刻认识到他们将来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以及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该恪守的准则,这些都是只有通过德育教育的学习才能掌握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培养更多基层优秀的医疗人才,一定要加强对中职医学学生开展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一、优化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本身就是具有持续性的和连贯性的,好的教育的完成,唯独依靠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是必然不足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儿童生长发育最快速的婴儿期和次快速的幼儿期、学龄前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是其子女德育启蒙的第一导师,他们给予儿童许多道德观念的指导,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标准、基本能力的最初养成与家庭有着深刻的联系。中国的古话说得好“三岁定八十”,足见一个儿童幼儿时期学习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对其影响十分深远。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儿童从很多方面来讲,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会深刻映入子女的行为习惯中,而子女的坏毛病我们也能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到了学龄后期,儿童进入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八小时外,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与父母度过的,父母的行为仍然对子女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如果父母的行为习惯与学校教师对儿童的道德标准教育违背甚至冲突,学生会陷入巨大的思想矛盾中,从而影响其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说“身教胜于言传”,因此,针对学龄前期的儿童来说,家长应该做好子女的道德榜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子女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标准;而针对学龄后期的儿童来说,家长应该在做好道德榜样的同时,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和社区的活动,从小事做起,如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不随意践踏草坪,参与植树活动,不浪费水资源,节约用水,爱护公物,对错误的事情进行抨击,对正确的事情提出赞扬等,以此树立小学生热爱集体、帮助他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完善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现当代对于儿童德育教育中,比较弱化的一个环节。很多社区针对儿童德育教育的活动并不充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社区德育教育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时期很多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在社区中完成的,一个社区的文化生活和环境本身,都会对儿童的道德思想建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社区不妨多开展一些道德文娱活动,吸收学龄儿童的参与,让儿童投身到了解道德准则的第一线之中,在学中玩,从玩中学。针对当地地方特色,社区也可以做出相应的道德指导,若身处油田环境之中,社区可以指派老有所为的老石油工作者,讲述该油田发展历程和自己的奋斗过程,或者以社区为组织单位,以学校为实施单位,鼓励学生以“我是祖国小油娃”为主题进行写作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对当地的认同感和对石油事业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格”。除针对地方特色举办活动外,社区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节日开展社区活动,丰富儿童业余文化生活,如组织“七夕爱家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区进行文艺表演,对孤寡老人进行慰问,或组织“三月十二植树活动”,鼓励社区义务劳动等等,以此培养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